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1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一)割裂了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审计风险要素就像一个层次分明的网,财务报表的总体错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和审计活动层层过滤,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但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很容易人为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相互脱节,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易于忽视固有风险评估

由于在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而去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有显见的难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被公认为稳健的做法,这样极容易导致不少事务所及审计人员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多采用将固有风险定为最高水平即100%的做法。

(三)对管理层舞弊甄别失败

由于实务中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流于形式,审计的起点便从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控制风险开始。如果审计人员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四)缺乏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审计风险进行把握和控制

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导认定层次的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进而必然会影响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虽然该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而加以考虑,但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却并不涉及报表层次,只能要求审计人员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这种不注重从宏观层而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仅从较低层而上评估风险。如果不深入考虑会计报表背后的东西,就不能对会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合理的期望。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

(一)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介绍

新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的存在可能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外界环境以及经营风险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影响审计风险的另一个因素是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自身可以控制的风险,它的高低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把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全面了解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人员安排审计工作计划非常重要,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循环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二)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

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改进审计理念

新审计风险模型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向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明确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起点和导向。该模型还校正了传统审计模式下以评估客户经营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思想,强调注册会计师应从多方面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新审计风险准则及模型明确规定,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而不是了解和评估全部的经营风险。

2.以风险评估为审计起点,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的审计起点为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这一模型下,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而不能忽略固有风险的评估,直接将风险定为高水平。这就改善了旧审计风险模型在固有风险评估方面的缺陷,对于甄别管理者舞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审计程序的设计有的放矢,提高了审计效率

新审计风险模型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有的放矢。新审计模型,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除内部环境外还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分别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总体应对措施。对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以此为依据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的审计措施结合,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4.从宏观来看:顺应国际趋势,适应国内环境

纵观整个审计准则,新审计风险模型所代表的全新的审计理念,在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具体相关的审计准则中都有体现,都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内外环境的了解和评价。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我国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存在的困难

(一)风险评估所需数据的限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这是我们目前实施新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大障碍。

(二)会计师事务所运用这一模型进行审计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并且还需要有更多审计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人员成本会比较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审计关系的失衡及审计责任的缺位,市场上仍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我国对审计人员的民事责任制度仍不够健全,审计人员被的风险仍然较低。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执业环境下,绝大部分事务所没有动力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开展新的审计模式。

第2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供有效地外围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第3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对审计风险的考虑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高审计风险不仅可能会导致事务所支付高额诉讼费用和巨额赔偿,而且可能会使事务所遭受严重的声誉损失,因此,事务所在对审计风险进行定价时,通常会要求相应的回报以弥补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在现实的审计业务中,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尽管事务所既不能对这些风险因素都加以准确地衡量,也无法准确判断导致审计风险存在的具体事项,但是许多变量仍有助于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行较为准确地判断(Firth,1985)。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比较容易衡量,因此,在理论界,学者们主要通过研究审计收费与企业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①,借以考察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定价(Simunic,1980;Francis,1984;Beatty,1993;等等)。2001年12月中国证监会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审计收费进行公开披露,由此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定价行为进行研究(伍利娜,2003;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等等),但是国内学者在研究设计中通常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学者所采用的变量来考察它们与我国事务所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本文立足于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环境,具体考察在上市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如何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轨经济中的国家而言,一方面,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Kornai,1986),由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中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硬化(BrandtandLi,2003),由此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由于两者产权性质的不同导致了两者预算软约束程度的不同,而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程度也可能存在着差异。由此延伸出的问题就是,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是否会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呢?而且对不同性质的公司或者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是否会根据公司的预算软约束程度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调整呢?本文具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拓展事务所审计定价的相关经验研究,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定价行为。

二、文献回顾

在Simunic(1980)最早对审计定价进行的实证研究中,他就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公司是否出现亏损以及审计意见类型三个变量来表示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考察事务所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审计定价。Simunic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出现亏损或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较高,而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关系。后来的学者在借鉴Simunic(1980)审计定价模型的基础上,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公司是否出现亏损、审计意见类型、总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比率、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等变量来表示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②,从而研究事务所对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的审计定价行为。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美国市场而言,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会考虑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例如Beatty(1993)以美国IPO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直接考察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他发现对于IPO后申请破产的公司而言,公司在IPO时支付了较高的审计费用;O′Keefe、Simunic和Stein(1994)对美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总负债比率和内在风险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对于其他国家市场而言,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例如Francis(1984)对澳大利亚市场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总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资产收益率、公司是否出现亏损以及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收费之间都没有相关性,然而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5)对澳大利亚市场的研究却发现,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流动比率以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的速动比率、资产收益率以及出现亏损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Firth(1985)对新西兰市场的研究中,他发现公司是否出现亏损和公司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关系,而公司股票的非系统性风险会影响事务所的审计收费;Seetharaman、Gul和Lynn(2002)对英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资产收益率以及出现亏损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性。对于上述不同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Simunic和Stein(1996)认为除了国别之间不同法律环境的影响外,还因为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变量来表示企业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

随着中国证监会2001年12月要求上市公司对审计收费进行公开披露之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他们也考虑了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对事务所审计收费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伍利娜(2003)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和是否出现亏损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关系;韩厚军和周生春(2003)发现上市公司的总负债比率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性;朱小平和余谦(2004)的研究则发现,被ST的上市公司其审计收费较高,而公司的速动比率和资产收益率对审计收费没有影响。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为考察我国的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的审计定价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但是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学者所采用的变量来考察它们与我国事务所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针对这一研究缺陷,本文立足于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环境,具体考察在上市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如何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理论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是否会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定价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二是事务所所处的法律环境。具体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之中,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对公司的预算软约束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Kornai,1986),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的考虑,通常会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援助公司,由此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得公司的预算约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硬化(BrandtandLi,2003),由此提高了公司的财务风险③。对于我国事务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而言,我国投资者诉讼门槛高而事务所赔偿责任小的法律现状,极大地降低了事务所承担的法律风险,并导致了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低下(刘峰和许菲,2002)。但是2001年在证券许可证的年检中,中国证监会对国内八家事务所所做出的市场禁入的监管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意识,李爽和吴溪(2003)和李爽和吴溪(2004)的实证研究结果就表明,与自愿性事务所变更相比,在这次的监管诱致性事务所变更中,后任事务所在审计报告行为上会更加保守,对公司的风险评价水平有所提高,并增加了相应的审计收费。2002年1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的正式启动,由此将增加我国事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监管措施的加强和法律环境的改善将促使我国的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重视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即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越高,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越会收取较高的费用,原因在于:一方面,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越高的公司越可能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错报或漏报(KreutzfeldtandWallace,1986;KinneyandMcDaniel,1989),相应的,事务所就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计这些公司,由此导致审计收费的提高;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越高,事务所面临被的可能性越大(Palmrose,1987),事务所因此就会收取较高的审计收费来弥补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Altman(1968)、Ohlson(1980)以及陈静(1999)等国内外的经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的负债比率越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公司的财务风险也越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虽然我国的公司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公司而言,其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当国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政治目标和个人私利的考虑更愿意对国有上市公司提供援助(BrandtandLi,2003),由此会更加软化国有上市公司的预算约束。因此,即使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陷入相同程度的财务困境,国有上市公司更为软化的预算约束进一步降低了它的财务风险,相应的,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可能对它收取较低的费用。由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公司负债比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有所减弱。

虽然我国的公司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但是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公司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程度却可能存在着差异。具体来说,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处于该地区的公司其预算软约束的程度会有所减轻,原因在于:一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也更加深入,与其他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对盈利目标的追求由此会硬化国有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的预算约束(BrandtandLi,2003);另一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可能比较低,分散化的银行体系也有助于硬化对上市公司的预算约束(DwatripontandMaskin,1995)。因此,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预算软约束程度的减轻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的财务风险,相应地,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可能对公司收取较高的费用。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公司负债比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有所增强。

四、研究设计

1.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1年至2004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且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本文剔除了以下公司:①金融类公司;②ST、PT公司;③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④当年所聘事务所为国际“五大”的公司④;⑤财务数据异常或者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之所以选取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是因为本文采用的是非平衡的面板数据(paneldata)。本文最后得到900家样本公司,共计3501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以及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

第4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 从审计的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审计是为了消除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框架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 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 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 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前景如何。

2. 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 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 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

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

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

案例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 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和结转。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 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 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 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 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 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四)两种模型的比较

第5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选择;审计风险

在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的当代,审计失败所带来的诉讼风险逐渐增大,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足以能够应对日益增加的审计诉讼风险,不但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是否保持应有的执业谨慎态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客户面临的风险水平;因此如何进行客户选择理应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选择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所面临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相对较少,即使面临民事责任赔偿的金额也远远比不上国外。如果赔偿机制要求投资者在事务所发生审计失败后可以要求事务所承担连带责任或直接赔偿责任,事务所一旦发生审计失败,将承担比较高的诉讼成本。诉讼损失越大,审计成本越高,可接受的客户组合的风险就越小,风险大的客户被拒的概率越大,从而最终接受的新客户数量也越少。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具有较大声誉资本的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维护自身声誉资本的内在动机,在考虑是否接受高风险客户时将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民事诉讼越来越多,声誉资本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失败所引发的民事赔偿及声誉损失更为敏感。由于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审计师是否会面临日益增加的法律诉讼风险,不但取决于在职业过程中是否坚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客户面临的风险水平。这种情况下,声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审计客户时会更加谨慎。但是,我国由于赔偿机制的不健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诉讼成本近几年有上涨的趋势但与国外相比较少,此外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因此其直接后果是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客户时会更加谨慎,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尽可能争取较多的客源。

二、客户选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分析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包括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这两种风险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和注册会计师本身。

(一)被审计单位角度

客户的经营风险是指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而导致的风险。客户经营风险可能导致审计人员承担审计风险。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时,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了挽回损失,往往将注册会计师作为索取赔偿的对象。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提高,对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认识加深,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接受委托时,仔细判断分析委托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来自财务状况非常恶劣的客户的委托,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理应拒绝。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时间通常为一年,在审计期间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变,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也可能会有所变化,而这直接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变化,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也就相应的随之变化。此外,每个注册会计师的经验、能力不同,这也会影响对客户风险的判断。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完全避免接受经营风险较大的客户,因而只能通过谨慎选择客户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机构角度

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执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事务所迁就客户甚至与之共谋几乎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共谋受到查处的概率很小,而得到的收益是确定的;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面临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较少且处罚金额与收益相比太低,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会计师事务所自然会选择与被审计单位共谋。

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的审计需求主要源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而非企业的内生性需求,事务所能否为企业提供企业满意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成为企业选择事务所的关键。某些客户为了弄虚作假,隐瞒其真实的经营情况与财务情况,也会选择愿意为企业提供无保留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审计机构有效的审计,客户本身会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事务所选择这样的客户并出具标准审计报告,那么事务所将面临着潜在的审计风险。

此外,在我国审计市场有这样的现象:规模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客户数量较多,但大多为小型企业,这类型的客户风险较大,即使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事务所面临的潜在审计风险也较大;而“四大”客户的数量虽然不占优势,但“四大”主要占据着实力雄厚、经营良好的优质客户资源,而这类客户即使事务所对其出具无保留意见,事务所因此承受的审计风险也较小。

三、相关建议

选择客户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大量事实说明,客户一旦经营失败或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会进行恶意欺诈,而因此而遭受损失的股东或债权人为了追回他们的损失会把注册会计师作为“替罪羊”,这是导致高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客户的选择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潜在损失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客户选择的管理尤为重要。

(一)解决慎选客户与扩展业务的矛盾

从一方面来说慎选客户与扩展业务、扩大经营收入是矛盾的。谨慎选择客户,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客户时可能会对风险高的企业的审计业务不予承接,这就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减少,进而导致事务所经营收入的相应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处理好是采取“规避风险,谨慎选择客户,宁可牺牲经营收入”的策略,还是采取“甘冒风险,尽可能扩大经营收入”的策略的问题。谨慎选择客户使得经营收入减少,但通过把风险较高的客户排除在事务所业务范围之外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在当代审计失败导致的成本越来越高的社会,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而此时成本的降低不仅可以弥补营业收入的减少甚至还会有所剩余。在审计失败导致的成本增加的趋势下,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谨慎选择客户。

从另一方面来说,谨慎选择客户与扩展业务、扩大经营收入之间具有同一性。业务量不应仅以数量来衡量,更应该以质量来衡量。拒绝承接风险大的客户的审计业务会使业务数量降低,但保持大而高质的审计客户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其给事务所带来的收入会远远大于小而低质的审计业务给事务所带来的收入。从这一方面来说,谨慎选择客户与扩展业务、扩大经营收入之间是没有矛盾的,这说明了事务所在选择客户时应谨慎,应把风险较高的审计业务拒之门外。

(二)完善客户承接机制

对于权力相对集中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由主任会计师层次的人员共同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客户的审计业务。在这种情况下,拒绝高风险的审计业务比较容易做到。在争取客户、扩展业务量与注册会计师的报酬直接挂钩和各业务部门“分灶吃饭”的事务所,则可能为了扩大部门与个人利益而盲目的接受风险较高的审计客户,这会直接导致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增加,因此要完善事务所承接客户的机制。不同类型的业务往往具有不同的风险,事务所应事先规定可以对外接洽业务的人员层次。对于事务所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接受或在特定情况下才能接受的业务类型,也应事先作出规定。接受客户委托前必须由事务所最高领导层或委派事务所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经验的高层人员负责进行事前调查,并将结果报告给最高领导层;此外,要将介绍新客户与接受新客户的职务分离,员工可以介绍新客户,但是否承接新客户则取决于事务所的领导层,以集中控制承接业务过程中的风险。

(三)分类管理客户

盈利能力强、审计风险小、未来潜在风险的可控性较高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这部分客户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针对这部分客户建立完整的客户关系数据库,不断加强与这部分客户的交流、沟通;此外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不断地对这部分客户进行评估,确定风险水平的现状尤其是当客户更换管理层和陷入财务危机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再评估。

盈利能力强、未来潜在风险较大的客户或许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易使会计师事务所日后陷入纠纷;对这类客户要高度关注、仔细评估、谨慎对待。若贸然接受这类客户的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面临潜在的诉讼和赔偿甚至会严重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

盈利能力较弱、审计风险小、潜在风险的可控性较高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在保证重点型客户业务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这部分客户的业务。在潜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要想提高这类客户带来的收益主要应从增加服务的购买量、适度提高审计服务的价格、降低营销成本等方面入手。

收益少、风险高的客户,通常这类型的客户在现在和将来都不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较多的利润。因此,针对这种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放弃策略,而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带来较高的盈利和风险较小的客户身上。但在采取放弃策略时要注意失去这部分客户可能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负面连带效应,所以可以采用提高定价的策略使这部分客户自己选择退出。

(四)减少客户选择过程中的感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

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感知偏见。如仅凭客户规模的大小来评价客户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承接客户;或者仅根据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偏好来评价客户面临的风险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承接客户;这都是所谓的感知偏见。感知偏见的存在可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本不应该承接的业务或者使会计师事务所拒绝承接本应该承接的业务,这都将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为了减少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由于感知偏见不可以消除,只能尽量减少客户选择过程中的感知偏见。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是否承接审计客户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管理层是否诚信;公司治理机制、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决策机制以及管理层中主要领导的作风;财务状况是否异常;有无需要虚夸利润和虚增资产的动机;是否属于高风险行业以及其他值得警惕的迹象,以尽量减少客户承接过程中的感知偏见。

参考文献

[1]廖义刚,孙俊奇,陈燕.法律责任、审计风险与事务所客户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

第6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煤炭企业 运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CPA通过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运用到煤炭企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账项导向审计是最初的审计方法关系,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适用于审计早期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制度基础导向审计主要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而后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进一步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实施审计程序。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注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就可能错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不利于审计质量;也可能使审计风险失控。于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弥补日益扩大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社会因素中应运而生。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中心实现了由内控测试到风险评估的转变,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

    2.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运用分析程序。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能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收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分析程序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提高审计的效率。

    3.扩大审计证据的内涵,注重外部证据。审计证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包括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以及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这些都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另外,审计人员期望管理层提供的证据来证明其舞弊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与企业的一般员工、供应商和销售商等方面的沟通所获得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的重要途径。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2.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3.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4.审计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会计准则及指南的实行等,构建了中国执业审计准则体系。

    5.审计人力资源的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正规院校审计专业学历教育,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制度等。这些措施都为我国审计职业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广泛运用分析性程序检测被审计对象,其基本方法

    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应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被认为风险较高的领域,实施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对风险评估来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有效降低所在组织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

第7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法定审计风险模型的诞生标志着在审计实务中运用风险模型的风险导向的新模型,该模型被审计职业界普遍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形式上法定模型与基本模型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新的模型,但它首次从审计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用连乘的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使得进一步控制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务中它首次引入了定量评估的方法,审计师通过对财务报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因而该模型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管理舞弊和欺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有的模型重新描述为: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

这一新模型被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使用这一模型的审计模型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模型,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两层: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传统模型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总体层次风险则是指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可能,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新模型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模型的继承和发展。

三、审计风险模型的比较分析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构成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已被大多数知名团体和注册会计师所接受,《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也采用该模型。

模型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审计风险的这三个构成要素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无法控制,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他对被审计单位各部门和经济业务各环节的了解和测试合理评估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实际存在的检查风险水平,通过控制检查风险从而最终控制审计风险于注册会计师期望的可接受水平。控制风险水平的评估是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的关键。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构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风险导向审计和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突出了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修正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说明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其中,重大风险错报的评估要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认定层次。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多与控制环境有关。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在该模型下,审计人员不仅要考虑报表上反映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考虑报表本身的真实性,即对管理决策层的行为进行评估鉴定。认定层次风险只要指经济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误主要是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弊”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利”

1.传统审计模型的弊端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审计对象建立起来的,符合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式的要求。

第一,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的内涵与外延不一致,从而使得该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由于固有风险很难评估,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直接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造成结果的片面性。

第二,运用传统审计模型进行审计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的行为产生的风险,也很难发现管理层舞弊问题、虚构交易等问题。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创新

第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舞弊、 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误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从而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可以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只解决了企业的交易和事项本身事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报的问题。

第二,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三大块: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二是必要时的控制测试;三是实质性测试。审计业务流程做上述改进后,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可见,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将导致整个审计工作的失败。

第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特别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所谓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对所获取审计证据的真实有效性做批判性的评价,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保持警惕。因此,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既不能假定管理当局不诚实,也不能假定其完全诚实,只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得出作为审计意见基础的合理结论。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的账表层舞弊已经逐渐减少,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对战略和宏观层面审计风险的描述能力也越来越弱,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可以更全面、更详细、更具体的控制审计风险。

四、我国运用审计风险新模型的现实意义

首先,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现行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部分项目已难适应形势的变化,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来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显的尤为迫切。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审计风险准则》,不仅将使得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的审计风险准则实现接轨和协调,同时也将为优化审计执业环境,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

其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审计理念、程序和责任上的重大变化,更可能改变注册会计师在更宽泛的领域里的一种专业化职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行业的特定知识、客户的特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一个“全才”,对各方面都了解,对行业的评估要有深度,这种专业化可以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审计效率等等。

第8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在我国虽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但已逐渐运用到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它的开展主要是让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整体上进一步识别企业的经营风险,确定审计程序,将存在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帮助企业实现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述

(一)基本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

(二)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导向而进行的审计,其审计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的风险的评估。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舞弊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并且随着企业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以及我国一些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使人们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了质疑,由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势在必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它的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必须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计评估:第一,审计目标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意见,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风险的详简程度也不同,这就需要审计评估。第二,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中,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审计评估。第三,详细安排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包括对外报告的时间,执行审计工作的时间和与管理层沟通的时间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成本问题

审计的整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而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审计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即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这样就直接减少了审计的净收益。可是如果审计风险过高,审计成本能够较低,审计风险损失就有可能加大,同样减少了审计的净收益。注册会计师行业就必须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降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条件的同时又节约审计成本,在一定程序上为了追求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结果,进而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的开展,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具体操作上的复杂性和高度的专业化,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推广中困难重重,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这样会增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投入巨额的资金来开发新型的软件和建立支持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以及进行风险评估支持、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离开了这些因素的分析,注册会计师就很难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的需求不足,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理论上应由审计委托方,审计主体和审计课体三方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股东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审计,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现实中的委托关系已经简化为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审计,公司管理当局就有可能通过提出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威胁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决策,避免不利的审计意见,指示注册会计师发表错误的审计报告,或是忽略其中出现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不高。

(三)企业识别风险的能力有限

许多小型企业或是刚上市的公司,为了在短期之内获得可观的效益,没有透彻的分析潜在的事件和企业自身可以接受风险的水平,就去经营利润高而风险大的业务,使企业受到较大的亏损。还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在没有树立商业洞察力和目标的情况下,就去追求扩展的机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没有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方法,结合与内外部风险相关的信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过分的谨慎也会使企业停滞不前,错失大的良机。所以只有正确的认识风险,合理的预计风险,确定企业自身可接受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利润,把握发展机会。

(四)审计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适应经济时代的新的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它要求在审计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保持高度的专业警惕,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还应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为不同的被审单位设计个性化的审计方案,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误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更加有效的为企业做出应对的措施。

三、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一)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兼并和重组

事务所的规模经营具有经济性。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风险行业,在既要保证审计质量,又不能花费太大的审计成本,而其又处于现代这个事务所密集的情况下,推动事务所的兼并和重组,对于事务所本身和将来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利的趋势。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第9篇: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范文

一、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事务所管理层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出发点。首先,管理层应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氛围来约束和激励事务所员工,把事务所定位为具有良好信誉的专业机构。事务所管理层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承接客户的风险水平、出具报告的风险控制程度。如有的事务所认为诚实正直的客户其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而有的事务所认为所有的审计业务都有较高的风险,关键在于事务所如何控制风险。可见,不同的执业态度将产生不同的审计风险。其次,事务所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制定中,应尽量考虑到制度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如业务承接过程中如何筛选客户,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虑,从客户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理念、资产负债率、持续经营等方面要有统一的确认标准,否则难以控制审计风险。

二、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适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等,因此,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客户的审计风险从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层次和会计分录层次进行全面控制。审计重要性水平应随经济形势、客户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加以调整。

不同层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一般可以客户的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或净利润等数额为依据来确定。由于利润指标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全面衡量,因此,事务所经常以利润总额为依据来确定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PM)一般为企业利润总额的3%-5%,账户层次即可容忍差错(TE)一般为PM的50%,分录层次即未调整差异(SAD)一般为TE的10%。通过对分录、账户和报表三个层次的控制,可对报表整体的审计风险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从而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三、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目前,有的事务所沿用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对客户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计,以控制审计风险,但相应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有的事务所采取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对可能引起风险的项目加大审计力度和增加审计程序,同时将客户的财务会计风险同客户的业务流程和经营风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详细的控制测试,对客户业务流程和财务控制的薄弱环节予以分析,并增加审计程序。这两种审计方法都对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从长远发展的趋势来看,单从财务风险的防范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瞬息变化的要求,只有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紧密结合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进行控制穿行测试时,应对客户的业务流程如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投资与融资、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等流程要进行详细测试,并用图表或语言进行描述,同时对客户每个流程的控制措施和薄弱环节进行分析评价,作为客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信赖的依据和实质性测试过程中样本采集量大小的标准。

在实质性测试中,应通过对控制测试的评价,调整具体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增加对控制薄弱环节的审计程序,如增加抽取的样本量、扩大函证的范围、实施相应的替代审计程序等。通过对客户的会计资料进行大量的核对、分析、抽查凭证,同时对银行存款、应收应付账款实施函证程序,通过回函情况确定是否要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分析企业坏账准备是否足额提取;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项目要实施监盘程序,确定其是否存在、状态如何,是否提取相应减值准备、折旧是否足额提取等。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版权所有

四、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

事务所在承接业务并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必须由管理层对项目组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业务督导和信息沟通。事务所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内部组织架构、经费预算等形式对审计项目实施有效督导。如有的事务所通过确定审计项目编码方法,对审计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审计项目编码内容包括客户类别、审计年度、审计内容、承接业务部门等,通过项目编码控制每个项目组的工作时间、核算审计费用、复核工作底稿、审计实时状态等。

由于审计过程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状态,客户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项目组在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项目组与管理层应通过保持高效、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如有的事务所通过制定严格的复核程序,如审计全过程核对清单、审计总结目录、审计差异汇总表等,要求项目组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总结、审计报告及附注、审计工作过程作出明晰的记录和详细的解释,对客户的重大事项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持续经营能力、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期后事项等,则要做专题性的解释性说明,以利于管理层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