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师;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10—02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法国教育家P,伦格兰德认为,教育应该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防止知识陈旧,理论滞后,保证人自身的学习的连续性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每个人都必须终生学习。培养学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学习型教师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学习型教师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学习型教师,是指在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能够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适应专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教师。学习型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三是具备学习的基本能力。具体地,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 自主性。高职学习型教师的培养主要不是由行政职能部门行政化地计划培养,而是由教师自主学习而形成的。高职培养的人才虽然是通过个人学习而获得的,但是与学习型人才相比,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如果是个人自主要求进行培养,才应该属于学习型人才。因此,学习型教师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自主性。它的形成是个体自愿、自发地从各种渠道主观学习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连续的过程。
2 终身性。高职学习型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终身学习来指导其整个教学。因此,终身性是其鲜明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型教师的终身性即是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不断进取延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学习型教师的特点。
3 教与学交融性。学习型教师不是单一的专业人才的拼凑和简单结合,而是教和学交融在一起的人才,具有明显的交融性。这是因为,高校的学习型教师,是通过教学为科研提供实践经验,又是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质量的。因此,两者是统一地联结在一起的,同时也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学习,将教与学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运用科研,在科研中创新教学理论与方法。因此,学习型教师具有教与学交融性的特点。
二、学习型教师的主要学习内容
1 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其方法
高职教师一定要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变革,将教学与科研理论相结合,并有能力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同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能够熟练应用系统方法、控制方法、结构功能方法、信息方法、模型化方法等,丰富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方法。
2 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
高职教师既要“博”又要“专”,不但要对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而且也要掌握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站在本学科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符合高职“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 以终身学习理念指导教学活动
这是学习型教师内涵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具体是掌握终身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能在实践中,以其为指导思想,积极进取,主动地获得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体现教学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前沿性。
三、学习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1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
“激励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应用激励方式启迪参与者的心智潜能的科学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组织学习”。首先,是对教学个体的激励。高职院校要以学习型教师培养的目标与内容为基础,针对高职教师的心理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个人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使用相应的评价手段激发其教学科研热情,把高校学习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和教师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的教学科研行为,如教学方案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教学、科研标兵评选,教学、科研之星遴选等。要将评选或比赛的结果与享受津贴、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等挂勾,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对个人申报的省级、国家科研项目应配套给予经费支持,激发他们从事教学科研的热情,并以此激励他们不断地学习、探索教学科研的规律,从而使其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体现出学习型教学人才的学习连续性的特点。
2 构建互动学习的教师学习型团队
教师学习型团队的组建是增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应以院系为单位,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特点,组建互动学习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建设应该与专业建设、课程特点、科研项目特点等相结合,从四个方面构建的学习型教师团队。第一,以院、系为单位、以专业为导向建立教研室,专业教研室负责本专业的科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全面工作。第二,以校为单位,根据学科优势与特点,优化组合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组建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全校的学科建设、科研评价、科研规划、项目申请、课题攻关等方面的工作。第三,根据课程的特点或科研项目的特点组建临时型教学科研团队。临时型教学科研团队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科研目标而组建的团队。它具有教学科研目标明确、成员结构合理的显著特点。第四,组建在实践中经过磨合自然形成的、具有规范的团队章程和成熟的团队文化的常规型教学科研团队。它具有教学科研方向明确、团队规章制度及团队文化成熟的特点。组建教学科研机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校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将其融合起来,以实现学习型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教研室、学术委员会、临时性科研团队之间的互动学习体系。
3 以导师制为依托,创建青年教师自主学习的平台
最初,导师制度被用于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之中,近年来,导师制度被用于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这是指在教师群体之间建立联系,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教学研究进行指导和培养,使其熟悉教学规范,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制度。这是督促青年教师向经验较为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的制度。青年教师接受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即是在虚心学习导师的教学科研经验,从而创建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学习的新平台。首先,导师的遴选应该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组织、系部负责,以双向选择的原则,遴选那些工作认真负责、师德师风优良、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各个教学环节、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资深教师作为导师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给青年教师。其次,要建立导师考核评定机制。导师从事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应该与工作量挂勾,经过系、院、校的三级评定,奖优罚劣,激励教师积极上进,不断提高导师教师的综合素质。青年教师依托导师制,虚心向其导师学习教学科研经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青年教师便多了一个学习教学与科研的新平台,使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地提高。
4 开展校本学习活动,营造教师自主学习的氛围
校本学习活动是主要针对学校教学与科研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因此,校本培训的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以及科学研究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并以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基础,实现教师教学科研方法的转变。终身学习是学习型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理念,而教学科研活动以实践性学习贯彻始终,成为培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切入点。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国卡内基要梅隆大学图书馆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馆馆藏结构,并能熟练掌握文献资源获取手段的资深图书馆员,与对口专业的专家学者建立专门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和检索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源需求。这便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形成的雏形。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紧接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大学也都引入了这一模式。进入21世纪,学科馆员制度更是在高校图书馆界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学科馆员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海洋,信息用户想要检索获取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困难。而一直以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信息服务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学校各院系的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读者所需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制度模式产生。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3.1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各院系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层次较高,他们的信息需求同一般读者相比,也更加专业、准确、深入、有时效性。针对这部分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方法,主动出击,全面深入地了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信息需求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以保证他们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2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以往高校图书馆侧重于文献的收藏和保管,信息服务方式也趋向被动,一般只有在读者有了信息需求,主动找到图书馆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才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服务内容也只是查找文献,电子资源使用培训等初级服务,并没有达到主动、深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分析研究,提供信息服务的水平。而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各学科了解各院系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主动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的建立,成为院系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接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3.3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都比较复杂,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也有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图书馆的人员,因此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服务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图书馆即便想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图书馆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在馆内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曰图书馆馆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以及学校专业方面的学习。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4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地位
图书馆在高校中长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被学校所重视。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图书馆本身信息服务工作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特别是没有得到掌握话语权的学校各院系专家学者的认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资源的建设和保存,重野藏冶轻野用冶,服务上也只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不能主动地与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带来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读者、特别是这些从事重要教学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们,在遇到文献信息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不会想到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检索等方式解决信息需求问题。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高校图书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导致图书馆在学校内部影响力日益下降,地位也相应降低,并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够建立起一座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了解、倾听读者需求,密切跟踪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进度,了解掌握其信息需求,并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学校重要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学校领导和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内部的地位,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建设增加投入,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具体举措
4.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学科馆员人才储备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学科馆员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传统的图书馆馆员更多倾向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保管,对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是需要了解、熟悉本馆馆藏资源,能够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信息资源的时候,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找出所需相关文献资源。这样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传统的图书馆馆员只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而学科馆员因其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同,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和专业教育背景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教育背景,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能。图书馆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符合学科馆员要求的人才队伍。首先,从外部引进具有其他专业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跟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图书馆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这样往往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各个学科专业不熟悉,不了解,无法做到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今后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之外,也应当考虑引进一部分具有其它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外语专业、以及本校所开设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鼓励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各高校人事编制都比较紧张,单纯依靠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来建设符合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继续教育,鼓励原有工作人员,继续加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为馆内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从馆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又对学校相关专业非常熟悉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4.2调整部门结构,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图书馆学业务流程划分的,基本都是按照对文献资源的处理过程来设置各个部门,野采、分、编、典、流冶。这样的部门划分是符合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但是如果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必须对传统的部门结构进行调整,这是由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学科馆员工作的重点在于主动了解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分析研究,提供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以保障其信息需求。这样的工作任务,要求图书馆内部打破过去传统的部门划分,建立一个由图书馆领导指挥下的,各部门一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构,例如像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组,或是像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的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由图书馆领导牵头成立,统一协调部属曰其次成员涵盖全馆各个业务部门,通力合作。这样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科建设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缩短特定文献资源从采访到流通的时间周期,更好地为专家学者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4.3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度
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衡量、判断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图书馆应该建立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任务目标,明确学科馆员的责任划分,规范学科馆员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科馆员清楚地了解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从而更出色地为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完成图书馆赋予他的学科服务任务。在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热情,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和水平,图书馆也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科服务成绩显著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工作热情,奖励先进,带动整体共同提高,使学科馆员队伍形成野比学赶超冶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能力。
4.4加强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
1.管理人员无法适应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核心是是管理者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其所担负的职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无法满足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不具备基本的管理决策能力;第二、不懂教育,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理念;第三、不熟悉业务,缺乏部门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第四、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往往导致高校管理工作本末倒置、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直接制约了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建设。
2.政策机制的问题。高校普遍存在的“双肩挑”是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的“双肩挑”,是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同时担任管理岗位的管理干部。“双肩挑”意味着管理者同时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容易造成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出现等问题,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业务,轻行政”,即重教学科研人员,轻管理人员。高校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发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深造进修,力争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本是无可厚非。但是,高校对于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造成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职业规划,不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1.提高职业认同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自己的管理服务角色,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宏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管理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特殊性,结合自身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提高管理业务能力,树立服务意识。
2.建立健全职业化准入制度。高校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准入制度则是推进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高校管理工作职业资格应该成为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一套涵盖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定、职业双向选择市场和职业后勤服务机构为一体的高校管理人员从业就业和发展体系。高校和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可以通过这套体系实现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和职业化的水平。
3.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高校应建立完善高校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制度,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应该结合不同管理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制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建立科学规范的在职培训体系,并将培训考核成绩作为管理人员晋升的依据。其次,高校还应支持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需要,通过学费减免等方式鼓励管理人员尤其青年管理人员积极攻读在职学位,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4.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是为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促进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当坚持民主、公正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强职级评定的激励作用,建立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机制。
三、小结
高校教师发展 教学科研 激励措施
欧美等国初期的高校教师发展,主要指教师专业领域水平的提高,后来增加了教学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教情况的变化,又开始引入职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体发展等内容。教师发展的研究在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以来,相关的研究较多;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在我国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人们片面认为高校教师高学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能力,不需要进一步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教师是一所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高校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经过连续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入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的新阶段;而质量的提高,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有更高的期许,高校在应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赢得自身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教师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以期对高校教师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激励措施。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对全国199所高校的273位教师进行了书面和电子问卷调查。笔者利用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的机会,通过参加各种全国性高校研讨会,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向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的全国各校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组其他成员或者委托他人,深入华南和西南高校进行调查,部分对象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进行。另外,调查组成员还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和在Q群共享中提供下载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方式及状况见表1-1。在以下调查分析中,我们会就公办和民办教师的发展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的比例数据,是某项被调查的教师数量占相同类别教师数量之比。
二、高校教师发展观念
在调查“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3%的民办高校教师是出于“热爱教育”的原因,这种选择比公办高校教师的选择高出10%。中国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企业化运作比较明显,其职业的稳定性比较差,其工资待遇与相应层次的企业管理者相比相差甚远;在民办高校教师职业不稳定,工资待遇又不好的情况下而选择这个职业,其对教育的热爱程度就不言而喻。对于以上调查问题,选择教师“社会地位较高”的公办和民办高校教师的比例分别是13%、17%,由此可以看出民办高校教师对于教师行业的肯定高于公办学校的教师。在“对教师职业的总体满意程度”调查时,77%的民办高校教师选择“满意”,高于公办高校教师2%。对于“如果重新选择职业,您还会选择当教师吗?”这一提问,民办高校教师选择“是”的达49%,高于公办高校教师8%。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不稳定、工资待遇又不好,但接近一半的教师仍然还会重新选择教师职业,除了“热爱和肯定教育职业”的原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探索原因。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们选择教育行业,还源于教师有较长的寒暑“假期”。但是,在表2“最不满意”栏目中,竟然还有1~3%的教师对假期不满意?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加上计划生育等原因,使得高校生源越来越少;各校之间,特别是部分民办高校,为了争夺生源而强制教师在寒暑“假期”去中学招生;公办高校,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使教学接近实践而强制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等等;以上这些占用寒暑“假期”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教师对假期的满意度可能也会越来越低。表2“最在乎的”栏目,“收入”一项位居高位,这与“最不满意”的是“收入”而遥相呼应,这也反映出高校教师收入之低和学历职称之高反差太大,提高高校教师收入势在必行!在“最在乎的”的栏目中,民办高校教师选择“自身业务能力”高于“收入”的需求,公办高校教师选择的比例也很高;现实中,民办高校教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后,一方面争取进入公办高校执教,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去校外兼职赚钱;公办高校教师主要通过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兼职赚钱、提高社会地位和实现自我价值,也有一部分因此进入更好或更高层次的高校工作。
三、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习惯
调查中,有观察记录自身教学行为习惯的公办和民办高校教师均达54%,但是经常有记录教学日记习惯的教师只有6~13%;“观察记录自身教学行为”和“写教学记录”有利于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应该提倡并纳入到教师考核当中。但是,观察记录自身教学行为和书写教学记录的频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水平,而选择日度、周度、月度、季度或者半年度等观察和记录周期,否则流于形式。在问到“您习惯根据什么来设计教学?”公办和民办高校教师凭“教学经验”和“教科书/教参”来设计教学所占比重均达50%以上,这种教学设计趋于保守,因为教学经验和教科书需要时间的积累,知识相对陈旧;对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来讲,这样是不合时宜的,应该更多地采用参考专业书刊及与同事、同行交流的方式来设计教学。20%的公办和22%的民办高校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来设计教学;现实当中,部分教师为获取学生给予的评教高分,而迎合学生口味进行教学。因此,高校人事部门在设计教师考核体系时应加以避免。
在问到“您在教学之余从事过教学研究”之时,只有6%的公办高校教师回答“从没做过”,而同一答案的民办高校教师高达27%;但是,93的民办教师和97%的公办教师都认为,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水平的手段、是一种经验的总结;64%的民办教师和72%的公办教师认为教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63%的公办教师认为,教师进行教学与做研究两者之间能够统一,偶尔或者没有矛盾;但是,只有25%的民办教师认为能够统一,偶尔或者没有矛盾。现实中,民办高校师资严重缺乏,除了超负荷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招生和学生就业等重任,加上民办高校获取科研课题的机率很低,所以很难做到教学与研究的统一。难怪民办教师一方面肯定教学研究的作用,一方面却不认同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统一关系。扩招后,公办高校中的高职高专院校师资也很短缺,20%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调查显示,20%左右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高校教师认为,在科研素质和能力、资金和参考资料、科研理论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些在高校教师发展方面应重点扶持。在问到“在教学科研中碰到问题时,您一般如何寻求帮助?”时,89%的公办和91%民办高校教师自己钻研和请教校内其他老师来解决问题,只有6%~9%的高校教师通过校外交流的方式来解决。校外、国内和国际交流,是高校教师获得前沿知识、先进经验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推广和大力支持。
四、高校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程度
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我们从知识、能力和教研经验积累方式来分析客观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教学方法和技术知识、教师个人实践经验方面,50%以上的高校教师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50%以上的高校教师则认为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表达及师生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50%以上的公办和44%以上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与教学科研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在阅读专业书刊方面,47%的公办高校教师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而36%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作用很大,其实专业书刊传递前沿知识和技术,在高校科研工作上作用巨大。
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观因素,我们主要从教育组织及成员本身来调查。48%以上公办和44%以上民办高校教师认为,院系领导、学校管理及学校氛围、教师自身的评价等因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大;但是,单靠领导个人的努力是不长久的,必须建立高校教师发展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同时还必须有教育部门的宏观管理、配套政策,还要发挥教研组的微观组织作用和优秀同事的模范带动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公办高校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不容乐观,民办高校更是问题严重;53%的公办和64%的民办高校学生,自觉提前预习课程的实施率不到5%;44%的公办和60%的民办高校,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于40%;一半以上的公办高校,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到20%,民办高校的情况更糟糕;70%的公办和88%的民办高校,课后复结的学生不到20%;总体上来讲,45%的公办和69%的民办高校,认真钻研学习的学生不到20%。其实,学生认真学习与否会深刻地影响教师的发展,其影响状况如表3。
影响教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容易被人忽视,就是家庭环境因素。高校教师也食人间烟火,越来越多地困于家庭感情纠纷的旋涡。在调查中,问到“您因为教学工作而与家庭成员有过冲突吗?”公办和民办高校教师回答“经常有”的分别是8%、12%;在高校教师中,民办高校教师有着更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其与家庭成员冲突的概率也更高。谈到冲突的原因,46%的公办和50%的民办高校教师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家人,这与上文表2“1~3%的教师对假期最不满意”的原因有关系,也跟师资缺乏而导致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压力大等有关系;特别是,还有11%的公办和21%的民办高校教师生活比较拮据,这种反常现象到了向相关部门问责的时候了!在这种困境下,教师投入与产出天差地别时何以安贫乐道?在谈到“您对情感生活或家庭生活整体满意度如何?”时,19%的公办和31%的民办高校教师回答“不满意”,这种警示足以引起教育部门,特别是高校的足够重视;在企业有专门解决员工经济困难和感情困境的“员工帮助计划”项目,为何高校就没有“教师帮助计划”呢?建议高校工会和院校领导少在电视镜头和照像机前做秀,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教师帮助计划”工作。
五、高校教师发展激励措施探讨
(一)增强领导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意识和问责制
领导的支持是高校教师发展项目能否开展以及影响项目开展情况的关键性因素。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您认为贵校教师发展的效果如何?”有高达47%的公办和58%的民办高校教师回答“口头上、走过场”。在问到“校长、院系领导在促进教师发展上的态度”时,56%的公办和72%的民办高校校长、院系领导“名义上都支持,但不提供机会和资金”。可见国内大部分高校领导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意识还停留在“口头上、名义上、走过场”,对本校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缺乏责任感和执行力。因此,我国高校教师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详见表4。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支持;面对学校不重视教师发展以及氛围不好、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的严峻现实,在相关政策中应建立院校领导问责制度和教师发展激励政策;同时,教师们应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唯有先行自救才能获得他助。
(二)普及高校教师培训发展项目
调查中,当我们询问“您常有培训进修的想法吗?”有66%的公办和58%的民办高校教师回答“经常有”;培训需求比较旺盛,但现实中教师们是否如愿以偿呢?于是我们进一步调查“您获得的培训进修机会如何?”52%的公办和67%的民办高校教师回答“比较少”;由此可见国内高校教师发展水平之低,也预示着国内高校教师发展前景广阔。高校在做教师发展项目的时候应参照教师的培训需求,并且应用恰当的培训方式,才能激励和促进教师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学科新发展、专业知识、课程研制与开发等培训内容;比较受欢迎的培训方式包括,实践指导、案例分析和研讨交流等。如果没有培训进修的机会,可以通过网络资料、查阅书籍、自己摸索、同行交流、参与教研活动等,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建立教师发展机构和学术休假制度
当询问“本校是否有教师发展激励研究和服务机构”时,60%的高校教师都回答“没有”,但同时又表达了“想参与该机构”的愿望;同样,48%的公办和67%的民办高校教师反应,本校没有但是又想参与各类学术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高校教师发展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施,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起步时间不长,在研究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时,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可以先建立校内组织,例如直属校长领导的“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和服务中心”,先让高校教师发展基本活动初步开展起来。然后研究如何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而非管理,更非领导,并建立相配套的学术权力激励机制;研究如何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提供教学和科研资源、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研究如何赋予教师学术权力,保证专家治校等等。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自己成立高校教师发展的专门协会,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爱好和个性,引导和帮助教师参加国家各级研究机构、科协、社科联、专业学会、协会、俱乐部等学术团体。对于积极参与者和一定贡献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最古老的高校教师发展形式始于1810年哈佛大学的教师学术休假,它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主要形式。调查中发现,74%的公办和81%的民办高校教师反应,本校没有但是又想参与学术休假激励项目。我国第一批被列入“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试点的高校,也可以算是国内学术休假制度的先行者;尽管相关部门没有提出具体措施,清华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在2004年前后相继提出学术休假制度;但严格而言,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实行真正的学术休假制度。推究原因除了相关高校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有薪休假制度,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是相关人员休假以后,谁来顶替其教学工作?笔者建议在各专业选拔和资助学术功底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宽的教师,作为“轮教岗位”教师,能够胜任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任务;“轮教岗位”教师顶替学术休假的教师完成其教学任务,被替代的课时仍然归学术休假的教师拥有,“轮教岗位”教师的课时由学校另外支付。建立学术休假审批和考核方案,使得有学术潜力的教师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安心参加访学、进修、培训、科研、调研、学术会议和讲座等,而无须兼顾教学。
(四)推广反思性教学研讨和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平台
反思性教学,是对自己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和交流,运用相关教学标准、企业和行业标准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企业和行业的应用性。调查中,45%的公办和42%的民办高校教师反应,本校没有但是又想参与反思教学研讨活动项目。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专家会诊式”集体反思教学激励机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职业经理人参加,高校和企业集体讨论、分析和解决典型、普遍、难度较大的教学和实践问题,并且把相关过程和结果向相关老师分享,从而促进教师成长。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包括: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及交流,创造较好的环境、氛围、政策和资源给大部分教师从教学科研方面发展,提供正常渠道给小部分教师从行政管理岗位方向发展。关于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及交流,包括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摊位展示、学术交流和“电子档案袋”;有37%的公办和36%的民办高校教师表示“没有但我想参与”,这也表明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动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任务。摊位展示就是直接把教师作品张贴、悬挂和摆放,学术交流就是把教师教学科研成果通过研讨会、讲座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向大家展示和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电子档案袋”,充分展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使得各种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关于“本校有正常渠道给教师从行政管理岗位方向发展”调查项,有31%的公办和37%的民办高校教师表示“有,并且我想或已参与”;令人兴奋的是,有28%的公办高校教师表示“有但我不想参与”,还有29%的民办高校教师表示“没有并且我不想参与”,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教师疏远行政官僚职位、青睐教学科研岗位。在“本校有较好的环境、氛围、政策和资源给教师从教学科研方面发展”调查项中,尽管本校教学科研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可喜的是有49%的公办和66%的民办高校教师表示“没有但我想参与”,也让我们看到中国高校工作正本清源的未来。高校应大力培养工于学术、偏好教学科研的教师,大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策和资源给他们从教学科研方面发展;工于管理、偏好行政事务的教师,可提供竞聘渠道给他们从行政事务岗位从而为教学科研的教师服务。
(五)体制外的个人独立发展项目
当高校教师对其职业进行高学历、高职称、多精力的高投入时,却换得低薪酬、低地位、少资源的低产出时,高校教师一定会谋求体制外的个人独自发展项目,来达到自己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开明的高校管理者必须要明白,管制教师、颐指气使、独享资源的所谓高校领导时代已经终结,服务教师、人性关怀、共享资源的高校服务时代即将来临。高校服务时代产前阵痛期越长,这种体制外的个人独立发展会越长和越强。目前,这种体制外的个人独自发展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调查中,有49%的公办和53%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本校有教师在校外兼职赚钱,并且自己想或者已经参与。有26%的公办和20%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本校有教师组建了公司或学术团体,并且自己想或者已经参与;另外,有42%的公办和43%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虽然本校暂时没有人组建公司或学术团体,但是自己想找机会组建或参与。有58%的公办和38%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本校有教师主讲学术会议或培训或讲座,并且自己想或者已经参与;另外,有25%的公办和38%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虽然本校暂时没有教师主讲学术会议或培训或讲座,但是自己想找机会参与。
参考文献:
[1] 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分四批选拔200名特级教师(其中教师120名、校长80名),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科研素养、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个人专长更加凸显,特色风格更加鲜明,为培养造就社会公认的人民教育家奠定基础。
2009年首批拟选拔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0名,其中教师30名、正职校长20名,主要是50岁以下,具有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在区域和学科专业领域内声望高、影响大、示范性强的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
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采取专家引领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工作。为培养对象创造演练实践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努力让培养对象在改革实践中获得发展和提升的机会。资助培养对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出版专著,推广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努力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在江苏教师教育网设立交流中心,供培养对象交流研讨和展示成果。
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周期为5年,省教育厅与培养对象签订目标责任书。省教育厅在第三年对培养对象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的不再列为培养对象。管理期满后,省教育厅对培养对象进行终期考核。培养期间,省教育厅安排人均年培养经费3万元,主要用于培养对象的培训、科研、专著出版和导师指导费等。
(摘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09年第19期)
2009年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第三年。在认真总结前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狠抓落实,2009年的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进展顺利,生源质量良好,实际录取免费师范生12112人,比2008年实际录取人数增加729人。
一是考生报考踊跃。2009级免费师范生生源数量比较充足,重点线上考生达到招生计划数的数倍以上,如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湖北考生数与招生计划达到10:1的比例。
二是生源质量保持良好。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各地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42.5分,录取最低分平均高出省重点线31.2分,录取最高分平均高出省重点线64.3分。
三是生源结构基本稳定。2009级免费师范生中,中西部生源占89.38%,农村生源占59.4%,男生占35.1%,与2008年相近。
2011年1月2日,美国Alfred大学的用户培训馆员Brian T. Sullivan发表了《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1]一文。此文一出获如一重磅炸弹,重新燃起了20世纪70年代未曾鼓噪一时的“图书馆消亡论”的战火。这把“火”不仅烧着了美国图书馆界,同时也迅速波及到国内图书馆领域,不少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图书馆生存的忧虑。因此在这场扑朔迷离的图书馆变革中,高校图书馆是生是死,是日渐式微直至消亡,还是凤凰涅??获得新生,高校图书馆都首当其冲。
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说过一句话“图书馆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智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初景利教授也说过:“图书馆的未来取决于图书馆员的能力,就像医院的能力是由医生的水平所决定的”[2]一样,将来的图书馆不是馆藏规模大,馆员人数多就是一个大的、有能力的图书馆,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范在化的信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如何重新定位自身、重塑形象,避免走向边缘化乃至消亡,这是摆在整个图书馆界面前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难题。而如何提升自身服务技能,留住用户则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当前和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
1 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的范式转变应对策略
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下,网络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因素,如果图书馆不能适应这些环境的变化,那么必然被抛弃、被取代。所以我校图书馆对已有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进行调整,重新规划部署业务机构和整个图书馆业务流程,以创新学科服务,嵌入到教学科研过程,真正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采取的措施有:
1.1 嵌入教学科研过程
图书馆能否走出图书馆而嵌入教学科研过程中,是对图书馆能力的重大考验[1],而嵌入式服务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服务的主流模式和新的趋势。它是指图书馆员的服务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而是嵌入到用户的科研或者教学当中,实时、实地为用户提供服务[3]。图书馆只有实施嵌入式服务,才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力,才能缩小信息与用户间的“最后一公里”,这也就是我们优于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的地方,也才能实现图书馆的价值,提升图书馆的地位。今年我馆派出三名学科馆员于历史与文化学院中实时、实地了解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并加入到土司文化申遗课题中,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和认可。
1.2 创新学科服务,设立参考咨询部
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层次、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的开展水平,都直接影响着高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1]Brian T. Sullivan认为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会被不断改进的搜索引擎和社会网络工具以及相对便宜的信息技术帮助平台所取代。应该承认,随着时间与技术的发展,简单的参考咨询工作会逐渐被取代,但以学科服务为代表的高级服务则应运而生。在科研过程有很多工作是需要通过人来完成的,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以学科馆员为主体所开展的学科服务适应新信息环境与科研环境对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需要。而设立参考咨询部就是要集中馆内最优秀的人才,建立起高水平、并拥有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学术团队或专业队伍,以承担起由提供文献检索、培训、咨询服务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转变,学科服务的场所正由馆内服务向融入科研一线、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方式转变、学科服务的方式由学科馆员个人能力向学科馆员专业队伍(团队)与用户的团队协同转变,成为科研伙伴和科研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 加强技术部力量,利用新技术,提供移动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宽带等新技术,开展移动学习服务,[1]德国的Klans Ceynowa 在2011年国际图联(IFLA)大会中勾画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框架:OPAC和网站等基础服务的移动化、特色馆藏显现的新场景,多种设备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图书馆,图书馆员的职业定位不是在图书馆里工作,而是更多的是在用户的空间里,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和移动设施结合在一起,将顺应用户信息行为与需求的变化,极大地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2 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
进入21世纪,未来图书馆从内到外都将与传统的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取代和放弃,就必须主动的适应用户的需求,“穷则思变”。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图书馆的吸引力在哪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初景利教授说过:“图书馆的未来取决于图书馆员的能力,就像医院的能力是由医生的水平所决定的”,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图书馆在供给上具有雄厚的实力,高质量的信息内容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构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不能被互联网轻易取代的。这个社会一直在淘汰有学历的人,但不会淘汰有学习能力的人。
2.1 高度重视馆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1.1 请进来。我馆每年都要请特聘教授、专家来馆里进行讲学,每年培训的主题、?热莺脱?请的教授、专家都有不同,所讲的内容对馆员开拓视野,接触更多信息,衔接目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变化,对图书馆馆员的能力有一个快速的提升。
2.1.2 走出去。我馆每年都会组织一些人走出图书馆,到对口支援大学如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图书馆,进行业务能力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学员学成归来后,还要将他们所学知识对全馆人员进行学术汇报和分享。
2.2 引进人才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或者设立特聘教授,是使图书馆拥有一批学科情报专家最快捷的方式。由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和支撑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可以使图书馆馆员的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2.3 实行岗位轮换制
岗位轮换是在图书馆内部各部门或各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岗位轮换,时间期限最好是一至二年。通过岗位轮换,可刺激馆员的职业敏感度,逼着馆员适应新环境,开发职业潜能,挑战自我学习新技能,使馆员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 质量 优质 团队
随着我国高校本科向大众化发展,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的今天,教学团队无疑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育部在2007年初明确提出在实施教育质量工程中,要建立一批教育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这表明教学团队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无疑将给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助推力。
一、目前影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1.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日益减少。我国高校一直沿用前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教研室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按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来划分的。目前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日益减少,教研室的工作实质上变成了对学校政策的上传下达,例行布置教学任务,期末的监考安排,而对教师教学研讨的组织却非常缺乏,教师们缺少教学交流的平台。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科研呈现各自为营的局面。教学和科研是既互为补充又相互结合两个方面。通过教学科研能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思想,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因此提高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因。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际的教学才能发现教学中问题所在。长期以来,在高校教学科研主要倚重教师个人的作用,合作比较少。即使对于申报成功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之间也缺乏合作研究,往往是课题主持人自己在研究。由于是单兵作战,所以造成在教学科研中有重大突破的研究较少,重复低质量的教学科研项目较多的现象,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也比较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材配备率低,缺乏优质的教材。教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指纸质课本,还包括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试题库、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依托。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的质量。目前在高校,教材配备率比较低,有些课程根本就没教材,上课的内容由教师自己决定,随意性大。在教材研究方面,由于缺乏组织者,教材的更新缓慢,教材内容陈旧,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短缺,缺少高质量的教材。目前大多数教材的选择与编写都是依靠教师个人或教研室,没有按学科建设来选择,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4.教师之间协作比较少,教学能力提高不快。高校每年都在扩招,高校的师生比不断上升,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加大,而教师之间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沟通则日渐减少。教师们根据自己所确定的内容进行授课,教学与科研中如果遇到的问题也采取自我解决的方式,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有随意性,而且缓慢。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新增专业的不断增加,老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刚毕业不久,虽然知识水平较新,但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生所学的知识恰当融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虽然许多高校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但只是名誉上的,缺乏实质上的指导。所以目前在高校,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缺乏实际的合作交流,造成授课内容和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教学团队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团队建设在企业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这主要源于团队能提高队员的参与度,会使工作变得更有趣,提高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团队的工作中,队员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同志式友情,而增强队员的满意度;团队建设总是与培训分不开,通过培训,能使队员的技术、决策、人际关系提高。另外在多变的环境中,团队比传统的组织结构更灵活、反应更迅速,能快速地组合、重组、解散。
高校教学团队是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依托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由同一专业分布于不同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所组成的教师团队。这种组织形式能弥补教研室在教学研究职能方面的不足,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师在相互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和知识共享,在团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团队整体绩效最大化。教学团队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一个教师们探讨教学问题的平台。教师们探讨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之间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所教的本课程有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得掌握与本课程相关专业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靠教师单个的力量几乎很难做到。而建立教学团队,能充分发挥教师们的特长,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满足学科综合化发展需求,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能利用集体智慧,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团队把教师按不同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技能组合在一起,由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带头人,这就有利于利用集体的智慧组织编写一些具有一定特色、较高水平的教材,而且还可以随着知识内容的更新而不断修订完善教材,保证每门课都有实用的教材,使得学校教材建设呈现层次化、系列化的特点。
第三,实现教学科研的突破。高校本科的教学一定要与科研相结合,要把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解决,并且通过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必须靠集体的力量。教学团队的建立摆脱了教师们在科研上各自为营的局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思路启迪、知识融合,通过教师之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会促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的出现,有益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开展多种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满足学科综合化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第四,能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为教案的准备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的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有个体差异,但教案的准备能力、教学方法设计和课堂的组织能力,能通过团队的作用得到提高。从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来,都具有硕士、博士的学位,从知识结构来看,这些青年教师一般专业知识较新,思维活跃,但由于新上讲台,对教学重点把握,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堂的组织能力都较弱,而这些正是老教师的优势,老教师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知道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知道采用学生能较好接受的方法进行课堂设计,但老教师往往面临的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够新,所以建立教学团队可以优势互补,年青老师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而老教师向年青教师学习新的理念,这样通过知识技能的互补,能不断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
1.合理的教学团队规模。根据企业成功的经验,最好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比较小。如果团队成员比较多,只要多于12人,团队队员在相互交流时就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在讨论问题时达成一致,就难以形成凝聚力、相互信任感,很难顺利开展工作。所以对于团队人数的控制,是高效教学团队建设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要塑造富有成效的教学团队,就应该把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
2.优化的成员配备。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所以在队员的配备上应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首先在年龄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教师的配备原则;其次要注意队员能力的配备,一个高校的教学团队应该需要下面三种能力的教师,一种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第二种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这类教师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需要能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师。对不同技能的教师进行合理的搭配是创造高绩效的教学团队的关键。另外在选拔团队的带头人时,必须选用真正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担任。
3.清晰的团队目标。成功的团队会把他们共同目的转变为具体、可以衡量的、现实可行的绩效目标。而目标既能提高个体的绩效水平,也能使团队充满能力。具体的目标可以促进明确的沟通,有助于团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达成有效的结果上。建立本科教学团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整体本科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凝聚力,不断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最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这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梯度建设,通过发挥有经验的老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使得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团队要明确具体阶段目标,并且应该让每个团队队员清楚哪些是个人的责任,哪些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4.明确的团队类型。教学团队的构建应该以相近学科为基础,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通过教师的协作和资源共享,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学生在高校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通常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可以把团队分为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多功能型团队。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高校的教学团队应该属于问题解决型教学团队,也就是根据团队的目标及任务,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讨论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决定工作任务的分配以及相互交换改进工作方法等。在团队的运行中要注意调动员工参与决策过程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1.要积极培养团队选手。使教学团队高绩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的参与度。在团队中教师的成功与否不再由个人的绩效所决定,所以队员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面对个体之间的差别并解决冲突,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这些对刚加入团队的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首先在选拔选手的时候,除了考虑被选者是否具备所需的工作技能外,还要考虑他们是否具备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其次在团队建立后,要聘请一些专家对这些被选拔的队员不断地进行培训,帮助队员提高解决问题、与其他成员沟通、处理冲突等技能。
2.培养队员之间的信任感。高校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属于独立性比较强的个体,教师之间日常的工作联系并不紧密。而教学团队的建立,要把这些独立性较强的个体加入到团队中工作,要团队成员善于和别人合作、与别人共享信息,这就使得培养团队队员之间信任感尤其重要。高绩效团队的一个特点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也就是说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相信各自的个性特点及能力。而团队刚建立起来时,团队成员之间由于背景、经历和观点存在不同,所以建立起信任并能真正合作还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团队成员之间做到真正的相互信任,建设团队文化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通过团队文化的支撑,形成核心的团队价值理念,才能使得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相互信任。所以只有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才能带来团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形成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平台。
3.构建合理的团队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主要目的就是能使团队成员在个人与团队层次上都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绩效评估主要通过准确地评估员工个人的绩效、团队的绩效,而把其作为奖酬分配的基础。如果实际的绩效评估的标准不准确,队员就可能获得过高或过低的报酬,这就会引起一系列如影响队员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降低其努力程度、增加其缺勤率等消极后果。所以在设计和完善教学团队的绩效评估体系时,应建立以团队绩效为基础,同时以个人贡献相结合的教学科研评估制度。首先,团队应创设自己的衡量标准,树立自己的目标以及确定每个队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对团队的作用,使得每个成员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其次,在实际评估中,要把团队所要完成的目标作为有效测量的手段,重点考察团队中的成员的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明显提升、是否取得一批优秀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是否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以及团队是否有凝聚力等。对团队成员的考察重点在个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的情况、个人在团队中的合作精神,评估每个队员的贡献并结合学生的评估。在设计和完善奖酬体系中,应该以鼓励队员共同合作为目的,而不是增强队员之间的竞争氛围。要奖励那些善于在团队与其他成员合作共事的个人。另外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考核的周期也不宜过短,一般以4年为一个周期进行综合全面考察,但期间可以对于团队的具体目标进行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查。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滕祥东,任伟宁,杨冰.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探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9- 0072- 02
高等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之路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作为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在学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馆藏文献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优化信息服务。
1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实际应用进行有机融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是学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应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尽可能与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同步,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在教学中加强实用性。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能力构建型”发展。面对社会变革的挑战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再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型社会”中努力提升和创新,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工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组织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随着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图书馆馆藏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书刊、报纸、专利资料、政府出版物等,还包括电子期刊、光盘、音像资料等,以及自建特色数据库,非印刷型数字资源在馆藏中的比例日益增多。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平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其他的教育手段往往无法达到这样的作用和效果。图书馆依据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进行正确定位,主动搞好科学服务,大力进行特色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图书文献和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和培养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培养学生高素质、善创新等方面发挥因势利导的重要作用,促进图书馆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3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举措
3.1 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馆藏体系,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品牌性
图书馆典藏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各环节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搞好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需要集思广益、长远考虑。以前图书馆采购新书,多希望以较少的经费购买较多的书籍,或是根据馆藏结构进行均衡配置,有些书籍因为价格昂贵,放弃采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结果造成只求图书数量而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书籍借阅率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图书馆更加注重馆藏体系建设,精挑细选,合理化解资源丰富性与经费有限性的矛盾,积极采取措施配合学校教学科研与实践。
3.1.1 重视设置专业性书库
为方便读者查找具有关联性的资料,图书馆调整馆藏结构,专门设置了“理工类流阅一体”书库配合学校的实验实训建设,在书库中设置理工类书刊、光盘、期刊杂志,针对理工类专业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加强实验、实训、工具手册、行业标准等书刊的采购力度,注重实践性教学资料的配备;专门设置了“艺术设计”书库,放置有关艺术设计、装潢装饰、绘画书法、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专业图书,加强设计案例等书刊的采购力度。与书商进行协商,增加专业教师参加大型书展、专场图书供货会的机会,增加专业教师现场挑选图书的机会,通过书刊采购信息反馈等交流方式,邀请各系学科带头人或教学业务骨干共同参与文献采购活动,兼顾经济性与具体实践要求。
3.1.2 重点采购实践性书刊
注重购买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高职教育相关文献,及时收集购买各专业实践教学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职业技能考核规范,市场准入准则等,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参考书的采购,多采购教师和学生真正想要看、真正用得着的书籍,切实满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用书需求,保证相关学科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3.1.3 重在保证品牌性馆藏
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将世界上出版的全部文献都收藏齐全、面面俱到,为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文献信息服务、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文献典藏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学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的实际需要,图书馆有侧重地购买资料文献,突出学校特色,提高馆藏资源质量,保证品牌建设需要。
3.2 更新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图书馆在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图书馆的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近几年来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增加购置书刊、设备的经费,购置更新服务器,提高存储设备容量,购置高速书刊双面彩色扫描仪、打印机等。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在实训楼给图书馆新开辟了两个“理工类流阅一体”书库,放置大量阅览桌椅,并在室内进行书法美术作品的文化布置,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正在计划筹备建设新图文信息大楼,扩大馆舍,根据学科发展、专业建设需要,继续升级图书馆现有的软硬件设备。
3.3 数字资源建设先试用后对比,再购置先进的数字媒体出版物
数字资源是在纸质文献整合基础上的数字化、电子化,信息量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其订购就更加要求有系统性、连续性。由于数字资源单个采购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购齐所有的数字媒体出版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购买各类资源库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1]。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数字资源,图书馆的采购不能光求数量,更要讲究质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调整各类型资源采购经费的比例,确定购买思路与方向,既要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还要经济适用、合理高效。多年来,图书馆经常与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科研动态,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致力于数字资源的购买和升级,先进行试用再加以对比,先后购置了“中国知网”、“超星”等数字资源。
针对院系设置、学科特点,“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专门深度开发构建了“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机构馆”,涵盖院校建设、校务之窗、学术研究、示范性建设、专业建设、求职就业、党政建设、校园文化等,特别注重实践性环节的配置比例。“读秀”学术搜索以其一站式检索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学术文章等多种异构资源在同一平台的统一检索,“超星学术视频”涉及学科范围面广量多,众多国内名师主讲的学术视频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更加贴近受众的感官,开阔学生的视野,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效性。除上述数字资源外, 还购置了“维普”、“方正Apabi”、“书生之家”等各种数字媒体出版物。
3.4 贴近院系品牌专业创建特色数据库,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咨询,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果。近几年来,图书馆加大投入,大力进行特色化建设,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管理、利用、开发等,不断实施增值服务[2],建成了“旅游特色数据库”、“沈括研究数据库”、“镇江地方文化数据库”等自建特色数据库,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研究氛围,挖掘镇江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精华,更进一步提升和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两个专业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审核,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立项建设[3],学校领导、相关系部和职能部门紧紧围绕“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推进相关建设工作。图书馆紧密联系学校的教学实践,按照专业设置、学科类别、课题项目,开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利用服务[4],加强与院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现有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基础上,实行贴近教学需求特点和有助于提升品牌特色的服务模式,积极为教学实践第一线提供专业性的定题信息资源服务。目前与艺术设计系正在加强沟通交流,准备进行重点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对信息加以集中、分类和利用,从中提炼出有针对性、有深度的部分,提供装潢装饰、影视广告、艺术设计、信息传播等主题全面系统集成化的内容,希望藉此为用户的教学和研究带来新思维、新创意。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活动,提高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
老舍先生说过:“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人们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好图书馆[5]。”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读者的影响往往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网络的发展带来海量的信息增长,这些信息更多是以多元的形态呈现,读者在利用网络时,面对海量信息,往往会无从入手,出现信息迷航现象。图书馆定期进行馆藏资源介绍和咨询服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网络资源导读,可以提高读者的信息获取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安排不可能囊括所有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丰富的图书馆藏是读者获取信息的有效来源和便捷途径。相当多的读者对新书介绍和推荐导读非常重视并按图索骥,图书馆经常以宣传通告和网页形式推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优秀教材,不断提高读者获取所需文献的效率。图书馆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利用图书馆网站建立人性化的检索界面,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和合理操作,开展有利于提升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辅导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高效利用信息资源。
3.6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网”,为求职就业提供参考性建议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引导毕业生选择合适的择业路径,关系着学生个人及学校、社会的利益,促进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6]。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和信息流通渠道,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根据学科设置特点、就业形势发展、个人求职愿景,收集整理职业规划、简历指南、求职心理、面试攻略等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网”,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职业发展前景,对学生就业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对未来求职有感性认识。即将求职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对未来求职期望过高,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应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择业、就业的现实,及时纠正他们的心理预期,做好心理调适,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自信心,增强择业竞争意识,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求职心态,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
主要参考文献
[1] 叶茜.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合理建设[J]. 图书馆,2011(2):126-127.
[2] 黄宇.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探讨[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1):28-29.
[3] 杨灵芝. 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情报科学,2012(3):347-351,386.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与科研 互动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恰当而又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值得教师永远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设,有赖于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积累,更有赖于教师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课程教学上的突破,是独创性的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特色和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与特色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它们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特色来源于教师团队对课程教学理念的精心凝练,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索,来源于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
3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机制
作为一项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定是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的结晶。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个基本载体上,如果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推进和加强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