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第1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一味追求青少年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山村地区来说,青少年接触科技活动的时间有限,对于科技活动开展较为陌生。因此,对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及推广策略与未来展望进行研究,对于提升黔东山村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意义

纵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山村地区基础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大多一味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基础,而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衡量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往往都是通过应试教育的分数进行的,参考答案是衡量解答的唯一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十分容易形成惯性定向思维,进而丧失创新思维与意识。而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发其现在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

在黔东山村地区的教育活动中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可以从多元化形式人手,组织一些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思维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科技活动中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一)课堂科技活动开展

在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课堂是不可忽视的平台之一。在日常课堂基础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科技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众多学科都拥有科技教育的内容。例如,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其中的实验、探索活动等都包含着科技活动的内容,这些验证性或探究性的实验都是高级科技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教材来完成科学知识的普及,不单单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拓展眼界,开阔思维,积极动脑,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思考与教材中不同的操作方式,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在开展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验证性或探究性实验中,往往可以挖掘一些拥有天赋和潜力的学生,同时对其进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这一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多次进行培训与开展竞赛活动,以培养科技探究人才创造条件。

(二)课外科技活动开展

除了开展课堂科技活动外,课外是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平台之一。黔东山村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开展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活动。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提供相关创造性思维训练习题。在完成训练后要求青少年根据喜好选择性地完成2~3个创造性习题,并且详细记录过程。第二,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要求青少年发明制造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和小革新。小制作:制作常见的科学仪器、科学用具,例如压力压强实验仪器、磁力线实验板等设备;小革新:对已有设备模型开展小创新,例如电子电工设计的革新;小发明:在小制作与小革新中想到的各种有创意的、新颖的、实用的小作品。在科技小发明活动中,青少年可以将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落实到制造与发明的实际问题中,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三、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推广策略

近几年来,黔东教育部门,在颁发贵州省教育厅与贵州省科协关于开展青少年科技系列活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尤其是青少年科技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科技活动高度关注,认真组织开展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一项综合型的科技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断累积的活动。黔东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针对山村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以期能够全面提升黔东地区山村青少年科技素质。这在铜仁部分小学(如铜仁市六完小、二完小和德江县一完小)尤为突出,并体现了这一活动对学生学习情感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转变传统观念落实相关政策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意见的文件,推动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教育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要强化对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科技活动政策。强化对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方案制定与科学指导,组织科技活动专员对科技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累积内容丰富,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科技活动内容,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在科技活动中亲身感受到科学的吸引力。

(二)整合校内外科技活动教育资源

在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中,需要注重整合山村校内外科技活动资源,着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经费预算来建立科技馆、科普场馆等场地,为黔东山村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平台。同时,黔东相关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推动校内外科技资源的整合,强化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管理,邀请科普志愿者对场所进行管理,为山村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铜仁市碧江区教育局科协开展的全区内外活动的普及和相关联宜活动尤为突现。他们把这一活动渗透到少先队活动中,既充实了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思想。

(三)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科技辅导员在山村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中工作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活动开展的深度与效果。只有科技辅导员自身对科技活动有着深入理解与高度的关注,在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黔东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有70%左右的科技辅导员认为,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大阻碍在于缺少有效的指导。因此,黔东地区要着重关注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为科技辅导员提供培训、交流、考察的机会,并且制定激励政策支持科技辅导员主动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比赛中,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科技能力。在科技活动的日常指导过程中,科技辅导员要善于吸收全新的科技知识,并且将其运用至指导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积极反思与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科技指导理论与实践能力,帮助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更加高效。

四、黔东山村青少年科技活动未来展望

第2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在2014年8月28日的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上,提出坚持对科学的追求,向中国梦起航,明确指出保持探索未知的科学兴趣,给广大的青少年科技工作者,再次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多年辅导和培养课内外科技活动的工作经验来看,注重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十分重要,因为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疆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学生们外出要带手套,在打闹与玩耍时,手套很容易丢失。依据这一现状,科技小组杜航同学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连衣手套的科技小发明,这真正是做了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的有心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并保护他们的科学兴趣的童心有多么重要。就是他们提出了可笑的问题,也应表扬并正确的引导,是学生不断增强科学意识,科学探索精神。

学校的科技教育以普及与特色共存,活动与书本同在为指导理念,并利用科技节、科普宣传图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研究性课外小发明等方式,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很好的抓住了每次科普时机,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普不仅是宣传科学,科普本身就是科学”所以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参与互动,体验中深刻感知科学的原理与应用,增强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探究型的学习习惯,“把科学用在生活中”这一理念,是我常常向学生讲的口头禅。费兰西斯・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在课内外中的大量应用下,学生的灵感也被激活。乌鲁木齐市八十中科技小组的郑钰鸥同学就在课下提出了一个小问题:“老师擦黑板时粉尘的污染能解决吗?”相信自己的力量,同科技小组的伙伴去商议吧。几天以后,用一个饮料瓶做成的“环保水性板擦”诞生了。经过我们的创新改装之后,它既美观又实用,只要往瓶口注入适当的水,使海绵保持潮湿,用它擦黑板,不但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也是废物利用的典型收获。

活动增智慧,比赛长见识。在2004年乌鲁木齐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展中,我与学生制作的《电子钟》获得一等奖;辅导学生发明的《洗瓶器》荣获一等奖;2006年乌鲁木齐地区青少年风筝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青少年车船模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新疆总决赛中获创新型优秀教师奖;2011年“尚德电力杯”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新疆总决赛中再获优秀辅导员奖等等。这些都是我与科技小组学生的创作结晶。一次次的活动与比赛,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也更加坚信:“沟通,批判性思维,合作和创造力是二十一世纪学习的基石”。所以在综合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中,我很重视学生的科技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沟通,接受,合作完成等方式,在自由的空间,充分体现出个人的聪明与集体的合作精神,从而最大程度上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充分的得以发挥。如乌鲁木齐八十中的科技小组韩子豪同学,他的父母很喜欢打羽毛球,但冬季的乌鲁木齐天黑得太早了。在我的启发下,他同科技小组的同学,用“加一加”的原理把微型发光器加在羽毛球中,在空中飞舞,人们可以不受天黑的影响准确无误的接打羽毛球了。

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主动探究来自觉得形成了知识体系,从而学会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升了科学素养。这样学生们在综合实践科技课中,学中做,做中玩,在得到一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同步的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了崇尚科学,传播文明,远离迷信。用科技教育,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向中国梦起航!

第3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老师对“愉快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愉快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师生两者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已经习惯了“填”“压”的学习方式。所有的学习工作似乎就是为高考做准备,而“题海战术”则是战胜高考的一把利刃。高考就好像比的是谁平时做的题多,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应试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极度的疲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被忽略了。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辽宁13岁少女不堪惩罚和压力服毒自杀;不堪过大的学习压力,湖南岳阳一女生纵火焚校……这样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束缚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导致大部分中小学生厌学、弃学,繁重的课业负担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落实,干扰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更应该肩负起艰巨的任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既有效又比较容易实施的教育方法做以辅佐。

二、语文“愉快教育”的意义

语文“愉快教育”的提出,并没有否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概念,而是更突出这样的教学要求。完全是教师的主导促使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同时,它的积极意义还在于:

1.有利于独生子女的长期发展

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在采用“愉快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团队意识、独立战胜困难的能力。比如说在进行“表演法”教学的同时,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排演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要照顾到整体的效果、荣誉,所以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通过他们所选的文章内容,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教育,学习到一些生活中该知道的事情,比如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同学等。这些美德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凭借说、看、教的方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了,他们才会有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考虑问题的跳跃性

教师在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去拓展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有了创新思维之后,学生在问题面前就会举一反三,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由此及彼的展开思路,可以利用跳跃性思维去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一些语文教育学者在语文“愉快教学”领域取得日益明显的教育成果,语文“愉快教育”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形式,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它的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第4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联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工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种种优势,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1.1创新是竞争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世纪。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和创新教育的不普及,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教学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

1.2新课改要求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教育部颁布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它强调倡导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简而言之,这个时期需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2.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2.1教师的创新意识

首先,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缺乏创新求异的思维意识,在这种氛围下,自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其次,当前中国传统教育“圣者光环”使师生地位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老师的言论。这种“权威”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2学生的质疑、联想能力

第一,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联想想象可以由点到面,在由线到面,由此及彼,通过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3.1通过实例演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不仅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还能激励他不断去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法用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课上得有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好奇,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在讲解E-mail的发送使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快递的收发过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再比如教师在讲解Flas制作过程时,应该放弃原有教学方式的束缚,先介绍其概念、方法,然后再举几个实例,将抽象的概念放到具体操作中去,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目的。因为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自然会去探索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取新知,提高自身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研究,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3.2通过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就要合理把握互动原则,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和其他资源,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解制作电子报纸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或者是大家遇到的共同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利于学生的大胆创新。

3.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表独立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联想,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解Flas制作过程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几段小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画是如何做出来的,激励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动画的制作。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问,促进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尽可能地创造情境,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4.小结

如何将创新思维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目前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宪君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江周刊:论坛,2012(6):220-220

[2]李光清.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创新能力的激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0):43

第5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技辅导;思维;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35-01

思维与创新是科技辅导的主要内容,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文章浅析了在科技辅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科技辅导中,辩证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本性在于创新,世界没有终极的真理, 我们已有的知识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技还是要向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辨证思维方式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代学生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坚持辨证思维方式,科技才能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二: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有些人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就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了。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过这样的试验,让两组一般条件相似(但一组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另一组未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的学生一起去参加某科技活动,效果却大不一样,受过训练一组同学的创造智能明显高于另一组,其差别首先就在于前者的创造意识明显强于后者。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商店、科研机构、集贸市场、让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考察研究,以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并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命题征答、专题论辨、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新旧思维观念的比较中除旧布新,以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方法得当,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专门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固定课时,排入学校课表,并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实行正规化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训练中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思路,并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掌握要领。在科技辅导中,要深切领会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觉地把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

二是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这是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思维程序:“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地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懂得遵循思维程序的重要性,把握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初步掌握这一基本的思维程序。

三是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汇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可以说,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因此,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谓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指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脱离实际;训练技能、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还是指在“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的基本思维程序中不能脱离实际。是指从设计、制作、试验到修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最终都要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都得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出来,因而能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创造性思维,总主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二是支持学生,让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三是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在科技中怎样创新

首先说下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科技研究中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通过对比,发现差异。找到差别来源,制定趋利避害的方案,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比如你不熟悉电子学,却急需修复一台有故障的电子仪器,不妨打开一台能正常工作的完全相同的电子仪器,用万用表同时测试两台仪器各个部位的电压分布,你就会很快发现电压分布的差异所在,确定受损的部位,进一步找到受损的元件。

所以青少年在科技方面要勇于创新,打开思维,不能把自己关在束缚的牢笼。能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并且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为主要活动目标,所以科技创新活动不受时间、地点、教材限制,真正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的重要条件。可以展开开放式的课堂将科技创新活动整合到新课的学习中,既是快乐的文化课,又是高效的艺术课。只有开放式的课堂,才有这样的活动效果;学生自身投入到活动中,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科技创新活动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当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在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勤奋精神、劳动态度、坚持耐心的作风、探索兴趣以及与他人协作意识的养成上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

第6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创 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Hac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狭义上,“创客”是指把创意通过开源的软硬件做成科技产品的人。经常有人问起:创客与科技创新者是不是一回事?其实两者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各有侧重面,创客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技实践、创造发明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社会进步、文明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

创客随着信息化浪潮而诞生,是一个实践者和思想者有机结合体,他们不仅是科技制作、创新和发明的狂热者,也是动手实践的高手。创客把自己的创造、创意和作品无私地进行区域传播,让更多的人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享受成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注入活力。世界因为了众多的创客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和精彩。

创客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之所以被人们颂扬和提倡,因为其不是简单的模仿制作,而是凝聚了人类进步、文明和发展的许多优秀品质。

案例1:MIT的创客们组成终生幼儿园团队,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了20余年,期望让所有人都掌握程序,终于他们研发出了Scratch软件(2006年公布)。

案例2:Arduino的开发之初,Banzi(主要负责人)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设计学校教书,这个项目的开发仅仅是因为他的学生没有合适的学习硬件。

以上两个案例就足以说明了创客是创意、创新和发明的代名词,更具有不断创新、敢于实践和乐于分享等丰富的精神内涵(见图2)。创客是一种人生追求,许多人为之痴迷而不能自拔,自觉、自发地贡献自己毕生才华;创客是一种思想境界,不计名利、报酬,乐于与他人共享成果;创客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重要内容之一,时刻闪耀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芒。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破解的问题或者说是难题,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沉浸在书本中:学生能把书本、课程中要求读好、学好已着实不易;二是学生考试压力过重,沉浸在题海中:高考的压力,让我们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步履艰难,为了高考要付出沉重的人生、经济的代价,包括了美好青春年华和快乐,有歌曲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然而我们的孩子往往在幼儿园时期就缺少快乐;三是脱离现实需求,沉浸在虚拟中:重理论研究、轻动手实践现象严重。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实验教学要求,但许多中小学只是考试要求的部分才会做分组实验、甚至不做,社会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长帮孩子弄虚作假、共同应付学校的现象。

中国科举制度源远流长,当今,以一考定终身为主要手段的人才选拔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进程。应试、急功近利的教育,使我们行政部门和一线老师很难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方向。我们的教育结果更多的是培养了一批基础较为扎实、应试水平突出,但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所谓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学舌的鹦鹉和考试的机器,必须要彻底改变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技能的中小学教育。科技创新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落后就要挨打,没核心科技,只能成为他国的附庸。推进创客文化,可弥补当前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对培养新一代国家建设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 传播创客文化

1.什么是创客教育

随着创客文化在全世界的快速传播,创客、STEAM、创新2.0、Arduino、创意等名词被人们经常性地使用,许多人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地开展创意创新,许多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亦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创客教育活动。当创客精神与教育相遇,“创客教育”便诞生了,所谓创客教育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推动创客精神为核心任务,以创客空间(基地)为主要场所,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

创客教育与科普教育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侧重面或不同点。科普教育主要落实在国家、省层面的课程里,如信息技术、物理、劳动技术等课程,往往靠应试来引导课程的落实。过多的应试教育已让我们的孩子偏离了现实和创新轨道,原本教育管理者设定的美好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在现实中被曲解和误导。创客教育主要呈现在较小区域或校本课程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思想理念、环境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开展校园创客教育,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有选择的,老师需有更多投入,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兴趣和好玩。

2.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创客所蕴涵的丰富精神营养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光芒,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继承创客精神、传播创客文化,我们自然就想到了学校这一重要教育渠道。当前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创客教育,传播创客文化,是对人类科技文明和文化的有效传承,是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需要,它完全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精神。

(1)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进入了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大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普遍使用,工作、生活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正寻求新的突破并进入一个平台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创新2.0和创客运动在全球兴起,硬件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软件编程可视简便和开源共享进程明显加快。所有的新技术发明似乎都与信息技术有关,创客诞生了,创意、创新和共享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旋律,信息技术进入新发展机遇期。青少年是祖国未来,不仅要继承传统科学成果,更要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以迎接未来社会挑战。

(2)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要求。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中国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却被忽视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严重,社会腐败现象不断挑战精神文明和道德底线,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自私自利、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中小学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开展创客教育培育创客精神和传播创客文化,完全符合当今时代的精神文明要求,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3)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努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们未能掌握当前国际领先科学的核心技术,如电脑的CPU甚至内存条都还依赖进口;智能机器人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在生物、太空等领域与美国等国家还有相当一段差距。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走科技强国之路,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做后盾,“少年强则国强”,培育青少年一代科技创新素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培育青少年一代科技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样国家才有真正的未来和希望。

3.创客教育的“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创客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将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教育教学必须遵从其自身规律,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条件。

(1)创客教育的“天时”正是时候。所谓的“天时”是指做事的时间或时机。《创客》一书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发出这样的论调:“创客运动正在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创客的未来自然不容低估,有理由相信,创客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创客也会将我们的未来塑造成更加个性化、更加有趣的世界。”今年初,国务院总理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的发展目标。在我国,各行各业兴起了创客热,许多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创客活动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创客”这一名词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在一些中小学设立“创客”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许多老师自编教材和自制电路,一些地区组建创客教育协会,组织老师相互交流经验,举办“创客”大赛和创客教育文化节,创客教育的集结号已吹响。

(2)创客教育的“地利”不难解决。“地利”就是环境和基础设施。创客教育实践性很强,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和设施。创客来自民间,具有“草根”性质,开展创客教育亦无须“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投资可从几千到几万元皆可。以某地区对学校创客空间创建要求为例:①场地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有配套容纳20人以上活动的桌椅;②设备配置:3D打印机1台,激光切割机1台(可选配),电子测量设备1台,多媒体设备1套,专用电脑、便携式电脑或平板电脑不少于5台,各类师生创客活动用套件不少于20套,还有其他必需的工具;③根据实际需要,有必要的装修和布置。学校创客空间是开展创客教育场所,也是开展创客技术交流的地方。

(3)创客教育的“人和”最为关键。“人和”是指在创客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所涉及对象的关系融洽程度。要在学校开展创客教育,首先要得到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认可,教育行政倡导是动力,校长积极贯彻落实是关键。其实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有创客教育师资力量。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或更多的具备创客精神的科技创新老师,学校是不能实施创客教育的。纵观现在许多开展创客教育卓有成效的学校,都是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创客教育老师无私奉献的结果。限制当前中小学创客教育快速推进的主要问题,除了教育行政部门、校长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外,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要推进区域或学校创客教育,师资的培训培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7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级中学;美术语言;创新应用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要求的是创新。青少年的思维创新教育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宗旨。美术语言是美术家用来表现和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外在媒介和符号。要想读懂美术作品,与美术家通过作品进行对话,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和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初级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目的

知识的累积是创新的理论基础,创新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继承美术知识,创新美术技巧,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1.激发中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在科目逐渐增多的初中阶段,学生会因为美术学习的不及时和学习难度的突然增大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讲学生听得懂的知识。美术语言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美术语言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并使创造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多样化又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2.培养中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视觉思维能力是对已有的资料信息和知识分析运用的能力。只有学生的知识把握能力和素材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综合运用,获得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先从美术语言类基础知识开始积累,循序渐进,学会如何利用这些语言,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做铺垫。

3.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语言的学习,为学生与艺术大师作品的沟通建立了桥梁。在学习了高层次、高水平的作品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它们的共性。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共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表达、创作。

4.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可以抒发和宣泄情感。作品创作的成功,也会带给学生很高的成就感,使其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初级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具体方法

1.具体物体的抽象

拍一些现实存在的物体或场景的照片,运用Photoshop类软件处理成为黑白稿、线描稿,使具象物体抽象成美术语言元素,帮助学生对美术语言产生概念。

2.启发联想法

引导学生由单个的美术语言元素,联想到组合中的事物,使抽象物体具体化,体会如何使用美术语言。基本的美术语言教学完成后,对于学生如何运用,应该让他们自己探索,留给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足够的创造空间。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更加全面、活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3.开展欣赏课,扩展美术视野

在学生基本认识美术语言后,欣赏作品可以扩展其视野,使其学会审美。通过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精神进行体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表达感情的方法,为以后创作有感染力的作品积累素材。在欣赏时,可以按着时间、地域、风格、艺术派别、种类等划分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4.户外写生,体验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习,是快速学习美术语言的方法。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美术家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取,用美术语言对自己内心情感的适当表现。生活体验的积累可以使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贴近群众生活体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5.创作比赛

教师选定某一主题,但不限定表现方式,让学生自己加入作品的背景,进行创作比赛。比赛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互相学习。通过比赛,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取长补短的习惯。这种方式不仅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更对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

三、初级中学在美术教育中创新应用美术语言的作用

1.提高生活质量,塑造五彩人生

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学习,突破了学生思维中的条条杠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眼界开阔了,生活的道路就宽广了,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2.塑造自信、阳光的健康人格

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够,美术语言创新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帮助他们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层次将会得到提升,也会提高自信心。

3.培养创造性人才,兴我中华

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学习,对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思维形式和自主探究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成熟稳定,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影响最大。因此,美术教师要紧跟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颖稚.新课改下的新编美术教材的培养理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3).

第8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翻转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微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二期课改中都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科技信息每年增加约为20%左右,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快速掌握新知识,走在专业领域的前沿。而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激活创新思维。

学校充分意识到这一做法的潜力,一方面,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来展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来发现学生学习的断点、困难和错误。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表达各自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教师之间能相互借鉴,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提高教学

效率。

激活了创新思维,还需要建立以创造性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空间。创造性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课程是以科学技术素养、人文精神和心理素养为三个基本点,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形成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素养的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因而在基础类课程的基础上更突出“拓展性研究类课程”。

我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利用数字校园平台,突破学校和教材的局限,开设了学科整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动手动脑的学科拓展选修课程。将创新教育与学科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做到创新教育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四个特点,即融合学科知识、体现地方特色、师生共同建设、学习自主选择。

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共同研发了以数字化传感器为基础的化学和物理探究实验、户外拓展生存训练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共23门校本课程,120个体验性人文学科研究性课题,涉及五大学习领域。组建了“网络社区”等社团,创建了“智能机器人”工作室,参加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一方面克服了教材的局限性,学生自主学习机器人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走访社区、服务团体等实践活动,学生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对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有了切身体验。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也捷报连连。

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空间,同时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引爆师生的学习力,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多元发展的需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面对不断扩大的学习空间和不断创新的思维已力不从心,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数字校园,改变师生学习的方式。

学校正在建设包括校本微课程资源库、自适应测评系统、学生学习相关因素测评系统等五个方面的教育云门户,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或家里,通过手机、平板和电脑收看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的在线学习,课堂将变成师生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突破现有学习空间、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

而微课学习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以下三个关键点:(1)必须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教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2)单纯的微课资源必须向“在线课程”进化;(3)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技术将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第9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摇课堂教学?摇创新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发展方针。科教兴国,人才为本,我们国家要发展,缺乏的不是资源,也不是土地、资金,而是人才,尤其是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人才。当今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基础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议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创造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探索,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具有丰富情感、思维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而只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和富有个性的、一个蕴藏巨大潜能和善于学习创造的新人。知识学习是人成长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一定要成为学习者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工作的一种需要。创新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这在教育观念上和理论上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模式进行反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人本性出发认真地研究我们的受教育者,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得到完全的人的教育,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个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自觉地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教改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面,不断地摸索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不断地更新知识武装自己,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类知识在不断创新,科技也在不断创新,研究创新教育的教师,既要了解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现状,不断丰富教学知识增长点,用新知识、新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关注等。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叶勤.新形势下的创新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年光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徐新.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延安大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