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桂林山水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桂林山水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关键词:唐代 桂林 山水诗 奇特

山水诗是自然山水美与观赏者心灵相融合的艺术载体。六朝山水诗从总的倾向上来看,大多着意刻画山水的客观面目,局限于以形写形,工笔细描,再现大自然的外形美。而在唐代山水诗歌中,观赏者于自然山水机械组合,情景分叙的简单模式被打破,山水审美与自然哲学趋于完美结合起来,山水自然美与观赏者心灵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双向反馈,物我合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的最高艺术境界。

桂林秀美的山水风光在唐代已经引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关注。如杜甫的《寄杨五桂州》是较为有名的一首: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

本诗写出了桂林宜人的奇特气候,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桂林则清爽宜人。在雪花纷飞的隆冬,梅花在万里之外的桂林盛开,说明了桂林是一处盛夏无酷暑、腊月无严寒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节。

中唐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一诗描绘桂林的自然山水,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说出了漓江的水,是那么清澈而曲折,登高远眺,像一条青绿色的绸带环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桂林的山,是那么翠绿而挺拔,似一支支插在大地上的碧玉簪子。寥寥几笔,就捕捉了桂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最显著的特征,活现了“山水甲天下”的娇姿,成了讴歌桂林山水之美的千古绝唱。

桂林的山不以宏大出名,而以秀丽著称。正是这些稀罕的石山,形态美、诗意浓,使游人为之倾倒。如:张固在《独秀峰》一诗中写道: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写出了该峰拔地而起,高插入云,在桂林城的群峰中一枝独秀的气势。“擎天一柱”一语,更能表现出独秀峰的磅礴气势。

桂林的水不以雄伟出名,而以澄碧曲折闻名。张九龄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刘长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问的《下桂江悬黎壁》和《下桂江龙目滩》都是描写漓江流域风光的诗作。“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曹松《桂江》中的这两句诗,正是用漓江水与天空的白云环绕在一起的胜景来体现漓江水的清澈蜿蜒。而李商隐的《桂林》则写出了别样的情致∶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河俦,萧鼓不曾休。

一层层的展现桂林这个“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旁”的山乡水域的自然环境。桂林不仅山水秀丽,而且岩洞奇巧。山中大小洞穴,玲珑剔透,幻若迷宫。洞中景物,千奇百怪。李涉的《玄岩铭》中就将南溪山上中的白龙洞描写得非常细致,诗云:

……岩之有洞,窈窕郁盘。虎挂龙悬,形状万端。威驰杳冥,仰杳攒玩。玉落磐坠,幽声昼寒……

进入岩中,洞道迂回曲折,洞中石钟乳形成了种种形象:有狮子、大象、斑鸠等形象;有云山、三峡、六月雪等洞中景色。将岩洞的华丽、奇巧描绘得形象逼真。

唐代诗人们展开艺术的想象,以鲜艳的彩笔描绘桂林山水,以优美的语言赞美桂林山水,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往往是由山、水、洞等景物,相互联系,相互映衬而构成的。诗人在描绘桂林山水的景色时,往往是从宏观上把握每一个景观的特点。许多的诗作是多样统一的自然景观的反映。“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不正是山与水与城的相互联系,相互映衬,多样统一。可见作者是从宏观上把握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的。总之,桂林奇特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更加的惟妙惟肖了。正如桂林人们所说的,“不想不象,一想就象,越想越象”。我们通过诗人所描绘的桂林奇特山水更容易感受和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唐代桂林山水诗歌不但表现了桂林的奇特美景,而且还体现出作者的奇特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有别友之情和贬谪之情两种。别友之情主要是指诗人送别友人赴桂林上任时的心情,王维的《送刑桂州》,张说的《送岳州李十从军桂州》、《送人之临桂》,杨衡的《桂州与陈羽念别》、《送公孙四自桂州归属》,张籍的《送严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送严大夫赴桂州》等,此类诗作虽为送别友人,但并无哀怨凄婉之情,而多是激励友人,别有一番风味。王昌龄的《送高三之桂林》正是此类诗中的一首佳作: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全诗借景抒怀,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一片耿耿忠情。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渺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而诗人在失意彷徨之际饯别友人,竟能从郁闷中跳出来,憧憬美好的未来,盼望着友人归来时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或许是秀甲天下的桂林风光赋予诗人的这种灵性吧。张籍在听说严谟到桂林赴任时赋诗《送严大夫之桂州》说,到了桂林可以欣赏到那里山水的“幽奇”景致,其实,桂林并不遥远,与五岭相连,九疑山之南。“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那里并不荒凉,农耕还是很发达的。“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风俗与中原也差不多的,只是语言和乐曲有些差异。张籍的言外之意,是要严谟放心前去赴任。白居易也写了一首《送严大夫赴桂州》,他首先强调了桂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去那里做官是值得的,对国家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地压坤方重,官兼宪府雄。”他将会受到称赞的。

贬谪之情主要是指一些诗人被贬到南方做官或到桂林、或途经桂林看到桂林美丽的山水时所触发的感情。宋之问就是其中一位较为有名的贬官。他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被谪广西钦州,但他途经桂林时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地吸引,而大部分时间住在了桂林。最终他被“赐死桂林”。宋之问从富丽繁华的长安,来到地僻人稀的岭南。从仕途来说,宋之问被贬广西,是不幸的,但从诗歌创作看,确实是一件幸事。它使宋之问离开了宫廷这个狭小的天地,走向民间,来到山野这个广袤的世界,无论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审美意识,都有新的扩展,诗歌创作也有新的开拓,在桂林写的《登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逍遥楼在桂林行春门的城楼上,为唐代所建。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额。宋代改为湘南楼。逍遥楼气势恢宏,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常宴集的地方。而诗人登上城楼,去国怀乡之情油然而生,回肠荡气,扣人心弦。

唐代桂林山水诗不仅描绘了桂林奇特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奇特的心情,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是诗文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曹邺的《东洲》中“江城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浮想联翩的,将东洲比作一只金色之鳖在水上浮动,不仅用“拟物”的手法,把沙洲比着金鳖;而且“化静为动”地说这夜金鳖正昂头摆尾地浮动于水上,从而更突现了作者的“硬骨头”的精神,有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不可摇动的坚定信念。而李渤的《留别南溪》:“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次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诗人在创作手法上则以泉水流逝比喻自己的离去,巧妙自然。

第二是构思也非常精巧。如宋之问的《登逍遥楼》诗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诗以起句“望乡关”确立主题,但诗人却在承句漫不经心的绘景,不遣愁词。转句更加看似不着边际,去主题甚远,有悖诗理,实则诗人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唐代诗人从多层次,多角度刻画了桂林山水的方方面面。世间的事物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而人的审美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也是一样,“横看城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坡《题西林壁》)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地位、心境的不同,诗中所描绘的桂林山水,恰恰又是折射他们心灵最好的镜子。神游桂林者的向往;南迁为官者的哀愁;远方游子的惊异;本地诗人的热恋无一不通过山水诗歌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既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个人的主观意念的反映。从而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优秀的桂林山水诗人绝非一般人眼中的“心如古井,波澜不经”的逃遁山林的隐士,诗中表现的正是他们深度的生命意识和永不枯竭的感性生命动力,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真正的桂林山水诗。

古代桂林山水诗多达5000多首,据清代汪森编的《粤西诗载》收录,唐代以前的岁月里有关桂林山水的诗歌不足十首,直到唐代桂林山水诗才走向成熟和完美。从客观的表现对象而言,唐代国家的统一和桂林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环境,为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源泉和空前广阔的审美天地。唐代交通业已非常发达,既为人们访山问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促成了士人漫游各地的风尚。为南居官者众多,再加上本地诗人的崛起,有了这种种的条件不仅为唐代桂林山水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且激发了唐人的爱国豪情与逸兴旷怀,使唐代桂林山水诗形成了一种异于前代的开阔胸襟,广大的视野及崇高的感情。

人们在观赏桂林山水的许多景物时,往往通过一些著名的山水诗词得到启发,展开想象,顿时,那山水景观,便增添异彩。许多唐代桂林山水诗歌,就这样将山水景观形象化,它对桂林山水之美可以起到反射作用,从而使桂林山水附丽增辉。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客,不远万里,来到桂林,观赏这里的奇山秀水,而其中反映桂林山水之美的唐代山水诗歌虽是沧海一粟,却折射出桂林山水的无限风情。因此我们不仅要探讨桂林山水自然美的问题,而且要重视唐代桂林山水诗及其桂林山水文学的研究,促进桂林山水诗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总之,江山因佳句的装点而多娇,引人瞩目;人物因江山的衬托而昭著,代代相传。凡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或并存的地方,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为人们所神往。相信桂林山水的美名会随着不断发展的优秀诗作的流传而响彻环宇。

参考文献:

[1]《中国山水诗论稿》

[2]《粤西诗载》

第2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在2009年8月8日,我怀着特别的心情,搭上开往桂林的快巴,行程了6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我盼望已久的桂林城,汽车进入了桂林市辖区,就看见公路的远边一座座的石头山,山上只长着矮小的草木,这时我的脑海里不禁出现了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山不能生长林木和农作物,也许只能用来发展建筑业和旅游业,这是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特点吧。”车子继续前进,到达了桂林汽车总站,一下车就有人来问我们去哪,车我们去。但这样的时代,人生地不熟,要防被人骗。我们想了想,走走看看,不理那人。走走看看,在汽车总站的傍边就有一家“国际旅行社接待处”,我们就进去看看桂林旅游的景点和门票价格,接待处的阿姨还算热情,看看想想,我们就和她订下了3天的旅游景点和价格,我们选择几个精华景点:一是漓江-阳朔精华游,二是冠岩-古东瀑布一日游,三是兴安乐满地一日游。然后她又帮我们安排了住宿,交代了有关注意事项。我们对她们的服务觉得还可以。坐了一天的车,我们都好累了,稍微休息一下,就去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吃晚餐。-

第二天(8月9日)8点多,我们吃了早餐,旅行社的导游小姐就来接我们去漓江-阳朔精华一日游。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阳朔县城的兴坪码头,我们从兴坪码头坐船游漓江。啊,在船上看,漓江的山水真的好美呀!我的文学水平不高,我只能这样来描写漓江:一滴水珠一种情,满江翡翠别样情。美丽的漓江如一个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无论是环肥,还是燕瘦,均梳着典雅秀丽的碧玉髻,乘座在漓江江上游轮行驶江中,美丽山水,她们嬉戏玩耍,莺声燕语,忒煞情多。引得奇峰竞相拦截,她们时尔出现笑脸却又悄然躲开,多情的漓江水啊,用满盈的翠来呵护山的柔情。漓江水清,清可见底,凝神注视,一尾尾悠闲的鱼儿散步而过,间或也抬头注目,大概也读懂了我的爱恋了吧?偶尔也见一两只羞涩的小虾掩面而过,任我痴痴而视。一笔难书万种情,书不完桂林山水之美。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人,构成一幅独特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唐代大诗人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应该是对如诗如画漓江的最好写照吧!桂林的山水清清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人为破坏人为污染的痕迹,真是难得。因为在桂林,没有一家重工业工厂,没有一个冒烟的烟冲。可见桂林人大气的开发风度和平凡中却超凡俗的气质。-

游漓江是真正领略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处处都可以看到风景。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时时都有风景。江两边的翠竹、绿树、青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都是嫩嫩的。那是生命的绿色。看到这些绿色,你会感悟生命的伟大。千姿百态、连绵起伏的群山,因为绿色而更富有生机,其形状的不同而由人赋予鲜活的生命。蝙蝠、磨盘、五虎擒羊、群龙戏水、望夫———何止这些呀,同样的景色也会因你观察角度的不同和想象力的不同,而不同。你能想象出它象什么,它就象什么。真妙。间或,还能看见岸边少数民族的房子,偶而看到他们在修竹伐,在放篓捕鱼——他们的生活怎么样的,是清贫还是富足,不得而知了。游了两江四湖,桂林城在水中的倒影显得格外繁华,绚丽多彩。桂林山水不愧甲天下!-

第三天,我们游览了古东瀑布和冠岩。游冠岩时,进入了岩洞就倍感凉爽,感受到地下岩洞的神奇,在岩洞里坐火车、在漆黑中坐船探险,都别有一翻情趣。看冠岩地下瀑布和地下河,让人们感到心惊胆寒。游古东瀑布时,和“刘三姐”对山歌,接绣球,爬古东瀑布,-

走吊桥,都很有情趣!-

第四天,就到兴安乐满地游乐场玩,里面都是人工建造的娱乐设施。有一般性的项目,也有很刺激、甚至是挑战极限的项目。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看好莱乎电影特技表演和坐破浪过山车。但很多人都说乐满地的收费太贵了,对于成年人和小孩不是很好玩。晚上,我们游了两江四湖的夜景,最美的是霓虹灯下的日月双塔,画舫和玻璃桥。-

第五天,我们的目的看象鼻山,坐了1个多小时的船游市内漓江部分,沿途一边听导游的解说一边看了斗鸡山、象鼻山、叠彩山……-

第3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关键词:桂林山水;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桂林市坐落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特色举世无双,文化积淀深沉厚重。空间形态融入了自然山水景观,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仿佛沉浸在自然山水画中。

一、桂林城市景观弊病

桂林城被天然河湖水道和峰峦山势所环绕,青山作底,城市为图,使城市轮廓清晰可辨,益加显示了桂林城市山环水抱、秀丽绝伦的山水城市特色。这样的城市环境得天独厚,美轮美奂,世界上极为罕见,然而由于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自然景观保护力度不足,不尊重城市特色的建设情况时有发生,具有独特山水特色的桂林城市景观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城中部分地区难见水绕青山

桂林的山水特色,举世无双。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风景名山的景观资源已经岌岌可危。桂林城区内的风景名山,绝大多数被密密麻麻的各式建筑所包围,叠彩山、伏波山、虞山的周围环境尤为严重。部分建筑距离山体过于靠近,已经完全遮挡了山体的下部,如叠彩山的南面。有的建筑体量过高过大,阻挡了眺望风景名山的视线,破坏了“山——水——城”有机联系的景观视廊,影响了桂林以山体剪影为主的优美天际线。在体量高大建筑的压迫下,在高密度建筑的包围中,部分山峰和水面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韵。

桂林历史上曾经河湖密布,水塘数量极多,但因为多年来保护力度不够,这些水域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如在宋朝,城西的西湖水面面积曾达到约 40 万平方米,但今天已经缩减为一个小鱼塘。城乡结合部的众多小水域也正在锐减,水面覆盖率已经大大降低。

(二)景观建设山水特色不够鲜明

桂林的山水特色,包含自然山水与山水文化。山水,始终是桂林风景及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桂林的城市景观建设,有些却背离了山水特色,抛弃了桂林独有的元素符号。处于桂林主城区的“两江四湖”区域,历史上曾经架有很多具有桂林特色的桥梁,桂林的桥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也代表着城市的气质,小山、小水配的当然是小桥。改造以后的“两江四湖”景区,架设着十九座各式各样的经典名桥,多数为仿欧式的桥梁。如观漪桥参照意大利佛罗伦萨圣特里尼桥来设计,丽泽桥模仿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而建,西清桥的原桥位于英国伦敦剑河上……原有的一些带有地方符号的古桥则予以拆除或改建,从阳桥到玻璃桥,从迎宾桥到丽泽桥,再也难以看到带有城市历史记忆的桥梁,水面上的各式桥梁虽绚丽夺目,但却和人文背景不是十分协调,城市的地域文化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二、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桂林优美的自然环境,势必对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景观规划设计前辈们已经作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然城市景观格局、景观建设发展极快,促使笔者对桂林的城市景观进行重新梳理、分析与研究,以期探索出符合桂林城市特点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保护这一世间难得的自然景观,延续山水特色的城市地域文脉,构建人与自然对话的人居环境模式。

( 一) 确保桂林山水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和现代景观生态学不谋而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实现自然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是风景旅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趋势,也是构建山水特色城市的基本要求。

桂林山水成形于长期的地质演化,一山一水,都应倍加珍惜。因此,实现桂林山水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于保护其独具魅力的山水自然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即以保护为目的、以保护与再创造相结合为手段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也就是说,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山水景观资源,又要结合城市旅游定位、发展建设的需要,利用现有山水资源条件及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创造山水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城市景观。对于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桂林来说,这是最有效的一种风景资源保护方式,其他的山水特色城市可以作为借鉴。

实现桂林山水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风景名山、水系、植被的保护,严禁破坏风景名山、随意填埋湖塘,对于淤塞的湖塘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桂林闻名天下在于山水,而不在于城市,山水风景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城市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

其次要严格控制位于风景核心区的老城区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面宽和体量。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不能遮挡观看山体的视线,以恢复桂林山水城的原貌。对于靠近风景名山的建筑要实行拆迁,让山体和建筑之间留有一定的观景空间。桂林的主角是山水,城市和建筑是配角,建筑的高度和体量首先考虑的是与环境的协调。

再次还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旅游是桂林的主要产业,发展旅游必须以保护风景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以带动旅游、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促进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最后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及项目建设时,应该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保持桂林的山水特色。

( 二) 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

基于桂林独特的自然风貌,笔者认为桂林城市景观的规划,应尊重自然,展示桂林独特的山水风貌,建立城市与自然的对话关系,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使山水要素充分显露,借用自然山水造景。在城市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构筑上,对区域、轴线、节点、标志、边沿等城市景观空间形态认知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组织,确定景区、景观节点等山水特色展示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引导与控制要求。

城市的空间结构要疏散,城市要显得通透,加强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山体的轮廓。扩大城市水系面积,疏浚废弃的湖塘,恢复古桂林“江宽地共浮”的城市景观,重塑桂林湖塘青山倒影的诗意画面。加大自然山水向城市的开敞度,贯通山体的视线走廊,开辟一些能到达山体和水系的绿色通道,提高其可达性,增加人们亲近自然山水的机会。通过山水感知线路组织、空间视廊与视域设计、城市景观轴线安排、重要景观节点与景观视域保护与培育,强调“山、水、城”之间的空间因借关系,使城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建城景交融的山水特色空间环境。

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要彰显山水景观,为山水预留空间视廊,通过道路的走向“迎山接水”,道路尽端遮挡山体的建筑要给予拆除,山体与街道之间的沿街建筑的体量要严格控制,建立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关系。

( 三) 采用彰显山水特色的景观设计手法

桂林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由于其选址于山水优美的漓江西岸,自古即不断地将积淀起来的建筑、艺术等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水文化名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桂林的历史建筑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山水文化特色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取代的是外来的舶来文化,山水文化名城如何找寻?

在分析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桂林城市的景观设计必须彰显桂林的山水特色,而不是人为地去创造所谓的“标志性、时髦”的城市景观。

建议在古城区域( 由漓江以西,宝贤湖和丽泽湖以东,桃花江以北,铁封山和鹦鹉山以南所围合起来的狭长地带) 的景观核心地带及滨水地区恢复历史建筑及景观原貌,彰显桂林的山水特色,重拾桂林的历史记忆,以便可以坐船游览来阅读桂林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结语

桂林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山水自然风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和自然环境沟通呼应,重点展示桂林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在设计手法上应该分析桂林山水要素,拾取桂林山水的特色,挖掘桂林的地方元素,弘扬桂林的山水文化,营造与桂林山水相互协调、交辉相映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第4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一下车,我就奔向坐船的码头。码头上停靠很多大大小小的游船,我们上了其中的一艘船。只见河清澈得连水下的石子、沙粒都可以看见,更别说游动的小鱼、小虾在河底捉迷藏了!

河的两边全是连绵起伏的山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指山,那五根手指就像如来佛的大手掌那么形象,那么逼真。

顺河而下,接着又看见一座更大的山,那座山叫九马峰。如果你不仔细看,会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定眼一瞧,只见山的正面真的像有九匹马在上面,有的像在吃草,有的像在狂奔,还有的伸长脖子像在怒吼,真是千姿百态!

第5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片段一】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

师:你的老家在哪里?离这儿有多远?(生答。播放《月之故乡》)

师:听着这悠扬的歌声,你想到了什么?

生:听了这首歌,我忽然很想念老家。

生:我的眼前仿佛就是老家,就是爷爷奶奶。

生:我恨不得一下子飞到老家看看!

师:是啊,家乡就是爷爷头上的白发,就是小桥流水,就是儿时伙伴,就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啊!

【赏析】上课伊始,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谈,从姓名及其含义谈到老家,看似无心之笔,实则有意为之。不经意间,“老家”对于学生,从一个或许不常提起的词语变得熟悉、温暖。接着,轻柔悠扬的歌声轻轻飘出,荡漾开来,音乐声瞬间抓住了人们的心,学生听得格外入神。孙老师顺势让学生说说感受,寥寥数语,悠悠乐曲,产生的却是强大的“场”效应,使学生置身于诗歌学习的情境中。

【片段二】会诗意——转轴拨弦三两声

……

师:同学们学过《桂林山水》这一课,那里的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桂林的山很美,一座座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竹笋……

师:广西的山何其美也!何以在诗人柳宗元的心中,这么美的山却成了锋利的“剑芒”,而不是竹笋、骆驼?

生:这山已经深深刺伤了诗人思乡的心,就像“剑芒”一样。

生:重重叠叠的山挡住了诗人回家的路,在诗人的眼里已经不美了。

师:是啊,正因为如此,这海畔尖山就成了锋利的宝剑,割着他的——

生:愁肠。

师:刺着他的——

生:心!

师:伤着他的——

生:思乡之情!

【赏析】喻体的选择,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学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时,孙老师结合理解诗题,介绍了诗人柳宗元因变革失败而一再被贬谪,远离朝廷,远离家乡,此时正身处边荒之地——广西柳州。为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意,孙老师以“似剑芒”拨动情弦,引导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唤起学生对广西桂林山水已有的表象,再以诗句中的“剑芒”叠加其上对比,促使学生联系诗句和背景材料,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其中深意。无需逐字逐句解析,学生已然领会了诗句的意思。

【片段三】感诗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师:看到这一座座山,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生:(读)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师:诗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分身,散到无数的山头上望故乡。

生:诗人想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随风飘落在山峰上望故乡。

师:为什么非要分成无数人,散向无数山头?

生:山太多了。

生:分成无数人,这样才可以从多个角度把家乡看仔细。

生:每个部分都能注视着故乡。

师:只怕看得不够啊!……

【赏析】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的教学中,独具慧眼的孙老师以“身千亿”为凭借,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诗人寥寥数语所要表达的情怀,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情感的滋养。化作“身千亿”,是何等奇特、大胆的想象!若仅从字面理解,学生固然了解了意思,却难以触摸到诗人那喷吐欲出的思乡之情。适时的追问促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置换角色,体会诗人任凭锋利的剑芒把自己一点一点割碎,一点一点散落在异乡山巅,只为更好地凝望遥远的故乡!这正是诗人痛苦无奈的思乡之情的写照。由此,学生深刻领会到了诗人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感人肺腑的思乡之情。

第6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就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沉淀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阅读教学时引领学生潜心体味、沉吟、感悟那有情感、有生命、有灵性的语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鉴赏玩味中,在比较掂量中,在切己体察中。把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积累、运用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可引导学生紧扣描写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这个内涵丰富的语感点,重锤敲击:(1)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回忆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奄奄一息的病人,并让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2)进一步启发学生明确逐渐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和奄奄一息的病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创设情境――塞特凯达斯无奈地低下了头。它在流泪,在向我们人类控诉;细心聆听,塞特凯达斯瀑布在诉说什么。这样,通过联想感悟,激活体验,把“奄奄一息”这个词的形象、情味、意蕴都融会贯通,获得丰富深切的语感经验。在以后的习作中,如遇到相同的语境,学生自然会适时运用。

三、运用中深化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这一问题,其实是强调了“运用”是“积累”的必由主路。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

例如:《葡萄沟》一课描写葡萄成熟用了“五光十色”一词,教师不应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表示颜色多,美丽。就算完成任务了。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示颜色多和美丽的四字词语还有哪些,让学生列举以前学习过的表示颜色多和美丽的四字词语,像“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等。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如果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换成自己已积累的这些词语,可以不可以。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五光十色”这个词语不但描写了葡萄成熟时颜色多,还写出了葡萄成熟后的表面的光泽;进而感受到,不仅要积累语言,还要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此刻。教师可请学生用“五光十色”这个词描写一个自己曾经见过的场景。学生自然会想到春节那“五光十色”的花炮,夜晚商场、路旁“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这样。就使学习、积累、品味、运用词语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四、活动中巩固积累

积累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在课堂上、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外。还可以采用语文活动课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这一语文活动课,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说、唱、诵、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积累有关春天的美词佳句和好诗好歌。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春景的描述中。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成语列车”的积词游戏。先说带“春”字的成语。为加深难度,可让学生说没有“春”字,却能体现春天气息的词。各组同学积极讨论,踊跃汇报,场面热烈。然后,组织各组进行“夸夸春光美”诗文朗诵赛,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精美的语段和篇章。学生竞相上台,饱含激情地背诵课内外描写春天的精彩句段,或吟诵诗歌,或演唱歌曲。郑振铎的《燕子》、李广田的《花潮》、朱自清的《春》等名家名篇。学生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文章都是佳作,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遣词用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通过多读多背,从中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语句和精彩的片段。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库存,为创造性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还可让学生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那歌词不就是优美的诗篇吗?学会一首歌,就等于学习一首诗。学生在背诵和演唱比赛中陶冶了情操。积累了语言。

第7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桂林漓江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是世界上风景美,规模大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之一。漓江隶属于珠江水系,发源于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山脉,全长437公里。精华的景色是在杨堤乡至兴坪镇约20公里的水程。坐竹筏游览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青山倒影,20元人民币背景图就在此。多么绚丽多彩的画卷,奇美的景色,让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墨客赞叹,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漓江。

2、西街——中西合璧风格的夜生活老街。

历代文人骚客似乎对阳朔都有别样的衷情,古朴雅致的田间农舍、清幽宁静的茂林修竹、澄澈温软的沙滩溪流、惊艳一绝的天然岩壁……为世人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画卷。除却自然风光的旖旎,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吸引众多文艺青年来此旅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西街独拥一份厚重与典雅:洋人酒吧、旅馆和店铺鳞次枇比地排列开来,夜幕下的景致更是绚丽迷人,走进去仿佛置身异国他乡。怪不得有人曾这样说:宁做阳朔人,不做乐神仙。

3、两江四湖——乘船环湖赏桂林城景。

两江四湖景区遍植名树、名花、名草,造榕树、银杏、雪松、水杉、木兰、棕榈诸园,以改善桂林中心城之生态;架设名桥19座,以增加江湖之灵气;恢复、修建古之名楼、名塔、名亭万余平方米,以增加桂林城市之亮点;发掘、修缮文物50余处,以昭然桂林之历史文化;建高科技之升船机、船闸各一处,以方便舟船之通行。

4、遇龙河——清澈如镜的温婉“小漓江”。

阳朔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之一,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

5、象山景区——酷似象鼻的标志性景观。

第8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文;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积淀了古人的大量优美诗篇,其中不乏许多蕴藏着地理意义的古诗句。这些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古诗文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上,巧用诗句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在导入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几句古诗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句反映了我国大部分河流向哪里流,学生说向东流,我继续追问河流为什么向东流,学生说是因为我国东边低,西边高,我顺势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引出本节内容。

再如,讲必修一“喀斯特地貌”时,我借用了“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几句诗句,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一些图片,学生在赏析了这些诗句和图片后,会对桂林山水产生向往之情。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诗词,深入阐述知识

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巧妙地穿插一些地理诗句,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加强记忆。

比如,讲“气温的垂直递减”时,可以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解释在对流层中,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山地中的景观也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就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规律,山上温度比山脚温度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晚点。当然类似的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

讲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可以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阐述。这句诗的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春风不度造成的。这句诗句里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我国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而玉门关在这条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因此就“春风不度”了。

讲锋面类型时用到的诗句就更多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冷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暖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讲准静止锋。

3.敢于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地理教学讲究实事求是,特别是自然地理。但有一些古诗文内容蕴涵很美,却不符合地理科学。对于这些诗句我们应该敢于批判,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我在导入“水循环”这一课时用的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这句诗引出问题,导入新课。而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反问学生这句话从地理角度来解释对不对。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指出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却能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又回到黄河中去。这样一来,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学会了质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于诗句的运用要注意几点

1.穿插要巧妙且适当

如果我们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不恰当,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讨厌地理课。

2.举例精准

第9篇:桂林山水的诗范文

笔墨技巧的凝炼

1991年的秋天,肖舜之结束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进修回到桂林,为期一年的学习使他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维有了极大的转变和拓展,并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个人绘画风格。为此,他在大自然中观察、研究各类植物线条,被那些生长自由、穿插任性的藤萝植物深深吸引,他把藤萝攀爬、缠绕、悬坠的姿态理性分析,并转换成藤蔓式的笔墨,从而使他找寻到了符合自身气质秉性的绘画语言――藤蔓线条。肖舜之将藤蔓墨线大胆的铺叠累加,近似狂草的线条把画面堵得看似密不透风,但却形成了难得的视觉气场,不仅反映出画面在黑与白、疏与密、空与实的节奏关系,而且还保留了笔墨自然松畅的呼吸韵味。此时,肖舜之的手腕松动自如,笔尖轻松灵动,墨线宛若自由跳动的音符,将自然界具体的表象魔法般地转化为抽象的线条律动,画面充斥着显著的西方图式构成与中国传统笔墨线条的对峙与张力,就像是反差极强的逆光影像一样表现出现代水墨实验的图式趣味,成为肖舜之十多年来极其重要并具有个人化的符号性语言。

画面意境的营造

与此同时,肖舜之没有停止过对“烟雨桂林”“迷雾漓江”“水上船家”等题材的创作。他常年与画友到桂林漓江两岸写生观察,除了钢笔速写和对景写生外,还对同一景物运用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方式进行图像记录,利用影像手段重新开启他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方法和认知角度,促成了他独立表达桂林山水的新面貌,这恰恰也暗合了中国当代山水绘画在观察当下生活、体悟现实世界的审美追求和终极目标。在大量的作品中,他极力营造清润秀美的漓江烟岚和山水意境,努力揣摩传统绘画技法如何表现当代山水,如何顺势将藤蔓线条渗透在桂林山水的描摹中,如何在中国与西方艺术图式之间寻找契合点和平衡点,同时还能保持他的创作初衷和艺术热情。事实上,他在藤蔓系列中练就的扭曲夸张的线条,总能自然而然地引用在山水题材中,看似一种新技法对旧形式的情绪妥协,实则是丰富了肖舜之在不同题材自由穿梭的驾驭能力,这种特有的探知能力增强了他对艺术本体的认知和悟性。

诗性美学的回归

肖舜之在1994年之后,开始尝试“静谧瓶花”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些细腻温婉的画面,使空气中都散发出青春、阳光的气息,像是一曲悠扬的古乐把我们带入从容生活的美妙世界。肖舜之酷爱将各种瓷瓶的器型有意味地诠释在画面里,那些雅正、内敛、淡泊的气质溢于纸面,饰以自由散漫、舒展轻盈的鲜花干草,端庄典雅、深沉静谧的氛围萦绕其中,让器皿的胎体形制与花卉的舒朗趣味相得益彰地体现出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审美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肖舜之谙熟中国画装裱、展览的视觉规律,为了使瓶花系列作品的展示效果更紧密,画面中心更突出,视觉冲击力更强,他巧妙地将墨色从纸张边缘向中心层层渲染,由浓至淡,使画面的气韵团团相拥,饱满丰润而不失张力,让墨渍水痕的块面节奏与瓷瓶静物的流动线条产生了动与静的内在视觉规律。而近两年来,肖舜之又重新调整渲染手法和肌理效果,平面化处理瓶花与墨色的关系,将画面的墨阶关系更加趋近,墨色变化更为精微,使纸张的褶皱肌理隐藏在干笔皴擦之下,画面中平和、淡雅的高雅气质得以再次升华。应该说,肖舜之如此着力制作瓶花系列作品,就是其国画诗性美学回归的一种真实表达。

艺术心性的释放

如果说,肖舜之的“萦绕藤蔓”系列是锤炼绘画语言,“烟雨漓江”系列是营造意境之美,“静谧瓶花”是诗性美学的回归,那么,过去二十年的艺术探索,都是为了建立个人图式和寻找独特表达方式所做出的创作准备。自2015年4月始,一次崂山名家绘事活动改变了肖舜之对写生的全新认识与实践,他抛弃多年使用钢笔速写的习惯,改用毛笔宣纸写生作画,着实让他尝试到写生的快意和畅神,身心自信轻盈、豁然开朗,并开始沉迷于各地交游写生活动。他相继游走于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陕西、新疆等多个地区省份,不同地域的风物都能激发他书写的热情,表现出他敢于放弃原有的创作惯性而追求更新、更真、更鲜活的现墨语言,始终呈现出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变化的特质与趋势。

从2016年5月天台山的一组写生作品说起,肖舜之便有目的地将禅意融合在山水写生里,运用红中带绿的朱砂色涂染寺庙、高塔、拱廊、围栏等,将隐藏在深山古刹中的宗教气质瞬间凝固,那种悠远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和宁静致远的禅宗肃穆感油然而生,那种雅正端庄的墨色之美与通透跳脱的朱砂之美有意撞击,生发出古朴传统的笔质墨性,融汇出现代色彩构成的美妙意境,使色与墨率真而有效地传达了他的文化情怀。

其次,频繁的交游活动使肖舜之养成了快速感受、高速捕捉不同地域特征的艺术表现力,在陕西西安终南山的寻迹探访写生作品中就有深刻的体现。肖舜之通过凌乱放任的皴擦行笔,勾勒出终南山粗粝坚硬的山体形态和石块质感,从中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他完全跳出了南方地域山水图式的牢圄,自由畅快地描绘出北方山水大气磅礴的宏伟气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完成了一次在笔墨肌理、物性皴染等技法的重新构建。

紧接着,肖舜之马不停蹄的行游在陕西榆林靖边的丹霞地区,深切感受烈焰般燃烧的地貌特征,以及孤傲坚毅的断头柳等植被所带来的视觉刺激,再次激发了他强烈的写生欲望,并试图运用长卷的形式勾画西北空旷高渺的山河气势,将中黄、朱砂、熟褐、天青等冷暖色调渲染画面,形成某种单纯的宏大诗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开阔、深邃、壮美的西北风光,特别是将中国意境美学中的开与合、虚与实、繁与简、疏与密、纵与横等空间对峙关系妥善安排,成为肖舜之运用传统山水笔墨传达当代创作意识的成熟阶段。

也许,就连肖舜之本人都难以置信的是,2016年8月底新疆之行又再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爆发点,使后续的写生状态充溢着酣畅淋漓的宣泄趋势,自然的具象景观经由他浓重肯定的抽象线条与墨块累叠,毫不夸张又果敢畅怀地忠实表达自然,仿佛松了绑的南方男子到了西北自发激活原初的野性一样,从低沉的墨色到空灵的留白,从凌乱的皴理到秩序的空间,都一一得以全情释放,狂野地告别昔日的笔墨惯性,冲破了往日山水创作局促的呼吸节奏,彻底改变了原来秀美清朗的山水绘画气质,焕然出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塑造出雄浑豪迈的北方山水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