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第1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亲子关系;儿童;心理发展;家庭教育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一个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就是儿童时期,而父母、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家人对儿童的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众多教育界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作为幼教工作者,也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良好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科学都是相通的,教育学中亲子关系的概念来自于生物遗传学,亲子关系就是建立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之上,以血缘作为连接的桥梁。古语有言,血溶于水。这种先天的血缘关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神秘的情感联系。自孩子呱呱坠地,父母就是他们第一个接触的对象,并且这种接触是长时间的,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在性格、认知能力、生活态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引导儿童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二、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特点

(1)先天性。美国生物遗传学家曾说,孩子一旦降临,他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就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再也无法改变,即使孩子不满意也只能接受。因此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影响也是无法选择。

(2)持久性。孩子是父母的就永远都是,从出生到死亡,这种持久性也有部分由其先天性所决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3)不平等性。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常常对于孩子的指导是命令、教育的方式。亲子关系对于儿童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父母是成年个体,拥有自己固定的世界观,因此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心理不会有严重的影响。

三、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沟通,对事物的理解,亲子双方的相对独立性。由于父母和儿童的社会经历差异太大,再加上先天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所以双方容易产生代沟,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无法交流。事物的多面性也使得本没有相同认知能力和方式的亲子双方产生分歧,而彼此的独立性往往会让这种分歧逐渐扩大。父母是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中的主体,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从客观方面来说,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以及对儿童心理引导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四、良好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主要表现

(1)形成健康的人格并且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幼儿时期是形成人格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幼儿成长都会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健康的人格是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在社会化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学习新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积极心态。

(2)优秀的学业成绩和突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由于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对尚缺乏认识的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业成绩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3)与同伴、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儿童时期的生活主要围绕着玩伴、老师和同学,父母是主要的引导者。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正确认识同伴、师生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良好的处理与同伴、师生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也有助于儿童社会化过程。

(4)孩子表现更为自信。自信是一种精神面貌,对于儿童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对未来也不会畏惧。

五、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调试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和调试中,父母是主导者,也是关键影响者。

在生活方面,要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用却是巨大的。父母应该树立榜样,做好优良的作风,形成良好的家风,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育方式上,要采用民主的方式,摈弃传统教养、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即使儿童时期的心智还未完全发育,但也有自己初级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能力,此时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父母应当学会与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在人格、能力等内在方面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清楚认识到幼儿时期的心理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特点、表现和方式等做了浅显的研究和探索,由此得到结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M].山西师大学报.2008

第2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第3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网络背景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目前, 中职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心理、生理逐渐向成熟阶段发育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职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 将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策略,为我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探究提供借鉴。

一、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容易受到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讲,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身因素。中职学生处在心理发育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存在着重要问题。中职学生自身对社会以及事物的全面判断以及认知能力,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家庭因素。家庭是中职学生的避风港,家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甚至经济地位对于中职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家庭出现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谐等,都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因素。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一切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观念影响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经常打骂学生,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第四,社会因素。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中的错误观念以及错误思想极易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对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后,我们必须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转变那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观念,多加注重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紧跟时代步伐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努力在中职学校实行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做到教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中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老师是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的关键,毕竟实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由老师来指导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早已成为新时期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中职老师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多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要有出色的心理辅导能力,提高自身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让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提高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掌控能力。第三,举办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中职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举办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专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中职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关注和维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健康成长。中职学校应该深入研究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创新学生心理健康解决策略,为我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探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卫萍,陈雪梅.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4) .

[2]郑显亮.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第4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城乡 元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老年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主要组成人群,其身心健康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老年人除躯体功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外,也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以及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心态,进而身心不适等现象。老年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国外有研究表明,心理需求是人的需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需求与传统注重物质需求相对应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邵南在《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中的精神需求的内容中将心理需求确定为健康需求、交往需求、亲情需求和价值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等。关于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得出的研究结果有一些矛盾之处。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城市老年人;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前人的研究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也许与研究数据的代表性、研究变量的单一性有关。采取元分析方法可以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增强统计功效。由于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显著的国家,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经济地位以及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还存在极大的差异,进而也导致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本研究为了分析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对我国1994~2013年近二十年间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报道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及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文献相关资料,其中检索年限为1994~2013年,检索主题词为: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按照本文所提供的纳入和剔除标本,最后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一共有3000人。其中纳入标准为:(1)所有文献均为1994年~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文献;(2)有研究开展或者发表的年限;(3)具有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或者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的文献;(4)独立病例的对照研究,城市组和农村组。剔除标准:对于重复报告、信息不完整以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给予排除。

1.2研究方法

1.2.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量分析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老化将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功能的老化,同时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功能的下降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另外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会造成老年人出现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其一,是从老年人客观的日常活动能力变量进行评定,主要以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为主,主要反映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其二,是从老年人主观心理健康变量进行评定,这里具体使用SCL-90,主要反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三,是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综合健康变量进行评定,即自评健康。具体来说,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服、洗澡、室内活动以及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几个方面。其中,上述几项内容老年人均能够独立完成的设定为没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人员,而将上述几项内容中有一项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年人设定为有日常活动障碍人员,最终形成二分ADL变量。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任何一项因子分≥3分为有心理障碍。自评健康变量主要根据对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结果显示为很好、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好,而结果显示为一般、不好、很不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差(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2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其二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健康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为二元logistic统计模型,并通过构建多个嵌套模型从三个指标上进行分析。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城乡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知,城市老年人SCL-90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p

2.2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嵌套模型的多元化分析中,SCL-90为因变量,先考察城乡变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再逐渐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纳入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3可以得知,城乡老年人的SCL-90变量从模型1到模型4都是显著的,此数据表明在SCL-90健康状态上,农村老年人不如城市老年人;另外从表中的LR值和显著情况可以看出,每个模型新加入的变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的解释都是有意义的,婚姻、经济地位、经济来源、生病是由谁照顾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最终分析可以得知,自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不同关系,其中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而年龄性别因素较不显著;经济地位差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较高。经济来源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经济来源为“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家庭支持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生病时得到配偶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生病时不能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际差异

在城乡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多元化分析中,随着逐步加入不同的自变量,在上述模型中,除模型2有增加的趋势之外,其他三个变量系统的绝对值都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情况,如模型1中城乡变量为0.28,而通过逐渐将自变量增加后,模型4中的城乡变量系统则下降到为0.214。此现象说明城乡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差异要比本研究观测的小,这可能跟近年来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3.2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差异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自评健康是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评定,而城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刚好相反造成的。此外,有研究表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增加不健康饮食的风险,也会增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佳的感受。也就是说,相比于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会导致农村老年人降低自己对健康状况的评价,导致了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有显著差异。

3.3城乡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社会支持变量中的婚姻变量与家人同住和社会经济变量中的经济来源、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较好可能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支持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受到低收入或低教育程度的挑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也就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次,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安全、和谐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对主观幸福感和成功的老龄化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经济地位较低会造成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4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类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命质量,构建完善的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深入发现,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来源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说明经济来源是“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

心理障碍较轻。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家人、社会的支持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从上述研究表明,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应继续缩小城乡差距,从医疗保健、社会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彻底破除二元壁垒。与此同时,国家应给予农村经济支持,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只有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的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对经济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除了加强外部支持外,也需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资源。这一点,在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中严重缺乏,这些研究都只关注个体自身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老年人自身也是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来源。有研究者通过对老年人采访后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积极理念:幸福在于满足、责任感、顺其自然和积极的自我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的自我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5研究的不足

由于本研究只是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并没有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粗略,没有具体细分。所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杨帆,串红丽.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2,(03):75-83.

[2]Adhikari Ramesh,Jampaklay Aree,Chamratrithirong Aphichat.Impact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seeking behavior of elderly left behind[J].BMC Public Health,2011,11 (01):143.

[3]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01):136-138.

[4]孟琛,汤哲.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04).

第5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一、引言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间竞争激烈,教师行业也不例外,再加上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教师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行为,使其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见到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如:学术腐败、体罚学生、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现象,除了社会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教师心理的不平衡造成的。

二、概念界定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以前,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无身体的缺陷和疾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健康从最传统的生物模式转变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由单纯的医学模式转向了更为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内涵,也就是说只要一方面出现了不适状态,个体就是不健康的。对于个体健康来说,这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心理健康的含义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论述,迄今为止,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由教师、职业和道德三个子因素整合而成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保持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其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3.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本研究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一般是指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教师群体和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教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榜样和模范标准。具体主要有:不够热爱尊重学生,甚至谩骂、侮辱学生;不能依法执教,上课不够认真、对学生乱罚款、收费;教育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抄袭现象等。

三、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以上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仅是由于社会等客观环境因素引起的,更多的也是教师个人的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这些行为也违反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的心理健康标准就是具备身心健康的人、完整的人格、良好的自控能力、持续稳定的情绪以及随时保持良好心态的人。这充分体现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也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种外在表现。

2.教师的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体罚学生、与学生存在不正当关系等现象在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这些现象是明显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这些教师难道不知道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知道这是一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么?显然不是。我们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学校的考核、职称评定、对学生成绩的要求、生活的压力等,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和缓解,不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时间一长,必然会发展成心理问题,出现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3.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系

两者之间关系具体表现在:①两者之间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他应该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心理;同样,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其工作和学习中,也必然是爱岗敬业、疼爱学生、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会将个人的情绪问题带到工作中来。②两者密不可分,师德是人类社会赋予教师的职业要求,他必须要通过教师自己的理解消化才可能完成。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生发出良好师德的重要条件;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是不可能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的价值感失落、自信心丧失、焦虑浮躁、虚荣猜忌、冷漠无情、适应不良等消极不良心理有时也会直接表现为职业道德的缺失。

四、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因素分析

1.人际关系不良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缺乏良好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缺乏良好合作的环境氛围之中,人们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是灰色的,会经常感到压抑,情绪低落。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校领导间的关系。在与这些人的交往过程中,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虚荣心强、攀比心理、嫉妒等方面。这些负性心理会使教师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对人、对事容易做出极端的判断,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沟通,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将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2.教师职业压力过大以及由此引起的职业倦怠

职业压力是教师最主要的压力之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是个体处于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感受。这种压力本身就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教师职业压力过大或长期得不到合理释放的时候,教师极其容易出现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情况。

而教师职业压力的直接后果便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意味着职业生活的失败、耗尽和筋疲力尽,表现在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无法顺利应对工作压力,以及在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情绪低落,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目前的职业生活产生厌烦和力不从心之感,从而导致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都显著下降。进而使教师对工作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这种对工作的消极态度,通常会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中表现出来,也将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3.心身不健康

心身疾病是随着健康模式的建立而定义的疾病群,由单纯的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模式。它主要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在个人的身心焦虑因素和情绪状况。比如心理压力、恐惧、抑郁等一系列疾病。从教师这个群体中可以看出,经常会出现心身疾病,如头疼、肠胃病、神经性衰弱、严重失眠等现象。据有关调查发现,超过二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心身疾病,而这些疾病通常会使教师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是引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

五、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不仅约束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快速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因此,师德失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焦点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特点、原因,提出以下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策略。

1.建立公正、公开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是否适当、公平、公正,不但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动机、效果,还影响教师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及教师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学校和社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注重公平,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尽可能地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工作上。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心理问题

促使教师努力工作的因素中,首先是心理因素,不但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而且还要从心理、精神层面来激励教师,单靠物质刺激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不够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发展上。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加上适当的心理激励,从而避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心理援助机构,更好地为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全方位为教师的心理提供有效支持,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

文化所代表的独特价值就是长期雇佣、信任和亲密的个人关系,这种良好文化氛围可以使教师具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视为学校整体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教师努力与学校和工作团队保持相关的联系,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要让工作在学校的教师有安全感,可以自由地与管理者以及同事进行交流,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前途是连在一起的。这种文化氛围在给教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谷 成,周 鹏.浅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完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2]汪 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6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嗓音魅力;嗓音条件;声门闭合不全;嗓音健康;嗓音保健

一、健康的嗓音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职业歌者来说,嗓音就是他的生命,如何进行嗓音的保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没有健康的嗓音就谈不到声乐的学习,而有了健康的嗓音就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保证嗓音不发生病变,了解嗓音保健的知识为自己顺利的学习声乐提供有力保证。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紧张的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是造成嗓音病变的罪魁祸首。紧张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冷与热(生活环境不适宜、太冷或者太热、太干燥或太 潮湿、衣着不适、饮水太少等)、感染与发炎(各种类型的发烧、皮疹、炎症等使身体处于紧张状态,以维持体内平衡)、嗓音与污染(环境中的噪音过多,声音过响会使人全身紧张)、饮食无节制(吃的太多或太少,太烫或太冷)、娱乐过度(娱乐过度会打破体内平衡,产生一系列肌肉和关节疼痛、僵硬或疲劳等症状)。这些物理因素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或者做出补偿,至少可以将它们对嗓音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紧张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单调的学习和生活(在缺少变化枯燥重复的学习工作会制造紧张的情绪)、过高的追求创造(对自己做事的水平或能力感到焦虑)、沮丧和伤心(哭泣伤心的情绪是紧张源)等。某些令我们紧张的情绪可能会使我们的嗓音感到不适,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绪,以减少紧张的产生。

紧张的症状会造成以下几种嗓音症状:失音,气息音,嘶哑音,口咽喉部干燥,失音是因为持续紧张而造成的,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或者持续的高音训练或者持续的疲劳练习都会造成失音现象,要调整心态,调整发声方法,多注意休息。气息音是由于嗓子的闭合不全造成的漏气现象,解决气息音要锻炼嗓子在一瞬间闭合的准确性和力度,可以用硬起音的方法进行训练。声音嘶哑意味者出现了喉部疾病,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口咽部干燥与干燥的环境和极度紧张的情境造成,要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提高环境的湿润度是解决口咽干燥的途径。以上的症状是声乐学习过程当中会出现的几种病理,作为每一位声乐学习者,都应该不断的了解嗓音发病的原理,从而做到有效的调整。

声乐的学习是通过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运动而进行歌唱状态固化的练习过程,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嗓音的病变除了以上的两个因素之外还有演唱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病变,声乐学习中的用嗓过度和嗓音的不完全闭合是引起嗓音病变的主要原因。科学的发声状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愉悦的心理状态是做到嗓音保健的基础。

二、为了歌唱时让歌者有良好的嗓音状态,建议如下:

1.身体生病时,尤其是对嗓音有影响的病症时尽量闭声。2.对歌唱不利的生活习惯改掉。戒烟戒酒。3.激烈运动后不宜马上练唱,因为此时身体疲劳,声带充血。要最少休息二十四个小时后再练唱。

健康的嗓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信息化社会里,人要承担很多角色,嗓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身份,即不同的嗓音会给人不同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听众有时更注重说话者嗓音的表现而不是说话的内容。实际上,嗓音如同我们的外表一样重要。

嗓音听起来是否令自己满意,是否令他人满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许多人一生中只采用一种嗓音模式并且对自己的嗓音熟视无睹。事实上嗓音如同我们的衣着,知识以及性格一样是可以改变的。要获得悦耳的嗓音就必须正确使用呼吸,发声,共鸣三个器官协调的工作。那么怎么才能获得三者的协调工作呢,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发声器官的自然状态,也就是说不能破坏人正常发音时的本能,不能在控制发音的局部器官上有紧张感。充分认知健康的嗓音在声音四要素(音量,音调,音色,音长)中起到的作用,在发音机能中嗓音是声音发出的源泉,嗓音本身的形状,闭合方式,闭合力度,影响着人声的四个要素,四个因素的自然表现程度影响嗓音的悦耳程度。同时嗓音的健康保证了发音时发声器官的自然运动,如果嗓音出现某种病变,那么影响发声的其他两个因素就会紧张,例如在演讲的时候需要音量大,音调高,音色亮的特质,假如这时嗓子发生病变就会出现破音现象,在出现破音现象的同时呼吸和共鸣器官同时处在过度紧张状态下,因为心理的暗示,演讲者发出来的声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共鸣和气息上所给的力度比较强,当嗓音病变时就失去了嗓音本身的发声功能,所以由于嗓子的病变才造成了发音协调的破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呼吸,发声,共鸣三者协调工作的前提就是嗓音的健康,只有嗓音的健康才能塑造有气质,有魅力的嗓音。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下,繁忙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会造成各种紧张状态,紧张状态不单单会影响嗓音,更重要的是影响身心健康,而身心的健康需要良好生活品质的浸润,健康的嗓音是良好生活品质的体现。本文从嗓音保健方面将嗓音发病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为健康的嗓音提供了一些生理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特点;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豆蔻年华,心理上却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激情澎湃,有时却又难免偏激;他们充满了自信,但却容易被眼前的挫折打败。下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当代大学生心理点

1.1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表现为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18-24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里上却不够成熟。正是由于这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使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存在一定片面性,自我调节和控制力较弱,导致他们行事莽撞,对后果考虑不充分的原因[1]。

1.2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表现为心理随环境变化较大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对待问题积极思考,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创造力,思维意识都比较强。大学生由于缺乏与社会接触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表现出一定片面性,而随着大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其内心世界不断的丰富,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各种欲望增强以及对事物的预测与不成熟的理性判断之间产生矛盾,使他们的心理、情绪等时常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1.3独立的意识与依赖行为同时存在,表现逆反心理严重当代大学生有着自己想法和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但由于经济上的依赖性,这种独立意识与依赖性为共存的状况导致了大学生群体普遍逆反心理较重,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因素简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和自身的影响,下面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一些概括。

2.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的心理状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会使孩子受益终身[2]。现在家里多是一个孩子,父母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生活在蜜罐里,经不起任何挫折,遇到困难,临阵逃脱,最后都是由父母去解决,在家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以至于孩子在上大学后,自理能力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固执骄傲,长时间就被人孤立,一旦遇到困难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2.2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电脑的普及,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涌现,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都要求每一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形势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很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理解而走向歧途,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种种的压力,毕业之后首先就是就业的问题、择偶问题、紧接着出现一系列的生活压力,低收入高支出等,使他们难以应对,这些难免会使他们紧张、焦虑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3]。

2.3学校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不在像高中生那样紧张的题海战术了,他们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但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和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节假日生活,大多学生在外上学,平常节假日不能回家,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再加上活动器材的缺乏,单调的寝室生活使有些学生觉得乏味、烦躁、生活缺乏乐趣。再加上人际关系复杂化,有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在校受到冷漠而孤独,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学校教育重学习而轻德育,持续的学习压力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4个人条件的影响在我国贫富差距还很大,有的学生家庭富裕,一身名牌,出手大方;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吃得用的都不能比,更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上学的学费,东拼西凑也没有凑齐,还要申请助学贷款,相比之下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流,长时间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一窝生九鼠连母十个样,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丑有俊,还有身体缺陷的,可是有些学生不能坦然的面对自身的不足,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更甚者自暴自弃,从而形成较重的心理负担。也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痛失亲人等问题使学生难以承受突入起来的打击,精神上遭受刺激,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3.1注意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感都比较强,当其言行受到肯定时,就会增强其信心,每个大学生都想自己赶快成熟起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发展自己独立人格,针对这一特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启发他们不断完善个人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自我调节和控制力。

3.2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咨询系统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特别是在人才竞争、学习竞争、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心理问题犹如是一颗地雷,在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远离家人关怀的情况下,那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多方面建设,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刻不容缓。

3.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利用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对这部分学生及时心理疏导,长期的跟踪随访,使校园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4]。

参考文献

[1]杨孝志.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杨瑞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商界论坛,2013,(3).

第8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母亲职业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73

Abstract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among which family has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Through analyzing data from a surve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s found that mothe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than father; and that students whose mother is of older age and works in institution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esides, regular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can ease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Therefore, it's suggested that college establish dynamic file monitor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launch regular survey on students' family to help students in time.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 family; mother; psychological consult

0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及其自身等诸多维度的因素。其中,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由家庭因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少见:家庭暴力造成大学生心理畸形;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的心态等。李国强,王旭红①指出,在家庭因素中,从子女的启蒙教育到小学、中学阶段,父母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以及年龄等因素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在内在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相关学者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谢爱武②首先探究了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背景、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的关系,对家庭因素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凌四宝和舒曼③从父亲文化程度、学生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表现进行了研究,认为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负面作用。在实践层面,张亚民④及李曼⑤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肯定自身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对于母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由娟等⑥发现,青少年的健康行为与母亲的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提出通过提升大学生家庭成员总体文化水平的途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曾美英等、⑦徐秀梅等⑧研究认为在总分和抑郁及敌对因子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具体解决路径方面,冯蓉⑨以及李海涛等⑩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从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入手,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信息进行分析。

在以上现实与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学生的调研数据,从父母亲的特质、其他家庭因素以及专业满意度等方面,重点对母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究,旨在为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1 数据

本研究以中山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调查群体,得到有效样本1278份,其中男生351份,女生432份,未知填写性别495份;研究生122份,本科生1056份。本研究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SCL-90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为调查问卷:问卷包含90个项目,10个因子,采取1-5的5级评分,总分在90-450分之间,得分越高提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本研究SCL-90量表各因子数据Cronbach 系数为0.83-0.94,内部一致性良好。在以上问卷数据基础上,在剔除家庭状况不完整的样本后,共计得到294份家庭信息完整的数据样本。对于这些数据样本,本研究使用R软件,用15个关于家庭状况的自变量分别对F1-F10及总分十一个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以探究造成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

本实验检验了性别、院系、专业、年级这4个基本信息变量及父亲、母亲分别的年龄、职业、文化、健康状况和有无家族病史这9个家庭状况变量;另外包括有无做过心理学测验、对专业的满意程度这2个变量共计15个变量对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影响。

2 分析结果与讨论

数据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这15个变量对F6、F7、F10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这三项指标未在下表中列出。其中1-8分别表示:母亲是公司高管、母亲是公职人员、母亲的年龄、父亲的年龄、有无做过心理学测验、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性别以及院系专业。由于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母亲的职业、年龄等是影响子女和父母两代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母亲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此外,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学生工作经验及大量访谈经验,可以发现对大学新生而言,专业是否满意,是否做过心理学测验、接受过心理辅导,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若入学专业不满意,新生可能会产生厌学、逃避的情绪,不但会导致学习危机,而且会影响其大学发展,甚至最终不能毕业或者找不到满意工作,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基于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了这8个维度作为研究切入点。

表1表明,院系专业、母亲是公司高管及是否做过心理学实验对于F1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P

其次,研究表明,母亲于事业单位工作(即公务员、教师或医生)及是否做过心理学实验对于F2变量影响的t 检验显著;说明母亲从事的职业是事业单位,有做过心理学实验的人群更倾向于患有强迫症的症状。对于这一结果,本文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从事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性格上较为内敛,且应酬多压力大,易将部分不良情绪传给子女,造成子女患强迫症的倾向更高。

另外,母亲是公司高管对于F4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即母亲是公司高管的个体更有患有抑郁症的倾向。这说明对于母亲是企业高管的家庭,父母亲同子女沟通的时间相对不足。此外,性别对于偏执性异常的心理的倾向影响十分显著,女性大学生更易患有偏执的症状。

而有做过心理学测验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和强迫症方面的异常倾向症状更为显著。本文认为由于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自我很容易感知到异常,因此当大学生感知到自己身心异常时便会主动接受心理学测验。

本研究发现相对于父亲,母亲对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母亲的职业。总体而言,母亲是公司高管对总分影响的t检验显著,且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等异常心理的倾向也都更高,说明母亲是公司高管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出现异常心理的状况。

母亲的年龄对于F4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父亲的年龄对于F5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表明父亲的年龄会对大学生敌对的异常心理产生显著影响,而母亲的年龄会对大学生抑郁的心理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认为父亲年龄过大会导致父子间的代沟增大,从而加重父子间敌对的异常心理。而母亲的年龄过大,会使得大学生对母亲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因而更容易产生抑郁的倾向。

3 结论

调研结果发现,母亲在子女心理状况的维护方面扮演了比父亲更重要的角色,如果母亲的职业生涯占据了其过多与子女沟通的时间,子女在各个方面发生心理异常状况的倾向会大大提高。此外,父母亲的年龄、是否做过心理测验等因素也有明显影响,建议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先从新生家庭背景入手,详细记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开展相关工作中,一方面要严格保密学生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学习状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对于父母亲年龄较大、符合本文所阐述的人群应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访谈与疏导,进而逐步形成自身、学校、家庭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辅导的研究”

注释

① 李国强,王旭红.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6):74-80.

② 谢爱武.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89-103.

③ 凌四宝,舒曼.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20(3):91-94.

④ 张亚民.试谈当代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66.

⑤ 李曼.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7.

⑥ 由娟,郑琳琳,董广伟.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0):57-58.

⑦ 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597-601.

⑧ 徐秀梅,刘磊,彭志珍,孙祥义,付林,孙录.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3):1575-1595.

⑨ 冯蓉.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27(9):165-168.

⑩ 李海涛,李华荣,汤晓兰.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探微[J].企业家天地,2012(3):115-116.

第9篇:浅谈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64

由于护士职业的性质、特殊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社会给予不公平的待遇等给护士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正确了解和分析影响护士心理的因素,探讨其对策,让护理人员保持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去面对护理工作,是保证高质量护理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1]。ICU集中着各种病种的危重患者,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测和治疗仪器,也集中了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ICU护士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ICU的护理质量,由于ICU的特殊性,ICU护士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压力。

本文采取适当措施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以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造成ICU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

怕出医疗差错事故: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新的护患关系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ICU护士基本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经常配合各种重症、急症及抢救,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偏差便酿成大的医疗差错事故。ICU护士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这不仅会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自己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风险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中:大量文献表明,甲醛、戊二醛、臭氧等不仅有很强的刺激性,而且容易致癌、致畸、致肺纤维化等。而ICU护士却每日工作在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的环境中。在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日益增加的今天,ICU护士却每天直接、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加上各种监护仪、抢救仪器报警的噪声、利器伤害和透视辐射等,都对ICU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工作劳动强度大:ICU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大部分ICU在人员缺编的情况下,工作性质的需要迫使ICU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完成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内的所有任务。急诊和抢救工作使ICU护士随时处于应激状态,以致昼夜颠倒,三餐无规律,人体生物钟被打乱,这些都给她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社会和工作待遇低: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将护士置于组织底层,护理工作虽然繁杂而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大,但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患者及家属也往往认为治好患者是医生的手术刀,而忽略了护士抢救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对ICU护士不理解、不尊重,部分领导对ICU护理工作也不了解、不重视,从而产生了待遇和分配上的不公,这些都给ICU护士造成了心理压力

ICU护士心理压力的调适

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加强护士职业意识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塑造健康的职业心态,提高工作兴趣,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对护士要采取引导和培养的方式,使得护士树立护理工作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防护意识,优化工作环境:针对有害因素,ICU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在接触有害物品时戴手套;注意各种仪器维修,减少噪声产生;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防止利器损伤;改善ICU内通风,尽量将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和麻醉废气排放至室外;患者需照X线片时,穿防护铅衣,为ICU护士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工作环境,势必能减小她们的心理压力。

合理的休息和锻炼:当个体遭受压力时,休息是保存能量的重要方法,因此当感受到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身心不适时,应适当的休息。同时保持活动和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的反应。ICU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应合理,以保证繁重工作后的休息。

改善护士待遇,提高护士地位:国外护理专家认为,物质及精神奖励对提高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因此,管理者应适当增加护士晋升及深造的机会,改善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激发她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认同护士的工作,增加对护士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从心理上感到满足。

管理者要重视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增加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在重视护士对患者“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应注意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长制定工作标准的素质及表率素质、指导工作的素质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护士所感受到的压力呈高度负相关。根据ICU的压力特点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制订合理的人员配备和科学的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排班方法,培养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休息环境,提供心理培训和咨询。正确对待护患矛盾和冲突,维护患者的同时,也要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黄丽婷,刘晓红.我国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现状和思考.护理杂志,2002,19:(6).

2 谢文.护士工作疲惫感与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62.

3 钟华.ICU护士心理压力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48.

4 杨义,解永林,赵莉.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B].吉林医学,2005,9:938-939.

5 黄秀兰.ICU护士心身耗竭综合症的预防[J].当代护士,2006,2.

6 尹敏敏,赵君,王萍.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J].护理杂志,2005,9.

7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3.

8 高敏,刘勉.浅谈干部病房护士工作中的心理压力与调节措施[C].中华医学杂志,2008,9:839.

9 梁柳梅,梁琼好.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探讨.吉林医学,2004,5.

10 闫莉.护士的心理压力应对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6,10.

11 胡军.新时期护士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