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问题。学习环境学相关知识,也已经不再是环境学相关专业人士独有的专利,使普通社会成员更多地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且紧迫的意义。对于本科生来讲,多了解一些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之法,其意义之大已远胜在毕业的时候多几个学分,而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面向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学相关理论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广大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把环境学知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专业知识中,这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是有所裨益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学概论》的教学目的
在众多的环境学相关课程中,《环境学概论》作为高校本科环境类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重点介绍了环境学基础理论,探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破坏、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结合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区域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剖析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1]。课程内容比较全面,比较适合在非环境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环境学的教育。有助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客观规律;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按照环境规律和环保法规要求进行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环境学概论》授课的几点探索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众多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是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学生视野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近几年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并本文由收集整理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导致课堂互动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把专业的东西更容易让非专业学生接收,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是增强《环境学概论》课程授课效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发现通过以下途径改进教学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1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学概论》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讲究覆盖面广,概而论之,导致重点不突出。所以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而疲于奔命。特别是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这面面俱到的内容很难形成体系,此外教学内容跟不上环境科学的发展,显现出滞后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环境问题会造成怎么样的危害?目前的污染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用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对一些环境问题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会主动去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学生自然会关心,既然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应该怎么解决环境问题呢?这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应用性的教学环节,讲解一些主流的污染防控措施。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弄清方法的基本原理为主,不要求太深入,比如,在讲述水污染防治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几种经典的水处理方法即可,而不必介绍一些与设计相关的参数,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听不懂,同时感觉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难免会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2教学形式多样化
从授课形式上不断改进。普通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授课形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尤其是非专业课的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而老师的授课形式则决定了学生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的、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有的专家也已提出,在讲授《环境学概论》时,环境学概论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较多地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尽可能与时事新闻相结合,比如,讲到放射性污染问题,我们会讲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起因及所造成的短期与长远危害;讲到大气污染的时候,我们会结合当时的新闻热点话题,结合北京和许多地方出现的雾霾天气,给大家讲讲pm2.5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严重的危害,等等。我们发现,以这些新闻为开场白进行新内容讲授时总会起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发现,采用互动式教学[4],进行课堂讨论,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能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一般会在碰到某个问题的时候随机地展开讨论。比如,在讲到水资源危机的时候,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让大家谈谈自己从小到大对家乡的有关水的印象,结果大家发言非常踊跃,最后大家发现,各自的家乡,水资源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再用数据对水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从效果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将以往以老师为主的教学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是以学生的主动为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巩固课堂上的基本知识,而且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我们对两个学期
教学效果的比较,总体来看,互动式的教学也能很好地增强授课效果。
2.3增设“实习”环节
根据课程的设置,是不存在实习环节的。但是,课程中的有些内容,比如水、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的内容,学生不经过现场的参观很难了解处理过程是怎么运作的,这样上完课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有很多人都在相关的文章中提到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设实习环节[4,5],但现实情况是,让学生去参观实习又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因此,我们利用假期,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实习的过程中,利用dv对参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录制。例如,我们对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进行了全程录像,然后进行剪辑整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边播边讲解,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了解污水处理方面的内容,认识了比如格栅、沉砂池等设备,教学效果绝非以往那样简单地给学生看几张照片就能达到的。通过这样的“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类似的方法以往也有过报道,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2.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过于强调卷面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在面对非环境专业学生时,就会给老师出题目带来很大的困惑:题目专业性过强的话,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过于专业、过于难,因此,老师在题目设计时往往设计成单纯的记忆型题目,导致学生在考前突击背诵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改以考试为主为以平时课堂表现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平时上课时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这样的考核形式才能更加主动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授课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将考核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最终考核的卷面成绩,占的比例较大,另外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占较小的比例。这两部分的比例授课教师无权进行更改。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对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过,老师任课针对平时成绩的那一部分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笔者以往的平时成绩给分主要以平时作业和出勤为基准。后来,考虑到出勤在某种意义上是逼学生来教室,即使来了也没心思投入学习,意义不大;同时,作业也有很多学生应付了事,甚至互相抄袭,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无所裨益。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平时分的给分做了改革,给分依据为课堂表现。我们会在授课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对一些话题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以发言的次数及发言包含了正确的思考为给分依据,现场给分。结果发现,这样做之后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大家对上课的兴趣明显提高。虽然上课点名的次数减少了,但出勤率有所提升,而且在发言的过程中,同学们总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对授课老师来讲也是一种启发,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授课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学工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刘芬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3]虢海燕.贴近生活学习构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92-193.
[4]雷鸣,史庆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4):110-111.
[5]张赛娟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总第354期2016年6月(下).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22-01
针对高校的网络环境实际,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变革谈几点体会:
一 在网络环境下,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利用网络环境,汲取前人的教学经验和好方法。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可以在电脑的明显位置标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当课堂中讲到重点知识时,可以有效结合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网络信息,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新知识的接受。
二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能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结合课堂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方法,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 巧用网络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功能是很强大的。数学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习、掌握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的图形功能,数学定理和数学思想都转化成了在几何上的直观描述,让学生能够一清二楚,从而提高数学课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然而,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能满足学生对现代网络技术的要求,让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能将其融入到现代多媒体的技术中,两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应用统计软件时,应有针对性地利用教学软件的图形显示功能和计算功能,教师再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突出、强调,再适时进行讲解。
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着学生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五 网络课堂中的导入选择技巧
课堂导入,也叫“开场白”,它是一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把学生领进知识入门的第一关,尽管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很短,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堂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不予重视;也有的教师虽有认识,但没有较好地掌握导入的方法和技巧,以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高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入环节。鉴于此,本人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于导入教学的作用、原则、过程及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1.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
新课刚开始,在课间活动时学生暂时放松了学习心理,思维不易马上转变,并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教学。这时高校教师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一些和教学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动画效果和图形图片等手段,进行恰当巧妙且富有吸引力的导入,使学生的情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下来,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降低难度和知识台阶,自然过渡
新旧知识之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思维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跳跃。所以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也就存在着不同和差异。而恰如其分地进行新课的导入,可以减少或平抑知识与思维的断层,降低其台阶,使知识内容过渡自然,前后衔接紧密,为新知识的教学铺平道路。
3.切换学生的思维,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新颖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大脑中前一节课的思维暂时切断,从而启动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逐步认识和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积极地去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变革,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多汲取各方面的教学模式优点和经验方法,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参考文献
[1]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奚定华.高校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测绘工程的专业补充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四类,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的各圈层在不断地演化与相互作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学概论》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简史、地球的物质组成三个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3)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和性质、岩石圈内部物质的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重力地磁与核幔作用四个部分;(4)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包括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三个部分。
二、《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的涵盖
在2013年版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但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对于2011级、2012级同学来说,该课程的知识点需要由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涵盖;具体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第3学期《环境科学概论》、第4学期《煤矿地质学》、第5学期《采煤概论》以及第7学期的《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环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环境管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常,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同时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可以部分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煤矿地质学》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基础地质理论部分,地球概况、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煤与煤系等,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煤矿环境地质、地质勘探、主要地质图件、储量管理、地质编录、地质报告与说明书、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等;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一方面内容(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同时,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采煤概论》的内容主要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基础知识,知识点通常包括:煤矿地质、煤田开发、井田开拓、采煤方法、井巷掘进与支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生产系统等;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主要内容是: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地表及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开采损害及其防护措施、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监测、下沉与变形监测新技术;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主要内容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以及可以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
所以,虽然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但《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涵盖。
三、《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通常认为,《地球科学概论》不同于《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性的课程,解决的是专业入门教育问题,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后续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普通地质学》中每一章的内容,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的研究内容。而《地球科学概论》是由原来的《普通地质学》拓宽、发展而来的,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的学科更多,体系更加庞大,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中比较成熟的地学知识,而且要面对当代技术发展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主要对象是非地质类专业但与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它不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后续课程,主要任务是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地质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球观,具有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通常来说,《地球科学概论》具有内容多、课时少、程度浅的特点。内容多体现在:地球科学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地质过程复杂的特征,不仅要介绍地球的形成和组成,而且要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阐述地球系统的整体作用和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还要介绍人类对全球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灾害防治等当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课时少体现在:通常该课程仅仅为32学时或40学时,相对于庞大的教学内容而言,课时显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浅体现在:《地球科学概论》是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一门通识性课程,不以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讲授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复杂的地质现象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以上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要上好这门课,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十分熟悉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专业认证的支撑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机械、化工等行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随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文化、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测绘学会进行认证工作。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在毕业要求方面应覆盖12方面的内容: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贡献,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需要,《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其次是教学内容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地球形状的知识是投影带划分的基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和分层的知识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知识是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基础等。最后是对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中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支撑;在“6.工程与社会”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观测整体的微小变形量,构造统计分析模型,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变形体的变化趋势,为防治灾害提供基础。这不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问题。
在“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球是养育着亿万种生命的摇篮,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为人类提供了空间、环境、资源等一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历程中,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对她的关爱与保护,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郝诒纯院士在为《地球科学概论》作序中指出的:地质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在“8.职业规范”方面:在地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如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等,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理解,丰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学的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很好的帮助。《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还可以促进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关注人类与资源、环境、灾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环境科学论文2800字(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论文
摘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环境科学专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适应社会及环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急需探索出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轻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创办以来,坚持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习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师带队,深入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到了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极实践,锤炼自身,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体育、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类学科,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有集中实践环节;既要有必修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又要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随时增加或者删除科目,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市场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三)重视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实践岗位与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指导老师,出具实践鉴定报告,接受或推荐实践学生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4)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需求上,企业及时将市场需求动态反馈给学校,校内教学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境工程专业除了设立校内奖学金,还广泛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应用学科,环境科学时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在生态发展层面、学术层面、企业实践层面,抑或是高校教学层面。因此,环境科学教学应当紧跟发展潮流,注重专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得以锻炼和提高。首先,强化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根据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展开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其次,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设校级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的评审队伍和结果能够使学生得到反馈、取得更大进步。
五、结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构建具有應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实践教学中引入科研热点知识和成果,能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经验介绍和实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应用方法,为环境科学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环境科学;教学;途径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关键词: 《地球概论》 天文 课程改革
《地球概论》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了解地球在宇宙的地位、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课程特点是空间概念抽象、空间尺度大,学生公认这是地理专业学习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以爱上地理课程?韩山师范学院几年来对地球概论课程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建设,形成本课程特色。
1.教材与时俱进
2008―2010年使用金祖孟主编的《地球概论》,2011~2014使用余明主编《地球概论》。
金祖孟编著的《地球概论》从1987年的第1版到1983年的第2版、1997年的第3版,一直是地理专业经典的基础教材。我们使用的是由金祖孟、陈自悟编著的《地球概论》第3版(199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从地理坐标入门,引入天球坐标;在天体系统的框架下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性;进而讨论地球上的天文学现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地月系统及与地月关系之日月食、天文潮汐等。最后是地球物理学内容。金祖孟版的教材系统性强,文字表述详细,图件多,对学生理解宇宙空间概念很有帮助。每一章节设置“复习与思考”,教学中可以结合思考题重点复习主要问题和难点问题。
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余明主编的《地球概论》体现了新形势下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体系,开篇介绍天体及研究方法,再按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渐次探讨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日月地系统等,在此基础上探讨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最后是地球物理学内容。该教材继承金祖孟版的地球概论基本内容,删减一些难度较大而与地理联系不大密切的内容。最大的突破是增加实操训练的方法指导,安排在第1章天体研究方法和附录A课程实验内容与指导,而且在每一章设置“思考与练习题”,之外还有一个“进一步讨论题”,适应教学时灵活运用,根据学时和学生学习水平适度加深探讨。归纳起来余明版《地球概论》教材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注重天文观测方法及其指导;第二是知识体系按照天体系统由远而近、空间尺度由大而小安排;第三是注重引入学科前沿信息和观点;第四是配套电子课件。
表1 金祖孟与余明两个版本《地球概论》各章编排比较
2.融会贯通组织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系统模板,但是教学是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的。地球概论是一门先导课程,教学任务除了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打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将大学一年级学生带入地理科学殿堂,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兴趣。教师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将地球概论中的相关内容与地球表层的时空现象和规律联系起来,由天体的光谱原理联系到遥感技术,甚至将社会文化传统现象与地球、宇宙的自然规律联系起来。此外,地球概论的抽象与空间概念难度大,通过比附的方法尽量帮助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和易于理解的空间尺度理解宇宙尺度的时空概念。揭示日常生活中的“宇宙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资源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现代教学拥有大量多媒体课程资源,运用这些课程资源,一方面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展示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可视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球概论课程中有相当多内容较抽象而且时空尺度巨大,不易通过文字和语言理解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正好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网络公开课、网络视频资源,关注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微博,有的在课堂上播放,有的在课间休息时播放,有的介绍给学生在课余浏览。师生之间经常交流收集到的资源,互相补充。
表2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采用的多媒体视频资源
4.加强实操训练,培养操作观测能力
2008版、2010版地理科学(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中地球概论课程安排了6课时的实操训练,实际上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操。2012版地理科学(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将地球概论实操增加为14课时。实践表明实操课既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形式,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观测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实操训练对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有较大的帮助,无论是学生社团活动还是到中小学进行支教启动,都能派上用场。以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为例,实操项目如表3所列。
表3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地球概论实操项目
5.课内外联动培养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既学习理论又进行实践,仅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可采取课余活动与课堂学习密切结合的方式,通过天文兴趣小组组织一批热爱天文知识学习和乐于探索天文现象的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同时由兴趣小组的学生带领新生进行课程必修的实操训练。几年来,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爱好者协会的天文兴趣小组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如表4)的活动联系了一批校内外粉丝,同时带动了地球概论课程的实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表4 天文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
6.仰望星空的高远情怀
教学的升华是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养成地理科学思维习惯与仰望星空的高远情怀。做一个地理人既要接地气又要仰望星空,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关怀和关注内化为求索知识的动力。将韩山师范学院的校本资源应用于本课程中,饶宗颐先生、陈伟南先生是本校杰出校友,为表彰他们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而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两颗小行星。陈伟南星雕塑和陈伟南天文馆既成为校园的独特景观,是学生的学习基地。学校所在地潮州市及邻近的汕头市分别也有小行星的命名,北回归线经过本地区,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我们的野外实习基地,通过对北回归线标志的考察,让学生体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表5 校本资源――小行星命名
总之,几年来学校一方面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探索本院校的课程建设路子,尤其在利用地方环境特点、校本资源方面和带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地球概论》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历
层
次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040125 09338课程设计与评价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9288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概论 09290初中语文学科基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知识储备。爱因斯坦曾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观点、方法与技术的交叉、碰撞、吸收、融合与共振,能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能力结构,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就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能够实现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互补,该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当代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自然辩证法概论”不仅研究自然界及其与人的关系,而且研究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及其人文蕴涵,研究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必然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反之,如果把这些知识排除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凭借思辨、猜测、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进行研究,而这些属于人类早期的做法,或者说是宗教、神话、文学的做法。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英国科学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即人文科学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指出人文科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罗姆•凯根提出建立“第三种文化”,即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当代科学为其融合设置了障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包含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便于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沟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实现对事物立体化、真实化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与认识可能是相互协调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无论怎样,都是对真实世界、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以这些理解与认识为基础,以现实事物为基点,协调、统一、融合多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解决与处理,实现自然与生态、科技与国家、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缓解、预防或避免生态、环境、能源、人口、社会等问题的发生。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底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课程,具备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思维底蕴。第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论思维是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务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从课程内容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概念、观点与理论,这些理论能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方面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属于哲学门类,哲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哲学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如,对生态自然观部分的学习,既要理解和掌握相关系统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也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既要从科学视角审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与逻辑必然性,也要从哲学视角审视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波恩、贝塔朗菲、普里高津等。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指出:“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研究生教育要超越感性思维与经验思维,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形成普遍性、规律性认识的抽象思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其抽象程度与理性思维水平要高于一般的专业科学理论,能够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就是人们对已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提出怀疑,并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真理,实现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和思想理论的革新。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问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不仅是对现实的了解和理论的学习,而且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作批判性考察,考察其理论根源、现实根源与价值观根源。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不能简单认为科学技术是好的、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科技运用都是善的、正当的,而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及其在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根源、现实社会根源与科学技术观根源。对既定事实与理论的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崇拜偶像、迷信权威,就只能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去伪求真,追根溯源。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完全接受,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参量。“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倡导批判性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追求,有助于培养和增加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有助于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自然辩证法概论”以辩证的视角理解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对科学的理解,既要理解其可确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可证伪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个体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社会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小科学”时代的意义,也要理解其“大科学”时代的意义;既要理解其简单性的本质,也要理解其复杂性的本质;既要理解其对人类社会积极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消极性甚至破坏性的一面;既要理解与认识科学,也要理解与认识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既要避免科学主义,也要避免反科学主义。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具有沟通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的实践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