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

第1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探讨

【中国分类法】:G420

随着我国对科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福建工程学院将立足于建设成为优秀的科技应用型大学,向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优秀的科技应用型人才。科技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1], 因此,在课程培养模式上应有一定的适应培养科技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原有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现在对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对一系列本科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福建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常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此门课程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一个桥梁,其教学成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因此,根据福建工程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本文将对《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 、运用实例激发专业激情

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大三学生,专业兴趣对他们的培养十分重要,专业学习的兴趣一旦产生,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这种专业学习兴趣呢?可以应用身边高分子材料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激情。例如,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御寒的棉、麻、丝、毛以及皮革,居住建筑的竹木等都是高分子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饮料瓶、一次性塑料杯、各种各样的塑料玩具、尼龙绳、汽车轮胎等同样也是高分子材料。目前,形形的高分子材料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在逐渐替代传统的金属、陶瓷等材料,可以说人类正在经历高分子材料时代[2]。那么,如何去合成制备高分子材料呢?如何去表征及测试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呢?如何去加工制备高分子材料制品呢?如何去理解探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和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求知心切,想知道原因,将会大大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二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基于电视录像、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提高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又加强了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3]。但对于应用性学科《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来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仅仅靠多媒体教学还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聚合物成型加工’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完全可以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学生边参观注塑成型、挤塑成型、吹塑成型、压延成型以及发泡成型等成型设备,老师边对这些设备的原理,加工方法,适合的高分子材料等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形象的实践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且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对科技应用型本科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数采取老师边操作边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实验基地变成了仅仅是学生参观的地方。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功能,让其不仅是学生参观的地方,更是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挥的地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更激发了其认真学好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可以把教学实践环节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环节的比值,使学生尽早的进入科研实践活动。在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学生得到了系统的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避免了知识陈旧,紧跟科技应用前沿,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准备。

四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价标准多元化

传统的采取开卷或闭卷‘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考核方式与成绩评价标准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例如,笔试、课程小论文、实践创新课题研究、工程应用实训环节等。通过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小论文侧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材料知识、自主创新,并快速有效地获取分析材料信息资源、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通过实践创新课题研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并锻炼和培养其科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工程应用实训环节考查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以上多元化的考查方式建立起以素质教育为本的考核体系,从而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能力的科技应用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小结

为了良好的适应培养科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本文对《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与成绩评价标准多元化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强调教师应充分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科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科学的评判制度评定学生成绩,从而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137-141.

第2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 高分子专业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搞,所以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个高校高分子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资、合资企业的人数显著上升,在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专业英语词汇、英文文献;同时,材料行业的实验室中的高档仪器、设备以及技术工艺来自国外进口,缺乏扎实专业英语知识的学生可能在工作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此外,高分子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是有增无减,这样在未来几年从事科研机会增多,如果缺乏专业英语基础,导致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根本无法达到学习国外先进科技信息的目的[1-3]。所以,培养高分子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并掌握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分析目前高分子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改革,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1 确定高分子专业英语课程目标

2007年,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促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要求》还提出:将专业英语和必修、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所以高分子专业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读、听、说、写、译等技能。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能力。

2 高分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2.1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以从考研、就业、出国等方面强调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使他们积极性。比如考研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强调研究生考试以及以后的科研中专业英语的地位,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考研英语知识。

2.2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选用曹同玉等编著的《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为教材,该书专业性强,内容有很好的衔接性,广泛涵盖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能够提高学生对各种题材专业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依据大纲要求,还可配合给出一定的听、说、写、译方面的训练,并向介绍本专业常见的外文全文数据库,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听、说的基础上,可以由“词汇―翻译―写作―应用”四个层次逐步进展。在高分子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安排听说课,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组织课堂讨论、课后布置作业等方式辅助教学。四个层次的教学重点都不一样。

(1)第一层次为最初阶段的教学,着重介绍关于材料专业的构词法、命名规律熟悉专业名词。

(2)第二层次中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句型结构和惯用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3)第三层次中,采用专题教学讲解英文摘要撰写并练习。

(4)第四个层次中介绍本专业常用的英文期刊及其检索,要求能撰写学术论文。

2.3深入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1)丰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播放国外高校讲课视频以及著名教授的讲座视频资料等,对出现的难点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

(2)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查阅科研资料并写出英文综述。同时,将专业英语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模拟毕业选题并完成英文摘要。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组,在此过程中要求用英文资料作参考,使其阅读专业英语资料并掌握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还能方便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强了学生就业以后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筱凤.浅谈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5(3):68-71.

第3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研究

1前言

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诞生了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想要发展就需要材料的应用和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不仅关系到设计的内涵也关系着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就浅谈了一下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研究。

2如今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概述

材料的开发,最原始的石器时代使用的兽皮、泥土等天然的材料,到了后来是用火制造的材料,再到了二十世纪主要是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合成的材料,其中有合成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合金材料等。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如金属陶瓷等材质的复合化材料,二十世纪后期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等。到了二十世纪,材料的材质种类愈加丰富,工艺水平也愈加的丰富多彩,这其中有锻造工艺、压力加工工艺等。

3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工业设计的应用研究

3.1关于新材料的应用研究

3.1.1新型造型结构材料的分类

新型的造型结构材料,主要要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玻璃材料以及其他结构的结构材料。新型的金属材料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保节灵超薄钢片和金属材料。其中的保节灵超薄钢片的灵活性非常强,可以随意的弯曲,而且材料的外观和色彩因为材质是聚合物的关系可以随意更换,这样这种材料的外观就会非常鲜亮和美丽。而金属材料是融合了聚合物塑料和非晶体结构材料,它具有一般金属材料达不到的热稳定性,这样就能够成形的非常容易。新型高分子材料主要是Ecoflx和Ecovio以及Prity材料。第一种材料的是一种特殊的可以降解的材料,它因为较好的弹性和耐候性经常被应用到包装的领域。第二种材料则是触摸起来的质感非常强烈,而且因为是含有凝胶剂聚氨酯的材料所以在外观和形态上可以根据洗好进行改变,这种材料不仅有多样的色彩和舒适的触感,而且无毒无害。新型玻璃材料主要分为纳米金刚材料和视觉控制玻璃以及超薄玻璃三种。纳米金刚玻璃的质地非常的坚硬,这是因为它的表面涂了一层碳,其主要应用在MP3上,金属的质感并且不会留下痕迹,非常的时髦。第二种玻璃中间有一层透明的玻璃和上色玻璃,这种玻璃跟随者电流的变化也会产生变化,这样它便主要能有效的调节我们的生活。第三种材质被称为世界上最薄的玻璃,其因为十分的轻薄主要应用在各种的电子设备屏幕上。其它的新型材料主要是光线互动材料、半透明混凝土和织物材料等。

3.1.2新型功能材料研究

如今的新型功能材料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能够自我修复、高性能纳米复合稀土材料的、聚异丙基薄膜和具有记忆能力的玻璃。第一种材料的可以在复合物基底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复,主要应用在汽车、飞机等微型芯片制造业。第二种主要是可以通过控制薄膜的厚度从而控制硬磁相和软磁相的晶粒排序,此材料如今还在发展阶段。第三种材料的特点是融合了疏水性和亲水性,根据温度的不同有所变化,用此制造服装具有较好的保暖冰凉作用。最后一种材料是运用太阳光和其他光储存能量而后释放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通过各种线路的照射就能储存信息,其材料采用的是稀土,用途相当广泛。

3.2关于新工艺的应用研究

3.2.1新工艺的分类

新型的工艺在工业设计中主要分为新型成型工艺、新型加工工艺和新型表面处理工艺。新型成型工艺主要是分为混动态成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两种。第一种材料的凝练、分散效果极佳,多应用在电子、运输业。第二种材料的柔韧性加好,主要应用于工业设计和绘图等等。新型加工工艺主要分为仿生电火花加工技术、二氧化碳激光切割技术两种。第一种可以将原来的加工直孔或简单弯孔转变成较为复杂的曲线孔,其中研制出来的仿生机器人不仅结构简单、动作敦实,并且加工出来的曲线孔非常的光滑而且形状的简单。第二种是应用借光切割的手段来进行分割,这样的材料清洁、安全没有污染。

3.2.2新工艺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新型工艺主要体现在各种学科交叉和部门参与的工艺、各种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更加密集、材料的结构和工艺越加小型的工艺和材料多朝向仿生智能。值得提出的原先的材料主要是被动型,材料和结构都比较单一,很难变成一个智能的东西,如今的材料研究方向是使得其智能化。也就是未来的方向更加的倾向于精密而成型的技术、微细的技术加工和多样化的表面处理等。

4建立工业设计的材料与工业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意义。如今的材料和工艺数据库资源非常的分散导致维护和更新阻力非常大,所以建立数据库意义重大。而且工业设计和材料和工艺具备不同往常的特殊性,这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尺寸、形状的材料,也要考虑到材料的外观和性能,所以建立数据库意义重大。最后是工业设计材料和数据库也能使得设计师更加快速直观的获取信息,从而进行更好的设计和创造。

5小结

对于面向工业设计的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其中提出了很多新材料和工艺,但是还需要建立工业设计的材料和工业数据库。对于新材料和新工业是在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

作者:张倩倩 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第4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地质工程;土质边坡;高分子稳定剂;加固机理;生态护坡;强度;抗冲刷性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he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was used to protect the soil slope surface ecologically. The strength, anti-erosion and vegetation growth of soil modified with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were evaluat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echanism was analyzed by the test results and microscopic scanning. Engineering example applic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prove the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and anti-erosion of soil are improved by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and the vegetation growth is promoted; the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is that a mesh membrane structure of soil particle on slope surface is formed by the wrapping of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and anti-erosion of soil and provide a well growth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e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the feasibility of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with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is verified by engineering example, therefore, this method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the soil slope surface treatment.

Key words: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oil slope; polymer soil stabilizer;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strength; anti-erosion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表作用日益加剧。在开发建设项目的大量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造成原有的生态体系失衡,原生植被遭到严重损坏,形成许多的土质边坡[1-3]。这些边坡土壤土质松散、含水量降低、易风化,容易造成坡面侵蚀、水土流失、坡体坍塌、河流阻塞、滑坡、水污染等灾害[4-11],从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安全[12-13]。目前,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浆砌片石护坡、换土、湿度控制、土工织物加固、挡土墙、土钉、抗滑桩等[14-17]。这些工程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可有效解决土质坡面的稳定性,但在许多情况下还存在问题,如未从根本上解决土体的工程性质,不能满足生态绿化要求,工程造价高等。因此,探索一种既能有效防止土质坡面水土流失又能结合坡面生态环境建设,既能提高土体工程性质又能降低坡面治理成本的土质坡面生态防护技术是一项紧迫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高分子稳定剂(也称为高分子固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土体加固材料,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高分子稳定剂利用聚合物交联形成立体结构包裹和胶结土粒,并利用表面活性剂改变土粒表面亲水性质,改变土体本身的性质,同时具有掺入量较少、运输方便、施工简单、固化效果稳定、生态环保等优点。高分子稳定剂广受国际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Bae等研究了水溶性聚丙烯酰胺在黏性土工程特性改良中的应用[18-20];Iyengar等报道了高分子聚合物稳定路基土效果显著[21];Ates介绍了水性聚合物可显著改善砂性土的抗液化性能和无侧限抗压强度[22];Liu等从2008年开始对高分子稳定剂进行自主研发,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23-26]。

本文针对土质边坡坡面稳定性问题,从土体改性机理出发,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高分子稳定剂对土质坡面进行生态护坡,结合室内和现场试验详细介绍了高分子稳定剂坡面加固机理,验证了该方法在土质边坡坡面加固中的有效性,为土质边坡坡面治理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1 高分子稳定剂概况

高分子稳定剂是一种高聚物类土体稳定剂。高分子稳定剂利用聚合物交联形成立体结构包裹和胶结土粒,或者利用表面活性剂改变土颗粒表面的亲水性质,从而提高土体的强度、水稳定性和抗冲刷性等性能。

本试验所选取的高分子稳定剂为自主研制的聚醋酸乙烯酯型稳定剂(简称PAS)。PAS系列高分子稳定剂为乳白色液体,通过乳液聚合而成,黏稠状,质地细腻,无可见颗粒物,是一种可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的有机高分子稳定材料。该稳定剂是一类近中性、高固含量、低黏度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在自然干燥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在储藏、运输及使用过程不会产生产品变质失效现象。本文所用的高分子稳定剂pH值为6~7,固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41%,黏度为920 mPa・s,吸水率为34%,凝胶率为1.48%。该稳定剂对环境没有污染,自然环境下降解时间一般为2~3年,但根据固化剂中的添加剂可以调节在自然环境下的降解时间。

2 试验目的、内容、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高分子稳定剂改良效果和改性机理,对其改性土强度、抗冲刷性和植被生长等进行室内试验评价。室内试验所用的土样均取自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的下蜀土,其液限为53.6%,塑性指数为19.7,相对密度为2.72,最佳含水率(质量比,下同)为15.6%,最大干密度为1.74 g・cm-3。

2.1 强度试验

2.1.1 试验目的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剪切强度试验,测出不同高分子稳定剂含量的改性土试样强度,并计算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变化。

2.1.2 试验内容

首先,将从现场取来的土样在自然状态下风干,破碎并过2 mm标准筛。试样制备前将高分子稳定剂稀释成5种不同含量(体积分数,下同)(0%(参照样)、5%、10%、20%和30%)的稀释液,然后与土样拌合。试验设计含水率为17.8%,干密度为1.7 g・cm-3。土样拌合均匀后采用静力压实法压实制成相应的土样,在室温下分别养护48 h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剪切强度试验。试样尺寸分别为39.1 mm(直径)×800 mm(高)和61.8 mm(直径)×200 mm(高)。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所采用的仪器是南京土壤仪器厂有限公司生产的YYW-2 型应变控制式无侧限压力仪,其升降板的速率控制在24 mm・min-1。抗剪切强度试验所采用的试验仪器是ZJ 轻便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试验过程中垂直施加的四级荷载分别为50、100、200、300 kPa,应变速率为0.8 mm・min-1。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从高分子稳定剂改性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切强度参数(表1)可以看出:改性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在经过48 h养护后均有明显提高,其强度随着高分子稳定剂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改性土试样的内聚力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并随着高分子稳定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含量为0%~10%时,试样的内聚力上升最为明显,在含量为10%~30%时,试样的内聚力增加速度明显降低;而对于内摩擦角,试样在改良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改性土试样的内摩擦角随着高分子稳定剂含量的增加而变化量很小。

2.2 抗冲刷性试验

2.2.1 试验目的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观察不同高分子稳定剂含量的改性土试样表面土颗粒从试样中分离出来的数量情况及试验的抗冲刷效果。

2.2.2 试验内容

本试验采用自主设计的冲刷试验模拟装置(图1)对高分子稳定剂坡面加固效果进行初步评价。试验中先将土样盒(16 cm×16 cm×3 cm)盛满烘干土样并压实,称重得到土样盒质量(m0)与土样质量之和(m1),将不同含量的高分子稳定剂稀释液均匀喷洒在试样表面(喷洒量为3 L・m-2),在室温条件下养护48 h。养护后,试样放置于坡度为30°可调角支架上进行冲刷测试,收集冲刷下的土量。收集盒中的土放置在烘箱烘干24 h,得到其质量为m2,土样的抗冲刷率R =(m1- m2)/(m1-m0 )。土样的抗冲刷率越小,则冲刷越严重,抗冲刷能力越弱。此试样模拟降雨的强度为2.8 L・min-1, 降雨时间为30 min。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样在不同含量(0%、5%、10%、20%和30%)的高分子稳定剂稀释液作用下,测试所得的抗冲刷率分别为298%、788%、870%、945%和989%。高分子稳定剂改性土试样在模拟降雨条件下,表面土颗粒从试样中分离出来的数量有明显的降低。改性土的抗冲刷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随着高分子稳定剂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未改性土试样在经过冲刷后,表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冲刷破坏现象,抗冲刷率只有298%,而改性土试样冲刷后土体基本保持完整结构,当高分子稳定剂含量达到20%和30%时,试样的抗冲刷率分别高达945%和989%,达到很好的抗冲刷效果。

2.3 植被生长试验

2.3.1 试验目的

观察喷洒不同含量高分子稳定剂对土体结构影响和表面破坏情况及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2.3.2 试验内容

为了了解高分子稳定剂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通过植被的种子发芽和生长对比情况进行评价。本试验选用的植被为百喜草,先将草种撒在装有土样的土样盒(16 cm×16 cm×3 cm)中,在其表面喷洒水及含量为5%、10%、20%、30%的高分子稳定剂稀释液,放置于人工模拟气候箱中进行养护,气候箱的温度设置为28 ℃,观察草种的发芽和生长情况以及土样表面土颗粒的破坏情况。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从高分子稳定剂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2)可知,高分子稳定剂对植被生长无任何不良影响。高分子稳定剂改性土中的草种生长和发育均较好,其中高分子稳定剂含量为30%的土样中草种发芽提前一天,且发芽率高。改性土表面土颗粒结构完整性好,产生的裂隙量也明显减少。此结果主要是由于高分子稳定剂改性后的土颗粒水稳定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土体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如孔隙度、通气性、透水性等)得到明显改善,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了植被生长。

3 生态护坡机理分析

高分子稳定剂生态护坡的机理见图2。高分子稳定剂喷洒到土质坡面后,高分子链上的内部高分子长链逐渐展开,高分子链上的亲水基团醋酸基(-OOCCH3)、羧基(-COOH)和羟基(-OH)通过氢键及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土颗粒形成紧密的连接结构(图3)。而主链上具有疏水性的C―C长链通过扩散、渗透和缠绕在土颗粒表面及空隙内形成网状膜结构,增强土颗粒间的连接,最终在坡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弹性网状膜土体结构(图4)。在护坡的植被还没有生长前,通过高分子稳定剂的化学、物理和网状膜结构的作用,可以在根本上增强土体强度,提高边坡抗冲刷性,防止在坡面产生大量的冲沟及水土流失,还可以提高土体的保温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减缓表面径流和雨水的冲刷。而根系发达的植物根系力学效应可视为三维加筋纤维分布,通过水平根系的加筋作用和垂直根系的黏结型锚杆加固作用来提高坡面土体的附加“内聚力”和承载能力,从而在高分子稳定剂和植被的共同作用下达到良好的生态护坡效果。

边坡表层土在高分子稳定剂所形成的膜结构作用下,土颗粒表层结合水的变化速度大幅度降低。在降雨时,土颗粒表层结合水缓慢地吸收增加,在干燥条件下,减少的速度也十分缓慢,同时高分子链上的亲水基团也具有较强的保水性,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较好地调节边坡表层土的含水率,促进植被生长,同时防止土体表面开裂。

4 工程实例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分子稳定剂的生态护坡效果,笔者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试验场地选择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试验段土质为弱―中等胀缩性下蜀土, 在坡面未处理前, 坡面冲刷十分严重, 植被无法生长(图5)。

针对本试验坡段的土质特点及气候因素,结合绿化效果及护坡效果,本次现场试验选用了百喜草、狗牙根和白三叶等3种植物,并按等份均匀混合。这3种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低,根系发达,是极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品种,非常适于边坡防护工程,可以起到较好的生态护坡作用。

4.1 施工程序

(1)坡面整平阶段:在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路堑边坡多为机械开挖,往往造成坡面平整度较低,出现低洼不平,造成边坡整体视觉及感观上的不足,也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对坡面必须要进行人工整平。

(2)施肥播种阶段:为了使绿化植被能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施以有机肥及其他复合肥料,同时播撒用于边坡绿化的草种。如果有合适的喷播机械,这一阶段的工作可合并到高分子稳定剂喷洒阶段,即将肥料和草籽与高分子稳定剂混合后一起喷洒到坡面上。

(3)高分子稳定剂稀释阶段:高分子稳定剂黏度较大,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都要将其稀释到一定含量后再喷洒,本次试验稀释含量为20%。

(4)高分子稳定剂喷洒阶段:将高分子稳定剂稀释液按一定单位面积喷洒量均匀喷洒在撒过草种及肥料的边坡表面,喷洒采用的方式为高压机泵喷洒。如果具备有种籽、肥料和高分子稳定剂混喷的机械泵,则施肥播种阶段可省略。

(5)边坡养护阶段:由于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阳光等自然环境,所以在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中,要定期对边坡进行洒水养护。

(6)生态护坡效果评估阶段:对现场试验坡段的抗冲刷性、坡面破坏程度、植被生长情况等定期观察,对护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7]。

4.2 生态护坡效果分析

试验段施工期为4月下旬,白天气温为18 ℃~30 ℃,喷洒施工期间天气晴朗,有利于高分子稳定剂在坡面成膜,满足高分子稳定剂的施工天气要求。为了更好地对比高分子稳定剂的护坡效果,试验过程中留了小面积没有喷洒稳定剂的坡面进行效果对比。施工后,定期对试验段边坡进行现场评估。从现场试验区的植被发育和坡面情况可知,施工45 d以后,经过几次暴雨的冲刷,高分子稳定剂喷洒后的坡面基本上没有被冲刷的迹象,坡面植被生长良好,而比对坡面有了较为明显的冲沟,植被破坏较为严重。120 d以后,经过炎热的夏季和雨水的冲刷,改良后的坡面(图6)已被植被完全覆盖,得到充分的保护;而对比坡面(图7)冲刷严重,沟痕变宽变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仍无植被发育。从上述现场护坡效果可以得出,高分子稳定剂可以提高土体的抗冲刷性,具有较好的生态护坡效果。

5 结 语

(1)自主研制的高分子稳定剂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土体的强度和抗冲刷性,同时可以促进植被的生长。

(2)高分子稳定剂生态护坡机理是通过包裹土质边坡坡面的土颗粒形成网状膜结构,提高土体的强度和抗冲刷性等性能,给坡面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生态护坡的效果。

(3)工程实例进一步验证了高分子稳定剂应用于土质边坡生态护坡的可行性,为土质边坡坡面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罗 斌,胡厚田,卢才金,等.清连公路沿线坡面冲刷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1):66-70.

LUO Bin,HU Hou-tian,LU Cai-jin,et al.A Study on Slope Surface Erosion Along Qing-Lian Expressway[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0,11(1):66-70.

[2] 李景保,梁成军,蔡松柏.论土壤侵蚀对山地致灾因子链的复合效应:以湖南四水流域中上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101-105.

LI Jing-bao,LIANG Cheng-jun,CAI pound Effect of Soil Erosion on Mountain Hazard Chain:Taking Middle and Upper Drainage Area of Sishui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2,11(4):101-105.

[3] 李 萍,张 波,李同录.黄土高原边坡特征与破坏规律的分区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3):89-98.

LI Ping,ZHANG Bo,LI Tong-lu.Study on Regionalization for Characteristic and Destruction Rule of Slope in Loess Plateau[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2,34(3):89-98.

[4] 龚士良.上海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3):92-96.

GONG Shi-liang.Key Technological Problem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in Shanghai[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7,18(3):92-96.

[5] 邓通发,桂 勇,罗嗣海,等.降雨条件下花岗岩残坡积土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4):88-94.

DENG Tong-fa,GUI Yong,LUO Si-hai,et al.Study on Slope Stability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Cutting Excavation with Rainfall[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2,34(4):88-94.

[6] 白建光,许 强,汤明高,等.三峡水库塌岸影响因素的物理模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1):90-94.

BAI Jian-guang,XU Qiang,TANG Ming-gao,et al.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Bank Collaps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ith Physical Modelling[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7,18(1):90-94.

[7] 张江伟,李小军,迟明杰,等.滑坡灾害的成因机制及其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5,24(6):42-49.

ZHANG Jiang-wei,LI Xiao-jun,CHI Ming-jie,et al.Analysis o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15,24(6):42-49.

[8] 范立民,李 勇,宁奎斌,等.黄土沟壑区小型滑坡致大灾及其机理[J].灾害学,2015,30(3):67-70.

FAN Li-min,LI Yong,NING Kui-bin,et al.Small Landslide and Disaster-causing Mechanism in Gully Loess Are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5,30(3):67-70.

[9] 吴 凯,倪万魁,武 鹏.宁夏隆德县坡面型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1):50-61.

WU Kai,NI Wan-kui,WU Peng.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on Slope in Longde County of Ningxia[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6,27(1):50-61.

[10] 庄建琦,彭建兵,李同录,等.“9・17”灞桥灾难性黄土滑坡形成因素与运动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4,23(4):747-754.

ZHUANG Jian-qi,PENG Jian-bing,LI Tong-lu,et al.Triggerred Factore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9・17” Baqiao Catastrophic Landslid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14,23(4):747-754.

[11] 顾成壮,胡卸文,方 力,等.四川汉源二蛮山高速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地质演化[J].山地学报,2014,32(5):568-578.

GU Cheng-zhuang,HU Xie-wen,FANG Li,et al.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Ermanshan High-speed Slide-debris Flow in Hanyuan,Sichuan[J].Mountain Research,2014,32(5):568-578.

[12] 田述军,孔纪名,陈泽富.基于公路功能的边坡灾害易损性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35(3):119-126.

TIAN Shu-jun,KONG Ji-ming,CHEN Ze-fu.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Slope Hazard Based on Function of Highway[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3,35(3):119-126.

[13] 唐朝生,施 斌.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特征[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9):1376-1384.

TANG Chao-sheng,SHI Bin.Swelling and Shrinkage Behaviour of Expansive Soil During Wetting-drying Cycles[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33(9):1376-1384.

[14] 袁从华,周 健,杨明亮.高速公路膨胀土边坡整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073-3078.

YUAN Cong-hua,ZHOU Jian,YANG Ming-liang.Treatment of Expansive Soil Slopes Beside Highway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S1):3073-3078.

[15] 耿灵生,巩向锋.新型砌块水土保持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98-99,104.

GENG Ling-sheng,GONG Xiang-feng.Application Study on Interlocking Concrete Block 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ystem[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3,14(4):98-99,104.

[16] 阴 可,岳中琦,李焯芬.人工边坡绿化种植技术及其在香港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75-80.

YIN Ke,YUE Zhong-qi,LI Zhuo-f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an-made Slope Vegetation in Hong Kong[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3,14(4):75-80.

[17] 冯建刚,许 英,周效国.一种分析小桩距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的新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12):1942-1945.

FENG Jian-gang,XU Ying,ZHOU Xiao-guo.New Method for Stability Slopes Reinforced by Anti-slide Piles with Small Spacing[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32(12):1942-1945.

[18] BAE S,INYANG H I,DE BRITO GALVAO T C ,et al.Soil Desiccation Rate Integration into Empirical Dust Emission Models for Polymer Suppressant Evaluatio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6,132(1):111-117.

[19] INYANG H I,BAE S,MBAMALU G,et al.Aqueous Polymer Effects on Volumetric Swelling of Na-montmorillonite[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07,19(1):84-90.

[20] DANIELS J L,INYANG H I.Contaminant Barrier Material Textural Response to Interaction with Aqueous Polymers[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04,16(3):265-275.

[21] IYENGAR S R,MASAD E,RODRIGUEZ A K,et al.Pavement Subgrade Stabilization Using Polymers: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12,25(4):472-483.

[22] ATES A.The Effect of Polymer-cement Stabilization on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Liquefiable Soi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3,2013:356214.

[23] LIU J,SHI B,JIANG H T,et al.Improvement of Water-stability of Clay Aggregates Admixed with Aqueous Polymer Soil Stabilizers[J].Catena,2009,77(3):175-179.

[24] LIU J,SHI B,LU Y,et al.Effectiveness of a New Organic Polymer Sand-fixing Agent on Sand Fixation[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2,65(3):589-595.

[25] 施 斌,刘 瑾,黄 河,等.STW型生态土壤稳定剂研发与基本性能[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增1):262-266.

SHI Bin,LIU Jin,HUANG He,et al.A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operties of STW Ecotypic Soil Stabilizer[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8,16(S1):262-266.

[26] 刘 瑾,施 斌,顾 凯,等.聚氨酯型固沙剂改性土室内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33(1):29-34.

LIU Jin,SHI Bin,GU Kai,et al.Laboratory Study on Soil Modified by Polyurethane Sand-fixing Agents[J].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13,33(1):29-34.

第5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南北高校各有优势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五所高校开始招收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五所大学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三所北方高校在材料科学上属传统名校,而南方院校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把纳米材料成果产业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北方三所高校算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传统名校,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却均未设置专门的纳米材料研究机构,更多的是依托原有的强势学科,在传统材料研究领域引入纳米科技,寻求突破。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曾被誉为“钢铁摇篮”,其材料科学研究侧重点是金属材料。除了材料学院这个重点学院外,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还有新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机构,侧重点也不局限于金属材料,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生物医药材料等方面亦有建树。

目前,北科大纳米材料课题组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改性、功能纳米材料等方面。此外,亦有部分老师研究纳米加工、纳米组装、纳米器件等应用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与北科大不同,北航材料学院在北航不属于重点学院,规模较小,师资力量仅百来人,这决定了北航材料学院的研究方向不会太广。作为航天航空院校,北航材料学院也有自己的优势,正在筹建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领域最高级别实验室),它的侧重点在金属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失效分析、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

在纳米材料上,北航材料学院重点关注纳米器件和纳米涂层。材料学院的纳米材料研究发展趋势可能是纳米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材料学院在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面实力强,基于大连的地理位置,材料学院还开设了五年制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班。不过,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非隶属于材料能源学部,而是化工与环境学部。因而,大连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研究偏化工类,包括纳米粒子合成化学技术、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方向。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中,亦有化工原理、基础化学、材料化学等化工类课程。可以说,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一大特色。

与北方三所高校相比,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两所南方高校均成立多个纳米材料研发机构,在研究方向上,两所高校侧重于纳米材料器件应用,尝试产业化。这些特点可能与江浙一带出现纳米高新技术企业有关。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没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而是材料与化工学部,研究偏向化工,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方面实力不错。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没有开设在材料与化工学部,而是2010年成立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除了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苏州大学研究纳米材料的机构还有2008年成立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2011年成立的苏州大学-滑铁卢大学苏州纳米科技研究院。其中,以中科院院士李述汤教授领衔组建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已初具规模,它以功能纳米材料和软物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等,寻求在纳米器件以及新能源、环保、医用等领域的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由军工学院演变发展而来,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研究侧重于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不过,南理工是国内最早开展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的大学之一,正筹建纳米结构研究中心,研究侧重点是与纳米结构材料相关的分析、材料力学、电化学性能评估等。由南理工化工系和南京部分企业共同支持的南京市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侧重点是纳米材料制备、应用、纳米催化聚合反应、纳米复合材料,该中心已与江苏部分纳米企业开展纳米技术产业化合作。此外,南理工还共建了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其他高校纳米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各类相关排名中居首,教职工200多人,研究侧重点包括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塑性成形、轻合金精密成型等,在中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子公认的梦想学府。其材料学院也涉及纳米材料,比如,复合材料研究所部分老师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从事纳米电子材料研究。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成立了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医学、纳米电子学与器件。生物医药工程学院也开展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制备、纳米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清华大学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似,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学校名气大于院系实力,每年有数百人争夺材料系不足30个研究生名额。材料系建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侧重点以陶瓷材料为主,同时涉及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电极材料和核材料。在纳米材料方面,清华材料系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结构、纳米材料合成和微纳米颗粒等。201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微纳米器件、纳米复合材料在电能存储上应用和微纳米设备研发等。

北京大学

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教职工10余人,成立之初就把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结合起来,欲在纳米材料与微纳器件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北大成立了纳米化学研究中心,教职工7人直博生却达45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低维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纳米领域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是西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力最强的院校,其材料学院师资队伍近200人,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因此,其研究侧重点在凝固,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实力亦不俗。在纳米材料方面,西工大成立了微/纳米系统研究中心,致力于航空航天微系统技术、微纳器件设计制造技术、微纳功能结构技术。总之,西工大的纳米材料研究可能集中于纳米器件在航天、航空、航海方面的应用。

留学两大国

纳米技术是交叉学科,包括纳米科技、物理、化学、数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报考纳米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在本科一般学的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等。就留学而言,由于纳米材料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容易;各个国家在纳米材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科研经费相对充足,相比于其他专业容易申请奖学金。这两点决定了留学攻读纳米技术专业研究生相对容易。

2000年,美国白宫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美国的纳米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总体上看,美国的纳米技术已经处在纳米技术实用化阶段,而其他各国仍处在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阶段。美国各大高校也争相进入纳米材料各个研究领域——

实力强劲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太阳能存储、航空材料、燃料电池薄膜、封装材料耐磨织物和生物医疗设备领域的碳纳米管、聚合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成果显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注重于纳米材料在能源、药物、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已卓有成效。

哈佛大学则侧重在生物纳米科技,即生物学、工程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领域。

康奈尔大学已经在纳米级电子机械设备、碳纳米管应用电池、纳米纤维等方面获得突破。

斯坦福大学重在纳米晶的光学性能、输运性能和生物应用,以及纳米传感器、纳米图形技术等。

普渡大学的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计算纳米技术,尤其是计算纳米技术全球领先。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专注于纳米工程、纳米生物科学,其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是全球该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机构。

莱斯大学在纳米碳材料领域成果显著,在学校的研究人员中,纳米材料研究人员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一,是美国纳米材料研究人员最多的大学之一。

此外,美国有很多研究纳米技术的实验室,它们比较愿意招中国大学生,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日本算是最早开展纳米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国家,早在1981年,日本政府就建立了纳米技术扶持计划。美国公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前,曾派人去日本做调查。日本纳米技术的研发特点是企业界是主力军,它们试图将纳米技术融入到产业中。比如,日本企业纷纷斥巨资建纳米技术研究机构,同时建立纳米材料分厂实现产业化。此外,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纳米技术。比如,富士通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三菱公司和日本京都大学合作。

与美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领先不同,日本在精细元器件及材料的制造方面独占鳌头,日本对纳米材料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也使得去日本读纳米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Tips:何去何从

纳米材料专业毕业生有三大去处。选择留学深造或进高校、研究院从事研发;进入纳米材料行业企业;进入传统材料企业。

第6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内保温;外保温;保温材料的特性;施工控制材料的措施;主要性能指标

对于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紧缺,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保持与住房建设部提倡的‘四节一保’,解决节能问题,对节能实行强制性标准。从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审图验收等各个环节抓起,特别对节能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各个部门在不断的改进。

1 外墙内保温

内保温的优点是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缺点,内保温在各种温度影响下出现形变应力作用之下。内保温隔热体系容易出现空鼓开裂,还有由于住户室内装修时,结构的冷(热)桥的存在出现急露现象。随之 而来,节能部门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该种做法给予长期推广,没有合理性,,,所以大家想要其他办法来代替其它。采用外保温,

2 外墙外保温

外保温主要在室内二次装修时,不受影响,能够消除热(冷)桥现象。可以降低温度在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保温效果明显,能够维护主体结构的优点,适用范围广,采用较薄的保温材料达到理想的效果,外保温克服内保温的缺点,所以目前大家认为有推广价值,

3 保温材料

3.1 胶粉聚苯颗粒用的时间之长由于保温材料比较少,新产品的工艺推广,人民不容易接受,用之少,反馈信息比较少,人们只能从理论上,如导热系数、着热系数、湿表观系数,干表观系数,抗压强度,压剪粘结强度,线性收缩率,软化系数,难燃性这些指标来控制。指标一样,但对于不同气候,季节相同日照温度施工会出现的情况,外墙面的围护所用的材料等等,好多出现水土不服,甚至出现外墙脱落,渗水等现象。由于该种材料本身结构松散,吸水率高,稳定性不足。

3.2 聚苯板比聚苯颗粒绝热效果好,质量轻,原材料易控制,憎水性好,缺点对于抗火灾的安全性比较差,属可燃烧有机高分子材料,即使加入阻燃剂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目前主要材料有EPS与XPS,XPS由于掺大量的发泡剂及再生塑料稳定性比EPS稳定性更差,它们温度临界点(70C)材料易软化变形,在高温状态下,不但阻燃剂熔化挥发,苯板系统会产生蔓延及轰燃现象,正是致命的弱点。央视大火,南京的中环国际,正好应证了此种材料的弱点,目前技术如果改进不了,建议在设计审图环节尽量取消这个做法。

3.3 岩―板外保温系统。装配式保温,防火性能首先能满足要求,施工能够装配好,减少工序,施工速度快,要求是在气候温热地区最好慎用,特点岩棉板外保温系统采用机械固定件,将岩棉板固定在外墙上,外挂镀锌钢丝网,并抹EPS颗粒浆料,表面做玻纤网,增强抗裂砂浆藻抹面层和饰面涂层 ,装饰保温采用发泡聚氨酯做保温材料,浇筑成型时与饰面硅复合在一起,预制板现场安装时用锚栓与墙体连接,目前这两种材料由于我国南方地区多雨,夏天温热,用的比较少。

自保温材料

3.4 用煤矸石空心砖(一孔填填50mm膨胀聚苯板,优点,施工容易,便于操作,防火效果比较好,三空转每个砖孔页岩隔开,砂浆隔开,防火防水效果比较好,气候对其影响不大,热(冷)桥比较少,外墙可以抹防水砂浆和抗裂砂浆。

3.5 聚氨酯材料,即聚氨基甲酸脂,英文缩写PU,时在高分子组成,有许多重复的-NHCOO基因高分子化合物,能够做到防水保温的统一的优点,其他材料防水层一旦破坏,出现渗漏,保温就失去功能,闭孔率接近100%,具有很高的憎水性,吸水性1%,抗渗性在0.2MPa压力下30分钟无渗漏,水蒸气透过率5mg由于微泡孔存在阻隔内外热交换率越高,能与砼粘结率达到100KPa缺点抗紫外线外辐射性能差。

4 主要性能指标

断裂延伸率是衡量聚氨酯硬泡抗拒应力作用不产生永久变形的重要性能指标。

国家建材行业标准(JCT998-2006)中明确规定:聚氨酯硬泡如果作为屋面和墙体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使用,必须满足延伸率大于10%%的基本要求。

4.1 聚氨酯硬泡受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尺寸和体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尺寸变化率的大小与原料的类型、泡体的结构、芯材密度、成型工艺及发泡剂的种类等诸多因素有关,耐温差性能较好的聚氨酯硬泡在-20摄氏度至+8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尺寸不应发生明显的变化。聚氨酯硬泡的闭孔率高达95%以上,封闭在泡孔中的气体压力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2 用于建筑的聚氨酯硬泡按国家行业标准JCT998-2006的规定,尺寸变化率应≤1%,以适应建筑物在酷暑及严寒季节因昼夜温差急骤变化造成的外墙饰面系统线型尺寸过大的收缩和膨胀。尺寸稳定性显然与外墙饰面系统安全使用性密切相关,其值越大,安全性越差,尺寸变化率大于1%的聚氨酯硬泡是不符合国家建材行业标准要求的。

4.3 闭孔率是衡量材料吸水率和导热系数的重要指标,闭孔率低的硬泡吸水率和导热系数都较高,对材料的保温功能和抗冻融性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建筑用聚氨酯硬泡作为屋面防水保温材料使用时,其泡沫闭孔率至少应大于95%,当闭孔率低于70%时,短时大雨并不会造成屋面渗漏,但在多日连续阴雨的季节,由于硬泡长期浸泡在雨水中,开孔泡中吸水较多,渗入泡中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会透过串孔进入屋面基层,并被封存在基层和硬泡之间,即使雨过天晴,在烈日照射下短期内也很难经过硬泡保温层和保护层向上排出。相反,由于屋面受阳光照射,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水分反而向屋面下层迁移,造成雨天不漏、晴天渗漏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在南方黄梅季节尤甚。

4.4 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整体强度取决于聚氨酯母材的抗拉强度(系统强度的最薄弱环节),因此聚氨酯硬泡本身的抗拉强度实际上就是整个外墙饰面系统的抗拉拔强度。例如:聚氨酯硬泡的抗拉强度是200kpa,整个外墙系统的抗拉拔强度就是200kpa;如果此指标下降为100kpa,则整个外墙系统的抗拉拔强度会随之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安全系数也必然会骤降为原来的一半。

4.5 另外,建筑业用喷涂聚氨酯硬泡在材料配制时还应充分地考虑外墙外保温系统使用时的粘接强度要求,因此要求其对金属、混凝土、砖石、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具有极好的自粘接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强度是聚氨酯硬泡最重要的力学性能,它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外墙饰面系统的抗风压、抗冲击、抗应变能力以及承载总重量的能力,是评估外墙外保温系统使用安全性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性能指标。

6 结语

综上所述,用户在选用聚氨酯硬泡作为建筑保温防水双功能材料使用时,必须按国家建材行业标准JCT998-2006的要求,对材料的密度、强度、断裂延伸率、尺寸稳定性及闭孔率进行严格鉴定。作为目前惟一的保温防水一体化新型建材,聚氨酯硬泡保温材料在国内建筑业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们要不断加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立雄.建筑节能[J].2009,12(1).

[2]杨惠忠.建筑节能施工方法汇编及技术应用[J].2009,9(1).

第7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南京化院 大学生 文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32-01

1 研究目的

青年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青年的文明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尤其在中国进入人口的老龄化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情况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适当的数据和掌握大量现实案例的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平时上课、考勤、宿舍文明等基础文明素质以及尊老爱幼、仁孝、正直、诚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现状,以期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整体状况有所认识,以便把握南化院青年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发展动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系部、学院开展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及相关学生活动提供依据[1]。

2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经验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2011年12月对化学工程系有机化工,应用化工,精细化工等专业班级和应用化学系高聚物,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生物化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班级大学生发放的共计1050份调查问卷及经验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3 结论与总结

3.1 教室上课的文明素质

(1)大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向课桌抽屉里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82.54%的同学不会扔,下课再带走,5.3%的同学会扔,4.23%的同学因为别人丢,我也丢。(2)大学生逃课、缺课等行为。5.18%的同学经常,48.19%的同学偶尔,46.63%的同学没有。大学生看待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态度。69.68%的同学反对,不去上课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7.98%的同学赞同,觉得去了没多大收获。15.43%的同学偶尔不去,借此可以放松一下,6.9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反正自己不做。(3)大学生对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所持的态度。54.5%的同学认为应该抵制,28.89%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做就行,别人无所谓。15.51%的同学认为偶尔为之也无妨,1.07%的同学会支持。

3.2 宿舍的文明素质

(1)大学生在寝室走廊里踢足球、打篮球的行为现象。81.6%的同学认为影响他人休息,很厌恶。10.27%的同学认为无所谓,5.95%的同学认为自己想做就做,不必理会别人的看法。(2)大学生每天回到宿舍向室友问好的行为。72%的同学会,28%的同学不会。(3)大学生上网聊天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发一些不文明的图片和帖子的行为。74.07%的同学从来没有发过,20.63%的同学根据对象不同,可能会发。5.29%的同学经常发,认为反正不是什么大事。

3.3 尊老爱幼、仁孝、正直、诚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自我评价大学生的文明礼貌情况。16.5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很讲文明,懂礼貌。48.1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比较讲文明,懂礼貌一般。34.22%的同学认为一般,1.0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不讲文明,不懂礼貌。大学生不能接受的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现象。81.48%的同学不能接受脏话连篇。58.73%的同学不能接受公交车上不给老人或孕妇让座61.90%的同学不能接受乱扔果皮纸屑。56.61%的同学不能接受在图书馆大声喧哗。51.32%的同学不能接受食堂打饭不排队。37.04%的同学不能接受情侣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23.81%的同学不能接受图书馆里面打手机,16.93%的同学不能接受图书馆站位。(2)大学生看见同学有不文明的行为时,你会28.65%的同学会进行善意的劝告,23.78%的同学会认为不好,但不劝告。27.57%的同学会暗示其引起注意。(3)大学生参加慰问敬老院老人或孤儿院孤儿或其他的爱心活动的情况。62.38%的同学有,37.62%的同学没有。大学生对开展尊敬老人、关爱孤儿的爱心活动的态度。10.56%的同学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老人和孤儿能生活的很好。89.44%的同学认为肯定是必要的,必须从行动上尊敬老人,关爱孤儿。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主动给老人、孕妇和残疾人让座的态度。71.27%的同学经常有,26.52%的同学偶尔有。7.18%的同学没有。(4)大学生认为老人最需要的是,72.93%的同学认为子女的关心,22.10%的同学认为优越的物质生活,6.07%的同学认为良好的医疗服务,6.07%的同学认为精神抚慰。大学生记得父母亲的生日的情况。63.24%的同学清楚记得,24.86%的同学模糊记得,7.03%的同学不太清楚,4.32%的同学从不知道。(5)大学生对周围同学的诚信状况。45.16%的同学较好,32.79%的同学一般,20.97%的同学好,1.08%的同学差。大学生认为造成目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37.16%的同学认为是社会风气造成的31.19%的同学认为是自我意识太差,19.72%的同学认为社会上没有诚实守信观念,11.93%的同学认为是缺少宣传和教育。(6)大学生对不少学生贷国家助学贷款后不能按期归还款项,使国家蒙受损失这一现象的态度。75.93%的同学认为这是个人信用问题,有借必有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13.37%的同学不清楚,没贷过。10.69%的同学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发放帮助贫困生的,不还也能理解。

3.4 总体道德文明素质水平

(1)大学生对道德文明水平的自我评价。65.49%的同学较满意,26.18%的同学非常满意,7.85%的同学较不满意,0.52%的同学很不满意。(2)大学生对当前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情况的认识。73.54%的同学认为整体较好,有个别人素质较低。17.99%的同学认为整体较差,5.82%的同学认为很好,2.65%的同学认为很差。(3)大学生平时检讨自己的行为习惯的现象。81%的同学会,19%的同学不会。

3.5 大学生文明素质水平改善措施

80%的同学整体素质较好,少部分同学整体素质差,因此大学生普遍认为可以加强教育以提高整体学生素质或者通过开展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以及室友的互相监督来改善少部分素质差的同学。

第8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验周;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章晓波(1981-),男,安徽宣城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巴志新(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212)、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62-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高校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重点大学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他们的历史使命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杰出人才,发现和发明能够深刻影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1]地方普通高校则更多地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改善全社会的文化结构,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知识转化平台,实现高水平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移和延伸。[2]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体现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的差异:相对于重点大学来说,应用型普通高校更侧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应用型普通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应的综合实验周[3-5],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周―创新实践―职业资格培训”四位一体的渐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6]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除金工实习、电工实习、材料生产实习、材料设备及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常规实践教学外,还开设了材料信息资源检索周、金相技术分析实验周、无损检测实验周、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综合能力实验周、表面工程综合实验周、失效分析综合实验周、材料工程综合实验周、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等特色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验周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综合实验周的教学目标

1.材料信息资源检索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的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对信息急剧增长、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向培养大学生收集、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7]开设信息资源检索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学会常用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懂得如何获得和利用文献情报,增强学生独立查找所需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金相技术分析实验周

材料的性能是由组织决定的,金相分析能力对于材料研究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金相技术分析实验周则给学生提供一周的时间,通过实验周使其掌握金相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基本构造和功能;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技术和金相组织的显示方法;掌握对影响金相显微镜影像质量的光强度、视场光栅、孔径光栅等参数的调整方法;掌握典型试样的组织观察、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无损检测实验周

无损检测在不损害或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对被检对象进行检测,在产品质量检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损检测实验周要求学生分析机械零件的服役条件及可能存在的缺陷,选择正确的无损探伤方法进行无损探伤检测,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周,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无损探伤原理及方法,掌握无损探伤的主要程序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无损检测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综合能力实验周

材料热处理综合能力实践周的目的在于经过“金属材料”、“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模拟生产实际情况,使学生实际了解从事热处理相关技术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从产品设计零件图纸到合格零件的整个工艺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热处理方面的工艺卡片设计、工艺编制、工艺调试、试生产及过程检验与控制等工作,缩小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与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间的差距,突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提高学生的热处理实践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5.表面工程综合实验周

由于符合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多种社会发展理念,表面工程产业化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8]表面工程综合实验周开设在“材料表面工程”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与性能要求选择合理工艺对材料进行相应的表面处理,并对表面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检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其对重要表面处理方法原理的理解,掌握表面处理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

6.失效分析综合实验周

在“失效分析”课程结束后开设失效分析综合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材料(零部件)失效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失效分析的常用方法和原理,掌握工程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特征及产生的原因,熟悉影响各种失效方式的因素,并能提出预防失效的措施,以适应失效分析工作的需要。

7.材料工程综合实验周

材料综合实验周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完成对材料成分的鉴别及强化方式与效果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力学性能”等材料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材料成分鉴别的主要方法及影响材料强化的主要因素,侧重材料“成分―制备工艺―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分析。

8.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

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要求学生掌握回收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金属盐溶液和高分子材料的一般工艺过程和实验方法。比较同种材料不同回收方法的优劣,为回收对象选择合适的回收方法,设计并实施材料回收实验方案,最终得到具体的回收产物。通过对回收实验方案的设计,加深其对常用金属和高分子废弃材料各项性能及回收原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绿色制造和环保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材料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二、综合实验周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效果

材料信息资源检索周主要由指导教师介绍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及其特点、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文摘、专利、图书、科技报告等)检索方法。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熟悉常用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最后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主题或关键词,由学生上机检索,并撰写检索报告,从而评价其对信息资源检索掌握的程度。该实验周开设于大三上学期前两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了信息资源检索基础。

除材料信息资源检索周没有专业试验外,其余各综合实验周均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在实验设计上,力求实验项目的工程性、内容的复合性、方法的多元性,以达到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培养材料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综合实验周的实施主要按以下流程进行:指导教师布置和讲解实验项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学生实验方案的讨论、修改和完善―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学生分析、处理和总结实验结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答辩。各个综合实验周均以学生为主体,配置2~3名指导教师,教师在整个实验周过程中起指导、督促和评价作用。

在实验项目选题时,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新颖性和实践性,遵循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和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4]经过多个综合实验周的训练,大多数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均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掌握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强化了对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解。综合实验周的开设与实施为培养高素质材料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试验周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综合实验周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实验条件有待改善。尽管材料学院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然而,相对于较多的本科班级和人数以及较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在内的实验条件还是显得不足。综合实验周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而其他班级的课内实验会经常占用相关实验室,导致综合实验周不能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综合实验周的实验操作时间相对集中,一些常用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使用的要求。因此,除需要调节不同班级课内实验与综合实验周的冲突、合理安排实验室外,还需要加大实验室设施建设力度,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培养高水平材料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保障。

其次,评价机制有待改进。综合实验周主要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且有些实验一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在实施过程中通常都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尽管从某一方面来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指导过程中也发现有些组别的实验大多由一两个认真的同学完成,有少数同学并未实际参与到实验中,实验报告也出现抄袭同组同学的情况。目前的评价机制尽管已经细化到考勤、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答辩等环节,但最终成绩仍以各项成绩的总和为准。这导致没有动手操作的学生也可能蒙混过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评价机制进行改进,建议每个单项成绩必须合格,总评成绩才能合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实际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充分发挥综合实验周的作用。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提供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近年来的市场需求开始并实施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综合实验周,为材料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但综合实验周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重点大学科学研究的使命[J].高教探索,2006,(2):4-8.

[2]郭连军,顾海川,回春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8,(6):23-25.

[3]林洪芹,王春霞,吕景春.关于纺织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周的实践教学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1,(6):83-86.

[4]巴志新,王章忠,蔡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周的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3):34-36.

[5]张双德,田禾彦.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24-25.

[6]章晓波,巴志新,王章忠,等.面向产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2,(5):47-50.

第9篇: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CO是众所周知的有毒气体,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CO易造成空气污染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但CO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加合性等化学性质,在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

1CO的工业来源

工业上CO的主要来源是水煤气和烃等。水煤气是由水蒸气与灼热的焦炭反应得到:

C(s)+H2O(g)CO(g)+H2(g)

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所需热量由同时进行的碳的燃烧来提供:

C(s)+O2(g)CO2(g)

碳燃烧过程中如使用空气或氧气, 则分别得到低热值或中热值的合成气(CO+H2)。两者的组成(CO与H2的比值)、热值和用途均不同[1]。

在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绿色化学化工过程中,我国完成的新型水煤浆气化中试装置,碳的有效转化率在98%以上,能产出含量达83%的有效合成气(CO+H2), 各项技术参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开展地下煤炭气化技术研究中,大胆进行探索,借鉴水煤气生产原理,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水蒸气,能连续产出热值高达12500 kJ/m3的煤气,最高时可达16000 kJ/m3,既含有CO又含有H2,获得了世界性的突破。目前,这一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

合成气中的CO含量一般在25%─40%,为获得工业生产中所需高质量的CO,最早采用深冷分离法,尽管该法可制得纯度极高的CO气体,但需高压低温,能耗大、成本高,只有采用大规模装置生产时才具有经济价值。而变压吸附法是一种有效分离CO的方法,它操作方便、能耗低,但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是研制开发出高效的CO吸附剂。

为此,我国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铜离子能与CO络合的性质,研制出了对CO有高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氯化亚铜(CuCl)分子筛高效吸附剂,其吸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发明专利。利用此吸附剂,已开发成功大规模变压吸附分离CO的工程技术,并于2003年2月在江苏丹化醋酐有限公司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该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应用技术,对原料气中的CO吸收率高于85%,分离出的CO纯度高于98.5%,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广泛用于有机合成的CO还可由CO2气体和灼热的石墨反应制备,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g) +C(s,石墨) 2CO(g)。研究表明,由于生成CO是个吸热反应,在温度为298.15 K时,平衡常数K

2 CO的重要应用

2.1用于工业燃气和民用燃气

C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并放出大量的热:

CO(g)+ O2(g)CO2(g),ΔrHm=-284 kJ・moL-1

与燃煤相比,CO具有热值高、清洁卫生、污染少和使用方便的优点。所以,CO和水煤气都是很好的工业用燃气和城市居民生活用燃气。如截止2003年底(西气东输工程到达)以前,南京市管道煤气用户曾达35万户。

为提高CO气体的燃烧效率,我国两院院士,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闵恩泽教授(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奖),曾于20世纪70~80年代带领科研小组人员研制和开发出CO助燃剂,并早已投入生产和应用。

通常烧木炭或燃煤时发出的蓝色火焰即是CO的火焰。而科学研究发现,CO在与O2发生燃烧反应过程中,能形成激发态的CO2* 和O2*,当这些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时就产生辐射。这是与光化反应相反的过程,称之为化学发光[2]。

2.2 作燃料电池的燃气

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已取得很大进展。燃料电池不但能用H2作燃料,还可利用CO以及天然气(CH4)、甲醇(CH3OH)、碳氢化合物(如C4H10)等作燃料。如工作温度为650 ℃的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S),是用煤气(CO+H2)作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用一定比例的Li2CO3和Na2CO3低熔点混合物作电解质,以金属镍(燃料极)为催化剂制成的。有关电极和电池反应式为:

负极(燃料极):CO+H2-4e-+2CO32-3CO2+H2O

正极(空气极):O2+4e-+2CO22CO32-

总反应式:CO+H2+O2CO2+H2O

由于在MCFS中供给空气极的空气中必须含CO2,而在大型MCFS中,此CO2取自燃料极生成的气体,并且在Ni(燃料极)的催化作用下还可发生如下变换反应:

CO+ H2OCO2+H2

故MCFS可直接用煤气化所产生的含CO的水煤气作负极燃料,是将来可取代火力发电的大规模电源。同时,MCFS不用贵金属,具有超电势低、废热温度高、部分CO2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其效率高达50%~60%,可用于复合发电。欧洲的荷兰已制成了寿命超过40000 h的MCFS电池,美国也已建成2MW的发电装置。目前,CO除可用作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S)、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PEFC)的燃料外,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开发将煤气(CO+H2)用作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SOFC)的燃料[3]。

2.3用于化工原料

CO是最重要的碳基合成有机化工产品原料,如从CO出发可合成出甲醇、甲酸、醋酸、醋酸酐、二甲基甲酰胺、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光气、聚氨酯、草酸酯和金属羰基化合物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煤才逐渐被石油所替代。

但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开始,随着世界能源需求和结构状况矛盾日益加剧,并受高油价驱动,又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和开发石油替代品及其衍生物。而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煤为基础, 以CO作原料的有机合成研究变得异常活跃, 并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 ―― 一氧化碳学,随后发展为碳一化学(C1化学)。

20世纪80年代,日本催化学会C1化学委员会就将C1化工技术定义为两部分组成:即制造CO、H2或者CO/H2 (合成气)的技术和利用CO及合成气制造化学品、燃料的技术[4]。

广义上讲,凡以CO、CO2、CH4、CH3OH、HCN等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为原料来合成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都可定义为C1化学。

由于CH4属于天然气化学;CO2气体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化工上的应用并不多,同时CH4、CO2及CH3OH等都可由CO制取,故狭义的C1化学就是指一氧化碳(CO)化学, 或称合成气(CO+H2)化学。

工业上利用煤气化等所获得的合成气(CO+H2)或CO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工过程,可制备多种燃料和有机化工产品[4](见下图)。

近几年来,利用合成气能够生产的化工产品不下30~40种,我国正在开发的也有20~30种。

并且,我国能源专家在开展“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研究中,已开发出一种与我国“煤型”相匹配的“MFT合成汽油新工艺”[5], 1 m3合成气(CO+H2)可得汽油100 g~110 g,且汽油的收率达76.3%,其辛烷值在85以上。继南非、美、德等国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在等地建设规模较大的煤制油工厂,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用于冶金工业的还原剂

CO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工业精炼还原剂。例如钢铁生产中,常用焦炭作还原剂,焦炭在高炉中主要发生下列反应:

C(s)+O2(g)CO2(g)

C(s)+CO2(g)2CO(g)

故实际最后起还原铁矿石作用的主要是CO而不是焦炭。

同时,冶金工业上为了减少燃煤时产生的硫的氧化物对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常用氨水、熟石灰的乳浊液或生石灰等吸收SO2。有时还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在500 ℃和铝钒土的催化作用下,利用CO来还原烟道气中的SO2,并回收得到硫。

2.5 制备光降解塑料

CO与乙烯基聚合物可发生共聚反应生成聚酮[3]。聚酮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羰基,能吸收太阳光中波长为280~290 nm的紫外光而发生光化学反应,故聚酮类高分子材料在室外能发生光降解。目前,美国Dow Chemical 和Du Pont等公司已经工业规模化生产CO与乙烯(E/CO)的共聚酮。聚酮的分子链中酮基的含量越高,其降解速率越快,在共混物中加入二氧化钛(TiO2)可提高光降解速率。如与淀粉、纤维素等生物材料共混合则能得到光和生物双重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低酮含量的E/CO可直接作为降解塑料,高酮含量的E/CO常被用作母料与非光降解性聚合物共混制造光降解塑料。除E/CO之外,利用CO与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等共混,还可制得交替结构的聚酮,得到不同性能的光降解塑料产品。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也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这对解决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具有重大意义。

2.6制备金属羰基配位化合物

在金属羰基配位化合物中,CO以碳原子和金属原子相连,M-C-O在一直线上,CO分子一方面提供孤对电子给予中心金属原子的空轨道形成б键;另一方面又有空的反键π轨道可以和金属原子的d轨道形成π键,两方面的键合称为б-π配键,互相促进,因此, CO中的碳原子作为配位原子易与过渡金属元素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利用CO作为配体,可制备多种羰基化合物,如Fe(CO)5、Cr(CO)6、Ni(CO)4等,这些物质不稳定,受热分解可制备高纯的Fe、Cr、Ni等金属。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以CO等简单分子作原料,致力于开发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以制备有机合成反应的高效和高选择性催化剂,以及制取高纯度的金属等。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末,利用CO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在实验温度为-260 ℃的条件下,已成功地将CO分子和Fe原子组合起来,制得了FeCO和Fe(CO)2分子。这一研究成功的意义在于[6]: 不但有助于人们了解化学键的性质,还有助于制造更为复杂的分子,从而丰富和发展物质结构理论。

2.7其他应用

CO还可用作石化工业聚烯烃塑料生产反应中的中止剂、半导体工业多晶碳钻石膜生产中化学气相淀积工艺的碳源、激光气体组分等。

3CO与食品气调技术

研究发现,CO作气调包装食品有某些有利的防腐效果,比之CO2和N2,它能够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延长鱼肉的货架期,使之保持肉色鲜红。因此,近年来国外用CO作为一种新型气体发色剂在畜产品(如牛肉)和水产品(如金枪鱼)等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发色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一氧化碳作为气调贮藏气体补充剂的商业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和研究[7]。对此,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生食金枪鱼标准”中,就包括了“禁止使用一氧化碳保色工艺”的内容。

4 医学科学研究与CO

CO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对生物体有毒性的气体,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发现[8],生物体内的血红素在血红素氧合酶的作用下,能被氧化分解出极微量的CO。这种内源性的CO具有神经信息传递功能,能介导某些生理和病理活动,并在发挥生物效应后经血红蛋白运输,由肺部排出体外。它与血压调控、肌肉松弛、激素的释放、痛觉与嗅觉的发生等有关,且在维持血管能力和心肌保护中也起作用。

据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10月份报道,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使用一氧化碳帮助器官移植的新方法[9] 。该方法是利用载体分子将小剂量一氧化碳通过准确定点注射或口服进入患者体内,或调整分子设计使它指向特定部位,而对身体其他部位不产生影响。由于这种分子是水溶性的,能很快进入血流,容易被吸收,其微量的一氧化碳有助于扩张―血管,减少炎症,从而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克服了传统的一氧化碳吸入法有导致患者和医务人员意外吸入高剂量一氧化碳而中毒的风险。实验室试验显示这种方法前景良好,研究人员希望在2010年前开始人体试验。

目前,尽管对CO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够有效利用CO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2)[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

[2]傅献彩等.物理化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850.

[3]贡长生,张克立.绿色化学化工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95,441.

[4]陈国权等.合成气化学化工百科全书(第6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5]黄宝圣.洁净煤技术方兴未艾――我国煤炭工业的绿色化技术.化学教育[J],2005,(2):3.

[6]白春礼.纳米科技[J].化学通讯,2000,6。

[7]一氧化碳用来保鲜安全吗?省略.2007-2-2.

[8]高剑南,陈一虎.试论物质的两面性.化学教学[J].2004,(9):2.

[9]英科学家发明使用一氧化碳帮助器官移植新方法.news.省略.200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