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2月12日,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这一“双碳”目标,可谓“压力山大”。
因为中国碳排放体量大、任务重,且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很紧张。此外,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高碳化石能源占比过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都对目标的完成造成阻碍。
因此,中国按照之前按部就班地推进碳减排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
一、增加与碳减排相关的资金投入
“双碳”目标提出后,势必将通过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地。地方政府成为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和必要条件。
中国自2010年以来陆续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期间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地方积极性不高。
研究结果显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万-3.6万亿元。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为5256亿元,缺口超过2.5万亿元/年。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资金需求量巨大。
但从中国政府财政资金来看,除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国家收入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外,目前没有直接与此相关的公共资金收入。
因此,未来中国需要不断完善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来源和对地方的财政投入,助推地方“碳达峰”和“碳中和”。
二、设立低碳转型或“双碳”相关基金
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有成本和代价的。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不一样,不同的地方、行业、企业将面临不同的约束与挑战。
例如,低碳转型会加速“去煤化”,就会有大量的职工要从煤炭等高碳产业链中转移出来,这对于山西、内蒙古等传统的煤炭富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来说,影响大,成本高,转型阵痛更为明显。
这就需要借鉴欧盟的公平转型机制,由国家设立低碳转型或“双碳”相关基金,通过专项资金,对这些地方、群体进行倾斜,帮助和支持这些地区传统能源产业工人的培训和转岗,尽量避免出现因低碳转型而导致贫困化等社会问题和不利影响。
三、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横向对比,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人均碳排放也要超过部分发达经济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度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才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从而实现“碳达峰”,并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预计未来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4.73%以上,届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要达到5%左右才能抵消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碳排放增量,从而实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
如果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话,未来4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要高出约1倍。
四、降低煤炭直接消费
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57.7%,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消费水平(30%)。
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大幅削减煤炭直接消费,特别是散煤消费,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逐步摆脱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电力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其中火电占比最高。因此,在电力供给侧,未来需合理控制燃煤电厂的总规模,提升清洁电力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在消费侧,则要持续推进交通、供暖、工业、建筑等领域的电能替代工程。
五、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能源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性投入之一,能源成本、价格的变化对经济、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有代价的。在与低碳能源体系相耦合的新技术、新业态尚未成熟甚至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如果不计“外部性成本”,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以及清洁低碳能源的利用,势必会导致整个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
此外,“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传统能源类企业将面临高昂的成本,能源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能源品价格中去。
因此,实现“双碳”目标一定要算经济账,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效率,设计有益于提升清洁能源企业竞争力的政策等方式,努力实现低碳能源规模化,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六、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和创新
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和必然选择。
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延续当前政策、投资和碳减排目标,现有低碳、脱碳技术是无法支撑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因此,必须要有革命性先进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来支撑,并加快成熟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例如,加速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广;重点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和扩大示范规模;加快新能源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部署;研究重点区域、行业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形成全口径温室气体管控技术方案,等等。
七、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碳排放、提升碳排放绩效,同时碳排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推动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工业产业既是传统用能大户,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2/3,又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左右。
工业产业中,钢铁、化工和石化、水泥和石灰以及电解铝等四个传统产业的能源密集、碳排放相对较高。
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严格控制上述几大传统高耗能、重化行业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推动其进行节能改造,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
此外,还要加快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增长,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降低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
八、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
目前中国有近10家能源央企,数百家从事煤炭、油气为主要业务的国有大型化石能源企业。“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倒逼这些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进行深度变革,加快转型步。
一是将碳排放纳入到绩效考核、投资决策、资产配置等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实现生产运营过程各个环节的低碳化。
二是加速调整企业未来经营战略,加快布局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等零碳新能源,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能源技术服务的提供商,而不是能源资源的提供方,实现提供能源产品服务的低碳化。
三是以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创新来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适应与引领“双碳”目标的实现。
九、深化电力与碳交易两大市场建设
“双碳”目标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零碳新能源发电进入规模化“倍速”发展。新能源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又依赖于两大市场建设。
一是电力市场建设。受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等影响,中国新能源发电一直存在限电、弃电等消纳难问题。
因此,未来应继续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电力中长期电力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可能的容量市场等,使各种电力资源都能市场交易中实现其经济价值,以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全电量市场化消纳。
二是碳交易市场建设。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励功能,即激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以解决减排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约束功能,即约束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从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环境污染。
应在总结此前碳交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在碳排放配额、企业参与范围、产品定价机制等作出系统性的安排,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气候风险、发现排放价格,从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十、树立新能源安全观
目前中国能源安全风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风险,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因对外依存度较高,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地缘政治等外部环境风险更为突出和敏感。
二是技术层面风险,尤其是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风险。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由于零碳新能源大规模、大比例进入能源电力系统,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将发生重大变化,即能源安全从担心国外供给转为担心国内供给,从能源供给风险转为技术层面风险。
一方面,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油气占比将有所降低,其对外依存度过高所带来的外部风险将逐步降低,能源供给从油气过高依赖国外进口转化为能源自主供给比例加大。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机性,新能源大比例的发展和进入将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一旦出现大面积、持续性长时间的阴天、雨天、静风天,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风险的概率增大。
十一、避免出台激进措施
“双碳”目标尤其是“碳中和”是一个远景目标。因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表。
有些地区的民生还依赖于高碳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在压减高碳能源的同时,各地要有配套的社会政策,避免这些人群陷入困境。
此外,还要防止各地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出台激进的、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措施,互相攀比,搞碳减排竞赛,大幅度减少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产量与消费,导致出现因能源转型力度过大、化石能源投资不足而带来的能源短缺,损害经济的发展。
对此,国内外都有过经验教训。
国外,2020年夏天美国加州分区轮流停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该州在大幅提高新能源发电比例、推进能源转型的同时没有实现正确的能源组合,最终导致缺乏充足的电力资源。国内,2020年为完成当年能源“双控”目标和“减煤”工作任务,浙江义乌市、温州市等地推出措施,在一定条件下限制机关单位、公共场所、部分企业等用电。
十二、坚持系统思维,打破壁垒和藩篱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这要求坚持系统思维,打破各种壁垒和藩篱。
一是打破能源企业、种类之间的壁垒。传统能源体系下,煤电油气核等各类能源相互割裂、各自为战,能源体系整体布局还停留在单一、少数能源种类上,造成能源综合效率低下。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国情现状决定未来不可能发展单一能源,需要进行多能互补,实现各类能源融合发展,提高全社会能源整体利用效率。
二是打破能源与其它行业之间的壁垒。能源行业虽然CO2排放量最多的行业,但建筑业、工业、交通等排放量也不少。所以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能源一个行业部门的事,而是包含其它众多行业在内的事。不仅是行业生产领域的事,也是行业消费领域的事。
三是打破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壁垒。立足全局,统一谋划,统筹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关系,突破区域壁垒,形成“全国一盘棋”,让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为原则,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市森林、绿网、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和造林绿化。限制独立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点商品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1.建筑诊断
金华市中心医院食堂宿舍楼工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筑朝南,建筑面积3217.32m2,建筑高度24.4m,六层砖混结构;其中,1至2层为洗衣房及食堂,3至6层为宿舍。根据收集的建筑物施工图、房屋以往装修改造和历年修缮资料、设备的技术参数、运行及改造记录等,结合现场调研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诊断:(1)使用功能诊断:内部装修日趋老化,许多顶棚、墙面、卫生间墙角等处均出现线路老化、漏水、发霉、生锈等现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围护结构诊断:改造前围护结构构造见表1;经计算,建筑规定性指标未满足要求,进行围护结构节能动态计算(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表2);(3)外墙:建筑外墙现为面砖饰面,多处出现面砖剥落、破损、开裂等现象。由于当时未设计空调外机位,许多外墙面都临时打洞、布线、空调管等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4)外窗材料及气密性等级:外窗为普通铝合金推拉窗,单层透明玻璃。不能满足居住建筑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且气密性等级和水密性等级都相当差;多数外窗已变形,与墙角的交界处有裂缝渗漏;(5)屋面:原屋面采用钢筋砼刚性防水、水泥隔热板,已无法满足防水及保温的要求;(6)外遮阳设施和综合遮阳系数:未采用任何外遮阳措施。
2.改造措施
根据建筑诊断结果,确定本次改造内容如下。(1)建筑扩容建筑物东侧新建205.7m2的建筑面积,功能包括电梯、候梯厅、配电间、检修楼梯、电梯机房等。(2)立面、屋面翻修原建筑物一层为干挂花岗岩外墙,需要将干挂部分拆除干净并清理基层,再进行改造;上部二至六层为面砖外墙,需要先对外墙面砖进行安全检测,在确认不存在安全问题后,清理面砖墙面,再涂上一层界面剂,再按外墙做法进行改造。外立面增设空调室外机位。原有屋面隔热层拆除并重新翻修,增加太阳能集热器。(3)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采用太阳能与热泵热水机组相结合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集中集热储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屋顶安装124块1000×1800承压平板式集热器,总面积为223.2m2;在屋顶设一个6T立式容积式热交换器(RV-6-0.6,¢1800,H3100)及6T承压立式储热水罐(¢1800,H3100),合计总储热容积为12T。(4)室内重新装修对三至六层宿舍部分重新装修,内容包括:①清除原有地面、墙面、顶棚,拆除原有门窗;②对地面、墙面、顶棚进行重新装修;③更新原有卫生间洁具、房间内家具及所有内门窗;④对原有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造;⑤对原有输配电系统及弱电系统进行改造;⑥对原有暖通、空调系统进行改造。
3.节能计算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多种不同的改造方案,并通过节能动态能耗模拟计算软件PKPM,计算出每种节能改造方案的能耗情况;对外墙、屋面、门窗、遮阳及楼梯间等重点改造部位进行建筑整体节能贡献率、造价及施工难易度比较。根据热工环境的调查和模拟结果,在节能改造的策略方法中选择相应的技术措施,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低碳性能与工程效益的平衡,最终确定如表3所示的节能技术组合。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采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所提供建筑节能综合指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条件为:整栋建筑每套住宅室内计算温度,冬季应全天为18℃,夏季应全天为26℃。采暖计算期为当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空调计算期应为当年6月15日至8月31日。室外气象计算参数采用典型气象年。采暖和空调时,换气次数为1.0次/h。采暖、空调设备为家用气源热泵空调器,制冷时额定能效比取2.3,采暖时额定能效比取1.9。室内得热平均强度应取4.3W/m2。建筑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能耗计算见表4。
4.结论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比较性研究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行政效果还不是很显着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银行信贷预计信贷审查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以实现对环境的高污染,高能耗和消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到45%,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气侯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不断形成的共识,以“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问题。
对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商业银行是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引导绿色金融服务。在低碳经济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金融”这一全新的理念也逐渐被提上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日常议程。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等联合发出“落实环保政策法规上防止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从信贷方面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进行宏观调控。
2007年11月,银监会颁发的“节能信贷”指导意见,引导绿色信贷的行为,这是中国绿色货币政策开始的标志。
国际上“赤道原则”对绿色金融的界定很广泛。赤道原则的概念是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它要求银行和企业在信贷活动的各个阶段中,都要遵守环保标准,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和具体实施方案。从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绿色金融的具体途径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绿色操作。办公建筑和室内装修节能材料,安装节能节水设施,推动网络,电子交易渠道,推动无纸化办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金融服务。
2、绿色信贷。建立严格的信贷审批制度,具体目标加强信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优先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信贷计划。
3、绿色金融创新。开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传统的碳-碳金融业务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概况
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连续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为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其中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和指导,许多外国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和方法。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制订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国内一些商业银行也在尝试探索如何从简单的支持低碳企业转为向低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直接介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全面和更有利的金融支持。从国内十余家主要商业银行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国内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倡导绿色运营、环保公益等活动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将绿色运营作为实施绿色金融的起步,倡导日常办公,节约能源,加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代表的电子交易渠道体系。金融服务,以减少碳排放。绿色办公,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量化管理,如人均电耗,水耗,耗气,燃料消耗和其他公务用车,建行还列出了视频会议的数量。此外,银行还积极参与植树,“地球一小时”等环保活动。
(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
这个概念源于绿色绿色信贷融资,来自绿色文明和绿色金融。文明是一种追求绿色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文明的生存和发展。造福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文化,并在政策,舆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机制,制定实施细节,实施环境标志分类,监督企业的环境信息作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批,实行一票否决的重要进程。例如,银行制定了31项具体子行业的行业绿色信贷管理和操作要求。工行还建立了绿色信贷分类。整个企业的贷款是按照“绿色”分为42大类。贷款是基于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其影响所面临的贷款规模,环境风险,相应的规定的原则和管理要求。恰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指导,提出要加快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优先支持新能源,环保和综合利用资源,如绿色信贷项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2008年金融服务方案的基础上。整合近年来对外合作和自主创新的成果,于2010年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版》,包括5个绿色信贷板块和10种特色产品,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服务方案”与“特色产品”并行的双纬度金融服务。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四大国有银行向绿色产业投放的信贷余额已最少达到10970亿元。
(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除了节能项目,银行也正在积极开发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绿色设备买方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法国开发署绿色能源转让收入的按揭贷款,绿色融资租赁,清洁发展机制融资综合解决方案6个新产品,初步建成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更系统的节能融资服务,已经形成了两个排放的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兴业银行的所有分行围绕主要经济区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项目,涉及能源效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固体废物回收和等六个方面,涵盖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国外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介绍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直积极倡导或符合赤道原则,环境署金融倡议,“碳披露计划”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自己的经营特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绿色金融的实施例。除了积极践行作为国内银行的绿色业务相同,参加公益活动,在绿色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善于开发各种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务的外资银行。
二、几种信贷产品简介
(一)传统绿色信贷产品
1.项目融资
指贷款人向特定的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协议融资,对于该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享有偿债请求权,并以该项目资产作为附属担保的融资类型。它是一种以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的融资方式。
2.个人绿色消费信贷
这个概念源于绿色绿色信贷融资,来自绿色文明和绿色金融。文明是一种追求绿色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对环境,人类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造福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文化,并在政策,舆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通常被称为绿色信贷可持续融资或融资环境。
3.购房按揭项目
指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花旗集团针对中低收入阶层顾客推出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
(二)支持减排项目公司的上市融资
这类金融服务主要是对节能减排项目为主业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资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支持。006年,花旗集团是世界上第二个风电业务 - 葡萄牙能源公司收购美国地平线风能公司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同时也为巴西的生物柴油上市承销。 2007年,美国银行潮汐能源技术公司海洋动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其市场,并提高他们的贸易能力,帮助客户通过现有的和新兴的市场机制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碳信用额的能力增强。
(三)推出相关衍生产品,参与全球碳金融市场
2007年,美国银行宣布正式成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成员,但也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气候控制股东对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交易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碳排放量。汇丰推出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基金,还推出四个投资的全球气候变化指数组成的一组指数系列。
三、国内外银行比较性分析
(一)绿色金融发展程度不同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其项目评审严格遵守赤道原则,提供的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额的85%以上,同时,通过“碳交易”等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快了绿色金融建设步伐,绿色金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我国仅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同时,国内碳金融市场建设不健全,导致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不能化解风险的有效转移,增加银行的管理成本。
(二)绿色信贷产品不同
绿色外资银行广泛的信贷产品。从消费信贷,商业办公楼等大型项目,几乎是普通信贷与绿色信贷领域涉足,但也积极开发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
在中国,各类金融服务子行业国内金融部门监管制度的限制。除了兴业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家碳信用额,国内银行一般会专注于绿色产业项目,太固定化和建模缺乏个人消费领域的深入挖掘。
(三)实施绿色金融的法律环境不同
除了采纳赤道原则的外资银行,也有比较健全的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完善的绿色金融机构,但也建立了合理的内部环保局。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具体的国内银行绿色金融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指导目录,银行很难掌握具体的信贷政策和实施细则,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原则,尽可能开展业务,如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限制或禁止“两高一左”行业贷款。
四、结论
通过比较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建议,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包括建立绿色信贷业务实施指南,规范碳交易市场,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每个商业银行都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使“低碳”、“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
[2]李瑞红.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成效、难点及建议[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12).
[3]林可全,吕坚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国际比较研究露对我国的启示[J].探求,2010(4).
[4]党春芳.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9(2).
[5]王倩.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比较研究[J].海南金融,2012(3).
关键词: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化集成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建筑材料的使用不够安全和环保,导致碳排放量过大。这就造成了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碳排放量的控制和管理就成为建筑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在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中建设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通过该系统的运转,实现对整个建筑材料和产品的实时碳排放检测和改善,从而促进建筑行业向低碳建筑、环保建筑的方向发展。
1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
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数据库和建筑信息模型的精确数据分析,在对原材料成本、建筑工程进展的数据基础分析上,通过对建筑各材料从购买、加工和施工过程中,包括完工使用后的各个阶段,原材料生产商和供应商在供货环节、施工团队在施工环节和用户后期使用环节和物业维修环节等不同时期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集中收集、并根据系统软件自主测试与分析,然后由专用的数据接口将数据传送到其他软件中进行数据的匹配与对接,构造出连贯的数据信息,从而建立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
2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的运转过程
2.1体系的构建和创建阶段。在对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创建时,必须是在保证碳排放量最小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工程进行信息建模,对建筑工程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材料成本预算和合理碳排放量进行模拟数据分析,以便为日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成本预算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碳排放量是否超标进行实时准确的检测和数据对比分析。只有前提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证集成管理体系在后期的建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数据功能和管理作用,保证建筑材料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下投入使用。2.2对建筑材料在生产和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信息化系统管理。在具体的生产和施工阶段,建筑材料的生产商可以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建筑模拟结果对自身的生产技术进行提高和改善,力争做到原材料的安全和环保,并在产品上注明所含成分。这样以便于购货方在选择的时候一目了然,能够根据资金的运算和对环保性能的要求,择优选择最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供货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的到货方式作出具体的要求,节省运输成本。当进入施工阶段时,必须利用信息化系统的模拟数据,对人工、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以及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对于施工过程中由建筑设备对能源的消耗造成的碳排放量的过大进行控制,并对排放数据进行检测和管理,促进建筑行业向低碳环保的趋势发展。2.3在后期维护阶段的集成管理。由于前期的数据信息已经覆盖了整个从建筑产品设计以及在建筑材料的加工、运输和具体施工运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后期再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后,物业的管理方可以根据前期的信息集成系统数据对建筑工程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监测,从而可以得知建筑材料该数据检测下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对建筑工程的使用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对系统数据分析后的结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维护方案,以增加和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运转和碳排放量的环保达标。
3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的具体操作步骤
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的具体操作步骤主要分为四个环节:①系统通过将建筑材料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数据进行集中收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和顺序进行自动存储;②在完成信息的储存收集工作后,系统会利用专业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对接口将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转换和传送,实现数据的无障碍流通;③数据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建筑材料的相关方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对所能查询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择优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的建筑材料以及在建筑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优化整个建筑全过程中碳排放的污染问题;④将整个一系列的数据形成一个连贯全面的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化的集成管理系统,并在系统里对碳排放的信息和数据变化进行及时的传达和,以便于相关服务商可以及时根据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建筑材料的低碳环保和安全使用,从而发挥出集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
4小结
总之,随着国家对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和发展,建筑行业控制碳排放量,确保低碳环保的进行建筑施工已经成为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作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者:赵岩 单位:沈阳工学院能源与水利分院
参考文献
[1]赵扬.建筑材料生命全周期CO2排放研究评价.天津大学,2014.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基于对当前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和大型流域水电企业发展方向的研判,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为指引,以管理与效益双提升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水电领域率先开展智慧企业――智慧大渡河建设,推动公司从基建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从行政管理模式向智慧企业管理转变。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环境
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主要负责大渡河干流及帕隆藏布干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开发总装机容量约3 000万千瓦,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属特一类企业,截至2015年底,资产总额868亿元,投产水电装机容量966万千瓦,在建装机404.8万千瓦,前期筹建装机447万千瓦。在新形势下,水力发电企业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课题。
技术变革创新带来新挑战。从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能源革命、管理创新正在引发新的变革,生产模式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企业只有敏锐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管理创新与自身革新,引入新的技术知识与管理方式,才能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中,公司明确了“打造幸福大渡河、智慧大渡河,建设国际一流水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着力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确保战略有效落地。
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公司成立1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资产规模接近千万千瓦、千亿元“双千”大关。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电市场进入了降电价、降利用小时、低电量增长率、低负荷率的“双降双低”通道。如何在市场、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对外部条件作出预判与回应,是提升企业营运绩效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大渡河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基层单位管控模型,构建内在驱动机制,让各单位自发地进行整改提升,激发提质增效内生动力和活力。
智能管理研究形成新思考。公司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条件,积极研究水电开发企业智能管理,形成了“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的总体思路。业务量化就是对数据实时采集、及时传送、规范处理,提高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主动感知;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网络、统一计算、终端互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集中就是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技术统一、集成运行、集中运维的策略,构筑企业级智能业务应用平台;智能协同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种智能管控模型,实现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方案
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不是企业传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业实现业务量化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具备自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业建设目标
企业实现自动管理,即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
自动预判:企业风险识别自动化。指企业通过业务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数据,应用最前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企业各类风险全过程识别、判定,并自动预警。
自主决策:企业决策管理智能化。指企业自动预判不同层级的问题及风险,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前沿决策技术等,由企业各类“专业脑”自动生成应对问题及风险的方案,提交企业“决策脑”进行决策。
自我演进:企业变革升级智慧化。指企业随着各类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累积,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实现自我评估、自我纠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领。企业逐渐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形态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智慧企业管理模型
由于企业属性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各有其适应的对象和阶段,管理模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模型一:层级管控与自动管理相结合。适应对象为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国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模型二:企业自动管理。部门围绕各种人工智能脑发挥规划研发、服务保障等作用。适应对象为单一生产型企业、小型企业、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等。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
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
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
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智慧大渡河建O的实践
为稳步推进智慧大渡河建设,公司建立了以潘云鹤、钟登华、陈纯院士为首席顾问,涵盖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水利水电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完成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智慧大渡河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报告》,明确了智慧大渡河的愿景目标、价值主张、体系架构、实施方案、建设保障等内容。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智慧大渡河建设规划逐步落地,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公司管理将完全依托于大数据管理,人员大量精减,机构大幅度压缩,基层管理将由专业化、车间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替代,基层作为独立单位的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指挥中心――职能专业脑。公司智慧企业“专业脑”――财务共享中心、经济运行中心、库坝安全管理中心、碳资产管理中心、售电服务中心等已初步建成。
实施主体――业务专业脑。基于“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的四大智慧业务单元脑“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智慧检修”的标准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
智慧工程: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为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测控、网络通信、工程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坝工理论,将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发生改变。智慧工程实现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工程管理垂直式信息传递模式,管理者可直接获取现场第一手生产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解决指令传递失真、决策流程滞后等低效问题。现场数据集成共享。各独立子系统、工序通过工程数据中心,实现对各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以及信息共享,为相关立项变更、方案优化提供有效支撑,避免了施工计量不准确问题。过程风险有效降低。将监测定位系统覆盖至施工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全面监测材料入仓、混凝土浇筑、车辆行走等现场轨迹,促进过程管理标准化,有效降低管控风险。现场管控精准高效。对现场施工设备投入、人员出勤、施工进度及施工强度进行全面覆盖,确保施工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由定性化管理向数字化、定量化管理跨越。
智慧电厂:以机器人巡检、智能安全帽为主的新技术全面投入使用,着力简化电站二次设备控制网络,提高水电站各系统整体智能协同水平,降低营运期管理成本。提升智能运行水平。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设备运行情况等现场数据全部接入公司云计算平台,实现设备全面在线监测,提高经济运行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实现多系统智能联动。根据水电站现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实现系统间自动完成因果促发、启动与执行,提高水电站各系统间整体智能、协同水平,实现多系统联动效能最大化。实现水电站智能巡检。利用机器人技术完成一系列设备巡检、无线测温等自动化定向操作,搭载视频、音频、气体分析等装置,自动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结果处理等全过程,为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公司将在新投产电站中全面推广智能巡回系统,采取“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项目全面实施以后,机器人智能巡回将全面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慧调度:以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为目标,主要围绕精准化的水情测报系统、智能化的梯级调控系统、自动化的风险识别系统三个方面开展建设。科学制订水库调度方案,智慧安排发电运行方式,使整个流域“滴水尽其能,效益最大化”。全面收集分析实时电网负荷、水情雨情、设备工况等海量数据,快速实现实时调度方案的计算编制,自动优化分配梯级电站发电负荷,实现机组自动启停和闸门自动启闭,形成智慧科学的梯级调度决策。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可及时感知超标洪水、系统故障、线路跳闸等外部危险源,提前作出预警,还能自动识别自身设备故障和缺陷等内部危险源,根据风险级别给出措施建议或直接采取处置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和防洪度汛的安全。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面向大渡河流域的变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其分辨率空间尺度缩小到3 km、时间尺度控制到1~48 h,有效提高了大渡河径流预报和洪水预报精度。2015年,大渡河年均径流预报精度达92%,洪水预报精度达87%,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还建成了基于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搭建了一套集控侧梯级水电站群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EDC),不仅有效解决了流域梯级上下游电站经济运行计算量大、负荷分配操作滞后和联合躲避振动区难等棘手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尤其是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仅2014年、2015年两年,公司多利用水资源30亿立方米,增发电量2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2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118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目前,智慧检修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在枕头坝一级电站实现了对机组、主变设备的温度、振动、推力瓦状态监测、磁拉力状态等20多个指标参数的计算分析、故障诊断及故障定位等高级应用,有力支撑了电站设备检修“风险预判、智能管控”的需要。
平台支撑――智慧IT单元。公司建立了以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三云合一”为架构的云计算中心,现有信息系统全部迁移上云,企业正式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卫星通信系统+云视频系统”为支撑的应急指挥中心正加快实施步伐。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手段,为智慧大渡河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平台支撑。
[关键词]地铁;接触网;改进;改造
中图分类号:TM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180-02
1 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地铁为代表的城轨交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契机。西南某地铁自2010年底开通后,一直是大部分市民的首选。在新线陆续开通,客流量的持续增大压力下,也给地铁各设备系统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西南某地铁开通运营后的6年内,接触网系统曾先后出现过多起设备故障,由于处理整改及时幸而未对运营服务造成重大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接触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避免更大供电事故的发生,成为了一项必须且紧迫的任务。
2 故障概述
2.1 分段绝缘器滑靴断裂
分段绝缘器是供接触网进行电气分段时采用的绝缘设备。2014年1月6日,接触网作业班组对高新至世纪城上下行正线及辅助线接触网设备进行梯车巡视,巡视人员在世纪城渡线时发现DM1(5#-6#)分段绝缘器靠上行侧长滑靴在弯头处断裂(图1)。
2.2 分段绝缘器磨耗异常
2015年6月4日接触网工班对四河DM07-11#分段绝缘器进行检修作业时,测量该分段来车方向左侧长滑靴D点最小残存厚度为12.17mm,可磨部分磨耗为4.2mm,接近要求更换标准4mm,当晚工班组织人员对该分段长滑靴进行了更换(图2)。
2.3 线岔改造
道岔上空接触网线岔两支接触悬挂均布置成交又的直链形(无交叉线岔不在此例),通过线岔的辅助作用,实现机车受电弓从接触线一支向另一支的顺利过渡。地铁2号线行政学院至大面铺区间3020分段绝缘器在东延线空载运营后,受电弓通过时存在碰撞、打火现象,2014年10月19日,拆除了L-2锚段3020分段绝缘器,在原3020分段绝缘器位置通过接头线夹进行新旧线接头处理(两接头错开500mm),运行到现在依然有轻微打火现象,在电气和机械双重磨耗下导致该处导线磨耗异常,同时对受电弓的损伤也较大。
2.4 刚柔过渡改造
刚柔过渡是刚性网与柔性网过渡衔接的重要部位,西南某地铁二号线接触网刚柔过渡处发现接触线异常磨耗,严重威胁运营安全,需进行改造处理。
3 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案
3.1 分段绝缘器滑板断裂处理
分析结论:发现该问题后,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后认为1、此处分段位于世纪城电客车出站区段,电客车通过此处,受到道岔的影响,受电弓摆动过大,撞击造成。2、《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中规定“相邻的悬挂点相对高差一般不得超过所在跨距值的0.5‰,变坡段不应超过1‰”,使分段绝缘器滑靴不水平,电客车受电弓通过分段绝缘器时撞击滑靴,造成滑靴断裂,是此次事件的直接原因。
应对措施:通过加强班组对《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组织培训,对关键设备检修进行重点培训后,已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2 分段绝缘器磨耗异常处理
发现该问题后,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后认为:
通过表1数据前后对比分析,磨耗产生的滑靴被磨形钕嗤,磨耗后产生的导高数据类似。接触线与滑靴同时与受电弓正常接触,无冲击碰撞,前后定位点几何数据无异常,但导致磨耗的原因相同(图3)。
在受电弓登顶的作业时发现,长期运营的受电弓碳滑板在受电弓中心处左右各100mm处,有磨耗产生出的曲线形状波谷(如图5所示)。该状况的产生主要是接触网拉出值正线区间布置为“之”字值,曲线区间布置为直线值(如图6所示)。且拉出值最大值不大于300mm(1号线二期南延线),两者布置作用在受电弓上,照成碳滑板中心处磨耗比受电弓碳滑板两端更大。
产生磨耗异常的DM07-11#分段绝缘器A1、A3两点测量拉出值为+41、-77,投影在受电弓碳滑板上位置恰好是集中磨耗产生的曲型波谷的圆弧点(如图5、图7所示)。当列车行驶经过分段绝缘器,造成了分段绝缘器A1、A3(图4)点导高数据测量水平,但接触线磨耗更大,表1中所显现的接触线A2点导高比分段绝缘器A1、A3点导高磨耗更小,证明了磨耗发生的原因。
分析结论:1、由于该分段绝缘器处在两正线过渡位置,频繁过车,且位于进站来车方向,车速相对四河站上行经过分段绝缘器快。2、大量频繁进站列车导致分段绝缘器滑靴磨耗加剧,同时受受电弓碳滑板产生曲型波谷效应,使分段绝缘器A1、A3两点磨耗加剧。
应对措施:2016年9月12日接触网工班已对该磨耗的A1、A3点导高进行抬高2mm调整,使滑靴始触点往后移动3mm,避开已磨耗严重区域;待弹性定位线夹到位后更换前后7处定位线夹,尝试通过加装弹性定位线夹改善分段绝缘器所处锚段弹性,减小受电弓与滑靴之间的磨耗;对受电弓碳滑板产生的曲型波谷进行打磨处理,消除碳滑板曲型波峰波谷现象,加强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磨合能力。
3.3 线岔改造
分析结论:西南某地铁2号线西延线接触网自2013年10月开通运行以来,导致27个受电弓羊角磨耗超标,所有的受电弓羊角磨耗最大值在520mm(偏离受电弓中心)处(如下图所示)。根据接触网开通运行后的设备状态,全面盘查,并邀请专家教授分析,初步认定为是由于犀浦站接触网线岔引起的,因为岔32-01#(单开)、岔33-02#/岔(单开)、41-02#(单开)、岔39-40#(菱形)等线岔正线采用单承双导、渡线为单承单导,电客车从渡线过正线时,受电弓在渡线太升量较高,在正线时抬升量较小,导致受电弓羊角会提前接触到正线,造成羊角磨耗。L-5、L-6、L-7为渡线,锚段长度分别为192.4m、398m、177m。
应对措施:
1、将2号线行政学院至大面铺区间L-2锚段的双导线拆除,重新架设新接触线:1.52条公里CTAH-120接触线拆除、1.52条公里CTAH-120接触线架设和1.62条公里接触网悬挂调整。
2、将犀浦站L-5、L-6、L-7渡线锚段增加一根接触线,变成双导线:0.83条公里接触线架设、7处道岔电连接拆除、7处道岔电连接安装、3处单接触线下锚补偿装置拆除、3处双接触线下锚补偿装置安装、4处单承单导分段绝缘器拆除、4处单承双导双滑道分段绝缘器安装、7处道岔定位安装、5处正定位安装、5处反定位安装、2.58条公里接触网悬挂调整。
3.4 刚柔过渡改造
分析结论:犀浦至天河下行接触网刚柔过渡处接触线异常磨耗,经现场勘查导致异常磨耗的原因为:承力索下锚底座位置安装不合理,致使刚柔过渡处有明显的下压(根据接触网检修规程,刚柔过渡处严禁出现明显的上抬或下压)过渡处接触线非正常磨耗。
连山坡站接触网渡-1、渡-2锚段在结构形式上是交叉布置,该处线岔的电连接安装方式不合理,致使两渡线存在电位差,在风负荷等外力作用下导致渡-1承导线、渡-2接触线放电烧伤。
行政学院站L-1锚段靠近行政学院方向因前期设计考虑2号线一期和东延线供电方式转化问题,在该锚段靠近行政学院站一侧安装了一台分段绝缘器,该分段绝缘器同时靠近柔性线岔,导致柔性线岔数据难以调整,经过近几年的运营观察发现该处分段磨耗加剧同时在该分段处弓网关系较差。
车辆段、停车场出入段线受电弓通过分段绝缘器时弓架次较多,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规格书,柔性分段绝缘器滑靴的初始高度为6.2MM,在磨至还剩4MM时必需更换。
应对措施:犀浦至天河下行接触网刚柔过渡具体改造方法为:⒊辛λ飨旅底座后移2米,更换L-1锚段承力索和接触线,彻底解决该安全隐患;连山坡站接触网渡-1、渡-2锚段现处理方式为对烧伤的承力索采取重做接头补强的方式、对烧伤的接触线进行了打磨,但这种方式不能确保长时间安全运营的需求,考虑对渡-1、渡-2进行更换并优化设计改变电连接安装方式;将分段绝缘器拆除并将相邻的关节式刚柔过渡改造为绝缘锚段关节,改善弓网运行质量(上行已经于2016年度技改实施);行政学院站L-1锚段靠近行政学院方向通过近几年对该设备的观察,分段绝缘器滑靴频率超出检修规程的要求,增加了运营维保成本同时也存在不确定安全隐患;车辆段、停车场出入段线分段绝缘器需进行优化将现有分段绝缘器改为双滑道分段绝缘器,消除隐患。
4 结束语
地铁接触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获得更安全稳定的设备运行质量,需在总结国内外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持续的设备更新,才能保证供电系统的可靠运行。本文仅从西南某地铁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设备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改进,从长远考虑还需联合设计单位和生产厂家,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加以优化,以达到地铁安全运营的目的。
关键词:水利建设 发展 低碳。
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以及相应的水文化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水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都在水源富足的大河流域,如欧洲是莱茵河、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北美洲的密西西北河和南美的亚马逊河都是城市的密布,工厂林立,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外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祖国众多的城市无不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济宁市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山丘、平原、洼地、湖泊分别占总面积的 19.5%、49.1%、16.7%和 14.7%。济宁市跨黄河、淮河两大水系,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从北部梁山县穿境而过。流域面积 3.17 万平方公里的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的调蓄水库,总库容 47 亿方。境内水库,河流众多,已建成大中型水库 5 座,小型水库 247 座,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 93 条,繁忙的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号称“江北小苏州”,多年平均降水量 700 毫米,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 48.98 亿方,其中地表水 33.71 亿方,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6.26 亿方,可利用水资源 30.37 亿方,其中地表水 17.44 亿,地下水 12.93 亿方。天然水资源与可利用水资源的单位面积拥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当前的趋势,水利低碳经济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将发挥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内涵。
低碳经济还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少的使用矿物能源和通过新技术来有效使用再生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以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保证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关注的课题。
发展低碳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清水工程、小水电建设的开发利用都是为低碳经济兴水的一个新课题,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区域性、工程型和水质型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最终方案。一方面,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的重要途径。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碳交易、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开拓前景。低碳产业是当前和今后永久性的发展主题,各行各业围绕低碳经济谋求发展,各行各业也正在加大投资力度,济宁水利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推广低碳水上旅游,是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促进水上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不要把节能减排投资看作是外生的追加投入,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源性、增长性和战略性投入。这些政策支持中,金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战略性思维,综合考虑,立体推进。使经济朝着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的、绿色复苏的目标迈进。面对水资源的污染,我们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但又超出了气候变化本身。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核心,但涉及到人类居住行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主要又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部门有关。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这些部门进行“减碳”的改造和转型,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是通过人类的经济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增强人类活动可持续性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科学发展模式。它不但能够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可以促进经济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发展与幸福的和谐,已成为人们新的目标追求。
不管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市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将会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最终实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方面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湖泊萎缩、加剧面源污染和土地退化、加重旱涝等自然灾害,进而引致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过高的生态环境代价。研究表明,森林植被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从减缓的方面说,增加森林植被就能增加碳吸收,可以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过来,破坏和减少森林植被就会增加碳排放。从适应的方面说,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建设防护林体系,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选种选育等,能够增强森林自身和人类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建议今后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整合资源、资金,整体推进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整治工作,突出恢复森林植被,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为低碳水利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又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当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时,会导致农作物及花草树木的干枯、死亡,这些植被一旦不能正常生长,必然会严重影响植被的固碳作用;同时,干旱缺水还导致水电站发电减少,进而加大燃煤发电的比重,加强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碳排放与水资源危机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循环加重的关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发展低碳水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因为抓住了这个主题,就抓住了“牛鼻子”。具体操作上,要继续贯彻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所强调的几个方面工作并争取新突破:在任务上,要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关键词: 主题公园;航海文化;自然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16-02
0 引言
我国的主题公园开发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市场催生的产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旅游热的兴起,使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被启动。当时的旅游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主题公园开始从萌芽状态转入全面发展。
主题公园是具有某种主题的模拟景观公园,其内的游园形式及内容均围绕此主题展开。主题公园类型丰富,包括各种森林公园、动植物园、地质公园、温泉公园、文化公园、海洋公园、历史文化公园等。基本涵盖了科学、历史、文化、生态、游乐等门类。国内的航海公园还处于起步阶段,除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外,目前只有两个航海公园正在筹建中。所以本项目顺应了国内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将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在一起,注重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发展前景广阔。
1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的项目概况
小窑湾商务区位于大连金州新区的环小窑湾区域,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用地界线相接,北临双D港产业园区与电子信息园,西靠大窑湾保税港区。航海主题公园位于商务区的南端,西靠滨海路,东临小窑湾海域,项目占地34.36万平方米。基地属于填海用地,沿岸环境优美,生态资源良好,拥有不可多得的岸线优势。总体地形属于西高东低的走势,场地内平均绝对标高为6米,东侧临海的防浪坝高度在4-5米,百年一遇的潮位高度为3.03米,两侧滨海路的绝对标高在6.3-7.2米。
2 航海公园景观设计的价值与目标
2.1 促进小窑湾国际商务区的的建设步伐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是依托小窑湾国际商务区的发展趋势提出来的,公园建成后,将为小窑湾国际商务区提供配套的城市绿地景观,提升商务区的环境形象,完善商务区的配套设施,有效的促进了小窑湾国际商务区的建设步伐。
2.2 传承大连航海历史文化,普及航海知识 航海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大连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城市文化的新名片、休闲的新乐园,并达到具有科技感的新高度。大连三面环海,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航海公园内将设置一处以航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航海史,并详细展示了大连本地的航海文化,向公众普及航海知识。航海公园的航海主题表达以中国航海史为主,着重突出大连航海历史的脉络,使之贯穿整个公园,强调游人的航海体验,增强游人的参与性。
2.3 丰富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 航海公园的建设将为周边居民提供大面积的公共生活和休闲游憩绿地,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同时,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大连金州新区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2.4 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通过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的建设,可以达到对水体及其周边岸线整治的目的,提升现状自然环境的洁净度和宜人度。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城市内部的自然环境,大大提升周边城市自然景观的融合度和观赏性,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
3 设计原则
3.1 自然生态的原则 设计要以维护区域生态稳定和发展为基本目标,多采用大写意,小细节的设计意向;公园以自然、绿化为主,适当减少铺装面积。
3.2 因地制宜的原则 考虑地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水平,营造城市绿地环境。最大程度应用乡土树种,多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施工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潮汐、海雾、盐碱等不利因素对公园的影响。
3.3 可实施的原则 滨水景观的建设要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性、建设性。公园建设分期分阶段进行,在周边用地未投入使用的阶段,尽量减少设置需要人工维护的场地及设施,多使用朴素的,耐久的景观设计元素,对于预留建筑用地采用绿化覆盖手法,减轻后期建筑施工对公园的破坏与影响,并在近期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园形象。
3.4 零碳的原则 设计主旨是以生态和人为本基础,修复和重建当地生态系统,设计中运用了新型的可持续技术。并且,零碳公园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所共同倡导的“低碳发展”的理念。同时,它向来访者展示了一种健康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 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4.1 功能分区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规划四个功能分区,由北向南分别为:航海展示区、中轴线区、航海文化区、沙滩娱乐区。航海展示区由公园绿地和航海博物馆组成,在公园绿地中通过各类航海雕塑以及码头的帆船模型等展示大连航海文化,并将于航海博物馆集中展示中国以及大连的航海发展历程,主要是向人们展示航海家的航海历程,描述了四大航海家的历史足迹。由于航海博物馆将在二期建设,未建成前场地设计以大面积的疏林草地为主,这样既预留了待建设的场地,减少了重复建设的工程难度与费用,同时也保证了公园前期使用的完整性。中轴线区位于小窑湾商务区的公共服务轴线延长端,是航海公园的主要轴线,由主入口广场,中轴广场和观海广场组成。主入口广场可以用来举办各类广场活动,主入口大门由大连港大连门提炼而来,中轴广场上依次布置了大连—中国—世界的航海主题元素,寓意航海公园作为门户窗口,向公众展示小窑湾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风貌。观海广场设计世界地图与格林威治子午线铺装,以特色铺装来体现航海文化;设计海上看大连的公共码头和帆船停靠码头。航海文化区主要由大连航海史展示及码头广场组成,其中大连航海史主要有展示了船的起源、大连航海史介绍、世界航海及船舶之最、大连滨海风情。沙滩娱乐区为游人提供了各种活动的可能,使游人可以漫步沙滩,也可以进行沙滩运动。曲线形的滨海步道为公园增添了浪漫的气息;绿道系统连接四大航海家的历史足迹,使游人在休闲的同时,了解航海历史;基地南侧建设一处以航海探险为主题的大型游乐场和舰艇俱乐部,增强游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4.2 场地内的交通组织 航海公园的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设计,除了紧急通道与后勤服务通道外,园内以人行为主,公共停车场与车行路线设置在公园靠近滨海路一侧。人行路线分为两线一道,两线分别为市民公园体验线,滨海观海线路,一道为全长2.3公里的绿道。因为航海公园为全开放市民公园,所以在出入口组织上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最大程度的满足来此处游玩的市民的要求。园区内设置了4处生态停车场,提供大型旅游客车及普通机动车的停车位。
4.3 航海公园附属建筑设计 航海公园建筑设计将管理与为游人服务综合考虑,在地块中设置管理用房与厕所、淋浴等附属用房。因为航海公园属于分期建设,在投入使用的前期,考虑到人流及周边相关地块的人气聚集还得有一段时间,所以管理上不能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景观设计上也是强调自然生态的风格,航海公园常年会受到海风盐碱的侵蚀,避免使用金属等易受腐蚀的材料。因此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采用朴素有质感的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人造沙滩的一侧,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了具有特色的曲线式挡墙以及半地下服务建筑,建筑构思来源自海水海滩相接触的状态,采用双曲线的造型,技术上采用混凝土挂板,整个形态优美,与海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4.4 绿道设计 场地内设置的绿道系统与小窑湾整体绿道相融合,并具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其复合功能有:自行车租赁、小型零售点、导识系统等,规模面积:60m2,休息节点服务半径为100米,位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场地用相对柔和的碎石铺设平整,简单设置了自行车停车位、座凳、垃圾桶等,保证服务功能完善。为节约成本,休息节点间隔设置了太阳能亭,为休息节点灯光提供能源。
5 工程难点与技术措施
5.1 零碳措施 零碳公园以生态和人本为基础,设计中运用了整套新型的可持续技术。并且,零碳公园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所共同倡导的“低碳发展”的理念。航海公园在公园休憩处和停车场可以设置太阳能伞,太阳能伞不仅可以用来遮阴避阳,而且还能收集太阳能,为公园提供照明和动力。航海公园在建筑周边运用光导照明系统,通过室外的采光装置捕获室外的自然光,并将其导入系统内部,然后经过光导装置强化并高效传输后,由浸射器将自然光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从黎明到黄昏,甚至是阴天或者雨天,该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仍然十分充足。
5.2 盐碱地技术处理 小窑湾为填海造地地区,土地多由山石、建筑垃圾等填海而成,自然条件较恶劣,四季多强风,或干旱或水涝或反盐碱或冻害,根据实测地下水位,航海公园需对设计标高低于4.5米以下的场地采用隔盐层植树技术处理。隔盐层植树即为了有效地控制地下盐分的迅速上升,可在树穴底层铺设“隔盐层”。适合做隔盐层的材料据观察炉灰以20cm以上为好,麦糠以5cm为宜;锯末树皮以10cm左右为宜,其他要适量,要注意隔盐层之上与根系之间要有保护性土层,以防烧坏根系。“隔盐层”以上用原土,重盐碱地换客土,利用优质土来保证生根、发萌。同时,作为有机物的隔盐层腐解产生有机酸形成。
5.3 绿化树种的选择与工程措施 航海公园绿化分为2界面4片区,其中城市界面绿化主要以草坪空间为主,作为与城市的分割线,既作为城市与公园的自然边界,也作为航海主题公园的背景。观海界面主要以草坪空间为主,形成观海的开敞界面,种植白三叶,以减少人工养护。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了各有特色的绿化分区。植物设计树种丰富,保持原冠形修剪,多采用适宜大连沿海种植的乡土树种,注意孤植与群植相配合,注重季相搭配,高低错落。植物的选用要求没有病虫害,上下截口位要做防腐处理。在植物的选择上临近海的区域需考虑抗海雾的树种,如龙柏、柽柳、白蜡等。为了保证外来树种的成活,在施工中对土壤进行了更换,先回填500mm黄粘土,种植草坪的表层土建议采用种植土或黄土+草炭土搅拌,经济适用。
6 结语
通过这次设计的经历,可以体会到滨海空间的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从现状的地形地貌、区域文化、功能分区、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中既要从宏观的规划框架上把握,更重要的是从现状细节上实施,处理好城市、滨海与游人之间的关系。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唯一以航海文化为主题特色的自然生态公园,也将成为大连乃至全国以航海文化为主题公园的建设典范。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大连小窑湾商务区的景观绿化环境,使周边居民感受“城市绿肺”带来的环境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福智.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