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类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表,报刊英语,阅读教学,信息加工效果
1.引言
在多元化信息时代,商务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语报刊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信息承载工具和重要的媒介手段,为商务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的教学语料,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英语教学资源之一。英文报刊栏目广泛,信息海量,语言生动鲜活、原汁原味,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商务背景知识和精准的职业语言范例,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言综合能力。然而,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讲,英语报刊文章的阅读难度系数较大,部分原因在于其复杂的语篇结构、大量的专业术语和隐喻表达方式以及多元化的信息表达方式。为了降低阅读难度、辅助报刊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图表这种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教学功能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2.运用图表进行报刊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以及研究人员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图表辅助报刊英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商务报刊英语的阅读水平,而且也有助于改善学生对信息的记忆效果,使得信息检索更容易操作。1Philip.C.Kolin在其2010年撰写的第九版“Successful Writing at Work” 一书中,归纳总结了图表在商务文本中的几大作用:(1)图表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通过图表可以对概念进行简化,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水平;(3)图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可以浓缩大量的商务信息;(4)图表能更好地阐释和凸显表格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2)该研究结果理论上对运用图表进行报刊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他研究结果也表明,运用图表的不同的教学功能辅助商务英语报刊阅读的课程教学具有可行性。例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理论技术就是通过一种倒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分布图来进行阐释和识记的。美国劳工部OSHA就业和教育办公室提供的一份关于信息停留时间的原始数据表也表明:利用图表来传递信息不仅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速度,而且也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3.运用图表进行报刊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方案的实施。
3.1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来阐释报刊英语文本所特有的信息结构及其内容层次,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新闻事件的关键要素,提高学生的宏观理解能力。在报刊英语中,信息的基本结构最常见的主要有三种:“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和“倒叙---顺序混合结构”。其中倒金字塔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其特点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报道中的各项事实。报刊英语文本所特有的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框图,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商务报刊素材进行快速阅读、寻读、略读和精读等方面的语言能力,提炼信息的理解与加工能力。例如,言简意赅的报刊英语标题置于整个文章的最上方,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字浓缩了新闻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通过新闻标题,学生可以迅速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新闻,培养自己对报刊英语信息的查读和略读能力。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者人们最普遍关心的问题总是放在报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即导语段,该段一般都含有六个新闻要素,即WHO(谁?),WHAT(发生了什么事?),WHEN(何时发生的), WHERE(何地发生),WHY(何故)和HOW(如何发生、经过如何?),有利于读者迅速锁定所要搜寻的关键信息点,提高寻读能力。略为次要的信息放在导语的后面,对细节问题进行补充,最次要的信息则置于末尾。3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后半部分的报刊英语语料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技巧训练,如进行商务英语词汇的有意习得和附带习得能力训练,来提高对商务语篇的解读效率。
3.2利用图表的不同的教学功能,来训练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理解方法、有效地提高报刊英语的阅读效率。不同的图表可以实现不同的教学实用价值。如表格可以用来对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分类、说明、对比和演示。线形图用来呈现事物的发展趋势的变化情况,柱形图用来进行比较,饼形图用来演示构成比例;流程图用来演示过程动态,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顺序,降低阅读难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设计好的利用设计好的流程图来考查学生对报刊英语文本的理解掌握程度;组织结构图用来表示层级结构和重要性的先后次序,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个组织的层级关系和管理结构。
3.3利用图表进行报刊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原则及实施方案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图表对报刊英语阅读教学进行设计。
设计活动1: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报刊英语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新闻事件进行排序, 填写新闻事件的流程图,选派组内代表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
设计活动2: 绘制目标词汇的语义网络图,利用词语语义网络关系图,即上义词、下义词和基本层次词汇之间的关系树形图,对报刊英语文章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和相关的表达用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商务英语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报刊商务英语词汇习得的深度和广度。
设计活动3:通过图解隐喻表达方式来帮助学生解读报刊商务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方式,解读文字背后的概念隐喻,提高隐喻思维意识和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教师画图或制表让学生猜测词义,还可以遴选相关的句型或提供相应的专业字典,帮助学生掌握该词条的具体的语用信息。
4.结论
培养探究意识 激发创造潜能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发现・创新”里明确规定:“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结合具体文本来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以开掘其创造潜能呢?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积极搭建探究、交流平台,是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创造潜能的有益尝试。
应该说,人类与生俱来具有“猎奇”心理,即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高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后,探究意识已经日趋鲜明,甚至已经呈现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其探究能力也已经初步形成。如果我们大胆借助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科学设计并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搭建探究、交流平台,精心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科学引领,常抓不懈,是完全有能力进一步深入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开掘其创造潜能的。例如,我们在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时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我们引领广大学习者广泛合作、深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首先,由教师设置一个学习情境――1924年冬季祝福时节,北风瑟瑟,雪花飘飞,我国江南水乡鲁镇街头,发现一具女尸,她是谁?干什么的?怎样死的?然后,告诉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科学答案。学生在速读文本的基础上基本明确了该问题(相当一部分人原本对文本或该故事就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设置了新的学习情境:现在,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我们特意成立了“特别专案组”,将对此案展开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特别专案组具体分为案发背景调查组、现场勘查组、档案资料调查组、社会关系调查组和新闻组;现在,各小组进入工作状态,进行具体调查。在各个小组合作、探究,即深入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调查过程中,老师又提出明确的要求:现场勘查组要大胆整合文本中关于祥林嫂的肖像与神态描写,然后提交一份现场勘查报告;案发背景调查组要对祥林嫂案件的所有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尤其是祥林嫂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以及祥林嫂所生活的鲁镇环境,然后提交一份祥林嫂案件案发背景分析报告;档案资料调查组和社会关系调查组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应随时借鉴其他两个小组的调查成果,提交一份死者情况介绍,即祥林嫂小传;新闻组随时协调各个小组的调查工作,并负责及时整合各类有价值的“新闻”,随时随地向媒体宣传,最后向鲁镇人民检察院提交一份《祥林嫂案件调查报告》。各个调查小组均由学习委员协调,大家自愿结组。第二课时,我们首先请新闻组“特别专案组”的工作进展情况,然后有价值的“新闻”。教师引领其他小组成员对所的“新闻”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案件侦查方向,如继续调查相关案宗,广泛走访案件的目击证人,深入调查已经确立的嫌疑人的相关社会背景,进一步理清并明确案件的主要线索,明确祥林嫂一案的相关责任人等。这个阶段,新闻组还宣读了各个小组的调查报告,首次“通报”了《祥林嫂案件调查报告》的构思提纲,虚心听取了各个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在第三课时,我们首先请各个调查组汇报调查结果(宣读调查报告),然后请新闻组宣读《祥林嫂案件调查报告》。在汇报与交流过程中,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最终达成了共识:祥林嫂属于自然死亡,死因非常复杂,既有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共同作用的原因,也有来自其自身的愚昧、落后、麻木、不觉醒的原因,还有人情的冷漠、世态炎凉的原因,更有几千来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的原因。在这节课临近结束时,我们请新闻组组长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回到祥林嫂所生活的时代、所居住的鲁镇对该案件进行一下点评,以引领大家继续探究祥林嫂一案的“现实”意义或教育意义,即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应该说,这三节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真正地走进了文本,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与作者的深入对话,与同学的广泛对话,与教师的随时对话,在对话中激活了思维,锻炼了能力,从而培养了探究意识,激发了创造潜能。而这一切的实现,无庸置疑,是得益于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的。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技术基础》课程性质与设计
据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设计规划《广播电视技术基础》课程,同时编制教学大纲。据教学大纲要求,《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属于技术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电视制作设备及视频信号技术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与应用,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总共87学时;上部分主要掌握音视频信号,用36学时完成,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下部分主要掌握支撑音视频信号的摄录编播广播电视新闻的设备,用51学时完成,其中理论教学34学时、实验教学17学时。
该课程的实验部分是对学生应掌握的电视制作系统的应用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从电视视频信号与设备人手对各类电视制作系统设备接人,操作使用中“应知”、“应会”的操作性技术知识和技能,设计9个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电声基础》、《拾音录音》、《黑白电视图像与信号》、《彩色电视图像与信号》、《电视卫星系统》、《彩色摄像机结构和测试》、《录像机结构与测试》、《视频切换台》、《数字视频压缩格式与图像的主观评价》。
这些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我们在理论教学部分阐述的一些知识点,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由于有一定的数理学科知识作为基础,还是方便掌握的,但对于新闻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却是相当抽象和难以接受的。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对于文科特色的同学开设《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实验课程,不能纯粹开设验证性的实验,而应该注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的兴趣挖掘出来。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已经在部分实验里作了改革尝试,发现效果比较理想,很多同学对本课程实验的“畏惧”转换为了喜欢,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他们在课外时间还主动到实验室来进行探索,改变了以往对实验采取应付性的态度,进而良性循环,在理论部分和后续同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因此,对高校文科型的同学开设《广播电视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项目设计方案、实施途径与方法分析
通过对《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对方案、实施途径与方法分析认为: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活化课程教学的“主动作业”,也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使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达到绝大部分。
优化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为使实验课程达到其实验教学目的,首先要对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精心安排,在进度上做到循序渐进,先基础、简单、局部,后扩展、复杂和整体;在基础、简单、局部中求细节,在扩展、复杂和整体中求协调与连贯;在实验教学进度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其次要突出实验教学重点内容,即每次实验课只安排1到2个重点内容。此外简化与本次实验课程重点内容无关的实验操作过程,以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科学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实验教学从纯粹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验室建成开放性实验室(目前我们数字媒体实验中心正在申报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视觉传播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项目),使学生有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预约实验时间,来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理念上都注入新的内容。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我们将逐渐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从关注最后的结果向关注学习的过程转变;在评价的方法上,从强调测试向强调评价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这样就能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测试者变成了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和主考官转变为反思的指导者。
创新实验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此要将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各个实验环节和过程中。实验中心各专业实验室也成为一个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以科研项目模式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不断积累和创新实验教学的资源。同时随着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模式的转换,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也应有所创新,以适应整个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情境模拟教学;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本科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呼声日高;尤其是独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更是高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旗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科的实践教学比重在增加,理论课程开始搭配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或直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因此一些实践教学的方法被引入,其中就包含了情境模拟教学法。理论上,情境模拟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可以实现很好的对接。而根据多次情境模拟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确保教师与学生的高度互动才能较好地实现情境模拟教学的目标;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同时也比较适应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其需求。
一、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分析
1.情境模拟教学的含义
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并进行扮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出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具有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生高度投入、学生自身认知与模拟情境高度融合的特点。
2.情境模拟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
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情境模拟教学内容和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的“教练”角色,同时,在学生主导环节教师能偶尔以“运动员”角色直接参与情境模拟活动,并且在教师主导环节提供决策参与机会给学生。
(1)在教师主导环节为学生提供决策参与机会。在情境模拟教学的一些环节,如情境模拟教学基本场景设计、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开发、情境模拟教学实施过程设计、情境模拟教学评价和情境模拟教学支持等环节,教师的主要角色被界定为教学基本场景、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者”以及教学方法的“开发者”,这些角色的操作与传统课堂讲授型的操作同样具有教师主导的单向特质,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甚至没有,学生被迫接受全部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强调的是从情境模拟教学基本场景设计这一源头开始,就应该导入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特别强调在教师定主要框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方案对这个框架进行细化和修改,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贯穿整个情境模拟过程之中,这样能发掘出一批比较出色的、爱思考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2)强化教师的“教练”角色。情境模拟教学强调了教师在情境模拟具体实施环节的“教练”角色,即对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分析以及总结。在这一角色的承担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针对性的沟通,帮学生明确目标、排除困难和指明不足。
(3)在学生主导环节偶尔活跃着教师“运动员”的身影。在情境模拟具体实施环节,教师的“学习伙伴”角色应该在“教练”的基础上更富有直接参与性,就是在做好“教练”的同时可以适当“上场”当当“运动员”,这样的设计和操作使学生的参与感和对教师的感受会更强,以此增强情境模拟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
3.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契合独立本科学生的特点
首先,情境模拟教学这种参与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课程比较受独立本科学生的欢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和运用,对实操性的教学环节比较感兴趣,而对理论的学习比较抗拒。基于这样的特征,他们对这类型的课程更愿意投入时间去参与。
其次,情境模拟教学过程必须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兴趣主导下去准备和模拟具体活动时,容易遭遇一些具体的困难,也容易忽视一些重要的内容。主要原因在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普遍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掌握程度有限,难以利用具体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和分析,此外容易遇到困难不知所措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帮助他们继续开展相关活动。
最后,可培养部分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评价环节。这种可行性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开展情境模拟教学的布置环节,他们以自愿或选举的方式成为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他们在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方面表现更成熟,教师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将部分设计和评价的工作赋予他们,同时也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二、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在情境模拟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运用得好,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学生在应用性技能的掌握方面也比较突出;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充分,情境模拟教学容易偏离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或学生在能力提升方面会受到限制。
1.情境模拟教学设计和评价框架应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
(1)教师主导。在情境模拟的基本场景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机制的设计等方面,应该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即教师立足课程的学习目标来开发和设计情境模拟教学的具体要素。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招聘模块,可以设计面试模拟的方式开展情境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面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本人曾经担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面试模拟的设计,紧密结合其专业和年级特点,将他们即将参加毕业实习的酒店作为模拟原型;提出了两大岗位的招聘计划,包括餐饮管理培训生和房务管理培训生,这两大岗位是他们实习和未来初始职位的主要去向;确定了招聘和应聘两大主体的分组和分工;最后定好评价机制。具体的情境模拟教学设计教师要多方衡量,确保方案清楚明确并具备可操作性,为学生进行全面阐述使之理解并感兴趣。
(2)学生参与。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情境模拟教学的设计。教师将设计方案给到学生之后,不要马上执行,而是询问学生的意见,有无对执行方案进行修改的建设性方案。上面所述的面试模拟,就成功的纳入了学生的创造性改造。部分学生在接到这个教学方案之后,兴趣浓厚,几天之后,他们给了我一个改造方案。他们将目前流行的电视招聘节目如《职来职往》、《非我莫属》的一些元素吸收进来,将面试模拟环节设计为职场亮相、职我本色和职面未来三个环节,增加了主持人这一角色,并邀请了他们专业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培训老师担任了职场达人。将这些流行元素介入之后,增加了该教学方案的特色同时也保留了教师最初的设计框架以达到相关学习目标。
当然,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框架的时间要进行控制,一般在一周之内要完全定稿,以确保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还要与学生,一般是少数几个直接参与的学生就教学框架进行讨论和修改。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互动的过程,缺点是一般只有少数几个活跃的学生参与。但当设计框架确定之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学生参与过程以及修改后的框架设计方案重新讲解给所有学生听,使其了解整个学生参与和教师学生互动的主要内容。
2.教师的“教练”角色应遵循路径—目标理论
在具体的设计框架下,学生去为实现目标做准备和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最突出的,当然也是学生容易偏离目标或遭遇实现目标的各种实际困难的阶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提出的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设置和指明目标,帮助他们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并帮助他们清除障碍。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就应该遵循这样的理念。
(1)教师设置和指明目标。目标明确是学生开展情境模拟操作的前提。本人在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政策分析方法》课程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学生分小组组成不同的新闻调查小队,从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角色出发,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开展新闻调查和形成新闻报道。学生具体操作的难题一是需要明确操作的目标。我结合政策过程分析的起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确定这一理论点,要求他们的操作一定是问题导向的,着重去界定和描述社会问题,这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和解释而非对策的分析,同时也紧密结合了课程学习的要求。
(2)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独立院校的学生在开展情境模拟教学的过程的中,表现出对相关知识和二手材料等文献掌握不足,对于如何实现目标,往往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前文所述的新闻调查角色扮演,各小队中有绝大部分拿不出有可行性、有价值和意义的调查选题,或问题导向不突出,或直接说不知道调查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直接拿出选题供其选择,避免所花时间太多或妥协选择了与学习目标不吻合的选题。有些小队有大概的方向,但需要教师指导其锁定具体调查范围,如有个小组的同学平时接触了养老院的老人,感觉这个群体很需要关注,但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在听取了他们的表述后将选题定位于养老院老人的精神陪伴。
(3)教师帮助学生清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学生在明确了目标,确定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后,在具体操作中也是障碍多多,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多轮互动沟通。上述的新闻调查角色扮演,各小组首要工作是出一份扎实的新闻访谈提纲,这是确保一手信息的重要工具。有些小组在这个方面偷了懒,教师也没有一一修改,导致新闻报道质量上不去,整体而言,新闻报道的质量基本与新闻访谈提纲的质量成正比。除此之外,有些调查小队获得了扎实的一手数据,但是未充分用上,访谈记录的有用信息不会用到新闻报道中去,也需要教师予以跟进。
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在三个环节如有松懈,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就很难确保情境模拟教学的质量。
3.学生主导环节可以偶尔活跃着教师“运动员”的身影
情境模拟的学生主导环节,即情境模拟的具体操作,教师主要是“裁判”的角色,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全面和公正的评价。但如果教师能偶尔直接“下场”与学生一起当当“运动员”,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是有助于情境模拟的效果的。甚至教师可以将总结和评价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授予给学生,鼓励学生评价和总结。上述的面试评价,教师就直接当了“职场达人”之一,“运动员”的角色于学生而言,教师就是他们的一员。而在新闻调查的角色扮演中,教师也充当了一线新闻记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体验访谈的难与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独立院校引入情境模拟教学理念和方法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之一,在学生接受度上是很不错的,但我们还要看到学生的实操能力存在不足,这要求教师要投入相当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情境模拟教学的设计与指导工作。当然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的热情和突出的能力,鼓励其参与到情境模拟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来。总之,教师与学生的高互动模式是确保独立院校开展情境模拟教学的必要保证。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质量工程建设立项项目--《情境模拟教学应用研究》论文,项目编号为ZLGC2012JY29。
参考文献:
[1]李芳.情境模拟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群文天地,20011(8).
[2]程守梅,贺彦凤,刘云波.论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成人教育,2011(7).
【关键词】情景语境;即兴口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38-02
节目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课程是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训练学生在特定语境下,迅速整合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语境决定语篇,语篇是在语境的基础上生成的,由口语表达所形成的语篇是靠语境变量的合力生成的。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如何设定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对语境变量的敏锐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导入情景语境无疑是优先考虑的重点。
语言学家韩礼德把情景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种:话语范围,即语言发生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话题以及参与者参与的整个活动;话语基调,即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话语方式,即语言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与节目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相关的语境变量主要有:媒介、话题、参与者,下面将分析这些语境变量是如何导入教学设计的。
一、媒介
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不同,交际者所采用的语言手段也相应不同。节目主持人即兴口语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语体,既具有口语的灵活随意又兼有书面语的精炼准确,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媒介传播,总体上属于广播电视语言。李佐丰在《广播电视语言》一书中提出广播电视语言是借助电子传播技术创造语境。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广播和电视这两个媒介,分别设计了“广播音乐节目”“电视谈话主持”两个训练环节。
广播音乐节目把媒介形式和学生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结合起来,并把这一内容放到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训练难度。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找三首不同的歌曲进行解读。要求学生做到音乐和解说的配合、词曲的细致解读、歌曲之间的勾连以及对歌曲时代背景和创作缘起的挖掘。并以优酷的音乐节目《听说》一期节目《台北不是我的家》为示例,讨论分析主持人马世芳是如何运用有声语言把一档音乐节目做得如此打动人心又富有深度,并让学生课下反复观摩此节目。
学生课堂现场展示时,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是:选择的歌曲没有吸引力,不适合自己解读,没有处理好歌曲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学生作为一个传播者还没有明确的受众意识,对受众的偏好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声音形象也没有清晰地认知,比如用轻柔放松的声音阐释摇滚歌曲。广播类的节目一定要把握广播这种媒介的特点,主持人完全依靠有声语言的来传达信息、向听众分享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基于媒介的语境意识学生还不够明确。在节目中,音乐和有声语言都属于艺术形象,这两种艺术想象的搭配一定要协调,让听众没有违和感。在“电视谈话主持”训练环节,更多强调基于媒介意识的身体语言的运用,比如坐姿、站姿、手势和表情等的恰当运用。
二、话题
话题是情景语境中一个重要的变量,对节目主持人尤其关键。在课堂训练时专门设置了一个环节“评议热点话题”,以训练学生对话题的敏感性。这个训练结合新闻热点评议,要求学生在选择话题时以新闻价值和是否有争议性为标准,针对一个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找准切入点来剖析这个话题,所有评议话语不要游离话题。比如媒体上老人摔倒事件的报道,有同学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话题“老人变坏了还是老人被污名化?”针对社会上盛行的男孩危机言论,作为维护公共讨论、理性发声的媒体从业者来说,“男孩危机是警言还是伪命题?”的话题设置无疑是有建设性和反思性的。新闻时事类的话题多偏于专业性强的硬话题,评议新闻热点过程中,如何围绕话题展开论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能够做到娴熟地驾驭话题还需要更多的教学设计。
“电视谈话主持”环节继续强化学生对话题的把握与掌控。访谈节目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嘉宾设计好的,因为采访的都是本班学生,话题多属于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软话题,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在访谈时如何顺利推进话题,如何保持话题推进的节奏是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运用延续话题或者转移话题的一些话语策略,比如:重复、打断和点名等。主持节目时学生要想比较好的驾驭话题,除了多练,还要必须观摩大量的电视访谈节目:曹可凡《可凡倾听》、鲁豫《鲁豫有约》;新访谈节目:易立竞《易时间》、焦雄屏《聚焦》,以及本专业学生闫学新在PPTV主持的《戏说》和《影人》两档节目。
三、参与者
语言交际双方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是情景语境中的核心变量。在节目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教学训练中参与者主要指三种角色关系:主持人之间、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主持、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
(一)主持人之间
教学中专门设计了“双人晚会主持”和“多人娱乐主持”两个环节,着重训练学生对参与者角色关系这一语境变量的应对。比如双人主持晚会时的开场词,两位主持人如何通过对话的方式把晚会的主题聊出来。这个环节也试图突破传统晚会仪式感、铺排性的话语特点。“双人晚会主持”凸显了主持人的角色,主持人不再是一个背稿的仪式工具,而是两位主持人通过自然对话体现人际传播的交流感和互动感。“多人娱乐主持”主要训练主持人之间的角色分工及相互配合。每个主持人扮演的角色要事先设计好,主角、配角、丑角要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处于核心地位的主持人负责把握节目的整体节奏、掌控节目的进程和话题的转换;其他主持人作为核心主持人的辅助,积极与核心主持人配合,保证节目地顺利进行。多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表演和配合无疑比双人主持增加了挑战和难度。
(二)主持人和嘉宾之间
主持人和嘉宾在访问环节是一种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创作性的采访》的作者肯・梅茨勒给采访下的定义是:“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这个定义强调了采访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才是采访的最终目的,主持人要善于倾听、观察并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训练时学生最容易出的问题是碍于面子不敢问、不善于追问,拘泥于事先设计的问题,而忽略了嘉宾的回答。其实最好的问题往往是在谈话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事先没有想到去问的问题而在情景语境中新出现的往往是好问题。即兴自然的对话比起直线型一问一答更有交流感。是否善于把语境变量纳入采访和主持话语中,是考量学生对语境变量敏不敏感一个重要指标。
(三)主持、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
这种角色关系是台上的主持人、嘉宾和台下的现场观众之间的,一个台上表演、一个台下观看,台上的可以下来或者丢小礼品和观众互动,而台下的如果没有经过主持人允许不能随便上台,很显然这种角色关系是不平等的,但是如果有明确的语境意识,善于使用这种关系会活跃现场的气氛,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将情景语境导入即兴口语教学设计中,既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特定语境,又增强了学生对媒介、话题、参与者等语境变量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整合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佐丰.广播电视语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3]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肯・梅茨勒.创作性的采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杜鹃,女,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摘 要:伴随网络媒体的迅猛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成为了众多大学本科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程。而此课程的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媒体的能力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网络新闻传播课程与传统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上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的能力,此文结合了教学经验对网络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网络新闻教育;信息化;网络编辑;网络新闻专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9-02
网络传播的课程目前在大学本科阶段新闻传播类的课程设计中基本都存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传媒也逐渐兴盛。免费的、即时的网络新闻在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同时,也使得传统媒体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很多的广告客户都转而投向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纷纷遭遇破产、倒闭、出售固定资产、裁员等等。
美国《纽约时报》要出售部分楼层来维系报社开支,美国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裁减了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率达到了15%。而与此相反的是,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网络广告的高增长率,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53.1亿元。新闻业界呈现出如此面相,必然对从业人员、新闻学界产生相应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普遍,网络编辑这个工作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岗位。按照网站数量估算,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600万人,在未来的10年内,网络编辑职位将呈现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
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媒体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网站内容是否取得成功。据估算,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6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圣经”,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网络大潮。从2004年开始,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每年新闻传播系毕业的学生进入传统媒体的越来越少,更多地进入了网络媒体,从事网络编辑、网络营销等工作。
因此,我们的对于新闻传播系的课程设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有关网络新闻教育的课程由以前的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并对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网络新闻的教育与现实紧密相联,按照网络新闻业务的不同划分多个板块进行教学,注意结合最新的案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到课堂。
一、软件学习先行
网络新闻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培养出胜任网络编辑这一职位的人才。和传统新闻不同之处在于,网络新闻的组织方式是层次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
例如要求编辑能写、能拍、能剪辑,最主要的是能把自己采集的信息能正确及时地出去,要能进行多媒体内容的组织,能面向多平台进行编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网络新闻之前最好已经掌握了一些软件的使用,例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等。所以我们提出了软件学习先行的教学方案,在上网络新闻这门课程前,要求学生先自学或选修一些应用软件的课程来打基础,这样就不需要在网络新闻课程的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适度减少理论,加大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
网络新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身并没有多少理论,大部分理论来源依旧是新闻学及传播学,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适度减少了学生理论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和对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
2005年1月1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了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相关的资格认证工作。正式从国家层面认可网络编辑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正式从国家层面认可网络编辑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这一专业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高级网络编辑师。从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都有网络编辑资格认证的考试。在减少了新闻理论和相关传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关于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很多网络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和试题,希望能帮助学生顺利取得资格认证。而这部分内容被证实更加实用,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确立网络新闻专题制作为教育及实践核心
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目前主流的新闻网站都制作有专题,甚至绝大部分把所有的专题集纳在一起,用户只要点击网站首页导航栏里“专题”的链接,就会出现网站以往制作的所有专题的集纳页面。
目前许多网站已经把专题制作作为衡量网络编辑工作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比如腾讯大秦网就规定实习编辑每个月必须出两个专题的策划。所以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是作为一名网编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育中确立了以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为核心,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独立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并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
四、信息化的硬件保障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因为网络新闻传播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独立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并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并且按照网络新闻业务的划分,课程内容分别为: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加工、新闻图片的加工、网络新闻图表的制作、视音频的基本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网络互动组织等。这些内容的授课大多采用的是案例式,而这就要求能够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制作过程。因此,我们把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放在多媒体网络机房授课。所有电脑都安装有网络编辑需要的软件,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视音频编辑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办公软件等,并能连接到互联网,实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各种互联网上的应用,如微博、SNS、RSS等,拓展他们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丰富编辑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法、分组讨论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建立教学信息数据库
网络媒体会经常改版,本身发展的历史不长,很多网站并没有对以前网页的永久性保存。例如网易,曾经在它们的网站上推出了一种新式的标题,叫提要题,可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改版,变回了传统标题的样式。如果在网易实行提要题时没有把网页下载保存下来,那么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提要题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困难,很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网站上已没有以前的网页了,无法提供给学生实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新闻专业教学数据库,教师定期把一些制作有特点,教学有代表性的新闻网页下载下来并上传到到新闻专业教学数据库中保存,以便日后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演示,以及供学生学习使用。
总之,网络传播课程在新闻传播学科里是一门设立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但目前广泛的互联网应用促使了它的迅速发展。对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方法等大多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各位同仁以及网络新闻工好者的注意,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分享出来,共同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兴盛。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邓.网络新闻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学网站 作用 原则 功能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校园网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其中教学网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境。下面,笔者就教学网站的作用、设计原则和设计与实现的思路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一、教学网站的作用
教学网站是指按照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网站系统。
教学网站能够拓宽学校教育的渠道,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自主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教学网站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因为学生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知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班级学的弊端。教学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
二、教学网站设计的原则
(一)服务教学的原则
教学网站应该以教学为中心进行建设,既要考虑教师也要考虑学生,本着服务教学的原则来设计。以教来说,教学网站要便于教师、管理课程资源,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浏览与学习情况。以学来说,要让学生能够便捷的进行学习资源的浏览,快速地找到该学科资源。
(二)及时更新的原则
教学网站作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其内容要每天及时更新。教师要将每天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资源及时共享,以便学生能够保持对教学网站的关注与兴趣。而且只有做到教学网站每天有新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及时获取到教学资源。
(三)内容充实的原则
教学网站的教学资源应该形式多样,内容充实。主要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学案、试题、虚拟实验、教学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提供物质基础。
(四)导航清晰的原则
这是网站设计风格的问题。对于使用者来讲,一个好的教学网站应该要做到页面布局简洁,分类科学,易于检索,能让师生很快搜索到要找的模块。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清晰的导航是提高师生检索教学资源效率的前提。
(五)交互性强的原则
如果要让教学网站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网站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教学资源的静态展示,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交互功能。所谓交互功能,就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在线交流,发表评论;教师能够实时课程信息、作业题、模拟题,以及扩展学习资料等,与学生进行公开和非公开的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开辟一条师生交流的重要通道。
三、特色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一)网站架构
网站架构应该以学习对象、学科类别、素材类型为依据进行分类。如附录中图1。
(二)技术路线
教学网站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由客户端(Web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教育资源服务器组成。系统采用技术开发,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 自带的IIS 5.0,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3。开发语言采用面向对象语言C#。技术路线包括:HTML++JavaScript+Jquery+AJAX+XML。
(三)功能模块
根据教学网站的设计原则与实用功能,结合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共性,教学网站建设应该集管理、教学、资源及信息交流服务为一体,主要包括教育新闻系统、教学科研应用系统、教育信息资源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
1.新闻
我们要利用教学网站教育新闻系统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其更现代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教育新闻系统的具体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学校概况:包括学校简介、政务公开、教育理念、所获荣誉等。
教育新闻:包括国内教育、甘肃教育、白银教育新闻及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等文件、制度。
校园快讯:包括校党委、教务处、办公室、政教处、总务处的通知公示。
专题教育:包括爱国教育、家庭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等。
师生风采:主要有教师园地、学生天地、活动掠影、竞赛比赛和教育随笔等。
2.教学应用
在以班级教学体制为基础的情况下,要发挥教学网站教学科研应用系统的作用,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科研应用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教学科研:包括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培训进修、课改实践、心理辅导及教育个案。
网络课程:实现网络课程的浏览、上传、下载、删除与管理。
实时课堂:实现教师备课、授课以及作业的、管理。
教学答疑: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同步答疑和异步答疑。
3.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资源的分类收藏功能,如按常用类型可分为国旗下演讲、德育案例、主题班会、家长学校、党团建设等,按素材类型可分为文本、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和模板。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管理、检索和编辑、删除等功能。支持两种方式录入资源:单个资源的随机录入,大量资源的批量录入。资源搜索引擎支持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上传资源、下载资源。
4.信息交流
整个校园网站就是信息资源的宝库,有大量教育教学信息需要传递和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交流工具:为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全新的联络方式,包括站长信箱、网站留言、通知公告、电子邮件等子功能系统。
数字图书:是集图书采编、录入、登记、借还、查询、统计及维护为一体的应用系统,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料。
视频点播:是采用流媒体和视频数据压缩技术,充分利用服务器和网络资源,为全校师生提供数字音频、视频节目等多媒体节目的点播平台。
辅助工具:包括信息搜索工具、问卷调查工具、校历工具、计算工具等。
实用工具下载: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及网络工具,如即时聊天工具、FrontPage 软件、Dreamweaver软件、Photoshop软件、flash软件等。
四、结语
校园网的不断提速与扩容为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提供了基础。基于教学网站模式的教育教学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及信息交流提供服务,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教学网站能使教师在网络上获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还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新闻专业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3-02
现代教育技术是体现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教育技术。[1]它包含三个部分: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媒传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2]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新闻教学实践的优势有:给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的经验,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正确,改善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优化教学的过程。[3]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资源以视听媒体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4]视听媒体素材资料的采集正是本文中提到的教学实践主题,通过编写稿本、收集整理素材、现场录制、编辑合成这四个过程完成教学素材的采集。
唐山师范学院新闻专业设置的课程是为从事新闻工作者提供的基础性、普及性课程,加之新闻工作者常使用最新设备,与现代教育媒体的结合比其他专业更密切:小到录音笔、照相机,大到摄像机、演播室控制台,在新闻的剪辑和切换时也要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因此,需要整合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5]
一、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理论是基础,对技术实践起指导作用。然而,技术实践又对课程理论有反馈,起验证作用;同时,技术实践又引发创新能力,创新又丰富了实践内容。创新案例可以作为理论课程的指导,同时又对理论内容进行补充。具体关系见图1所示。我校根据多年新闻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将课内外实验、实践及实习相结合,建立起适合本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结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第一层为基础层,是理论课程;第二层为应用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完成课堂实践,如报纸的设计与制作、晚会现场直播的策划与实施等;最顶层是创新层。在课程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以竞赛为引领,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任务,这是学生就业的潜动力。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活动结合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的最高设想,为学校培养出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
图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图 2 实践教学层次结构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需要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媒传教学法为辅,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配合练习、训练等方式来加固知识和强化技能。新闻学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课程教学方法除了讲解法,常配合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可以利用Flash短片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也可以让学生从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入手,先讨论再总结。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是理论教学的关键。
(二)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以媒传教学法为主,针对摄影摄像设备这些前期采编设备的学习使用,适合在户外,以组为单位流动拍摄;而针对软件学习,比如音频编辑软件Au、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EDIUS则适合在机房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操作的步骤,增强操作过程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要领,巩固学生的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并在所有作品中选择质量较好作品参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提高专业能力。[6]
(三)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任务之外,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的活动,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团队合作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环节可通过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文化与环境对设计创意的影响,避免设计与构思没有价值、缺乏深度。我校还与唐山广播电台、唐山广播电视报社进行长期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带领新闻专业学生去电台、报社参观学习,与新闻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积累实践经验,为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新闻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与效果分析
(一)实践过程
举办一次实践活动的完整流程如图3所示,教师安排活动日程后,学生从调研着手按照顺序完成各项活动,整个流程实行人员层级负责制,这种层级负责制的优势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不同层级的小组活动是同步进行的,通过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将媒传教学理论应用到本次活动中。图4是我校2013年举办的“首届记者节”活动中,各门课程与本次实践活动板块的关系。“记者风采展”锻炼学生记者团采访、记录、图片采集、视频采集、编写等方面的技能;“新闻技能大赛”以考查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新闻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同时增加学生了团队合作奖项,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现场电视节目”兼顾专业性与娱乐性,锻炼新闻专业学生在节目制作、播音主持、摄影摄像、编排策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电视节目的观察剖析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现场调度能力等。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采集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学生的策划过程、宣传过程,经过编辑后可作为“媒体策划”课程的后期教学案例,并且这次活动的理论经验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教改成果。
■图3 活动流程图 图4 活动版块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二)效果分析
为检验实践的活动效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评测标准,软件能力主要依据音频软件Au、视频软件Premiere、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处理软件Flash这些后期软件的制作能力评定,操作能力主要依据录音笔、相机、摄像机、灯光照明、音响、演播厅的使用能力来评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则表现在前两种操作能力之中。在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热情依然不减,多次参加类似的比赛,取得的成果有:2012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李帆在我校举办的第十一届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取得非专业组一等奖;中文系新闻专业组建的工作室――“讯传媒”,在河北省“美术学院杯”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由于各种媒体设备的高效利用,在本次活动后,学生在新闻稿件的策划、采访、记录、编写,视频作品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与理论课程的同步练习对比,75%的学生作品有显著进步,具体表现在:(1)纸媒主题清晰合理,采访内容有条不紊,版面规划布局合理。(2)视频作品在形式上和在技能上有所变化:在形式上,主题重点突出,内容更加连贯;在技能上,摄影操作更加纯熟,摇、推、移、蒙太奇镜头运用更加合理,素材加工、图像处理、影像合成软件使用更加熟练,处理痕迹更加平滑。
三、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其含义非常广阔,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推广,如今的多媒体设备并不只局限于课堂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也可以将这些设备作为计算机、相机、摄像机的替代品进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影音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学习空间。
在本次活动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更加主动,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实现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也发现了课程安排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进,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 注 释 ]
[1] 卓发友.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2(5):9-10.
[2] 张丽青.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思考――深圳中学初中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3).
[3] 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汪崇渝,梁兴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过程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青睐,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力求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在实践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多见于工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生产直接关联,该类企业的岗位吸纳能力强,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训,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类专业定向单位因岗位流动性不强、数量少,高校与其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成功案例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学院中文系与广西工人报社达成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数字新媒体班”,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确立为“工学交替、融合管理”,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新媒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上,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为针对性强、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媒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为导向,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在专业实训中巩固和提高,辅以正确的评价体系,完成专业课程的改革,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下阐述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订单式”的合作办学。
图1
二 定向的课程设置
(一)确定三大培养模块
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闻全才”,但对于“订单培养”的数字新媒体班来说则过于冗余,某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起来吃力且容易导致学习情绪上的疲劳,而他们的成才目标并不是成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时,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与合作单位的岗位和业务需求、未来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力求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广西工人报社除了《广西工人报》,旗下媒体还有桂工网和“职工在线”客户端,除了履行宣传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职能,还拓展了报社的媒介经营范畴,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将来就业的重要平台。“数字新媒体班”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该新媒体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媒介发展趋势,确立了三大培养模块,即网络新闻采编和策划能力、摄影摄像(微电影)能力、广告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应网站和App的文字采编、视频采编、广告策划三类岗位。
(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群构建
除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发展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而专业发展课程群则对应三大培养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课程的设置和分配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践的原则,在课时分配上,除了诸如网络传播学等少数强调理论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均大于3:1,有些课程甚至全部设置为实践课时,让学生每次上课在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岗位技能对应的课程方向,学生只需修满学分即可。
表1 专业岗位对应的专业发展课程群设置
(三)课程内容体现“媒介融合”和“技术应用性”
目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加速更新换代,众多媒介机构纷纷开拓新媒体的新闻生产领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组成,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课程构建成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识要与岗位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契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将内容集中在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和短评,以及开展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淡化或取消传统新闻写作课中的通讯和深度评论写作;又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除了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外,加入如何编辑适应微博、App用户群阅读习惯的新闻;而新闻摄影摄像和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则重在训练学生拍摄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视频处理技术。
三 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微课”化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识链的割裂(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跨两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数字新媒体班的学生能力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将课程内容“微课”化,每一次课均设置一个问题,上课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预设的问题,当课堂结束、问题解决后,技能也就习得了。在“微课堂”中,理论讲授大概只占用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则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例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标题”一节,让学生在多媒体实训室为缺失标题的新闻添加标题,之后与原标题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相同性质的实训,两节课内就能获得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初步经验。
(二)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某些课程,一个项目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今后的学习就是不断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让他们明晰课程的主线和思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例如,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和广告策划与文案课程,就可以以一个项目支撑整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拍一部主题鲜明的微电影,针对某类客户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并随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技能习得针对广西工人报社的视频采编和广告方案岗位,实用性强,学生在实训和就业时可以直接应用。
四 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是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平时成绩只凭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印象、作业、到课率等情况模糊地给出一个分数,且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造成学生平时懒于锻炼技能,将精力花在期末的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上。改革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考成绩只占40%,因为课程大多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完成,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平时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其他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参与的态度、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率、体现的进步空间等。而在期考的试题设置方面,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主观题和开放题的比例,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进行打分,考量学生获得技能的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订单合作单位的评价比重。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全部由教师大包大揽,从平时成绩到期考成绩,都由教师决定,这一方面给教师过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分”,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强。对此,除了期考成绩是教师评定外,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由订单合作单位和学生共同给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网记者、编辑占50%,项目小组长占40%,个人占10%。桂工网记者、编辑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以作品与桂工网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项目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给出分数;组员个人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但占比较低,避免部分学生人为拔高自己的分数。专任教师尽管不直接给出分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总之,文科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尚未有较成熟的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大幅度增加订单合作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程度,创新教学和实训的方式,能较快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定向岗位相契合,减少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订单合作单位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