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

第1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症结 对策

[作者简介]郭玉江(1979- ),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学、养生文化。(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88-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使他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复杂的情况,因此他们所要承受压力、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要大得多,加之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在两代人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无论是抗压能力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上都显得相对薄弱,所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较为严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将影响他们未来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增加他们抗击压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生活和生存技能的课程,其针对的是大学生的心灵,着眼的是他们的长远发展。自1986年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成立至今,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各高校落地生根并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和高效的教育体系,工作中仍旧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症结

1.对心理健康普遍认识不足。当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个高校都有相应开设,但是并没有引起高校教育者的真正重视,甚至有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只为应付评估检查而被动和临时设立,因而常处于一无专门教师、二无专门机构、三无管理人员、四无教学方案的状态。另有一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等而视之,并没有予以特别重视,更有忽视其特殊性的倾向,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思政课、德育课或者学生的自我疏导完成。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虽然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无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羞于启齿或者求告无门。这种情况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高校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清。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模式呈现出“三重两轻”的状态,即“重诊治、重障碍咨询、重事后处理,轻心理预警、轻发展咨询”。时至今日,全国约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类似咨询服务机构,不可不谓重视。然而,在此表象下,事实却不容乐观。古之上医者擅治病于未发,心理预警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测试和跟踪关注,预防大学生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心理疾病产生前就予以消除,是心理上治病的良方。而等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再去应对,则为时已晚,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导致教育者从根本上忽略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发展恰恰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他们不断与外界交互,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忽视这个阶段就是从根本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清。

3.教育课程和内容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事实上,大多数开设该类课程的高等院校都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大多只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列入教学计划,还有的学校将其列入思想道德课程中。虽然也有学校开设了一定课时量的心理教育必修课,但常常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内容单调无趣,考查方法单一,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在很多西方国家,高校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人员有很高的要求,评审制度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包括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必须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训练,包括基本心理知识的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在我国,目前承担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由普通的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和其他兼职人员组成。这些从业者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学习,甚至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心理测试方法和辅导方式不甚熟悉,往往不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事实上,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学人员并不一定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们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容易受到德育工作方法的影响,做出违背心理咨询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决断。即便是普通的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对教育理论和大学生个性了解不深,也不能完全承担心理教育工作。有些本科毕业后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由于只懂理论、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导致教育效果不如人意。所以在当下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现象。

5.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触及心灵、感染心灵甚至震撼心灵,应当说,这门课程对其教学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高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知识灌输式、理论说教式、课堂教学式,这些方法枯燥乏味、缺乏感染性,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虽然现在某些高校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强调使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但在案例选取时没有注意其感染性、生动性和故事性,使得教学内容仍旧比较呆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方法

1.科学评估,认真对待。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当中,首先应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作为参照系,对大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标予以科学的评估和诊断。参照系的科学性会直接关系到测试的准确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标准是首要的任务。笔者认为一个合理和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三大基本特性。第一,普遍适用性。该测试标准应具有普遍性,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使其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和外界干预较为轻易达到,不能盲目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指定。第二,时代性。该标准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和人性的基本现实,一切标准都是一个社会时期的特殊产物,大学生处于这个时代,就要按照时代性来制定标准。第三,针对性。该标准应当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网络环境、学习空间等,根据差异性原则进行编制。

2.认清实质,防患未然。高校领导层和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摒弃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错误认识,改变消极和被动的事后处理策略,重新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对全体大学生实施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制度,优化环境。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委员会和教研室,定期召开大学生心理教育研讨会议,负责组织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学和咨询工作。设立相应的监督主管部门,对教研活动实施监督和审查,确保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的有序运行。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制定严格的认定和审查制度,同时创造更多的专业进修和学习机会。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宣传板、校刊、校内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媒体形式(拍摄校园励志短剧、话剧演出、放电影等活动),宣传同学之间的真善美,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公平竞争,潜移默化地把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植入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学会感知人间真情、集体温暖,在熏陶和感染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4.建立师资队伍并提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其复杂性、多元性、多层次性决定了心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个人素养、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建立一支具备相当专业素质和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职业素质的教师为骨干,德育教师、高校辅导员为辅,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上形成专业互补、教学生活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系统。这支队伍除了具有高专业水平、高责任心、高素质等特性以外,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让相应教育方法、政策得以持久性进步。首先需要扩充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数量,逐渐达到每百名学生有一名专业心理教育教师,每千名学生有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密度和强度,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纳入高校重点师资培养计划中,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从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责任感。

5.改变方式,灵活教学。摈弃灌输式和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情境融入”等。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问题,也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能否切身体验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设计上应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而不能把他们作为一个纯粹教学对象或客体,并且要设计和营造一定的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性和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冲突中觉醒,如此不断地唤醒增强他们的心理体验感和真实感,以达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教师应注意发现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困惑,通过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将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6.自我引导与自我调适。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自我的回归,使他们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使他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或遇到心理困惑和冲突时能够用更加积极冷静的态度去应对。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正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只有学会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才能做到有效控制自我,逐渐形成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生活观。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利用各种契机开展色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在实践中增强心智和才智,从而获得健康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2]金鑫,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第2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2.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谈话法、心理暗示等方法,阐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利用体育实践类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影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教育领域,并未形成一个有效、易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还有抑郁、孤独、恐惧、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涉及甚少,导致缺乏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生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达不到身心两健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通过借鉴文献资料,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运用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以便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一)锻炼意志、加强意志品格的培养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出一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变化、运动强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畏惧、紧张等)。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锻炼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过程,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将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练以致逐渐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及要求队员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彼此之间依赖的程度高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武术项目对学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感,面对挫折、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中长跑对于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培养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加战胜困难的决心。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是历练品行、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

(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调节心理平衡

现在的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过重的压力。家长报以过高的期望,升学、就业等竞争力的逐渐增大给多数学生心理、生理造成了极大负担。导致焦虑、孤独、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状态,假如这些不良情绪任其发展下去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出去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或进行远足,这样心境状态就会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跑步、散步或一次功率的自行车练习能使忧愁、恐惧、焦虑、抑郁和憎恨等不良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状态达到最高水平。50min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是改变心境状态的有效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状态的手段。这些研究支持了通过体育锻炼使得情绪转移,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三)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练习中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主动的反复练习活动,才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最终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练习过程中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具备了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同时不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优化,对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合作学练,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的特点要求,大多数体育项目要求在合作的条件下完成。全体队员对完成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意识,合作行为也被称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行为。在合作的情形中,个人与他人一起合作时获得的社会效益体现出了合作的优越性,也就是说,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的效益,表现在增加交流、沟通、相互信任等方面。进行排球、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游戏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的通力配合,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合作的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项目是培养合作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在集体练习或分组练习时,同学间的协作学习、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促使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协调。使个性更加活跃和开朗,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合作品质得到了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练习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思考,耐心回答。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时间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优于其他课堂教学。学生在进行练习、比赛、游戏等活动时,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学生中增加与学生共处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锻炼扮演好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增加学生接近教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地位 ,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成为朋友形成共同体,课堂成为乐园。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体育环境中锻炼,就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乐于参与体育活动,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养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优化体育教育环境

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条件构成的整体。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影响,身心活动、认知活动的效率都有赖于适当的物理环境,场地设施、运动器材及场馆的温度、色彩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场所的色彩运用、空间、造型设计、通风等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影响。良好的体育教学场馆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从内蒙古中、西部气候特点来看,户外体育教学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我们期盼将来体育教学都能够在合理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在创设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时,丰富多彩的教学物质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积极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在良好的体育物理环境中积极学习,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不仅培养审美能力而且陶冶情操,达到身心两健的效果。

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既包括物质联系,又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环境――心理环境,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体育教学信息的沟通,思想交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程度和交流情感,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条件下,心里期待得到了满足,有成就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结果表明:暗示教学法是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理环境的关键途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为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保证。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贯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下,体育教学中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健康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三、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

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和谐性的体育课堂气氛条件下产生的,大脑皮层在兴奋状态下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育学习情绪状态高涨,产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学生表现出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和人际关系态度的评价,传达出体育课教学状况的信号作用。体育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程度及心理动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善于观察课堂心理气氛的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应,以便在教学内容上、手段、教学评定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营造催人向上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些都是在和谐的心理气氛下完成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的作用的条件是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二)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巧的运用,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就会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状态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采用分组练习、比赛、提问、交流等教学形式,观察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任务要求、场地设施和学生表现出的体育能力等情况及时变换场地,恰当的进行示范、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手段活跃学生的情绪,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使某些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力求新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将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取代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可采取追逐跑、间歇跑、接力跑、运球跑等多种形式,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其学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心理状态,培育了学生积极健康的阳光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自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的正面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于动态中,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需求。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学生心理效益,更好的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调节机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3NMJG080。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张勇等.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 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1997.5.

第3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焦虑;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90―01

脑血管介入是应用于脑血栓或者脑梗塞高发的老年人群,是维持老年人生命健康最为理想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该手术毕竟是一种脑血管创伤性治疗,针对这一特殊性质常会引起患者的情绪抵触和恐惧,脑血管介入术对每一个患者而言都是一次严酷的考验和伤害,由于手术的特性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一定的破坏,甚至会因为过度恐惧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常规的工作方式只是机械地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对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关注不够。我院术前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肯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 ~2013年1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26例。均符合我国修订的神经介入治疗疾病诊断标准[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3±13)岁,其中急性脑梗死28例,颈动脉狭窄9例,颅内动脉狭窄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对照组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13)岁,其中急性脑梗死,27例,颈动脉狭窄9例,颅内动脉狭窄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5例。两组一般条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均已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造影的方法对病变部位加以检查和确认。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或者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明确病变部位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和病情性质,通过微导管,在导丝导引下,把相关药物、球囊或者支架等置人病变部位。

1.3 护理方法 行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手续,护理人员以真诚热情的态度想患者介绍医院的一般情况、管床医生及护士的详细信息和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减轻患者因为重大疾患产生的焦虑恐惧行李,逐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术前就手术原理、过程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使患者尽量全面了解自己即将进行的手术有何疗效,针对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对于患者有疑虑的地方,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慌和对疾病预后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和决心。术前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并不是护理过程的全部,应该也做好患者家属特别是配偶的心理辅导,因为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中来,积极的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的最佳方法。针对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水平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尽量让患者明白神经介入的意义,并且阐明不会因为异物的介入而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并且对今后的有可能发生的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3 判断标准[2] ①:采用SAS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②:采用QOL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QOL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更低,术后生活质量更高(P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技术是一项新近发展起来的脑血管病变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脑血管治疗具备明显的优势,且预后良好。但是因为脑血管疾病本身对患者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灾难,所有进行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多来源自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以及手术本身的恐惧,患者常会担心因为有异物介入脑部而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担心异物会导致更严重的脑部疾病出现,从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总而言之,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实施,还会严重降低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性[3]。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加强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消除恐惧感,也能加强患者对手术施行的必要性认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心理负担,消除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以提升手术治疗质量。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对疾病本身和手术治疗有了深刻认识,不仅不会出现不必要负面情绪和负担,反而会主动配合手术和药物治疗,大大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增进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可以大大增加患者的信心[4]。最重要的是,患者自身心态变积极后会更加自如的应付自身疾患[5]。

参考文献:

[1] 廖金娥.心理护理对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6(1):6-7.

[2] 沈思媚,黄晓丹.心理疏导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术消除焦虑和心肌缺血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4):99-101.

[3] 盘雪梅,凌活.心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焦虑心理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2,11(9):193-196.

第4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一、两者间的共性是结合的基础

1.两者的基本职能和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职业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可塑性极强的中职生,二者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中职学生的意识,从而改变其行为,可以说两者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是为了实现“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目标。因此两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型劳动人才。

2.两者在学生问题及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融性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等。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品德行为的缺失表现出来,而很多思想品德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学生问题不单单是心理问题或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和品德共同的问题。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具有互融性,正因为如此,两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学生的某些品德问题,如在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疏导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以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借助“灌、渗、导、管、评”德育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教育内容、原则要求和师资队伍具有交叉性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它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生价值等教育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话题。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之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致使我国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薄弱,具有相应心理健康资质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师总体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很多学校迫于无奈,只好让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等教育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就导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交叉现象。同时,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树立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方面有共同的教育原则和要求。

4.教育渠道、途径具有相同性

虽然两种教育在操作具体要求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都是通过课程开设、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团队活动、宣传橱窗、广播、黑板报、网络、多媒体、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活动、家校共育、校本管理的优化、相关隐性课程的建设等方式开展实施的。

二、两者结合可以发挥互补优势

1.共享设施条件,节省经费开支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档案室等教育专业设施不能共用外,在教育教学场地、宣传阵地、活动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共用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比如宣传窗、黑板报、广播、音响设备、投影仪器、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和设备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校外实践基地,共争校内的经费扶持。这样不仅有利于达到教育效果,还可以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节省学校经费,毕竟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

2.整合师资队伍,利于相互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师资上存在着重合与交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第一,对专职政工干部、年段长、班主任和德育任课教师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第二,鼓励部分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等级证考试,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三,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两支队伍的交流、沟通,共同分析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找出共性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效。

3.互补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1)学会倾听。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交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以“说”为主,强调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灌输。但这种模式有时给学生的感受是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致使他们很难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是以“听”为主,教师会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诉说,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对下一步教师的教育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同时通过诉说还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

(2)学会理解。在品德教育中,教师有时不太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对其行为、想法深恶痛绝,继而对其严肃批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设身处地了解并理解自己,让学生产生一种温暖、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利于彼此的进一步沟通,也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并能欣然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

第5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数据对接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我校位于快速发展的广西北部湾核心工业区,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正与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步发展。而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建实施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不少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中,教学系统与财务系统实现数据对接整合为例,与大伙交流分享。

1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教学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对接必要性

高校如何让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化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已是迫在眉睫。同时自动实现教学系统中体现财务系统中的学生交费信息的数据对接交互,不仅把我们从传统手工数据的繁锁窘境中解放出来,更是解决了部门间信息资源滞后、错漏的大难题,也为我校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提供可行的技术依据,成为突破了数字化校园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2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教学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造成现有的工作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与数据对接中的协同冲突

按原有工作管理模式中,教务处与财务处各属独立的行政部门,工作各自为主,所以学生学籍信息资源数据与财务收费信息只是需要时相互提供为辅,这样的现状对数据的及时对换交互以及开展工作有着相当大的制约或冲突。因此,如何能打破不同行政部门间的工作壁垒,有效解决资源即时共享时带来的协同、有序、高效地展开各项关联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的可支撑的程序文件。

2.2 软硬件环境设施的配置需要更新

教学系统使用到的Oracle 9i数据库以及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对服务器硬件最低配置要求只是内存512M以上,CPU III 800以上。而我校现在的服务器是2006年配置的:内存4G,CPU P4 XEON 2个,这个配置不能满足用于数据共享交换的超负荷运转。

2.3 跨服务器不同数据库的数据对接技术难题

我校的教学系统与财务系统因缺少统筹的规划,分别引入是两个不同公司的独立软件系统,不但编写的程序语言不同,且没有统一的依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在数据上存储分别使用着Oracle与Mysql两个不类型的数据库,数据库的结构、表、字段上的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数据交流不能直接互访。因此要面临最重大的技术难题要攻克的是异构性是数据交换。其数据异构信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系统异构、模式异构和逻异构。系统异构是指数据所处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网络环境等的不同:模式异构是指数据所处的DBMS本身的异构;逻辑异构主要是指数据的类型、命名、语义或结构等方面的不同。

由于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复杂性也较大,数据进行转换要保证以下特性:

2.3.1 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流,要保证数据能够从一个数据库中完整地提取出来,同时又能够将数据完整地加入到另一个数据库之中。该特性是异构数据库相互转换中最重要的因素。

2.3.2 无差别性

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用户的操作都在应用平台上,而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都处于后台,由程序来完成,数据库之间的差异被隐藏。

2.3.3 一致性

数据库之间进行转换整合,并不能将2种不同数据类型的信息进行强制转换,需要针对数据库中相同或类似的数据类型进行转换。

2.3.4 扩展性

异构数据库的相互转换设计完成之后,要给整个系统提供预留接口,便于日后的扩展,以实现未来功能的需求。

2.4 数据对接中需要同步更新的信息内容

2.4.1 根据学号、单位代码来识别,进行识别的字段同步。

2.4.2 学生同步的字段有:身份证,性别,学号,状态,名字,电话,类别,学生的单位。

2.4.3 学生转专业,记录到财务系统日志,并根据财务系统规则修改该生收费项目。

2.4.4 同步后的新班收费项目和原学费系统的一样的。

2.4.5 财务系统把学生‘当前欠款、缓交金额、缓交日期’变动传到教学系统。

2.4.6 学生不欠费自动更新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是否注册为“是”。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教学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对接中的实现

3.1 解决数据对接中部门间的工作协同及管理制度

成立教务处与财务处数据对接工作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组员由两个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及信息录入员构成。信息录入员负责各自系统的数据信息录入、修改、删除等,同时报知系统管理员根据数据同步需求来调整对接频率,以减轻双方服务器的数据交互压力。双方系统管理员同时还负责数据交互的信息情况检查,对特殊数据无法直接自动处理的上报组长,由两部门协商解决。并规范了教务处与财务处的交费注册各项规章制度及流程。

3.2 进行服务器的设备更新

为解决硬件环境问题,教学系统新购买了三台2U机架式服务器,每台的配置为:处理器为2颗Xeon E5-2407(2.20G)/10M/4C;16GB Registered ECC内存;3块300G SAS 2.5英寸热拔插硬盘;配置独立的八通道SAS高性能RAID(512MB缓存);一块双口千兆网卡(光纤接口);集成2个千兆高级网络控制器。其中两台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做网络应用服务器,具有负载平衡等高级网络特性,另一台安装Linux系统做数据应用服务器。进一步提高了网络负载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3.3 解决跨服务器不同数据库的数据对接的方案

3.3.1 表的视图创建与授权

在教学系统数据应用服务器中,进入Oracle数据库中,在原有的教学系统数据库的基础再创建一个数据集成中间库,数据集成中间库的设计思想是每个数据库对应一个包装器,由包装器负责接收分解后的查询语句并返回数据,从而屏蔽底层数据库的异构性,再由结果合成将查询的结果封装成一定的格式返回到客户端。在中间库中进行表的视图创建与授权,其中包含下列表:校区代码表、学院代码表、专业代码表、班级代码表、学生基本信息表、单位表、选课学分表、已交金额表、当前欠款表、缓交金额表、缓交日期表等

3.3.2 定时执行的语句创建

然后利用Oracle job定时执行的功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点或每天的某个时间点自行执行数据对接交互的任务,语句如下:

图1 定时执行的语句

3.3.3 注册信息存储过程语句

在教学系统数据库中执行更新注册信息存储过程语句如下:

图2 更新注册信息语句

3.3.4 本地网络服务名配置

最后需要利用Oracle客户端进行“本地网络服务名配置”

在教学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进入:->Oracle-OraHome90->Configuration and Migration Tools->Net Configuration Assistant,进行财务系统服务器IP地址的相应配置,测试连接成功。

4 结束语

通过我校教学系统在教学信息管理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样本,作出一个全面的探讨,以解决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瓶颈所在难题,为今后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夯下坚实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基础,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信息管理应用提出新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校数字化校园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换研究――以学生信息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07):76-78.

[2]陈晓蕾,刘婷婷.针对异构数据库相互转换的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3(08):32-33.

[3]陈勇,蒋泽军.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的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08):1755-1758.

作者简介:苏永瀚(1976-),男,广西壮族人,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

第6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学习教材每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进而导致学生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成效,极其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使用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都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一是着重强调实际教育服务,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大多都是以实际教育为起点,都一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探讨的对象,所以现目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知识、审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这样就失去了对教育心理学其本身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二是偏向对基础的研究讨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核心内容主要以对知识的表象与获取为主要核心,结果导致认知心理学和探究主题的反复交叉,进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两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限制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导致教育心理学难以对教学本身实践运用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长期采取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重结果轻,注重理论知识且轻于实践运用。但往往在实际课程中,授课教师在不断的讲课,学生在拼命的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心理学来说,这种书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反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学教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笔试考试的形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试前拼命学习,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改进课程结构

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中,首先是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改进的。改进课程结构就是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心理学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关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途径中,高校教师也应将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心理、心理学的教育这两个内容展开教育,实现对课程结构的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习教材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很多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教学知识无法从教材中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把教材内容及时的做进行更新,应与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和合理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注重实践操作

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是解决问题、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动机激发、品德态度等部分内容。比如:在“动机激发”中,如何把现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败因素中如何进行原因总结,通过自身的效能进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识学习”中,需要通过直接、概括将简单的知识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态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对个人品德规范和相关论述中进行说明。

(四)教学中体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在提问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学情境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应把自己从传授者变成引领者,在上课过程中给教学创造情境,准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开展学生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探究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只是为了其他课程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综合调理整治,师生之间实现积极配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62-163.

第7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第8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启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30年期间。此理论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最早只是仅仅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问,随着各国教育家对此理论的重视和不断研究,它逐步壮大成为了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的学校教育下,积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据调查研究显示,教育心理学涵盖了学习心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心理学、课堂动力和管理与纪律、学习动机、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主题。本文预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教及教学活动组成一个特殊系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时无刻不受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教与学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教、学、教育活动三者,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interactive system)。教育心理学研究互动系统中师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让这个系统运行更加高效,系统结构更加完善,系统内的关系更加和谐。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开始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苟况、墨翟等思想学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的教育心理思想。相关因材施教的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叙述。中国古代思想学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然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严密的知识系统,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成为中国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在学科的心理学方面研究工作,20世纪20年代也相继开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也是中国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重新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的时期。

二、教育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就学习的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以总结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论和人本主义三大主流学派。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以刺激――反应的原理从而形成了机械性的语言操练,是语言知识的灌输,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外语学习归咎到底就是为了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并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来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Krashen提出,促进语言习得的前提就是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为学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他还列举出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备的条件。简而言之,输入的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认知学派的基本理论就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构建知识。其图式理论成为了现代认知学派的核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图式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激发学习者的相关图式来帮助他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从而加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中,学生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及知识的灌输对象。交互是建构意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就是学生们组成小组和集体间相互的交流,共同形成知识。

行为主义产生了自我管理、自我言语等方法。虽然早期自我管理还是更多地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近来的自我管理开始含有认知的成分。自我管理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采用传统的行为分析法,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然后将这种外在的控制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控制。另一种偏向认知的自我控制技术是自我言语。鲁利亚发现儿童年龄的成长,可以不靠成人教学,而靠对自己行为的信息来改变行为,所以自我言语很重要。自我教学训练可以帮助教师对冲动性儿童进行训练。先由教师出声示范如何完成任务,然后让儿童教自己完成任务,由出声直到无声完成任务。

国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利用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受众广,成本小等特点,许多教育实验都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再比如通过生理测量,进行教育心理学实验。如采用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和脑自发电位两个生理指标,研究认知负荷。

当代教育心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甚至情景,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流趋势旧。结合新的技术,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会是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

三、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学习现状

英语教学是师生合作的共同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以及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影响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学习者心理的个体差异等特点.这无疑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学生厌学,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英语学习的动机与目标,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的动机并不是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只是想通过考试拿到等级证书。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这些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第9篇: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1.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结构体系与分析从教材的体系上来看,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一般包含这几个部分:概述部分(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学概念和体系、研究方法、现状与发展和研究意义等)、学生心理(包括学生心理、学生群体心理和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职业心理(包括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心理测验等)、教师心理、教学心理(包括教学策略、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设计、课堂与班级管理)等六个方面。某些教材根据自身编写的特点增加了部分普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郑日昌等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对教师的教学心理未有涉及,其内容体系基本上遵循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刘德恩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则大多分布在教师的教学心理以及教师的职业发展上,而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心理未有涉及。其后由刘合群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曾玲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几本教材在结构上分布得比较均匀、全面,各方面都有涉及,大都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并且根据自身的编写特点各有所侧重,如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在评价环节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量与评价,而刘德恩与曾玲娟则更偏重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此外由卢红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普通心理学知识,增加了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容,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心理涉及得比较少,而更加注重教师和教学心理;武仁恒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则侧重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增加了“知识分类的学习论”和“认知结构与迁移”等学习内容。

2.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体例分析“体例”一词在出版学科中的狭义解释为“编辑部或印刷所对于拼法、大写、标点、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习惯”;也用来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我们知道教材是学习者感官接触的最直接的信息,包括文字、图表、注解等信息。教材的编写体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接受信息,为教材实现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所以教材编写的体例形式也属于教材开发研究的重要步骤。早期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体例的形式比较单一,除去标题与正文,几乎没有涉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和拓展的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心理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其后出版的教材,渐渐开始引入大量的注解、案例等元素,如刘德恩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第四章(教学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中以护士班的行为目标作为示例,其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都是以护士班的实际操作作为对“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解释;崔景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在每个章节的结束增加了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对章节的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等项目,如卢红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章节开始处呈现该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每个章节中都含有大量的案例,此外在章节后增加了拓展阅读,如第六章(职业能力及其教学策略)中的案例:“让后进生体验成功”、案例:“零分,我都好朋友”;第三章的(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拓展阅读:“千万别看扁职校学生——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体例的多样化为学生开拓视野、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并且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在不影响教学内容主体的前提下也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层次学习内容的需求。

3.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的内容特点分析通过对历年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的出版数量不多,但每本教材基本上是自成一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内容体。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体系是不变的。这些教材的内容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以刘德恩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等为代表,其内容体系由职业分析入手,先确定职业工作对从业人员和职业教育的要求,然后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展开,是依据工作需要来寻求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支持。卢红等编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就属于这一种内容体系;另一种是以郑日昌等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等为代表,在内容体系基本上遵循常见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只是引例倾向于职业教育,实质上是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此后出版的教材中,王国华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曾玲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夏金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专题》基本都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王国华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职业学习心理部分和职业教学心理部分,力求突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特色。其内容框架完整有层次,但是教材内容大多采用常规的陈述性理论,显得过于理论化。从教材的体例形式来看过于单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开化。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职业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二是职业学校师生心理,第三是职校生学习心理,第四是职业教育教学心理,第五是职业心理。教材内容建构上注重贴近职业教育实际,凸显“学习心理—教育心理—职业心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建设的针对性、时效性,建构、拓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心理理论。这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来说不失为一本经典之作。曾玲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聚焦于职业院校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基本规律,着重阐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了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管理与教学等主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此外还介绍了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该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基本遵循了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的结构。卢红等编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与典型活动为主线,遵循职业教育课程的工作逻辑的组织原则,围绕如何发展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这一核心来建构知识体系,并强调知识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使教材内容与未来的教师工作具体情境相结合。但是该教材忽略了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探讨,此外,该教材加重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的比例,使教材内容趋于理论化和学术化。

二、对新开发教材的建议

1.优化教材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新教材的编写要打破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相关分支学科理论为主线的惯例,改变“麻袋里装马铃薯”的编写思维策略,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拼盘式组合”的现象。根据我们所统计的教材情况,以及历年来该领域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应该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职业教育心理学概述、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职业学校教学心理和职业心理。

2.优化教材内容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叉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教材的内容上要特别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避免过多的描述性的理论,让教材更加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关注人本,关注心理学的本质;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实效性,积极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新东西,介绍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的现代化;最后要注重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内容要体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要体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