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业工程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麦可思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就业遇冷专业不乏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一些经常需要高分第一志愿报考的热门专业。而经常被作为调剂专业的地质类、矿业类、水利类、机械类专业,如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却在就业中以热门抢手的姿态上榜,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堪称冷门专业的逆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传说中的“傻大粗黑”专业。
矿业类专业
这类专业从事的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亲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煤矿、金属矿及非金属矿。
捣鼓煤矿和金属矿的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不同的大学研究的方向也不同,中国矿业大学主要是针对煤矿,中南大学则侧重金属矿。但相同的是毕业生基本都是到矿上工作,很多工作在井下,事实上井下工作并没有你想象的危险,大型矿业公司的安全措施都比较到位,但环境肯定不如地面。采矿工程师和矿山测量工程师可以在井下或露天矿藏开采企业工作,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方面规划矿场,为开采做准备;或是在矿山管理部门工作,代表采矿部门的利益,颁布保护条例,维护矿山企业工人们的权益;或是在环保部门工作,从矿床、环境和国土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矿山经营施加影响;抑或是在矿区开发规划部门,从事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
而捣鼓非金属矿的是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去油田工作,刚工作时,大多做采油工、钻井工,或者从事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的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工作一年后可以做技术员,逐渐转为管理岗位。
与之相近的还有油气储运工程。其就业大多是在国家或各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工作。
土建类专业
土建类专业是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的热炒而火热起来的专业,常见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土建类除了这三个耳熟能详的大哥外,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几个小弟。而在就业市场上,这几个小专业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光听这个专业的名称就很晦涩。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燃气应用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设计等工作的专业人员。随着大量新型建筑体系的出现,人们对建筑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某些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沟通,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
而给水排水工程这个从土木工程专业独立出来的专业就更重要了,难道你忘了近年来在各大城市吹起的“看海风”吗?你忘了“在大城市生活你不仅得有车有房,还得有船”的调侃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缺乏。该专业毕业生专门负责房屋的上下水工程,城市地下水网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等工作。
水利类专业
水利类专业与土建类专业是近亲,只是术业有专攻,水利类专业面向的是水利工程方面。近年来就业比较热门的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两个。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主要面向两个方面,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般在南方的学校多是侧重地表水方向,如河海大学;而北方的学校多是面向地下水方向,如太原理工大学。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则是培养具备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交通、水利以及海岸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视野比较开阔,经常各地跑。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常驻几个月左右,负责当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如画手绘图、现场解决工程问题、协调甲方乙方的关系等。
机械类专业
关键词:自动化;矿业;特色专业
作者简介:陶慧(1979-),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讲师;郑征(1965-),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教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JKGHAD-0291)、河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68)、河南省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和自动控制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6-02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随着煤炭需求和生产量的日益扩大以及社会对煤矿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各煤矿企业竞相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生产技术,提高产量的同时加强煤矿安全,因此,煤炭行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煤矿自动化人才紧缺。[1]河南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所矿业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是河南省的特色和名牌专业,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煤炭行业输送专门自动化人才的责任。河南理工大学以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区域背景,充分发挥矿业院校长期积累下来的有形及无形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具有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改革实验教学,加强矿业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建设。
一、建设目标
河南理工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及行业背景,以矿山自动化为特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具备自动控制、过程控制、信息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注重培养工矿企业自动化生产急需的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应时代和行业要求的专业培养目标,完成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自动化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带动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
2.建设具备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针对河南理工大学的背景,自动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应了解矿业工程、具备矿业工程专业知识。
3.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实践教学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构建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和机会,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在部分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基础上,新的培养方案是以“突出特色、适应行业需求”为原则修订的。为使河南理工大学培养的自动化学生既能满足煤矿行业的需求,同时又能服务其他行业,在2011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较大改革:分方向培养。[2]分方向培养是指前五个学期开展通识教育、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从三年级的后半学期开始分成矿山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这样毕业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如果已完全确定就业方向,可集中精力专攻一个方向。如果不能确定就业方向,可选择两个方向,扩大就业范围。比如选择矿山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学生就业既可以去矿业单位,也可以到相关工业过程自动化的企事业单位。因此毕业生既可服务于煤炭行业,也可辐射其他行业。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数理课程为知识基础,以三电课程(电路、电子和电机)为专业支柱,以控制理论和信号与系统课程为桥梁,以专业方向课程群为应用基础,建立起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构架,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设反映自动化前沿技术的专业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从而建立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首次采用分方向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三个方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课程的设置有所侧重。矿山自动化方向设置煤矿固定设备控制、数字化矿山技术、采煤概论和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电气传动自动化设置有DSP原理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现代交流调速和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过程自动化方向有信号检测、现场总线与工业网、过程控制工程等课程。课程群的建设在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明确了各课程的分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实体。
3.以精品课程带动课程建设
河南理工大学有“自动控制系统”、“供电技术”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门省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过程与要求及其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示范作用。[3]在精品课程的带动下,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和“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育理念,从而促进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具备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按照“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经过建设,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70人,其中专业课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达60%以上;具有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经历者达到50%以上;形成了“三电”、“供电系统自动化”、“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教学团队等多个专业教学团队。其中“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并聘请了10位煤矿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具有较强工程和科研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其他工程实践。
2.开展教师下煤矿调研活动,加强矿山自动化知识
定期组织教师到大型煤矿进行调研,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煤矿现场的生产情况,让教师与生产现场实现零距离对接。鼓励教学任务不太繁重的教师到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根据煤矿自动化的现场要求积极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解决煤矿的实际问题。三年来已形成了教师定期下基层的制度,共组织教师下煤矿调研10余次,有5名教师在煤矿实习半年以上,有10余名教师长期在煤矿开展科学研究。目前自动化专业教师都非常熟悉矿山自动化的生产技术现状,具备深厚的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
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以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客观背景,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引导自动化专业改革和教学实践。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
四、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
构建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实验室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综合设计性试验比例,增设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创新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和实验能力。
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实验平台包括硬件实验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将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与理论并重,提高了实践效率。
(1)硬件实验平台。近5年来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目前,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分三个层次(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检测与信号处理实验教学平台和自动化实验教学平台),可实现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理论实验、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的全过程工程素质训练,具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人才的必要条件。
(2)虚拟实验平台。目前专业课程基本都建立了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可辅助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将实验扩展到实验室之外,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摸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分析和设计电路,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照,及时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快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质量和效率,从而增加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因此,虚拟实验平台为综合设计性、工程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一条捷径,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验类型,降低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增加大量优秀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由于综合设计性试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有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电路等基础课程的实验验证性占60%,综合设计性占40%。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验证性占40%、综合设计性占60%,专业课程实验验证性占25%\综合设计性占75%。
(2)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原来培养计划中对多门课程都开设有课程设计环节,但大多都是针对一门课程的,且不要求做出实物。新的培养计划增设了综合课程设计,[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做出实物,并进行答辩。如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系统传函下设计调节器以满足其性能指标,现在将其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为期两周的综合课程设计内容,要求设计一个完整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其内容不仅涉及到“自动控制原理”和“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知识,还包含电力拖动、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设选修创新模块,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培养计划在第七学期增加了供学生选修的创新模块,主要包括创新实验、科研训练、、科技发明和科技竞赛等。其中每个环节为两个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取得4个学分。积极培养引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科研训练计划、“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和“挑战杯”等全国赛事。近 5 年自动化学生共参与相关课题研究 50 多项;5人获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42 人获河南赛区一、二、三等奖;4人获“飞思卡尔”大赛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16人获西北赛区二、三等奖;13人获“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一等奖。
五、结语
根据河南理工大学的区域特点及煤炭行业背景,以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自动化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体系,建立了“突出特色,适应行业需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多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通过具备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了国家级“三电”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室资源,改革实验教学体系,自动化学生在全国性科技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参考文献:
[1]程红,邹甲,王彦文.具有矿业特色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2):87-88.
[2]乔美英,陶慧,王泰华.煤矿类高校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J].高教论坛,2010,(9):50-55.
[3]陶慧,郑征,李冰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自动控制系统”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01-103.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机械专业人才供需比越来越高。
机械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与本行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种多样,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可以说就业方向已经很广了。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关键词】转型;应用型人才;层次分析法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local municipal colleges taking Mi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fining?the four aspects of region, society, government and schools as the first level index, three level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future personnel trai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theory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main factors, the solv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Fir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faculty; Second, enhan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local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achieve a“teach-production-research-teach” four-in-one development model; Besides, make great efforts to integr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eaching, professional subject research results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t the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reform the final assessment standards of student work; Moreover, increase government funds investment , encourage school to create income, and strive for the social donation and other solutions.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Applied talent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0 引言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宏观至微观都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别敦荣[1]分析了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政策在实施中,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包括规模与质量、人文与功利、计划与市场、集权与放权、本土化与国际化等。谭菊华[2]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个背景,提出基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要树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培养目标,重点加强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落实高校办学自、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的培养策略。廖蓉[3]阐述了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彭淑红[4]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出发,阐述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缘由。深度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成本分担现状即构建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必要性,探索合理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方法。明确政府、个人和社会相关主体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理应分担的成本比例,构建体制中的相关规则,最后为这一体制的完善提出具体的措施。刘伦钊[5]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布局不均衡、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预期的功利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机制的不健全、高等教育和区域自身发展的水平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崔虹云[6]针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队伍素质和构建科学考评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曾明[7]通过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及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必要性,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何峰[8]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社会控制的背景、内涵、途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设想。柳燕[9]针对新经济形势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完善教学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几方面。邓峰[10]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政策实施主体应有差异等。鉴于此,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向的转型,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分析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措施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的发展历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果对全国普通地方高校转型后未来人才培养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矿业工程系发展现状
2006年1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与贵州大学合作组建成立了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2009年3月,在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矿业工程系。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外聘教授8人,实验员4人,教学秘书1人,辅导员4人,行政办公人员1人;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博士4人,硕士48人。目前,在校学生800余人。开设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个本科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2个专科专业。2008年以来,承担了贵州省“十二五”攻关重大课题一项,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1项、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课题4项、六盘水市工业攻关项目1项,校级课题5项,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采矿工程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省级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校级特色专业。已建成省级工程中心一个;省级科技团队一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2年获得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煤矿突出危险参数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矿业工程系现有采矿工程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地质工程实验室和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实验设备较为齐全,测试仪器较完备,拥有三轴压力实验系统、现代化矿井仿真系统、X衍射仪、矿井通风与安全仿真实验装置、二维物理相似模拟平台、瓦斯抽放及利用自动监控系统、粉尘粒度分析仪等大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48台(件),设备总价值达700余万元。
2 基于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2.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通过对矿业工程系从地域、政府、社会、学校四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系作为影响因素(见图1),采用1-9标度进行每两元素间的相对比较。根据矿业工程系专业设置特点,邀请10名在矿业工程系专业行业内从事多年的专家对上述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每个专家所打的分数构造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每个专家所打出的分数计算出的权重求其平均值值表征各指标的最后权重,即:
3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解决措施
综上,对于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矿业工程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专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创造教师理论及实验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平台;调整师资结构。针对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等建设要求和考核标准,根除实验实践教师等同于教辅人员的错误思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放宽教师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让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精力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3.2 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契机,多角度多方位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但又要保证学校自身能够“灵活自如”的穿梭于地方经济,使其自身不受地方经济与地方企业“控制”。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以地方经济为理论实践的平台,但是又不能缺失学校办学的发展规律,即“教―产―研―教”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3.3 加强科研融入教学
以教师及系拥有的专业相关课题为平台,让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且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时调整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尝试改革学生作业、期末考核模式,不要将对学生合格考核的眼光单纯地放在“千年不变”的模式。
3.4 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
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力度能够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而政府不应过分的对地方高校功利化,从而让高校能够自由快速的发展;增大学校创收力度,能够让教师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认可的成果,同时也能为学校进行增收,减小政府经费投入的负担,同时也创造更多学生实践的平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地方部分人员已先富起来,努力争取社会捐献,灵活富裕资金的有效运作,这无疑将成为高校、个人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4 结论
(1)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地域、社会、政府及学校四个指标分析得出权重为0.5335,0.1914,0.1377,0.1374,即地方市直高校转型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其次,要重视地方人才需求为主要参考基数,从而加大学校师资、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创新。
(2)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体系得出的权重,从而对矿业工程系在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加强科研融入教学;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等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易梦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与政策应对[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4,35(1):17-27.
[2]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127-132.
[3]廖蓉.高校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新途径[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11,113(1):157-158.
[4]彭淑红.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改革与发展(2):39-43.
[5]刘伦钊.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3):77-81.
[6]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8(2):163-165.
[7]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95(3):73-75.
[8]何峰.论高等教育的社会控制[J].教育评论,2014,1:12-14.
在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科专业,从正式开设到如今也只有20多年。安全工程专业是隶属于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凡是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管理机构,300人以下的企业可以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人员或机构。安全工程专业人员,尤其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安全专业人员受到广大企业的一致青睐。
一流的专业造就一流的就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傅贵教授从事安全工程教育与研究近30年,对于“工程型大安全”模型,他介绍说,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设置数学、英语、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基础课以外,还应设置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流体力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和通风工程学、矿山安全工程、建筑安全、化工安全等专业课。
“工程型大安全”课程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要求。运用该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曾经到石油、化工、矿山、油漆、电池、纺织、电厂等内资、外资、合资企业及行政机关实习,依靠所掌握的通用安全方法、深厚的基础知识、国内外课程体系差别知识,和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广泛交流,基本没有专业背景方面的困难,可适应上述各单位对安全专业人员的要求。
而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辅导员陈磊讲述,现如今,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学校有将近200所,很多学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若想公平地评定一个专业的综合实力,社会和外界的认证是一项有力的证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工程型大安全”建设的安全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在安全界独领。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接触日益频繁,国际间学历的相互认可也显得日趋重要。《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2008年上半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安全工程专业第一个成功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对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这标志着一旦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安全工程专业将代表国内安全工程专业受到协议国认可。
受学校学习氛围的影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后,很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就能给国家奉献自己更大的力量,很多同学选择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在岗位上让自己发光。但是,无论你选择哪条路,四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学习都会为你打下扎实的工科基础。
安全工程就业:心系国民安全,责任大于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本职工作。在煤炭、电力、建筑等生产单位,安全人员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到中层安全管理人员(如安全科长、安监处长)再到高层安全管理人员(如安全副总、安全总监),整个过程都在处理与安全相关的事情,可谓是“寿终正寝”。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人员处理一切操作工艺、生产技术、从业人员、设备等所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健康损害、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事情,预防上述事情的发生或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降低其损失。
历届安全工程毕业的学生,除了平均每年30%以上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都会到大型工矿企业的生产一线或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机构从事以灾害防治和确保人员安全为目的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另外的小部分会到安全评价公司或安全咨询公司从事相关安全设计、技术开发和安全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最对口的是煤炭行业,但是以大安全为基础的安全工程毕业生在电力、化工、建筑和其他能源相关行业的安全工作,他们都能适应。比如说,很多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从煤炭行业的基层做起,在煤炭生产一线以安全技术员的身份灵活运用并不断提升专业知识。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到一些安全评价公司和安全咨询公司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其他单位或单位的某些设施的安全系数给出认证,并对不安全的地方给出改善建议。很多企业都有特种设备,比如化工企业的锅炉、化学反应设备等,这些特种设备的安装位置、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安全评价人员的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考察和验证这些设备是否是按照有关安全规定设置安装和使用的,给与相应等级的评定,对于未达到要求安全等级的设备,给出解释在哪些方面未达到要求、应如何改进等等。
但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安全工程从业人员都担负着国民安全的重任。从某个煤炭工人没有戴安全帽、井下某一处在几点几分的瓦斯浓度是多少等细微的小事,到井下某些现象是否预示着将有上百人死亡的大事故发生、是否立即停止煤矿的所有生产作业撤出所有的工作人员等等,都与安全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安全专业人员的工作,不仅是一项任务,更重要的是一项责任。
学长建议: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努力拓展知识圈
一般来讲,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大型工矿企业、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机构、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评价与咨询公司等,从事灾害防治、职业安全与健康、安全系统工程等相关的工程实践、设计、咨询、技术开发、管理和研究工作。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寸草塔煤矿员工杨超说,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点多,延伸的领域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学习时的负担,但是在择业时,这却是十分重要的优势。安全工程毕业学生的就业面十分广泛,既可涵盖化工、煤炭、石油、建筑等传统工业领域,也可涉及安评、IT等新兴行业,根据各招聘单位需求的不同,可选择的机会很多,并且随着国家政策对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日益重视,安全工程、安全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安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不仅如此,安全工程的学科广度会为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实际工作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以及分析问题时的全面性方面。因此,在学习时,更应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各学科基本原理,以便在日后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由于课程实习时间较短,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广泛了解和掌握同类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在这里,杨超建议在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师弟师妹们做好以下四点。
一、 坚定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信心。新入学的同学有可能会很迷茫,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原因在于我校是以煤炭行业为依托的院校,安全工程前身实质上就是矿井通风与安全。而我校如今的安全工程专业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范畴,向着更为广博的大安全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明白自己专业的发展以及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战略,了解了这些,你就会对这个专业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坚守安全工程专业理念。安全工作很难,因为在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面前,所有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很渺小的,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被动解决的。而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来说,力求的是主动出击,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面对问题时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三、扩展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安全工作在实际中涉及到的面很广,无论以后你从事煤炭行业或者其他行业,都要求你有丰富的知识,而这些都是平常积累下来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说用的时候现学能做到的,所以,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四、注重安全工程专业的责任。安全工作责任是最为重大的,特别是以煤矿类为代表的行业,一旦有任何的疏忽都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死伤上百人的事故也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极强的责任心,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中的错误。
从业故事:知识面广,易于就业,扎实实践助力就业
笔者专门走访了两位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的学长。据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石圪台煤矿工作的王亮亮介绍,四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学习生活,让他更加坚定了当初选择安全工程专业的信念。每一届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技创新成果总是在全校名列前茅,英语成绩也仅仅稍微逊色于英语专业班,课余的活动更是积极参加。在王亮亮眼中,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个个都是全能型选手。
现如今已经工作的他向笔者透露,自己步入社会后,更深深感受到了安全工程专业所带来的优越感。在不到两年的工作生活中,领导很重视培养工作能力,给予了足够多的锻炼机会,也更是因为自己在本科阶段扎实的基础,在短时间内就能将队内各项工作做得得心应手,这也是专业自身带来的先天性优势。
本专业还有好多同学也都涉猎了好多其他工作,例如中石油、中煤等全国知名企业,因为安全工程专业不仅仅局限于煤炭行业,很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也为我们专业的学子们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因此,不论从学校排名的方面考虑,还是从本专业所拥有的优势而言,王亮亮都力荐学弟学妹报考自己的母校。
据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研究生樊正中回忆,学习安全工程专业的四年里,除了课堂上系统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安全系统工程、矿山安全、化工安全、电气安全、建筑安全等课程,在课余老师的指导下还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方法与体系、安全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系统安全分析与安全评价,研究矿山、消防、建筑与化工等行业事故预防、控制技术和装备,解决安全技术开发、事故控制、系统安全方法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
当然,期间的专业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樊正中的研究小组走进“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煤的氧化特性研究。
在老师的带领下,大二时他们全班来到河北唐山开滦煤矿参观实习,大三时全班又远赴安徽淮北五沟煤矿参加生产实习。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小组随老师参观了平谷消防队,并亲身体验了消防战士们的速降训练。毕业后同专业的同学5人签到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神东工作,2人赴国外工作,3人在北京工作,1人赴美国深造,5人赴外校深造,其余同学留在本校继续深造。
这两位已经毕业的学长都表示,大学中的学习是人生中至为重要的宝贵财富,在大学中的实践与经历,不光收获了系统的知识、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更塑造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安全工程不仅是通用的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学科。无论你向往生产一线,还是醉心学术科研;不管偏爱技术开发,还是热衷管理咨询,安全工程专业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附:如何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安全知识积累,所以考取安全工程需要在取得相关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基础上。国家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1)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5年;或取得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7年。(2)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3年;或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5年。(3)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安全生产及相关工作2年;或取得其他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3年。(4)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硕士学位,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1年;或取得其他专业硕士学位,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2年。(5)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博士学位;或取得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1年。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同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从近几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当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而且集中体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薄弱,甚至缺乏普通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把“本硕一致”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聘的先决条件,而且随着国内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聘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甚至限定只招学术型研究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同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从近几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当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而且集中体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薄弱,甚至缺乏普通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把“本硕一致”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聘的先决条件,而且随着国内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聘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甚至限定只招学术型研究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转型 旅游业
据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目前,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关闭,诸多工矿城市面临资源衰竭。近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紧迫问题。因此,国家把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江西萍乡地处湘赣边界,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我国老工矿城市之一,迄今有百余年煤炭开采历史。全市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52亿吨,可开采量为4.01亿吨。但是百余年的不断开采使萍乡市煤炭资源不断衰减,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1.2亿吨,且近四成为劣质煤,开采成本成倍增长。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江西萍乡在10年之内将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其煤矿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原煤开采量由历史最高点1994年的160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的995万吨。资源日趋衰竭带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萍乡经济、财政严重依赖煤炭产业,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较为脆弱,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萍乡煤矿企业普遍进入衰退期,生产经营困难,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由此带来的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地面塌陷、酸雨、水流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成为困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江西省萍乡市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通常集中讨论的是有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国内主要讨论的则是解决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通常是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由工矿业向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转变。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传统工矿业所发挥的经济效能日渐衰减,经济转型势在必然。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将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合理引导还能起到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功效。因此,旅游业能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绿色通道。萍乡市拥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系列红色遗址、工矿遗址、武功山、杨岐山、孽龙洞等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拥有独特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对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把旅游业作为萍乡市新兴重点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使之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部门应积极主动融入地区经济转型进程,一方面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大力完成原有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在有重点、分梯次地开发绿色、红色、古色等各类旅游资源,同时注重对工矿业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发展与地区经济转型的无缝对接。
旅游业主导下的城市经济转型思路
(一)城市功能定位调整
作为资源型城市,江西萍乡长期以来对煤炭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煤炭资源日益衰竭,萍乡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矿业、矿产、矿城、矿工”四大问题,其中矿业、矿产是经济问题,矿城、矿工是社会问题。萍乡市经济转型应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为基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治理污染;既要发扬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关注发展速度,又要关注发展质量;既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属于限制发展序列,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应大力加以发展,其中旅游业便是重中之重。
(二)区域发展方向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再认识过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样是一个资源再认识过程。发展地区经济过程中,从单一依赖矿产资源到将目光投向前景更为广阔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再认识过程。原先具备单一生产功能的矿山、矿井、工矿企业可以进一步赋予其完善的旅游功能;进一步重视地区绿色、红色、古色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其由资源向产品转化。旅游产业替代煤炭产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仅在于正确认识到资源的旅游价值,更在于旅游产品、经营手段以及服务理念的创新。
(三)旅游产业素质提升
江西萍乡旅游产业长期处于经济发展序列中的从属地位,制约了其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品老套、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滞后等问题使旅游产业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应以国家大力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契机,调整萍乡市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加大各类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力度,以“武功山高山草原观光、安源红色工矿旅游、羊狮幕温泉休闲度假、杨岐山禅宗文化体悟、石洞口民俗风情体验”等项目为重点,推动观光型旅游产品向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抓好内部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依托长株潭城市集群、大武汉都市圈、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大力开拓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以及海外旅游市场。
转型中的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产品开发:红绿并举战略
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应顺应市场需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基础。江西萍乡旅游资源较为多样,其中以安源、武功山为代表的“红”、“绿”资源最具特色。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实施红绿并举战略,以武功山、安源为两大核心辐射带动地区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主打产品特色鲜明,辅助产品品种齐全。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其体验功能设计,适应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二)区域合作:湘赣互动战略
区域旅游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可以通过联合营销、线路组合等手段建立双赢互惠机制。江西萍乡是湘赣边界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与湖南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近,具有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两地应在旅游交通、产品开发、线路编排、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无障碍旅游通道。萍乡市又是引领赣西与湘东、江西与湖南旅游产业互动的节点城市,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施湘赣互动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三)市场开拓:纵横四方战略
目前,萍乡市旅游市场组成相对单一,主要客源来自湖南和江西两地,市场总量有限,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应进一步拓展核心市场、做强基础市场、争取机会市场和开拓特色市场。为进一步开拓旅游客源市场,萍乡应积极向外围拓展,实施纵横四方战略,即向东大力经营“长三角”,向西逐步挖掘“云贵川”;向南深度开发“珠三角”,向北适度发展“京津塘”。对各细分市场都应制定相应的具体市场开发策略,对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根据各地市场特征抓住不同侧重点开展市场营销。
实现萍乡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鲜明的旅游形象具有强大的客源招徕力,在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中效果显著。《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其旅游主题形象为“百年中国见证,云中绿色家园”。这一形象很好地体现了江西萍乡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符合旅游形象设计的要求。但萍乡市旅游形象目前尚未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营销经费投入少、宣传形式单一、配套建设未跟上等问题所造成的。因此,要加大旅游形象营销力度,一方面加大营销经费投入,实施立体化旅游形象营销策略;另一方面统一协调内部建设,景区、饭店、交通,乃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都应服务于树立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形成类型丰富、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特征的旅游产品。江西萍乡旅游产品结构目前相对较为单一,以观光产品为主,表现形式也以静态为主,较为单一。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正朝多元化、体验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萍乡市应依托武功山、杨岐山、安源路矿和特色农业等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知识度假、温泉养生、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并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三)推进休闲产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休假制度的完善和旅游者的日益成熟,我国也正在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因此,江西萍乡旅游业要顺应现代经济发展大趋势,加紧发展休闲经济,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休闲、商务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和美食品赏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制定主城区娱乐休闲业发展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娱乐休闲特色街区,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娱乐生活,将萍乡打造成为湘赣边界的休闲度假中心。
(四)打造一批重点项目
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作支撑,以项目为抓手,进而带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安排一方面要考虑资源基础和区位条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充分发挥其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目前,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羊狮幕、石洞口等地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建设,可使之成为未来萍乡市旅游业发展的支撑景区。在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上实施“三大工程”,即重点转型提升工程、创意建设工程和资源主体工程,分别规划设计系列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江西萍乡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凸显旅游业在地区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必须大力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契机,科学规划,争取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相结合,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为提升地区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娱乐设施建设也应同步配套发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各中职院校都在加快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怎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本校专业自身的优势,引导新办专业早日步入正轨,快步走向成熟,备受教育界同行们的关注。哈密地区矿物储量丰富,能源战略地位显著。根据哈密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地方生产总值力争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两翻,超过600个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力争达到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超过30%,固定生产投资增速达到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速达到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各项民生指标都达到全国水平。力争在2013年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西部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公共服务享受能力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是经地委行署反复论证,在科学决策、论断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围绕煤炭、煤电、风电、光电包括风光电的装备制造业在哈密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光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将达到若干个百亿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二产的大幅度发展,必然会带动三产的发展。因此,今后的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而本地区中职院校采矿专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采矿工程教学体系。因此,我区中职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本区中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在建立采矿专业的同时形成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以期最终形成适应本地区特点、适应学生能力的精品专业,从而提升我区中职院校的采矿工程整体教学能力;提高院校的专业知名度;培养一大批符合我区产业结构特色的技术型工人。
一我区中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
哈密地区是新疆五大煤炭基地之一,经地勘部门勘探,截至2011年底,哈密7大藏煤区探明煤炭储量2000亿吨,远景储量超过5700亿吨。除煤矿外,哈密地区其他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类矿种76种,占全疆已探明矿种总数的60%以上,储量较大的有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目前已开采32种。已探明的工业矿床1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35处,小型72处。我区矿物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赋存条件好,利于开采;同时矿业开采历史悠久,涉矿企业众多,形成了一定的矿业发展底蕴;国家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给予哈密地区扶持力度较大、提供了大量优惠政策;众多国家大型能源企业进驻哈密,带来了机遇,给哈密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远景规划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区中职院校采矿工程教学起步晚、底子薄,没有形成符合地区矿业开采特色的采矿工程教学体系;涉矿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不强,与中职院校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训、实习基地,学生的输送环节脱节;校际联系合作较少,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及课题项目;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吸收知识能力有限;经费有限,致使教学硬件系统无法跟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师资水平有限、年轻教师缺乏,没有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师梯队。
二对我区中职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建议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和建设体系。
精品化课程的建设过程需要从三个层面着手:首先是对处在最的基础层面进行建设,这是专业课教学精品化课程建设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发挥精品化课程建成后发挥效应的关键环节。其次是对基础层面与课程之间的纽带(层) :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和学生实施建设。与此同时,再将教学活动的安排、管理、监督工作,以及学生的录入、引导、分配等软件环节与硬件的精品化建设项进行配套,硬件精品的支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整个专业课的精品化建设工程才能真正完工。最后才是专业课教学自身内部(层)的精品化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方法等等环节的精品化建设。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特殊实践类精品课程可以由本地区具有丰富矿山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讲)。前期建设时,由于本区域中职学校采矿教师人员及水平有限,可以先通过外聘或通过校际、校企合作方式引进其他高校优秀的讲师及矿山企业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主要部分的授课,然后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主讲教师的言传身教、青年教师的外派学习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且要近比例配备一定的学生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鼓励学校内高学历高素质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