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

第1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网络工程生命周期 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8-02

1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1 背景

2010年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加快通信业创新转型方面,要求加快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加快TD-LTE研发和产业化并开展区域性试验示范;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业务推广和网络建设改造,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强化互联互通和资费服务监管。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强调“安全”环节,要求加强码号、域名、IP地址、网站准入和接入服务管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加强IPv6、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启动物联网建设布局,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柳州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网络覆盖面的增加、新城区的开发、旧城区的改造等等因素,网络工程的工作量会逐年稳步增加,因此对网络工程方面人才的需要量在未来几年也会随之稳步增加。

1.2 意义

1.2.1 打破当前网络专业教学中的学科体系,使教学真正适应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2.2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制定培养方案,建立起一套以网络工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开发出以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为核心的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1.2.3 提升网络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相关专业技能。

2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2.1 预期目标

通过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教学的递进式项目化网络工程课程改革,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网络工程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为网络工程方向教学服务,培养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门化方向学生就业质量。

2.2 主要内容

(1)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并明确作为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设计若干个网络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制定出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2)会同行业专家研究制定在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及评价标准。

(3)从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2010级开始进行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践,研究并总结适应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4)整合教师资源,组建并培训一支能进行该递进式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团队。

2.3 研究重点

(1)制定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2)制定在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及评价标准。

3 课程改革的实施

3.1 第一阶段:调查阶段

到网络企业调研、分析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基本职业能力;到网络工程专门化方向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分析毕业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不足;撰写调查报告和递进式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报告。

3.2 第二阶段:制定草稿

结合前期调查信息及查阅有关资料,研究确定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设计若干个网络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制定出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3.3 第三阶段:评审定稿

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对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指导书进行论证和修改,研究制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确定实施性教学方案及其标准、实训指导书。

3.4 第四阶段:实践教学

在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0级开始进行的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整合教师资源,打造进行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师团队,总结适合于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以及团队管理模式,制作并收集教学资源包。

3.5 第五阶段:实习推荐

进一步联系单位和推荐学生到相关公司进行项岗实习,并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和优化和完善该教学体系的信息。

3.6 第六阶段:项目总结

对项目进行总结,整理相关文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递进式项目化教学体系。

4 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4.1 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递进式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的项目总结报告。

4.2 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习指导书,学生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教学资源包。

第2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跟踪2010~2014年,51job、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大学生就业网等国内知名就业网站的招聘信息.分析显示涉及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1)软硬件开发(如:硬件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页设计工程师、网络游戏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等);

(2)网络运维管理(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建构分析师);

(3)网络系统集成(如: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安装工程师、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等)

(4)网络产品营销等.因受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3G/4G的普及发展,各类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网络游戏开发、Andriod开发、IOS开发、云计算和云平台设计运营、WIFI无线互联网络、电子商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供给存在巨大漏洞.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受到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时数、学时分配、教学条件、教材资料、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限制,人才培养多陷入知识结构“广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等境地,并且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呈现知识结构趋同,新知识更新相对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在中端岗位及以上的人才选拔时,虽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起点,但是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致使应届毕业生很难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2专业定位

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院校建设的背景,根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指导思想,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反复的研讨,确定建设一套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既要区别于重点院校学术性、科研型人才培养定位,又要有别于高职高专或民办三本院校的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遵从教指委关于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科学理论和网络工程技术两个层面的专业内涵,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实践、区域特点等客观因素.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和网络通信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防控管理,网络软件开发或嵌入式系统开发及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等专业能力,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高级应用软件开发或相关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置

2014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在2010年修订的框架基础上,继续采用“两级平台+三级模块”形式的课程体系结构.所谓“两级平台”指的是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人文素质、语言能力和学科基础为主要目的的通识课程平台和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主要教授思政类课程、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课程学时共计690,占38个学分.具体课程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部署,与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无较大改动.其中思政类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辩证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学校所在地凤阳县的地缘优势,将小岗村政治学习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教学,并观看实政教育、反腐倡廉等视频,引入对实时政治的讨论分析等实践性环节.体育课程则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加入合适的俱乐部并修得相应的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3个板块,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共设置了436个学时、24.5个学分,着力于奠定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开设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3门数学课程(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共设置了628个学时、37个学分,该部分立足于网络工程专业所属学科,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必修专业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为学生攻读计算机类的研究生,实现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同时增设《现代通信原理基础》和《网络工程制图》课程,突显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上的区别;专业核心课程共设置260个学时、15.5个学分,该部分依据教职委的意见,筛选、整合5门网络工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课程,如: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网络安全基础、TCP/IP协议分析与编程、linux操作系统与内核编程、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价,突出对学生网络工程规划、管理、运维等技术,网络底层协议分析、开发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三级模块”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该板块的修订较大。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实际办学能力和条件,设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两个子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兴趣能力、及前期课程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模块.该模块课程群的设置尽量贴近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促使学生在某个方向能够深入、系统、全面的开展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群采用弹性方式进行,要求学生需修满4学分,其中创新模块和创业模块各2学分.同时学校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政策,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发表科研论文、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并申请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鼓励文理兼修、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求学生至少选修4个学分,其中人文素质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2门课程).专业拓展实现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相应的课程设置、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实践教学周,如表2.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积极开拓校级教学合作模式,将企业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宗旨,引入“校企双导师”教学方法,联系企业工程师来校开展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及其子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施、教师指导,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下,逐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和南京网博、上海尚嵌、无锡中软国际、上海志盟、苏州天智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远合作关系.

4结束语

第3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本期内容是“‘优秀’是怎么炼成的”系列专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省中高职衔接专项课题研究里获得“优秀”评审结果的唯一一项“3+4”衔接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成果。如果说“3+3”“3+2”等衔接方式基本上还只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内部学制衔接的形式,那么“3+4”就是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范畴,真正连缀好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打通了职业教育向上进阶的途径,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观察此项研究价值的视角,不仅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育过程的衔接,在学制衔接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其探索了本科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运行和改革提供了一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另外,该项课题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常州市也归纳了他们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相关服务、保障、引导工作的经验,为从区域整体层面推进该项任务树立了范例。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07―15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

(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

(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需求;方案中本科段的通识课程和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相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中职段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两段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技能证书相衔接,两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节、必要的适度交叉基本上不重复。

(四)由于4年本科段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1年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特别适合“3+4”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形成了“3+3+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五)本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

1.中职和本科学校的生源。

2.中职生低端技能岗位的就业。(对47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1%的企业需要招聘本科学生。)

3.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基本信息

(一)不同阶段专业名称(略)

(二)招生对象(略)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3年(中职)+4年(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四、职业(岗位)面向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范围

(二)继续学习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必需。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目标,学生具备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升入“3+4”对接本科院校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宜兴中专“3+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与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专业相衔接,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该序列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班级3个,分别为14―16级(13级以93.9%的高转段率顺利升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一体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评价方法”的思路制订三四分段中高等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负责实施前三年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其中第六学期为过渡学期。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毕业后多渠道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围绕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快速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变化。

3.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施四大对接。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中职学段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贯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思路。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专业实践课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程设置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等三个类别,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3)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4)产学合作办学不断线。

(5)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

(二)专业主干课程

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计算机录入技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实训、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等。

(四)继续学习专业

毕业生可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五)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5.对“3+4”班学生提出参加技能竞赛的鼓励性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参赛人数为班级人数的10%)。

6.D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七)教学计划安排表

1.说明。

(1)每学期按照20周安排,其中16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授课时间,周学时为28;3周集中实践,以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习和实训任务;1周考试。

(2)学分计算方法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6学时为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30学时安排,1周为1学分。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编制说明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类(第一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及中职学校现状、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编制。

四、课程改革论证

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强“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制订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4年批准设置并招生的,目前下设3个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非师范),其中网络工程方向是2007年增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文件及修订意见,在参考中国计算机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CC2012)及国内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地方经济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三步骤进行: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确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院、系确定,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由系级确定。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实行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对接产业。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任务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设备和系统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体。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包括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又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技术技能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所继承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裁剪,使之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中部分知识进行加深、拓展和融合,以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熟悉一般计算机系统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网络系统(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为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网络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再如,在掌握一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集成、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基于上述思路,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详见如下课程安排表(注意:从“3+4”七年一贯制的角度考虑,本科段从第七学期开始,到十四学期结束,共8个学期)。

三、课程改革论证

(一)采用“3+1”和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模式

为体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占到专业课程的90%,形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五个层次实践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3+1”模式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即前三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安排12周专业综合实训、6周毕业实习以及16周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专业综合实训以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进行。校内实训是由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到学校兼职的企业网络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并结合与星网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校外实训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基地直接对学生进行网络工程方面的企业项目实训,同时还可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就业。

1.第1学年:专业导论,专业见习,以专业认知、企业程序设计规范训练(代码、流程图、文档和文化)为目的。

2.第2学年一第3学年:专业实习,以学科课程群(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为目标,代替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3.第3学年:社会调查(课余时间),新技术讲座(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高校研究生导师做讲座、报告等形式),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

4.第4学年:专业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顶岗毕业实习),目的为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标准、开发流程,掌握至少一门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积累1~2年企业工作经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就业竞争力。

(二)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更注重中、本课程之间协调,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也注意前后衔接。

1.将“程序设计基础(包括课程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本科第1学期),要求在中职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掌握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以会熟练应用为目的。用“项目驱动法”或者“案例法”教学方式、“作品+报告+答辩”考核方式,将答辩时间也计算在课程学时中。

2.将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提升为“网站设计与开发”,再增加一个“网站综合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采用“网站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教学方式。即,凡是不需要网络的单机软件课程设计均转变为“中职原理课程或技术基础+本科段技术提高课程+课程设计”模式。在技术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作品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作品主要在课后完成,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掌握学生作品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书面语、口语表达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3.为了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网络工程方向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基础、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基A等课程供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为体现“分型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进行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拓展模块。

四、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包括路由交换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融合通讯实训室、IT技术实训室等。根据专业的特点,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

(三)专业技能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实用程序编写基础能力;具有综合布线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技能,重个性。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有些课程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信息行业的新成果、新设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激励管理。以管理促进步、促提高。

改革单一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制作等。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既考学得怎么样,又考老师教得如何。条件成熟时,将国内、国外机构认证同课程考试相结合。

第4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33-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现中国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部分高校从2001年开始增设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既要通过潜移默化和大量实践训练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又需要为创新实践创造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近年来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探索与改革实践,创建了多维实践平台,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琼州学院是一所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主校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1997年,海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发展目标,推动了全省信息化的发展。此外,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战略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加大信息化的建设。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从自身基础还是从社会需求来看,琼州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琼州学院于2007年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参考《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上述实际情况,制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从事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包括酒店行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规划设计、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实践教学。融合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多维实践平台,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训练,以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虚实结合多层次的实践环境,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对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决定了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甚至整个教学体系,还决定了教学的改革方向。

以CDIO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琼州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双主线、三层面、多维平台”的原则,构建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各项实践内容前后衔接,各个环节紧密融合。“双主线”是指重点围绕网络规划设计等工程建设能力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坚持网络工程实践不断线、Web程序设计不断线的原则,每门专业课程都安排实验,每年都开设实践课。“三层面”是指通识教育实践技能、学科专业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技能三个层面。“多维平台”是指通过实验教材、E-learning平台、实验室、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等实践环境来实现四年本科实践教学不断线。

3 网络工程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要素包括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和教学团队等。网络工程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开放的多维实践教学空间,如图1所示。在实践教学环境的支撑下,通过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创新实验三位一体,来培养学生三个层面的实践技能。

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结果,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类型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能体现工程项目应用特色,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与学科专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3.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必修的实践环节。每门课程都设置大量的课程实验,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主要涵盖前两个层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初步涉及第三层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对课程实验的设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应有针对性的设计从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过渡到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这三个层次,层次间要具有良好的衔接与交错,保障各层次实验的有机统一。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的设计,既实现全面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实验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项目设计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主要有数据库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Web开发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着“双主线”。其中数据库课程设计主要是综合训练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Web开发技术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科专业技能,初步涉及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技能,同时为毕业设计作铺垫。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开发,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及逻辑连贯性和知识紧凑性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以及查阅技术文献和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在以工程项目为线索进行的工程实践中,项目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2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

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也是必修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网络综合布线和网络应用及Web开发等方面的实训、专业见习、毕业设计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络施工和配置及维护实习等)、毕业实习。这几年恰逢琼州学院在三亚建设主校区,分期建设校园网,从2009年起,每年都安排网络工程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施工和配置实习。

专业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期末的半个月时间里。通过见习,增强学生对相关单位网络建设及应用等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了解,学习基本技能,积累与专业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或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第六个学期期末学校开始部署安排,一直到第七学期结束。其任务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撰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理论独立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并将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毕业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多形式调研,然后针对某个应用场景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程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甚至可以在更早的时候(如第四学期)尝试通过开发与创新实践让部分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使该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通过真正的项目进行演练,通过老师的科研团队和科研过程,达到更好地锻炼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技能的目的。

毕业实习教学是加强网络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对网络工程和应用技术的感性认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这一环节放在第八学期进行。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

3.3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大学生科技或学科竞赛(例如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安利杯计算机作品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大赛等)、创业创意项目或自主创新命题、科技开发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采取开放实验的形式进行。对于网络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和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内容,采用基于创新项目的课外开放实验。

3.4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的保障,立体化的实验教材或实践内容、实验硬件及软件资源是基础,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关键,E-learning平台是根本。实践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案、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全方位考虑,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主要包括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等)、E-learning平台(含教学网站和Blog应用)、实验室、虚拟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相关软件搭建虚拟实验环境)、实训平台、实习基地、校外云培训实习实践基地等。网络工程专业所建的两个主要的E-learning平台的网址为http:///network/和http:///sjk/。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上海高端IT教育机构上海央邦计算机科技公司合作建立校外云培训实习实践基地,网站为:http:///qzuyb。创新地利用新技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云培训”模式即“实训基地+远程教育+在线服务”三位一体覆盖培训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培养,大力培养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3.5实践教学的实施

经过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长期的探讨,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采取了系列措施。例如,组建创新实践教学团队、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等。

1)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

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以课程群为小组组建实践教学团队,任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为组长,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专职实践教师及网络中心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根据条件适当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注重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心得。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加强培训:一方面派出专业老师到公司、企业学习最新的知识,加强教师网络工程和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方面的能力,了解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请外面的专家到学院进行授课或举办讲座,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与企业共同设计实验项目。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工程项目经理。

2)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

精讲与演示相结合,优秀学生共同参与辅导。实验前要求学生先阅读实验指导书,上实验课时,老师采用精讲和适当演示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实验采取分组小班授课,分组指定组长(由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组织组内学生讨论,互相监督、评价,协助老师指导。

3)采用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是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有机整合,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加有效地方便学生学习。事先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放到E-learning教学网站上,对于较难的实验内容以视频或Flas展示,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学或进行交流。同时还将Blog(博客)技术融合到E-learning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虚拟软件先行法。

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虚拟环境先进行实验。在每门课程授课前,教师都将相关的虚拟软件和软件工具及使用说明文档等放在E-learning平台中,要求学生自学,并让学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对于利用交换机、路由器进行的实验,要求学生先通过Packet Tracer等模拟软件进行实验,熟悉后再到网络实验室利用真实设备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效率。这样可以将实践环境进行延伸,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更能拓展实验的空间和时间,节约办学成本。

5)成立科技创新小组。

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小组,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吸收学生加入其中。小组宣传活动与新生人学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新生报名,经过严格审核吸收有兴趣且勤奋的同学加入,从大一开始培养。科技创新小组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通过完成项目,掌握了工程项目开发的一些方法,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毕业设计、就业和深造打下夯实的基础。

6)开放实验室。

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除开放实验室外,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宿舍也成为实验场所。这样可将实验室的功能延伸到宿舍,构建出更宽松的实验环境。

7)建立多元化的实践考核评价方式。

对实验课、课程设计、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分类进行考核。

此外,还包括将科研融入教学,举办网络工程师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认证考试等。

第5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 改革 方案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进而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对理论进行优化,并且突出实践。为此,本文从这一思路出发进行阐述,全方位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和实践方法、考核方法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网络进行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学习网络,借助网络将教学场所一直延伸到宿舍,一方面增加了理论的学时,另一方面增加了实践的学时。同时,将传统的试卷考核转变为项目考核,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技能与工作的融合。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与推广,已经逐渐深入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于不同层次高等院校来说,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核心专业。国家大力发展高速网络,每年网络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所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优化程度的影响。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来说,早已不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主要表现为:

①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进行教学,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②虽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没有充分挖掘多媒体器材功能,多媒体形式单一,多媒体教学成了“光影的讲稿”,进一步浪费了教学资源。③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学校机房设施有限,必须容纳大量的教学工作。课程的学习分课堂理论课和机房实践课两部分,上课时间的非连续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断层。④实验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基本上属于验证性实验,与工程实际严重脱钩,进而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⑤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内容进行补充,这时需要对落后的内容进行淘汰,专业教师受到教学内容取舍的影响。⑥传统的教学,课程区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专业方向包含网站建设和网络工程。在课程的教学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一、二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课教学安排在三、四学期进行,实践部分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且比例非常小。并且,一味的区分课程性质,而没有顾忌专业方向课程的连贯性,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没有知识的连贯性。

2 计算机网络专业就业情况

目前,网络专业人才市场的人才结构分三层,即网络高端人才,进行网络的科学研究;网络中端人才,进行网络的开发;网络基层人才,进行网络的建设和应用。现在网络基层人才缺口较大,市场各需求量持续增长。

在计算机专业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客观来说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层次的单一性,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进而使得理论与实践出现脱钩,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严重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多数毕业生理论知识与岗位所需的专业应用技术严重不符。许多毕业生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在应用技能方面,有些毕业生还不如短期培训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进一步出现计算机专业就业橄榄型结构:毕业生无法胜任网络管理职位与基础操作职位,此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极为短缺,中端职位由于竞争比较激烈,进而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网络基层人才因为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轨,技能不过硬而一度落选各场招聘会。为改变这一现状,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3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优化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市场性”这条原则。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均以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作为网络服务器版本进行常规教学。实际上,在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服务器操作系统是linux。不仅向网络用户提供各项服务,且要进行各种硬件资源的优化整合,融入虚拟化技术。因此,在规划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实用性和市场性上。

另外,还需要不断地跟踪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应将比较前沿的网络技术引进其教学内容中,删除一些已经过时的知识。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云计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些作为附加内容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参考。

3.2 教学方法的革新

3.2.1 积极推广微课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网络、卫星、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等现代信息设备及通讯手段,正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微课”、“慕课”等崭新的教学形式正在取代传统的网络专业教学模式。“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使得现代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微课资源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也是能否实施好的主要载体。

3.2.2 三觉合一。三觉合一即视觉、听觉、触觉同时启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会将“三觉”分开进行,先进行听觉于课堂老师的理论教学,其次进行视觉于电子课件中的图片或各种形式的实物,如有条件,最后进行触觉于实践课堂的实物验证试验。当进行网络工程实践时,经常接触到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样的网络设备,还有光纤、双绞线、水晶头、信息模块、配线架这样的布线组件。以上都属于硬件设备,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进行实物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视觉的作用大于听觉,视觉与听觉的交叉作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触觉更能强化物体在学生脑海中的认知,利于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

3.2.3 网络教学。目前学生的生活习惯是“机不离手”。手机、电脑都是使用网络的工具,根据这一情况,可以将微课教学网络化。借助校园网将课堂延伸到宿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有限的课内学时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时中去。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学生进行在线学习,通过论坛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同时借助网站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学生可以提交作业;第二,建立QQ群,学生通过QQ流学习心得。

4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平时出勤、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这是传统课程考核的主要方法,其中,平时成绩的主观成分比较多,每一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通过期末考试进行很好地考查,并且,闭卷的书面考试很难避免作弊情况的出现。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将传统的试卷考核改为工程项目式考核。考核方式为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由学生自组团队,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运行。目前我们在网站建设课程考核中采用了该种方式,效果良好。通过给学生规定一种类型的网站建设项目作为考核题目,学生自组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网站规划、网页设计、网站美工等多项工作内容。考核内容既融入了理论知识,同时重点考核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借用校园网为平台,链接学生完成的项目,实行网站点击率和老师打分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

5 结论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改革是一个过程。通过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且能锻炼自身的能力。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教学改革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应该常抓不懈。在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和各位同仁也会再接再厉,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曹红玲.《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7).

[2]刘彦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03).

[3]赵秀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2).

第6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物联网和云计算作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辽宁快速发展,全省从事物联网和云计算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达几百家,对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辽宁地区2013年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已超过5000人,2015年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万人,人才缺口十分突出。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要迅速培养出大量的移动互联应用人才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的移动互联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工程型和创新型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人才,建设移动互联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建立移动互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角度出发,透过新的视角,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1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与目标

1.1 建设思路

以辽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迅猛发展为契机,以培养移动互联网应用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实施“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继续与区域内多家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建设一个集生产、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多种功能于一体,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开放型、共享型实训基地。

1.2 建设目标

依托辽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以服务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服务移动互联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校、政、企”多方合作模式,经过努力,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从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

1.3 基地发展思路

基地依托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谷歌安卓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而建,为实现其“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三大特色,基地将部署集“高技能人才培育、软件服务外包、产品设计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多项职能为一体的“职教云平台”。

2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1 体制机制建设

基地采用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学校为载体的三方互动、资源共享的共建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训室按企业标准管理;形成学校与企业(行业)“双主体”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实施“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建立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监控与评估体系[3]。

2.2 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管理机制:制订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行业和企业)、工程研发人员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强化对师资的管理[4]。

师资队伍结构:到2016年,“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的95%以上,同时,培养25名骨干教师,从行业企业聘任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5%左右,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较强,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在本地有一定影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通过学习、交流、培训、项目开发等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2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名师,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同时培养多名骨干教师成为技术工程人员,参加和指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开发、推广等工作,提升整体队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

2.3 实训中心建设

移动互联实训中心是在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实训室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是以软件技术移动互联方向为核心,辐射带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物联网等专业的专业集群。为辽宁中部各中、职院校培养移动互联网应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实训室建设内容及功能见表1。

2.4 培训中心建设

移动互联培训中心按照“校企共享、技能就业、公共服务”的工作思路,突出网络安全、网络工程、数据存储、移动互联应用四大模块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职业标准研发、培训模式创新、职业能力展示六大核心功能,面向区域内企业、院校和社会各界提供公共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以及承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使之成为辽宁移动互联技术人才的培训、认证的职业教育品牌实训基地。各中心认证培训情况介绍见表2。

2.5 研发中心建设

移动互联研发中心,具有面向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服务器管理、WEB开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技术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研发中心将建成一支由系统分析师、网络工程师、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组成的技术研发队伍,拥有优秀的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管理和维护技术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实现在主要智能手机平台上设计和开发移动应用程序以满足特定业务的需求。

表2 移动互联培训中心认证培训一览表

第7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湖南长沙410127)

摘要:提出结合实际,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阐述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 :网络技术:职业资格:项目化:课程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64-04 中图分类号:G642

第一作者简介:鲁恩铭,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14760774@qq.com。

0 引言

随着3G网络、4G网络、物联网工程、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技术的建设与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开展工作,进行服务,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商业价值倍增,企业对高技能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生源近几年呈直线下降趋势。

2014年6月,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成为最不看好的黄牌专业之一。人才供需市场出现如此悬殊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专业定位和市场需求差距大,专业方向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就业方向模糊。因此,如何让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如何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和市场需求接轨,如何更好地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建设,适应新的形势,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结合实际,调整专业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专业的建设应该从职业资格的研究出发来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见表1。确定专业建设目标,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建设方向,从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职业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终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一致,教学模式从学科型体系向工作型体系转变。

2 研究职业资格,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属于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对本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大力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竞争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深受企业欢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为了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先后走访长沙卓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长沙极客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迈威信息技术公司、长沙欧柏泰克科技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等20余家企业,与长沙卓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湖南迈威信息技术公司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并先后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调查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习实训指导,签订“联合办学,双向培养”协议,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通过企业行业调研,我们确定高职新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操作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网络安全及硬件维护人员、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网站编辑人员、网站架构和开发人员、网站广告销售人员等。

根据这些职业岗位,我们分析高职网络专业所需的关键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研究职业资格,比照现有教学标准,找出需改进之处,形成基本思路。同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企业、行业发展现状和学院本身发展的需要,制定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岗位标准,最终科学定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新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维护与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编辑,网络营销等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安装、调试等技术服务与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网站编辑及网站广告销售等工作的新型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基于工作岗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基于工作岗位,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基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我们确定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际工作过程有组网一管网一用网,依据3个工作过程,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确定以“网络应用”核心能力为主线,组网一管网一用网为模块的“一主线、三模块”的课程体系架构思想;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要求,确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最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见表2。

针对每门核心职业课程,我们按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核心职业课程全部转化为项目化的课程,实现专业学习职业化、职业课程项目化、班级项目团队化,从而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项目化之后的项目课程目录结构如图1所示。

近两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企稳回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对部分核心职业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我们将在今后更加深入地推进“一主线、三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得该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4 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以项目评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转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体现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现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体现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从事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共享教学资源,建好网络教学平台

建好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教平台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优质公开教学视频、微课程、慕课、实验指导书、学生作品、毕业设计和毕业作品、课后习题等。由单向的教与学变为多向的教与学,教与学得到扩展;由传统的受局限的师生交流变为随时随地基于资源的、多元化的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合作研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思维的多样化和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更好地适应翻转课堂;用图像化、微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解决高职学院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没兴趣、没看懂、没印象的问题。

6 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给每个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建设应该从研究职业资格出发,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现状,然后基于工作岗位,确定专业建设方向,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适时动态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适应工作岗位的新型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百峰.试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6): 120-121.

[2]滕荣华,谢晓燕.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J].科技广场,2011(3): 246-248.

[3]雷超阳,刘军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114-115.

[4]陈佳,樊梦,苏树海,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研究J],科教文汇,2012(12): 54-55.

第8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培训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始终坚持“学员至上、质量为本、注重实效”为工作原则,采取“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交互进行,集中学习与个别辅导相互配合”的教学方法,并实行这期没有学会下期延学,晚上不能学习白天补学,学成以后允许继续听课等措施,原则上给学员“包学包会”的承诺,真正使学员感到“学能所会,学有所得”!

二、培训内容、培训目标与方式

培训内容分为基础类、考证类、专业类和学历类四个模块。

(一)基础类

(1)培训内容

基础类的设计,包括实用操作初级班,实用操作中级班,实用操作高级班,实用操作全程班。实用操作初级班培训内容包括1、计算机基础与汉字输入2、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3、文字处理及办公应用4、网上浏览与信息搜索5、网上生活与个性化设置。实用操作中级班培训内容包括初级班内容以外还增加6、电子报表与演示文稿7、多媒体与数码产品8、互联网资源及下载9、网上即时交流与自助建站10、网上淘宝与购物11、病毒防治与信息安全。实用操作高级班培训内容包括中级班内容以外还增加12、电脑硬件介绍与组装13、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14、电脑日常维护与优化15、网络家庭与数码家庭16、网上商务—网上开店。实用操作全程班培训内容分全程Ⅰ类:实用操作初级+中级和全程Ⅱ类:实用操作初级+中级+高级。

(2)培训目标

实用操作初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办公日常应用和互联网基本操作及应用,成为电脑初级操作员。实用操作中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办公高级应用,掌握网络化办公和信息基本处理及电子商务等,成为电脑中级操作员。实用操作高级班培训目标掌握电脑日常维护与安装,数码设备使用,数码多媒体处理,网上商务开展,成为电脑高级操作人材。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Ⅰ类培训目标掌握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成为电脑中级操作员,为择业、就业作准备。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Ⅱ类培训目标成为电脑高级操作人材,为择优就业创造机会。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每月开班、白晚任选,部分班可保留壹年学习期。(开班次数可以根据当地报名人数而定)

培训时量:实用操作班1个月,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Ⅰ类2个月,实用操作全程班全程Ⅱ类3个月。

(二)考证类

(1)培训内容

考证类的设计,包括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国家一级考证班,国家二级考证班,国家三级考证班等。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路由器交换机配置、网络维护与故障排除、中小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组建等。国家一级考证班培训内容包括汉字输入、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上网浏览等。国家二级考证班培训内容包括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等(语言根据报名情况开班)。国家三级考证班培训内容根据考试方向考试大纲而定,在此略。

(2)培训目标

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目标以考取全球H3CNE证书(认证网络工程师)为目标,兼顾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网吧的网络实际应用。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考证班培训目标强调应试培训,兼顾实用操作,以考取国家等级证书为目标。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H3C网络认证工程师培训小班化教学,国家一级、二级、三级考证班培训适时开班,以每年1月、7月开班为佳。

培训时量:各1个月。

(三)专业类

(1)培训内容

考证类的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班,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网络技术班。平面设计班培训内容包括1.PhotoShopCS与InDesign基本操作2.图像效果处理、矢量图制作3.平面设计应用实战。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培训内容包括1.网站架设与相关软件使用2.网页设计与制作3.数据库连接与动态网页制作。AutoCAD制图培训内容包括1.CAD基本制图操作2.CAD制图应用实战。网络技术班培训内容包括1. 服务器安装、维护与优化2. 网络设备基本配置与维护3.网络监测与信息安全。

(2)培训目标

平面设计班培训目标掌握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广告设计中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广告的制作,独立完成平面作品的设计及平面广告的徽标、名片、画报等设计制作。网站组建与网页制作培训目标能独立架设中小型网站服务器,掌握通用的动态网页制作技术。AutoCAD制图培训目标掌握一般的制图能力,能熟练使用用AutoCAD软件。网络技术班培训目标能架设提供常见服务的服务器,独立进行服务器日常维护。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培训小班化教学,双休日及晚上为宜。网络技术班网络实验室上课。

培训时量:各1个月80课时。

(四)学历类

(1)培训内容

学历类的设计,以成人中专班为主。成人中专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课+计算机办公应用+文化课。

(2)培训目标、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成人中专班培训目标毕业发省教育厅验印的中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注重技能学习。

(3)组织方式与培训时量

组织方式、培训时量:2年制,每年3月、9月开班。

此方案在笔者本地多次实施,培训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学习需求差异大的问题。这是培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新教师和老教师、不同学员之间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只要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培训方式,学习需求的矛盾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可能完全调和。要提高培训的参与率,还需要展开更加细致的培训配套工作,包括进一步细分教师的需求,对每位教师进行技术素养评级,建立档案,定向推送不同层次的培训。

同时,作为培训的延伸和补充,可能还需要提供上门解决问题、技术答疑等服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培训需要进一步赋予新内涵。在培训内容上,需要更加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应用,将技术培训融入教学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需要示范并带领学员体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混合式教学策略,做到知行合一,有效促进学员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大发等. 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方案设计[J]. 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2】 许玲丽. 浅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培训对策[J]. 职业,2010(15)

【3】 李云红. 多措并举搞好铁路职工适应性培训[J]. 成人教育,2010(01)

第9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地方经济;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1.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Stud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Luo Luoyang,Tian Liwe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Guangzhou523083,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a huge industrial space.The talents of Internet of Thing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And Donggu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concept of service of the local economy, adjus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according to the socio-economic needs and arrang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in training programs and courses standards; according to local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nternet of things,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business need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Personnel training;Local economy;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一、物联网人才培养背景

当前,物联网已成为各国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东莞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发达国家通过国家战略指引、政府研发投入、企业全球推进、应用试点建设、政策法律保障等措施加快物联网发展,以抢占战略主动权和发展先机。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并以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智慧/智能城市建设和应用示范等为标志,形成了物联网发展热潮,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温总理曾指出我国物联网产业最为紧迫的三个问题: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心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同时,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传感网核心技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保证我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力。

二、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目前,东莞正在大力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致力于实现从资源型经济到创新主导型经济的转变、从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转变,确定了以信息产业带动工业化,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把“东莞制造”转变为“东莞创造”的发展策略。东莞经济社会要实现“双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关键在于人才。物联网作为一个宏大的产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领域,几乎涉及东莞本地的电子、机械、家具、玩具、物流等所有应用领域,它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各个行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东莞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是很大的。广东科技学院按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学院已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具备了较充足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这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提供了保障。

新专业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物理信息混合网络化系统为载体,围绕“网络化信息感知”、“网络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服务与安全”、“网络化资源优化”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我校及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建立以网络专业为依托、多学科交叉的“物联网技术”专业,为实现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推动依托单位信息学科群的跨越式发展。

三、物联网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

(一)知识结构。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体系架构。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该层需要硬件设计、嵌入式、传感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低速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低功耗路由、自组织通信、无线接入M2M通信增强、IP承载技术、网络传送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接入技术以及认知无线电技术。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该层主要为软件组件技术,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模块化,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调用方式联系起来,实现快速可重用的系统开发和部署。

“物联网”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体现其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硬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安全隐私,如图1物联网的三层图。

图1 物联网三层图

(二)培养目标。根据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所涉及到的知识包含感知、网络通信、应用三个方面的内容:感知层――传感器相关知识和信号检测相关知识;网络层――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安全技术;应用层――数据处理、云计算、软件开发等。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之广,专业跨越之大,远远超过传统的电子类或电气类的学科。物联网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一个学生要在四年的时间内要很好地掌握硬件、网络、软件三方面的技术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开设物联网专业,要根据所依托专业来选择,重点突破一个方面,其他两个方面作为扩展协同发展。由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以网络专业为依托来开设物联网专业。

综上所述,“物联网”专业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相关高频和微波技术,掌握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能够从事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设计、分析与开发等工程技术人才。

四、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作为本科专业,在民办院校将其称为应用型本科,其特点就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的需求,开设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则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中要符合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根据前面的分析,根据东莞经济的特点,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组选课、专业任选课五个模块。

(一)公共课。该模块为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外语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业导论、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二)专业基础课。该模块也叫学科基础课,也是必修课,主要让学生为学习物联网专业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其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逻辑、操作系统原理、数据通信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三)专业课。该模块为必修课,主要课程有:物联网工程导论、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电路、数据结构、通信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四)专业课组选课。可以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以下课程:物联网射频技术、RFID基础技术、无线 SoC基础、传感器设计基础、传感器网络、ZigBee无线技术、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Linux系统技术、DSP芯片应用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和蓝牙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3G/GPRS/GSM以太网)、嵌入式系统、WIFI技术及云计算在物联网中的应用、通信安全理论、信息安全、物联网应用层设计等。(五)专业任选课。该模块可以开设一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如智能城市、智慧校园、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车辆管理系统等等的课程。

关于实验实训课程,则嵌入到课程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及时的消化所学的知识,并能快速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表1所示为物联网各课程模块的学分与学时。

表1 物联网专业课程模块学分与学时数

五、小结

对于日渐兴起的物联网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无疑就掌握了市场主导权,把人们感知的自然界信息集成一个网络,物体与物体之间做一个交互,这不只是一个新的技术,而是在包括过去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内构成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由于这个学科更侧重于应用,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上就要更倾向于课堂应用性的设计,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中的用户规模、校园网络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能力,在建设资金、网络运营经验、带宽资源和信息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共建,分工协作,全力打造国内高等院校中具有典型性的物联网专业。

参考文献:

[1]胡忠望.“物联网”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2]物联网白皮书(2011)[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

注:民办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2011-2012年度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M201102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