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认识计算机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识计算机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识计算机教案

第1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学习任务 设计原则 课堂建构 师生定位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27-0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学生在建构式课堂中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建构课堂教学,在教学宗旨确定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自身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设计案例”进行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让学生进入设计的教学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任务跟进”则是把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具象成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此任务没有给出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利用所学技能和知识解决问题。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相吻合,也与当今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思路是一致的,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这种“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适合中职计算机教学的。

利用“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建构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是此模式成功的首要因素

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因素是案例的选择。精心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能够反映所学的知识点,适合学生学情,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必定会有一个选择案例的过程,那么教师选择案例的原则,必须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此考量所选择的这一案例,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是否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所选择的案例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对教授计算机应用课程尤其重要。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操作课程,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各类操作的综合应用,并能利用所学习的的操作技巧解决问题,以提高综合操作技能。但是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学生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过程一个个操作学下来,学生学到的操作是分散的,没有关联的,经常学到后面忘了前面,最终整个课程学下来,可能还是什么都不会做。而一个好的案例,可以融合多种操作技巧来解决学生在此案例中将要完成的任务,由此给学生强烈的印象,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碰到类似问题,他就可以举一反三,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以下为笔者选择的案例之一:在学生上中职校第一个学期,临近元旦,学生已学习了Word相关的一些操作,如文字处理、文本框处理、艺术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等,作为案例的主体――学生本人,假设已处在工作岗位上,在此情境下,请为你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分别用Word所学操作技巧设计一张贺年卡,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发出去,学生必须自行设计贺卡的内容、风格、发送方式等,形成一个执行方案再到电脑上实现这一方案。这个案例,它有情境――节日,有任务――设计及发送贺卡,有角色――学生及与之有关联的人,学生在完成此案例任务时就会对相关的操作技巧融会贯通,由此来达到教学要求的综合技能提升的目的。

二、在好的案例基础上安排典型性工作任务是此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设计案例,任务跟进”模式中的第二步就是“任务跟进”,在案例中给学生安排好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即问题),是一个案例教学成功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既要吸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更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这个案例中的角色,即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旁观者。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案例时,案例选择得当,对案例的情境、环节、问题设计都堪称完美,甚至自己亲力亲为一步步把问题解决过程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按设置好的步骤做,这类案例教学中,学生沦为旁观者和模仿者,最终完成的作品是他已经从老师那了解的结果,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综合能力方面不能达到最好的目的。要在一个案例中设计好典型性工作任务(问题),该任务(问题)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任务(问题)是贴合案例情境和学生学情的。如上面所举“贺卡设计”案例,任务设计完全贴合节日临近的情境,而在此教学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基础,对完成此任务有一定的把握,学生很容易进入案例设计的角色。如果此案例放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初期,则学生没有操作技能基础,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就会轻易放弃。

其次,该任务(问题)的解决是相对复杂的。这个复杂,是指学生在完成此任务、解决此问题时,不是一目了然、马上就可以解决,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考量,才能得出解决方案,多个步骤的实施才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仅是一两个操作就能完成的不是典型性工作任务。“贺卡设计”案例中,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贺卡,不同对象的贺卡在内容、布局、风格上要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又将用到哪些操作方法才能实现等。在一步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及积极性才能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第三,该任务(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案例中只是设计了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并没有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由学生自行安排设计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就拿出设计好的方案或步骤与教师讨论,进一步完善后才上机操作完成。由此,不同学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肯定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贺卡设计”案例中,学生最终的设计就是各有千秋,比如,在布局上,有的用表格布局,有的用画图框布局,有的直接用不同尺寸文本框布局,插入的元素也千姿百态,用到图片、剪贴画、自绘图形、甚至音乐背景、小动画、小视频等,用到的各类操作的组合和技巧都颇费学生一番心思。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该任务(问题)的完成结果是开放式,不是唯一的。一个好的案例任务的设计,对于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最好不要只有一种方法、一个结果。如“贺卡设计”案例中,最后成形的贺卡作品,肯定没有一个标准贺卡摆在那里供学生模仿、比对完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可以讲解分析一些准备好的优秀作品(如上届学生中的作品),但意图应是引导学生去想象,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进一步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最终学生的作品应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才是案例教学最终想要的结果。

第五,对任务(问题)完成的评价是多元的。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应持鼓励态度,不应用个人观点喜好去评价,所以评价机制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要设置统一标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用心完成的作品都是唯一的,都有其闪光点和可取之处。

三、在“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应有正确的定位

在用“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模式建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正确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客体。

学生作为主体,应成为完成案例任务的设计者、参与者,应对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承担责任,学生成为课堂关注的焦点,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自主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案例的策划者、课堂讨论的主持者、完成任务的协助者,对课堂情况进行掌控,使其按照案例教学设计方向有序进行。那么,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案例的策划者,选择一个主题鲜明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深刻把握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进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智慧,从学生中征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来源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利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进行如计算机技能操作等技能方面课程教学中,如何在案例中设计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根据案例情境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技能。

其次,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掌控者,教师应对课堂具有掌控能力。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在展开案例之后,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解惑,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阶段,让学生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如遇到不能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到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案例任务,课堂教学按正常的节奏进行。

最后,做好课堂评价主持人及总结者。对学生完成案例完成任务形成成果(作品),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生自评及互评、教师点评及总结,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也可以将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回忆,反复推敲,使学生对知识点能够更好的掌握,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要有一个多元的课堂评价体系

“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统一标准下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仅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也要多元化。在此模式下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并且不设统一评分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转第58页)(上接第28页)下,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发现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确定今后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1.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堂中由原来评价的客体成为评价的主体,借助自评对自己学习的状态和结果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关注到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明确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在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促进自我发展。在“贺卡设计”案例中,笔者采取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作品后,面对全班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进行一个描述和评价,这一过程对学生今后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综合技能是很有益处的。

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间对彼此的表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开展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训交流和互补,充分拓展教学活动中参与评价的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评价及总结。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总结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点睛之笔,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教师评价的原则应是肯定为主、评中有导、鼓励创新。既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又要适时指出可以改进的方面,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更有自信。最后,对整次课程进行一个全面总结,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本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以及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此外,案例教学中评价标准也不适宜用统一格式化的标准,教师给学生评定的成绩应从作品的设计、创新、操作技巧应用、整体的效果、完成的时效等多方面进行权衡,给出一个合理客观的成绩,以达到鼓励学习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建构式课堂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课堂教学情境真实、生动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是一种学生喜欢、教师轻松、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学模式。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适时进行指导、如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何正确估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教学时间的控制等,都是在此模式实施时作为策划者的教师应该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等著.《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布鲁克斯(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朱迪思.舒尔曼(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91-02

笔者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这几年来,深感计算机教学应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较强的课程,是职业学校每个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呢?结合本人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学校计算机教育或多或少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或者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问题。上课时听教师讲得多,自己动手机会少。

1.传统的课程教学

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交流;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能力,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理想;更体现了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作”的重要性。

2.理论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等,其主要原因是: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未达到合理化配比要求,上课时听教师讲的多,自己动手机会少。

3.实训学习

在机房中普遍存在讲话、吵闹、吃零食的现象,甚至是玩游戏。甚至有些专业教师也在学生实训期间上网或做其它事情。计算机操作课也是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题进行重复练习。表面原因可归结为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缺乏对职校计算机类课程教法的研究。笔者曾作过测试,对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然后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交谈,多数学生反映,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术语,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操作。

二、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合作基础

1.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一般来说,职业中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应用软件,尤以微软Office2000为多,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讲解和实践的关系: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我认为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1(有条件者可安排为l∶2)。这样的比例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上理论课首先可以为学生理清逻辑,讲述原理;其次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2.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实现上机实训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学生对上机实训课普遍感兴趣,但如果老师不设定任务,单纯让学生自由地操作,一部分学生因自己学习能力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觉得无事可干,就会失去兴趣;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心思花在上网与玩游戏上,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地设计好每次上机操作教学的课时,并事先做好软、硬件的准备,教师要多找些资料丰富当节课的内容,并且编制出每节课的上机指导。上机指导主要包括上机目的、上机准备、上机内容、上机步骤。其中上机准备可依据上机内容而定;上机步骤中应明确清晰,方便学生操作练习。

三、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作措施

端正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是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任何只重视理论,不重视技能知识掌握或者只重视技能,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学生应该理论和技能并重,并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引导实训操作,用实训操作来丰富,巩固理论,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这往往在讲完理论课后,学生还不知道用计算机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转变为一种恐惧感,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好这门课的信心。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作”强强联合的合作式教学方法。笔者在开始时,先询问学生:你们想用电脑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想打字、画画、上网、聊天……于是,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紧接着通过实训教学的配合,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完成许多操作:打字、听音乐、画画、写信、上网、发E-mail、聊天等。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颇丰,计算机也没那么神秘、可怕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学习兴趣。

2.规范实训教案,明确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训效率。

第3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近两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机房台帐的规范化记录,取得了一些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始终把计算机房管理与台帐记录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环节。机房建成之初,即建立计算机房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强化管理,严格要求,对台帐的记录提出了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系统性、规范性、长期性的要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督促整改落实,并做到与学校其他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奖惩。既调动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给计算机教师施加了适度的工作压力。

二、制定工作制度,规范台帐记载。

两年来,我校认真学习市教育技术装备站下发的计算机房各项规章制度,切透并掌握评估细则,在此基础上,机房领导组为计算机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每一项评估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台帐记录程序和规范。学校与计算机教师签订责任状,把台帐记载的实绩与教师考评、考核、奖惩直接挂钩。期初计划的制定、期中学生的上机操作、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全过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的内容,并作出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台帐的规范化记载。

三、细化工作要求,提高台帐质量。

建好、记好台帐,具体负责的计算机教师义不容辞,以一学年为例,我校的台帐涵盖如下资料: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各课时的教案,学生名册与考查成绩登记,计算机教学研究课实录,校长、教导主任听课记载,信息技术相关比赛的活动方案与实录,学生的获奖情况,学生上机操作座位安排,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线考试软件,期末考试试卷,计算机管理领导小组分工与职责,电脑常见故障检测和维修办法,上级来文,兄弟学校的计算机房管理经验,学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方案与实施记录,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打算与学期、学年工作总结,计算机房的工作日志、维修情况,计算机房会议记录,学生上机记载,计算机房装备、经费使用情况,各项规章制度,计算机教师培训、进修情况,校本培训情况,并上墙公布计算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操作规程,计算机教师岗位职责,学生上机操作守则等,以上资料的规范化记载几乎能包含“检查评估标准”的各项具体规定。为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检查提供了文字依据。

四、机房台帐记录的反思。

第4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生 自学能力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应用范围广,计算机内容多,计算机学科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是快得多。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仅仅依赖于上课听教师讲解,下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不足以真正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要想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必须培养自己独立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取的相应措施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1、提高认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教师的认识问题。一般来说,许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认真写好教案,做好授课计划,备课充分,在课堂上把书本上的内容、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能够通过学会的这些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就可以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以教师讲授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为例,如果把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相较于课上讲的案例任务稍加变动,学生就像没见过这些任务一样,不知从何入手,在这些任务面前束手无策。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认识,要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的认识问题。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门数多,内容多,不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硬件认识。学生如果只是认为听懂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那学生只能局限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不能对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碰到新的问题,就会一筹莫展。因此学生要认识到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促进自己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兴趣是各个计算机授课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教师讲授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举例,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复杂且枯燥,并且要求学生还要有较强的编程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敢学,不想学,不愿学,总之对学习这门课程就没兴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授课教师要打消学生学不好这门课程的顾虑,让学生要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愿意学。教师可以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之初,先选取一些已经完成的最好是有趣味性的任务,直接演示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这些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任务完成后的生动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另外,教师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授课过程中,将完成实验任务过程转化成完成实际应用任务的过程,这样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以致用,学生才会更有兴趣自主学习。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肯定,给予鼓励,还要适时进行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学生自然就更有兴趣来学习这门课程。

3、创造环境,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授课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或给出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组员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探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对于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强大的互联网资源,查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学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配套设施,如配置优良的计算机机房,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畅通的网络环境,丰富的软件资源等,这些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去机房上机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为例,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应用实验教学平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的课程参考资料(如课程简介、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计划、重点难点指示、经典案例、常见问题、参考文献等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学平台提供了答疑讨论区,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讨论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查看这些问题,也可以回答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每次上课前预先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如果能提出有效问题或回答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教师将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这样就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查看学习资料,自主学习,有充足自信心来提出实效的问题或答出正确的答案。如若不行,再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请教。实验教学平台还提供了一些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专业网站链接,学生能够直接浏览和学习更多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面的信息。

三、结束语

中国有句古话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获得计算机知识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计算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军.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职业,2013(12):146-147.

[2]王晓斌.论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273.

[3]孙开清.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之路[J].品牌(理论月刊),2011(Z1):76.

[4]王奇岩.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76-178.

[5]闫合占.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

[6]曹融.计算机学科教学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02):112-113.

第5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伴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我国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小学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课程,近些年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教育环节中仍然存在问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计算机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小学生参与计算机课堂的积极性。本文中,笔者就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探析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 小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硬件设备陈旧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要有与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硬件设备,也无法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购买和更换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资金量很大,但是,学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投入却比较少。因为学校不能及时更换计算机设备,设备越来越陈旧,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的配置甚至比不上学生自己家的计算机,这就从本质上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降低,阻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2 授课标准不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和发展非常快,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小学计算机教材,虽然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教师只能参照课程大纲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3 积极性有待提升

除了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承担很多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比如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修理等。这些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专心进行知识讲解。再加上计算机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比较低,有些教师是非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已经比较困难,更何况还要顾及其他工作,这从本质上降低了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

2 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与其他学科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教学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备课,不同之处在于,备课不仅要准备讲授的知识、准备整个教材的内容,清楚教材特点、重点难点、难易程度,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备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小学生的特征。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控制计算机课堂纪律十分有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硬件,计算机正常工作意味着学生可以正常接受知识,想要提升有效的课堂效率,就需要备好计算机,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教师还要备多媒体课件,以保证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2 创新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计算机教师要抓住课堂开端,先声夺人,组织好课堂的秩序。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时用“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下一节课”这样的导入语,这一类导入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要利用新颖的导语。例如,在开展第一节课“认识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课堂开始我便让学生阐述人体组成,学生很好奇地讨论着,接着我用计算机的各个部分来比喻人体的各个器官,学生表示出很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课堂秩序,更使计算机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我在教授学生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时候,课堂刚开始我便用计算机为学生演奏学生们喜欢的歌曲,紧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为何教室里面没有乐器、没有VCD、没有录音机,同学们却可以听到音乐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计算机在歌唱”,接着我便说“为什么计算机可以演奏出你们喜欢的歌曲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很浓厚。

2.3 教学方法要多变

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跟着老师走,很多时候需要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实践中,因此,传统的演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这便要求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都选出一名“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维持小组秩序,同时引导小组的其他同学开展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骨干作用,使计算机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中。有些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积极思考,发挥小组整体的智慧来完成布置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调、提高、启发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学法,自学法的效果也很好,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小学生,还要带着小学生走向教材。

2.4 开展课后延伸

教师不仅要对课堂工作负责,还要实施课后延伸,教师和学生都要开展课后延伸。首先,教师在上完课以后会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为了避免下一次授课再出现这个问题,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反思,不断完善教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会在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会在课堂上操作,因此,课后作业通常具有实践性。比如,我布置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互联网上找资料,这个作业为开展下一节课做准备工作。再比如,在教授完演示文稿的知识后,我布置学生观看海报和校刊,观察校刊和海报上所使用的艺术字和字体,区别字体和艺术字的概念,同时,学生在无意间又接受了审美教育。这样的作业不需要学生太努力,但需要学生用心。

第6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自1946年计算机诞生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并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能否熟练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以及日益广阔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计算机知识的学时、计算机教学都将成为各个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点、难点。

1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1)区域经济条件不同,教育层次不分明近几年来,全国有8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计算机家庭化较快,将近50%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调查,40%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37%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仅限于上网、聊天等娱乐方面,其中大部分学生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这样的局面给高校的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因此西部高校将教学重点放于基础教育阶段,如常用的办公软件、上网等功能。

(2)硬件缺乏,使用率较低目前各高校使用的计算机较为陈旧,致使无法跟进市场要求,硬件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面对西部地区,此类问题更加突出,许多高校使用的机型为2002年以前,硬件老化、陈旧,缺乏相配套的软件,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将机房改为“专用机房”,结果所属设备只成了摆设,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3)软件资源短缺,无法满足教学正版软件的价格昂贵、盗版软件的日益严重,造成教学软件数量较少,功能欠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单一、版本较低等。

(4)计算机基础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计算机作为科技产品,在日常用用于办公,在实践性环节至关重要。在计算机教学中,过多的关注计算机教学,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练习,以西部地区某高校计算机二级考试为例,理论考试通过率为71%,而实践环节上机考试通过率只有26%。另外,有许多同学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很快地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当面临专项任务时都无从着手。

(5)学生应试心理较严重根据常年考试机制,造成了学生以考试合格为标准,至使学生死记硬背,靠记忆题目为目的学习,而缺少了实践操作、自由拓展。在某高校计算机二级考试中,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题目相对固定不变,使部分学生只对考试考的内容有学习兴趣,不考的概不理会,从而学生缺少了学习积极性、知识的拓展能力更是欠佳。

(6)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当今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更是顺畅,通过网络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偏重的是上网娱乐,对西部某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发现,有70%的大学生用于网络娱乐,如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等,而从事学习、工作的只有15%,其它的占15%。

2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建议

2.1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编制教材既要考虑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又要考虑西部地区学生的特点,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充分分析本高效学生的特点和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不能盲目地向重点大学看齐;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要阐述准确;在内容和使用的环境上要体现先进性、应用性。使学生既要学到全面、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反映其最新的发展和应用。

2.2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是以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内容,有共同的教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群体。教学团队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由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来制定教学任务、目的。其他成员再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共同探讨,以确定最后教学内容,做成电子教案以供大家使用。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西部地区新教师较多,因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新教师是西部地区大部门高校课程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课程教学能力和经验急待提高和积累。在新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应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2.3教学中应采取分级教学模式

孔子提出过“因材施教”包含着“分层次”的教学思想。分级教学更高的要求了教师,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该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备课,选择适合该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上机操作方面,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制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要求的上机实验,让学生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

2.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跟紧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所谓的及时更新内容,并不是追赶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而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的信息技术。

3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西部地区计算机教育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硬件、软件的投入,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笔者相信在我们不断努力下,西部地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掌握所讲典例中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酸碱盐章节的习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会由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和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对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题型一、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师在读题过程中回忆相关知识点:

(1)酸碱盐的相关知识:5、4、4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者水

1、请根据酸碱盐的有关知识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

HCl

====

+

H2­

(2)Fe

+

=====

Cu

+

.

(3)

+

Na2CO3

=====

+

CO2­

+

H2O

(4)Fe2O3

+

=====

Fe2(SO4)3

+

.

【总结】:这种补全方程式的题目首先要分析物质类别,从物质类别出发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去完成,其中也要结合反应发生的条件。

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下列事实:

工业上用纯碱和熟石灰制取烧碱

.

锅炉中的水垢可以用盐酸来清洗

.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

稀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题型二、离子共存题

(16重庆A卷)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

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

(16郑州模拟)下列物质能在pH=1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SO4

B、H2SO4、HCl、AgNO3、Na2SO4

C、KMnO4、CuCl2、Fe2(SO4)3、NaNO3

D、K2SO4、NaCl、K2CO3、NaOH

(16南京)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Cl-、HCO3-

B、H+、K+、Cl-、OH-

C、Cu2+、Ba2+、Cl-

SO42-

D、K+、NH4+、Cl-、NO3-

总结:共存即不反应,一般指不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题型三、推断题

推断题关键:

1、抓住“题眼”,找突破口(即有关物质的特征,如特殊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及特殊的化学性质等)

2、大胆假设,确定物质

3、顺推、逆推,得出结论

4、代入原题,验证结论

1、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常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A

B

®

C

H2O

C

H2SO4

®

+

A

E

+

AgNO3

®

AgCl¯

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是

A:

B:

C:

【分析】:从特殊沉淀为突破口,从物质类别角度考虑,利用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推断。

拓展: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病人在做胃部检查前先喝这些白色的液体,因为在做这种检查之前不能吃饭,病人只能把这种液体当成“饭”所以就叫做钡餐。之所以选择钡餐是因为,第一它能够被X射线识别。第二,它不溶于水和脂质,对人基本无毒性,最后还能够完全排泄出去。

2、已知,A、B、C、D四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其中C是单质,D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试回答

(1)写出A、C、D三种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

C

、D

浅绿色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

(2)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090-03

计算机是20世纪最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的普及和发展,对人类的传统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普及。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际中的能力,为适应信息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中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中学计算机教育,笔者在自己所支教的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中学进行调研,这所学校2011年9月起,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象为初一和初二年级,授课时间为一个学年,学校的计算机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有两个专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共90台计算机并连接互联网。课程没有教材,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编写大纲和教案,课程内容主要有开启和关闭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画图软件的应用、Word基本操作等。为了解目前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及学习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17%的学生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21%学生是通过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方面知识。值得关注的是,这21%的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文字排版,图像处理等特长。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情况,笔者在特克斯县选取了两所中学进行实地调研,这些学校计算机硬件条件相当完善,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比例较高。课程的计算机教学系统是Win7,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办公软件、网络操作基本都会用,上课过程中不用刻意的进行指导,而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总体原则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

笔者在调研和实践工作中也发现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调查中发现,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上学生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上课只是简单应付而已。尤其针对实验课而言,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推理能力较弱。此外,不少学生背负着升学压力,自然而然地就将计算机课视为没有多大用处的科目,在学习兴趣、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方面都明显不足。

1.2计算机教学没得到充分重视

目前,大部分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计算机课多数都是被架空的,在这上面学校实际上没有投入很大精力,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对于计算机老师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通过计算机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地评价,这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计算机课程跟高考不衔接,虽然授课的内容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以他们的兴趣为主,但实际上很少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另外,在待遇和晋升等方面,计算机老师总是不被重视,使计算机教学受到影响。

1.3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计算机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应用,其知识体系的变化非常之快,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当前的现状,一些计算机教师知识体系普遍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快速更新的课程内容,同时由于教育相关方面的不重视,教师根据自己情况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所需要的内容,学习变成毫无意义,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任意性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

1.4计算机教材混乱

中学计算机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只是指导性文件而已,所以中学计算机教学没有受到太大的约束。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统一的中学计算机教材,各个中学老师根据个人情况选定课程教材,造成了中学计算机教材杂乱,而且各校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数都是内容陈旧和过时的,不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更不适应当前计算机教育发展现实的需要,使中学计算机教学难以进行规范。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基层中学连教材都没有,这些问题值得让我们思考。

1.5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讲授中学计算机课程时,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即使学校有多媒体电子教室,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出好成绩,一方面减少学生上机的时间,另一方面讲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不断让学生做习题,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缺乏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潜能的发挥,这些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2 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教材要统一

材,统一课程设置,同时教材要全面及时适应当前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现实的需要。对计算机硬件已达到配置标准的中学,应严格依据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由县级教委发放统一的计算机教材,进行统一课程设置,同时,中学计算机教材内容要全面及时反映计算机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

2.2教学内容要实用

中学计算机课程课时少,课程教材内容含量大、难度高,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大胆整合,使得内容更系统化、条理化,这样就能减少对教学时间的浪费,更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把握。

教学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在知识结构上,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和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演示文稿的组成与基本制作、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基本操作等。在操作技能上,能够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具有熟练操作、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应用程序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如使用Word进行文字的录入、编辑、排版等,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文稿等。

3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用的长时间了,就使学生常常处于不用思考和争论,渐渐地丧失了动手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学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践技能。基于计算机课程自身的特点和目前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一线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方法上,建议采用面向任务的综合练习方法,以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主,重点是教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部分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建议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直接在机房上课,教、学、练合一。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又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典型应用案例或任务,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练习时间,强化使用操作技能的训练。

3.2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如用课件将计算机硬件等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被动方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形式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问题式教学法和主题式教学法。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关的问题或主题,还可以针对学生在课上提出的问题作为讨论的焦点,让学生围绕问题或主题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意识。还有,鼓励学生对某些主题进行课堂讲解,而老师主要组织现场的点评和讨论。在这样教学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教师设计任务案例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去完成,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完成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计算机课程中,理论知识相对较为枯燥,运用合适的案例来解读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独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的运用,独立研究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小组讨论则有助于学生集体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二者相互搭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以“制作个人简历”为教学案例,把这门课的知识点贯穿到文档的输入与编辑、文档的格式化、表格处理、图像处理等各个阶段中去,当这个案例完成时,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也就讲完了。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机应学的知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际需要,独立地组织自己学习新的展示,以获取更深、更广泛、更为实用的专业技能。

4 教师水平要提高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以前简单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到现在要求教师很少的学时内讲深讲透,如果没有较高的个人水平和职业素养,要达到这一要求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在教学改革以后,计算机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尤其是理论知识增加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案例的能力,将深刻的理论转变为浅显易懂的案例,使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案例学习中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素质。当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其次,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定期安排老师出去深造和学习。

5 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日新月异的课程,教师的观念也应当在不断的转变之中,针对知识的更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陈旧的,不适宜当前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转向新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因此,对教材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适合中学生的教材,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同时,还应当选择有较强实用性的辅助软件,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以上即是笔者在中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相信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会趋于成熟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程颖.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误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18).

[2] 高洁.对搞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6).

[3] 文先慧.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9).

[4] 郑海波.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0).

[5] 张大科.中学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 2012(19).

[6] 张蕾.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建构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

[7] 简永强.浅论中学计算机的素质教育[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21).

[8] 杨慧英.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浅议[J].学周刊, 2011(6).

第9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是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下面我就如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应该想办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对于计算机教学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任务驱动。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第二,使用多种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科的,而在计算机本学科的教学中,充分使用更多的媒体信息,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第四,精心设计教案。教师首先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其次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变形、声像同步、动画效果、人机会话等多种手段,有利于营造恰当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生动直观的演示效果,有着其它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图片、语言、文字)远远不及的优势。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中专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他们好奇心强。老师上课如果做到既不枯燥,又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上课必将很受欢迎。我们每个老师也应该自觉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沿着教学大纲这根准绳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法,变枯燥为趣味,让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

最后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采取考试手段,但这是一种量化的简单评价,它不能为提高和改善课程教学提供有力帮助。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来进计算机教学。

第一通过认知理论评价。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课堂考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通过提问: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并能根据多数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补充。(2)通过作业考查:例如在教完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后,设计一个关于Word2000功能的考查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批改的作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改正。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尚有疏漏,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2]

第二通过上机操作的评价。上机操作评价的重点不只是成果与水平,同时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第三通过应用能力的评价。此处测评的重点在于动作的标准化、定型化,要求实践操作熟练、迅速。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有在不同时段的评价记载,从而通过过程评价的结果来激励学生努力实践,提高成绩。

第四通过创作能力的评价。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发展,软件的使用方法已趋于简单,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电子报刊,将作品在校园内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在“成就感”这一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位学生都力争制作出优秀的作品。

第五通过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是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结合教学进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旨在评价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可以选用多种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iont等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文稿演示等。评价在班际间、小组间进行,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评分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其他同学优点的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加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教无定法,全靠我们自己去把握和创造。在计算机教学中,贵在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学生的综合素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真正培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