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光电行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电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电行业研究

第1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目前,这家被券商研究员遗忘的公司正被投资者抛弃,二级市场上股价接连大跌。截至4月12日,天龙光电近一个月累计跌幅接近30%,在全部A股公司中跌幅榜中排名第一。若与去年2月底创下的38元最高价比,一年时间下跌70%元。

股价大跌的原因是天龙光电业绩的骤然变脸。此外,公司在单晶炉销售上采取的融资租赁模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公司在新业务开拓方面也不见起色。

光伏低迷致业绩亏损

天龙光电是一家光伏设备企业,从事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和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光伏设备生产与销售, 2009年底登陆创业板时被冠以“中国光伏设备第一品牌”的美称。

单晶炉是天龙光电最大的业务。上市前,公司硅单晶炉产品在国内市场呈逐年上升态势,位居行业前茅。但上市后,天龙光电业绩增长明显放缓。

上市第一年,天龙光电营收就出现缩水,实现营业收入2.96亿元,同比下滑近7%,实现净利润6839万元,同比也仅增长16.17%。使公司主营业务受到影响的原因是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天龙光电业绩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全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2.63%和24.83%,去年一季度这两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128.63%和198.19%,直到去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公司去年上半年电实现营业收入4.18亿元,同比大增124.73%;实现净利润为6132万元,同比增长71.08%。

但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步行寒冬,刚有起色的天龙光电业绩掉头下滑。

今年3月30日的2011年业绩令人大跌眼镜,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86.10%,但实现净利润同比减少27.08%,为6226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31元;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将亏损1000万元至1500万元,较上年盈利同比下降130% 至 150%。

这不是公司首季出现亏损,天龙光电去年前三季度盈利1.12亿元,这意味着,天龙光电去年第四季度出现了接近5000万元的亏损。业绩当天,天龙光电股价收于跌停。

对于业现骤变原因,公司在报告中解释称,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受海外政策及行业短期过剩影响,公司新增订单锐减,原有订单部分推迟,导致公司主营业务销售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减少,出现亏损状况。

券商走眼基金踩雷

天龙光电的股价去年3月中旬开始调头下行,之后一路下跌。“回头来看,当时股价是提前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变化,但很多人当时没有意识到”,关注天龙光电的一名券商人士说。

去年8月,就在公司去年中报业绩大增股价却一路下跌之际 ,不少机构却对天龙光电集体唱多。

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总体上对公司股票持乐观态度。长江证券、国信证券及民生证券给予其“谨慎推荐”评级,国联证券给予“推荐”评级,天相投顾则给予“增持评级”。

这些券商在报告中均认为,天龙光电去年上半年完成对上海杰姆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68%的股权收购,并利用3000万元超募资金实现对金坛光源坩埚56.25%的控股。至此,公司基本完成了对晶体生长炉的核心部件布局。

国联证券在报告中表示,公司围绕单晶炉产品尝试的零部件整合非常成功。虽然上半年光伏产品价格下跌严重,使公司刚起步的硅片业务业绩低于预期,出现亏损。但随着下半年行业转暖,硅料成本大幅降低,硅片业务将逐步满产,有望扭亏为盈。

券商唱多的同时,基金对天龙光电也一致看好,并迎着高业绩纷纷进驻。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基金公司均在去年二季度明显加仓,大成基金加仓表现最为明显。大成基金旗下共有三只基金进入了天龙光电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三只基金全都加仓,共持有1322万股,持股市值一度高达3.65亿元。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蓝筹核心也持有天龙光电约324万股,持股市值一度接近亿元。

毫无疑问,大成基金和华夏基金这次明显选错了股票。

天龙光电自去年3月中旬开始下跌后,一直跌至当前,4月12日股价收于10.94元。最近30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近30%,而自最高价算起,过去一年,其跌幅已跌去70%。早前进驻机构损失惨重,券商们一致唱多的报告也全部落空。

原始股东集体减持

自上市以来,天龙光电的多晶炉就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新产品,但进展非常缓慢,直到去年5月,公司多晶炉才开始正式向下游客户出货,以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上半年交付数量不超过10台,远不及同行精功科技数百台的规模。

或许是因为进展受阻,公司去年披露中报的当天宣布将启动融资租赁业务,即将通过厂商租赁的方式,与担当中介的租赁公司建立战略合作,通过租赁为公司客户进行融资,并进行后续设备资产管理。而公司拿出来做租赁的产品,就包括多晶炉。

但这种模式具有较大风险,前不久有传闻称天龙光电遭遇第二大客户大规模退货。虽然天龙光电对此已予以否认,但无法打消投资者的担忧。因为租赁时客户首付资金并不多,若大客户需求减少要求退货,作为上游供应商的天龙股份只得妥协。

一名同行对记者表示,天龙光电打出融资租赁这张牌是不得已而为之。同行精功科技和京运通这两家公司在多晶炉上的市场份额已将该公司远远甩在身后。

与此同时,公司还布局石墨热场、蓝宝石炉、MOCVD炉、切线机等产品。但目前起色都不大,而且增多需要先进的技术,短期内难为公司贡献业绩。

第2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中央有关部门以及把LED作为重点产业的城市应助力释放LED的市场需求,不然国内产能必向海外释放,可能会招致反倾销,像光伏一样。”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在芜湖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行业等待消化产能

王冬雷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前一天,还在大连。德豪润达在大连、扬州、芜湖建有三大基地,原计划投资120亿元,上200台MOCVD(生产LED外延芯片的关键设备),现在整个投资计划已向下修正。

令王冬雷修正计划的,是LED产业急速放大的产能。2009年德豪润达进军LED产业时,行业毛利率高企。现在德豪润达成行业大腕,同时也面临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LED产能过剩,就是近两年的事。作为半导体行业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LED以前并非大产业,主要应用于小尺寸的手机背光源等领域。2009年是分水岭,三星[微博]把LED推到电视背光领域,每台电视消耗几百个LED,一年上亿台的液晶电视机销售量,令LED市场爆发。MOCVD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世界一半的MOCVD设备卖到中国来。但市场并没有预期增长得那么快。国内LED企业非常多,大部分集中在行业下游的封装领域,今年具量产规模的LED封装企业超1700家,占全球八成。

目前,德豪润达芜湖基地的LED芯片开工率五成左右,这可视为王冬雷避免行业过度残杀之举。“三安光电(芜湖基地)6个月快速投产,令芯片的市场价下降20%,如果德豪润达也开足马力,市场价再跌20%也不奇怪。”在王冬雷看来,行业困境下减缓MOCVD到位速度,可以减少生产损耗,等待行业回暖的时机。

王冬雷指向的行业回暖时机,大致是2014年。“24个月后,LED芯片会火爆到什么程度?会有人排队来订购。”

明年依然寒冬

王冬雷说的三安光电6个月快速投产,是芜湖招商引资的一个成功案例。三安光电近年来一直是国内LED芯片行业领军企业,芯片生产基地主要在厦门。就在皖江规划出台后不久,三安光电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建中国最大的LED光电产业化项目。

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的LED项目都在芜湖经开区,但相隔超过10公里。“芜湖基地全部调试完毕,现在是满负荷生产。”在经开区的办公楼,三安光电董事阚宏柱接受证券时报专访说:“整个2013年都是LED行业的寒冬,这轮调整将呈现出马太效应,很多小厂可能关闭,洗牌后上游会剩下不到10家大厂。”

在阚宏柱看来,上游芯片行业的残酷程度可能比下游应用行业轻些,从新增产能看,盲目扩产现象已经少见。下游竞争更加激烈,今年11月深圳亿元级LED企业浩博光电曝出拖欠工资而被员工申请仲裁的消息,浩博光电今年刚被评为“深圳市知名品牌”,主营LED显示屏,今年砸钱同时投LED照明,结果一个照明项目也没有拿到。

“国内LED照明市场95%是政府订单。”业内人士说。从公开信息看,政府订单基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模式。三安光电总部在厦门,在淮南市有项目,这两城市的LED路灯订单落入三安光电;德豪润达总部在珠海,11月底也公告了获得珠海市3万盏LED路灯项目。芜湖同时聚集了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两大巨头,于是芜湖的LED路灯项目订单两家均分。

前三季度,A股20家LED上市公司中仅7家业绩增长,龙头企业三安光电保持盈利,但14%的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明年洗牌要倒掉至少一半的公司,这是LED行业内这段时间相互流传的判断。

会不会成下一个光伏

德豪润达认为,光电产业不会陷入光伏一样的困境。董事长王冬雷担心海外反倾销,但同时认为光伏的使用环节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性过重,而LED光电产业在消费上将是市场驱动型的,比如LED照明将是公务、商务照明占70%,家用占30%。在王冬雷看来,LED产业主要困难在于产能上得过快,市场需求的大启动还要再等24个月。王冬雷认为,德豪润达有后发优势:“我们介入LED产业时2英寸生产线很成熟,但我决定上4英寸生产线,调试炉子花了很大精力,但生产成本要低15%~20%。”

三安光电也认为,光电产业不会陷入像光伏一样的困境。董事阚宏柱说,国家LED市场招标已经启动,这就有每年数十亿的市场,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也将回暖,市场需求将释放,研究机构判断仅照明就有5000亿市场,现在市场规模仅1000亿。“光伏主要是反倾销后,国内市场消化不了,行业迅速进入低谷。LED行业组织一是在上下游企业间多做沟通,共度寒冬,二是要积极帮助企业特别是下游应用企业应对海外诉讼,如遇反倾销,积极应诉。”阚宏柱说,“行业洗牌要到2014年上半年,明年可能是行业的寒冬年,但对三安光电是机遇年,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人才聚集——行业低谷才好招揽拔尖人才。”三安光电现在主要是和国际大厂竞争,产品指标不输台湾晶电(台湾地区最大LED企业)。事实上,三安光电的布局正在展开,11月三安光电以现金入股台湾LED行业前三名的璨圆光电,成第一大股东。

LED景气和地产挂钩

三季度报表显示,德豪润达今年前三季利润增长率同比大降。“今年是烧钱阶段,调试MOCVD炉和加快新品研发。”王冬雷说,政府补贴到位速度变慢,也是财务报表难看的原因。

今年各地财政比去年紧张,主要是受房地产调控影响,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大减。地方财政和LED行业景气度挂钩的不仅仅是财政补贴,还有政府订单。据悉,不光是生产项目所在地,德豪润达在多个城市都签订了LED路灯项目框架协议,总金额较大;但在车间可以看到,德豪润达的照明生产线并未开足马力。在检验LED路灯的车间,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一面墙挂的检验品不到满负荷时的1/4。

“LED路灯拿的订单多但不敢走太快,怕影响现金流。”王冬雷说。政府订单往往回款慢,在LED产业寒冬,王冬雷信奉现金为王。如果只是回款慢,或许王冬雷还没那么多顾忌,他还担心出现坏账。王冬雷的观察点一是房地产市场是否回暖,二是寄望于明年写字楼、商场LED照明市场的启动。

LED灯比节能灯、白炽灯价格高很多,每只出厂价超过30元。王冬雷称,商业照明市场将启动主要是基于三点:一是由于技术进步,LED灯的成本将不断降低、价格将继续下降,二是寿命较长,“我可以保5年,5年内坏了给你调换”;三是省电,按每天开灯12小时计算,省的电费有望1年就与灯价相当。

虽然市场需求的大启动与原先设想的有延迟,王冬雷依然激情展望行业的未来:“电视用LED越来越普遍,当电视70%都用LED时,目前全球所有MOCVD炉开工都不够,照明市场的启动更会令市场需求扩大10倍以上。”

第3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6月22日,洲明科技(300232.SZ)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这是2011年上市的第四家LED企业。6月8日,德豪润达(002005.SZ)和老牌LED公司士兰微(600460.SH)同时公告,前者审议了增发35亿元投向芜湖LED外延片生产线项目的议案,后者拟发行6亿元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此前,实益达(002137.SZ)于6月2日宣布,其子公司将总投资1亿美元打造无锡LED基地,借壳广钢股份(600894)不久的广日集团也宣布布局LED。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LED产业的高速增长,但在技术受制于国外企业的背景下,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后果将是价格战及毛利率的下滑,这一点,在相关上市公司2011年一季报中已开始显现。

上市公司抢摊LED

6月3日,处于LED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洲明科技IPO获批。自从2011年1月雷曼光电上市以来,瑞丰光电顺利过会,鸿利光电、奥拓电子分别登陆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半年时间不到,LED行业的上市公司增加了5位新丁。

未上市公司赶搭上市快车,已上市企业频现大手笔融资。

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LED产业签约计划投资额合计为2178.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6%。其中,仅上市公司投资计划额已超300亿元。2010年全年新增投资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约74个,数量较2009年增加了25个。

主营业务并非LED的企业也正在加码LED。6月8日广钢股份公告,称接到重组交易对象广日集团的有关请示,广日集团将向地方政府部门申请LED专项补贴,补贴额度超2亿元。广日集团一直以电梯为核心业务,2008年借助子公司广日股份开始涉足LED行业,现LED产品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此次2亿元补贴将用于LED绿色节能照明项目。

高工LED首席执行官、浙江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表示,2010年中国LED行业总产值达12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预计这一数字到2015年将达5000亿元。

目前LED在中国照明市场的占有率仅5%,但其增长速度高达60%至70%,国内LED产业大大小小的公司约有4000家,未来三年预计会突破5000家。

“对企业而言,LED概念好,上市会带来更好的市场表现;已上市公司再融资,可以扩大规模,寻求竞争优势;由于其行业毛利率高于传统产业,也让很多传统产业的企业涉足这一领域,而国外企业在各个相近领域进入LED行业,也加剧了中国企业跟风布局。”张小飞解释道。

让张小飞担心的是,LED行业属朝阳产业,但投资需谨慎,表面市场前景很好,但如果投资骤然膨胀,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而导致价格战,利润或将下滑。

价格战加速毛利下滑

张小飞的担心事实上已经开始显现。

据统计,2010年过半LED企业都延续了毛利下滑趋势。在多路资本砸钱上马LED项目的背景下,企业只能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

作为封装企业佼佼者的国星光电,其2011年一季报显示,利润总额为343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38%,实现净利润为2551万元,同比下降20.42%。国星光电扩产了LED项目,却带来毛利率下滑。国星光电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主动降价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主动调低售价,导致毛利率下降。”

国星光电并非个案,LED企业毛利率下滑具有普遍性。雷曼光电2011年一季度净利润为526.8万元,同比下降38.23%;德豪润达2011年一季度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5.2%,毛利率下降7.98个百分点;士兰微在2011年一季报中公布,LED毛利率同比减少8.77%。

而这个趋势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方正证券研究所电子元器件行业研究员盛劲松认为,中国在LED衬底、外延片和芯片的上游环节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巨头。以生产外延片所需要的设备MOCVD机为例,德国艾思强和美国维易科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芯片、外延片占整个LED产业链中70%的利润。

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的数据,中国从事LED上游外延片和芯片的企业只有10余家,在2010年1260亿元的总产值中,芯片行业产值仅为40亿元,占比3.2%。

目前企业在MOCVD机上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5月18日,三安光电公告称,其子公司收到安徽芜湖市政府的设备补贴1.06亿元。2011年一季度,三安光电及控股子公司已获得总计近8亿元的财政补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10年公司全年的补贴。在2010年公司7.53亿元的补贴中,采购MOCVD设备补贴达5.24亿元。

一方面,中国LED企业在技术上依赖国外企业,造成成本拉升与利润外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扎堆布局带来同质化竞争的价格战。在此背景下, LED行业毛利率下滑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扭转。

封装企业利润压缩照明应用前景看好

6月9日,台湾绿扬光电总投资1亿美元的LED封装项目落户在江西南昌高新区。

盛劲松指出,封装企业技术门槛低,进入比较容易。LED产业链中游主要是封装,下游为照明应用。在上半年各上市公司的融资中,打造全产业链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特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介入到封装领域。但在未来资本持续布局的背景下,这一领域利润空间将被持续压缩,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在2010年LED产业1260亿元的总产值中,封装总产值为270亿元,同比增长35%。目前,中国LED封装企业已达1440家,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30%以上。根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的《2010~2011中国中游封装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近130家LED封装设备厂商,中国企业约100家,数量上占到76.9%,但产值仅占全球的20%左右。

“封装企业将是未来LED行业的稳定增长点,在下一季度将明显受益。”东北证券行业分析师梅剑锋则持不同观点,“LED行业下游需求依然旺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持续升温,将带动处理器、内存等高端芯片封装需求。”

相对而言,未来LED下游照明应用的前景更加“灿烂”。盛劲松表示,芯片、外延片技术依赖进口,短时期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而LED照明光源前景广阔,尤其是在民用照明市场方面渗透力强。

张小飞则明确提出,封装产业资金大量涌入,或能导致产能过剩,企业将面临洗牌。随着政策的推进和成本的降低,LED照明应用市场即将大幅提升。

第4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软硬结合

走好立足第一步

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投资目光投向了LED领域,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如何在市场上立足,是中晨光电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2011年6月,中晨光电在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家落户了。之后,靳常勇带领中晨光电的全体员工投入到公司的建设中。“作为一家新成立的LED高科技企业,我们能清醒地感受到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但我们也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优势,在硬件和软件上下足了功夫。”

硬件上,公司在一期建设之初,便配备了全自动及半自动焊线设备10余台,封装、组装生产线8条,完备的光电测试、光色测试、结温热阻测试、光色电热测试、多晶光色电测试系统,引进世界尖端的生产和检测仪器。软件的配备上,主要体现在研发团队的组建上,这也是中晨光电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公司拥有教授、博士、硕士等数十人组成的高素质技术研发团队、顶尖设计团队及技术精湛的制造团队,并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如此,公司还在积极筹备建立“中晨光电研究院”,为企业长期的创新、创造做好准备。

提起一年来公司的发展,靳常勇如数家珍。他说:“公司自成立以来,整体发展还是比较顺利和迅速的。公司去年6月份注册成立;8月份设备、人员到位;9月份第一批产品正式下线,同时获得第一笔订单;12月份公司产品通过国家及省级质量检验,并获得CE、ROHS证书,与此同时获得ISO9001证书。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已达到近3000万,市场开拓与客户反映状况均保持平稳增长状况。按目前的发展状况,公司到今年年底将实现产值8000万的突破。一路走来,可以说,公司各方面都在稳步前进。”

正是基于这种自信,中晨光电计划到2013年实现产值1.5亿;预期到2015年,成为中国照明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中晨光电在对整个LED市场进行大量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安徽为基地,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整体营销战略。

立足江淮

迈向世界大舞台

近年来,国家支持安徽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政策的落地,增加了安徽中部崛起的砝码。这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时考验的正是企业能否抓住机会。对于此,靳常勇说:“作为本地企业,我们充分利用安徽省内的有利优势,在提升自己的基础上做足做大安徽省内市场。在稳定安徽市场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地开拓省外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为了紧跟市场行情,凸显企业优势,中晨光电成立了专门的营销中心,负责市场布局、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持续不断地了解各方面市场行情。目前,公司已经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伊朗、西班牙、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的客商建立了联系,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作为一个中部城市,合肥近两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无形当中也对中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靳常勇告诉记者。例如,在合肥,LED产业不够密集,很多原材料都集中在沿海一带的城市,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成本与负担。同时,LED行业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中晨光电不是坐、等、靠,而是自食其力。为了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中晨光电在广东设立了采购中心,专门负责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公司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管理团队和专业型人才。“比如,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专门的光电研究院,从LED产品封装技术开始,保证我们的产品技术领先、质量过硬。”靳常勇说道。

第5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在中盛光电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陈晓冬看来,认为“双反”调查是一种倒退。他笑言美国公司是“飞机坠毁怪地心引力”,试图通过设立贸易壁垒来渡过光伏产业的冬天,而不是从技术和成本上谋求自身提高。事实上许多中国公司已经想到对策,即将生产厂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只要产品不在中国生产,便不在抵制的范围内,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对于当下光伏产业身处的“外需低迷、产能过剩、价格跳水、补贴下降、双反调查”的多重夹击的境况,作为一站式太阳能电力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中盛光电倒显得处变不惊。陈晓冬认为,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危机是短期的,离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日子也许并不遥远。而在陈晓东积极乐观观点的背后,则是中盛光电自身十足的底气。

多云转晴

“事实上,光伏的价格正在趋向合理化。”陈晓冬介绍说,过去光伏产业的泡沫多出现在多晶硅这一环节。降价前的多晶硅厂商产能有限,供不应求,这使其有了议价的优势,毛利非常高。在大幅降价中,晶体硅产业链上降价幅度最大的就是多晶硅,降了约70%左右,切片和电池降了50%,相较之下,中盛光电所处的下游组件仅降了34%~40%。“过去下游的日子比较苦,现在正好反过来了。”陈晓冬说。

补贴下调在短期内会影响需求,造成光伏产品价格降低,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光伏产品更加能够被消费。“当人们发现安装一个太阳能组件如此便宜,以至于没有政府的补贴也完全能够承受时,也就看到了实现上网平价的可能。”

太阳能市场长期存在着一个发展逻辑图,即太阳能的价格会越来越低,传统能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二者交汇,传统能源仍会继续走高,太阳能则会先下行然后实现反弹,但仍不超过传统能源。这种上网平价的概念已经在一些地区实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日照条件和传统价格不同,所以上网平价也存在先后。

陈晓冬认为降价是健康的,上网平价会给价格带来弹性,也会带来更多需求。政府补贴下调短期内对行业而言不是好事,但却有效加速了价格的下调。“两三年前的研究报告认为今天的价格要再经过两三年的调整,现在已经提前到达了。”陈晓东表示价格的下调有效地支撑了全行业的装机量,他预测未来一年的价格稳中有降,不会出现去年的大幅度降价。“之前大家还有泡沫可挤,现在利润率已经很低了,下游的组件和系统制造商还有超过10%的毛利,上游的企业甚至已经达到零毛利,甚至亏损。除非现在有新技术出现,能够大幅提高太能晶体硅的转汇率,否则价格将会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陈晓东看来,光伏公司利润低除了降价的原因之外,日臻成熟的太阳能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晶体硅的转换率上,转换率高意味着每块电池板输出的能量便更多,对系统供应商而言,投入同样的成本,效率更高,可以得到利润的改善。目前对晶体硅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业界对转换率的进一步提升普遍持乐观态度。

陈晓冬预测,未来的一两年或许比较困难,但撑过去之后,装机量会持续上行,新技术的产生会节约单位成本,光伏行业会进入新一轮发展,装机量和利润率都将非常可观。

新市场补力

根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曾经日进斗金的国内光伏行业在2011年遭受重创,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欧债危机是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之一。欧洲市场占全球光伏需求的80%,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削减光伏产品补贴,政府补贴的下降直接影响光伏产品使用者的回报,这就逼迫企业降低系统价格以保证其回报。

尽管如此,陈晓冬认为主要市场的需求萎缩并不意味着光伏产业的装机量会受到影响。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 P I A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28GW。这一数字在2010年为 16.6GW,增长达40%左右。据陈晓冬介绍,在光伏产业已经很火热的2008年,当时的装机量仅为6GW,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目前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逾67.4GW,这意味着光伏已成为仅次于水电和风能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

目前行业对于2012光伏市场装机量持较为悲观的看法,预测可能仅为21GW。对此陈晓东则认为,2012的装机量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尽管成熟的市场可能会萎缩,但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不容小觑。”令光伏企业集体惊喜的是,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如今除欧洲市场以外,亚洲及美国市场也呈现扩张势头,中国、英国、日本、东南亚等都将成为光伏产业的新战场。

始于技术,是外界对于中盛光电的一个评价。

一直坚持技术引领市场的中盛光电内部有一支由美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共同组成的一流研发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系统效率的提升、高安全性与高可靠度产品的开发以及适合各种特殊需求和特殊环境太阳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中盛光电的组件为并网和离网系统,晶体光伏组件从设计到生产都严格执行国际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组件的效率,减少组件的使用空间,25年的质保期使中盛光电的组件价值恒久。2008年中盛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轴追日系统投产,追日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简易安装,对地基的要求和空间的占用实现最小化的同时,极大提高电量的产出,提高投资回报,目前应用于美国里士满1兆瓦废水处理设备等项目中。

陈晓东表示,中盛光电将一直坚持技术上的优势,以技术占领市场,无论是已经成熟的欧洲市场,还是即将兴起的新兴市场。

“轻骑兵”制胜

终于模式,是外界对于中盛光电的另外一个评价。

在光伏产业高速扩张时期,企业对上游材料需求旺盛,材料价格也因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充满泡沫。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整合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目标。当时若能形成完整产业链,则将占据巨大优势,毛利非常可观,最高时可以到35%左右。但当价格大规模跳水,这些企业的毛利也随之下降到16%左右,还存在一定的存货减值。此外过度追求垂直一体化还存在设备更新的问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轻资产更能适应现在的变化。”陈晓冬认为,光伏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环境决定了只有深耕环节的精细化,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当前的市场环境使专注于某些环节的轻资产企业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有利,与之前相比,购买材料的成本甚至比一体化的成本还低,无需计算产能。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中盛光电一直坚持的轻资产道路显现了优势。如果将垂直一体化比喻成矩形立方体,陈晓冬认为中盛光电更像是一个金字塔,专注于中下游的组件生产和系统提供,有选择地从事少量上游业务。陈晓冬说,“中盛光电是一家谨慎的公司,我们知道泡沫不会持续时间太长,一旦泡沫被挤掉,一体化较高的公司会有更多的累赘。”

此外陈晓冬表示,中盛光电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优秀的系统业务。中盛光电集团成立于2005年,是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电站EPC业务的中国公司,业务涵盖制造业务和解决方案业务两大领域。“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做系统业务,为国外客户提供服务。如果将整个光伏产业视为建造楼房,其他企业提供的是砖瓦,而中盛光电进行的则是设计和建筑。”

陈晓东透漏,仅安装配送环节的利润就可达整个光伏行业利润的30%以上,因此许多企业正在意识到“打包销售”比单纯组件高出一倍以上的销售利润,逐步开展EPC业务。而在这一方面已经领先一步的中盛光电,已将其发展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布局全球与资本同行

从2005年正式进入该行业至今,公司已经发展到2500多人的规模,并且成立了欧美分公司,其中海外员工50余人。公司营销总部设在中国南京,在泰州和南京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公司欧洲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北美总部地处美国旧金山,在意大利米兰、法国里昂、韩国首尔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设有分支机构。“全球网络和本地服务”的运营理念使中盛光电的产品和服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分支架构较多,需要倾注的海外力量也比较大,对财务系统是一种挑战。在内部控制上,中盛光电总部的资金部门负责决定各个分支与全球银行的关系,如需支付款项,需要完成严格的流程,经由总部的同意。中盛光电还设有专门负责海外内控的经理,每年有大部分时间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确保当地的会计流程和系统都是按照总部的SOP进行。

在普遍融资难的环境下,光伏产业的投资短期也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政府还是银行对上游的审批贷款都非常严格。相对而言下游的利润率更高,风险较低,在获得银行贷款上更有优势。银行也看到下游稳定成熟公司的盈利能力,尽管大环境趋紧,但中盛光电仍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助力。

第6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会议听取了河北荣毅集团专利发明人苑宝义总经理,保定市供电公司代表关于光电缆项目研发、生产、应用情况的汇报。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发言,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严陆光院士作了重要发言。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荣毅集团的专利产品光电缆(OPC)能够同时、同路、同走向传输电能与光信息,实现了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融合,项目符合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项目的研发、生产、应用推广过程中,河北省和保定市两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进行了指导协调工作;河北荣毅集团历经十年研究开发,做了大量前瞻性的工作,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具备了产业化推广条件;光电缆的研发应用关键技术基本成熟,实践和权威机构检测报告表明,光电缆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机械性能,抗灾能力强,温度适应范围大;光电一体,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降低了工程和运营成本。

用光电缆替代传统的光缆和电缆进行电网改造,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多网合一,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保证电网和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需要,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OPC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应技术,其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OPC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产业规模较小,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企业层次不齐,布局分散,缺少龙头企业和产学研联合的生产基地,市场面临行业垄断壁垒及专利标准等方面的制约。

专家建议:

一、质量保证和市场规范需要尽快健全完善光电缆国家标准。研发、生产、工程企业要积极参与标准制定,通过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和实施鼓励光电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光电缆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根据河北荣毅集团项目推广试点经验,采取“政府协调,市场引导,企业创新”的模式,制定区域性产业政策,将电力、通讯、交通、城乡改造等新建项目纳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施专项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各部门关系和利益,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通过示范工程与政策引导,促进OPC与传统光缆和电缆产业的融合,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三、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应在政策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在规划框架内不断增强生产和研发能力,通过区域、行业间的科技合作带动技术、项目和资本互动转移。鼓励企业开展专利战略合作,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盟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体系。

第7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2011年1月15日,由青岛哈工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200千瓦高倍聚光太阳能示范电站并网发电。

由于成本高昂以及缺乏有竞争力的装机成本和上网电价,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没有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业界之前将目光集中在改进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工艺上,但效果非常有限。从技术上解决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通过减少太阳电池在光伏系统中占比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也就是聚光光伏技术,被寄予厚望。

技术优势凸显

聚光光伏技术被看做是未来取代部分晶硅市场的第三代光伏技术,它具备晶硅电池无法比拟的优势。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学系统,将太阳能汇聚到太阳能电池芯片上,然后再利用光伏效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它主要由聚光组件、太阳跟踪器、系统支架等部件构成。

看起来很简单,就像用放大镜点着火柴一样。实际上,聚光光伏却涉及力、热、光、电、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综合性技术,需要解决太阳跟踪、光效、散热等一些列问题。

相比晶硅以及薄膜电池产业来说,聚光光伏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市场。目前,投身于此行业的国内外公司已经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Boeing、Amonix、夏普、PracticalInstruments以及国内的三安光电、广东新曜、昊阳新能源、安徽应天新能源、汉龙集团、上海聚恒,等等。

广东新曜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曜光电”)总经理容雷告诉《新财经》记者:“第三代聚光光伏技术具有单块功率比较大、效率比较高、占地面积小等优势,但因为牵扯到对日系统,所以,比较适合用在发电公司、发电站,而不是民用。”

容雷进一步解释:“聚光光伏目前适合在中国西北地区应用,因为那里阳光比较充足,地域辽阔,适合做大型的聚光光伏发电站,而不太适合在城市里做民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美国、欧洲有很多地方都是独立的别墅,别墅的屋顶是属于自己家的,可以自己安装太阳能板。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大多数老百姓住的都是楼房,给每家每户安装是不现实的。另外,聚光光伏的特点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其效率要比多晶硅好很多,现在城市的空气洁净度都很差,对聚光光伏的应用效率会有一些制约。”

2011年1月15日,由青岛哈工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200千瓦高倍聚光太阳能示范电站并网发电,这是国内第一个按照商业化运营建设,且并网发电、投入运营的高倍聚光太阳能电站,也是目前国内转换率最高的并网太阳能发电站。专家认为,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如果得以大规模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目前,上海聚恒太阳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聚恒”)所研发的产品,可以让透镜的面积达到电池面积的576倍。换句话说,1000平方厘米的晶硅面积,才能与类似1平方厘米的太阳能聚光电池所发出的电能相媲美。如此看来,聚光光伏技术如果得到推广,其效率将大大超过晶体硅。

上海聚恒副总经理廖军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放大倍数越高,芯片的材料就越节省。一块用在聚光光伏发电上的电池,其造价是晶硅电池的100倍。不过,如果透镜与电池之间的倍数能超过300倍的话,那么,聚光电池的成本也就与晶硅电池的成本打平了。所以,各企业都在研究放大倍数更高的聚光光伏产品、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材料。”

聚光光伏发电中的砷化镓聚光电池(也叫“多结三五族”太阳能电池),有比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更高的转换效率。我国砷化镓聚光电池产品的转换效率已达到35%~39%,远远高于晶硅电池16%~19%和薄膜电池10%的转换率。此外,砷化镓聚光电池还具有吸收光谱范围广、衰减慢、耐温性好、有效发电时间长等显著优势。

上海聚恒总经理容岗介绍:“上海聚恒在哈工大威海校区建立的示范电站项目,其电池转换效率约为25%。”这比国内所有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高得多(目前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大约是18%)。

廖军也表示,“理论上,一般聚光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约为70%,若加上一些折损,未来一两年聚光转换效率突破30%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能大规模制造,我们的发电成本可以跟煤电一样。我们认为,到2015年,如果国内聚光光伏市场能有几个G瓦的规模,就意味着这个产业链完全成熟了,市场容量是非常大的,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到2015年可能达到45%。到那个时候,聚光光伏转化成发电成本,可能只要六七毛钱,这就意味着,国家不需要补贴了。”

聚光太阳能在节省半导体材料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生产成本和能耗,具有更短的能息回收期。

容岗向记者介绍:“能量投资回收期,是指生产这套系统所消耗的能量和产生的能量之比,回收期长短是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清洁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套系统生产出来要消耗10度电,而这套系统一年能发5度电的话,要两年才能收回所耗费的能量。目前,我国的多晶硅能最投资回收期要在五到六年以上,国外要两到三年,薄膜技术在一年左右也能回收,而聚光光伏大概只需半年时间。”

但就目前来看,对高倍聚光太阳能来说,一些系统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国外也处于示范阶段。投资者在计算投资回收期的时候,还应该考虑系统维修的成本以及维修期间不能发电造成的损失。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对于很多聚光光伏行业的投资商、生产商来说,投资聚光光伏示范电站的建设成本还是比较高的。由于聚光光伏电站多采用砷化镓电池,其价格非常昂贵,最早使用在太空领域,为卫星和空间站提供能源,在地面使用难以普及。

在国际上,专业制作砷化镓电池的公司主要是美国的Emcore,SpectroLab(波音的子公司)和德国的Azur Space。目前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已经看出了这个趋势,聚光光伏已经被作为光伏电站的主流技术。

从国内来看,目前尚无成熟的聚光光伏设备制造商,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由于聚光光伏电站结合了光学、控制、机械等多种学科技术,其研发投入相比晶硅技术要更高一些。

容岗表示:“就聚光光伏这个行业来讲,因为每个公司处在不同的状态,它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有些公司不愿意从基础做起,而是从国外把技术和设备直接搬过来,更多地倾向于‘拿来主义’。所以,中国聚光光伏市场,利用‘拿来主义’的公司与经过多次研究、自主研发的公司,所碰到的问题肯定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国内真正由自己来开发系统集成的公司非常少。”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仅有的一家涉足聚光光伏产品生产的上市公司三安光电的产品组件全部为进口,仅在国内实现拼装。高昂的成本使三安光电的聚光项目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业内人士认为,三安光电之所以愿意去做这个高成本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提高知名度,是以广告效益为目的。

不过,基于聚光光伏的发展前景,国内也有默默无闻的企业在潜心研究这一新技术。新曜光电就是其中一家,公司是以第三代高聚光型(HCPV)太阳能发电模组和发电系统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为主要业务方向的高科技公司。

新曜光电总经理容雷表示:“我们自主研发的发电模块、光学系统以及跟踪系统等,已经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这些设备的倍率、发电效率和系统控制功能都比国外先进技术要领先。”

上海聚恒总经理容岗也表示:“我希望做聚光光伏的公司要多投入一些精力和资金去做研发,而不是光做市场。对聚光行业来讲,这个产业链不是很长,把几个关键点抓住了,问题就不大。”

记者了解到,上海聚恒对聚光光伏产业的整个环节做了详细的分析,公司目前除了没有参与电池片的设计以外,其他设备的设计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容岗对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瓶颈。当然,聚光光伏行业还处于比较新的阶段,一些加工厂商的生产能力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培养。不过,将来这个行业的加工能力不会像晶体硅那样,一会儿缺硅、一会儿缺玻璃。比如,聚光光伏电池片用的是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涂层)设备,这个设备既可以做LED,也可以做聚光电池,同样的设备、类似的工艺。所以,只要这个行业做起来了,MOCVD设备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应用于整个行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现在在国内,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特别大的公司在做电池片,随着行业的整体发展,未来,国内整个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的瓶颈不会改变,聚光光伏应该会比晶硅好得多。

另外,聚光光伏产业的产能扩充会相对简单一些,薄膜的产能扩充是非常困难的,要靠设备;晶硅的产能扩充也不是特别难,但可能时间会长一些。而聚光的产能扩充速度会更快,因为聚光对设备的需求不高。没有什么特别专用的设备,都是一些通用的电器设备,会相对简单。所以,聚光光伏将来的供应链应该不是问题。

降低成本是关键

既然聚光光伏比多晶硅和薄膜技术有太多优势,为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聚光光伏技术运用得不多,产能也不够大P业内人士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成本太高。国内地面应用聚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也还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份额较小。国内整个产业链主要环节中试技术和产品已经完成,正在进入小规模电站试验阶段。

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红波认为:“聚光光伏发电要得到推广,还需要业界加大投入。由于聚光光伏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一些配套材料的厂家对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并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跟踪系统、玻璃透镜、封装材料等各环节实现突破,需要从事不同领域的厂家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解决太阳能电池的问题。在聚光光伏电站示范运行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只要有厂家愿意投入力量去解决,聚光光伏很快就会得到推广。”

以聚光光伏的行业特点看,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李红波表示:“可行的规模至少应该在100兆瓦以上,如果只有几兆瓦的装机容量很难体现效益。一座100兆瓦的聚光光伏电站,如果其中1兆瓦的设备需要维修,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电站的规模只有1兆瓦,经常处于维修状态,成本就会大幅上升。”

容雷认为:“聚光光伏的成本包括两块:一块是建设成本,另一块是发电成本。目前,国家对于太阳能的补贴,每度电补贴0.7~1元,新曜光电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如果以每年2000小时的发电量为标准做参考,大概每度电的成本是0.7元,按照国家每度电补贴0.7元来计算,我们就可以实现零成本发电。”

容雷进一步分析:“现在每度电0.7元的发电成本是我们的实际成本,如果进入大规模生产以后,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样,我们的成本就会低于多晶硅。再加上聚光光伏的发电量比多晶硅多1倍,未来,对太阳能行业将产生颠覆性影响。”

聚光光伏技术研发在国外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但聚光光伏电站的商业化运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成本太高。容雷说:“尽管聚光光伏有很多优点,占地面积小、发电效率高、节省材料、减少污染,等等;但聚光光伏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高,其成本大大高于多晶硅。太阳能行业还属于政府补贴的一个高成本行业,但政府补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延续的。如果成本始终大大高于多晶硅的话。聚光光伏产业的发展肯定要受制约。只有把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或者有突破性的技术出来、聚光光伏的市场才能打开。”

所以,按照新曜光电目前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完全可以把聚光光伏产业的成本降下来。目前,晶硅体占据了太阳能电池95%的市场份额、但多晶硅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生产100公斤多晶硅需要46度电,另外,多晶硅的的材质回收是不可降解的,这些也都是多晶硅的成本。

容雷举例说:“在美国,买电器的时候要多花10%的回收成本,假如1000美元的电视机,要花1100美元,多花的100美元就是回收成本。按理说。多晶硅的回收成本比电器要高,1000元的多晶硅,至少要有20%的回收成本。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涉及回收成本这一制度,所以,多晶硅的价格较低。”

而聚光光伏技术材料99%用的是铝,是一些玻璃结构,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后,铝是可以回收的,这个回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发展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聚光光伏技术的更加成熟以及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聚光光伏将长期与晶硅、薄膜电池共存。长期来看,聚光光伏并不会完全取代晶硅和薄膜电池的市场,正如薄膜电池不会完全取代晶硅电池一样。

目前,全球的聚光光伏装机不到200兆瓦,预计今后几年,随着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凸显,市场规模将有爆发式的增长。未来十年,年均增速预计在40%以上。

容雷分析:“聚光光伏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无论对于全世界还是对于中国,太阳能产业都是一种主动的环境需求,而不是迫于经济利益的需求。况且,中国的产业结构也的确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现在,在几种精洁能源中,核能和风能都受到一定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来说,太阳能的利用前景最为广阔。今后,我们只要把成本降下来,将聚光光伏的成本控制在多晶硅之下、这一产业将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未来,可能不光是应用在发电站方面,在一些乡村、一些二三线城市,居民也会有自发的需求。”

目前来看,光伏产业还是一个政策驱动型的市场,靠自身发展,成本无法与煤电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就非常重要。容岗表示:“中国恰恰在政策方面不明朗,很多地方政府和部委出台了一些政策后,也定了一个上网电价,但并没有说补贴多少年。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没有政府的政策,就更不敢贸然进入了。”

在美国,政府对聚光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曾有一家聚光光伏企业得到了美国政府几千万美元的无偿补贴。而在中国,很多政策还是跟不上,容岗认为:“作为一个新技术,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聚光光伏未来的前景,将来如果能建起大型的聚光太阳能电站,其成本肯定会下降。现在包括几大电力集团在内,也都在考虑尝试建聚光光伏电站。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抢占市场。”

2010年9月,三安光电在青海格尔木3兆瓦聚光光伏太阳能示范项目中,其中的1兆瓦并网发电项目、使用的是500倍透镜,双轴追日系统,平均转换效率达25%。从2010年10月初并网发电情况统计,平均每天发电4500度左右,运行情况比晶硅发电效果好。

第8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本刊记者:上海度肯作为大功率LED行业的领头企业,为中国的道路照明做了很多原创性的贡献,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那请您讲一讲,度肯的产品有什么特点,能够在目前众多的LED照明产品中一枝独秀?

张国华:当初任卫东先生将公司定位是LED行业的领航者,所以我们公司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很严谨,开发出的产品先在郑州市做试点,从一条路到几条路到整个市区,经历了几年的试验,产品也随之更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行业领先的散热专利的应用,对照同类产品大大提高了寿命。

对于产品的特点,我简要说两条:

首先就是灯具的性能指标更高,各项参数更高,光效由60流明到现在的100流明。不良率小于万分之五,效率达到95%,温升小,寿命超过5万小时,保用5年,防水等级达到Ip68标准,防雷等级达到4KV以上。

第二是高可靠性,通过研发设计技术保证占60%,原材料占30%,生产工艺占10%。我们从一开始就采用国际领先的LED技术来保证设计的可靠性,并且不断地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与经验积累中优化设计和改良方案。路灯安装在户外,需要抵抗各种恶劣环境和天气。可靠性差会导致LED路灯安装之后没多久就坏了。对于路灯来讲,安装难,维修更难,不稳定使得维修成本超过了产品本身的购买价格。

本刊记者:您认为,LED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会朝向哪个方面?

张国华:之前我们董事长任卫东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过:“模组化是一个趋势,LED行业最终会走上模组化、标准化。”对此我是完全赞同的。据我所知,国内最初对LED路灯模组化的研究就是度肯光电创始技术团队中进行的,因此度肯光电成立时就拥有了模组化的产品。

度肯光电的标准化模组,除自主研发二次光学配光透镜的技术优势外,关键在于坚持单位功率模组体积重量最小化,从而达到“模组百变,替代无限”的产品诉求。另外,度肯光电拥有专利的标准模组设计,改善了散热、克服了大散热体中心温度高的缺陷,可以组合成多种规格、多种造型的灯具,降低了模具等制造成本,有利于合作厂家二次设计和组装;有利于标准化作业及品质控制,同时方便12V、24V太阳能路灯等产品的设计。

经过同仁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相信度肯光电的产品会为中国LED路灯应用带来全新变革。

本刊记者:您对于国内现阶段的LED照明产业有什么建议?

张国华:对于LED照明产业发展,我主要有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政府引导很重要。政府应合理引导,培育产品统一标准。同时,以政府的身份来客观而权威地向消费者提供关于LED照明产品的优劣报告,以及告诉相关企业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增加产业对LED照明产品的了解与信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要提高和保证LED照明产品质量,必须完善LED照明的整个产业链。例如要实现来料管控,把关LED照明匹配材料的质量。由于电源、散热系统等配件严重影响了LED照明产品的等级,因此提高整个LED灯具的配套材料,提高整个供应链质量,才能保障产品品质。企业要重视LED照明的技术和工艺开发,重视产品研发力度的提高,自觉通过质量认证,例如通过UL认证工艺的管控。

第三,力求通过规模化生产来实现降低价格。目前LED照明产品价格普遍较高,这是由于行业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效率不高所致。

本刊记者:国内LED照明行业实现统一行业标准呼声日隆,对这个问题您怎样看?

张国华:其实LED照明产业之所以处于鱼目混杂的发展阶段,关键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首先是质量标准。比如衡量芯片的质量,有很多诸如可靠性、防静电系数等等的技术衡量标准。单纯依靠其中的一些标准来判断其质量是不合理、不全面的。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质量衡量标准是实现LED照明产品入市把关的第一步。

其次是价格标准。除了波长和亮度,如此判断价格不合理,就像对于一只60W的白炽灯,业内存在一个大致的标准,但如果只用亮度和功率来衡量LED照明产品的话可是远远不够。符合这个要求的产品,由于材料的可靠性、寿命、光衰等方面的不同,其成本有天壤之别。所以应该依据成本等各方面建立一个全面的价格衡量标准。

另外,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建立过硬的品牌才能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否则对于一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企业来说,以次充好地虚化“达标”,只会让标准成了一纸空文,质量不保的情况仍然会普遍存在。

本刊记者:您对于上海度肯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张国华:在致力于LED照明零组件的研发及创新的同时,上海度肯计划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多品种LED照明零组件,公司未来的规划就是打造社会型企业,并成功进入国际照明市场,成为国际性公司,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力争成为全球LED照明的领军人物,为绿色照明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第9篇:光电行业研究范文

记者获悉,经过历时一年的包括电压、功率因数等指标的多道详细测试,欧洲最大的能源公司E.ON集团终于通过了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系列产品的电网入网许可认证,并对该公司产品稳定性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也预示着,E.ON集团所属30多个国家的电网,将对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开起绿灯。

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春寒谈起该公司和匈牙利克琳莱特(Clean Light)照明公司的合作,追溯到去年的8月。当时,通过深圳高交会海外分会的牵线搭桥,匈牙利克琳莱特(Clean Light)照明公司代表第一次在众多LED产品中看到他们产品的光源封装、外观设计、散热处理等都独树一帜,被深深地打动。于是,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众多LED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双方当场拍板签下了10万美金的样品单。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金积嘉世纪光电产品的优异表现,更加强了克琳莱特(Clean Light)照明公司对他们产品的信心。同年11月,匈牙利前总理尔洽尼带领旗下多间公司的高管,亲临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合作的意向。在今年9月第十二届高交会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匈牙利分会上,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匈牙利克琳莱特(Clean Light)照明公司签订了柜架性销售协议,克琳莱特(Clean Light)照明公司将在3年内向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采购2亿美元的LED照明灯具。

匈牙利克琳莱特(Clean Light)照明公司为了更好的拓展欧洲及其它地区的市场,向在欧洲及世界各地拥有30多家子公司,3000多万客户欧洲最大的能源公司E.ON集团申请了电网入网许可并最终获得通过。这不仅意味着向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打开了又一扇通向欧洲市场的大门,也意味着该公司产品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可,更意味着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共同问题上,国际间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深圳市金积嘉世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能够在不长的创业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与董事长冯水兴超人的胆略和缜密的步骤分不开的。冯水兴从事电子行业20多年,被誉为液晶小家电之父,坐拥十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和科技两个园区,年产值十多个亿。但冯水兴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独具慧眼,把睿智的眼光投向了LED,投入巨资展开与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日本、美国、台湾的国际大厂和研究单位的合作,并前瞻性的介入了代表未来LED发展趋势的第三代封装技术――LED大功率集成单颗封装领域,取得多项发明,并向多国申请了专利。现在,他们形成单颗5W-180W全系列、全覆盖的光源产品。该光源通过专利技术将多颗芯片集成封装在基板上,并利用独有的热管理技术,解决了大功率集成封装的导热问题,从而降低了系统热阻,有效地控制了结温,采用灯具整体散热,分离电源等方案,彻底解决了散热问题,使得LED的质量变得更加稳定可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