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泡沫经济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泡沫经济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泡沫经济的特征

第1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泡沫经济是现代金融经济的一种重要表现,深入分析这种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把握中国经济现状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对金融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整体经济出现金融化、泡沫化,那么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危险的境遇。因此,在经济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预防金融经济的泡沫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泡沫与泡沫经济

“泡沫”(Bubble)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中外经济学家在谈论经济问题时都会涉及这一范畴。著名经济学家P・全德尔伯格对经济泡沫问题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他的著作《“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机历史回顾》就是对经济泡沫状态的深刻描述。在实践中,最早的泡沫经济出现在1720年的英国,当时英国发生了“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即当时的南海公司因获得英国政府的默许、支持和授权而对西班牙的贸易进行了垄断,之后就对其利润增长状况进行不符实际的鼓吹,进一步引起人们购买南海股票的热潮。但是,由于这种经济是建立在炒作、鼓吹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正常膨胀之后,其股价大幅下跌,导致经济过度膨胀之后的必然破灭。类似的事件还有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和发生在法国的“约翰・劳事件”,等等。

具体来讲,泡沫经济就是指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种像泡沫一样的状态,表面看起来十分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内涵支撑,最终会有破灭的一天。并且,泡沫经济还表现为由于过度投机而使得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严重偏离,进而导致经济随着商品价格大起大落,特别表现为暴涨与暴跌的起伏不定。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二、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

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 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三、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这种股市中的资金供给与股价发生波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金融经济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只要资金放开,股价立即就会发生变化。加之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不断崛起并发展壮大,他们对经济学家、股评家以及一些媒体发生日益紧密的联系,这极其容易发生投机行为。因此,确保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规范也是预防中国股票泡沫的一个主要方面。所谓房地产泡沫,这是与金融泡沫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它甚至是泡沫的一个核心载体。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中国政府、学者和老百姓对中国房地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如果有,这个泡沫到底有多大等问题都十分关心。随着买房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成分很多,人们购房的能力与房价之间的差距过分悬殊,一般工薪阶层要储蓄30-40年才能买到一套住宅。但也有人认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价格比较高是必然现象,中国房地产不存在泡沫。但是,房地产价格与金融系统的关系值得深思和重视,中国的房地产需求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支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中国金融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虚拟化;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07-02

一、对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

国外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体有三种范畴。(1)用Fictitious Economy 来表述,是指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2)用Virtual Economy来表述,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称信息经济或数字经济;(3)用Visual Economy来表述,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的模拟。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都属于第一种范畴,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观点:(1)“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2002)。这一虚拟的经济系统的构成可以比喻为: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的工厂就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就是各种金融市场。(2)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刘骏民,2003)。(3)虚拟经济就是金融(李扬,2003)。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认为,第一种范畴更为合理。该概念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共同之处:追求价值增值。同时又揭示了虚拟经济价值增值的特点。第二种观点没有体现出虚拟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第三种观点虽然反映了金融是虚拟经济运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虚拟经济并不等同于金融,金融中的许多活动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直接参与了实体经济的运作的,其增值过程并不是“虚拟”的。基于以上分析,对虚拟经济作如下定义: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决定虚拟经济,同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

1.从起源的角度看,虚拟经济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经济理论,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都隐藏在商品中。因此,分析虚拟经济也应从剖析商品开始。通过剖析可知,能够虚拟化的只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形式即价格是其后一切价值符号的根源,同时也是以虚拟资本为代表的价值符号的根本基础。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信用制度、股份制度、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每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种货币收入的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52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随着收入的资本化,虚拟资本便产生并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2.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如果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则虚拟经济必然茁壮成长;反之,假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微观经济缺乏活力、结构失调等因素使实体经济出了问题,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

3.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作为虚拟经济载体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实体经济中经济主体根据实体经济中资金的需要而发行的,因而发行的规模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制约着证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尽管虚拟资本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依托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因而也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需要。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1.积极影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虚拟经济可以看成是实体经济的货币蓄水池,它既可以吸收大量的实体经济的过剩资金,也可以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的不足,从而化解实体经济的物价不稳定的压力。资金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沉淀资本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而虚拟资本的便利流动性, 加速了货币资金的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 也提高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技术提高、融资方式灵活、融资成本下降,可以在时间、数量、期限、成本等方面同时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使储蓄和投资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进了一大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提供了分散经营风险的工具,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个体风险趋于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的风险。如经营者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将经营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身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累积。

第三, 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财富效应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股市上涨等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此外,金融市场的活跃,也会带动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由此,虚拟经济从两个方面给实体经济提供强劲的需求拉动力,并通过扩大的乘数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第四,虚拟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股票等有价证券,能够使社会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向效益好的企业,并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断地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这样,虚拟经济对资金的配置效应增强从而引导实体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虚拟经济活动可以对企业形成一种压力,使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至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提高整个实体经济效益水平。

2.消极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1)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性。虚拟货币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虚拟经济就渗入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2)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会阻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降低资源利用率。(3)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4)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自由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长和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以各种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也应运而生,严重威胁全球金融安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充分认识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因为它们有可能产生泡沫经济或导致金融动荡而限制其发展。应该认识到,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

2.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机虽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外在原因;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才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3.注意防范和控制中国经济的泡沫风险,抓紧化解已形成的过度经济泡沫。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的泡沫风险主要有: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国有企业较大面积亏损造成的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上。

4.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为了使虚拟经济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应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控,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孙耀乾.论虚拟经济的特征及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4).

[2]段进朋,李刚,索红云.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11).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李多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探析[J].理论前沿,2007,(17).

[5]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6]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7]李扬.关于虚拟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济学动态,2003,(1).

第3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劳务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业、邮电业等物质产品生产活动,也包括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的,它是指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运行贯穿于企业债券市场、财政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借贷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五大市场。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股票、有价债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

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但是现实中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这样,我们将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与噪声投资者两大类型。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靠人们乐观的心理预期来支撑的。如果虚拟经济中没有投机、泡沫和风险,就不是虚拟经济。当交易者都是理性投资者,都能准确的预测未来收益,那么虚拟资本价值就是固定的,也就不会有交易量了。在噪声交易者占主体的市场环境中,每位交易者也是理性的,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正是这种趋利行为,投机者不是看未来收益的折现,而是看买卖差价,买卖差价的存在依赖于一部分人对未来有乐观的估计,所以他们购买的价格才会超过其理性价格,而有投机就会有泡沫,就是上市交易价格与理性价格之差,有泡沫必然会有风险,这种风险就是主观风险。这种风险有正反馈作用,很容易被放大。由于虚拟资本市场发生小规模的外部冲击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发生大幅波动,其中的传导机制被称为“金融加速器”。

二、虚拟经济运行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实体经济第一性的,虚拟经济第二性的,但是虚拟经济具有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

(一)高流动性

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其从生产到实现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虚拟经济只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额虚拟资本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

(二)高风险性

虚拟经济在发挥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功能的同时,自身却蕴藏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产品价格均衡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取决于公众的主观预期,所以价格波动剧烈。

(三)高投机性

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更使投机活动如虎添翼,增大了虚拟经济的风险。

(四)不稳定性

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这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现代经济有两个“轮子”,一个是虚拟经济,一个是实体经济。双轮驱动,使现代经济比单靠实体经济独轮推进的传统经济马力更大,效率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发展虚拟经济,做实实体经济,使两个“轮子”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虚拟经济的滞后发展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超前发展则容易引起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实体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所形成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当某种资产被预期价格将上涨而成为集中追捧的对象时,大量的买入使市场价格攀升,以至于实际资产价格严重偏离理论上的价格,形成泡沫经济;而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并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衰退。

虚拟经济系统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关系直接以市场为载体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的演化,虚拟经济的稳定成为监控宏观经济稳定的核心内容:

第一,随着金融虚拟化的加深,一方面,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不再完全依赖于实体经济系统而逐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通过对社会整体价值关系产生作用,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强。

第二,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制于资源禀赋的约束,比较稳定,波动的周期长:而虚拟经济的价格是由心理预期支撑的,所以波动性大而且周期短,不稳定性是虚拟经济的常态,比较敏感,容易引发社会价值系统危机,所以,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三,虚拟经济的配置资金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当中,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都是以资金为导向的,虚拟经济的活动对实体经济的活动起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因此,在当代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稳定成为监控宏观经济风险、保持现代经济系统稳定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使虚拟经济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使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最小化”。

四、研究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我国一方面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促进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变为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我们只有着力解决好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加生产的有效供给,促进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实实体经济。

(二)从根本上转变已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重视和加强虚拟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充分而有效的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以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稳定来保证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今后不但要加快发展以股票、债权为主要代表的虚拟资本,还要增加各种有价证券的上市交易量,而且要创造条件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支持并鼓励我国经济环境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虚拟资本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四)大力培养金融人才,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

第4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泡沫;房地产泡沫;评价体系

1.国内外关于泡沫研究现状述评

“泡沫”一词最早用来形容如1636-1637年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十八世纪巴黎出现的“密西西比泡沫”及伦敦出现的“南海泡沫”等事件。所有这些现象都如《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泡沫”所做的描述:“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又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谋利的投机者,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

对房地产业泡沫状况的评价,国外可供借鉴的理论主要是对房地产泡沫实证检验的研究,Abraham and Hendershott在1993年和1996年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的实证检验; Helbing和Terrones(2003)等学者对房地产泡沫的识别、房地产泡沫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以及如何降低房地产泡沫的危害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等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其中的某些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科学构建识别房地产泡沫的理论模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经济学界还没有就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概念达成一致,多数学者都把经济泡沫(或者简称为泡沫)与泡沫经济的概念混为一谈。崔华伟; 赵莉(2011)认为巨额土地出让金最终转嫁到房价中,这构成了房产泡沫大厦的地基;银行信贷扩张、过剩的流动性,参与了房地产建设、销售的各个环节,它们构成了房产泡沫大厦的主体。杨宽欣,李明(2010)认为,泡沫经济是指某一经济领域出现的交易价格过分异常,交易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偏离正常的合理定价,是社会资源严重畸形配置的一种经济现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泡沫以及泡沫经济的认识,然而,泡沫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仅仅用某一个理论来解释并不能说明泡沫现象的整体。

2.关于房地产泡沫评价的研究

目前对如何衡量房地产泡沫尚无标准。由于房地产的独特性,房产需求和供给及监管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缺少长期的高质量的房产数据时间序列,使得识别房产泡沫的难度加大,房价的波动性及各地价格的差异性,也使得标准的资产定价理论失去了解释的基础。

从学者们已作的研究看,测度房地产泡沫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统计检验法、指标法、收益还原法市场修正法等。

2.1统计检验法是利用计量统计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当房地产市场上无经济泡沫时,房地产价格变化比较有规律,统计分析可以找到统计规律;而当经济泡沫存在时,由于经济泡沫使得价格大起大落,从而使得统计规律失常。统计检验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市场价格可以用未来预期收入的理性预期贴现值来解释的情况作为零假设。这样,一旦拒绝零假设,就认为可能存在泡沫。统计检验法可以分为四种:方差检验法,单位根与协整检验法,投机度检验法,设定性检验法。

张朝洋(2011)将房地产基础价值看作一种状态变量,借助于协整理论,建立基于房地产供求的SSpace模型,并利用卡尔曼(Kalman)滤波进行参数估计,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全国性房地产进行了基础价值测度,阐明了全国性房地产泡沫的周期性特征。李丹美(2007)对近17年来中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和房地产投资进行了协整分析, 实证结果是: 各种因素如投机以及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导致了市场需求的虚增, 从而抵消了房地产投资对于房价的影响。吴地宝(2007)从房地产泡沫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理分析,选取了理性泡沫模型,采用直接指标法和间接检验法进行实证检验。

2.2指标法是根据某个指标的值来判断房地产试产是否存在泡沫。对于指示指标的选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众多指标。尤明(2011)通过选取不同的指数对北京市2003~2009年的房地产泡沫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指数由于性质各异,所以可能导致分析所得结论差距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因而影响了这些指数的评价效率。周方明(2006)按照各个指标在显示房地产泡沫中的方式的不同,把所有的指标归为五类:预示指标、指示指标、滞后指标、信贷指标和伴生指标。选取指标主要包括三步:(1)选取指标;(2)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3)泡沫系数的合成。郑子蹼(2004)在袁贤祯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些指标进行了调整,同样也使用了三类指标构造了一个新的指标体系。胡瑾卿、张大亮(2004)利用泡沫评价指标体系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构建了二维的房地产泡沫测评体系,利用1996-2004年杭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了杭州市1996-2003年的房地产指标数据,认为杭州市房地产的泡沫值介于轻微泡沫和中重泡沫之间。

2.3收益还原法是一种评估收益性房地产价格的基本方法。要度量其大小,一般认可的是用预期未来的房地产收益的现值与房地产现实价格相比较来进行。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原理是:房地产的价格等于房地产未来净收益的现值之和。其基本评估程序是确定一个折现率,把未来各期的纯收益换算为现值,而这个折现值就代表了房地产正常合理的理论价格。现实价格高于理论价格的部分就代表了房地产泡沫。王雪峰(2005)利用Ramsey模型,采取边际收益法计算房地产的基础价值,将实际价格同基础价值比较,若实际价格超过基础价值即认为存在正泡沫,反之则认为存在负泡沫。

2.4市场修正法,洪开荣(2001)提出了计量经济泡沫的“空置率修正法”,以反映市场供求差异的物业空置率为计量基础,然后考虑宏观经济状况、房地产业状况和市场交易状况进行修正,从而估计出房地产泡沫的数值,采用的计算公式是:

房地产泡沫系数=物业总空置率×经济增长修正系数×产业贡献修正系数×交易状况修正系数

在这里,经济增长修正系数等于上期的(1+GDP增长率)除以本期的(l+GDP增长率)。产业贡献修正系数等于上期的(1+房地产业增长率)除以本期的(1+房地产业增长率)。交易状况修正系数等于上期的(1+个人购房比例)除以本期的(1+个人购房比例)。因此房地产泡沫的度量系数为:

年度泡沫系数=总空置率×{上年度(1+GDP增长率)/本年度(l+GDP增长率)} ×{上年度(1+房地产业增长率)/本年度(l+房地产业增长率)} ×{上年度(l+个人购房比例) /本年度(l+个人购房比例)}

2.5评论:

上述检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泡沫存在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由于对房地产泡沫的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了诸多的检验方法,导致检验结果各异,甚至有些结果大相径庭。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实证分析这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总结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泡沫的研究较广泛和深入,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房地产泡沫存在性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理论基础不同检测的方法和结论也有所不同,本论文要在对错误理论的批判以及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房地产泡沫评价进行科学的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杨宽欣,李明.论泡沫经济的内涵、形成、影响、防范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10,(9).

[2]载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06.

[3]尤明.基于指数合成法的北京市房地产泡沫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1,05.

[4]崔华伟,赵莉.浅析近年我国房地产泡沫及其成因[J].改革与开放,2011,08.

[5]张朝洋.基于SSpace模型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2010,02.

[6]吴地宝,余小勇.房地产泡沫问题及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2007,(02).

第5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1、定义

房地产泡沫有多种定义,至今为止学界也未形成统一的共识,这里截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的定义: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泡沫过度膨胀的后果是预期的逆转、高空置率和价格的暴跌,即泡沫破裂。

2、特征

泡沫经济的两大特征是:商品供求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求量;投机交易气氛非常浓厚。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的支撑。

3、成因

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一般来说,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稀缺

土地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基础。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是没有穷尽的;而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从而使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很乐观的预期。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取价格上涨的好处。

(2)投机需求膨胀

其次,投机需求膨胀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诱因。对房地产出于投机目的的需求,与土地的稀缺性有关,即人们买楼不是为了居住,而只是为了转手倒卖。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你追我赶的群体行动,就很难抑制,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

(3)过度放贷

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助燃剂。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概况

1、主要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指数

三、房地产泡沫的防范机制

虽然通过以上分析,我国的房地产业泡沫短期内破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鉴于其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抑制泡沫越来越大这一趋势。

1、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必须加强,对房地产投机必须要予以打击或采取征税措施。应严格执行建设部“制止房地产炒卖的五项措施”,坚决打击炒卖地皮的投机商,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非法获得收入,竟成了抬高土地出让价格的“操盘手”,则更应予以严厉惩处,以抑制短线炒房。

2、严格控制每年住房信贷的增长,是防止、减小房地产泡沫风险的有效措施。住房信贷有经济周期风险,国外民用住房建筑业周期性的不稳定,导因是住房抵押信贷供给的波动,因此,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稳定住房市场上抵押信贷资金的流量,成为有些国家住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2000年以来每年住房贷款增幅高达40%—60%,显然增幅偏高,导致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有些城市出现了房地产泡沫。今后每年房地产信贷增长应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防止吹大房地产泡沫。

3、要解决住房空置率过高和控制房价上涨,必须要建设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联手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房地产结构失衡问题,压缩别墅、花园洋房建设比重,加大中低价位的普通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金融部门可依据城市住房建设的高、中、低档次的合理规划,合理配置住房贷款的结构。

参考文献:

1.《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期刊—《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及浅析》-许勤筱

2.《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房地产泡沫量化研究》-苟燕霞

第6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自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的几个月,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为了应对危机,几个月来,英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的央行都已经在快速而频繁地降息,美国更是从2007年下半年起就开始了降息的步伐,现在已是事实上的零利率,再没有降息的空间了;而如此快速、大幅度的降息,对缓和经济下跌的剧烈程度,似乎没有起到任何明显的作用。

实际上,出现这种反常现象,是因为发达经济体此番所遭遇的衰退,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

本质上和大萧条一样

资产负债表衰退具有若干典型特征。

为了扭转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小化――企业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会用于再投资,更不用说向银行借钱来投资了;家庭也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同时减少消费,而信贷消费则几乎绝迹。

由于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缩减负债)行为,整个信贷循环就会趋于停滞。新增储蓄和还债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就流不出来了,因为借款者没有了。哪怕央行把利率降到零,大家也不借款。

信贷循环是经济的血液循环,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会导致经济活动萎缩,私人部门收入下滑。收入下滑则更难还债,如此恶性循环,直到完全无望还清债务的那一天,萧条也就来了。

在私人部门把资产负债表清理完毕之前,经济无法恢复自行增长。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衰退,但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衰退都具有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另一次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失去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

而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目前所陷入的衰退,也是一次资产负债表衰退,本质上同大萧条、日本“失去的十年”是一样的。

美欧衰退才刚刚开始

次贷危机和雷曼兄弟倒闭后全面爆发的银行业危机,只是美欧发达经济体漫漫衰退路上的一场戏剧性的插曲。

这次银行业危机(一度说“信贷枯竭”)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动荡,是由于信息不透明和银行间缺乏信任。美国和欧洲的各家银行,都持有大小不等的次贷资产头寸,而且它们为了绕开监管,纷纷通过种种结构性投资工具,将有关资产隐藏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之外。因此一旦次贷问题暴露,各家银行都知道别人一定也亏了,但并不知亏损有多大,所以相互不敢放贷,导致市场短期流动性枯竭,进而逼死了许多急需融资的金融机构。

美欧政府通过紧急注资,出台银行救助政策,已在处理银行业的问题,但是美欧经济的麻烦远远不止于此。可以说,银行业休克之后,美欧经济的衰退才刚刚开始,而这场衰退注定是个长期过程,因为它正是一场由资产泡沫崩溃导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要知道这场衰退将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可以通过房地产价格所需要调整的幅度来做一个估计。

图1反映的是美国房价走势和房屋租金走势的偏离程度。在1998年之前,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说明房价上涨速度和租金上涨速度基本是持平的,也就是说不存在明显泡沫。而1998年之后房价开始快于租金而上涨,也就是泡沫形成。到2007、2008年房价触顶,开始逆转向下,意味着市场开始挤出泡沫。只有当房价上涨速度恢复到与租金上涨速度持平,也就是两条曲线重新恢复基本重合时,泡沫能才挤干净。由图1看出,根据美国当前的房租水平,房价需要调整到相当于2003年下半年的水平,才能充分挤出泡沫,调整的幅度约为22%。这也意味着,此轮债务调整,美国家庭所需要偿还的债务,相当于从2003年起累积的债务总额。

负债就是支出超过储蓄的部分。前面说过,1997〜199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还不存在泡沫,当年美国家庭的平均储蓄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为4%,从那以后,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一直低于该水平,也就是说一直在累积债务。

根据图2可知,从2003年起,美国家庭累积的债务总额高达15550亿美元,而2008年第四季度的储蓄不到8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家庭保持目前的储蓄水平不变,至少需要20个季度,也就是5年时间,才能够把债务还清;由于去杠杆化效应,目前的储蓄水平已是多年来最高的,因此5年还是比较乐观的估算。

根据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上述最后一条特征,“在私人部门把资产负债表清理完毕之前,经济无法恢复自行增长”,美国经济恢复增长能力,最早也是5年之后的事情。

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而日本和中国这样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虽然自身未必存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但恐怕必须面对外部需求长期不振的不利条件。

唯一出路:政府支出

那么,美欧发达经济体现在还有没有什么出路,可以帮助他们挺过这段困难时期呢?

那就是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所采用的办法:长期大规模的政府支出。

我这样说,似乎是病人在给病人开药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乏善可陈。

但是图3也许可以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当年日本的泡沫主要是在商业地产领域,1990〜1991年泡沫破灭,具有经济衰退指标性意义的商业地产价格也一路下跌,到2005年左右回到了1973年时候的水平。从峰顶到谷地,跌掉了87%。如果再加上股票市值损失,1990年以来日本的财富损失累计高达1500万亿日元,是日本3年GDP的总和。这相当于美国经历一场约45万亿美元损失的崩溃(2008年美国GDP约为14万亿美元)。

而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股市市值的损失约为5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上的损失大约也是5万亿美元,加起来也就是10万亿美元。可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当年日本的严重程度。

日本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损失,但不论是名义GDP还是实际GDP,都从未落到过1990〜1991年泡沫峰顶时的水平以下,而失业率也从未超过5.5%。也就是说,尽管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但日本经济的总体规模并没有剧烈收缩。鉴于财富的缩水程度,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泡沫破灭后的10年多时间里,日本处于典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忙于还债,哪怕在零利率的情况下也不向银行借款,也很少在证券市场上融资。如果听任这种局面发展而无所作为,日本经济势必遭受极大的打击。

日本政府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承担起最终支出者和最终借款者的责任来。从1990年到2005年,日本政府赤字累计扩大了315万亿日元。可以说,日本政府靠赤字财政支撑下的政府支出,扛住了经济收缩的巨大压力,给了日本的企业十多年的喘息时间,全力清理债务。

当时日本国内也讨论过降息、减税、结构改革等对策,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政府支出是唯一可行的出路。这也符合我们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特征的认识。

由于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降息无助于信贷扩张,而减税的钱又会再次经过还债回到银行。至于结构改革,本身也许是一件好事,但对资产负债表衰退而言根本不是对症之药。

日本也不是没有教训。由于当时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认识还很模糊,不了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性,日本政府在经济稍有起色之时,就立即着手削减赤字,于是经济又再次陷入衰退。这样的反复经历过几次,才使政府最终坚定了长期推行赤字财政的决心。

美国应尽快看清现实

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处境里,政府同企业、家庭达成默契:由政府扮演最终借款人角色,以长期大规模支出支撑经济,而企业和家庭则专心清理债务。这是应对这种特殊衰退的唯一出路。

但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会的许多决策者似乎并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前不久他在提出预算案时表态要在4年内将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削减一半,就反映了对形势的误判。预算案的形成,要经过美国决策集团许多人的研究讨论,所以这里体现出来的误判就格外令人担忧。

其实,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境下,对赤字财政的过分警惕是不必要的。此时的财政赤字,不过是政府代替私人部门把钱借出来,进行本该由后者进行的投资罢了。当年,看到日本的大规模赤字,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曾断言日本的国债收益(反映资本稀缺程度的指标)将会飙升,但事实上,日本国债收益不升反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第7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13-03

虚拟经济和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核心推动因素,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从根本上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当虚拟经济适度发展,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规模和比例时,会发挥积极功能并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时,便会产生“金融抑制”,导致资金的低效运行,反过来制约和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虚拟经济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其规模还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遵从适度和平衡原则,稳定和协调地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只有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一、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防止泡沫经济发生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则会增加经济体系的风险,虚拟经济的滞后发展则会对抑制作用经济增长。一国虚拟经济只有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保持平衡,二者才能相互促进,使经济增长达到最优和最稳增长状态。目前,由于中国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政策、措施的不到位,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缓慢,限制了虚拟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使其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目前中国仍要继续发展虚拟经济。但是要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度性,提高金融风险意识,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虚拟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07年底,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32.7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27%,流通市值为9.3万亿元,达到最高值。创业板市场已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市,形成从主板到中小板和创业板到三板市场的多层结构,2010年又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交易,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层次更加丰富,财富管理和融资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债券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债券发行额和托管余额增长数十倍,债券市场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4.9万亿元,同比增长68.5%。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具有明显的超常规发展特征。来自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期货市场共成交21.6万手,成交金额130.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2%和81.5%,中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的43%,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1]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上市了23个期货品种,除了原油以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在中国都已上市,覆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诸多产业领域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综上所述,中国虚拟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虚拟经济还处于比较浅层次的阶段,金融产品过于单一,虚拟经济(主要指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尚不能满足实物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配置不当,虚拟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实物经济的成长。日前,普华永道的最新“IPO市场2010年回顾及2011年展望”报告指出,2010年沪深股市融资总额达到4 783亿元,而2009年底光大证券预计2010年股市融资需求为9 000亿左右,而实际的融资规模估计在5 000亿左右。可见,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导致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结构性失衡,出现了泡沫风险。这泡沫风险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股市泡沫。中国股市投机氛围浓厚,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圈钱的场所,泡沫现象明显。二是房地产泡沫。近年来中国房地产投资过度增长,使得银行大量的资金通过信贷流入到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率都不断升高。在投机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房价飞涨,使得房价远远脱离了其实际价值而产生房地产泡沫。三是因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中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企业因经营不善而被迫进行破产清算时,银行会出现坏账甚至呆账。企业经营的风险通过不良贷款转嫁给银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从而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规模上保持一致,虚拟经济只有在一定实体经济规模基础上存在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虚拟经济最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个区间就是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规模。当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这个规模时,虚拟经济最终可能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向实体经济收敛。而当虚拟经济规模在这规模之内的话,虚拟经济会以金融波动的方式向实体经济收敛。而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规模取决于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宏观调控能力、政策选择偏好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等等因素。面对中国已经形成的经济泡沫,我们不能因此而减缓虚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还是要适当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让虚拟经济的规模①和速度都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只有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适度发展(适当扩容和总量控制的关系)的问题,才能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同时,对已形成的经济泡沫,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化解,防止出现金融风险。如何适度发展中国的虚拟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其次,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再次,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调整等同步发展。通过适度的虚拟经济,以价值形态的资本转移,通过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使资本流动起来,在流动着优化配置,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最后,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杜绝虚拟经济向泡沫经济的转化。虚拟经济投机性的特性必然导致金融风险时有发生,为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政府要发挥其在监管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运作,为其参与者提供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防止由于经济主体行为异化和金融运行失常所引发的金融泡沫过度和由于经济体系扩张或经济运行过热而导致的金融泡沫膨胀,使虚拟经济健康运行,杜绝虚拟经济向泡沫经济的转化,从而维护整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优化虚拟经济结构,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虚拟经济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结构还不够合理。突出表现在: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充分,存在功能缺陷与体制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不够协调。中国直接融资比重太小,间接融资比重太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多数在50%以上,美国的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高达88%。二十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筹资额达近5万亿元,截至2010年7月,境内资本市场累计融资4.81万亿元。其中,通过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达35 711.75亿元,直接融资能力远远弱于间接融资能力。这也反映出中国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信用渠道单一,资本证券化程度低。二是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比较单调,股票和国债占据资本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股票市场规模小而且不规范,投机气氛严重,融资功能和风险分担功能不能很好实现,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09年末中国债券托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50%,远低于美国的235%和日本的181%。同时,中国债券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三个券种在发行规模中比重偏高,企业债券和金融创新类债券占比偏低,比重不到20%,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此类债券占比超过60%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企业债未能很好地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三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国有银行仍然老大,占整个金融资产70%以上的,中小金融机构比例过小,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市场竞争供给不够。国有商业银行坏账率过高,金融体系潜在风险较大。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使得中国虚拟经济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中国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大约有近2万亿元坏账,占其贷款总额的25%,其中大约有6%~7%已经无法收回。当前,商业银行还同时面临着增加贷款和控制不良金融资产上升的双重压力。由于虚拟经济的高收益性使得资本大量流入股票二级市场或衍生工具市场,造成资产价格的快速飙升。而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大量滞留,使得实体经济部门资金不足,从而影响了产业资本的积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呈现背离趋势。而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相背离的情况下,当产业资本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时,虚拟资本在投机中创造的利润失去了实体经济利润的依托而成为利润泡沫,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越来越大,虚拟经济的虚假性最终暴露出来并表现为泡沫的破裂,从而导致金融资产面临全面缩水,收入减少,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时将进一步造成企业大量的不良负债,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此外,过度强烈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了金融虚拟经济本身的健康发展,如利率非市场化导致利率不能反映实际资金供需状况,地下利率和官方利率存在较大的差距,产生金融信息不完全的现象,而且导致金融资源在实物经济部门分配的扭曲,劣质企业对优质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挤占,结果是,实物经济的增长受到严重阻碍。

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中国应从制度建设、培育市场主体、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优化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第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主板市场正在成熟。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还是两个板,二者之间的作用相互重叠,关系还不明确。三板市场还不活跃,交易量小。各板之间是孤立的。因此,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鼓励中小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使股市在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加强债券市场的建设,适当提高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融资渠道。第二,进一步发展完善外汇市场。为了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协调相配合,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完善外汇市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对流动性、投资性和避险性产品的需求。这既包括加强外汇市场的基础性建设,也包括外汇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规避风险机制的完善及市场运作规则和信息报告制度的进一步规范。第三,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开放的原则,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适时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然后再根据客观条件和需要,逐步推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期权、债券期权、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但是,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要把握尺度,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加强产品设计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消除风险隐患。

三、有效控制虚拟经济的波动性,减弱外部冲击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迅速加深,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日趋融合,使得各国虚拟经济的关联性和波动性大大增强。特别是那些在世界到处流动的国际游资,更进一步加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一旦由于盈利预期导致某国家的某种资产价格上升,大量国际投机资本就会蜂拥而入,推动价格飙升,形成投机性价格泡沫,放大市场风险。相反,若出现价格下跌的预期,这些巨额的游资就会大量出逃,造成货币的急剧贬值,引发金融动荡甚至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见,随着世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防范本国虚拟经济风险,同时也要预防来自世界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对中国来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国内来说要避免金融泡沫的产生,从国际范围来看,更要避免因金融市场的关联和互动使国外金融危机通过关联与互动而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

伴随国内证券市场的开放,投资与交易主体的国际化,国际资本进出中国金融市场的频率加快,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的过度升值会加大企业的运营资本,这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损害实体经济基础。同时,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出又会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从而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波动、冲击甚至是危机的风险。此外,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会造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国内经济形势出现过热的倾向。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是以资本项目开放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资本流入国允许国际资本以直接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的名义流入国内,这些国际投机资本才可能方便地流入流出,完成投机性投资的全部过程。因此,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金融开放,加强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动态监控,以避免外国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负面冲击。因此,中国在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虚拟经济的关联与波动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从而减弱外部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冲击。

中国在坚持虚拟经济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要将虚拟经济的关联与波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实行动态监管的指标体系,从而控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个指标体系既包括波动性、流动性指标,也包括对与虚拟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经济周期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指标、金融相关比等,还包括系统性风险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股票指数异动率等等。一旦这个指标体系达到风险警戒值,就要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控制虚拟经济的波动性。二是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牢狙击国际游资冲击的“防火墙”。在目前中国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制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在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跟踪、预测和分析,适时调整管理目标,以防范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要加强结售汇管理,以外汇账户监管为切入点,重点监控大额外资、外债的流出,密切关注短期外汇资本流动的流向及流量,防止国际短期资本以各种形式混入经常项目流入流出。强化对经常项目的管理和审查力度,通过监控关税和进出口价格等手段来增加投机资本牟利的成本,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外汇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行为,防止短期资本非法流入。同时严格审批资本项目下资金的流入和规范资本项目下外汇交易,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加大对非法入境的国际游资的惩罚力度,增加其套利、套汇的交易成本。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条例》实施监管,重点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和非法外汇交易实行严密监测。2008年8月初出台并实施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提出了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以及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等相关内容,进一步健全了监管手段和措施,从而给国际资本的流动监管提供了更多的法规依据。三是积极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系统,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监控,严防由于国际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而触发的金融泡沫膨胀。

第8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摘要在某些方面,中国经济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惊人的相似,如轻监督重协调的企业治理模式,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本币升值的压力等。鉴于日本经济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这便不免令人担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本文从分析日本经济繁荣与停滞的根源出发,与中国经济的现状进行对比,力图给中国经济以启发和警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 中国经济 企业治理 社会保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泡沫经济过程。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一般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关键是日本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并不试图解释日本经济这一由盛而衰的过程,而是力图通过揭示日本经济逆转的因果机制,比较中日两国经济体制的相似点,这种比较涉及到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也涉及到宏观的政府的财政政策及社会保障乃至国际经济环境。

一、企业治理结构

青木昌彦、奥野正宽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企业、顾客等企业权益人之间有关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日本在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进行一些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在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企业融资方面则主要建立主银行制度来协调贷款。这些制度安排有着很强的增长取向,从而为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但是,这种企业模式偏向于重协调而轻监督,从而弱化了企业所有者的功能,会导致企业监督机制作用流于形式,容易导致经营者权力膨胀。

中国的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也向来有重协调轻监督的传统,尽管两国在形成这一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方面有很大差异。首先,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国家层面对生产进行统一协调,对监督机制的构建并不热心。尽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但是这种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另外,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国企经理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因为第一,规模越大的国有企业就意味着越高的行政等级以及社会地位;第二,他们可以从工程承包商那里收取回扣;第三,过度投资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保证企业的运转比掩盖其损失。这三种因素重叠的结果,也就使得国有企业一直有盲目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往往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至少占90%以上(其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这种企业往往也表现出对监督机制的轻视而更重于协调的倾向。比如,企业的绩效制度难以完善建立,所出现的问题使得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低水平重复。

虽然机制不同,但与日本性质相同的重协调轻监控的中国企业治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问题,但是一旦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则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由轻视监控的企业的肆无忌惮的投资模式很容易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制造大规模的危机。另外,从微观上,中国的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都是强于协调但弱于监控;但宏观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区别。造成日本经济增长的过度竞争虽然也造出了泡沫经济,但也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养。但造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却是依赖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生产链的分工。而中国的这一模式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在为自己制造风险,甚至是比日本当年的风险更为凶险的风险。

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与此同时强调资本积累并保持一个小政府。因此,财政无力负担庞大的社会保障开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社会保障实行收费制,其运营原则上独立于财政。虽然这并非意味着财政不承担社会保障支出,但这多少造成日本的政府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战后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雇佣原则是终身雇佣制,它曾大大减缓了失业压力,减轻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企业大都建立了生活、保健、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企业内保障项目和设施,从而替代和减轻了社会保障的负担。正因为如此,私营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福利的功能。这样就严重削弱了日本经济体制进行快速的结构性调整的能力,因为一旦进行这种调整,必然会在政治上引起反对,即这种产业升级损害了民众的现实利益,从而很难获得民众的认可。但是从长期来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顺利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的情形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福利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健全。并且我们经历了福利退缩、削减阶段,尤其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企业责任压缩,个人责任和风险增加的过程。大批低收入的非正规就业者尤其是农民工虽然工作勤奋,但许多人仍然无法摆脱贫困,仅能维持生存,而无力谋求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缴费关联的保险,无力缴纳保费就无权享受保险,这使得许多低收入者因无力缴纳社保费用,而被排除在社会保险之外。“工作贫困”不仅损害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阻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不满情绪的温床,不利于社会稳定。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持社会制度总体稳定的根本性安全阀。当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时,要么像日本那样,将责任转嫁给企业承担;要么像中国这样,压缩福利保障规模,使很大一批群体游离在福利保障体系之外。在经济稳定发展从而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的前提下,这并不会立刻造成很大问题。而当经济停滞时,这必然会影响很大一部分民众的利益,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资本市场的被迫开放

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汇率风险私有化,增加交易成本,同时,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过去日本企业在产业领域过度竞争,如今这股市场力量转向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了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的形成。而在50年代初,美国为了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与日本达成妥协,使得日本可以与美国进行不对称合作,即日本可以在向美国大规模出口的同时,相对封闭国内市场,这样,日本国内过剩的产能就得到释放,从而使得60―70年代的产业领域的过度竞争没有形成泡沫经济。但是,80年代后期美国和西欧国家纷纷向日本施压,要求开放其国内市场,从而使得容许日本经济体制过度竞争的条件开始消失,日本经济从1950―1973年的贸易与生产的扩张转向金融领域的扩张,最终导致了泡沫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以稳定汇率(即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与不开放资本账户为特征的“模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创造了一个发展速度与日本相似的经济奇迹。但是,目前中国面临跟日本当年同样的国际环境,美国面临史无前例的高财政赤字,奥巴马政府提出以出口促就业的战略,欧洲同样希望通过出口摆脱经济危机,中国面临很大升值压力。而正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带来了日本经济体制的逆转一样,如果中国在强大的国际政治压力下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账户,中国经济体制在监控方面的弱点可以成为直接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死穴。

四、总结

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我国与当时的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我国相比日本还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可是我国当前的经济表现却处处有当时日本的影子。本文针对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的因素,包括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结构到宏观层面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汇率制度,结合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应该力避像日本一样最终陷入两种最坏的境地之中:旧的模式不再有效、合法和适用,而新的模式又发展得不够充分深入,难以维持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175-191.

[2]高柏.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9-50.

第9篇:泡沫经济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已经成为虚拟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虚拟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 社会 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尽管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但其高风险性却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建立虚拟经济风险预警系统对其风险进行防范,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证 。

一、 引言

当今时代,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财富的物质形态逐渐淡出,财富的虚拟化倾向日益明显,人的 心理 需求已然作为巨大的经济推动力走向前台,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具有大量虚拟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的 金融 经济交易大批涌现,如有价 证券 、债券、股票、 期货 、期权等。面对经济虚拟化的倾向,特别是从1997年东南亚 金融危机 爆发以来,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成为国内外各界的话题,而2007年7月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正是经济高度虚拟化的一个负面结果,虚拟经济不稳定性往往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风险,所以需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防范。

二、虚拟经济中风险的产生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的运作为中心、脱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形态,按照特定的规律独立运行以获取价值增值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领域,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 银行 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市场 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的产物,它包括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种等。

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参与利润分配的机会,劳动者可以借助虚拟经济提供的技术工具独立完成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 投资 (如风险投资机制),从而独立占有自身成果,摆脱资本的绝对控制和剥削,同时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据 统计 ,全球新增的可计算的 gdp中,大部分是虚拟经济形态,包括金 融资 产、衍生金融工具等与虚拟经济经营相关的经济活动变量。现代国际金融交易总值已经超过了 国际贸易 的60~70倍。

现代社会,虚拟经济的另一大经济产物就是“月光族”和“富翁”手中持有的信用卡。信用卡允许使用者当在购物需求超过了支付能力,向银行借款。这种允许实质上是将现在财富和未来财富虚拟化“卡奴”和“卡神”的财富终值和现值都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提款机上的数字,任何经济交易也可以通过数字的增减完成。这种付款方式既方便又快捷,更重要的是他不受流动性压力的影响。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旦被银行认为是恶意透支或者逾期还未还款,那么银行便会给持卡人以惩罚性的利率,所以很多信用卡用户沦为“卡奴”。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这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制成的价格系统来看:实体经济是 成本 制成的价格系统,由于受到成本和资源禀赋等约束,其间的资金流量和流向波动幅度不大;虚拟经济是心理制成的价格系统,价值运动的载体是货币,社会经济价值系统的运动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都是以货币连接的,货币的运动方式决定波动性强、敏感性强等特征。

从 经济 整体运行过程来看,虽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一刻也脱离不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鉴于实体经济领域效益的高低起伏,虚拟经济领域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价格便失去了变化的基准,而虚拟资本价格也就有了剧烈变动的理由,如此虚拟经济将不可能持久发展。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 市场 环境 的影响,微观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技术革新进度等将面临着不确定的威胁,这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难题会通过实体经济的外观经济指标迅速波及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强烈波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从而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是他在当展的新特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性便表现为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程度的不断加深,即原生金 融资 产价格的膨胀和 金融 衍生资产衍生化程度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