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村镇住宅建设;节地;节能;环保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村镇也出现了相对繁荣的现象,不少村镇兴建了楼房,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住宅条件有了更多的讲究。但是,近年来,在兴建住宅的同时发现了不少村民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使村镇住宅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很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还农村一片自然的生态环境。由于村镇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尚未经过多次的人工开发,所以在村镇住宅建设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指日可待的。
一、土地和空间利用的可持续性
1.合理规划用地,预留一定的土地空间
首先,在城镇住宅建设的总体规划上,要合理布局,为未来的土地利用预留一定的空间,避免土地浪费。与城市相比,村镇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足且建设成本较低,能满足大部分村民的住房愿望,所以很多村民都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建设一定面积的房子。这无疑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给未来的住宅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在规划建设房子的时候,要合理布局,最好要求各个房子成片聚集在某一片区域内,这样就可以为未来的住宅建设预留了充足的土地,而且避免了土地资源浪费。
2.充分考虑住宅建设设备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村镇住宅的建设周期大约为10年,这大大浪费了建设材料。为了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结合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把高新技术应用到建筑上,使建筑物更加环保,而且能循环利用,减少大自然分解污染物的压力,对建设美好环境做出一份努力。在建设村镇房屋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墙体等的可维修性。例如,当墙体破裂的时候要保证其安全性,不能使它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
二、促进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村镇建筑不同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主要为一层田园式或者双层小康别墅住宅,所以应当推广应用体现底层建筑特色的墙体材料。现代新型材料由于具有轻便、隔热、保暖等优势而慢慢取代传统的黏土砖。适合村镇住宅建设的几种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有新型黏土砖、非黏土砖、钢丝网架墙体石膏空心板墙体、GRC板类墙体等,村镇居民可根据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风俗习惯等来选择合适的墙体材料。例如,住在广东地区的村镇居民可选用那些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如无机保温材料中的膨胀珍珠岩、加气混凝土、岩棉、玻璃棉等,有机保温材料中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其中无机材料有不燃、使用温度宽、耐化学腐蚀性较好等特点,有机材料有吸水率较低、不透水性较佳等特色,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2.推广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作为新型的一次能源,对环境无污染,应当在村镇住宅中得到推广应用。太阳能建筑经济实用,不必考虑劳务支出、设备维修等问题,对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太阳能采暖室内清洁卫生,贮热体以辐射形式散热,舒适宜人,经济价值更为可观。综合我国的国情,开发设计太阳能建筑,完善太阳能装置,建设被动式太阳能村镇住宅,对我国的村镇住宅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村镇为多数人所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也能为村镇居民减少成本,方便村民使用热水资源,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3.推广沼气的利用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酸碱度和隔绝空气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沼气的发酵原料主要来源于养殖业的牲畜粪便(养牛、养鸡、养鸭场的牲畜粪便)、农产品废弃物(作物秸秆)以及生活中的有机垃圾,其中作物秸秆是最常见的沼气发酵原料。沼气是一种环保的能源,不仅为用户带来便利,而且能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换句话说,村镇居民不仅获得了沼气能源,而且还能将发酵后的残渣和沼水利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沼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因此,在进行村镇房屋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能源的利用,使清洁能源进入到平常百姓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4.节约水资源
我国的很多村镇水资源充足,很少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但是多数村镇居民的节水意识不够强,造成水资源浪费。在村镇住宅建设中,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珍惜好每一滴水,使每一滴水都有意义。在很多发达国家中,都采用了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了家庭饮用水量,还在污水中提取有用的有机物并将其充当肥料,促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村镇居民的节水意识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政府要引导人们学会节约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综上所述,为了使村镇住宅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做好村镇住宅建设的总体规划,使村镇住宅在布局上更加合理、规范,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采用先进、环保的建筑材料来建设住宅,才能保证村镇住宅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村镇居民的环保意识、节水、节能意识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胡莹莹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会展;新模式;虚拟会展;实体会展
1.中国会展新模式产生的背景
1.1 会展业的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瓶颈的矛盾已见端倪。
2012年城市展馆总数量为245个,总面积达1528.6万平方米。其中,已建展馆230个,总面积1364.42万平方米;在建展馆10个,总面积104.9万平方米;待建展馆5个,总面积59.08万平方米。从展览面积来看,在TOP100展览项目分布的城市中,广州以448.91万平方米位居首位,占比29%:排名第二的是上海的318.65万平方米,占比21%;北京排名大三,占比9%,展览面积为85.15%。实体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现在我们国家土地是一个供给非常紧张的资源。
1.2 世博会的最大亮点网上世博会的成功和影响力
2012年上海世博会的最大亮点,在世博会进行时,网上世博同时进行,让不能到上海的观众也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并且凭借其在国际上的额影响力,加速催生了商业新模式——3D虚拟会展。此外,世界虚拟展会、微软虚拟展会、3D房展、3D传媒、3D金博会等等也相继涌现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会展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虚拟会展的发展,技术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技术的发展才能使会展的展出取得最好的效果随着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3D技术的发展以及三维虚拟技术的发展,为虚拟会展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4 国外的虚拟会展业发展迅速,吸引着国内会展业向其学习
德国的汉诺威展利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在网上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展示系统,并且增加了互动环节,给参展商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参展商数量众多,而且交易量巨大。世界虚拟展会的“Fair N Fair”3D虚拟展会平台在2009年正式成立,宣告全球会展业进入3D时代。2012年2月举办的世界第一个医疗旅游虚拟展会以及在线健康旅游交互展会说明虚拟会展越来越有新意。
2.中国会展发展新模式简述
2.1 虚拟会展简述
虚拟会展是指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的展览及贸易活动,使用三维虚拟技术能实现立体互动,让用户亲身体验。其是对实物展览会的虚拟,展览的组织、展出及展览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组展者、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交流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虚拟展览系统按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运用图文声像以及环视图展示物品和场景,这类系统因表现形式的局限,不能更生动、更全面的展示;单纯的三维场景展示,用户可以随意漫游,但只提供展览会的表面形式,不提供展览内容与展览场景的关联;既提供三维场景,也提供实际展览内容,并与三维场景结合在一起。虚拟会展有很大的优越性:一是突破现场展会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展会;二是虚拟展会具有易于管理和组织、成本低廉、高效率、便利和快捷、低碳环保的特点。
2.2 会展新模式虚拟会展+实体会展模式简述
2.2.1 虚拟会展不可能取代实体会展的原因
展品是展览活动的核心,是展览的主角,一切展览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展品而展开的。展品必须是能使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感受到信息的事物。
传统展览具有展出时间的规定性、举办目的的时效性、实施地域的选择性、观众对象的针对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等。两种展览除了都采用“看”的方式相同之外,传统展览还采用与举办目的相适应的了解、沟通、咨询、洽谈、品尝、试验、研讨、、评比、奖励、交易、表演、娱乐、联谊、公关等活动方式,这些都是虚拟展览所望尘莫及的。
由于无法身临其境,对虚拟展览中各类信息的真伪判断和可信度,网上信息的相关法规尚无法健全,供求双方对信息传递的实现心中无数遥遥无期等都是不能与传统展览相比拟的。
2.2.2 虚拟会展+实体会展模式的可行性
由于网络展会的模式模糊和传统展会的主导地位,中国会展业进入网络时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从长远来看,网上会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成为现代展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代替部分实物会展,从而实现实物会展和网络会展并存的局面,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因为网上会展有不受时空限制、节省展览交易成本等优势,很多商品和服务都适合在网上进行展览和销售。如网络图书展就有绝对优势,因为图书没有过多的质地的要求、尺寸的要求,在网上看到的这本书和书店买到的书几乎没有差别。
另外,从目前网络交易的商品清单看,网络交易的对象正从数码产品迅速扩展到服装、电器、日用品、玩具、个人护理品等众多产品,而这些产品正是我国制造的优势所在,也是目前办展频率最高的产品。这些产品将来都可以作为网络会展展示的对象,市场前景好。
此外,会展业的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瓶颈的矛盾已见端倪。政府不可能无止境的耗费大量土地进行场馆建设,同时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网络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
3.结语
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和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虚拟会展模式的发展,但实体会展的主导地位和固有优势决定了其必须存在。可见,我们既要看到目前实物会展的优势,也要前瞻性的看到网络会展的优势,尤其是网络会展的后发优势和趋势,为大力发展网络会展,共创低碳会展经济做好一切准备。因此,虚拟会展与实体会展模式相结合是未来中国会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对不足进行互补符合现实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研究会.2012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R].
[2]郑仕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会展发展展望[J].企业家天地,2010.
[3]王悦.网上世博催生商业新模式——虚拟会展[J].企业管理,2010.
[4]于静娜.国内虚拟会展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
关键词:下料长度预埋波纹管张拉注浆封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四新”技术不断的提高,房屋结构设计理论日趋完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建设工程当中。尤其在我国的大中城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获得建筑产品利用率的最大化,“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可以大大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其应用范围主要在大型商场、车库、工业厂房、桥梁、高层建筑等大中型建筑中,在民用与工业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后张法预应力工程与同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跨度大自重轻。②一般可以节省钢材30~40%,跨径愈大,节省愈多。③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使用荷载下不出现裂缝,即使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常遇荷载下也无裂缝,刚度大等特点。
由于以上特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大中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形式分为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两种结构形式,无粘结预应力主要适用于梁、板、柱结构,而有粘结预应力主要适用于梁结构中,现将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工艺简述如下。
1施工前准备
首先,根据预应力曲线布置图计算预应力钢筋的下料长度,并组织人员按此下料单进行下料,在下料过程中,不同尺寸长度的预应力钢筋应进行编号,其下料长度与施工图的预应力梁号相对应,并应用标签粘贴在每根相应的预应力钢筋两端,用透明胶缠牢,以便材料进场堆放和施工时查找方便。其次,根据设计图纸对有粘结波纹管径的大小进行选择加工,并根据预应力梁的跨度确定波纹管长度(原则是保证材料运输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接头),接头管按每个300mm长在波纹管加工厂加工完成。最后,根据施工图纸计算注浆瓦盖、注浆管及其它辅助材料等。
2预应力钢筋安装
首先,在非预应力钢筋骨架形成后,根据预应力钢筋曲线坐标焊接支架,钢筋支架连接在坐标点附近的箍筋上,保证预应力筋曲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其次,预埋波纹管道,按着预应力筋曲线支架,从预应力梁一端逐节穿入,波纹管连接在梁外进行,并保证两侧波纹管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用黄胶带在接头处缠牢,待波纹管全部穿入预应力梁后,采用16号线在曲线支点处绑牢固定。第三,在波纹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处进行打孔,绑牢注浆瓦盖,采用16号线进行绑牢,在拧紧加固前,将用一段12号钢筋从瓦盖入口处穿入,使瓦盖入口与波纹管孔眼对齐,再进行拧紧固定。第四,预应力筋穿束,根据钢筋标签挑选预应力钢筋,按着设计要求进行编束,穿束前,预应力钢筋应调直,根据预应力钢筋长短组织人员一字排开,预应力钢筋前端应做包头处理,包头采用锥形塑料帽套在预应力钢筋上,并用黄胶带缠紧防止脱落,穿束时,对准前端波纹管口缓慢进入,当预应力钢筋束运行到曲线低谷上行时,穿束人员应用力均匀一致,并有一名专人跟随预应力钢筋束端头同步前行,以便处理特殊情况发生,预应力钢筋束前端将要穿过通长波纹管时,跟随人员要检查梁端头普通直角钢筋位置的正确性。第五,垫板安装,采用16号铁线将波纹管端头固定在设计标高位置,然后将垫板套装在波纹管上并固定在梁端,并保证垫板表面与预应力钢筋相垂直。第六,安装局压网片,按图纸设计要求在梁端焊接局压网片,并保证局压网片与波纹管相互垂直,网片上方与梁主筋按设计间距要求固定连接。第七,安装注浆、排气管,在梁侧模未安装前应将最低点和最高点注浆、排气管线安装完成,在最低点注浆管安装后应用16号线将注浆管与附近的箍筋绑扎牢固,防治浇筑混凝土施工时脱落。
3预应力钢筋张拉
张拉预应力前应满足以下两个必要条件,第一、预应力混凝土要达到设计强度的100%;第二、张拉前预应力梁侧模应拆掉。张拉前准备,首先清理垫板,保证垫板表面无杂物并与垫板表面应直接接触,安装锚具前,应将超出垫板喇叭口处多余部分的波纹管截掉,保证预应力钢筋束张拉时在与垫板连接的喇叭口处不受波纹管约束,安装锚具时应将垫板端预应力钢筋束自然散开,喇叭口处预应力钢绞线无交叉,锚具安装完毕后钢绞线外露长度应保证张拉长度。如果设计要求超张拉的,应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进行超张拉。
施加预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构件的质量,所以在施加预应力时必须按设计要求准确地进行拉张。张拉设备连接完毕后,张拉千斤顶应空载往返行程两到三回,张拉时要遵循对称张拉的原则进行张拉,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初步张拉后,用盒尺量测预应力钢筋长度,并做好记录,然后再进行终值张拉,再进行量测终值长度,并对每根预应力钢筋的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比较。
4波纹管注浆
在预应力筋张拉后,一般要在14d内及早注浆。注浆一般分两次进行,每一孔道宜于两端先后各注浆一次两次的时间间隔一般为30min~45min(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先压住的水泥浆已充分泌水又未达到初凝),以保证注浆的饱满,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也可采用一次性注浆的方法,在施工前应提前对试制的梁进行灌浆试验:调整水泥浆的水灰比,尽量减少泌水率。通过试验证明在一定的水灰比情况下,一次性注浆就可以使孔道饱满。在这个基础上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水泥质量和水灰比,采用了一次性注浆的方法,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后从检查孔抽查注浆质量,证明注浆饱满,完全符合质量标准。
注浆前,应采用水泥浆将锚具端头进行封闭,防止在注浆时水泥浆从锚具夹片处溢出。连接好注浆设备,各工作环节的施工人员就位,首先应根据设计水灰比拌制水泥浆。其次,注浆时应从预应力曲线最低点处向两侧注浆,当两侧排气孔连续不断的冒浆时,停止注浆,并将两侧排气孔进行封闭,拔出注浆枪头嘴到下一根预应力波纹管依次进行注浆。待注浆浆液达到初凝状态时,再用同类配比水泥浆分别从注浆孔和排气孔进行补浆,保证波纹管内水泥浆饱满,预应力筋与波纹管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工作。
孔道注浆一般是先下后上,一次性尽可能将集中在一处的孔注完。若中间因故障停止作业时,要立即将孔道内的水泥浆冲洗干净,以便重新注浆时,孔道畅通无阻。对于曲线孔道和竖向孔道一般应由最低点的注浆孔压入,由最高点的排气孔排气和泌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注浆工作要特别注意温度的变化,温度过低(一般指低于5℃)时,应对梁体预加温,然后方可注浆,并要在灰浆强度达到其设计要求之前,保证其温度正常;而在气温较高(一般指高于35℃)时,也要采取降温措施:比如搭凉棚、夜间作业等。
5封锚
二次补浆完成后,剔除梁上外露部分注浆管和排气管,并使用手持角磨机对张拉端外露预应力钢筋进行切割,使其从锚具外露长度不小3cm,并在锚具端部进行支模,采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对端头锚具进行浇注,使其封闭加以保护。
以上几点是在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施工中不断总结得出的施工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提高预应力结构施工技术水平,为预应力工程领域的建设事业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台湾省地形图,完成1~2题。
1. 台湾岛上的河流具有短小流急、水力丰富的特点,与这一特点无关的是( )
A. 岛屿面积狭小 B. 地形以山地为主
C. 降水丰富 D. 森林覆盖率高
2. 有关台湾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主要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
B.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吸收外资,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模式
C. 出口商品中以初级产品为主
D. 台湾属于海岛,发展重化工不会对台湾的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读图,完成3~5题。
3. 该区域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4. 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 拦沙蓄水 B. 发电灌溉
C. 防洪抗旱 D. 调节气候
5. 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 乙――封坡育林育草,含蓄径流
C. 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 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读图,完成6~9题。
6. 图中山脉M为( )
A. 雪峰山 B. 武夷山 C. 巫山 D. 贺兰山
7. 图中P、Q为我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分别是( )
A. 葛洲坝、三峡 B. 小浪底、三门峡
C. 龙羊峡、李家峡 D. 三峡、葛洲坝
8. 图中P、Q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
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②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③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④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 在图中P处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首位目标是( )
A. 灌溉 B. 发电 C. 航运 D. 防洪
10. 我国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城市都设有大气监测站。北京更是由分布在城区的各监测点组成一个监测网,监测大气情况,且每天都公布空气质量。下面所列各项,在空气质量日报中完全正确的是( )
①可吸入颗粒物 ②总悬浮颗粒物 ③氮氧化物 ④二氧化碳 ⑤二氧化硫 ⑥二氧化氮 ⑦一氧化碳 ⑧一氧化氮 ⑨氮气 ⑩臭氧
A. ①③⑤⑦⑨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⑦⑩ D. ①⑤⑥⑦⑩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测站在筑坝前后测得的该河流两条全年 流量曲线,读图回答:
(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A是 补给,B是 补给,C是 补给, 根据是:A ;B ;C ;
(2)请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 ,原因是 。
(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的 地区。
12. (1)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 、 、 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人类必须走 的道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就是当地水、土中缺 造成的。某些干旱地区常见到的氟骨症(骨关节僵硬),是当地环境中 的含量过多引起的。我国北方常见的克山病是缺少 造成的。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管辖下的 、 和 。
(2)当前,世界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 )
A. 厄尔尼诺现象
B. 拉尼娜现象
C. 酸雨现象
D.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国土资源是指( )
A. 国家的土地资源
B. 国家的自然资源
C. 国家的全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D. 一个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4)下列现象中哪些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
A.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
B. 上海市地面下沉
C. 我国北方地区的春旱
D. 厄尔尼诺现象
(5)下列项目中,能促进环境良性循环的是( )
A. 三北防护林
B. 引滦入津
C. 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
D. 东北林区在发展木材加工业
13. 读上海市略图,分析回答: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A ,B ,C ,D ,E ,F ,G 。
(2)右上图是上海钢铁工业基地布局示范图,读图分析回答:
①图中A、B两钢铁厂建于50年代,试分析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宝钢的工业布局属什么类型?根据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评述宝钢布局的合理性。
【关键词】主题词 农村 矿山生态 恢复与治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农村环保工作量大面广,琐碎复杂,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矿山资源集中于广大农村,矿区生态因矿业活动而失衡,(如空气污染、水体酸化、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景观破坏等),并威胁到人体健康,矿山开采加工企业污染问题、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问题日益成为农民朋友关心的热点环保问题,解决这一难题是每个环保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农村矿山生态恢复简述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最天然的生态系统,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的过程。矿山生态恢复研究是生态恢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有关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第一个综合性行政法规是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讨论并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的颁布对于我国生态恢复工作有着里程碑的意义;1988年我国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使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此后,我国还陆续颁布了《矿山资源法》、《地址环境管理办法》、《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三农问题的关注持续增强,2012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对农村矿山进行恢复与建设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抓手。
二、 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已经起步,在实践中中国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农村矿山生态恢复面临着工作量大,所需资金投入大,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止2006年需要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的矿山项目设计40余个矿种共456个治理项目。二是缺乏综合了性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法律由各行政部门负责起草,往往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管理角度出发出台相关法律,非但不能形成一套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相关法律体系,相反成了各部门相互推诿塞责、维护本部门利益的工具。
三、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的举措
1.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机制
首先本着“谁破坏、谁修复”的工作原则,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环保部门负责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监管工作,把矿山企业作为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的主体,对露天矿的外排土场、煤矿的矸石山、尾矿库、矿井形成的采空区和塌陷区等暴露的一系列环保问题进行生态功能修复。通过加强监管,对于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得到落实。
2.提高资源开采及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我们知道,地下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多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暂时的利益对地下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开采方式粗犷,下游的矿产品粗加工企业(如洗煤、选矿厂)多采用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极为普遍。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现有国营矿山8000多个,个体矿山企业达到惊人地23万多个,废弃物的排放、堆存不仅破坏和占有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导致区域重金属污染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 ,并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因而,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显得刻不容缓:一是要加大矿山资源整合,整小为大,从而在技术和资金上保证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率,杜绝矿产资源的浪费;二是矿产资源埋藏浅的也要采取地下开采方式,降低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三是鼓励下游的矿产品加工企业采用资源高利用率、高附加值的成熟生产工艺,加大落后产能、小产能企业的淘汰力度;四是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引进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项目,鼓励和帮助企业转型发展;五是部门联动、强化执法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土小企业予以坚决取缔。
3.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矿产开采过程中被开采活动所破坏、不通过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矿山废弃地包括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露天开采场、受污染土地及塌陷区。对其进行治理有以下几点措施:
(1)对矿山废弃地进行人工覆土还林、还田。我国对矿山废弃地人工覆土还林、还田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已经堆存煤矸石、尾矿以及其他矿渣,没有采取前期预处理措施的矿山废弃地,在不破坏取土场土地的情况下,取适量土壤覆盖在需要恢复的废弃地上,形成50cm厚的土壤压实层;另一类是在煤矸石、尾矿以及其他矿渣堆存之前,先把堆存场 地的表层土壤取走并选择合适的场地(有一定的防止水土流失、防风抑尘措施)予以保存,煤矸石、尾矿以及其他矿渣堆存完成后,把保存的土放回原处压实即可。覆土完成后,根据当地的水文、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具有固氮能力、根系发达、耐贫瘠、播种栽植较容易等特征的植物进行栽植。
(2)加大尾矿库和矸石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尾矿库和矸石山因其含有大量重金属,并通过淋溶等途径造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治理一是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比如尾矿砂制砖,煤矸石制砖等,不但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采用包括物理法的、化学法的和生物法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目前修复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且技术相对成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是生物处理法,它的优点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使其无害化,从而使被污染的土壤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如果矿山废弃地突然不是强碱性或强酸性不建议使用化学法。
(3)对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露天开采场、受污染土地及塌陷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对于利用采矿区废弃场地、排土场、矸石山和尾矿库堆积场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工业、农业项目予以一定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对此类项目优先进行审批,如有的企业不仅仅把建设花园式企业当做一句口号来喊,在尾矿库闭库后,对尾矿库进行综合整治,恢复植被,建设景观,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后花园,不仅对尾矿库进行了治理,也积淀了企业文化。
四、结论和建议
在课程统整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让各学科借助备课组、教研组的力量,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其次是梳理本学期教学中可以统整的知识点,形成学科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个指南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以及学科融合的统整点等方面。它是学科教师统整教学的依据,但并不会将其直接用到课堂中,因为它缺乏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实施阶段,除了要依托指南外,还需要借助一个完整的教案。因为教案能使指南具体化,能给指南的使用提供重要的案例和参考,同时也是落实统整的重要抓手。最后,每学期结束后,及时修订指南,让其常用、常改、常新。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课程统整的尝试和思考
在学校课程统整项目的引领下,地理备课组设计并更新了《地理学科课程统整指南》,并在此指导下,编制了部分统整教学案,对跨章节内容进行了统整教学的尝试。实践后发现,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统整教学有很多可取之处。
1.突出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初中地理新人教版的教材共4册,每册教材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内容联系紧密。由于学生不能熟练掌握教材,加上受常规教学的影响,很容易让学生的知识碎片化,使他们不会迁移运用知识。虽然教师也经常强调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如果能将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统整教学案的方式呈现,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以八年级的土地资源和农业为例,分别属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两部分,彼此学习的视角不同。对学生而言,他们与土地、农业生产的接触很有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但在教学中可以发现,两节课中“土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两部分内容的相似度很高,因此教师就可尝试着对教材进行重组,把这两块内容编制成统整学案,让学生一并学习。教学案的版块设计可逐层递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填空,初步感受知识的相似度;其次进行图文转换,把重点内容落在空白的农业和土地的地区分布图上,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在各类图框中填出相应的农业部门、土地类型、农作物、重要分界线等,还要归纳出自然环境等各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炼浓缩统整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
2.提高建构知网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能否被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的旧知掌握牢固,那么新知的吸纳就比较顺畅。但现实是,学生对地理课不够重视,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分析、总结能力薄弱,在融汇贯通、迁移运用方面更有所欠缺。因此,必要的统整教学能降低学生学习新课的难度,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新课、吸收新知。例如,在学习降水、河流的过程中可以统整水资源的内容,用概念图来体现和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知网建构模式,无论在新课还是复习课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体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各种循环系统经常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背后总有其原因。但对初中生而言,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如果所学内容在同一课中,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尚能有所理解。但如果需要分析的问题分散于多个章节中,学生的理解难度就会倍增。而解决类似问题的良好对策,就是统整教学案。例如,分析我国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形成原因时,就牵涉到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多章节的内容。教学时,可通过统整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并知晓什么叫做整体性。再如要让学生认识到降水、河流、水资源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圈环境的整体性,也可以通过统整教学来实现。
4.增进学科学段的融合性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汲取其他教材、学科和学段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比如,教师可以进行不同版本教材的统整,挖掘不同版本教材中值得借鉴的内容,以深厚教学的内涵,扩大教学的外延。也可以进行不同学科的统整,如在学习“长江”时,可以结合语文和历史中的相关内容;学习“俄罗斯”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三次更名,欣赏俄罗斯的油画和芭蕾,这便是与历史、美术和音乐的融合。另外,还可以进行初高中学段间的统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学段的内容。比如,讲到“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季风气候”时,就会涉及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问题,初中只侧重于现象不会作过多的讲解,高中则要把原因讲透。其实,在初中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情作适当的深入讲解,为高中地理学习奠基。可见,课程统整教学的形式多样,它打破了教材、学科、学段间的知识壁垒,让各学科知识得到了更好的渗透,为学段间的知识交融做好了铺垫。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1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1.1.1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1.1.2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1.2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1.2.1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1.2.2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1.2.3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1.2.4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1.3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1.3.1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1.3.2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1.3.3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2.1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2.2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2.3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1.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城市环境恶化 B. 酸雨
C. 水土流失 D. 温室效应增强和荒漠化
2. 下列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
A. 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问题严峻
B. 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 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 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3.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 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 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下图为某工业生态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示意图,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系。据此完成4~6题。
4. 图中序号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工业生产副产品或废弃物分别是( )
A. 硫、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
B. 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硫
C. 硫、冷却水、燃料气、粉煤灰、除尘渣
D. 硫、冷却水、燃料气、除尘渣、粉煤灰
5. 影响该工业园中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 环境 B. 经济 C. 个人偏好 D. 社会潮流
6. 关于该工业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B. 该工业园通过“从副产品到原料”的转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C. 该工业园是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新型工业园
D. 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的发展原则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读图,完成7~8题。
7. 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碳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读图,完成9~10题。
9. 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
A. 畜产品、谷氨酸、饲料
B. 谷氨酸、味精、多糖
C. 淀粉、复合肥、多糖
D. 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10. 兖州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
A. 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B. 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C. 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D. 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 图中A、B、C分别代表( )
A. 资源 市场 环境 B. 环境 市场 资源
C. 环境 资源 市场 D. 资源 环境 市场
12. 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 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 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 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 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和该区域三种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 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华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南方地区 D. 西南地区
14. 三种植物在图A所示区域的分布海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
A. 芦苇、梭梭、红柳 B. 红柳、梭梭、芦苇
C. 梭梭、芦苇、红柳 D. 芦苇、红柳、梭梭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5~17题。
15.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16.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 B. 过度放牧
C. 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17.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首先应该做好的工作是( )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 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能源消费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强度越低,能源效率越高。读1965~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变化关系图,回答18~20题。
18. 有关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
B. 随GDP的增加呈增长趋势
C. 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特点
D. 早期快速增长,自1978后年下降,但2001年后略有回升
19. 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有( )
①经济结构 ②科技水平 ③生产规模 ④能源结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 根据下图判断,我国目前建立能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的关键是( )
A. 发展节水农业、石油农业和精确农业
B. 将高耗能的工业部门作为节能重点
C. 提高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
D. 降低GDP增长速度
21.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8月31日,记者从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认定华林庄园等28家单位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优秀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将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材料2:图甲为“我国东营市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结构示意图”。
(1)由图甲分析该地区农业用地的分布状况是 ,这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 原则。
(2)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3)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做何调整?理由是什么?
(4)目前,该地正试点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其生产结构如图乙所示。简述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23. 2011年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晋、陕、内蒙古地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型侵蚀区与Ⅱ类型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
A. 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减少
B. 内流河下游流量减小
C. 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
D. 土地盐渍化
E. 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
① ;② ;③ ;
④ ;⑤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11月11日,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沙棘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项目启动新闻会在北京新闻中心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国以沙棘产业化治理荒漠化的进程迈向了新的高度。沙棘:学名醋柳,属胡颓子科,落叶性灌木或小乔木。其特性是耐旱,耐贫瘠,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治理荒漠化。
材料2: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
材料3: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
(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因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 、 、 。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 ,其人为原因有哪些?
(3)下列区域进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分别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 ;
②温带草原牧区 ;
③露天矿区 ;
25. 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被称为“乌金三角”。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区位示意图。
材料2: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河流某水文站某时段水文监测的情况。
(1)这里的“乌金”是指 。“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 生产基地。
(2)“乌金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处于 的过渡地带,呈现典型的 规律。
(3)根据材料2,“乌金三角”地区雨季的降水特点是 。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是 。
(4)分析“乌金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5)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消息 日前从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获悉,为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山西将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集约、绿色、多元、低碳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1)山西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关键词 大球盖菇;种植现状;推广前景;展望;广西
中图分类号 S6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11-02
大球盖菇又称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属于好气性真菌,为草腐类食用菌之一,其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菌盖近圆形,直径5~45 cm,子实体初为白色,随着子实体逐渐长大,菌盖渐变成红褐色至酒红褐色或暗褐色,老熟后褪为褐色至灰褐色,菌柄近圆柱形,柄长5~20 cm,柄粗0.5~4.0 cm,基上部稍膨大,菌柄早期中实有髓,成熟后逐渐中空。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类和球盖菇多糖,是一种营养丰富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优质珍稀食用菌[1]。
1 国内外种植现状
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早在20世纪初期,野生大球盖菇就在国外被相继发现,1969年德国科学家进行人工驯化,将其试种成功,之后多个国家也相继引种试种成功,并已成为俄罗斯、美国及西欧各国的人工栽培食用菌之一[2]。国外主要在菇房内进行地床种植、箱式种植和床架种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如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
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派科研人员许秀莲等到波兰引进大球盖菇,试种成功之后很多单位和个体进行了关于大球盖菇制种技术、种植技术、种植方式、加工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如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开展了关于在桔园、田间栽培大球盖菇的研究,获得了良好效益,广西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对大球盖菇的母种培养基进行筛选试验,得出大球盖菇菌丝在稻草玉米粉综合培养基和PSA玉米粉加富培养基生长最佳[3]。经过国内多家单位研究多年来的试验表明,采用以稻草为生料进行园林立体栽培,已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几年,在河北、大连等地有过种植的相关报道,广西南宁、柳州、河池等地也试种成功,但仍未有大范围推广种植的先例。
2 大球盖菇的生长条件
大球盖菇菌丝能在65%~80%的湿度、4~36 ℃的温度下正常生长,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5~6.5[4],最适生长湿度、温度范围分别为70%~75%、24~28 ℃。水分过高,会致菌丝生长不良、发菌不好、产量不高;温度过高,会致菌丝死亡;温度过低,会致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范围为4~30 ℃,最适温度为10~16 ℃,相对湿度为95%~98%;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4~30 ℃,最适温度为16~21 ℃,相对湿度为85%~95%。温度升高,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增快,朵形较小,易开伞;温度较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朵形较大,柄粗壮,不易开伞,质优。有一定散射光,通风透气,菌会生长得更好。
3 大球盖菇的种植方式
我国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主要利用冬闲田或林地、果园、葡萄园种植。利用冬闲田或落叶林地种植时可根据气候状况搭简易棚以遮荫或保温,利用果园、葡萄园种植无需搭棚,温度高时,树荫可起到天然屏障作用,具有降温保湿、省工、省力的优点。此外,还可利用盆或竹筐种植,此种模式种植便于管理,有利于病虫害防治,适合于多类人群进行自给自种或商业种植。种植户可因地、因时选择种植时间,如夏季可安排在果园等树荫下种植,秋、冬季可安排在冬闲田、林地种植。刘跃钧等进行的种植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坑式种植优于层架式种植和畦式种植[5]。种植户适地、适时以相应的栽培模式调节种植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大球盖菇的种植效益
河池市农科所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需生料90 t/hm2左右,不需添加辅料,一般可出3~4潮菇,产鲜菇45~60 t/hm2,产值达18万~24万元/hm2,扣除菌种和生料成本1.8万元/hm2左右,纯收入逾15万元/hm2。其种植效益是其他农作物的10倍,种植户能就地取材的,收益更可观。采收结束后,其废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
5 种植特点
5.1 优点
首先大球盖菇可直接利用生料直铺覆土方式种植,无需混拌如米糠、麦麸、肥料等任何其他辅料,也无需相关配套工艺、设施,种植方式简便,管理粗放;其次,其生料资源丰富,大球盖菇可以多种作物秸秆作为培养料,如稻草、谷壳、玉米秆、玉米芯等;再次,大球盖菇抗杂能力强,生长适应范围广,无需培养料消毒技术、设备,同时可在4~30 ℃的温度下生长,能在广西大部分地区自然越冬,适种季节长;最后,大球盖菇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农民除投入用于购买菌种外,培养料可就地取材。
5.2 缺点
一是大球盖菇鲜菇不易储存,存储保质时间短,一般为3 d左右。时间长,鲜菇品质下降,口味变异,不宜食用;二是大球盖菇颜色艳丽,目前种植少,市场少见,消费者对其不了解而怯于买卖;三是鲜菇不经处理时,烹饪后颜色暗沉,卖相差,餐馆、酒店不易接受,食客不解其因从而不接受。
6 大球盖菇在广西省的推广
6.1 推广前景
广西气候条件适宜,冬天霜期短,夏季高温炎热天不多,同时因地方农业种植特点使得种植大球盖菇生料资源(如稻草、谷壳、玉米秆等)丰富,农作物秋收之后农田基本轮为冬闲田直至次年3月。另外,广西有柑橘、荔枝、龙眼、蕉园、葡萄等壮大的果园面积和丰富的林地资源。同时,近几年冬闲田的开发利用和林下经济开发极其受到广西各级政府的重视,先后编制和出台《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快林下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等;各级地方政府、农业部门也都致力于探索林下经济模式和冬闲田的开发应用,如2012年2月河池市政府制定《河池市发展林下经济“百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兴林富民。相比林下养殖、秋冬蔬菜种植等模式,种植大球盖菇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操作简便、效益高、适应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因此,综合大球盖菇的种植特点及其作为新兴食用菌品种所具有的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广西的环境条件及农业种植特点,进行大球盖菇的种植示范和推广将是开发立体空间应用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不错选择。
6.2 发展对策
尽管大球盖菇在广西很多地区试种成功,并获得良好的结果,然而大球盖菇的种植并没得到大面积推广,除了文中提到的大球盖菇自身缺点外,其推广滞后、难的问题主要是民众对该菌认识不够和缺乏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当然,大球盖菇的推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大球盖菇的认识,营造民敢吃、农可种的社会氛围;二是深入研究、开发大球盖菇所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积极探索大球盖菇的副产品加工技术;三是加强种植试验、示范,为农民提供现场学习和展示平台;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带动大球盖菇规模种植,通过政府投入的带动,积极探索鲜菇的加工、保鲜和烹饪技术,解决其不耐储存和卖相差等问题;五是政府指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形成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大球盖菇的产、销之路;从而为大球盖菇的推广种植创造现实环境,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开辟更广阔路子,最终提高农民收入。
7 参考文献
[1] 萨仁图雅,图力古尔.大球盖菇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5,12(4):57-64.
[2] 袁书钦,武金钟,张建林.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图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陈雪凤.大球盖菇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与液体制种研究[J].广西热带农业,20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