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

第1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1、茱萸是重阳节日用的。

2、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3、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4、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吃重阳糕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较为随意、简易。

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唐武则天曾在重阳时,令宫女广采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如糕、桂花糕等),用以赐赏众臣,以笼络人心。明清时,重阳糕的制法更趋精细,种类也繁多,并且有了成人和儿童食品之分。据载:“京师重阳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

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大概有4种说法: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过去,在重阳这一天,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枣、栗子、山楂等果干等为原料,既颜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了。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糕的简介重阳糕又 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 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 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重阳糕的寓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是为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去登高或登不了高的人的一种特别设计。因为“高”和“糕”同音,用吃糕来代替登高,这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据说效果相同。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又据昆山古代地方志记载:九月初九天刚刚亮的时候,家长们要将一片重阳糕放置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中国人“谐音文化”的特殊智慧,叫做“讨口彩”,但同时也未免有点自欺欺人是吧。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在清代宫廷里,重阳节时也要举行“花糕宴”。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上也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重阳糕的做法原料:糯米粉1.5千克、粳米粉1千克、砂糖0.5千克、红米、绿叶、黄珠、酱色等色素,绿红色蜜饯丝,炒熟芝林少许。

做法:

1、制粉团:糯米粉与粳米粉混合成混合粉,料粉中间扒一凹塘,放入砂糖加清水0.75千克,反复揉搓直到软润,不粘手为止,静放2个小时,待糕粉干而起松,倒入细筛内,用手擦筛成粉粒状,除去粉块待用。

第3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关键词]岁时风俗;存在形态;功能;地域性特色;全罗南道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3-0080-15

一、韩国岁时风俗的相关研究及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研究的价值

岁时,其中的‘岁’指一年,‘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岁时风俗,是指以一年四季为单位,遵循四季的循环规律周期性地、习惯性地在特定的日子里进行的一系列风俗样式和规范[1](P-55-56),又称为年中行事。岁时风俗遵守一定的岁时周期而形成,在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关朝鲜半岛岁时风俗资料的记录,最早多见于中国的史籍,如《山海经》、《史记》、《汉书》、《三国志》。19 世纪末的朝鲜时代后期,出现了韩国学者写成的岁时风俗志,代表的成果有金迈淳的《洌阳岁时记》、柳得恭的《京都杂志》与洪锡谟的《东国岁时记》,多以介绍各地岁时风俗为主。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当时的岁时风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料,现在的民俗学界仍然广泛引用。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多用汉字写成,因而对中国学者进行比较研究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世纪20年代是韩国岁时风俗研究的初兴阶段,这一时期,崔南善与李能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崔南善发表《儿时的朝鲜》、《檀君论》,李能和发表了《朝鲜女俗考》等,使韩国学界对岁时风俗给予了极大关注。虽然这些论文多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但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为20世纪30年代韩国岁时风俗学术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与岁时风俗有关的民间故事、民谣、民间音乐、民间信仰 、女俗及服饰习俗等方面,都有研究成果问世。比较典型的有金允经的《年中旧俗》、车相瓒的《朝鲜史外史》等。1945年随着的胜利,韩国的岁时风俗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一方面韩国学界对岁时风俗的研究多渗透在其他领域当中,学术著作大量出版,如崔南善的《朝鲜常识风俗篇》,孙晋泰的《朝鲜民族故事研究》等。另一方面,学会成立,杂志创刊。这为韩国岁时风俗的普及开拓了新的途径,也为岁时风俗研究的重振从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韩国学界的岁时风俗研究进入重要的二十年发展期。这一时期,韩国学者在政府的协助下,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从而搜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新的资料,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众多民俗资料的基础上,岁时风俗研究有了较大发展,既拓宽了研究领域,而且加大了研究力度,进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可供借鉴与参考的研究著作。如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韩国民俗大观》(共六卷)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照片史料为韩国岁时风俗的研究提供了价值不菲的资料参考。但是韩国学界对岁时风俗开始做深入研究始于80年代。金宅圭的《韩国农耕岁时研究》和任东权的《汉中岁时风俗及歌谣研究》,还有姜舞鹤的《韩国岁时风俗记》、金明子的《韩国岁时风俗研究》等。

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中韩甚至中日韩岁时风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如谢秀梅的《韩中岁时风俗的比较研究――以鬼神信仰为中心》,研究范围是韩中两国岁时风俗中出现的鬼神信仰,她将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仅限制在鬼神信仰中为了驱厄祈福而进行的退禳鬼俗的有关活动。尚基淑的《中韩日岁时风俗的比较考察》主要以庆祝、纪念、社交娱乐、祭祀4个方面来深层次地了解和比较韩中日三国的岁时风俗。李明莲的《韩中岁时风俗比较研究》把韩中两国的岁时风俗分成了祭祀、游戏、农事、健康和饮食等几个方面。金志映《韩中节日比较研究》以岁时风俗中的语言、由来、风俗和饮食为中心来比较研究。另外还有针对某一个节日来进行比较的。比如吴正和的《韩中正月岁时风俗的机能性比较》,佟然的《韩国春节和中国春节风俗比较研究》,朴镇泰的《韩中端午节的比较研究》,高学宇的《韩中端午节文化比较研究》,金恩善的《韩中日相同神话原著共同岁时风俗教育研究》等。

由此可见对于韩国岁时风俗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材料。但具体研究某个地区岁时风俗的还不多见,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1-2003年出版发行了一整套全国各个道的岁时风俗调查报告书,其中2003年的《全罗南道的岁时风俗》涉及到了很多本文将要集中考察的全罗南道的风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材料。

全罗南道拥有丰富的民俗现象,被称为民俗的宝库,故有‘艺乡’之美誉。它由五个市和17个郡构成,自古以来耕地较多,农业发达,同时地处西南海,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渔业生产也很活跃,并形成了与自己的文化形态相适应的岁时风俗。岁时风俗作为民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们的文化形态和精神世界对全罗南道岁时风俗进行整体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并可以掌握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包含其中的文化底蕴。

二、韩国岁时风俗的构成和变化

岁时风俗分布在每个月份之中,比如正月的春节和十五,二月的长工日,三月的三月三,四月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日,五月的端午节,六月的流头节,七月的百中日,八月的中秋节,九月的重阳节,十月的上月节,十一月的冬至,十二月的除夕等。但这些节日的来源多种多样,混合在一起。除夕、春节、正月十五和中秋等是传统的节日,三月三、七月七和重阳节则是依据于中国的阴阳论而生,可称为‘重日节日’[2](P-71),立春和冬至来源于二十四节气,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日则具有佛教文化的性质。

像除夕和春节、中秋节等具有传统意味的节日原本有很多,但随着社会发展,有的慢慢消失,而国庆节①和公休日等代替了原来的岁时风俗调控着人们的生活。例如,端午②、七夕和重阳等已不像以前那样兴盛,而法定的儿童节、父母节等公休日反而更引人关注。除此以外,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情人节(2月14日)、圣诞节等也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些节日不具有传统岁时风俗的宗教性意义,更多地强调娱乐性和艺术性,因此很快地被全民所接受,开始占据一定社会地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行为方式。

此外,还有某些特定地区的节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逐渐变成全国性节日的事例。根据岁时风俗划分出来的‘文化圈说’中,中秋圈是南汉江和小白山西部地区等稻作文化发达的湖南、京畿和南海岸地区,那里非常重视中秋,而端午圈则是主要种植大麦作物的南汉江以北地区和南韩山间地区,那里更加注重端午节[3](P-454)。因此,中秋节和端午节可以说是以特定地区为背景而形成的地方岁时风俗节日。但现在,国家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还连休三天,因此成为了全国性的重大节日,每年拥挤的归乡人流现象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罗南道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岁时风俗现象,上述提到的节日几乎都有,但随着时代变化岁时风俗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些许的差异。本文主要对全罗南道普遍传承的传统的岁时风俗进行考察,并以月份为标准来展开。

三、韩国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的存在形态

(一)一月

1-春节

(1)祭祀和扫墓、拜年

和中国放鞭炮、贴春联等热热闹闹的春节气氛相比,全罗南道的春节显得相对比较安静,他们认为春节是一年伊始的日子,要清净身心,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和家人一起安静地度过。因此除了祭祀、扫墓和拜年以外没有特殊的风俗习惯。这和中国的红红火火、熙熙攘攘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清晨穿上春节新衣以后,全罗南道居民为祖上进行祭祀,然后就去墓地扫墓,回来后就给家里的长辈和村里的老人拜年。每个家庭的祭祀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在清晨举行的居多,祭桌上要供上年糕汤。拜年的时候会说上一些吉祥的祝福话语,有的家庭会拿出食物来热情招待,还给小孩压岁钱。

近来因为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较为麻烦,所以很多村子就把老人聚集在村里的青年会里,一起进行拜年,并特别准备一些食物来招待拜年的人,大家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特别是离开村庄外出工作的人很多,这样的话他们趁着春节休息回乡能和村民一起聚聚,也是一个叙家常的好机会。

(2)节日食物和岁酒

和中国春节吃饺子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春节食物――年糕汤,一般汤里会放上鸡肉或牛肉,只有喝了这个,才算是长了一岁。以前家里会在春节单独制作岁酒、清酒用来祭祀,马格里酒用来招待客人。

(3)各种俗信

三灾

三灾是指水灾、火灾和风灾,有的人在某一年中会犯三灾,运气不好,遭遇不幸。因此,这样的人要特别小心才行,为了免灾,在正月里会进行免三灾,比如画三只鹰贴在门框上,一年之内一直这样放着。

在除夕之夜大家要守岁,据说睡觉的话眉毛或者头发会变白。但是在正月初一,为了避开夜光鬼,要早早关灯,哄小孩睡觉。据说夜光鬼在初一晚上会从天而降,试穿小孩的鞋子,如果合脚的话就穿走。那样的话被穿走鞋的小孩就会生病,于是大家都把鞋藏好,早早睡觉。避开夜光鬼的方法之一是在院子里树一根长竹竿,上面挂一个箩筐。这样从天而降的夜光鬼会去专心数箩筐上的孔,数着数着天亮鸡鸣,就飞回天上去了。还可以关上大门拉上一条禁绳,或者放火药枪来防止夜光鬼。

烧头发

在农村,村里的老人会把一年中梳头时掉落的头发攒在一起,春节的黄昏时分在大门前烧掉,据说这样做就不会患上传染病。

天气占卜

春节早晨会根据云和风的方向来占卜天气,如果没有一丝风,云朵淡淡地聚集且很清澈的话,就是丰年;如果带有赤光,就会有旱灾或风灾。这一天,北风最好,南风的话庄稼会歉收。但是,在海岸地区却认为刮南风是吉祥的象征。

土亭秘诀

土亭秘诀是现在还流行于家庭中的岁初占卜术,这是土亭李地函所著的预言书。根据自己摇出的卦来占卜,摇卦的方法如下。分为太岁、月建、日辰三次,先在太岁数上加上年龄,然后除以八,剩下的数字就是第一卦。在月建数上加上出生的月份,大月就是三十天,小月就是二十九天,除以六,剩下的数字就是第二卦。在生日数字里加上日辰数,除以三剩下的数字就是第三卦。把这三个卦按照顺序合起来,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卦的数字即可。通过这个方法来占卜一年和每个月份的运气。

(4)春节游戏

跷跷板

在正月初女性会玩跷跷板游戏,这种游戏盛行于全国各地,但在全南地区据说如果正月玩跷跷板的话,春天上山挖蕨菜的时候脚上不会有恙。

翻板子游戏

春节时玩翻板子游戏,用小指头粗的木头割成一寸长,然后竖着分成两半,做成四个以后,把它们放进一个碗里然后摇一摇再散落下来,根据出现的样子来决定怎么走。游戏时分成两组,最先达到最终分数的一组算赢。翻板子游戏是韩国传统的游戏,有时候人们会压大钱来进行赌博。

(二)立春

立春在中国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没有相关的风俗。在全罗南道,立春也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但在农村这一天会休息,并进行相应的风俗。家家户户会在大门和柱子上贴上写有吉祥话的帖子,称为春联,这种风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一般是不识字的人拜托有学问的人帮写对联,但有丧事的家庭不贴。

(三)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现在虽然不觉得正月十五是一个重大节日,但在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人们总是很隆重地迎接十五,而且大部分的岁时风俗都集中在正月十五前后。和中国正月十五观灯、猜灯谜这种娱乐性的氛围一样,全罗南道也会举行农乐、放风筝、拔河和索战、烧月屋等游戏来活跃节日气氛,但同时个人还会进行家庭祭祀,并以村子为单位进行村落共同体祭祀――堂山祭和龙王祭,而这是中国所不常见的。

1-祭祀

与春节、中秋一样,在正月十五每个家庭也会进行祭祀,不仅给祖上,为别的家神也会单独摆设祭桌。经商或从事工业的人会在商店或仓库、工厂等地方单独在摆上祭桌祈福。有的人家还会请来巫师进行巫祭活动。

2-俗信

除了家中举行的个人祭祀以外,还会以村子为单位举行村落共同体祭祀――堂山祭和龙王祭。

(1)堂山祭

在每个村子都有被称为堂山树的大树,可以是一棵,也可以是一片。这种大树被奉为村子的村落神,每年都要为其进行祭祀,这种祭祀称为堂山祭,又叫堂祭,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的。在全南地区,大部分的村落会在正月十五进行。以前每个村子都有巫师的时候,主要由巫师主管,但现在随着巫师的渐渐减少,反而采用儒教式举行的比较多。举行堂山祭一般有以下几个理由:具有崇拜村落神的意义、出于对村落神的敬畏以及自发的祈福行为。但现在大部分进行堂山祭的原因,都说是因为以前一直这样进行,也就跟着做而已,可以说是变成一种无意识的传承行为。堂山祭除了宗教性的意义,还具有调和人际关系、增强区域人民的凝聚力等功能。

(2)龙王祭

在海岸地区为了祈求丰渔进行龙王祭。在进行堂山祭的村落,堂山祭结束以后会到海边再进行祭祀,全村人都参加,往海里敬献食物祈求丰年,这也称为龙王祭。另外,村子里有运营渔船的人会在十四日晚上在船上单独摆设祭桌,进行船告祀,祈祷一年内渔船平安无事,鱼虾满仓。有人还会请来巫师举行比较盛大的船告祀。

(3)福笊篱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在正月十五买福笊篱挂在家里,因为据说笊篱会招福。把买来的笊篱挂在卧室或门上面,也有人在里面放上几个铜钱,因为人们都说这样做会聚集财富。

(4)烧田埂

在正月十四晚上烧田埂,因为人们相信只有这样才会收获丰年。这种风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定的合理性。田埂焚烧过程中,烧死了害虫卵,可以使庄稼少受虫灾的侵害。而且人们还通过烧田埂进行农事占卜,如果火苗旺盛直冲天上,就预示着今年是个丰收年,整个村子也会兴旺,但如果烧得不旺,来年可能就是个歉收年。

(5)卖热

在正月十五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见到人就喊他的名字,如果对方应答的话就说‘我的热’。这样进行下去,直到应答人数与自己年龄一样的时候,就表示已经把热卖出去了,这个夏天也就不会中暑了。如果被喊的人提前觉察到,就会回一句‘我的热,对面的热’来拒绝,这样的话表示热没能卖出去。不同地方拒绝的话存在一些差异。卖热一般不在家人间进行,主要以外人为对象。

(6)立长生或长杆子

长生和长杆子被认为是地区保护神,也可以说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境界线或里程标,因此在正月十五左右会在村子里竖立起来。以前都是每年更换一次,但现在不这么频繁了。长生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一般立两根,一根雄的和一根雌的。长杆子立好之后,会做一只鸭子或老鹰放在顶端。

3-游戏

(1)农乐

在进行堂山祭的村子里,农乐队既参加堂山祭进行助兴表演,又与村民一起饮福,并到各家各户去表演。不进行堂山祭的村子也一定会组织农乐队进行表演。农乐有几个复合功能,正月里农乐队会绕着村子和家里转圈,进行踩地神和踩庭院活动,具有一定的辟邪功能。同时农乐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使人们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给生活注入新鲜活力,还能促进村民团结,增加邻里和谐,可以说农乐是岁时风俗中的闪亮之花。

农乐队到各家去表演的时候,每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食物招待或付点钱财,通过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用作村落的发展资金。

(3)放风筝

在全南地区放风筝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开始,春节过后逐渐增多,直到正月十五达到最高峰。正月初的放风筝是孩子们的游戏,但在14日晚上和15日晚上,大家都会把自己放过的风筝拿出来,进行放飞‘除厄风筝’活动。在风筝线上挂上写有‘厄’或‘送厄’字样的纸条,使其和风筝一起放飞到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它们飞向远方。

(4)拔河和索战

拔河主要盛行在稻作文化圈,时间也根据地区不同有所差异,内陆地区一般在正月十五举行,而西海岸地区一般在二月初一举行。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进行比赛,但有特别活动的时候,村落和村落之间也会共同进行。

以村落为单位比赛时,一般将男女分成两组,而在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赛中,素有‘女子赢了才会是丰年’这样的俗信,所以一般会特意让女子组获胜。当然这种俗信不仅是全南地区,韩国全国各地也都如此。人们认为拔河时用的绳子象征龙,所以比赛结束后,把绳子缠在堂山树上或长杆子③上使之升天。

拔河比赛的衍变形式就是索战。索战是最典型的男性游戏,通常有数十名男子参加,在罗州、长兴、南平、康津、光山等地都有过,现在南平和康津地区的已经消失,而光州市七石洞的索战已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索战是编两条很粗的绳子,顶端编成圆形,双方人员以类似于打架的形式来碰撞,以压倒对方为目的来决出胜负,是一种比拔河更为激烈的空中游戏。

(5)烧月屋

为了祈求年内风调雨顺,人们进行烧月屋游戏。正月十四日白天,年轻人上山砍来木头搬移到村落的空地处。然后各家各户都会拿来木头或柴火,有的地方会用松枝来代替木头。用竹子或松树做成圆锥形架子后,在上面堆砌容易燃烧的干柴和稻草,并且不能忘记在朝东的方向留一个门,堆好之后有人会在纸上写一些愿望挂在上面。这样完成的作品就叫月屋。

随着圆月慢慢升起,在月屋点火,火花冲天,和天空相映成趣。烧月屋是村里小孩和青壮年都参与的游戏,火花冲得越高,越是丰年的象征。据说第一个点火的人会生儿子,因此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如果说拔河是全南西部地区的游戏的话,那烧月屋可以说是东部地区的游戏。

4-节日食物

(1)五谷饭

中国正月十五吃元宵,全罗南道在正月十五这天会吃五谷饭和药饭(八宝饭)。五谷饭由各种各样的粮食做成,因为主要的粮食统称五谷,所以称为五谷饭。虽然名为五谷饭,但不一定是放五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减种类,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上做好。有俗信说,如果吃了用三家以上收来的谷物做成的五谷饭,一年内不会生病,因此孩子们会拿着瓢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收谷物。

(2)药饭(八宝饭)

在正月十五还会用糯米、大枣、栗子、蜂蜜、松子和豆子等做八宝饭,因为是放在蒸笼里蒸的,所以又叫做蒸饭。一般在14日晚上做完五谷饭以后再蒸。在新罗时代就有做八宝饭吃的习俗,这与《三国遗事》中‘射琴匣条’中的一个传说有关。新罗时期,乌鸦救了新罗第21代王葜王,为了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王下令做八宝饭等食物放在墙头,乌鸦飞过来首先吃的是八宝饭。从那以后,正月十五为乌忌日,家家户户做八宝饭吃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二)二月

1-长工日

二月初一是长工日,让干活的人休息一天。这一天,做一种叫做‘年龄糕’的糕点吃,但现在没有雇人干农活的家庭,因此这种风俗也渐渐消失了。

2-影灯节

据说阴历二月初一影灯奶奶从天而降,二月十五或二十又重回天界。影灯奶奶是掌管风的神灵,主要在与风有密切关系的渔村地区信奉。而且,与西海岸相比南海岸地区信奉的人更多。

在厨房或酱缸台堆上黄土,在黄土上插一根不足一米的竹竿,并将竹子上部细细地劈开,编成漏斗的形状。平时保管在干净的地方,到影灯节拿出来用。在竹竿上方的漏斗处放上井华水,由于虔诚度不同,有人每天换一次水,有人隔天换水。因为风与海上渔业密切相关,在影灯奶奶降临的第一天和升天的第二十天一定要做年糕,虔诚而郑重地供奉。如果影灯奶奶和媳妇儿一起来的话,这一年风就会很大,生产不好,但如果和女儿一起来的话,就会海事顺利。

(三)三月

1-三月三

三月三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也是杜鹃花烂漫盛开的季节。在中国,人们会出去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全罗南道,妇女们会带上简单的炊具来到溪边,愉快地度过一天。在糯米粉里拌上杜鹃花,摊成煎饼吃,这叫花煎。妇女们会一边吃,一边演唱花煎歌和其它民谣来助兴。并且,三月三前后蝴蝶开始展翅飞翔,如果先看见黄蝶或凤蝶,这一年就会万事太平,而如果先看见白蝶,这一年就会遭遇丧事或者发生不祥之事。

(四)四月

1-四月初八

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诞辰日。人们纷纷前往寺庙挂上佛灯。灯的名字很多,有西瓜灯、莲花灯、七星灯、五行灯、一月灯、花盆灯、水滴灯、福寿灯、太平灯和万岁灯等等。这天的佛灯会规模庞大,主要是妇女们参加,为家人祈求无病安康和成功发达。

在庙里,这一天进行转塔仪式,人们彻夜不眠围着塔转行,赞颂佛祖的功德,心底重复自己的愿望。转塔时候一般会聆听佛教音乐梵呗,而有的地方会演奏传统的三弦六角。

不仅在寺庙,一直到50~60年前,人们还在私塾进行挂灯活动。私塾前面竖起一根杆子,挂上佛灯,然后再将从杆子到私塾的屋檐之间全部挂上灯。在家里,为了进行祈祷也会挂上灯,有船的人会在船上挂灯,并燃起火把祈求丰年。

(五)五月

1-端午

在韩国,很早以前就视偶数为阴数、奇数为阳数,认为阳数是吉利的象征。因此阳数重叠的节日很多,除了端午以外,还有三月三、七夕和重九。而这些节日当中,端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被看作是最重大的节日。三国时代端午节已经存在,在播种时期作为一种国家祭祀――祭天礼仪来进行。当时,端午不叫端午,叫车衣。所谓车衣,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吏读文字④,也可以理解成车轮的意思。用标准的韩国语表示方法将车衣与端午联系起来的词源以及相关的风俗,出现在朝鲜王朝后期的文献里。朝鲜英祖正祖时期的实学家柳得恭的《京都杂志》中将端午称为戌衣日,“在这天,用艾草和米粉做一种貌似车轮形状的年糕吃,因此称为戌衣日(车轮和戌衣的发音差不多)”。但是金迈淳在《洌阳岁时记》里写到,“端午叫做水濑日(水濑有险滩的意思),将饭扔到险滩以此来纪念屈三闾”。由此可知,作者企图从中国的岁时里来寻找端午的渊源。除了将端午叫做戌衣日以外,端午还有端阳、天中节、重五节等名称,都具有阳、大、高的含义。到了高丽时代,受到中国影响,端午的名称才渐渐开始使用。

端午主要是大麦种植较多的中部以北地区作为一种丰收感恩祭祀而广泛盛行。在稻作文化为主的全南地区,与端午相比更加重视中秋。但在端午还是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活动内容和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虽然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会进行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等,在全罗南道经常举行以下活动:1)摔跤,主要是男性为主的竞技游戏;2)荡秋千,以女性为主的游戏活动,分为一人荡和两人荡,高高荡起的样子甚是优美,从古至今有很多相关的诗歌和故事;3)菖蒲洗头,据说用菖蒲煮的水洗头,头发柔顺且有光泽,因此那天很多女性用菖蒲洗头。煮菖蒲的时候,也会放上艾草,据说用这样的水洗脸,会变好看,夏天也不会怕热;4)药草。端午时节,万物皆是药材。可用来喝的药汁有益母草和艾草,虽然很苦且难以下咽,但能提高食欲,消除体内疾病。同时,这天会拔来各种药草晾干以备用。现在全南有的地区在端午前后几天举行盛大庆典活动端午祭,比如法圣浦端午祭,活动中除了摔跤、荡秋千、菖蒲洗头等端午的基本风俗以外,还新增加了各种竞技比赛、歌唱比赛和现场体验参与活动,以及法圣浦有名的黄花鱼试吃等等,丰富了端午祭的内涵。

(六)六月

1-流头日

六月十五是流头日。流头这个词源于用自东而来的水洗头这一说法,这是自古便有的习俗,现在农村还能见到这种现象。这天用清澈的溪水洗头的话,据说可以驱除厄运,并且夏天不中暑。同时,传说流头日这天是龙神和沟神核定庄稼收获量的日子,因此不能去田间干活并要休息一天。如果去的话,不会迎来好收成。这天还要做点年糕进行简单的龙王祭,摆在田地边祈祷庄稼丰收。

2-三伏天

六月中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为了补养身体,在鸡肚里放上人参、大枣和糯米,做成好吃的参鸡汤。有的男性则出于补气的意味吃保身汤,也就是所谓的狗肉汤。

(七)七月

1-七夕

在全罗南道,七夕和七星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家庭会向七星神虔诚祈祷,简单地准备好年糕和小菜或井华水以后,在酱缸台或井边垒起一个台子,把祭品放上,向七星神祈福。当然还可以去庙里进行佛供。在七夕节有的家庭会像其它节日时一样为城主神进行祭祀,但不准备很多祭品,只要米饭和素菜即可。

2-百中

七月是一年一分为二以后最新开始的月份,就像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一样,称百中为中元。在中国,这天称为鬼节,人们会进行简单的祭祀,祭拜死去的祖上以及各路鬼神。在全罗南道,这一天进行各种预测行为,而农村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各个家庭准备好食物也为祖上进行祭祀。

(八)八月

1-中秋

中秋是在最丰盛时期的节日,秋收感恩的特点十分突出。在全罗南道会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祭祀和扫墓最为重大,甚至比春节还要隆重,同时还进行强羌水越来和迎月等游戏来活跃节日气氛。与全罗南道不同,中国的中秋祭祀并不强烈,只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并享用节日食物-月饼。

(1)祭祀和扫墓

进入中秋,无论贫穷富贵都要包松饼,松饼像中国的月饼一样,是韩国中秋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物。用新米包成松饼以后,准备多种水果,早晨为祖上进行祭祀,比任何一个节日都要丰盛和重视。祭祀之后就去扫墓,也有人在扫墓之前,提前去墓地拔草。

(2)强羌水越来

全南地区的代表游戏就是强羌水越来。数十名女性在明亮的月夜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跳舞唱歌,赋予了艺术新的韵味。据说这个游戏是壬辰外乱时期李舜臣将军为了欺骗敌人而创造的,但实际上作为一种民俗游戏很早之前就产生了。

强羌水越来主要是画圆跳舞,据说这是模仿空中的圆月而进行的,又有人说是意味着稻谷饱满的样子。除了这种圆舞以外,还包括很多附带游戏,在圆舞的基础之上变换样式来跳。但现在中秋跳强羌水越来的村子已经越来越少,导致这种圆舞只是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出现。

(3)迎月

中秋晚上有迎月游戏,为了比别人先看到月亮,有人甚至跑到山上。一边望月一边倾诉自己的心愿,也有人说如果比别人先看到月亮的话,会生儿子。

(4)中路相见

度过了繁忙的夏季,很久未能相见的亲戚终于有时间相聚,出嫁的闺女会和娘家人在娘家和婆家中间的地方见面。有时候邻居妇女也会约好在一个地方会面,准备好食物一起愉快地度过一天。

(九)九月

1-重阳节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会登高、赏菊,但在全罗南道,重阳节现在不看作是节日,只是觉得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以前会用酿酒,做年糕吃,还把黄菊当成药来吃。而且,重阳节文人墨客会一边欣赏丹枫,一边吟诗弄月,颇有一番情趣。

(十)十月

在十月没有特殊的节日,但这个月是个吉祥的月份,其它月份不能做的事在十月里都可以做。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这一天有的家庭会进行城主巫祭或驱灾巫祭等巫俗性质的祭祀。在农家,作为家庭信仰的一种,家庭妇女会在沐浴更衣以后,把城主坛子或祖上坛子里的旧米拿出来,换上今年收获的新米,向家神荐新。

(十一)十一月

1-冬至

冬至在阴历十一月,有吃红豆粥的惯例。红豆粥是用糯米粉和红豆混合熬制而成的,因为是红色的,所以有驱鬼辟邪的功能。把红豆粥供奉给祖上,并洒在大门前、墙上、厨房和院子里,防止杂鬼侵入。

(十二)十二月

1.除夕

十二月三十是除夕,晚上要守岁,家里的灯都要开着,因为据说如果睡觉不守岁的话,早晨起来眉毛会变白。去拜访老人,询问一年的安康状况,这叫旧拜年。以前会把十二月的雪装到瓶子里,溶化后的雪水治疗夏天中暑具有一定药效。

四、韩国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的功能

(一)祖上崇拜

韩国祖上信仰特别发达,因此祭祀祖上的信仰活动很多。在全南地区,主要在春节、正月十五、百中和中秋等举行祭祀,有的家庭也会在寒食或端午、重阳的时候进行。同时,在秋收之前会把先成熟的稻子收获下来,做成米饭供奉给祖上,这叫稻米供。在西海地区,黄花鱼很多,在入春初次捕捞的黄花鱼会先供奉给祖上,这叫黄花鱼供。春节和中秋时,会去祖上的墓地扫墓,特别是春节早晨,会给长辈拜年,送上一些祝福话语。这些都体现出祖上崇拜的宗教。

(二)祈祷丰年和丰渔

全南地区的许多岁时风俗具有祈祷丰年的含义,每个村落里每年举行的堂山祭主要是为祈求丰年而举行的,同时也有祈祷健康和村落平安的意味。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赛和烧月屋、中秋节的强羌水越来等更加表现出强烈的丰年意识。拔河时编成的绳子象征龙神,如果能让龙神高兴,便会风调雨顺,收获丰年。正月十五如果圆月明亮就代表是丰年,因此人们会进行烧月屋游戏,以使月亮更加明亮,期待迎来丰收年。而中秋的强羌水越来采用画圆圈来跳舞的形式,画出的圆圈表达了人们渴望谷粒稻粒能像满月一样饱满的美好愿望。并且,全南南海岸地区阴历二月初一祭祀影灯奶奶的影灯节,是为祈祷海事平安和鱼虾满仓而进行的。

(三)驱厄招福

驱厄招福是人们最朴实的心愿,也是民俗最基本的功能。在岁时风俗中最能表现这种心愿和功能的有正月十五农乐队的踩地神,绕着村子踩一圈,再挨家挨户去踩院子。这样的习俗活动会让鬼神产生畏惧,使它们不敢轻易进入到村子或家里来。此外,正月十五大家会拿着自己放过的风筝出来,进行放飞‘除厄风筝’的习俗。在风筝线上挂上写有‘厄’或‘送厄’字样的纸条,和风筝一起放飞到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它们飞向远方,因为人们相信厄运也会随着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否极泰来。

正月十五买来福笊篱挂在家里,也是因为人们相信笊篱会带来福运。同时,在四月初八会去庙里挂佛灯,进行转塔仪式,为家人祈求无病安康和成功发达。

正月十五会在村子里竖起长生,因为杂鬼害怕长生的模样而不敢轻易进入村子,长杆子也有驱厄辟邪的作用。冬至时吃红豆粥,并洒在大门前、墙上、厨房和院子里,防止杂鬼进入。

(四)分享愉悦与增进和谐

有岁时风俗的日子通常都是休息日,人们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共同欢聚游戏,不仅使身心得到愉悦,还能拉近彼此的感情,增进相互间的和谐。春节时玩的翻板子游戏和跷跷板,三月三时的花煎游戏,端午时的摔跤和荡秋千,以及中秋时的羌强水越来等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五)卫生与保健

为了过节,人们通常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进行增进健康的活动,可见岁时风俗还发挥着卫生保健的作用。

春节晚上农村老人进行的烧头发习俗,目的是防止感染疾病。正月十五的卖热,也是希望自己在夏天不中暑才进行的。还有女性在端午节用菖蒲洗头,在六月流头日用清澈的溪水洗头,都表现出卫生保健的作用。并且,在三伏天吃参鸡汤和保身汤,也是为了在炎热夏天补气养身。而端午时节会喝益母草和艾草汁来消除疾病,并晒制各种药草以备用。

五、韩国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的地域性特点

全罗南道具有丰富的民俗现象,被誉为民俗的宝库,享有‘艺乡’之美誉。这些民俗现象是岁时风俗具体的外在体现,赋予了全罗南道的岁时风俗独特的地区特色。

(一)农乐是支撑岁时风俗的最重要因素,丰富了岁时风俗的功能和内涵

在韩国五大种类农乐中的左道农乐和右道农乐早已在包括全罗南道在内的韩国湖南地区传承下来。在正月进行共同体信仰堂山祭的时候,农乐是必不可少的。在全南地区,与日帝时期(1910~1945)相比,97%以上的村子已经废止了堂山祭,废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祭祀时没有进行农乐表演的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堂山祭中农乐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就如同中国的秧歌一样,在正月农乐也是活跃节日气氛和愉悦民众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不同村子在活动规模上有所差异,但几乎每个村子都会进行。当然,农乐不单纯是用来娱乐的,同时也是踩地神、踩庭院等家庭信仰活动中用以除厄招福的必备要素。特别是全罗南道的农乐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杂色游戏,所谓的杂色游戏就是农乐队的成员在团体表演的过程中,会各自出场纷纷展现自己的技能,活跃了农乐的氛围,让人叹为观止。而这种农乐表演更让正月的岁时风俗产生别样的韵味。

(二)游戏是岁时风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色和鲜明的咒术性、宗教性意义

全罗南道的拔河作为一种岁时风俗游戏,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在日帝时期调查的《朝鲜的乡土娱乐》一书中显示,全罗南道是拔河游戏分布最多的地区。这其中的原因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编织拔河绳子的稻草在稻作文化地区最容易找到。同时,拔河用的绳子认为是龙的象征,龙一直被认为是掌管雨和云的神,特别是稻作文化和水密切相关,因此拥有很多水田的全南地区比其它地区对龙寄予了更多的依赖。在正月十五的时候进行拔河比赛,这可以看作是将两条龙交尾的娱神游戏,结束后把绳子缠在堂山树上使之升天。在这个过程中,拔河游戏成为了实现除厄招福愿望的一种道具,并通过娱神达到祈祷丰收的咒术性愿望。在拔河时将男女分成两组,最终拔河可以说是男女间的较量。而且,‘女子赢了才是丰年’的俗信,加上在阴历的正月十五举行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拔河不可动摇的咒术性和宗教性的意义[4](P-96)。具有繁衍生育能力的女性获胜的话,就意味着庄稼将会茂密生长,生生不息。

将拔河进行创造后形成的索战,两条锁绳朝着对方向前进攻,最终碰撞在一起,冲向空中的样子就像是拔地而起的两条龙,可以看成是无限上升的意味。同时,数十人的力量集于一点,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一股力量,从美学角度来看,体现出一种美好的悲壮美。

全罗南道地区的西部,与东部相比,更加普遍地进行拔河比赛。西部地区拥有罗州平原等广阔的水田,而东部地区智异山脚下旱田则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全南的东部地区,与拔河相比人们更加偏爱烧月屋游戏。在东部一些地方,甚至没有拔河比赛,只进行烧月屋的也很多。这就是因为产业形态的不同导致岁时风俗产生不同,烧月屋游戏体现出人们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

强羌水越来是只在全南地区传承的最具代表性的岁时风俗游戏。一般在正月十五、百中日也进行,但还是中秋节最盛行。一年中在最亮的月圆之夜,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女子们手拉手优美地画着圆唱着歌跳着舞,这种圆圈舞―强羌水越来既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游戏,也是一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艺术。同时,强羌水越来也和拔河一样具有强烈的咒术性、宗教性意义。中秋、十五、夜晚、妇女、圆舞、团体等的构成来看,可以确切了解到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中秋感恩意味,是农耕礼仪的一种祭礼式的表现形式。

(三)不同的文化圈伴随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内陆和岛屿海岸不同,而岛屿海岸地区也根据海域的不同产生差异

在全罗南道内陆地区,村民祭祀村落神的行为称为堂山祭,而在岛屿海岸地区称为堂祭。祭祀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内陆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五,而岛屿海岸地区则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期间举行,现在岛屿海岸地区举行堂祭的时候会请来巫师进行路祭。

这种为了野鬼而举行的路祭在内陆地区不多见,一般在海岸地区较多。顺利过完人生死去的人不会成为野鬼,但是遭遇事故死去的话,就很容易成为野鬼。与农村相比,渔村发生各种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更多,在从事海上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不测死去的话就会变成野鬼,为了这些人举行路祭,并代代相传盛行起来,就成为了很自然的事情。特别在全罗南道的珍岛地区,村子里的祭祀几乎都被称为路祭。虽然具体原因不很明确,但这和珍岛曾经饱受过战乱有很大关联。高丽王建曾经侵略过这里,而后来壬辰外乱时期著名的明梁大捷就发生在这里,而因为倭寇的凶残侵略,曾有一段时期这里渺无人烟,变成空岛。可能因为这些历史背景,导致珍岛人把村落祭祀都称之为路祭。

但即使同为岛屿海岸地区,岁时风俗也不尽相同,全罗南道的西部海域和南部海域就是如此。在西部海域,二月不进行影灯祭,但是在南部海域,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准备好年糕和食品来祭祀影灯奶奶。现在珍岛地区为影灯奶奶举行的影灯祭已经成为珍岛郡的郡级大型庆典,每年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以珍岛为分水岭,西部和南部海岸的文化差异通过影灯祭也可见一斑。

注释:

①这里的国庆节包括很多,比如3-1节(几年1919年3-1运动的节日,公立3月3日)、制宪节(纪念制定宪法的节日,公立7月17日)、光复节(纪念解放的日子,公立8月15日)、开天节(纪念祖先檀君的节日,公历10月3日),它们都是和国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

②端午节除了北部的‘江陵端午祭’和南部的‘法圣浦端午祭’以外,其他地区都有名无实,也不举行相关的风俗活动。

③长杆子是新年前夕农民祈求来年丰收而立的。

④用汉字的音和意思来记录韩国语的表示法。

参考文献:

[1]金明子-韩国民俗学概论[M]民俗苑,1995

[2]张长植-韩国国情节日与传统岁时风俗之变化[J]民间文化论坛,2005

[3]金宅圭-韩国农耕岁时的研究[M]岭南大学出版社(韩国),1985

[4]罗景洙-全罗南道的民俗[M]2012年12月31日.

[5]吴昌显,片诚哲.灵光郡法圣浦调查报告书[M].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2011.

[6]国立民俗博物馆.韩国民俗信仰词典――家庭信仰[M].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2011.

[7]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全罗南道岁时风俗[M].首尔: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3.

第4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电话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节日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节日,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时尚,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教育”应运而生。

节庆教育有助直观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节日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节日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节日,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将这些节日划分为亲情类节日、爱心类节日、文化类节日和纪念类节日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教育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节日展开节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传统礼仪》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节日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节日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节日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游戏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5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一、获取资料的方式

1.计算机网络:我们上网查询了大量资料,对陕西剪纸的历史、制法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

2.问卷调查: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同学、老师、路人进行问卷调查,考查现在人们对剪纸的了解和理解。

3.访谈:我们利用周末和假期去走访农村剪纸艺人,观看剪纸制作过程,学习制作工艺,了解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了解剪纸的传承。

二、寓意分析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制作简便,造型单纯,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他方面。

三、资料分析

(一)剪纸的历史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这些早在纸未出现时就已流行。战国时期就有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为探究中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算起。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剪纸的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地随心所欲。

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地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三)剪纸的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

(四)剪纸的刻法

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五)操作流程

1.印染纸张:传统中国剪纸艺人会使用刷子把纸张染成传统的中国红。

2.烫印:染色后的宣纸干了后通常会出现皱折的情况,需用一个温热的熨斗把皱的纸张熨平。

3.制作模板:使用铅笔把图案的轮廓勾勒出来。

4.烟熏模板:把染色准备好的一张纸张取来,将其弄湿润,然后在下面压上模板。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灯,继而模板和没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会被煤油灯的烟所熏黑。当纸张完全干燥了之后,把模板取下,然后就会留下煤油灯烟熏过的地方和没有熏到的被模板盖住的空白。这就是剪纸的样板。

5.堆垛:把剪纸的样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纸的上面,可以有20张左右,然后把它们封在一起。

6.剪纸:中国的剪纸艺人通常会选择那种长柄短刃的锋利剪刀,用其剪具有可见图形的那一张,这样其他的纸张都能同时剪好。首先是剪里面的花纹,其次是剪外面的边线。

(六)装裱形式

镜框装裱、纸版装裱、卷轴装裱、压胶装裱。

(七)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用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把约定俗成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八)剪纸的应用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四、采访结果分析

剪纸传承困难,现在的剪纸艺人的年龄普遍过大,没有新人加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创新能力也很低,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第6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关键词]苏州糕团;民俗文化;文化内涵;点心;稻香村

苏州自古便是鱼米之乡,种稻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食用糕团的生活方式。早在春秋时,苏州便有了关于糕团的传说。苏州糕团以糯米粉和粳米粉为主,用豆沙、萝卜丝、玫瑰、芝麻、百果等作为馅料,通过蒸、煮、煎、炸、烤等方式制作而成,色香味形俱佳,受到苏州老少的欢迎和喜爱。因此,作为苏州的传统食物,围绕着糕团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制作食用、人生礼仪民俗,这些民俗活动丰富了苏州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旅游文化产业方面的经济价值,成为苏州地域文化中的活名片。笔者试结合苏州糕团民俗,探析其隐藏的民俗文化,以期对其文化的认识及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念

中华民族总是能够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融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苏州糕团便是一个例证。作为稻作生产劳动里的“能量棒”,它与苏州丰富的物产共同满足了苏州农民农忙时期的体力与营养需求,更为他们留下了唇齿余香。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具体体现如下。(一)适应农耕生产作为苏州人的传统美食,糕团的美味自然为人们留恋,然而其长盛不衰的根本因素,还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农耕生活的需要。农忙时节,劳动时间加长,劳动强度加大,饮食上则改粥为饭,同时加餐为一日四餐或五餐,借以增加体力,满足稻作生产的体力需要。糕团由于其耐存放,食之耐饥,饱腹感强,同时部分糕团制作省时,又方便携带,随时可以食用,因此成为了农忙时节最理想的加餐、随时补充能量的食物。俗语云:“二月二,蚰蜒百脚全下地。”蛰伏过冬的小动物们开始苏醒,农民也要开始为春耕作准备了。因此旧时苏州二月二有吃撑腰糕的风俗,“比户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谓之‘撑腰糕’,谚云可免腰痛。”[1]P437蔡云的《撑腰糕》一诗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映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借终年筋骨劳。”[2]P126可见这一天,苏州人们借吃糕祈求强筋健骨,好满足农忙时节的劳动量。(二)因时因地制宜稻米作为苏州传统的农作物,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由稻米制成的粥、饭、糕团是人们一年里离不开的美味。把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细磨细筛,再结合其他配料,通过蒸粉、揉匀、出条、整形、冷却等手工工序,便可制作出美味的糕团。同时苏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勤劳聪慧的苏州人自然充分利用各季的物产来丰富饮食。糕团也因此具有节令性强的特点,素有“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评价。正月元日,饮屠苏酒,作生菜、春盘、节糕。[1]P372三月间是野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指野菜花),云能明目,谓之‘眼亮糕’”。[1]P78寒食节期间,艾草漫山遍野,人们捣碎艾草挤汁与米粉混合,制作碧绿如玉般、带有艾草气味的青团。俗语云:“端阳弗吃粽,棉衣不可松。”五月端午节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此时雄黄酒、黄鱼正为时令品,人们搭配食用粽子来凭吊屈原。九月,人们出门登高赏菊、尝新酒,食伴有点缀的栗粽、花糕,可谓锦上添花般的享受。

二、苏式点心的传统韵味

苏州糕团作为传统点心,至今依然活跃在苏州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亦为苏州之外的慕名者提供了追寻、回味传统点心的机会。这其中的奥秘主要包含两方面。(一)崇尚自然的原则苏州糕团制作,历来讲究采用天然资源,从外观上的着色剂,到增加香气的香料,均来自当地的天然资源。色如碧玉的青团,通过将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从而形成其碧玉般的色彩。莹润如玉的猪油咸糕,在原本白润的糕神上点缀了小葱,白绿相映,色彩清新。南瓜糕充分利用了金黄的南瓜,制作出来的糕团色泽金黄。在通过采用天然植物、食物的色素,来丰富糕团色彩的同时,苏州糕团的香味也是百分百的纯天然,其中一部分香味来源于其米香、馅香,另外一部分则通过添加松子仁、花生仁、黑芝麻、桂花、蜂蜜等天然香料,达到增加糕团香味的目的。栗糕作为重阳节的小吃,“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2]P74《太湖稻俗》里的大方糕,“皮薄馅重,品味有甜咸之分,甜者有玫瑰、百果、薄荷、豆沙四色,咸者有鲜肉馅。甜者又按颜色不同,分别辅以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干、糖桂花、糖渍板油等,表面洁白,内馅透明,花纹清晰”[3]P66。依靠天然食材做出的糕团数不胜数,其安全健康的营养价值更是如今掺有各种人工添加剂的食品所不能比拟的。(二)吉祥的象征意义苏州糕团品种名目繁多,主要分团、圆、糕、粽四大类,寓有“团”“圆”“高”“中”之意。[3]P61团是团子,个头如汤圆大小,内有猪油、豆沙、鲜肉、咸菜等馅心。圆是圆子,搓粉为圆,个头很小,犹如龙眼核,一般煮汤粥时和团子混在一起,寓意“团圆”。糕,则做法多样,造型丰富,且存放时间久而耐饥,再加上谐音“高”,寓意“一年比一年高”,深受人们欢迎。粽即粽子,用芦叶包裹,形如三角,端午节必吃,一般以鲜肉、咸肉、蛋黄、赤豆沙为馅,也有无馅的白粽。不仅如此,传说南宋时苏州百姓为韩家军制作了两头大、中间细的糕团,启发韩家军改变战术最终打败金兀术。后来这种糕被称为定胜糕,取“必定胜利”之意,在苏州一直是民间乔迁、建屋、祝寿等喜事上的重要角色。定胜糕不但吃口好,更重要的是讨个好口彩。同样的还有形似银锭的“定升糕”。其含义深刻,“定升”,即一定胜利,一定升迁。“糕”,自然是高高兴兴、高升等意思,这种象征着胜利归来吉祥如意的糕,是苏州西山特有的品种。

三、细腻重礼的文化心理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糕团不仅是苏州人唇齿间不可缺少的元素,更影响了苏州人心理、性格、人际交往等精神文化的形成,反映了苏州人细腻求美的品性以及追求人际和谐、重视人际交往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一)细腻求美的品性精耕细作的稻作生产活动决定了一代代苏州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态度,促成了苏州人精益求精、细腻、平和的性格特征。在此影响下的苏州糕团,看似朴实无华的糕团,实则处处讲究。注重糕团的选料、配方和工艺,创造出众多糕团品种,展现出苏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不断追求。除苏式糕团外,中国其他稻作区域亦不乏有食用糕团的习俗,因此中国糕团便有沪式、杭式、广式、川式、闽式等等。然而,细腻爱美的苏州人不满足于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在糕团的造型上更是精益求精。讲究造型的精巧与创新,追求糕团的形态美和艺术美成为苏式糕团的一大特色。例如用于婚礼寿诞方面的“花好月园”“松鹤同春”“麻姑献寿”等造型;亦有模仿飞禽走兽、花卉虫鸟、园林景色的图案如“虎豹狮象”“荷花鸳鸯”“虎丘全景”等。《舌尖上的中国》里得月楼的刺猬包,比乒乓球还小,熟练的糕团师傅竟可以在其背上剪100刀以上。这些造型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成为苏州糕团有别于其他地域糕团的显著特征。然而,细究其根本,不得不感叹这是勤劳聪慧、细腻求美的苏州人所得天独厚的品性。(二)情感交流的纽带糕团作为苏州人的日常食物,总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带给人们味蕾、情感的双重享受。一年四季、岁时节日里,提到某一时节,人们无不想到当季盛行的糕团。青团是阳春三月里才有的口福,粽子在端午时节更有滋味,月饼是中秋节团圆的象征,冬至元旦里新米做成的香喷喷的新糕是丰收的喜悦。糕团不仅是苏州人日常餐桌上的美味,同时也是苏州人生育、婚礼、寿诞、丧葬、祭祀、社交等礼仪活动中的使节。生育前夕有促进和保佑产妇顺利生产的“催生团”“解缚粽”。孩子顺利出生,周岁时要制作“期团”与亲族分享。旧时孩子长大,可婚娶时要举行冠礼,并作“上头糕”互赠亲邻。男女议婚期间,糕团亦是表达与回馈心意的载体。日常祝寿有专门的寿糕、寿桃团祈祷延年益寿。孩子考试有定胜糕与状元糕为之助力、祈福。清明节与下元节,糕团作为祖先生前日常食用的食物,表达了晚辈对祖先的孝意与怀念。一年中不论是年初、年中,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的丰收,还是年末感谢神灵的保佑,人们总是用糕团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与感恩。冬至春节期间,亲邻们亦互赠糕团,分享美味,祝福彼此。

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苏州糕团民俗体现了苏州文化的特色。作为苏州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历代表现苏州糕团民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几经历史传承的糕团老店,成为我们了解苏州文化的窗口,同时它们更是苏州文化对外传播、扩大其影响力的媒介。(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从历史上看,苏州地区最先受吴越文化的滋养,崇尚教育,名家辈出。其中民间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糕团民俗的文化形态。《姑苏志》、《苏州府志》记录了苏州糕团中的许多佳品,如花糕、脂油糕、三层玉带糕等。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不受制于“君子远庖厨”的传统,基于对古代烹饪经验的学习和自己的烹饪心得,加以整理总结,著有《随园食单》一书。该书“点心单”里记载了三层玉带糕、雪花糕、百果糕、萝卜丝汤圆等苏州传统糕团的制法。谈及三层玉带糕,该书描述到:“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萝卜汤圆则将“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糕团及其民俗相关内容的诗词歌句,“圆子年糕莲桂汤,满壶椒酒味甘芳。醉来笑把茶经读,龙井春浮橄榄香。”金孟远《吴门新竹枝》一诗描写了苏州新年食圆子、年糕等的习俗。钱大昕的诗:“良辰分玉粽,嘉味入金盘。宛转缠菰叶,晶莹斗粉团。”将金盘里白润如玉的粽子描写得栩栩如生。徐士鋐“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将二月二吃撑腰糕的做法、煮法及食后的效果都写了出来[4]P127。文人通过写诗著书来表现糕团,劳动人民则用歌谣唱出对糕团的感情。吴歌作为吴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民间歌谣,独具特色地表现出吴地风土人情,吴地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愿望,以及其集体智慧和艺术造诣。《十二月风俗山歌》唱道:“正月半,闹元宵,二月二吃撑腰糕。三月三,祖师苞,四月十四白相神仙庙。五月端午粽子箬叶包。六月里,大红百瓜颜色俏。七月七,露仔鸳鸯木来乞。八月半,白果栗子一道炒。九月九吃重阳糕,要想看会等到十月朝。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廿四,饴糖送灶糖元宝。”[5]P156同样地,《十二月时令山歌》中也唱道:“正月初一吃圆子”,“三月清明买青团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5]P157。(二)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作为苏州小吃的代表,糕团成了了解苏州饮食文化的切入点,更是传播苏州文化的伴手礼。唐宋时苏州糕团制作业便很发达,有不少街、巷、桥的名字便是以其命名的,如豆粉巷、沙糕桥等。到了明清时期,制作、出售糕团的糕团店遍布苏州城内外,其中不乏经历时代变迁,依然经营的老字号。这些历史悠久的糕团店为人们所熟知,黄天源糕团、苏州稻香村糕饼,便是这些老字号中的佼佼者。黄天源糕团创设于1821年,起初为一粽子摊,虽在其发展中经历了兴衰变迁,然而对糕团品质的追求却是历代经营者不变的经营秘诀,2009年黄天源苏式糕团制作技艺便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以米粉制品为主的专业饮食店,全年供应品种多达200多种,每天供应各式糕点亦多达60余种。除传统糕点长年不断外,时令糕点更是四季变换、花样翻新。一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清明团、四月神仙糕、五月端午粽、六月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食糍团、九月重阳糕、十月南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糖年糕。其他诸如玫瑰大方糕、松子黄千糕、枣松猪油夹糕、炒肉团、双馅团等300余品种,无不脍炙人口。苏州稻香村始建于1773年,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了苏州稻香村糕点后,赞叹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当即御题“稻香村”匾额,并令其作为日后进京的贡品。从此,苏州稻香村名扬天下。2009年,苏州稻香村的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式月饼选用原辅材料讲究,富有地方特色。甜月饼馅料用玫瑰花、桂花、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芝麻仁等配制而成,咸月饼馅料主要以火腿、猪腿肉、虾仁、猪油、青葱等配制而成。皮酥以小麦粉、绵白糖、饴糖、油脂调制而成。目前苏式月饼制作区域为江浙沪三地,传统的正宗技艺保留在苏州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的主要特征是感官判断的准确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灵活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严谨性,长期积累的技巧性等。由上可知,苏州糕团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它是苏州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产物,它满足了苏州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成为苏州地域文化的代表名片。如果把糕团仅仅停留在鉴赏美食上,苏州糕团民俗的传承与保护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对苏州糕团的保护与传承,一定要坚持文化优先,让它们在新时代依然与时俱进地延续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78-437.

[2][清]袁枚著,王英中标点,王英志校订.随园食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4.

[3]沈华,朱年.太湖稻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61-66.

[4]潘君明.苏州历代饮食诗词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26-127.

第7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回归生活

“学习即生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语文新课标也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现阶段,语文教育与生活衔接不严密,缺乏长期的规划,只是在个别课文中或特定的环境实施,没有延伸得语文的各个方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并通过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联系生活,营造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的成败除与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外,还与营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传统的教学环境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不受限制、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活跃思想、促进创新。运用生活情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到教学活动,深入持久的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中,让学生体会父爱是本课教学目标只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的爱,在阅读课文之前,先给学生播放《父亲》歌曲,“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让歌曲中富有深意的歌词和旋律来打动每位学生。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学生此时激动万分,有说不尽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学生已经投入到对父亲的感情之中,于是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个父亲都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自己的父亲,去感受父爱的伟大呢?然后导入今天的新课朱自清的《背影》,请同学从中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快速的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之中,学生主动的参与课文的阅读与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课堂气氛活跃,以生为本的语文生命课堂得到体现。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学生才能学会生活,成为社会中的人。当然让学生关注生活,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可以是社会问题、也可以是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对人生思考等。例如,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困难与作者的生活进行比较,学生的感悟就很深,从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灵动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普希金的精神。教学中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语文知识,而且也对进行进行了思想教育,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二、贴近生活,提升写作能力

中国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与社会发展不匹配。同样很多学生的写出的文章也与与生活脱节,不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坚持把自己真实的东西写出来。学习即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警示名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章即生活。语文的学习无时不在,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应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学生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文章也是艺术。学生要把生活当成写作的源泉和动力,这样才能去发现,艺术性的表现,那么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创造出生活的文章,那么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写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此,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教育对象,学生思维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培养。老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全方位地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写作的源头和动力来自生活,首先在写作之前学生要观察、思考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片段,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所想象的意境中去。给予这种情况,可以为学生有创设丰富想象的感性材料,供学生参考和研究;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和释放,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渠道和途径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网络、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的学生视野变宽、并且这些都是切近学生生活的。

三、丰富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将语文教育与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在活动中进行语文教育,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节日文化渗透语文知识。通过过节这些活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并学会运用。例如,过元宵节,我们可以布置任务收集关元宵节的有关信息,元宵节的来源及风俗习惯,也可以开展做汤圆和猜灯谜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在活动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语文教学也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同样的,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过节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学会应用。

2、利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运动会、艺术节、读书活动,环保周等活动的开展,合唱比赛、朗读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各种竞赛中的举行。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打造美丽校园活动的开展,这些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讲,学生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机补充,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也调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劳逸结合,让学校成为以生为本的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那么学生才能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3、开展班级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干部选举,让参加竞选的同学上台作演讲竞选;运动赛场,让学生参与小记者的行动;好书推介会,让学生谈读书的感受及阅读的意义等一系列班级活动,可以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积累,同时有搞好了班级建设,让班级形成了合力。学生在开展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其实是让学生对语文听说读写进行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班级生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是和谐统一的。

总之,语文学习要有生活实际相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做一位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第8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节日教育;探究

一、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1.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中,有很多民间的传统节日都非常有特色,其形式多样内容多彩,十分丰富,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节日的发展也日益与国际融合。节日内容丰富多彩,许多世界性节日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节日也成为我们节日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这些中西传统的节日能够看出,中国传统节日偏重于世俗性,以岁时节令为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表现着人们之间的美德与风尚, 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充分体现。而西方的节日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性,更多的是关注宗教的人物和事件,体现出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推崇个性的张扬,表现出一种互动性、参与性与狂欢性。所以在对幼儿的节日教育中,要注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理解,以免用本国的价值观对异国文化进行衡量与评判,使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能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2.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因此要更加注重幼儿园节日活动的选择,既要有创新和发展,也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找到自己的喜好。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活动相行详细的设计及组织,要有所创新,改变传统的智能一元化支配做法,找寻与每种智能相应的核心线索,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活动,使他们能够轻松的解读和获取这些线索,以此来激发出幼儿各种智能、激励多种智能的组合,意义与效率兼备。

二 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的环境与原则

1.重视节日教育的环境创造

(1)重视节日活动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马拉古奇曾说:“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节日教育就主要依托于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这与社会教育的要求相辅相成。因此在进行节日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环境的作用,教师要与孩子一同创造出良好的节日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体会到节日的幸福感。同时,新闻传媒等作用也不容忽视,要加强对节日环境的气氛渲染,让孩子们在节日的氛围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通过多种方式综合使用来达到节日教育的作用。

(2)家长资源的利用。在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的作用,同时家庭的节日教育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完成节日教育的过程。首先,家长要充分的配合幼儿园的相关活动,例如协助幼儿完成调查表,帮孩子准备节日礼物,给孩子讲解节日知识,使幼儿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节日的氛围。在节日活动完成以后,还应当对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要为每一个孩子设立成长档案。其次,家长的助教十分重要。可以根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邀请家长进行现场指导。比如中秋节的活动中,可以邀请家长来现场表演制作月饼的方式,使孩子们能够亲手制作一块月饼。另外,家长要积极的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包括中秋节的月光晚会、重阳节的与祖辈一起游戏等相关活动等。只有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对幼儿的节日教育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的有意义,使幼儿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2.节日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节日教育的开展,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知识,以保证活动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真实性,使活动具有真正的价值。所以,在选择节日教育的活动时,教师们应当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2)生活性。对幼儿的节日教育一定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活动使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使幼儿能够全面的健康发展。

(3)活动性、趣味性。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活动的安排上要更多的考虑到多样性及趣味性等,吸引幼儿的参与。

(4)与社区、家庭相结合。幼儿园的教育要与家庭及社区进行密切的配合,这样才能够使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全面发展。因此,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及氛围。

(5)开放性。开放性是节日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所以在活动开展时,对于课程要注意新内容的空间,将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并重,提升教育的价值所在。

三 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的课程设计

1.中秋节案例

中秋节活动主要是通过双语联欢会的形式,使幼儿能够了解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了解中秋节的来源,并了解中秋节的重要食品是月饼。同时,在活动当中,幼儿能够与同学一起过中秋,体会节日气氛。会前,要准备好活动道具及活动用品,如月亮(圆形、月牙形)、月饼、柿子等。首先可以使幼儿通过图片来认识中秋了解中秋,让幼儿知识月亮有圆的也有月牙形的,中秋节时月亮是圆的,同时使幼儿明白中秋节要吃月饼和柿子。随后,可以由老师教孩子们一起念一首中秋节的儿歌:“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婆婆过生日。甜月饼,红柿子,送给婆婆过生日。”同时,各个班级还可以举办中秋儿歌比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接下来可以通过分享美食来让孩子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可以鼓励幼儿在音乐中找朋友,并将自己的美食分享给好朋友,大家一起欢度中秋,一共分享节日的快乐。

2.万圣节案例

万圣节是欧美人集体狂欢的一个西方节日,在每年的10月30日,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万圣节”或“鬼节”。那么,万圣节的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多元化发展。万圣节由于其诡异、惊奇、刺激的色彩而深受欧美人喜欢,那么对于幼儿来讲,可以通过制作南瓜灯、无拘无束地装扮自己,还可以吓吓人、邀上好友一起去要糖果,这与孩子们好玩好新奇的天性相匹配,所以很受幼儿的喜爱。那么对于这个节日,幼儿会显得相当的兴奋,在这个环境下,幼儿们看到怪物、鬼都会尖叫,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个教学活动受到家长的高度赞许,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礼物,同时孩子们还制作了自己的万圣小包,与家长及小朋友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同以及带来的美食,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

在积极的环境中,使幼儿的学习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听、说、演等综合训练使幼儿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避免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方式。同时,还可以将语言融入到教学中,可以通过英美风俗节日活动,使幼儿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

四、小结

(1)在未来的活动中,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性格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已经探索了节日教育等相关方法,研究对象也相对单一,还没有对不同年龄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安排。

(2)在幼儿的节日教育中能够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测试,因此也没有可靠的证明,没有充分的证明其对课本的完善性。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更加重视对节日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3)在对于节日教育的研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同时文字工作的记录,而不单是收集图片资料。同时还要加强案例的整理工作,以便于今天更好的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篇: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范文

一、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在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上上台阶,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稳定递增的文化投入机制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管理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先后制定下发各类文件、方案、实施意见二十余份,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够切实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好文化经费、文化阵地、资源共享工程三个重点。20__、20__、20__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分别为141.1万元、355.7万元、1037.4万元;三年来,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分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经费每年100万元,图书购置经费每年10万元,新剧目排演经费每年10万元,消夏文化艺术节和两节文化活动每年各5万元,文物看护经费每年5万元,专业剧团补贴经费每年3万元。同时,投资2300余万元,新建了县文化艺术中心、投资20__多万元进行天下都城隍景区改造。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大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2、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

近年来,我县从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大力加强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间,全县城乡文化建设总投资近5亿元,先后在县城建成大型综合场馆3处、文化公园一处、大型文化广场4处,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了国家三级标准。在农村兴建11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起省级标准化村级文化活动室 150多个,建起各类农民文化大院120所,开发修建各类历史文化景点20多处,并公开招聘17名专职文化员,充实到了各乡镇文化站。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大型文化场馆为龙头,以11个乡镇文化站为主体,以星罗棋布的农民文化大院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以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景点为点缀的群众性文化阵地网络,使全县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

我县从20__年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贫乏的难题,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步伐。20__年,我县投资306.4万元(包括省财政补助6.4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其中县支中心投入35.4万元,建成资源共享机房、电子阅览室,安装计算机30台、服务器4台,并配备了投影仪、幕布、音响、扫描仪、打印机等信息共享设备。同年7月,在全县1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基层服务站点,并全部实现卫星接收,有的村已接入互联网,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基层工作站点。与此同时,我县还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琴房、练声房、排练室、舞蹈室、演艺厅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并免费对外开放,实现与群众的共建共享。

二、以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作文章,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彩纷呈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本着“文化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作”的办法,逐步由过去的政府办文化转为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办文化,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带动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1、依托各类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我县现有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广播电视艺术协会、工艺美术协会、朗诵家协会等众多文艺协会组织。依托这些协会,充分利用他们协调群众、便于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书画展览、文体比赛、诗歌朗诵等各种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具体活动组织中,我县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从彰显地域的文化个性,增强文化的动感和色彩出发,将高雅艺术和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先后举办了“鼓书展演”、“交谊舞大赛”、“秧歌会”、“八音会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处处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特别是连续九届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共举办晚会200余场次,吸引观众50余万人次,现已成为县城群众盛夏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2、依托文化阵地平台,全力办好主题群众文化活动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__县历史悠久、民俗多样,流传盛行着多种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春节 、元宵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重阳节以及各村庙会期间,我县充分利用各村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阵地,引导群众积极举办各种主题突出、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届时,唱大戏、说鼓书、耍狮子、舞龙灯,村村流光溢彩,处处锣鼓喧天,使群众尽享节日文化的盛宴。特别是依托我县最大的文化活动场所的黎都公园,精心举办一年一度的“黎都灯会”,将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组合电子灯、机械灯置于公园内,并以旺火点缀、彩门装饰,吸引了邻郊近乡数十万人前来观看。使“黎都灯会”、“黎都旺火”、“黎都社火”成为上党地区三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县还成功组织了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在南宋乡的拍摄、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在我县的演出,以及各种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动15次。在各种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已先后组织机关干部、企业工人、乡村农民、团员青年、中小学生大型歌咏比赛60余场,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晚会40余场,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依托专业文化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为进一步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大力繁荣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县依托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电影公司等专业文艺团体,定期进行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成为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本着实际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把“文化三下乡”活动办成了一个服务群本文来源:文秘站 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的大舞台。特别是县电影公司的流动电影大篷,把一些农业实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识教育型的影片送到了农村,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文化馆精心创作的专题晚会“煤矿工人是人间的太阳”在全县各煤矿演出40余场,既提高了矿工的安全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投身经济建设的豪情。近年来,我县借着市委、市政府“文化低保”工程、“文化三下乡”活动的东风,已先后送图书下乡8000余册,送戏20__余场,电影下乡800余场,下乡工作人员累计达5000余人。

三、以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为主线,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上下功夫,优秀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必须有优秀的文化产品为支撑。近年来,我县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作现代精品文化入手,有力提升了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率。

1、深挖历史底蕴,全面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__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山川雄胜,景物多奇。几千年来,勤劳质朴的__县人民,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创造了缤纷灿烂,风情迥异的民间民俗文化,并且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为使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县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排查,加强拯救挖掘,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县的“潞安大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党八音会细乐”、“干板秧歌”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都旺火”、“黎都社火”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建立了保护名录和濒危名单,建立健全县文博馆、乡文化站、村文管所三级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对破坏和盗窃文物的打击力度,使我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20__年,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保护基地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并配有专人管理。

2、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实施文艺精品的编排创作

近年来,我县积极动员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足踏山乡采风,紧扣时代创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继《小城变奏曲》、《哼哼艺术团》、《进城》、《如诗如画我上党》、《声声赞叹唱不尽》、《不了情在歌声里》等多部潞安大鼓曲目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后,上党八音会节目《潞安鼓乐》荣获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化展演金奖、《醉了太行》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去年我县创作编排的潞安大鼓《山西是个博物馆》、《依依发廊情》又在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中获奖。截止目前,我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已获得10次国家级大奖,6次省级大奖,23次市级大奖。同时,我们还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创作为老百姓所喜闻乐道的乡土曲目,20__年围绕第八届村民换届选举和县情发展实际创作编排的上党梆子戏《呼唤》和《我的家乡__县》等,都受到了群众的高度好评。从而使我县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更加丰富、门类更加齐全,影响更加深刻。

四、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文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1、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支柱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以县级文艺团体的改制重组为突破口,在保证人员不散、队伍不乱的情况下,通过转企改制,竞聘上岗,使其成为在政策扶持下,自负盈亏、良性运作的文化产业实体,有力推动了全县文艺演出业的繁荣发展。以此为起点,我县通过全面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了三大支柱文化产业。一是以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为主体、以各级各类民间文艺团体为辅助的演艺文化产业;二是以天下都城隍、五凤楼、慈溪故里、黎都公园等名胜景点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三是以遍布城乡的文化娱乐、网络经营、音像专卖、图书 销售为主的服务文化产业。在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带动下,我县的民间工艺也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谷画”、 “蝶翅画”先后取得了国家专利,年创造利润20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成为全县经济建设一支新的生力军。

2、加强文化市场整治,净化文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