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出口贸易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纺织品服装 出口 贸易壁垒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如期告终,曾意味着世界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体化的新时代,然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时代仍未到来,配额也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当世界各国在享受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时,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了特保调查,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和斡旋,我国在2005年先后与欧盟和美国签订了《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和《中美关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我国被迫对部分纺织服装产品进行出口管理,延长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配额期限。当前,两个备忘录面临到期,而除了高关税、特别保障措施以及新一轮配额制的延续,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也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的主要手段,本文拟对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发展纺织品服装贸易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主要贸易壁垒
(一)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经历了2005年以前《多种纤维协定(MFA)》和《纺织品服装协定(ATC)》框架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制、2005年配额制取消后历时近一年的磋商、调整时期和从2006年至今的在《中美关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下文简称《备忘录》)框架下的出口数量控制时期。可以说《备忘录》的签署本质上是配额制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部分延续。
《备忘录》的签署肇始于2005年美国政府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的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从美国2003年5月公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的规定提起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的申诉程序到2005年11月8日中美签署《备忘录》,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受理的纺织品保障措施案件共计46起(包括重复申请)(ITA,2007)。2005年1月1日后,美国加快了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特别保障措施的步伐,多次发起纺织品特保调查,使刚刚摆脱全球纺织品配额约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重新陷入更加复杂的贸易环境。
针对出口产品进行的配额数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出口税”的效果,当产品受到出口数量限制时,出口成本和出口价格都将增加,这意味着为了获得出口许可,出口企业可能需要产生的额外成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用“出口关税等价率”(export tax equivalent,ETE)来衡量配额等数量限制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如表1所示。通常数量限制越严格的产品,其ETE水平也越高。
(二)反倾销措施 按照《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5条,中国人世后15年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将使得反倾销诉讼国以“第三国替代价格”核算反倾销幅度。这一规定加大了反倾销认定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因此反倾销成为针对中国出口的产业保护工具。例如,在美国诉中国艺术画布的反倾销案例中,美方就用印度画布作为第三国替代价格,在初裁时近乎荒谬地得出我国产画布的最高倾销幅度达264.09%的结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一步在2006年4月26日,对原产于中国的艺术画布做出损害终裁,对中国画布出口企业课以77.09%至254.09%的惩罚性关税(ITC,2006)。
(三)反补贴措施 2007年3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产铜版纸产品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决定对中国起用反补贴法,并开始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此次裁决了美方自1984年起就确定的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做法,为美国纺织业提供了在2008年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后限制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另一种工具。虽然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戴维・斯普纳在4月18日访华时信誓旦旦声称“对于其他的中国商品,我们没有考虑征收反补贴税”,但美国商务部于6月28日宣布对中国产环状焊接碳素钢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而反补贴的暗潮迅速波及到了纺织品服装行业。2007年7月1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我国输美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意味着美国开始运用反补贴调查干预中美纺织品贸易,这将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内在的隐蔽性、内涵上的歧视性和形式上的复杂性,尤其是它具有在名义上的合法性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往往利用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在保护人类或动植物健康和安全的名义下,以危及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为由来限制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抵制和反对,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却可以披着合理合法的外衣畅行无阻。目前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对产品本身的安全要求,即产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有不良影响。 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是全球第一个道德规范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都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SA8000标准的产生,为约束企业道德、保护劳工权益提供了合理的途径,但在当前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削减,作用不断减弱的形势下,这一标准很容易被美方利用,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业这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美出口的新型贸易壁垒。
(五)美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关税及结构
虽然当前美国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很低,2006年按照最惠国待遇(MFN)关税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平均关税水平为3.5%,2005年按照不同产品类别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仅为2.5%。但是纺织品、服装类的进口关税高达7.9%和11.4%,远高于非农产品2.4%的平均关税水平(WTO,2007),如表2所示。
同时,在美国的进口关税税则中,关税升级的现象严重,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关税幅度也不断增加,如表3所示。2005年美
国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关税水平高达9.4%,位于低端加工水平的纺织绒呢,进口关税仅为4.4%,但是一般纺织品的关税则上升到6.4%,特别是窗帘与帷幕,关税在9.3%的水平上,而到了深度加工的服饰类产品,进口关税平均在10.6%的水平,这种关税结构大大提高了对于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严重影响我国对美的纺织品出口,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类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商品结构,阻碍我国的高端纺织品出口。
二、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贸易壁垒的设置与否、设置多少的问题,是中美政府、相关企业、进出口商、行业协会,甚至包括欧盟以及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等第三国的相关机构、团体及利益相关者多方博弈的结果,其间关系错综复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可以推测纺织品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一)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
依据中美2005年底签署的《备忘录》,中方出台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对部分出口欧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做出了有效的管理,而美方也将克制使用特别保障措施。迄今为止,中美双方对《备忘录》的贯彻都是比较好的,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两年的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体现了合理、有序、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可以预见,在不发生贸易战等极端情况的前提下,在2008年年底《备忘录》到期以前,中美双方依然会恪守双方《备忘录》中达成的宝贵共识,为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创造一个相对平稳、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从长期来看,2008年年底《备忘录》到期后,《中国人世工作组报告》第242款这一专门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保障过渡期也将结束,但《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的适用于中国所有的出口产品保障的过渡期依然还将延续到2013年12月10日,因此特别保障措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会悬在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头上。特别保障措施在2008年以后依然会成为美方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壁垒。美方需要比以前稍微忌讳一点的是《人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了中方可以其他国家采取特保措施两至三年后还继续实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偿或贸易报复行为。《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将于2007年年底率先到期,到期后欧盟对中国的做法必将会对2008年后的美国产生示范效应。
(二)反倾销和反补贴 中国在入世15年内都不能享受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美方在反倾销调查中可以用第三国替代价格作为调查依据,这让中方在应诉中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如果中国不做出较大的让步(如进一步开放国内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市场,而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单纯通过外交途径是很难争取到美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国家”性质的承认的。反倾销作为一种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美方也将会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继续使用。2007年7月一个月间美国对中国连续发动三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包括~起纺织品案件。加上最早的铜版纸和紧接着的钢管反补贴案,截至2007年7月美国已经对我国发起了5起反补贴调查。反补贴作为美国对中国适用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必然会在今后体现出其贸易保护的作用。
然而,反倾销措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作用在下降,2007年9月,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指出,随着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由于一半以上的中国出口产品是由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欧洲企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生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欧盟有必要反思现行的反倾销措施和贸易救济机制,因此,长久地在欧洲维持劳动密集型生产毫无意义。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这三种苛刻的限制标准,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必然也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我们反对利用制定苛刻标准来限制贸易自由化,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不断发展,追求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标准和更人性化的劳工权利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和号称“最尊重人权”的国家,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不仅会长期存在,其标准也将会不断提高。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贸易壁垒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只有坦然面对这些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并努力加以改善和解决,才可以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在一体化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特别是ATC结束后,在中美、中欧两个备忘录的框架下,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平稳,出口增幅放缓,份额逐步增加,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价格指数升高,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是当前的出口模式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快速发展中,我国出口纺织品的附加值偏低,缺少自主品牌,在价值链上未能占据优势地位,在技术含量与产品标准、环境标准中存在不足,此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也为我国纺织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们应对美国设置的纺织品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应该优化出口结构,改善出口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激励高新技术在纺织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附加值。例如,通过大幅度减免先进设备的进口关税,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在出口政策上鼓励、支持资本、技术密集型纺织品的出口。
其次,企业要注重发展自主品牌,发展国际化经营。政府、行业协会要支持和保护有关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在政策上向企业自主出口倾斜。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对外贸易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必然之选,是参与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关键渠道。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应选择一个与国情相符,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本文基于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探讨,为我国对外贸易选定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长足发展提供科学的战略性保障。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适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结语
关键词:国际贸易;非线性经济学;经济预测;数据分析;评述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它可以扩大相互作用,促进相互的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国际贸易是一个复杂时变非线性系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良性经贸环境的前提。国际贸易不仅受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贸易政策等国内因素影响,还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全球经济增长等国际因素影响,且各影响因素相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对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与预测,其实质就是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研究表明,各个国家的外贸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在原来数据结构之上建立的简单线性模型失真,这给进出口贸易的分析与预测带来了很多困难。如何建立能很好拟合该数据特征的非线性模型,是一种积极的探讨,近年来日益受到国际贸易领域研究与应用者的重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外经贸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关于我国外贸的准确分析与预测对于促进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制定有效的外贸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目前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与预测的一些方法,以期供相关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借鉴。
一、国际贸易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与暴力掠夺、海上抢劫、贩卖奴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受自然经济的制约,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虽然较奴隶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而贸易的规模和范围还是很有限的。国际贸易真正获得巨大的发展,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形成和发展时期。从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全世界经历过一次由国际贸易带动的全球化浪潮,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因国际贸易的快速增加而大大加强[1]。许多国家对外交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如果以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的话,现在仍有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国)的国际化程度不能达到当时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初期到1973年,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之快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主要是因为:(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和扩大;(3)跨国公司的发展;(4)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经济一体化;(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从1973年到1985年,由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货币制度危机、农业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贸易由迅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今,是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总体回升的阶段。近几十年涌动着又一波全球化浪潮,呈现出两个新的特征:中间产品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当然也是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和FDI流动的快速增加。以发达国家为例,过去20年,美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大约翻了一番;OECD国家,即使略去集团内贸易不计,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大致增长了一倍。与GDP相比,国际贸易出现了更快速度的非线性式增长。不管是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史,还是从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国际贸易从宏观上看,均呈非线性发展的显著特点。
此处着重评述一下在微观上我国学者对非线性特征的认知与分析所做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黄梦桥和王涛生(2005)[2]结合使用相关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方法,采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月度数据序列作为样本,说明了国际贸易市场具有非线性和低维混沌特征。
湛垦华、张永安和冯宗宪(1997)[3]应用自组织理论与方法,对国际市场演变的非线性机制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从新的视角阐述了国际市场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他们认为从自组织理论看,国际市场作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在国际政治、地缘关系、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构成的国际经贸市场的势场背景下,是以一定的基核为始点,在不断涨落的外界环境影响下,以不同的演化方式,组成有特定功能的系统。
祝宝江(2006)[4]把国际贸易信用系统置于耗散结构状态下进行了研究。说明在耗散结构状态下的国际贸易信用系统不停地与经济社会系统通过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在内外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系统耗掉了一定的能量,具有微小涨落和非线性动力过程,从而使多基元、多组分、多层次的国际贸易信用非线性流动,使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
二、国际贸易的非线性模型与方法
关于国际贸易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分析预测的模型与方法目前国内外都有诸多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按方法分类进行评述。
(一)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非线性建模与预测方法,它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具鲁棒性(robust)和容错性,在股市预测、证券预测、GDP预测、财务报警等经济领域内皆有应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说明,经过恰当的结构设置与模型学习,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可优于其他传统预测方法。
神经网络模型在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与预测方面也已有一些结果。李小红(2007)[5]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重庆外贸出口额的预测,建立起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作为相关部门制定出口贸易发展目标的参考依据。杨卫和平瑛(2005)[6]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水产品贸易模型,选取1999年至2003年中国主要出口伙伴国的GDP值、我国水产品总量、出口水产品平均价格、进口水产品平均价格,以其作为参数来考察它们与衡量出口的几个主要指标: 出口总量、出口总额、各出口方式所占数量及总额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水产品贸易情况,但也有些不足,如收敛不够快,有时会受局部平坦或局部最小的影响。可考虑结合遗传算法或其它一些全局收敛速度快的算法,来进一步提高精确度。
近期更多的研究侧重于考虑采用神经网络和其他方法的结合,通过建立混合模型来提高预测精度。张一、徐山鹰和汪寿阳(2003)[7]分析了协整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误差校正模型在预测中的应用。结合神经元网络的特点,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元网络的非线性误差纠正预测模型,选取了出口、外汇储备和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建立了两个在不同数据基础上的出口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两个模型反映了中国近几年出口的变化,都是比较可信的,并对两个模型的结果取平均值作为2003年全年中国外贸出口最终的预测结果,预测了中国2003年出口贸易的大体情况。傅晓旗和谢雯(2005)[8]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校正模型及非线性BP神经元算法,采用进口、出口、外汇储备、汇率等数据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2006年我国进出口进行预测。
Lean YU、Shouyang WANG和Kin Keung LAI (2008)[9]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非线性集成学习方法,在神经网络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误差纠正预测模型(EC-VAR),合理地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整合技术和人工智能(AI)方法,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预测。
众所周知,目前最常用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参数较多,并且部分参数要凭经验主观确定;模型极难建立,需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和实验;模型拟合精度与泛化能力矛盾问题,也就是说,可能会对训练样本集“过度匹配”达到较高的拟合效果,而对于新的输入样本却可能产生与目标值差别较大的输出。各个专家都在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做积极探讨。向剑伟(2007)[10]在相空间重构的非线性思想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正则化方法,建立一个时滞BP神经网络模型,提高了BP网络的泛化能力。他将该模型应用于某电子行业进出口贸易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中,结果说明改进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较准确地拟合了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历史以及趋势。
(二) 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方法源于英国学者贝叶斯于1763年在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论机会学说中一个问题的求解》(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s)。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统计理论及方法的应用范围扩大,贝叶斯理论也受到了欢迎,并迅速发展。贝叶斯基本思想是,将人们的经验知识作为先验信息和采集到的样本信息一起结合到实际模型中,即利用先验信息、样本信息来进行预测。
Bayes方法应用广泛,严格地说并不能归为非线性方法,但鉴于其灵活选择先验分布的技术,对处理复杂经济问题有其独特优势,所以本文也把他作为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的工具之一来给于评述与推荐。此处主要给出几个非线性模型的Bayes分析方法。
Jiang Weijin和Xu Yuhui(2006)[11]在相空间重构思想下,提出了一种时滞BP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贝叶斯正规化方法,提高了泛化能力,效果良好。祝树金和赖明勇(2005)[12]针对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根据相空间重构的非线性预报思想,利用G-P算法计算饱和嵌入维,即输入层节点数,同时结合贝叶斯正则化方法确定隐层节点数,并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建立了一类时滞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TDBPNN)。该模型选择了中国1989年1月至2003年6月进出口贸易的月度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多步预测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拟合实际数据,而且可以合理地预测实际序列的发展趋势。前文也提及到向剑伟(2006)[10]采用贝叶斯正则化方法,建立一类新的时滞神经网络(TDBP)预测模型,选取了一电子外贸企业1989年1月至2003年6月进出口贸易月度数据作为学习样本,运用多步预测方法预测了该企业2004年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数据结果表明精度较好,能很好地跟踪原时间序列,具有比现有同类方法更快的响应性能,迭代次数减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三) 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是指元素(参数)信息不完全、结构信息不完全、关系信息不完全、运行的行为信息不完全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即灰色系统所做的预测的一种理论框架,它是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新的建模方法,它可以克服线性回归模型的不足之处,对数据量的要求比较低,并且计算简单,建模精度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分析与预测领域。
在国际贸易方面,一些学者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进出口额进行分析,预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邹晶和姜志新(2004)[13]建立了基开GM(1,1)的灰色预测模型,选取中国2001年10月份到2003年5月份的外贸出口额作为样本数据进行预测计算。通过对模型进行应用,将预测值与实际的外贸出口数值进行比较,发现误差较小,模型基本符合要求。李苏(2008)[14]采集了我国1990年至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对原始数据经累加生成,经过光滑性、准指数规律性检验后,建立GM(1,1)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0、2015、202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综合分析,预测结果比较符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实际发展趋势。
(四)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由于它具有自学习、自调整模型的特点,能对各种混沌系统产生较好的预测效果,使之成为当前机器学习界的研究热点。目前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已应用在金融时间序列预测、产品需求和销售预测、电力负荷预测和故障诊断等方面,获得较好效果。
有学者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进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肖智和陈婷婷(2006)[15]针对SVM以重庆市外贸出口信息为例,运用SVM方法对重庆摩托车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了时序预测模型对其出口总量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较为精确的预测。数据结果显示,SVM方法在外贸进出口信息分析预测中的运用是可行的,而且SVM模型对样本量小、波动性强的外贸出口时序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尤其是对其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五) 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和误差校正模型
基于协整关系的误差校正(VEC)模型是一个含有协整约束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精度较高的动态经济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货币需求、消费、投资、进出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与该模型结合,建立一种非线性混合预测模型,应用于进出口贸易,能得到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协整分析方法的系统提出和介绍归功于Engle和Granger(1987)。该方法的基础思想是:如果两个或以上的变量的值呈现非平稳性,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呈现平稳性,表明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如果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必然可以建立一个误差校正模型。
在国际贸易中,很多学者利用了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校正模型,对我国进出口进行预测。徐山鹰和汪寿阳(2006)[8]通过对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和2006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采用1994年1月份到2005年11月份的月度数据,建立了误差较正模型,并使用BP神经元网络方法进行非线性误差较正,对2006年我国进出口进行预测。程桂云(2007)[16]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口额(EX)、进口额(IM)三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辽宁省1979-2004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对各变量数据取对数,然后对LNGDP、LNEX、LNIM三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最后对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性检验,对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的检验。菲和马超群(2008)[17]根据1999年1月到2006年6月的月度出口贸易额数据,建立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和误差校正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非线性混合预测模型。〖JP+1〗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反映经济系统中各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非线性的协整变量能够反映出经济系统其他变量的短期波动对预测变量的影响,适合于经济变量的预测。
三、结束语
对国际贸易非线性经济系统的分析、研究与应用,目前已有一些成果,并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中。国际贸易的定量分析与预测问题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可能建立一种完全统一的模型,应该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数据特征,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去选取、建立合适的模型。而且应该及时根据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的变化来检验模型,不断改进和完善模型及方法,提高分析、评估和预测的效果,为我国相关部门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怀民.关税减让、垂直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非线性增长. 青海社会科学,2006(2):30-32.
[2]黄梦桥,王涛生.国际贸易系统中的分数维和最大Lyapunov指数[J].经济数学,2005,22(3):301-306.
[3]湛垦华,张永安,冯宗宪.国际市场演变的非线性机制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31 (增刊1):5-9.
[4]祝宝江.耗散结构下国际贸易信用的非线性流动[J]. 国际贸易问题,2006(2): 34-39.
[5]李小红.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重庆市外贸出口预测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7(3):214-215.
[6]杨卫,平瑛.基于BP模型的中国水产品出口规模预测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2005(4):25-29.
[7]张一,徐山鹰,汪寿阳.一类基于神经元网络的误差纠正模型的应用——2003年度中国出口预测[J]. 预测,2003,22(3):21-26.
[8]傅晓旗,谢雯,徐山鹰,汪寿阳.2006年中国进出口预测与分析[J]. 管理评论,2006,18(1): 22-25.
[9]Lean YU,Shouyang WANG and Kin Keung Lai. Forecast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Volume with a Kernel-based Hybrid Econometric-AI Eensemble Learning Approach[J]. Jrl Syst Sci & Complexity ,2008 (21):1-19.
[10]向剑伟.一种新的时滞神经网络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方法[J]. 现代电子技术,2007(4):118-119.
[11]Jiang Weijin and Xu Yuhui. A novel method for nonlinear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of time-delay neural network[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6,11(5):1357-1361.
[12]祝树金,赖明勇.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的TDBPNN模型的中国外贸预报中的应用用评估[J]. 中国管理科学,2005,13(1): 1-8.
[13] 邹晶,姜志新.基于GM(1.1)的灰色系统模型在我国外贸出口预测中的应用[J]. 国际贸易问题,2004(2):27-29.
[14]李苏.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展趋势预测[J]. 商业研究,2008(3):113-115.
[15]肖智,陈婷婷.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外贸出口预测[J]. 科技管理研究,2006(7):231-234.
[16]程桂云.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和检验[J]. 国际贸易问题,2007(2):62-66.
[17]王菲菲,马超群.区域出口贸易非线性混合预测模型及其实证[J]. 统计与决策,2008(1):46-48.
[18]樊重俊,张尧庭.多元自回归模型的Bayes分析方法[J]. 工程数学学报,1991(1):143-148.
一、探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和传统的贸易措施相比较,全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所牵连到的技术都非常之复杂,且具有非常强烈的隐蔽性和扩散效应,带给社会发展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多数的国家随着技术性措施的规定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法律约束以及标准的技术依据性等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不同的舆论压力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立场,保持头脑清晰,将我国贸易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全面了解。首先,我国出口贸易在技术性贸易影响下出现了大面积增加的现象。多数企业出口都受到了来自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和汇率的影响不相上下;其次,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形成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在名誉及形象上都受到了损坏,同时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带去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使国家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当前形势下,多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间肯定会在经贸领域发生重大的贸易博弈。
二、基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划有效的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呈现不断转变的趋势,而且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让我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合理性,在发展中应大力借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效促使国家出口企业及各个领域产业在技术感和水平上的完善和提升;此外,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多国外不合理的要求进行改进,保证不会带给我国出口贸易严重的影响,不管是在战略战术还是方法方式上都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措施。
(一)结合国际规则标准规划及强化双边与区域合作交流
随着国际化贸易的深入发展,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我国要充分结合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合理的国际规则及标准制订,保证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同时,将国际规则的制定融入其中,保证国家利益受到强有力保护的同时,各项规则及标准也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推进我国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但是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将国际规则及标准制定要求融入到我国发展中,保证国家利益得到保证,这之中包括了国际组织制定的活动。其二,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在国际上彰显我国良好的形象,保证国家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协调关系,彼此之间加强了解和协作,将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的贸易冲突妥善解决。此外,可以创建双边技术磋商与调节体系,让两者之间不管是在技术标准还是合格评定程度方便都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此让更多的技术标准得到认可。
(二)不断健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加大对标准战略的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发展中国际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际上,国际标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贸易交往的最基础且关键的依据。在全球贸易中掌握了国际标准的国家就相当于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收入囊中。我国要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将我国企业及产业发展中所累积的技术融入到国际标准中,为我国产品向着国际市场迈进铺好道路。为了使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应不断促进国家标准化战略整体思路向着以我国为中心制定国际标准的方向转变。
(三)强化自身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能力及意识
结合我国实际的贸易发展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工作,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借助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实现能力及意识的强化。首先要加大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建设,只有借助这一机制的作用,才能够协调部委之间的关系,使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得到全面完善,从而具备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的能力;第二,要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变化情况随之掌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针对性的预警信息,组成评议,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资源,从而使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及意识得到增强;第三,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到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中,将自身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帮助;第四,应加大对各项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设力度,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快速发展,加快相关公共检测平台的建设速度,对检测实验室进行有力的国际认证,保证我国企业的公共检测服务更加科学、准确、可靠。
站在企业的层面来讲,在国家市场经济活动开展中,企业占据着主置,同时在标准化工作中也是最基础的单元,更是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保障,所以要不断强化各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想办法提升科技水平。为了能够从从技术层面将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限制彻底突破,这就需要对自身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为生产处更优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产品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完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其次要全面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一种全新的技术、绿色产业为发展中心,保证我国资源集约使用及生态环境之间动态的平衡;最后要促进出口市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让国家在与部分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交往以外,还应该加大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的交流,不断将我国市场进行大规模扩展。
(四)重视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证明我国实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如果能够保证质量及安全性,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影响力将逐步提升。首先要对质量发展纲要全方位落实,不断完善和创新质量安全发展体系,规范质量安全监管措施,重视对进出口产品的检测,避免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确保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够符合国际要求。另外,要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其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即向着制造业强国方向发展。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各类型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进行重点监督,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现如今在新形势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加大了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重视度,为了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全新的发展趋势及格局,需要创建完善且有效的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提升,将我国推向一个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我国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外贸贡献度;经济增长
2001以来,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外贸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2010年,进出口额高达121.02亿美元、出口额62.08亿美元、进口额58.93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位列全国第24位,出口和进口总值均列全国第22位,在西部地区排名分别为6﹑5和 7位。和2001年的进出口额20.62亿美元、出口额11.08亿美元、进口额9.54亿美元相比,增长率分别高达456.51%、 373.89%和610.0%。与此同时,地区生产总值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001年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844.27亿元,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0123.48亿元。这几年,人们开始关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的研究。
一 ﹑陕西省外贸依存度变化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值,其可以具体分为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大小,同时也反映其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本文用2001年到2010年陕西省对外贸易数据进行陕西省外贸依存度变化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图1 2001年~2010年陕西省外贸依存度变化
图2 2001年~2010年陕西省GDP发展趋势
从图中,明显看出,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一路飙升,2010年更是高达10123.48亿元。陕西省进口依存度10年中发展平稳,变化浮动微弱,始终在2.99到4.28的范围之间。进出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变化波动趋势一致。说明在陕西省的对外贸易中,存在着轻进口重出口现象明显。这与我国的发展战略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出口导向为主,国家大力鼓励外贸出口。为扩大出口,我国政府运用各种调节激励措施,包括金融,财政,税收等方式。
具体来看,陕西省的进出口依存度大致呈弧形变化趋势, 2010年从弧底略有回升,从2001年4.28%到2010年的8.09%,总体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变化趋势和进出口依存度一致,只是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出口依存度下降幅度较大,出口依存度为3.33%,2010年略有回升达到4.15%,与2001年的4.97%相比,总体上还是下降了0.85个百分点。进出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峰值都是在2004年,分别为10.46%和6.88%。对国内31个省市和自治区进行外贸依存度排名,2001到2010年,陕西省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排名分别后移10、6、9位;在中国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进行外贸依存度排名,2001年到2010年,陕西省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排名分别后移4、5、3位。2010年陕西省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在西部地区的排名分别为8、8和7,比较靠后,说明陕西省的经济偏向内向性,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提升陕西省的国际竞争力。
二﹑ 陕西省对外贸易贡献度变化分析
在目前的学术界,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般通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分析。外贸贡献度被定义为外贸增量与GDP 增量之比,具体分为出口贡献度、进口贡献度和净出口贡献度,数值越大,说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陕西省2001 年至2010 年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见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表1 陕西省2001年~2010年外贸贡献度
图3 2001年~2010年陕西省外贸贡献度变化
纵观上图,2002年和2009年,净出口贡献度呈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2002年和2009年,2002年,净出口贡献度由2001年的-14.70%上升为16.13%,2009年净出口贡献度由2008年的-0.15%降为-14.83%,浮动较大。在2009年大跌后2010年净出口贡献度回升。出口贡献度与净出口贡献度变化趋势大体相致,而进口贡献度在2002年出现大跌后变化平稳后略有上升,2009年达到7.61%,2010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为5.21%。
具体来看,净出口贡献度除了2001年和2009年为负,其他年份均为正。沿波形曲线变化,总体上升17.28%。而出口贡献度变化趋势一致,2001年到2010年增长了16.80%。除了2002年进口贡献度为负,其他年份为正,总体下降了0.47%,与前两者不同,进口贡献度虽然也是在2002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变化大,但是2002年是下降了10.16个百分点,2009上升了3.93个百分点。2010年,陕西省净出口贡献度、出口贡献度﹑进口贡献度在全国排名分别为16﹑ 23 ﹑25;在西部排名分别为6﹑8和8,显而易见,不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西部地区排名均比较靠后。从贡献度的统计数据中可看出,出口进口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和拉动作用,甚至在国内的某些地区,在某个地区的某个年份,进口的积极作用大于出口,因此在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也要加强发展进口贸易。
三﹑陕西省发展对外贸易对策建议
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推动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然而放眼全国,陕西省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贡献度均排名靠后,就是在西部地区的排名也在中下游,与国内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相比,差异更是显而易见。基于前面的分析,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扩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陕西省国际竞争力。从陕西省的纵向发展趋势看,外贸依存度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是放眼全国,陕西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数值偏低,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与沿海省市的差距更大,就是放在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自治区,排名仍然偏后。这说明陕西省经济发展从总体上看依然属于内向型模式。因此要进抓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契机,加快对外开放,美化城市投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
2.积极实施进出口贸易并重策略,达到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中,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均衡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尚待挖掘。实施进出口贸易并重的政策,适当加大进口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紧缺资源和原材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进口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作用,实现进口改善经济结构的功能,促进进口贸易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3.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对外贸易中,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加工贸易起步较晚且落后。在2005年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高达80.9%,加工贸易仅占进出口总值的17%,2010年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下降到56.5%,加工贸易占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4%,比2005年提高18.4个百分点。要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要加强陕西省加工贸易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陕西省在机械,电子航空等领域的加工设备﹑仪器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加工能力,但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中作用的发挥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省内交通便捷;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知识创新能力强;拥有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凸显了商务成本的明显优势;机电设备生产设计﹑建筑工程承包设计等产业链完整,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基础地位突出,西安软件园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这些优势足以推动陕西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等.河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5)
唐山作为渤海湾重要的开放城市和北方重工业城市,长期以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品碳含量高,极易受到碳壁垒的影响,通过对唐山市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测算,分析了唐山目前的出口贸易现状及低碳贸易壁垒对唐山的出口贸易影响,从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优化、贸易方式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出口贸易;低碳贸易
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模加剧,过度的开采使用化石燃料,人类发展面临严峻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无节制的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水汽、甲烷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产生全球气候变暖、雾霾、酸雨等极端恶劣气候,而且使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的恶果。过度开采和使用能源资源,也使得全球供给紧张,价格提高。煤炭、石油等传统的化石燃料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类型,但是这种传统的化石燃料又是不可再生的,世界的消费却又不断增加,使得全球能源供给紧张,能源价格急剧波动。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唐山市出口贸易取得长足的进步,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低碳经济趋势的影响,唐山市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的限制。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以环境保护为由征收碳关税,构筑贸易壁垒,导致唐山市的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受到低碳技术标准限制,使唐山的高碳产品出口难以生存,当前唐山市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已不适应这样的低碳出口环境,必须谋求转变,进行低碳化改革。本文依据《唐山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直接能源消耗计算原理对唐山市的出口产品进行了碳排放的测算,从而整体了解唐山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和贸易发展现状,并对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提出相应对策。
一、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唐山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重工业发达,国民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工业的发展,但是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发展受到限制,出口贸易也容易遭受低碳壁垒,不利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协调发展,尤其是现在国家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唐山出口产品的结构,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在唐山的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比重较少,绝大部分为工业制成品,主要包括钢材、机电、陶瓷等。出口产品中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依然占据很大比重。这使得唐山出口贸易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商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数量的增加,出口贸易实现低碳化发展,可以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推动唐山出口产品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改变以往粗放型的贸易发展方式。[1]
(三)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市场由于"低碳壁垒",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产品的成本增加,而且被征碳税后,产品售价随之提高,唐山钢铁、陶瓷、机电产品贸易摩擦频繁,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附加值低,隐含碳排放量高,实行出口贸易低碳化可以促使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低碳产品,提高竞争力,使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即便面对低碳贸易壁垒也能够畅通无阻,在传统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二、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测算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碳排放,随着贸易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攀升。本节借鉴张子杰(2010)在《中国外贸产品中隐含碳的测算》一文中的测算原理,即:一种产品的隐含碳=该产品量×产品单位能耗×单位能源发热量×单位能源发热量碳排放系数×碳氧化因子×CO2对碳分子量调整系数。[2]该公式主要以产品的能源消耗乘以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为依据,对产品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本文采用了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的能源碳排放系数,见表1。由于唐山统计年鉴中的出口商品分类和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的分类存在差异,因此将出口商品与生产的行业相对应,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部门可归类为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及服饰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矿冶炼加工业、机械与电气设备制造业,然后可以统计出这些出口产品相应行业的能源消耗量。编制能源消耗量情况表如表2所示。具体计算公式:出口商品碳排放量=商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商品总生产值)*能源碳排放系数根据公式选取2004、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碳排放计算,汇率以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编制计算结果表如表3所示。
三、唐山市出口产品碳排放量测算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规模扩大据测算结果显示,2004-2014年10年来,唐山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大幅增长,除农产品和纺织服装类产品外,化工产品类、非金属制品类、机电类、金属冶炼及加工制品类等产品的碳排放量都大幅增加了,总出口碳排放量也由2004年的672.96吨增加到2014年的5161.84吨,规模不断扩大。不过碳排放总量的增长是必然的,由图1可知在2001年入世以来唐山的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数量大量增加。出口的碳排放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二)高碳产品比重过大根据唐山市出口商品中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2004-2014年10年来,唐山市出口碳排放量以钢铁产品为代表的金属冶炼及加工制品增长最多,结合商品出口量的变化来看,钢铁产品出口量增长最为迅速,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碳排放量也大幅增长,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很大。纯碱、陶瓷、机电产品的碳排放随着出口量的增加也有一定增加,而农产品、服装产品由于本身能源消耗小,碳排放增长不显著。再比较2008-2014年唐山出口商品情况(见图1),发现钢铁产品占出口商品比重从2008的63.6%升至2014年的73%,占出口额的一半以上的情况长期没有改变,而机电产品和陶瓷产品在出口所占比重则分别由2008年的12.8%降至9.1%、由2008的7%降至5%,下降幅度不大,仍保持一定比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唐山的出口贸易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使得碳排放量高的产品在出口产品结构中长期占据很大的比重,这是由唐山市的产业结构决定的,预计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三)能源消费结构根据表2中对唐山市出口产品行业能源消耗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在唐山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煤独大"是唐山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以2012年为例,终端消费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煤消费量分别为27.40万吨、2463.99万吨、141.75万吨,煤炭在唐山的的能源消费中占90%以上。而煤炭二氧化碳排放率又最高,加上低碳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因此,唐山市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比较大。
四、低碳贸易壁垒对唐山出口贸易的挑战
(一)贸易摩擦增多,出口环境恶化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各国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得到国际社会上的广泛认可,在之前的国际贸易史上也没有参考,各国的碳关税税额和税率必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为建立利于于本国利益的政策制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由低碳壁垒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对贸易双方造成的损失加大,致使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市场范围缩减,必将影响唐山的出口环境。由图3可知,唐山的主要出口市场分布在亚、欧、北美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面临的低碳壁垒形势较为严峻。这些地区对进口的商品的碳含量标准更严格,制定了详尽市场准入政策。
(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加快了低碳贸易壁垒的构筑,主要针对传统制造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标准,对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他们的绿色低碳标准。唐山出口贸易的主体主要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其出口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另外碳标签和碳标识的认证也会产生费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因此退出国际市场。唐山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总量下降。
(三)唐山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对碳关税的征收暂时还没有详细的政策法规出台,但从一些贸易救济和反倾销调查中,我们可以预见唐山的钢铁、陶瓷、机电、化工等出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时必然会受到碳关税的阻碍。一方面,碳关税会使唐山出口商品品要缴纳额外税负而成本提高,进而使唐山的出口商品在进入国外市场后售价上涨,竞争力下降;[3]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如果想避免受到碳关税的征收,就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必然使出口企业承担更大的负担,而这一成本也将计入到唐山的出口产品中去,这同样会使出口产品价格飙升,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中国产品失去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唐山出口量和出口额大幅下降不可避免。
五、唐山出口贸易低碳化的发展策略
地处渤海湾的河北省唐山市,一直以来都处于河北省对外贸易的领先地位,在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双重机遇时,更应该顺应潮流,紧抓机遇,率先进行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实现唐山出口贸易的大发展。唐山工业基础雄厚,重工业发达,其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碳特征已经成为出口贸易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出口贸易低碳化是唐山外贸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现今的出口贸易中高碳产品占比偏高,降低高碳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唐山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产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政策鼓励碳排放量低的产品出口,适当减少高碳排放部门商品的出口;同时增加低碳排放部门的商品出口,如农林牧渔业、服装及家具制造业等。[3]积极引导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逐步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出口商品的优化离不开出口产业的调整。因此,对于高碳产业,政府应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高碳产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支持、鼓励和引导高碳产业转型,严格控制并逐步提高高碳产品合格标准,从而淘汰落后产业。[4]对于低碳产业,因其具有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优点,要大力推进其发展。在低碳产品开发上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扶持,从而促进其快速成长。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再单纯依靠出口产品"量"的增加,更应该注重出口产品"质"的提高,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及低能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实现贸易与环境双赢的目标。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要加大服务业的比重,同样的,贸易政策也应该保持与产业政策的同步调整,要逐渐开放我国的服务业出口市场,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
(二)实现出口贸易方式多元化唐山目前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整个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空间是最低的。由于这种贸易方式本身的特点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在为满足外国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产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大量增加,这些年来唐山的雾霾愈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实现出口贸易的低碳化,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刻不容缓。政府应对此加以重视,积极引导产业企业进行贸易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加强外商投资和国外产业转移项目的审批,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碳产业和项目的引进,加大对低碳环保高效益产业和项目的扶持,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贸易方式,实现出口方式多元化,是目前唐山对外贸易发展的最重要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局面,主要有一般贸易、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加工贸易、出料加工等贸易方式。
(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对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的企业进行限制,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其他碳排放量低的能源的使用,如清洁煤、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或其他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类型能源使用。这些清洁能源大多可再生,排放小、污染少,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唐山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发展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欧盟、美国、日本等在低碳经济发展上都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从技术创新到政策制度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体系,唐山市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缺乏低碳技术和经验,应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首先,唐山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作为重点,因为目前唐山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导,而利用碳中和技术,就可以对煤炭进行无碳化和低碳化处理,以使煤在燃烧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化甚至无碳化。[5]其次,企业应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一方面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摒弃落后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最后,加强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唐山可以利用好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低碳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实施具有排效果的绿色项目。总之,唐山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能源技术合作的相关领域,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经验。
(五)积极响应低碳认证,建立外贸低碳预警服务体系,合力支持出口企业发展低碳认证对于保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也是一种隐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的低碳认证制度和外贸低碳预警服务体系,抓好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的国际互认,提前对唐山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可能遭遇的低碳贸易壁垒进行预测,并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唐山的出口企业能够提高警觉,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贸易合作,使唐山市的出口产品能够适应当前的低碳贸易环境,保障出口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崔兴岩,李清如,孙妮.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学术评论,2014(1):10.
[2]张子杰.中国外贸产品中隐含碳的测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3]赵忠秀,王冉.中日货物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5):83-93.
[4]彭永华.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质影响与应对思考.行政与法,2011(1):87-91.
关键词: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贸易结合度
中图分类号:F7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057-05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商品出口有所下滑。但在地缘优势、资源互补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对东北亚国家的出口却有较大提高。因此,我国与东北亚国家间的出口贸易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贸易总额在危机后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机电产品在2011年以前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11年出现大幅下降;贱金属及制品出口有所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低位回升态势;纺织品及原料出口整体呈现份额减少趋势;化工产品较為稳定;家具、玩具、杂项制品比重有所下降(见表1)。我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其中,机电产品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约占当年对日出口总额的41%。我国对韩国出口主要商品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和矿产品,2011年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超过矿产品跃居第五,金额约41亿美元,占当年对韩出口总额的5%。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轻工产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為主。我国对蒙古国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為主,近年运输设备出口增速较快。我国对朝鲜出口商品在2000年以前以粮食為主,之后机电产品和矿物燃料的比重明显增加。总体看,东北亚区域内贸易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為主,反映出东北亚地区在国际分工中以生产加工為导向,而并非以消费职能為主。
2007~2011年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主要国别比重没有大的变化,说明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关系较為稳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总体格局并未改变。在主要出口商品中,除贱金属及制品外,其他主要出口商品近年来以对日本出口所占比重最大,但对日出口所占份额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贱金属及制品以韩国所占比重最大,但也呈逐年减小趋势,这体现了我国出口格局的国别多元化发展。同时,我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五种商品所占比重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
二、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一)区位优势
我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存在地理位置毗邻的优越条件,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此為基础的诸种地缘优势。首先,交通便捷性与较低的运输成本是由地理位置形成的最直观的地缘优势。其次,临近的地理位置也為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总之,区位优势是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地缘格局形成的基础。
(二)国家间资源互补性
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及信息等资源丰富,这是东北亚其他国家发展必需且较為缺乏的资源,而这两国自然资源较為贫乏。俄罗斯、蒙古和朝鲜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俄罗斯,矿产资源种类众多,生物资源潜力巨大,油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劳动力资源较為缺乏。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正好与其他国家形成互补,同时也需要自然资源和资金、技术的支持,这也决定了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商品在一段时间内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為主。
(三)各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在东北亚国家中,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日本、韩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俄罗斯处于市场经济转型初期,朝鲜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蒙古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而且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日本和韩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我国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蒙古国经济发展水平较為落后但近年有所起色,朝鲜经济发展水平较為落后。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往来产生了一定障碍,对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和地理走向均有较大影响。
(四)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出现萎缩,对我国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也有一定不利影响。2009年我国出口额较2008年下降16%,其中对日出口额下降15.7%,对韩出口额下降27.4%,对俄出口额下降47%。在我国对东北亚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种类方面,贱金属及制品降幅最大,达52.6%,机电产品降幅和对日出口额降幅基本持平,其余商品变化较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停滞,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韩国和日本经济陷入低谷,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五)东北亚区域外部的吸引
来自东北亚国家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部吸引,是影响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格局的要素之一,特别是美国对日韩的吸引及欧洲对俄罗斯的吸引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一直以来,俄罗斯的经济重心都在欧洲,2010年以前,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均為欧洲国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向亚洲倾斜,我国成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但当欧洲国家经济复苏后,俄罗斯经济政策是否会发生逆转还不确定,欧洲对俄罗斯的巨大吸引力仍然存在。同样,美国与日本、韩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密切,在2007年中国大陆成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之前,美国一直是日本、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美国对日出口额743.7亿美元、对韩出口额為445.67亿美元,美国对日韩的吸引也会影响我国对日韩的商品出口。
三、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发展态势
可以用出口贸易结合度和出口集中度两个指标来分析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发展趋势。
贸易结合度是衡量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基本指标之一,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结合度可用来表示中国出口与东北亚国家相互关联的程度,是商品出口地缘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贸易结合度值越大表示联系越紧密。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世界银行数据库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关于2001~2011年中国出口总额、对东北亚国家出口额及各东北亚国家进口总额数据,经计算,2001~2011年中国对日本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值分别為3.13、2.96、2.77、2.58、2.32、2.03、1.92、1.76、1.87、1.69、1.64,中国对韩国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值分别為2.16、2.11、2、1.99、1.91、1.84、1.84、1.96、1.75、1.43、1.53,中国对俄罗斯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值分别為1.11、1.2、1.45、1.53、1.49、1.23、1.48、1.31、0.96、1.25、1.57,中国对蒙古国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值分别為5.56、4.3、3.7、3.55、3.82、3.67、3.93、2.91、5.24、4.84、2.9,中国对朝鲜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值分别為7.64、5.14、5.54、5.19、5.68、5.52、4.56。从贸易结合度指数计算结果看,除中俄个别年份外,中国对东北亚其他国家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中国在商品出口方面与东北亚国家联系较為密切,其中以与朝、蒙两国最高,俄罗斯最低,说明中国為朝、蒙主要进口来源国,而日、韩、俄进口来源地较多,从中国进口额在总进口额中比重相对朝、蒙较低。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结合度近年总体较為平缓,中国与韩国、日本、朝鲜贸易结合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结合度在2007~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其中中日和中蒙出口贸易结合度在2008年最低,2009年有所回升;中韩和中俄出口贸易结合度变化较中日、中蒙具有滞后性,在2009年出现下降,中韩2010年仍在下降,直到2011年才出现回升,而中俄2009年低谷之后稳步回升。
出口集中度指标计算公式為:σ={[n∑X2i-(∑X)2]/[nX(n-1)]}1/2,其中σ為出口集中化指标,n=5(為日、韩、俄、蒙、朝五国),Xi為中国对其中单个国家的出口额,σ越接近0则越平均,越接近l/根号n越趋于集中。经计算,2001~2011年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集中化指标值分别為0.279、0.268、0.258、0.247、0.234、0.224、0.201、0.196、0.216、0.203、0.195。可见,2001~2011年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集中化指标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集中程度正逐年下降,中国商品出口目的地国向多元化发展。2006年以前,中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集中程度较高,此后逐渐趋于平均,在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回升,此后继续下降。需要指出,由于中国对蒙古国与朝鲜出口的贸易量较小,与中国对日、韩、俄出口贸易量相比相差数十倍,因此,考虑实际问题时应分為两部分探讨。中国对日、韩、俄三国出口集中程度下降较快,日本所占份额逐渐减少,韩、俄出现提升,而以上述三国為主的形势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基于数据分析,我们认為,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趋势是:第一,出口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东北亚国家整体处于经济恢复期,贸易规模正逐渐恢复并超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贸易规模必将不断增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改善都使中国与东北亚国家联系更加紧密,经贸往来也更加频繁。第二,出口贸易结合度在短期内变动不大,将出现小幅波动。贸易结合度的稳定性主要与贸易双方的资源互补程度、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各国贸易政策制定及贸易双方的经济互补性相关,而在短期内东北亚地区除个别变量外其余波动较小,这使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贸易结合度变动幅度也将较小。第三,出口的传统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逐渐缩小。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出口商品逐渐多元化,传统的优势商品份额逐渐减小,而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增长显著,这也说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在东北亚国家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第四,出口集中度将逐年下降。日本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地,韩国经过高速发展成為我国的次要出口地。近年来,俄罗斯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与我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我国对俄出口占对东北亚国家总出口份额逐年增加,导致我国出口集中度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日韩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与日韩间贸易摩擦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日韩间贸易的发展。第五,在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中各国格局会持续相当长时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仍将以日、韩、俄為主,蒙、朝由于自然条件、政治、政策等原因所占份额仍会较小。
四、促进我国对东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对策
(一)建立多边调控机制
在现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基础上,大力度增加峰会、论坛及对话等多边调控机制。全面构筑东北亚贸易平台,加强东北亚六国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联系。着力从国家层面出发為东北亚贸易往来扫清障碍,多国联动為发展东北亚贸易打开绿色通道。设立东北亚贸易协调组织,强化监督和立法,力图减少贸易摩擦,提倡贸易公平。
(二)优化贸易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开多国联运、陆海联运、陆海空联运航线,以便利的交通运输作為贸易保障。打造区域信息网络平台,扩大企业信息、商品信息电子化规模,提升区域内信息传递便捷性,形成区域内信息同步。促进配套金融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活动,提升我国的全球影响力。加强软环境建设,联合东北亚六国共同追求区域整体利益,维护周边和平稳定。
(三)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短期内仍鼓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长期内努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贸易结构优化,阶段性地将出口贸易结构由以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為主转化為以技术密集型為主。有针对性地扶持和保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动高附加值商品、高级产品及高端产品的出口,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通过国家、机构软环境建设,為企业提供贸易政策、贸易形势指引。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低耗能产品研发生产,降低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比重。
(四)推进出口商品和市场的多元化
避免出口商品种类过于单一,尽力发展多元化的出口商品。同时,实行市场多元化理念,扩大对蒙、俄贸易规模和商品种类,避免出口集中度过高,降低因个别国家政策及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带来的影响,努力提升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
参考文献:
[1]毛洪梅,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J],中国经贸,2009(6):11-12
[2]邱询立,张志强,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环中国圈国家发展论坛,2010(5):74-80
[3]邓力平,郑甘澍,贸易结合度分析与出口战略选择[J],东南学术,2000(5):49-58
[4]刘靖,毛学峰,辛贤,中国农产品出口地理结构的衡量与分析[J],世界经济,2006(1):40-49
【关键词】中日贸易 GDP 进出口依存度 产业内贸易
一、引言
对外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日两国作为彼此重要的近邻以及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更应该积极探索互利互赢的贸易模式,为两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提供助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分析当下中日贸易所存在的问题,把握中日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积极探索出更为合适的贸易发展道路,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就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Jung. Peton和Marshall(1985)在研究的37个发展中国家中发现只有4个国家支持出口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设,Chow(1987)得出阿根廷国家的出口与GDP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而巴西、以色列、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出口与各自的GDP增长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Jang C.Jin和Eden H.Yu发现美国的出口增长对本国的经济增长是中性的关系。Jianhong Zhang等(2005)计算1992到2001年间中国与50个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指数,得到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贸易结构的升级。
三、中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1998——2008的贸易与中国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中日贸易与中国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选取中日进口贸易额(JM)、中日出口贸易额(JX)、对日贸易进口依存度(DDJM)、对日贸易出口依存度(DDJX)四个指标衡量中日贸易规模,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相关指标经过自然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jm)、Ln(jx)。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的ADF检验,采用t统计量进行检验,分别对Ln(jm)、Ln(jx)、Ln(gdp)、ddjm、ddjx五个时间序列数据的水平、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四、结论
自2002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是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额的持续扩大,该现象反映的是中国对日本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严重依赖。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及贷款一直是中日贸易最大的动力来源,在中日贸易结构中,日资企业的进出口构成中日贸易的大部分。虽然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推动了中日贸易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向日本出口商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但大多情况下,中方只是赚取加工费,并没有转移相应的加工产品和技术。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基本已成为共识,但对于如何以更优的贸易增长方式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则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Van Biesebroeck,J.“Exporting Raises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12).
[2]Schank.T,C.Schnabel and J.Wagner.“Exporting Firms do not Pay Higher Wages,Ceteris Paribus.First Evidence from Link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IZA Discussion Paper(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2004,(1).
[3]Heyman.F,F.Sjoholm and P.G.Tingvall.“Is There Really a Foreign Ownership Wage Premium?Evidence from Match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FIEF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3).
关键词:羊绒产业;出口贸易;金融危机;发展特征;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54-04
一、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国,羊绒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中国的羊绒产业是由绒山羊养殖、羊绒原料流通、羊绒加工、国际国内贸易、市场营销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条。早在150多年前,中国羊绒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才开始发展自己的羊绒工业,在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羊绒产业的国际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回顾和总结中国羊绒产品出口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把其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初始发展阶段、震荡加速发展阶段和调整发展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原料出口、加工出口、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创新品牌的过程(见图1)。
(一)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初始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1989年)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山羊绒只能以原料形式廉价出口国外,加工能力仅限于擀毡、拧毛绳、编织手工毛衣、修建蒙古包等。60年代,中国羊绒企业开始生产羊绒衫,而英国道森公司早在60年代以前,已经用中国廉价羊绒加工羊绒衫并行销世界市场150多年。从7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批量加工生产分梳山羊绒,以半成品无毛绒形式出口国外,但大量的羊绒还是以原料形式出口国外,出口量也很少(见表1)。
1964年初春,中国第一件羊绒衫在北京麻纺织厂(雪莲股份公司前身)诞生,1965年6月,生产出2.5万件雪莲牌羊绒衫出口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拥有世界70%羊绒资源的中国不能生产羊绒衫的窘境随之彻底结束了。1980年伊盟羊绒衫厂(鄂尔多斯集团前身)以补偿贸易方式从日本引进设备建立羊绒衫厂,1981年正式投产①,逐步奠定了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此以后,中国结束了单一的无毛绒出口,羊绒加工业开始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发展,产量和出口明显增加。1983年中国无毛羊绒出口量为209吨,出口金额1 543万美元,1983年中国羊绒衫出口21.38万件,出口金额539万美元。1989年中国无毛羊绒出口量为601吨,出口金额8 449万美元,其中1988年出口量最高为840吨(见表2)。
这一时期,是中国羊绒产品出口初始发展阶段,也曾经发生过“羊绒大战”,使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国内羊绒企业损失惨重,造成中国羊绒及其制品的出口数量大幅下滑。
(二)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震荡加速发展阶段(1990-2004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羊绒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期,尤其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羊绒产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羊绒产业的高速发展,但亚洲金融危机也使中国羊绒市场形成了跌宕起伏、竞争激烈的形势。这期间,中国羊绒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进一步提高,行业分工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羊绒产业在初加工份额下降的同时,深加工比重得到较大提高,全面创新羊绒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并将产业的集团化、集中化、集约化的发展确定为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发展的目标。1990年中国羊绒产量为5 751吨,1999年羊绒产量达10 180吨,2001年羊绒产量为1980年2.74倍,年平均增长4.4%。1990年羊绒衫出口58万件,出口金额3194万美元,平均销售价格为55美元,2004年羊绒衫出口1 436.8万件,出口金额33 948万美元,平均销售价格仅为23.63美元。1990年山羊绒平均出口价格为11.65万美元/吨,1999年降为4.7万美元/吨,此后一直徘徊上升,2004年为5.69万美元/吨。这一时期中国羊绒企业从90年代初的300余家发展到2000年不同规模的羊绒加工企业达到2 000余家,仅知名的品牌就达120多个。总加工能力已超过2 000万件,羊绒加工企业呈现出“南北两派”,南派以“春竹”、“兔皇”、“珍贝”为代表,三足鼎立,北派以“鄂尔多斯”、“雪莲”、“鹿王”、“圣雪绒”、“清河”、“临河”为代表,六雄称王。1990年中国山羊绒出口量为749吨,出口金额8 726万美元,此后出口量波动大,呈震荡增长发展,2004年中国山羊绒出口产量为4 159吨,出口金额23 574万美元,这一时期出口量最高的是1999年为5 074吨,出口金额最高的是2000年为25 227万美元。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羊绒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羊绒及其制品的出口金额第一次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见表3)。
(三)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调整发展阶段(2005-至今)
这是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转折阶段,是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从稳定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从2005年起,中国羊绒的出口额并没有明显下降,但出口量开始明显下降。中国山羊绒出口产量从2005年的3 662吨降到2007年的3 075吨。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羊绒市场呈现出生产和消费量不断增长,价格却不断下跌的趋势。
2005年5月1日欧、美等国家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配额限制,实现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对中国20种产品进行限制或设限调查。中国羊绒贸易受国际、国内政策影响较大,2005年中国无毛绒、羊绒衫创汇额分别仅为3亿美元和6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羊绒产业的出口量和价格呈现稳步发展,上下浮动不是很大。
2008年下半年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由于羊绒价格较低,农牧民手中羊绒大量积压。2009年新旧羊绒叠加,羊绒货源充足,供大于求。
2009年受美欧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减少,致使国内羊绒价格下跌。2009年1-6月中国无毛山羊绒出口量为754.8吨,同比下降33.93%,出口金额5 021.8万美元,同比下降45.4%,出口价格6.64万美元/吨,同比下降17.37%。资金的短缺、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问世,给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使羊绒业处于低谷期,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经过了初始发展、振荡快速发展和调整发展三个阶段,经历了从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长期平缓的出口增长速度,影响向羊绒强国发展的进程
中国是世界羊绒出口大国,所生产的无毛绒、羊绒纱和羊绒衫等制品,60%以上出口到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逐年增长之势。2008年出口羊绒2 385吨,金额为19 444万美元,比1983年提高了11.4倍;出口羊绒衫1 825.7万件,金额61 079.7万美元,是1990年的31.5倍。
但数据显示,中国羊绒出口量仍处于台阶式震荡增长阶段,总的增长幅度不大。1970-1975年是200吨的台阶,1976-1990年在100吨以内的台阶,1993年到2 000吨后,一直在震荡徘徊阶段,其中1999年达到了5 074吨,但到2008年又回到了2 385吨(见图1)。羊绒衫出口也同样表现为台阶式震荡增长,徘徊不前(见图2)。
(二)出口产品仍处于国际羊绒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品牌优势
中国羊绒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原料收购运输,到初、深加工,再到制成品,最后销售经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但由于大多数企业依然是初加工产品,所以中国大量出口的是利润非常微薄的羊绒原料。尽管近年来一些企业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羊绒企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10家发展到2 600余家,并培育了15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和180多个品牌,初步形成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内蒙板块、以“米皇”为代表的湖州板块、以“贝加尔”为代表的深圳板块及以“梦特娇”为代表的“品牌延伸”板块。但由于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中国每年出口的羊绒制品中,99%以上为贴牌出口,自主品牌营销不足1%。目前国际市场上羊绒衫3/4是中国产品,但真正挂中国品牌的不到20%。中国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仅仅是国际市场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
(三)加工能力明显过剩,维持在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由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品出口大国,羊绒年产量由2 800吨激增至9 8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 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除加工国内全部原绒外,每年蒙古、俄罗斯等产绒国的3 000吨羊绒也进口中国进行加工,中国的羊绒实际分梳量达到了20 000吨原绒的水平,是资源总量的2倍以上。在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的同时,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部分企业设备技术落后,难以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初加工、低档次的重复建设,加剧了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最终损害羊绒产业的整体利益。
(四)价格长期缓慢增长,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
尽管中国羊绒收购价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羊绒和羊绒衫出口价格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却增长幅度不大。除1989年和1990年羊绒出口价格出现过14.06万美元/吨和11.65万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价位,其余年份一直在6万美元/吨~8万美元/吨的价位上徘徊,直到2008年也只增长到8.01万美元/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7月的出口价格甚至降为6.55万美元/吨(见图3)。中国羊绒制品在出口量增加的同时却价格逐年下跌,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并没有随着中国羊绒产业的发展而提升(见图4)。
(五)区域资源尚未完成整合,未能发挥区域集群竞争优势
羊绒加工企业和品牌生产区域分布全国,各种经济成分、规模并存。东部地区在销售模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具有优势,西北地区在原料和专业经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鄂尔多斯集团公司、鹿王集团公司、圣雪绒集团是中国实力强大的出口创汇企业。内蒙古鄂尔多斯高科技纺织工业园区、富兴羊绒工业园区和宁夏灵武市、同心县羊绒工业园是中国羊绒产业集群与羊绒工业开发园区有机结合的典范,是西北地区的特色羊绒产业集群。同时,中国还拥有众多羊绒产业基地,但由于羊绒产业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在资源布局、信息共享、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出口战略、品牌创新等方面各自为阵,尚未实现资金、产能、技术、人力、客户资源的互补共享,难以形成特色资源的整合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从而不能以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参与市场竞争,发挥整体优势。
注释:
①王林祥,王钰华:《面对入世的中国羊绒产业》,载《研究与探索》,200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田泓.中国羊绒产业现状[J].中国经贸,2007,(9).
[2]周占琴.中国绒山羊业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J].产业透视,2008,(4).
[3]刘新建.我国羊绒产业出口的现状与策略[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2).
[4]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羊绒产业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5]中国羊绒产业出口在严峻形势中重塑信心形象,[EB/OL].省略,2009-05-04.
[6]王军强.中国羊绒产业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8).
[7]张莹莹.湖北省羊绒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09,(1).
[8]薛凤蕊,乔光华.世界羊绒产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2008,(6).
The Development Phas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Wool Industry's Export Trade
Xia Hequn
(School of Business, North Nationality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