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第1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论文关键词:微博,自媒体,传播特点,优势

1 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又被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主要是指私人化、平民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通常是以现代化或者电子化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能够对特定的人或者单个人运用规范性或者非规范性的信息来实现媒体信息的传播。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实现对四面八方信息的获取,弱化了主流媒体的作用,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是被告知的方式,而是可以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以普通大众为主导,促进信息向着点到点的形式进行传播,其传播内部具有私密性和公开性的特点[1]。

2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相比较的传播

特点

2.1 与传统媒体相比

平面媒体又称为传统媒体,是由报纸上的平面广告和平面图片构成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信息的传播,主要的传播平台有电视、报刊和广播等。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促进了传播主体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最主要的传播主体是新闻机构,受众通常是指接受信息的个体。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的个体主要是指具有独立传播主体的个人。传播方式也实现了点到点和一对一等传播网状的传播

方式。

2.2 与新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以技术支撑为主导,传播的主体主要有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和网络等,又被称为第五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特点。自媒体在发展中依赖于网络的支持,能够完成新媒体的所有任务。在使用过程中,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不仅可以成为网站用户的浏览者,也可以成为网站用户的制造者,能够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话语权和自主权,使用者可以自行进行网络构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交网络平台[2]。

3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优势分析

3.1 主体意识增强,自主选择受众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主体意识增强的特点,个性化相对比较突出。由于微博的使用门槛相对较低,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非理性行为,但是可以对网络上的内容和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控制者主要是指传播者,能够促进传者和受者的有效融合,能实现信息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大众传媒的控制者不能决定受众者,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人际传播进行信息的传播,可以对其听众进行控制。

3.2 传播内容简短,去中心化特质

微博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微博的内容相对简短,便于传播。在进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加上自己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其次,微博传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质的特点,导致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个体的功能向着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方向进行转变,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能够将接收到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能够充分展现出微博的共享性,为微博的信息传播提供强大的力量。能够降低新闻传播的成本,将新闻通过微博的形式散发出去,大众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了解。

3.3 瞬间产生强大的舆论

微博由于使用的人数相对较多,出去的新闻会引发大众效应,能够引起民心的波动,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新闻大事件的发生,能够在一瞬间就被大众捕捉到,并以快速的发展趋势,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环境,在传播过程中,会呈现波浪曲线的形式,对一定范围内的人产生影响。随着微博在社会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大多数的名人都会使用微博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促进了信息源的不断扩大[3]。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微博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涉及到的领域相对较多,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媒体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人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晏诗洁.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2]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第2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微博

人需要智慧,智慧来自于学习。生活不缺乏智慧,却缺乏了解。新闻正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公民具备其公民智慧所需要学习的信息。为社会大众带来公民的智慧就是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社会公义。新闻应该是公民的眼睛和耳朵,让社会公民变得耳聪目明。

一、新闻的内涵

说到新闻的含义,最直接也最好理解的是1943年,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范长江的定义也很亲切“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至于教科书上的定义这里就不再重复,此处主要从上述定义中新闻与民众的关系出发,来思考新闻的应当状态。

二、新闻的社会作用

新闻存在就应当负担起本质要求的应有作用。这就是倡导公义、展现公益和推动公利。

1.倡导公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以社会的形态聚居生活的状态,就说明了人类是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的,这些目标和利益长久以来约定俗成,它们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宝藏,代代传承,指引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好水平、更美好的未来发展,也指导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循公序良俗,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也会有所变化,但它们的内核是不变的,新闻就是要敏锐的感知到这些变化哪些是符合人类精神实质,为之摇旗呐喊,哪些是逆行倒车的,对其批评指正。这样公义的成长才不孤独,公义的脚步才不踯躅,公义的思考才不迷糊。

2.展现公益。用新闻的语言,讲述人性思考的利他又利己的故事。让人们明白,公共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最大的利益,来自于人人为人人,而非来自于人人为自己。说教从来抵不过感动和真实。告诉人们公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是主角各有不同,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民。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当有公义思想,有公益行为。而且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就看如何或作公益行为,公义行为人人可做,就看是否有坚持的公义思想。

3.推动公利。公义指明方向,让人们的生活不迷茫,公益指导行动,让人们用自己的手脚去打造曾经的理想。让社会朝着社会应当的方向前进,这不仅是领导者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领导者和政府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情。就如雾霾锁城,那是雾霾的生活导致的,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环保的阳光包围,那么天空中就不会再有雾霾。紧紧的将新闻与百姓的生活、百姓的愿望、百姓的想法相连接,与之沟通、与之讨论、与之共行动,这样就通过新闻将公众利益最大化了。

三、微博助力地方台新闻公义的实现

怎么样转化民众的声音变成新闻的声音,怎么样用新闻来表达公民的心意,首先要了解真正的民声、民意,各种新闻的声音与真意都是新闻的真实作用,是新闻的公义。央视的走基层做了很好的榜样,除了花大力气的潜下去,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近身了解更多的民众的生活,倾听更多民众的诉说呢?这就是自媒体,所谓自媒体可以简单理解为自己传播自己的媒体,就是民众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体的各种形式,包括博客、贴吧、微博、论坛等等形式来传播自己想传播的事情。而刚刚诞生几年的微博,正是自媒体的代表。

1.微博的特征。微博具有自媒体的全部特征,且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般140个字的长度,降低了微博创作者的门槛,在网络、移动终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出现,也丰富了一个小小的微博消息的形式,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可以是文字,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做到随时随地的采集照片、视频等,发送即时的信息。

这也注定了微博是随意的,内容是相对粗糙的,信度也是较低的,不过新鲜度却是最好的,描绘的语言、展现的方式也是最活色鲜香的。

2.建立地方台微博互动渠道。微博作为自媒体的这些特征,只是一个半媒体,不能作为一个完全和传统媒体并列的新媒体,而传统媒体恰恰可以做好、做足自媒体后半程的工作,如2012年的“房妹”等新闻事件的报道,正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嫁接,开拓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素材来源,地方台应该用好这个新的素材资源库。

首先,可以在浩瀚的微博信息中进行搜集,这是很丰富的资讯宝库,但这是一种盲目的寻找。其次,可以设立电视台的微博,利用电视台的公信力,吸引地区内的民众主动提供各种新闻素材。第三,可以有针对的建立节目微博,吸引节目覆盖的观众群到微博上来交流讨论,形成新闻观点。第四,可以设立专门焦点问题的话题微博,针对某一个新闻视点,参与到观众的讨论中,最后得出客观公正的观点。

3.以微博素材充实地方台新闻责任基础。地方台新闻要做到为民传播智慧,为民表达心声,成为社会的声音力量,就必须获得应当的、适合的传播内容,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其及时传播出去。内容是基础,是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各种微博渠道来获得合适的、足够的新闻素材,就是地方台新闻实现自身责任的基础。

4.以微博引导区域民众言论。新闻表达民众的声音,更是整合民众的声音,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声音是和声还是杂音。新闻与微博的结合可以成为民众自省行为,自问思考的坐标。先整合民众各自的表达,成为民众的心声,放大民众共同的声音,也就会引导区域内群众意见的方向。

美丽和谐的社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基础,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不能缺少广大地方台新闻的声音力量,地方台新闻是和更广大的民众心心相通,是和广大民众处处呼应,是和民众们形成共力的载体。只有所有的地方台新闻认识到自身新闻公义的责任,将民众微博的自媒体意见整合挖掘,严守新闻责任,将公民新闻进行到底,就会有更加和谐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金山.斥力与引力:公民新闻与社会互动的理性审视[J].新闻世界,2012-08:33-34.

[2]杨萌.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J].新闻传播,2012-03:102-104.

第3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在《媒介事件》一书中,戴扬和卡茨将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归纳为“媒介事件”,并特别指出这类事件并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事件,而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特殊电视事件。[3]也有些学者更倾向于从广义层面上来理解,他们认为,“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都可以通称为媒介事件,“不管它是人为制造的伪事件,还是自然发生的真事件”,[4]也不管它是由电视媒体主导的电视事件,还是被网络等新兴媒体主导的网络事件。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事件是指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公众事件,狭义上的则是指电视媒体运用电视意识策划的以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公众事件。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还可以将媒介事件分为重构式和建构式两大类型。所谓重构式媒介事件,就是指媒体通过对既有事实的选择、过滤、放大、聚焦、重组、加工而制造出来的媒介事件;建构式电视媒介事件则是大众媒体为了提升自身效益和影响力,主动策划或积极参与的公众事件。

“时至今日,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均需借助媒体。可以说,历史的生成演变、集体记忆的记录分享,都要依赖媒体对‘事件’的选择与建构。关于‘事件’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历史的过程。”[5]因此,媒介事件不仅是“历史的现场直播”和“历史的书写草稿”,也是媒体凝聚注意力、打造影响力、树立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曾一度是媒介事件发起、发生的重要场域,然而危机也始终伴随它们左右。首先,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加剧了受众的分流。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网络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改变了既有的传媒生态。它们以个性化的服务、低门槛介入、双向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节节胜利。由此而引发的“全民记者社会”、“自媒体时代”将当前中国带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媒介化社会。在此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窘态频现,既有的观众被急剧地分流。其次,社会形态的急剧转型威胁了当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当前中国面临着两个深刻转型:一个是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另一个是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两个转型过程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使得不同时期积攒的矛盾一起汇集到了当下。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公平遭遇了有史以来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面临着空前的道德危机。在此过程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裂痕日趋明显。初步自我赋权的草根阶层利用博客、微博、社区等新兴媒体对特权阶层发起了猛烈攻击,理性表达、悲情诉求与情绪化谩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话语场。而传统新闻媒体在与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境外话语的冲突与妥协中则面临着巨大的公信力危机。在这双重危机面前,无情的“倒逼机制”使得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着三重严峻挑战。

其一,时空的错位。网络的出现使得共时时空成为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叙述时空,草根阶层开始步入了一个自由播报新闻的年代。在上海公寓大火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民间微博抢在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之前发出了第一张图片和文字消息,并在随后与事件的发展同步更新,数亿网民通过手机和网络步入了同一个时空,在这里他们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新闻事件。较之网络共时时空的搭建,讲述最新发生的事件依然是电视新闻的主要叙事形态,因此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延迟性与观众期待的共时时空形成一个明显错位。在此语境下,新闻的时效性特征已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窘态毕现。就此而言,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的新一轮改革,特别是在全国设立尽可能多的应急报道中心(直播点),配备卫星直播车、苹果非线编辑系统和海事卫星设备,与其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如说是“全民记者社会”的“胁迫”。

其二,对话的缺失。网络的出现开启了大众传播全新的双向传播时代,只要与网络相连,任何一个网络终端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工具也可以是传播工具。因此,新闻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就成为了一个不同话语碰撞与对话的开放空间,召唤着网民的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网民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极大释放。与此相反,虽然传统新闻媒体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双向互动模式的探索,如短信参与、观众来信、观众热线等,但是缺乏互动的媒体独白依然是电视新闻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叙事方式,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疏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的当下,当观众在传统新闻媒体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或寻找不到预期的情感支持,就会转而投向其他新兴媒体。

其三,结构的封闭。交叉互动、即时更新、海量存储等技术属性赋予了网络开放性的自然属性。在当前日益多元的话语空间中,网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网络日志、在线讨论等方式随时进入事件叙述时空并更改或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在网络空间里,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如2010年“李刚门”事件的一波三折一定意义上正是网民线上线下行动和网民意见的推动结果。网络叙事的开放性为网民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传统新闻媒体相对封闭的叙事结构正是它们的现实困境之一。

这三重危机一方面使得媒介事件的发生场域发生了重大转移,另一方面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需要重新思考“怎么说”和“说什么”的问题。

一、怎么说:创新对话机制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信息社会的来临改变了社会权力结构与媒介环境,推动着社会由“垂直社会”向“横向社会”的转变。莫斯可认为传播技术“使得人们更加接近权力,从而改变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对此,他清醒地指出:“在一个网络在线的世界中,政治终结的真实迷思也涉及从长久以来建立在垂直纵向权力关系之上的社会,向以个体的身份选择为基础的‘横向社会’的转变……‘横向社会’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接入’到信息传播的新技术中,并且进入到以超出传统的上下垂直的方式将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力网络之中。”尼葛洛庞帝也曾发出类似的感叹,“我看到同样的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在整个社会之中,这是由于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

然而,信息社会并不是一种已经建构起来的事实,权力的冲突和协商将构成中国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的主旋律,当这种内在张力与社会转型期的其他矛盾汇聚在一起,一件局部的个体事件或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并演变为重大的媒介事件。在这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就成为了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然而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失语”现象。迟到的报道、保守的态度、僵化的方式、暧昧的语言,令受众越来越远离这些传统主流媒体。

对话机制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和形式的创新,更是态度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2010年11月15日,在上海公寓大火发生的当天,《新闻晨报》文艺部副主任李建中在微博中写道:“今晚,有很多人期待着看明日的报纸,但谁又知道明天上海滩的报纸究竟能够做成什么样呢?每个报社的老总,这一刻恐怕都在作最艰难的权衡。衷心期望各报纸能有勇气,最大限度地将事实呈现出来,也期望管理部门在这一特殊时刻能够理解市民和记者的心情。”18日零点,《东方早报》副主编孙鉴在微博上写道:“上海媒体,不准掉头……明天以后,我们一起做失踪者。”对于上海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上海电视台胡展奋认为,“恰恰是媒体及时充分的报道舒缓了公众的情绪,更重要的是遏制了谣言的传播,所谓谣言止于正常报道。”不过,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次报道中虽然有很大突破,但是正面报道的陈旧思维依然突出。如18日《新闻晨报》报道中“抢险救援及时、有利、有序、有效”、“是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等言论就成为了网友的调侃对象。

因此,对话机制的创新首先是理念创新,如何突破既有的报道模式,走近大众,与大众展开真正的对话是传统新闻媒体走出困境的首要前提。

二、说什么:重建公信力

在新媒体事件中,传统新闻媒体“怎么说”关系到它们与受众的联系;“说什么”则维系着它们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建设。

孙立平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张力不断凸显出来,这两个主题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6]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公平保护机制,社会权利失衡的问题日趋突出,贫富差距悬殊、弱势群体形成、社会冲突增加、信任结构崩塌等问题随之出现,社会群体结构出现了深深裂痕。在这过程中,部分弱势群体被抛出了体制之外。利益的冲突让平民阶层与特权阶层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在新媒介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中,表现为网民对特权阶层的奚落和羞辱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动员很多都是从对特权阶层的批判开始的。

不能忽略的是,由于电脑传播减少了面对面的活动从而节省了互动成本,这使得一些狂热情绪变得合理。但同时也存在吸引人的自由氛围,要摆脱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共同责任。[7]不仅如此,虚拟现实还把他们从“肉体的牢狱”中解放了出来,现实的风险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在赛博空间,网民的情绪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通过跟帖、评论、转发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少了很多现实制约,不理性的声音往往也此起彼伏。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人群越来越不是按照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按照他们是什么,或者相信他们是什么组织意义。[8]此外,网民关系的维系是一种可以随时自由组合的“弱纽带”,“互联网的优点是容许和陌生人形成弱纽带,因为平等的互动模式使得社会特征在限制甚至阻碍沟通上没有什么影响。”[9]这导致了虚拟社群在新的热点事件出现时有随时解体和重新组合的可能。这就为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发出自己正确、权威的声音留下了空间并提供了契机。如上海公寓大火发生后,2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就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呼应。郑渊洁在博客中留言:《人民日报》越来越向着人民了;网友王小塞则在当天的博客写下了:人,是城市最高贵的财产。对此,李立峰认为,“在一个新媒体关键事件发生之后,主流传媒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传媒生态和社会传播环境,从而考虑是否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可以作出适当而有效的响应的话,新媒体空间所展示的社会知识和现实跟主流媒体所展示的社会知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便会缩小。”[1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向新媒体事件的演变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分离。“现实社会游戏的空间愈大,虚拟社会游戏的空间就愈小;现实社会中自我表达、实现理想的人愈多,虚拟社会中追求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人就愈少。”夏学銮指出,互联网在有些国家并没有发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分裂,而在有些国家却造成了二者的明显分裂,这是由这些国家的不同发展程度所决定的。[11]因此,网络时空里呈现的问题需要在现实中化解。在这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人民的心声,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传统新闻媒体重塑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这正如菲德勒所言,“传播媒介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整型的媒介作出改变--它们惟一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12]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合作中悄悄发生了转向,一个日益开放的话语空间逐渐浮出水面。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转变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新闻报道理念,推动传统新闻媒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注释:

[1]周子学.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探讨.理论研究,2004-23:20.

[2]卢光明,杨树芳.信息的意义指涉与信息社会人类的命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6:84.

[3][法]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3.

[4]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203.

[5]邱林川,陈韬文主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6]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7]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0.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3.

[9][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3.

第4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媒体;自媒体;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新闻作为一种记录社会事件、传播时事信息的文体,其传播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从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网络,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催生了当下的新媒体时代。而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功能与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职能,舆论导向性也在随着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进一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建设。舆论导向正确可以引导人们和社会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反之,如果舆论导向错误,谣言四起,则会引起人们的不安甚至社会动荡,危害国家的安全。因而我下面着重讨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议。

一、新媒体和舆论导向的概念

1.新媒体

媒体是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载体,“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现今意义的新媒体一般是指经由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传播技术等新兴媒介而形成的一种传播形式。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更快、更便捷、受众更广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新媒体当下主流媒体的地位。

2.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指通过运用舆论来引导操纵人们的思维意识,从而达到控制人们行为和社会活动的目的。舆论导向主要包括制造社会事件的舆论以及对社会舆论进行评价和引导这几个方面,网络新闻的作用则是偏向于引导社会舆论这方面。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特点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有着突出的优势和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网络新闻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加上其受众更广,因而网络新闻也就具有更高的舆论导向性。作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引导力量,网络新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和事件新闻,并允许人们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既传播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又向党和政府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助于政府的运作和社会建设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阶段,具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这些政策会必然会引发社会的舆论;又或者在某个事件中,政府的工作和行动没有得到良好的信息公布,引起民众的不理解和质疑,就会产生不和谐的舆论。这些舆论如果没有经过合理的导向,就会引起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反之如果导向处理得当,就会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2009年11月16日的温州典雅花园人质劫持案中,负责宣传报道的温州网工作组就及时介入了事件新闻处置,通过积极掌握网上的舆论动态,争取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化解群众的负面影响和疑虑,为处理该事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新闻虽然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因此引发了很多的问题。

1.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很大一部分新闻媒体人的收入和待遇是跟新闻的点击率挂钩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已然沦为了“新闻的民工”,为了点击率在真实的事件上添油加醋,甚至虚构捏造出许多“新闻”,这些所谓的新闻有时候甚至比小说情节还要“精彩”,在赚足观众的眼球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无良新闻作者的腰包。但是虚假的新闻若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恶劣的。再者,部分媒体人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和娱乐心理,往往还会对一些名人明星的话题和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营销炒作,通过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来牟取不正当利益,而置新闻的真实性不顾。

此外,网络新闻媒体人职业素养的低下也在不断危害着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对于新闻媒体人都有着一定的入行门槛,必须具备相应的新闻专业学习培训经验和行业规范,而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人,我们又称之为自媒体人,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途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网络的大量转发传播就可能变成一则虚假的“新闻”。

2.网络新闻问题的危害

网络新闻并不是真实社会事件的一种再现,它只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向人们展示一个象征性的事件环境,但人们仍然需要通过这个描述来了解事件、认识世界。因此,不真实的或者虚构的网络新闻就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歪曲人们对事件和世界的认知,在侵犯人们知情权的同时,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作为网络新闻的媒体,如果了不真实的新闻,就会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人们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社会动态,认知这个世界的,而当一直信以为真的新闻媒体被发现了虚假的新闻,无疑会使其大大丧失权威性和公信力,并对整个社会媒体的发展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即便往后真实的新闻,其价值和影响力也会大大降低,达不到应有的新闻传播目的,也无法产生足够的舆论导向效果。

四、解决当前网络新闻问题的建议

1.提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在@个全民网络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置身网外,网络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舆论风险,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新闻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要最大程度引导其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从新闻媒体一线工作人员的规范化抓起,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是网络新闻的者,也是第一任的把关人,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任职必须严格把关。然而在当下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仅仅是加强对专业媒体工作者的把关还不够,还要规范普通媒体人员的行为,这就需要提高全体网络公民的媒体素养,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自觉性,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可以通过将媒体职业规范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当中,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人们正确的新闻媒体观念。

2.规范网络传播平台的行为

网络传播平台是网络新闻的传播途径,如果作为“守门人”的传播平台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做好传播内容的把关工作,势必会引起虚假新闻的传播泛滥,因此必须对新闻网络传播平台进行规范管理,建立新闻核查制度,严格把关,多层审查,对新闻的内容要先核查审实后才能,从源头阻止不实新闻的传播扩散。并建立相关的追究责任制度,对传播虚假新闻的媒体工作人员采取警告处罚甚至辞退的措施,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完善的网络新闻传播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造成当前网络新闻环境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一些不正当的人员钻了空子,使得虚假新闻可以毫无约束的随意传播。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程度的自由言论环境,但必须控制好这个自由的度,过度的自由只会造成混乱。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新闻和舆论导向的监督和管理,避免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正确引导舆论的走向,同时加入网络公民的实名制,让所有传播出来的信息“名言有主”,对造谣的人采取教育警告措施,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虚假网络新闻的传播。

五、结语

新媒体时既是一个极其便利的信息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在全民网络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新闻的受众,同时也是网络新闻的监督者,甚至还会成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者,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真实的网络新闻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洁身自好,监督好自己,不造谣,不虚假信息,同时也要监督好各种传播媒体,擦亮慧眼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不因无根据的舆论而扇风点火。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平台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取点击浏览率而传播不实的虚假新闻,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的网络新闻传播来提高媒介的素养,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申 璁.关于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局限性探究[J].科技传播,2015(2).

[2]疏宜菲.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3]李先锋,董小玉.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2(24).

[4]李 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现状与引导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6):82-83.

[5]谭 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科学,2003(5).

[6]胡维娜.关于增强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问题的思考[D]. 西安:西北大学,2008.

[7]白海滨.网络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8]钟 诚,刘 唱.加强战时网络新闻舆论管控的几点思考[J].军事记者,2011(1).

[9]张 颖.浅析网络新闻评论的引导舆论功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2).

[10]陈 燕.论提升网络新闻专题的舆论引导力[J].新闻爱好者,2011(4).

[11]葛晨光.论高校网络新闻宣传中的舆论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1(6).

[12]张 晴.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煽情化问题及其治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第5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创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是应对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教育变革,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上,要把创新渗透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当中,实现全方位的创新,使得协同创新机制真正发挥效果和作用。协同创新机制的重在“创新”,成在“协同”,如果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得不到发挥,那么整体的作用就会被弱化。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在自媒体时代下,建立一个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机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渠道是多样化的,不再像传统方式一样单纯依靠教师来进行信息的获取。在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以学生作为最主要的中心,并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使其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此外,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也是面对渐渐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的必然需求。

二、自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效果弱化

从高等教育的任务来说,立德树人是一个根本。但是,从当前的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说,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个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就会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和综合素质都没有得到提升。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都建立了自己的一个网络平台,但是在这个平台上,自媒体的运行还缺乏一个专业性的运作,也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使得平台的内容和形式更新速度缓慢,整体的效果弱化严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落后于高校的教育发展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较弱,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都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队伍较为年轻化,很多都是刚毕业就参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上面不能跟得上学生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师数量不足,整体专业化程度低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制约。

(三)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发展

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尤其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他们的思想开始受到了影响。加上大学生自身对于事物的辨析能力并不强,因此对于一些思想不能进行更好地分析,导致价值观多元化呈现,并且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领导机制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首先要从创新的领导机制入手[2]。建立创新的领导机制,首先可以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复杂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提高对该工作的一个重视程度。在创新领导机制的建立上,首先要M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领导机制要涵盖各个层面,并且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明确每个岗位和部门的职责,让每个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创新需要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且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因此在创新协同机制的构建上也要考虑创新动力机制的建设。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教育主体的教育观念问题,要将这种不同进行一个“和谐化”的处理。在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实施协同创新,避免因为动力不足导致教育的过程中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动力机制的建设上面,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确保各个动力之间能进行优化的组合和系统,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在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上,也要突出其育人机制的建立。在育人机制的建立中,首先要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对大学生实行一个全过程的跟踪式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在这基础上加强和第二课堂的一些沟通和交流,例如带领大学生进入到社区参加相应的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各类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思想,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用好自媒体工具,发挥自媒体的育人作用,主动占领媒体的阵地,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发声,以此来实现更好地育人过程和效果。

(四)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评价机制

在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建立一个创新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对开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反馈,推进工作的改善和提高。在创新评价机制的建立上,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从教师、学生本体、同学等全方位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利用学生在自媒体上的一些评论来进行间接的评价。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机制的建立,使其相互之间发挥促进作用,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进行,为自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帮助,从而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柯.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2).

第6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2007年3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广东3000多公顷的香蕉林患“癌”(巴拿马病),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全国的主要香蕉产地也都发现该病。“香蕉有毒论”导致了国内各大城市的经销商“谈蕉色变”。海南全省香蕉种植面积65万亩,每公斤香蕉降2元的话,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万元,欲哭无泪。

2007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

我们常说“国计民生”,“国计”与“民生”并重,“国计”要以“民生”为基础。全国“两会”以来,关于民生的话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都知道,媒体不仅是信息产业,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机构,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因此,新闻必须把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湖南卫视的《晚间》节目播出的系列新闻《老杨带路》,以纪实的手法跟踪报道以卖煤球为生的老杨,带着两名青年学习营生。两名青年跟着老杨挑煤球,爬高楼,累得腰酸背疼。谋生的艰辛,通过真实的镜头得到全方位的表现。显然,媒体的意思并不完全在报道老杨本身,它聚焦的触角是一个极有新意和深意的社会视角――“以大人影响大人”。不知生活的辛苦,就不知谋生的艰难。老杨带人也许不是什么大的新闻,但其做新闻的手法,表现新闻的视角,新闻中表现出来的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对新闻“三贴近”思想的落实,应是《老杨带路》这组新闻传达出的新鲜信息。

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做好民生新闻,必须践行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以实际行动关注民生,履行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作为记者,更应执笔为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注民生?

一、坚持百姓的立场与角度,把视野和笔端转向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是民生新闻的定位问题,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一边看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笔者以为,关注民生,就要及时地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从最广大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强调民众视角,站在城市普通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倾听他们的诉说,反映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细节和现实困惑,并通过反映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培育公民意识,鼓励群众参与改革进程,行使民利,体现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

二、增强新闻内容的贴近性、服务性、有用性。对于民生新闻来说,除了把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直至干预、影响、引导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相比一般新闻而言,民生新闻带有浓厚的功能色彩,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成功的民生新闻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新闻媒体的力量,改变了一些事物的进程和状态,给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强化了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其一,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热线投诉。其二,强化新闻解读环节,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内涵。

第7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来源:《社会科学》 2013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张玉林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摘要】 由于极端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城市信仰――表现为对城市和城市化的坚定追求,核心又在于大城市崇拜。作为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官员的执政目标,它推动了此后的城市化浪潮,不仅使中国的"城市病"更加严重,也促成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因此,它也就造成了对乡村的破坏以及乡村社会的紧张和对立,从而也就加剧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危机。■

“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来源:《开放时代》 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吴重庆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摘要】 具流动型兼业传统的沿海偏乡孙村,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兴起遍及全国的金银首饰加工业,并形成该行业各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体现了“城市中心―乡村边缘”格局的翻转、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以及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社会经济”特征。“界外”是非主流、另类、多元以及可能颠覆“中心”的“边缘”。■

消费文化下中产阶层发展与社会政策――以青年发展为视角

来源:《人文杂志》 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扈海鹂 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

【内容摘要】 消费文化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但消费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工人阶级产生了影响,以消费文化为符号的消费社会不断把工人阶级拉进消费大军,促成了社会政策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赋予消费文化新的内容。消费文化、中产阶级与青年亚文化日益联结在一起。随着中国消费文化下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青年人走向中产阶层中的现象值得关注。本文拟探讨消费文化、中产阶级、青年与社会政策之间的文化逻辑与关联。■

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 一种人与社会“互本”的理论图景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年1月上

作者简介:邓伟志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内容摘要】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人类独有的特征。人的社会化是没有止境的。单个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基因,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之本。社会必须以人为本,政府时时、处处都应当为本着想,为本服务,对本负责。社会要进步,不可避免地要求一部分人少得益,甚至做出牺牲。人以社会为本,归根结蒂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以人为本和人以社会为本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要提高人与社会的文明度,这也是今人区别于人类的祖先蒙昧人与野蛮人的标志。■

存量民主:唤醒“沉睡的”制度构造

来源:《人民论坛》 2014年2月上

作者简介:陈家刚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内容摘要】 制度的基本价值在于实践,缺乏实践运作的制度是“沉睡的”制度、“沉淀的”制度。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文本中建构了最为完善的公民权利保护规定;明确了最为清晰的政府权力边界;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立法、行政、司法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然而,在实践中,宪法精神并未得到深入贯彻,公民权利并未得到充分保护,政府权力并未得到有效约束,等等。存量民主改革就是要在实践中落实法律文本,激活制度文本。■

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

来源:《开放时代》 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正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制度的“容量”视角分析了中国运行的逼仄势态。从理想状态来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作者简介:邹学银 江苏人,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卢磊 安徽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MSW教育中心实务督导

【内容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存在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也已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建设的保障条件。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制度化建设时代的论断,制度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且注重长远规划已成为显著的发展特点。未来一段时期配套性专项社会工作政策将逐步出台和完善,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看,制度仍有一定的接纳空间和存量余地,可以应对较大规模的洪流;但从现实运作来看,制度已经“爆棚”,其化解问题的能力已不可持续。难案(长期未决案)的淤积使洪流形成一条“地上悬河”,处于高位、高危的运行区间。而自上而下的“维稳”压力又强化了基层的“筑坝”定势,使怠于疏浚,“河床”不断抬高。当前应充分利用制度调整的“窗口期”,建立多级拦截和过滤设置,形成以削减存量为核心的“吞吐”机制,以减轻制度的承载压力。应松动治理的属地责任,强化分类与专业化治理,特别是全国统筹的力度。这是正常运转及改革的前提。■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以2012年重大为例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于建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摘要】 自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但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又使这种参与具有独特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抽象愤怒与集体狂欢、民粹主义下的“无社会组织”后果、话语和行为的无理性破坏等。要重塑公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政府不仅需要执政智慧,更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思维。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维权机制,畅通公民的利益表达与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在利益综合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是破解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困境的必由之路。■

制度化建设与社会工作发展 ――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作者简介:邹学银 江苏人,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卢磊 安徽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MSW教育中心实务督导

【内容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存在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也已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建设的保障条件。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制度化建设时代的论断,制度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且注重长远规划已成为显著的发展特点。未来一段时期配套性专项社会工作政策将逐步出台和完善,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治理共同体:部门分立体制下联合治理的组织形式

来源:《浙江学刊》 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兆曙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 复合性治域与部门分立体制的结构性错位对现代社会的治理实践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发出了建构治理共同体的时代邀请。本文立足于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践经验,以贯穿于其中的国家行为为主线,展现治理共同体的启动与互嵌机制以及制度化特征。国家基础权力与决断权力之间的落差,促使国家借助媒体对复合性治域的“问题化”过程建构公共议题和公共责任,从而启动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大幕;并通过“嵌入”与“吸纳”两条路径搭建共同体的组织框架。治理共同体依靠“国家的资源性带动”撬动了分散的、“沉睡的”治理主体;同时,国家采用“以当下换未来”的策略实现帕累托效应的动态改进,最终使治理共同体成为一种围绕公共责任展开的中轴结构。■

“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基于老龄化经济影响的视角

来源:《社会科学》 2013年第12期

作者简介:于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轨迹而呈现出鲜明特征,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又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助推作用。人口再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超低生育率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出现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前景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人口红利期”向“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转变是人口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阶段,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老龄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隐性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仍是养老保障体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巨额的医疗费用和照护成本又将对公共医保体制造成巨大压力;其次,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一方面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间接影响劳动力需求并推高劳动力成本;第三,老龄化将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一次机遇;第四,老龄化进程蕴含着潜力无穷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蓬勃兴起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快速城市化地区公共安全问题研究――以上海市S镇为例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13年第11期

第8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泛在信息时代 和谐社会 全民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无处不在的泛在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意识、检索能力、信息评价与利用、信息道德等素质的综合体现,信息素养在泛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相关组织陆续了“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多个有关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宣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先后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2009年10月1日,美国了奥巴马签署的公文,将10月定为全民信息素养意识月。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素养是公民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关系到个体的发展,而公民对社会的适应和个体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微观基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甚至将信息素养视为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泛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内容日益丰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除了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储备、便捷的访问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选择,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更强化了网络信息资源对个人终身学习的资源保障作用。个体的发展自然推动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安宁必然导致社会的和谐。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资保障。全民信息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体现。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资资本的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直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全民信息素养提升教育效率提升全民素质提升”、“全民信息素养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全民素质提升”等路径间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除了资本和劳动力之外,影响总产出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社会总产出水平。这也可以解释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物资财富的不断创造和积累必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泛在信息时代,个人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逐渐成为信息的创建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正在成为政府了解民意、汇聚民智和公民行使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信息收集、评价和利用能力,摒弃网络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有利于激发全民的创造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全民信息素养的现状

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作为人类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感程度,是从信息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和评价外部世界的现象的自觉反应。当下,全民信息素养的一个基本现实是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意识不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作用,缺乏从信息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面对具体问题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知道信息需求却不能恰当表达。

缺乏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直接影响信息素养的其他几个方面,缺乏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成为目前我国全民信息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收集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对信息获取的渠道了解不够充分,相当部分居民获取信息还停留在口头询问等原始状态,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渠道,对于那些基于互联网的专业数据库更是一无所知;对具体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够,利用图书馆仅限于借书,利用互联网仅限于门户网站和百度,对网络检索工具的功能了解不够,信息收集的效率低下。

信息利用能力不足。信息评价能力的缺乏是信息利用能力不足的一个方面,而信息处理能力欠缺、信息内化能力差是信息利用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泛在信息时代,信息数量激增,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差别较大,良好的信息评价能力是信息高效利用的基本前提。信息利用能力不足是目前全民信息素养的一个短板。之所以互联网上谣言四起、以谣传谣,除了谣言制造者的不法行为和即时通讯、信息分享工具的放大作用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民众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别和评价能力。

信息道德问题突出。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收集、存贮、加工、传播和利用等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集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道德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垃圾信息泛滥、信息泄露等。泛在信息时代,信息来源的多样和信息获取的便捷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尊重成为信息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网络环境下极低的信息生产和成本在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同时,也纵容了垃圾信息的泛滥和私密信息的泄露,这些信息道德领域的负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综合的提升平台。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提升全民信息素养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美、日、英、澳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本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尽管也就信息素养的议题召开过相关研讨会并在某些方面实施了具体的行动步骤,但总体而言是理论研究较多,但具体行动不够,且缺乏整体规划。全民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综合的提升平台。第一,制定信息素养相关标准,推出全民信息素养提升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目标,为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行动纲领;第二,设立相应机构并拨付相关经费,并对其任务、目标进行明确,为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组织保障;第三,整合中小学、高等学校、政府培训机构、公共图书馆、媒体等既有资源,将其纳入全民信息素养体系;第四,建立与学历制度并行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度,构建全民信息素养培养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强化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学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首先,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对孩子的信息素养进行初步启蒙;其次,中学阶段须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并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中考和高考必考科目,通过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将信息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再次,大学本科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和应用解决所遇到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大学研究生阶段,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是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服务,提高学生获取和应用学术文献的水平。

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也具有丰富的馆藏、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专业素养等优势。正如《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言:“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作为政府出资的公益性机构和地区信息中心,公共图书馆在全民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强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将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考核指标;第二,通过读者入馆教育、展览、讲座、培训、论坛、研讨会、参考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切实提高培养质量;第三,结合技能教育,对诸如失业者、农民工、退休群体等具体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第9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德阳日报社四川618000)

【摘要】新闻记者自身肩负着一定社会责任,包括正确的舆论导向、公正客观真实的内容、对受众知情权的充分尊重等。但是在网络高速发展时代,网络环境形成的冲击,需要记者调整报道行为。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于政府权力、广告商权力的种种压力,导致新闻记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受到重重限制与干扰。

关键词 新闻记者;社会责任;现实困境

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肩负着反应现实、引导社会舆论等相关责任。新闻记者在理论界被誉为无冕之王,掌控着一定社会话语权,要充分并合理地利用好自身的话语权,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观并凝聚共识,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从不同角度有着多种解读,从常规角度看,其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社会监督、及时反应现实等责任。

1.1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社会舆论直接影响个体的看法、观念与行动。不良的舆论状况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干扰社会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而新闻记者因为掌握着媒体话语权,新闻报道成为公众看到社会现象的途径之一,从而形成一定社会舆论。而记者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对社会造成反作用力,引导人们客观、全面地看待所发生的事件、现象、问题。

1.2行使社会监督

记者肩负着社会监督的责任,通过客观公正地反应社会问题,来对当事人或者当事单位实施监督,促其规范自身言行,促其保证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一般情况下,不良单位或者个人对于新闻报道有一定畏惧,害怕一旦涉入新闻报道导致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后,名誉、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力受损。因此新闻记者所持有的话语权对不良社会问题具有较好的震慑作用,如果正确把控、运用社会监督的效力,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3及时反应现实

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愈发高涨,公众有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权利。新闻记者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在坚守新闻传播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客观、公正地对新闻事实进行展现,努力让公众全面、真实、及时地了解新闻事件,保障事件各阶段的信息对称,最大限度地避免误导公众,从而让新闻内容来指导人们的工作,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满足人们实际的需求。

2新闻记者坚守社会责任的现实困境

2.1网络环境的冲击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民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看电视,读报纸、杂志等传统传播手段。传统媒体受到制度性监管,新闻内容经过严格审核,多年历史根基所形成的稳定形象,使其具有较高信誉度,在社会舆论导向上有较强把控能力,因此一般不会因为导向问题而导致不良社会影响。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以其载体多、传播快捷、接收简单、信息量大等优点抢占了信息传播的半壁江山,让媒体环境变得复杂。人们通过网络环境接受到了海量信息资料,虽然广泛、丰富,却缺乏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呈现出无限、无序、优劣混杂的状态,特别是自媒体横行的时代,信息过多,传播渠道多样化导致不良信息无孔不入。而民众在认识水平上较低的状况也为不良社会舆论提供了生长的温床,甚至越负面越惊悚的信息越容易传播。民众对于来自于党和政府的主流信息反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情况也与网络环境的冲击有关。

在这种环境之下,新闻记者要掌控新闻报道,达到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难度更高。不良单位和个人会根据新闻记者的报道进行事实的曲解,将记者报道中有疏漏的情节过于夸大、小题大做的情况屡有发生。记者为了保证正常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更加严谨,要有更具权威性的信息渠道和更准确全面的报道内容做保障。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要想获得社会的关注,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上迎合读者不断转移和变化的阅读兴趣,尽可能采取更加新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来抓住读者。但受导向内容和惯性所制约,往往因为语言过于客观平实而不能比肩网络新闻的夸张刺激,难以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客观真实反应现实与新奇夸张吸引读者之间,记者需要努力做好权衡,寻找结合点。同时,网络媒体的冲击,对传统媒体记者的影响还在于读者量下滑,报道不能得到广泛的影响,舆论引导言论无法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往往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

2.2新闻管制与广告控制

新闻产生于人们沟通和了解情况的社会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新闻媒介为政治服务,成为各个利益集团的舆论工具,这就是新闻管制产生的根源。在现代新闻传播中,并不完全否定新闻管制,尤其是在网络环境的强烈冲击之下,恰当的新闻管制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厘清事实主干,保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责和新闻管制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是过度管制。政府权力作为一种补充力量介入,本应自觉廓清新闻管制边界,将其限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而实情则往往是政府权力越俎代庖,对新闻报道审核的标准单一地站在维护自身形象的角度,以致一些涉及政府内部问题的情况不能够得到真实反应。而对于政府所存在的问题,民众有较大情绪反应,新闻媒体回避对政府部分不当问题的监督,导致民众对新闻记者和媒体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在现实中,这种来自政府权力的不当干扰时时存在,深刻地影响着记者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管制无力。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媒介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量等而一味追求扯眼球、轰动效应,特别对于自媒体传播,新闻管制的手段缺乏有效性,从而对真实信息产生挤出效应,也影响着记者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依靠市场运作的媒体来说,还要受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左右,那就是来自商业势力的管制。广告是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就是说,如果将广告排出于外,媒体无法生存和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弊端,也是当下新闻体制本身的缺陷所致。但是,广告背后的商业势力对媒介强有力的控制,由此带来了对记者、媒体以至社会形态的不良影响。商业势力作为媒体经济来源而受到了特殊对待,情况与政府权力的不当管制具有一定相似性,已经成为新闻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

2.3社会转型提出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36年的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既包括执政理念的转型,经济的转型,思想观念的转型,各类矛盾集中显现,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执政理念转型。党的十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高层致力于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其中政府职能改革、公权力制约机制、官员政治信仰建设等方面的进程波澜壮阔力度空前,世界瞩目,同时公众也对新闻工作者忠实记录历史寄予了角色期待。

经济转型。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带来了诸如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秩序失序、资源耗费过度、社会腐败滋生等系列社会矛盾,媒体和记者身处其中,表现为部分媒体和记者忽视履行社会职责,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导致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现象时有发生。

思想观念转型。政治、经济层面转型的同时,带来了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受冲击,这些碰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媒体和记者队伍,对其如何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助力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闻工作者也是时代的建设者,应当以科学正确的大局观念,以建设者的心态对待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发展中的问题,合理运用舆论监督,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观并凝聚共识。

3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