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

第1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字】中国 古代园林 造园 技艺 相地 山石水 花木 景观形式

序言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其综合性之博大乃贯穿古今、源远流长,得古今大众所认同。自殷商之鹿台朝云、胜水流清;秦汉之恢弘浪漫、天人合一;到隋唐之屈曲环绕澄碧、穷极人间华丽;两宋的诗画入园、山水写意;再到元明清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湖山真意、师法自然。其始终强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利用自然之式创造人间之景。中国古典园林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园艺学等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并且中国园林早已超越了建筑、山水与植物组合的简单层次,成为了诗画和音乐的空间构图,更是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们对其心灵深处不断开拓探索的外现,这是中国园林所拥有之真正魅力。

一、相地

中国古代园林中将造园第一步的选址称为“相地”。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是园林营造的前提和重要基础,不同的地形、环境条件、山水分布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确定、取舍都是在相地时应该提前准备考虑的问题。

基址的选择时应该注意不少问题。首先,园基选择可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明末扬州的影园,坐落扬州城西,南北向狭长,门口向东,虽没有朝向之考虑,但借助于前后夹水,湖中有岛,岛中有池的造景之势,形成极佳的景观。其次,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开展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还要注意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然后,必须在相地的过程中重视水文和水源的疏理问题,布局须联系水。这一点在古代园林中是行家必经之道,如唐长安兴庆宫的南内苑,因自古以来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便形成了后来的龙池,以龙池为整个南内苑的中心,引龙首渠的活水而来,形成山水相成的皇家园林,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分置东西两侧的勤政、花萼两楼组合起来,别具一番风味。最后,重视原址上植物的保存和利用。

明末造园家计成的《园冶》里就有关于相地的专门解注,将造园用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宅旁地、江湖地6种。对后世的造园依据有重要的意义,陈植先生在《造园学概论》中也有提及因地制宜,将园林类型因地势地形条件不同分为庭院、天然公园、植物园、城市公园等。

二、景观手法

古代园林宛如天开的自然之势来自于造园者巧夺天工的造景手法。古人总结组竟有18种方法: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泻景、引景、分景、藏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常见易用的如对景、借景、框景、分景、借景。

(一)对景

所谓对景,就是两方相互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见,但景贵自然,两者相对而视,景时隐时现,则较为含蓄。如颐和园与远处玉泉山,天际上玉泉山时隐时现,玉泉山上远眺昆明湖,宛如一面明镜。

(二)借景

借景则相对对景而言是单向的,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如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平湖秋月、雷峰落照,这些西湖名景都是借景的完美诠释,还有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相借----南屏晚钟。

(三)框景

框景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苏州拙政园内的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有如画镜。还有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框景之作用。

(四)分景

而分景可以理解为用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如苏州狮子林充分利用园内假山的奇将园内景致进行了自然的分隔,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穷奥妙。

(五)有法

“有法无式”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法”即法则,指总的艺术规律原则。“式”是指呆板机械的规则图式。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美,虽为人工建造,却讲究自然胜景之精髓。王维晚年所居住的辋川别业则是中国园林史上对“有法无式”很好的解释。辋川别业在陕西蓝田县南约20公里处,山林葱郁,田原肥沃。王维在得此地之后对其规划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按天然山水的地貌、地形和植被情况对其重新进行了整治和重建。临湖建亭,依地势高低起伏而错落置楼院,根据天然植被建园,松竹杏柳槐,无一浪费。

(六)以曲带直

“以曲带直”亦是造园传统理论中的创作原则。“水必曲,园必隔”;“不妨偏经,顿置婉转”等都是古代艺术家对园林的曲直布置的经验总结。而主要难题在于如何“曲”,如何以曲带直。曲折高下的假山、迂回的磴道、蜿蜒的小溪、以及平缓池塘的曲岸,这些作为园林结构联系脉络的廊、路、桥等也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才能增加景物的层次,在较小的面积中表现出较丰富的风景画面,使园林更富有山林气息。

三、叠山理水

山水在古典园林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造景作用。有自然的山水之势可依,这往往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园林中,或者说常见于皇家园林、离宫别苑内。选取大范围的土地进行园林营建,而往往又会选取有地势起伏之地,有湖水分布之处。如吴姑苏台临太湖,依山势,充分利用了自然美景,尤其是水景。还有唐代的行宫别苑华清宫更是一个典型,宫城坐南朝北呈方形,倚山面水,依骊山山势而建,北部为宫殿,南部为园林区。就着山势的变化错落地修筑景区和建筑,大殿小阁鳞次栉比;山腰处因瀑布等自然景观而丰富。

而在私家园林或者小型的园林中,叠山理水更多的基于叠石,也就是假山堆砌来营造。首先是选石,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味追求价值很高的名石奇峰。要注意石开采下来的姿态,要顺其自然,因材施用,同时选石还要注意选取质优不裂,纹理好看的,以便在堆叠时能依画理按被法行事。在叠石这个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园手法之一中,主要的石材为湖石与黄石。湖石的叠石要充分表现“皱、漏、透、瘦”,给人以玲珑剔透的感觉;黄石的叠石则要达到“险、峻、奇、变”的效果。古人总结的叠石原则:用料宜整不宜碎,宜埋不宜叠,宜卧不宜竖,宜靠不宜孤,宜整不宜散。苏州狮子林则是叠石运用的极至的表现,是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园内假山,经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像一座座曲折迷离的迷宫。左右盘旋,时而穿洞,时而过桥,可以仰头满目叠嶂,也可以俯视四周坡差,忽而平缓忽而险隘。而怪石形态各异,多数像狮子,或大或小,十分有趣。

四、花木栽植

中国古典园林内另一大特色便是花草树木。园林要是没有植物,必定毫无自然生气可言。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的栽培原则是任其生长,不过分加以人工的约束。因而在古园中,游人是看不到像西方花园中笔直的林阴道和对称的花坛的。中国传统园林通常很随意地把花卉和松竹间杂地种植在一起,一些桃李等常见果树在园中也用作造景的主题,姿态入画。植物布置犹似自然山林中一般,山野村落中常见的榆、柳、槐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石上的青苔绿萝、石缝间长出的书带草,都是园林中为增添山石真趣的造景手法,同时还起了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痕迹的藏拙手法。

古代园林中常见的花木有梅兰竹菊松荷等。其不仅是因为在自然造型外表符合造园之需求,而且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花木文化,如松代表苍劲有力,不畏霜雪,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竹则代表虚心有节,四季常青;梅则凌寒开放,雅丽幽香;兰花朴实淡雅,叶态脱俗,“清香而色不艳”;千姿百态,凌霜傲放;荷花,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如扬州个园便是取竹叶形似“个”字,园内广植修竹。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荷风四面亭”源于园内广植荷花。同样还有西湖的“曲院荷风”都因花木而得名。

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在造园上的意境和技艺是无止境的,本人仅感悟出以相地为前提,造景为主旨,山石花木水为点缀的造园小结。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丰富,技艺成熟完善,是后世在景观营造上所需提及并且学习遵循的典范,取其精华而运用。

参考文献:

[1]《古代园林》 王徽

第2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植物造景;艺术原则;特点;意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t landscaping of garden plants landscaping art principles, new features,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beauty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plant landscape; artistic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植物造景的艺术原则

1.1统一性

在植物造景中,运用统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配置的植物在树形、体量、色彩、线条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凡是同一树种成片栽植,最易形成统一的气氛。在一个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多样,加上不同的植物形态各异,为植物造景提供了非常富于变化的客观条件。所以在进行植物景观配置时,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态变化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创造形态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植物枝、叶、花、果的质感,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枝干的光滑与粗糙、叶片的蜡质与绒毛、单叶及复叶等,给人的视觉效果均有差异。在利用植物造景时都应考虑,同样也应注意季相变化以及与环境的整体统一。

1.2协调性

植物界中的树木本身存在的许多大小比例关系是非常协调的,如树冠长与树高比例、树叶长宽比很接近人类所推崇的黄金分割率。在植物造景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比例协调的美学原则,使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之间,以及植物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起和谐的比例关系,给人们创造柔和、舒适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配在一起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1.3均衡性

地面上的孤植树,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聚焦点,而地面上两个相似的植物同样吸引人的注意力,产生平衡的效果#这就是均衡的作用。均衡就是平衡和稳定,对称是最简单的均衡。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体量的轻与重、质地的厚与薄、色彩的浓与淡等因素。

1.4韵律性

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及一种花灌木相问排列称为“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韵律感会逐渐丰富。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是选择植物的首要原则。以宏观方面看,植物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园林美的素材;从局部看,城市中各类型的绿地都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中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应该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大气和水份循环起调节作用,进而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植物要起到这种作用,必须自身生长良好,抗污染,抗干早,抗病虫害,管理方便等特点。在园林植物配置中。

2、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新特点

现代园林由于其历史时期、造园者、服务对象等不同于古典园林,因此形成了极其鲜明的特点。

2.1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创造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植物造景中遵循自然群落组成、结构进行植物的组合。

2.2注意科学配置耐荫植物现代园林作为人们游憩、休闲活动的场所,以室外活动空间为主,绿地比例要高。配置植物时要做到适地适树。

2.3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植物材料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建筑物周围种植、假山上种植,发展到行道树、绿篱、广场遮荫、空间分割等;从传统的花台发展到花坛、花境、室内花园、屋顶花园、温室等造景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景观和功能。

2.4现代园林重写实现代园林作为大众的一种公共空间,与传统的诗情画意相比,开阔的疏林草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则更加合乎现代人的口味。

2.5草坪、花卉大量应用现代园林中草坪、花卉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一个

发展趋势,而且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2.6植物材料丰富多彩我国的种子植物超过2.5万种以上,其中乔灌木种类约8000多种。但是,真正用于造景的植物各地分布不均匀,许多植物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引种驯化,以丰富园林植物景观。

3、意境美的本质

意境是植物造景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作品的灵魂。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人的情感。它的产生是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反映的结果。景和景点是由植物空间构成的艺术品,具有完整而生动的外形。观赏者通过对“景”的欣赏而产生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又转化为一种“意”。在作为意境载体的绿色植物空间中,设计者通过对客观形象的表现,以“意”这种“语言”告诉人们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格和气质。好的植物造景既有美的形体,又有美的灵魂,具有“形”与“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美的意境给人以艺术享受,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意味无穷,并对人有所启示,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人们浮想联翩。充分挖掘植物意境美的本质,可为营造意境美提供积极的指导。

4、意境美的构成手法

对意境美的本质进行探讨的过程,可以说是植物造景的第一个步骤,是“立意”阶段。经过充分而细致的“立意”过程后,就需要进入下一步的“表达”阶段,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之美。

4.1模仿。自古以来 ,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就大量采用了模仿的手法来体现意境。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三五成林”等手法,都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模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爱好自然、欣赏自然,并有意将自然引入生活环境中。

4.2抽象。抽象的手法是对事物特征的精华部分经过提炼、加工,并通过植物景观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使较为深奥、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易被人们理解。在城市“点”空间中,可以看到一些运用植物的平面构图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符号”或“片

断”,它们都是将植物材料经过抽象处理后,用于表达不同的主题意境。

4.3隐喻

隐喻的设计手法是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具有认知、感知的植物空间来创造具有一定情感和主题的植物景观。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植物空间大多在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特色的印迹,具有表述性,易于理解。

4.4象征

象征的手法是利用艺术手段布局植物景观,通过人们的联想意识来表现比实际整体形象更广泛、更复杂的内容。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大都伴随着一定的主题目的而成为整个景点空间的核心。在古代,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植物造景多以寓意历史典故、宗教和神话传说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现代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切植物景观的核心“意境”所在。

总之,植物造景要以艺术美原则为指导,合理运用优良的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的形态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提倡以植物造景体现园林景观意境之美的主流,已不是新的话题。也是现代植物造景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徐德嘉,周武忠.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3.

[3]赊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南京:科学出版社,1987.

第3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字:古代园林 现代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古代园林设计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

古代园林设计以独具匠心的设计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实现手法,富于环境寓意的审美思想展现于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手法对园林整体美观有深远影响。

1.审美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建筑功能并重

现代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概念化艺术,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景观设计形式语言使现代园林建筑既含有古典园林某些特征,又要表现其创造性。现代园林设计更注重对古代园林的设计方法概括,解构,变体,重构等方式,完成空间转换。

例如: 苏州博物馆馆屋顶设计灵感自身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景观飞檐翘角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建筑内部呈现。然而,新的屋顶在包含古典园林设计灵感同时又被科技重新诠释,演变成一种奇妙的现代几何效果。

( 2) 园林意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都十分强调其园林意境塑造,中国古代园林的所有手法,都包含各种意境的传达;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

态环境的同时,更营造出浓厚的园林意境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传承,以增强居住空间艺术感,提升整个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特色。

例如: 毗邻上海国际博览中心的喜玛拉雅中心即是将山水园林的意境韵味结合现代建筑感充分融入到建筑本身中去。建筑设计和整体景观设计理念更加抽象化,仅灌输了山水园林精神,是用现代建筑艺术美诠释古代园林设计意境美,回归自然,表现自然,充分展示园林意境与生态环境完美统一;而柱体中的贯穿孔则传达天地之间的沟通,蕴含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充分融汇东方哲学与东方智慧的创意。

( 3) 设计手法的传承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手法之一,园林景点设计提供给游人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独特意境,中国古代园林造景设计常用手法包括: 主景、配景、夹景、分景、隔景、漏景、填景、借景等。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共设计两幢实体建筑,其一: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传统的江南园林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完美嫁接。此外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设计,仍然以古代江南园林为设计思想,表现出对江南园林的独特厚爱,总部大厦大堂中央,明净的水池里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厅内圆洞式大门采用园林手法,使其感到特有的东方韵味。

(4) 古代园林独特创作思维运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田园为创作摹本,设计者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建筑中,成就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洞察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是古代园林创作设计思想源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释放自然的过程就是园林景观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切身体验加以浓缩囊括后再用自然元素表现呈现的过程。

二: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作为城市空间活动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应以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出基本人文情怀。根据各阶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各人群需要空间。人类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应随着需求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应适应时代变化需求。

2 尊重自然原则

自然环境与人工塑造设计,是贯穿景观设计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通过人类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这是景观设计形式、设计风格、设计类型的衡量标准,亦是现代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所应必备要素。

3 凸显地域文化特征原则

任一城市发展过程中,均有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特征。如何凸显城市园林地域文化特征,表达城市发展特性,这是设计首要原则。因此,不能盲目把巴黎景观搬至北京,上海,会对城市地域性和民族文化造成不同程度冲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根据需要从各地域民族文化实际出发,尊重环境特性,在造型、材质、色调以及整体景观规划上进行城市特征的处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之处。

三: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呈现方法

1. 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设计相协调

在进行实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景观应与建筑环境达到统一效果,从建筑设计阶段开始紧密配合,特别是建筑设计早期阶段。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与周边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使建筑与周边景观密切结合,同时,让景观充满新意、这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设计要素。

2 对园林种植物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园林除以建筑特点展示自身意境美同时,种植物更是充分呈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途径。

在对园林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过程中,应实现乔、灌、草等作物相结合的复层结构,进一步强调绿量和生态环境效益,设计方案上草、灌、乔的种植比例尽量保持在1:3:6左右。 而以往的实践过程也表明,在耗水量方面草远远高于乔和灌木供水需求量,在生态效益上则是草低于乔和灌木。因此,园林宜根据草,灌,乔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3 运用科学手段管护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中,除在园林环境,种植物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外,还得运用科学手段对园林进行管护。因此,加强养护人员节水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节水知识技能;明确种植物习性和灌水次数,达到节约用水,减少资源浪费目的;并且掌握各种病虫害生活习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沛林等《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 年第1 期。

[2]周志.浅析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艺术-功能、人文与自然的和谐[D].武汉理工大学.2007.

第4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孔庙园林;造园艺术;曲阜;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02-01

一、总体简介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后来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

二、结构特征分析

孔庙园林作为宗教祭祀性质的寺庙园林,有着庄严、神圣的空间氛围。因其功能和用途的特殊性,孔庙园林借用语言学的术语,也就是“从语义的层次上进行组合,这种组合对自然的心理化、情感化关照,有着强烈的文化内涵”,借以宣扬孔子的深邃思想与学说。孔庙园林的结构表达手法更多注重的是其内在,比起其他类型的园林,其外部结构的表达的并不是很明显。

三、空间布局分析

在中国古人眼中,统治万物的天地秩序有一个中心可向,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建设上,则有众星拱辰,北面为尊的建筑理念。孔庙园林的总体以南北为轴线,对称布置,布局严谨。

孔庙前后共九进院落,南起棂星门,北讫圣迹殿为中轴线,从棂星门至大成门在中轴线上整齐布有六进院落,自大成门起分为中、东、西三路,成规则、对称布局,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宫殿式,殿有九间,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1]。

空间由南到北依从起承转合的关系,加上整体较大的空间尺度以及庞大的建筑群体量,依次形成前导空间、过度空间、主体空间及末尾部分,使人在其中游览是更加感到孔庙中的肃穆神圣的气氛,对孔子的崇高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渲染和烘托作用。由于孔庙园林本身性质的特殊性,其内的园林植物布局也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孔庙中的植物基本都依附并衬托于主体建筑群,中轴线上植物也同样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与轴线周边的建筑相结合,将孔庙的对称格局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四、造景手法分析

由于孔庙园林自身的性质,其在造景方面并没有像皇家园林或者江南私家园林那样丰富多样。整个空间以建筑为主体,植物配置方式较为简洁,多采用松柏类常绿植物,进行丛植、列植、对植、孤植等布置形式,强化轴线,整体规则简约,表达其独特放文化内涵,也烘托孔庙的整体氛围。

五、结束语

孔庙这座中国最大、建筑文化品位最高的、世界独有的祭祀“圣人”的古代建筑群体,集中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儒家思想等级制度及“正”、“和”理性观念极为突出的代表作。而从园林角度去看孔庙,它空间的布置与组合,在传达自然本质的一种理性,而这种为人类提供理解与融入自然的机会也是园林追求的目标。从孔庙园林中,我们既看到了历史和宗教,也感受到了园林的魅力,部分原因正源于它独特的园林性质和造园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1]黄嘉宁,陈彩霞.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科技博览[J].2010(17).

第5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1.1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园林景观的各种设计理念也一次次被提及:文化理念、和谐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等。但无论任何理念都是在探索现代景观的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传统文化、造景手法融入现代艺术的创造手法,进而通过重组、简化的方式抽出古典园林的精髓,营造全新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1.2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先进技术已被应用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园林景观设计也不例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中既秉承了古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又采用了现代先进技术进行设计,其不仅使现代园林景观自然化,而且使现代园林景观更加的美观。在我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特别注重对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以及山水的组合方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同样也关注了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以及山水的组合方式,但是,其还加入了现代先进技术,这大大改善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以及设计方法。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其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更多的设计素材。

1.3植物配置的创新

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效果。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要想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园林景观,就必须对植物配置的方式有所创新以及突破,并将植物配置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我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非常注重树木之间的搭配以及配置形式,从而实现因地制宜,进而达到适宜的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植物配置的方式。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精心挑选植物品种,并敢于尝试全新的植物配景手法,同时其还应善于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植物进行养护,进而充分利用植物配景。

2结语

第6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美学

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1 园林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提出和阐述的一系列概念开始的,老子的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数千年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探索,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儒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证了其环境美学的思想,这一理论对园林设计美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道家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主宰万物的运行,如果从道家的观点出发,园林设计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做合乎道的园林设计,符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设计发展潮流,违背自然之道的园林设计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基础上的风水学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从客观角度上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思想真谛,其中的某些观念,如生态环境理论,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些美学主张不谋而合。

2 园林设计中意境的表达

中国美学思想中有一种西方所没有的“意境”之说,意境是什么?有人认为,意境是内在的含蓄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桥梁。自然美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美的范本,其中穿插着设计者、施工者个人创作的主观感受,并在创作过程中很自然地传达他的创作情感,借景传情,使其成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美感。而意境可以从诗、画的游览中获得。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当我们再去欣赏、吸收、品评它们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得到朴素的自然美和出水芙蓉的美。因此,意境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它引导人们由满足心理需求到深化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

意境在达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容纳一定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限制的空g场所内,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让使用者产生美的联想,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和哲学意味,而不是简单地将观念与场景叠加。在古人留下来的园林作品中,我们时常看到传统的“借景”设计手法在空间布局中起到的作用,借景对空间的暗示,使得狭窄的园林获得无限的眼神,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虚实关系。庄子是最早提出虚实相生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道以‘无’为基础,没有虚空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借景在于把观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把远处之“虚”化为园林之“实”,使园林之“实”扩充到外界无限之“虚”中,这样可以扩大观者的审美感受。在园林中,虽然都有山水花木、小桥流水等,但是景物的疏朗与紧密、光滑与粗糙以及色彩的纯度和冷暖的不同组合给人以轻重、远近、华丽与朴素等不同的联想,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也独具一格,植物的有机结合,高矮和疏密的变化令人层次分明、丰富。这种造景手法为中国画的层次变化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分析

园林是建筑和人居环境设计中的精髓与明珠,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祖先智慧和文化的宝库。例如,“曲径通幽”的空间组织手法、个体景物和整体布局的平衡与协调、造景的同时对自然形态本身的学习与尊崇等都可以提炼出经典的美学原理思想。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这也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割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绿树把边缘隐藏起来,用化有为有的手段,变化有边无边,使空间变化丰富,在游览的同时,回味无穷。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还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在园林的设计中,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网师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致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拥挤,山池虽小,却不觉得仓促。另外,从苏州园林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静雅的网师园,无论是建筑在整个园的比例,还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对比运用,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自然,在哲学上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提到了“随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思想,在艺术上一直提倡“师法自然”,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由于造园的主要材料是运用自然材料、造景方法上更多是以自然景观为参照,甚至有时是模仿自然,如假山、盆景等都是对自然的模仿,所以,在造园的领域也强调“师法自然”。

4 结语

艺术设计在经历了由传统手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的过渡与发展后,逐渐壮大和丰富。设计领域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设计门类的丰富带来了设计理论的完善。它的理论研究对园林设计的总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景观园林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的设计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使园林成为人的“心理对应物”,并产生共鸣。运用美学的观点指导景观设计,可以使景观园林设计更加注重景观体验者和审美者的感情心理因素,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人与园林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计成(明).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一、建筑物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既要可居、可行、可观、可游,又要与山水花木相配合, 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北方的皇家园林常选址于地形极其陆峻变化的山林地带,这为建筑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条件。皇家园林为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效果,采用中轴线布局, 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私家园林则是突破中轴线布局,灵活且富有变化,通过呼应、映衬、虚实等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感的园林环境。另外中国传统园林顺应自然, 随高就低安排建筑,并用起伏自如的“爬山廊”把建筑连接起来,使其空间相互交错穿插,从而给人以迂回曲折和不可穷尽之感,形成极富参差变化的建筑群体组合。亭、廊、楼、阁等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筑物。它们强调的是一种不规则形式所带来的自由之感,时而曲折迂回时而参差错落,自由开放的手法赋予了园林构筑物无限的变化,山石、水体、花木经常与之巧妙地搭配,使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 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花架、曲幽小径、石头桌椅等属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品设施。小品对增强可识别性、加强景观形象有重大意义,对人有一种精神上的作用。匠心独具的小品往往会成为人们环境的标识与视觉的焦点。

二、花木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古时哲学思想、文人生活习性、山水诗画等各方面的影响。在花木种植的选择上非常重视植物自身的品格,形式上注重韵味、香气、色彩,意境上更加重视灵透、含蓄、内秀。俗语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便是一种心境。古人常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生追求寄托于此。如许多士大夫文人常常自比凌寒怒放的红梅、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荷,空谷幽寒的芝兰借此抒发自己的理想;有气节的君子常自比于竹,赞其刚劲、有节、挺立、并且四季常青,这些自然特性无不与中国儒家思想对应:正直、坚贞、充满浩然正气,成为有思想追求的人的行为楷模,私家园林引用颇多。如狮子林的古柏、拙政园的枫树都是园中盛景,可见花木之美在园林造景中地位之圣。

作为园林造景中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花木是拥有自己的生命的,它在生长过程中受季相影响不断变换的色彩姿态构成了园景中最多姿缤纷的风景线,园中的建筑与花木的花容月貌、树干姿态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园林景观。如扬州个园利用不同季相的植物组成不同的时序景观,青竹红梅配合湖石芮笋表以春景;夏种红荷玉兰;;秋植红枫坐黄石;冬栽腊梅配雪石。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中拥有了四季的景观序列,不可不谓之巧,为现代园林造景提供了无限的借鉴意义。

花木不但彰显了园林景色中的空间层次感,还可以巧妙的分割园林景区。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不论是莱莉的清香怡人、玉兰的纯洁清香亦或是牡丹的雍容华贵, 都给观赏者带来极大的视觉体验,对观赏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有园林造景中专门以花为主题,有牡丹园、芍药园等,而树木是园林的天然亭榭,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树木,高大的树木更是可以避雨遮阳,主人常常在此下棋、喝茶等等。

三、水景

水景观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它是一种流动的生命力,拥有山体、建筑、花木等固定形态的景观所无法拥有的魅力。园林建造中有水则全园生动,无水则灵气全消。园林中水的种类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静态水和动态水。水能使枯竭的氛围活络起来,即使是静态的池水,以荷花、游鱼等来动化它,也是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而如溪涧流水这样的动态水,则“山本静而水流则动”使万物充满了精力。不同的水体建筑物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水态。亭榭浮于水面恍若蓬莱仙境;以水环绕建筑可以有“流水周于舍下”的朦胧情趣;雕塑、小品立于水面有点睛之功效。园林理水常常秉承“中得心源,外师造化”这一美学理论,通过掌握水体自然的规律形态而不是只简单的进行一个缩影,顺应其本来的性情去表现它的精髓与意趣。于是园林的水面总是被设计的无限缥缈,试图表现一种烟波浩渺之感。另一方面,园林里的水景讲求聚散离合、无限意境,所谓岸有树木山石掩映,以曲折迂回间映射其深远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充满幽深之感。古人常常觉得水也代表着美好的品格。先贤有感,水是无私的,总是无私给予需要的人,是为“德”;凡是有水的地方,总是有生命和希望,很“仁爱”;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有“勇气”;水,浅者流行,深者莫测,最“智慧”;水,“至量必平”最公正;先贤们常自喻为水,以表其“德、仁、勇、智、正”的品德。

园林中的水可以调节湿度,使得绿色植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有水的地方,空气质量也会大大的提高。水还可供人游乐,泛舟湖上吟咏作诗,享受垂钓的悠闲。

四、置石

中国古典园林可谓是山水园林的典范,充满了无限趣味与无穷奥妙。不论是独树一帜的雕塑亦或是奇幻繁杂的石林,都给人带来了无比奇妙的感觉,使人赏心悦目。掇山置石在古典造景艺术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有着一席之地。

在园林中山石有着自己的深层涵义。首先山石有自然的品格,名山名景多以山为名,借石增趣。黄山四绝之一,便是以石取胜,以多著Q令人惊叹。其次山石有自己的文化品格,自古以来人们就与山水泉石相伴,常常把对山水泉石的赞美与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净化灵魂。山石甚至还被赋予了哲学寓意,古典园林讲究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在“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引下,模山范水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重大艺术特色。根据石材的纹理和脉络堆砌出合乎结构的假山来,将来自不同自然的美表现出来构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品。有了山石,园林多了几分玄妙之感,为园林造景作出了巨大贡献。

花木可以衬托建筑和山水,使景观更加丰富有层次,轮廓也更加鲜明。园林植物与水体结合更是丰富了水景,为水景增添了内容。譬如杭州的曲院风荷,以荷花为主的景观在夏日展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意境;园林植物也可以与置石相结合,使得置石也充满绿色的生机。植物、建筑、水体、置石共同构建了出色的园林景观,创造出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美好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得步移景异,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的理想境界,以取得恬静、自然、含蓄、淡泊的艺术效果。

第8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植物;造景;配置

植物造景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植物是绿化设计中生命的题材,它包括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其四季季相及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习性等都是绿化设计造景的题材。同时植物与地形、水体建筑、山石、雕塑等有机配置,形成优美、雅静的环境与艺术效果。

绿化植物的种植可分为:孤植、群植、丛植、林植等种植形式,但要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进行布局安排。

一、植物的空间布局

1.杜绝任何整齐排列和人工图案

我国古代画家总结了中国山水画中画树的技巧:一株树独立的,必须有特殊的姿态。两株一丛的形态不应相同,要一俯一仰或一直一斜、一平头一尖头、一向左一向右。三株一丛的分主客。较前为一株主树,较后的两株为客树,主树若斜时,客树应直,但主树直时客树却不可斜。三四株一丛时株距不应相等。多数树木组成的大丛中不妨夹杂些小树。关于树种和叶色:一丛在九株以下的要各自不同,十株以上的才称纯林。这些原则指示了树木配置上创造自然美的规律与实质。所以在绿化设计植物种植选择品种、植物形态、色彩和平面位置的安排上,要避免单调雷同而要善于变化。

2.整体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在一个景区中,如果用几种树木进行配置,必须使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每种树木必须真正成为整个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在不同的地段上不同的树种各有重点,也要在交接处相互有所交错、渗透,使景观的变化不显得突然,这样做既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符合自然界植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同的景观之间只能渐变不能突变。

3.注意透视线与借景的安排

深远的景观在城市中是珍贵的,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可能深远的空间感就成为绿化设计中备受重视的技巧。最简单也是有效地办法是利用地块的长轴布置透景线,在终端安排主体景物,而两侧以自然分布的树木掩衬引导。

4.注意林冠线,林缘线的曲折回还

把景区用不很宽厚的植物组群隔成若干相互连通但彼此望不透的空间,让游赏者在其中循续盘旋,是利用时序和游赏者的记忆扩大境域感的一种方法。

5.注重主体景物的设置

主体景物从一般中突出出来的方法有:居于少数而且集中;独特体形、质地或色彩;主体景物是精心配置的植物群丛。主体景物不一定只有一组,可以两三组并存,但它们的体量和形态不能相同相等,要有主次。

6.注意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包括均衡、对比、势态三方面。

二、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

1.植物配置与地形的结合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地形多为人工堆叠,体量有限。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富有山林野趣。山顶植物配置,应突出山体高度及造型,山脊线附近栽植高大的乔木,山坡、山沟应选用相应的低矮植物。

2.植物配置与道路的结合

主路应以乔木为主,适当配置少量花灌木,形成有特色的景观,如银杏路、合欢路、泡桐路等,较长的道路上,可选用多种植物进行配置,但主景要突出。小路乔木不宜超过三种,可与石块、亭、廊等结合造景。路口及道路转弯处,应安排观赏树丛。花园小径可采用小灌木、花镜地被、山石相结合的方式。

3.植物配置与建筑的结合

中国的庭院树种不多,却为环境带来自然情趣。庭院里植物配置必须集约精细,认真处理好植物与建筑物的门窗、来往路径、通风采光以及其他功能要求的关系。选择与建筑相匹配的植物进行合理的布局。

4.植物配置与山石小品

在城市绿化中,山石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与之相应的植物配置各自不同。在以堆掇山石艺术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地方,植物的作用在于山石的轮廓,突出其中的崖壑,增强立体感,丰富线条和色彩的变化,山石上应多用平伸和悬垂植物,注意体形与山石的纹理对比,一般不用直立高耸的植物攀援植物不宜多用,要让山石优美的部分充分显露出来。少量山石常与植物以不同重要的程度相结合,以它们不同的体形、不同的色调、不同的质感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三、植物配置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选用的园林绿化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培地点的生态条件要基本适应,以保证植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长,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为辅,根据功能与造景要求选配其他植物。

2.远近结合创造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植物配置应兼顾速生植物与慢长植物的搭配,以解决远近期景观过渡问题,但配置时应注意不同植物的生态特点,使之成为稳定的植物群落;从长远效益考虑,根据成年植物冠幅考虑种植距离。

3.符合园林的性质和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应从园林性质的主要功能出发 。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须具体到某一绿地具体的主要功能,对植物选择及配置的要求也不同。

4.满足园林审美功能的要求

(1)配置形式与总体艺术布局相协调。一般大门、主路、大型建筑场所附近多采用规则式配置,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自然式种植。

(2)意境明确,诗情画意。根据园林植物的特性和人们赋予植物不同的品格,个性进行植物配置,可以表现出鲜明的园林意境,例如: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玉兰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随着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委实清新可人。与海棠、迎春配置享有“金玉满堂”的美誉。

(3)变化协调多样统一。园林植物配置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防止杂乱无章,设计中应遵循以以下原则:先点后面、先主后宾、先高后低、内外结合的原则。

(4)充分利用植物色、香、姿、韵特色及空间变化规律创造美的意境。不同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观赏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均应予以充分表现并运用强调均衡,组成完美的艺术构图。此外,园林植物随季节的变化,会产生周期性的不同貌相,进行植物的季相交替艺术构图,延长植物观赏期,形成四季相异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一个科学性和艺术高度统一的系统工程,是园林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完美的植物景观”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理念与技术上不断的学习和提高,需要园林造景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植物景观,提高和美化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入侵对我国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园林设计领域,欧式建筑的景观设计盛行,大量国外设计被模仿和抄袭,而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因此,研究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概念解读

新中式园林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中国园林类型,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从具体设计手法出发来定义,既要在设计理念上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思想,又要在造景手法上充分运用传统园林布局、建筑小品、叠石理水、花木配植等方面理论,采用现代的处理手法,应用新技术、材料和工艺,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巧妙结合,实现中国现代园林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中式园林的主要内容并赋予中国魂,而现代元素是景观表现的形式,也是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中的符号表达,反映了新中式园林的时代气息。

2新中式园林景观类型

2.1古典中式园林景观

古典中式园林景观是指保留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特点的现代园林,讲究对传统的有效合理复制,在遵循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表达出浓厚的古典意味。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因南北方地域人文差异体现为规整大气的四合院派和婀娜秀雅的江南水乡派。

2.1.1规整大气的四合院派通过仿照典型北方建筑形成的派系,十分注重对称性,及以闭合式独门独院的模式。以家族为主核,1户1院,同时与邻院围绕轴线对称规则排列,这种典型的传统皇城格局有助于形成符合大众心理需求,且保留历史文化的易居地。

2.1.2婀娜秀雅的江南水乡派江南地区水流密布,水是其浓厚的特点。仿照当地传统建造手法,水占很大作用,前面是道路,身后就是潺潺流水,建筑随水势错落有致地分成大大小小的组团,富意境美。

2.2现代中式园林景观

与古典不同,现代中式园林采用更新潮的意义去诠释中国文化,更加灵活多变与时尚开放。整体规划更偏重西式中用,其丰富多彩的构景和更现代化的材料在突破中国传统造景手法的同时,也进行转化与修饰,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的只是简单的符号,注重在感情和意念上的模仿,外在形式突破为后现代,即使外表无太多传统的形象,仍能表达传统的意味。

3新中式园林景观要素

3.1建筑

新中式园林中的建筑,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多赋以复古元素。这样的中式建筑一般出现在大的景观庭院规划或总体建筑布局中,同时还特别注重建筑的细部装饰和植物植栽等,这是其主要特点,也是中式韵味的所在。如采用筒瓦来装饰屋脊以显古朴;再如山墙、影壁以及游廊、别墅的中庭等,都是中式建筑里常见的符号。此外,建筑还要注重布局主次分明、色彩搭配有中国韵味、装饰纹理多样等特色。

3.2山水环境

中国园林讲求模拟自然的山水环境,营造富有灵性的山水环境也是新中式园林的一大原则。新中式园林中的山石一般以简洁的造型出现,更能与新中式风格的景观空间融为一体。在现代造园理念的影响下,新中式园林形成一种抽象的山水环境。

3.3植物

新中式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不同于一般的现代园林,选材时多用中国传统植物种类而少用外来种;传统园林植物被赋予许多寓意,如松柏多代表坚贞、傲骨的品质,竹则寓意坚挺、有气节的品格等。寓意丰富的植物素材,为营造文化内涵深厚的中式园林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受西方理念影响,新中式园林植物配置常采用自然形植物和修剪形植物结合的手法,以国槐绿为基调,运用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素材,使景观富有文化氛围.

3.4景观色彩

3.4.1中国红和琉璃黄红色调是热情欢乐的,让人联想到如结婚节日庆典之类的喜事。如过年时挂灯笼、帖春联窗花;结婚时帖喜字、盖红盖头等,以红色表达美好祝福。而黄色调则是权利的象征,巍巍京城,金光闪闪;龙袍披身,皇权至上;金銮殿上,百官朝拜。

3.4.2象牙白和黑色白色是简练纯粹的,给人干净的视觉感受。白色的石材如大理石、雨花石等,做成栏杆、铺地等;黑色则常用于园路铺装、景观小品、亭子等,以渲染出内敛沉稳的氛围。

3.4.3国槐绿色国槐绿也是中国色的代表之一,在新中式园林景观中,主要以绿色作为主色进行铺垫,同时也会用开花植物进行细部点缀,给人清新放松的感受。

3.4.4木原色与灰色木原色是天然木材的木色,质朴典雅,是人们在现代钢铁森林中渴望见到不经雕琢的自然之色;灰色是中国的山水泼墨画,与天地浑然一体,淡而悠远。

3.5传统符号

正如古典园林中常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反应传统文化,营建园林意境,新中式园林中也常采用抽象演化的手法塑造景观符号来表达传统文化内涵。

3.5.1传统的宝相植物自魏晋以来西域人将佛的概念传入中国后,便结缘中国园林,其装潢修饰的特色花样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园林中。因此,景观设计用到这些植物时,一般都是象征富贵、吉祥、平安之意。

3.5.2传统的吉祥物园林中的吉样图案多出现在门雕和窗雕上,如龙、凤、龟、麒麟、貔貅、双鱼、蝙蝠等,如蝙蝠形状图案常寓意祈福,应用到铺地的花纹与样式上等。

3.5.3富于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传统元素中图案的应用包罗万象,如动植物、花鸟、神兽和人类创造的文字或图案等,常用生肖、祥云、中国结、福禄寿禧、阴阳五行等。图案元素多以雕刻形式表现,或与传统灯饰小品结合出现。

4新中式园林设计手法

4.1空间布局

园林的景观效果好坏取决于空间布局恰当与否,看重景观之间的重组、配合与协调。

4.1.1连续的空间序列园林的空间序列可以归纳为:开始部分-引导部分-部分-尾声部分,靠合理组织游览路线形成。同时,园林的布置和构造也会随游览路线的组织而更迭。随着园林规模由小到大,其观赏路线必然由简单到复杂。

4.1.2巧妙的空间变换空间变换的方法很多,可通过换用不同材料的铺装或改变铺装样式来表现空间的分割,达到在心理上提示游人已进入另一个空间,含蓄而富有艺术性,同时丰富了景观效果。

4.1.3看与被看的关系两词仅顺序颠倒,而含义却完然不同。被欣赏的事物即可称景观,而欣赏的动作就是观景。景点与景点间要有良好的过渡空间,空间通透性要好,不能只是营造一个个封闭的空间而无良好视角观赏。

4.2构景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充分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营造出藏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其精髓还是在于巧妙地分隔与组合园林空间。

4.2.1借景在造景时,根据取景的需要将视线所及范围的美景引入园内,使在园内可赏园外之景,以丰富景致。借景时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因地而借等。此外,声景也可借入园中。由此可见,借景能丰富园林可观之景,扩大园林有限的空间,达到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艺术效果。

4.2.2隔景与障景这两种造景手法造就了中国园林藏而不露、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通过在景物与观赏者间设置实体或虚幻屏障来实现。障景,常放于大门口,欲进园须绕之而见园景,这便先增强了人们的好奇心。而障景自身也具美感,人们被障景吸引的同时也会幻想园内有何美景,更加剧了神秘感;隔景,分实隔与虚隔,可以将园林空间进行有效划分,建筑实体多为实隔,水池或湖面则多为虚隔。

4.2.3漏景与框景漏景常指通过漏窗、隔扇、栅栏等虚隔之物来赏景的造景手法,采用若隐若现的形式引起游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因而漏景体现的是朦胧隐约之美;框景则通过布置类似画框样式的景观结构,使观赏者可从某角度透过画框来赏景,在欣赏实景图画时产生奇妙感。除以上几种方式外,还有影景、色景等数十种构景手法。

4.3叠石理水

4.3.1山水关系园林中山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山与水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类型的园林景观。有些偏重水的成型,有些偏重山的塑造,而有山无水、有水无山的园林形式均不可取,即“山水相得,优于全山全水”。

4.3.2叠山“山无定形,而有定理”。叠石成景,须要使成景之型与山的自然之形相近,即要模拟自然界的真山形,使假山具真山意味。成景类型有峰、岭、洞、悬崖、峭壁等。最后则要注意宾主分明、层次深远、呼应顾盼、起伏曲折、疏密虚实、轻重四凸。

4.3.3理水理水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和规整式水景的处理。在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水具有组织游览、丰富空间、增添景观效果的作用。(1)游览导向功能,各景点把不同的形状、大小的水体连接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游人就可沿着水系流动方向进行游览;(2)水体还能使景观更富于变幻,采用分景、隔景手法分隔水体,形成许多大小各异的水面空间,增加空间层次感,使整个园林因多个水面的存在而更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增添审美意趣。(3)水体还能改善局部小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温,所以夏天天气炎热时滨水空间更加舒适。

4.4花木配置

新中式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不同于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也有所差别。首先,整体风格上新中式园林中使用的植物有明快的空间感,与古典园林有明显差异;其次,植物层次结构上新中式园林抛弃古典园林复杂的植物层次结构,选择自然式植物或者修剪整齐的规则式植物造型划分空间,通常是乔、灌、草、地被结合的配置形式;在植物选择上,西方园林通常较重视植物的颜色搭配和造型修剪,而新中式园林主要以自然式植物为主,点缀修剪形植物;而植物色彩以国槐绿为主,再配以其他花色,总体上传承了较浓厚的古典氛围。

5结语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作为景观设计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望本文能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郭岚.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J].艺术教育,2010,(1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