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化;来源于生活

一、捕捉生活中数学的“身影”

1.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知识的原型

我们所教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寻到他们的原型,充分利用原型就可以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消灭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打心眼里想去学习数学。

2.找寻生活中数学的“身影”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假如让我们的学生探寻新知的背景,挖掘新知形成的全部环节,让我们的学生既能知其然,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知其所以然,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找寻到生活中数学的“身影”,促使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发展。例如,学习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到应用的实例,像学生的桌椅如果不牢固,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稳定性来使桌椅稳固。还有我们居住的房屋上面的房盖,所利用的三角形就是采用它的稳定性的原理,例子太多。让小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找寻,非常容易找到,因此,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

3.关注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至关重要,因为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辅助教师数学教学的开展,面对数学问题存在的真实性,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中那种脱离生活情境的窘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例如,学习“百分率的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在自己身边找寻有关百分率的例子,如,出粉率、发芽率、出勤率、合格率、及格率、优秀率等等,例子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多了,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扎实。

第2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情境创设;生活化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小学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应用,而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逐步转向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应用,在此背景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及策略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及价值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生活案例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原理清晰形象地让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将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和案例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导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点。在实际生活中超市买东西结账付款、上学路程所需时间等系列问题我们会经常遇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自身的理解,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分析

1.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发展生活化教育对学生独立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培育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当作教育的核心去把控。现阶段由于受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的表现形式和教学形式重点的把控不到位,没能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变革教育模式,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与创新相关的学科。

2.合理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式教学

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通过特定的情境介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在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的情境提取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要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例子,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关的轴对称的例子,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及与同学的交流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亲切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3.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将理论知识与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理解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进一步明白数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4.定期对师资力量展开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在小学生的数学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经验交流分享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自身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主旨,增强教师自身授课方法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就应积极地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应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仍有众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并没有把应用题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来进行教学。数学是一个整体,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数学知识,然后顺利应对高考,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是现在大部分的高中数学教学,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话,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是一个又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并不能串成一个整体,因为学生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作用,更不会懂得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到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努力消除学生“数学应用障碍”

数学应用题有几大特点,文字需舒畅、涉及知识面广、涵盖知识点多,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应用题的难度和深度,学生要想解决好这些应用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超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具备必要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至于学生觉得学起来很困难,所以害怕应用题的学习和解答。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努力消除数学应用障碍。

2.1消除心理障碍。很多学生一看到应用题,题目文字一大堆,就感觉到心烦意乱,没有耐心认真的读下去,而且应用题目中涉及到的数学场景又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很多学生一拿到数学应用题,连题目都还没看完,就已经放弃了。其实这样的应用题目不仅仅是考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更是在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面对这样的数学应用题,不要害怕,更不要抗拒,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也许你读完题目,会发现其实很简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选取一些应用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2消除认识障碍。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过分的强调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却忽视了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只是一味的教授数学概念、数学理论、数学公式,这就让学生觉得,数学只是一门高深的学科,“空有其表”,学生只知道,数学公式严谨,数学理论科学,却不知道其严谨体现在哪里,其科学表现在哪里,这种严谨和科学对现实社会又有怎样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认识障碍,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个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地认识。

2.3消除意识障碍。数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因为如此,数学的教学应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教师要积极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的运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到数学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是现阶段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高中生学习数学,其方向应是思维训练与实际运用的有机统一。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学会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4消除数学应用的能力障碍。数学建模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阅读、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解模并回答。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就在于建模能力,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生活,应用题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多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那么学生在拿到数学应用题时,就不会觉得题目涉及的背景和场景非常陌生,相反,他们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只有深刻的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找出题目的关键点,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4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高职数学;渗透研究

1在高职数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意义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逐渐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方式,并且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成为高质量、高技能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数学建模就是将生产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到实际情况。从实际问题出发,将问题类比规划并且通过抽象形式的表达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数学公式的变化中将实际问题解决,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和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是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意义。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中职数学的学习能力,并且在中职数学学习中能够独辟蹊径,寻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中职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学习中更具有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数学建模思想和高职数学的结合

高职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建模的思想能够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慢慢地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主要作用是在潜移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高职教学中能够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实际的高职数学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是高职数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高职数学教育更多地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数学建模思想则更好地将实际问题推送到数学面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长久的数学建模思想和高职数学教学的结合培养下,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完成高职数学教学目标。

3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中渗透方法研究

3.1在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上引入数学建模思想

以往的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更趋向于对理论数学知识和公式概念的教学,这些基本知识都不能很好地和实践应用相联系,不能很好地让高职学生明白数学的意义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高职数学中则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和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高职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高职数学学习内容中函数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在这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掌握得不够好,函数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如果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函数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应用到函数的学习和应用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函数知识。比如在高职学生参加工作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工时和工作任务量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工作时间T内完成最大的工作量X,则需要学生利用函数关系得出最大工作效率Y,这些应用都加深了高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2在高职数学知识的应用上加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门性技能人才,他们更多地和实际操作工作相接触,而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知识应用上的渗透则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技能型工作中的问题。在高职数学知识的应用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就是将具体的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类比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则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解决生产工作中的问题,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数学建模思想在中职教学中知识内容应用上的渗透则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大量的数学计算。例如,在饮料工厂的生产中如何设计饮料瓶使工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方形的瓶子,而更多的是圆形饮料瓶,这就是通过装等体积的饮料,如何设计才能使得饮料瓶的面积最小,也就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节约物料、节约成本的目的。通过面积和直径,体积和直径的关系来设计出最经济的饮料瓶外形,则是对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内容应用上比较好的案例。

3.3在高职数学考试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在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知识应用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更要在实际的学习中应用到数学建模思想。比如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考核上,采用更多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判断,可以利用小组同学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应用中的理解,利用考试中数学建模方法和思想帮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4结语

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中的应用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了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高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帮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生产实践工作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国富,郭宗庆.关于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4):143-150

第5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一、挖掘生活素材,增强导课情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小学阶段相比较,知识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密度有所增大,知识范围有所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正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妙趣横生、清新自然的课堂导语设计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内动力”.因此,在导课环节,教师不妨从教材之中努力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巧妙地融入生活实例.

例如,在讲“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时,笔者为了拉近学生的生活情感距离,先用Power Point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大家常见的地砖和墙砖图案(如图1所示).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由哪些图形构成,对于这些美丽的图案,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影子.教师引导:“那么在生活中,大家见没见过由正五边形和由正八边形拼成的地板呢?只要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多边形拼地板’一课,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图1事实证明,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导语设计时巧妙地采用生活中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也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二、回归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

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身边问题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初中生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的特点,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例如,在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后,笔者以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震为背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例1】 “5·12”汶川大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堵塞河谷后,形成了许多堰塞湖.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唐家山堰塞湖危险性最大.为了尽快排除险情,决定在堵塞体表面开挖一条泄流槽,经计算需挖出土石方13.4万立方米,开挖2天后,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又增调了大量的人员和设备,每天挖的土石方比原来的2倍还多1万立方米,结果共用5天完成任务,比计划时间大大提前.根据以上信息,求原计划每天挖土石方多少万立方米?增调人员和设备后每天挖土石方多少万立方米?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开挖2天和增调人员后的3天里,一共挖出土石方13.4万立方米;每天挖的土石方比原来的2倍还多1万立方米”来构建数学模型.

为了尽快地排除险情,既需要果断睿智的决策者,也需要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更少不了懂数学知识的“工程师”.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启发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使他们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经过认真分析,很多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顺利求解.

解:设原计划每天挖土石方x万立方米,增调人员和设备后每天挖y万立方米,依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

y=2x+1,

2x+(5-2)y=13.4, 解之得:x=1.3,

y=3.6.

答:原计划每天挖土石方1.3万立方米,增调人员和设备后每天挖3.6万立方米.

二、拓展知识外延,享受探究乐趣

数学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而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除了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讲解以外,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实践.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性和广阔的外延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片面认为通过“题海战术”可以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表面上看,学生通过大量练习能够做到“见多识广”,实际上他们只是就题论题,数学思维却局限在某一个数学公式或定理上.

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倡导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经过小组合作与探究,获得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果教师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他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那么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例2】 为庆祝三八妇女节,本地两个商场均对同一规格和型号的小商品进行降价销售.商品原价为100元,第一家商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第一台时按原价,从第二台时优惠10%;第二家商场给出的优惠条件是无论购买台数多少,一律优惠9%;试讨论在哪家购买商品比较优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商场打折促销的情况,那么针对同一件商品究竟什么样的优惠办法对消费者最有利呢?这的确是一个数学问题,同时更是一个生活问题.要想做理性的消费者,不懂得一些数学知识是不行的.笔者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把不等式的知识延伸到消费领域,使学生对不等式的应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经过各小组的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1.若购买5台,第一家商场应付100+100×(1-10%)×4=460(元);第二家商场应付:100×(1-9%)×5=455(元).因此第二家商场比较优惠.

2.若购买10台,第一家商场应付100+100×(1-10%)×9=910(元);第二家商场应付:100×(1-9%)×10=910(元).因此两家商场优惠幅度一样.

3.若购买15台,第一家商场应付100+100×(1-10%)×14=1360(元);第二家商场应付:100×(1-9%)×15=1365(元).因此第一家商场比较优惠.

不难发现,当购买的台数大于10台时,第一家商场比较优惠;等于10台时,一样优惠;低于10台时,第二家商场比较优惠.

第6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数学美 美在课堂 美在知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以美为契机,把教学结构的外在美与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有机联系。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生活空间,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而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本身又蕴含着探求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功能。无论在公式、定理还是结论中,我们都可以感触到数学的美,即直观性、简洁性、对称性和统一性。因直观显示出数学的亲近,学生愿学,因简洁显示出数学的简单对称,因统一显示出数学的和谐抽象、不独立。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机制。数学领域是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对象。美,溢于数学课堂与课外活动之中。

1.数学中美丽因素

(1)数学知识点的直观美

数学美形象直观,如数学图形、符号、公式、结构关系等美学形体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同时,数学之美重在过程之美。一道数学题目的解决,一个定理的发现,一个猜想的证明,是多么令人激动与陶醉啊!于枯燥之中见新奇,于迷茫之中得豁达,这就是数学美的直观魅力所在。正是由于数学过程美的这种直观性,使得所有学生亲近乐学。

(2)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在所有学科中,只有数学科目语句严密简洁,数学公式条理清晰,解题格式明朗,富有哲理,当学生能够透过本质看到其现象时,思维起着质的飞跃,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内在之美。

(3)几何形状的对称与数学公式的对称之美

形体的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处处可见。如树叶以其主叶脉为对称轴,花瓣的分布各向均匀,蜂巢、蛛网呈正多边形,人体也是左右对称的,反映到数学上就是中心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对称是数学的基本结构之一。

几何图形中对称性比比皆是,如圆、矩形、正多边形等;解析几何中,方程ρ=αsin3θ,ρ=αcos3θ,ρ=αsin2θ,ρ=αcos2θ,所表示的曲线也是对称的,被人们分别冠以三叶玫瑰、四叶玫瑰的美称。

对称不仅表现在几何图形上,在数学表达式中也处处存在着。如二项式展开的系数具有对称性;三角形中的恒等式、不等式也具有对称性。教师要把所教的数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

(4)数学美的统一性

它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致。数学知识本身充满着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教学中,通过提示知识间这些有限与无限、合与分、变与不变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指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

2.数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观

数学审美离不开想象,想象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谈数学审美想象力,就不能不提及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数。按此比例把线段分割做成像框给人以协调的感觉;它可以把圆十等份,做成正十边形,连接对角线又可得到正五角星;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的美,能激发学生的数学美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能让他们在美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3.感受美的存在,找出美的素材

数学不但体现了科学美,而且体现了艺术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加强美学修养,在教学中追求艺术美的本质。数学教学中的艺术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美

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有严谨、合理的结构,教学环节之间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应体现对双基能力和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顺序、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

(2)形式美

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很大的相同性,但教学方法的形式却是千变万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数学实验、数学模型、数学CAI课件的制作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构成了数学教学方法的形式美。

(3)机智美

在数学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教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地化解矛盾,能体现教师的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这样会赢得学生的好评,平添无穷的教学魅力,教学美,美不胜收。

第7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53-01

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是相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来说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要切实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一个开放、自主的教学环境中实施。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开放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并成为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思想,成为指导数学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

一、学习内容向生活开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在“应试教学”的指挥棒下,只注重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完,习题做完,只注重进行跟考试密切相关的模式题型的反复演练,忽视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忽视了问题的解决和实际应用题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不能确实提高。其实,数学就是一个充满开放的知识系统,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当是开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长度单位”这单元,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了“毫米和分米”的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初步在头脑中形成了“1毫米”、“1分米”有多长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直尺、绳子、米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文具盒、铅笔、数学课本、练习册等物品的长度或宽度。然后,我在课上以“我知道学习用具有多长”为课题,创设一个给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学习长度单位的平台,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这一非常抽象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创造热情,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对数学知识有了更为清晰、更为完整的认识,使数学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并且数学学习也真正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教学学习方式向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的运用越来越向成熟,对小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促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面前呈现出了明显的劣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向多媒体开放,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化解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彰显教学的重点,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合理安排时间”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先认真读问题的导入:小明给李阿姨沏茶,烧水需要8分钟,洗水壶需要1分钟,洗茶杯需要2分钟,接水需要7分钟,找茶叶需要1分钟,沏茶需要1分钟,怎样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如果你是小明,你应该怎样安排?需要多长的时间?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明确了合理做事的先后顺序。最后,我再把有关合理安排时间的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如何洗水壶到沏茶的整个过程中,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合理安排时间的巧妙之处,而且这一合理的安排的场景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懂得做其他事情也要讲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道理,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学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就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中进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要向合作探究开放,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把握其本质特征;一道难度极高的数学应用题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巧妙的思维解法;一个数学公式在合作探究中深印学生脑中等等。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先引导学生探究:1、想一想,像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一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2、剪一剪,把圆分成16等份;3、拼一拼,把圆的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4、猜一猜,如果圆的等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种说法你认为正确吗?5、说一说,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宽相当于圆的( );6、统一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推导过程,改变了传统数学只注重个体的学习,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在合作中通过思维的互相碰撞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点亮了创新的火花。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样的引导,学生除了获得思想的启迪外,也懂得了如何与别人交流,提高班级团队协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向学生开放,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第8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见,数学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做简单的阐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当前状况

从客观角度上分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结果却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在对数学公式的掌握上,只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却不要求学生记住公式的来源。对于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缺乏对公式的理解,只要求死记硬背的话,学生容易和同类的公式搞混,从而陷入更加迷茫的状态。而在现阶段,针对这一现实,教师往往会用大量的同类习题来帮助学生记住公式,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有效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反复的练习得出的结果只是逼迫学生记住这一套公式,便于以后遇到同类试题时生搬硬套而已。数学教育中最关键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数学思维,只要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使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现代的数学教育模式往往避开了这个精华部分,并不能训练并养成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改革后的数学教育模式以贴近生活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以及生搬硬套策略,着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从生活中找到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数学例子,在缓解学生对数学陌生感的同时,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用近在身边的例子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用兴趣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但是,现阶段的教育情况还远远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讲授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未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学生各个学科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一、问题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多数为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数学基础非常差。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就差,有的甚至连小学知识都不会,如简单分数的通分、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变成小数等。

2.学生存在较重的厌学情绪

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听不明白,难以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因为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运用数学公式时只会直接套用,不会多角度运用。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认为自己怎么都学不会,最后直接放弃,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厌学情绪。有的学生还会因此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3.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点,对学生现状了解分析不够;二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正确地予以指导;四是不能耐心、细致地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二、应对策略

1.正视学生基础,转变教师观念

面对学生薄弱的数学基础,教师要有好的心态。要正确面对现实,耐心对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断地更新观念。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尽可能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和简单的事例讲解数学概念,淡化数学的理论性,让数学变得不再抽象和难以理解。如集合的概念可以用一个生动故事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

2.注重数学实用,解决具体问题

职业院校办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与普通中学相比,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专业,因此要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要求,选取适合本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如钳工专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等。

3.寻找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不断强调枯燥而又无味的数学概念,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将学生的生活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笔者会让学生先想办法测算出教室外面旗杆的高度。有学生说爬上去测量,有学生很暴力地直接锯断来量。等学生表达完想法后,笔者一一找出他们用此方法测量的缺点,再告诉他们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轻松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如数学概念,注意引导学生抽取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实体化;有关计算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计算公式,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再到抽象思维,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同时,对学习成绩较差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耐心细致地教导,给他们机会回答问题,并要经常给予鼓励、表扬,增强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干劲,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