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范文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

第1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范文

1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概述

水产养殖产业过程中,通常使用淡水养殖的模式,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虽可扩大养殖规模及数量,但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等。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影响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普遍。需响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实施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为水产品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优化水产品产业结构,合理控制养殖管理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改善产业发展模式[1]。在淡水养殖发展过程中,使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转变养殖工作策略,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优化养殖管理计划及方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升淡水养殖工作效率。

2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措施

在淡水养殖工作过程中,需探索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前做好决策管理工作,各个阶段的规划管理工作需立足于实践,在实地考察及规划管理后完善相关措施,优化技术方案,保证养殖工作顺利进行。

2.1明确绿色生态养殖工作要点

养殖户要具备生态环境意识,在保障水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提升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创建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提升养殖质量,提升水产品免疫能力,以便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生产出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

2.2养殖池选建

按照水产品生长需要,在养殖池选建过程中,要确保水资源质量达标,保证后期进排水工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在养殖池投放光合细菌、活性酵母等生物,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在水体中培育有益生物以吸附有机物,降低技术处理的危害性,抑制有害生物数量,保障水体质量。养殖池内的水体活性需较强,水质需与自然界河水相似。例如甲鱼、河蟹、草鱼等比较喜欢在水草环境中生长,可在养殖池中种植浮萍、细绿萍、水葫芦等,需有效控制水草地面积,提供适量的青饲料,避免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其他天敌的侵害。使用脱壳繁殖的技术方案,可提高池水溶氧量,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3菌类的投放与管理

养殖户需根据技术应用要求,做好菌类的投放与管理工作,选择适宜的菌类与水产品共生,不仅要给水产品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还要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菌类数量,避免菌类投放量太多,导致养殖池水体环境均衡性受到影响。

2.4科学选择养殖品种

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及种苗,可显著提升养殖效益。根据不同水产品的生长特性,提升种苗的抗病能力。选择水产种苗时,可先从天然水域中调用,以保障种苗的健康性。也可从正规苗场中选择人工种苗。在正式投入养殖池前,要提前做好检验工作,确保水产种苗安全健康,避免在养殖过程中感染各种疾病。

2.5合理选择饲料

为保障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需控制水体成分,避免添加激素或抗生素等物质,可使用生物性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酸菜碱、肉毒碱、几丁聚糖等饲料添加剂。根据水产品生物特点,尽量选择仿天然饲料。

2.6病虫害防治

需控制好淡水质量,避免水产品感染疾病而死亡,影响经济效益。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根据种苗生长情况,实施科学的疾病防治策略,具体技术处理方案如下:

2.6.1共生性

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需分析水产品疾病防控要点,保障养殖池中各类生物能实现共生。根据生物链原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养殖环境中构建良好的管理体系,集中处理水产品病害问题。目前,水产品病害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细菌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或粪便,需从源头上控制细菌滋生。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需要对水产品粪便进行及时处理,为植物生长提供基础条件。

2.6.2混养性

为避免水产品出现健康问题,可采用混养模式,分析水产品发病率,确定水产品病害种类,饲养一定数量的天敌,保障水产品存活率。在实践工作阶段,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水产品活力,避免出现大规模病害。

2.6.3无公害性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抗菌素药剂,禁止长期添加抗菌药物。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需贯彻健康养殖管理理念,采用免疫疫苗、有益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方案。如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需根据水产品生长情况、病害特点,使用对致病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素土霉素、新诺明等安全且环保的抗菌素。严格控制药物残留量,提升水产品质量。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管控计划,控制水体整体质量,根据水产品的生长习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饲料投放及菌类投放数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均衡性发展。在养殖过程中,遵循混养与共生、无公害的产业发展目标,提前做好各种水产品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提升水产品产量及质量,扩大水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中德.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畜禽业,2020,31(1):19.

第2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农民职业教育;农广校;做法;经验;成效;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26-01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2012、2013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泰兴市农广校较好地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围绕1号文件的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特别在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项目的过程中,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模式。

自2009年下半年起,4年多的时间,泰兴市农广校共招收47个教学班2 703人,目前已毕业学员1 226人。开设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蔬菜栽培、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培养了一支强劲的生力军,有力地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1 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1.1 专业设置兼顾地方产业特色

在专业设置上,开设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根据教学班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在泰兴古溪,养鸡专业户比较多,开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在最美乡村祁巷,举办了观光农业经营专业中专班[1]。在泰兴水产养殖户较多的蒋华、滨江一带,开设淡水养殖专业中专班。因为专业设置跟学员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授内容都是学员每天生产中接触的东西,因而广大农民学员的参学热情高涨。

1.2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技术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根据涉农专业学员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弱、文化程度低的实际,适当弱化一些基础课的教学,强化现代农业种养业实用技术的培养[2]。鼓励学员将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实地察看,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疑难杂症。

1.3 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敢于创新

在教学模式上善于转变观念,即由传统的室内教学逐步向室外教学转变。上课地点逐步由教室扩展到田头、大棚、鱼塘、猪圈、鸡舍,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讲解学生最想掌握的知识,使教学吸引力大增。由理论教学逐步向实践教学为主转变。在教学中,善于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3-4]。由“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转变。由于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4 教学方法采取“送教下乡”及“农学结合”的弹性学制

教学方法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切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建立“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学历教育制度。“送教下乡”即将农民教育培训办到乡村、办到企业,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让农民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农业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其参学的积极性。“农学结合”即在按教学计划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时、季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到农忙时间不上课,镇村有重点活动不上课,农闲时间多上课,季节变化改时间。弹性学制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解决了参学对象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学员的参学积极性。

2 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成效

2.1 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生产能人

泰兴广陵镇新圩村蔬菜专业户李冠群,通过参加涉农中专班的学习,掌握了常规蔬菜的生产技术,成为农业产业技术与农民之间的“二传手”。在他的示范指导下,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逾6.67 hm2扩大到逾53.33 hm2。现在,新圩村成为泰兴市有名的蔬菜村,该农户也成为“编外农技员”,村民遇到技术难题总喜欢向他咨询。泰兴曲霞镇安乐村的杜志峰,原承办逾6.67 hm2的水产养殖场,由于不是专业出身,对消毒、开启增氧器、鱼病防治等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自从参加蒋华水产中专班的学习后,他刻苦钻研,勤学多问,3年来,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积累了一些养鱼经验和繁殖育苗的窍门,逐渐掌握了鱼的配种、授精、催产、乳化、漂苗、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要领,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土专家”。目前,他的繁养殖水面从不到6.67 hm2扩大到近26.67 hm2,繁殖鱼苗共计4.5亿尾,鱼苗除销售靖江、泰兴2市外,还远销江都、如皋、淮安等地,实现年经济效益150万元,被授予“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优秀示范户”。

2.2 促进新产品开发和高效增产模式的推行

泰兴珊瑚镇八户村的丁立君,拥有10 hm2蔬菜大棚,过去一直生产常规蔬菜,雇佣工人,费用支出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2009年下半年,丁立君参加了涉农中专黄桥园艺班的学习,通过学习,他掌握了大棚香椿的种植模式。此后,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精管细作,平均产量达到22.5 t/hm2,纯效益达15万元/hm2以上。目前立君科技示范园种植的大棚反季节香椿获得了成功。产品供不应求,靖江的菜贩子直接到田里收购,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3 加快高产实用新技术和农业科研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黄桥的祁巷是香荷芋的生产基地,过去由于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病虫害比较严重,影响了品质。2012年9月泰兴农广校的中专班办到了该村后,学校针对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优质农产品香荷芋,进行了专门的讲解,从播种、苗期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及高效栽培模式的运行,实施一条龙服务。2013年从播种开始,香荷芋生产基地就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实施地膜覆盖、浸种播种等高产新技术进行管理,香荷芋的平均产量将达到15 t/hm2以上,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2年5月,泰兴农技推广中心一项测土配方的最新科研成果,就是通过中专班得以推广应用的。授课教师通过检测发现,赵庄村土壤中的钾肥成分相对较少,要求大家尽量使用含钾高的草木灰替代化肥,实行无公害生产。同时还告知村民该地区土壤最适合种甜豌豆,因而村里大力发展甜豌豆产业,甜豌豆种植面积达133.33 hm2,平均收益是传统作物的3~4倍,“赵家庄甜豌豆”成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著名商标。现如今,甜豌豆产业已成为赵庄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增收产业。

实践证明,举办涉农中专学历教育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泰兴市农广校通过4年多的办学,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农民中兴起了一股学科技、用科技、比创业的热潮,涌现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典型,加速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6-7]。

3 参考文献

[1] 翟兰军,王波.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0(11):61.

[2] 蒋庆功.开展农业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3(3):5.

[3] 杜军.对新时期农广校办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7):11.

[4] 马钟辉.新时期农广校围绕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55-256.

[5] 王月萍.充分发挥农广校在科技兴农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03(11):59.

第3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的作用范文

一、主要目标

(一)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15户;

(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培育战略性高新技术产品5个以上;

(三)引进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25项,建设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5个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

(四)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户,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户;

(五)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项目经费比上年增长15%;

(六)力争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25%,新培育专利试点企业10户;

(七)包装招商引资项目5个,签约项目1个。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科技项目推进工程,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全市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突出项目引导示范作用。

一是积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着重抓好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特色冶金建材、电力能源、再生资源、食品加工等方面科技项目攻关,力争在再生资源再制造、环保特种车关键技术及汽车零部件关键产品、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积极争取国省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主动深入企业和基层调研,筛选一批项目纳入项目库。加强与省厅各处室的沟通联系,全力做好2011年科技项目的推介工作,特别对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力争项目经费比上年增长15%。

三是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内江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市级科技项目管理程序,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绩效。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专家评审制,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行动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高新技术产值实现同比增长30%。

一是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协商,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与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对接,协调做好风险投资的引进与调研评估工作。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汽配、冶金建材、食品饮料、电力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着重提升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等六大基地的创新能力,力争新建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是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户,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四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培育工程。按照《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等特色产品,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结构。

(三)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示范工程,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统筹协调工作。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工作目标考核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途径,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资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构建大农村科技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作。以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农作物品种引进及选育》等10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引进和推广优势特色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蔬菜等新品种。以优势特色产业科技项目为重点,集成示范10项农畜综合配套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节肥、节能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优质名牌农产品技术,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抓好3个省首批和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白乌鱼、特色蔬菜、枇杷等5个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四新”协调、“五良”配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集成技术项目,支撑引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建设内江江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特种水产科技示范基地》等8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四是支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抓好柑橘特色优势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项目,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项,开发新产品5个。探索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以隆昌县《水禽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开发》等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科技项目为重点,推动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生猪、水禽水产、林果、蔬菜、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五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拓展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农村科技服务长效机制。继续探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及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全市科技发展的牵引性工作。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市厅合作为抓手,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吸引更多的成果落户内江,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完善内江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促成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0项,更好地为内江企业解决技术需求、实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成果转化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市校企合作。出台《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平台载体,实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项目,举办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交流活动,使得产学研合作成为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力争新建1个省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力争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户。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户。

四是建立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协调机制。组织专家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价咨询。制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措施。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深圳高交会等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

(五)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提升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高血压、脑血管病、病毒性肝炎、老年性痴呆等防治研究,临床重大和多发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疾病预后的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开展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优势病种研究,运用中药、针灸、非药物疗法等不同的干预措施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二是强化资源环境与公共安全领域研究。围绕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智能交通、节能生态建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开发应用,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宣传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先进理念,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开展创新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举办好2011年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活动,发挥基地辐射效应,推进科普教育进社区、企业、学校。

(六)实施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工程,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力度。继续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利用“3.15”“4.26”“12.4”等重大节日,创新宣传形式、内容和手段,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宣传报道和执法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专利管理工作体系,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工程方案》。加大专利申请的力度,力争2011年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25%。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新培育10户专利试点企业。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转让和质押贷款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建立科技、企业、金融合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融资难”问题。

二是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奖励工作。组织全市科技成果鉴定20项;组织召开2010年度内江市科学技术奖励暨全市科技工作会;做好2011年度省级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以及2011年度内江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和评审工作。

(七)以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为着力点,提升科技管理服务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切实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营造机关“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努力推进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树立良好的科技部门形象。

二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和县市科技工作。加强市级部门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形成大科技支撑大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县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加大对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的考评力度,从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营造科技系统“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努力提高执行力。进一步理顺机关内部工作关系,优化政务程序,深化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政令畅通。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创新文化,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科技计划、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形成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良好制度体系。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行政执法宣传日等科技专题宣传活动,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力度,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简报等加大对科技工作的宣传推介,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深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深入重点园区、企业和基地,主动了解科技需求,提供科技服务,帮助解决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引进和新建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务,变坐等企业单位报送科技需求为主动深入企业单位了解科技需求;变被动掌握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为主动强化课题监督检查;变被动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为主动搞好科技计划项目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