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建设;必要性
1建设背景
水稻、玉米、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三种作物在全国的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0%以上,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75%。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针对不同的农业自然地理条件,根据优势品种的生理特性,进行品种区域试验。新品种区域试验将测试每一个新品种的产量、品质、病虫害抗性、高温及低温灾害适应能力等,为新品种审定、推广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依据,并起着联系科研成果与生产力转化的纽带作用。为检验所选育新品种的适应性,初步筛选适合区域的新品种,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促进所选育新品种在特定区域的应用与推广,提高成果转化率。自2006年起,国家分别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设立了多个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试验点。八年来,平均每年有几百个新组合种子进入试验站(点)试验,为新品种在区域内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性等品种特性提供了第一手科学数据。全国每年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80%是经过试验站筛选的新品种,试验站形成了上与国家中心,区域中心相衔接,下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相配套,高校和科研机构互为补充,相互支援的农业试验站体系,有力地支持着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试验生产以及推广工作。因此,农作物新品种区试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推广利用新品种的必经环节,区试结果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农作物新品种区试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推广利用新品种的必经环节,区试结果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提供重要数据依据。加强国家级区试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试条件,是提高区试工作质量,保证区试的数据准确可靠性,确保农作物新品种安全推广的根本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科研力量的加强,“十二五”期间申请参加新品种预试和区试的农作物新品种逐年增加,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强区试条件建设,扩大区试、预试能力,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
2.1是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及菜篮子问题日渐突出。农业田间基础设施、农作物良种及耕作技术措施等发挥着不可替代和根本性的作用。实践证明,培育与推广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及质量、有效控制病虫害、保护环境、确保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据FAO统计,在农作物总产量增长中,播种面积增加贡献率只为27.8%,而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了72.2%,在单产提高的因素中,品种的贡献率占30%~50%,因此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区试、预试、引种试验和展示、示范工作,建设一个综合型的区试站对于促进整个种业产业发展、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2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重大举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十七条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品种审定前必须经过省或国家规定的试验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区试预备试验(引种试验)、生产试验、生产示范和品种展示,通过不同生态区划所设置的区域试验站来承担和完成上述程序。辽宁省是产粮大省,通过在张家口区域试验站的建设和品种试验,最后客观地评价新品种在辽宁北部地区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生育期及其他主要特性,确定新品种在辽宁北部地区的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应性,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推广、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是提高品种育成到生产应用的纽带和桥梁
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后和推广前的中间性试验,是连接从品种育成到生产应用的纽带和桥梁,一般都是通过品种区域试验确定一个新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及其有别于其他品种的异质性等。因此,区域试验的作用是其他试验所不能代替的,为加快辽宁省品种更新步伐,完善和规范试验程序,为品种审定和推广做准备,提高育成和生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铁岭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建设势在必行。
2.4是夯实农作物布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提供的结果,是农作物品种布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农作物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农业丰收,种子先行,抓种子应先抓品种,尤其是有苗头的优良品种,而苗头品种是依据区域试验网络按严格的科学试验程序筛选出来的。因此,搞好区域试验关系到农业生产尽快应用优良新品种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农业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试验承载能力的需要。
2.5是保障当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
区域试验站除了担负国家区试任务以外,还应当发挥其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先锋军的作用,并通过试验和展示,促进新品种示范推广,带动辐射同类型区域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区域站作用发挥的成效直接影响当地及周边区域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虽然在过去已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但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试验任务的加大,现有研发条件不能满足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生产工具和试验设备已不能适应现在种业区试生产和试验要求,劳动生产效率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现急需要增加区试面积,更新和完善田间设施,改善试验装备条件,提高试验承载能力和试验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贺,张俊英.天津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审定推广概况[J].天津农林科技,2007,(4):18-19.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
1 抓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的重要性
1.1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保障。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粮食安全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于粮食生产过程而言,无论是农作物的育苗时期、生长时期还是成熟时期都必须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具有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程度较深的特点,如果不采取专业化防治方法,将会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问题的出现,危及粮食安全。
1.2 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
优质的农作物产品能够有效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产品一方面来源于对种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如果把握好各个环节就能有效的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众所周知,病虫害一旦产生就会直接作用与作物的植株,导致作物的减产甚至是绝收,因此,要确保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就必须注重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1.3 能够有效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于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而言必须保证不受任何外在或是潜在的病虫害影响。一方面,农作物的病虫害一旦出现,很多农民采取直接喷洒药物的方法,造成了农药残留,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另一方面,病虫害的出现既使不会给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因此,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2 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2.1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现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农村有效的劳动力转向城市务工,农业生产面临着农村有效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留守的剩余劳动力多为“386199部队”,当农作物的病虫害来袭时,他们应对的能力有限。
2.2 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又一原因在于技术的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存在着种植面积小、种植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现象,最关键的是他们缺乏病虫防治的知识,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现象,不仅不能准确的保证药量,还存在盲目用药,不仅不能根治病虫害,还适得其反,加重了病虫害的程度。最关键的是不合理的用药方式造成了农药残留,严重的影响了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2.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还存在信息匮乏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对农业信息的不关注,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仅管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有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缺乏信息的现象,使得农民不能及时的掌握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信息,有效地了解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总之信息的缺失对农业生产而言将不利于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工作。3如何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3.1 培育专业病虫害防治组织。
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成立预防小组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农作物的生产,建立和健全农村服务机制,协同各界为专业防治病虫害服务。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全面提高农村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3.2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对于农业行政部门来说要有效地协同民政部门、工商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一道积极的扶持农村基础建设,尤其是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引导农民采用专业科学的技术进行防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全面引导农业生产。
3.3 要强化农药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制造假农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药市场。不仅损害了正规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还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由于缺乏识别的意识和能力而购买到劣质农药,给农民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必须强化农药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市场监管措施维护企业和农民的整体利益。
3.4 要全面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
【关键词】农作物;产量;措施;整地
0.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也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根本无法离开农业生产的。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山东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济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作物产区,其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强化济宁市的农业管理,重视对该地区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并完善其生产技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就对济宁市的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以此来提出提高其产量技术的措施。
1.济宁市农作物栽培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济宁市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济宁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可以种植多种重要的农作物,像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大豆等,都在我国作物生产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不仅如此,济宁市非常重视农作物栽培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济宁市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增大,单产也越来越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是山东省当之无愧的第一,为山东省农业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济宁市及其周边地区更加重视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其在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中非常注重科学管理,以此来带来单产面积提升的目标,同时还十分重视挖掘农作物的高产潜能,并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不仅如此,济宁市还非常重视对农作物的优质以及高效生产技术领域的开发。与此同时,济宁市还积极调整区域的耕作制度,这使得济宁市的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效益。虽然济宁市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比如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不能将其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中去。此外还存在着种子选择不当,对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以及施肥不科学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科学栽种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以及促进济宁市地区农业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分析
想要提升农作物产量就需要全面管理农作物生产过程。具体说来,提升农作物产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重视种子选择环节
种子的质量对农作物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选择优质的种子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在播种后对秧苗进行移栽时也会出现种苗发病的问题,这有非常容易引起病害发生,影响作物生长。为此,可以采取相应的化学措施或者物理措施来对种子或者秧苗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此来有效防止病害的出现。然而,有些种子却是不能被处理的,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一个隔离区域或者无病区域来进行播种,将那些没有病害的植株选出来,将其种子保留,这样也能够有效防治病害。
2.2规范整地措施
整地措施对于农作物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地可以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进行播种之前可以进行必要的整地措施,保证田地更为平整,同时使土壤更加的细碎,让土壤的上层保持一定的虚松性,下层则更加厚实,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种子萌发,也使播种时种子的深浅度更为一致,进而保证出苗更为整齐和均匀。从长远来看,经过整地,田地的土壤环境更为适宜作物的生长,从而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济宁市存在着很多的低湿地,这时候如果进行播种的话就需要做畦或做垄,然后通过设置沟壑来进行排水灌溉,并改善低湿地的通气性。通过垄作,能够很好地保证田地的温度,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耕地存在坡度的话,可以采取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的方法来栽培作物,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肥料的流失并能够有效聚拢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为提高作物产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害给作物的生长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如何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是作物生产的重要问题。以济宁市水稻生产存在的一些病害防治进行分析,其最常见的病害为纹枯病和稻瘟病。
2.3.1纹枯病
纹枯病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当病丛率在分蘖期至拔节期为15%时,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3000g/hm2;(2)用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200~1800g/hm2,或者可以采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4500mL/hm2 ;(3)可以使用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1500g/hm2;(4)可以使用20%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125g/hm2;(5)利用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300mL/hm2;(6)利用30%的爱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25~300mL/hm2。上述药剂需要按1hm用药量来进行计算,对水量最好不少于450kg/hm2,要做到搅拌均匀后喷雾。此外,喷雾时田间最好为浅水层,要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连续防治2~3次,以提高药效。
2.3.2稻瘟病
稻瘟病的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当其在破口期前7~10d,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通过利用10%的闻曲令(井冈·腊芽菌)悬浮剂1500mL/hm2;(2)采用16%的井·酮·三环唑(金谷丰)可湿性粉剂1875g/hm2进行防治;(3)用20%的井·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l800g/hm2。值得注意到是,一定要均匀喷雾,要每间隔7d后再用药1次,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防治稻瘟病了。
2.4重视对水肥环节的管理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
3.结论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山东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济宁市农业发展对于带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成为了济宁市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上文所述中可知,农作物产量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对农田的水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此外还要注意对田地的杂草进行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2]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关键词】绿色生产;农业种植技术;技术推广
绿色农业生产一词由来已久,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之所以要大力推广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是因为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产业的相应变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产品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人类社会顺利进行关键。农产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保证产量与质量并存,人们不用再担心产品安全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矛盾得到缓解。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能够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农业种植者所付出的各项努力皆是为了能够提升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以便能够通过售卖农业产品来获得较多的收入。农业种植最怕的是产品卖相不好,这样会导致一些购买者在购买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农业产品卖不出去,那么就会造成较大的亏损,种植户也有可能会爆发经济危机。目前社会对农作物需求呈现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在农作物选择上要有所考究,讲究农作物的高品质。没有利用技术的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较差,虽然人们及时采取的措施但是成效却不大,影响后期收益。正确认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基础。采用各项技术后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抵抗力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普通农作物对比,绿色农作物长势良好。
1.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要知道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农产品,人类对农产品的依赖性较强。现在乃至未来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往受技术水平限制或缺乏对化肥农药使用消极后果的认识,农作物存在毒素,向社会输出了毒产品导致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遭到热议,加强食品安全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农业加工材料的安全性达到最高标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在不破坏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这样,食品加工材料为绿色农产品,用料安全才会有绿色安全的食品。
1.3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推广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延长
各类食品加工需要以原料为基础。在食品行业中对原材料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延伸出多种产品。现实中产业链延长是有一定条件的,作为原料的绿色农产品需要源源不断的输送,接着再由食品加工厂进行特殊处理。目前的突出问题在于当前有产业链延长的想法和需要,但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能够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产业链延长这一想法破灭。使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的产量较多,产业链的延长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发展建议
2.1加大绿色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
绿色农作物种植能够保证食品安全,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目前绿色农作物市场并没有饱和,这是因为有很多农业种植户没有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条件,没有意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因此也就没有过多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更没有将该项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农作物种植者首先会考虑市场需求,其次会考虑经济利益。这两点农户所看重的。在进行绿色农作物种植技术宣传时可以带领农户考察市场,让农户明白现在消费者的心理已经出现了变化,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农户置于市场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定位,经考察之后发现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空间极大,会思考虽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技术应用但是后期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支出,这样以来农户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开始认可这项技术大部分都是农户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知识,存在技术应用难题。之所以没有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因为在技术使用方面一摸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在农产品种植区采用一对一辅导沟通,使得种植户能够掌握种植技术,种植用户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立刻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种植户消除技术应用障碍,解决问题上的弱势看到绿色农业种植上的优势会加大应用力度,强化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在绿色农业中的技术推广中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除了必要的广播以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电视、电脑来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了保证宣传成效不应当进行口头表述,除了定期推送文字消息以外还需要加强图片的运用,更要注意视频的全覆盖。这样以来,能够很好的刺激农户的接受度,将该项技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2搞好试点,逐步推广
在进行宣传时发现大部分农户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这是技术推广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农户还没有接受过这一新兴事物。一个与该技术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来源于所见所得,基于此要做好试点工作,让农户在现实中感受技术的存在,感受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带来的有利影响。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首先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用户切实参与,愿意配合进行技术试点。这样以来种植示范区以及示范基地建立,吸引着其他用户前来观察,在用户认知中绿色农业动作技术确实具有优越性,进而会自觉增强对这一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农业种植;应用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之下,更多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被不断应用到了农业种植活动当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农业种植户自身的农业种植热情。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业种植作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1重要性分析
现代化种植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作物的综合产量。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走进了城市当中,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减少。因此,想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就应该注意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使得农业种植活动效率得到提升。此外,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农业活动增收[1]。在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时,可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方法以及种植原理,也使得农业种植活动的展开与时俱进,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种植户自身的经济收入。
2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光技术的应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其生长不可能离开光合作用,因此,光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作物的生长品质。将农作物种植在大棚中之后,应该科学设置人工光照,要对人工光照的强度进行准确调节,从而使作物生长的光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此外,借助光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这样一来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升了农作物的绿色环保程度,使得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更加经济环保。
2.2生物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很多生物技术被应用到了农业种植活动当中,主要包括无菌培养以及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品质得到了保证[2]。目前已实现农作物的无菌环境人工培养,可以对种植的发育状态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这样也提升了幼苗的综合成活率,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动态调节,预防幼苗枯死。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农业作业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时,也应该注意与农作物生长的实际规律相符合,在对此项技术进行应用的时候要反复进行试验,从而对技术特性有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在农业种植活动中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2021—2023年)
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要求,为确保三年内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围绕重要基因发掘、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种质资源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通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明确不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品种多样性和演化特征,预测今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变化趋势,丰富国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不仅能够防止具有重要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的灭绝,而且通过妥善保存,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因资源,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两次征集,一大批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农家地方品种消失速度加快,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为此,2015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加快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保护携带重要基因的优异资源。
与前两次征集相比,这次普查收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点:一是全面普查与系统调查同步进行、实物收集与信息采集同步进行、普查收集与鉴定入库同步进行。二是制定统一的普查与收集技术规程,广泛采用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等现代技术,科学普查收集资源。三是国家、省、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相关科研单位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四是范围更广,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323个农业县(市、区、旗)。
二、主要目标
全面完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323个农业县(市、区、旗)的普查与征集,以及其中种质资源丰富的679个农业县(市、区、旗)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明确各地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演变趋势,为实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抢救性收集珍贵、稀有、濒危、特有种质资源,新增种质资源10万份以上;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源意识。分年度实现以下目标。
2021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完成剩余的707个农业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200个县(市、区、旗)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2.6万份;完成3.8万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22年,全面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完成剩余的188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1.8万份;完成2.6万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2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完成1.8万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普查、征集、收集种质资源及相关信息纳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有序开放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对主要农业县(市、区、旗)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每县(市、区、旗)征集当地古老、珍稀农作物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20—30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源征集表》。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在普查基础上,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农业县(市、区、旗)进行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每县(市、区、旗)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农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80—100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源调查表》。
(三)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8.2万份。
(四)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编写种质资源目录和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图集等技术报告,有序开放共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
四、实施期限与范围
(一)实施期限。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
(二)实施范围。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组织开展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及已收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等工作。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宁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持续做好已收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工作,查遗补漏,确保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全面收官。
五、进度安排
2021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2022年,全面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202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21年
全面完成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云南、西藏、甘肃等9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07个农业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与征集,新增资源7000份。
完成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1.9万份。
全面完成北京、天津、上海、宁夏4个自治区(直辖市)种质资源鉴定入库工作。湖北、湖南、重庆、广西4省(自治区、直辖市)查遗补漏,完成收官工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6省加快推进收尾工作,开展考核验收。
对前几年已征集收集的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2020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二)2022年
完成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1.8万份。
完成北京、天津、河北、安徽、四川、西藏、陕西7省(自治区、直辖市)考核验收。
对上年度征集收集的2.6万份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
特色资源田间展示与宣传。对征集收集的珍贵地方品种和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种质资源进行田间展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宣传种质资源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古老地方品种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源意识。2021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三)2023年
完成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河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核验收。
对上年度征集收集的1.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
继续开展特色资源田间展示与宣传。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和2022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六、组织运行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见附件2-2)和技术专家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日常管理、技术支撑和服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编制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等相关技术规范和培训教材,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并参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征集、调查收集;编制种质资源目录,妥善入库(圃)保存;建立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编制行动进展报告,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技术专家组成员名单以及相关技术性材料另行印发。
(二)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普查与收集专业培训,推动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等有序开展。
(三)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承担本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和征集。组织普查人员对辖区内的种质资源进行普查,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征集的种质资源统一送交至本省农业农村部门指定单位。
(四)省级农业科学院。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下,具体承担本辖区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妥善保存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开展繁殖、鉴定、评价,并将鉴定结果和种质资源提交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圃)。
(五)部属科研单位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根据各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类别和普查收集工作的实际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要积极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收集工作。中国科学院、各有关农业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要积极参与普查收集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组建普查与收集专业队伍。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县级农业农村局组建普查工作组,指导省级农业科学院组建系统调查工作组,分别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
(二)开展技术培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分区域、分省份组织举办普查与征集培训、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解读,文献资料查阅、资源分类、信息采集、数据填报、资源征集收集、调查点遴选、仪器设备使用、资源评估与保存,以及如何与农户座谈交流等。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三)加强工作调度。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通过中期检查、年终总结和随机检查等方式,对各地执行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调度,确保稳步推进、顺利实施。
(四)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媒体跟踪报道,宣传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成果,提升全社会参与保护种质资源的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技术规范、系列表格和相应培训材料可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官方网站(cgrchina.cn/)下载。
附件:2-1.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路线图
2-2.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成员名单
附件2-1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实施路线图
附件2-2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
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钱 前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副主任:刘录祥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所长
李立会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资源中心主任
孙 雯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一级主任科员
成 员:顿宝庆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综合办公室主任
鲁玉清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科研处副处长
方 沩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资源中心副主任
高爱农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一种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它以农作物产量与影响产量的气象灾害因子的计量关系为基础,将农作物气象灾害损失指数化,当指数达到规定的保险赔偿数值程度(触发值)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额度标准的赔偿。WorldBank(2007)在“在低收入国家指数保险抵御天气风险”报告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实施气象指数保险需要4个步骤,归纳起来就是确定气象风险、量化气象产量、保险合同定价、产品推广普及。就农作物干旱指数保险产品实施的技术难度和重要性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量化天气产量和保险合同定价,二者包括前后相连的7个步骤或内容,即估算农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值,测算农作物水分缺失的减产量,建立农作物气象产量与缺水量的相关关系,确定农作物生育期缺水减产临界值,构造降雨因子产量波动模型,建立降雨量赔付指数模型,计算纯保费率。
(一)估算农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值农作物需水量估算需利用作物系数法。其中,ETC是指估算的农作物需水量值(mm),ET0是指农作物腾发量(mm),KC是指作物系数,可以借助已有资料所记载的某个试验区域得到KC值,然后估算其平均值。关于ET0的计算方法,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推荐用FAO56-PM方法。我国学者徐俊增等(2010)在分析实测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基础上,评价了目前的11种日ET0计算方法。结果表明,FAO56-PM方法与实测值最接近,本文也建议采用FAO56-PM方法的Penman-Monteith公式进行ET0的计算。不过,由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是农作物日腾发量(mm),所以需将计算出的农作物日ET0值逐日合计为农作物生育期(或者某个重要阶段)的ET0值,然后根据(1)式计算出农作物生育期(或者某个重要阶段)的需水量ETC。由于各农作物生育期时间长短、气候条件各异,因而各阶段需水量有很大不同,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需要关注需水量最多的阶段,如小麦、玉米、水稻需水量最多的阶段是抽穗至成熟期,即灌浆阶段。
(二)农作物水分缺失减产量的确定王素艳等(2003)通过气候生产潜力的逐步订正法,分离出水分对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经水分订正后得到的气候生产潜力则表示水分对农作物最高产量的影响,若水分不足,则反映干旱对气候生产潜力所引起的减产。本文将采用逐步订正法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其计算顺序与内容为:第一步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是假设农作物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水分、养分等)都处于最适宜、最协调状态条件下,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而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叫作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假定光合生产潜力:Y1=F(Q),Q为太阳总辐射。第二步计算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Y2是在最优质的土壤条件及其最佳管理方式下,水、肥充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仅由当地光温条件所决定的农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假定光温生产潜力:Y2=Y1•F(T),T为温度,理论上F(T)最大为1。第三步计算水分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是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乘以水分修正系数完成的。水分有效利用状况由降水和蒸发对比所决定,当降水和蒸发与作物生长需水过程完全匹配时,则水分生产潜力最高。推理可得水分生产潜力:Y3=Y2•F(W)•Ky,其中,W为水分,Ky为水分—产量反映系数(产量对水分的反应系数)。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还包括相对湿度、风速等,鉴于它们对水分生产潜力影响不大,对农作物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影响也不大,所以本文不再对包含相对湿度、风速的生产潜力进行研究。
(三)确立农作物缺水量与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农作物生育期的缺水必然会引起产量的减少,确立气象产量与缺水量的计量关系是农作物干旱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关键步骤。第一,以Pr表示实际降雨量,以Pl表示缺水量,ETC是前文提到的农作物需水量值,由于ETC设计中已含有“土壤热通量”变量,因此这里暂不考虑土壤有效底墒的作用。若不考虑土壤有效底墒的作用,则表达缺水量的等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这里对作物趋势产量预算与计算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在以往趋势产量预测与计算时,由于个别年份农作物产量的缺失及数据的非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等问题,若直接应用回归分析往往会导致“伪回归”现象,致使分析的结论无效。不过,运用协整检验能验证单整阶相同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选取的变量是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这种检验方法能提高趋势产量模型的精准度。因此,本文在对作物趋势产量预算与计算方法上进行了优化与创新,也就是对历年农作物年产量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并运用最佳准则函数定阶法即AIC准则(或相关性检验)确定模型的阶数p、q。运用构建的模型进行估计和预测产量,然后确定最佳模型。针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协整性检验,得出模型的具体数值,然后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确定农作物生育期缺水减产临界值确定农作物生育期缺水减产临界点的目的是确定气象干旱保险指数保险产品赔付的触发值。不同农作物的生育期根据需水量可划分不同阶段,例如北方冬小麦的生育期T可划分为播种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等4个阶段。不同生育期内缺水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可用Fisher.R.A积分回归模型来表示。
(五)构造降水因子产量波动模型对于一般的单产波动模型,分为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就是首先假定单产波动模型的分布函数形式,然后利用数据拟合估算出该分布函数的参数,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非参数模型方法的运用在近两年的研究中有所增多,但是在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中,非参数模型运用一直很少。究其原因,天气指数的系统特征和动态特征都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且其概率分布大多数拟合于特定的参数分布模型,不适合非参数模型,这也是国内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究中非参数模型运用不成熟的体现。因此,本研究采用参数模型来构造降水因子产量波动模型。本文采用Sherrick(2004)确定最优模型的方法:先用矩比率图作为模型选择的粗略标准,然后结合AD检验选择最优模型。
(六)建立降雨量赔付指数模型本部分是建立预定触发值和保险赔付额的量化关系。根据步骤(4)划定的生育期降雨量考察阶段,将农作物某个生长阶段需水量值设定为y,同时令y''''w=Yw/Yt,针对需水量y,可以将降雨量yi根据降水多少在0与y之间分为多种情况。
(七)计算纯保费率目前,农业保险纯费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经验费率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推导法。这两种方法理论上各有优缺点,其中经验费率法是利用“收支平衡”的原理,体现了对价交换原则,它是依据个体或地区的历史损失数据进行费率核算,将个体或地区历史损失率的平均值作为当年损失率预测的一种费率厘定方法。经验费率法可以提高费率厘定的精确性,适用于长期性、完整性、高质量的历史数据。单产分布模型推导法则是基于统计学和概率论,通过对某地区或个体作物单产波动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定来进行费率厘定,该方法理论严谨,数学推理性强,适用于没有“高质量”历史数据的情况。由于目前我国单产历史数据质量不高、且连续性不够,所以本文采用单产模型推导法。对农作物的单产分布模型可从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分别进行确定,然后从中设计较优的农作物单产分布模型。本文对参数方法主要运用正态分布、偏态分布、正态化Logistic分布、Weibull分布进行参数估计,非参数方法主要选择比较流行的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对参数进行估计。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在的农业保险产品是保成本,由于保障水平低,保成本的农业保险已经遇到了市场需求的挑战,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引入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由保成本转向保产量。通常情况下,要对纯保费进行风险修正,修正的方法多采用夏普比率法,即根据历史赔付的方差来估计附加保费。此估计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赔付款有极大概率会落在“赔付预期”及其往上一个“标准差”之间(即最高可能赔付),承保人决定投保人为此应该付出标准差的小部分为附加保费。
二、结语
关键词: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农业生产;现代农业;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28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在农作物发育过程中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很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在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耕地是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的重要保障,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中养分分解,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深厚的耕层,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农作物的良好生长。本文首先介绍深耕深松技术的实质,而后总结深耕深松的重要作用。
1机械化深耕深松的实质
机械化深耕深松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增产技术措施,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解决的正是土地结构的问题。机械深耕的技术实质是用机械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其作用和效果是: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土壤三相比例(固、液、气)关系;翻埋肥料,促进土壤熟化,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害。深松是指超过一般耕作层厚度的松土。机械深松的技术实质是用机耕松碎土壤而不翻土、不乱土层。通过深松土,可在保持原土层不乱的情况下,调节土壤三相比例,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
2机械化深耕深松的重要作用
机械化深耕深松可以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通过深耕深松可以科学除草,防治病虫害,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为农作物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
2.1机械化技术深耕深松增加了土壤水土蓄水保墒能力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的实施能够实现不翻土的耕地作业,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在不打乱原有的土层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机械化进行土壤松动,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和发育。
在对农作物土壤进行耕作层测定过程中,耕作层的厚度是10~15厘米,手扶机的耕作层厚度是15~18厘米,通过利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能够将土壤耕作层厚度加深,其耕作层的厚度可以达到21~26厘米,这样就能够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更有利于农作物的良好成长和发育,有效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通过采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后,整个土壤结构的蓄水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期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强,比以往的土壤含水率发生了明显增高,比常规的机械化耕地的土壤含水率提高2.2%,比畜牧耕地的土壤含水率提高3.1%。
2.2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可以科学除草、防治病虫害,有利于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
土壤深耕深松机械化处理后,土壤的病毒和虫害等都能够充分地暴露出来,将这些害虫翻在地面上后,害虫的天敌就能够轻易地找到害虫,从而消灭害虫,达到对土壤的保护。再加上地面阳光的照射,能够使得土壤中的很多害虫在被翻到地面上后,达到很好的消毒灭虫效果,因此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对于保护土壤层物理结构,进行科学的除草和灭虫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并且通过机械化深耕深松除草乃至防治病虫害,也避免了后期药剂治疗给土地和作物带来的负担,同时也节省了农民开支。
2.3机械化深耕深松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耕作深度,为农作物根系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耕作深度。以小麦为例,它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一般0~2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总根量的60%~70%,20~4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占20%~30%,40厘米以下土层内的根系占10%。高产小麦的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厘米。用畜力步犁耕地,犁底不平,耕作深度一般只有12厘米左右,而且不能很好地翻土。小型拖拉机带单铧或双铧犁耕地,耕作质量虽然比畜力步犁好,但耕深一般也只有14~16厘米。长此以往,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很难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土壤的要求,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为此,大力提倡和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整地技术,对广大农业区特别是以人畜力和小型拖拉机为主要耕作动力的农业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在利用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它能够实现对土壤耕作层结构的良好改善,同时对于土壤层结构进行很好的重新改良,实现了土壤耕作层结构的良好改善,使得土壤的缝隙度、疏松度、透气性能都明显的增强,同时也对土壤结构进行了科学的除草和灭虫处理,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化耕作和畜牧耕作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将土壤水分和养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了农作物的良好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强,从而达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发育,进一步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其技术改良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改进其应用方法和技术,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孙啸萍,陈新华,唐义锋. 全方位机械化深松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 农业机械,2003,(06).
关键词:农业;种子;高产;栽培
化隆县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涉及小麦、油菜、青稞、玉米、马铃薯等,其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种植的产量,也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近年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农业种子高产培育技术的研究,旨在通过培育高产的种子,让农业种植的产量不断提升,从而让青海地区的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1影响种子产量的若干因素在整个农业种植产业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业种植者认识
到农业种子选择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际的影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调查研究总结出,影响种子产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种植密度。在很多农业种植者的观念里,他们认识在单位面积中种植的种子数目越多,其收获的产量则越高。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大种植密度。为了确保产量真正的提升,则必须让农业种植者明白,只有合适的种植密度才能切实的确保单位面积的产量达标,过高的种植密度不仅不能提高产量,有时还会降低产量。第二,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种类和时机是否合理。不同的农作物种子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肥料不同,其施肥的时机也不尽相同。但是农业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多种农作物同时施相同的肥料,这种施肥方式,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种子的损伤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第三,灌溉问题。在青海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多方面影响,灌溉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普及,这就需要在选种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一因素,让灌溉尽可能小的影响农作物生长。
2农业种子高产培育技术
2.1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种植
不同的农作物其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光照、气候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农业产量的提升,首要任务是要因地制宜做好农业种植工作。有关农业种子选择有三方面。第一,要让农业种植者明白小麦、青稞、土豆等农作物在种植的时候所合适的最佳土壤,这样农业种植者可根据自家不同的土壤环境,去做最佳的安排,既可以保证土地不被荒废,又可以保证自己家的土地能够达到种植的最佳产量。第二,需要让农业种植者明白不同地区的土壤酸碱度、营养成分等,更加了解自己的土地,不仅在播种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种子,同时也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及时施肥,从而全方位地保证农作物产量提高。第三,让农业种植者了解相关的农业技术,再结合自己的种植习惯开展种植,不仅可以确保整个种植过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又可以达到高产量。
2.2做好土地处理工作
土壤是农业种子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长环境,要想农业种子种在土壤中达到良好的产量,做好土地的处理工作十分必要。首先,需要对种植种子的区域做出选择,评估这片区域是否适合种植这种农作物。然后,需要对土壤环境进行土质、酸碱度以及肥力的检验,如果其各方面的条件都可以达标,则可开展农业种植,如果某一方面的条件还存在欠缺,则需要通过整地、翻耕、施肥等方式,让整个土壤环境达到最佳。在最佳的土壤环境下开展农业种植,一方面有利于种子的初期发芽率提高,同时也可以保证种子整个生长周期长势良好。最后,土壤的整地和翻耕工作,是每一次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都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土壤不产生板结,同时,也能保证土壤的吸排水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这一工作还有助于部分病虫害的防治。
2.3科学施肥
多年的农业种植现状显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施肥既能保证种植产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土壤环境的快速恢复。因此,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做好科学施肥工作必不可少。农业种植者一方面需要对市场流通的肥料进行学习与研究,充分掌握不同肥料的功效和其适宜的种子类型以及土壤类型,有助于农业种植者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选择最合适的肥料,保证农作物在合适的肥料的促进下达到高产量,同时也让农业种植者在这一方面的投资效果达到最佳。另一方面,农业种植者还需充分了解不同农作物施肥的时机,正确把握施肥时机,保证肥料达到真正地促进产量的作用,同时也确保肥料的效力不产生浪费。
2.4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