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第1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2

临床医学的检验资格是国家统一执行规定的,通过确定考试大纲、考试时间、考试统一命题标准,以统一的合理制度方式进行确立,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证书中,要求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有相关资格证书,从事本岗位,只有考试合格后,临床检验师检验的内容才具有价值依据。

1医学检验师素质水平有待快速提升

医学检验师是医学中重要的岗位,承担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标准,按照实际需求逐步提高检验水平,对医学检验的相关技术水平进行提高,不断完善检验标准,明确教学效果,努力方向,提高医学检验的改革合理性。作为医学检验教学的老师,需要以自身专业技术为标准,恪守职责,钻研实际的知识内容,密切的观察医学新技术、新标准。强化医学检验资格证的知識含量,不断锻炼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研究效果[1]。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效考核的对策方案

2.1加强专业教师的考核

专业教师需要熟练实际的操作技能,对教学大纲进行细致的分析,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可以亲自做、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熟练水平。严格控制医学生的实习检验水平,逐步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培养的目标价值,对实践教学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医院的实习进行准确的筛选,确保教学与实践符合实际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安排。

2.2完善医学检验培养的目标价值

根据医学检验的实际教学需求,分析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和价值,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考试与实际操作的实践性,对医学检验考核合格后的学生进行实践分析,明确不足和薄弱环节,逐步加强教学意识的培养,强化实训锻炼,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认识实际操作的重要意义[2]。

3医学检验课程的改革需求[3]

根据临床医学的实际检验技术需求,需要明确检验技术资格考试标准,确定实际教学修订的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内容,准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生物检验等基础课程,分析临床医学资格考试实际的大纲计划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分析,明确实际医学监督指导的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检验科的分析,通过定期、定点、定项的判断,确定教学指导监督的标准内容。资格考试建设中需要通过命题组进行题库的建设,明确实际修改和更新的题库内容。通过分析医学检验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医学资格标准的准确性,参照临床医学大纲、方法、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分析,判断实际的题库更新和修订内容,关注国家改革动态标准和发展趋势。毕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医学的不同需求和条件进行分配,按照计划需求进行调整,建立正规的检验培训方案,提高实际检验的符合性。

3.1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医学检验教学改革需要以基础加综合实践创新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创新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对实际的内容进行操作分析,积极引导有效的项目设计方式和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价值和技术标准。加强基础技能的实验分析,强化知识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对于各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2创新设计实验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各类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达到对学生思维拓展的目标。通过知识查阅,不断完善各类专业的研究,开展尿糖检测、尿液蛋白检测等各类试验技术的分析水平,创建符合实际设计要求的锻炼合作标准,提高学生的创新培养能力。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点培养科学的技术考核标准。不断完善学生的考核内容分析能力,创新符合实际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开展有效的资料查阅和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创新设计,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动能培养水平。

4临床检验实验实际教学改革思路的分析[4]

4.1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分析水平

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接受改革技能与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团队配合操作能力,对学生实际的岗位实践操作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这是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的。

4.2提高医学检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根据医学检验教学的改革需求,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学习内容,从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方法,对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教师实际的工作进行探索分析,明确检验培养的目标,逐步推动教学深化,进而提升教学的快速改革,符合实际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水平,确保医学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医学检验资格考试,也可以得到医学检验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从业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是医学检验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医学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明确实际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分析医学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医学实验操作、医学课程大纲设置、医学教师教学思路创新内容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明确需要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不断完善医学实际检查流程,确定符合实际的临床医学检验管理办法。

作者:李晓伟等

参考文献 

[1] 梁书静,张斯琴,曲 琳,陈 红.完善就业工作 提升就业质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4). 

[2] 安仕刚,鲁 力.浅谈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8):3629. 

第2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摘要:本文结合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大学本科非医学专业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并根据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8-02

R床医学课程是高等院校面向药学、医学检验、护理、生物技术等非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疾病各论,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为了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及相关服务要求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结合专业需求强化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2-4]。在此背景下,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不同角度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讨也应运而生,例如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构建、课程结构优化、病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等[5-10],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结果,为高等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结合自己教授临床医学概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非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因人而异开展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大学本科非医学专业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同类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临床医学概论授课对象主要为非医学专业,包括生物技术、信息、统计、公共管理、法学、药学等,不同的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不同,以本校药学专业为例,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32学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疾病各论等部分。一般在第六学期讲授。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1)将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辅助讲授。这样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单一一位老师即使是临床医生也很难对内、外、妇、儿等科目都有全部的深入认识,如果只是粗略的讲授理论,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将一位老师单独讲授改变为一位教师主讲,多位教师辅讲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一门课程中感受了不同老师的授课方式,对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2)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立5分钟左右的学生独立讲授环节。为了能够让该项活动更有可操作性,更加高效。独立讲授环节内容提前一次课布置给学生,然后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该内容进行讲授、剖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实践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应用化。例如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首先提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及体征、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及预防保健知识。讲述内容以一例典型患者的主诉导入,进而引出问题,包括针对该患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产生的原因等,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接着介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后提出问题,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和预防及保健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很难将书本中的理性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深入到医院进行观摩学习。(4)分清主次,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在32学时内将全部临床医学知识都学到,那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度。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学习中,作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为了检验自学效果,自学内容在下次课堂中进行抽检。(5)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仅凭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是不全面的,不能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此建议在临床在临床医学概论考核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在学校不具备全部实践操作硬件条件下,可以开展个性化试卷考核,即每个人的试卷中有一道与其他人试卷内容不同的临床技能知识应用题,考查学生对病历的初步诊断能力。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6)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授,但并不了解学生究竟真正学到了多少,理解了多少,那么这样的教学一定是不成功得。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作者采取了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期望、学习难点以及希望老师改进的地方,然后及时根据了解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修正,让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保持其原有优点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什么课程,改革不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具有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有如下思考:(1)在临床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2)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如在自主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步子迈得太快;(3)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与医德。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灌输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桌人.临床医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2]刘春艳,张津铭,罗爱林,赵明,谭飞,舒涛,刘征.临床医学概论整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214-216.

[3]刘亚莉,刘剑辉,姜涌.《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探讨与实践[M].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87-188.

[4]江宜蓁,夏驭龙,兰学立.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33-737.

[5]栗蕴,梅妍,方旭,李慈,李伟.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M].现代医学管理,2013,11(5):62-64.

[6]李冬冬,陈猛,王志龙,邓卫红,郭艳芹.“以器官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M].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57-158.

[7]向国春,刘刚,郭海涛,郭彦英.过程管理对提高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M].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92-2293.

[8]陈序吾,姜洪池,张东华,郭劲松,薄红,孙宇辉.调整临床医学课程结构,优化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75-77.

第3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转变办学思想,更新培养目标

我国实施本科医学检验教育以来,国家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最初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医学检验医师”,但是实际上,由于培养模式陈旧、基础与临床明显分离加之知识结构偏重于检验而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而且国内长期以来并未设立“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难以真正实现培养“高级医学检验医师”这一目标。另外,多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一直处于临床医学中辅学科的地位w,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学时安排和临床老师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往往使他们无法真正掌握临床知识。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仍然是利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技术对标本进行检测的技术性工作,发挥的是技术型人才即检验技师的作用。显然,这不仅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投入和回报不相适应。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新一轮教学专业目录提出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主要进入各级医院检验科、研究机构实验室、卫生防疫部门、血液中心或医药相关企业,另有少数毕业生进一步攻读学位或进入其他行业,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新生技术力量。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取自于患者的标本,采用仪器、试剂、方法和技术进行工作,而不是对临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检验技术人材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或熟悉各种检验技术和方法,做好全面的检验质量保证。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参考国外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模式(在国际上,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以四年制为公认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自2003年起将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并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调整培养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曰新月异,使得医学检验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检验,而是一门跨基础和临床的交叉性学科,其学科发展最快、新技术应用最多。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与论文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2]。但随着医学分科曰益细化,医学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基础课过于枯燥冗长、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学科内容存在重叠甚至相互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片面且陈旧老化,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3]。将学制改为四年,以上矛盾会更为突出,这促使我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在设置四年制课程时,我们强调突出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学科,加强了临床检验基础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等课程,弱化了一些冗长枯燥的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加强了生物医学统计和专业英语课。我们着重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将内、外、妇、儿学科重组成“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并将此课程设在学生实习阶段,使学生在医学检验实习中接受临床知识,更好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使医学检验实践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另外,我校还增设了一些特色选修课,如医学实验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等,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大胆改革创新,小心探索求证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制自“五改四”以来,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事实证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制改革

为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及人才管理与国际接轨,卫生部于2003年立项开展“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对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准入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培养、提高医师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已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在医院检验科中设置检验医师岗位,临床检验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之一,这就对现行的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我校实行“五改四”之后,确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2个培养方向,其一为培养检验技师,学制为四年,毕业生获理学士学位,每年招生60名左右,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实验研究等工作;其二为培养检验医师,生源从两条途径而来:①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后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②八年制医学生在五年临床医学培养后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再进入二级学科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由于检验医师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培养规模不可能太大,因此每年培养人数约2~3名。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不同。四年制培养改变了以往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事实上既不能成为检验医师,又不甘心只是检验技师而导致不安心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不是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求知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五改四”以来,我校进一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符合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我校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5>、“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以研究为基础”(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教学模式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起我校还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将以往教师“满堂灌”和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模式,改为学生小讲座和书面报告占考核成绩50%的模式。由于学生要在课堂上自己讲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真正强化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三、临床实践改革

四年制检验技师培养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近年来,我校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在校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提早进入检验科接触临床实践的尝试。我校采取了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踊跃参加。在见习期间,学生初步了解了检验工作流程、检验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等,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通过见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快地熟悉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为四年级的实习打下基础。学生们一致认为提早进入临床见习很有必要。在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也请检验科的一些老师指导,让他们参与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四、改革初见成效

第4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处于科研、临床技能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本文仅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临床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浅谈几点看法。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

我校就读的临床型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少数有较短的工作经历。由于考研的压力,许多学生大学实习期间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导致研究生阶段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基本技能培训。此外,目前普遍存在临床研究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广度与专科知识的深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明确,加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范围,专长趋于窄而精,无疑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新的问题[1]。

1.2 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他们而言,科研训练和实验室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临床专业研究生,目前的培养计划主要用于相关专业科室轮转,根本没有安排实验室学习时间;如果安排实验室工作,就必须缩减在本专业科室学习时间,这对于原本就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也是很不利的,可能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困难。因而,如何能在这么短的学习期间,即学习临床本专业知识、相关临床理论,又增加深度、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导师及医学院校面前的难题。

2.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1 加强文献的阅读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所要阅读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定期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改变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式的输入的教学模式[2],“让学生自己讲”是很好的激励措施。要求研究生学会查阅国内外文献,并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为第二步的选题做充足的准备。

2.1.2 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实践活动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科研实践不能随意杜撰, 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正确的选题、严密的设计是科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要求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所选课题的方向和意义,使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及大量的文献及参考书的阅读对本专业的现状及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临床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个体特点,采用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教育方法,使学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3]。导师则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4]。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研究课题的目的不只为了写毕业论文,而是去探索、发现及创新的过程。课题的设计一定要重视细节,要精确合理,病例数目一定要充分,研究方法要具有可行性,要仔细推敲和研究,不要在课题设计上就存在致命的缺陷。

2.1.3 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

研究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实验数据不能修改,更不能编造。要锻炼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临床技能的培养

2.2.1 三基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为专业方向较为明确,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但由于每个分科都有它专业的特殊性,导师在研究生第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给研究生选择选修课就要选择一些与临床医疗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课程。要重视研究生的临床三基学习。

2.2.2 临床思维的学习和建立

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表现出来,是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建立并得到强化的。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严格规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杜绝不规范医疗操作;从患者接诊、检查到治疗,全套正规程序严格要求。跟随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教学查房都是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查房时,研究生汇报病史的过程就是检验其临床思维的过程。定期进行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的讨论,讨论时要要求学生准备,并发言。跟随导师上专家门诊,也是临床学习积累的重要环节。按我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临床学习期间,研究生有10个月的相关科室的轮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金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6-808.

[2]许杰州,施楚君,吴丽萍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10):305-306.

第5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科学;见习

临床见习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习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系统地运用基础理论去进行临床实践,初步建立临床思维,为进入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如基础、检验、预防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何在较短的临床见习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初步掌握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见习教学实践,谈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带教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

1.儿科学特点

儿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面广而专业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多专业学科,整体性强,病种也多,知识难点多[1],作为临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临床课程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儿科病人年龄小,体征变化快,症状描述不准确,患儿以及家长不易合作等。这些特点导致临床见习时常常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此外,有些病种,如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多在门诊就诊及随访治疗,在病房见习中无法学习,给学生见习带来了不便。

2.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

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虽然使用的教材一样,但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临床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技能相对较差,如问诊、查体等技能不是这些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导致临床见习时对病史的采集及症状体征的体会不深刻,也影响了临床思维的锻炼。此外,见习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不足。患病儿童常常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焦虑等等情绪,易出现烦躁、哭闹、对抗等不配合的表现。见习医师缺乏与患儿沟通的实践经验和安抚技巧,面对上述情况时往往产生畏惧心理。患儿家长缺乏医学知识,对患儿病情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临床教学活动缺乏理解使他们容易出现紧张、敏感、焦躁、执拗等不良反应,教学中见习医师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对病情缺乏深入了解,加之临床基本技能不熟练及沟通能力不足,致使患儿家长对见习医师的信任度和配合性较差。

二、儿科见习带教策略

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开始前,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信任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烦躁、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患儿及时进行安抚。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见习前,进行基础及临床相关课程知识的复习,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兴趣,调整见习重点。

2.合理安排教学模式

在临床见习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2]。在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为教材,将学生直接引入具体的医学实践案例中,通过师生间多方位互动研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共同解决相关学习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任务”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完成“任务”需要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这些知识中哪些是已学知识,哪些还未学习,经学生自己思考和教师点拨帮助,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学习知识、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能更加有效解决课堂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了解并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学会选择和摒弃信息,学会研究和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专业技能,为今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这种教学方式直观、高效、内容丰富、表达力强,是目前临床带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由于目前临床实际工作的限制,某些典型症状和体征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无法亲身体验,此时,多媒体的应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的学习,常常能使学生对于该病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鲜明,达到其他文字讲解远远不能企及的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多种方式的综合带教,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儿科见习示教效率,提高学生对儿科见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皮光环,等.留学生儿科见习教学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2):198-200.

第6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诊断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9-01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程,对各门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桥梁过渡和支撑作用,也是一门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应用性学科。虽然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具有内容多、较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能与实践相结合就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检验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实验诊断学要服务于临床和服务于病人,一定要以疾病为中心。因为它是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诊断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临床病例来分析讲解。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病例展开深入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生硬的实验诊断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极佳[2]。

1.2授课内容与实际检验仪器相结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检验仪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学时数限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理论课上不能一一介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课时间来弥补理论课的不足。实验课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某个检验项目的测试,这样学生从了解认识实验设备仪器开始,逐渐认识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过程、临床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检验项目的理解认识;同时,通过仪器的学习和使用,接触了医学检验和实验诊断的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挑选资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向学生介绍医学检验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补充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等教学内容[3]。在教学内容上的补充,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形象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诊断课程中,包括很多原理及图像,如果采用平时授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的加入,增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感性的知识。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Flas形象生动、具体逼真,便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又根据近年来多次再版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制作了1100多张教学幻灯片,不仅教师可以应用于实验诊断教学中,而且发表于中国医科大学校园网上,网站上还提供了学科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详解,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在业余时间对于难点知识的查阅和学习。

对实验诊断学教学和学习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3根据培养方向,合理进行考核管理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因此实验诊断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需要,我们在实验课中采用了“笔试+操作”的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出实验诊断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其中理论考试,主要涉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实际操作考试,则考察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双向的综合评定,更好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验诊断学承担着为医学生打基础的重任,是大多数未来医生接受系统规范实验室训练的唯一机会,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未来医生质量的好坏。所以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适应形势,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更系统的实验诊断教学模式。为临床医学生早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虹,李智,盛红华. 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第7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分析

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随之成为对高校办学质量最为严峻的考验。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生调研本身就是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育评价又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毕业生质量调研是学校教育质量判断的终极尺度,它不仅可以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质量要求,又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求、质量等的要求,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服务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导。因此,为了客观反应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方面和学生管理以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省市、县两级医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研工作。此次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讯和大量的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完善和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成立了调研小组,负责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两份调研量表,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2调研结果综述

2.1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问卷共192份,分别来自市、县两级医院。以下是对本次调研反馈情况进行的汇总分析。

2.2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从毕业生处回收的调研问卷共197份,同样来自市、县两级医院。

3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1对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分析

图1为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生成的柱状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来说好评占大多数,其中对于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最高“,好”评率为75%,其次分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几项,好评率均在60%以上。有3个项目: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水平好评率低,仅为30%左右,其中“外语水平”一项好评率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调研的15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都是获得好评的,说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但是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好评率较高的几个项目认可程度基本都在50%-80%之间,没有达到90%-100%区间范围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本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两项好评率均较低。提示今后的专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有待重视和加强。

3.2对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图2所示,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主要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毕业生评价较高的项目有基础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8%;专业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3%。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外语教学,好评率仅为28%;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好评率为35%。

4调研结果的启示

4.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了两级医院的一致认可。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市、县两级医院都反映出在外语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有些医院提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应与时俱进,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科前沿动向。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强与实习医院间的沟通。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严格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将临床实际内容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早日接触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2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普遍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基础课教育质量和专业课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学校教学方面条件较好,但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在调研的各项标准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这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本专业在这两个环节上确实应着力加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质量情况,我们将根据此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来找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加快专业建设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艳君.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75-176.

[2]刘天宝.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结果统计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9):1110-1111.

[3]张文红.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4]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73-77.

[5]王凤清,陈娟,张景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20-24.

第8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1.调研方法

(1)血液及其成分的保存和运输占20%,包括抗凝剂,全血,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的保存和运输;

(2)血液及其成分的输注治疗占60%,包括成分输血概念及优点,全血输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及剂量和方法,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剂量和方法及疗效评估,新鲜和普通血浆输注的适应证、剂量和方法,冷沉淀输注的适应证、剂量和方法;

(3)输血不良反应占10%,内容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循环超负荷、细菌污染和败血症休克、枸橼酸中毒、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4)自身输血占10%:包括贮存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回收式自身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闭卷测试,以不计名的方式消除学生答题的顾虑,阅卷评价标准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由本课题组副高以上职称3名成员共同制订。以访谈3名教学管理人员与6名一线教师的形式了解医学院校输血教学相关情况。

2.统计学处理

数据按百分率统计。

二、结果

1.医学院校输血知识教学现状

3名教学管理人员认为,目前临床输血知识教学无专用教材,教学时数少,除聘请个别行业专家授课外,无输血专业教师,临床输血内容设置在外科教材中,非独立的课程,基本无临床输血见习或实习安排,且在实施性教学大纲中属于了解的内容。

2..师资及教学现状

在对6名一线教师的访谈中,从事临床输血知识教学的教师来源于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掌握的临床输血及相关知识仍是在学校学习阶段所获取的,对临床输血知识了解甚少,毕业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临床输血知识培训。

三、讨论

临床输血是挽救急危重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应用是每一位临床医生的责任,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全血的使用十分普遍,成分输血未完全被临床医生接受,临床科室存在的输血安全风险主要为告知义务不到位、输血申请不规范、适应证把握不严、输血核查不严谨、输血记录不完整等。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临床输血知识普遍掌握较差,医学院校未设置专门课程,无临床输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学学时少,教学方式滞后,这些与临床医生输血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中可增设一门临床输血医学课程,以提高临床专业毕业生的输血整体水平。具体对策是:

(1)在医学院校开设一门临床输血技术课程,安排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见习14学时,内容包括输血医学基础知识,血液成分的制备、保存及运输,血液及其成分的输注治疗,输血相关疾病及不良反应,输血法规,输血相关文书的书写;

(2)在实纲中增加输血科实习,时间为一周;

第9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课程设置是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医学检验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传统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亟待优化的同时,还应遵循巩固基础知识、加强技能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理念,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侧重向临床医学倾斜,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如临床实验管理学、检验仪器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专业英语、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规范等。在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应用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医学检验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追求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践环节要求较低,学时比例设置较少。且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求知欲望、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应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数,结合专业特点精心设置安排实验课内容,选择有新意、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验证知识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应以突出验证知识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广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案式教学法,达到开放式实验教学目的。实验室开放主要以专业基础的强化训练为内容,在巩固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思维、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预实习阶段培训内容

预实习阶段培训是于医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常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前的1~2周进行,也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预实习培训课程。匆忙的进入实习环节,由于学生对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和工作细节了解不多,对突发事件准备不足,无法很快适应实习工作状态,对自身和患者都会造成困扰。因此应促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工作,预实习阶段的培训学习可以从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可以分批次到临床医院检验科开始见习工作。正式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分组实习,课程设置可安排医院概况的介绍、规章制度的学习、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实验室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维护技术、实验室安全知识、医学职业素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安全防范等,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进入实习单位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制定有效的实习量化考核指标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长约为42周,对实习质量和效果的考核通常是在学生每个专业组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先由学生对实习工作进行小结,然后各专业组负责人评定成绩写出评语。但是这样的评价体系主观随意成分较多、没有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不利于实习环节中的监督与管理,更无法真正的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而且现在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全力以赴备考硕士研究生,到各科室实习只是走过场。这样“走马观花”一样的实习态度,不但达不到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效果,还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无法保证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