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

第1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民族主义思潮下近代体育变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关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目前学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具体而言,其是由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民族主义最早是经由西方传播来的,在20世纪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是在内外矛盾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基础上形成的,在其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其主要以民族权益、民族情感为核心思想。在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近代体育的崛起与发展也成为了民族危亡时刻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其深化发展也有其必然性:

首先,民族危机的存在和不断恶化,催生了近代体育的崛起与发展。近代中国处在内外夹击的状态,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促使人们积极探寻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良方,如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夹缝中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也伴随着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引入和发展,西学东渐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体育救国思潮此起彼伏,尤其是以“强兵、御侮”为目的体育思想以及西洋兵操的引进,因其以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且秉承爱国主义思想,这就业注定了其较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所接受,由此,也就能够有效的推动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而同时,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民族主义文化,也深刻刺激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开始探寻自强发展之路,由、陶行知所提倡的“实用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这也推动了近代体育在中国的深化发展。

其次,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引入,促进了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挣扎状态,这就势必会存在多种思潮的交叉和碰撞,尤其是西方学说所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要想迅速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必需引入西方先进文化思想来刺激中华民族的觉醒,由此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发展下衍生出了、维新运动、军国主义以及民主与科学等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众多思想。最先将西方的体育思想传入中国,其中“新兵”的训练、“军事学堂”的开办等是西方军事体育和西方兵操的具体传播形式,是近代体育的萌芽状态;维新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败后,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日益加深的半殖民地化状态,由以康有为、梁启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发起的改良思潮,其所推崇的、“提倡西学“以及“发展体育”等思想更是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初步发展;而后军民主义以及民族与科学等思想将“尚武强国”、“体育活动应该注重人性,重视身心的全面发”等更是将近代体育的发展推向更高层次。

二、民族主义思潮下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特点

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存在紧密联系,在分裂、动荡的历史进程中,近代体育无法获得统一发展,也因此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并且受“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思潮的影响,呈现出“西方近代体育思想”色彩。

1.带有严重的“西方近代体育思想”色彩

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史,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崛起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西方先进思想被逐渐引进,尤其是军事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军兵的强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此影响下,社会进步人士开始意识到国民体育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并将西方体育思想逐渐引入和传播,加之外国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言传身教,更是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扎根发芽,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萌芽和发展。近代体育史应该是从1840年-1949年这一阶段的体育发展史,的发生,打破了国家的封闭状态,西方体育思潮冲击着中国传统体育思想,西方军事体育、体操、学校教会体育的发展都都是在其影响下得以深化发展的,由此,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史势必呈现出严重的“西方体育思想”色彩。

2.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

从历史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和危机,处于内忧外患,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更是加剧了当时中国的衰退,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要想抵御外敌入侵,安抚内乱,必需走“强兵救国”路线,由此,体现西方军国主义特色的军事体育、学校体育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更是推动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致使中国近代体育呈现出殖民地色彩;同时,为了维持清政府的统治政权,“忠君、尊孔”的封建思想,成为阶级实现封建专制的有力工具,其倡导中国封建思想与西方体育的结合发展,并将近代体育纳入其封建专制规制范围,带有严重的封建主义色彩。

三、民族主义思潮下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局限性

1.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使得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背离了本质

根据上述叙述可知,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民族崛起史,在当时的历史境况下,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体育,实际上是以“强兵、御辱”为目的培养军事奴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军国主义思想是根植于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在调动国民热情、凝聚民族力量、救国图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因此呈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军国主义色彩的影响下,国民的军事体育素养、兵操熟练程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严重忽略了身心的一体化发展,并且单调、乏味的体育训练,更是丧失了体育本身带给人的乐趣,这都背离近代体育发展的本质。

2.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发展体系,制约了中国近代体育的深化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带有西方体育思想色彩,并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这决定了其发展的零散性,欠缺对体育功能、地位、指导思想的准确定位,还处于不断摸索状态,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发展体系。这样的发展状态下,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或全盘细化、或是完全抵御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将自己封闭起来,同时,也存在过分强调体育文化教育,忽视体育生理价值,违背体育发展宗旨的现象,从而最终制约着中国近代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2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对外关系

是资本主义英国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一场野蛮侵略性战争,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笔者现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对外关系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对之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这一历史教学重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享有全部。可是的爆发以及《》的签订打破了这一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割让大片土地,遭到严重破坏

清政府在中大败,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政府。

如此一来不但使得中国领土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还开创了战败之后割地给资本主义列强的“先河”,之后台湾、澎湖列岛、我国北方等大片领土的割让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2.中国的遭到侵犯

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该条约中众多内容都对中国的完整造成了破坏。

如,要求“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如此一来,中国清政府就丧失了身为一个国家该有的关税自以及贸易自。

因此,爆发之后,中国在政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由、完整的封建社会堕落到领土与都遭到严重侵犯的国家,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济上,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之前,中国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式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小农业与传统家庭手工业的良好结合有效地抵制了外国商品的大肆侵略与泛滥。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大通商口岸,丧失关税自……这就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利用侵略特权,将清政府变为掠夺原料以及大量倾销本国出口商品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资本主义列强的剥削与压榨不但使得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处处受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发展需求,而且还彻底打破了以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状态。如此一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经济瓦解的速度,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带给中国封建经济沉重打击的同时,又客观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以及的萌芽及其发展,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

三、思想观念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迈开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清政府在中大败,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开始逐渐认识到清王朝统治背景下存在的种种弊端,这就促使他们在抛弃自身腐朽、落后固有理念的基础之上,将目光放得更长、更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西方外来的先进文化理念以及科学技术,“西学东渐”思想因此得到快速的普及与发展。

例如,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反过来对付他们,这表明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不但在积极寻求强国御敌的应对策略,而且也在以一种辩证的科学态度正确审视中国封建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等相关理念。如此一来,不但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与此同时还为普通民众理解、接受西方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当时中国逐渐迈开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脚步。

四、对外关系上,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国门被迫打开

虽然的爆发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由封闭、固步自封的经济发展状态过渡到积极、开放的状态,有利于加快封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带给中国人民的屈辱与痛苦要远远高于其客观影响,使中国被迫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封建中国向近代中国的转变。掌握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不但有利于学习者加深对于那段历史的深刻理解,也有利于他们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国家强大才是外交的实力基础”等历史规律,为其日后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充实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力量提供了最为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婷.浅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3(08).

第3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会计意识;会计角色;会计环境;财务信息提供者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于此同时,中国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由会计环境决定的会计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二、会计角色的变化

(一)会计的记录作用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会计就已经在原始社会形态下得到孕育和发展,这一时期约起始自170万年钱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云南元谋人,经历了蓝田人、北京人,渐入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马坝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河套人、山顶洞人等阶段。进入新时期时代后,经历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化阶段,以迄公元前21世纪。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在旧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包括砍凿器、刮削器、尖状器、手斧等。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普遍使用石制工具,如斧。镰、铲、磨盘等。当时采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实物记事、绘画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当时主要采用盘点结算法。此时,会计只是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

(二)会计是管家

到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商代时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同时建立了十进制的数字系统,人们已经广泛的利用文字体系和数字系统进行日常各种活动的记录和计算。等到西周时期,已经建立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这一行政机构中已设立职司国家财计的独立职官系统,负责对西周奴隶制国家一切收支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核算和考核,并确立了账务工作与实务工作的分工,以相互制约。司会是西周中央政权中负责财计管理工作的行政长官。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三柱结算法,入出记账法,单式收付记账法。

王爱国在《我的会计角色观——兼谈会计职能的社会转换》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的会计,更准确一点是“簿记”,并没有从管家的职责中分离出来,还没有形成一个专职性工作,会计的角色实际上是由管家来扮演的。

(三)会计是“簿记”

随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小手工业、商品交换和借贷业的出现,会计职能逐渐从“管家”的附带工作中独立出来。在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这一时期逐渐明晰会计的含义,并最终确立了“会计”的命名。在经济达到鼎盛时期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财计制度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仓储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在唐代已经出现了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相关的会计文件。并且会计的计量单位也发生了变化,由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采用布、帛、盐、米等一般的等价物行使货币职能进行商品买卖转变为以货币本身作为计量单位。

(四)会计是一个“核算人”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时,也使得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间接的促进了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进步。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会计思想的大变革、大繁荣——成本、折旧、所得税、资本保值、合并报表和持续经营等急需回答的问题已经不是“簿记(book-keeping)”可以囊括的了,“会计(accounts)”一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郭道扬教授的研究:进入十八世纪人们开始区分“簿记”和“会计”,到十九世纪上半期,会计才有了独立的含义。

我国早就有复式记账的思想传统。早在秦朝,就有了以“出、入”为记录符号的简明记账法,宋朝开始使用以“旧管(元管)、新收、开除(已支)、实在(见在)”为记录要素的“四柱清册”法,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三脚账”、“龙门账”和“天地合账”(李卫东,2006)。但是,西方复式簿记的传入大约始于1905年蔡锡勇、蔡璋父子在湖北出版的《连环帐谱》和1907年谢霖、孟森在日本出版的《银行簿记学》,然而,全面的介绍和引进则始于1927年创立会计师事务所和1928年创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潘序伦先生。

(五)会计是信息人

英国南海公司的破产倒闭,使无数债权人和投资者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们强烈的要求严惩欺诈者并赔偿损失,经过初步调查,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存在明显的舞弊行为。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股份公司的监督,使其更好的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在19世纪中期连续制定、颁布了《公司法》,对规范股份公司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促进了注册会计师的产生。在此之后,随着公司法的颁布,英国民间出现了审计组织。此时,会计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的核算者,而是为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人,与此同时,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更好的规范会计行业,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六)会计是管理人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委托人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董事会作为企业的人,受股东的委托,领导企业进行业务活动,但其本身并不直接领导、管理企业,而是负责制定企业的重大决策,例如投资决策、分配决策等,具体的日常管理则委托给总经理。总经理则成为董事会的人,其职责是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执行决策计划,负责日常管理。会计处于委托与人之间,处于中介地位。会计是企业委托者和者的中介,沟通了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会计是受托者的代表,代表受托者向委托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七)未来会计角色——业务伙伴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存在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会计观念、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变革,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变革中去。,华润集团CFO蒋伟对信息技术给财务模式带来的改变也是深有体会。“未来财务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IT,IT永远改变了我们的财务”。未来的会计将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进入事件驱动会计阶段。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现代企业关系与会计立场[J].财经问题研究,1995(5).

[2]于水木.社会角色论[M].上海科学院出版,29.

[3]转引胥宝毅.社会地位与角色[J].社会,1987,1.

第4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结论设问教学法 创新能力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中一些结论性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方法。设疑导学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点燃智慧火花,调动思维活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的作用

其基本作用分为可递进关系的两级:首先,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理论和观念。其次,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史实,理解历史结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只注意历史事实的具体情节,而不会认真探究历史结论,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结论。结果是学生对史实只有“浮光掠影”的感觉,对历史结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应将历史结论作为设疑教学的中心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其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这样就能把史实和历史结论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奠定基础?其史实依据是了英国殖民统治(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的民主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1789年联邦政府的成立)。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史实,又加深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理论和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结论的得出,还要有科学理论和观点的指导,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可以再现编写者下结论的思维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史实,但主观性题目却难以答正确,这就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史学理论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就可改善这种情况。课本有很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结论,通过对这些结论的设问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凡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我们就应给予肯定。通过类似的经常性的训练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创立新结论。社会的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更新的。历史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针对历史事实的一个特定范围和角度作出的,不一定是对与历史事实相关的各个要素的全面评价。因此,教会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突破思维定势,勇创新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西汉发明了纸”。这个结论将随着考古的新发展而被改写,教师可对此进行设疑教学。“已经”是什么意思?判定最早人类的依据是什么?说明这些问题后,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法的实践思路

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应该做科学合理的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设计:

(一)归整式设疑。将整个结论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整理这个结论的依据,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如:“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师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和思考,并鼓励学生依据所学,分析整理出答案。教师提示和总结出以下要点: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以下问题也可以设问:“为什么说《》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为什么说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史实。

(二)点化式设疑。对历史结论中的关键词进行设疑,起到点明实质、化解难点的作用。如“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用“客观上”一词?经过设疑、思考和解释,学生加深了对这段时期欧洲各国封建君主进行改革的主观目的和改革性质的理解。如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句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词进行点化设疑。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本质的鉴别,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精确度。

(三)扩展式设疑。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一般都有扩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整理、扩展,以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二是引起了价格革命。这显然不是全部。教师可设疑:“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哪些意义?”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不难得出:①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②西欧列强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扩张活动,等等。“的影响”也可以用做类似的练习。这类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5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从古至今,农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受到普遍的关注。文人在文学创作上,没少以“农民”形象为主要描写的对象。其原因是农民这个角色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下,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它的每次改变往往伴随着历史的巨变,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它已成为反映历史的主角,所以文人通过再现当代的农民生活,写出了真实的社会形态,还有文人对社会环境的深邃思考,对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功不可没。反映时代的作品是丰富的文化宝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智慧,改变着社会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自给自足经济下

回顾历史,当城市仅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乡在经济上差异很小时,我们国家处在小农经济体制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以田地为谋生手段,也没有将农民独立成特殊群体的说法。那么,不难想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会地主阶层猖獗,变换手段压榨百姓。加之国家征收赋税严重,自然民不聊生。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类的这些在当时很常见,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为开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社会格局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殖民地大多在城市,而乡村还保留封建社会的剩余势力,两者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外国人将商品经济引入中国,中国被迫放弃原先的自然经济。加之中国的一些实业家创办的民用企业,都在加速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革。此时,城乡出现二元化经济,这是直接导致了农民大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很多进城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在城里以其他方式谋生。从此,城乡的单向流动的状况鲜有变过。

3.建国后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后,文学作品量日益丰富。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农民工进城这一社会现象,并创作出许多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文人对于这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似乎有着强烈而执着的兴趣,几乎成为了现当代文学中孜孜不倦探讨的主题。分析下不难看出关注“农民工进城”的意义:1.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关注他们的生活有社会意义。2.他们是传统的剩余,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研究他们在社会巨变下,思想轨迹的转变很有价值。3.他们中的大多人的结局都以失败而终,究其原因将引发社会深思。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较早的描写“农民工进城”的小说。有如潘训的《乡心》,小说讲述了在农村衰败后,主人公阿贵成为较早一批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代表。原本以为从此幸福生活降临,没料到来到城市后,人生地不熟,勉强维持生计都还算困难,阿贵最后灰心意冷。还有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也有类似的描写。处于由殖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势下,农村的自然经济必然破产。而多年处于传统安逸下的这些农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身心上都难以接受。即使他们许多渴望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没有意识到在“城里生活”所需的转变,这必然导致失败。20世纪30年代,作家吴组缃、王统照、老舍等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描写。在长篇小说《山雨》里,主人公奚大也是被逼进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很有名,祥子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拥有着中国人提倡的传统美德,但最终还是以幻灭结尾。这种结局的实质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不好。而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全部都因家乡经济破产来到城市寻求谋生。但城市的环境又不能适应,个人本身素质就有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让生活牵着走,失败是必然的。看着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际却也无可奈何。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由于没有过渡和引导,对乡村和农民来说,被迫转变没有准备,无法消化,只能不断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困苦。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流趋于稳定甚至停滞。其原因很复杂,大致有:城市的户籍制度的建立,阻挡了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农村为题材的描写不再像原先那样对农村的破败突出描写。此时,“农民工”在文学视野中的形象是欠缺的。

21世纪初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更大。农村的建设走入瓶颈。户籍制的略有松动,造成大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社会现状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时期作品有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以写农民陈奂生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的变化。小说《哦,香雪》写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文明成果对一位乡村少女的吸引程度,借乡村少女形象,来写出无数的乡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后,社会由于过多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不得不弃城返乡。这时的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仍是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和想方设法进城的故事。如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还有小说《城市里的一颗庄稼》讲述的是名叫崔喜的农村姑娘,为了进城,不惜嫁给死了老婆的30多岁的城里人宝东。小说《富萍》讲了农村姑娘富萍来到城市后,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留恋,为了留在城市,她婚变后选择了嫁给城里的一个残疾人。有些小说从另外的角度来写农村人进城,它们以进城后的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展开描写。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需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从生活方式到价值取向都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却不容易,小说《北京候鸟》讲述的是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就像候鸟迁徙一样,虽然来到了北京,却不能及时适应都市环境、文化。还有的一直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这些农民工重返家乡,城市生活的岁月成为了一段记忆。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返乡者形象,如小说《归去》、《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海一夜》、《异乡》、《紫蔷薇影楼》等等。看似他们的重返是原地踏步,其实不然。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他们将造成一生的影响,城市的生活资料丰富,生活水平很高,生活节奏很快。这些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亦有可能影响是负面的。

近现代文学史上,作家通过创造典型人物形象,一方面激起读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引发读者思考。其中更有作者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农民工作为百年历史的主角,他们的人生遭际受到普遍关注,探索他们人生的轨迹,对社会思想的进化很有益处。从他们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社会的缩影,看到了社会变化的过程。文学上对“农民工”的描写构成了一个系列,这个系列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兰州大学学报.2008.1

[2]樊星.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文史哲.2009

[3]熊峰.谈谈我国现代文学中农民形象变化的“轨迹”.九江师专学报.1989

第6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清朝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探究活动

第7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狂人;精神胜利法;双重属性

狂人与阿Q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底层人物的代表。狂人在这个封建文化虐杀人的社会里觉醒,却被认为是患了“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阿Q在这个压迫人的社会底层靠着“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麻木地生存着。二者乍看相去甚远,但是又在思考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与众不同的思考逻辑、发散的思维、丰富的联想以及自成一派的推理体系。

狂人发现了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以及“被吃”者加入“吃人”行列的现象,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的本质,于是,在这个发现的影响下,他敏感而又多疑,把周围的一切现象都围绕着“吃人”展开联想,最终推理出“吃人”这一结论,表现出“迫害症”的发病迹象:在没有月亮的晚上,他会觉得不妙;看到别人张嘴朝他一笑,他认为是别人不怀好意要吃他;看到路边玩耍的小孩子也觉得是在议论他;医生为他把脉,他理解为是揣一揣肥瘠,认定医生是刽子手扮的;医生要他静养,他觉得是要别人要把他养肥了吃……

与狂人的发散的思维和独特的逻辑体系相类似,在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特的联想以及最终归为“精神胜利”的逻辑推理。赵太爷打了他耳光之后,阿Q自我安慰说这是“儿子打老子”,于是得到“我的儿子阔多啦”的结论,之后就觉得“果然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 在别人打他时,他主动自轻自贱说:“我是虫豸”,挨打过后,他主动安慰自己说“我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虽然狂人与阿Q都有着一样与众不同的思考逻辑、发散的思维、丰富的联想以及自成一派的推理体系,但是二者的思考、联想、推理围绕的中心不同,这种不同也使得二者的文化形象内涵有着质的区别。

狂人这一文化形象有着双重属性,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一个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而站在革命的立场看,他是一个先知先觉的革命者。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而狂人这一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也是对国民的奴性和劣根性的批判。

狂人清醒的看出这几千年历史的本质是“吃人”:从古到今,“吃人”现象普遍存在着,“被吃”者不断加入“吃人”的行列,这正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而狂人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的本质,更是揭示出了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虚伪性以及封建文化道德虐杀人的精神的本质。

“吃人”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奴役。狂人对“从来如此”的挑战与反思,正是对几千年来奴役与被奴役的历史的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封建制度的批判。“狂人”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常人,他的狂是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对传统奴性群众的反叛,是精神上对奴性的颠覆。然而,奴性群众被“正常化”了,狂人的清醒只能变成病态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也只能通过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来摆脱奴性意识。这也是“狂人”的文化形象内涵之所在。

与狂人以“吃人”为核心的逻辑推理体系相对,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逻辑推理体系也使得阿Q的文化形象出现了双重属性――奴役与被奴役的双重形象。在封建等级制度里,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对于上一层而言是下层,处于被奴役被支配地位;对下一层而言是上层,处于奴役下层、支配下层的主导地位。这种等级观念和主奴心态在阿Q身上有典型的表现,也直接推动了阿Q“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逻辑推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处于封建等级制度最底层的阿Q,思想上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把上下、大小、贵贱作为区别人的价值标准。在阿Q的观念里,赵太爷和赵秀才是处于自己之上的上等人,因此,在受到赵太爷和赵秀才的欺侮之后,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他是不能以下犯上的,想要惩罚他们,只有比他们高一级别,于是他开始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自己居于高一等的地位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等级观念和奴性心理使得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愈演愈烈。

在阿Q观念里,比阿Q等级低的王胡、小D是可以任意欺侮的。所以,在阿Q被王胡打了之后,会感到自己受了“生平第一件的屈辱”。这也是阿Q在等级观念和主奴心态影响下的另一重人格:作为上一层,可以支配下一层的奴役者的形象。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阿Q在被王胡、小D打了之后没有展开想象和联想采用精神胜利法。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老子,他们本来就是儿子。“妈妈的,儿子打老子,不像话!”

同样特别的思维逻辑,同样矛盾的双重形象,不同的思考核心。狂人与阿Q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觉醒者和未觉醒者的悲哀,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第9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文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多媒体,它为整合课堂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自2010年以来,我校逐步建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全覆盖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这种新型的多媒体系统,整合了电子、感应、网络技术等,将传统的黑板和投影仪、电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白板教学

平台。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历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已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需要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适时适势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强有力地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里,从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方式作一探讨。

一、呈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图表资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描述历史图表材料,让学生看教材的图表材料,而且使得课堂会显得有单调乏味,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就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料库把有关图表资料调出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方便讲述,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时,就可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世界名画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雕塑作品等图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成就,并通过对作品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理解文化名人所创造的世界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历史价值所在。

二、展示丰富的历史文献材料

近几年来,中考历史材料题占分值为30%左右,所以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经常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判断、分析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材料的运用,从而影响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就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要摘录的材料用抓屏的方法从Word文档调离展示在屏幕上,或者从计算机直接调出来呈现给学生。这样既方便省力,又能增加材料的阅读量,可谓一举两得。

三、演示历史发展进程和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去记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要学好历史,必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整体、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并从中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这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简明扼要、形象直观地把历史进程和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做到既便于学生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中国历史上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让学生清楚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关系,了解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过程。

四、进行课堂训练

2010年3月,我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开始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课堂训练是洋思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大量作业展示出来进行课堂训练,不仅方便,而且能节省时间,增大训练内容,还能在师生互动、当堂批注中提高教学效率。

五、播放有关教学的音像资料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我们单凭主观想象或借助语言文字描述去认知历史是很不够的,现代科技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更多地直观感知历史,让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走进他们的视野。例如,在讲述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可以借助电影《兵临城下》中的片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情况,这样效果就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