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

第1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进展;临床

【中图分类号】R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25-01

1 医学检验的进展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检验医学也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临床检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深入到基因水平,称为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波谱核型分析(SKY) 技术以及蛋白质组技术等。

1.2 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的概念现已泛化到生物芯片(biochip)、微阵列(micr oar ray)、DNA 芯片(DNA chip),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

1.3 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 有别于普通细胞计数仪的方面在于它不仅能够进行细胞计数和简单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够对细胞亚型进行检测。临床上,FCM 主要应用于免疫学和血液病学方面。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可应用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为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FCM 还可同时检测T 细胞总数、Th 细胞和Ts 细胞,结果准确、报告迅速,国外已用来进行HIV 的常规检测。FCM 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可以克服传统免疫荧光镜检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细胞计数少等造成的误差,使之更为快速和精确。FCM 还可进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和化疗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的监测等。用FCM 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受体是近来血栓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1.4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临床上,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相关免疫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心肌蛋白的检测和贫血指标的检测等。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可达10- 18mo l/ L)、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所使用试剂对人体无危害的优点,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 现场即时检验(point o f care testing, POCT):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在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检验很有必要。这种需求刺激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予了现场快速检验的新生。

1.6 细菌耐药检测: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临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ESBL、MRSA 等广谱耐药菌。因此,尽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和节约医疗成本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室不仅需要分离鉴定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菌,而且应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1.7 自动散射比浊分析的应用:散射比浊分析仪主要检测的是血浆、体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补体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系列、炎性反应蛋白系列、载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药物等。这些蛋白成分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

2 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 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3 总结

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4 参考文献

第2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关键字:医药数理统计;统计实验;SPSS软件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主要讲授数理统计的理论、方法在医药学中的应用,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设计知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药理学、毒理学、药物动力学等课程的前期基础理论课。笔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一、医药数理统计方法

在实际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及作用人类对未知世界一切事物以及事物内部所存在的规律进行探究的活动就是科学研究。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设计,而研究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涉及统计学理论及方法的统计研究设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对研究统计设计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在实践中,不少研究者没有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没有使用或者是使用了不恰当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或者是得到的结论正确性有所偏差。在医学研究中单纯的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质量及效益,是我国实际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在实际医学研究中,所有经过试验推导出的或者是直接观测到的结果都属于是实验资料范畴,其中既有定性资料,也有定量资料。在实际医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实验资料的收集,实验资料工作关系到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确定,而医药数理统计方法又决定着实验分析结果,选择适宜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确保统计及专业结论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医药数理统计是研究医药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为此,在医药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

2.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参与、竞争意识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下用X表示)的数学期望的概念,先要明确数学期望反映X取值的平均状况。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平均状况如何表示,讨论用频率与X取值的乘积之和可以表示有限次实验时X取值的平均值,而要表示X整体取值的平均值,用什么表示更为合理。经过讨论,不仅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开展统计实验课,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往在医药数理统计教学中,有习题课而没有实验课,难以培养好学生运用数理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现在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第3版)》,书后附有“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简介”的附录。其中,介绍的SPSS(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之一,它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医药、教育等领域。与SAS统计软件相比,SPSS除了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用户界面良好的优点之外,更具有易学易用的优点,对于一般的用户只要会基本的Windows操作和对数理统计有初步的基础,就能很快上手;对于一个繁杂的统计计算,几乎瞬间计算机就给出正确的结果。现在我们用SPSS软件单样本T检验,进行单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间的比较。零假设H0:总体均数与指定检验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正常人的脉搏次数72次与10例四乙基铅中毒患者脉搏次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PSS计算结果:10例四乙基铅中毒患者的脉搏平均次数为67.40,标准差为5.929。本例中检验值为72,根据公式算出的T值为-2.453,得到的相伴概率为0.03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H0,可以认为四乙基铅中毒患者与正常人的脉搏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材中采用P值法,由于受到临界值表的限制而求出的P值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范围:0.02<P<0.05,而软件计算出的结果却是一个精确值,学生更容易做出拒绝或接受原假设的判断。学生在实验时如同身临医学统计活动的现场,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实验课中,通过动手能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中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同时利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型小课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医学院校的医药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医药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运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考虑到数理统计中公式多且难记的特点,我们采用半开半闭的考试方式:对概率部分采用闭卷,对统计部分采用开卷,开卷部分出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题。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主动,既减轻了学生机械地背公式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佐民.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8):762-763.

[2]祝国强.医药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28.

[3]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32-134.

第3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癌组织中血管生长抑制因子(angiostatin,AS)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以探讨AS和CD34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收集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普外科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胆管癌组织标本 45 例,病理证实均为胆管癌。其中男 18 例,女 27 例,年龄 58~76 岁。根据 WHO 病理分类标准,高、中分化腺癌 33 例,低分化腺癌 12 例。肿瘤部位:胆总管中下段 27 例,肝门部 18 例。经肉眼或病理所见有浸润转移者 31 例,无转移者14 例。手术切除率 71.1%(32/45),手术根治切除率 28.8%(13/45)。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另取正常胆管标本11例为对照。

1.2 主要试剂

鼠抗人血管抑素单克隆抗体,美国Zymed公司产品,购自北京中衫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为美国迈新公司产品,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SP试剂盒(包括:A、过氧化物酶阻断剂;B、正常动物非免疫血清;C、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D、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DAB显色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SABC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产品)。

1.3 免疫组化染色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技术,检测AS和MV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已知胆管癌标本做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11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为正常组织对照。

1.4 结果判定标准

阳性结果判定:均以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不出现者为阴性。高倍镜下取5个高倍视野,各计算100个癌细胞中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取平均值。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乘积>3分为(+),6~9分为(),9~12分为();9~12分为高表达,6分以下为低表达。凡(+)及以上者均为阳性表达。MVD判断: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单位面积中的微血管数目,即MVD,可由此衡量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跃程度。MVD计数方法按照Weidner方法〔5〕进行,即与背景明显区别的任何一个棕色的内皮细胞或细胞丛作为一个血管,只要结构不相连续,分支结构也作为一个血管。在双盲法下进行,每张切片由两人分别判定计数,两人计数相差10 %以上者重新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AS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等级相关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M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与TN表达关系的分析用均数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 0.05作为检验水准。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相关性统计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

2 结果

2.1 AS在不同胆管组织中的表达

AS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以细胞质表达为主。在正常胆管及胆管癌组织中均可见到AS阳性染色,肿瘤间质细胞也可见阳性染色。AS在胆管癌组织内的表达呈明显的异质性,大部分癌组织边缘区细胞染色强于中心区,部分癌组织坏死周边区可见强阳性染色出现,内皮细胞及血管壁可见均匀的AS阳性染色。正常组织AS阳性表达率18.2% (2/11),胆管癌组织阳性表达率60.0% (27/4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19,P

2.2 MVD在不同胆管组织中的表达

CD34抗体特异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质中。MVD染色阳性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染成棕黄色或褐色,肿瘤内血管分布呈现异质性,在肿瘤组织浸润前缘密度较高,而在硬化坏死区则较稀疏。11例非肿瘤性胆管组织、45例胆管癌组织的MVD表达率分别为26.80±5.14和31.78±4.41,有显著差异性(P

2.3 胆管癌组织中AS和MV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胆管癌组织中AS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的分化程度等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有非常显著性相关(P

3 讨论

AS具有特异的抑制内皮细胞生长、抑制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活性,且动物实验中未见其耐受性、抗原性及毒副作用〔1〕。CD34即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是内皮细胞标记物,参与血管生成,可作为MVD定量的指标,而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评估新生血管的金标准,并与肿瘤转移有关〔2〕。

在细胞水平上AS特异性地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其间接抑制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在于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相平衡,即肿瘤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最近,Walter等〔3〕证实AS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成其抗血管生成作用。Miwa等〔4〕发现对于增殖的内皮细胞,AS可选择性地提高E2选择素的多肽表达,同时E2选择素的mRNA和黏附活性也相应提高。利用小鼠异种移植人神经纤维瘤的体内模型,Koukourakis 等〔5〕研究发现,AS可降低VEGF mRNA水平,指出AS抑制肿瘤的生长部分是由下调VEGF 的表达来实现的。在本实验中,AS的表达强度与胆管癌的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AS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及蛋白水解酶分泌增加,导致更多的血管抑制因子释放来对抗促血管因子的刺激作用。近年来在肿瘤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确立了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意义,Breohm等〔6〕首先提出肿瘤内MVD与肿瘤分级、浸润有关,Weidner等〔7〕应用FⅧRA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发现肿瘤内MVD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并得出腋下淋巴结FⅧRA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内MVD比阴性患者显著增高,他们认为肿瘤内MVD与血管浸润有关,能增加肿瘤细胞脱落,并经淋巴管和血管向远处转移。近年来应用CD31、CD34、E9、TEC11等新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等对乳腺癌、肝癌、肺癌、直肠癌及骨肉癌等肿瘤内MVD的计数研究都证实:肿瘤内MVD与肿瘤预后关系极为密切,肿瘤组织内MVD可作为部分肿瘤的分化、分级和评价预后的一项有价值指标〔3,5〕。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MVD是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预后因素。有少部分学者认为高MVD患者较低MVD度患者生存期长,MVD增高提示预后良好〔8〕。本研究结果与大部分的报道一致,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MVD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明显增大,认为高MVD提示肿瘤易发生转移和预后不良。结果显示,胆管癌的中高、低分化组的MVD依次增大,说明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也越快,微血管形成也越多。临床上常可观察到原发肝门胆管癌切除后,短期内出现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情况。MVD增加标志着肿瘤转移潜能的增加,MVD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关系密切,由此推测MVD可能与胆管癌的转移和预后有关。

参考文献

1 O′Reilly MS.Angiostatin:an endogenous inhibitor of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 〔J〕.EXS,1997;274 (13):27394.

2 Jacquemier J,MathoulinPortier MP,Valtola R,et al.Prognosis of breast carcinoma lymphangiogenesis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receptor 3〔J〕.Int J Cancer,2000,89(1):69

73.

3 Yano T,Tanikawa S,Fujie T,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neovascularisation in nonsmall lung cancer〔J〕.Eur J Cancer,2000;36 (5):6016.

4 Miwa S,Soeda J,Miyagawa S. Interrelationship of 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liver macrophages,and 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in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5;52(65):1398402.

5 Koukourakis MI,Giatromanolaki A,Thorpe PE,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KDR activated microvessel ensity versus CD31 standar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ancer Res,2000;60(11):308892.

6 Boehm T,Folkman J,Browder T,et al.Antiangiogenic therapy of experimentalcancer does not induce acquired drug resistance 〔J〕.Nature,1997;390 (6658):4047.

第4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  金耳;菌丝体;抗凝血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ve anticoagulant components of the fermented products of mycelium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9800. method to adopt system menstruum deal with fermented products of mycelium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then mycelium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was studied with the clotting time of the thrombogen, the whole blood clotting time in mice and thrombosis experiment in mice. result butanol extract of fermented products of mycelium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behave anticoagulant function. ethyl acetate extract and water extract also behave feeble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anticoagulant components of the fermented products of mycelium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 is butanol extract.

   

key words:tremella aurantia;mycelium;anticoagulant

 

    金耳(tremella aurantia)又名黄金银耳、黄木耳、金木耳、黄耳、脑耳、胶耳等,是一种稀有野生名贵食、药用菌。分类地位属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是银耳的近缘种,其生物学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据《中国药用真菌》记载,金耳性温中带寒,味甘,能化痰、止咳、定喘、调气、平肝肠,主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经对其进行深层发酵研究,发现菌丝发酵产物与原子实体相比无论成分与药用价值,前者均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1]。刘氏等[2]以小白鼠血栓形成和大鼠脑脂质过氧化物等为指标,研究了金耳菌丝全发酵产物的抗凝血及抗血栓形成作用,对金耳菌丝发酵产物防治缺血性脑中风,治疗脑梗死、脑缺氧导致的肌力丧失、手足麻木、意识不清等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该产物的有效部位,进一步确定其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因此,我们采用系统溶剂法将金耳菌丝发酵产物分为若干提取部位,以几个提取部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抗凝及抗血栓形成等实验,深入探讨其抗凝血的有效部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22±0.89)g,雌雄各半;wistar大鼠,体重(261±1.56)g,雌雄各半,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95)01-3008。

1.2  药物

    金耳9800菌丝发酵物(简写为tm),采用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自主分离驯化的金耳9800菌种发酵制得,批号20050511。

1.3  试剂与仪器

dade ci-trol 1(德灵试剂),dade behring公司,批号060512;乌拉坦,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经销,批号990309;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河北省蓝博化工厂生产,批号050816;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ca-50自动血凝分析仪;旋转蒸发仪re-52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2  实验方法[2-6]

2.1  金耳菌丝体发酵物各部位的提取与分离

   

称取干燥菌丝体,分别用12倍量、10倍量7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过滤,滤液减压回收乙醇,以水混悬,用石油醚脱脂,后分别用乙酸乙脂、正丁醇萃取5次,减压回收乙酸乙酯、正丁醇,冻干,分别得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部位、水溶性部位,冷藏备用。用时以1%的cmc-na溶液混悬成不同浓度供药理筛选。

2.2  各提取部位对凝血酶原作用的影响

    乌拉坦(1.5 g/kg)麻醉大鼠,固定,分离腹主动脉取血(3.8%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分离血浆。受试药物分别制成终浓度为100 mg/ml(高剂量组)、50 g/ml(低剂量组)的溶液。每管血浆0.045 ml,加入不同浓度的受试药物0.05 ml ,致凝剂(德灵试剂)0.10 ml,总体积为0.15 ml。于血凝分析仪上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等量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记录凝血酶原时间。

2.3  各提取部位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取小鼠70只,随机分为7组,10只/组,ig给药3 d,高剂量组1.0 g/(kg·d),低剂量组0.5 g/(kg·d),于最后一次给药1 h后,尾静脉注射配制好的鼠脑粉试剂0.1 ml/10 g,待小鼠出现呼吸困难、惊厥、小便失禁、直至死亡,存活者按5 min计,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及死亡率。

2.4  各提取部位对小鼠全血凝血时间的影响(毛细玻管法)

   

取健康小鼠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ig给药3 d,第3天给药1 h后,用内径为1 mm的玻璃毛细管插入小鼠眼球后静脉丛取血,至毛细管内血柱达5 cm,将毛细玻管平放于桌上,每隔30 s,折断毛细玻管约0.5 cm,缓慢左右拉开,检查有无出现血凝丝。记录从血液流进管内至出现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统计学检验采用组间t检验进行处理。

3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金耳菌丝发酵物各提取部位对小鼠凝血酶原的影响(略)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下同)。表2  金耳菌丝发酵物各提取部位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略)表3  金耳菌丝发酵物各提取部位对小鼠全血凝血时间的影响(略)

4  讨论

   

金耳菌丝发酵产物各提取部位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正丁醇部位高、低剂量组对凝血酶原时间及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皆有较显著影响,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对小鼠凝血时间也有一定的影响;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凝血酶原时间及小鼠凝血时间,影响不大;而水溶部位高剂量组能够一定程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但对小鼠凝血时间及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无影响。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有效成分交叉存在于相邻组分中而导致的。综上可知,正丁醇部位是金耳菌丝发酵物抗凝血的有效部位,但其有效成分的化学本质及其发挥抗凝血作用的药理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抗凝血和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找此类药物是重要的药学课题。金耳经过发酵可大量获得,而且作为开发此类药物的原料成本经济,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 谢 红,刘春卉,苏槟楠,等.金耳8254 的营养价值和药理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0,(6):39-41.

[2] 刘春卉.金耳菌丝发酵产物抗血栓的生物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4):289-292.

[3] 吴祯久.洋虫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j].中药材,1996, 19(7):361.

[4] 陈 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81-484.

第5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摘 要】:本文从藏医现状、基本理论等方面论述了保持藏医药特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分析了淡化藏医特色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藏医;特色;分析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20-03

藏医藏药学是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优秀藏民族文化之一,也是至今仍然在人类医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医学体系之一。在如何继承和发展藏医学的问题上继承和保持藏医药特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才能够说明与其他医学体系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科学要素,才显示与众不同的自身价值,也是如何发展的先决条件。

1 现状

1.1 藏医临床特色趋于淡化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医学与其他任何传统医学一样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比如,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西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上的疗效迅速以及西医外科手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等令我们藏医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需要用西医的检验、影象等手段去确诊疾病,另一方面还要用藏医的望、问、切等手段去进行辨证。因此近年来最流行的说法是“医结合”。医结合的提法本身是一个非常远见而明智的思路,因为任何医学体系的研究或者实施对象是相同的,即为“人体”。但是西医和藏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起源不同,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也不同,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从常理上推断″医结合″并非是简单加合。真正的结合应该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全面结合。因此目前“医结合”的状态可以说是结而未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藏医处在失去自身特色的危险境地。比如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有了西医的检验、影象等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后,许多医生就屈就西医诊断,藏医本身的脉诊、尿诊等内容慢慢淡化,趋于形式;辩证施治成为辨病施治。在疾病治疗方法上虽然藏医有放血疗法、金针疗法、火灸疗法、涂擦疗法等许多特色疗法,而且在许多疑难疾病的治疗上显示非常显著的疗效,但是如今,这些特色疗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非常有限,掌握这些医疗技术的藏医医生越来越少。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自治区藏医院外专科被列为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来,在放血疗法、火灸和药浴等特色疗法的整理、标准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推广和应用方面还不够充分。

1.2 藏药特色现状 藏药生产过程中实施GMP,在生产管理上应该说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其内容是西药和中药GMP内容的的复制,没有形成符合藏药生产特点的GMP。然而藏药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其理论和炮制方法,与中、西药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过于重视实施现有GMP,而药材的采集加工和炮制等环节不严格遵循藏药传统工艺,就无法做出地道的藏成药,出现方灵药不灵的现象也不足为怪;藏医在药品的服用方法上也有一整套理论,用什么样的药引(酒、热开水、凉开水等),什么时间服用(凌晨、中午、傍晚等等),可是现在严格遵守这些理论和原理服用人越来越少。如此等等现象使藏药特色趋于淡化。同样在近几年来藏医医药热的趋势下,众多的研究单位和藏药生产厂家都在积极参与到藏药开发的行列。应该说是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一个良好机遇。但是在研究开过程中存在套用中医药的研究模式、技术手段、疗效、安全评价标准等现象,造成了整体藏医药研究的方向偏离传统藏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使藏药整体发展和研究开发模式逐步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

2 原因分析

藏医理论本身是一门非常严密而精妙的科学。今天我们为什么处于失去自身特色的危险境地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未能充分地继承藏医药特色,另一方面是一部分人对科学的片面理解所造成。有很大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只有西方近代科学才算是“科学”,不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体系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他们热衷于用近代科学的特征来定义整个“科学”。藏医藏药的确不属于西方意义下的那种“科学”的范畴,但他们所谓的不″科学″不一定就是不正确,正确与否是要以藏医药理论对疾病认识的客观性和疗效来判断的。比如病人的用药时间上,藏医认为人体内“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在一年四季或者一天24小时的量或者盈亏是不同的,即人体内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因此对于具体疾病的用药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药物必须在凌晨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中午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傍晚服用。而传统的西医理论认为人类疾病的药物治疗法则是基于机体本身的内环境稳定,即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毒性以及药代动力学与一天24小时无关。然而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时间生物医学对包括人类在体内的生物体系的看法已从体内稳态的观点转变为体内动态的观点,认为人体内普遍存在生物节律,与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的昼夜节律的变化息息相关。相应提出许多新观点如“时间药效学”“时间治疗学”等新的学科,这一思想与藏医学中的“人体内环境动态论”内涵不谋而合。

另外,藏医药特色的淡化与藏医自身的基础研究跟不上也有关。比如《中国药典》作为国家制定和修订的具有法定性质的药品标准,把藏药放在中药一部,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和中药混在一起,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往往套用中医药的概念和术语,于是也就无法准确阐明藏药的功用,容易失去藏药的特色。就《中国药典》中药品的″功能主治″一项而言,中药一般先表述功能然后是主治,这是以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和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总结提炼。藏医在表述药物作用时与中药不同,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不象中药那样先功能然后主治,而是直接表述药物主治。但是在《中国药典》中记载的几个藏药品种基本上套用中药的表述方式,牵强附会地增加功能,随处可见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安神开窍等典型的中药功能概念,即使是藏医药专家也不理解其为何意。藏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术语和药名也有很大差异,牵强附会会抹杀藏医特色,后果是藏药的中药化。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主要还是与藏药本身的基础研究跟不上造成的。如果加强藏医药理论的现代研究,藏医的诊断标准、名词术语标准、翻译标准以及符合藏医药本身特色的管理办法等基础研究完善,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3 对策

3.1 藏医药研究机构建设势在必行 藏药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藏药产品的开发正在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部分科研和教学单位及藏药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藏医药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机构,各藏医院也都设立了藏医药研究科室,主要从事文献、临床和新药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这些研究机构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虽然开展了不少工作,但是仅停留在挖掘和整理阶段。就自治区而言,目前,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挂牌的藏医药研究机构有两家,即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和藏医学院科技开发研究所。这两家研究单位由于批准成立不久、科研设施、人员等条件的限制,从事的研究范围基本上也局限于古籍藏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截至目前,挽救和保存下来″扎堂派″的木刻版以及各种手写孤本、新编手写版、翻印版等共1300多卷古籍医药经书,现收藏于藏医院文献书库内,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百科全书•藏医卷》、《甘露本草明镜》、《中华本草•藏药卷》、《藏汉英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挂图(大详解释)蓝琉璃之光》等共20多部藏医药本草巨著。虽然在在新药开发和藏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也有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受试验设施的和条件的限制,许多试验研究只能借助内地科研单位实验室里完成。藏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挖掘和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开拓藏医“隆”、“赤巴”、“培根”的思维方式,证明或完善理论依据。这些涉及到藏医药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工程浩大,学术要求高,非有强大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是无法完成。因此加强藏医药研究机构,建立研究平台势在必行。

3.2 人才培养是藏医科研的关键 由于藏医药理论和文化的特殊性,几千年以来都是在不断的积累和遗失中前进,而藏医药人才的培养更是经历诸多波折。在现代化和西药高度发达的今天,藏医药人才的培养承担着更多的历史性责任。藏医药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科研力量,而科研力量的来源在于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藏医药科研“后继乏人”现象非常突出。许多优秀的藏医专业人员面对病人,运用藏医理论进行诊疗时游刃有余,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对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掌握不多,知识面不宽,对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了解比较少,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临床研究方法等新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缺乏。这是整个藏医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作为传统医学的藏医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和技能,这个在脉诊方面尤为突出。在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传承方式上,师徒传承是藏医学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传统方式。一名藏医专业毕业的学生用几年的跟师学习才能够在诊疗技巧上有所成就。而目前的问题是,全国著名的名老藏医所剩无几,已经成为藏医学继承的严峻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既有藏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技术又有现代知识结构和研究思维的科研人员非常值得探讨。

3.3 研究领域亟待拓宽 近年来藏医医院、藏药生产企业、和许多科研院所对藏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藏医药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加,藏药新产品对藏药生产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在增加。这些无疑能够对推动藏医药继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藏医药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停留在文献研究、新药开发和临床观察的层面。而藏医“三因”学说,藏药炮制理论、藏药栽培研究(虽然少数单位在开展但是规模非常有限)等等藏医理论中最基础的重大科技问题上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藏医药从悠久的历史、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足以说明藏医药的科学性。但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藏医药、就必须以客观的科学评价进行说明。拓宽研究领,开展更深层次的藏医药基础研究是藏医药继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 研究模式需要积极探索 藏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注重三因动态平衡,强调机体的整体统一,治疗疾病讲究辩证施治。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在用现代科研手段开展藏医药研究过程中如何遵从和体现藏医药理论特色,取决于所采取的研究模式。比如藏药西医结合研究,如何找准“结合点”,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模式非常重要。不然有了西医的检验、影象等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后,屈就西医诊断,藏医本身的脉诊、尿诊等内容慢慢淡化,有辩证施治成为辨病施治的危险。又如藏药开发研究,目前仍然未形成符合自身理论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基本上在套用西药的研究模式,而藏医理论中药品的服用上用什么样的药引(酒、热开水、凉开水等),什么时间服用(凌晨、中午、傍晚等等),早中晚各服用什么药,都是由藏医理论中“三因”的盈亏及具体症状来确定,也是临床疗效优劣的关键。这些特点用现有的西药的研究模式或方法来证明是非常片面。反而容易造成整体藏医药研究的方向偏离传统藏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使藏医药整体发展和研究开发模式逐步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结果是藏药的西药化。

4 结语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藏医药学都同处在对于真理的探索之中,都不可能完全穷尽真理,因此也都不等同于绝对真理。藏医、中医和西医各有其长,各有其短。重视微观的西医学在治疗急症病人、外科手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下的病人时却束手无测。因为长时间服用西药出现毒副作用;许多亚健康病人在化验、影象等检查手段查不出任何指征。而讲究论证辨治,整体调理、立足宏观的藏医却能够诊断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6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2009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40人为研究对象,一班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各70人。入学时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所有学生均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的学习。两个班级的学生中考成绩及基础课程成绩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教材均选取吕云玲、南桂英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2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常规型教学方法,即按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实验组在教学中引入护患纠纷的典型案例,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实验组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2.1展示案例,启发思考

围绕内科护理学的重点与难点,选取教学医院近年来经典和难易适度的、具有科学性及典型性的护患纠纷案例。如在消化性溃疡章节的学习中,选取消化性溃疡病人在住院过程中合并穿孔1例,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腹痛加重、范围扩大,值班护士答复病人:“继续保守治疗,没事,继续观察”,未再次对病人进行身体评估,数小时后病人出现发热、脉搏进行性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症状,后死于消化道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在课前给学生展示此案例,精心设计案例讨论问题:(1)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评估内容;(2)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措施;(3)消化性溃疡的潜在并发症;(4)值班护士的问题;(5)如果你是护士,你会怎么做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1.2.2探究讨论案例,解决问题

在预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案例,把学生平均分组,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关键是要凸显案例的中心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该案例的诊疗过程进行探究、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总结归纳

学生发言后,针对案例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分析案例的疑点及难点,指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强调重点、难点及考点,将案例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查漏补缺。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案例讨论的内容和深度,保证学生可以“看得懂、说得出、想得通”,争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3教学效果的判定指标

(1)对两组学生进行有时间限制的理论考试,凭借测试成绩(满分100分)进行教学质量分析;(2)两组学生在教学医院的实习结束后,计算他们内科系统的实习考核成绩;(3)比较两组学生第一次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校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内科系统实习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第7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烧伤病人;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47-01

近年来,烧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烧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但是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则显得日益突出。严重烧伤可以导致容貌毁损、瘢痕增生、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使患者综合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担心失去原有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地位及作用,从而产生焦虑和忧郁心理。为了解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我科自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集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调查测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本科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82例,烧伤面积均大于30%,深度为深Ⅱ度以上,烧伤部位:四肢烧伤33例、头面颈烧伤19例、躯干会阴烧伤3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6.2岁,自入院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组患者在烧伤面积、深度、烧伤部位、性别、年龄、婚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一般心理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别进行筛查和评定,筛选时,以8分为阳性起始点,即8分以上为可疑及肯定有症状者。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所得数据采用Excel、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烧伤病人入院时焦虑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入院首次干预烧伤早期大多数患者因意外致伤,对所发生的突然事件无心理准备,瞬间丧失心理应对能力,产生害怕、恐惧、紧张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入院积极救治病人的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获得其高度信任。这时,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打好基础。评估内容除病情外还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社会角色、家庭成员、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

3.2 烧伤相关知识掌握的干预研究显示近100%患者及亲属都希望获得与其疾病诊疗和护理相关的健康知识。护士应针对患者伤情及时讲解烧伤后伤情的演变过程、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烧伤后创面护理及瘢痕预防等知识,满足患者和亲属的信息需求,消除疑虑,使其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进展,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医学知识的获得,从另一方面使患者更加尊重护理人员,更好地促进了沟通和交流工作。

3.3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干预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成正相关。烧伤后患者存在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障碍,护士要帮助患者寻求社会的支持,以激发其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1)积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告知家属情绪会影响患者疾病恢复,指导家属调整心态,做患者强有力的支持者,使患者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教会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善解患者内心的感受,使患者获得有利于身心康复的适宜情绪。(2)寻求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

3.4 经济压力的护理干预烧伤患者焦虑症状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烧伤治疗费用高,疗程长,手术多,大多要植皮、整形美容等,对患者而言,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获得最佳治疗及康复的保障,许多患者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后期的治疗及康复,对其综合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入院后要及时告知本人大致费用,提供每日清单,做好费用的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办理各种医疗保险,对经济困难者尽量节约费用,免除不必要的费用,减去不必要的治疗。

第8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需要手术治疗并拟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164例,均选用0.75%罗哌卡因或2%利多卡因作为物,患者术前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未见肝、肾等功能障碍;排除视觉、听觉等受限无法正常沟通患者,精神性疾病史或理解能力较差患者,术中改变麻醉方案以及物既往过敏史或出现耐受患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均充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2例,男47例,女35例;年龄28~63(42.81±7.15)岁。对照组82例,男46例,女36例;年龄31~62(43.25±6.94)岁。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等基本情况相似。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做好术前访视及术中护理,术前对患者既往病史、病情进行充分了解,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向其讲述手术、麻醉方案与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在术前进行禁食、排便,做好各项相关检查;控制手术室的温度与湿度适宜、恒定,注意室温不要过低;输血、输液之前对其进行加温。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

1.2.2.1心理护理

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基本情况及对手术、麻醉的心理活动情况,根据其具体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疏导、安抚,进入手术室之前做好术前访视,详细介绍手术室内环境情况,并详细讲解麻醉部位、操作方法、所用等;对于部分对麻醉手术操作认识不当的患者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引导患者假定进入手术麻醉过程,并帮助其维持正确思维过程;进入手术室及麻醉期间始终站于患者身旁,用安抚性语言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果出现因手术操作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告知患者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稳定、缓解情绪,教授患者使用深呼吸、叹息等呼吸练习方法进行放松,或实施音乐疗法,播放患者所喜好的乐曲。

1.2.2.2加强护理

在将所需术野充分暴露的前提下,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尽量遮挡无需暴露部位,避免对肢体造成压迫或悬空,保护骨隆突及关节等易受损部位;同时使用图片解说法指导患者摆放适宜的麻醉,向患者展示画有正确的图片,护理人员根据图片向患者讲述注意要点,快速而准确地摆好麻醉,方便操作。

1.2.2.3加强麻醉期间抚触与交流

在麻醉穿刺时护理人员站于患者非操作侧,始终与患者进行言语及眼神上的沟通,分散其注意力,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并进行局部的抚触。一手置于其肩部抚触,另一手握住患者同侧胳膊,揉捏、按摩其前臂直至手背,注意动作轻柔、力量适度,不妨碍麻醉医师的操作,同时不得触及消毒区域。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使用正性暗示语言进行彼此间交流,避免谈及仪器故障、病情或操作出现疑难情况、手术医师精神状态不佳或疲劳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收缩压)、心率及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麻醉期间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使用临床自评量表SAS/SDS进行评估,护理人员对相关选项进行讲解,由患者自行答题,答后由护理人员统计评分,并将分数转换为百分制计算,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患者在标有0~10刻度的标尺中选择一点来表达麻醉期间的疼痛感受程度,0代表完全无痛,10代表最难以忍受的疼痛[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后,其麻醉后血压(收缩压)、心率及呼吸等生命体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程度及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得到有效缓解。

3讨论

第9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关键词】逆向工程;快速采集;曲面拟合;三维测量技术

1、引言

作为一种新产品开发以及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逆向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可以胜任消化外来技术成果的要求。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产品设计开发模式,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的时间周期,提高产品研发的成功率。

当今,各个行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以此来吸引顾客,最终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这点在消费产品的设计中体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手机、数码相机、汽车等行业。

1.1逆向工程及其应用范围

在工业领域,往往会碰到根据模型或实物来构建其三维数字模型的需求。这就用到了逆向工程技术,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也称反求工程,是指用一定的测量手段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测量即数字化采样,然后根据测量数据通过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重建实物的CAD数字模型,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

逆向工程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新零件的设计,主要用于产品改型或仿型设计;

b)已有零件的复制和仿制,再现原产品设计.复杂产品仿制等;

c)损坏或磨损零件的还原,以便修复或重制;

d)产品的检测,例如检测分析产品的变形,检测焊接质量等,以急对加工产品与三维数字化模型之间的误差进行分析。

在制造业中,逆向工程已成为消化吸收新技术和二次开发的重要建径之一。作为改进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有效地加快了新产品响应市场的速度。同时,逆向工程也为快速原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成为制造业信息传递重要而简沽的途径之一。

另外.逆向工程在文化艺术、医学领域也有较好的应用,包括根据木制或泥塑模型进行艺术美学设计,数字文物和数字博物馆,虚拟手术等。

2、逆向工程的结构体系

逆向工程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产品实物几何外形的数字化、CAD模型重建、产品或模具制造。逆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是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的重建。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逆向工程的第一步,其方法的得当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准确、快速、完整地获取实物的二维、三维几何数据,影响到重构的CAD实体模型的质量,并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

(2)数据处理

对于获取的一系列点数据在进行CAD模型重建前,必须进行格式转换、噪声滤除、平滑、对齐、归并、测头半径补偿和插值补点等处理。

(3)模型重建

将处理过的测量数据导入CAD系统,依据前面创建的曲线、曲面构建出原型的CAD模型。

3、逆向工程研究及应用现状

3.1基础研究现状

在逆向工程的基础研究方面,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CAGD领域的曲面重构和实体重构算法研究。国际市场目前已出现了不少商用的逆向工程软件系统。国内有关逆向工程的基础研究也在不少单位内展开,如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由于曲面重构的复杂性,逆向工程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包括曲面重建和体视化技术、曲面造型方法、特征检测等。

3.2应用研究现状

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工程的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

逆向工程广泛应用于产品改型或仿型设计。西门子电气的逆向工程小组通过对涡轮叶片进行逆向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在不到12天的时间内就开发出了用于其它方面的新型涡轮,目前该套系统已开始对外提供逆向工程应用服务。采用光学扫描仪对水泵叶轮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逆向设计完成水泵叶轮的三维造型。另外,在汽车的改型设计中奇瑞和通用都无一例外的应用了逆向工程技术。

在破旧零件的复原设计方面,2000年,波音公司应用逆向工程技术对波音747的尾翼进行了复原设计,并在一个工作日内制造出了零件,为老式飞机的维修和零件更换提供了快捷途径。

逆向工程在产品检测和误差分析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早在90年代初.NASA就应用逆向工程技术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就是研究X-38飞行器与其CAD设计模型之间的匹配精度和误差,以分析和验证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准确度。最近,AMT公司借助非接触的撒光扫描仪和CAI(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来提高零件检验的速度。扫描数据输入CAI软件,与CAD设计模型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并自动生成检验报告。之前,AMT检验一个零件需要半天时间设置和数小时运行;现在只需半小时设置,实际检测只要几分钟即可。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中,采用CT断层扫描技术获得二维图像,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模型重建.获得人体股骨的数字模型,用于人工关节定做式置换。国内外有人把逆向工程用于矫正牙套的设计中,通过对牙齿石膏模型进行扫描测量和三维重建,获得牙齿三维数字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修改和矫正,制造出一系列矫正牙套。目前,该技术在国外已投入商用.在国内上海交通大学也开发出基于逆向工程的快速牙套设计和制造系统,并开始初步应用。

总的来说,国外在逆向工程研究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国内逆向工程应用主要集中在复杂曲面零件的开发和模具设计上。在汽车、航空、玩具等行业应用比较广泛。

4、逆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4.1实物数字化技术

即实物扫描的区域规划及精度保证技术,研究在扫描时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保证精度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检查和验证精度的方法;在进行扫描区域划时如何综合考虑扫描精度、扫描效率和曲面拟合重构时的拟合精度、曲面拼接光顺性问题;零件基准测量的精度保证问题。德立科技有限公司新推出的基于美国星科和普赛技术的柔性三坐标测量及激光扫描检测系统FlexME代表着新一代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和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Inspection,CAI)系统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与传统的三坐标测量或激光扫描系统不同,星科的柔性三坐标测量关节臂,以及基于该关节臂和普赛公司的激光扫描测头的FlexME系统不仅测量精度高、速度快、柔性好、范围大,而且轻巧易搬、对使用环境无特殊要求,可以用于机械产品的逆向工程、模具制造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产品加工装配的在线或离线检测。

4.2测量数据的预处理

即云状数据处理技术:研究高密度、大容量的点云数据的处理技术,包括多次扫描点云的拼接问题,扫描点云的数据简化问题、云状数据的特征提取问题等。

4.3曲面重建技术

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表示方法、拟合修改算法、控制参数及曲面重构方法。以得到高质量、高精度的曲面模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最近报道较多,曾建江等采用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和相应的快速学习算法应用于曲面重建。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逼近曲面并剔除输入数据点中的“坏”点。张伟等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三角网格方法可在有效保持原数据点集的拓扑特征的同时实现期望规模和精度的三角网格剖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

4.4重构曲面的评价和检验问题

研究对曲面的评价指标、检验方法以及修正工具。在SURFACER和很多CAD软件中,都采用NURBS来表示曲面。它可以表示非常复杂形状的曲面,但曲面的表示、显示、操作都不能用很直观的方式进行,很难对曲面进行评价、检验和修改。利用图形的质心和最小惯性主轴作为定位基准,可实现被测自由曲面与标准CAD模型的自动对齐,为实现已知CAD模型的自由曲面的在线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这种方法实现自由曲面的在线检测还需克服一些因素的影响,如CMM实际测量系统的速度、实际测量路径的转换精度以及由于工件自身高度在工件处于视场中心以外的区域时给定位及测量精度带来的影响。

5、逆向工程中相关技术的研究重点

5.1三维数字化技术

目前大多数测量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而开发,数据处理往往针对特定的测量设备、测量对象,通用性差。需发展面向逆向工程的通用测量系统,高速、高精度地实现三维物体表面的数字化,并能根据几何外形和后续应用选择测量方式及路径,能进行路径规划和自动测量。

5.2数据预处理

研究热点还将集中于扫描点云的数据简化问题云状数据的特征提取问题。

5.3曲面重建技术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曲面重建技术的研究将会有很大前途,研究的重点是复杂的特征约束重建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还原出点云数据中的特征及约束,并且在保证有效约束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特征模型重建的速度。

5.4重构曲面的评价和检验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相信随着逆向工程在工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线检测的使用和重构曲面的评价会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的.

6、结论

产品的外观设计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使得逆向工程技术在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实物几何外形的数字化、CAD模型重建、产品或模具制造都非常需要逆向工程技术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逆向工程中技术中现有的瓶颈将会被一一解除,产品外观设计也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孙进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7.02第43卷1期

[2]关于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思考张公明设计与艺术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