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康复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对36例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结果:患者经过系统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充分的术后护理和患肢的康复锻炼,科学的健康指导,是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龄股骨颈骨折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病人,它能有效解决髋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多为老年人,大多生理功能衰退及伴发多种疾病,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对康复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10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2岁。文化程度中专5例,中学10例,小学18例,文盲3例。
2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大,术后24h内应密切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防止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2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手术创伤大,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在引流过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每小时>100mL,应通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管30min放开。术后24~48h后当24h引流量
2.3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在双腿间放置一三角形垫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并减轻疼痛,患肢保持15—30度中立位,脐部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脱位和避免神经的不必要压迫。
2.4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往往造成手术彻底失败。据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甚至达10%。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术后预防感染尤其重要,注意保持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术前消毒病房,预防切口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如术后2d体温不超过38℃考虑为假体反应所致的一过性发热,1d后体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5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护士针对老年患者制定健康平衡膳食,加强高钙低脂易吸收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自制的果蔬汁(针对牙齿不好的老年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
2.6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并发症,发症率为50%~70%。故术后应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
2.7术后预防脱位。搬运患者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盆骨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遵循一个原则——避免内收屈髋。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如有上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明确有无脱位,及时给予复位。
3康复锻炼指导
3.1康复锻炼的目的。老年患者因怕疼或担心关节脱位,不敢活动患肢。先让患者了解术后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和肌肉的张力,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量。告诉患者只有患者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手术真正的成功。
3.2康复锻炼的内容。术后前2d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坐起,坐位时髋关节屈曲小于90°。如是骨水泥固定,术后7d可下地站立。先在床上坐起,如无头错,可坐在床边适应,屈髋小于90°,下床时,双手可扶助行器。使患肢负重为体重的30%,站立5~10min离床时协助患者把臀部移至健侧床边,需双方托住患肢,健肢先着地,患肢再着地。上床时,指导患者先向患侧转身,协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肢。正确指导患者步行训练和用拐,患肢不负重移动,先迈健侧腿,患肢跟上。患者刚开始下地行走应使用双拐或助行器,必须有人看护,防止患者摔倒。
3.3功能锻炼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切口疼痛,大部分患者不愿意早期活动,所以要向患者讲解早期锻炼的目的、重要性,疼痛严重者在功能锻炼前可应用镇痛药。进行肌力练习和关节活动练习时,练习强度、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康复时期功能恢复情况制定有效的符合个体差异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时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及强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禁忌过分用力的等长练习,运动时要注意避免闭气动作。老年患者不宜使用拐杖,建立使用助行器。
4患者出院指导
出院后患者必须使用拐杖,健侧手拿拐杖,至没有疼痛及跛行时逐渐弃拐,以减少患侧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上下楼的方法,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6周禁止下蹲拾物、坐矮凳、盘腿、翘二郎腿、坐沙发。座便时要用高座便器。穿鞋时不能过度屈曲髋关节。术后较适宜散步,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防止关节脱位。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出院后注意预防感染,对扁桃体炎、疖肿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感染。
5讨论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日臻完善,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技术水平,科学规范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同样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时、适量的康复功能锻炼,使其日常生活行为趋于健康,有效降低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我国老年人口众多,人数居世界首位,老年人慢性致残疾病率的增加导致大量康复服务的需要。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代[1],老年人的康复医疗也日益受到重视。老年病的康复主要指恢复因疾病而下降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自理程度,使久病卧床及老年性痴呆的老人能够重返社会。1老年病的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各个组织、器官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普遍是多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不显著,起病一般缓慢、病程迁延。例如老年性心肌梗死可不因过劳而出现胸部剧烈疼痛,反而有气急、呼吸费力、不能平卧等左心衰的症状。老年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多脏器的功能衰竭,久卧也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严重时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老年机体虽可以勉强维持体内外环境平衡和稳定,但在发病时机体抗病能力弱、恢复能力差使存活率下降。北京301医院曾做过老年病调查,发现每位老年人平均患有8.5种疾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2老年病的康复过程
2.1早期康复与预防老年人恢复力因为器官功能衰竭而降低,所以应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在治疗原有疾病的基础上预防其他疾病发生是康复的关键。老人普遍血压偏高,患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的机率高于中青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动态观测老年人的血压、血糖、控制急躁情绪,提倡低盐低脂饮食,鼓励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年迈体衰的老人应增加营养指导,合理膳食、定期身体检查。偏瘫的老人除注意床上变化防止废用综合症的发生外,也应及时进行肢体康复,预防水、钠等电解质紊乱。总之健康老龄化可以使余寿中重残期和需要他人帮助的时间缩短。
2.2老年病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2-3]老年人因心理功能衰退,普遍都会对疾病产生恐惧感,害怕听到疾病的预后情况,有时会因疼痛而产生抗拒治疗的想法,严重时会有特殊的改变,如精神混乱、老年痴呆等慢性神经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4]脑卒中患者患抑郁症的几率高于其他疾病,如果康复过程中只是注重肢体康复而忽略心理康复,会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生存质量受影响。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及家属应经常与老年人进行心理沟通,消除疾病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同时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使老年人正确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并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2.3确定康复目标为使老年人及早恢复健康,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对其自身条件确定康复目标,鼓励老年人朝目标努力,积极参加治疗。康复目标可防止老人因急于求成而造成原有疾病的恶化,可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为住院期间保留肢体现有功能和恢复已丧失得肢体功能,远期目标则是维持康复效果,争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如在家属的陪同下可以让老人独自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鼓励活动越多越易恢复功能。3老年病康复注意事项
3.1对老人要保持积极态度老年人普遍耳目失聪,生活自理能力差,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对老人耐心治疗与辅导,细致说明康复内容,告知不治疗的严重后果切忌部不要恐吓老人,对积极参加康复训练的老人给与嘉奖及表扬,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区老年活动,增进老人彼此沟通,确立良好心态。
3.2对老年人要有耐心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而对康复治疗有时会缺乏积极态度及合作的耐心,同时由于疾病导致肢体活动不利,通常不能完成规定的康复训练。因此在康复治疗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尊重老人在训练中的合理要求和建议,争取老人积极配合治疗。
3.3重视传统康复治疗老年人大多信赖中医中药治疗,认为可以养、治结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保健康复,所以在康复治疗期间可以根据老人的经济能力给与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理疗仪器及中药养生治疗,延长老年人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3.4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体育锻炼和社区娱乐也可以降低老年病的发病率,因此应结合社区康复中心及老干部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单位定期开展老年体育娱乐活动,并组织康复医疗单位定期到社区义务为老人进行康复理疗教育。
参考文献
[1]林伟.老年病康复医疗[J].护理与康复杂志,2004,3(2):75.
[2]曲镭.老年病的康复[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00,3(1):4.
特 点
老年人患病的特点:由于老年人感受性的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据统计有35%~80%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无疼痛,常呈无痛性心肌梗死。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疾病。老年人免疫力低,抗病与修复能力差,致病程长、恢复慢,且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运动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出血倾向等多种并发症,导致病情危重[1]。
住院老年老年的特点:老年患者离开家庭住进了医院,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使老年患者产生紧张、孤独、忧郁、失去价值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多种疾病,及疾病康复的缓慢易使老年患者产生焦虑、易怒以及疑病症。
护 理
对于新入院的老人主动关心,热情介绍有关知识,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紧张陌生感。入院后遇事主动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经常与其交谈使老人感受到温暖感到自己被尊重。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有关疾病的解释方便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方便老年人理解,对于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更要反复多次,耐心的解释有关疾病的各种知识使老年人能够尽量多的掌握疾病康复的方法,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在护理过程中一切以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2]。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不但要给予疾病护理,还要从精神方面支持,从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些老年人对于疾病的康复抱有消极的态度,认为这种病是治不好了,更有甚者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这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其更多的帮助,进行健康宣教,帮助老年人对于疾病的康复建立信心。
在老年人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护理人员必须详细给老人讲解用药目的、时间、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注意用药后反应,多于老年人沟通,鼓励老人诉说服药感受。特别是对于即将出院的老年人,要对其家属进行指导,指导家属多关心老年人,注意老年人用药后反应和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保存好残余药,送老人入院就诊。
对于长期住院的老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这既可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3]。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主编.老年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关键词:老年人 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 干预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2.2.3社区保健和康复的需求:在唐开源等对上海的调查中发现72.0%的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缺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饮食等老年保健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徐卓玉等对老年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分析结果显示,58%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的概念缺乏了解,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一般医疗门诊,忽略了其健康教育、保健康复功能。为此,指导老年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老年人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膳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而社区康复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老年病人在社区或家庭通过设立家庭病房或社区康复点,采用医学和人文科学等措施,尽量使病人的疾病好转或痊愈,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心里障碍得到解除,更好的获得生活能力。
老年人疾病的控制的过程中,遵医嘱服用药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社区护理干预将以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了疾病预防与康复治疗为重点,通过对老年人普及相关疾病知识,让老年人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本研究对本社区130例目标对象实施了12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调查分析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社区老年人(>60岁)130例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71例;年龄61~86岁,平均(74.3±3.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5例,初中及中专43例,大专2例;其中患有高血压22例,冠心病11例,脑卒中后遗症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7例,肿瘤9例,其他18例,另49例健康状况良好。所有目标对象均生活能够自理、正常进行书面与口头交谈,具有自我的行为认知能力,并自愿参与此次干预活动。
1.2护理干预方法
(1)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督促和鼓励老年人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保持体重达标。(2)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手册内容要贴近生活,简明易懂,便于老年人理解与接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3)强化跟踪与随访工作,与老年人保持电话联系,鼓励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中的困难,了解护理干预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干预内容进行调整,干预原则应弹性与规律相结合。针对一些经济情况较差、病情较重、行动困难的患者加强家庭随访,给予针对性指导。(4)对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每月进行1次用药指导,讲解正规用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遵医用药的益处,确保老年人准时服药,防止擅自停药情况的发生。测量老年人的血压、体重、尿糖等指标,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按摩护理、康复训练等。如老年中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应选择恰当的活动项目与活动时间,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患肢的康复理疗。(5)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指导老年人保持心态平和,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适应,适应社会以及环境的变化,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6)运动保健:患者根据体质与年龄情况积极进行适当的运动,包括快走、散步与太极拳等。并对肥胖者增加运动量,每天测量与记录体重。制定运动计划:适量运动遵循:年龄+心跳=170适宜,每周运动5次,约30min。
1.3效果评价
采用自制《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老年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护理干预前后的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遵医嘱定期检查、患病及时就医、不滥用药物、心理状态良好等。
1.4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干预前后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8.5%(115/130),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65.4%(88/130)(=16.38,P=0.000
3 讨论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护理
卧床不起指卧床时间已大于1个月并不能恢复者。卧床不起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高龄老年人既是本病的易感人群,又是重点防治对象。导致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特殊病因是跌倒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加上患者并存疾病多,褥疮、挛缩多见等特点[1],也为护理患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延长高龄老年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减轻社会负担,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对象
我科近年收治25例80岁以上老人,其中男9例,女16例;跌倒综合征致病7例,误用综合征致病5例,其他原因致病13例。全部患者并存疾病3种以上。
2方法
2.1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
2.2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指导、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活动与锻炼。
3护理
3.1健康教育根据高龄老年人的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职业、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3.1.1知识传授因地制宜、深入浅出地选用专人讲解,指导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节目,发放宣传手册等教学方法,帮助老人认真学习医学科普知识,如: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影响衰老的因素及延缓衰老的相关知识,营养学知识,药学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作诱因、演变规律及识别、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3.1.2行为训练选择恰当的方法,选用适当的辅助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理行为的训练。如:自我护理技能,自测血压、脉搏、尿量、尿糖、痰量,注射胰岛素,关节功能、协调运动训练,膀胱功能训练,语言矫治训练等,促进康复。
通过健康教育,鼓励高龄老人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自我康复、自我护理和自我预防。
3.2日常生活指导
3.2.1病室环境选择安静、整洁、舒适、阳光充足的房间,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消毒。物品摆放得当、合理、安全,便于取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3.2.2皮肤护理定期清洁皮肤,及时更换衣服,选择纯棉、麻织品。穿宽松的衣服。床铺平整无皱褶,避免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定时改换卧位,翻身、拍背,鼓励咳嗽。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骨突处垫充气皮垫,预防褥疮、皮炎、肺炎等病的发生。及时修剪指、趾甲,以防自伤和护理中伤及皮肤,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清洗肛周、外阴皮褶处,防止皮肤糜烂。及时做好口腔护理,清洗活动假牙,使患者舒适,预防感染。
3.2.3大小便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解除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并提供安全隐蔽的环境,及时排尿,定时排便。教会患者锻炼腰、腹、盆腔肌肉和提肛收缩运动,预防便秘、腹泻、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3.3用药护理根据高龄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视力不好或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等情况,在用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老人药物代谢的特点,合理用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保证安全、正确、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所用药物知识和重要性,如:名称、剂量、作用、服用方法、毒副作用、禁忌证等。督促老人按时用药,并严格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训练自我服药,提高治疗疾病的自主性。
3.4饮食护理依据高龄老年人卧床的生理代谢特点及并存疾病,制定相应的食谱。并尽可能照顾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适当限制热量,给予充足的优质蛋白、丰富的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提供丰富的钙铁等微量元素,多食果蔬及粗纤维食物。并保证水分充足,食物加工细、软且多样化。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以增进食欲,进餐时间充足,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有条件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保健延龄的药膳和食疗方法[2],以延缓衰老,提高健康水平。
3.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高龄老人的心理状态、个体特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给老人以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帮助,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有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高龄老人,开展精神心理卫生教育,用安慰、启发、解释、诱导等方法,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采用宣泄、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遗忘等方式自我调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不良情绪,提高其内在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读书、看报,与社会多接触,与人多沟通,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防止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等病的发生。
3.6活动与锻炼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主、被动活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教给老人关节肌肉活动方法,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肌肉的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增强器官的生理功能,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条件时,可用轮椅推到院内活动。配戴合适的视、听辅助工具,改善老人视、听功能。鼓励老人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恰当予以补偿的功能,保持残存的功能。护理人员选择适当的被动活动和适宜的物理治疗方法,合适的辅助用具如助步器和手杖。帮助老人尽早下床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康复锻炼。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时间,提高自我满意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预防疾病的发生。
4结果
25例老人除死亡2例外,均有好转,缩短了卧床时间,自理能力有了提高,无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促进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康复的最有效的方法:选择合格护理人员,选用合理、全面、恰当的护理措施。
由于高龄老年人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自理能力弱,疑惑多,要求多以及高龄老年人预期寿命短,救治后生存期也较短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护理及时、耐心、冷静、虚心、诚恳,了解增龄对各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改变的影响[4],认真学习老年医学知识及相关知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遵循关心、主动、平等、尊重的原则,运用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优先救治病人的生命,延缓病情恶化。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延缓功能减退,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患者、家属、看护人员共同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老人保持现有功能,减轻依赖心理,最大限度达到自理基本的日常生活。对濒死老人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缓解疼痛,尽量使其舒适,帮助老人正确看待死亡,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参考文献
[1]欧阳敏,蹇在金,王蓉,等.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57-158.
[2]周汝翔,赵士仁,主编.常见慢性病疗养康复指南(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382-384.
[3]周昌菊,李乐之,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3.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采访了这里的老年病人和忙碌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预计到204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0.56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具有突发性,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将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闹中取静的老年病区
走进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春的杜鹃和午后晒太阳的老人们,一幅悠然怡静图,和宣武门外的车水马龙宛若两个世界。
在这里住院的大都是一些高龄老人和一些慢性病、脑血管病意外后恢复期的病人,其体质与体力日渐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家庭的空巢化,使他们迫切需要生活及医疗方面的照顾。记者了解到,一些八九十岁长期卧床的老人,来院时得了很严重的褥疮,在病区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很快痊愈,并且在住院病人中无一例褥疮发生。
走进干净、清新的病房,老人们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说在这里住得高兴,生活得好。负责该老年病区的业务副院长张芳介绍说,老年人有着不同的求医特点。首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决定了老年人求医的频繁性。另外,随着老年人社会活动的减少,不少因孤独而产生精神心理疾病。身心同时患病,造成精神和行为障碍。其次,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多样性,如预防性体检、身心疾病的诊治、慢性病和伤残的疗养康复医疗、慢性病的医疗保健防护等。再次,老年人求医的社会因素,如紧张的交通、拥挤的就医环境、身边无子女等,看病难仍是老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1年广外医院与原老年病医院合并转建为宣武区老年病医院后,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改善老年人的就医环境,做到配套设施无障碍,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对老年人实行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的“三优先”服务,同时初步建立了老年人家庭医疗与急救的呼叫信息服务网络及老年健康与疾病防治的网络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初步形成了集医疗、康复、护理、颐养的多元化服务,心脑血管、神经、呼吸、消化、泌尿等多学科的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模式。
一套有效的治疗体系
我国现有的医院大多数属于综合医院,在功能上不符合老年人就诊的需要,缺乏治疗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机构、康复机构、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机构,布局也欠合理,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七年来,广外医院在开展老年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针对老年人的治疗体系。在广外地区,无论在临床方面、科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老百姓的信赖与欢迎。
该病区目前共有床位100张,但病床使用率都在90%以上,病人的来源基本上是三级医院急性期过后和一级医院没有条件治疗的病人,对老年病的治疗也因人而异。
老年病区进一步扩大了老年病种的治疗范围,如完善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肾科等二级学科的建设,针对老年人发病的特点,病区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骨性关节病、颈肩腰腿痛、白内障、青光眼、更年期综合征候群等进行综合的诊断治疗,具备了多学科的治疗能力。
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新的诊断治疗技术。如C14呼气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应用,经颅超声、腔内和小器官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骨密度检测诊断,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设等,使诊断治疗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建立了一支能够实施急诊、急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多学科、多专业联合作战的医疗救治队伍,并多次对诸如急性心肌梗死、中毒、机械性窒息、创伤性休克等病人实施了成功抢救。
广外医院还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三级康复医疗网,即宣武医院――宣武区老年病医院――社区家庭的康复网络体系,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与康复在宣武医院实施,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工作在广外医院实施。
利用了教学医院的优势,开展临床教学活动,以教促学,以学带教,教学相长,为老年病专业队伍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采访中,记者还碰到了前来探望病人的家属。他们反映,医护人员不仅替他们照顾好了病人,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对老年病人实行家庭化、人性化护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广外医院的老年病区从单一的医疗模式逐渐转变成了集医疗、照料看护、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在北京市的老龄工作会议上,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集体。
人道救助一片爱心
老年卫生服务是一项涉及政府卫生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医疗部门、社区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贯彻落实老年卫生的各方面工作任重而道远。
广外医院以“人道救助,一片爱心”为老年病院的办院宗旨,运用临床医疗、护理、康复、心理和生理护理等手段,实行医疗护理、康复、善终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性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老年病区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重大而艰巨。
发挥区域老年病防治中心的优势,对区域老年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指导,对不良生活行为采取干预措施,加强慢病防治和个体管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照顾。
建立区域内老年健康服务的规范标准。目前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无论从设备、技术上还是服务、管理上,老年病区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有待提高和规范。
老年人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只有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和补偿方式,特别是对慢性病护理照料的补偿保险,对老年病院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老年人的卫生工作才可以发展得更好。
该病区的郑克平主任认为,为老年服务,无上光荣,他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老年病区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首先,不能把老年病院办成看护院。由于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病床周转缓慢,经常出现患者等床的现象,病区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发展空间狭小,急需增加老年病床,以满足病人住院的需求。
其次,建议拉大一、二、三级医院的医疗保险比例,增加政府投入,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老年人疾病晚期常常合并多种慢性病,治疗费用高,希望医保部门针对老年病院的特点,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减轻医院及病人的负担。加强区内三级医院、老年病医院、社区医院之间的相互转诊,增加二级医院的接诊力。
【关键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及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我国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应用已十分广泛[1]。虽然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术,它可以彻底解决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再次手术的发病率。但由于手术规模大,老年人骨质疏松,合并症多及身体机能衰退等原因,老年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风险也较大,对护理要求也较高,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2]。近年来我科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患者45例,经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45例老年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3.5岁。受教育程度:大学6例,中学25例,小学11例,文盲3例。疾病类型:其中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合并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36例,高血压21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15例,慢性肺部疾病8例。疗效评价标准:采用Harris评分标准[3],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2结果
本组45例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通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本组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优28例(占62.2%),良13例(占28.9%),可3例(占6.7%),差1例(占2.2%),优良率为91.1%。
3护理体会
3.1术前护理
3.1.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骨折后不能独立活动,需要在其他人帮助下才能生活,自尊心受到挫折,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特别是在术前患有心肺疾病的,且年龄偏大的患者,在接受大规模的手术治疗之前,患者及其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思想顾虑。护士应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基本原理、可行性及重要性,介绍此类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忧,使他们保持热情、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4]。
3.1.2术前康复训练老年人抵抗力低下,卧床后比中青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卧床并发症,而术前的康复煅炼不仅有益于患者的术中配合及术后身体康复,并且对减少卧床并发症也十分有利[5]。护士应让患者了解并进行相关的术前康复训练,包括肺功能锻炼、肢体锻炼、关节活动训练、床上排便训练等。
3.2术后护理
3.2.1严密观察病情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各项生命体征及患肢末梢的血运情况。监护的重点是早期发现异常症状并进行早期处理。密切观察和掌握输液速度,预防出现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尿量,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对糖尿病患者定时监测血糖,如发现明显升高或降低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6]。
3.2.2并发症的预防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老年人血液黏度高,卧床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且手术导致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从而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肢有无肿胀、疼痛,指导患者抬高患肢,并鼓励其及早进行患肢的主动屈伸运动,以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术后每2h应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当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应予雾化吸入等预防肺部感染。另外,每日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同时给予皮肤护理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在[7]。
3.2.3康复锻炼术后前2d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及站立练习。先应在床上坐起,如无头昏可坐在床边适应。站立练习成功后,可于术后第五天开始进行行走练习。在锻炼过程中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看护,以防止患者摔倒。
参考文献
[1]瞿成红.老年患者人工全髋术后预防脱位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24(7):65.
[2]张秀梅.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10):136.
[3]Harris WH.Tmunm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arthroplasty,anend-result study using a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1999,51:737-741.
[4]袁冬娥.78例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0.
[5]赵燕.34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