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6-02
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龄一般在6~16岁[1]。林州市是劳务输出重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林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可以了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班级整群抽样的调研方法,对林州市的姚村镇、城郊乡、河顺镇、任村镇、东岗镇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每镇选择一所初中样本校,一所小学样本校。
(一)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
从接受调查的几个样本校来看,其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最高达69.1%,最少也有31.3%;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达41.8%,最低为14.9%,从这几个样本学校的平均来看,单亲外出打工者占21.5%,双亲外出打工者占23.3%,合计为44.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这次所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7岁之间,其中,6~15岁的留守儿童占90%,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处于高中或职高学习阶段。
从性别上看,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留守的数量远超过男孩。农村家庭大多是两到三个孩子,从留守的可能性上来说,家中较大的孩子超过较小的孩子。借助相关的调查发现,由于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欠佳,年龄大点的留守儿童时常会有“逆向监护”的情况[2]。
(三)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维系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5.7%,半年回来一次的占60.8%,一个月回来一次的占9.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方式只能借助于电话,而父母的经济情况一般不好,所以即使是电话联系的次数一个月也就两三次。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家庭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长辈帮忙,母亲会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极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与叔叔、姑姑、舅舅等亲戚或者邻居生活在一起,还有的与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广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在教育和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危机,根据调查,这些问题和危机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性格偏差
从调查中发现36%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形成了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出现了偏执、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使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特点,对留守儿童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经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和失学、辍学的现象上。
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家长严格有效的指导和管制,加上孩子爱玩的天性,导致孩子们根本无心学习,以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就业市场严峻的现实,加上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很多父母改变了把升学当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途径的观念,尤其是进城后,更是意识到金钱社会钱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知识无用论”和“读不读书一样”的心理。由此使得留守儿童更加不重视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上父母无言的支持,留守儿童的失学辍学率逐渐上升。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3]。分析辍学的原因,由于留守和父母不支持而造成的占42%。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据调查,有13%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使他们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这种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未成年人生活用品乘虚强势进入农村,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二是一些留守儿童少年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施暴的对象,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孩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这是监护权的缺失造成的结果,同时也给犯罪分子进行违法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2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201310580019),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肇庆学院学生学术引导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JGZB201202)的研究成果。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也不同。冯建等认为,“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对由于儿童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一种亲子离异现象的描绘。”吴霓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孩子的长辈、亲戚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范方等人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双亲长年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周福林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没能与孩子在一起生活。
因此,要界定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必须把握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生活在农村或城镇地区的儿童;第二,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时间外出务工,不能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第三,由父母以外的人承担照顾和抚养义务的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意味着儿童的监护权发生了变化,原来由父母双方共同监护变为由父母一方或父母之外的人监护,监护的方式主要有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三种。留守的类型也可以细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以上特点不仅是判断是否属于留守儿童的要素,同时也表明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
二、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1.留守儿童现状研究。
(1)留守儿童数量急增,总体规模扩大。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留守儿童快速膨胀。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的调查发现,学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8.37%,比2005年增加了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分别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2.01%和16.30%。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可见,学前留守儿童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呈减少趋势。
2.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研究。刘正奎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年龄越小时父母就离开的儿童,其焦虑水平越高;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次对其焦虑水平也有重要影响。刘宗发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年龄和父母外出情况对其孤独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升高,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呈递增趋势。程黎的研究显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明显地高于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儿童,而父母双方均在家儿童的自尊水平与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儿童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年幼的儿童来说,他们娇弱的身体需要父母的关爱,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父母的呵护,他们懵懂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引导。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研究。刘宗发提出:“对于留守儿童自身而言,要意识到社会支持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叶敬忠认为,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也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与外出者关系疏远,而与现实生活中密切联系的成员的关系有所加强。曹建平认为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社会支持的朋辈性、亲子关系的残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会交往的闭锁性和自主性。”王秋香认为,“由于父母的外出,父母和家庭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同辈群体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不难发现,同辈群体的支持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利弊兼具,如何进行正确引导,挖掘同辈群体支持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影响是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三、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监护人因素。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研究发现,亲属有物质使用问题、犯罪史和教育技巧低等都会导致儿童再次进入寄养系统的高风险。父母和看护人的温暖理解或支持温暖等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积极意义。叶敬忠认为,“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较好的照顾,而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问题最多。”另有研究者发现,对留守儿童而言,即使父母双方均不在身边, 但只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得当, 监护人积极给予“替代性”父母情感和责任,这样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似甚至发展得更好。可见,监护人的选择对留守儿童成长有重要意义。
2.父母因素。
(1)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和亲密度。雷雳等指出:亲子沟通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异常的沟通则造成性或非社会性心理行为。如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亲子关系日趋消淡,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家庭的完整性。单亲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他们的不安不仅来自父母离开自己,还有父母的离异或离开。徐阳的研究发现,单亲留守儿童既要承受家庭破裂的压力还要承受单方父母外出的压力,这些儿童大部分是问题儿童。
(3)留守类型。有的留守儿童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养育,有的由于父母双方的离开处于亲属寄养状态中。戴柔儿的研究分析,辗转于不同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会面临特殊的心理发展任务:维持于父母的心理连接,维持与寄养家庭代养者的心理连接,平衡与父母、代养者之间的心理连接。
3.学校因素。
(1)学校办学模式。肖敏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这表明寄宿制可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校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资源匮乏的地区,为了儿童能健康成长,减少安全事故,寄宿制学校不失为一个好的办学模式。
(2)同伴关系。彭丽秀等关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分析的研究显示,同伴关系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与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并与生活满意度的各维度呈显著相关。当儿童没有办法与父母随时联系,缺少关爱时,同伴关系给予了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支持。
4.社会因素。
(1)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对剥夺感”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当一个村庄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甚至成为主流群体时,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产生一种共识,不感到陌生,他们就没有相对剥夺感的出现,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当地的风俗文化。同一姓氏集居的村落,具有血缘关系,村里成员的监管对儿童行为有较好的影响,留守儿童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具有优良教育传统、重视儿童教育的村落,也会对留守儿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当地的治安状况。蔡澄邰等人的研究发现,由于放学后学校管不了、父母无法过问、祖父母放任也难管,导致放学后时间成为管理真空时间。而近年来农村小镇上一些公开的或隐蔽的网吧,大量招徕甚至引诱在校学生,儿童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此外,农闲时节,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无事可做就会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这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四、留守儿童研究的展望
以往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这对今后的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也发现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1.研究对象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已发生变化,学前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的主流,目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学龄期(小学和初中),关于学前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比较少,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已有研究大多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这样的研究结果受到研究方法本身的限制。就留守儿童问题本身来说,量化的研究方法过于粗放和简单,观察法、访谈法、叙事法、行动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可能更能发现某些重要的内容。
3.研究的地域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出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关,所以它的存在必然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各地的留守儿童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差别?如何针对地域差别给予相应的教育建议?这也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重要应用价值。
4.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问题。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应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吴霓,程秀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升梁山县韩岗镇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3).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4]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6]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8]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
[9]程黎,王寅梅,刘玉娟.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2).
[10]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12]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J].文史博览,2006,(7).
[13]Koh E,Testa MF.Children discharged from kin and non-kin foster homes:Do the risks of foster care re-entry differ?[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1, 33(9):1497-1505.
[14]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学院,2006.
[15]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
[16]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17]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6).
[18]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
[19]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0]戴柔儿,贾晓明.亲属寄养儿童分离与个体化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
[21]肖敏,葛缨,曹成刚.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11(31).
[22]彭秀丽.湘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教育启示[D].湖南科技大学,2012.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和改革的今天,留守儿童成为政府关注,媒体聚焦,百姓关心的一大热点话题.关注留守儿童改革与教育,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内部系统,同时需密切关注教育外部改革的配套建设,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上,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功能,形成上下联动系统,在多方合力的影响下,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学习生态环境,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解决.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最初是指因出国潮导致被留在国内由祖辈抚养的孩子,现阶段则主要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被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在有些书中,“留守儿童”又被称为空巢儿童和留守少年.还有很多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离开故土外出打工,由亲朋好友和祖辈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帮助照顾子女.少数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随着留守儿童队伍的逐渐壮大,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难题.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教育问题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话题.2014年,我国教育部对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全国留守儿童交流会.当前,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极为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有2271名,其中女孩的比例是男孩比例的一倍之多,重男轻女的现象极为严重.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仅仅需要体验生活的辛酸,还存在着父母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遗失,被监护意识不足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安全、心理上都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具体说来,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
1.1学习乏力,厌学情绪严重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祖辈和亲戚,受教育程度不高,60%的人只接受过初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成长期,“三观”尚未树立,学习意识和叛逆意识较为严重.本应该在良好的家庭社会背景下的孩子,在学业上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临时监护人往往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监护作用.大部分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拖欠家庭作业、逃学、缀学等现象.因学习上产生的困惑得不到根治,或是由于跟不上班级的平均成绩,从而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这使得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挫败感后,成为辍学群体,过早进入社会.
1.2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模糊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感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与关爱.农村儿童的成长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教育缺位等现象,很多儿童在道德和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指导.隔代教育又使得很多问题进一步被放大,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和道德评价上很容易受负面榜样所影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校规.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人员接触,在不良人员的诱导下,留守儿童不合法行为经常发生,学生常常于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条文,不惜踏上犯罪道路.
1.3监护主体责任错位,忽视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双方都外出打工,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在教育问题上,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能及时给与帮助和指导.当孩子学习效果不理想时,部分父母在电话中对留守儿童是一顿臭骂,不能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更有部分临时监护人,只是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忽略孩子的其他需求,在教育问题上不闻不问.监护主体将监护责任理解错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逐步错位,产生了憎恨、仇视等心态,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不合理行为愈演愈烈.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说到底,留守儿童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市化发展优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愈演愈烈.
2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迪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留守儿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发展的结果,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反差,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全方位促进社会就业与发展.
2.1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与推进,户籍制度得到了很大的改革,随迁流动子女的教育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观,留守儿童在城区的就学条件有了一定的好转.当前,留守儿童在二元体制下,集中在农村,要从根源上治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促进“三农”建设,增加农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才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中国一直有安土重迁的习俗,大部分人并不愿意离开故土.只有当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这才能从根源上进行根治.留守儿童的减少,将导致这一特殊群体逐步得到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第二个方向是退而求其次,统筹规划,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需要在城区进行规划,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学进行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2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
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角度看,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及其社会保障需求,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保障体系,才能使得农民工的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最为基本的低层次需要,只有让个体在安全需要上得到满足,才能使的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体系更加完整.具体说来,首先要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根据农民工的特点,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问题,降低农民工的风险和对疾病的担忧.其次,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没有失业保险,农民工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第三,逐步理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做到流动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及时转移,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只有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个体的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将成为农民工留守儿童的坚强后盾.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说,一旦自身身体安全出现问题和差错,必然会使得家庭的经济支柱崩塌,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更谈不上自身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后盾与支撑.
2.3改革僵硬的户籍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本身,还给家庭、学校、社区和安全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从小处着眼,留守儿童教育给隔代监护人、留守老人、单亲监护人等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面对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的种种陋习,临时监护人往往感到有心无力,不能够正确的对其引导和帮助.从大处着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然会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降低未来人口素质的一股消极力量.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考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从户籍制度着手,加快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政府要及时的转变观念,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弱化甚至取消相关城乡分离制度,拆除城乡二元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其次,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两者之间存在鸿沟,需要进行不断整改与优化.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构建平等的权益,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衍生问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产物,也是农民工问题的重要部分.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城乡二元体制产物,也是二元户籍制度的后果.从历史角度看,特定的时期,必然是社会转型的成本代价.然而,这个代价和后果不应该由留守儿童来承担,更不应该由处于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来承担,这个代价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承担.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对问题的本质予以深层次思考,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治标不治本.政府应当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促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解决.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教育难题,其产生的后果都不应该由农民自己来扛,更不应该让无辜的农村留守儿童深受其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刻不容缓的进行整改,期待着有未来有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周小骥.成都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2007.
〔2〕张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77.
〔3〕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10(1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
目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意识淡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比较差,思想政治比较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别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形势情况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意识错位日益突出,很多的留守儿童特别崇拜歌星,他们觉得人生的目标就是能够挣到很多的金钱,缺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陷入拜金主义的功利性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他们的性格过于倾向偏激,如果一遇到烦心的事就会脾气暴躁走向极端,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4、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正处在一个心理极为敏感、内心情感的渴望时期,他们特别依赖于家庭和父母。现在的很多农村家庭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使得这些孩子缺少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最终形成了内心情感的缺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内心情感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当今,我们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心灵的关爱,父母要从站在孩子的立场出发,为孩子找到并落实合适的监护人并应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有些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舔犊之爱与抚育的义务感使他们内心强烈的愧疚。这种愧疚成为一种强大驱动力,促使他们去寻求补偿。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这也是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
2、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学会因材施教
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是来自于自人的个性这个话的源泉。任何人设置的规章制度的结构,不管是多麽的巧妙,也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同样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是如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特点,以因材施教的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来保证时效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他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学校以及教师了解这一特点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以及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通过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寄宿制学校可以方便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了解,通过了解之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帮助以及及时的指导。学生在寄宿学校上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寂寞。对于走读的学生和在校寄宿的学生来讲,后者更为方便安全,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所以说,建立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对策。
3、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生活的初始点,家庭的教育影响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这对他们未来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讲,和不在身边的父母团聚是它们最大的心愿。那么,变革现行户籍制度,真正的帮助了农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对改变他们的生活待遇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和孩子不见面的状况,这使得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了远离父母的生活状态,能够健康的成长。
从政策方面来说,要大力推进法律的完善以及加强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推进国家制定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有关政策,以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带来的诸多困难,不仅要创建还要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同时还要坚持以进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同时,还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抓好并落实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国家政府制定而且已经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于此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另外,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在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要合理保护并完善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同时还要强化监护人的职责,确立对监护人的法律制度,创建一个以家庭监护为主、学校为保障的制度。
结束语:
总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那么我们要针对于当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很好地解决办法,才能开辟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安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探析[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然而在实际中,不少基层干部和站点管理员在对待留守人员上有着“不该管”“管不了”“管也没用”等种种看法,认为远教站点只要按时放片、定点收看即可,不该多此一举。分析原因,这些思想的来源除了工作态度不积极外,最主要的是找不到利用远教帮扶留守人员的直接办法。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增强远教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在实际问题中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比如有些地方将远教站点打造成留守人员的“亲情站”“健康站”和“学习站”,就很值得一学。
将远教站点打造成留守人员的“亲情站”。要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双亲缺位儿童解除心理孤独感,远教站点应利用自身特点,发挥网络优势,为他们建立与外出亲人进行亲情沟通的平台。站点工作人员应深入基层,实际掌握所辖区域每一户留守人员的具体情况,主动索取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络方式,建立外出务工人员QQ群、微信群,帮助留守人员搭建好与外出亲人沟通的桥梁。对于有上网条件的家庭,远教站点管理员应帮助其学会网络聊天等网上沟通方法;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家庭,管理员可定期安排留守人员与外出亲人进行网络视频,以解其思念之情。
将远教站点打造成留守人员的“健康站”。医疗条件落后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留守人员限于经济来源与文化水平的制约,缺乏主动寻求更好医疗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远教站点可根据留守人员性别和年龄结构召开具有针对性的健康讲座,比如针对老年人开展养生讲座,针对妇女开展卫生计生讲座,开设儿童安全防范类讲座等等。不仅如此,远教站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医院开展合作,定期组织医疗服务队进村义诊,现场问诊,现场解答;并建立站点管理员与医师线上联系渠道,远教与医疗单位携手在线上构建起留守人员健康之家。
将远教站点打造成留守人员的“学习站”。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人监护水平低下等问题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远教站点应结合地域留守儿童特点,将远教平台上丰富的资源与留守儿童共享,如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专题网站,针对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生活等方面设计专题软件,并定期开展活动,播放儿童教育专题片、动画片等,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养。而对于留守妇女由于知识水平低下导致创收能力不强的问题,远教站点应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为她们寻找合适的创业商机,并利用远教平台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使留守妇女尽可能掌握一门以上的生存技能。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厌学现象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比其他孩子差。笔者对一所乡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属农村留守儿童,85%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不爱学习,恐惧上课。
2.个人性格畸形,行为比较极端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与他人交流,易生自卑、内向心理,情感淡漠,安全感差,遇事不能冷静,常表现出焦虑、忧郁、偏执等行为,经常失控,性格向畸形化发展。调查发现,3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其他的孩子有父母在身边,很不公平,于是抵触其他孩子,甚至为一些小事争吵、纠缠、打架。
3.道德素质较差,缺乏正确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道德素质较差。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存在误解,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对父母产生怨恨,与父母的感情疏远,没有亲情感,对其他的亲人也不在乎,没有敬老爱老意识。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有45%一年不回一次家,25%一年回一到两次家,26%只在重要节假日回家,仅有4%经常回家。这些父母一回到家,对子女不是进行教育,而是以钱和溺爱来弥补子女,忽视了道德行为引导。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揪心。那么,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调查发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家庭方面,亲情教育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处在情感和性格的成型期,正需要父母的亲情教育来辅导,而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他们与子女的互动、沟通剧减,致使子女心理上的问题无法得到至亲的开导,家庭监护力度相对薄弱,隔代人监护显得有心无力。二是在学校方面,教育资源不够均衡。从我国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是呈现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态势。三是在社会方面,没有形成有利环境。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去过黑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的超过50%,在这50%的留守儿童中有28%的人有过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总的来说,如今的农村环境,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家庭多亲情,给孩子多一点温馨
家庭是幸福的港湾。父母加强与家里的老人或者其他照看孩子的亲人联系,在共同商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多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与孩子进行感情的沟通,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帮助孩子纠正心理发展方向。
2.学校多关爱,给孩子多一点温暖
学校应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师密切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多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使他们同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3.政府重落实,给孩子多一点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民群众的认识。同时,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教育的有关政策,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户籍改革工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到同等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4.社会共努力,给孩子多一点支持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系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诱发了他们不良的人格因素,不良的人格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有些甚至出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强烈的倾向。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它不仅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农村教育将出现“塌陷地带”,农村青少年群体也可能出现“塌陷人群”,因此,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产生原因
人格发展是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的人格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以及有效的监控机制对儿童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而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弱化则是导致儿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其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人格发展的变化,导致他们的人格出现了一些不良特质。
从总体上看,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出现缘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事实上,在这个笼统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其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共同构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它们以特殊的功用与机制不仅改变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教育策略
1.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
家庭是儿童人格教育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儿童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当中的,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父母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引领者,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可以亲手辅导孩子社会化的进程,训练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而亲子关系淡漠、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和监控机制弱化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水准的降低,是导致儿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2.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性,在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也具有共性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于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籍与支持。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的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和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3.农村基层组织对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风貌,创设有利于儿童良性互动的社会生态环境,提高儿童心理的调适能力,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监护人员的宣传工作,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监护方式和教育模式,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亦可结合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特点和农村的教育条件尝试其他一些辅助途径。
>> 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疏远问题值得关注 幼儿园非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90后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大学生亲子关系初步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影响家庭教育的研究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研究 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优化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常熟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 儿童亲子关系冲突的研究 浅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 浅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 家庭教育中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离异家庭背景下亲子关系沟通的策略 失去亲子关系将失去家庭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07.
[3] 朱俊卿. 农村亲子关系特点的定性研究[J].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5):35-37.
[4]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9-63.
[5] 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上官青木.养育方式与学习能力[N].中国青年报, 2002-12-12(A10).
[7] 廖运生,宋淑娟,陈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J].前沿,2009,(08):155-15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学习;情感
“农民工”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渐渐为公众所关注,而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到本世纪初才为媒体、学术界等领域所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在我国农村务工人员不能享受到其所打工的城市的各种社会福利,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只能在原户籍所在地解决。笔者所在省份浙江的相对不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应受到关注,如笔者所在的中学,在校生总共1235名,其中留守儿童比率约为60%,这种情况也对学生成长和学校教学等方面形成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以上特点给他们的课余生活的安排带来影响,周边的环境也同样深深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其一,在现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没有教学生如何利用时间的课程,这对于留守儿童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并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休息是不利的。其二,父母外出,学生离开学校缺少有效监督,甚至家中其他监护人就沾有很多陋习,家中经常聚集社会不良分子,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三,社会环境复杂,特别是在城区,网吧、舞厅等场所对学生吸引很大,而供学生使用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比较匮乏。
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安排的对策
课余时间教师和学校的角色 学校是有史以来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当前,人们对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性,而在农村这种依赖性更加明显,甚至将学校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权威与向上流动的符号。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成为他们除睡眠外活动最长时间的场所,而对于寄宿的学生,学校更是他们睡眠的场所。在农村中,一般村民对学校和教师有一种较强的依赖心理,学校和教师的地位更是重要,因此,应该利用这种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来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对课余时间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合理安排,制定计划 教师应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合理安排和科学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的观念,帮助他们做好课余时间利用的计划。一是树立科学管理课余时间观念。对留守儿童进行时间教育,让其认识到时间的特征、价值以及明了时间的管理方法,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做到高效的利用。二是确立目标,制定课余时间利用计划。在设立好目标以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都必须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作为保证,对于课余时间的管理也是一样。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虽然平常的活动也能起到一定锻炼身体的作用,但如果有每天进步的目标和良好的执行计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仅锻炼了身体,且学到了技能,更多锻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三是灵活处理课余时间。制定好的计划有时候可能赶不上变化,同时课余活动安排的优先级往往不如其他事情,因此,要让留守儿童学会灵活处理突发事情。
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丰富课余活动 在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到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重要性后,充足的活动场所和多姿多彩的活动类型,对提高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质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课余时有一个良好的活动条件与环境,在办学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对住校的留守儿童应尽学校所能改善学生寝室的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寝室公寓化、布置家庭化,让留守儿童回到寝室后有回家的温馨感。同时,学校对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增加体育健身器械,保障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和活动器械。学校还积极创建校园绿色网吧,开放图书阅览室,满足学生汲取精神营养需要。
关注心理健康,减轻精神压力 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是农村留守儿童在课余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方面。教师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周围同学的访谈,了解留守儿童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精神压力。要以多种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座谈交流或者邀请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同时,丰富的课余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精神压力又起到缓解作用,帮他们摆脱简单、机械校园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会更加突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学校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保证所有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确保不让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掉队。
参考文献
[1]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以河南孟津县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