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设计创新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产品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职业,随着近几年各类电子产品的汹涌出现,我国的产品设计也在快速发展,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很多山寨产品,甚至在某些国外的展览上,将中国人视为值得警惕的对象。有些新产品还未,山寨产品就已经面世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品牌的电子产品都大同小异,当然,如果真的适应市场,适合消费者使用,那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很多厂家只是抱着赚钱的目的,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只是在乎是不是卖得好。现如今各个学校基本都有开设产品设计课程,那么对于产品设计教学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这种现状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我经常在课堂上听学生问:老师,我们做这个有什么意义,反正我毕业了也不干这一行。或者有学生问:我们现在这么认真的去做设计,可是最后却难有成就怎么办?这也是很多产品设计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设计的激情。我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激情,在我国设计界,确实存在不少抄袭现象,你抄我得,我抄你的,到头来,大家的产品都分不出你我。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在产品设计的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结合各种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创造才有生存。
然而在现有的产品设计课程中往往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初始阶段,即概念的产生阶段往往被简单略过,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创意,设计缺乏新意,从平时学生的作业以及毕业设计可以看出,学生缺少创新的方法及理念,很多学生的设计还停留在模仿阶段。他们总是抱怨想不出好的想法,所以只能模仿或是稍微改动别人的设计作为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定势使学生失去了激发创新的能力,并且也使他们失去了设计的兴趣,认为设计就是互相抄袭,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摸索出适合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提高创新的一套方法,以从根本上解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问题。
二、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下面我们以具体的案例(亲子互动儿童家具的设计)来分析一下如何提高学生产品设计创新的能力。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在已有的产品设计课程经验中,往往忽略发现问题这一阶段,学生拿到一个设计题目,总是第一个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设计做的现代化、高科技化、与众不同,以至于总是忽略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在课题的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发自主的发现问题。我们在做儿童产品这个课题之前先让学生调研儿童的需要。以往这类课题往往都是学生自我想象如何做一款好的玩具,这次要求学生实地调研带小孩的家长及儿童本人(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调研发现玩具不是最重要的,亲子交流才是儿童最需要的,所以学生如何通过一款产品架起亲子间的沟通的桥梁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基本方向。
第二阶段:什么是好的创意--并不是复杂的、功能多的、高科技的设计就是好的创意,在学生的现有思维中往往认为越是复杂的东西就说明它设计的越好;在这次课题中,因为时刻注意与调研家庭的互动研究,学生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应付自己的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因此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越来越少,很多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又十分疼爱,所以在调研中经常可以发现小孩为抢一个玩具打得不可开交,导致爷爷奶奶十分心疼,甚至阻止孩子继续与玩伴交往。还有的家庭是保姆照顾孩子,往往给孩子一个玩具,他可以玩一上午。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亲子互动,对宝宝的智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经过这些调研总结,我们将设计的主题定为亲子互动儿童益智玩具与家具结合的创新新产品,这款产品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大脑。家具与儿童益智玩具的相结合,体现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并且增加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儿童参与到家具的组合中去,同时让家具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产品,让产品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第三阶段:如何形成好的创意--这是本课题探索的重点内容,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发现问题、了解什么是好的创意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才能形成好的创意。这就需要从思考、探索、创新的角度研究形成好创意的方法。以往的经验往往认为没见过的东西就无法设计,认为设计就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进,而这次的课题我们以全新的概念探索新的创新设计思路,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束缚,打开学生的设计新思路。
第一步:按照传统方法对市场上的学龄前玩具进行调查了解,总结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这也是锻炼学生自主自发的发现问题;
第二步:发现问题,汇集各种问题并总结;同时,汇集所有在设计初始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一一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现有产品创意局限性。
第三步:调查了解优秀的育儿经验,从中找到具有指导性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方向。通过调查比较,同时通过对若干优秀育儿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好的设计创意的方法与方式,形成经验总结。
第四步:结合调查结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认知及需要的知识链接。从中进行优劣分析,进一步将设计概念具体化。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草图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将概念在图纸上体现出来,无数次的讨论及修改,最后定稿。
三、结论
论文摘要:产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多学科的交叉。文章从企业微观层面对与产品创新有关的功能、客户需求和实现创新的几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企业在任何一个方面的改进和提高都对产品创新的最终成功有着促进作用。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gwyoo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六、结论
关键词:产品设计 设计产业 中国创造 产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计时代意味着高附加值的时代,设计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设计师的创新、创意劳动,使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
通过前期的设计研发和后期的品牌推广、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附加值最低。
企业的运行价值链,共分三步:首先是发现价值,找到目标市场;第二步,制造价值,将高质量的价值制造出来;最后是收获价值,做好品牌。
1.发现价值
发现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设计师所带来的价值。在美国,来自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都会以最快速度应用于创新设计,而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被应用于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苹果、三星来说,天马行空而又简易实用的产品设计是其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2.制造价值
制造价值是指将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制造出来所创造的价值。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完整的制造业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中国被称为制造业大国。上个世纪,制造业为推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经济超速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仅能被称作“代加工产业”。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制造业到了优化升级的关口。仍旧以iPod的价值链为例,当苹果公司依靠其强大的设计而赚取巨额利润时,在我国则形成了以“珠三角困局”为代表的现实情况:在iPod的全球价值链中,最低端的组装在中国大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3美元的低附加值,与苹果公司拥有iPod总价值约26.8%,其收益率更是高达73.9%相比,中国大陆的劳工只分得iPod总价值的大约l%。造成珠三角困局的原因就在于其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生产车间”。
在全球化生产的今天,像我国这样的“世界工厂”获利甚微,而那些处于金字塔尖上的概念设计者和专利拥有者则坐享巨额利润,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需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美国苹果公司“创而不造”获取巨额利润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依靠对技术、专利、标准、品牌与渠道的控制,通过国际新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周
内布局产业价值链,追求其价值链的每一部分都能够在世界上最为廉价的地区有效地生产,从而攫取了商品价值链上绝大部分分工利益。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多数产业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低附加值、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3.收获价值
收获价值是指借由品牌推广、行销活动以及广告、服务等获取的价值。随着新经济的持续发展,品牌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也处于创新变化之中,不断创造着新的价值,从广告行销到产品授权,收获价值的概念外延也在逐步扩大。
由品牌推广、行销活动以及广告、服务等获取的价值往往远高于产品本身的成本价值。当你倒上一杯绝对伏特加,你也许喝的是品牌,是服务,是北欧文化,是异域风情,但绝对不是一杯单纯的伏特加。
4.产品设计是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伴随着“世界工厂”这一称号的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消耗资源型的、缺乏核心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这种高消耗的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
因此,高校必须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学风建设、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以及行之有效的国际交流等方面着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主阵地作用。
5.设计产业与品牌创造
如果说产品设计是设计产业的核心,那么品牌则是设计产业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经济”也可以理解为“品牌经济”。当前社会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信息技术网络社会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驱动型经济。其特征是,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品牌。应该以品牌作为评价创意经济的基本标准。对此,即将在中国全面开展业务的霍金斯工作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品牌是检验设计产业的第一标准”。建立创意经济和设计产业评估标准的基础概念是“品牌”。一方面,设计产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的非实体性或非物质性,使得设计产业的产出很难以衡量实体产品的观念和方式衡量;另一方面,设计产业与众多物质生产领域关系密切,对物质生产有直接而且十分显著的推动力,这也为建立评估机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选择一个对象,作为建立评价文化设计产业绩效的基础。这个对象就是“品牌”。
正如北京产品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先生所说,优秀的品牌离不开精良的设计,产品设计对于帮助中国企业提升产品价值,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创新作为制造业的先导行业,对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造国际品牌是中国设计的梦想,在通往中国创造的路途上,中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坐标。“中国创造”是中国品牌的创造,更是国际化品牌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安亮.产品设计及其价值观[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414-415
[2] 仇安然.中国与美国存款产品设计的对比――兼析中国存款产品设计改进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0.24-24
[3] 刘冬梅.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因素[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3.12.70-71
[4] 赵明侠.工业设计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硅谷.2010.18.163-163
[5] 美菱冷柜年底投产前期产品设计已完成[J].电器.2010.9.71-71.
[6] 马宏儒,张欣.产品设计中肌理的艺术性表现[J].艺苑.2010.4.112-112.
[7] 潘丽 史静茹.浅论产品设计信息化与标准化[J].一重技术.2010.4.47-49.
[8] 延海霞.浅析产品设计中色彩个性化表达[J].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8.60-61.
[9] 崔俊杰,乔楠.基于主题和造型特征的产品设计研究[J].硅谷.2010.17.105-105…
[关键词] 低碳 产品设计 助推力
一、引言
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or economy of low carbon exhaustion and low carbon dioxide emission)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除了概念描述之外,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随着低碳经济在各个领域的外延拓展,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比如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艺术、低碳生活方式等的低碳内涵延展。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却面临能源资源不足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国际性问题,必须大力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此看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众多的理念和观念正在不停地改变,众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正在被提出,而对于设计来说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低碳设计也正在设计界兴起新一轮的设计“风潮”。但是许多设计师对“低碳设计”的理解程度不一,“简约设计”、“使用环保材料”、“运用节能系统”等都被圈入了低碳设计的范畴,许多商家推出的“低碳产品”更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种宣传口号,产品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低碳设计”最终也只是沦为概念而已,成为所谓设计的“潮流”,或是“噱头”,它没有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对低碳视野下的产品设计做出一种审视和思考,从而建立起一种产品设计的新体系,提升设计在低碳环境下的价值和竞争力。
二、低碳视野下产品设计的新挑战
产品设计作为一种务实的设计,它和企业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对企业和其产品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设计阶段决定了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的70-80%,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占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但是反过来产品设计也受到企业的影响,作为为企业服务而存在的产品设计必须以企业的现状为基础,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使企业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高的产品收益。低碳经济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社会责任角度的利益,更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而设计必须敏感地捕捉到商机,并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
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对低碳的研究,如今已经大幅提升了企业低碳竞争力,而反观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正在面临着种种的考验。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有几十万家中小制造企业,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块状经济特征,如打火机、汽摩配、电子产品、泵阀、五金工具、注塑模等,已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制优势、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集聚优势和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产业优势。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设计研发部门,生产产品以代工或模仿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部分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长,难以满足用户“求新求变”的需求;众多企业科技含量偏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低碳经济强势而来的后工业时代面临着代谢和转型的关键期;同时,由于新形势下的低碳规范和认证的约束,迫使众多企业面临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在设计方面,由于对设计认识的先天不足,产品设计还停留在简单的形态设计阶段,没有融入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缺乏对企业和产品发展方向性的引导和本质上的提升。
因此作为设计师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产品设计在低碳环境下的新发展,通过工业设计本身理念和方法的提升,以及其对中小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助推方向和形式的研究,为中小企业转变产品创新方向,建立产品创造新途径,提升产品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同时帮助企业形成新环境下的产品文化理念和产品研发机制,增强自身产品在“低碳”新模式下的创新性和竞争力,对中小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设计本身的价值在低碳经济下等到更好的体现。对于天性逐利的企业来说,若“低碳”模式下的设计创新设计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更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自然从善如流。
三、低碳视野下产品设计发展新思考
在“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思想指导下的工业设计,以产品新颖独特和新潮时尚赢得消费者,为此不断地进行变化、更新、废弃,谋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工业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再思考,将局部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统一为一个整体,支持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产业的变革,以达到设计的最优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1.低碳视野下产品设计的宏观导向
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建立“低碳设计”的理念,从而带动设计实践的展开。
――“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是一种“人-物-环境”和谐共存的一个状态,“低碳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必然也需要创造产品的生态文明以达到人和环境和谐共存的目的,这就要从设计的整体理念上去把握。例如传统工业工程设计主要是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使企业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高的产品收益。这里的成本通常只包括生产产品的经济成本,把产品使用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处理排斥在设计视野之外。所以,低碳视野下的产品设计在文化哲学层上,应当将“人-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最终达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循环持续”的意识理念:在设计意识和理念上,产品设计需要传承其文化哲学思想,将可持续设计、循环利用等理念运用于设计上,从设计的全局和整体过程中去把握产品设计的方向。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产品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行销流通、操作使用和废弃回收等阶段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工过程的能耗以及最终处理难度等,并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估,从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去控制资源环境要素。实现设计的产品“能耗环保化、技术创新化、使用人性化、做工精细化、产品专业化”。
――“系统和谐”的价值观:设计师和企业需要在对产品的价值观上融入“高效、低耗、节能”,在直接利润之外,将此作为评价和衡量产品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并将这种价值理念推广到产品设计的全阶段。产品设计不应再以“物”为中心,而应转变为以“人-物-环境”系统和谐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底蕴的设计价值观。设计师和企业家应以为人们创造一种“低碳、环保、新型、美好”的生活方式为己任,以和谐、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设计。
2.低碳下产品设计的微观实践
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微观的实践层面通过实际方法和制度的思考,保证“低碳设计”理念的实现。
――基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是产品更新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也是产品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低碳视野下的产品设计,需要多方面了解先进、低碳、节能的技术,例如: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LED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等,并通过创造性的应用,以获得最优的产品经济效益和产品生态效益。比如势能电梯利用能量回馈技术,与常规变频调速电梯相比可节能30%以上,节能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给产品带来新的生命力,也对设计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人机心理的行为规划:人作为产品最终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最终使用方式和效能;基于人机心理的产品使用方式的设计和规划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产品不当使用所带来的众多问题,包括能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基于人机心理的设计,也可以作为一种限制手段保障用户对产品使用的规范化,防止能源浪费等情况的发生。例如感应式水龙头通过距离感应的方式实现水龙头开关的功能,有效避免忘关水龙头的情况。将“关”的功能赋予了执行能力更好的机器,这是设计师在对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能力研究之后所做出的设计,当然这也使产品在更加适应于人的同时也更加的合理和自然,实现低碳视野下的和谐产品设计。
――基于可再生的循环设计:产品作为消费品总有废弃的时候,这时制造产品的材料能否有效利用进入循环过程,体现了设计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考虑。所以在制作产品之前,这些问题就需要纳入到设计的考虑范畴中。基于可再生的循环设计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低碳视野下设计需要重视的部分。作为设计师必须在产品生产的源头――设计上就关注产品的循环和再生,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例如:某个塑料水瓶的设计,在其完成“盛水”的使命后,被利用作为建筑的基本构建材料,在节省建筑材料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原本塑料瓶进行无害处理的成本,实现了两面的共赢。
――基于信息交流的集群协同: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众多学科的交叉和信息的交流,设计师越来越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多方面多领域的整合创新已经成为设计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这种趋势在给设计带来支持以外,也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实现创意的手段。而许多低碳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设计正是来自于这种多学科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众多的理念和观念正在不停改变,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正在被提出,中小企业和产品设计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必经的途径。低碳视野下的产品设计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建立和发展出适合“低碳经济”新形势的体系,让设计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升自己的软实力的同时,也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相应的指导和实现作用,让产品设计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建立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9):5―12
关键词: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程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设计驱动的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视角的实证及应用” (11YJCZH008);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设计主导的企业创新耦合模式及创新绩效研究” (CXZZ11_02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设计驱动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创造的视角” (BCXJ11-11)
作者简介:陈国栋,男,博士研究生,台州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浙江 临海 317000);陈圻,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16)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108-07 收稿日期:2012-08-12
一、引 言
现代工业设计是“人类未来不可毁灭的第三智慧”[1],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生产的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遭遇“摆地摊”的境,这引发了国内对工业设计的思考。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工业设计从单纯的学科已经发展到企业寻求产品创新升级的必要手段。
有关工业设计经济价值的研究,国内学者很少涉及,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纵观国外的产品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三点规律:一是国外的学术研究中出现最多的术语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较多出现在学科和专业方面;二是大多数研究中都把产品设计界定在新产品开发领域,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2];三是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探讨方面,创新专家往往重视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对于产品设计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在企业的设计实践中,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都把产品设计作为主导因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我国,具有创新精神的OEM企业也把产品设计作为产品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手段,例如宁波方太[3][4]。这些知名企业产品设计战略的成功,也引发了创新专家以及设计实践者对设计影响新产品绩效的思考。本研究以浙江省重视产品设计的民营企业为例,通过Likert问卷收集数据,检验产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由于所调研的民营企业的创新程度不同,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产品设计对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的影响,二是确定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设计的目的是创新。早期的研究强调把设计融合到创新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后来设计在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Verganti的设计驱动创新理论认为设计是创新的动力源[5],然而设计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以及其所绽放的光芒是产品设计研究的理性回归,毕竟设计的本质属性就是促进产品的创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加清晰明了,需要对“产品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产品设计是个广义的概念,目前对于产品设计的定义都是基于产品形式、功能或者形式与功能的集合三方面。Luchs总结不同学者对产品设计的定义后,从广义角度定义产品设计是工艺品或服务的属性集,既包括形式与功能各自独立的属性,也包括形式与功能集成的属性[6]。本文认为产品设计表达了产品的形式、功能和形式与功能的集成属性,在编制调查问卷时,为了正确衡量产品设计,设定“好的设计”的语境,好的设计不仅表示设计出美观的产品,也设计出功能独特的产品,除此之外“好的设计”表达了一种设计能力,既能承担产品项目的设计任务,又能组建优秀的设计团队。而在新产品开发绩效方面,有关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衡量指标的研究较丰富,Griffin等学者认为产品绩效、财务绩效、客户接受程度、项目绩效和企业绩效是衡量新产品开发成败的关键[7],Souder从新产品开发进度方面考虑绩效,加入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因素[8],吴家喜和吴贵生[9],以及吴伟伟等人[10]研究中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时,也加入时间绩效因素,鉴于此,本文从绩效角度把新产品开发绩效拆分为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三个子概念。
(二)产品设计与产品研发时间
好的产品设计需要好的产品设计团队,好的产品设计团队能够设计出走在市场前端和流行前沿的新产品,因此,好的产品设计往往导致成本的节约和更快的上市时间[11]。
产品设计缩短研发时间的表现之一是产品设计能够迅速把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传统的新产品研发模式中,市场专家负责分析市场,技术工程师负责产品的技术实现,但企业依然面临这样的困境:即使市场分析详实,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先进,但仍然不能研发出挽回市场份额的产品,究其原因,企业忽略了市场与技术连接的重要环节――产品设计。设计是市场与技术的桥梁,设计需要表达市场需求,同时设计也需要指导技术选择,好的设计实现了市场需求与产品加工制造的有效耦合,缩短了市场需求转化为实物产品的时间。
另外,产品设计加速产品的上市时间。快速的产品研发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而快速研发的有效手段是市场需求信息的集成和使用,大多数企业都使用新技术让企业更具灵活性和速度,但是新技术的引进需要以消费更高的成本为代价[12]。对比传统的新产品开发要素,产品设计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企业专注于产品的功能、形式和语义的设计,不仅转移了引进新技术带来的高成本风险,削减了产品研发的时间,同时也赢得了市场,而赢得市场的产品会更容易缩短同类系列产品的上市时间。
假设H1:产品设计对缩短新产品研发时间具有正向影响。
(三)产品设计与产品质量
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的时候就把创新定义为引入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可见产品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设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产品设计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印象[13],它不仅能够提供时尚的、令消费者青睐的产品,更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产品设计影响消费者偏爱。偏爱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的表现,因此消费者的偏爱侧面反映了产品的高质量,Yamamoto与Lambert的研究证明消费者对高质量的产品情有独钟[14],Creusen与Schoormans认为使用产品设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印象[15]。究其原因,首先,产品设计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推断结果。其次,好的设计能让产品的外观更优美,功能更独特,优美的外观加强消费者的偏爱,毕竟消费者更喜欢赏心悦目的产品,独特的功能本身就是产品质量的体现,因为独特功能的实现需要加大技术投入,也需要好的产品设计理念的引进,实现独特功能的过程自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
产品质量由消费者偏爱来反映,而产品设计的高附加值进一步融入到产品质量中。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除了把产品设计作为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的重要竞争工具外,更把产品设计看作是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由设计所铸就的品牌更多表现了设计的高附加值。分析企业的设计实践,设计附加值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赢得设计大奖,企业获得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奖,如IF奖和红点奖,不仅能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反映企业的设计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更深层的意义则是从概念上提升了产品质量;二是通过设计开发专利,专利是企业知识的集成,也是企业集体智慧的表现,专利数量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拥有大量专利的企业必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程度,研发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假设H2:产品设计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正向的影响。
(四)产品设计与财务绩效
有关财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用不同的财务绩效评估指标。而产品设计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几乎空白。从企业设计实践和现有少量的研究成果,认为:产品设计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设计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资产回报。
首先,产品设计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好的产品设计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而利润的增加不仅取决于销量也取决于产品价格和成本。产品设计带来了产品的差异化,避免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的审美疲劳,毋庸置疑,样式独特、外观优美、表现人性的产品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的艺术化表达,一件冷冰冰的机械产品经过产品设计,会成为大众共识的艺术品,产品设计的附加值在市场中表现为产品的较高价格。除此之外,设计不仅让产品赢得了市场,还减少了产品研发成本,Borja de Mozata的研究证明产品设计在制造成本与广告成本减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国外企业衡量产品设计方案,经常用到销售量、产品成本和研发成本,Hertenstein与Platt[16]深入分析后发现产品如果超出了成本目标,企业将会组织设计师重新设计产品,甚至会取消该产品的生产。
其次,设计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资产回报。资产回报率作为企业财务术语,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可用,但是用在新产品开发领域,需要对其进行模糊评价处理。Walsh等人发现有设计意识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有用资产,Hertenstein等[17]也证明产品设计与资产回报之间的正向关系,他同时也验证了产品设计能够让企业在股票市场获得经济回报。Kreuzbauer[18]认为设计对企业最大的贡献是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应,而品牌则给企业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无形的效益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巨大的企业资产。
假设H3:产品设计对增加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
(五)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
任何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希望依靠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满足或者创造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受企业发展模式、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决策能力的限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程度不同。技术创新程度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因素,总体而言,可从技术的不确定性、技术冗余资源和创新意愿三方面来分析技术创新程度[19]。
首先,产品设计受到技术不确定性程度的影响,当新兴技术出现时,技术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一些研究发现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不确定性增加了对产品设计的需求[20],这种需求有效提升产品设计在创新中的地位。同时,产品设计对于重大的创新项目和复杂的技术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产品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创新方法,需要深厚的、集中的技术专长和技术知识来配合,而类似的技术专长是技术工程师对产品研发的熟练程度的体现,对于及时完成新产品研发、迅速反应市场需求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技术冗余资源是企业产品研发所需要的重要的技术知识资源和技术设备储备,而技术冗余资源经常内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21],经营不好的企业,技术冗余资源只能面向特定的产品研发,灵活性差,不利于新产品开发的战略调整;经营较好的企业倾向于应用和改善现有的资源,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就容易缩短研发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新工艺和生产设备完成产品的加工制造需求。最后,企业的创新意愿以及再创新的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程度的先导因素,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文化,努力尝试有利于新产品研发的新思路。产品设计作为产品研发的新手段,在我国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企业如果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来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也必将不断激励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这种文化导向正是提升产品绩效所需要的。
假设Hna(n=1,2,3):技术创新程度在产品设计对新产品开发,包括(1)缩短产品研发时间,(2)提高产品质量,(3)增加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即技术创新程度加强了产品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变量的衡量体系进行总结归纳,编制成Likert量表,对浙江省重视设计的民营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后进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重新设计Likert问卷并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回收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验证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涉及5个变量: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为了准确、有效地对变量进行测量,选用现有的、成熟的变量测量体系,其中产品设计的相关测量较多,但是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使用“好的产品设计”作为测试语境,好的产品设计的衡量指标选用Hertenstein和Platt等人的研究[22],除此之外,Swink[19]在研究产品设计集成和高层管理支持时,构建并测量了技术创新程度、基于时间的绩效、设计质量和财务绩效的衡量体系,因此,本研究的技术创新程度和财务绩效完全引用Swink的量表,而产品研发时间和产品质量则借鉴Swink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形式对所有变量的衡量体系进行标准化描述,由此形成了测量体系表(如表1所示)。
(二) 样本分析
问卷设定了三个变量(设计奖、设计师、专利)来简单衡量企业的设计创新程度。在调研的20家企业中,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3家,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企业都很重视专利的开发,大中型企业每年都会申请超过20项专利,即使是小型企业,也不会忽略专利的申请工作。而获得国家大奖的企业仅有2家,都是大型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更重视产品设计,更能把握产品研发的前沿。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新产品R&D部门,设计师人数超过20人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被调研的大中型企业中,大概有一半的企业符合条件,小型企业没有一家。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设计有独特的方式,产品创新仍以技术为主流,产品设计起到辅助作用,大多数企业采用与企业外部设计公司或者设计院校合作的形式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企业仅雇佣少数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作为与外部设计组织交流的“中介”。少数企业考虑到自己的核心技术,会成立工业设计中心,专门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工作。
(三) 无反应偏差和共同方法变异的测量
无反应偏差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从所有的样本单位及问卷中的所有问题获得有用的数据,是非抽样误差[23](P118),不重视无反应误差会导致估计偏性,降低统计效率,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无反应偏差的测量可以采用平均值对比的方法,选取调查问卷的前20份与调查问卷的后20份,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没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P值大于0.05,t值范围从-0.704到1.302),从而证明无反应偏差对问卷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影响不大。
共同方法偏差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属于系统误差,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所有指标体系进行Harman单因素检验,所有研究构念的全部测项利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 Rotation)进行主成分因子旋转,结果显示:五因素(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结构的测量时,特征值均大于1.0,其整体解释变异量大于65%;重做单因素抽取的主成分分析时,其整体解释变异量只有33%。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说明没有显著的因素能够解释大多数协方差,因此,共同方法变异问题在本研究中并不严重。
(四)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即可靠性,测量样本的信度就是测量样本是否稳定可靠,通过使用克隆巴赫系数α来表示,该系数愈高,信度愈高。经过测量,本研究整体样本的克隆巴赫系数α=0.823,大于0.80,说明样本整体信度较高。建构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 CR)反映了每个潜变量中所有题目是否一致性地解释该潜变量,每个变量的CR值见表1,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程度指标体系的CR值分别是0.690和0.685,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α>0.7),但考虑到样本数量较少,并且该系数已经十分接近0.7,认为建构信度可以接受。
效度即有效性,反应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通过分析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来评估数据的有效性。首先,所有变量的衡量指标均采纳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问卷的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其次,问卷的收敛效度可以观察标准化载荷系数和“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来表征,使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得到标准化载荷系数和AVE值,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前要检测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KMO检验系数是0.86,大于0.5,巴特利检验的P值小于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得到表1的相关数据,其中x2/df=1.968,CFI=0.905,IFI=0.911,NFI=0.902,GFI=0.867,超过或者基本达到临界值,说明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时,构建的模型拟合度良好,同时,各衡量指标的标准化载荷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7,各变量的AVE值也均大于0.5,所以模型中的5个变量问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产品设计,因变量是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如果只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将简单易行,但是考虑到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不同,而且这种创新能力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将是本实证研究的重点。
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则称M为调节变量。在进行调节变量的分析时,经常会做中心化变换,调节效应最简单的模式是:Y=aX+bM+cXM+e,经过变换后可以表示成:Y=bM+(a+cM)X+e,对于固定的M,这是Y对X的回归,e表示调节效应的大小。测量e值大小的方法很多,本文参考Algina-Moulder模型,在X和M测量项目上加一个(X×M)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使用Amos进行路径分析。
本文要验证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加一个(X×M)的测量项目,变量X是产品设计,而M则是技术创新程度。因此构建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其中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是自变量,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是因变量。使用Amos Graphic绘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路径图,进行路径分析,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其路径分析如图1所示。
产品设计对产品研发时间的路径系数是0.46,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路径系数是0.78,产品设计对财务绩效的路径系数是0.38,并且产品设计对三个变量的影响都显著(P
五、结 论
本研究调查了浙江20家民营企业,通过Likert问卷收集数据,使用软件SPSS和Amos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并验证本文的假设,并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产品设计能够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降低新产品上市的成本,减少技术研发的风险。相对于新技术的引进,产品设计在新产品开发时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当企业无法改进现有技术时,会采用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为一般性技术任务选择突破性代替方案,因此产品设计成为替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新手段,这时候的设计是早期产品引入的各种创新的创造性整合,从新产品的概念到新产品的问世,产品设计始终围绕现有的技术条件,因此产品设计在缩短新产品研发时间方面比其他创新手段更具优势。(2)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设计不仅能增强产品的美观程度,而且能够优化产品功能,外型美观、功能独特的产品总会让消费者感到赏心悦目,除此之外,产品设计能够把市场流行趋势和社会文化要素通过产品的线条、颜色和材质等符号因素表达出来,具有语义表达的产品更具高质量。(3)产品设计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已经成为消费时尚,而产品设计在塑造产品高品位方面的优势远远大于其他技术创新手段,通过产品设计能实现开发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的或者引领市场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能迅速占领中高端消费市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加强了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作用,技术创新程度较强的企业,能迅速感知、理解和解释市场需求,短时间内组织足够的人力、财力完成新产品研发任务,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则不具备这种反应和组织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程度调节着产品设计对新产品研发时间的作用。另外,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程度也说明企业具备技术资源的冗余,这种冗余的资源可以支持和补充企业的产品设计行为,为完成高质量产品的研发提供资源保障,所以,技术创新程度也调节着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最后,技术创新较强的企业自身重视专利、品牌和R&D研发等高附加值的创新活动,产品设计作为专利、品牌和R&D研发的重要手段,自然受到重视,同时企业的专利、品牌和R&D研发行为能够增强消费者和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从而消费者会愿意为其新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因此技术创新程度也调节着产品设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启示是: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企业应该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入,重视新产品研发的设计要素,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战略,完成产品的再创新,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鉴于我国创新管理学者在技术创新研究中也同样存在忽视“设计”要素的现象,建议未来的技术创新研究考虑并重视设计的作用,以此推动管理学与设计艺术学的融合,丰富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设计――人类未来不可毁灭的“第三智慧”[J].设计艺术研究,2011,(1).
[2] 陈国栋,陈圻.新产品开发中产品设计研究综述――基于JPIM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2,(4).
[3] 陈国栋,陈圻.设计驱动创新的企业价值研究――基于宁波方太的案例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 陈国栋,张海波,陈圻.设计驱动在企业创新行为中的地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
[5] Verganti,R.Design as brokering of languages:The role of designers in the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Italian firms[J].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2003,(3).
[6] Luchs, M.,K.S.Swan.The emergency of product design as a field of marketing inqui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3).
[7] Griffin,A.,A.L.Page.An interim report on measuring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 and failur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3,(10).
[8] Souder,W.E.,S.M.Song.Analyses of US and Japanese management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new product success and failure in high and low familiarity markets[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8, (3).
[9] 吴家喜,吴贵生.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产品创新程度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12).
[10]吴伟伟,邓强,于渤.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技术管理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研究,2010,(3).
[11]De Assuncao,J.B.Bridging marketing and operation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5).
[12]Cooper,R.G.The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new product success and failure[J].Journal of Marketing,1979, (43).
[13]Bloch,P.H.Seeking the ideal form:Product design and consumer response[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3).
[14]Yamamoto, M.,D.R. Lambert.The impact of product aesthetics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4,(4).
[15]Creusen,M.E.H., J.P.L.Schoormans.The different roles of product appearance in consumer choi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1).
[16]Hertenstein, J.H.,M.B. Platt.Profiles of strategic alignment:The role of cost inform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ic Review,2000,(1).
[17]Hertenstein,J.H., M.B .Platt,D.R. Brown.Valuing design:Enhanc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rough design effectiveness[J].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
[18]Kreuzbauer,R.,A.J. Malter.Embodied cognition and new product design:Changing product form to influence brand categoriz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
[19]Swink,M.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as a moderator of new product design integration and top management suppor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3).
[20]Gupta,A.K.,et al.A model for studying R&D-marketing interface in the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6,(50).
[21]李晓翔,刘春林.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景研究――兼谈冗余资源的数量变化[J].南开管理评论,2011,(3).
[22]Hertenstein,J.H.,M.B.Platt,R.W.Veryzer.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sign effectiveness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1).
·范式PARADIGM
范式(PARADIGM)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在1962年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对科学范式这样解释:一定时期内,科学成就的达成所依赖的被特定专业领域人群所公认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以及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范式理论认为,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它就会变弱,从而出现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按照库恩的定义,范式转移就是新的概念传统,是解释中的激进改变,科学据此对某一知识和活动领域采取全新的和变化了的视角。通常,范式转移是一个由某一特别事件引发的过程。.所谓特别事件是指在现有范式中被证明是反常(ANOMALOUS)事件的增加,为了纠正问题,决策者需要改变工具设定,并尝试新的政策工具。如果这些努力不能奏效,就会出现政策失败(POLICY FAILURE),进而打击旧的范式,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范式,进行修正政策的试验过程,“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是少部分人在广泛接受的科学范式里,发现了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ANOMALY)而尝试用竞争性的理论取而代之,进而排挤掉“不可通约”的原有范式。因此,“例外”对于理解科学进步极其有帮助,因为它们指出了原有模式的不足并刺激新的理论产生。一个例外的事实通常是不为现有的概念框架所预期和解释的,甚至是逻辑不相容的。在旧范式中的“例外”在新范式里就是成了合理的。
如果说“常态科学”是缓慢、连续、稳定和积累的变化,那么“科学革命”或“范式转换’’则是极少发生却叉极有意义的变化。确认了范式的存在,科学就没有不朽的范式。科学的历史是由那些极具洞察力的新思想推动的,而不是连续积累的效应。“科学”往往只是在首创确立以后的“精湛化”,如果没有思维的突破、技术的更新,单纯的所谓“范式转换”就毫无意义。“例外”往往会导致现有理论框架的危机,应运而生的新思想又往往是导致范式转换的契机。
后来,范式一词的扩展使用出现了较大的弹性,这一概念的“弹性”使它几乎可以被运用到传统与创新的任何领域,常常被用来作为组织创新的理论依据。库恩的范式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观念相合,所以有中国的经济学者把它作为“改革目标转换模式”的理论依据,企业家也据此再造企业的内部结构和转换机制等。
·设计范式
设计虽然还难以被认为是一门“常态科学”,但同样存在范式,有着特定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反映出设计师头脑中的问题环境和解决策略的范式。但设计是一门非常依赖实践的应用学科,设计范式的形成根本上还是依赖于产业环境,是产业范式决定着设计的范式。因此,范式理论可以用来理解当代设计范式的转换问题。
包豪斯以来,现代设计经历了以制造技术为基础的“产品设计模式”(PRODUCT DESIGNPATTERN)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互设计模式”(INTERACTION DESIGNPATTERN)。今天,设计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这个新的转折不单单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新的产业环境和新的社会环境之上的,新的设计范式正在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产业环境以及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之下逐渐形成。“世界是平的”道出了未来设计范式的特征。社会财富不再是以技术和产品为中心,而将是以知识和服务为中心,信息、资本和权利的分化将成为新的社会范式的主要特征。在近代设计发展历程中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以及“社会化创新”(SOCIALINNOVATION)等思潮已经将这个新范式的特征逐渐演变出来。
设计范式的描述可以从:设计观、设计理论模式、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三个层面进行,这三个层面决定了一定时期主要的设计活动。尝试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理解不同设计范式。这些问题是:设计中,什么是需要被观察和研究的?针对设计研究对象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组织这些问题?设计结果如何被解释?研究方法是如何被设计的?以及选择和使用工具的情况。
在“产品和交互”的设计范式下,研究的对象都是批量“制造”的“产品或服务”,“形式与功能”是设计研究的主题,这构成了传统设计范式的基础。一个关注有形的物、一个关注无形的界面,一个偏重形态、一个偏重使用,但都没有超出工业设计理论范式所界定的‘1人-机系统”。虽然很多入认为信息交互超越了工业设计,但事实上,“交互”对人的认知行为与体验的研究依然是“如何使用”的问题。设计在工业设计的范式下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如何协调和处理产品的功能与形态?如何解决材料与工艺之间的矛盾?如何确保产品使用的合理性和体验?以及如何提升产品形象力以形成竞争优势?等等,研究的方法常常是依据市场学、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等方法来设计的,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探索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以“人_产品一环境”、“社会·技术·经济”等设计经典理论组织起来。在设计结果的解释即产品与创新的评价体系问题上,好设计的主要标准也都是在企业战略的层级上进行设定的。这一切形成了现有的工业设计范式。概括来说,工业设计的范式是在制造经济的范式下形成的,它很好地适应了以“产品”为对象的设计范式的需要,工业设计的范式体系包含了产品设计模式和交互设计模式,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解决“产品”的两个主要属性的设计方法:即形态与功能。
INDUSTRIAL DESIGN PARADIGM=PRODUCT DESIGN PATTERN+INTERACTION DESIGN PATTERN
工业设计范式的突破根本上来自产业模式的变化使新的设计的问题出现了“例外”,当无形的“服务”替代有形的“产品”成为主要设计对象时,原来的设计范式首先在解释上开始出现危机,“产品设计模式”尝试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认识和解决服务设计的问题,“交互设计模式”通过扩展人机交互(HUMAN-MACHINEINTERACTION)的概念,用多点交互(MULTI-INTERACTION)理论来应对新的服务设计问题。这些尝试都试图站在各自的立场解释“服务设计”,但都无法突破工业设计的范式。
意大利米兰理工( POLITECNICO DI MILANO)的EZIOMANZINI教授一直致力于社会化创新和可持续的设计推动工作。他对未来新的设计范式有这样的描述:今天的社会面临全球性的深刻的危机。面对目前的危机,想发挥作用,设计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变。这个转变(指设计的转变)的发生至少需要三个步骤:1、采用恰当的经济模式(新兴的社会经济);2、拓展设计的定义和范畴(服务设计的核心作用);3、产生新的设计知识(包括:设计的愿景、设计的提案和协作工具)。未来经济(NEXT ECONOMY)主要是一个以服务导向的社会经济。它“生产”有价值的互动的服务、知识和网络。其工作的主要领域是生产系统的生态化转向,新一代服务的社会性生产和地方生态发展项目,这些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将构成“21世纪的工业”。NEXT DESIGN主要是为社会创新与可持续的设计。它采用设计的技巧和能力去为NEXT ECONOMY(新兴的社会经济)共同创造原创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社会技术体系的创新,并采用以服务导向的方式,设想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愿景和方案。目前为社会创新的设计尚处在它的早期阶段。但在当今全球的各个区域,这个潜在的可能和趋势与社会创新的浪潮一起涌动。设计和社会创新的碰撞将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在这个经济转型中,我们必须给设计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二、通用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上个世纪中期,出现在美国的通用设计思想(UNIVERSALDESIGN)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起源于为残障人士消除环境中的行动和使用障碍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随后为设计界广泛接受。
美国二战时期的伤残老兵回国后,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心理和生理上遇到强烈的反差,很快,这些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的人群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了给这些伤残老兵提供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一种特殊的设计关怀“无障碍的家”(BARRIER-FREEHOME)在美国出现了,这些设计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然而,这些“特殊的设计”忽视了伤残者的心理,无法满足“有尊严的生活”的需求,因而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接受,这些“无障碍的家”也没有得到普及。随后,“通用之家”UNIVERSAL HOME的出现修正了原先的设计理念,这是一种与普通房子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却非常便于残疾人使用的房子。这种房子由于外观跟普通房子别无二致且在居住功能上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不仅很快被残障人士接受,同时也受到了普通人的欢迎。因为,当你双手满是购物袋回家的时候,打开房门时遇到的困难与残疾人没什么两样,方便易用是任何人都不拒绝的。由于美国家庭文化中的独立性,每一个人都会考虑自己年老后居住环境的便利性。从此,通用设计的理念首先在住宅设计中被美国社会接受并得以推广。
通用设计的成功使设计师意识到,便利、易用不仅仅是残障人士的问题。人有年龄、高矮等身体条件的差异、还有健康与疾病等各种状态,“易用的设计”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也应该成为设计的普遍原则。后来,“可接近设计”(ACCESSIBLEDESIGN)的概念随之而来,将无障碍设计的思想扩展到日常产品与环境的设计中。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设计师罗纳德·麦斯(RONALD MACE)提出了“通用设计的7个原则”,使通用设计的概念在设计界很快得到推广和普及。麦斯指出,通用设计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或风格,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关注的是用户真正的需求,以清楚易懂的方法,使设计和生产的产品适合大多数用户并可以方便地使用。“好用”开始比“好看”变得更重要。
在今天的设计实践中,通用设计在老年人、伤残者以及医院用品及环境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公共建筑、公共环境的通用设计原则已经成为设计的普适标准。、
MACE的通用设计七项原则也可以被认为是易用设计的原则,它要求设计师不仅在自然人的层面将设计作到“易用、通用”,也要在社会人的层面考虑设计。通用设计的核心原则就是关注设计的社会责任,反对任何基于人种、教育、认知能力、健康状况、年龄、习惯偏好等的歧视。
原则1:EQUITABLE USE
公平使用原则:从以下几点使设计兼顾用户使用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差异。1)使用方法的通用性;2)避免歧视的可能;3)安全与隐私的尊重;4)尽力打动所有用户。
原则2:FLEXIBILITY IN USE
弹性使用原则:可用性设计上更具有弹性并容忍客户行为偏好。1)可选的使用方式;2)走右手的考虑;3)在用户使用精确性和清晰性上提供支持;4)可调整的使用速度或节奏。
原则3:SIMPLE&INTUITIVE USE
简单、直觉原则:使不同知识、经验、语言和注意力状态下的用户均易于理解;1)尽量简化不必要的复杂性;2)跟随用户预期和直觉;3)对不同文字、语言能力的包容性;4)以重要度安排信息的优先级。5)使用过程中和任务完成后的有效提示和反馈。
原则4: PERCEPTIBLEINFORMATION
信息可感知原则:无论用户的感知能力和所处环境状态,均保证提供有效的必要交互信息。1)对于量大且必要信息,要考虑多种方式的传达(视觉、口头、触觉);2)加大重要信息强度;3)使表达元素和方式差异化;4)对感知受限的用户,考虑提供不同的技术或设备。
原则5:TOLERANCE FOR ERROR
容错原则:将事故或误操作的危害和负面影响最小化。1)将可能导致危险和错误的因素分组为常用因素、最易接触因素和最危险因素并将之弱化、隔离或遮挡;2)警示危险和错误;3)提供失败保护措施:4)在需要警觉的任务中防止无意识行为。
原则6: LOW PHYSICAL EFFORT
省力原则:高效、舒适和最小体力。1)允许用户保持自然姿态:2)合理的力量配置;3)减少重复动作;4)减少静态施力。
原则7: SIZE& SPACE FOR APPROACH&USE
尺度与空间的可及可容原则:尺度与空间适应不同用户的体态、姿态和运动能力,保证接近、触及、操作和使用的方便。1)保证站姿和坐姿工作的有效视野;2)保证站姿和坐姿状态下的工作舒适度;3)对手和抓握的尺度的考虑;4)对辅助设备和工具以及个人辅助物品提供足够的空间。
通用设计在欧洲被称为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包容性设计”提倡公司在设计任何产品时尽量考虑是不是能把产品设计的更人性化一点,这样有生理缺陷的人或老年人就可以方便的使用,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进一步,包容性设计倡导公共产品的设计要调动用户的力量,不能把用户简单的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公司生产产品,政府提供服务,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包容性设计”的意义。INCLUSIVE-词是源于人与人互相尊重的社会学词汇,这意味着设计的社会学因素越来越被重视,设计开始超越企业的束缚转而面向全社会。包容性设计在认同通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设计的社会责任和职能。将“用户中心”(USER-CENTERED)的设计的理念提升到“以人为本”(HUMAN-CENTERED)的高度,并要求企业和政府在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时候关注设计的社会责任,提倡用户和被服务对象参与设计,这一切都推动了设计开始进入“设计2.O时代”(DESIGN 2.0)。
目前,由于通用设计的道德关爱及易用原则,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而得以发展和普及。基于“用户导向”(USER-CENTERED DESIGN)和“以人为本”(HUMAN-CENTEREDDESIGN)的核心理念,着重于人机学(ERGONOMICS)、可用性研究( USABILITY STUDIES)等方面的发展,在残障设计(DESIGN FORDISABILITY)、康复设计(REHABILITATION DESIGN)、老龄化设计(GERON-TECHNOLOGY)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代沟”问题,包容性设计还进行了“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的研究,将设计思维推向社会学、心理学即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区域。
通用设计发展初期(包容性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原则,是在人机工学的基础上提炼出“用户导向”的精髓,同时融入社会科学的诸多因素,使设计得以超出市场法则而进入社会法则的层面发展,这是对市场主导、标准化制造和技术导向的设计范式的重要超越。但在设计思维的层面,仍没有真正超越“有形的实体和空间”的约束。后来,随着流程、时间、交互等无形的设计因素被强调,设计的心理学和行为学因素逐渐显现和丰满,设计的易用导向开始被体验导向所替代。
从通用设计到包容性设计,一直延续着关爱和公益的思想精髓。公益不再是志愿者或者是公益人士才能做的事,企业同样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公益思想和社会价值,使对人的互相尊重成为设计的普适价值观,设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通用设计(包容设计也不再是针对少数特殊人群的设计思想,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使全世界50%的成年人在2020年达到50岁以上,因此,通用设计在未来将成为多数人群的设计原则,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正在成为全球设计界的一种主流,影响着未来的产品、服务和环境,也正在成为未来企业战略的方向和重心之一,演变为目前在全球产业界和管理界被空前重视的“可持续能力”问题。(SUSTAINABILITY或可持续设计战略SUSTAINABLE DESIGNSTRATEGY)。 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的概念是在当代设计领域快速扩张和分工细化的趋势下,提出的一个新的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持续设计已经超越了设计的范畴。是一种宏观战略思维,是绿色设计或生态设计理念的现代演化。可持续设计不是设计,确切讲应该是可持续战略。
“可持续设计”指一种构建和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使人与环境、经济与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可持续性在产品、服务和环境中体现出来。可持续设计的思想源于“可持续能力”(SUSTAINABILITY),相比于自然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组成人类生态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赖以栖息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也是保证人类福祉可持续的基本保障,可持续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可持续的设计战略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再思考的设计引导并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可持续设计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借助组织行为才能达成。
首先,健康的自然生态与环境是人类和地球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这点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保护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环境与资源管理成为可能;其次,生态经济学为全球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提供了数据。这两点成为制定可持续战略的依据。近年来,对文化和政治的考虑也成了衡量可持续能力的因素。可持续设计首先要求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设计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和系统。实施可持续战略的主要途径在于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建立可持续的社区和开发持久性能源技术的工程等。
迈向可持续的经济是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挑战,也是国际间经济体合作的挑战。经济可持续能力是通过评估经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结果来进行的,涉及政策与法律、城市规划、交通、生活方式、消费伦理等,通过改变生存方式来达到地区乃至全球可持续能力的提升。通过对生存条件的设计(如:生态村、生态社区、可持续城市等)和工作环境的改变等(如:可持续建筑和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科技等)一系列活动达到改变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直至2008年,诺基亚(NOKIA)凭借在全球手机制造链上苦心经营而形成的霸主地位,使其长居全球手机终端市场占有率的第一位。诺基亚的产品设计与质量得到了用户的绝对认同,成为产品设计时代公认的产品设计与管理的典范。然而,这样的竞争优势并没有保持太久,随着来自台湾的HTC和中国大陆的“山寨”手机的相继出现,诺基亚感到了巨大的市场压力。虽然诺基亚研究中心(NRC中国,NOKIA RESEARCH CENTER)在市场和技术应用层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诺基亚的决策者们依然寄希望于捍卫其长期以来无人企及的产品荣耀与辉煌,却低估了“山寨”的真正威力而一直没有看到发展适用于内容和服务的智能手机才是消费电子未来的方向,没有在战略上重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服务的趋势。
由于诺基亚在软件平台和服务内容层面上的短视,开发出现战略性失误,很快被后来出现的APPLE的IPHONE所超越。意味深长的是,在产品的外观设计方面,IPHONE仅靠一个外观两种配色就打败了诺基亚庞大的产品线,这不能不被视为是乔布斯对当时传统的产品设计管理专家们的嘲笑。很多人认为,这是乔布斯在产品设计上要求极致和苹果公司注重用户体验的成功。这些认识并没有错,但并不是根本,苹果的超越不仅是产品设计的成功,也不仅依靠用户体验,本质上来讲根本就不是产品层面的问题,而是APPLE率先在手机领域的“产品+服务”的Pss模式(PRODUCT-SERVICE SYSTEM)的成功。当乔布斯被请回APPLE的那一刻,他就决定了要用颠覆性的思维改变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格局。
在当代设计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上个世纪末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信息终端产品的爆炸式发展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兴起,信息内容的消费开始独立于信息载体(有形的产品等)被市场广泛接受。在20世纪的后十年间,手机终端产品的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意味着信息产业从产品市场到服务市场转型的开端。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为信息内容服务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信息内容消费市场的形成使消费者对信息与交互质量的关注超越了产品质量本身。随着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交互设计从产品设计(INDUSTRIAL DESIGN)和图形设计(GRAPHIC DESIGN)中的分离。一段时间以来,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分别在各自的传统领域内独立发展。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对全求各个产业范围的渗透,服务产业的发展在新的经济规律下出现融合,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崛起迫使设计的再次交叉,使产品范式和交互范式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平台上再造,从而促成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概念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范式和交互范式并没有停止各自的进化,但进化的结果将融合成为服务设计的范式。
在批量制造的语境下,新材料与新工艺、用户研究、易用设计、品牌管理、产品识别与管理、设计战略等概念构成了设计思维的产品模式(如图6)。两次产业革命使制造技术与生产管理的发展成为两个最主要的力量,规范着产品设计的实践活动,也形成了产品的设计思维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下,产品设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产品创新和取得竞争优势。这两个目标分别由设计、制造、营销三个模块协同完成。产品设计活动的产出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功能。工程和制造创造了有形的产品的使用价值,而管理和营销则保障了产品价值的实现。对制造企业而言,制造手段和材料的掌握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反映在对技术趋势、材料与工艺、可行性和可靠性等做出判断和选择上。市场需求和营销策略则作为产品设计评价的准则,反映在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市场购买行为的把握上。
产品设计的显性成功因素是外观与功能,隐形成功因素则是企业在工程实现、营销和产品管理中的能力。很久以来,以制造为基础的产业范式将产品设计的边界限制在以产品计划与设计部门的管理为主要职能的“设计管理”层级,以配合研发中的项目管理和营销目标。在这个阶段,产品设计与工程制造的协作是主要的设计活动。在产品设计的语境中,营销与制造是把握产品设计的关键。
在新兴的信息产业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技术、体验经济、数据处理,可用性、电子商务、数字化生存等概念构成了交互设计的语境(如图7)。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替代了制造工程,构建了新的产业环境。对应于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在企业中的主要目标依然是应用创新和赢得市场。分别由集成配置、交互界面和信息系统架构三项工作协同完成。交互设计活动的产出同样包括有形的产出和无形的产出。软、硬件的开发创造了可视的交互界面(使用价值),而信息系统和基础配置则保障了无形的交互体验(价值)。对企业而言,对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掌握是交互设计的基础,反映在对交互技术趋势、数据处理及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等做出判断和选择。市场需求和竞争策略同样是交互设计的评价制约,反映在用户的可接近性、粘度和使用体验上。
交互设计带给用户的显性因素是界面与体验,隐形成功因素则在于软件应用开发与工程配置能力(信息系统集成)。信息产业范式下的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类似,交互设计被局限在软件工程与应用的层面,可用性研究成为交互设计管理的主要职能,配合企业的市场策略。在交互设计的语境中,信息系统与网络资源配置是
关键词 。
在设计实践中,由于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的范式所限,全球信息产业并没有突破产品导向的设计思维,一直延续着制造范式下的创新思维模式,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活动难以突破项目开发的层级。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分别依赖于结构工程和软、硬件工程部门,共同完成了与视觉和使用有关的工作,最终形成是一个整体的产品,即使在手机的屏幕越变越大的过程中,产品范式依然制约着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空间,在研发体系中居于项目管理之下。来自产品经理(市场部门)的“设计需求输入”(DESIGN BRIEF)为设计部门设置了难以突破的玻璃顶。至此,产品无法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层级。
服务设计的语境
服务设计的核心诉求在于能够直接向用户提供价值而非产品或交互。如果用户打电话的目的不在于聊天本身,而是为了通知—项会议,那就不需要任何产品和交互手段,秘书服务才是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案。
必须认识到,产品或交互都只是服务价值实现的手段。理想的服务本质上并不一定依赖于用户的直接参与,但现实中,服务设计所指的往往是用户参与其中的活动,没有用户直接参与的活动服务设计则无从谈起,而这种参与一般不包含产品交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价值常常是通过一系列的“交互行为”来实现的,这些交互行为不仅涉及“人机交互”,还包括“人人交互”,这些“交互行为”设计还是服务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服务设计就是“多点交互设计”(MULTI-INTERACTION DESIGN)或“沟通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确实,在服务设计的关键工具中,也有服务“触点”(TOUCH-POINT)的概念,而触点可以理解为就是交互界面的延伸。不过,一个人总是拿着笔写字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作家,表面的行为往往不是本质。
对用户而言,如果没有“可拥有的价值”,那么“可感知的价值”就是服务设计的核心。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物品或人的“关心与照看”(CARE),物业管理公司、律师、财务顾问等都提供了这类核心价值。2)对“不可预见需求的响应“(RESPONE),医疗救护、财产和医疗保险等都是不可预见的服务需求。3)对“使用权的享有”( ACCESS),对于无法拥有和不必要拥有的东西,提供使用权的服务也是服务的核心价值。如:铁路、酒店、飞机和汽车或互联网服务。
达成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被认为是可感知的服务价值的实现。这里需要一个英文单词PERFORMANCE来帮助理解服务的行为,你可以用“表演”来理解它,即可达成含有特定意义的(有价值的)、并具有良好体验性的一系列经过策划和演练的行为。对于服务设计而言,这个词的含义比INTERACTION含义更丰富、也更准确。服务就是达成可感知的服务价值的PERFORMANCE。所以,尝试用交互思维模式解释服务设计会导致范式上的错误。服务价值的提供绝不是通过交互来实现的,而是组织。就像产品提供使用价值一样,组织才是提供服务的主体。服务设计通过设计组织和用户之间的PERFORMANCE来进行服务系统的创新,包括产品、交互和环境,形成提供用户可感知的价值的服务模式。因此,产品、交互、环境、甚至组织设计的知识需要进行深入地合作、整合性地交叉融合。另外,服务设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服务是在服务接受者的参与下与提供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在服务设计的语境中,组织和系统构建是理解服务设计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陶瓷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3-02
0.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国内的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的发展契机。但是,面对着发展成创新性国家这一战略机遇,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培育出更优秀的能够符合时展的人才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国内许多高校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能够真正的使我国的陶瓷艺术设计教育融入社会走向国际成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筮待解决的问题。
1.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1课程设置缺乏全面性和联系性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明显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比重过大,对陶瓷产品设计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未能够全面而合理的安排各种类别的课程,各课程内容比例失调。因此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统筹兼顾,不能在各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设计基础知识与工艺基本知识,产品设计方面未能紧密相连,导致学生对陶瓷产品的设计的认识肤浅,不能符合当代陶瓷企业的要求,尤其不能满足日趋增多的创新性企业对产品的实际需要。学校在陶瓷产品设计课程设置的中往往忽略了市场的这个环节的课程教学。陶瓷产品设计不能“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多参与社会项目创作,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单纯的掌握一门工艺或一味追求艺术表达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明确设计概念,了解社会需求,再加以创新型思维的运用产能解决高校陶瓷产品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2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和支撑关系
当今陶瓷技艺由传统的师徒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等院校专业技能教育,许多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的交流使得传统技艺的生存现状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就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传统思维认识的一种单一的只注重工艺的教育转化为一种更人性化的教育,对口专业教育转化为个人兴趣或者说是一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能力教育。如果学生在设计日用陶瓷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涉设计的概念及“设计是什么”,设计的目的即“为何而设计”学生就无法产生活跃的思维方式,也不能够拥有新颖的的设计灵感。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吸引力,创新力。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设计的含义,设计的观念思想及其观念,才能彻底的明晰与认识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此外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密切联系,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相融合,因此,要求高校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拓展性。
2.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
2.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
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除透视与结构素描,还包括色彩设计基础与造型基础三门在内的三门课程。[1]设计的根本是对创造力的培养,造型技术是产品造型的的关键要素。[2]造型基础课,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设计知识的必须要学好的一门课程,并且该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不仅要掌握造型的基本技能也要掌握造型的技能与理念。造型能力能够体现着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观察能力,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发展新的观念。此外,引导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因素处理形态问题,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形态创造观。
2.2工业设计计算机与多媒体课程群
目前,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软件功能也在快速的提高,由于计算机对图形以及图像方面的处理能力十分强,因此计算机对工业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计算机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同时降低了设计的成本,更大的意义在于计算机的应用使设计结果更加有水平,更加优秀。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尤其对于陶瓷造型设计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这一措施的实施为陶瓷设计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提升了技术含量与高科技的应用,面对现代教学的发展,在教学上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已成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对3dsmax、Unity、AfterEffect、软件交互技术的应用,脱离传统教学方法及以往该课程的模式化学习,将课程更生动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工业设计课程的兴趣。营造出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3.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3.1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产品设计程序课程体系包括产品设计初步,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以及创新性产品设计在内的九次设计实践课程。不同的课程能够解决层次不同的设计方面的问题。能够拉动相应的基础课程逐步深化与加强的。此外,作为与设计课程并行的设计管理课程群能够为设计课程提供理论知识方面的补充。
3.2陶瓷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
陶瓷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工业设计密切相关,外观设计包括形体设计和色彩图样设计,这两方面的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的设计中的造型基础,设计色彩,形态基础设计等方面紧密相连。图形的设计。
3.3工业设计对陶瓷产品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的关于产品设计方向基本课程包含设计色彩,设计思维,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这些工业设计专业中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促进陶瓷产品设计教学体系的更加完整,使陶瓷产品设计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增设与工业产品设计有关联的诸如陶瓷产品系统设计、陶瓷产品的设计思维等课程。尤其是对“陶瓷产品设计速写”这一课程的增设,有利于训练学生造型能力,学生在速写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表达自身的设计思想,加强构思的形象化。
4.结语
中国陶瓷艺术专业的起步相对于西方、日本等国家比价晚,在受到西方陶艺及传统陶瓷的双重影响,同时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健全,教材不系统等诸多问题,作为高校的陶瓷设(下转91页)(上接13页)计教学工作者我们正处于教学实践的前驱队伍,对教学大纲的设置、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与编排。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为陶瓷工业生产培养产品的设计研究人才是学院式陶瓷产品设计教学的核心任务,其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与整个生产过程联系得非常紧密,不仅要去课程教学对工艺上的训练并且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上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相关学者提出绿色设计概念,这一概念有利于陶瓷产品设计专业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我国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得到本质的升华。[3]
参考文献
[1]刘谨.型有新生――产品设计中造型的探讨[J].神州.2011,(29)
[2]陈英.工业产品造型设计[J].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02)
【关键词】材料;五金工业产品;核心课程体系;典型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43-01
一、按五金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五金工业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成为未来传统五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1]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课程培养体系进行五金日产品设计项目训练,毕业后具备严谨的知识构架体系,能快速适应五金产品设计的工作岗位。具体培养目标为:面向五金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实施”的培养模式,培养熟悉五金材料材质特点、表面工艺处理、开模方式与实际生产,牢固掌握五金工业产品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五金工业产品改良设计、设计策略制定及设计师个人品牌创新的能力。
二、依据典型工作流程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分解
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中,一般会机械性地套用国外的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包容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等成熟理论体系,而缺少对对某一类设计思维、方法和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并且缺乏对设计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因此,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可结合地方五金产业,长期对五金材料及其表面工艺处理进行归类比较研究,并能有效运用在实际五金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模型或实物寻求目标用户的反馈,在设计思维层面需要对地理、人文、生活形态、情感和人居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鉴于产品设计专业体现出的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非常有必要依据五金工业设计流程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再分解。
其一,设计洞察与用户调研能力。能分析归纳国内外著名五金企业的品牌文化、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对未来五金工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掌握用户调研的路径和方法,能通过用户调研了解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深入挖掘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内心诉求,能细分消费需求特征,根据使用人群进行产品定位分析,并善于寻找创新机会点。
其二,概念提炼与方案实现能力。掌握KJ法、卡片默写法、5W2H法、概念举证法等创新思维方法,善于分析设计问题本质,将创新机会点转化为清晰的设计概念,掌握草图、计算机建模、纸模型设计和场景模拟演示等设计表达方法,将设计概念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可视化,能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充分运用安全性、易用性、情感性和绿色设计原则。
其三,材料运用与原型验证能力。了解扭轴、沙铸、折弯、滚轧、打型、拉模、失蜡、冲压、旋压、锻造和离心铸造等五金工业产品成型工艺,能预估开模的费用以及核算单件产品的成本,了解五金工业产品的镀镍、镀锡、镀亮亚铬、拉丝、镀铜、阳极氧化等表面处理工艺[2],熟练运用铝、镁、铁、锌合金、不锈钢等五金材料的特点及工艺特性,最大程度展现五金材料的质感和品质,并能选择可回收利用的金属材料进行绿色再生产品的设计,能结合木、皮革、塑料、硅胶、树脂、陶瓷和亚克力等非金属材料进行综合设计,能运用3D打印快速成型设备,结合石膏、泡沫、PVC和金属原材料制作产品原型,并能根据用户的信息反馈做出细节的修改和完善。
三、职业核心能力驱动的课程体系构建
五金工业产品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可通过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每门核心课程中引入相应的五金设计项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固化。该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点在于,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境和项目的复杂程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将五金设计项目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共设置有《办公五金产品设计》《LED金属台灯设计》《卫浴五金产品设计》《系列厨房五金产品设计》和《机床设备产品设计》等五门核心课程。前两门课程64学时,安排在二年级;后三门课程72学时,安排在三年级。该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主要意义如下。
第一,以设计项目作为载体,将以往枯燥的设计理论和碎片化的知识点分布于实际项目设计流程中,学生能清楚认识到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第二,通过五个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思维和人机工学等知识点,更能牢固掌握五金材料的性能、结构、工艺、表面处理等具体知识点;第三,教学成果以学生的五金产品设计作品来展现,能清晰而直观地反映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成果,而且便于教师开展日常教学评价;第四,与行业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对于开展WORK-SHOP创新工作坊,校企共建五金产品设计资源库起到积极作用。
以五金材料为出发点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拓,对于产品设计人才从学龄化走向职业化起到积O促进作用,同时能为未来五金企业输送设计人才,对于地方本土五金企业通过设计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 产品设计 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50-0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于全世界。自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以来,相关的研究从未间断,其在教育教学、科学实践以及战略策划等广泛领域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思维导图作为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其应用十分广泛。产品设计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创意思维对其发展尤为重要,设计者可以通过运用相关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发散,寻求设计中的创新和突破。
1 思维导图认知与产品设计中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辅助人脑组织思维并使之可视化的工具,可以理解为将自己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清楚明白的以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思维导图的绘制形式一般是用手绘或软件为一般方式,以一个需要分析的主题为中心关键词,向四周发散各个分支,每个分支的关键词还可以继续发散另外分支,将头脑中记忆所到之处整齐地规划于发散图中,以这种图的形式建立思维的数据库。其作用简单可以描述为,有效组织思维,建立头脑的数据库,来帮助人们快速收集相关词汇以获得对主题有价值的信息。
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是以自然思维方式进行绘制,这种思维导图相对简单明了,可以有效地搜集和整理各种相关信息,简单有效地运用在超市购物、整理物品、规划收入支出等日常事务中,以提高处理相关问题的效率。
产品设计中的思维导图有所不同,其需要运用经过大脑加工过的设计思维进行绘制,这就要求在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设计时,首先要有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拥有这种思维能力需要掌握基本的设计系统内容,在设计系统中进行相关思维导图的绘制,能有效辅助设计者组织思维进行创新。
2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产品设计创新
2.1 产品设计创新概述
产品设计创新,是基于传统产品设计无法满足消费者诉求或与同类设计产生竞争危机时,设计师需要寻求新的方式进行突破前例的设计,以达到满足消费者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产品设计创新的实质是打破旧有思维定式,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特点在于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具有广度、深度以及独特性的。
从产品设计的流程来看,创新不是简单地指创意,应细分为发现问题阶段的创新、市场调研阶段的创新、设计阶段的创新以及设计传达阶段的创新。
2.2 利用思维导图发现新问题
进行产品设计,设计者首先要确定设计什么。
从产品改良设计的角度来看,生活中存在各式各样的产品,用户在使用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设计师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设计点。思维导图在此阶段开始发挥作用。设计者或团队运用各自不同的设计思维方式,以设计问题为中心词进行发散,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方式,将生活中人们使用某些产品时需要改进的方面一一以词汇方式进行枚举,再不断扩展各个关键词的分支与下层,从中提取出新颖的、未被广泛关注的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新的设计考虑。
从产品开发设计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开发新的符合市场的产品。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发现市场中未出现的、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已达到开发新产品的目的。
2.3 思维导图有助于在市场研究中获得新信息
产品设计项目确立以后,就要进行复杂的市场研究。
从用户研究角度来看,设计者或团队需要确定目标用户,对用户进行分类并分析,包括与项目产品有关的用户生活形态分析、日常行为分析、心理及物理状态分析,发现其在相关领域的需求空白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用户基于项目产品的认知模型、使用模型和功能模型。在进行用户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尽可能找出新的需求空白,发现平时容易被忽视的用户诉求。思维导图贯穿于分析用户诉求的始终,以用户生活行为为中心关键词进行分枝发散,将细节行为内容尽可能地捕捉,从细节中发现新的空白点。
从市场调研角度来看,确立设计项目后,需要走访市场了解已有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以同类产品和类似产品为中心关键词,发散其优点、缺点,为项目产品的更新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可以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从群体材料信息和技术信息中找出能够用于项目产品的新材料、新技术,例如概念产品的设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组织,可使项目产品更具时代性。
2.4 思维导图使设计者发现产品设计创意
产品的设计阶段,需要设计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设计思维进行创新设计,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产品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寻找创意点。
创新思维的激发,是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扩展设计者的思维视角,对于产品设计者来说,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扩展思维视角,快速将基于肯定否定、传统、相同相异等思维视角的产品相关信息进行展开发散。其次应该运用不同的思维形式进行创新,利用思维导图有效联想发散的特点,再配合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再现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从不同侧面考虑产品的设计点,发现设计创意。
2.5 思维导图的应用使设计者顺利传达设计方案
通过设计问题的发现进行一系列市场研究,以市场研的基础上,设计者或团队需要将创意点融入设计,做出完整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需要准确的传达给第三方,除了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手绘等专业知识进行方案表达以外,还需要设计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设计者正确组织个人谈判思路,明确沟通优势,可以以表达作为中心词进行发散,找到的符合客户心理的沟通方式解释自己的设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找出倾听与交流的最佳技巧,因此,通过思维导图,可以顺利搜索到符合实际的传达方式,这种符合实际的传达创新,能够有效拉近设计者与第三方的距离,以便更好的传达设计方案。
3 总结
思维导图的运用贯穿于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设计者在每个环节寻找突破。作为产品设计师,以设计思维绘制导图,通过这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增强了设计者思维灵活度,长期应用思维导图组织整合头脑信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设计操作中的思维紊乱,还可以激发潜能,将各种微小信息和设计点放大,从而提高设计者的工作效率,真正为产品的设计提供创新空间,最终达到设计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白晓宇.产品设计创意思维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美华.产品设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