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

第1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有机合成说课稿。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教案《有机合成说课稿》。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有机合成综合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梅群波(1978-),女,湖南常德人,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Z208017)、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TZ208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33-02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在知识更新如此快捷的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技性人才,而完备的教育体制是提供此类储备人才的唯一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的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应试教育,倡导一种更适合培养学生的有效的教育体制。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教学中和不断开展教学改革的倡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国家开始对各个学习阶段、各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开设有机合成综合实验的意义

大学化学实验主要分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而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主要是为了扩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及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也是为了加强化学合成及综合分析手段的运用等开设的实践性课程。有机合成综合实验是把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多种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加以归纳、分析、相互渗透的一种有效的实验形式,它是在学生对基础的化学实验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通过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与实际操作实验相结合,训练学生使用现代仪器和实验方法研究有机合成反应,在半微量或微量的规模下,合成、分离和鉴定某些有机化合物,以及利用一些常见的著名有机反应进行多步骤合成等。[1]

有机合成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本实验课程是向毕业论文过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本课程作为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课程具有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实验过程的可思考性等特点,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路线,独立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以前做实验完全依靠教师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到学科前沿领域的新知识与先进的现代技术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有机合成综合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类实践教学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离不开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借助实践教学并且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大学的实践教学绝大多数仍停留在“知识验证”的层面上,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创新,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机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设立的宗旨是使学生在完成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实施开放式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都是实验员准备好所需的实验用品,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详细的讲解并演示,学生再依样将每个步骤重复一遍,这样的应试教育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化学知识、验证化学理论、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应该是更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2]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理念的转变,打破旧实验体系,构建新实验体系,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作为集中实践环节展开教学。有机合成综合实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教学改革实践,重点是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实施了研究性实践教学。[2]

三、实施正确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推进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材料在21世纪的重要地位,包括材料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化学正向其他学科渗透和衍生,对科技、生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际上,让学生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前沿的新兴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有机合成综合实验实施研究性实践教学,将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中各类加热、冷却、干燥、搅拌、过滤、萃取、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和柱色谱分离等操作内容通过录像、动画等形式直观的演示出来,寓教于乐,不仅增加了教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还使简单的、枯燥的讲述变得更为生动、形象、立体、活泼,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体的模式,学生没有自主创新意识,也没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本着服务学生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性实践教学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实验课堂,实施正确的教学方式。[3]学生在该实践环节中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获得与实验相关的信息,设计合理的实验路线,形成学习报告、进行交流。对比传统的应试教育,这种学习方式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前,给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路线,明确实验步骤,理解每步反应所涉及到的机理和实验原理,将实验每一步中所用的仪器、药品和溶剂详细记录与标明,并查阅所用到的物品的物性和毒性,将自己对实验了解的部分清晰的写在预习报告上。充分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详细的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在查阅资料和记录预习报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结果,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除了基本的必做实验外,还可以配合学生的兴趣安排不同的选做实验,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预习的独立思考到实验中的实际操作,再到处理实验结果的严谨客观,都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了乐趣也极富挑战性。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通过这种拓展学习,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创新意识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有机合成综合实验课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四、改革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作为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集中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环节。在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前提下,开设了有机合成综合实验,它不同于一些认识性的生产实习,也与一般的实验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它主要包含研究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该集中实践环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现有知识,并通过自发学习、自我教育开拓视野,更深层次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各异,安排不同的选做实验。例如,在有机合成综合实验课程中,安排了一个选做实验是“颜料黄的制备”。颜料黄的化学名称是1,1'-[(6-苯基-1,3,5-三嗪-2,4-二亚氨基]双蒽醌,C37H21N5O4,外观为橙色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醇。颜料黄为酰胺类蒽醌还原染料,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找到了几种制备方法。它可以用三聚氯氰作为酰化剂,与α-氨基蒽醌衍生物作用制得。还可以由2-苯基-4,6-二氨基-1,3,5-三嗪与1-氯蒽醌反应制备。同时,学生通过对试剂的调研,发现2-苯基-4,6-二氨基-1,3,5-三嗪很难购买,最后通过对实验方法的查阅,2-苯基-4,6-二氨基-1,3,5-三嗪可由苯甲腈和双氰胺在氢氧化钠和丁醇的条件下反应制得。通过对这个实验的预习、调研、资料的查阅,启发了学生合理安排实验路线和试剂药品。另外,颜料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用于棉、黏胶、维/棉混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还可以用作有机染料。这类还原染料使得光敏脆损性变小,且对纤维素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分散性、匀染性好,耐氯漂、湿处理牢度高。颜料黄在碱性保险粉还原液中为紫色;在酸性保险粉还原液中为暗橙色;在浓硫酸中为黄色。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制备的颜料对棉质的布料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染色,并观察布料最终的颜色,练习颜料黄在不同介质下的着色机理。将实验内容安排合理且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贯穿到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实验内容的改革非常重要,对考核方式的完善也势在必行。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及时正确的反应该课程制定的实验内容是否合理、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是否达标。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实验的总成绩包括以下三部分:预习报告的成绩、实验操作的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其中预习报告的成绩占50%,这部分主要包括实验路线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对实验原理是否清楚、是否详细例举了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等,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实验操作成绩占30%,这部分主要包括考勤、实验态度、实际操作能力等,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成绩占20%,这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报告书写的条理性、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可信等,培养了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设研究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时,教师只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在掌握了查阅文献的技能后,通过对文献的查阅,获得所做实验的详细信息,包括原物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查阅总结所有实验方案的资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路线,了解实验的目的,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汇总实验所需的简单仪器装置和药品,并能设计初步的实验装置,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及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完成每个实验的预习报告。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就可以有据可查,不会盲从搭建反应装置,是带着疑问来进行实验的。学生对每个实验的设计和准备,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每个实验的设计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培养了学生科学和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后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有机合成综合实验是化学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实验课,也是一个重要的向毕业论文过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课堂上的讲授以及实验性教学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实践性教学需要更新教学思想,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改革自己的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观念,让研究性学习融入到实践教学课堂、实现科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力度,完善实验内容,使学生对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通过改进实践性教学方法、更新实践内容、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和创新的学习态度,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总之,实践性教学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才能形成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谢英娜.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0,38(7):272-273.

[2]姚晓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与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第九届全国高师化学课程结构与教师研讨会论文集[C].2002:10-21.

第3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一、通过原子结构原子性质迁移,形成有机化学知识原点

学习的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辨认新的课题,并把新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的过程。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的化合物,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修2》时对碳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有机化合物均含有碳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有机化学基础》的时候,要以碳原子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碳原子的结构、成键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原点,再通过正确的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对其他有机物的成键情况、化学性质进行预测及分析等,既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探索有机物的无穷奥秘。在《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时,一方面,先复习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强调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与非金属结合时会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结合碳的价电子情况分析了C和H结合为CH4的电子式、结构式等。用模型进行演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真人演出”,让学生明白:碳原子形成单键是与其他原子以一对共用电子对成键。接着根据上述已有的碳原子4对共用电子对结构的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分析C与C相连结合的情况:可共用一对电子对、两对电子对、甚至三对电子对,但不能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单质状态),即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但不能形成碳碳四键,然后很轻易地让学生明白碳碳单键是饱和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是不饱和键,它们的性质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复习已经学过的CO2的成键情况和电子对偏移情况,利用“氧的得电子能力强于碳”这一知识点,对C和O结合的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的成键情况,容易得出碳氧共用电子对偏向氧原子,使含氧官能团起主导作用,导致含氧有机物的性质不同于烷烃。通过对碳原子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有效迁移,学生对各种有机物的成键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培养对有机物的探索欲望,对后来学习的官能团性质、反应断键位置、同分异构等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起到了知识原点的作用。

二、通过对官能团知识迁移,连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线

学习迁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共同因素来促进迁移,通过知识规律增强学习效果。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有机物因为官能团不同性质不同,所发生的反应也不同,然而对于相同的官能团,虽然它们所在的物质不同,但表现的性质几乎一样的(羟基在醇和酚中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某一种官能团的性质进行详细学习,然后将知识迁移上升到其同系物的物质(甚至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上,连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线,让学生轻松掌握同一类物质的性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通过学习,知道乙烯能够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理解乙烯能发生上述反应的原因:碳碳双键其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与其他共价化合物结合。掌握此性质和原理后,可以将知识在同系物中进行迁移,让学生写出丙烯、1-丁烯、2-丁烯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就会较为轻松地完成任务,并加深对这两个反应的理解。然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掌握1,3—丁二烯的1,2加成、1,4加成和完全加成等反应。又例如学习乙醇与乙酸发生的酯化反应,理解了羟基断开O-H键、羧基断开C-O键后,可以将知识在同系物甚至在具有羟基的物质中进行迁移,让学生写出乙二醇与乙酸、丙三醇与乙酸、乙二醇与乙二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原理,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写出纤维素制造醋酸纤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原理。通过对某一个官能团知识的学习认识,不仅让学生掌握该物质的性质,还可以以此为知识线,通过正确引导知识迁移,全方位认识掌握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使有机化学的学习具有“由此及彼”的连接作用,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

三、通过对不同官能团知识迁移,构成有机化学的知识面

学习迁移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实际上是在新旧两种事物或情景非常相像的情况下发生,需要学生自己通过主观上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某些知识的迁移。有机化合物某些官能团之间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再将知识迁移到相关的官能团,让学生对比着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教材给出了对“一起严重化学事故”的材料,要求学生讨论“用水还是用乙醇来消除钠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再根据钠与水反应剧烈、钠与乙醇反应平缓得出结论:乙醇和水均有O-H键,O-H键的共用电子对向氧原子偏移,而水中的H-和乙醇中的CH3CH2-均为供电子基团,供电子能力CH3CH2-大于H-,所以对O-H键影响结果不同,导致水中的O-H键比乙醇中的H更易电离,所以钠与水反应较乙醇与水反应剧烈。通过这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根据乙酰基比苯基得电子能力强来比较乙酸、苯酚分别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他们会在水和乙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苯酚和乙酸均有O-H键,苯基和乙酰基均是得电子基团,且得电子能力乙酰基比苯基大,所以O-H键极性增大,两者均能电离出H+而显酸性,且乙酸酸性比苯酚强,所以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顺序为乙酸>苯酚>水>乙醇,有的学生经过知识迁移学习后,甚至还总结出“有连在氧上的氢均能被钠转换出H2”的结论。同理可以利用学习迁移法,比较乙醛、乙酮、乙酸、乙酸乙酯等中的乙酰基结构活泼性的大小,这里就不作详述了。通过这样的迁移,学生将不同的官能团联系起来理解,通过对比找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真正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真谛,对有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构成有机化学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研究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的热情。

四、通过对有机合成知识迁移,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空间

第4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42-02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而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化学基础课程,该课程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纯化及结构测定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机化学实验所占的学时比重比较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化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不容忽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首先要强化技能训练。下面谈谈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操作技能训练

1.弱化性质实验,增加制备及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一般由性质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制备实验所组成。而目前高师通常所用的教材为华南师大等五校合编的?有机化学实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种实验类型只是验证了原先从教材中得知的结论,学习过程相对来说缺乏探索的乐趣。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加设计性实验成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这种改革,我们淡化了原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知识体系,而更注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制备及综合性实验操作技能和产物的分离提纯方法等能力的训练上面。

2.增加开放性质实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性质实验由传统的验证型性质实验改为设计型性质实验,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段,让学生有所选择地完成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的操作。

3.规范实验操作。高师化学专业是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摇篮,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培养优秀中学化学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直接和长久地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而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操作规范化,随着实验课程的进行,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有所改变。通过每次实验对每一个基本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结果表明这种做法确实加强了本科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规范实验操作的习惯。

二、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1.增设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高师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在大二阶段普遍地学习劲头较足,特别是那些有意向报考研究生的本科生,会强烈要求有机会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探究的项目。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让这些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来完成自己设计的有机化学方向的实验以补充专业基础课时间和实验设施的不足。在实施实验前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实验设计要求首先进行同学间讨论,写成预习实验报告后交给专任实验教师检查,并让专任教师提出建议后再形成完善的思路。选择让在进入实验室前有充足准备的本科生进行探究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达到预期效果,也能防止实验安全方面不良事故的发生。例如针对我校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有糖化学的研究方向,我们特开设了设计性实验“2,3,5,6-二-O-异丙叉基-α-D-呋喃甘露糖的制备”。实验课前要求先查阅文献,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和所查阅的文献确定合成2,3,5,6-二-O-异丙叉基-α-D-呋喃甘露糖的路线。实验实施前教师先通过检查,认为实验路线及步骤可行后再开始实施。实验过程中若出现某些问题先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若解决不了,可以同学间或师生间进行讨论,实验结束后小组间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此类设计性的有机化学合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有机合成实验路线与步骤的设计、操作、结果分析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的素质,为本科生以后的工作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及实验)的两大支柱为有机合成与有机分析,在有机合成过程中所合成的产物的分离提取及结构鉴定也离不开有机分析。如何从天然产物中进行分离提取某一有机化合物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只涉及了生物碱的提取,如黄连中提取黄连素和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实验只涉及简单的回流及升华法进行分离提取,以及薄层色谱技术,尚未涉及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柱层析(或称为柱色谱)分离技术,而且如何进行产物的结构鉴定尚未涉及。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生产实践性实验内容,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考研与就业竞争力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增加了一个以类胡萝卜素的分离提取及结构鉴定的设计性实验。以从蕃茄中分离提取蕃茄红素或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为研究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和优选实验条件,寻找出一种适合于实验室学生实验的低成本、绿色环保的实验方案。通过专职教师的检查后再实施。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常用的柱层析技术,学会了用薄层色谱检测有机化合物的技术,并学会用旋转蒸发仪进行浓缩的技术,以及用波谱分析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通过该实验教学,也使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紧密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高水平科研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有机化学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此类实验具有所需专业知识多、需要综合运用和实验难度大等特点。开设此类实验的目的是要提高本科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科研资源,将科研背景、专职的科研教师融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帮助本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综合性设计实验,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高校科研教师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也能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可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注入新的研究方式和实验教学思维,并有力地促进有机化学实验课内容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在设计性实验指导过程中如果能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教师在有机化学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上给予适当地指导,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总之,我们经过多年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高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今后高师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目标,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化学教育的新课题。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5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化学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考生学习了学科的许多概念、原理,如能在上述能力上得到提高,则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或者能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一般来说,以能力立意的试题大致具有以下特点:(1)试题不是单纯从化学物质、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出发,就化学卷谈化学,而是带有明显的能力要求,往往有情景作依托,题干中会给出若干信息。考生应通过这些信息反复进行处理、加工,得出最后的结论;(2)试题设计常常以某个中心问题或某个事件为题材以流程、框图、数据表格、曲线图形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回答有关问题。如以课题形式模拟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以学生兴趣小组做的某次课外实验,以合成一个产品为题材,要求考生回答某些反应条件、实验操作、生成物分离及提纯等问题,或验证化学原理中某个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某个物理常数和总结出某些规律等;(3)试题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的方式。如计算题可以不给足数据,不要求具体计算过程,可以用字母按指令列式子表达;实验可不给出具体装置,让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在形式上比较活泼,语句、指令比较明确,给考生以“新面孔”;(4)有些试题带有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求考生有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要善于运用化学知识、数学方法、物理概念来解决综合性问题。

一 化学计算逻辑思维的培养

运用化学知识和数学手段,培养化学计算思维,形成严谨的思维过程,是解决化学计算题的关键,教师的授课不应该让学生停留在烦琐的数学计算或单纯数学工具的应用上。

例题:硝酸与金属反应,其还原产物随金属的活泼性和硝酸浓度不同可分别为N2O、NO、NO2和NH4NO3等。已知6.5g某金属与过量稀硝酸反应(并无气体放出),反应后所得溶液加入过量热碱溶液可放出一种气体,其体积为560ml(标准状况下)。溶于硝酸的金属是______,推理过程是______。

解析:设n为金属M的化合价

8M+10nHNO3 = 8M(NO3)n+nNH4NO3+3nH2O,

NH4NO3+NaOH = NaNO3+NH3+H2O

根据以上反应,可以建立关系:8M—nNH4NO3—nNH3

设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M),n(NH3)= 0.56L/22.4L/mol = 0.025 mol

8M — nNH4NO3 — nNH3

8Ar(M)g

n mol

6.5g

0.025mol

Ar(M)=32.5n讨论:

(1)当n=1时,Ar(M)=32.5,一价金属无此相对原子质量。

(2)当n=2时,Ar(M)=65,二价金属锌符合。

(3)当n=3时,Ar(M)=97.5,三价金属无此相对原子质量。

二 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碎片重新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理顺知识的脉络。

三 构建有机化学知识框架

有机合成往往要经过多步反应才能完成,因此确定有机合成的途径和路线时就要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的基本要求是原料价廉、原理正确、路线简捷、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产率高、成本低。

四 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化学的思维能力可以分为普通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普通思维能力包括了形成化学概念的能力、化学判断能力、化学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又叫理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要求能对化学概念的矛盾、联系、转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化学平衡的教学在高中教材中属于知识概念抽象、跨度较大的章节,从基本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计算、图像、推理、综合应用都有一系列的具体要求。因此,化学平衡承担着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任务,而在多个考点中,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学生备考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

五 培养审题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活而实,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应用面广、量大的学科,现代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现代高考已不再是单纯的中学学科知识考察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科技、社会、生活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使他终生受益的学习信息,并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应用于解决有关问题中。在高考中,引导和体现有关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可以肯定的考试方向。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审题,阅读题干信息,并在头脑中有正确的反映,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突破学生考试心理障碍的重要的一步。我们的做法是,在复习过程中,既要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也要注意审题、阅读能力训练。在平时的练习、测验中增加一个版块——社会与生活,每节2至3题。

情景题的特点是在题干中为考生提供某些应用背景信息材料,或为解答试题中设问而提供铺垫知识、流程图、关键点等。它要求考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阅读、理解能力:面对新的情景,考生必须能通过阅读、审题,迅速接受新的信息,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2)联想、分析能力:根据新的信息,迅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检索出与之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迁移、应用能力: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检索出来有用的内容迁移到新情景中,在不断处理、加工信息过程中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

那么,情景题涉及到哪方面的内容呢?

从题型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从内容看:涉及环境保护(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和治理、汽车尾气转换、酸雨、冰箱制冷剂破坏臭氧层、自来水消毒和净化等);能源利用(煤、石油、航天飞机用的固体燃料、太阳能利用等);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涂料、黏合剂、塑料的生产、金属、合金、磁性粉料、矿样的组成分析等);工业生产(氯碱工业、联合制碱法、接触法制硫酸、工业制浓硝酸、制硝酸银、高炉炼铁、海水、卤水和海藻中碘等);生活与健康(人体血液pH、血红蛋白的组成及破坏、甲状腺肿大的病因、加碘食盐、同位素治癌、牙膏及牙齿蛀蚀与保护、抽烟的危害、卫生球、维生素A的结构与性质、假金元宝的识别、酒后驾驶、内燃机抗冻剂、生活用消毒剂、吸附剂、灭火剂、培养液配制等);模拟研究课题(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人体呼出气体中CO2含量的计算、模拟呼吸面具中生成氧气体积的测定、电解CuCl2溶液验证阿伏伽德罗常数值等)。

第6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一、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N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目,可以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未知的世界。它既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社会应用性强的课程,又是-f3重视实验、实践性强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础、立体化学、波谱化学等;第二部分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是按其分子中包含的官能团类型分类,官能团对化合物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部分是整个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去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掌握各类反应及应用;第三部分为天然有机物化学,包括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内容,也被称为生物有机化学。对于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来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第一、二大部分内容,而且,第二大部分中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例如,不饱和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等是重中之重。这些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1个理论(电子理论)、2个效应供轭效应、诱导效应)、2种试剂(亲电试剂、亲核试剂)、3类6大反应(自由基取代、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加成反应)等01。

二、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科学专业既是本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它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数量的巨大,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紧、任务重。对于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来说,材料科学专业的授课课时由化学专业的大于120学时缩短为小于64学时,实验课时也相应地大大减少,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肤浅,实验技能相对匮乏,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材料科学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有机化学中所有的内容都必不可少,即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教学侧重点需求不同,精选有机化学中针对材料科学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既能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有下降趋势,并且参差不齐。这些都对材料科学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法

1.教材的改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优秀的教材是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各类教材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但本校材料科学专业特点鲜明,直接沿用现有的有机化学教材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本专业学生完善地掌握其必需的化学方面基础知识。为此,我们根据本校材料科学专业学科特点,参考现有优秀有机化学教材,精选本专业学生必需之基础知识,秉承遵循思维规律组织教学的原则,编写适合本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校内讲义。相对于一般的有机化学教材,我们新编的讲义内容精练,篇幅缩减,既加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又适应了学时较少的需求。主要以上文所述的有机化学教学主要内容的第一、二大部分为主,新编讲义共分为十一章,第~章:结构与性能概论,重点内容为价键理论、共振论、诱导和共轭效应、反应类型和试剂分类、酸碱理论、溶剂化作用等;第二章:立体化学,重点内容为构造、构象、几何、对映4大异构现象;第三章:结构表征化学,重点内容为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紫外光谱及质谱。以上内容为有机化学基本理论,是以下各章学习的基础。第四章:脂肪烃及其衍生物,包括饱和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第五章:芳香烃,重点内容为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第六章:醇酚,重点内容为醇酚的共性和特性;第七章:醛酮,重点内容为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包括羧酸、酰氯、酸酐、酯、酰胺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第九章:有机含氮化合物,包括硝基化合物、胺、重氮及偶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上内容几乎涵盖全部对本专业后继课程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要点就重避轻侧重点鲜明,为整个讲义的重点内容。第十章:有机合成基础,重点为有机合成路线控制;第十一章:有机化学资源,包括常用软件、期刊检索、网络化学资源等。以上为选学内容。用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学习兴趣。新编有机化学讲义在内容上精练有序,既涵盖了与材料科学专业息息相关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了有益于后续课程学习的几大类重要有机化合物。主线清晰,内容展开层次感强,保证了在少学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完整的了解重要的知识,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着重有机化合物的共性与特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充实了新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手段和最近研究热点,辅以材料科学研究方向专题的建立,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适应新时代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

2.课堂教学的改革。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实施的天地。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内涵,极大地提升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式、化学反应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辅以挂图和模型演示,也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有机化学中比较抽象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且可将图、文、声、像并茂,将“讲”课演变为“演示”课,既扩大了单位学时内的授课内容,又可以节省出学生上课时记笔记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151。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以PowerPoint为主要制作工具,辅以Flash(制作动画)、ChemOfice(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反应方程式)、Photoshop(处理图像)、3DMax(制作立体动画)等软件,开发了侑机化学》CAI课件,使课堂的教学面貌焕然一些,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课堂质量极大提高。

(2)教学方法:运用开放式教学,采取列表比较法、系统归纳法等展开课堂教学。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科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们以开放式教学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与材料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组织专题讨论,丰富学生相关的知识,做到真正的开放、启发式教学。辅以系统归纳、列表比较等合理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针: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针,更好地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主要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使学生从积极地听从老师的讲授,过渡到独立思考,有所创新。对于学生在思考、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老师应给予学生帮助。不仅仅是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解决问题、困难的知识、经验,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3.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但一般的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实验安排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实验教学最大的效果。我们经过探索,采用如下思路和方法:采用阶段性实验教学,首先安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验证实验,例如,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安排阿司匹林、染料合成、茶叶提取咖啡因等。既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有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料科学专业特色,逐步增加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一设计实验方案一拟定合成路线一完成产物合成一分析实验结果一提交实验报告。由学生自己设计合成路线,分析、总结合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安排一些开放性实验,实验室在特定的时间内向学生开放,使得对有机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样,既弥补了实验课时少、学生意犹未尽的不足,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科研的氛围,对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7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

第8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有机反应;药物合成;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0-02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既不同于有机合成,也不同于药物化学,是有机反应理论和药物合成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体。课程内容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对化学合成药物生产和研发中常用的反应作了重新分类、概括和总结。该课程从有机药物分子官能团与化学键的形成为主线出发,系统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反应及应用。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保障授课的质量,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反应”的教学方法

药物合成会涉及到很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千差万别。许多同学对于药物合成反应的学习不知道如何入手。有些同学单纯地记忆反应来进行学习,试想有机反应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记忆力再好的同学又能记住多少!即使记住了,还很容易互相混淆!因此,单纯地靠背大量的反应不是学习药物合成反应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理解反应机理,了解反应本质,找出反应规律,才能很好地掌握药物合成反应。在讲授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时,首先对它们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怎样应用空间结构和电子效应对有机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掌握其组成。例如在讲到特殊芳香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首先来分析它的结构:当卤素的邻、对位有强吸电子基团(如:-NO2,-SO3R,-CN,-CF3等)时,这些基团通过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会削弱其邻、对位碳原子上的电荷密度,进一步提高了碳原子的电正性,因而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并以图示来进行说明。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培养不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课。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主导式”教学法等。对每一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单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未必理解得很透彻。这时可以考虑采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授课,让他们主动思考来解决,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个小组上台讲解自己的研究方案。如: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如何合成对硝基苯乙酮?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实例,然后让学生用已学反应来设计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学生就要思考:该化合物中的硝基(-NO2)和乙酰基(-COCH3)两个基团具有什么电子效应?通过什么反应来引入这两个基团?这两个基团在引入时是不是有先后的次序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面,更加深了对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通过这种有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的换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注入新知识,理论联系好实际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地为学生介绍药物合成中的一些新反应、新技术及新试剂,如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在构建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绿色催化氧化反应在氯霉素合成中的应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多的补充和更新,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加明确了药物合成反应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向学生讲述它们在药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例如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特别是丙二酸二乙酯在抗癫痫药物普瑞巴林、非甾体抗炎药物洛索洛芬等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使教师在课堂中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书写化学结构式,使授课教师节省板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内容,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解决了内容多课时不断减少的矛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是最理想,学生不太容易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不容易领会有机反应的过程,特别是在进行反应机理的推导,多步骤合成反应这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时,就需要适当地结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建立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框架,强化归纳总结能力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框架,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经分析综合后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学习主线,让学生看到整个药物合成反应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和创新,激发学生探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为此,在授课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要求、考核方式及主要参考书。从电子理论的角度认识有机物结构,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酸碱理论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及路易斯酸碱与亲核试剂、亲电试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对有机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本质的认识。课堂教学多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马氏加成规则时,提出一个问题:马氏加成规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类化合物的合成或官能团的构建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分散独立的内容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讲授硝基还原为氨基的各种反应试剂时,对药物合成反应中构建伯氨基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工作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如碳碳双键的形成、环氧结构的建立、醇羟基的氧化方法、丙二酸和乙酰乙酸乙酯等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

六、教师应该坚持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是和老师的讲课激情离不开的,否则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潭死水,索然无味。笔者发现,学生的好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感悟于教师授课时的那份激情。老师应该做到可以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保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闻韧.药物合成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2]李西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56-59.

第9篇: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为适应21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各高校纷纷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按照“大药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以拓宽药学人才就业面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淡化课程意识,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药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 构建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指导思想

药物化学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应用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已成为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点[1]。该课程对于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和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开展了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但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药物化学两门课组建成课程群并不多见。鉴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2],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我们进行了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其中,药物化学为专业课程且是主干课程,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后续课程。课程群的构建紧紧围绕“新药创制方法与原理”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设计与发现、药物合成原理以及文献与外语的应用,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

2 构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1 理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以往教学中,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较长,二门课程之间不注重交叉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回顾与理解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点,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理论教学方面,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体现“以药物结构为基础,以药物研究实践为目标”的特色,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药物化学课程是该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我们以“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出发点,突出新药创制方法的理念,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药物篇”的学习;有机化学是药物化学的学习基础,其上半学年课程侧重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原理,其下半年课程结合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合成部分授课,侧重药物合成方法。通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药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加深学生对大药学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2010年上半学年,我们以08级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实践了有机化学课程中药物化学内容的引入,比如在讲述酮类化合物时,缩酮在有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中也有缩酮的结构,授课重点由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到药物、药物的合成,最后再介绍构效关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2010年下半学年,我们以07级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更加注重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二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结构分析入手,推断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合成以及合理的结构改造,同时,还十分注重理论课程与药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联系。授课教师打破教科书传统的框架与要求,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新药研发的理念与方法,从众多药物研究与发现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经验与规律。比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优化方法、新药设计的方法等内容,都作为整个课程中始终穿插于体现的知识点,这样会提高学生在新药设计与研发方面的敏感度,提高对药物发现的理性认识。

2.2 实验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课程过于从属于理论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且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药学教育中的地位。为强化实验课程,提高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为系统的实验体系,单独设课,形成“有机药物合成实验模块”,使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及渐进性,实验教学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具体改革与措施如下:(1)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实验、药物合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布局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系统训练学生实验技能;(2)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反应类型较单一,我们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删掉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加入环境友好、综合性强的新实验内容,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为阿司匹林的制备、普鲁卡因的制备、磺胺醋酰钠的制备以及苯妥英钠的制备;(3)开设了新型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以往我们开展的综合技能实验是阿司匹林的合成、质量分析及其片剂的制备,但该实验与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重复,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理念。因此,我们实施新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萘普生的拆分、分析、制剂及药理活性检测”,该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与药理学的交叉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药物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基本流程。尤其重要的是该实验项目是我院与江苏恩华药业、徐州市化工研究所进行企业合作开发的“拳头产品”,这为该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保障。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药品质量意识,能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并按照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加强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

2.3 实践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十分注重让学生参与药物研究与发现过程。具体措施如下:(1)以校企合作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3],采取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利用课余、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的方式,在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药物研究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科研实验室感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过程。(2)依托医药企业中试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目前,我院已经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这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生产的工艺流程,缩短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重点参观了萘普生的生产车间,对药物萘普生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与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时,相关指导教师对萘普生工业化投产进行了技术指导。(3)开展“药物研究、实践与应用”相关的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制药企业研发人员来校进行讲座,由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现状,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2.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还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都讲授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二门课程,通过对二门课程的系统讲述,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的体会二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迸发出新的学科融合点。

我们根据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面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内容中课程之间前呼后应的紧密联系。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内部还设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对课程群的任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 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3.1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课程群的构建基于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培养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及学科壁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之成为开放、高效、有序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研究等三个子科研平台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并使之成为了能够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又一个开放、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双方利用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与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医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将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可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秀的教学、科技服务与产业化转化平台,具有技术实力强、影响面宽、受益面大的特点。通过校企双方的积极运作该平台,以教师为代表,大学生为骨干的实践创新团队已与企业签定横向课题10项,总金额253万元;进行了4项成果转让,总金额16万。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2项。

3.2 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普遍反应改革后的课程给予较好的评价。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

3.3 人才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团队奖,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奖;学生参与发表了10篇SCI、EI收录论文;2012年,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黄荣荣与吴彦等同学的“木犀草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所致小鼠抑郁的改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交流会的参展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参与基于企业需要的课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了“素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D-萘普生及其中间体药物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七氟醚效及安全药理的对照研究”等研项目,通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并且有多名同学就业于合作企业。

我们依靠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地开放校内和校外科研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2名优秀学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 课程群的创新点

4.1 加强了学科间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课程群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也突出了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课程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能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中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符合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4.3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的前后呼应,相互渗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体系的结构重组及实验践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 总结

总之,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正在成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总结。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进宜,尤启冬,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5,2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