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创新对社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对社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对社会的意义

第1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创建;开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49-02

1引言

2015年神农架林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解决基层档案管理突出问题,主要解决档案管理“五有”问题。档案管理“五有”为:有档案室、有档案柜、有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员。以此解决基层档案管理物质条件,为基层单位档案管理逐渐走向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经过1年创建活动,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基层档案实现“五有”,档案管理面貌一新,安全有序,档案编研利用大幅提高。

2确定档案创建对象

2015年3月召开了全区档案工作会,启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林区林业管理局是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主管部门,履行森林资源管护职责,实行限额采伐;负责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负责林业种苗、花卉建设及管理;开展林业科研工作,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负责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落实联防责任,严防森林火灾;负责造林、义务植树、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工作等职责。涉及民生项目较多,属涉农部门创建对象。林业管理局下辖6个林场、8个林站、1个林科所,把他们当作创建主体,解决他们在档案管理方面的五大突出问题,确保民生档案的归档、利用和安全保管。

3基层创建对象基本情况

3.1基层单位落实档案管理“五有”

6个林场、8个林站、1个林科所基本落实了档案管理有档案室、有档案柜、有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员。

3.2基层档案管理工作态度

大部分林场对档案管理比较重视,安排有统一的档案室,购置了档案装具,制作了归档章、档号章,档案员工作态度比较积极。基本都按照新标准,全面规范了2000年以来的所有档案,档案整理规范整齐;各林场、林站的天保档案管理规范有序,各林站林政资源档案管理也比较规范。

3.3基层档案管理陈列室建设情况

两个有条件的林场先行试点,建立了档案陈列室,实物档案分类整理编号依次陈列码放。

3.4基层档案管理领导态度

在全局档案工作专题会后,各基层单位迅速行动,积极整改,力度较大。有的林场原档案室在办公楼一层,此次按标准,调整二楼领导办公室予以迁转。解决档案室不能在顶层与底层问题,确保档案保管的安全。

4基层档案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

4.1部分单位部门对档案工作不重视

(1)有的单位对档案管理领导过问不关注、工作布置不追查、平时检查不问责;也有个别单位档案不整理、不移交,档案搬家无人监管,打破档案码放顺序,再整理难度大;有的把档案室当作杂物间,乱堆乱放,不专业,不整齐,不规范,不卫生。

(2)档案迎检工作不重视。有的单位多年档案不整理,上级检查请人突击应付;有的单位态度消极暧昧,不主动与档案局对接业务,接受监督指导。

(3)档案收集不全面。部分单位房屋买卖、租赁等重要合同协议没有进档案室。

(4)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层档案有专业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文书分类制度。

(5)不注意重点项目建档管理。

4.2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差

林场比林站条件好,林站条件差,房子少、人员少、经费无保障,档案室大多阴暗潮湿,不利于档案储存保管。个别单位档案室与仓库合用,档案库房成问题。也有的单位档案室设一楼背阴方位,室内又不具备防潮、除湿设备,除湿机(设备)的普及率只有20%,不利于档案保管。比如,国有林场经济条件好,办公场地充足,不存在档案库房问题。林站实行预算管理,地处乡镇核心区域,地方建设力度大,办公场所不稳定,经济条件差,万事皆靠拨款,档案库房严重不足,能腾挪一个库房相当不易。有的林站使用“万国”品种档案柜,五花八门。无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干粉灭火器、温湿度计等设施设备。

4.3公文管理不规范

部分基层公文管理不规范,印发公文无送审稿、无领导审签、无清样的现象在大量存在,违背公文处理程序。

4.4档案员队伍不稳定

基層档案员均为兼职,专业档案管理知识欠缺,日常培训严重不足,档案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5如何解决基层档案创建问题

5.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利用召开半年工作会议,通报基层档案管理现状,指出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并对档案管理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加强基层单位领导,压实工作任务。把档案考核作为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重点抓,把握创建工作重要时间节点。要求各单位、科室负责人高度重视,亲自过问,亲自安排,按照创建要求落实档案室和工作经费,定期督办,确保年度验收。

5.2严格标准,规范管理

一是要切实做好档案的日常收集、整理,对文件资料、照片、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要统一收集、及时整理、妥善保管;二是要提升保密意识,完善档案借阅管理制度,确保资料完整、齐全、不遗失;三是切实规范涉林专业档案管理。天保、退耕还林、林改档案是局档案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年终考核的重点,天保、林政等科室要立即组织集中清理,按照档案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目录柜、张贴标签,保持档案室清洁,确保创建规范达标。

5.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要求各单位加强档案业务培训,举办一次档案业务培训班,邀请林区档案局专家授课,现场指导。

5.4选定样板,榜样示范

选取一至二个单位作创建示范点,驻点指导,对收集的档案进行定性归类整理,建立适合基层林业单位特点的文书档案分类方案,完善林区国有林场三合一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5.5联合检查,深入指导

4月份组织业务人员对各创建单位进行了检查,采集各单位档案管理原始状况信息,掌握基层档案管理动态,下达档案检查通知单,指出档案管理问题,提出整改方案。7月份邀请林区档案局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了现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再次提出整改措施,以检代训。

6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创建活动成果

林业管理局下辖的6个林场、8个林站、1个林科所的机关档案室解决了档案管理有档案室、有档案柜、有档案、有管理制度、有档案员等突出问题,达到限期目标,机关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档案管理水平上升到了新的台阶。在年底创建验收中获优秀单位。基层档案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培养1~3名素质较高的档案员,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档案保管环境安全,档案编研利用率提高,充分展示单位形象,发现单位管理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邱功学.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创建推进情况的通报[R].神农架: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2015. 

[2]王 峰. 浅谈基层林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J]. 档案天地,2017(4):60~61. 

[3]王 丹. 基层林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2):68. 

[4]玛丽亚·坎吉别克. 基层林业站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現代经济信息,2013(15):60. 

[5]刘常玲. 基层林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1(16):65. 

[6]冷 梅. 林业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99,201. 

[7]杜小珍. 做好基层林业工作站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6. 

第2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美育思想 现代意义 实践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08-01

美育是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审美实践性,通过深刻理解美育思想,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的美育思想实质就是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美育文化,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美学,丰富并且完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和思想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先生的美育思想现代意义,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开展素质教育。本文就对的美育思想以及现代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美育思想

美育思想的形成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了西方现代美学,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的美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美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美育思想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而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思想的功能

1.美育思想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要求人们在智力中有着一定的教养,而且还要在道德思想上有着丰富的情感。美育的出发点就是针对人性的残缺,简单的来说,就是理智过分压抑了感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通过美育思想能够有效恢复个体的多样性,从而维护了人格的完整,进而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2.美育思想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西方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与美育,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美育教育,把美育思想看做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要把美的内涵渗透到科学中去,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科学,从而能够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通过进行美育思想的教育,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从而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美育的实践

美育思想的实践非常注重美育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美育,能够有效保证把美育落实到实践中。美育思想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对个人,而且面向整个社会群体,把美育分为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他也提出了关于美育实践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实施方法,从而能够增强美育实践的意义。

二、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美育对教育的意义

美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中西美育思想的结晶,通过不断地倡导美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先生的美育思想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以培养人们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把美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中。提出德智体美四种并重的思想,通过这四种协调配合,能够有效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将科学与美学相互结合,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创新人才

提出美育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美育能够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美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健全的人格,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要通过美育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以审美为中介,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通过美育培养创新人才。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美育思想,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想有效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美育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美育的教育,能够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能够达到和谐,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通过探索和分析先生的美育思想的意义,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美化环境,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先生的美育思想是批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对教育和思想界有着积极作用,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还有着深远持久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现实环境发生了变化,通过继承和发扬先生的美育思想,对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能够有效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了人们的素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景隆.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第3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针对传统机制的创新,由于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以及社会转型的全面进行,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综合管理的方式正在逐步的处于转变的进程之中,随着当前政治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与之相对应的,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政府监督和指导服务机制,确立起正确的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去了解实际的情况,并且广泛的推动相关民主机制的创新,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展。最后,社会管理综合管理创新性工作还体现在方法的创新之上,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以刚柔并进的方式,促进整个社会治安工作的转变,通过社会暗示以及舆论等形式,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一种良性的氛围同时加强内部的组织和控制,使得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当中,促进整个社会平衡性的增强。

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研究

当前我国全面的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有着多个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社会的安全面临着非传统以及传统性安全风险的威胁。当前的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一种存在着高风险的社会,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类型的不确定因素都对社会的工作形成了影响。而要想转变当前的局面,就应当全面的推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以健全的政策和制度,加强社会对财务风险、金融风险、环境污染危机、能源危机以及社会治安危机的控制,加强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另外,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对于突出政府的职能以及增强公民的自我安全意识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之内,不仅是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步凸显的时期,所以还应当加强对犯罪的控制、加强对各个行业的管控,同时还需要扩大社会管理管理和治理的范围,政府的工作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的发挥出执政为民的工作效应,合理的把控当前的局面,为今后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根本途径综述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需要从明确职责权限、创造多种不同的工作形式、扩大公众参与程度以及加强监督指导等几个方面来同步的开展与进行。首先,对于政府的工作来讲,需要全面的明确基本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在当前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大环境之下,需要对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转变,明确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于公安机关来讲,也应当找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与社会各界和相关组织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加强不同模式的运作,进而将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社会各界共同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还应当加强社会管理综合之列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各方面之间的协作,广泛的吸纳社会各界的成员和民众参与至社会管理工作当中,进而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和社会安全性日趋个性化的根本需求,逐步的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重点的对社会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同时,还应当夯实相关的基层工作,为公民的活动提供基本的保障,确定相关的危机指导方案、加强警察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另外,还应当强化相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起社会责任为先的工作理念。

最后,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当中,还应当扩大民众的参与,努力的形成一种警察民众相互良性互动的局面,这一点对于当前形成良好的社会结构有着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普及安全知识、加强社会团体建设、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为民众提供安全信息咨询、随时掌握民意。

四、结束语

第4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中药现代化就是把传统的中药医学所展现的优点、特色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技术和趋势,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而让中药医学走向社会市场,并使之得到进步和提高。但是由于临床医生和普通百姓对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和理念没有明确的想法和意识,致使不能普及中药现代化,更不能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进步地融合,以致不能发挥出两者所蕴含的力量。那么,如何加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进度,下面笔者就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本文由收集整理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著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建立完善的新型中药的创新体系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向。但是由于这种中药的研究体系并不完善,比如人才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设备、设施的欠缺等,都是中医药学的脚步滞留的原因。所以必须加大以上客观和主观等的因素的改革,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建立创新型的基础平台,实现中医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知识和实践的融合,以达到医学中一个新的高度。

3.4、 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中药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医学的课题,推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第5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全患理论;学习塑社会;构成,发展

学习型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从基本单位学习型个人的出现到最大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我们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面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用全息理论来分析、指导学习型社会,定会对其构建有一定的神益。

一、全息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针对古代人类仅关注事物点、线、面平面思维的贫息思维的不足,现代人类从立体、全面等角度关注事物的整体信息。自1948年英国物理学家伽伯发现光学全息现象以来,全息学就开始诞生。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息”一词从经典物理学引人人体科学,相继出现了全息生物学和宇宙统一论等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全息理论已经在众多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并且越来越呈现发展壮大之势。从字面上理解,“全息”是全部的信息、全部的链接,也就是信息的系统工程。全息不仅包括了全部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了透视、全位、睿智、前瞻和超前。全息作为信息的根本性质,使得任何一个信息本身都是全息基元。按照王存臻、严春友的说法,“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子系统)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部分,称作全息元或全信息集。全信息理论就是指将宇宙中万事万物看成一体,互相紧密联系,物质的每一个局部都反映着整体,每一个微小的单元都由全息的特征。立足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个人身上任何局部都包含了自身整体的所有信息;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其周围环境的全息缩影。所以,分析任何人类的组织都应当从单个主体因素出发,运用全息理论来理解团队、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目标。

二、全患理论下学习型社会的构成

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来看,学习型个人组成了团队,学习型团队构成了组织,而正是无数个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等通过协调配合,共同搭建起了学习型社会的架构,故此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也是一个全息社会。学习型社会之中存在无数的学习型组织,而每个组织都包含了整个学习型社会系统的所有信息。学习型团队之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之于学习型团队,都是如此。可以说,这些信息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就是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理念统率着各种组织,在各个组织内部都蕴含着全息理论的基本含义。

从学习型社会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有各种组织系统通过各种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强调从个人到团队,从团队到组织的纵向发展,而且也强调横向主体间的协调均衡,它们通过学习与发展来稳固相互的联系。这种学习既是个人的学习,又是团队的学习,既是单个主体的发展,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发展。其中,学习型个人处于最低层,他们之间互相合作协同进展;在中层的团队层面,他们互相分工又相互协作;在较高层面,学习型组织的通力合作才构成了理想的学习型社会。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理解、个人、团队、组织之所以能构成学习型社会就是贯穿于不同层次之中的统一的理念和原则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些理念包括终身教育理念、社会创新理念和人本管理理念等,而其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发展、创新、平等、协调等。从微观层面的学习型个人来说,通过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技能、完善自己的个性。从中观层面来说,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力求创新来获得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学习型社会,也是通过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系统的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整合整个社会系统使其能够良性发展,这些理念和原则作用的发挥都是全息理论中全息元通盘协作的结果。

三、全息理论视野下学习型社会的运作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要求人人都能终身学习、发挥发展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首先要求个人、团队、组织不断吸收新知识、发展技能、完善个性,这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首要条件,从这一点上说,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学习机制。其次,从学习环境来看,需要社会提供一个宽松的周边环境,保障学习者需求得以满足,这就要求终身教育体系的创建。再次,从现代教育的功能上看,激发人的创新性,实现教育使“人是知识创新和发展的生命之源”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这样创新就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故此,我们把学习运行体系、社会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看作学习型社会运转的三大核心体系。学习运行体系作为保障学习运转的管理方式,保障学习型社会内部所有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机制的建立,并且能使其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统一的整体。社会创新体系作为评价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指标,对学习型社会的起始目标及最终目标实现都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直接动力。

从三大体系的关系上看,三者不能截然分开,而且有一致的目标将其紧紧地结合到一起,同时共同的学习主体则是三者统一的根本因素。从目标上看,学习运行体系多从激发学习者求知欲望出发,通过学习者目标的实现而更多的倾向于学习型社会的协调稳定。社会创新体系从目标制定及其实现的角度注重学习型社会的持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从良好社会环境的角度注重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与实现提供保障。虽然说这三个体系的目标各有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是围绕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展开的,即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及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从学习主体上看,三大体系的主体是一致的。个人、团队和组织既是学习运行的主体,又是社会创新的主体,还是终身教育保障的主体。当然,从上述论述及图中我们已经得知,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就是由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的协调统一最终完成的,而其基础与主体就是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往往从一个人的盲行中开始产生,他的言行对其他的人产生反应,然后其他的人对此反应做出反应。集体成员开始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赋予意义,最终,他们通过和其他成员的交流,逐步取得一致。人们的知识、技能等通过这一经历而急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作为一个主导因素,联系着社会运行体系、社会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并且居于三者的中心。三个体系通过各级学习主体的学习,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十分明确的是,这里的学习主体,不仅包括学习型个人学习,也包括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中的主体学习。由于主体的学习是处于动态之中,这样就使得三大体系也围绕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动,始终处于动态的运转之中,为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四、全息理论对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启示

首先,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时也贯穿着学习型社会三大核心体系,维系着学习型社会的运转,并能使其始终处于动态的协调发展之中。当前,传统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知识经济春风拂面的情况下,为了个人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更为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极大增强,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等新的学习理念,从而最终满足团队、组织乃至社会对学习的需求,真正做到人人能够终身学习,社会终身教育的保障体系极大完善,及早达到学习型社会的预定目标。

其次,大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个体的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而学习型社会的最终实现则是各个团体、各个组织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这样就要求每个集体成员要摒弃传统社会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市场经济下歪曲的竞争理念、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惯,真正立足于集体的共同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从而大力发扬团队精神。这样,作为连接个人与组织基本单位的团队,不仅要大力为成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并且要大力整合个人学习的成果,使个人与组织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团队在促进组织学习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6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优化

小学是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中的奠基工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而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旧的积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理念发展,探讨可实行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特殊的教学意义,因而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知识灌输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课本上的知识是道德准则和生活经验,泛泛而谈只能显得枯燥无味。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不应当是宣讲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学习的内容也应当从书本上既成的准则和事例,变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真正教学目的的回归。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升学、择校等种种压力之下,文化课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而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家L与社会忽视。而道德的培养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社会趋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重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的肯定,才能给它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碍。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两种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家庭生活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两者在施行的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冲突。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孩子们在一些处事方式上会混淆和矛盾,产生一些任性的误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因而,对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二、生活化教学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殊性,其生活实践意义的要求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扭转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为主,宣讲为主,变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实践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实面对的问题。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种种活动中,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知识的体验者,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能力。老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在幕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他们创造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学是课堂学习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乐,让传统课堂教学从较为枯燥乏味转化为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

三、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延伸

利用现代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可能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开拓的教学新内容可以由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创造在视听和沟通上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知识能够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兴趣,吸引孩子们自觉投入与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育更为高效和充实。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学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的舞台应当成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大课堂。校园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相对简单的一个小社会环境,教学和模拟有着较强的可实施性。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成为彼此的老师,校园生活也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延伸和校园德育建设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学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美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

四、结语

小学是每个人的学校教育起步阶段,而其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德育意义需要得到社会与家长更大的认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也应当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参与到它的建设和创新中去。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用心灵去辨别善恶是非。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创新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让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盈亮.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导学.2016年33期:25,64.

第7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歌. 群众文化发展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4) .

[2] 卢啸庚. 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J]. 剧作家, 2009, (01) .

[3] 孙海霞. 论群众文化[J]. 青年文学家, 2009, (03) .

第8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深入探讨创新型社会视野中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相应的创新活动方式。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课程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体育的价值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创新、需要发挥体育创新的潜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面对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使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可能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

一、创新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大陆学者厉以贤教授对创新型社会的定义为:“以创新者为中心,以终身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创新需要,进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厉教授的定义指出了创新将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下满足创新者的终身创新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创新型社会的宏观描述,可以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一个有着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从个人到组织都能够有条件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状态,通过创新而促进创新,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不断探讨上。例如,陈小蓉等提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对课程结构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了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结构来实现课程功能的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从对概念、功能及意义的阐述拓展到了对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探讨。

三、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观念。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健身功能、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可见,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情况是比较趋于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应当具有时代性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影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样也是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全面育人总目标的要求的。随着人类迈向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背景的进一步全面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必要从创新型社会视角去审视自身所应突出发挥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会背景、教育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四、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活动且具有多形式组织结构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创新力、促进体育创新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种有计划的途径下,通过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该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课程指导理念是: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体育创新活动过程中使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以丰厚;深刻体验并能够感悟到体育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促进价值;具有积极的体育创新活动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体育创新;经常表现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行为,基本形成稳定的体育创新风格;将体育道德加以内化,在各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动中能够表现出适应与和谐;善于运用相应策略,促进自己的身体与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对可能体育生活产生需求,把体育创新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

基金项目: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项目编号:JKD2012-017。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跨进创新社会——建设终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创新与创新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体价值;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或人文关怀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开发,而忽视其个体价值开发的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倾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个体价值,只有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才智的展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就生力军。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为实践基础上价值理念的人本回归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或状态。历史赋予市场经济的意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培育个性的独立人格、主体精神与自主能力,为更高的历史阶段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人学角度看,市场经济的重大历史成就就在于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它能全方位培植人的独立人格、主体地位,提高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最大、最直接的作用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主体性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前提和广阔的空间,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迫切的要求个人主体性的高度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人们破除一切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增强平等意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了计划经济中人为的分割和封锁,使市场走向开放。全面开放的市场强化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市场经济的这种开放性,要求人们打破自然经济下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即增强开放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变相的人身依附关系,使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都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市场经济的这种自主性,要求人们摈弃一切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是凭借竞争来完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竞争性也强烈要求人们破除一切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和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素质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塑造健全人格,构建精神家园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以往恪守坚信的价值观、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突,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惘、信仰危机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制度建设滞后引发的社会震荡,使得许多人失去了心灵的宁静,产生了诸如焦虑、紧张、浮躁、孤独、愤怒、无奈、受挫、相对剥夺感等负性情绪和心理失衡问题,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而在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滋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物质生活的增长和丰富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予深刻的影响。但是,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更不能自然而然的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物质财富,而贫乏精神财富,一个是有重大缺陷的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无法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蕴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价值所在,总而言之,对人的精神需求予以终极关怀和积极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精神支柱,激励着精神作为动力因素的发生程度,为个体实现价值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的发展最重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不断膨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不断增加,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之一就是努力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来自于个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要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创新精神。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给人提供了发展的自由,民主的条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与模式化,增强了人的主体性与竞争性。我们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健全人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