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第1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和研究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3]张保民.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9-10.

第2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锦州;光伏产业;双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75-01

1 引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光伏产业发展达到顶峰。2012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受欧债危机、政府削减补贴、海外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持续陷入低迷。美国“双反”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对中国光伏行业产生巨大负面冲击。继美国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后,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诉讼。从6月6日起,欧盟开始向我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尽管初裁结果好于预期,但仍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 双反危机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1 锦州光伏产业现状及特点

锦州现有光伏企业34家,光伏产业链已经延伸由单一的单晶硅发展到多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产品应用、配套产品、光伏电站建设等全产业链。光伏产品的生产能力为:除硼多晶硅材料4000吨、多晶硅材料200吨、多晶铸锭20兆瓦、单晶硅1吉瓦、硅片600兆瓦、太阳能电池300兆瓦、组件250兆瓦,产值由2009年的48亿元增至2012年底的145亿元。

锦州光伏产业存在以下特点:

(1)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

锦州光伏产业与长三角一带光伏产业相比,起步较晚,产量、产值都远远落后于南方其他地区光伏产业。尽管产业链已延伸至整个产业,但是总体规模仍以中下游产品为主,目前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多晶硅的提纯,并拥有自主的技术优势。

(2)两头在外,发展受制于人。

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锦州光伏产业也是如此。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到国外的市场。

2.2 “双反”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012年以来,锦州光伏企业受欧美“双反”及价格下降影响,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受国内外光伏市场形势的影响,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削减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支持,造成锦州市已开工建设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极大影响项目竣工投产和正常运营。另外,国际光伏市场低迷,国内光伏企业亏损严重,部分光伏企业处于破产和倒闭的边缘,致使光伏企业扩产和投资欲望锐减,光伏产业招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 锦州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3.1 政府扶持引导

3.1.1 “区别对待”,重点扶持优势项目

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的战略,同时光伏产业投入高,能在短期内创造高额的GDP,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政绩出发,开始大力扶植光伏产业。然而,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性的政策鼓励,在把光伏产业推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继续引领产业在市场竞争找对方向。

这次因“双反”而起的至上到下的反思和调整或许对我国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起到更深远的指导作用。国家陆续出台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并引导光伏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应转变思路,对光伏产业的救助扶持应该更具倾向性。主要投在较为薄弱的两端,对中间过剩的环节应该给予充分竞争的空间,让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企业应“区别对待”,对底子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对技术差、决策严重失误、有企业家掏空企业现象的,救助一律“免谈”。

3.1.2 打开国内市场,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

2013年1月7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为挽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已经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拓光伏企业国内市场。

锦州市政府在2012年已经制定了《锦州市分布式光伏电站节能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住建部决定将锦州作为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的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在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受海外市场冲击的背景下,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不仅能够拉动锦州光伏产业发展,提高锦州对外形象,同时,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也将成为锦州绿色生态建设的亮点。

3.2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3.2.1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通过此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锦州光伏企业必须意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是应对此次“双反”的根本举措。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于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目前,锦州光伏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搭建,由研发、检测、光伏研究院、创业辅导四部分组成。研发平台由锦州市部分高校和光伏企业联合组建,检测平台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光伏产品监督检验中心,企业应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科技人员,增加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加快研发进度,尽快实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欧美的全面超越,另一方面,也要大胆采用国内的工艺和设备。这样的话,即便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即便美国坚持双反,锦州光伏产业依然能够摆脱对欧美市场与技术的依赖,摆脱其贸易壁垒。

3.2.2 进行技术革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

除了在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环节进行自主创新外,锦州光伏企业还应将传统产业的制造优势,转移到光伏产业的制造系统中来。利用锦州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机械电子业的传统优势,提高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当前产业低迷形势下,锦州光伏企业应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产业集聚的步伐,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的再创新;充分利用产能优势,加快发展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等生产项目,更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3 开辟新兴市场

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使海外市场布满荆棘,市场萎缩。因此,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最强烈的呼声。2011年我国实施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就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能源局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装机最低达到21GW的目标。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10GW,重点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城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公共设施等建筑屋顶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规划》的出台,是国家从战略层面通过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来消耗光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过剩产能,这必将有利于缓解光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规划》打开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想象空间,锦州光伏企业应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利用目前国家出台的鼓励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开拓国内市场。

此外,锦州光伏企业应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加大了开拓国外其他新兴市场的力度,扩大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等潜在的市场。

4 结语

光伏产业经历2012年的遭遇,加速了光伏产业的洗牌。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借此机会使产业回归理性,并且借机开拓国内市场,打破产业“两头在外”的束缚,更有利于日后的发展。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以上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保持现有光伏企业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坚定信心,转变思路,促进锦州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INDUSTRY).

[2]李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第3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型产业;形成需求;基础条件;形成路径;光伏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对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的是战略性和新兴性特征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战略性”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是国家层面。基于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产业,需要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针。第二是区域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就业能力。而“新兴性”特征是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区别,是指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所以一旦形成规模,就不能再称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起引领带动作用,是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和“新兴性”缺一不可。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求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需要在未来能够对经济社会全局起引领带动作用。曾丹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区域需求”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的因素。米慧蓉和田泽永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因素。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

1.国家战略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战略调整要求。总体来讲,国家战略需求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即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技术突破为前提,而技术突破是产业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缩小与世界先进产业差距的重要因素。第三,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满足国家对于清洁生产的需求,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

2.区域发展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还需要满足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其次,产业的培育要能够给区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区域社会稳定性,构建和谐社会;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增加区域的招商引资率,辐射周边产业,起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与外部经济接轨的作用。

三、区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区域呈均质化发展,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和无序化竞争。曾志泽提出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包括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力量趋于分散、政策环境亟待完善三个方面。李朴民认为,各地要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具优势条件、能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防止出现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

一个区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考虑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点: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技术基础考虑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已经具备了产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产业基础指的是产业的发展是否已经有相关产业支持或由于技术问题而没有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现存产业的支持;资源条件是产业在区域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政策环境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政策有利于淘汰破坏环境的产业和保护节能环保产业。所以,一个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的优势因素,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科技元素,使产业形成“新老融合式”发展;另一种是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直接孕育催生出新兴产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模型,见图1。

1.“新老融合式”发展

“新老融合式”发展指的是区域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重大技术突破,淘汰落后产能,部分或全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产业仍是以制造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的状态,存在产品质量低、能耗高等问题。这些产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重新引领经济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新老融合式”发展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方式。

2.“全新式”发展

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全新的产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外一种重要路径。每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突破,均能导致产业的发展变化,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依托于现有的产业而应用于生产中。“全新式”的产业发展是指以现有的低水平周边产业为基础,通过掌握产业核心技术而大力发展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完全独立于现存产业之外的全新产业。低水平周边产业在我国主要是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处于价值链最底层的制造业,这种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浪费高,利润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所以,我国只有加大研发力度,掌握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取胜。

五、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机制模型举例:光伏产业

2012年1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重大技术突破

2001年随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实现,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薄膜光伏电池的研究有助于减少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其中,2002年施正荣博士在国内投产的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开启了光伏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之路。同时国内不断加大对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2.光伏产业的形成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要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支持,还需要同时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1)国家战略需求。在世界对于能源需求不断迫切的背景下,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和最安全的能源,是发达国家着手能源革命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太阳能转化为基础的光伏产业,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它的发展符合我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满足国际市场对于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要求。(2)区域发展需求。光伏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和产业带动能力,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突破口。同时其强大的周边辐射能力可以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促进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3.区域培育光伏产业的基础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四个因素。第一,技术基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投产运用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光伏产业获得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基础。虽然光伏产业早在20世纪发达国家就有研究和开发,但我国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在21世纪初,且没有一定的已经存在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第三,资源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更是主要原材料冶金硅的重要产地。2012年全年工业硅的产量高达113吨,居世界首位。第四,政策环境。从国际看,欧洲国家一直对太阳能产业实行补贴政策,如德国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法》等。从国内看,国家分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文件,有利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所以,综合相关分析,光伏产业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条件。虽然我国的光伏产业遭遇了内外压力,但这些都是产业蓬勃壮大的必经之路。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双重支持下,必会渡过难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政策环境的支持。自从国家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把与新兴产业沾边的产业都称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一无所知,最终导致产业的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到最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0-10-18.

[2]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米慧蓉,田泽永.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2(34).

[4]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03).

[5]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07).

第4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光伏产业 福建

一、福建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2007年4月起,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太阳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7-2009》,《福建省新能源振兴实施方案》。这些文件包括推进公共应用,奖励自主创新,推广ED和光伏产品,对产业实行优惠的财税和用电政策,鼓励优先采用省内生产的LED和光伏产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福建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形成矿山开采、粗晶冶炼、精制提纯、晶体制作、硅片切割、扩散印刷、组件封装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约200亿元,其中LED外延片和芯片产能占全国50%以上。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漳州云霄、龙岩永定、泉州晋江和南安、莆田城厢等光电园区。

工业硅。福建硅矿资源丰富,产量约占全国的9.4%,世界的6.7%,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品位,纯度最高的矿区之一,这为当地较低成本获取多晶硅原材料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福建省的硅石资源丰富、品位高;而且小水电站遍布全省各区,由于丰水季节电价较低有利于与硅矿资源配套,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福建省的初级硅提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目前省内硅材料生产企业多集中在硅石资源与水电资源相对丰富且配套的山区县,尤以三明、龙岩地区为主。2010年福建有各类工业硅冶炼企业40多家,工业硅年产量约10.85万吨,产能20余万吨,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硅生产地。

多晶硅材料。目前,福建省还不能规模化生产太阳能级硅材料,均由省外国外采购。2010年福建多晶硅产量614吨,仅占全国的0.14%,世界的0.04%。福建的企业、科研单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一直在探索采用物理冶金法从工业硅中提取高纯度硅相关技术。长期以来福建多晶硅提纯技术落后,2012年8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承担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关键技术研发及检测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成果已在福建亿田硅业有限公司获得应用,大规模产业化在即。

太阳能电池制造。福建晶硅电池目前不具备规模生产能力,但非晶硅薄膜电池有优势,南安市三晶电力阳光有限公司,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台资企业创辉,金宝利公司等一批光伏电池企业先后建成投产,2009年福建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500兆瓦。福建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建设已进入,企业超150家,产值超100亿元。全省12个专业产业园区,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及云霄,华安,长汀等地,区域性光电产业聚集效应显现。福建光伏产业链正逐步完善,发展规模也跃居全国前列。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光伏产业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上游有多晶硅生产企业、硅片生产商,中下游则有阳光大地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自2011年以来,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光伏市场需求下降,这对福建光伏产业造成重创。在困境面前,只有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光伏产业才有可能得以突破重围,健康发展。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今天,人们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今后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能源的主体。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资源丰富,且不会枯竭,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过程不耗水,光伏电站建设不受水资源制约,可以在任何空闲土地上、特别是可以在沙漠土地上建设光伏电站。其次是光伏电池安装建设简单,装机规模灵活,运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旷场地进行建设,也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建设,几乎不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提到至2015年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新增太阳能热水器40万平方米,2015年累计保有量达100万平方米。太阳光伏制造业方面到2015年福建省要实现LED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产值达600亿元。但欧债危机及美国的光伏电池“双反”案件势对福建省这一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加快启动国内市场,才能走出困境。

太阳能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用途广泛。福建海岸线长、岛屿多,太阳能可供应岛上居民用电和渔民出海打鱼使用。城乡公交亭使用太阳能的棚顶,既能遮风避雨,又能充电照明。太阳能还可用于农村灌溉用电,解决景区、偏僻农村用电难,也可用于城市夜景工程,既经济又省力。

2011年我国光伏安装量达到2.2吉瓦,首次突破吉瓦级,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安装国。从资源优势、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产业基础等各方面来看,我国都已具备了加快启动光伏市场的条件基础。而迫切需要生产生活用电并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农村市场,则成为光伏内需的新增长点。

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及发电成本大幅下降。2008年,国家批准的4个上网的光伏系统上网电价是4元/ k W h。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底和2009年初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使光伏电站建设的初始投资大大减少。2009年3月,国家能源局启动的特许权招标结果,产生了1.0928元/kWh的上网电价,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不像早些年那样高不可攀。并网型地面光伏系统和附加在建筑物屋顶的光伏系统初始投资已经下降为2万~2.5万元/ k W p,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上网电价已经接近1元/kWh。离网系统的初始投资,也已经下降到约4.5万~5.5万元/kWp。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供应两大应用领域,一是电站建设与商业供电,一是居民消费品及照明应用。目前电池组件价格的下跌总体有利于下游应用产业降低成本,增强其产品竞争力,延展应用领域等。太阳能电站发电成本目前已降至每千瓦时0.8元,预计未来仍将持续下降。虽然与煤电0.2至0.3元的发电成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从环境成本及成本趋势等综合分析,太阳能发电已日趋现实。一旦通过提高太阳能转换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中国光伏业将彻底完成从政府补贴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整个行业才能迎来变革式的大发展。

三、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同国外相比在总体生产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福建没有高纯多晶企业,光伏应用市场弱小,即外销工业硅――购进高纯多晶及电池片――外销电池组及太阳能产品(太阳能灯及工艺品),市场、原料均高度以来外部,市场风险大。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而产业链的发展与产业前景关系密切。其主要表现以及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 、生产数量巨大,国内消费较小。虽然现在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厂的生产能力较大,但其成品主要出口,国内的需求并不是很大,这就势必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同时也就制约了光伏行业的发展。福建的光伏应用市场。我国生产的太阳电池连续5年96%以上出口,国内安装量不足2%~4%。2009年我国当年安装量约占全球2.2%,累计安装量只占到1%左右。目前省内光伏应用产品基本是太阳能灯系列,以外销为主。

2、 主要材料需进口。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板,而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为晶体硅,在目前就技术而言,我国的硅生产能力虽然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大多数还是需要进口,然而成品加工完毕以后又大多数出口,这就造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和应用市场发展出现极大的不平衡,极大严重阻碍我国光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外对光伏行业的一系列政策等都会给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带来直接影响;

3、 光伏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相比国外而言,我国的光伏技术比较之后,另外,虽然国家近几年的投入资金研发的力度比较大,但是总体比国外还相差甚远。再者,在国内对光伏行业的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国内大学中开设与之相关专业的本科学校共计两所。这就造成了相关的专业人员的短缺,从技术方面极大地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四、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资源日趋匮乏,可再生能源逐步为人所重视的今天,光伏产业前景依然被看好,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那么,靠什么来复兴光伏产业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扶植,这就相应的给光伏发电企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对于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随着2014年1月23美国第二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光伏市场的状况将难以持续,政府必须着力扩大我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光伏发电势在必行,国内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2011年我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20×104kW,仅为欧盟新增容量的1/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太阳能发电上网发电的比例较低,除了技术水平因素外,太阳能发电并网消纳不足更多是体制原因,是体制性过剩。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无疑具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增量大,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太阳能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广泛,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阳能资源,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应该采取与用户用电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光伏系统,低电压接入配电网,实现就近开发就近利用,不应该集中建设大型光伏发电,以远距离高压输电方式利用,或者说至少在近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

2.推进行业兼并整合

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必须经历行业整合,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政府应该拯救光伏行业,施以必要“援手”维持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地位,不能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使其受挫。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维持领先地位是使我国在新能源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同时一些龙头光伏企业已经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已经影响到银行贷款、当地就业、地方税收等方方面面,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必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受损、失业增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过,“救市”不是救企业,而是救行业,政府应该在光伏企业整合过程中,尽量把手从企业当中抽出来,将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决定,只要加强行业指导即可。

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面对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光伏行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通过技术取暖来度过寒冬。光伏发电技术包括光伏电池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光伏电池生产装备、光伏系统集成和建设,以及以光伏发电系统为主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等等,目前这些技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全球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要使我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加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福建省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光伏产业。重点发展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及其关键设备、高光电转换率的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发展太阳能发电、太阳能LED一体化、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离网型太阳能发电模块化产品,支持开发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推进太阳能光伏专用玻璃、电池生产辅助材料、组件封装用相关辅助材料、照明器件等配套产业发展,发展硅锭和硅片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以及封装等光伏制造设备,形成晶硅铸锭、硅片切割、电池组件、光伏发电产品、辅助材料及装备、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产业链,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制造设备省内配套。二是太阳能发电设备。重点支持开发或引进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其中LED500亿元,太阳能光伏600亿元。

4.转变政府补贴方式

光伏发电与常规电力相比经济性较差,目前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要通过优化资金使用,以有限的补贴带动尽可能多的光伏发电,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竞争机制,促进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最终达到可以与常规电力相竞争的水平。近年来推动的“金太阳工程”就是以投资补贴的方式支持用户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应尽快调整新能源产业政策,把政策重点由过去的扶持产业转到培育与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均衡发展。要改变补贴方式放大带动效应。将光伏发电补贴方式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用户端,补贴发电量可避免虚报装机、以次充好,补贴用户端相当于降低了部分销售电价水平,可比补贴发电端效率提高数倍。

参考资料

1、魏政,于冰清:《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3(6)

2、邓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障碍和发展前景》[J].中国能源,2013(1)

第5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一、台湾利用太阳能的自然条件和相关政策

(一)台湾利用太阳能的自然条件

台湾日照量的分布是从东北往西南递增,中南部的台中、嘉义、彰化、云林、台南、高雄日辐射量较高,适合装置较大容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企业使用的大、中型发电系统,以及大型的太阳能电厂;而在北部只适合安装一般住户、机关、学校等自用的小型系统。若以台北和云林作比较,相同的10千瓦太阳能装置系统,在台北一年仅能发电9308度,在云林可扶13359序,两者相荠43.5%。

(二)台湾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

2000年台湾在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一是积极推广并设置示范性太阳能系统,让民众熟悉太阳能发电;二是加强台湾离岛与偏远地区紧急防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置;三是投入研发,发展建筑物整合系统(BIPV),到2025年该系统可达10-12万户。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台湾提出了七大发展策略:扩大内需,提供足够能源;解决多晶硅缺料问题;强化硅晶太阳能电池竞争力;加速整合薄膜太阳能电池;建立亚太地区太阳能模组检测验证服务;开发太阳光电设备;放宽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等。长期的规划包括:太阳能发电量从2010年的21MW(百万瓦,下同)增加到2020年的570MW,到202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MW,2010年-2025年装机容量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443.1%。

台湾为推广利用太阳能,于2006年开始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全额或半额的补助,补助对象分为农业应用、交通设施应用以及大型展示场所等,2010年台湾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补助金额达到4.35亿元新台币(下同)。另外,根据2009年4月通过的台湾“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规定,今后每年对太阳能电价的补贴将依照相关因素适时修改。例如,2010年台湾能源部门公布了“再生能源电能收购作业要点”,即使是接受过补助的发电系统仍可按照2010年的趸购费率计算方式,按每千瓦系统补助比例办理20年的电力趸购。

通过这些政策的扶持,台湾太阳能装置量逐年增加,目前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方案包括阳光屋顶、阳光电城、光电经典建筑、偏远离岛紧急防灾,以及尚在规划中的阳光社区、太阳光电与农业安装应用,以及公共工程安装太阳光伏系统。

现阶段台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还是以示范计划为主,主要分为两类,大型装置与中小型装置各占一半,一般住宅、机关、学校和企业使用的是中小型系统;另一类是企业装置的大型系统(100千瓦以上)。约1MW的装置在台湾仅有四个:台中的太阳能发电厂1.5MW、台电兴达太阳能发电厂0.95MW、核能所高聚光太阳能发电厂1.05MW,以及高雄BIPV建筑1MW。正在兴建的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系统是2010年2月动工的台电永安4.6MW太阳能电厂。

二、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所谓的光伏即光生伏特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这种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这是目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佳方式。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硅片的生产,中游太阳能电池制造及模组的封装,以及下游光电系统安装及光电转换器的生产。从产业特性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游硅片的生产是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硅片的成本约占太阳能电池总生产成本的60%,占并网发电系统成本的30%。但目前高纯度硅的合成、精制、提纯仍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的少数几家大厂手里,硅片的产量和成本是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中游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和下游的光电转换器的生产,技术已十分成熟,产业进入门槛不高,但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

(一)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生产规模

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时间很短,台湾最早量产太阳能电池的厂家茂迪,2000年才开始大规模投产太阳能电池。直到2005年台湾出台相关扶持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之后,在政策和市场的促进下,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以来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值增长迅猛。2004年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总产值只有34.74亿元,2006年产值就达到70亿元,占全球光伏产业总产值的1%,2008年整体产值已猛增至800亿元以上,到2010年产值已达1872亿元,占到全球产值的3%。2006年--2010年这5年间,整体产值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1.11%。据台湾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PIDA)预估,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2011年产值将扩大至2531亿元,2010年-2015年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仍将有28.84%的高增长。

台湾太阳能光伏总产量的七成是中游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及模组封装。根据台湾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的统计,2001年太阳能电池及模组的产量仅有4MW,全球占有率仅1%。2005年在政策的扶持及全球市场的促进下,岛内已有8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产量达88MW;2006年生产线增加到14条,年产量达170MW,全球市场占有率为6.4%,跻身全球第五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地。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3400MW,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14%,仅次于中国大陆,位居全球第二。目前两岸的太阳能电池出货量占了全球太阳能电池总出口量的62.2%,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出口量最大的地区。据台湾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预估,2011年台湾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6%。

(二)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于2000年,但是直到2010年台湾福聚太阳能企业产出第一炉多晶硅,台湾才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目前产业链上游的硅晶圆生产厂商只有福聚太阳能一家,因此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型,越往中下游生产厂家就越多。

2008年台湾福聚太阳能公司引进欧美成熟的生产技术在屏东建厂,2010年产出台湾第一炉多晶硅。福聚太阳能公司初期产能规划为年产8000吨,第二期规划为1万吨,第三期为2.8万吨。随着台湾太阳能电池产能的扩增,对上游原料多晶硅的需求规模将持续大幅度增长,福聚太阳能的多晶硅产品成功量产后,将部份取代进口产品,成为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关键性原料的供应厂商。

另外,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布局向上游整合,如台塑集团也在六轻五期投资计划书中提出将兴建一座多晶硅材料生产厂,以及一座薄膜太阳电池原料的生产厂。与此同时,部分中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也开始向上游进行垂直整合。2011年3月台湾绿能、茂迪、福聚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三方将在台湾成立一个垂直整合多晶硅、太阳能硅片和太阳能电池制造的一个合资企业。另外一些中下游生产企业如山阳、旭晶、昱晶等也于2010年开始投产多晶硅材料市场。

中游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是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体,其生产规模占到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七成。这些中下游厂家凭借多年来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优势,以及台湾在资讯、通讯及电子科技产业深植的基础及经验,在短短几年内建立起稳固的设计制造技术及国际行销网。2010年台湾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厂商就有54家,其中硅晶类太阳能电池39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有7家,CIGS(非硅晶类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8家。台湾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厂家是茂迪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年产能约1.2GW,第二名是产能900MW的昱晶能源科技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厂商中位列第7位和第9位。

2010年随着全球太阳能电池热潮的出现,台湾诸多生产厂商开始大幅度增资扩产,如2009年茂迪公司并购了美国通用旗下的太阳能模组生产线,进入太阳能模组封装领域,2010年该厂太阳能模组产能增至50MW;昱晶公司在2010年9月投资3.6亿元,将原有产能进一步提升,而且还将兴建一座新厂,投资25亿元安装四条50MW的生产线,2011年第一季已开始运营,届时总产能将超过1GW。据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的产值达到1304亿元,预计2013年整个产业规模有望增加一倍以上。下游的零部件生产和设备安装也随着中上游产业的增长而增长,产业的自制能力由2005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

(三)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

1、台湾聚光型太阳光发电技术。近几年来,在岛内相关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合作努力下,聚光型太阳光电技术有所突破,弗已在岛内推广应用,促进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就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而言,通过聚光光学系统、聚光型太阳电池模组的设计与测试、太阳光追踪器结构设计分析、太阳光追踪控制与系统整合等技术研发工作,培养了岛内太阳光发电领域的人才,进而提升台湾在聚光型太阳光发电的学术研究地位。同时建立了岛内自主的模组检测与验证技术认证体系。

2、台湾太阳能光电生产设备自制能力大幅提升。台湾相关部门通过扶持岛内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进行整线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发,带动岛内其他设备生产企业,除生产已有的单机生产设备外,还加速开发岛内缺乏的生产设备,并进行整线自动化系统整合。如以均豪公司为整线设备的主导企业,整合酸碱蚀刻槽、磷扩散炉、电极网印机、雷射切边机与效率测试机等岛内自制生产设备,结合红外线高温烧结炉等进口设备,以自动化系统整合方式完成整条生产设备,设备自制率已达75%。

3、台湾相关研究机构已在聚光模组制程、太阳光追踪器、电力系统及中控系统等技术领域,掌握先进科技,系统装置容量由5KW发展到7.5KW,平均模组效率由23%提高至25%(目前全球最高模组效率可达27%),太阳光追踪器精度由0.4度提高至0.3度。在聚光模组方面,目前建立的太阳能电池封装技术,焊接孔洞密度低于10%,孔洞宽度小于0.5mm。

4、在技术推广方面,目前台湾相关研究机构在聚光型太阳光发电系统各阶段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已具较高水准,已在聚光模组、模组检测与验证、太阳光追踪装置及中央监控等4项技术领域提出26项发明或新型专利申请,积极协助产业界建立聚光型太阳光发电产业化技术,已结合岛内相关研究单位与产业,有效吸引岛内厂家,形成台湾聚光型太阳光发电的新产业链,岛内已有28家厂商签署协议书,建立了技术移转、技术服务或技术合作平台。目前,岛内已有22家企业投入聚光型太阳能电池、聚光模组、太阳光追踪器及系统整合等领域。

三、台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优势及其存在问题

(一)台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优势

1、技术优势

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是由半导体产业发展而来,而台湾的半导体及光电产业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非常成熟,人才充沛,经验丰富,因此对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而言,产业进入门槛很低,只要通过整厂输入技术,合格率及光电转换效率大多能达较高水准。

2、市场优势

台湾资讯科技国际化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拓展海外市场。太阳能光伏产业受惠于台湾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硅晶圆产业的开发,同时借助资讯科技产业的国际化实力,提高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短期内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

3、集群优势

台湾诸多大型企业纷纷投资太阳能产业,已形成上中下游较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冲击,台湾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厂商多数出现亏损。2010年以来,全球光伏市场回暖,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诸多生产商如茂迪、昱晶等大规模增资扩产,而台湾电子大厂如鸿海、台积电、联电、光宝科、台达电等厂商,也纷纷投资太阳能,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取得更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另外,美国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商机对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大机遇。美国“启动加州太阳能计划”法案,及“加州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将在未10内投入30亿美元补贴住户安装太阳能设施,预计可增加3000MW的太阳能发电,这对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带来机遇。

(二)台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

1、发电成本偏高

一方面台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规模较小,大多在20千瓦以下,导致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模组的转换效率仍较低,相关原料、制程、工事成本却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造成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趋高,降低了实质的经济效益,目前太阳能发电的单位成本仍是一般电价的数倍以上。

2、推广受地域限制

太阳能电池制造工厂及光伏系统安装的占地面积较大,而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仅18%,制造时需加大面板以增加对太阳光吸收,除了部分小型系统可以装置在住宅、机关、工厂的顶楼,大型的系统皆以地面装置为主,因此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厂或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安装需占用较大面积。据调查,台湾具备开发潜能的建筑物约191万栋,以现已安装的系统量推算,所占全台湾建筑物的比例不高于0.1%,因此安装小型系统尚有发展空间。而安装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就必须拥有大面积土地,台湾地狭人稠,系统安装因此受较大限制,这对生产者及使用者而言都是一项负担。

3、原料仍依赖进口

晶硅太阳能电池关键原料是上游的单晶硅或多晶硅,但晶硅原料却控制于少数几家大厂,甚至出现晶硅原料严重缺货的情况,虽然福聚已能量产多晶硅,但现有的产量对台湾太阳能电池企业仍显不足,晶硅原料仍是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4、受制于海外市场

目前台湾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台湾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7%依赖出口。此前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欧洲各国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引起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急剧萎缩,台湾太阳能光伏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虽然2010年之后市场已回暖,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欲持续稳定增长,仍受海外市场的制约。

四、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台湾对太阳能的利用推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利用公共建筑、机关、中小学等单位来进行太阳能系统示范,也鼓励一般民众、私人企业、工厂等通过补助的方式增设太阳能系统。但是,太阳能光伏系统面对的需求就是要以较多的面积来换取发电量,目前除了装置在房屋建筑物顶楼外,地面的大型装置主要是大型发电厂,因此台湾若要快速增加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装置量,修订与放宽相关法规势在必行。许多受限于法规的土地也都具有开发的潜能,如废耕地、休耕地、水产养殖地、公共建设的土地等,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元经济效益或对环境有害的土地,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既可保护环境,又或提供就业。因此在农地、水产养殖地等法规限制上,需做出适当调整以加快推动再生能源的发展。

另外,台湾还有许多地层下陷的区域等经济效益较低或无法使用的土地,而这些土地中有超过一半是集中在日照量较高的区域,包括云林、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地,在这些地方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不仅可以利用这些目前没有效益的土地,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二)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有效保障

太阳能系统安装的初期需要较多的资金,并且资金回报的年限较长,因此在资金来源上,如果能够将金融业纳入其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现有政策的扶持下,发电系统都可以固定的费率保证20年的收购期,因此只要在设置地点作日照量的测量,即可利用装机容量、日照时间、趸购费率估算出年平均收入。按照这样的方式,在有了正式的契约保证收购的前提下,电力可以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安装太阳能的民众或企业以每年的电费收入还贷,让投入的资金尽快获利。

另一方面,由于每年的发电量受到气候影响,可能导致收益不稳定,如果让保险业者参与,通过保险业专业的评估能力,制定标准收入金额,低于标准则由保险业补足差额,高于标准则归保险公司所有,就可以再次确保安装的民众或企业的收入相对稳定,让提供场地以及投资的民众降低风险,提高一般民众对于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意愿,也能更有效落实民众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标。

(三)降低成本

目前降低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提高转换效率。根据研究机构的估算,硅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普遍在14%-16%,若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2.5个百分点,将可节省约12%的成本,因此提高转换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另一类是降低晶圆厚度。过去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晶圆厚度约为240微米,随着技术进步,晶圆的厚度逐渐降低,成本也将随时之下降。因此,研发创新以改造太阳能电池的制程及制造技术,提高转换率以降低成本是当务之急。

(四)提高竞争力

虽然近两年台湾太阳能光伏生产厂商纷纷增资扩产,但产量高、产值低、利润低,显见台湾长期重生产轻研发,基础研发与创新不足,尤其在第二代、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及制造方面已落后,面临国际大厂的竞争。因此,台湾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更需依赖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使产品多样化差异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两岸合作

第6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产业特点;贸易特点;摩擦根源;光伏产品

一、引言

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重要手段。比如,2009年9月在美国颁布的《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动支持先进汽车技术、清洁能源革命、推动健康技术创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英国创造性的推出了“制造业战略”,指出要重点发展生命科学、超低碳汽车、尖端制造业和医药行业。韩国也于2009年1月在《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能源与环境、绿色汽车等22个重点方向。同年的4月日本制定了新增长战略,着重发展医疗与护理、电力汽车、环保型汽车、太阳能发电、文化旅游等产业。而我国更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一二五”规划中指出,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中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计划,到2015年新兴产业的产值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到2020年将达到1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2011年5月,美国国贸委员会指责我国促进本土创新的政策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并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同年11月,美国的商务部展开对中国晶硅光伏电池的“双反”调查。

针对这种现象,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李金桀(2011)指出,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向新兴产业扩展,对策是掌握标准制定权;Pengmei Li、Huiming、Li(2011.7)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新兴产业进行对比,得到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竞争,中国选择战略新兴产业应和发达国家的选择相一致;魏少婷(2013)通过对新兴产业贸易摩擦的实质研究得到新兴产业贸易摩擦实质上是战略性贸易摩擦。

尽管不乏对新兴产业贸易摩擦成因对策的研究文献,但多数研究并没有从产业根源上深究战略新兴产业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因而所提对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认为一个产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该产业贸易摩擦的程度及其协调的难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就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的革命性技术的产业化运用。这种技术只能以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为动力而自主研发,这种产业的成长壮大也只能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完成。因此,本文按照产业特点决定贸易特点和摩擦特点的逻辑思路,寻找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摩擦的出路。

二、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要点之一就是“五大支持政策”,它们分别是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是在更早的时候产生的,所以我国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几乎都存在问题。两种模式截然不同的“待遇”,多少反映了赚快钱、靠补贴仍是光伏产业的主流。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中的一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发展渠道、盈利模式却只有新兴的“形”,而没有新兴的“魂”。

目前我国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普遍存在市场发育程度差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拿光伏产业来说,资料显示,我国光伏产业50% 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而90%以上的市场又在国外,但光伏产业所产生的污染又全部留在了国内。即使国内10%的市场,由于一些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研发能力不足,又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很显然,缺乏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是没有根基的,是没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的,是不能长久的,其成长是受限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该发挥的力量也很难实现和发挥。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是在更早时候产生,因此我国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几乎都有“软肋”。例如,一边是光伏巨头不断加码建下游电站,热火朝天;一边却是分布式光伏雷声大雨点小,死气沉沉。两种模式截然不同的“待遇”,多少反映了赚快钱、靠补贴仍是光伏产业的主流。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中的一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发展渠道、盈利模式却只有新兴的“形”,而没有新兴的“魂”。太阳能产业制造能力中国已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仍依赖国外。我国也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给予培育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的政策支持,以此抢占未来世界新一轮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同时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战略新兴产业贸易摩擦的特点

1.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业特点

(1)发展的同步性

虽然发达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其成效低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进度是微乎其微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是其赶超意识强、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付诸行动。这样使得全世界战略新兴产业几乎处于同一阶段,发展阶段的相近性导致发展战略的相似性。

(2)产业的幼稚性

战略新兴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不但所需的技术处在研发阶段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而且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流程也在探索之中,其产品处在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生产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因而缺乏国际竞争力。

(3)补贴的必然性

由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对科研的高要求、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等,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始阶段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所以政府为了国内新兴产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必须给予企业补贴以使其有足够的进入资金。例如,据《2013年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我国光伏发电享受的补贴不仅包括项目初投资补贴还有以发电量计量的电价补贴。

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点(两头在外、中国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弱、产能过剩)来看,中国新兴产业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快速发展、企业增多,存在严重的复制现象进而导致了产能过剩;但行业处于低水平且竞争力低,在某些重要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但并没有抓住核心技术,这使得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2.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贸易特点

(1)光伏产品出口增长迅猛

表列出了我国近6年以来光伏产品进出口的统计数据,从表中我们看到,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比更是不断递增,说明了我国光伏产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速。关于2012年光伏产品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本文之重点,即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遭到进口国多种形式的救济措施所致。具体原因将在下文中详细表。

(2)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由于我国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位于上端、利润空间巨大的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只占据了利润微薄、资金技术门槛低的产业链中下游。仅仅是把中国作为光伏产品的中转站,从国外进口高技术原材料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国外,即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形式。这样不仅把污染留在国内而且还导致中国所谓的过度出口。我国光伏产业原料进口比例高达90%。

(3)出口地区相对集中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地区相当集中,2012年(图),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国家(地区)主要是欧盟,对欧盟国家(地区)的出口额分别占到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67%。对美国出口占总额的11%,其次是日本占7%,然后是澳大利亚、印度及其他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是6%、2%、7%。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给我国光伏产品的发展带来了不小风险。

3.战略新兴产业的贸易摩擦特点

(1)由政府主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贸易救济措施的采取、摩擦的解决过程中,政府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事关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必然成为一个国家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幼稚性、发展的同时性以及战略的相似性使得该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摩擦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摩擦的有效解决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2)具有长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具有原创性,非贸易所能得到,必须经过长期的自主研发。与此相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也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贸易摩擦和救济措施将长期存在。

(3)以反补贴为主

补贴是政府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也必然成为各国支持国内战略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反补贴措施就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措施。

四、战略新兴产业贸易摩擦根源分析

相关文献普遍认为光伏产品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有:保护相关产业,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政治上的大选压力,中国对外

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秩序混乱、政策措施扭曲、企业应诉抗辩能力弱等。但是我们认为所有这些原因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由该产业的产业特征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我国光伏产业目前选择的依靠国外核心技术和国外市场加工出口的发展道路是不符合其产业特征的。

1.基于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分析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一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就需要从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消费等方面过程提供政策支持。对进口国来说,必须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对出口国来说,就给予大量的技术、研发、生产及销售的补贴政策最终会导致产能过剩。

2.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研发/生产方面的同步性,使该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能使本国企业在国内很好的发展,国内相关产业会团结起来建立成特殊利益集团,共同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选择。例如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利益集团游说产生的政治影响。

3.基于相似需求理论的分析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基于国内的市场需求。因为在满足国内市场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意见,改进技术,完善产品。当国内市场的需求满足以后,就可以向与本国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出口。同时,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对同一产品需求的差异性,从而为他们之间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可能。这种出口时机和出口流向的选择,既可以避免主要为出口而生产造成的大量集中出口或向收入低于本国的国家市场出口容易引发的倾销问题和出口补贴问题,从而大大降低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可以通过战略新兴产业内部贸易建立起稳固的贸易关系。尤其是对于大国产业发展和贸易而言,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见,战略新兴产业走内需发展的道路应该各国的普遍选择。

4.基于技术差距和产品周期理论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弗农(R.Vernon)等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而拥有生产和出口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要经历首先垄断技术并在创新国当地生产和消费该产品,当国内市场满足后就向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出口此商品,之后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国外投资生产该产品,最后才愿意出卖技术。这说明决定一个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在该产业发展的发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很难买到的,只有到了产业的衰退期才可以买得到该技术,但意义已经微不足道。因此,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只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针对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业特点、贸易特点及摩擦特点,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走自主研发、扩大国内需求的道路。政府应将大量的补贴用于研发核心技术上,有了本国的核心技术可大量增加本国新兴产业的产量,供给增加就会引起国内价格下降,国内消费者的相对购买力增加,需求增加。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后,将剩余产品用于出口,这时因国内价格较低进口国没有理由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予以救济措施。另外即便是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给以补贴,但因是国内补贴国内消费,所以不存在贸易问题。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转换。具体措施如下:逐步将政府的出口补贴转变为对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出口补贴只能暂时增加相关产品出口,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竞争力,部分企业还养成了依赖补贴、不思进取的惰性。

2.进一步规范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

积极有效地拉动国内需求。贸易摩擦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过于依赖出口。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需求的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竞相压价争取出口。事实证明,通过此种大进大出的“打工经济”,国人自己获到的实惠并不多。因此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关系,把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是缓解光伏产业贸易争端的一根本出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不能随意进行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的开发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可控性更强。从过度依靠外需转为以内需为主,是减少我国与他国间贸易摩擦的良策。

3.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只有掌握标准制定权,才可能摆脱被牵制地位。中国企业要立足国际市场,就要勇于布局中高端市场。除此之外,基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出口地区相对集中的特点,应该走多元化市场战略,这样可以减少发展新兴产业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勇,熊名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J].商业时代,2012.

[2]魏少婷.新兴产业贸易摩擦的实质影响及启示[J].北京经贸,2013.

[3]郭剑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2.

[4]韩玉军,李雅菲.美欧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成因与影响[J].中国经贸,2013.

[5]刘红.从光伏产品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趋势[F].国际商务论坛,2012.

[6]杨婷婷.中美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问题探究―以太阳能光伏电池双反案为例[R].商业时代,2012.

[7]苏华山.我国应对国外“双反”贸易摩擦需要有新思路.[J].国际观察,2012.

[8]马建军.如何应对战略性贸易摩擦[J].WTO实务,2007.

第7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光伏企业;反倾销;反补贴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62-03

光伏行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之一。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以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从而保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从1980年以后,全球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从大自然的保护、人类的长久发展等因素,制定了较为系统的、针对本国实情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计划和一系列政策,光伏发电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我国顺应潮流,光伏行业迅速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35%,2007年起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第一大国。然而,贸易保护的幽灵在经济疲软时总能被唤醒,世界大国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大旗,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政策。我国光伏企业在经历了2010年快速增长之后,出现了2011年显著下降。

1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步较晚,产量较低。伴随着世界对于太阳能这个新能源的使用率的上升,我国光伏产业抓住这次机会,努力壮大自身。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光伏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光伏产品中光伏电池的供应猛涨,产量增长为原来的1.35倍。2007年起赶超世界大国,坐上了太阳能电池制造第一的宝座(表1)。在高回报高补贴的刺激下,大量企业涌入光伏产业。2009年世界排名前25的光伏生产商,我国厂商的占有率为32%,太阳能电池在全球的销售额占据世界总额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2.47%上升到2010年的44.46%。相比下,美国由10.37%降到5.74%,市场份额被中国挤占。

1.2 产品综合实力强大

经十余年的奋斗,我国光伏企业成功拥有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在产业上下游的技术上坚持寻求新技术和飞速扩张的产业规模这三大核心竞争力。

2010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和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21GW、8.7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多晶硅产能达8.5万吨,产量为4.5万吨,同比增长了100%;全国多晶硅进口量达4.75万吨,进口额为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1%;中国光伏企业达500多家,在海外上市16家;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多晶硅产量前10家企业中中国均占据了4家。5家中国光伏企业进入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前10强。

1.3 产品出口比例大

在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竞争中,我国占据一定的优势,其产量占据世界总额的60%。而90%的中国产品用于出口,卖给欧洲的光伏产品占据总量的80%。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数额为10GW左右,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据统计达二百零二亿美元的出口额。接下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我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可喜的产业规模其根本依据以国外市场作支撑。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的前三个地区分别是: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他们的代表国分别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其中,欧洲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1.4 原材料依赖国外市场

例如原料多晶硅,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出口销往韩国的数目庞大,在2011年,其出口额就达到2473.08吨,所占比重为40.74%,其进口额达到7789.86万美元,所占比重达到40.62%。中国从美国和德国也分别进口2153.09吨776.50吨,进口额分别为6052.61万美元和3163.28万美元。而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总量占比只有11%左右。

2 我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的原因

2.1 内部因素

2.1.1 技术含量低

光伏产品的产业链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他们分别是:硅材料、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福利于人们。中国光伏生产商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生产制造上,依靠劳动力、技术含量确实微乎其微的,当然盈利额也是很少的,尤其是组件环节,成本竞争最为激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最低。光伏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直接由光伏设备的技术质量决定。

由表4可知,我国多金硅的进口需求一直超过50%,对外的依存度很高,这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努力发展自身优势,能够独立的生产。

2.1.2 输出产品量大

“双反”调查前我国太阳能产品大量输往国外成为他国对中国实施“双反”的直接原因。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往后的能源中占据无比重要的地位。据知,我国2008年光伏电池的产量约为两千兆瓦,约占全球的30%;出口额约为60亿美元,约占全球的45%。而此时,欧洲光伏电池的产量约等于中国的产量,但美国确是中国的一半。据美国商务部报道:2009年是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的一个转折点,之前是远远不及邻国日本的,但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增至406.51百万美元,增幅达81%;2010年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的销售额巨大,相较前一年,竟是其1.84倍;2011年美国企业提起申诉前的1-10月,中国对美出口高达1994.16百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51.51%,而日本同期的增幅仅有52%。

2.1.3 产业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在短短几年内由2008年的不足100家发展到500余家,但这并不代表着生产的产能被完全使用。在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为21GW,所以中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产能是被浪费的。虽然出现这种状况,但国内依旧有上百个城市以光伏产业为主,甚至于十几个城市计划发展成为上千亿的光伏产业基地。

2.1.4 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产业支持政策成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双反”调查的借口。

光伏企业作为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各种财政补助资金和政策战略等使得其发展迅速,致使2009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量急剧猛增的情况。但这些政策政略成为美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借口,为外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条件。

2.2 外部因素

2.2.1 国外经济政策方面

外国保护相关产业成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直接经济原因。光伏产品出口量大,挤占了外国本国产品的市场的份额,使得外国国内市场出现存货的积压、工厂减产、人们的就业压力大、企业破产等情况,阻碍了外国本国的产业的发展。所以外国的本国企业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政府的政策使得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大导致本国企业的破产。因此,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美国政府接受了以Solar World公司为首的7家美国光伏电池厂商的申请,这是美国发起此次双反调查的直接经济原因。

各国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成为实施“双反”政策的深层经济原因。据报道显示,中国在世界能源的使用量上遥遥领先,大约消耗世界能源的20%,这其中耗能以煤炭为主,占其能源消费的70.4%。美国仅次于中国占世界能源消费比重的19.2%,其中以石油消费为主,占其能源消费的37%。可见传统能源消耗终究会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各国都想要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所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众所周知,新能源产业是可供攀登经济的另一座高峰。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希望借此机会重新燃起制造业的壮大苗头,使其重新获得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优势。所以,一切的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它都会不顾一切剔除。

2.2.2 国外政治制度方面

美国总统的大选压力成为美国实施“双反”政策的直接政治动因。美国于2011年对中国实施“双反”调查,但调查期限却迟迟未定。2012年又将“双反”调查公布时间由一月推迟至二月十三日。打着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探讨的牌子,其政府有意将贸易化转化为政治化,造大总统大选的声势,拉拢本国光伏企业的选票。如果说美国的总统大选的压力是美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直接政治原因,那么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美国的霸权主义就是其深层的政治原因。在美国国内的不爱好和平的激进分子,他们企图利用这次的“双反”对我国进行干预。他们希望能够改变我国的经济政策,乃至整个国家政策,对今后的发展规划也希望能够干预。这些都是将其霸权主义展露无遗。如果将我国产品出口的巨大优势推究于我国政府政策的补贴,而忽略了自己给予本国企业的庞大数额的补贴,这些都显示出其干预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宰意图。

3 我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的应对策略

3.1 政府支持

3.1.1 调整产业政策

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将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安装环节。目前,石化能源发电、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成本都低于太阳能发电。所以,要想发展太阳能能源这中间缺少不了国家的支持。目前我国实施两种补贴:初始投资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金太阳”工程作为上网电价补贴的代表,采取财政补贴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力。国家投资补贴的形式有:实行地面、屋顶、建筑一体化统一上网电价。在光伏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将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安装环节中,改为直接对电价进行补贴,不仅抵御了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而且也有效地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3.1.2 加快启动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光伏市场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例如,2009年光伏电池的生产量为2亿瓦,其中99%用于出口,这就形成了对外国极为有利的“买方市场”。我国企业要想走出此困境,扩大内需是必要的。据国家电力局的统计,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甚至有无电村和无电户的存在,这些都构成了光伏企业的潜在市场。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政略,支持光伏消费市场的发展。

3.2 行业整合

3.2.1 组建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

从以往应对反倾销的实践看,单靠少数企业往往无济于事,只有行业“抱团”应战才有希望赢得胜利,因此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建立了相关行业的管理组织,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管理机构,行业的内部也不够团结。这种“散兵”的状况不利于应对“双反”的调查。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光伏产业管理组织,负责光伏产业的相关活动,组建产业联盟,众志成城的面对“双反”调查。

3.2.2 打造全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企业是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赚取利润低。健全产业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光伏企业应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有助于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扩大利润总额。可以设立海外机构,从产品出口转变为制造服务业,服务于广大的用户。

3.2.3 加强技术创新、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大国,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一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整个产业就会陷入困境和危机。为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在培育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的出口产品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3 企业自救

3.3.1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国内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是存在的。更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售价是远远低于其成本的。这些现象都成为国外制定“双反”的重要证据。企业要想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划市场的价格机制,设立产品部的检验检测机构,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以促进我国光伏企业长久的发展。

3.3.2 熟悉国外反倾销程序

我们应该积极的应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面对国外的“双反”,熟知程序并据此制定每个阶段的预案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佳.崛起的光伏产业[J].上海经济,2008,(9).

[2]宋剑侠.2011年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及市场前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1,(6).

[3]王有志,皮宗平,梅伟.江苏光伏产业再发展机遇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10).

第8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国光伏产业正在重塑格局,代表着光伏产业新势力的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华为等几家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或接近细分领域的前期领跑者。

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为1.6吉瓦,净利润3.133亿元,同比增长514.31%,首度成为全球单季销量冠军。在光伏逆变器领域,华为跨界入场,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行业第一。一直专注上游的隆基股份,一季度净利润2.61亿元,同比增长417.59%,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产品制造商。

光伏新势力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光伏产业的整体回暖。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产业迅速回暖,2015年国内新增装机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14万千瓦,同比增长41.7%。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光伏新势力的崛起,一方面受益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企业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结果,有利于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躲过一劫

光伏新势力能够迅速成长并实现赶超,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典型的是晶科能源, 2006年晶科能源成立并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先后进入硅锭、硅片、组件领域中。彼时,受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在2005年成为首富效应的吸引,国内一大批企业进入光伏领域,晶科能源只是其一。

2008年,多晶硅价格一路疯涨,现货市场价格突破500美元/公斤。这让光伏产业的下游企业苦不堪言,一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进入上游,以获得主动权,另一部分则通过签订长期订单来稳定多晶硅供给价格。当年,英利斥资24亿元投资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进入多晶硅领域,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当时有太多的企业涌进上游,虽然政府提供了优惠的电价,但晶科能源没有很强的项目经验和竞争优势,决定还是要“等一等”。不仅如此,2010年,晶科能源还将已经签订的长单中的一半转让给其他企业。

但恰恰就是这个“等一等”的决定,让晶科能源规避了日后多晶硅价格的暴跌风险。2011年,光伏市场风云突变。由于多晶硅、光伏组件产量增加太多,而太阳能市场却有所萎缩,供给远大于需求,以致全产业链库存严重。当年 10月,多晶硅现货报价25万-30万元/吨,跌破成本价。

同月,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公司的美国分公司(Solar World)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与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于2012年10月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同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此项裁定,做出最终裁决。

多晶硅行业于是重新洗牌。部分前期投入多晶硅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签订大量长单的企业则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负担。比如,当年砸下重金的英利,受多晶硅投资拖累影响至今。而曾经红极一时的江西赛维则因豪赌多晶硅,最终破产重组。

晶科能源不仅成功躲过一劫,还先后拓展了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避免了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2011年,11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晶科成为仅有的两家盈利企业之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2015-2016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4200兆瓦,全球排名第三。

第9篇: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产业转型;战略分析

一、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发展现状

在现代产业背景下,高技术和创新成为了高利润回报的来源,也成为了众多企业追捧新兴产业的原因。

2010年,是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颇受关注的一年,以欧美诸国政府为代表,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予以了大量了财政拨款和资助,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与此同时,2010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于常州武进召。2010年常州光伏产业所受的青睐,散发出的迫人魅力,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常州光伏产业新一轮跨时代的飞跃开始了。

然而,事与愿违,聚焦2011年整个常州光伏市场,不难发现宣布扩大产能的光伏产业为数众多,其中包括了以常州天合,亿晶光能等为代表的光伏企业,都在计划将自身光伏产品和组件的产能提升到更高一个层面。

在产能不断扩张的形式下,欧债危机等一系列的国际市场金融问题,使得光伏市场上风云变幻。在经济震荡之中,国际市场上的光伏产量需求逐日减少,整个光伏市场都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大禾咨询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国内光伏产业链接近1/3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业疲软,发展节点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对光伏产业发展与持续盈利能力产生质疑。太阳能光伏产业转型以及产业发展的问题不断被提起。

二、国际市场变动下,常州光伏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在经济震荡之下,海外市场市场需求逐日减少,整个光伏市场都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使得常州一些中小光伏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常州光伏市场上的一些问题也逐日突显出来。

1.国际市场依赖

目前,常州市已成为江苏省太阳能电池出口的主要基地,今年上半年,常州市累计出口太阳能电池18.1亿美元,同比增长74.8%,占同期常州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8.8%,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常州市出口商品的最主要品种。(数据来源:常州海关)

同理国内光伏企业的通病,常州光伏企业同样面临国际市场依赖的弊端,并且此种热度在不断升温。在面对国际光伏市场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常州光伏企业仍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没有纵观全局的考虑,冷静去思考我们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在经济虚空大环境下的国外光伏市场,金融危机,银行信贷危机下,常州某些光伏企业依然不断增加投产出口额度,设立海外工厂,热衷与于满足海外市场的拓展,这不失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但过分依赖于此,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隐患,尤其,身处于欧债危机,华尔街消退的时代,海外市场并不稳定,看似机会重重,利润丰厚,实则亦危险层层,风险与收益并存,各光伏企业应当慎行三思。

2.龙头企业绝对优势

常州三大光伏产业园,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依附龙头企业为中心生存,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而缩减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毛利润率。其中以设施最为完备成熟的天合产业园最为明显,它是以天合光能为中心,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于一体的区域性光伏产业集群。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几年里,天合光能起到了光伏企业的带头人作用,以其巨大的品牌效应,带动着整个园区的运行,同时也扶持了众多中小型的光伏企业,实现了互利共赢。龙头企业对于常州光伏产业规模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常州光伏产业“贫富分化”更甚,中小企业面临洗牌的危机。外国市场在常州多数光伏企业的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如今海外市场萎缩,并且大部分的外国市场都很重视品牌效应,因此本来中小企业很小的市场蛋糕将变得更加微小。而硅原料价格的上涨,海外市场上太阳能电池价格的下跌,都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形势愈加严峻,常州中小光伏企业面临着被洗牌的危机。若不对光伏产业的洗牌进行适当控制,很有可能会使得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变得单一,个别龙头企业的垄断经营,势必会影响到常州光伏产业的健康扩张。

3.产能过分扩张

产能不合理的扩张,是从生产而非需求的另一角度,来解答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在短短几年间,规模从30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70%。2010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大量项目资助以及产业本身的生产飞跃,使得大多数的太阳能光伏企业采取了扩大产能的举措,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国际市场上的原料价格的上涨,欧债危机,光伏复苏使得欧洲主要光伏应用国家采取“抑制过快发展”的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纷纷在去年年中宣布将下调2011年光伏补贴政策,形成了2011年光伏产品安装需求的的低沉,这些给产能扩大的光伏企业带来严重的负担,甚至出现了大量停产现象。

三、常州光伏产业转型建议

1.加强政策措施,扩展国内市场

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导致了常州市众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情况下,步履维艰。其实,国内的光伏产业市场仍是一片未经深垦的沃土,大量利润需求蕴藏其中。各光伏企业不若将视线从国际市场上收回,另辟蹊径,将目光投放至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拓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常州市政府应当积极推广普及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造提供融资,补贴等方面的优待。常州市各光伏企业也应当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协调,加速国内光伏市场的拓展。

2.控制产能扩张,保持理性思维

关于产能扩张的问题,各太阳能光伏企业应当采取冷静态度,深度分析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趋势,理性控制产能扩张行为,既要保证企业需求的供给,同时,又要保证企业的发展跟随产业前进的步调,切不可盲目跟从外界的吹捧。

3.调剂产业市场,合理产业洗牌

国际市场的低靡,加剧了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这段发展低潮期应当算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产业节点,经过这一周期性的调整和合理的产业洗牌,那些技术创新能力优越,资金实力雄厚以及品牌效应良好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进入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竞争之中。作为产业发展经验已经较为成熟龙头企业,应当给予那些某些方面不够完善,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小企业,一定经验上的指导,技术上的交流以及发展方向的引导。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对恶意竞争行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鼓励龙头企业“以富带贫”。有效调剂产业市场,合理控制产业洗牌,防止一些大企业的恶意倾轧。

4.加强技术更新,产业集聚一体化

海外市场的不景气,产能的过剩,使得光伏产业进入了一场价格鏖战,光伏产品价格减低,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净利润率成为了我国光伏企业生存的一大命题。区域化,集聚化,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模式,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这应当作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潮被推崇施行。另一降低成本的良好途径则是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研发,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角度来说,光伏能源产业是具有长久的发展空间的,暂时的市场低迷,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作为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常州市太阳能光伏企业,更应当在产业转型阶段,抓住市场机遇,把握市场动向,保持自己的市场分额的同时,赢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控制产能扩张,保持理性思维,扩展国内市场,加强技术更新,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