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阶段,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相关性,我国若要实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效发展便必须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大学生群体。因此对于该建设问题而言,基于服务型高校视角的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已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在施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性质。行政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形式,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行政任务的执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成果的巩固;同时行政管理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便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及机构,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便需贯穿于行政管理始终。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相同。

高等教育中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均是实现对大学生的完善性教育。思政教育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向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观念,使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不断养成正确的精神思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行政管理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师及学生教学、生活与各项管理工作的安全与顺利有序开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未注重合理化制度建设。

目前多数院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过多地依靠于各院校的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被定制为成宣传册或宣传形式大肆宣传,管理制度中多具强制性及约束力,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爱及原则性内涵建设,且在各管理制度建设中未重视教育工作的主体性及个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不利于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培养。

(二)行政管理方法与大学生发展缺乏统一性。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行政管理中,管理方法多沿用以前的旧体系,创新形式不明显,未体现现代化管理理念与学校相关管理结合,管理方法落后单一[3];目前多数院校在大学生自我能力发展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多数院校经常不对相关问题予以调查便要求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固定的活动模式下机械性地完成任务,造成学生想象力的局限性,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服务型高校视角的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措施探究

(一)提升思想认知。

高校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性,促进教师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教育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各管理阶层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后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窗口,热情服务,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各高校应在具体教育中增强工作意识,提升工作责任性意识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坚持用、“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研究成果教育学生,在不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改革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及完善性建设。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

大学生对自己的各类需求及个性特征均具有完善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与同学、教师交流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此类主动性意识产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不断实现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的建设与养成。在行政管理中,各高校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地指导大学生如何在学习与生活中实现自我高效管理,引导学生在班级积极开展班会等活动,促进班级集体性建设,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足之处。

(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律,完善二者适应建设。

各院校在管理中应不断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机构,不断实现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结合;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规律作为开展基础,建设完善平等的内在环境,实现学校之间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开展;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发挥教师院校管理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管理、服务、教育三者统一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开展,实现教育方法与行政管理工作形式的调整,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与高校行政管理的相互结合。

(四)建设完善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坚持科学发展及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完善校园建设,营造校园环境、促进校园硬件设施构建,建立深厚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工作氛围,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基础上实现思想认知、工作学习方法及态度等的转变。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高等院校在具体教育中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不断将二者相互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君.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姚淼.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刘换霞.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

第2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交互式网站是能够实现上网者与管网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网站。文章介绍了交互式网站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通过构建交互式网站来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思路。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各高校所重视,但长期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旨在通过对交互式网站进行介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如何利用交互式网站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交互式网站特点和作用

(一)特点

本文所谓的交互式网站是指网站访问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能够与网站管理者或其他访问者形成交流互动、进行沟通,进而能够通过这些行为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影响网站作用发挥的网站。简言之,就是能够实现上网者与管网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网站。其主要形式有论坛BBS、留言本、网站评论、聊天室、博客、即时通讯等。交互式网站的特点是以网站访问者为中心,充分发挥网站访问者的积极性,在网站建设管理、网下实际工作等方面以开放式、建设性的态度吸取访问者的意见,促进网站所属单位的工作和发展,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将网站管理者的观点、立场、态度有效地传递给网站访问者。

(二)作用

交互式网站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沟通交流的快捷化,相对于传统网站,这是一个质的提升,有助于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访问体验。

1.交互式网站会提高学生访问的兴趣。因为自己可以更多地去选择和尝试,就如同自己去大型超市挑选物品一样。

2.交互式网站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量。客户可以通过主动行为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或改变网站的部分界面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人人都能成为网站内容的建设者。

3.交互式网站能增进学生的访问黏性。因为网站可以针对不同访问者的具体情况而使页面内容差异化,满足访问者的个性化需求。

4.交互式网站可以对访问者的访问规律进行分析。网站可以通过技术措施自动统计或人工观察客户的访问规律,进而了解访问者的态度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老概念,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而开始出现的。

大学生将上网作为一种高科技、时尚的标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内容海量丰富,网络的应用功能大大提高,同时,高校新闻宣传设施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不足,也导致学生向网络寻求资讯。大学生对网络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据一份对湖南长沙、湘潭、吉首等地部分高校800名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98%的学生有上网经历,27.3%的学生天天或经常上网,5.2%的学生经常通宵上网。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情感交流(邮件、聊天、交友)、休闲娱乐等是大学生上网活动的主要内容。联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大量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都指出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而且要积极信息,丰富内容,通过大量的红色的、正面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②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让正面信息在数量上超过不良信息,短期内的确增加了学生接触、了解正面信息的机会。

但是,仅仅跟不良信息拼数量是不够的,虽然网站建立起来了,内容也大量增加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感到教育效果不佳,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静态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有限,效果不佳。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是传统的静态形式的网站,功能仅限于单向的信息新闻,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多为红色信息、说教文章,这些网站几乎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面小、内容综合性差、网上与网下教育脱节的问题,导致网站影响力小,点击率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大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使用网站的交互式功能。关于上网目的调查显示,46.2%的学生回答是聊天,55%的学生是进行交友,44%的学生是收集信息,9.8%的学生是玩游戏。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特点不了解,网络意识不到位,工作简单化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内,由于年龄和知识断层的原因,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对网络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不了解,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后于网络的应用水平。例如,现在已经到了互联网web2.0时代,网络的功能和应用非常丰富,但很多人还认为只要使用电脑上上网就是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做一个网站、公布电子邮箱、上传宣教图片文章这些简单的应用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对学生上网的特点不了解,没有掌握网络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网络与现实相比,虚拟性增强,网友可以完全匿名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由此,一些平时受到社会规范制约或压抑的潜意识会浮现出来,对言语、行为产生强烈的支配。如部分青年人的偏执心理、逆反心理,常会导致学生即使看到正确的观点也要进行批判、驳斥、甚至谩骂;再如许多学生有从众意识。只要了解这些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措施,就能使学生的网络行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一部分管理者由于对以上特点不了解,导致对交互式网站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简单地采取封堵、关停、说教、命令等方法进行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对于BBS等交互式网站不敢正视,不愿面对。

4.非官方的网站借学校名义发展迅速,学校缺乏控制力。近年来,随着网站开设门槛和制作成本的降低,个人申请域名开设网站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高校中也形成了一股风潮,即本校学生在校园网之外以学校名义开设论坛、网站。这些网站由于租用了商业服务器,不受学校管理,常迎合学生的口味和兴趣一些哗众取宠、吸引注意力的信息,在学生中影响力逐步扩大。笔者从“百度”搜索引擎上随手输入了十几个重点大学和地方大学的名称,都找到了非官方的论坛或网站。这些网站注册人数动辄数千人,日发帖量常常多达几百条,网站内容的点击量甚至超过学校官方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常常因主办者管理不善、疏于引导、不负责任,导致不良信息泛滥、人身攻击成风、谣言以讹传讹、内容庸俗低下.而学校又无法掌握管理权,使学生深受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构建交互式网站,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式网站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来说,变门户式、宣传式的网站为交互式、开放式的网站,将极大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校园网中构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式网站平台要从三方面着手:

1.建设一支队伍。网络思想教育主要靠引导,通过教师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等内在理念外化到网站内容和网上言论中,引导学生网民产生正确的思想理念。这就要求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本身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教师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依靠科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的作用。

2.开设一批栏目。要在校园网中开设一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站或栏目。如校长信箱、教学信息、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法律咨询、学习指导、学术科研活动及学校政策解读等,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由学校老师进行解答,通过这个交互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起到“春风化雨”的工作效果。要通过开设BBS、博客等网站或栏目,给学生提供一个校园网上的“家”,让学生成为网站的主人,也给老师提供教育学生的课外平台。

3.实施一套制度。要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选拔出负责任的教师管理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引导学生依照制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实施信息员制度,及时发现网站中出现的信息并进行网下处理。实施效果测定反馈制度,学校应参考网站注册人数、发帖数量、浏览数量、同时在线人数等数据,定期对有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心理倾向,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

(二)努力发挥交互式网站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通过网站的交互功能,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快速传播正确信息,疏导不良情绪。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思想越辩越清”,心理学上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堵”不如“疏”。没有交流,就没有接受。某校就曾经出现过由于官方出台政策不及时进行解释,而发生学生群体事件。另据调查,目前有62%的高校学生以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40%左右的学生把网络BBS和聊天室作为在校园里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学校应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信息、参与交流的交互式网站平台,让学生提意见、反映问题,甚至开辟灌水区让学生发泄紧张情绪,同时,也可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优秀学生通过网络、网站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2.通过交互式网站加强对网络非正式组织的了解。管理学上认为,非正式组织功能常常对正式组织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大学生网络依存度的提高,网络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求的网友逐步形成了群、圈子、联盟、公会、团队等多种网络组织,这些组织相对于学校和班级来说都属于非正式组织的范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对这些组织的了解和加盟,掌握有关信息,加强引导,发挥其正面的作用,排除其不利的影响。

第3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一、唤醒正能量,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正能量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查德?怀斯曼定义正能量为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的力量,促进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的内涵丰富,给人传递大爱的胸怀、进取的锐志以及忘我的无私精神,可以说,正能量对社会中的人意义非凡,正能量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物持有的积极正确的态度,积极的影响着人的信念、情感和意志力,强大的正能量能增强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开朗和进取,能有效规避消极、悲观、沮丧和消沉的负能量,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拥有正能量的人能感染周边的人,正能量能传递正能量,拥有正能量的人更常展现出欣喜、欢悦的表情,并且与心理健康指数成正比。正能量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期高校中有许多的大学生受到不同心理问题的困扰,会有不同程度的心情抑郁、焦虑,甚至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绝望,因此专注于正面的情绪和能量,召唤它们进入我们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让学生感到心灵上的归属感和身体上的温暖感,以此提高精神能量对抗负面情绪,获得心理健康。控制思维变化,激发内心含有的正能量,同时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完成“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鼓励和积极传递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信念,深深的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当遇到烦恼、挫折时,要善于开解自己,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使氛围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去给世界着色,这必然会改变事情的原貌,甚至扭曲了事实,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减轻负面的情绪,积蓄积极的情绪,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正能量。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成熟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能够紧紧抓住客观因素中的可控部分,坦然接受客观因素中的不可控部分,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用一颗阳光的心灵,把时间花在不断进步上面。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讲,每个个体正能量的叠加,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场,引领社会健康的发展。正能量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传递正能量就是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和正确的人生理念,对提升心理健康的内在素质发挥着积极作。

二、构建和谐精神家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品位

注重和谐精神家园的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实施人文关怀对策,注重心理疏导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渗入尊重人、关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核心精神。人的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建设和谐精神家园的基础。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会传染给其他人,而激发相同的能量,并且能够引发内部同理心和凝聚力的产生,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脑的机能,而是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精神家园的建设尤为重要。大学生是和谐精神家园的存在元素和能动的建设者,社会的迅速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加等给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内心深处消极情绪的积淀容易爆发各种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最大限度的清楚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和失调的外部诱因,促使学生学会用和谐思维认识自我和外部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具有感恩、善念、包容、快乐、和谐的理念,培育学生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调节好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和失落感的不良情绪,以开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能量对待学习和生活,用健康丰富的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位。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是一种赋含人文关怀内涵的文化,其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了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与作为客体存在的对象之间的“和谐”思想,譬如,“知行合一”、“中和之美”、“慎独”、德治教化、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如此,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有丰富的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挖掘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大学生熟悉和已认知的方式渗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道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始终是通过社会实践表达的,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践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社会中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精髓的土壤,有些传统文化的践行突破学校的局限,内涵丰富且有教育的价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积淀了厚厚的智慧,然而科学现代化的建设弱化了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和地位,长久以来的物质发展忽视了精神的需求,变化的社会环境、先进的传播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挑战,也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设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在由说到做的转变,不能只是囿于阐释理论原理,而是在社会实践的立场上发扬和践行人文关怀,转变为行动的理论才有现实的价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应重视开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蕴涵的时代精神资源,把它们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先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对人性只能作出主观的猜测或某种预设,但从本源上确认了人对善和德的需要,铸塑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的鲜明特征。

四、完善机制构建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

第4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1.知识丰富,文化水平较高却对于网络过于依赖迷恋

随着二十世纪末的网络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使得90后大学生较早的就接受到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掌握了网络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网络上吸收到了许多平时很难搜集到的知识。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培养了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而且常常在网络中获得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互联网中掺杂着不同的文化、知识、价值观等,良莠不齐,而这就容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当前90后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应该辩证的来看。

2.思想独立,但是心理脆弱

很多人认为,90后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焦点,但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内心却十分脆弱。很多人内心较为空虚,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90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当中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和核心,长辈的一味溺爱造就了90后大部分青年人目中无人、较为冲动的性格。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和生活阅历。面对多元社会的巨变和冲击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缺乏自我调解能力,心灵脆弱,容易走向极端,缺乏安全感,难以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3.实践能力较为突出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突出,因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众多,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积极参加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亲自实践动手,才能够吸收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到处都能看到90后大学生活跃在课堂外的身影。因此,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热情较高,实践动手能力也较为突出。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

1.思想教育管理途径的网络媒体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而在当前,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会具有信息意识。但是大学生们的网络信息行为并不完全令人赞许,有些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而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料的来源出处以及可信程度都有待进一步了解。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巨大意义,同时,要利用好网络这一便捷的交流渠道,利用网络加强与90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的基础上,对其网络信息交流行为加以引导,使得大学生们能够独立分析当前网络信息大潮下资料资源的好坏,合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来生活,学习。

2.思想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90后大学生主张个性张扬,不喜欢受管教约束,这一普遍特性对于传统的古板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旧的说教方式可能不能够很好地使90后大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要求无声无息的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达到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受,还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反感。隐性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环境影响而自主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当大学生对于思想教育产生反感心理时,运用隐形教学方法得到的效果很好。一般来说,可以利用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使学生处于文化熏陶中,从而能够达到教育目的。

3.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有序

90后大学生一般都是叛逆心理很重的一类人群,需要思想教育的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巩固教育成果。所以,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大学生们学习规章制度的主要细则,以此来作为判别是非的依据。同时,还要辅以各种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4.思想教育管理的侧重点逐渐发生转变

第5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1.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在良好的专业教育当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通过良好的鼓励形式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在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坚持其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还要根据大学生群w特点以及个体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2.建立健全的实践体系

第一,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践平台。高校要在校内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平台,进而让大学生在这一平台当中学习到更好的专业知识,借助其模拟实训软件能够有效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并能利用其优势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

第二,在高校建立内外实践项目。高校可借助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创建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可通过创新创业竞赛、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创业计划,进而保障大学生在社会当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二、对创业教育体制进行完善,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完善,能够有效保障其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高校要将这一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进行有效融合,进而为大学生构建更好的教育体制,增强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保障实践教学有效运行

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情况来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高校也要建立激励机制,进而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激发出来,更好地保障师生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当中,这不仅能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水平,还对大学生未来创业有着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进而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了解创新创业观念与理论知识,这是保障其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体制与机制的重要部分,也是其基础部分。在开展相关活动和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创业观念和理论。但从现今高校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甚至有些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培训班。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其内涵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教育过程的,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进而为大学生就业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让大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并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实践平台、管理体制等,满足现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大学生未来创业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我国的高校比做一个完整的“社区”,而高校中的学生就是住在社区的“公民”,建设社区是为了服务公民,而建设高校同样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保证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教育,就应该重视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不能扭曲。改革的价值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职能也是具有准公共管理性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学校的服务性质和功能的关注度也是日渐提升的。只有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教育,保证学生的在校地位,才能确保高校管理改革具有公共管理性质。也就是说,应该将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随着公共管理体系的不断普及,学校的教育形式愈发趋于广泛的民主形式。也就是说,提升学生的利益,保证学校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提升高校管理教育改革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生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真正实现服务学生。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学校孕育了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存在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学生。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保证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进行成长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方式,防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权利被校方忽略。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保证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目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目的就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设定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制度的制定以及贯彻落实等环节,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高校教育才是最正确的,所以说,为了防止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严格制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高校教育和学生之间是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的,所以,需要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一定的指示。

三、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

第7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1.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高校中创业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来训练和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沟通协作、诚信诚实、了解社会的本领和素养。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课程要遵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用勇于创新和敢于创业的思想、观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活动加以引导,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行动。由此,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培养创新的思维、信息和资源的搜索、拓展力的开发、敏锐的机会判断力、良好的机会评估能力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引导,持续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2.鼓励大学生创业要贯穿在创业教育的全程中。培养创业精神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贯穿于入学教育、知识教学、社会实践、学生日常管理等活动中来。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帮大学生树立创业的理想和坚定的创业信念,保持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大学生的创业责任。

二、营造创业导向的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观念

1.高校应关注创业教育,搭建合理的创业文化体系。高校应转变发展思路,给予创业教育以足够关注,通过持续地开展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潜能的提升。大学里创业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给学生们的创业行为充当精神指引,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际规范。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组建涵盖学校、院系、辅导员、教师的四级教育网络,保障创业文化建设得以落实,使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紧迫性得到相关主体的重视,为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合理的创业文化体系。

2.凸显出创业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点滴渗透、耳濡目染的效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能起到整体引导、塑造和养成的作用。高校应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创业文化的内容,使得创业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其行为,有效诱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要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支持学生策划有关创业的比赛、成立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对在校生讲解本人的创业历程、创业感悟和经验。高校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贴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活动,营造有助于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校园氛围。

3.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的宣传与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及时加强对创业的宣传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大学里创设创业导向文化氛围,培育有利于创业文化的舆论环境,指导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此外,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创设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让创业文化深入人心。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1.依托创业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在创业实践基地中的锻炼,高校应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依托创业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事业机关等共同构建起顺畅的协作机制,实现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应发挥创业实践教育作用。一些高校成立了学生创意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组织或场所供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具体活动中来。同时,也鼓励专兼职的创业教育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

2.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活动。高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促使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如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创业竞赛活动。高校大学生通过聆听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受到鼓舞;通过参观创业实际项目,深入了解创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有机会使自己的设想变为行动。高校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并在活动中积淀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为创业夯实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3.加强创业相关知识教育,完善大学生创业认知资源体系。优化大学生的认知资源结构,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社会适应性。通过合理设置创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让高校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形成与创业相关的一系列的知识结构体系。该知识结构体系至少涉及到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及工商、税务、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该知识体系能为提高学生创业综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技能实践与方法培养,促进受教育者提升素质。

四、结语

第8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9-03

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了,每年数以百万的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就业与创业的大潮中,这使得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学生工作经验浅,工作期望过高,职业方向模糊,毕业生与招聘单位在供需上的不平衡、要求上的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就业市场出现了许多学生找工作难甚至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全社会就业紧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早在2008年国家教育部就发出通知,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开设高职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2010年教育部又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新号召,力争毕业生在自主创业上有所突破。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号召下各高职院校也积极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但总体来说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知识教育,即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处老师的讲解,来向学生介绍有关就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另一种模式是实践教育,各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创业园,学校通过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学校为某些学生推荐就业岗位。虽然这两种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就拿广西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建设作为例子,具体分析一下广西省在这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1.广西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优势。与广西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就业创业教育优势:一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众所周知,广西的制糖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旅游业、水产畜牧业是比较突出的,而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多与这些行业有关,这为广西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候补力量;二是工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颇具特色。2006年,广西教育厅提出《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随后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提上日程。实训基地不仅为各高职院校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对省内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是广西就业创业教育建设的一个亮点。

2.广西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劣势。广西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劣势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目前广西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比较少,造成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技术的更新总是滞后于企业;二是资金支持不足。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但由于资金的不足,造成教育设备落后、科研创新滞后、创业不积极等阻碍发展的现象。

二、广西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从事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就业创业教育是一门跨越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其间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事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本校非专业教师,他们自身对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了解就不够彻底,再加上缺乏在社会各企业求职就业的经验,这就严重扼杀了就业创业课程的灵活性、交流性和实践性。外加上有些学校鼓励学生创业的奖励机制不健全和资金不足,从而把就业创业教育束之高阁,严重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2.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硬。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是比较突出的,这在毕业生进行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中是一定的优势。但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更多地倾向于国际化、复合化的跨领域人员,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强就成了他们在就业创业中的“短板”。

3.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僵化,实用性不强。目前,广西各大高职院校关于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指导课程比较单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高职生涯规划》是比较典型的,也是比较普遍的教材。就业与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完全体现不出来,最后的教学结果就成了学生空学书本知识,不能和实际的就业情况和创业情况相联系,就业难,创业成功率低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4.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育管理没有特色。虽然表面来看广西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区的特色经济紧密联系,但是专业设置盲目性还是存在的。这样不仅会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技能水平变窄,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所以说细化专业设置与教育管理,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建设有特色的教育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构建广西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1.完善教育机制,明确就业创业教育观念。要想在目前的就业创业形式下构建广西高职院校高效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重视的就是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问题,只有完善了机制,明确了观念,具体的就业创业实践工作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学校,要把就业创业教育放在一定高度上,把它与院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求学校不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结合广西地区特点和地区政策,办出有特色的就业创业教育。

2.增大教育资金投入,扩大教师来源渠道。毋庸置疑,教师的素质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教育成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想构建广西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就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资金力量。就业创业教育是综合性很强的学问,不仅要求教师掌握高职规划等就业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兼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学校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已有基础上自己培养专业教师;一是高薪聘请校外的专家,如就业创业研究人员、具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等进行详细、系统的授课,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就业创业的信息。除此之外,学校要扩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广开源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科研的创新、创业启动都提供充足的资金,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的质量。

3.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教育管理体系,提升教育的实用性。现在不仅是广西的高职院校,许多省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重点模糊,教学评估机制形同虚设,因此,就业与创业课程一直是教学的边缘课程,不仅学生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所以,要构建优秀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做好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质的方面不仅要求教授基础的高职规划、高职道德与礼仪、就业与创业政策,还要增加有关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如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公共关系等方面,这对激发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信心、增强就业创业能力都大有裨益;量的方面主要是协调好三个学年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工作,实现讲授内容年级有别、细水长流的效果。其次是对教学评估的管理。评估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学校和社会: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给出自己的评价;学校不定期的对就业与创业课程进行抽查,形成书面形式的听课笔记,并记入档案以供参考;社会的评估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创业率。综合考虑三方面的评估结果,对教师的教学不足提出意见,并公开表扬其教学突出点,使教学的实用水平不断提升。

4.整合就业创业资源,形成多角度的就业创业交流体系。除了各种就业创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外,高职院校还要把帮助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当成教学目标来抓。相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学校在整合就业创业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企业、政府、行业等领域有很大的话语权,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的特点与各企业、行业进行就业创业交流,以此来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成功实现就业与创业。目前,广西人才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二是大多数企业以私营为主,三是高职院校与行业合作比较突出。根据这些特点,各大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来扩大就业创业的渠道,例如可以邀请相关对口的企业来学校进行招聘,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与各大中介机构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建立企业与学生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企业需求与学生的快速匹配,大大提高了求职的效率;还可以把学校的热门专业推向地区市场,寻求专业对口的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创业渠道。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并成功就业或者创业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高职院校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去不断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把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当成一种使命。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就成了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也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才会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兆强,冯兰东.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3):80-83.

[2]徐娜娜,李大伟.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8).

[3]万芬.试析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渠道及拓展[J].高职教育研究,2011,(9).

第9篇:大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教育的改革也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的高校学生能够汲取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保证我国学生的教育质量,就应该重视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改革形式。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进行改革的现实路径,为了可以从根本上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负责,就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管理改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校中学习到更加体系化的知识。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高校管理;改革

所谓的从公共管理视角方面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最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体制,保证“学生为本”的理念能够从管理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环境水平,才说明教育管理改革是合格的。希望通过下文的论述,能够给相关教育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可以提升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质量。

一、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我国的高校比做一个完整的“社区”,而高校中的学生就是住在社区的“公民”,建设社区是为了服务公民,而建设高校同样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保证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教育,就应该重视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不能扭曲。改革的价值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职能也是具有准公共管理性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学校的服务性质和功能的关注度也是日渐提升的。只有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教育,保证学生的在校地位,才能确保高校管理改革具有公共管理性质。也就是说,应该将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随着公共管理体系的不断普及,学校的教育形式愈发趋于广泛的民主形式。也就是说,提升学生的利益,保证学校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提升高校管理教育改革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生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真正实现服务学生。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学校孕育了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存在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学生。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保证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进行成长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方式,防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权利被校方忽略。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保证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目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目的就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设定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制度的制定以及贯彻落实等环节,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高校教育才是最正确的,所以说,为了防止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严格制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高校教育和学生之间是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的,所以,需要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一定的指示。

三、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

四、结束语

上文主要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本质、目标以及制度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目前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现状,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改革现状,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不论改革形式是怎样的,都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更新,让更多的高校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提升,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作者:秦甄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承成,冯增俊.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