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1篇: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长期以来,中西医眼科以各自不同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为主导,都在临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试就两种理论作一分析比较,并结合循证医学来展望眼科临床未来的发展方向。

1中医眼科理论

中医认为,眼部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五脏六腑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眼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之血气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有着广泛的联系,脏腑经络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睛珠、神膏、视衣、目系等部分,易患眼病。筋骨肌肉气血,又分属于五脏,所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中医治疗眼底是根据“五轮八廓”脏腑、经络并结合四诊八纲,将眼的各个部位与全身脏腑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辨证施治。中医临床治疗使用中药、针灸、点穴、按摩等方法是独特的,是西医所不具备的。眼部与人体全身息息相通,“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通过对眼部不同部分形色的诊断,就可知人体脏腑变化,《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说:“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不平所致。”故针刺身体有关部位的穴位可治眼病,针刺眼部穴位,也可治疗人体有关方面的疾病,尤如“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医易同源,中医合理地应用了周易理论指导实践,也为周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医学阵地,促进了周易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使中医理论更富有全息统一、整体协同的特色。中医学中有很多世界上其他医学体系无法企及的东西,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科学。

2西医眼科理论

西医认为,眼是由多层次、多性质、多功能的不同组织所构成,眼的组织结构细微,基础理论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眼是由眼球及其辅助器官以及有关的血管、神经构成的复杂结构,位于眼眶中。眼接受外来光的刺激,通过视觉传导,将光的冲动传至大脑半球的视觉中枢,而引起视觉。眼科病理学是以实验研究及结构变化为主的“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说是1958年德国病理学家创立的理论体系,它是以局部定位观点为指导的,认为“一切病变都是细胞的病变”,当手术后或眼外伤恢复期时,需要更多的能量修复。眼睛的能量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能量的基本来源是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根据生理需要转化成机械能、生物电能、化学能。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能量代谢,通过消化、吸收,在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互相配合,协调进行。今天,随着仪器精度的提高,眼科临床日益精细化,准分子激光手术已经普及,StephemKwok在《眼科生物力学》一文中指出:“(21世纪),手术效果应建立在眼组织生物力学知识之上,逐渐地达到分子工程学技术水平,利用局部组织张力的力学特性来矫正局部组织条件。”[1]正是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使人工晶体普遍使用,使人工角膜在体内存留的时间较前延长,人工眼的研究也已集中在视网膜、视神经和枕叶皮质刺激器3个方向。这些是中医所无法企及的。

3眼科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差异

通过眼科两种理论的对比,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下,东西方对事物的考察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基本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基本关系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差异采取相异的观察方式,从而建立不同的理论和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体系,繁衍出不同的眼科医学内容,这是东西方医学的分野所在。中医用整体全方位的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时,就难以同时应用分析分割的方法,也就难以进化到人工眼的研究;西医应用到眼科临床进行分解分析时,又难以顾及到整体,比如曾经发生过眼球摘除术后才发现患者是个孕妇。一种着眼于分析,顾“小”而失其“大”;另一种纵观整体,求“全”却存其“粗”,这本身就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当然,中西医理论各有千秋,都在眼科临床实践中各自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眼科两种理论的差异(表略)

第2篇: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实验教学 实验室建设 人因工程

随着市场增长的需求和发展,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个独特学科,管理心理学科教学规模迅速发展。但是,在这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建设的步伐相对滞后,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学技术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都还远远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准,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还显不够。为此,根据我国经管类心理学本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管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架构。

一、管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同质化

管理心理学在我国是从心理学学科发展分离出来,尤其是应用心理学在经管类中开设的课程比较多。但是作为管理心理学实践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实验室却基本上都是复制心理学本科实验室的模式和架构,这些心理学实验室又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所有这一切的相同或相近,造成的同质化将会很快地显现出来,同时也会造成管理心理学的独特性研究不足。

二、人因工程学被忽视

人因工程学(Human-Factor Engineering)作为管理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被严重忽视,管理心理学基本上都集中在“心理咨询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向,未考虑过人因工程学或者不了解这一学科。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管理学以及各种工程学的知识与方法相结合,探讨人、工作和生活彼此关系的新领域,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如何设计一个最适合人的生活及工作的新环境。欧美各国,大都将人因工程学归于工业工程研究的范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可以在工业化,以及公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这样的问题,管理心理学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与系统组成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管理心理学实验室的架构

1.设计适合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管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独立的、内容充实饱满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既不是单个实验项目的随意组合,也不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辅助,而是对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其着眼点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要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于实际工作的能力。

(1)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对课堂中的一些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验证,使获得对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购置相应的实验心理学软件,来增强学生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能力。

(2)应用性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生最终要走向人才市场、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所以作为经管类地要掌握一系列心理学技术。管理心理学技术除了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之外,核心的成分就是人因参数测量技术,包括人体参数测量、生理参数测量、心理特征测量、心理过程测量,甚至神经机能测量等等。这些方面的测量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其实已相当成熟,管理心理学实验室急需发展且具有建设可行性的实验室就是人因工程实验室,充实此方面的教学实验,可以大大拓宽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能有效地推动心理学为经济建设服务。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包括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在老师的允许下进行心理测量、和心理老师预约心理咨询、在老师允许下查看测量结果。心理测量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心理测量和问卷,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开放式管理心理学实验室

即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服务和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基地,同时也对外进行有偿服务。

2.管理心理学教学实验室的架构

根据功能需求,可以构建管理心理学本科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层面,即“基础层面的实验”和“技术层面的实验”。

基础层面的实验主要承担验证性心理学教学实验,属于教学演示性质的,服务于教学的。技术层面的实验,可以看作是实验室的功能扩展,也是体现专业的“应用性”的,并具有研究功能和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功能。这一层面的实验室可以根据办出特色。“人因工程实验室”就属于这一层次。

3.具体实施架构

(1)心理实验室

心理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心理学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保障全校和校际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验。从总体上来把握,整体需求分两个部分:

【实验室架构】

实验室架构以其主要功能为区分,需求功能相同的实验室,进行架构重叠,既节省了建设资金,同时用充分利用了场地空间。应用心理系实验室按照功能群不同,设计分为4个区:

1.基础心理实验室

2.行为分析实验室

3.屏蔽心理实验室(ERP、眼动、生理反馈)

4.心理咨询室

【实验室规模】

实验室建设规模以当前教学、科研任务量为设计依据,同时适度兼顾学科发展。

【实验室主要功能】

1.多媒体演示

2.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

3.实验环境控制

4.实验数据及行为的实时记录、分析

5.数据的查询、检索及重现

6.实验权限分级控制

7.行为设计与训练

8.网络环境

【方案设计原则】

在实验室设计中坚持以下设计原则:

功能实用性。密切围绕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准确、完整地实现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的中心思想。

运行稳定性。保证实验室的7x24的全时工作状态,随时投入工作运行。

操作易用性。良好“人机交互”设计与集成化设计。轻松掌握专业化操作。

管理开放性。给管理和使用人员以充分的自由度,对实验参数、实验列表、实验人员以及实验环境变量进行个性化设置。

心理实验课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领会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学习实验报告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教育科研技能。

实验场所

要求能满足一个班的同学同时做心理实验的独立房间。具体面积可根据每班同学的数量确定,建议人均不小于1.3平方米。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和灯光照明系统,同时配有深色窗帘。地面平整,有条件的可以参考计算机机房建设标准。

人员分组

每个小组2-3人。因为一般的心理学实验,需要一名被试和一名主试,主试负责监控实验的实施,特别是要监督作为被试的同学对实验的指示语的理解、反应方式是否正确等。一次实验完成后,两个同学调换主、被试角色,重复实验。如果条件紧张,可以采取,一名主试,两名被试的方式。通常每组人数不建议超过3人。一来人数太多,相对空间拥挤,彼此干扰较大;二来每个小组人数过多,导致实验时间过长,影响实验质量;并且,在实验时同学的相对位置,也会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尤其是视觉反应时此类的实验。

(2)人因工程实验室

一、人体测计

1.静态与动态人体测计数据库之建立与维护

2.3D人体模型之构建

3.人体测计与产品、系统设计应用与推广

二、生物力学

1.人体力学数据库,标准模式之建立

2.人工力学模式之建立

3.工作姿势的生物力学分析

三、工作生理

1.工作生理能力与生理负荷之测量与标准

2.体适能数据库与推广教育

四、人机系统

1.行动秘书与信息系统之接口设计

2.抬头显示与控制装置之设计特色

3.中文计算机界面设计之人因标准

4.自动化系统之工作设计

5.人员与计算机接口问题研究

6.自动化系统之功能配置

7.多媒体与虚拟实境之人因问题

五、人员绩效与可靠度

1.人为失误与意外事故之行为模式

2.人员可靠度评量

3.人员绩效数据库与模式之建立

4.心智工作负荷之测量与标准

5.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之探讨

6.系统紧急操作程序之研究

六、人类讯息处理与决策行为

1.故障侦测与诊断行为之探讨

2.问题解决行为理论在自动化系统讯息显示设计之应用

3.信息系统知识库设计之人因标准

4.心智模型之理论与应用

5.人类决策行为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之应用

6.数据库之人机接口研究

七、安全与卫生

1.肌肉骨胳系统职业伤害的成因与防范对策

2.重体力的与心智的工作负荷之安全问题

3.公共工程安全管理策略之探讨

4.数据库之人机接口研究

八、产品与环境设计

1.人因工程应用在产品设计上的问题之探讨

2.机器工具的人因设计与标准

3.消费产品的人因设计与标准

4.公共及居住空间之合理化与人性化设计

5.视障者使用产品之设计

6.新科技产品之适应分析

7.无障碍环境标准建立与评估准则

九、视觉与色彩

1.本土之色彩与认知模式

2.中文字体视觉与辨识行为研究

工效学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研究人、物、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并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工效学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知识内容,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边缘学科。

工效学在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中,经历了人适应机、机适应人、人机相互适应几个阶段,现在又已深入到人、机、环境三者协调的人-机-环境系统。在系统内,从单纯研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发展到研究怎样改善人的社会性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人-机系统中,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正常生理值,人在工作时的姿势,人体活动范围、动作节奏和速度,劳动条件引起工作疲劳的程度,以及人的能量消耗和补充;机器的显示器、控制器(把手、操纵杆、驾驶盘、按钮的结构型式和色调等)和其他与人发生联系的各种装备(桌。椅、工作台等);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声响、振动、照明、色彩、气味等都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而工效学正是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工效学还研究人的工作行为和产生行为差异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报括:年龄、性别、个人的智力和文化技术水平、工作兴趣和工作动机、性格特点、工作情绪等主观因素。同时,工效学还研究所处环境、物体性能、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人群关系、组织作风等社会性因素。这些因素使人的能力互不相同,对系统的适应程度也各有差异。

工效学还强调人有产生错误行为的可能性,良好的人-机-环境系统有助于减少操作人员失误的客观因素,并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由于主观因素或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失误。

为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效果,还需要选择具有一定素质的操作人员,并给予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学会操作和维护这个系统。操作人员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制订的操作规程应符合操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3)建立心理学相关网站

通过建立网站,通广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并能增加更多的合作机会

随着心理学的教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与心理实验教学密切相关的新的实验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并能适应各类培养目标的管理心理实验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一中.心理学实验教学及其发展趋势[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2,21(2):17-18.

[2]陈文锋,崔耀,张建新.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心理科学, 2005,28 (6): 14561458.

第3篇: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少年举重;训练方法

一、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一)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举重技术从表面上来看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技术是比较复杂的,它包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原理。对于初期训练的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一定要了解技术的动作形式和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例如抓举,粗略地讲,在预备姿势中,全身肌群处于等长收缩,在作提铃第一阶段,伸骸肌和两臂屈肌是处于等长状态,而伸腿肌是处于动力状态,在下蹲支撑杠铃时,全身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在起立收腿时,上身肌群仍处于等长收缩,而下肢进行等张收缩。在作挺举动作的过程中,参与活动的肌群也同样需要进行上述两种形式的收缩。因此,在运动员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教练就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运动员静力姿势的正确性和动力动作的协调性。在现代的举重比赛中,要取得高水平的成绩,光有强大的肌肉力量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熟练的动作技术,才能把力量和各种必要的素质发挥出来,产生举起更大重量的效果。

(二)分解练习和整体练习相结合练习。抓、挺举技术结构复杂,动作难度大。如果一开始就教完整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为了使初学举重的少年运动员迅速、正确地掌握好技术动作,采取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根据举重完整动作的结构及特点,要遵循由浅到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践经验,应先教分解动作,再教完整动作,把举重技术根据动作特点分解成若干个环节,进行分解训练,并要求队员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一丝不苟。教练员认真指导,严格要求,监督,并且进行有效检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抓举与挺举相比,抓举较挺举容易,所以先教抓,后教挺。

(三)抓举技术动作练习的顺序。1.先教耸肩提肘拉,再教耸肩提肘发力拉;2.掌握好耸肩提肘发力动作后,再教膝上高抓;3.膝上高抓掌握好后,再教完整的抓举动作。

(四)挺举技术动作练习的顺序。1.先练膝上高翻;2.掌握膝上高翻后,再教膝上下蹲翻,最后教完整翻铃动作。要注意翻站起后的调铃以及换气、憋气动作的练习;3.掌握翻铃动作和调铃、换气后,再教上挺动作;4.上挺动作时先练预蹲,再练借力推、半挺;5.半挺掌握后,再练分腿挺,最后是完整动作。

二、青少年各阶段训练手段、方法和特点

(一)选材和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对举重有兴趣,激发他们的训练动机。使学生掌握标准动作和主要辅助练习的基本技术,通过技术练习进一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发现和纠正训练中的易犯错误,消除多余动作,逐步地达到用力协调、节奏明显、杠铃路线正确。选材和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特点:重在打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比重大,专项训练强度小,次数较多,以熟练技术为特点。

(二)全面和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以稳步的发展专项力量、速度力量为主。加强关节、肌肉和环节系统的支撑能力,发展内脏器官负荷的能力,避免脊椎负担过重,注意恢复和放松练习。全面和专项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特点:该阶段仍然重在打基础,身体训练比重较大。但也要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训练原则以中上强度快节奏多课次为特点。

(三)巩固和专项训练阶段。(适合省、市专业队员)该阶段训练过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专业力量、完善和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增加负荷量,有计划地进行大强度、打运动量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多课次快节奏的训练。

(四)高水平训练发展和保持阶段。(适合高水平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员长期坚持高强度、高质量、快节奏、多课次的训练,承受高度的身体和心里负荷。这一阶段的运动员,由于训练的强度不断加大,预防伤害事故和多种疾病的措施必须加强,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小肌肉群和薄弱环节的训练,加强训练后的恢复和按摩理疗,加强生化指标的人工督测。

三、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时一定要加强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练习,从而防止伤病

为作好各种接、撑杠铃的动作,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有关肌群的力量外,还要有适度的有关关节的灵活性。如肩、肘、髋、膝和踝关节的灵活性。因此,做早操时或其它时间教练员要安排压关节的训练项目。

(一)加强肩关节柔韧性的训练项目。

1.吊单杠:运动员可采取由宽握过渡到窄握,由徒手过渡到负重,为了使上肢充分放松,因而使肩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牵引并拉长,最好用拉力带吊单杠;2.木棍穿肩动作;运动员直臂在头顶上握棍,然后做穿肩动;3.墙上压肩动作;运动员面向墙壁,单臂抬肘将关节的背面贴在墙上,然后上身靠在墙上做压肩动作,左右两臂轮换进行。

(二)加强肘关节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走向深蹲架,双手握杠,横杠务必置于掌心,做胸前深蹲的起举动作,保持这种姿势,教练员将运动员的两肘慢慢往上抬,重复这动作。

(三)加强踝关节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将两脚前掌的前半部蹭在五公分以上的小木板上,然后慢慢地屈膝下蹲挤压踝关节,保持这种姿势5―8秒。重复此动作。强度可由徒手过渡到负重。

(四)加强膝、髋关节柔韧性的训练。箭步蹲;运动员走向深蹲架,双手握杠,做胸前深蹲的起举动作,将杠铃抬出深蹲架,箭步姿势,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然后,臀部随着身体重心垂直线往下沉,使杠铃重量落到髋关节处,(而不是像做箭步压腿将杠铃重量压在前出腿上)。既然叫箭步蹲,所以安排这项目训练时,要像安排前蹲颈后深蹲一样要求强度,这样,不但为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是很好的训练项目,而且为上挺箭步分腿接铃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人的一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训练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不是生来就有的,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日常训练中有目的地加以培养。

对于初学者来说,开始练举重时,往往感到肌肉酸痛,手腕、肩带和锁骨可能有压痛现象出现,这就要求运动员有不怕苦、不怕疼的坚强意力。所以,经常教育运动员要有不怕苦、不怕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4篇:人体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本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

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

1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

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

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

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

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争取运动提高。

由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巨大复杂性,运动训练的内在作用和影响也是极为复杂的,现代科学尚远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内涵;但若能在总体上认清其本质,便可防止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训练经验极大丰富、有关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促进运动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到新水平,使之比较正确地积极向前发展。

运动能力就是具体体力,是体力在具体项目上的表现,是具体项目中的体力。体力波是运动训练工作的客观基础。运动训练离不开对体力波的研究和把握。

2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运动训练要从体力波的动态中把握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此,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个体力波动态。全部训练工作,从训练手段选择到训练安排等等一切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而不能干扰于这个体力波动态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例如,为百米运动发展“耐力”,若用万米作训练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扰”,而不可能提供“服务”。

认识清楚长远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的现实状态,就可以明确方向。

经过努力,当前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目标倘若被认识清楚,这就是当前现实的目标状态。实现这个目标,便是训练长途中的第一个步骤。

训练的实质,在于调整体内的有序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有分别、有重点地振荡人体现实的有序状态,激发其涨落,促使向着目标状态转化。因此,不妨这样来看问题:训练,是为着实现向目标状态的转化,而对现实有序状态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斗争”。这种斗争,无论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来看,都需要采取灵活、生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矛盾,从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骤不同于方向。长远目标瞄准着方向,现实步骤则可能为了迂回而容许在方向上带有某种偏转。这就形成: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为了曲折而曲折,是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地少曲折。

长远目标状态,就是训练长途中的、最后的一个步骤。

从第一个步骤起,连同依次地、过渡向长远目标的每一个步骤,这一系列步骤,就构成了路线。

3训练结构的基本内容

方向和路线,构成训练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内长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运用训练战术和训练艺术,来巧妙地构筑七天一拨的训练。进行中必须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两全其美。

从理论上说,一个主训练小周期,可以既实现着运动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后续的主训练小周期建构了新的、健全的基础。如果在实践中基本达到了上述要求,“主训练小周期”便可以连续地、滚动式地运行下去,使运动水平“阶梯式”地实现持续进步。这就形成所谓“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曾经于六十年代在我国个别基层训练单位开始出现,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节奏在保加利亚举重训练探索中受到支持而勃兴。

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少数项目少数单位,快节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得到间断尝试、或相当成功地开发着。尽管或有挫折,这个成功不容忽视。胡鸿飞、马俊仁和一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就是开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对世界训练史做出了贡献。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马特维耶夫在与我谈话时说到,邦达尔丘克连续运行了28个小周期。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长连续段”。这种“长连续段”对于训练效益,一般地说是有利的。

4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由于人体有序状态的极为复杂,又由于训练工作也十分复杂,在训练运行中,发生某种挫折,是常有的事。例如:主训练手段的运行中出现了高“过强应激”,主训练课频次或主训练日频次的安排太过密集,以及运动员偶而伤、病或因故短期离队等。这时,可及时插入“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加以因应、承转、解决。“调整性训练小周期”也可称为“恢复性小周期”,与“辅训练小周期”较为接近。

有时,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预先安排;或为了“见好就收”,完善地了结当前阶段,腾出精力更好地启动下阶段;或出于主动预防;也可以主动地“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在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进展中,并不是不会被动出现、或主动需要暂时的中断。这时,可使用“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进行穿插接续。这样,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便划分成连续段和间歇段。这个“连续段”,便可看作一个“中周期”。这个“间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它一般地归入于下一个中周期内进行计算。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体内矛盾的统一性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使机体的健康水平恢复到应有的高度。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节奏、以及有关的配合措施。对这些,同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研究发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基本实现了它的任务,便可转入新的主训练小周期;如果尚未实现,则可以继续地组织针对性的新的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直到完成预期任务,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的“主训练小周期”为止。

5迎赛和临赛掌握

比赛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和对手参与等条件下进行。

比赛的科学和艺术,在于争取当时的成绩水平的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消除体内对于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不但不惧怕、而且还积极争取某种程度的过强应激,争取其准确地在决赛时刻出现。

训练进步在于体内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这种转换,导源于训练张力对原稳定态的破坏和新稳定态的促成;换句话说,导源于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着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在前后两个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的交接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负荷的影响,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稳定态,也未必巩固;这种情况,可目之为存在着某些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这种剩余疲劳,对于紧接着的下一轮的结构性转换,并不一定构成甚么样的障碍;因为它并不、或并不显著削弱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

然而,对于比赛中的成绩表达而言,若有剩余疲劳存在,则明显地属于不利因素了。换句话说,成绩表达,要求人体有序状态的相应稳定态的巩固性而非过渡性。这种要求,对人体有序状态的一切环节,均有影响。以肌细胞内外的物质储备、这样的具体环节来说,结构转换中物质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暂时变得不突出,而运动势垒态构成中的能量储备,变得更突出起来了。

为此,在迎赛和临赛训练中:

以主要训练手段的建构而言,在于争取接近适度应激的低于应激、或低度适度应激。(这是指应激程度而言,并非指绝对强度而言,而且在赛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当时细致斟酌。例如,热身赛中的强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强度的三特征中:“积极”,转变为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现实稳定态的维护和巩固,而非对之进行破坏(当然,对于实力水平不相同的选手来说,会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变成不需讨论的问题;对“可控”性要求也有发展,需要积极地为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水平服务。

在运动量方面,需要适当地进行削减和控制。具体掌握,要谨慎地依具体情况而定。

在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进行调整,以配合肌纤维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项要求的实现。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病、防伤、以及防止类似的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有些运动员在临赛中,某些病伤事件还是可能会发生;赛前睡眠受干扰、以至整夜睡不着觉的事也往往会有;然而有的运动员仍然出现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搞得好还有更高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具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若是发生了某些情况,也不必紧张。

在比赛中,为了涌现出激情,除了上述的身体方面的掌握以外,还特别需要研究

在赛前,既需要积极性,更需要着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赛前出现“虚火”,反而抑制比赛中出现激情。无所事事也可能会引起无谓的心潮起伏,当迎赛、临赛中运动量削减之际,可以适当安排紧凑而有序的、许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务性活动,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产生不会引起成绩方向疲劳的某些负荷,以有利于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比赛中,特别需要高昂的激情,时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着某种沉着冷静(在不同项目中,以及对于不同的人,具体要求又各不相同)。

对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进行积极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扰。

总之,迎赛、临赛工作既十分复杂,又情况多变,而且效益的取损出入极强,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着意研究和确当把握。

比赛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展现,迎赛、临赛工作尽管既敏感又复杂,然而,都同“比赛”密切关联着;所以,在实践的进化运动中,“热身赛”就逐渐显现出来。热身赛可以为大赛汲取全面的、丰富的经验,成为迎赛、临赛工作中的一种突出的、优选的手段。

以26届奥运会的短跑选手们为例,开赛前半个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数,20多天的时间里,在欧洲、美洲进行了十来场热身赛。这就为奥运大赛积累了丰富的近期经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准备。

在这些比赛中(以及大赛中的预、次、复赛中),其成绩发挥应该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时间不相同的各场比赛,具体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巩固”而非“破坏”身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态,为大赛决赛中涌现过强应激,比较恰当地进行准备。(不同水平和状态的、面对着不同对手的运动员,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别。)

约翰逊和贝利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成绩发挥,明显地超出热身赛(低度适度应激或低于应激),并在决赛中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纪录(出现过强应激);而在奥运会后参加的多次大奖赛中,却表现平平(过强应激的后续反应)。从热身赛、预次复赛到决赛、再到赛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成绩轨迹曲线,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某些奥运比赛失败者在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由列次比赛成绩所构成的轨迹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实际情况,内藏着深刻的学问、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赛、尤其是短距离游泳比赛的自身特点,在掌握上稍有不同;有的奥运冠军,其世界纪录打破在复赛中。同时,世界纪录也并非必然就是过强应激。)

6中周期和大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中的连续段,就形成为训练中周期。如果认清了运动训练训练的本质意义,掌握了主训练小周期、辅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等项基本规律,就可以针对具体训练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构训练中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争取训练进步的基本环节,训练中周期则争取这些基本环节进步的有效累积,使相对微小的进步转化为显著的进步,以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

训练大周期是为迎接重大比赛任务而进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战略性训练安排。它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比赛目标着眼,系统地、合理地对中周期和小周期进行组织安排。

“体力波”是运动训练结构的内在根据。“小周期”是这个“根据”反映在训练结构中的基本环节。它同体力波的其它各种运用在一起,构成训练结构的完整体系。这种运用,是作为客观规律的“体力波”,在效益驱动的训练实践史的进化运动中,自发地逐渐显露出来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益。若能在理论上进行较透彻的认识,再使之同实践探索相结合,可望对之进行较充分的开发。

7进行中的检验和诊断

训练中要不断进行及时检验和诊断。对于具备着条件的运动员来说,如若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了训练结构,就能争取运动水平的不断进步。如若停滞不前,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训练结构中的得失而革新之。

我们不妨把训练工作同医务工作进行比较,来研究教练员的培养和修养的重要性。教练员和医生,是处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工作者。医生处理的,是人体由病态争取转向健态的发展过渡问题;教练员处理的,是人体转向高强态的发展过渡问题。医生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这是人所共知和公认的;教练员同样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尚未被社会所确认。

事实上:教练员每天审视运动员的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就像医生审视病情、开出处方那样,同样需要高知识和高智慧。如若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便会影响训练质量,付出代价。

训练界和医界情况又有不同。古医术由巫术发展而来,现代医学却已经完全摆脱了巫术的羁绊,建立起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曾经有人否认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这种门户偏见,现在已在改变和转变之中。然而,在训练认识领域,尽管在国内外学者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以及解除门户束缚,现在还仍是繁重艰巨的任务。在体育界,非常需要宽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胡鸿飞、马俊仁等一部分优秀教练,为什么会来自非科班出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实践成就和丰富经验与阅历的、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主任,自愿以负责的态度深入基层,竟被审定为不具备地方队主教练的资格,令世人惊诧);同时,另一方面,“马家军”在奥运选拔赛的挫折,又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明确的召唤。热爱事业,刻苦学习钻研,从实际出发,不死抠框框,勇于革新创造,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优秀教练员的共同特点。

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不但受到个人的限制,还受到时代历史的限制,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训练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现实训练条件的多变性,即使是成熟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中也极需要针对着具体实际的生动灵活,而力戒机械、呆滞。因此,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检验、前进。

进行中的训练行为,要求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并交叉地、综合地、集中地、能动地进行运用。然而,越是要求交叉、综合、集中、能动,就越是难以一下子做得正确、妥贴、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在进行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摸石”、“问路”,证实、证伪,一边实践、一边在反馈检验中调整更新。要坚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使进行中的训练行为,同时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自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能动生发系统。学术在讨论和争论中向前发展,本文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新晨:

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体生理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乔奇A.布茹克司、汤姆士D.法哈:《运动生理学》,杨锡让等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姚志彬、陈以慈、郭爱克等著:《脑研究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6]茅鹏:《满负荷与大运动量》,载《体育与科学》1995年第6期。

[7]茅鹏:《谈体能训练》,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2期。

[8]茅鹏:《进步速度反映着训练生命力》,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