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阅读教学核心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核心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核心概念

第1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整体阅读;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90-01

阅读一向被认为是学生学会学习,丰富知识结构与技能,学会运用知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自身素质不断发展的关键。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打牢学生的阅读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以爆炸的趋势发展,国内一批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分析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劣势,并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明确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

一、对整体阅读概念的认识

注重感悟、重视整体历来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中的重要一环[1]。近代以来,信息的流通逐渐加快,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加重视整体阅读教学,可以说,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理念是在吸取传统的阅读教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整体阅读是指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部分和要素的相互联系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阅读方法。整体阅读的关键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整体意识,不但从形式上更要从内容上对阅读对象进行整体的解读。同时整体阅读还特别重视在解读过程中,以阅读者为主体,强调阅读者以情感投入的方式参与阅读过程,从而促进阅读者的感悟。

具体实施中,可以将整体阅读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即整体感知、局部品读和系统把握。整体感知是整体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初步的整体认识阶段。这一过程主要着眼于阅读全篇,从宏观和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核心内容,表现的理念,并梳理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初步整理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局部品读是整体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属于局部分析理解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和核心章节或者段落的进行认真阅读,对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剖析,细致品味文章的细节和重点。系统把握是整体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属于整体综合升华阶段。这一阶段是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作者倾入的思想感情、文章布局上的特色,还包括语言风格等进行深入认识,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从直觉到理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二、整体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整体阅读是阅读教学领域的一种重要观念和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整体阅读教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单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大量的讲述和剖析中,会将具有感染力的美文被剖析的支离破碎,这样就破坏了文章原有的整体美感。同时学生也会将注意力和精力专注于文章的局部,导致虽然进行了阅读,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感悟,而没有感悟的教学属于低层次的教学。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文章视为有思想有生命的统一体,将阅读过程抽象化为是学生与这一生命体的交流过程。整体阅读的所有实施步骤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局部体会,再从局部收获回到整体感悟,这一过程强调学生与文章的思想上的对话,注重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产生共鸣,并以这种感悟感染学生的思想。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厚优美的文化、深邃精辟的思想和美好动人的情感、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等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在与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层次的交互中,会极大的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全面的人文素养。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在熏陶和感悟中活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快学生语感的形成。整体阅读教学重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对重点局部的分析非常注重结合语境来分析词、句、段的意义,也是建立在结合整体的基础上的。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好的、更加准确的领会语意。因此,通过整体阅读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语意来品味语言,能够更加有效的激活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以这样的方式去感受语言文字的象、情、意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可以说,建立在领会语意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次的感悟,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整体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阅读中占据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化阅读,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整体阅读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学,在阅读体验中没有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也不限定学生思想的发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受约束、养成从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整体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本,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培育学生的多种素养和能力,值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何为阅读?查阅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阅,有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中的解释: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之义(我们说依照文字念亦非读不可)。据此看,“阅”和“读”是看和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其区别在于:阅不出声,而读可出声,亦可不出声(包括朗读、默读等)。而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的内涵远比其字面意义丰富得多。阅读须用眼看、脑想、口读、手写。前三点是最起码的,若须边读边划、圈、点、批、注、做笔记,尚需用手“写”。这样,我们所说的阅读过程乃是一个眼、口、脑、手等生理器官整体性综合运用的活动过程。

二、阅读的性质及心理活动特征

1、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信息接收、处理的实践活动。

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 语言,是语言信息。阅 读的过程就是读者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这种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的过程,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

2、阅读是一种有关生理器官综合的复杂的活动。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阅读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有关生理器官的活动,就像朱熹和徐特立强调的那样。就阅读中读的形式来说,又分为默读、朗读、泛读、精读、研读;浏览、速读、细读:齐读、个人读等。但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又并非传统的阅读形式那种单纯的语言文字上的信息反馈,不读错、不丢字、不唱字、不重复等。它是读与思、分析与理解、圈点与批注、摘录与笔记等的总和。这是教改不断深化所赋予阅读的新的含义。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再创造是理解的升华,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开始。在理解的过程中大脑进行着紧张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包括: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有分析时的求异思维;有以吸取、理解为主的一般性思维;有以鉴赏、评价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阅读过程的核心实际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想象、联想等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当然包括识记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的得以增进,创造力得以发展。因之,抓好阅读教学能促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

“缀文者情动而辞法,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一种炽热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 动包括理性的思考和激情的熏陶。如阅读中的捧腹大笑,黯然落泪,同情与憎恨等。通过这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实现鉴赏与审美,在潜移默化之受到作品的感染,使读者受到教育,从而收到了美育、德育的作用。

在阅读的全过程中,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总是水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文道并重,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3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一、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情感

从阅读的教学来说,情感是阅读的核心内容和阅读体验。就情感,心理学给出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就初中生来说,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诸如: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思维能力不同等等。个性化视角下的阅读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这样一来,统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明显是行不通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从而产生一定的个性化阅读情感。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设置层次性的阅读问题来启发全体学生进入到阅读文本情境中去,进而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情感。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如下问题:

1.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你对春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3.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你觉得朱自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

5.假设你能够见到朱自清,你最想和他说的是什么?

6.尝试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问题层层递进,能够让每位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产生情感体验的点,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给予学生自,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的独特见解

语文阅读不同于其他理科教学内容,它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要核心内容一样,其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如今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对于语文阅读体验越来越注重其独特性。阅读本身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范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来开展阅读时间,进而启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产生独特的见解等。我们知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阅读,个性化视角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让学生个体实施与阅读文本、作者等之间产生对话,进而就阅读文本形成一定的自我的独特见解。俗语:“三分文章七分读”。鼓励学生多读,用心去读,感悟文本内容,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教学内容时,笔者给予学生阅读的自,让学生自由的选取阅读方式,诸如:朗读、品读、解读、联读等等,强化自己的语感,同时从阅读中获取一定的直观感受;进而,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深入的去品味诗歌,感受其创作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与作者、阅读文本进行自我方式的对话,从而产生独特的见解。诸如: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社会在发展,作者的思乡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传递形式;有的学生则说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台湾与大陆之间关系的情感以及其变化性等等。阅读本无定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我阅读体验,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学生阅读的一种认可,有助于增强其阅读的自信心,推动自我个性化阅读的发展。

三、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做主导,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阅读方式等画上一个圈,过于追求某种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思维呈现出固定模式发展,诸如:朱自清的《背影》核心内容就是表达父爱、《皇帝新装》表达的是皇帝的愚昧和大臣们的附炎趋势等等。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毫无个性可言,对于阅读感觉枯燥无味。而个性化角度的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彰显,这种理念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阅读平台,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后盾力量。

在学习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时,笔者以讨论、座谈、体悟感受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并持续这种开阔性的思维发展模式。如:在学习《皇帝新装》教学内容时,笔者就阅读文本内容开展讨论会,让学生就文章中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则提出了,这些人之所以是那样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还举出了清朝时候的“言语论”案例等等,是以现代化的社会角度分析问题的,其思维很有创意。同时,为了深化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发展,笔者还在班级建立“阅读交流”广角,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以互动的形式来充实自我的阅读体验、感悟等等。基于个性化的角度来拓宽阅读教学范畴,最大限度的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4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知识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而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学生的世界观正逐步形成,情感体验在初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逐渐占显著地位。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育。要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含义: 一是从教学的浅层形式上看,情感教育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从教学的深层意义上看,情感教育既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之间信息转换与交流过程。二是情感教育中强调的情感是师生双方的正性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正性情感倾注于教学变量中,以此唤起学生相应的正性情感活动,并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所谓的正性情感是指教学情境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既包括积极的情感如喜、乐等,也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哀、怒等,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情感如爱狠交加等。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同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和反映; 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价值观可以说是态度的凝练,个体的有些态度经过时间的冲刷而流存下来,融进了人格,于是就变成了价值观。

一、阅读与情感教育的契合点

数学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其教学目标是应试,教师总是站在传统教育理论的立场上,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应考,因此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得不到理性地分析与反思,导致学生只是学到了书本上的死知识,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应共同存在于课程中,教学不应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如何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是每位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符号认知过程,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视知觉要参与,听知觉也要参与。还涉及到认知、记忆、理解,字词音形义的掌握程度等多个方面。阅读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如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教师有必要通过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的实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重组和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深化课改的目的,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凭借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1、认真细致勤思多想。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2、读写结合巩固复习。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由于数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简约,一些数学推理的理由比较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有简略部分,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同时,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学生可以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3、利用多媒体技术渗入情感教育。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4、建立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 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 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 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

总之,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随着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第5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数学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还要求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数学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多样化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我想就数学阅读抒已见,以求教于大家的认可。

1 数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公式等,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教学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教学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严密性”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看过了事,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教学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教学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教学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便,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明的形式写在书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第五,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教学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教学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教学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2 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

学生智力发展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首先,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谓数学交流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其次,加强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教学环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其实,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前苏联“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使用教材,即在教师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测验的问题自学一定的材料,阅读习题或定理的简短文字;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也特别鼓励学生读数学书。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学,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

第三,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第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3 数学阅读教学进入课堂

鉴于数学阅读上述重要教育意义及其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笔者呼吁数学教育界应将数学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绝不能盲目照搬语文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尽快加强数学阅读的心理机制、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及数学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同时将数学阅读请进课堂,为此:

3.1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第6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51―01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1. 群文阅读的概念。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具体说来,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2. 群文阅读的重要特点。第一,教材是群文阅读的核心内容,不宜寻找过多的课外文章,吃透课本才是关键,注意单元整合,以课外阅读为辅助手段。第二,在以课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着重增加课外阅读,注意课内外文章的关联性。第三,确定明确的主题,从多篇文章的多个角度去理解其多种思想和写作手段。第四,以多种形式进行主体阅读、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群文阅读的形式。

3. 群文阅读的要求。第一,群文阅读跟现代的新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即群文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展开,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发和自主学习,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第二,群文阅读需要一定程度的精读。在群文阅读中,虽然阅读量大,但是不能过多地使用略读,需要分清主次,区别对待:对于课本内的文章必须精读,而课本外的文章可以适当略读。第三,群文阅读需要注意文章的精髓和评鉴。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策略

1. 加强搜寻能力,找关联度高的文章。之所以将一些文章拿到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值得学习和研究。寻找关联度高的文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共同点,启发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文章的理解和搜寻能力,将这些文章整合到一起进行阅读。

2. 紧密贴近实际,需找出文章根源。所有文章的内容都来自于人的生活,因此在群文阅读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紧贴生活。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的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光点频现。

3. 寻找共同点,积极进行主体探索。传统的阅读方法形式主题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无法使学生全面地认识文章的主题。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第7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 教学实践

近些年来,关于自主阅读教学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目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阅读教学被广大语文教师提及。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阐述了如何将自主学习与阅读指导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进行高中生的自主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自主阅读的基本理念

1.1以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根本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下的自主阅读教学就是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品质,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实践的过程,当学生不会、不肯、不要自主时,教师要让出时空,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努力地引导学生自主,逐步地教会学生自主。

1.2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与自主阅读密不可分,新课程下语文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且极丰富。自主阅读教学就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例子,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开展丰富而生动的自主阅读。将语文的概念放大,运用一切有效教学手段有意识地进行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学习语文,而是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这是知识和方法更广范围的迁移,使学生更具灵活性,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

1.3以联系社会生活为途径

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还原、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判断生活的底蕴,诠释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透过文字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自主阅读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个人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无论课堂还是课下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阅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带着思考阅读,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第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自主阅读是基础,课外自主阅读是补充、是延伸。第五,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3.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3.1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首先,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思考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抽象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使学生养成见到读物能主动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

3.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认真选择阅读材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前提下,笔者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力求循序渐进。其次,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给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再次,注重日积月累。阅读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过程,把读物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必须注重积累。最后,精心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阅读、会学习,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粗精结合的阅读方法,学会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3.3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学习目标,给予阅读导向。在学生充分预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制定并下发自主阅读的提纲,对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提示,自主阅读练习题。第二,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这个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导语设计上,导语设计要“激情”、“激趣”、“设悬”、“巧妙”。第三,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四,收集资料、整合内容。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4.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素养,不断探索提高自主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发吉.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魅力中国,2009(25).

第8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是不是最佳选择,这当然可以再讨论,但分析质疑者、反对者的声音却不难发现,更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不少教师关于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两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诗歌鉴赏就是读懂诗意,二是把诗歌鉴赏等同于个性化欣赏。

事实上,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试题,它不能只有“懂”和“赏”,还应当有体现逻辑思维的“鉴”和“析”。因此,抛开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能否用“选择题”的争议不说,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应当理性解读考纲中的“鉴赏”要求,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就应当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恰当引入逻辑思维,以切实提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理性解读考纲,抓住考查核心

1.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要求,耳熟能详的是这么一段:

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事实上,仅仅拿《考试大纲》中的这一段文字来作为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指导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能带来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误读。因为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考查的内容要求,而关于“鉴赏评价”这一考查能力层级的解读,还应当往前翻到《考试大纲》的第一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表述: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三条重要结论:一是“鉴赏评价”是一种阅读能力,其研究的对象是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二是“鉴赏评价”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要求,而是依存于“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之上,是以上三种能力要求的综合提高和水到渠成的结果;三是“鉴赏评价”是一种统称,它包括理性客观的“鉴别”“析”和“评”,也包括有感性色彩的“赏”和“说”。

因此,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将“诗歌鉴赏”等同于“读懂诗意”,拉低了“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仅完成了“理解(B)”的阅读任务;而将“诗歌鉴赏”误作“个性化欣赏”则忽略了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校选拔性考试试题所应有的“基础性、综合性”要求,是把“诗歌鉴赏”当作自娱自乐的诗歌欣赏,最终可能导致阅读测试中鉴别、分析、评价无法完成任务。

2.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

根据以上对《考试大纲》有关要求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与判断,其实应立足于两个层面:一是诗歌的层面,二是阅读考查的层面。

从诗歌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要根据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如言志抒怀、寓情于象、含蓄隽永等,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应当“考什么”。在这一层面上,“读懂诗意”是考查的核心,考生的任务是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观点等。

从阅读考查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根据语文阅读考核目标与要求,对试卷提供的古代诗歌阅读材料进行分解剖析,并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指出这一首诗的具体特点。在这一层面上,理性的“分析”和“鉴别”是古代诗歌读的考查核心。

综合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只是试题材料,“鉴赏”才是关系考生得分的能力要求,孰主孰次一目了然。更何况,“读懂诗意”对应的是“理解(B)”这一能力层级,是“分析”“鉴别”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想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关键还是对古代诗歌的理性的“分析”和“鉴别”。

二、运用理性思维,提升古诗教学效率

作为文学类文本的古代诗歌,是否适用“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阅读古代诗歌会不会肢解诗歌、破坏美感?这是许多教师的担忧和拒绝理性思维的理由。事实上,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性思维从来不是“美感”的敌人。

1.正确认识古代诗歌与理性思维的关联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固然具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富有形象性的鲜明特点,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而又感性的认识,但这不等于古代诗歌创作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思维。事实上,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思维而言,往往是断续的、跳跃的、模糊的,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诗歌创作的过程如果少了理性思维的参与,诗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可能是混乱无序的,不要说给读者带来“美感”,连读懂都会有困难。概而言之,诗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其实是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的。

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读者对于一首古代诗歌的欣赏,不可能仅仅依靠以感觉和表象为主要特征的感性认识。因为读者在感受诗歌形象之初,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表象,依靠这些表象,读者并不足以理解一首诗的全意,也不可能有“喜爱”的判断。只有当读者透过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方法全面理解诗歌时,诗歌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诗人所要传达的复杂情愫,才有可能进入读者的脑海,进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审美体验。

因此,无论从诗歌创作还是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看,古代诗歌都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鉴赏古代诗歌时,理性思维的参与不但不会破坏美感,而且有益于审美的实现。

2.理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1)结合推理论证,辅助读懂诗意

由于考生对古代诗歌形象的知识储备往往不是那么丰富,也由于古代诗歌形象往往具有内容的多义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如果仅仅抓住诗歌的形象来解读诗意,就容易出现诗歌形象的误读,进而使诗意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讲一点逻辑知识,引导学生从推理论证的角度来认识古代诗歌的内容结构,对于考生正确解读诗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古代诗歌中符合逻辑学意义上的论证结构的篇章并不在少数。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讲求“起承转合”的说法恰恰可以成为古代诗歌在内容上富有逻辑性的一个明证。运用推理论证的有关知识来辅助解读诗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诗歌形象多义性、多样性的困扰,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一首诗的内容思路,从而更准确地读懂诗意。

(2)借助概念比较,突破审题关口

为了适当降低阅读难度,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设问往往比较具体,切入口较小,因此题目中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概念往往比较多。考生审读题目时,常常会忽略这些关键性概念而审错题意。那么,如何纠正考生的审题偏差呢?一味强调“认真”显然于事无补,而让考生习惯于圈画出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并借助类似概念的比较来确定答题重点,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好办法。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例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在这一题目中,对于答题起到限制、提示作用的重要概念有“前四句”“景象”“用意”“什么样”“什么”等。孤立地看,有时候我们很难认识到它们的限制、提示作用,但如果在审题时引入一些类似概念来比较,问题可能一下子就清晰多了:“前四句”不是“全诗”,它限制了答题的对象范围,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不能超出前四句的范围;“景象”不是“意象”,它要求答案应是一个综合叙述的意境特点,而不是罗列意象;“用意”不是“意思”,它要求不但要答出前四句的内容,而且要分析前四句内容对于全诗主旨、诗人情感的作用;“什么样”“什么”不是“哪些”,这说明答案要点相对唯一,答题的重点不是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答题点的内容逻辑。

(3)学会分析综合,提升答案逻辑性

“分析综合”指的是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在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答案组织中,强调“分析”可以使答案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避免套话、空话答题,也可以使答案本身更有逻辑性,更照应题目设问;强调“综合”,则可以使答案更有概括性,表达更加简洁有力。为了让考生的答案组织显现出应有的逻辑性,我们一方面要拿高考真题的权威答案给学生作示例,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考生每次组织答案时,都参照因果推理的思维模式去检查,看看答案组织是否能自圆其说,形成一个闭合的逻辑链条。下面我们剖析一道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

【例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在这一参考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答案组织呈现鲜明的总分结构:“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属于扣题的总说,而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标题……”“开头……”则是对总说的具体分析说明,它们紧紧扣住了“非作者亲眼所见”“出于想象”,体现出极强的因果呼应性,与总说形成了闭合的逻辑链条,而且它们的语言既紧密结合了诗歌的具体内容,也有较强的综合性。

以这样的参考答案为标尺去衡量考生的答案,用这样的分析去指导考生的答案组织,考生的答案将会变得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其得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9篇:阅读教学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精神;有效性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语文阅读式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的阅读教学,也即是教师为主体作为信息发出者,学生为客体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精讲精练。并且教师常常坚持反复的多练,似乎通过大量的联系,就能让学生掌握一切学习重点,让各类各级考试都成“小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散,对于一些文学作品也就只能做生搬硬套的解读,形成不了自己的见地。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抓紧改革。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意义

对话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目前新课标标准极力倡导的全新教学理念。现代对话理论是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其基本核心就是“对话”,因此要想真正将话精神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必须先将“对话”的内涵弄清楚。正如巴赫金所说,对话者之间应该是“同意或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从语文教学层面更深入的讲,“对话”应该是“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教学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沟通、互动的行为。然而,国内目前的高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这对话程序操作不当、对话策略运用失范等“无效对话”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亲近文本”、“适时引导”、“学会倾听”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梳理。

三、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1、亲近文本——紧扣文本主题

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都应以文本为中心,文本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根本,是师生课堂学习对话的直接依据和中间媒介。要想达到课堂的有效对话,首先教师必须加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唯有教师拥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悟以及真情感动,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语言探索,才能真正做好语文阅读对话的引导者、开拓者。其次是“生本对话”,“生本对话”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自主化解读的过程,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作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为有效对话做好铺垫工作。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教师讲解分析之前都有自己的自读自悟。

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应结合语境、立足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自己阐述自己对“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等语言的见解、体会。

2、适时引导——做好学生的指引者

对话跟讨论不同,它彰显的是更加民主的、平等的精神。当然语文阅读教学跟个人的阅读活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理论上,“教育”应以“引导”出发,教育的过程也应是一个正确引导的过程。(1)从对话方法上,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推动生本之间更好的对话,教师首先必须对文本所创作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文本的语言修饰、谋篇布局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分析辨认。如若出现师生双方相持不下时,教师不能硬塞结论给学生,可以遵循陈日亮老师的“定向思路”:“在哪里,有哪些;怎么样,何不同;为什么,意如何”,按照这一方法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后续与他们的对话将更有据、有序、有物。(2)从对话的方向上,比如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一些如“你从课本中读出了什么”“以哪些为例”等启发性问题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的有意引导进入了深入思考,并从中得出全面正确的答案。

3、倾听——最有效的对话

倾听是对话的基础,只有倾听与对话统一结合,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师作为对话的指引着,担负着引导学生走向作者内心以及作品文本深处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感知以及鉴赏文本。其次,更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包括学生自由想象力的声音,学生对文本自我见解的声音等,在倾听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