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

第1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8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55- 03

1 引 言

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结果减少到最小的管理方法。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但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也大大增加,具体到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各类风险,这些风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系统的影响也随着不同阶段而不同。其中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在来自环境的威胁下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信息系统核心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破坏。对测绘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风险计划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有力支撑,而如何识别和度量风险成为一个难题,目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性安全评估类或者安全管理类规范标准,通用安全评估规范在很多方面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复杂性和行业特点缺乏适用性,往往较难落地,为此提出市县级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

2 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发展时期。风险评估的重点也由最初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由于信息安全问题的突出重要性,以及发生安全问题的后果严重性,目前评估工作已经得到重视和开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投身于信息安全的研究,期望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盔甲。美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独占鳌头,政府控管体制健全,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监督、检查问责的工作机制。DOD作为风险评估的领路者,1970年就已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作了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1999年,美国总审计局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关文档,指导美国组织进行风险评估;2001年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NIST)推出SP800系列的特别报告中也涉及到风险评估的内容;欧洲各国对信息安全风险一直采取“趋利避害”的安全策略,于2001-2003年完成了安全关键系统的风险分析平台项目CORAS,被誉为欧洲经典。我国信息安全评估起步较晚,2003年7月,国信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组启动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8月,信息安全评估课题组对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相关的评估报告,总结了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3月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的征求意见稿;2005年2月至9月,开始了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07年7月我国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一2007)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2008年4月22日,在国家信息中心召开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预制标准第二次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就标准工作组制定的《实施指南》目录框架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作为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之后又一技术性研究课题,将充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工作。

3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和手段

3.1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资产的评估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的安全属性进行影响分析,从资产的相对价值中体现了威胁的严重程度;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脆弱性的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具体如下:

(1)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识别,确定所有的评估对象,然后根据评估的资产在业务和应用流程中的作用对资产进行分析,识别出其关键资产并进行重要程度赋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各业务中各种类别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同时,可以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关键资产,确定安全评估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配置库,对资产的名称、类型、属性以及相互关系、安全级别、责任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

(2)威胁评估。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事故的潜在原因。威胁识别的任务主要是识别可能的威胁主体(威胁源)、威胁途径和威胁方式,威胁主体是指可能会对信息资产造成威胁的主体对象,威胁方式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威胁形式,威胁主体会采用威胁方法利用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对资产进行破坏。

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分析现有记录、安全事件、日志及各类告警信息,整理本行业信息系统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及管理方面面临的安全威胁,形成风险点列表。

(3)脆弱性评估。脆弱性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被威胁所利用的弱点,它包括物理环境、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硬件、软件及通讯设施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可能被各种安全威胁利用来侵害一个组织机构内的有关资产及这些资产所支持的业务系统。

通过研究,将建立本行业的涉及主要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及应用等主要系统的基线库,从而为脆弱性检测在“安全配置”方面提供指标支撑。

(4)综合风险评估及计算方法。风险是指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脆弱性,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的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在风险评估模型中,主要包含信息资产、脆弱性、威胁和风险四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脆弱性的属性是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属性是风险发生的后果。

综合风险计算方法:根据风险计算公式R= f(A,V,T)=f(Ia,L(Va,T)),即:风险值=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严重性,下表是综合风险分析的举例:

注:R表示风险;A表示资产;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胁;Ia表示资产发生安全事件后对组织业务的影响(也称为资产的重要程度);Va表示某一资产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级别划分为5级(见表1),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各信息系统风险值计算及总体风险计算则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和各级别风险的个数进行加权计算,具体的加权计算方法如下。

风险级别权重分配:

极高风险 30%

高风险 25%

中风险 20%

低风险 15%

很低风险 10%

各级别风险个数对应关系(即各级别风险相对于很低风险的个数换算):

极高风险 16

高风险 8

中风险 4

低风险 2

很低风险 1

风险计算公式R’=K(av,p,n)=av×p×n,其中,av代表各级别风险求平均后总和,p代表相应的风险级别权重,n代表相应的风险个数权重。

总体风险值=R’(极高)+ R’(高) + R’(中) + R’(低) + R’(很低)

3.2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的手段

(1)专家分析。对于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策略,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进行管理方面的风险分析,结合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现状,指出当前安全规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安全建议。

(2)工具检测。采用成熟的扫描或检测工具,对于网络中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进行扫描评估;为了充分了解各业务系统当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利用基于各种评估侧面的评估工具对评估对象进行扫描评估,对象包括各类主机系统、网络设备等,扫描评估的结果将作为整个评估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基线评估。采用基线风险评估,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4)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因为其固定的模板,适用的范围,特定的运行环境,以及它的缺乏智能性等诸多因素,因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人工评估与工具扫描相结合,可以完成许多工具所无法完成的事情,从而得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估结果。人工检测评估主要是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专家在各服务项目中通过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顾问访谈,业务流程了解等方式,对评估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估。

(5)渗透测试。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结合外部渗透测试的方式发现系统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已经存在的系统脆弱性。

第2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无线网络规划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U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82-01

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是一项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持续性系统工程。网络优化包含覆盖优化、话务量优化、设备优化、干扰信号分析以及资金优化使用等一系列优化方式,各种优化方式的综合形成了网络的整体优化,并贯穿于网络发展的全过程。综合分析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业务层面,G1S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五个范畴,可视化管理、模型化预测、定量化分析、智能化诊断、科学化决策。

1 G1S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网络发展滚动规划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网络现状以及通信技术发展情况的分析,对企业近几年内网络发展、建设的规划,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规划所需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量巨大,网络滚动规划工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网络各个专业的原始数据,对网络现状进行分析。在以往的滚动规划工作中,需要各个专业的人员对网络现状进行手工统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数据准确性也无法保证。滚动规划编制初稿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成,而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核对占用了大半的时间。在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后,充分利用资源管理系统的资源优势,通过增加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迅速准确地提供滚动规划所需的数据,大大减少数据统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对网络发展趋势进行认真的研究。

1.1可视化管理

GIS技术所提供的空间定位基准,可以有效组织专题数字地图、网络资源位置、邻小区关系、话务量分布、信号覆盖范围等信息,客观地再现基站、小区等网络资源的实际分布,充分体现整个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又可以提供友好灵活的人机交互接口,即以专题数字地图作为操作背景,显示出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后所得到的覆盖图、干扰图等结果数据,实现专题数字地图、网络资源分布以及分析结果数据的可视化管理。

1.2模型化预测

GIS技术可以对真实自然的地理环境精确建模。以夺间数据模型为信息载体,按照无线电波沿距离和时间的衰减规律,以及受地形地物因素影响的传导损耗,快速建立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结合大量实测数据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进一步调整预测模式,找到适合实际的参数因子,帮助修正预测模型算法,使得预测模型更为灵活和精确。

1.3定量化分析

借助于GIS技术的无线网络覆盖预测模型以及专题数字地图,并结合基站选择、天线方位和射频场强等相关参数设置,可以计算出各点位电波经干扰与衰减后的信号场强。运用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设计方法,依据预测精确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定量的总体覆盖分析、网络干扰分析、邻小区分析、指定小区场强覆盖分析、最佳服务区域分析、次佳服务区域分析和切换区域分析等。

1.4智能化诊断

根据移动通信网络的动态监测和实际路测,结合基于GIS技术的定量化分析,可以确定无线网络的运行状况,发现无线网络存在的客观问题。针对测试区域无线网络的实时信号场强、通话质量、时间提前量以及干扰情况等测试数据,依靠GIS技术进行智能型无线网络优化和分析诊断,建立与基站和小区数据的自动关联,从而对无线网络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估。指出发生严重话务拥塞和掉话区域,快速定位问题基站,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区域和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直接原因,并自动生成规定格式的详细诊断报告。

1.5科学化决策

综合数据仓库、知识库技术和无线网络的数据资源,GIS技术可以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作用于数字地图上,直观地用图形界面予以表达。辅以设置网络参数和调整设备配置等技术手段,能够及时模拟网络参数指标调整后的发展情况,定量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

2 基于GIS的无线网络规划具体内容

2.1传播模型的校正

传播模型是移动通信网小区规划的基础,传播模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小区规划是否合理,运营商是否以比较经济合理的投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因此,根据基站类型、地形地貌数据等,结合路测数据,校正传播模型,建立合适有效的传播模型,并直观地显示给网优人员。

2.2基于地理信息的通信网场强覆盖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通信规划软件所使用的地图数据是数据地图,把影响到电磁波传播的地形地貌地物等转化为可视化属性,将必要的信息通过地图显示出来,如基站、天线类型及天线方向等,通过传播模式计算不同边界场强的覆盖半径,并用不同的颜色来充色不同场强的覆盖区域,直观演示场强覆盖的优劣。

2.3基于地物地貌性质和电磁波传播特性的仿真分析

移动通信是以电磁波传播的方式进行通信的。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是移动通信的基础。由发射机发射的电磁波在到达接收机(手机等)之前不仅存在和其它大气层传播所遇到的相当严重的传播路径损耗,而且还受到地面传播路径损耗的影响。地面传播路径损耗受地形地貌、建筑物、水域、移动物体和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多径衰落和时延扩散等。仿真分析还设计到了传播模型的设计,对于特定的环境要选定适合自己的传播模型。

3 结束语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都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践证明,GIS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都带来了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信息通信行业也不会例外。数字地图为网络规划提供了基础的平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则为链路预算、覆盖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未来的信息通信领域,GIS都将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无线网络规划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相信很快,GIS将会成为人们办公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吴秀芹,张洪岩,李瑞改等ArcGIS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3]姜文波,李熠星等CMMB发展规划[J]广播电视技术,2008.7

[2]王满意,王敏,张晓静GIS及数字地图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科技信息第36期2008年

第3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3-02

1.引言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型地理信息系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外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讲授GIS理论及实践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GIS理论和GIS应用[1]。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得更为紧密,集中安排类似于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部分课程将实习穿插其中,重视测量工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野外实践,一些高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率先开始使用面向专题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专题应用情境等实践中学习[2],强调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在GIS实验室中完成一定的研究实验和创新实验。

目前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很快,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上不同背景GIS专业都汲取其各自学科的营养精华,重视GIS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但是与国外相比,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教师存在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方面的教育,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只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验课,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敷衍了事,更别谈向工程型人才转变了。因而从现在开始,应该着手对GIS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各学校GIS专业学科优势、企事业合作特点和特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特定的工程领域培养受欢迎的GIS人才。

2.研究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是与计算机技术、地理学、测绘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4]。目前,GIS专业已经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地质、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正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很强,研究GIS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来培养更高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能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内容。GIS专业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术,而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

(2)实践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稍显枯燥的理论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了解GIS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

(3)实践教学能培养“来之能战”的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重大,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自主创新、企事业合作等实践教学全面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将来工作和走向社会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3.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环境的特定应用领域为主线,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以学校提出的“卓越人才工程培养”为契机,分析GIS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行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新的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GIS人才。

(1)分析GIS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优缺点。经过8年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GIS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课内实验、项目研发、创新实验、GIS竞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也比较高,说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科技和社会都在进步,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有待加强,比如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在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今天,讨论GIS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GIS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将GIS技术用于具体的行业领域,才能使GIS永葆活力。本研究结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资源、环境),以资源、环境领域的专题应用为主线,以矿业资源、矿山环境为特定发展领域,探究GIS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

(3)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同学校、依托不同的专业,GIS专业实践内容会有所不同。该文中所有的实践内容以资源、环境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平衡,以实践课来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以理论来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教学内容应从课程实践、野外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企业实践等方面来全方位考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从不同的实践方面来分别培养,从而做到由易到难,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内容,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不同方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4)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好的方法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因此,在确定了实践教学内容后,就要制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来说, 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先易后难”、“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重视专题、加强应用”。“先易后难”就是首先通过简单的应用为引入点,以一个简单的GIS应用作为案例,激发学生对于GIS专业的兴趣,然后学生才愿意在更深入的方面做些实践,可以先进行课程实践和野外实践,然后过渡到竞赛实践、企业实践和创新实践。“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像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创新能力,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重视专题、加强应用”就是要以资源、环境这个特定领域为专题方向,引导学生将GIS技术应用到该领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型的竞赛项目,向学生提供参与教师项目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强化GIS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以GIS专业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同时,资源、环境优势学科领域也可以拓宽GIS专业的发展方向。

(5)研究GIS专业的实践考核方法。课程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机制,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虽然考核不是目的,但是可以通过考核适当给学生压力,让学生主动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巩固,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对于实践的考核不能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要研究新的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老师出题,学生上机的方式来及时考核。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给出规定的时间后,让学生准备报告,现场答辩并演示选题成果。也可以让合作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工程化训练提供最终的考评结果。

4.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教学研究者对实践教学改革都进行了探索[6-8],因此,可以基于国内外GIS专业(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优势学科相关的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模式,对比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分析该体系、方法的优缺点,好的方法继续保持并深化,有缺陷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调查研究。调研国内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前沿,将GIS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进行关联,对于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GIS专业来说,应该将矿山GIS作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所有实践的内容以此为主线,培养为资源、环境领域服务的专门GIS工程人才。

(3)实例研究。基于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实践、野外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等方面,以资源、环境领域为主线,在各个实践方面具体实施,验证实践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效果。

(4)统计研究。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收集相关信息,比如就业率、竞赛成绩、创新成果、参与项目、企业合作成绩等,经过统计分析,来评价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5.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可以推动GIS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来之能战”的专业型工程人员,促进GIS专业的就业率。而且始终以资源、环境特定应用领域为切入点,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为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甚至可以将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建立GIS实践示范工程,建设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最后将其转化成科研成果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郑贵洲,赵雷.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35(5):250~253

2.罗德安,朱光,王晏民.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GIS软件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6,10(10):40~42

3.侯立春,徐磊,许正昊. 高师院校 GIS 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1,9(1):146~148

4.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树文,闫浩文,孙建国.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1,36(1):226~228

6.韦波,李景文,蓝贵文.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4):34~36

7.石永明,田永中.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1):26~29

第4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育;应用;新课标

一、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况

所谓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的总称。因为三者常常集成为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GPS进行实时定位,RS进行数据采集更新,GIS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处理等。其实三者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3S在农业、工业、国防、交通、环保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拓展应用范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是当前IT界及相关应用行业的热门技术之一。

1.GPS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最具开创意义的高新技术之一,因其全球性、全能性、实时性、全天候的连续高精度导航定位、测速、授时等功能和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遥感(RS)是在高空或远距离处,利用传感器接受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加工处理成可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揭示被测物体的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遥感具有感测范围大、综合宏观的特点;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动态监测的特点;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3.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用以输入、编辑、分析、储存及显示空间及其属性的地理资料系统。GIS能把图形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克服了数据库和图形系统各自固有的局限性,而且使二者的优势相联合,优势更加突出,功能倍增。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进行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3S技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技术。因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升级。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成为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得地理信息技术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也使其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工具。目前,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显示:在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重如何辅助学生记忆,其手段仍然是以地理挂图和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开展,还是练习中都会遇到很多地理信息数据老化,数据缺乏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能发现使用的地图中有很多给出的信息已经和实际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一般地图无法满足我们的应用需求。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强项,我们可以借助与此相关的软件工具辅助地理教学,轻易地解决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题。陈述彭院士曾说过:“如果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代语言,那么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

比如,我们在对地理基础教学中对地形部位的讲述中常常难以用语言表述,而常用的等高线地形图缺乏对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这些概念的直观形象的表达。而利用GIS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块来创建数字高程模型,就能直观地让学生对各种地形部位进行观察,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上机操作,加深体验。这种教学就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地形部位的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在对某些人文地理课程的实践中,还可以利用MapInfo软件对某个区域的某些地理数据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如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通过将某区域的交通、资源、人口等数据输入,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分图层查询,显示或叠加相关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遥感(R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RS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对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这一部分内容。

利用遥感技术能够监测自然灾害的发展变化,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最常用的遥感影像图就是每日气象预报的卫星云图。利用这些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我们能够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并能够适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利用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河流水质、土壤的利用状况、作物的生长情况等,帮助我们分析环境的变化,还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图辅助讲授环境变化的整体性与变化过程。

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PS的辅助作用并没有GIS和RS广泛,但是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应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技术,因为学生对它相对的更加熟悉。比如说学生经常用手机发送动态的时候经常可以在动态后可以看到他们的具置。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某些软件,比如Google earth软件中的GPS定位,模拟飞行器等来提升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某个地理区域时,让学生上机定位,带领大家先领略当地风光。通过“旅行”,他们发现了那些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带着兴趣走进地理课堂,不失为一个新颖的导入方式。

四、对于自身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我们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仍只是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在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也只是被作为一种背景资料来引用,没有做详细的介绍。而且,地理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我们的学生的素质,加上教师本身对这门技术性课程的技术掌握不够纯熟,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就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作为提高数据资料的辅助工具。

为了更好地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我们的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去,我个人认为自身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习和探索。需要不断加强自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只有自己能对这门技术充分掌握和吸收,才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比较

 

0 引言:

“3S”是英文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的缩写。目前,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如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3S”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但是,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中显示:所学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

1 几种地理教学法

1.1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

所谓读图启发式教学,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唯一的缺陷就是课前需大量的收集地图,并且很难找到与课程匹配的地图,这就大大的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1.2 现代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如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多媒体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期刊。但是现代媒体教学法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局面,很难将其统一。

1.3 传统板书教学法

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1.4 GIS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法

GIS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法,就是集制图、分析、运用、于一体,利用GIS软件制作出符合课程的系统,并且可以多次使用,画面实现分段、选择、修改、缩放、分割,然后在局域网中。其不足的是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勇于实践各类创新教学方式,全身心投入到培养祖国新一代人才的伟大事业中去。现行大纲在阐明了教学目的和任务,规定与编排了各章节的教学摘要求。

2 GIS与其它常见教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比较

2.1 GIS可以替代地理挂图

地理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科学。运用GIS辅助地理教学,能够改变以往以地理教科书、地图册、教学挂图等呈现地理教学内容的方式。对于静态的、感性的地理知识,GIS可以使其可视化,使我们对于空间定事物的轮廓、状态、地理事物的位置、地理事物的分布模式以及所学区域全貌或感兴趣的特定区域,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知,对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更为生动、形象、具体。例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对中国的海陆疆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当分析中国的邻国,特别是我国的西部边疆与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的部分时学生就无法观察清楚了,这时如果应用Google Earth软件的自由放大功能就可以对地图的任何一个局部进行无级放大,使学生一日了然。如图1:

图 1 Google Earth查询图

第6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勘察选址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利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虽然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选址勘测技术越来越成熟,提高了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工作效率,但是从当前水利水电工程选址勘察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工程选址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具体,甚至还出现了选址错误等问题,不仅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无法保障工程质量。因此,深入探讨水利工程勘察选址,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水利工程选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环境问题

一直以来,水利工程勘察选址都比较重视工程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且在选址的过程中,就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弊端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所以,不同工程条件、不同水利工程以及不同地区都有明显区别。同时,由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可能会改变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使该地区的水流量和气候发生改变,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所以环境问题是水利工程勘察选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2水文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会影响该地区的水文情况,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汛期时,水利工程往往会储存大量的水资源,并且在非汛期时,也会对河流的水进行截留,这就容易降低周围的地下水位,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破坏;(2)由于减少了河流水流量,会减弱河流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明显恶化。

2.3质量问题

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利工程勘察选址过程中用到的计算方式、理论、想法以及数据往往会和实际情况产生出入,不能对理论公式进行灵活运用,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水利工程勘察选址报告的内容比较空泛,缺乏具体内容,不能将选址地点的诸多利弊准确的说出来,考察不全面,缺乏充分的论证;(3)部分选址报告没有对该地区的整体可行性进行分析,不能一次性通过审查,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且容易造成工程延误。

2.4技术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等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选址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还容易受到当地当地条件的影响,虽然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依然不够先进,所以在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科学技术作为指导,还应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各种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并对选址地点的环境、地质、人口以及水文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尽量实现勘察选址报告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3 各种方法对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影响

3.1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被得到广泛运用,并且也逐渐运用在各种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分析中,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跨越沟渠山涧、远距离建设水利工程等问题。此外,即使在人工勘察无法到达的地区,也可以运用天空优势,将现有的各种数据综合起来,对人口、水文、环境以及地质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可以使勘察选址时间缩短,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勘察选址的可行性和精确度。

3.2运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将遥感平台的高度作为基本依据,通常可以将遥感分为3大类,分别是地面遥感、航空遥感以及航天遥感。遥感技术具有立体成像感、视野辽阔、全景覆盖以及收集信息丰富和快等优点。并且操作比较简单,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相关环境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与调查中被得到广泛运用。一般来说,遥感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由于遥感图形拥有立体模式,可以提供地质构造的大量宏观信息,并且能够将该区域的地貌地形、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特征反应出来,有助于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稳定性;(2)通过遥感图像,尤其是红外彩色影像,可以判断某一区域岩溶水文条件的好坏,与其它探测技术相比,遥感技术的优势比较明显,并且通过红外光的差异性,还能对该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地下泉水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判断,有助于施工建设。比如黄河万家寨、高坝洲以及清江招来河等水利水电工程都是通过遥感技术的彩红外航片解译来对岩溶的渗漏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获得较好了勘察效果。

3.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选址技术。这一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能够自动制作勘察过程中需要的柱状图、坡面图以及平面图等,此外,还可以对遥感技术拍摄的数据、影像、图片以及空间立体分析、数据管理等进行综合处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在水利工程勘察选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选址中,运用好地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水利水电勘察选址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勘察具有时间长、工作复杂、难度大等特点,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水利水电勘察选址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工程建设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并且运用好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勘测技术,尽量实现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合理化,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正岐.有关水利工程勘察中地质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9):278.

第7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地理信息素养的内涵

1、地理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信息素养也是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地理信息素养是包摄于地理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下位概念,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地理信息素养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在现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素养是指通过地理教育活动所形成的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1)生成过程的后天性:地理信息素养不是先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逐渐习得生成的。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运用地理信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都只可能在后天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逐渐形成和提高。

(2)培养方式的多样性: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于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家中有联网电脑或住址离网吧较近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窗口来培养,有从事地理相关工作亲属的学生主要是采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而又无前两种条件的学生则可以主动参加社会培训班来培养。

(3)形成环境的依赖性:受教育者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及提高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相关软硬件条件。软件层面是指受教育者周围的群体(亲属、教师、学生等)所具备的地理信息素养水平和由此形成的氛围,硬件层面是指受教育者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能为其提供的信息工具和资源。

(4)组成内涵的全面性:从横向上来看,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地理信息意识、地理信息知识、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信息道德等四个维度;从纵向上来看,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受教育者对地理信息进行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和运用等的综合能力。

2、地理信息素养的结构组成

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素养的组成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没想到)、地理信息知识(知不知)、地理信息能力(会不会)和地理信息道德(对不对),其中地理信息能力所占的权重最高对照于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组成的研究。

(1)地理信息意识

地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地理信息做出的能动反应,表现为个体对地理信息的敏感程度、对地理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以及对地理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整个地理信息素养的前提,它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地理信息的作用,对地理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具备地理信息素养的人能明确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地理信息、需要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并把这种信息需求准确表达出来,在遇到地理信息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其进行分析、甄别、筛选,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信息库,作为贮备资源。地理信息意识越强,对地理信息就越敏感、越重视,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捕捉到有用的地理信息,从而引发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2)地理信息知识

地理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地理信息素养的基础,指对信息学、信息源、信息传播过程、信息工具及地理信息类型、地位、作用、价值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主要涉及到信息学、传播学以及图书馆情报学方面的知识。信息学知识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等,传播学知识如信息传播的条件、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等,图书馆情报学方面的知识如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源的选择方法等。

(3)地理信息能力

地理信息能力是地理信息素养的核心,指个体在生活、学习中查找、整理加工、传递交流和利用地理信息的一种直接或潜在的能力,包括地理信息检索、收集和存储能力、地理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表现在个体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包括地理信息的理解、甄别、选择、获取、管理、处理、生成、传递能力。例如:能够从众多的地理信息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部分,通过计算机、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搜集地理信息,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指定格式的转换、处理和分类管理,整合各种地理信息制作出所需的地理课件,操作地理多功能教室的各种设备,合理利用地理天文台、地理园等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地理观察和教学等。

(4)地理信息道德

地理信息道德从属于思想道德,指个体在信息法律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素养,要求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地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能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培养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中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关于地理学科能力有四项具体规定,其中第二个层级为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并在“活动建议”中要求通过“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通过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国际地理课程的发展要求重视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国际地理课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在1992年的《国际地理教育》中的“技能”目标为:利用由文字、图片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警醒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和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明确问题和争端;发展一般性结论;收集组织信息;应用一般性结论;处理资料;做出判断;解释资料;做出决策;评价资料;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这些都对高中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历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尽管具体题型和内容的涉及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野外考察”环节,通常是要求考生在考察现场后准确绘制图表或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这实际就是提取、表达、分析、创造信息的过程,体现了国际地理教育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较高期望。

3、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呼唤中学生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随着数字地球、“3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使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地理信息时能正确筛选、评价、分析和应用考验着我们的地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1)基本学习技能(即:读、写、算);(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要素,这表明: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是21世纪衡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实力之一。“地理教育应该教育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各类信息,有微观的、宏观的,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而许多情况,这些信息就是地理观念上的信息,或者叫地理信息”,即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呼唤高中生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变的普遍起来,对于信息技术有这样一个定义“凡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即信息技术。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指完成信息产生、获取、存储、检索、识别、交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手段和方法两个方面,前者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后者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支撑的教育方式发挥了常规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益:可以减少40%的时间和30%的经费,学习速度可以提高30%-50%。”固多媒体技术具有立体、交叉、高速、便捷和美观的特点,通过集成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虚拟抽象的地理过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数字化潮流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和阅读方式,为教师和学生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虚拟电子课堂上的交互活动协作学习,实现快乐、高效的学习。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要求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高中生地理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造成的“惯性”和地理课堂“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功能的不足使中学生课内地理信息意识明显高于课外;师生关系的严肃性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乏力”束缚着学生向地理教师和网络求助的热情;男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地理信息意识有别(男生多喜欢野外考察、动手实践等探索活动,而这正是许多地理类电视节目和杂志的特色内容)。

2、中学生地理信息知识现状分析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宗旨使学校、家庭、学生对课外地理信息知识的重视度不够;旧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地理信息知识的掌握水平未作要求;地理教材中欠缺对地理信息知识的编写;某些地理教师自身的地理信息知识有限。

3、中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学校有限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使学生没有充足的上机锻炼机会;学业负担繁重的和高中生较低的自制能力使其在有限的上机时间中更倾向于听歌、看电影等娱乐放松活动;地理信息理解、甄别、选择和获取能力或多或少在平时的地理课堂中有所训练,所以相对较强,而地理信息的管理、处理、生成和传递能力因训练不足而相对较弱。

4、中学生地理信息道德现状分析

高中生课堂以外与地理信息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且对课外地理信息的需求有限,所以,其地理信息道德普遍较高。最后,教育经费的不足限制了学校对信息教育技术的投入,使学校的信息教育环境不及家庭。

四、我国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表。

维度 内涵

地理信息意识 关注地理信息,主动贮备有用地理信息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地理信息

明确表达自己地理信息需求的内容、性质和范围.

地理信息知识 了解地理信息的类型、作用和价值

知道常用的地理信息源

明确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地理信息能力 理解能力 理解地理信息的内涵,并习得相应的符号操作

甄别能力 能判断地理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选择能力 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出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获取能力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

管理能力 对已有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和存储管理

处理能力 分析、加工新地理信息或促进新旧地理信息的整合

生成能力 通过观察、抽象、归纳、分析等过程,生成新的地理信息

传递能力 明白易懂的表达自己生成的地理信息,或与他人交流地理信

地理信息道德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取、应用地理信息

五、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1、积极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

地理信息素养本身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它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及使用,也离不开大量的地理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首先就必须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

(1)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最基本的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支撑是整个地理信息素养培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把网络的连接和配备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近几年也加快了这方面的建设,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加快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校校通”计划,“校校通”教育工程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在重庆的40个区县中,有21个区县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在12564所普通中小学里,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只有2304所。另外,全市中小学有计算机25万台,但全市的中小学有450万人,学生人机比为18:1。

(2)建立并完善软件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是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一个平台,实际上是由软件资源实现。教学软件资源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学校要坚持软件和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包括教学、课件实例与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的建设。另外,还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知识,如电子邮件的使用、如何使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供给搜索地理信息、如何利用资料库下载地理数据、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获得地理数据以及如何参加网上讨论组等。这些软件资源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设备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也使中学生能够访问到本校图、文、声并茂的电子文献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使中学生在优良的地理信息环境接受更多的、新的地理知识。

2、立足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必须立足地理课堂。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中生地理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应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案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

(2)具体指导训练学生地理信息收集、处理、运用的方法

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核心是及时通过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来学习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而高中生对如何收集地理信息、如何分析地理信息、如何利用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准确地表达地理信息等缺乏基本的方法,遇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方法指导,即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搜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各种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

3、以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新一轮高中地理课改在地理课程中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是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是地理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即对学生进行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内容的学习和时间操作,提高学生对GIS的了解和对GIS软件的使用能力。通过对GIS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关键是让学生懂得GIS、学会使用和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本身也是地理信息能力的体现,可以说,地理信息素养方面会不会与能不能的要求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

4、加强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计算机和网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传道、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评价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影响着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我们要积极引导和确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改革教师职前教育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增强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柳斌.在泪罗素质教育论坛上的讲话[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 李家清,张丽英,陈芳.走进新课程: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2,1-2

[3] 郭兴吉,刘毅.信息技术教育基础[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16

[5] 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1

[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2001:277

[7] 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8]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1

[9] 钟启泉主编,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7--80

[10]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153—99

[11] 国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第8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矿井地质;构建

矿井安全生产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充分的、可靠的地质条件基础,实际工作面回采不可靠和事故因素也主要是对矿井开采地质条件缺乏全面的系统掌握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预警预报。影响工作面回采安全性的地质因素是多方面,比如构造地质条件、矿井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等,它们直接关系到矿井高产高效与地质安全保障。为此,笔者结合计算机技术、GIS 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和相关专业模型来构建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为矿井高产高效奠定基础。

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GIS技术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对资源环境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的分析测试,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而且可以有效地对多时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及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文中主要是对GIS技术应用于煤矿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进行着重地阐述。

2 系统驱动模型

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完全是一个基于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数据驱动系统,是一个基于多层数据、信息与任务的协作体系模型,如图1 所示。其顶层是目标任务层,即用户请求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组,它是基于不同专业主体成员协调解决冲突、集成数据或信息协作处理完成;中间层是信息层,即为完成不同的目标任务提供所需的信息,包括空间与非空间信息两部分,并在必要时不同信息需要相互协作;底层当然是分布于网络中的异构数据源,含空间与属性等多源数据,它是信息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任务成功处理的基础。随数据源(煤层厚度及其变化、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与稳定性、构造地质、矿井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等相关数据)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地质问题的产生,这必将引起相关信息层与任务层的变化,系统用户层(主体成员)必须依据不同的目标任务实现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地质问题预测预报与决策报告分析。

图1 基于数据驱动的分布式应用模型

数据层、信息层、任务层和用户层之间的通信主要通过HTTP协议、网络技术和空间元数据等实现,即集中管理的地测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实现不同矿井地质问题的处理,同时可以提供给更高一级的主管部门应用。

3 系统体系构造

根据上述分析及介绍可以知道,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属于一个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系统,而且如果数据源不同,那么就会传达不同的地质问题的信息,那么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势必会应用不同的地质专业模型及空间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在实现的途中,需要紧密地联系基础地质测量数据。那么,由此可知,系统并非一个孤立的信息系统,必须要以空间数据库实现多源动态数据信息的共同驱动来加以实现。下面就是对该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阐述及分析。

3.1 数据源

数据源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地质问题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些可能会发生地质变化的问题主要包括煤层厚度、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矿井水文地质及瓦斯地质等方面。数据源是通过信息层面加以传递和反映的,那么这就使得数据源的重要性有所体现。例如煤层厚度如果超过工作面采高且撇顶煤时,由于煤层松软极易造成漏顶,导致顶板管理不便。这对于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关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又如构造地质数据,其反映了瓦斯在矿井中的滞留情况,那么对于预防矿井瓦斯爆炸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的预测及分析报告、决策分析是与往常的动态地测量空间数据是分不开的,测空间数据主要包括被测图形的数据及其相关屙I生数据。所有的数据源均来源于生产技术层应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获得,并依据相关专业系统实现动态存储,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重要数据保障。

(1)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与稳定性相关数据。顶底板岩性及其厚度变化可能会导致顶板垮落、底鼓及煤岩层突出等危险。

(2)构造地质数据。构造是瓦斯与矿井水突出的重要地带,极其容易造成地质灾害。

(3)瓦斯地质数据。主要是瓦斯含量与富集区的预测,主要结合瓦斯地质图与实时监控系统实现预测预报。

(4)其他地质异常数据。主要是岩浆侵人体、岩溶陷落柱与煤层冲刷带等,它们的出现也将影响到综采工作面的布置等。

3.2 该模型支持的专业软件系统

一般而言,系统体系中的专业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源管理数据库系统、以及专家会诊地质问题系统。在这其中,数据源管理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基础性的数据库。数据一旦发生驱动,那么矿井发生的地质问题就能够很好地进行判断。而且还有人应有空间分析方法形成基于空间数据的地质问题决策报告,真正解决分布式环境下基于GIS的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问题。

3.3 空间数据存储平台

对于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而言,其依据是与矿井地质、保障相关的数据源、信息必须对其存储在空间等。而且,图形库主要存储13常动态变化的采掘煤矿工程的平面、瓦斯地质图及矿井水文;知识库主要是专家层形成的经验眭知识,便于地质问题的辨别与分析;方法库主要是不同数据源引发地质问题来进行判断的;根据瓦斯及水害等不同的危险数据源所建立起来的相应专业模型,可以建立起来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专业模型,这个模型需要有2个依据,也就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2个原则是:(1)需要建立矿井下的瓦斯地质区域图(这些区域主要包括瓦斯突出危险区域、高浓度瓦斯区域及瓦斯突出危险区等),这个瓦斯地质区域图主要是依据矿井的地质调经及煤层赋存的情况所建立的;(2)对矿井一下可以采煤的区域及将来可以采煤的区域是否可以划归为瓦斯警戒区域进行确定,这个主要依据的是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动态采掘信息及与之相关的瓦斯分区共同产生作用所建立起来的瓦斯分布区。

4 支持系统的几种关键技术

4.1 钻、物探技术

在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之中,钻、物探技术较为重要,而且这2种技术发展的也比较成熟,而且将这2种技术运用于实际的矿井保障信息系统之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验证,因此成为了数据源获取的较为重要的手段。

4.2 监测监控系统

当前时期下,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应用于3个方面的监测:矿井以下水位监测、瓦斯浓度监测及顶板压力监测,这就使得上述几个方面的数据源能够进行动态地监控及及时地对报表进行分析。然而,对于GIS的空间分析目前还处于研发应用的推广阶段,也是矿井地质保障信息系统的比较关键的技术。

4.3 空间数据存储

系统数据的多源性决定了其数据存储的复杂性,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有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空间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基于其数据的复杂多元化,必须采用合理的技术组织才能提高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是在分析现有GIS技术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用的基础上,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践需求出发,提出了以GIS技术为基础建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具体分析了系统设计目标、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开发方式。基于GIS技术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建立将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GIS;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

1.引言

随着我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需求越来越多。由于评估手段的技术研究方面仍比较落后,严重滞后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手段的技术研究是评估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成为评估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由于森林资源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评估实践中涉及宗地分布地形图、小班资源数据、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如何通过一个方式将这些数据有机组合起来,生成评估工作所需要的成果,提高工作效率。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即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引入GIS技术,建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通用型的技术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可视化功能,但就具体的应用领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如果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模型与GIS有机结合,既充分利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和空间分析功能,又应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模型进行各项评估工作,无疑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本文在分析了前人对GIS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应用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并对基于GIS技术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开发方式进行了探讨。

2.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学者对于GIS技术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用研究非常少,主要有这几种应用方式。学者于洋[1]利用ArcGIS9.0软件,制作用材林各优势树种、各年龄面积分布图、各龄组资产分布图,用图形比较直接形象直观反映评估结果资产状况。这种研究是将GIS和用材林资产评估模型分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没有深度融合,仅仅停留在数据文件交换的水平上。张年生等学者[2]借助GIS的空间分析与显示功能,结合计算机程序的灵活计算功能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自动实现评估值的计算,为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这种系统设计思路的构想可移植性较差、设计还不够全面。

本文是在分析现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践具体需求的基础,利用GIS技术,构建设一个基于完全一体化的内嵌式结合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其基本方法是进行GIS的二次开发,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模块,构建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一体化的内嵌式结合系统不仅能进行数据之间的交换,更主要的是实现了内核一体化,在操作方式、功能模块方面可以进行内部无缝的链接,实现了整体的集成,如图1所示。

3.系统设计

3.1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开展的实际情况,系统目标主要是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计算量大、评估结果与图面资料不够直观形象、项目管理松散等问。系统的目标为:①自动生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将采集的数据录入系统后,直接生产评估报告。如业务流程相关文档填写、评估过程以及各种形式的评估结果汇总表和各种直观的专题图等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

②输出评估结果明细表、评估结汇总表及对应专题图。

③力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数据共享性、开放性和扩展性。比如可以在该系统基础,增加开发房地产估价、矿业权评估等模块,可以进一步形成一个基于GIS技术的资产评估系统软件,也可将该系统与RS软件系统等连接问题。

④能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管理功能,比如数据更新、评估项目管理等内容。

3.2系统设计的结构

系统是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界面下,调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模块和信息查询模块进行评估和信息查询。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模型库是将森林评估技术规范标准(DB35/T642—2005《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中的评估方法转变成评估模型,主要由林木资产评估模型、经济林资产评估模型、竹林资产评估模型、林地资产评估和森林景观资产评估模型组成,共计5类资产29种具体方法。模型库是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存储多个模型的集合体,模型之间不仅可以相互独立,而且可以互相组合。

知识库存储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相关知识和经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专家知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与评估有关的规范,如相关评估法律法规。②有关评估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公式计算方法等。③启发性知识:在资产评估师的指导下,通过学量的评估案例,间接地获取资产评估师的评估经验。知识库目的就针对评估对象,结合评估目的、收集资料情况及相关评估经验,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法。

GIS辅助评估部分的功能除了实现GIS软件内部的分析显示查询的功能外,还需要利用GIS二次开发拓展其他的功能。

3.3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3]是用于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统,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建立、删除、修改与维护,以及数据的存储、检索、排序、统计等,现在应用较多的是关系数据库如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Oracle9、SQLServer 2000等。数据库中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5],其中对于空间数据库的操作可以通过使用GIS软件的控件开发进行,如Map Objects、ArcGIS、ArcObject。

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一般是评估对象对应1∶10000地形图,主要包括小班分布图、林相分布图、森林资源分布图、行政区划地形图等。图形数据的采集主要由地形图、行政图等地图扫描、配准、矢量化输入,并在ArcGIS9.0中对其进行配准并通过数据分层、属性编码和空间索引设计,建立空间数据库。

属性数据主要有采集和更新得到,采集是通过样地调查数据和小班调查数据直接输入或将已存在其他数据文件经过格式转换读取,更新是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数据,如一类、二类、三类调查、专项调查数据库,根据变化情况,可对原有数据进行更新到评估时点数据。

3.4系统的功能设计

从总体来说,建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既具有数据管理功能和事务管理功能一般信息系统的功能,同时它必须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要求能够把模型库和数据库结合起来辅助评估人员完成评估工作,降低评估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减低评估人员的主观臆测性,保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合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要能保证评估人员的能动参与和决策,即从评估开始到评估结果最终确定的整个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都参与其中,同时又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评估人员做出判断和决策。同时,还应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方面的要求。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作业特点和GIS特点,基于GIS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功能设计如图3所示。

4.系统开发

根据目前主流的GIS二次开发平台,本系统以ESRI公司的ArcInfo为平台,运用ArcObjects组件库和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Basic 7.0进行开发,即VisualBasic 7.0的应用程序中,利用AO直接将GIS功能嵌入其中,实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将数据流向分成两组:一是利用AO控件开发管理和控制空间数据,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和分析;二是利用ADO组件技术访问属性数据库,实现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交互查询。系统的开发结构如图4所示。

5.结束语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程序化、软件化,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评估结果计算准确性。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小班数据、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地形图数据管理,评估操作流程管理、评定估算、评估报告生成、报表和专题图输出。本系统就是利用GIS技术强大的信息储存、管理、运算、动态管理及跟踪、图形显示、二次开发等功能,结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初步构建基于GIS技术支持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将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目前来看,理论是完全可行的,但真正实现工作量非常大,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开发。(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洋.基于GIS的梅城林场用材林资产评估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2]张年生,王国华,蒋共和.基于GIS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系统的设计[J].国土资源导刊,2009,05:64-65.

[3]胡宗庆,王李进.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系统[J].华东森林经理,2007,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