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微课的核心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的核心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的核心特征

第1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2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摘 要:mooc(又译作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自其产生以来便备受教育学界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与mooc相似,其也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教学资源。微课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规律出发,将学习内容、过程、学习素材等制作成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供教学使用,同样的,微课也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mooc;微课;特色;积木思维;教学需求;策略

一、mooc与微课特征

(一)mooc特征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极大地革新。2012年,美国各大高校率先建立其自身的网络学习平台,面向全体师生或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免费课程。自此,网络教育模式开始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活动中。从mooc的定义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其教学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其主要教学途径。

(二)微课特征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其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建立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微课是一些列呈现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素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兼有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点评等辅助教学资源。微课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是教学时间短。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其教学时长一般为5-8分钟,因此,微课也可以被称之为“课例片段”。第二,教学内容精简。受到课程时间限制,微课的教学内容都十分精简,其教学主题明确,教学重点突出,能够帮助学习者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第三,反馈性强、参与度高。由于微课教学资源的学习时间短、容易理解和掌握等优势,其受到诸多学习者的喜爱,拥有极高的学习参与度。同时,微课一般都设有专门的交流区和反馈区,学习者能够很方便地进行课程交流和反馈。微课群即是多人学习微课的组织,其以各种软件或网站为载体进行授课。

二、基于高校mooc环境中“积木思维”视角组织微课群的策略

基于mooc环境中“积木思维”视角组织微课群对于高校而言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与挑战,其需要高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化教育理念,将互联网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一)高校mooc环境中微课群组织的“积木思维”

积木是激发小孩学习兴趣、培养小孩学习能力的玩具,教育学家从积木对于小孩学习的影响研究中抽象出对于教育活动具有普适意义的“积木思维”。高校mooc环境中微课群组织的“积木思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思维。高校mooc环境下的微课思维始终强调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微课群应当秉承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与环境、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指导等。微课群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实际灵活调整授课方式,使之适应于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

2.简约实用思维。积木玩具虽然简约,但是其灵活多变,能够提供给小孩丰富多彩的娱乐体验。微课群同样如此,在其组织过程中应当体现简约实用思维。即授课时间段,授课内容精简、突出重点、具有代表性。

(二)组织微课群的流程

1.规划内容。高校教务部应当按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事先做好微课群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当组织相应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学工作者共同筛x教学内容,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微课群教学体系。

2.建设平台。高校微课群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高校应当建设起一个资源共享的微课群平台。微课群平台除了要满足基本的微课教学需求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建设、管理、应用、研究”模块,以提供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3.微课开发。微课群平台上的相关教学资源需要师生共同开发,当前微课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其分别是“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其中,征集评审式主要面向教师个人,鼓励教师设计开发相应的微课资源;项目开发式则是面向学校和相关的教研机构,鼓励其以团队的形式设计开发相应的微课资源。

第3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德育;微课;开发;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34-03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学习方式,为微课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自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以来,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微课热潮,影响深远。笔者也开始尝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开发和应用微课,本文将结合微课的特点和个人的实践,探讨如何开发和应用中职德育微课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

什么是微课?不同的专家由于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对微课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基本上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全程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要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新型的教与学的活动,其核心内容是教学微视频。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来说,还应包括与该微视频相关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反馈等辅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内容精炼

微课教学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炼,一般是精心选择学科知识中的某个重点、难点问题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进行集中解决,教学目标单一,主题突出,内容精简。

2.教学时间简短

微课的教学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样的教学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使学生可以零碎式地在简短的时间内高效学习。

3.教学类型多样

由于学科种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设计意图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微课的教学类型可分为讲授、答疑、演示、实验和探究等几种。

4.资源容量较小

微课视频一般是以rm、flv、mp4或3gp等视频质量不错且体积较小的流媒体格式输出,适合在线播放或者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播放。

三、中职德育微课的设计和制作

在这里,笔者以中职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中的一节微课《识别假象,谨防受骗》的开发为例,探讨如何根据微课的内涵和特点开展德育微课的设计和制作。

(一)精选微课教学主题

微课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微课教学主题的选择。要让学生在10分钟内掌握某项技能或学会某个知识点,就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先将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知识点,再依据小而精的原则,精选其中的重难点或疑点,作为微课开发的内容。

笔者针对《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这一课的内容和特点,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选择“识别假象,谨防受骗”这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因为该知识点是在学完现象和本质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二)撰写微课教学设计和视频录制脚本

微课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是成功开发微课的关键,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微课的教学设计在方法和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它更偏重于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等角度来考虑问题。除了选题意图、教学目标、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与传统教学设计大同小异外,它还包括教学类型、教学用途、学习者特征分析等新增条目。其中,教学类型主要是依据选定的知识点的特点、教学意图和学生需求的差异来确定的;教学用途主要是说明怎样使用微课,是适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还是课中讲解、探究,或者是课后学生自主再学习或复习;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在学习微课之前需要了解什么样的知识、学习者的身心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

微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也与传统有较大的差别,它是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同时,由于微课主要是供学生课堂以外自主学习的,虽然仍有问题思考和探究环节,但是传统教学过程设计中直接面对面的“师生互动”被隐去。

教学过程设计完成之后,还要在此基础上撰写微课视频录制脚本,以保证微课录制的各个环节能够有序开展。录制脚本一般包括视频构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时长等主要条目。

为了使《识别假象,谨防受骗》这节微课视频的录制过程更加清晰,更易于从整体上进行操作,笔者将它的教学过程和视频录制脚本的主要条目合并在同一张表上,简略如下表所示。

(三)收集、制作微课资源

在《识别假象,谨防受骗》微课录制前,除了制作PPT课件之外,还需要收集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图片、音频、视频、案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资源。笔者还根据教学需要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绘制若干图片,用flash软件设计、开发了“购物陷阱”、“合同陷阱”和“传销陷阱”三段简短动画片段,为视频录制和后期剪辑、合成做准备。

(四)录制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的录制,最主要的方式是视频拍摄和屏幕录像两种。屏幕录像一般采用屏幕录像专家等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过程。视频拍摄一般采用专业摄像机、DV 或手机等摄像工具录制教学过程。《识别假象,谨防受骗》微课的录制,笔者采用的是屏幕录像方式。

(五)剪辑、合成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录制完毕后,还需要使用会声会影等后期剪辑软件,制作或添加片头、片尾。为了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笔者还在录制好的视频的关键位置嵌入提示性的文字、画面、音频或特效,并将“购物陷阱”、“合同陷阱”和“传销陷阱”三段简短动画片段合成到视频中,最后剪辑输出一节完整的《识别假象,谨防受骗》微课视频。

四、中职德育微课的应用方式及效果

(一)课堂学习方式及效果

1.课堂学习方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灵活地嵌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尝试将中职德育微课嵌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核心知识讲解和拓展提升等几种。

(1)课前复习

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通常都有一个复习旧课的环节,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微课复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为衔接新课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学习《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一节非常简短的、图文并茂的微课视频《运动与行动》,快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

(2)新课导入

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可以根据新课的主题和特点制作导引性的微课视频,通过播放微课视频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授《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这一课之前,笔者制作了《手机发展简史》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转入新课的学习。

(3)核心知识讲解

中职德育课程理论性较强,某些概念或重要知识点比较抽象,诸如本质、意识、价值规律等概念,不少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因此,对于这类抽象且比较核心的重难点知识,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同时,穿插相关微课视频,变抽象为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易于学习。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笔者制作了一段简短的微课视频,通过正弦曲线动画向学生演示每次曲线变化期间,商品价格的变化情况,配上简洁的讲解和文字提示,一个复杂的价值规律问题及相关知识,得以轻松地解决。

(4)拓展提升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开发一些适应不同层次、短而精的拓展性微课视频,可以是交互式测试题、延展性案例或者扩展性知识,在完成新课教学任务后的拓展提升环节播放或者供学生课后自行在线或下载学习。例如,在讲完“反倾销”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反倾销”、培养驾驭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笔者专门制作了包含新闻视频和案例分析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提升。

2.应用效果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根据需要穿插微课视频,综合发挥课堂教学和微课视频两者的优势,可以拓宽延伸课堂教学边界,变换学生的思维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探索热情,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便携学习方式及效果

1.便携学习方式

微课除了可以用于课堂学习,还可以用于学生的课外学习。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随时随地的便携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机动地利用零碎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无拘无束地反复学习。

2.应用效果

微课的这种便携学习方式,可以克服中职德育课堂上的诸多弊病和不足,诸如学习内容大而全导致学习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及难以自主选择个人最需要、最薄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问题,使学生能够更主动、更灵活、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五、问题与建议

(一)微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引入微课的实践告诉我们,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轻便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处在发展初期的微课,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知识碎片化、分散化、认知表浅化、非系统性等问题。同时,以在线或线下方式进行德育微课学习,就目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来说,很可能会因为缺乏面对面的管控、互动和评价,而难以保证主动、持续地学习,结果很可能是微课的开发前功尽弃。

因此,笔者建议开发单元化、专题化、系列化的德育微课,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选择系统性学习或个性化学习。要使学生在课外能够主动、持续地学习微课,建议开发校级微课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利用校园网或移动设备,登录个人账户进行自主学习,并规定基本的在线学习次数或学习时长,累计积分,在达到基本要求时,将积分转化成学习成绩或学分的组成部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嵌入微课,有时会出现衔接不畅、互动突兀等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时如何解决各个知识点、各个环节之间的串联与融合的问题。

(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问题与建议

中职德育教师基本上是文科出身,与技术打交道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开发微课时最挠头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德育教师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但是,当碰到需要设计、制作图片或动画、需要对视频进行后期剪辑、合成时,不少教师就会犯难了。

因此,笔者建议要尽快为中职德育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微课视频制作技术培训,普及并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三)德育微课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由于微课教学是近年刚刚兴起的,受重视的程度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学校目前尚没有搭建微课网络平台。同样地,面向中职学生提供德育微课的公共网络平台也没有真正搭建起来。因而,德育微课很难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

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要促使各家中职学校重视微课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另方面,也要尽快搭建中职德育微课的公共网络平台,为德育微课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

[3]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第4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其中比较思维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学科能力,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和原理、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地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采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发展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地理学科素养。而这渗透着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地理思维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应用能力,这是高考改革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所在。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目前并没有具备这方面的素养,表现在解题中常面临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做选择题时,学生对某等值线弯曲的原因判断这类试题的考查无从下手;另一个是做综合题时,学生常常因为套模板答题被扣分,导致综合题得分不高。尤其是高中地理,其学生学科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不易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笔者尝试利用微课做课后微专题突破解决这一难题。而如何落实微课的教学应用,真正让全体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是本课题所要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二、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取得“1+1>2”的教学效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整体教学与课后利用微课做微专题辅导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微课资源应用于辅差教学的研究》课题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本校高三年艺体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跟踪档案、访谈调查、真题检测的方式验证以微课形式进行课后微专题突破的效度,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四、研究过程

1.核心概念界定

比较思维指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地理学科具备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区域比较是地理比较思维的基础。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难点展开的教学过程。微课一般是10分钟的讲课过程,讲课内容比较少,具有针对性,并且微课的制作过程简单实用。

2.研究对象

选择艺考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高三上学期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辅导而荒废,比较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方法一无所知,因此,选择这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采用测试的方法较明显地验证课后微专题的辅导效度。

3.研究步骤

(1)比较思维技能预学环节

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比较思维在解题中应用的课堂教学,并做当堂教学效果检测。根据测算,学生选择题的正答率约为65%,由此可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对需要进行课后再辅导的学生进行确认与登记。

(2)微视频辅助环节

根据本节课内容分解制作尽量详细的讲解微视频,学生体验的思维分析过程越细致越有利于比较思维分析法的掌握。教师利用QQ群等方式将微视频等学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同时将纸质版的学习任务单、训练任务单印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或课后自习时间结合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视频,从而完整地了解比较思维的概念、对应的问题及思维的应用过程等,继而查阅相关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单中的问题,并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

(3)反馈环节

要求学生把近几次考试试题重新进行梳理,找出涉及比较分析的试题,用比较思维的“三步骤”重新进行审题与整理,以检测其学习效果。对于已基本具备本思维方法的学生再要求其将区域特征基本要素要再熟悉,其别是中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基本特征要熟练掌握,其中东部季风区还要能区分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基本特征。此外,要求其将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最优区位条件再熟悉,以及几种主要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最优区位,最后再回顾各种地理要素的成因和规律,以检测其所学能力的应用能力。

经过完整环节的训练后,再测试学生的解题正答率有明显提升,提升幅度在10%~15%。

(4)结论与反思

经验表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核心知识、主要思维”方面的掌握上存在困难与不足,因此课后辅导尤其重要。根据本次案例的实践,课后辅导可遵循以下一般过程:(1)教师制作上传或分发辅导微视频;(2)督促学生利用课后或周末时间自主选择微视频进行再学习;(3)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答疑互动和交流展示、完成当堂训练;(4)根据当堂训练效果,布置个别还没有掌握的学生课后再学习微视频,另外布置已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巩固学习效果。

第5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第6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字】微课;课内翻转;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130-04

微课兴起的背景及概念分析

(一)微课兴起的背景

微课的兴起是有其技术背景和教育理论研究背景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社会进入了Web2.0时代。以美国“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在全球广受好评和追捧,国内也越来越多地开展学习和尝试,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解决教育需求多样性、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分享便捷性等问题。随着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泛在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让移动学习、随时学习、碎片式学习应运而生。微课成为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类重要课程形式,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微课在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增多,对于微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微课的概念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管理、微课的应用等相关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出现一些成果。技术的进步,催生出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实践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实践又反推教育变革,形成新的教育模式,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虽然风起云涌,但什么是微课?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观点。通过学习不同专家的观点与教学实践,我们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际出发,总结出自己对于微课的理解:微课是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以不超过5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附以微课件、微练习等资源,有教学设计、有学习任务、有反馈交互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在这个定义中,把微课首先定义为课,是有教学设计、有教学目标的课程,其在基础教育中以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内容,以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反馈交流等为资源,在有设计的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支持学习各个环节。

针对微课的理念,我们总结出微课的四大特点:

1.微课的本质是有设计的课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仅要包含微视频,还应提供微课件、微讲义、微素材、微练习等教与学的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设计的引导下,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微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他们提供泛在学习的环境;微课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也为了方便学生间的及时交流,微课程平台应该具有反馈交流功能。

2.微课要保持自己“微”的特色

微课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我们认为微课应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让重点突出、短小精悍,有利于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0分钟以内(建议为5分钟左右)。微课的“微”,不仅适应碎片化学习,也解决了共享中学生差异问题。在教师进行共享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对微课进行直接使用或者重新组合,同时根据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在此知识点的前后进行相关的补充补遗,就在共享微课时,用系列微课打造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

3.微课支持多种学习方式

从微课的起源看,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微课可以应用于多种教学场合,可以支撑多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没有网络,可以进行单机学习。微课除了应用于课下学习外,也可以应用课堂教学,它支撑学习的各个环节。

4.微课应具有系列化特性

微课不应是单独孤立存在,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在统一的课程规划下,依据学科特点,将微课程建设为“有序系列微课”,以避免知识碎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某学科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微课与微课之间,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的关系来设计微相关练习,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习者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达到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环环相扣,过程完整,体系流畅。

微课的概念和特征清晰,是进行微课建设和微课应用的前提和保证。

“课内翻转”的特点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活动学习”理论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主要是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反思等相关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完成自主学习,课堂成为讨论、答疑、深化的场所。它符合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理念,能够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终身随时移动学习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但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遇到了以下的实际困难: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或者家长不允许学生在非休息日使用电脑从事非考试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家中要完成十分繁重的主科作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支配的时间只有课堂时间。当发现完全的“翻转课堂”不可能时,我们积极进行探索,希望能够找到基于课堂时间的“课内翻转”教学新方式。通过对于“翻转课堂”、“微课”的研究,我们认为,“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包前置,通过学习任务单,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形成“翻转课堂”第一节;教师在明确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流互动、共享成果、内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翻转课堂”第二节。通过以上安排,达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学生可以自主负责自己的“学”,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出现,增强其学习责任感。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可重复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在其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第二节之前,已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实现课堂的高效,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解放,他可以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交流与深化中,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教育理念的“翻转”,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可供应用的课下时间很有限,但我们可以按照“翻转课堂”的理念,实现校内、课内翻转。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内翻转”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1)“课内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从时间点上讲,基本发生在课堂时间内。对课堂时间进行分块,以完成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

(2)学生的知识传授从以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转化为以网页为组织形式的学习资源。网页以其“超链接”网状分布、可跳转性、多媒体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进行有目的跳转,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把学习任务单内化到了网页组织形式中。

(3)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包括知识传授资源,同时包括知识内化资源。

(4)“课内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其理念依据,以发现学习为其核心,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所有设计的中心。

“课内翻转”教学方式把课堂时间进行了分块,把课下课上内容全部集成到了课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微课在“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们进行的“课内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还处于试验阶段,主要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构建初中信息技术国家课程的教学方式。微课在此方式下的应用如下。

(一)设计本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形成本学科整体知识逻辑

教研员及核心组成员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纲、本区学生基本情况等因素,依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把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本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形成本学科整体知识逻辑,框架以本学科知识和能力为脉络,以知识点为节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为联接,形成本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

(二)教师课前的微课准备

教师根据形成的本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根据课标教材等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两者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把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建立概念框架,设立支架。教师根据设计,完成微课制作。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教师以网页形式构建,通过多媒体资源,形成非线性的学习资源。此学习资源包括知识传授资源和之后的知识内化资源。此过程是教师进行微课建设的过程。微课程中的各个元素,应该具有聚而为课,散而为资源的特征。微课程应以网页形式呈现。选择网页方式基于五个方面考虑:网页作为容器,可以容纳多媒体素材;网页具有超链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设计预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跳转,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轨迹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跳转,网页可以实现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反馈收集;网页具有强交互性;网页的兼容性为日后的平台融合创造条件。

(三)学生通过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

此过程相当于翻转课堂第一节,教师提供以网页形式组织的微课,学生自主进行非线性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有选择地学习教师预设的内容,即没有疑问可以跳过,有疑问可以进入学习,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节,让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是不同的,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小组内实时交流和非小组间同学在线交流,共享智慧,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的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创设情境,通过搭设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完成知识的顺应,即使用情境创设,引发认知冲突,形成认知不平衡,引发思考,进而完成新知的意义构建。在此过程中,从搭设支架,到撤离支架,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晋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基本完成知识的传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练习、微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把微练习、微习题等与数据库挂接,实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以方便对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调整,完成以学定教。

(四)学生通过巩固微课完成知识内化

在课堂时间的后半时段,形成翻转课堂第二节,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深化和延展。知识的内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内化、评价内化、创新内化。其中的应用内化和创新内化,微课依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应用内化是指在学生完成知识传授后,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微任务的方式,通过从易到难的任务布置,通过从搭支架到一步步撤去支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支架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概念,完成任务。通过协作、情境创设、任务完成等,学生体验了知识运用的整个过程,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回顾微课来寻找答案。

创新内化是指教师给出开放性、延展性的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创新,自由创作,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项目设计,经历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与现实紧密结合,实现了信息素养的提升,甚至是升华。

信息技术课的课内知识总是沧海一粟,课外内容浩如烟海,我们会在课堂总结后,首先为学生提供多个相关专业网站,供有条件的学生课后深造学习。再次完成个性学习。与此同时,网络上众多的相关微课资源就有了用武之地。

第7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二、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第8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字】高职学生 教育政策 教学模式 微课

无处不在的网络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加速了教学模式的转变,移动化的随时随地学习突显出了极大的优越性。而“微课”具有短小,精辟,情景化,集中化,便携式的特点。这些特点恰恰符合了新形势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的特征。目前高职层次的在线学习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原因主要有: 一是高职学生求知欲不够强烈,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是在线课程大多枯燥乏味,拖沓冗长,学生缺乏兴趣。如果能推出“简练而完整”的微课视频,甚至把操作过程和实习现场搬到网上供同学们观摩,并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技术指导,定能吸引学生。《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并强调要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学信息化,并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网络技术和传统教学进行深度结合。”因此将微课教学与高职院校教学有机结合,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课来自于英文单词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 等。微课程的雏形是由Le Roy A. Mc Grew 教授(University of NorthernIowa)提出的60 秒 课 程 (60-SecondCourse),当时主要用于在非正式的场合,利用60秒普及化学知识。现代所说的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 提出的。Penrose 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1)提出课堂教学概念;2)教学概念成为微课的核心内容,写出一份介绍和总结(15-30 秒),并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长度为 1-3 分钟;4)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5)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在一些理解复杂的课程上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尽管如此,提出的微课程以网络形式存在,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因此微课对于教学有着诸多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新学生学习体验

高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移动电子设备作为学习工具。教师把微课视频传送到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的播放端等电子设备观看。可为没有移动设备的学生安排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并提供一定时段的学习时间以确保课前预习工作的完成,从而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微课”的典型特征就是短小精悍,它本身就是针对重难点知识制作的,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要而制作的,具体的知识难点可以被高度浓缩到十分钟内。微课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时间情况安排课后学习,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自己决定视频播放次数和播放速度,这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拓展相关知识,顺应时代节奏

微课借助网络平台,把最新鲜、最全面的课外资源源源不断的呈现在学生的移动设备里。让学生随时随地就能掌握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走向。高职学生便利学习的同时扩展了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学习到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结合,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更感兴趣,从而使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被学生更好的接受与运用。

自高职院校开展微课教学以来,得到了师生的关注,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一、对微课的认知缺乏。微课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方式,必然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有些教师思想相对传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若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普遍,乃至高质量地普及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在一些已经普及微课的领域,由于教师过于依赖微课,缺乏必要的教学讲解,只是一味地回放、观看教学视频,对学生关注的内容不了解,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高职学生并不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还需要教师来监督和引导。

二、浪费教育资源。随着微课的普及,许多职业院校都把微n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对象,有的院校提倡全员参与微课研究。如果不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各自开发,重复开展,极易造成教学资源和教育经费的浪费。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微课教学的整合工作,对已经成熟的、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微课,就要实行“拿来主义”,不必进行重复研究;对已经有的,但与教学和学情不吻合的微课,可进行完善和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制定出一些具体措施以发挥微课的最大教学效果。

一、加强网络建设。要想成功的推行微课教学,就必须具备完善的网络条件。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来看,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现代化建设,并注重网络的维护和保养,网络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为微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中老年教师在接受计算机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但微课教学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所以说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影响了微课教学的质量。

第9篇:微课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实践

G633.67

一、微课及自主学习概述

微课是当前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一个热点,作为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微课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谈起微课,我们自然会想到国内“微课第一人”胡铁生老师。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我们常说:微课形式“微”,内容“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它有四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中如何应用微课

课题研究过程,本人恰好处于紧锣密鼓的培训研修中。2015福建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就是其中一个。这次培训很深入,省教院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后是网络研修社区中的远程研修。网络研修课程很丰富,有通识类的、技术素养类的、组织与管理类的、学习与发展类的以及评估与诊断类的。我们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结合《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关于微课方面的课程来学习。学习后,收获很大。

(一) 正确认识微课,慎选知识点,精心教学设计

英特尔前总裁贝瑞特曾说过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核心。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学得好。教学设计要生动、新颖、核心、精炼。微课简短精悍,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讲授线索要鲜明。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比不可少的。好的微课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微课小结不在于而在于精。微课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也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

微课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不是45分钟课堂的浓缩,不是课堂授课的电子化;而是清晰简约的知识讲解,是另辟奚径的难点剖析。微课知识点的确定要慎重,可以是某重点或难点知识,或是需要重复练习的技能,或者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比如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图像加工――写意生活CD封面” 为案例,进行基于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

这节课使用矩形选框工具、魔棒工具、磁性套索工具抠图,以及使用文字工具、渐变工具、画笔工具初步润色作品都是操作型的知识点,很适合制作成微课。教材中是以制作“写意生活CD封面”为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篮球”、“校园小景”、“街舞”三张图片的特点完成抠图、初步合成图像,对合成图像进行润色、美化完成作品,任务还是挺重的。通过微课视频的帮助,任务全部布置给学生,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完成得较好。《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内容很有的扩展。如果按照传统套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堂任务,要好几课时才能完成作品。

(二) 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要基于教师“精心”的“先学”设计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微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有效的。当然我们要正确看待微课的课堂作用。微课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益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一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把微课扔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微课视频就可以了。微课无法了解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解读不同学生遇到的疑难杂症。微课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把微课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辅助自己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让自己分身有术对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答疑和指导,而不是让微课完全替代自己。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要基于教师“精心”的“先学”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针对性为宗旨、以浓缩性为原则、以多样性为特征、以引导性为方式、以分享性为精神,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微课潜在价值,以深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 微课应用实践之“他山之石”

上海特级教师周飞老师在《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中,从what,why,how三个层面,引领我们系统地认识微课程。他结合普陀J课堂实践案例,思考微课程的应用,很接地气,引发了我们对微课程应用的思考。周老师《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是在“普陀J课堂”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之谈。采用一校名师,全区共享的策略,构建学科达人团队。按“五步骤、三循环”的流程制作微课程。他在如何使用微视频开展教学,总结到,微视频教学能否有效关键点一是“先学”如何学,主要是学习资源的使用;关键点二是“后教”怎么教,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索。先学之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

三、应用问题与展望

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微课的开发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设计过程越来越精细化,微课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但微课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上,都要有意识的转变和提升。尽管信息技术教师有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条路径上学无止境,信息技术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成为习惯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钢 . 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