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家政服务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政服务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政服务的起源

第1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国内外 家政服务 发展经验 启示

一、国内外家政服务的概念

近代家政学起源于美国。1804年,美国皮契尔女士的《家庭经济学》是家政方面最早的书籍。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家政学正是起源于“家庭经济学”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S.Beeker)广泛研究了家庭行为,如生育行为、婚姻市场、家庭成员的就业决策以及家庭劳务分工问题等,被统称为“新家庭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为“家政服务”概念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外学术界对“家庭服务业”的定位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并且以家庭各种事务作为服务内容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社区导购、房屋租售、法律服务、维修服务、家庭服务、人才招聘和生活百事等七类相关服务内容。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家政服务”概念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将从事“家政服务”与“保姆、佣人”画上等号。这种狭隘的认知随着服务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而有所改变,“家政服务”的概念进一步扩展。现今,国内对家政服务的概念基本得到普遍认可,即家政服务是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提供的一种服务产品。

我国家政服务发展至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姆家政”模式,尤其在大型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元的家政服务。家政行业“服务需求多样化、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的需求日益凸显。

二、国外家政服务发展的特点

1、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130年前,美国的大学已开设了家政学的专业课程。综观现今美国3800余所大学中,有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科,每年有数百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在公立或私立学校、学院与大学中接受家政方面的训练。现今美国和欧洲的家政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提供服务的种类多样,涉及多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包括儿童发展与家人关系、食物与营养、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等。发达国家家政服务市场呈现出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在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拥有较高素质的菲律宾妇女,她们不仅要接受完整的义务制教育,而且需要在专门的家政班培训两年,除了技能培训外,还要接受相应的语言培训。以“菲佣”为例,她们懂烹饪、会插花、可护理老人、还会教小孩说英语,这样高素质的家政服务大军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市场,仅香港地区的菲佣人数就已超过20万。

2、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大多数发达国家家政服务已经形成产业,从就业前培训到就业后监督、管理以及各种问题协调都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这不仅从数量上扩大了家政服务人员在家政市场的从业率,也从质量上提高了家政服务的标准,还从行业内部加强了从事家政服务的就业观念,从外部就业环境上提高了家政服务品牌的知名度。

有关研究表明,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一个家政服务的快速发展时期,以解决产业调整带来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世纪初,美国18岁以上的从业人口中,从事家务雇工的比重达15.2%,日本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也出现过一个“家务雇工时代”,今天的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家政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

3、规范性、强制性的资格管理

由于家政服务对于服务提供者的经验水平和可信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才能引导和督促家政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家政服务供给者的可信度,培育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信任感。基于这一点考虑,许多国家重视家政服务员的资格管理,不断完善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如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对看护人力的资格管理。除部分教育课程外,各种地方自治团体也承担了绝大部分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职业资格管理。日本相关的看护资格种类繁多,最主要的看护人力是看护福利师和访问看护员,规定(2012年起)只有积累三年以上看护经验以后,通过每年一度的看护福利师国家考试者,方可获得看护福利师资格证,其非常重视看护经验对获得看护福利师资格的作用。

4、系统、专业的从业人员培训

由于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多比较低,从业人员培训的难度和需求往往大于其他行业。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家政服务业的培训。目前,美国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不仅要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还必须接受专门的家政服务培训。美国面向家政服务业的教育培训已形成系统、成熟、规范的课程设置和管理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推广家政服务企业的内部营销工作。具体方式有开展岗位竞赛,评比、奖励行业标兵和业绩突出者,推行公司文化和发展理念,鼓励团队合作,帮助员工解决私人问题和困难,引导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策,甚至给员工必要的决策权等。

5、全面、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

菲律宾的家政服务很早就纳入了菲律宾劳动法的范畴。它决定了雇主与家政服务人员的平等地位以及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合同关系。菲佣在国外工作时,国外当地政府也有许多法律从各方面保护劳务人员的权利。例如在香港,《雇佣条例》发挥着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福利安全和调节雇佣关系的作用。《雇佣条例》规定所有家务助理均可享有法定假日、不受歧视、工资保障等权利;如果家务助理连续四星期工作或每星期工作超过18小时,雇主还需提供休息日、带薪法定假日、带薪年假、疾病津贴等保障;当家政助理因公受伤或死亡,雇主需进行赔偿,并强制依照该条例规定赔偿以及提供有效工伤补偿保险单;雇主如果没有按时付薪,必须支付相应欠薪利息并且可以被检控,若定罪,最高可被处罚款20万元或者被监禁1年。

三、对北京推进家政服务市场建设的启示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企业达到3800余家,从业人员40万人,然而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仍不能满足需求。本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现状,认为推进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北京家政服务市场上的家政服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属于只负责介绍的中介机构,服务市场的混乱以及有关各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等问题直接导致服务行为的无序,带来严重的诚信问题。家政服务的标准化和家政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应该是解决这一混乱现状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规范家政服务市场要明确雇主、家政服务人员、家政服务机构三方的责、权、利关系。另一方面,对家政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同样不可忽视。当前家政服务门槛过低,几乎没有太多的从业要求,大多数从业者的素质相对较低,家政服务机构又无法完全承担起培训的职责。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责,建立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为家政服务行业输送合格的持证上岗人员。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包括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相关法规、提高家政服务公司的准入门槛、建立持证上岗制度、编制培训教材、认定培训机构、考核鉴定培训人员等多个方面。只有将市场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保证家政服务市场良性健康的发展。尽管由于不同家政服务企业的异质性,在完全实现标准化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如能根据其产业特点,积极而又适度地推进部分家政服务领域的标准化,也会增进家政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提高消费者对供给者的信任度。

2、打造行业品牌,推进“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

打造品牌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家政服务业遵循同样的规律。北京虽有大大小小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企业3800余家,但多数属于作坊形式,行业中没有形成广泛知名度的品牌,没有引领行业发展的知名企业。因此,数量达40万的家政人员得不到市民的信任和接受,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家庭“保姆荒”现象频出。

推进北京家政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家政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升服务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推进现有大部分“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向“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转变。在“中介制”模式中,家政服务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过于薄弱,市民仍需自己辨别家政人员的素质,而家政服务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员工制”是一种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模式,是未来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在“员工制”模式下,家政服务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将按照公司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企业以整体形象对外开展业务,从而增强责任感,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家政人员则像其他企业员工一样,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在提升社会地位的同时能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更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家政服务企业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家政服务人员以员工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标准明确,内容规范,公司对其员工进行过程监督和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可以有效促进行业发展。

3、加大行业扶持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有序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市场逐步发展成熟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发展基础较薄弱的家政行业更是如此,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步发展。菲律宾作为全球家政服务最大的输出国,为了扩大家政业的影响,提高工资水平,政府大力开展免费培训,提升菲佣综合素质。此外,建立政府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全国劳工输出和世界各地用工需求信息实时,为家政从业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北京家政服务的目标与菲律宾不同,当前阶段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需。然而,菲政府大力扶持家政业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政府的扶持对初期家政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北京当前家政服务业尚未形成系统,建议政府首先搭建行业体系框架,引导行业发展方向。体系框架应包括家政从业人员的输入体系、素质和技能培训体系、人员推介和管理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其次,建立家政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整合行业的各类动态信息,及时指导意见等。再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家政服务发展的行业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规模和任务,并落实责任分工。

北京市家政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和鼓励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发展等多种措施并举,长期不懈地推进家政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必将带动整个家政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6:加快发展生产业[Z].2008.

[2] 袁建设:成都市家政服务业的问题及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 荣宪屏:家政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辽宁经济,2001(2).

第2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英式管家”;服务理念;高端物业管理

管家起源于法国,成熟于英国,管家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细节等方面烙有鲜明的英国印记,因此在业界习惯称为“英式管家”。当时只有一些贵族可以享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管家这个职业传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德国、美国,一些英式管家被注入了全新的理念,管家除家政服务外,甚至可以帮助主人管理财务以及打理公司业务。现如今,“英式管家”服务已经成为西方富豪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在中国内地也陆续出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式管家”,“英式管家”服务在服务业中被引用和运用,特别是在酒店业中被广泛运用。在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大环境和大时代下,管家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超前性。高端地产中的高端物业管理在中国当下受到了投资客和精英阶层住房者的追捧和喜欢。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物业管理需要导入“英式管家”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来提升品质和创建品牌。

一、中国内地高端物业管理发展不平衡,专业水准不高

近30年来,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改变,在服务行业,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服务品质越来越看重。特别是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经济和服务领域,更是被看作头等大事。安居才能乐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方便度、舒适度、品质度都非常看重。地产开发商不仅要重视建楼,也要重视所建物业能够保值和增值,这使得打造高品质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成为了趋势,这种趋势在高端物业,尤其是高档别墅、花园洋房、度假村等高端物业上表现尤为明显。

(一)制度缺失、观念混杂、运作失范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高档社区的住户有着全新的需求和日益丰富的生活内涵。这就为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物业要为业主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服务,以人的需求和尊重为核心,深度实现人性关怀,采用精细化管家式的物业服务,真正让业主和客户享受高枕无忧、便捷优雅的尊贵生活。但是,由于现阶段物业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从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来看,水准不高,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高端物业管理领域,存在着观念混杂、制度缺失、监管空白、运作失范的现象。人们对高端物业管理高品质的需求和现阶段高端物业管理水平低下存在着严重的失衡。

(二)从事高端物业管理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

高档社区住户对高品质物业管理的需求不断升级,只有具备专业背景、知识面广、服务理念先进、服务意识强、理论知识和基础扎实、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接受专业的管家服务培训和学习的物业管理人才,才能适应当今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品质化物业管理服务的要求。可惜,目前多数高端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服务人才,导致高端物业管理不够专业化、标准化,服务难以到位,服务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人才的极度匮乏直接影响了高端物业管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品牌。

二、高端物业管理引进“英式管家”服务理念

(一)“英式管家”解读

“英式管家”服务是西方贵族高贵奢华生活的标志,在欧洲大约有600~700年的悠久历史,到了如今,“英式管家”服务已经成为西方富豪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在中国内地也陆续出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式管家,“英式管家”在服务业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喜爱、引用。“英式管家”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家政服务领域的经典名词和专属代表,而管家服务则代表了国际家政服务领域的最高境界。它的内容涵盖了电话咨询服务、秘书式商务服务、保姆式家政服务、特约家庭保健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生活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

(二)“英式管家”服务和高端物业管理联姻

目前,多数的物业管理是为“物”服务的,也就是物业管理在于维持地产房屋等不动产(物业)正常、持续的使用和维持,一般不介入业主的家庭生活,即便是高端物业管理中,为住户提供的服务也是有限的。管家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能使业主从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工作或享受生活,是为“人”服务的,管家可以为客户打理包括财产在内的涉及居家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务。高端物业服务必定是高档化,服务范围广范化、细节化,这在传统的物业服务中是无法体现或完善的,这要求物业管理在服务的方式和要求上进行提升,而把管家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导入到物业管理中,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管家式服务要求物业公司从业主的需要出发,对业主的职业、习惯、个人喜好、性格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最终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便捷、完美的服务。把“英式管家”服务和高端物业管理结合起来,等同于业主生活中增添了一个管家或贴身秘书,业主和客户享受到的是尊重、是品质、是贵宾式的礼遇,体验和感受到的是温馨、高效、便捷、安全。

(三)“英式管家”服务理念在高端物业管理中的精髓和内涵

“英式管家”服务理念是优雅、尊贵、品质、专属、个性、高效,“英式管家”服务理念导入到高端物业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内涵:

1.品质化呈现。“英式管家”的细腻体贴周到优雅的服务让客户领略到精益求精、客户至上的物业管理质量,“英式管家”的服务理念贯穿于物业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将地产开发概念从“品质房产”营造转变成为“品质生活”的创造,让业主在尽享人生的同时感受尊崇和品质生活。

2.人性化设计。管家服务真正做到来源于人性需求并回归和满足人性需求,最大化满足客户或业主的需要。高端物业管理,一切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标准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分析客户的需求特征和需求偏好,让融入了管家服务的物业管理实现客户的满意度。比如“针对老年人或婴幼儿提供的人性化服务”。

3.私属化服务。普通社区传统物业提供的服务相当有限,而融入了管家服务的高端物业管理,除了为业主和客户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外,还能根据业主和客户的实际需要和私人定制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私属化服务,这是在一般物业中无法享受到的。私属化的服务更能够体现客户的个人价值感、成就感、尊崇感,比如“家庭健康养生顾问服务、家庭装修顾问服务”。

4.个性化需求。融入了管家服务的物业,能真正体现对人的尊重,体现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家服务中,特别重视对客户年龄、性别、心理、文化等要素的细分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打破传统物业管理中的条条框框,提供针对性的、超常规的物业服务,核心是以人为本。

三、探索高端物业管理有效服务模式、构建“英式管家”服务体系、打造高品质物业管理品牌

“英式管家”服务,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服务,除了提供一般专业化服务的保安、清洁、绿化、维修等专项常规服务外,遵循“英式管家”的个性化服务内涵,充分整合利用社会的综合资源,对业主所提供的服务面更宽、在服务层次和服务品质上也要更深入一些。英式管理服务理念导入到高端物业管理中,能有效地提高地产的升值空间打造物业管理品牌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高品质。

(一)构建“一站式”服务和360度全程无忧管家服务平台

物业管理公司设置管家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构建起“一站式”和360度全程无忧管家服务平台。管家服务中心就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执行者,所有高端物业客户需求均可以通过管家服务中心而得以实现,管家服务中心负责整合服务资源,对各特约服务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调研、筛选,负责住宅小区内的公共事务,如服务受理,手续办理、客户接待等。业主或住户只需向物业公司提出服务要求,即可解决任何问题,如同拥有了一位私人秘书般的特别管家,物业公司则有一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业管家服务队伍,随时为业主提供各种尊贵的服务。物业公司可以通过服务展示栏和搭建畅通的服务渠道,360度全程无忧管家服务,让服务无处不在、让服务适得其所,更进一步体现“英式管家”服务的周到、贴心、细致、精细、私属、优质的特性。

(二)建立客户档案,创优质生活服务

业主在享受地产业高品质硬件设施的同时,也理应享受到高品质的软件服务,针对不同的业主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也是物业管家的职责。管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业主带来贴身的需求满足。优质生活是每个人一生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优质代表健康、品味、舒适、便捷、人性化。优质生活服务的管理理念,以热情、快捷、周到为工作方针,同时以客户需求为服务根本。物业将为尊贵的业主度身订造优质生活服务,以期业主在体验物业的服务后,会以成为物业的顾客而骄傲。

(三)培养高端物业管理管家人才

当今,管家已经成为一项日益全球化的职业,在世界各地,专家粗略估计大概有超过7万人从事着高端管家服务。高薪酬、潜在的奖励旅行机会、现代社会家务管理的挑战……这些都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管家职业。

1.管家人才的素质要求。“英式管家”的从业者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要拥有丰富的生活智能与专业素养,熟知各种礼仪、名酒鉴赏、雪茄的收藏与保养、插花及家居饰品的保养、西服及正式服装的保养、水晶银器的保养、私人宴会的设计等等;更高档次的管家,甚至要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才能为那些高档次的客户服务。管家是物业服务团队的统领、是服务大师、是沟通协调专家,既有丰富的服务专业常识和经验,又能当好业主和客户的顾问和伙伴,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私家宴会,能够业主家里家外的闲杂琐事,能够像亲人朋友一样值得信赖并照顾好业主的亲人朋友,让客户感受到非同一般的温暖、温馨、优质和高效。

2.创建管家学院或者创办管家专业。当前,我国的家政学研究、物业服务研究、管家服务研究远远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化的管理,需要各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物业管理起步晚,从事物业管理的优秀人才有限,加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行业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使得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影响行业地位的提高。物业管理是新兴的行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在有条件的城市,创建管家学院或者在合适的职业院校开办管家专业,系统地、科学地培养专门人才。

3.高端物业公司内部的管家培训。为适应物业管理行业日益趋向市场化、专业化、综合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在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上,公开向社会招聘具有专业水平、实践管理经验丰富、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人员进行从业,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培育一支训练有素、身穿制服、以住户为中心的物业管理和服务队伍,为业主和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打造高端物业品牌

从目前国内高端地产情况来看,在建筑特色上越来越追求精品化,但与此同时开发商也因此过分看重高端地产的硬件设施,忽略高端地产的软件建设,这个软件建设就是高端地产的物业管理。将高端地产物业与传统物业等同管理,使得物业管理一直成为困扰高端地产的价值短板,高端地产物业管理的优劣决定了高端地产的升值空间,而将“英式管家”的服务理念导入到高端物业管理中,必然将大大提升地产的升值空间。具备完善“英式管家”服务体系的高端物业公司无疑为打造精品人居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英式管家”服务理念和服务品质导入到社区人居建设和物业管理中来,也无疑能在房地产开发中树立全新的标杆和典范,高端地产物业管理也决定了高端地产的升值空间。纵观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和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少不了先进理念、改革创新和科学管理,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今天,高端物业管理公司唯有走提升服务品质、创立服务品牌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久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我们离英式管家服务还有多远[Z]

[3]亲情管家服务模式在高端物业服务中的运用[Z]

[4]英式管家服务青岛进入房产高端物管服务[Z],

[5]恒大绿洲引入英式大管家服务模式[Z],

[6]高端物业中心服务体系方案[Z],

第3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居家养老模式 现代科技 发展

起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其在内容上除了具有家庭养老模式中的日间照料、生活料理服务外,还具有机构养老模式中的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在方式上是以社区养老网络为依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新型混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养老需求,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社会共识的、在国外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总报告起草组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4.3%提高到34.1%,这充分暗示出中国养老的社会化需要的趋势更加明显的迹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巨大的养老社会化需求之下,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趋势。

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结构现状来看,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以其他养老模式为辅。目前来看,单靠居家养老已经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同时,机构养老因其只能解决老年群体的一小部分养老问题而不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要。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

一、中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难。

(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差异化不足

部分社区仍是以家庭照顾为主。梅凯在《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一文中指出,[2]湖北省养老服务存在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二)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贴、服务收费和社会捐赠。赵素平在《养老产业快步走》一文中,[3]老年学院收取学员低廉的费用,而这一步用只占到老年学院运营费用的五分之一左右。足见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可持续。另外,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还导致了某些企业的寻租行为,如借用国家审批的发展老年产业的土地发展其他产业。[4]

二、现代科技手段在养老机构的运用及其效应:案例分析

一些有潜力有能力的养老机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并在形式上借助互联网科技,不断解决居家养老模式所遇到的障碍,不断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

以金太阳养老服务机构为例,[5]其服务项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服务产业链。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面有“一拨通居家呼叫”、“定制手机一键求助”、“GPS主动寻人定位”以及无偿救助服务。其中,“GPS主动寻人定位”鉴于老年人方向感比较差,在户外陌生环境遇到困难,打电话往往讲不清楚自己的位置。金太阳老人机的GPS采用的是主动寻人定位,即即便老人不说一句话,金太阳也能快速地在地图上定位到老人的所在位置。对于走失的失智老人,在子女的要求下,只要老人带着金太阳手机并处于开机状态,手机就能定位到老人的位置,帮助子女迅速找到老人。

与此类似,以老人护理、医疗服务、起居照顾为主要服务项目的香港颐和园护老中心,其推出的游走检测器即在院舍多处设有红外线检测器。例如,院友离开院舍范围,系统便会实时通知护理人员,避免发生老人走失意外。此外,借助移动互联平台,在社区居家医疗方面,有部分机构有专门针对医疗病情诊断的移动客户端系统,使服务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状况。

基于以上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和科技运用的案例,结合目前互联网科技和社区养老结合的相关政策,总结互联网科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作用体现如下:

(一)提高和优化了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例如,“GPS主动寻人定位”和游走检测器,都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老年群体走失的意外,优化了老年群体在社会照顾方面的保障服务。而医疗移动互联客户端则是对于老年群体锦上添花的便利服务通道。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手段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人工服务。不容怀疑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因为所从事的服务内容过多要求所致,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工,从而让服务人员缩小服务的范围。

三、现代科技对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展望

我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福利处的副处长孙文灿指出:“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以及支付、评价等专业保障,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当扮演好引领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O2O模式等方式,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坚持免费试用与产业链延伸,上门服务与大数据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发展老年电子商务、老年互联网金融、老年教育等新业态。”[6]这充分体现出将互联网科技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所需的前提假设以及不同实体配合之后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美好前景。

目前,以上假设前提已经初步得到实现。在2015年7月4日天翼展上,中兴通讯旗下的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就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宣布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以湖南为试点,以电信“千兆宽带”为支撑,综合专业化服务、数据平台、云计算等,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运行,其他谋求利益者也会寻求从中分一杯羹,如此,居家养老模式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将会被自然解决。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内容、水平以及服务方式等都会得到极大优化和创新,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居家养老模式将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史菁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 桂莉,吴兴,卉张,欣宇,陈梅,王佩,王腾.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6).

[2] 梅凯.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4(23).

[3] 赵素平.养老产业快步走[J].城市开发,2013(5).

[4] 爱老网[DB/OL]. http://ailaoweb.

com/html/news/industry.

[5] 金太阳养老服务[DB/OL]. http://

/.

[6] 孙文灿.互联网+养老,未来空间无限 (演讲)[DB/OL]. http://360doc.

第4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 设计趋势

一、住宅设计的创新观念

1、强调住宅小区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认识、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静谧、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超前性和弹性

近期,在我国一些住宅的设计是有调整、改造的余地,可以做到室内创新、新颖,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等等原因,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

3、多元化设计趋势

住宅建筑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以及居住功能要求和业主投资标准的差异,住宅建筑设计的风格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多风格、多层次发展趋势。

4立面造型更加艺术

建筑物立面造型的美观是造就优美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住宅建筑的立面造型的个性化更加鲜明,风格更加多样。当下流行的观景窗、外飘窗,不仅为室内争取到了更多的自然光线,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且使得整体建筑的立面效果更加轻巧通透,富于时代气息。

5、要求精品化

近几年,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设计要求相当高,所以,需要创新的设计手法,从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进行对比设计,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二、市场导向

近期我国的的居住方式、住宅的市场经常会有所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住宅设计趋向。目前又在不少地方出现大卧室和特大起居厅的设计,出现大卧室和大卫生间的设计。增大卧室和卫生间的面积,是人们已感到这两处是最让人能舒适享受的居住空间。而在各个时段、各个城市、城市内的不同区域,人们对住宅及其功能的挑选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是市场变化,设计师必须及时地、敏锐地掌握(最好能预测)它的变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住宅。

三、文化性、艺术性

文化性、艺术性最能反映住宅和住区的品位。住宅的外观和内部设计都应力求美观、高雅、和谐、明快、简洁,营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外地的、外国的住宅设计可借鉴,但不宜照搬。成功的做法是,通过汲取其精华,发扬本身的长处,创出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高雅作品。

各个城市住宅的外形突显出当地的文化跟地区的风貌,也是房屋的包装。住宅和住区的价值跟品味取决与文化性跟艺术性。住宅的外在和内在设计都应力求简洁、美观、和谐、明快,创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外地的、外国的住宅设计可借鉴,但不宜照搬。成功的做法是,通过汲取其精华,发扬本身的长处,创出有地方特 色和风格的高雅作品。不少发展商都十分注重这一环节,到处请名师精心设计,对方案反复推敲,甚至十易其稿,才拍板定案。成功的作品都是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结晶。

四、中心地位,现代性和实用性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住宅小区的功能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得到应用后,在住宅内办公也会多起来。健身的需要也比过去大得多。因此,在住宅单元内除了最基本的厅、房、厨、卫等空间外,适当设置书房、工作间、健身房或健身阳台、露台、化妆间、衣帽间、贮藏室、门厅等,已成为住宅新的功能空间。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单元面积作基础,一般实用型、中小型住宅单元难以办得到。住宅内部平面布局要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不让人屈就于建筑,成为建筑的附属。而是符合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具有较好 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一些高品位优秀住宅设计近年发展了设计理念,丰富了设计思想,取得成功,使住宅室内布局显现人的中心地位,更加实用、舒适。

五、住宅的层数构成

一般来讲不同类型的住宅区都应该将住宅空间密度控制好,而且保证能够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足够的绿化面积和建配设施。绝不应为了经济收益,牺牲环境,影响环境,从而盲目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住宅层数的构成应从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保证环境良好的原则出发,合理地科学地规划。一般来说,小城市和镇的住区应以多层、低层住宅占绝大多数,适当建一些中高层;大、中城内住区应是多层、低层、中高层住宅相结合,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郊区住宅小区应以多层、中高层住宅为主,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中心区还可以适当建一些超高层。别墅小区应适当控制。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楼房均应设置电梯。

六、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是动静分区、人车分流。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 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 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七、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用结合绿化来构造社区的休闲场所。以贴近人舒适为宗旨的设计,着重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八、信息化、配套设施

从了解当今的信息状态,随着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 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第5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年人的医疗资源使用明显增加,在美国占人口总数12%的老年人,其医疗费用却占医疗资源的80%。老年人不但体弱多病,而且常有病情变化,经常需要辗转于多个学科就诊,尽管费尽周折但得到的医疗服务却是不全面、不连续的,传统医疗模式很难有效地解决老年人所有的医疗问题。另外,有研究显示,近3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某些日常生活活动(洗澡、穿衣、如厕、活动和吃饭)功能障碍〔1,2〕,基本生活需要帮助;而生活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跌倒、压疮、关节挛缩者增多,其医疗资源使用明显增加〔3~5〕。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都很重要,这就需要一个能提供全面服务的医疗模式〔6〕。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在一个中心为老年患者提供包括急性和慢性长期医疗及社会支持服务,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一系列研究,现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有效和成功的模式〔7,8〕。

1 PACE的起源和发展

PACE起源可追溯到1971年,在旧金山的中国城,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华裔老人不愿意入住护理院(nursing home)〔9,10〕;当地的社区领导根据英国日间医院的模式,认为建立日间医疗和护理服务中心能使这些衰弱老年人延迟或避免入住护理院。在1973 年,由老年管理机构(Administration of Aging)、加利福尼亚州政府(the State of California)和健康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集资建立On Lok社区成人日间护理中心,这是PACE的雏形。在1975年增加了家庭支持服务,1978年纳入基础医疗服务,此后不断完善其服务内容和管理模式,可为患者提供急性和慢性长期医疗服务(包括基础的全科医疗服务和专科会诊),并提供其他辅助服务包括开药、化验、X线检查和提供耐用的医疗设备,必要时也可安排住院治疗或入住护理院。1983年,On Lok服务形式被认定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救助(medicaid)开始试验性共同对其出资,结果发现:在医疗费用方面,PACE较传统的(根据服务来付费,feeforservice)模式节省费用15%,并且平均每年能将获得的总收入5%来作为储备资金〔11〕。1986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示范项目,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其支付费用,并开始称为“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ACE)”。1997年美国平衡预算法案(Balanced Budget Act)将PACE模式正式确立为在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永久项目,并规定各州可为达到医疗救助标准的老人提供PACE服务。从本质上看,PACE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居住于社区,但达到入住护理院标准的衰弱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康复和社会支持服务〔7〕。

2 PACE的具体事宜介绍

2.1 PACE的服务对象 必须是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居住在PACE中心的服务区内、经由州医疗救助机构批准并证明其符合该州入住护理院标准者。患者是自愿参加,但一旦进入PACE,只能接受PACE中心的工作人员或与PACE中心有协议的医生或医疗机构的服务〔7〕。

2.2 PACE的目标 在一个机构内为衰弱的老年患者提供急、慢性医疗服务, 使患者得到全面、连续和有效的医疗;同时也提供生活支持和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以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和延迟衰弱老人入住寄居机构〔7〕。

2.3 资金来源和使用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CMS)根据疾病分类和病情分级系统(Hierarchical condition Categories,HCC)来根据每个患者的所患疾病的病种、病情等情况预测每个患者可能需要的医疗费用,按月给PACE中心支付费用,其中医疗救助中心支付的部分约占2/3,不同州之间差异也较大〔12,13〕,不符合医疗救助标准的患者需要每个月自己支付这部分费用(约3 000~5 000美元),患者加入该项目后不再需要支付任何医疗费用。每个PACE中心把所有资金融合在一起,统一安排使用。尽管PACE中心独立核算,但他们不会采取减少服务的方式来减少开销,因为这样会导致患者后来需要更多的和更贵的医疗服务;相反,PACE中心可以为患者提供超出通常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支付范围的服务(如为患者支付电费或煤气费),旨在使每个患者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和生活照顾并保持最好的状态。另外,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CMS)以及州政府管理机构(the State Administering Agency,SAA)来制定PACE服务的细则并监督其履行情况。

2.4 多学科工作团队 PACE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团队服务,由全科医生、有处方权的护士、临床护士、家庭医疗护士、作业和物理治疗师、营养师、药剂师、护理人员、娱乐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负责转运患者的工作人员,以及与PACE有协议的专科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组成。患者加入PACE后,所有专业人员共同对其进行评估并制定治疗计划;并且所有工作人员每个季度要对每个患者进行再评估,共同制定未来3个月的治疗计划。PACE团队成员也共同直接参与患者服务,每天召开多学科团队会议来讨论患者的状态和近期发生的新情况,并及时调整诊治疗计划。这种团队的工作模式能确保患者的医疗和社会需求得到及时、全面的满足。

2.5 PACE的服务特色 PACE中心由一个日间护理中心和门诊构成。根据规定必须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基础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康复治疗、个人护理、营养咨询、娱乐治疗和提供用餐。通常每个PACE中心服务120~150个患者, 每周开放5~7 d〔7〕。其特色服务内容如下:

2.5.1 全面、连续的老年服务 PACE的日间护理中心承载着该项目的主体服务,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这里展开的。每天上午日间护理中心的班车到患者家里把患者接到中心,患者在这里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娱乐、读书、与同龄人交谈等,由生活护理人员、护士、社会工作者、娱乐师陪伴和照顾,这有利于老年人维持功能,避免因衰弱而脱离社会。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护理人员提供生活护理(如洗澡、理发、如厕等),中午在中心统一用餐。PACE中心有药剂师定期审核患者的用药,保证其合理有效(也有护士协助患者用药)。另外,患者可很方便地在PACE中心的门诊就诊、随诊,并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康复治疗或专科治疗。患者如病情平稳,可每个月在门诊部随诊1次。由于整个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患者情况都很熟悉,若病情有变化也能得到及时发现、评估、以及快速诊断和治疗;若经处理后病情稳定,则可和其他患者一样乘坐中心的班车返家。若患者病情严重则会安排其住院治疗或入住护理院,PACE中心的医生会参与患者在住院或入住护理院期间的医疗。

2.5.2 预防性干预 预防为主是PACE的重要目标。预防性干预措施既包括传统意义的预防医学(如疫苗)又包括预防性医疗和社会支持。对衰弱老人进行预防性医疗,一方面指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急性加重,来维持功能和减少致残;另外也包括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居住环境安全评估、每年进行抑郁筛查等、以及用药管理(提高依从性、常规监测用药、及时调整处方和避免不良反应)等。预防医疗可降低住院发生率〔7〕,有研究表明,入组PACE的衰弱且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的住院天数与普通老年人群相当〔14〕。社会支持方面,如“延伸服务”(respite service,短期的替代护理服务,使主要负责护理患者的人员得以休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虐待的发生。

2.5.3 健康愿望和临终关怀治疗 纳入PACE 项目患者多是高危患者,研究数据表明PACE的服务群体:平均年龄为80岁,平均有7.9种疾病和3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15〕,平均生存期是2.5年〔16〕。所以PACE的医生和团队其他成员都高度重视与患者讨论健康愿望(advance directives),了解和明确患者对生命晚期的医疗需求情况。这是PACE预防健康指南的一部分,也是质量控制的一项内容。如前所述,在PACE服务的这个老年群体,延长寿命与提高生活质量两者常不能兼顾,而PACE是通过增强患者功能使其能尽可能长时间在社区独立生活,更多关注的是患者生活质量。通过预先与患者及家属讨论患者的健康愿望,加强患者、家属和医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了患者的自主权,提供了高质量的临终医疗服务。

由于PACE纳入的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如上述),临终关怀治疗是PACE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美国,临终关怀治疗是针对预计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目前多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在许多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肾病、痴呆、帕金森病,很难判断生存时间;但对于入组PACE的患者,因为整个医疗团队熟知其病史、功能状态、社会关系和心理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价,并且充分了解其生命终末期的抢救事宜和医疗目标,所以很多患者能更早地开始接受临终关怀治疗;另外,PACE服务也是力求全面解决患者问题,所以即使患者预后不明确,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治疗,这使更多患者获益〔17〕。

3 PACE的成功之处

PACE既可以使患者、医务人员、家属受益,也可以为社会节省医疗资源。首先,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可获得全面、连续和及时的服务。有研究表明,PACE入组者较接受传统医疗服务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和更高的医疗满意度,在社区居住时间更长〔16,18,19〕。其次,医务工作者可从团队工作模式中获益。PACE团队的所有成员在不同环节直接参与解决患者的多种问题,这可增进医患沟通,有助于能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进而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病情变化;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不是一个人来处理患者的复杂问题;另外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专长〔7〕。最后,患者的家中照料者也是受益者。需要入住护理院的老年人是需要有人(如家属)照顾才能生活在社区。PACE中心可提供直接护理、协调护理并全面安排医疗计划;也可根据需要提供“延伸服务”(如前述)、或为家庭成员提供咨询以及增加家庭护理时间或患者到成人日间护理中心的时间〔20〕。这些可使家属从中获益。

PACE是有效价比优势的项目:PACE可以节省医疗费用,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付费方式比较,PACE服务的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21,13〕。一些自费的个人也觉得PACE较其他寄居机构或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在费用方面更有优势。实际上,所有PACE中心在运行过程中都逐渐积攒了一定的储备资金〔7〕。

4 PACE的发展局限性

尽管PACE是一个成功模式,但PACE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截止2008年,全美仅在29个州开设了共61个PACE服务中心〔10〕,其制约发展因素包括:

4.1 募集启动资金困难 要建立一个PACE中心必须具备成人日间护理中心、PACE门诊部、其他辅助的配套设施、招募和培训员工、具备抵御费用透支的贮备资金和流动资金,项目启动的前期投入较大,近期收益有限,需要经过数年才能达到收支平衡〔7,22〕,这是建立新的PACE中心受限的重要原因。

4.2 存在与PACE竞争的服务模式 一些州政府开设的或社会性的项目也可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个人护理和家政服务、社会性日间护理(但不包括医疗服务)、以及生活帮助(assited living)等服务,因为这些服务模式费用低而具有竞争性,但因为他们没有包括医疗服务,实际上也不省钱〔22〕。

4.3 PACE本身的特点也限制了更多的患者入组 首先,入组PACE后,患者必须放弃以前的医疗关系,其专科会诊和基础医疗医生、入住的医院、护理院和药房都是指定或有限制的,所以患者和家属会感到失去了自主权〔7,22〕。其次,几乎所有的PACE入组患者要符合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双重资格,而对不符合医疗救助标准的中等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吸引力有限〔7〕。此外,PACE的许多活动是围绕日间护理中心进行的,有的患者觉得参加日间护理的中心活动是一个负担〔22〕。

5 全面的老年人服务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可能

PACE模式起源于旧金山的中国城,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理念相同,在我国似乎可以借鉴。PACE是由多学科团队在一个中心共同为衰弱老年人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和社会服务,可以使衰弱老年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生活在社区,也可节省医疗费用。但由于两国的国情、医疗政策和医疗模式不同,如何在我国建立一个具体可行的PACE模式,需要老年学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Winblad I,Jskelinen M,Kivel SL,et al.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in three birth cohorts at old age over time spans of 10 and 20 years〔J〕.J Clin Epeidemiol,2001;54(10):101924.

2 Covinsky KE,Palmer RM,Fortinsky RH,et al.Loss of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older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medical illness:Increased vulnerability with age〔J〕.J Am Geriatr Soc,2003;51(4):4518.

3 Walter L,Brand RJ,Counsell SR,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index for 1year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after hospitalization〔J〕.JAMA,2001;285(23):298794.

4 LaPlante MP,Kaye HS,Kang T,et al.Unmet need for personal assistance:estimating the shortfall in hours of help and adverse consequence〔J〕.J Gerontol B Psychol Sci,2004;59(2):S98S108.

5 Sands LP,Wang Y,Mc Cabe GP,et al.Rates of acute care admissions of frail older people living with met versus unmet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needs〔J〕.J Am Geriastr Soc,2006;54(2):33944.

6 Kodner D.The quest for integrated system of care for frail older persons〔J〕.Aging Clin Exp Res,2002;14(4):30713.

7 Eng C,Pedulla J,Eleazer PG,et al.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PACE):an innovative model of integrated geriatric care and financing〔J〕.J Am Geriatr Soc,1997;45(3):22332.

8 Feder J,Komisar H,Niefeld M.Longterm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an overview〔J〕.Health Policy,2000;19(1):4056.

9 Greenwood R.PACE is this the future of longterm care〔J〕?Nurs Homes Long Term Manag,2001;50(1):337.

10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What is PACE? 〔WWW Document.〕UR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12 access date: Feb,2009.

11 Temkin Greener H,Mukamel DB.Predicting place of death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participant versus program characteristics〔J〕.J Am Geriatr Soc,2002;50(1):12535.

12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PACE and Medicare risk adjustment〔EB/O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808 access date:Feb,2009.

13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PACE capitation rate setting issue brief #3 executive summary〔EB/O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97 access date:Feb,2009.

14 Wieland D,Lamb VL,Sutton SR,et al.Hospitalization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rates,concomitants,and predictors〔J〕.J Am Geriatr Soc,48(11):137380.

15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Who does PACE serve〔EB/O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50.Access date:Feb,2009.

16 Ryan SD,Tuuk M,Lee M.PACE and hospice:two models of palliative care on the verge of collaboration〔J〕.Clin Geriatr Med,2004;20(8):78394.

17 Richard S,Leigh T.Managed death in a PACE:pathways in present and advance directives〔J〕.J Am Med Dir Assoc,2006;7:33944.

18 Mukamel DB,TemkinGreener H,Delavan R,et al.Team performance and riskadjusted health outcomes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J〕.Gerontologist,2006;46(2):22737.

19 Mukamel DB,Peterson DR,TemkinGreener H,et al.Pr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enrollees′ outcomes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J〕.Milbank Q,2007;85(3):499531.

20 Gong J,Greenwood R.The business of PACE,Part 2:ten key lessons learned from two successful PACE programs〔J〕.Nursing Homes Long Term Care Management,2003;52(5):605.

第6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一、什么是观光工厂

(一)观光工厂“生”于欧美,“长”在台湾

“观光工厂”起源于欧美。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与民生消费相关的工厂观光化已经存在多年。据统计,英国大约有1000家工厂开放给游客参观,美国则约有500多家观光工厂。最早的荷兰海尼根啤酒厂、英国Wedgewood瓷器厂、日本北海道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都是热门的“观光景点”,可以说是“观光工厂”的先驱。日本近畿大学景观工学领域副教授冈田昌彰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工厂夜景就引起了许多爱好者的关注,走进工厂基地发现到处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橡皮管和巨大的水箱,在复杂和细致的工厂内,可以从兢兢业业的劳动者身上体会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独特美感。

台湾的“观光工厂”善于“推陈出新”,从国际和本土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更丰富的发展条件。在借鉴了欧美、日本的发展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台湾地区结合自身自然、人文、消费需求及产业诉求的特点,极大程度的发挥了“后发优势”,后来居上。从2003年开始,台湾当局成功打造了119家“观光工厂”,遍布全台。台湾的新一代“观光工厂”,适应时代潮流的演变,强调服务为主,加入创意设计与展览的产业观光,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兴趋势。

(二)观光工厂是典型的“第六产业”

经济学上对产业分类是将农林牧渔列为第一产业,加工、制造、采矿、建筑等归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而传统的三次产业之间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还相对独立、界限分明。主要由一产进行基础物质生产,二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造,三产通过市场、销售、运输、包装等技术手段,产生一定的附加价值。

但在新兴工业时代,由于互联网的产生,更多跨界融合已经不能完全划分出产业的界限。随着技术的发展、闲暇的增加,体验经济营运而生,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新业态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我们从数学计算角度来讲,“一产+二产+三产=六产”或者“一产×二产×三产=六产”,因此,这种跨界融合后的产业也可被称为“第六产业”。观光工厂就是融合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资源,集生产制造、知识教育、旅游休闲及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典型的“第六产业”。“第六产业”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的内涵和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中三产的比重,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消费、促进就业,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观光工厂创造另外一种“体验经济”

观光工厂提供给消费者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之旅、文化之旅,创造出另外一种体验经济新兴形态。“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 是派恩与吉尔摩在1999年提出的概念。体验经济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过去,体验经济的一个优秀范例就是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迪斯尼乐园。米老鼠跳出传统二维动画的局限,已经发展为结合主题乐园、娱乐、餐饮、动漫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台湾每一家观光工厂都以调动消费者五感(视听触嗅味),让消费者在每一个环节获得听见、看见、闻见、摸见、尝见的立体化体验为核心诉求,同时在工厂内设置自己动手制作环节,寓教于乐,最终以消费者享受体验的服务、带走体验的产品、回味体验的过程而完成一次整体的营销服务。以位于台北莺歌的宏洲磁砖观光工厂为例,磁砖产业的信息既专业又复杂,业者须从认识原料、生产流程、质量标准认定及施作方法的一系列介绍中规划一套让消费者浅显易懂的参观路线,提供消费者教育及学习机会,达到最优的消费过程,直至创造多次消费和交叉消费。

二、大陆发展观光工厂的条件与基础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

大陆从1978年开始实施全面经济改革,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决策。长期劳动力过剩的状态在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迅速成为要素竞争的关键因素。2002年开始,随着全球贸易的微妙变化,在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小范围出现“民工荒”。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更加重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加,制造业快速发展也进入一个瓶颈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优化,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民收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当前政府的重要目标。

从“十五”以来,我们的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在发生细微的变化。直到2012年,三产的比重才首次超过了二产。2014年,三产比重达到48.2%,基本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重要目标。尽管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三产比重还相对较低,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在农业和制造业基数依然很高的情况下,如果能“软化”一产和二产,将产业价值中心向三产转移,对于实现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将会事半功倍。

(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市场条件

就目前大陆的科技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来看,我们已经进入大规模民生消费的阶段。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全年手机销量超过4亿部,智能手机占比超过9成,汽车销量2349.19万辆,国内旅游总花费接近3万亿元,出境游花费约1400亿美元。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内需市场极其旺盛,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的消费模式也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发潜力非常巨大。

从科技管理的角度来看,实施观光工厂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需求的跨界融合,是一项创造新价值的研究。因此,只能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分析实施条件、技术准备、人才匹配、市场导向、需求偏好、持续条件和规范标准等各个环节的资源、要素与禀赋。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促成各相关领域的交流、整合,提升某些领域的研发能力,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

那么,有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具备了实施的科技与研发条件,加之观光工厂的成熟发展模式以及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特点,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目前市场条件的一个产品设计。

(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优势

中国大陆的自然资源可以简单概括为八个字:丰富多样、潜力巨大。地貌旅游、水域风光、气象气候、生物景观等,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十亿人次。从每年各个假期的旅游数据来看,游客满意度并不高,景区还是单一以门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没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式的、进出拍照式的旅游还是常态。以常规的旅游线路为例,华东五市往返5日游这样的旅游带来更多的是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旅游的愉悦感并不能提高。

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民俗和历史,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近50处。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物载体,将这些自然和文化的资源更加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既能达到保护资源、传承文化、传递美的目的,又能满足消费者参观游玩的需求。这就是观光工厂正在打造的文化传承与体验经济理念。

三、引进观光工厂的政策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管理和孵化机构

观光工厂是以技术指导、科技研发为导向的文创项目,而非完全市场化自我成长的旅游项目。在台湾对该类创新计划属实验性,均以研究单位来推动。研发计划可拆成不同的分项计划,但配合任务要求,加强计划的整体性规划与“接口控制”(interface control),最终成果是可付诸实施的系统或解决方案,体现整体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和全局性,同时充分考虑具体项目的现实需求和可操作性。

台湾当局将观光工厂计划交由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而非“观光局”。因此,若大陆引进观光工厂,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和孵化机构,实行项目辅导制,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项目孵化。既要强调项目的研发能力和孵化实力,合理打造“互联网+”模式,将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效结合,更要重视研究工作,做好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调研,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消费特色的观光工厂,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台湾模式。

(二)构建完备的评价标准制度体系

台湾在发展观光工厂的过程中,也逐步构建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对近120家观光工厂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与指导,推动孵化新的观光工厂。自2008年工研院制订了观光工厂辅导事项与评鉴制度,包含观光工厂主题、厂区空间规划、导览解说与体验设施、企业形象与文宣设计、观光工厂营运模式,共计五大评鉴要素。每年通过系统的审核机制对观光工厂进行了全面的监督。

因此,我们建议在大陆设立的观光工厂,首先因地制宜体现本地特征,同时满足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切实做到有标准的个性和有品质的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第三方的研究机构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评价体系的指标既要借鉴台湾经验,又要考虑大陆的文化背景;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保证观光工厂可以快速复制,便于后续监督与改善,形成持续的考核机制。

(三)结合本地特色,多层级解决问题

简单复制台湾经验,并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引进观光工厂:宏观层面,以园区为单位规划成为观光工厂体验园,形成交通、餐饮、游乐、教育为一体的观光载体。打造成类似迪斯尼乐园的观光工厂大型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观层面,以大型企业为抓手,构建符合产业特性的新型观光工厂,提高企业品牌附加值。同时,让消费者了解该产业的安全形象,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微观层面,以中小微企业为对象,针对工厂实际情况,依据产业特性转型为观光工厂。

主要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1964,商务印书馆.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从《诗经》算起,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有3000 年。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无论是庙堂祭祀还是亲朋酬答,处处离不开吟诗作对。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历史上都曾盛极一时。近一个世纪以来,各种新诗流派亦大放异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最近这几年,随着电视节目的推波助澜,中国又掀起了“古诗词热”。

有人不禁会问:如今喜爱作诗的人多吗?《诗刊》编辑刘能英给《t望东方周刊》的说法是:虽然很难准确统计当下创作传统诗词的民间人士有多少,但保守估计有数百万之多。

在刘能英看来,互联网给传统诗词学习和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让诗词的文化生态有了极大的转变。这个观点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副院长蔡世平不谋而合,他认为,当下民间诗词创作群体中最活跃的人群是“网络派”,他们以中青年居多,题材多反映当代人的都市生活或乡间情怀。

线上交流诗词,线下登门相聚

“从最近30年来看,传统诗词创作几乎是10年一个台阶。1987年到1997年属于复苏阶段,1997年至2007年是复兴期,2007年至今可以说呈现一定的繁荣景象。并且,最近这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诗词创作中来。”《诗刊》编辑部副主任江岚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迎接这股创作热潮,1957年创刊的《诗刊》,在创刊56年之际首次推出增刊《子曰诗刊》,刊名取自孔子名言“不学诗无以言”,专门刊登当代传统诗词。“来稿量非常大,平均每个月都有3000首左右。”江岚说。

按照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副院长蔡世平此前的观察和总结,现在传统诗词写作群体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诗词学会派”,以中华诗词学会和全国各地学会的会员为主体;第二类是“学人派”,以高校教师为主,该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学养高,写作多严格遵循传统;第三类是“网络派”,也是当下民间诗词创作群体中最活跃的人群,他们以中青年居多,题材多反映当代人的都市生活或乡间情怀。

李世明就是“网络派”中的一员。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湖北麻城的一个小山村,一直以种植养殖为业。

初入社会时,李世明偶然得到了一本王力著的《诗词格律》,由此开始自学诗词。但当时苦于找不到人指点,“只能自己慢慢去悟去写”。

真正让李世明的诗词创作得到提升,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尽管偏居一隅在大别山山麓的小山村中,他仍可以在网上与诗友们交流,还常有诗友登门相聚,“从古到今,从意境到韵律,大家无话不谈,其乐融融”。

“通过网络开阔了视野,结交了全国各地很多喜爱诗词的朋友,受益匪浅。有了这么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写作质量才有了质的飞跃。”这么多年下来,李世明创作的诗词已有1000余首。

对此,在辽宁省鞍山气象局担任专职副书记的董秀辉深有同感。“网络上认识的诗友从线上走到线下,大家坐在一起谈论诗词,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古代文人雅士聚时,也不过如此。”董秀辉告诉《t望东方周刊》。

董秀辉的网名叫金金乐道,受家庭影响从小接触诗词,现在写诗之余,还在网络上免费给网友讲解诗歌,讲课时间通常是早上6点到8点,董秀辉称之为早读课。

在刘能英看来,互联网给传统诗词学习和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让诗词的文化生态有了极大的转变。

工作之余,刘能英还在一家专门开展诗词教育的微信公众号担任讲师。两年时间里她教过的学生有8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学生年龄横跨老中青,职业也是多种多样,“有国家各大部委的领导、各地宣传部的官员,也有中小学老师、公司职员、大学生,甚至还有驻外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诗词网校,课程免费

网络空间里,民间自发成立的众多诗词网校,也成为传统诗词爱好者学习、创作、交流诗词的重要平台。烟雨楼潇湘词苑、古典文学院、翰林辞赋院、中华传奇诗词学校等,都是受网民欢迎的机构。

烟雨楼潇湘词苑创办者李志刚告诉《t望东方周刊》,该网校创办于2011年,教学方向以词为主,有学员1000多名。根据学员的基础和水平,网校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

初级班主要教填词的基础知识,学员学习用浣溪沙、鹧鸪天等常用词牌进行创作;在中级班,学员开始掌握填词技巧,会创作定风波、一剪梅等各种类型的词牌;高级班也叫创作班,要求学员用沁园春、满江红等长调进行创作。

“很多从创作班出来的学生,在当地诗词学会或者诗社成为了中坚力量。”李志刚说。

让本刊记者意外的是,烟雨楼潇湘词苑创办6年以来,所有的课程全部免费。对此,刚刚从湘潭市政府部门退休的李志刚解释说,“我本人非常喜欢诗词,诗词如果不能传承下去,非常可惜。人们需要精神食粮,诗词符合人们对美的向往,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且,人一辈子不做点事也浪费了。”

免费教学的诗词网校并不少,中华传奇诗词学校是另外一家。创办者李永杰告诉《t望东方周刊》,作为一家公益性网校,中华传奇诗词学校的教学囊括了诗词曲赋联。授课老师有8位,来自于地方诗词学会。上课时间一般是晚上8点到10点,一个星期上一次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江浙、湖南、东北等地居多。

网上诗词学校的学员地域分布,和日前第三届“诗词中国”大赛组委会的“诗词地图”不谋而合。该赛事由中华书局发起,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大赛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诗友参赛投稿,征集到的原创诗词作品突破22万首,投稿量排名靠前的省份(直辖市)分别是:湖南、江苏、广东、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浙江、辽宁、北京、四川、黑龙江。

由网校等民间网络群体举办的公益奖项白雀奖,也吸引了众多“网络派”诗词作者。该赛事创办于2013年,“目的是筛选、收集民间普通人创作的优秀格律诗词并出书保留。这些原创作品是这个时代的记录,不能遗弃。”白雀奖发起人邹雅冰告诉《t望东方周刊》。

邹雅冰介绍说,迄今为止,白雀奖收到的投稿量已有4万首,其中海外华人投稿也不少。每月一期赛事,每年出一本《白雀奖年度获奖作品》。上百位来自网校的老师组成了白雀奖的评委组、外联组、收卷组等,这些老师全部都是做公益。

“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93岁高龄的叶嘉莹认为,与西方诗歌的起源不同,中国的传统诗歌以表达内心的感动为主,“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每个人心中都是有的,诗的最大作用是让人心不死。

在董秀辉看来,创作诗词并不难,会与不会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但要达到一定水平,需要生活的积累和文字的锤炼。写一首好诗,不仅要了解古代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生活。

李世明的诗词总是贴近自己的生活。他曾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活:做过送水工、建筑工,甚至两度下山西煤窑。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一直在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心境。”

2015年秋天,板栗之乡湖北麻城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板栗价格非常低。李世明感慨之余,写下绝句:育成一树费经年,嫁接修枝魂梦牵。愿得辛劳求硕果,谁知栗贱不余钱。

作为一名农民,李世明最喜欢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朋友们也总说我的作品有田园诗风,自然纯朴,情感真实。”

在北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工作的张秀玲,写诗也是源于表达情感的需要。2012年,42岁的她因为陶醉于冬雪的美丽,即兴作了几首小诗,并拿出来向网友们“炫耀”。因不懂诗词格律,诗作被指有诸多不足之处。但通过这几首小诗,她认识了一些懂诗的人,并在他们的引导下进入网络诗词学校,“开始了正规的学习”。

刚学会写诗时,张秀玲曾遭到父亲的“嘲笑”,后者是一名林业局退休工人。“父亲会背诵很多经典诗词,但他不会写。在父亲的眼中,诗词是神圣的,是高不可攀的,他不相信这么平凡的我能够学会用诗词表达情感。”张秀玲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说。

后来,张秀玲的词作《高阳台・剪影秋光》获得白雀奖年度大奖,病榻上的父亲拿着她的奖杯看了又看,一脸骄傲。

词中写道:“书成不恨西风老,恨飞鸿、不去关山……人生何故多离苦?把春心、都付荒园。诉清宵,叶影摇摇,夜色潺潺。”

谈及创作初衷,她告诉本刊记者:“我先生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在外辗转,当时秋后又去了玉门关。因为地处山区信号不好,又没有确切的地址,一直联系不上。惦念中,遂有此作。”

第8篇:家政服务的起源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农民工闲暇生活方式的调查,对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探讨,认为农民工闲暇时间不足,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闲暇活动具有同质性、单调性和消极被动性,闲暇空间具有封闭性,闲暇心态具有无奈性。影响农民工闲暇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自身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关系、城市居民评价、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闲暇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化。

关键词:农民工;闲暇生活;特点;影响因素;城市化

前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闲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投以了极大的关注。选择怎样的闲暇时间利用方式,就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层面。良好的闲暇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研究在中国虽然不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与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没有其他的学术研究多,尤其在“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的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上有所欠缺。而在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继续涌进城市,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数目也将会继续增加。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对于推动农民工文明健康的闲暇生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实践上,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把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社会互动等方面,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发展状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闲暇的研究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百年多前已产生了休闲学,形成了包括古典派、阶级特权观点、闲暇三要素论、整体论及现代论等在内的诸多流派,而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闲暇进行了研究,其理论非常丰富。关于闲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闲暇的定义。学者们从时间、社会活动、存在方式以及心态等四个角度对“闲暇”进行定义。对于社会学家来说,闲暇更多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个人时间分为个人必需时间、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其二、衡量闲暇的指标。分别是闲暇率、闲暇工作时间比和闲暇公平度指标;[1]其三、闲暇活动类型。包括延伸性工作、人力资本积累、精神活动、休养娱乐和消极行为等等;[2]其四、闲暇特性的变化。法国思想家法拉格在1884年写的被视为闲暇社会学诞生标志的《闲暇的权利》中指出,闲暇既是劳动所得,也是一种人生条件或人权。[3]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提出“闲暇”是劳动创造的,生产力提高产生闲暇时间,他把闲暇同享用文化财富、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4]T.B.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以闲暇的分配为轴心建立社会经济理论,揭示了闲暇的社会功能、闲暇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关于闲暇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闲暇的著作和论文并不多,有关闲暇的理论也是译自国外的研究,但随着国人对闲暇的关注,近几年来,有一些关于闲暇的实证研究。王宁在《对中国有闲阶层休闲趋势社会学考察》中提到了闲暇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了具体的阐述,把闲暇生活方式等同于闲暇方式,认为闲暇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指的是闲暇活动和过程的总的特征和形式。[5]224较早进行生活时间分配研究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雅林教授等,他们于1980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的九个镇中,对城市居民进行了时间分配状况的调查,并从闲暇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北部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分配。1988年,他们又在黑龙江省的九个城镇实施了样本容量为1000人的生活时间分配调查,并对1988年和1980年的资料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6]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的闲暇生活状况进行描述,并利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与闲暇生活状况进行交互分类,从中分析被调查群体在闲暇生活方面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文化程度差异等。

但是目前大多数闲暇研究都是从城市居民、社会性别视角和健康等方面展开的;很少有涉及农民工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的闲暇生活,对农民工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缺乏理论上的细致、深刻的探讨。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大多停留在农民工个性特征与闲暇生活方式的差异的描述与比较上,如张戈的《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而关于农民工闲暇生活更深层次的探讨不算多。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闲暇:杰弗瑞•戈比给闲暇的定义是,“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的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7]布赖特比尔将休闲定义为生存所需以外的时间,亦即在完成生理上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做的事情以及谋生所需后所剩余的时间,即可以自由运用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任由我们决定或选择来使用。[8]罗伯茨更是将休闲直接定义为相对自由地从事非工作的活动。[9]由此可见,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都是研究和定义闲暇的主要内容与视角。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田翠琴和齐心在总结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后,对闲暇给出的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定义:闲暇是融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者为一体的多层面的复杂现象。[10]闲暇时间主要指除去生产经营的劳动时间、生理需要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活动是闲暇时间的载体,主体是闲暇活动的内容。闲暇心态包括闲暇生活的主观感受和闲暇价值观两个方面。

2.闲暇生活: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其自由支配时间内的活动方式。闲暇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消遣性的娱乐活动。(2)提高性的学习创造活动。其主要功能在于恢复人们在劳动中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潜力。认定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是否合理,就要考察闲暇时间利用的质量如何。[11]

(二)资料收集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的数据。问卷采用发放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的总体为南京市所有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数量大而分散,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抽样,所以选择了农民工大量聚居的建邺区、白下区、玄武区等三个地区,在每一区抽取50个样本,从而构成本次调查的150个样本。样本采用偶遇式抽样的方法获取。

(三)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特征

本研究在收集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观察了解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过程中,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回收率为96%。在调查的144名农民工中,已婚的有68人,未婚的有69人,其他的(即离异或丧偶等特殊情况)有7人;男性91人,女性53人;20岁以下的农民工5人,20—29岁的农民工80人,30—39岁的农民工25人,40—49岁的农民工27人,50岁以上的农民工7人。其中家政服务类的有12人,餐饮服务类的有25人,其它服务类的有18人,建筑类的比较多,共有43人,而简单技术类的有29人,从事技术制图的有8人,办公室工作的有9人。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工做的还是一些技术性较低的工作。

下图一和图二显示了被调查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状况。图一说明,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据报道,2007年,南京市城市职工十月一号起将会调整工资,最低工资水平将达到850元。[12]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的农民工的工资都是超出南京市最低工资水平的。图二说明,虽然有少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初中生、中专生以及职高生仍旧是农民工群体的主要构成。

(二)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现状

1.农民工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个人闲暇生活的必要前提。闲暇时间分配是一种时间配置的状态,通过对时间的“测量”,可以反映人的存在诸方面的状况,借以体现各种生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五天”工作制,并于2000年实施“五一”、“国庆”长假制,使中国城市居民深受其惠,闲暇时间大幅增长。本次调查研究的是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不容乐观。

表1工作日的闲暇时间

变量名称1小时以下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4小时以上总计

频数(人)10364330196144

百分比(%)6.925.029.920.813.24.2100.0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民工在工作日的闲暇时间是1—3个小时。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很大的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过长。不论是在哪一个行业工作,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基本上是一个普遍现象。单以建筑业为例,农民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10.99小时,只有7.5%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法定8小时以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者”比例却高达44.1%。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4小时以内的人只占0.5%,有20.3%的农民工每周的工作时间在84小时以上。同时,有74.7%的工人每月的休息天数在3天以内,也就是没有达到劳动法所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的标准,一个月完全没有休息日的人数却超过了1/3,达到了36.5%。[13]78在问到是否有休息日时,66%农民工的回答是“不放假”,只有少数人能够一个月休息4天(见表2)。而2001年11月的调查显示,北京居民休闲时间每周平均为5小时44分钟,闲暇时间在工作日为4小时46分钟,休息日为8小时9分钟。[5]144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居民目前的闲暇现状较好,大多数城里人能享受国家法定规定的114天假日,但是,相对于农民工这一群体而言,他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非常少,闲暇时间资源的供给很不充裕。调查中,很多农民工反映,每天过的就是“工作——吃饭——睡觉”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基本没有闲暇时间。

表2是否有休息日

变量名称频数(人)百分比(%)

是4934.0

否9566.0

总计144100.0

2.农民工闲暇生活的主要活动

表3闲暇活动频率(%)

变量名称经常偶尔很少从不总计

看电视、电影或录像20.112.561.85.6100.0

看书看报看杂志35.49.052.13.5100.0

打麻将或打牌3.517.438.241.0100.0

听广播1.413.931.353.5100.0

与同事亲戚朋友聊天40.351.48.30100.0

唱卡拉OK、跳舞0.72.116.081.3100.0

逛街或逛商场73.67.618.10.7100.0

去酒吧、茶吧、公园00.713.985.4100.0

上网33.326.48.331.9100.0

打电话、发短信11.844.443.80100.0

体育运动、健身运动03.56.989.6100.0

培训学习1.45.616.077.1100.0

休息,什么也不干52.838.27.61.4100.0

表3示,农民工经常参加的闲暇活动前六项依次为:逛街或逛商场、休息、与同事或亲戚朋友聊天、看书看报看杂志、上网、看电视电影或录像。中国人传统的“三闲”(闲逛、闲呆、闲聊)活动仍然是农民工的最爱,闲谈得知,虽然书报杂志也是农民工主要闲暇活动之一,但他们所看的书报也仅限于消遣性读物,而不是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书籍报刊。看来,花钱少和不需要动脑子是这些闲暇活动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活动种类不丰富,闲暇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他们的闲暇活动以消遣性活动为主。消遣性活动,完全是为了消磨无聊时间而进行的,对自身的个性完善发展并无直接益处。这些活动者大多以消遣的态度来投入活动,基本上没有刻意的追求。而类似于“培训学习、健身运动”等层次较高的闲暇方式,对于这些农民工来说,离他们很远,就是偶尔参加,人数也是极少的。调查也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选择经常“上网”的比率居然为33.3%,比选择经常“看电影或录像”的比率还要高。很显然,网络已经渗透到农民工这一群体了。

3.农民工闲暇心态

闲暇是个人的一种心态,一种体验。从调查中看出,农民工对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并非完全一致。

表4时间类型的满意度

变量名称生产经营时间个人休息时间消遣娱乐时间文化学习时间

频数

(人)百分比(%)频数

(人)百分比(%)频数

(人)百分比(%)频数

(人)百分比(%)

满意7350.76545.17854.28760.4

一般3524.35236.13423.63625.0

不满意3625.02718.83222.22114.6

总计144100.0144100.0144100.01441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对自己的各个时间类型还是比较满意的。评价自己的生产经营时间“满意”的达50.7%;而对个人休息时间“满意”的有45.1%;文化学习时间“满意”的更是高达60.4%;对消遣娱乐时间“满意”的也有54.2%。可以看出:即使闲暇时间不多,闲暇活动不充实,也有约一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闲暇生活较满意。这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农民工尚缺少对闲暇生活质量的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自身闲暇生活要求不高的情况。

表5闲暇生活观念

变量名称同意不同意

频数(人)百分比(%)频数(人)百分比(%)

闲暇时间过多,会影响挣钱8357.66142.4

闲暇活动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9767.44732.6

人生不能没有休闲,总干活没意思13694.485.6

有劳有逸是人生规律14399.310.7

闲暇活动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素质13795.174.9

闲暇时间可有可无,对自己影响不大11579.92920.1

找不到活干时,才闲着消遣9868.14631.9

闲暇时间是学习的好机会13795.174.9

闲暇生活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闲暇生活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而其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闲暇观念就是对劳动与闲暇的看法。中国素来有强调劳动,不愿意为闲暇花费金钱和时间的传统观念。从表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认为“闲暇时间过多,影响挣钱”;而且有67.4%的农民工认为“闲暇活动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79.9%的农民工认为“闲暇时间可有可无,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对工作与闲暇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工作要比闲暇重要,挣钱才是最主要的,从而出现主动工作,被动闲暇的现象。农民工进城打工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所以他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多工作,多挣钱,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水平。而且现阶段农民工闲暇消费意识淡薄,闲暇消费在农民工的消费序列中仍然是满足物质消费之后的消费,或称“剩余消费”,闲暇消费还未提上农民工的消费日程。

(三)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特点

根据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总结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农民工闲暇时间不足,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

“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亦称休闲权。这是对于劳动者来讲比其他权利更实际、更有益并能使其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权利。”[14]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普遍工作时间较长,而且还经常加班加点,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会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倍受损害。而且,农民工对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都在不断拓宽,城市中的完化设施和闲暇场所也已经比较丰富,但这些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无法享用,难以参与到城市文化生活中来。

2.农民工闲暇活动具有同质性和单调性

如果把闲暇活动划分为消遣娱乐型、社交型、提高型和闲呆型四种活动类型的话,那么从表3可以看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更多的是消遣娱乐型和闲呆型,社交型和提高型几乎没有。看电视电影,与同事或亲戚朋友聊天,逛街或逛商场,打牌打麻将等都属于消遣娱乐型的活动;休息、什么也不干就属于闲呆型的。从总体上讲,虽然跟那些依然在农村劳作的人比起来,城市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有所改善,但在整个城市生活中仍然属于偏下水平,他们很少涉及除了温饱以外的需求,在他们的闲暇生活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还只是传统的“三闲”,这种状况使得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类享受和发展性消费相当的贫乏,导致他们的闲暇方式也表现出高度同质而单调的特点,除了工作便是吃饭、休息、睡觉。

3.农民工闲暇心态具有消极被动性和无奈性,闲暇空间具有封闭性

以农民工目前的生存状态来看,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基本上还只是一种为了恢复和补充生理机能的体力休息行为。农民工参与闲暇活动不是为了自足,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是懒散的,主要是为了休息,能够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劳动,所以工具性色彩比较浓,而技能要求和与人交往的强度都处于低水平。

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其文化适应力弱,使得他们只与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的突破这一交往圈(见表6),46.5%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期间结交到的新朋友都是老乡,只有28.5%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做朋友,这在客观上就使农民工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不能参与城市公共闲暇资源的分享。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地位,阻碍了农民工对闲暇生活的积极参与,因此,农民工很难从闲暇中得到快乐和幸福感,导致他们被动的闲暇和无奈的满意。调查得知,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仍是以老乡、家里为主,其中找老乡的有35人,占24.3%,找家里的82人,占56.9%,两者合计占81.2%,找一起打工的人和城市朋友帮助的,只有27人,仅占18.8%,这表明他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归属感,文化心理归属感仍是乡土文化。

表6主要的新朋友

变量名称频数(人)百分比(%)

一起工作的农民工1510.4

老乡6746.5

亲戚21.4

一起工作的城市居民4128.5

总计12586.8

缺失值1913.2

总计144100.0

注:缺失值这一部分的十九个人是没有交新朋友的人,所以在这一项没有做出选择。

(四)影响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因素分析

1.农民工自身因素

从农民工本身来看,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及社会关系等,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影响都很大。

第一,从农民工的收入来看,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受到收入状况的强制约。农民工的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第二职业收入、股票、证券投资、存款利息、补贴救助、他人馈赠、经营利润等所有收入)在城市中属于偏下的水平,主要集中在700至1000元之间。总体来看,有27.8%的农民工每月要花部分钱在子女教育上,在这其中,有47.5%的农民工每月花在子女教育上的钱超过200元;由于许多农民工都是在工作地方订购三餐,所以大部分农民工每月用在吃饭上的钱都是210元;用于住宿费用的平均支出为92元,因为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住的单位集体宿舍;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占总开支的比例在10%(以上资料是笔者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累加从而取平均数所得)。而在调查中得知,有38.9%的农民工对目前的收入状况不满意,30.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状况只觉得一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满意。因此,这样的经济条件,使得农民工在闲暇消费上几乎为零。

第二,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41%的农民工都只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成人教育,也没有接受过上岗技术培训或者就业培训。而无论是对闲暇时间的正确应用、计划与安排,还是对闲暇生活中各种活动内容的把握,都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与技能。农民工闲暇生活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农民工没有掌握相应的闲暇技巧以及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影响。

第三,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那些技术要求低或者根本没任何技术要求、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需要资金投入的行业。农民工的工作保障低,再就业能力差,从事第二职业的人也较少,调查中只有8个人从事第二职业。农民工普遍面临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他们无法预期到自己的工作能干多长时间,随时有可能被解雇。农民工都是一年干一年的,每年春节后就是他们又一个工作的开始。与非农民工相比,农民工的职业变换更频繁些。[13]79在这种工作不稳定的状况下,农民工是很难有心思去闲暇的,也缺乏闲暇生活的保证。

第四,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关系网非常狭窄,主要是血缘和地缘关系。城市居民拥有的人脉比较广,他们在政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方面拥有很多的社会关系,能获得社会效用和互相交往的也就比较多。相对而言,农民工拥有最多的社会关系就只是老乡和一起打工的农民工友,能获得社会效用和互相交往的比例也就比较小,从而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频率都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尤其是交往活动。

收入有限,文化不高,工作繁重且不稳定,缺乏社会关系,绝大多数农民工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样,随意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

2.社会因素

首先,从市民角度来看,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村人口有许多消极评价,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会影响到城市社会治安。但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把自己看成是农民,他们有着永久留居城市的意愿,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是城市却不能完全接受他们。走出农村打工,农民工是以一种不平等的身份进入城市的,他们被视为“二等市民”,他们生活在城市居民异样的眼光中,经常要忍受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指指点点。他们的衣着十分寒酸,外地口音相当明显,在公共场合很容易一眼就被认出来。一些城市居民往往认为他们素质低、愚昧无知、缺乏教养,他们在城市的盲目流动会破坏城市的社会秩序,影响城市的形象。农民工在市民的印象里是个犯罪率较高的群体,所以,市民往往对他们退避三舍。笔者在一个广场上玩的时候也观察到,广场的中央大多是衣着大方得体的城市居民,跳舞,聊天,打太极,而农民工常常则是三五一群站在广场的周边,看着城市人的夜间活动,脸上满是兴奋、羡慕,在同伴之间的推推搡搡中,有着想参与其中的渴望,可是他们就是没有迈出那重要的一步,可能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中间有一道无形的壁垒将他们挡在外面。闲谈时,一位农民工就反映,虽然很想玩,但是有一次他鼓足勇气过去玩的时候,旁边的人用一种怪怪的眼神看他,然后三三两两地就走了,远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其实去的时候就有点心虚,总感觉那不是我们能去玩的。”由此可见,市民对农民工认识的不全面所引起的消极的不友善态度,也影响着农民工的市民化。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闲暇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己经比较丰富,但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无法享用。尤其现在有些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商业化、高档化,连普通大众都无法享用,更不要说外来农民工了。除此之外,农民工所在的工作单位也多数没有图书室和娱乐室,农民工没有书报可读,没有电视可看。城市社区的文体活动主要以市民为对象,很少有专门面向民工的文体活动。最主要的是,城市闲暇消费成本太高了。在调查的农民工当中(表7),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觉得闲暇场所的收费太高了,没有农民工觉得这些闲暇场所的收费低,有的农民工甚至对这些场所的具体收费完全不知道,因为不知根底,也不敢去接触。

表7对这些闲暇场所的收费态度

变量名称频数(人)百分比(%)

一般

不知道

总计9868.1

2819.4

1812.5

144100.0

没有电视机,没有报纸,看不起电影,没有书看,也没有能看书的地方。许多农民工看的报纸都是城里人丢掉的,一张报纸他们反反复复地看,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舍不得买报纸。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以打牌、聊天、闲逛等打发闲暇时间。这样的生活多么空虚,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极度匮乏,他们难以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因此,他们被隔绝在现代城市文化文明之外,独居一方孤岛。

小结

通过对南京农民工闲暇生活的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总体上是贫乏的:闲暇时间不足,闲暇活动具有单调性和消极被动性,缺少提高型和社交型活动,主观体验是无奈的满足,普遍缺少幸福感。他们的闲暇需求其实并不高,但由于受到自身和社会种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生活。这给农民工的身心、个人发展、维权、社会交往以及城市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农民而言,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已经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没有摆脱农民闲暇生活的传统性。虽然他们正在逐渐靠拢和趋同城市生活,但在闲暇生活上,农民工难以介入到城市生活,这也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化。

从全国的趋势来看,农民工规模仍会继续扩大,在城镇定居的人数将逐渐增加,并且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因此,研究农民工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闲暇生活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但目前仍要积极引导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尽可能改善农民工的闲暇生活,以促进农民工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另外,目前在各个行业从业的农民工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很多农民工也倾向于和老乡联系。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地方己经开始在农民工中发展工会、打工者之家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在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面还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此外,一些针对市民的活动,比如市运动会可以引入农民工参加。还要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要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闲暇活动,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1-44.

[2]吴焕文.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80-83.

[3]郭景萍.我国农民闲暇福利现状与合理化构建[J].求实,2005(3):53-58.

[4]刘晨晔,许征帆.劳动_休闲_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个内在逻辑基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40-42.

[5]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

[6]王雅林,董鸿杨.闲暇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75-105.

[7]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休闲研究译丛,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

[8]BrightbillCK.TheChallengeofLeisure[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0:247.

[9]RobertsK.ContemporarySocietyandGrowthofLeisure[M].London,NewYork:Longman

PublishingGroup,1978:325.

[10]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11.

[11]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469.

[12]吴杰.南京城市职工工资最低标准即将上调[N].扬子晚报,2007-9-2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