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第1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关键词]合宜内容 以学定教 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69

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王荣生曾经指出:“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事实上,如果缺失了适切的教学内容,再好的策略也都是空中楼阁,无济于事。那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呢?

一、文本解读:以体裁为路径,考量文体下的教学价值点

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总是习惯性地套用模式,直接将教材文本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既没有甄选的整合,也没有调整的重组,也就更谈不上凝练之后的转化了。教学内容始终如一的局面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死板僵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始终墨守成规,始终没有正视教材的文体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精彩纷呈,而不同文体下的表达形式也各有精彩。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应引领学生聚焦文体的价值,从体裁的视角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应努力紧扣文本意境,摒弃解释字词、肢解语言的教学弊病,从而凸显诗歌教学的文体价值;记叙文教学则要从事件发展的六要素出发,关注故事的逻辑安排和细节描写;教学说明文则要聚焦说明方法的表达效益,并在创设的情境中历练说明方法的表达技巧;对于以记人为主的文本就应关注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在感受作者创作技巧的同时体验人物的精神与品行;面对状物类文本的教学,则要借助语言还原作者多样化的观察手段,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准、妥帖与细致,而并非是认识事物本身。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对于以表达为本位的阅读教学而言,洞察其内在的创作策略,就要从文体的性质入手遴选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障阅读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二、基于儿童:以质疑为路径,规整体认中的教学核心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孩子懂的不讲,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够读懂的不讲,讲了之后孩子还是不懂的坚决不讲。”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绝不是教师一厢情愿解读文本的成果,而是要估量学生面对文本会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唯有如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真正切合教学的需要。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并没有直接展开课堂教学,而是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阅读困惑。在足足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前后共提出了几十个问题。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窦老师的课堂将教学的重心偏向了学生的困惑处,特别是涉猎面较广的核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或潜心体会,或小组交流,或争鸣辩论……

窦老师正是通过质疑问难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也摸清了学生的解读障碍,从而在教学内容的甄别中提炼出最合宜的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课程规划:以语言为路径,遴选文本中的语言实践点

不管内容如何变化,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终极目标都不会发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文本的内在气韵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这样的文本语言中会陷入思维的僵化中,使得言语能力逐步趋向平庸。因此,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应找准文本语言的训练价值点,为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怎样的言语实践,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只有真正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以放松、愉悦的形态品析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课文《第八次》时就设置了为布鲁斯王子撰写动员书的言语实践平台。首先,动员书的撰写涉及文中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学生解读文本是一种极好的检测手段。其次,撰写过程中需要学生切己体察,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渠道。这种言语练习既基于儿童需要,又紧扣文本特征,可谓一举两得。

第2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I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语文的基础教学。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语文能够将抽象的内容以情感的方式表达出来[1-2]。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会良好的沟通,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继承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语文不仅在人生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中学的学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语文不断的被重视,一些倾斜的政策也随之出台,使语文教学处在一个困窘的局面当中[3-4]。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是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实行题海的战术,存在文化思想混淆、写作方式老套、教材设置不合理以及设备没有有效利用等问题,其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与教学渠道狭窄致使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也没有使学生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症结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改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完善教材设置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设备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研究。教学的改革既可应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给整个语文教育事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症结

对教学改革突破路径的研究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影响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持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内容的不合理与教学渠道狭窄致使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也没有使学生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混淆

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依旧按照以往的方案进行教学。一直以来,语文在所有的课程中扮演的是道德熏陶的角色,也是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的载体。但是随着社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如果阅读教学依旧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教学,那么受到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一些伪文化、浮躁的文化甚至是邪恶的文化会曲解原来语文的意义,从而严重混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特别是打着创新旗号的非主流思想以及不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会对未经世事的中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思想。比如:辛弃疾的《山鬼谣・摸鱼儿》中“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描绘的是雨岩之夜的寂静的意境。而在网络文化中却将这句话变成“吓死宝宝了”,这对于某些自身文化素质低的中学生来说,如何能从网络文化中学到文化传承的精髓。

(2)语文写作教学方式老套

目前,中学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呈现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注重知识能力,注重教学,以满堂练为主要的教学写作方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另一种是新课程方案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的教学写作方式,但是由于语文教师对该教学的方式存在理解上的误差,致使课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课堂缺乏趣味性,致使变得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中学生每天仅靠国家印发的几本教材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每天也只是能上两三节语文课,很难切实的提高中学生语文的写作能力,这种狭窄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的学科与实际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继续按照这种狭窄的渠道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但会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会限制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3)教材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学设备没有有效的利用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各种信息不断的进行更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语文教材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这种原始性的教材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逐渐的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在大部分的中学都设有多媒体的设备,供教师去丰富教学内容,但是该设备的运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目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手法。阅读上的范文经常被语文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反而使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被分析得很复杂,阅读文章被讲得味同嚼蜡,很难使学生理解。每当分析阅读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都是把原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思路先让同学了解,然后就让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判断,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主理解能力,不能只以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生也要有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方面的改革应该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结合,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文章的分析,课下也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教材,从而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的能力。学校也要为学生专门安排阅读课,不要再重复的对练习题做无用功,阅读不只是需要做练习题,更是需要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也应当利用课下的时间充分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来的题海战术,因为这种战术只会使学生产生怠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在阅读方面的水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中学生去欣赏并评价各类文学的作品,使学生们对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中的小说散文产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关心,并让学生对其真正创作的意境进行思考与分析。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方面教学可以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充分的发挥想象,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塑造人物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1/3的时间用来自由教学,让学生大量的对报纸进行阅读,进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主理解能力有效的提高。

(二)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中W时期的学生处在一个青春期躁动的年级,对于很多事情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每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的时候,学生总会对书面表达产生渴望。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命题往往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相关,使学生的写作知识不能在课本的范文中得到借鉴,因此,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很生硬。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们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结合文章标题进行知识的扩展每篇课,但是作文的标题并不都与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联系,有时会在作文中出现与生活相关的题目,由于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们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完全没有思路。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在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写作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训练。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教师对作文批改并评价的时候,应该指明学生写作时存在的缺点,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的能力,并不会在下一次的写作中发生同样的错误,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师不仅在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情感态度,密切关注学生是否健康的成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使其他的学生能够得到借鉴的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文章中的错误并改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老套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的增加朗诵、表演等文艺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写作的思路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完善教材设置、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设备

中学生的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语文教材的设置也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基础进行教学。目前教材主要有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这四大板块,因此,对教材的完善要以此为基础对教材的设置分层,完善原来的教材内容,将教师讲读变为学生的自学指导;将书本的循环利用变为内容丰富渐变;将题海联系变为听说读写训练方式;将人文修养变为语言习得。学生的成绩不是立刻就能提高的,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会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新教材的影响下,教师要不断把传统的教材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达到教材设置完善的目的。

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学设备可以使学生充分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解,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扩大教材的来源渠道,将内容变得更加的抽象化和具体化。还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利用多媒体的设备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它既是一门基础的教学课程,又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学是学生们充分理解我国文化的主要学科,是所有科目中必不可少的。中学的学生正是处在青春期躁动的年纪,而语文教学正是对这个年纪最好教学的方式之一,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是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实行题海的战术,其内容的不合理与教学渠道狭窄致使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也没有使学生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要摒弃原来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配合时代的发展,创建新型的教育方式,并在改革后的途径中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也使我国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蕾. 彰显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试论“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2015(6):249-253.

[2]吴欣歆. 体验式学习活动链:语文教学转型的有效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6(11):59-62.

第3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教师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含义

1.何为“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③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2.何为“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必然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操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然的选择。

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路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想实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当学生兴趣高涨时,才会想读、要读,然后主动地去读。而要想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自己应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中透过文字与语言,以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读出独特看法、审美情趣及深刻反思,读出作者的巧妙布局,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演绎以及精妙的材料选择,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2.活用教学手段。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首先,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让阅读教学更有趣味、更生动、更活跃,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自主阅读。如利用影视作品、话剧或音乐等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方式中找出阅读的出发点,形成阅读的自主性,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其次,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教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认识个性差异,以教学目标来灵活调整学习计划,提高阅读管理的有效性。

第4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程人文性存在形态实现路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实施的现状

自1993年上海文学批评界提出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个问题以来,人文精神的火炬在正当经济转轨和文化转型之际的中国被高高举起。语文课程改革也乘此东风,极力张扬失落的人文性。这种努力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贯穿于语文课程的工具理性逐渐淡化,价值理性逐渐强化,人文关怀逐渐深入人心。但也无需讳言,因为关于人文性的内涵、存在形态及实现路径等诸多理念长期以来一直语焉不详、含混不清,致使这种努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突出。

如有论者提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言语内容,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重视言语形式,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1]这实际上是列出了两个公式:

重视选文的言语内容=关注人文性

重视选文的言语形式=关注工具性

按此公式推理: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关注选文的言语内容,就意味着丧失人文性;一节课关注言语形式的比重越大,人文性流失也越严重!这种认识导致我们的阅读教学只能引领学生去探讨选文写了什么,而不敢琢磨选文的内容怎么写、用何种形式来表现。好像一这样,就是追求纯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甚至有论者提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2];并将一节带领学生几乎整节课浅层次地讨论过年风俗的课评为“言语实践与文化学习双赢”的好课。于是,阅读教学只好来研究课文内容。在当前大背景下,这种做法好像更能体现课程的人文性,但实际上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用比这要糟糕得多的教学设计,不断地教学生由课文所传递的‘天文地理、五花八门’的东西(课文内容),甚至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地处置。于是,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当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3]李海林教授也指出:“这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对语文课程的破坏,对语文课程独立价值的消弭,是‘老鼠搬家’式地渗透在日常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教学设计当中的,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掏空。它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教师们自觉,因而其危害甚烈。”[4]

现在,这样的情形已并非某些论者认为的那样“主要表现在展示课上,大量的日常语文课则是顺着应试的轨道我行我素”[5]。经过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人文性泛化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通病。但这还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泛化的表象下,人文性依然处于弱化状态,表面上的“泛化”导致了它实质上的“弱化”!人文性在语文课程里还远未实现真正的回归。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路径(本文论述主要从语文课程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角度来展开),这对语文课程走出“泛化”和“弱化”的双重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态

总体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显性或隐性状态存在于语文教材选文、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

1.人文性存在于语文教材的选文之中

人文性首先存在于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尤其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的、经典的文学、历史、哲学和伦理等人文含量最丰厚的作品中。在这里,由于处于语文课程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人文性虽然作为体现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特性,却并非如一些经典定义界定的那样无所不包地关涉人类文化。诚然,人文性的具体内涵处于流变和动态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中有不同的内涵,但语文课程所指的人文性应该主要关涉人类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品质,即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具有人类生命关怀本质的价值和规范,如仁爱、正义、智慧、诚信、勇气、宽容、谦逊、刚健、民主、自由、理性和个性等,也包括人类各民族在审美、思维、性情甚至科学探索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而非具体内容)。如果人文性在这里囊括一切,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就太多了,人文性就会成为语文课程不能承受之重,成为制约语文课程前进的羁绊。学生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深入细致的解读,接受并将以上所述这些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血肉之中。如《论语》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经》倡导的超脱世俗的高洁,《皇帝的新装》对极权的批判,《鲁滨逊漂流记》体现的开拓精神。

人文性不仅存在于教材选文的言语内容之中,也表现在其言语形式之中。我们过去主流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近来对我们影响颇大的俄国形式主义者却认为:真正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是形式而非内容,正是形式才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也就是说,从某个角度来看,文学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蕴涵了作者的某些人文理念。所以,带领学生解读选文的言语形式,发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夏尊、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6]这话虽非真理,但确有一定道理。

如《诗经・黍离》委婉的表达方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对专制权威批判所用的隐笔手法,都在表现中国人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文化传统。钱钟书的《吃饭》等“形散神亦散”的散文手法实则表现了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追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先锋派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着重“写什么”的范式,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这些小说独特的叙事形式本身也蕴涵了对旧体制和某些不合理传统的颠覆,同样具有人文内涵。

李宇明教授深刻指出:“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都深深积淀着包括心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内容。”[7]因此,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选文的内容和形式之中,也体现在作家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作品被灌注进去丰厚的人文内涵。首先,是作家的创作态度。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分别体现出了真诚自然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其次是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如舒新城散文《故乡》“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8]的文风。最后,作家身上秉承的哲学、思维和心态等方面特定的民族文化也会灌注进作品之中。如《诗经・关雎》里蕴涵的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情,《荷马史诗》里蕴涵的激情进取的民族性情;法国作家布封的《马》体现出的是西方人物我两立的“分”的思维旨趣,冯骥才的《珍珠鸟》、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同样写动物,却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合”的思维旨趣。

2.人文性存在于语文知识之中

在当前“淡化知识”的语境中,语文知识意味着缺乏人文精神的“纯工具”。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事实上,在语文知识本身的内涵中以及语文知识的产生目的、产生过程和接受过程中,都隐性地蕴涵了特定的人文精神,对学习者具有很高的精神教化价值。

首先,任何语文知识都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其本身都有体现特定价值和规范的人文内涵。如“白描”的概念这个陈述性知识:白描是指描摹对象时笔法简练迅速、用词凝练简洁,寥寥几笔抓住主要特征,留下某些空白给人以想象和启迪,达到栩栩如生的写意效果的描法。这种以比喻性、模糊性和象征性的“形”来传扩大化的“神”的手法中蕴涵的重主观、重诗意的倾向,和西方描写方式注重追求艺术对象的细节全面、自然真实的重客观、重理性的倾向,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文化旨趣。又如英国学校委员会建议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属程序性知识):拿到一本书,要学会提出几个问题:

1.这本书是真实的吗?

2.这本书是不是故意把读者引入迷途?

3.这本书会在我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这是作者虚构臆造的吗?

5.实际上人们真能像这本书里的英雄那样行动吗?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要教会儿童对通俗文化的消极面作出自觉的反应,并培养他们对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读书法内含了一种对学生精神世界成长极为重要的批判态度和质疑精神,这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有用的。实际上,在语文知识中,即便是一项小小的技能,也关乎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的技能,也是在要求学生用一种自尊、自信、自立、自为的主动精神来参与学习过程,而过分依赖听讲、做笔记这样的阅读技能培养的则是另外一种被动人格。

其次,从语文知识产生的目的来看,指导学习者“如何更好地、更合适地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产生的目的就是支撑学习者言语能力的形成。“学习者合宜的语文能力需要合宜的语文知识来支撑”已逐渐成为语文学界的共识。学生获得言语能力,才能拓宽文化视野,获得文化创造力,使人性的展现和精神的自由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语文知识的产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相反,忽视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是缺乏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

再次,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也蕴涵着人文精神。语言和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欢乐、痛苦、成功、挫折、想象和美感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这样凝固特定僵化意识形态的知识发展为“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9],就体现了我们在语文知识探索道路上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勇气。

最后,学习者对语文知识的正确接受过程也可以体现人文精神。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接受和掌握过程来看,语文知识需要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实践,然后动态地生成,在此过程中实现存在于言语对象中的形式结构向人的心理结构的迁移,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这个重视学生个体实践的过程就体现了张扬学生主体精神的文化品格。

3.人文性存在于语文教学对话之中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包括语文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辑等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的对话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对话是平等、谦虚的交流;对话是尊重差异性、尊重批判性的共同生活;对话是爱心的付出。可见,语文教学对话本身也隐性地蕴涵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优秀的语文教学模式(如美国教育家史密斯的“认知――理解――评价――创造”四级阅读模式)、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如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法)和适宜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都能体现教学对话中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0]

以上这一段对阅读教学对话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对作品解读过程中内蕴的“激情、创造、个性、尊重、自觉、合作、探索”等人文精神的积极肯定。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带领学生创造性地解读《项链》,认为作品是“对‘灰姑娘’故事模式的创造性改写和颠覆”。这个见解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读得出的,教学对话本身就是对人文精神的极好诠释。

三、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两块:一是承担提升学生文学文化素养任务的经典作品(即语文教材中的定篇文),一是承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任务的语文知识。对阅读教学来说,语文课程的实施就是搞好属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定篇文的教学,以及属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例子文、样本文和用件文的教学。

定篇文的教学任务是深入细致地挖掘作品方方面面的内涵。人文性在这里的实现路径主要就是师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人文内涵进行细读、探讨。郭初阳老师执教《愚公移山》,和学生一起首先探究文本的励志故事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之后,又在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传统的生殖观和成败观、老人崇拜、家长权威和“诚”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探究愚公故事之所以产生并且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最后通过比较探讨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差异。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定篇文教学的一个典范。当然,在定篇文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学对话也蕴涵了积极的人文精神,可以作为人文性实现的隐性路径。

例子文、样本文和用件文的教学实质上就是语文知识教学。人文性在此处主要是通过语文知识这个路径来实现的,即在教学过程中,让语文知识内含的或依附于语文知识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不必明讲。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学对话内蕴的人文精神发挥作用,当然也是人文性实现的隐性路径。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类选文文本中内蕴的人文精神同样应以隐性方式发挥作用,师生不必像对待定篇文内蕴的人文精神一样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探讨。

人文性在语文教材选文中基本上以显性状态呈现,相对容易发现,而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则以隐性状态呈现,相对不易觉察。因此,目前大多数人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实现路径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选文上,尤其是选文的言语内容上(相对于选文的言语内容来说,其言语形式中和创作过程中内蕴的人文精神更加隐蔽)。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人文性实现路径的多元,只能看到选文中尤其是选文言语内容中蕴涵的人文性,致使教学中不论拿到何种类型的选文,都会不顾其他而热衷于解读并拓展选文的言语内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文性的泛化;另一方面,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内蕴的人文性的忽视,又导致了“淡化知识”倾向和缺乏对教学对话正当性、合宜性的反思,从而又在很大程度上妨害了对选文内蕴人文精神深入、有效的解读,甚至还会出现用反人文精神的姿态来解读有人文内涵的作品!这实际上又导致了人文性繁荣表面下的依然弱化,人文性只能悬在空中。

总之,深入、全面地认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路径,正确对待人文性,可以使语文课在着眼于选文内容解读的时候不必担心被指责为“人文性泛化”,而在关注选文形式和大胆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时候不必担心被指责为“丧失人文性”,从而使人文性真正地在语文课程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

参考文献

[1]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傅道春,江平,袁冬华.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实录与访谈.语文建设,2002(4).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评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种倾向.语文学习,2005(4).

[5]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2).

[6] 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李宇明.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语言文字应用,2002(1).

[8]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下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任务型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在任务的主导下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在任务的履行中,通过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江苏省初中英语教学观摩活动中,陈丹老师执教的《译林版牛津英语》7B Unit6 Reading,从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方面对该教学途径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对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任务型”阅读教学;“预测”图文;“品读”文本;“交流”体悟

阅读教学是教师借助于文本培养学生“预测与梳理”的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并最终形成“审美与运用”的能力。但现实中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教师们为了省时省力,应对考试,常删繁就简,直奔知识点,其基本流程为词汇深挖――难句解码――内容问答――练习一查。于是,学生在教师对文本的肢解中被“一课完啦”,至于学生自主地对文本的“读”“品”“悟”就成了永远无法企及的梦中花。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真正英语阅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任务型”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在任务的主导下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任务的履行中,通过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因此,该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笔者是在对该教学途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省初中英语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于泰州的陈丹老师的《译林版牛津英语》7B Unit6 Reading教学为例,从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三个方面对该教学途径进行的一次实践探析,希望能对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一、任务前――“预测”图文,培养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

【预测任务】请根据以下图片,预测“What’s the story about?”

A. Alice fell down the rabbit hole.

B. Alice met the rabbit in the hole.

【设计意图】将上面图片按Alicerabbitholekey;doorsgarden的顺序先图片、后文字,逐幅呈现,让孩子们能者说完句,弱者说片语,看图抒见,汇集信息。然后,等所有图片呈现完毕,再让学生预测6幅图片之间的关联,通过信息梳理,明晰本故事三大关键词who、where和what之间的逻辑上的渊源。接着,让学生打开书本,浏览文章首段和结尾来完成上述预测选择题,并印证各自所测。这样的设计,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也“激发了学生实施任务的兴趣”,让学生就“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准备,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和任务的主动实施者”。

二、任务中――“品读”文本,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中,本环节是核心环节,教师要善用略读、寻读、精读、听读等各种“品读”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剖析文本,全面理解文章内涵,在有重点地提取关键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品读”流程大体如下。

(一)Scanning(寻读)

Find out the right place for each picture and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顺序)

(二)Close-reading(研读)

Read Para 1~2 in 30 seconds.

Test one: Who did these, Alice or Mr. Rabbit?

passed by sat by the river heard a sound took a watch looked at the time looked up

Read Para 3 in 30 seconds.

Test Two:Finding differences.(圈出不同之处)

Read Para 4~5 in 30 seconds.

Test Three: Finding problems.

Did Alice have any problems in the hall? Try to find some problems.

(三)Appreciation(鉴赏)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多层次不断交流、对话、剖析的过程,对话的基础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品读。本环节陈老师共设置了3个品读环节,即scanning(寻读)、close-reading(研读)、appreciation(鉴赏)。

Scanning部分,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故事梗概将图片排序。这么安排,旨在将静止的文本语言转化为流动的图片符号,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Close-reading部分,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并结合Scanning部分排好序的图片提示,将文本分成3个部分,即Para1~2(By the river)、Para3(In the field)、Para4~5(In the hall),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花30秒的时间品读各部分内容,完成3个对应的小测试。通过“三步”品读,能有效提升学生解析文本、把握主旨的能力。

Appreciation环节是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审美体验,让学生从用词、韵律、句式和意境4个方面体会世界名著的文学魅力。这也是为任务后的品悟交流和写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品读”还给学生一个“个性化读者”的身份,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真正“自由的梦”,才能使得整个课堂交流溢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任务后――“交流”体悟,提升学生审美与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于实际,而且也帮助学生感悟作品,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因此,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读后环节的交流体悟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与运用能力尤为重要。本课时的体悟任务,陈老师便设计了两个交流活动。

(1)What do you think of Alice?

curious ['kju?ri?s] 好奇的;careful; brave [breiv] 勇敢的;clever; friendly ...

I think Alice was... because she ...

(2)To be a great writer.

If you were the writer, 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appen to Alice? (2~6句话)

Th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感情。上述体悟任务一,感悟人物,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极为必要。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体悟任务二,拓展式写作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内化文本知识,放飞想象翅膀,迸发思维灵光。

实践证明,任务型阅读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干”与“用”中帮助学生从文字中提炼信息、摄取知识、丰富认识、达成预期“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有效教学路径。本文中与任务前、中、后对应的“预测、品读、交流”只是特定文本的特殊安排,不是普适之径,具体如何安排“任务导学”才能实现“高效阅读”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课堂的香气满园还是来自于教学个性。

[参 考 文 献]

[1]高秀.对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2(22).

[2]严萍.任务型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J].文理导航(下旬),2014(12).

第6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一、从学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地开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走进学生,掌握学情,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在语文课文和各类文章的阅读中,则需要认识和掌握文章的生僻字和生词,并能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样才能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进而明白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阅历也较浅,因而还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和感悟文章,如果再出现生僻字词,那学生就更难理解文章的意思了。为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知字词的意思和读法,练好基本功,这样才能辅助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

做好语文阅读不仅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还需要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领域教给人知识不如教给人获得知识的方法。初中生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学会阅读。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提前熟悉新知识,了解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可以有的放矢,在上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甚至还不知道该如何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针对阅读预习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查找生字词,理解不熟悉的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做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考,了解文字背后的那些寓意,然后能有所感悟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知道该如何阅读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采取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比如开展阅读比赛、集体阅读等,以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由于阅读的种类很多,因而教师要教给学生速读、略读和精读的方法,有步骤分程序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讲授之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强化阅读训练,并且善于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当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相应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充分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等各项要素,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阅读个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挖掘出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人本化的教育教学。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中,一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因此,新形势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地让他们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7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首先,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的教案写在备课本上;多媒体阅读教学的教案则写在软盘上。教师反映,敲击软盘并不省时,反倒比过去花费时间更多。

其次,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多媒体阅读教学则是教师点击鼠标,学生仰望大屏幕,听变成了看。虽然也听,但多是在精美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听的是著名播音员的朗读,看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第三,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以课本为本,引导学生仔细玩味,潜心揣摩,言有尽而意无穷。多媒体阅读教学则将对文字的鉴赏变成了对图像的欣赏,文字的核心地位动摇了。

第四,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师生的书写训练。教师在黑板上富有线条流动美的书写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多媒体阅读教学则直接显示印刷体,字更加规范了,但少了活的书写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汉字只有直接书写才能觉解其奥妙。

第五,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具有可调性。可调性是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多媒体阅读教学,预设性加强了,机械性加强了,教师必须按照课件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课件的暂留性、闪动性无法让学生作更多的课堂笔记。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增强了趣味性。学生阅读课文需要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一张黑板一本书,形式比较单调,如果教师的讲课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好像引领学生走出了狭小的教室,奔向大自然的怀抱。这里有啁啾的鸟鸣,有眩目的花朵,有潺潺的小溪,有巍峨的高山;这里有著名的影星,有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紧张的情节,有美妙的音乐。对此,学生兴趣大增,越是低年级的学生,积极性就越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需要生成学习的境界,具有一定的课堂情节,使得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师生的这一要求。比如教学《海燕》,那聚集的乌云,那汹涌的波涛,那飞翔的海燕,都可以借助动画变成现实,学生就像站在大海的岸边,亲眼看见勇敢的海燕直冲云天的画面。这种效果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无疑是有益的。如果再播放著名演员的朗诵,就更加激动人心。

在看到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带来的严重问题。

第一,传统阅读教学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阅读语言文字意味着在学生和文字之间,不需要媒体中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汉字在数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数遭磨难而没有中断,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汉语,就要以对汉语的直接学习为基本途径。汉字本身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属于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学习汉字,可以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可以激发起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学习并掌握汉字,这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将图像、声音代替学生对汉字的直接学习,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多媒体技术下,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受到了严峻挑战,这真的令人担忧。

第二,传统的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上,离开了语言学习,就谈不到阅读教学了。语言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载体。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学生必须先阅读它,然后才能有教师的教。离开学生的阅读,只靠教师的讲析,实践证明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应当摒弃。如果把语言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看图像,这跟教师讲析灌输在本质上没有两样,只是由教师满堂灌变成了机器满堂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中的任何改革,如果减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那肯定不会是健康的改革,也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反之,无论运用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那就是好的改革,就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

第8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生态阅读 基本任务

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读悟说写,以生命活动为载体,以情感意志为动力,思想在碰撞,情感在激荡,师生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画面和情感;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质疑辩论,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一、语文生态阅读的基本任务

1.渗透阅读意识,深入阅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信,敢于说“我认为”,努力解释、发现问题的原因,在阅读中获得认知体验、感受喜悦。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就更谈不上阅读的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阅读平台,爱看金庸小说的,让他们去读;喜欢余秋雨散文的,让他们去读……这样学生定会兴趣盎然,阅读内容会大大丰富,个性会得到张扬。

2.建立课堂生态,实现教学相长。与此相关的“过程”、“对话”、“生成”等核心概念常被强调。“过程”被纳入目标,强调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等丰富的认识过程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而“对话”则强调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创设教学情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或改变教学目标,应该让教学过程在不断的“生成”中延展。新课程提倡教案应该是“生成性”的教案,而不是事先事无世细地设计好既定的程序与步骤的教案。我们认为重视、践行“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呼应新课程强调的“过程”、“对话”、“生成”等核心概念。

二、语文生态阅读的基本途径

1.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备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得出两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读后感觉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味的,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共同结论。原因在于百草园里,有动物、有植物,可以玩小虫、看小鸟、扯何首乌藤、摘覆盆子等,这符合儿童的天性。这样的结论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样独特的思维和感悟上的火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只有在尊重学生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阅读不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情感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感到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儿,说:“有道理。”接着问道:“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所说的‘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这时,我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是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身处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知道的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也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3.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了点燃个性的火花,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供学生认知的源泉,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的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以前我们都是把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作为文本意义教给学生的,但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认知是多元的,对愚公的做法和表现出的精神的认识也是多元的。如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挖山会破坏生态平衡;愚公让邻家小孩一起帮忙挖山,耽误了小孩的最佳教育时间;愚公做事不讲方法,他虽执著,但显得愚顽等。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总之,生态的课堂、和谐课堂必须以适合人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文化氛围,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程目标要求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楼.论创新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2).

第9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

关键词: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即使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中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重要路径。新课改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了解学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

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走进学生,掌握学情,做到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课文和各类文章的阅读中,都需要学生认识和掌握文章的生僻字和生词,并能理解和体会它们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了解文章的结构,并能分析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阅历较也比较肤浅,造成个性与思想都不成熟,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和感悟还不能很到位,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如果再出现生僻字词,那文章的意思学生就更难理解了。为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字词教学,让学生熟知字词的意思和读法,练好基本功,这样才能辅助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除了认真努力的学习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领域教师说教给人知识不如教给人获得知识的方法。初中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对策。有效的语文阅读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更需要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初中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可以提前熟悉新知识,了解新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再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学习。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甚至还不知道如何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并针对阅读预习提出相应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知道如何阅读了。如:熟读课文,实现有感情的流利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解决不熟悉的句子;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考,能了解文字背后的那些寓意;然后能有所感悟,提升自己相关方面的文学修养。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采用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比如速读和精读,开展阅读比赛,集体阅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阅读的种类很多,教师要交给学生速度、略读和精读的方法,有步骤分程序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同时,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学生自身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按照老师讲授的方法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阅读训练,并且善于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开方式授课,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当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多数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培养阅读个性,还要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中,一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新形势下,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他们通过一定量的阅读,学会总结和反思,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人本化教育教学。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多数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培养阅读个性,还要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想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有效的整合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