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减排方案范文

碳减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减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减排方案

第1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施工;排水;方案;设计

1 概述

施工排水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采用明沟集水井排水,二是井点降水法。一般明挖基坑排水采用明沟加集水井的施工方法,常应用于一般性的工程中,其设备的设置费用和保养费用均较井点排水低,同时也能适合于各种土层。

这种方法由于集水井通常设置在基坑内部,以吸取流向基坑的各种水流(如边坡和坑底渗出的水、雨水等),最后必将导致细粒土边坡面被冲刷而塌方。但尽管如此,如果能仔细地施工,以及采用支撑系统,且抽水量能及时排除基坑内的表面水,明挖排水未尝不是一种经济的方法。

2 施工排水及排水方案

2.1 常用的排水方法

(1)普通明沟和集水井排水法:①分层开挖排水。在开挖基坑的周围一侧或两侧或基坑中部,逐层设置排水明沟,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保持沟底低于基坑底0.30~0.50m,使水流畅通。当一侧排水沟时,应设在地下水的上游。一般小面积基坑(槽)排水沟深0.30~0.60m,底宽等于或大于0.4m,水沟的边坡为1:(1~1.5),沟底设有0.2%~0.5%的纵坡,使水流不致阻塞。集水井的截面为0.6m×0.6m~0.8m×0.8m为宜,井底保持低于沟底0.4~1.00m,井壁用竹笼、木板加固。抽水应连续进行,直到基础完成,回填土后才停止;②双层土井排水。利用水泥混凝土管(直径一般为80~100cm),分节沉入土中;以离心水泵抽吸土井中的水,以降低基境外侧和坑下水位。通常用一层即可,要求降深较大时采用双层。管节最下面一节滤水管四周,凿成间距15~20cm梅花孔,以利进水。梅花孔孔径外大内小,塞以麻袋布之类。管内放砂石滤料,以利透水并防止土颗粒随水抽走;③基坑中央集水井排水。在四周不打板桩,或放坡明挖,或仅用不入土的支撑情况下沿坑侧开沟,极易导致坡脚塌陷或板桩下端土层流失刷空。为此,采用基坑中央设置渗水井的办法,效果最好。在施工过程中,此法可一直用到基础浇筑完成,最后快速封设,不渗不漏。

上述三种方法适用于一般基础及中等面积基础群和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坑(槽)排水。施工方便,设备简单,成本低,管理较易,应用最广。

(2)分层明沟排水法:①分层明沟排水法,即在基坑(槽)边坡上设置2~3层明沟及相应集水坑,分层阻截上部土体中的地下水。排水沟和集水井设置方法及尺寸基本与“普通明沟和集水井排水法”相同,应注意防止土层排水沟地下水流向层排水沟,冲坏边坡造成塌方;②适用范围,适用于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此法可避免上层地层中地下水冲刷土的边坡造成塌方,减少边拔高度和水泵扬程,但挖土面积增大,土方量增加。

(3)深沟降水法:①在建筑物内或附近适当部位或地下水上游,开挖纵长深沟,自流或用泵将地下水排走。在建筑物、构筑物四周或内部设支沟与主沟连通,将水流引至主沟排除。排水主沟的沟底应较最深基坑底低1.00~2.00m。支沟比主沟浅0.50~0.70m,通过基础部位用碎石及砂子作盲沟,以后在基坑回填前分段回填粘土截断,以免地下水在沟内流动破坏地基土体。深沟亦可设在厂房内或四周的永久性排水沟位置,集水井宜设在深基础部位或附近;②适用范围,适用于深度大的大面积地下室、箱形基础及基础群施工。降低地下水位将多次排水为集中降水,解决大面积深基境降水问题。

(4)综合降水法:①综合降水法,即在深沟集水的基础上,再辅以分层明沟排水,或在上部设置轻型井点分层截水等方法同时使用,以达到综合排除大量地下水的作用;②适用范围,适用于土质不均,基坑较深,涌水量较大的大面积基坑排水。排水效果较好,但费用较高。

2.2 排水方案设计

当采用井点降水时,排水方案设计时应事先经过计算施工要求水位降深时的基坑总涌水量和单孔可能的最大出水量,进而初步确定井孔数,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井点的平面布置

井点的平面布置,主要取决于基坑的平面形状和要求降低的水位深度。应尽可能使井点包围基坑,以便使基坑中心水位降到最低。若基坑宽度小于6m,且降深不超过5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如果基坑宽度大于6m,则采用双排井点;面积较大的基坑宜用环状井点,有时也布置成U形。环状井点的四角部分应适当加密。井距基坑壁一般不小于0.5m,以防漏气。若采用单排井点时,单排井点应布置在地下水流方向的基坑上游一侧。

(2)井点的剖面布置

剖面布置也称立面布置或高程布置。井点的降水深度与基坑面积、降水效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降水必须使基坑底面的中心水位即降落曲线的顶比基底低0.5~1.0m,而地下水的降落坡度为:环状井点为l/10,单排线状井为1/5,时间较长的井点降水,其坡度可达l/2,降落曲线的坡度一般视砂粒的粗细而定,细者较陡,粗者较缓。

滤网应深入到含水层,各滤管的高度应一致,以免在降水过程中发生漏气现象。

(3)总管及观测孔

总管最好在接近原始地下水位线处,以最大限度地抽取地下水。总管需有1/300~l/500流向抽水泵的坡度,使抽水泵处的总管充分浸水,以利于井点泵抽水。抽水泵宜靠近总管,其进水管应与总管齐平,有时通过调整泵的坐落高度来满足这一要求。

在降水过程中,为了及时准确地判断水位降深等与降水有关的因素,可在基坑附近布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观测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为观测降水区和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动态,应自降水区中心垂直和平行地下水水流方向各布置一排观测孔。在降水区内,观测孔延至基坑中心。在降水区外,观测孔延长2~3倍的降水深度,每排观测孔数不得少于4个;

2)在降水深度内,当存在两个以上含水层时,如需了解各含水层的降水情况,应分层布置观测孔;

3)降水区靠近地表水体或人为漏水点时,为查明其渗漏对降水的影响,应增加少量的观测孔;

4)为查明降水区内最不利(即受抽水影响最小点)的水位情况,应有选择地布置观测孔;

5)当降水区位于已有建筑物附近时,为查明降水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应增设观测孔。

第2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设计方案;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居民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活用水的顺利排放。如果施工单位在给排水的施工中出现失误,会影响到整个大楼居民的用水和排水情况,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高层建筑的给排水是整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给排水施工技术的把握,以提高建筑给排水施工的质量。

1.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1.1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对于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

建筑工程的给排水的施工质量问题是居民反映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部分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对于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造成的,比如,下水道被堵、管道漏水、控制阀开启不灵等一些问题。

1.2施工人员施工经验不足,缺少施工标准

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的设计与施工安装的实际不符,使设计人员的设计无法在实际安装中实现。这会使对于给水和排水系统的安装程序十分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施工人员施工经验不足,缺少施工标准,很多施工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施工工艺标准。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很快,很多的新材料、新技术被应用到给排水工程中。很多施工人员不能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方法。

1.3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

管道的安装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多年安装经验、技术扎实的技术人员,进行安装。很多的施工企业为了减少施工的成本,请来一些没有安装经验的人员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不按照按照标准的安装流程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也不够谨慎。对于设施的安装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控制重点分析

2.1详细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给排水的工作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切实按此细则实施。有效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与会审是项目施工的首要环节。

2.2做好主体施工阶段协调工作

(l)工程开工前应划分好各专业施工队之间的工程范围将各施工队的责任落实下来。(2)确定混凝土浇灌审批程序时安排专业给排水技术员参加,以保证主体工程施工中,专业施工队预留、预埋工作能及时和准确无误。确保后期施工中,给排水专业工程能按图纸要求实施工程。(3)重点阶段重点控制。通常包括地下室转换层及标准层头两层的施工阶段油于工程量流水作业连续性不够施工处于复杂变化的初期很容易引起给排水施工的混乱和错误。(4)做好设备、材料选型

与订货工作。

3.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

3.1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的前准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保障,施工的前期准备包括分析图纸、确定施工过程中的使用的技术、施工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在施工前对这些方面做好功课,做到成竹于胸。

3.1.1要明确室外供水管和室内供水管的关系

在施工前期必须要弄清楚室外供水管的位置,要保证室外供水管离施工建筑不要太远,室外供水管的半径要大于室内供水管的半径,以保证水管内能够产生足够的压力将水输送到顶楼。

3.1.2注意给排水管的位置

在施工前一定要确定给排水管的位置。给排水管位置的设定不能设在室内人员活动的地方,以防止产生对给排水管的破坏,一般给排水管要安装在墙角处,以免影响到居民的通行。

3.1.3注意地漏的位置

地漏的位置的确定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影响正常生活,二,是不影响到排水,提高后续的维修费用。

3.1.4水泵的合理使用

水泵的安装环节是保障居民正常用水的重要环节,在水泵的安装之前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水泵的安装位置与目标建筑的距离,一般要不要离目标建筑太远。二是记录电泵运行的情况,检查运行是否出现问题。三是检查水泵运行过程中的水管的情况。水管是否出现震荡或破损的情况。

3.2施工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3.2.1给水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给水系统的安装主要是对输水的管道进行安装,给水系统的安装要注意各个部分安装的时间,一般安装管道的安装要在吊顶的封闭之前,在吊顶封闭之后需要对管道进行明装拖吊,最后的支管只需在对墙面之前安装,以防止支管的安装影响到墙面的装修。

给水管一般采用PP―R的塑料管,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要设置3%―4%倾斜的角度,在吊顶内的塑料管要使用抗温的阻燃高压聚乙烯泡沫管,以防止吊灯高温破坏管道。这种管道的厚度压迫保持在15mm以内,并且外部缠上隔热的丝布,用U形管卡将管道固定。管道安装完毕后要压力的测试实验,水压达到2.0MPa为标准水压,此管道才可以正常进行给水。

3.2.2排水系统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排水系统采用的管道的材料是硬聚乙烯,这种材料具有坚固,性质稳定、抗腐蚀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到排水管的制作中。在排水系统的管道安装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立管底部的安装,立管底部采用铸铁管,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铸铁管与柔性胶圈接口的严密程度,防止污水的渗漏。吊灯内部的排水管使用15mm的高压聚乙烯材料,外部缠上玻璃丝布。调整好管道的坡度,管道的坡度要保持在5%以内。管道安装完毕后要压力的测试实验,要求管道注满水后课以正常排出。

3.2.3消防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消防系统的安装实在主体结构已将建设完毕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安装之前需要对于周围场地进行清理,避免有杂物影响到施工,施工之前还要明确吊顶的高度、内隔墙的位置线长度等一些实际数据。消防栓系统管道主要采用焊接钢管作为主要的材料,焊接钢管外部要图上防锈漆,避免钢管受到腐蚀影响到正常的使用。管道在施工时需要一次性安装完毕,避免反复操作对管体造成破坏,影响消防的效果。安装完毕后采用U性管卡进行固定。最后要对消防管道进行实验,注入1.3MPa的压力,检验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3.2.4雨水系统的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雨水系统管道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焊接钢管,雨水系统的管道安装要其他系统的管道安装之后进行,在安装雨水系统的管道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他管道安装的位置,对雨水系统管道安装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免影响到其他系统管道的正常使用。

总结: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始排水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分项工程,由于给排水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致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针对给排水施工中的常见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处理来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路晓辉.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

第3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管网

Abstract: Fire hydrant system in high-rise building and automatic sprinkler system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the commercial value by the construction unit (developer) attention, so the commercial form of high-rise building more and more appear in the city.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especially the design of automatic sprinkling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 combination of two fir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be treated separately. Of course, the whole building is equipped with fire hydrant system. Optimization design i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study design in practice the majority of designers, constantly with the conditions (such as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 equipment, health equipment requirements, the water status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etc.) change, study new situations, solve new problems, create new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safe and reliabl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and design method.

Keywords: water supply in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network;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高层建筑愈来愈多,除了高度的增加以外,高层建筑还存在着振动源较多,给水安全可靠要求较高和排水量较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认识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是进行科学设计的前提,笔者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1.1静水压力大

静水压力大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热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的特点,正因为静水压力大,如果不分区,不仅使用不便,震动噪音大,设备能耗高,浪费水资源,还容易导

致给水系统的管道及配件因此被破坏。从这个特点出发,给水系统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竖向分区,目的在于合理有效地降低静水压力,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

1.2 消防安全要求高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比多层建筑的更严格,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又一个特点,这是因为高层建筑通常是多功能、综合性建筑,所以可引发火灾的因素比较多。众多的消防实例告诉我们,高层建筑一旦出现火情,火势的蔓延速度相当快,火灾的危险性大,扑救的难度高。另外,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消防设备能力水平不一,导致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扑救的难度比较大,基于这些因素,在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设置上必须立足于自救。

1.3 瞬间给水、排水量大

从高层建筑的建筑标准来看,高层建筑中使用给水排水设备的人数众多,导致

瞬间很大的给水量和排水量,所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给水系统出现停水或

者是排水系统出现管道堵塞等等事故,影响的范围会很大。从这一特点出发,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时技术措施必须合理可靠,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通畅。

1.4 排水量大、管道长

高层建筑功能多,排水量大,管道复杂,而且管道中的压力存在较大程度的波动。从提高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要求出发,保证水封不被破坏,就必须稳定管道的压力,排水系统应设置完善的通气管系统,或是采用新型的螺旋消音单立管系统。除此之外,排水系统中采用的排水管道的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采用柔性接口。

2 住宅卫生间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在高层住宅中,卫生间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排水方式对居住环境及管道的维护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卫生间排水方式采取的是下排式。这种方式,管道无需预埋,安装尺寸容易掌握,管道维修较为方便。但上层卫生间管道会占用下层卫生间较大空间,导致下层卫生间吊顶后层高降低。而且维修会对下层住户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特别是管道排水的噪声给生活环境带来影响。

2.1 后排水方式

高层建筑小区复式住宅的上层部分卫生间采用的是后排水方式,因室内楼梯的存在,上层部分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道不能采用向下排式。地漏、坐便器等选用侧排式,排水管沿地面敷设,接至室外立管,经过洁具的巧妙布置与装修的配合,卫生间所有排水管均不外露,整齐美观。但此种排水方式对预埋孔洞的精度要求高,施工较麻烦,极易造成侧排地漏高出卫生间地坪,坐便器与侧出管连接错位,且排水水力条件较下排式差。地漏去水缓慢,坐便器虹吸能力差,易造成冲洗不净及增大用水量。

2.2 底板下沉排水方式

高层建筑小区大部分住宅卫生间采取的是底板下沉排水方式。因为单元结构的不同,有整体下沉与局部下沉两种形式。这两种排水方式是将卫生间楼板全部或局部降低300mm,排水管按不同的标高安排在下沉空间内,室内支管通过下沉空间接至室外立管。下沉排水方式关键要做好楼板的防水,并且要在降层内设置排水导流管,将降层积水引流至室外立管。管道安装完成后用轻质混凝土或其它建筑材料填平。底板下沉排水方式相对于下排水方式,底板下沉排水可以使得卫生间无管道外露,洁具布置灵活,占用下层空间少,提高卫生间的净高,维修时不影响下层住户,水流噪声干扰减小,优点十分明显。但采用混凝土填平降板空间,增加了结构荷载,且管道发生严重堵塞或因回填时造成的管道损坏而漏水时,须破坏地面,取出回填土及维修困难,工作量大,造成重复装修。整体下沉与局部下沉相比,局部下沉空间宽度一般不大于500mm,减少了回填量,降低了结构荷载较为经济;因维修而造成的破坏较小,工作量减少;且占用下层空间相对缩减,一般不需做吊顶。

3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3.1 竖向分区

根据规范要求和工程实践,高层建筑的给水管网通常需进行竖向分区,分区的

原则是:

(1)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

(2)根据管道及配件承受的静水压力、节能节水、使用方便等要求。

3.2合理选择给水方式

在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确定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供水安全可靠的给水方式,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规划设计的核心。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供水形式可概括为:

(1)高位水箱给水方式;

(2)气压给水方式;

(3)叠压供水方式;

(4)减压分区给水方式等基本类型。从建筑的具体要求出发,对每种形式的具体使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综合考虑,科学、合理的进行选择某种给水方式,也可以几种给水方式相结合,在满足使用功能、消防功能的同时,尽量做到节约。

3.3高层建筑的内部给水管网科学的布置

从内部给水网的布置形式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分法:

(1)根据内部给水管网的形式差异分为:环状网和枝状网两种形式。

(2)根据建筑内部中横干管的位置差异可以分为下行上给式、中分式和上行下给式三种不同的形式。在给水管网的布置方式上应结合具体的要求和建筑的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

3.4生活、消防水箱分开设置

(1)从保护水质和消防泵定期试水维护管理角度出发,生活、消防水池、管网和高位水箱均宜分别独立设置。

(2)采用共用吸水管方法,使设计简化,设备的维护管理方便。

(3)分建贮水池对优化地下室的设计、有效利用地下室面积、降低造价起积极的作用。

(4)高位水箱出水管上止回阀必须水平安装。

4 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由于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从排出管至顶层卫生洁具的连接管的立管较长,故卫生洁具的排水到底层排水压力大,容易使下层卫生洁具发生排水喷溅。又由于卫生洁具的排水属于间断排水,会使排水方向的前行管道系统产生气体的正压,水流在下降过程中,水流方向的后续管道产生气体的负压,形成抽吸,均可能使管道系统发生水的喷溅和水封水抽吸,故笔者总结认为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应需采取下列措施:

(1)高层建筑的一、二层应单独排水。

(2)高层建筑的排水管系应加强通气,保持管系内气压平衡;为此,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应采用专用通气管的排水管道系统或采用新型排水管道系统。

(3)高层建筑的排水立管采用乙字弯消能措施。

(4)高层建筑污水、废水应分开设置立管排放,便于将来废水回收和利用。

第4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ADSL;安装;故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374-02

在Intemet迅速发展的今天,ADSL宽带正凭借速度快、价格低等优势,成为广大用户网络接入方式的首选。为满足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及用户对网络速度与质量的要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电信公司合作,开展了通信与ADSL宽带业务。

一、现阶段ADSL在农科院的运用

四川省农科院于1996年首次引用程控电话设备,但随着信息技术革新又于2005年,与成都电信共同搭建以农科院为覆盖中心的程控电话通信和数据传输网络圈。其中大力建设推广ADSL上网技术(含WIFI技术和普通接入),现普通ADSL网络速度最高已达到4M,而用户数也从最初的0用户递增到现有1000余户,根据用户反映和实测数据看,应用情况较为理想,能较好满足科研工作及普通用户的需求。

现阶段,ADSL宽带的使用都是通过Modem进行虚拟拨号连接互联网,但由于日常安装、使用条件的不同和限制,通常会遇见几种常见的安装方法以及网络故障(如出现错误691,错误678,以及掉线等)。本文将结合实际来探讨相关原理及方法。

二、 ADSL的原理

ADSL能够在现有的双绞线,即用户的家庭电话线上根据线路状况提供上行小于1Mb/s速率,下行小于7Mb/s速率。当电话线两端分别放置ADSL-MODEM时,在这段电话线上产生3个信息通道:1个速率为1.5MB/s的高速下行通道,用于用户下载信息;1个速率为16~1MB/s的中速双工通道;1个电话服务通道。这3个通道可同时工作而不影响用户电话的通话,正是因为ADSL信号的工作频带和语音业务(电话)的工作频带互不重叠,并且ADSL数据流并不通过程控交换机,所以通过1条电话线,用户可以边打电话、边上网而互不影响,不会产生话费。

通常ADSL宽带用户端的主要构成是电话线、信号分离器(ADSL滤波器)、ADSL-MODEM、个人电脑(PC)。其中,分离器主要运用于将上行及下行方向的模拟信号(电话语音端)和数字信号(Modem端)分别进行混合、分离。

三、室内线路布局

ADSL安装过程中均可通过原有通信电缆进行施工,且是专线专用,能较好维护用户利益。但需注意的是,ADSL对通信线路硬件质量要求较高,电缆材质、施工流程、外界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对网络正常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外线是统一架设和维护,再加上农科院内多为老房屋,其室内线路布局有一定缺陷,故室内电话线的合理使用和布局是电话和ADSL正常使用的一个关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使用纯铜芯线,并做到整线单独穿PVC管(以减少它线干扰,同时方便后期更换)。其次,减少不必要线路接头,降低线路中信号传递损耗。再次,对接头处A、B线要用绝缘防水胶带包好并合理捆扎,防止外力拉扯出现短路或断路。如线缆处于潮湿环境中,线缆及线接头应远离潮湿地面(潮湿墙面)放置。线接头与插座结合要稳固,不然容易造成掉线。最后,入户电话线应远离音响等电器设备以减少干扰,直达分离器处,这中间不能有其它通信设备接入。常见正确室内布线如图一示:

图一

图一注:用户如要添加传真机,必须由分线盒先接入传真机再由传真机接出到电话机。

但在个别室内原布有总弱电盒的情况下(多见新修房屋),由于外线到此终结,室内线则从弱电盒中分到多个房间,故电话和ADSL可能处于不同位置。一般情况可按图一方法将分线盒直接安置于弱电盒中,将电话和网络分开。但如果盒内分线较多,电话和网络分开放置,可采用图二方法来处理,即在盒内将外线与分线直接相接,对只安电话的房间安置一个分离器,而在安ADSL的房间可不再放置分离器(若要安电话则添加分离器)。实际安装过程中,图二方法效果较好。

图二

四、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

(一)网络速度慢

1.电话无语音信号,可能断掉一根线。ADSL宽带使用过程中,如速度变慢,排除网卡异常,而LINK灯及LAN灯正常。可先将话机与主线相连,听有无清晰话音信号,如无音则可判断主电话线双股中有一根断掉。如有音,再用同样办法将话机与Modem后的电话线相连,听有无清晰话音信号,如无音则可判断分离器到Modem间电话线双股中有一根断掉。然后查找断线点并更换。

2.部分网站访问拥挤。在网络访问高峰时段,个别网站由于访问量过大,造成网络拥挤,此时用户对该网站的访问会出现网页打开缓慢或无法显示。用户可稍后再试,或登陆其它网站看速度是否正常。

3.线路状况较差。第一种是如户线为铜包钢线(铁芯线),该线质量差,线路老化快,且容易受潮变黑,使得信号传递减弱,衰减大,建议换为纯铜芯线。第二种是线路中接头过多,接头接触不良,受潮或受高温严重以致氧化腐蚀,造成线路传输质量低,信号衰耗过大,影响上网速度。针对此情况可更换整线或减少接头,并避免高温潮湿环境。

4.计算机系统故障或在线软件使用过多。个别计算机系统调试设置错误可能会造成网路速度慢。而用户开启在线下载软件(视频)或在线安装运行杀毒软件等,都可能降低网络速度。用户可对计算机进行正确的系统调试,减少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的软件同时运行。

(二)网络掉线

1.分离器故障。分离器使用过久,其上面的三个通信端口(PHONE、MODEM、LINE)可能出现老化或受潮腐蚀,与电话水晶头接触不良等均可引起网络掉线。

解决办法:首先仔细观察各端口中两根铜线是否出现铜绿或变黑,其次轻轻摇动分离器,听其内部芯片是否松动。如铜芯腐蚀或芯片松动,更换分离器后再观察MODEM的LINK灯是否正常,同步后看网络状态。

2.线路中有局部短路。ADSL宽带使用过程中,对线路通信质量要求较高。而电话线由于环境或使用不当会出现线路中轻微破损,如线路破皮铜芯外露,线接头外露,或是由于用力拉扯、踩踏导致线路变形等。当电流通过都可能引起瞬间短路,且此时话音信号正常,不易察觉异常。

解决办法:首先可对ADSL绑定的电话号码进行呼叫,一般会出现该电话响铃一两声后突然断掉,拿起听筒无音,挂掉后几分钟恢复正常且只能呼出。此时可判断线路短路,然后依序分段对可能破损线段点进行查找更换。

3.电话线或网络线接头松动、接触不良。电话线与分离器和Modem的接口接触不良,网络线与Modem和网卡的接口接触不良。

解决办法:网卡状态正常下,网卡灯或Modem的LAN灯如不亮,可以将网线重新用力插入,灯亮即正常。同样Modem上LINK灯不亮或不稳定也可重新插线,看灯是否正常。如是水晶头松动,则需重新接头。

4.Modem机身温度过高。Modem如长时间运行,其内部芯片过热。此时Modem上各运行参数正常,但由于不能及时散热,会造成其性能衰减影响用户上网速度,部分材质较差的Modem会自动死机引起网络掉线。

解决办法:Modem温度过高后机身发烫,此时可关掉电源,等其充分散热后再使用。在不使用时要及时关掉电源,防止温度过高发生故障或烧毁。需注意的是:雷雨天气要关闭电源,因为雷击不仅易击坏Modem,甚至易击坏与之相连的路由器和电脑。

5.Modem旁有手机等强电磁波干扰。Modem被放置靠近手机或音响等大功率电器时,可能受到强电磁波影响引成网络掉线。

解决办法:尽量将Modem远离手机、音响等电器放置。

(三)错误678

1.如进行网络拨号时出现错误678(无法连接到远程计算机)。现分别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探讨:

Modem上LINK同步信号灯不亮。第一种是话机无音,将话机与Modem后电话线相连,听是否有话音信号,如无则表明外线故障;第二种是有话音无同步信号,如话机有音,更换新Modem后LINK灯不亮或一直闪烁不停,则表明机房ADSL端口障碍导致无网络信号输出,此时需与运营商联系。

2.Modem损坏。第一种是Modem电源灯(POWER)不亮,说明其电源损坏。第二种是电源正常,但LINK或LAN灯不亮,更换新Modem后连接正常,说明原Modem内部芯片或端口已损坏。针对以上情况只有维修更换设备。

(四)错误691

如宽带连接时出现错误691(用户名或密码输入错误),可能会是以下几种情况:

1.输入错误。用户没有输入正确的账号或密码,可以先与运营商联系核对账号密码是否正确,然后重新输入。

2.欠费。如确认用户名和密码正确后仍弹出691,可查询座机或宽带是否已欠费,补足欠费后即可解决。

3.机房没有解锁或激活。在以上两种情况被排除下,故障仍没解决,那么真正原因只能是账号被盗用或账号被锁定。这是由于本地的ADSL宽带账号和固定电话已经做了捆绑,账号被锁定了。此时需重新找运营商,将账号解锁激活之后即可将故障解除。

4.连续输入或系统默认错误。由于电脑在操作时,会对原有的连续输入错误默认并记忆,此时可以采取重新建立宽带连接或重启系统后删除原有输入的帐号密码,再次正确输入即可解决问题。

(五)错误769

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出现问题,连接时会出现错误769(无法连接到指定目标)。

1.网卡故障。网卡灯不亮,且Modem上LAN灯也不亮,第一种情况是网卡故障,可在“我的电脑”中查看“硬件”,如果“网络适配器”中网卡标示上有感叹号,说明网卡故障。需对网卡维护;第二种情况在“网络连接”中,“本地连接”丢失,可能是网卡驱动程序损坏或系统没有检测到网卡,重新安装即可。

2.“本地连接”禁用。用户由于误操作或系统问题对“本地连接”进行了禁用,尽管Modem上各参数正常,此时拨号还是会显出错误769(个别系统不同可能出现错误678)。解决办法就是对“本地连接”重新启用。

四、结语

现阶段,ADSL宽带的广泛使用,大力提升了农科院科研工作信息及时获取和传输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发展,同时也较好满足了普通用户的网络信息需求。伴随ADSL宽带技术的广泛使用和不断更新,为能处理好ADSL日常安装维护中的各种常见故障和提高服务科研工作的水平,技术人员有必要及时总结和掌握基本的ADSL宽带原理和故障处理方法,更好地为科研工作和用户提供安全、优质和高效的ADSL宽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冰,《ADSL上网常见故障问答》,《轻松学电脑》,2010年1月,第120期;

[2]薛静坤、张宇,《宽带接入技术与常见故障处理》,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8卷第3期;

[3]方成亮,《解决ADSL-modem不稳定之谜》,《微型计算机》,2007年2月下;

第5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企业目标;排放成本;现金流量

2008 年1 月我国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全国性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年9月,广东省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批7800万碳交易大单签出。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低碳管理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形象的双赢,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碳排放策略进行研究和选择。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外部性Pigou ( 1920)。随后Coase ( 1960)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而得到纠正,以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Dales ( 1969) 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形式,通过在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使超额排放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运行机制主要有总量交易机制和信用交易机制。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总量交易机制。在总量交易机制下,国家将各个企业的碳排放上限以许可证或者配额的形式发放给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大的关系。Malik(1990)认为,某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Benz 和Truck(2006)指出,排放权市场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高的排放权价格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了更紧的约束。关于排放权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曾刚,万志宏(2010)指出,由于排放权(EUA)可被视为一种企业的生产要素(资产),因此,EUA 市场价格变动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碳排放权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对企业的策略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陈晓红, 王陟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价格最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随着政策与交易制度的完善, 影响程度逐渐变小。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大多集中于排放权交易价格、初始分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将从企业本身入手,探讨影响企业碳排放策略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碳排放决策的基本模型。

二、企业进行碳排放优化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好低碳管理,首先要从战略角度予以考虑,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

(一)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存在和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盈利,从计算企业价值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及产生该成本的时间。在成本方面。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的排放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排放总成本=减排成本+购买缺口排放权支出-出售排放权收益=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排放权单价×购买缺口排放权数量-出售排放权单价×出售节省排放权数量(1)

谢东明,林翰文(2012)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上述公式下的企业碳排放战略优化选择。但是上述排放成本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成本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碳排放决策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利润和实施低碳战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也采用5年的期限进行分析。考虑了时间成本因素之后,企业未来5年的排放成本应该为(假定企业自主购进节能减排设备):

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环保设备购进成本+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5i

购买缺口排放权金额+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出售排放权收到金额(1+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

单位减排成本=(环保设备折旧额+低碳管理其他成本)/实现的减排量(3)

企业碳排放成本=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缺口排放权成-出售排放权收益(4)

从式(2)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碳排放权分配额、企业购进设备成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本成本。式(2)中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包括所有者资本和长期借款资本在内资本金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是由于企业购进环保设备必然要占用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必然要为企业所有的资本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购置长期资产。式(3)中的低碳管理其他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进行了低碳管理而增加的除了设备折旧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对员工的培训费等。

(二)从降低企业环境风险,节能减排,符合利益相关者要求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2009年,沃尔玛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这也就意味着凡是碳排放不达标的供应商都将被沃尔玛淘汰。企业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考虑企业现在的盈利状况。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顾客方面,企业要充分保证企业的排放量不高于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的低碳管理。也开始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企业碳排放管理机构等的要求。如果企业的碳排放严重超标,多次被相关部门批评或者被媒体爆出碳排放严重超标,则企业就会在瞬间失去很多顾客,也就失去了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包括企业盈利目标、目前财务状况、利益相关者诉求、节能减排方案可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

三、企业碳优化战略初步选择模型

(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目前的排放量与配额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减排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大小来决定是否进一步考虑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确保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是否实施低碳减排项目,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碳排放是否超过了配额、有没有实施低碳减排的空间以及减排的成本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企业碳排放在配额的限度之内,不存在减排压力。但企业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第二种是企业排放超过了配额,且目前不存在减排的可能性或者实现减排的可能性很小,则企业就只能被动从市场上购入排放权。第三种是企业碳排放目前超标,但存在优化空间。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实施低碳节能减排项目。如果企业本身技术达标,低于国家规定排放限额,则该类企业短期无需实施减排项目,并且可能会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像市场出售。在上述情形二的情况下,企业自己实施减排项目成功可能性很小,可以寻去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

(二)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减排能力的大小、资金充裕度、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企业如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企业实施减排项目可能存在很多中选择,本文旨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种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研究中以以下两种方案为例:一种是企业自主购进环保设备,独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与节能服务公司(ESCO)签订能源管理合同(EPC),由对方帮助企业进行管理。

我国于1998年首次将EPC模式引入国内。并于2010年8月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其对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的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 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像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该机制运作是依托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实施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单位减排成本=企业实施该项目节能量合同约定分成比例该项目实现的减排量(5)

EPC下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6)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节能服务公司具有专业化的优势。能够给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在EPC模式下,项目失败的风险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同时,该类能源管理合同是以节约能源为标准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收益。其次,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前期不要企业投入设备购置、专业技术培训等费用。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会造成企业长时间承担与节能服务公司就节能部分分成的义务。是一种长时间的现金流出。会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企业资金流是否充裕、节能减排技术是否成熟以及节能减排效果等因素。

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两种模式下企业的单位减排成本,也就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二是对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的影响,也就是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企业减排成本及未来五年现金流量可由上文(2)~(6)式计算得出。计算所需资料一般较易取得,用以下类似BCG矩阵的方法进行分析:

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对于企业单位减排成本高低的界定主要以从市场上取得单位排放权的成本为衡量标准。如果企业有多种备选方案且减排成本有较大差距,则可以在上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分。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的衡量标准因各个企业状况而异。对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来说,可承受的流出量会较大,反之,则会较小。下面对落在各个区域内的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理想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未来现金流出量少的方案,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最佳方案,企业只需要最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换来低成本的减碳效果。

救急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未来现金流出量多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来说不会在企业的低碳管理方案选择之列,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更好的备选方案,并且企业碳排放严重超标,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社会形象。但这种方案只能用来救急,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应该尽快研究出新的方案来取代这种方案。

问号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但是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大的方案,该方案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减碳成本并不高,但是企业却需要每年有大量的现金流出企业,决策部门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

备择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但未来现金流量不大的方案,该类方案一般为初期一次投入较高,但投入实施后运行效果良好。但并不仅限于这种情况。这类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初期投入。

企业应当综合分析企业所有备选方案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对于减排能力强的企业来说,无论是采取外购还是合同能源管理等其他模式进行减排,都需要考虑减排规模的大小,企业需要随时在自身减排能力等的基础上关注市场上交易权的价格,合理确定减排规模。对于在企业减排成本高于排放权交易价格时,适当降低减排规模,免得企业利润受损,反之,当市场上排放权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充分使用环保设备的减排能力。以减少从市场上购买排放权的成本或者提高出售剩余排放权的收益。

五、小结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尤其要注重对单位减排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流出量)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策略进行归类。结合自身状况,做出最有利的策略选择。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企业如何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动向等不具有明显的可测量的因素做出具体探讨,对处于矩阵中四个维度的方案的性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ik, A (1990): “Markets for Pollution Control When Firms Are Noncomplia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8 97-106

[2]Benz, E and S Truck (2009): “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 Energy Economics, 31, 4-15

[3]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 2010(4)

[4]陈晓红, 王陟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 S) 为例》[J]系统工程 2012年2月 总第218期

[5]王爱国 2012 我的碳会计观 会计研究,5: 3 - 9

[6]谢东明,林翰文 2012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会计研究6:81-88

第6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1模型构建

1.1目标函数的构建

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理论,分别设定2005、2020年为基准年和预期年,以预期年的碳排放总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预期年各行业经济增长量作为优化模型的决策变量,构建基于结构减排的不确定性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选取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社会经济增速不变、行业经济增长量等作为约束条件,运用区间规划数学方法进行模型求解。模型目标函数具体表达如下:

1.2约束条件的选取

在约束条件的选取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约束为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预期年社会经济总量约束以2005年经济增长总量为基准,参考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率,考虑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以保守经济增速预测2020年经济增长总量;行业经济增长量约束,以2005年各行业经济值为基准,以各行业保守经济增速预测2020年行业经济增长量。(1)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约束:(Ii=1ΣPi0±+Ii=1ΣExi±×ΔPi±ΔEi±)/Ii=1ΣExi±≤C0/E0×(1-η±)(2)社会经济总量约束:Ii=1ΣExi±≥E0×(1+δ±)n(3)行业经济增长量约束:Exi±≥AE0andExi±≥AB01.3决策变量及参数的意义(1)决策变量。模型选取各行业经济增长量作为决策变量,并以区间形式表示。(2)参数。f±:预期年的碳排放总量,万t;C1±:不同行业预期年的碳排放量,万t;PF0±:农、林、水利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F±:农、林、水利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F±/ΔEF±:农、林、水利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G0±:采掘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G±:采掘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G±/ΔEG±:采掘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H0±:制造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H±:制造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H±/ΔEH±:制造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I0±:能源生产与供应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I±:能源生产与供应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I±/ΔEI±:能源生产与供应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J0±:建筑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J±:建筑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J±/ΔEJ±:建筑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K0±:交通运输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K±:交通运输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K±/ΔEK±:交通运输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L0±:销售住宿餐饮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L±:销售住宿餐饮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L±/ΔEL±:销售住宿餐饮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M0±:其他行业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M±:其他行业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M±/ΔEM±:其他行业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PN0±:居民日常生活基准年的碳排放量,万t;ExN±:居民日常生活预期年经济总量,万元;ΔPN±/ΔEN±:居民日常生活单位经济增长量的碳排放量,万t/万元;E0:基准年社会经济总量,万元;η+:预期年的碳减排目标,无量纲;C0:基准年的碳排放总量,万t;δ±:预期年社会经济增速,无量纲。

1.3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均取自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C1±~C9±分别代表九大行业,表1为各行业基准年经济总量、能源消耗量等模型参数。

2模型求解及分析

2.1模型求解结果

在模型参数及约束条件输入后,利用Lingo11.0软件求解预期年各行业经济总量、碳排放量,并计算预期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表2)。

2.2模型结果分析

将基于结构减排的不确定性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方案下预期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与基准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以柱形图形式表达,如图1所示。结合图1和表2分析可知:(1)基于结构减排的不确定性优化方案下,预期年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73274.96,288285.27]万t之间,单位GDP碳排放量为[0.48,0.50]万t/万元,较基准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明显降低,能够保证在2020年实现37.07%~41.08%的降低幅度,但仅有不确定性优化上限能够达到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基于结构减排的不确定性优化方案中,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降低幅度均较为明显,下降值最大的行业是建筑业、销售住宿餐饮业和农林牧渔水利业,表明以上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具有经济效益好、碳排放量低的优势,若积极推广低碳能源应用、低碳饮食习惯和低碳消费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社区,能够十分有效、显著地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亦可弥补其他行业低碳发展的不足。(3)所有行业中,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和能源生产供应业单位GDP碳排放优化量较基准年的降低比重低于整体单位GDP碳排放降低值的均值,其中,交通运输业的单位GDP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最低,表明此行业碳减排阻力很大,同时,新能源、新技术在交通运输业的推广不仅面临着技术难题还有成本压力,若不从技术上突破、大力扶持公共交通事业,单位GDP碳排放量较难有大幅度降低。

第7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碳关税;GTAP-E模型;碳减排;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070-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11

在面临贸易比较优势下降和碳泄漏的背景下,美国2020年将对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发展中国家征收CO2排放关税,以保持美国企业的竞争力。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除对 “具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目标并且这一目标不低于美国的国家、最不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份额低于0.5%的国家,或者占美国该行业进口份额不超过5%的国家”豁免征收碳关税外,将于2020年对其它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根据该法案,美国碳关税政策无疑将矛头指向了包含中国和印度等未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实施碳关税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美国能源署(EIA)的统计,2009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达到了77.07亿t,超过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含量也相对较高,2010年出口产品隐含碳含量为22亿t左右[1-2]。同时,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依赖程度严重,2010年对这三个地区的出口占中国产品总出口的40%[3]。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施的碳关税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国内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研究表明,美国实施碳关税将使中国的出口额大幅缩减,对中国高耗能行业带来严重冲击[4-5]。

虽然国内已开展部分研究分析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然而由于模型方法和关键假设的不同,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在模型方法上,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单国(中国)一般均衡模型[5-6],然而,单国模型无法体现征收碳关税所导致的贸易转移和碳泄漏等变化,而且在征收国别上仅分析对中国施加碳关税,无法充分考虑同时对印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征收碳关税的情景。其次,在碳关税的征收方式上,多数研究基于直接碳排放强度来计算碳关税[7-8],由于美国碳关税的征收以隐含碳排放为标准,相对于隐含碳排放,基于直接排放强度所估算的碳关税将严重低估实际征收强度。由于所采用研究方法和关键参数计算上的不足,前期研究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难以满足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谈判和政策制定的需要。因此,深入分析和探讨美国实施碳关税对中国碳减排和经济影响,对我国有关政策制定和战略决策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中国对美国产品出口结构变化

中国对美国出口快速增长,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统计署(UNCOMTRADE)贸易数据,中国对美国出口由1996年的26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 836亿美元,在14年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速为17.6%。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大于总出口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美国出口占中国产品总出口的比重从1996年的17.8%增加到2010年的23.0%。

中国对美国产品出口结构变化非常明显,主要集中于通信电子和机器设备等产品。首先,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设备、机器设备、纺织服装、化学橡胶、其它制造业和木材加工业等6类产品。2010年,这6类产品分别占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31.2%,18.9%,17.8%、73%、6.2%和5.0%。其次,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996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纺织服装、通信电子和机器设备,分别占当年对美国出口的30.5%、15.0%和14.8%;虽然在2010年,这3类产品依然占据出口前三位,但是比重发生明显改变。其中,通信电子和机器设备的份额提高为31.2%和18.9%,而纺织服装的比重降低为17.8%。除了通信电子和机器设备等2类产品外,木材加工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对美国出口份额小幅上升,其它产品的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不同产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图1所示,2010年对美国出口占该产品总出口份额超过25%的产品依次为:其它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金属制品和通信电子设备等4大类产品,分别为39.9%、31.4%、28.0%和29.2%。对美国出口占该产品总出口份额在15%-25%的产品有机器设备、化学橡胶及塑料、纺织服装和交通运输设备等4大类产品。相对而言,其它产品和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程度低,对美国产品出口占该产品总出口的份额分别为12.4%和11.5%。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相对于2006年,所有产品对美国出口的份额都有显著提高。可以预见,随着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美国实施碳关税将对我国产品贸易和经济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

2碳关税等值计算方法

依据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相关规定,美国将于2020年针对来自中国和印度等未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出口高排放工业制成品的隐含碳排放量(包括原材料开采、产品加工制造、运输等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征收碳关税。准确计算各国不同产业部门隐含碳的排放量,并以此估计各国产品出口美国面临的碳关税进口关税等值是评价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影响的关键参数。我们基于全球贸易模型-能源(GTAP-E)版本8数据库,计算美国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

最新版的GTAP-E版本8数据库包括129多国家和57种产业部门,数据基准年份为2007年。由于该数据库包含各国的投入、产出、消费和贸易等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9-10]。美国碳关税等值计算过程如下:①计算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②计算各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完全排放强度);③根据各部门的出口值,将碳关税的从量税税率转化为从价的进口关税税率。

以中国为例,其他国家各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进口关税税率测算方式与此相同。首先计算得出中国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ei,再按照经典的投入产出原理,计算得出中国产品的完全需求系数矩阵(B):B=(I-A)-1 , 其中A是中国本国产品的中间投入矩阵,结合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ei可得出各部门产品的隐含碳排放Cj为:

在碳关税的税率转化上,设碳关税征收标准为t美元/t碳,GTAP-E模型中,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的到岸价值为VCIFj,则美国对商品j征收碳关税的总额为t*VCIFj*Cj。在GTAPE模型中进口关税冲击的引入则通过:VPMj= VCIFj*tmsj,其中tmsj为中国产品j面临的美国征收进口关税强度,VPMj为中国出口产品j进入美国的市场价值(包含了进口关税),关税强度等于中国出口产品进入美国的市场价值与出口产品到岸价值之比。改变关税强度使得关税多征收的部分等于碳关税总额可得:

上式中tsj为关税强度(tmsj)的变化百分比,(2)式表示征收碳关税后,关税增加的部分需要等于碳关税的总额。化简上式得出碳关税的税率转化方式为:

GTAPE数据库提供了VCIFj和VPMj,通过测算得出各部门产品的隐含碳排放Cj,就可以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相应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tsj)。

采用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美国碳关税在30美元/t和60美元/t情形下的进口关税等值。依据美国《清洁能

源安全法案》,美国将对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能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征收碳关税,但是具体的关税税率并没有明确指定。已有研究基本假设碳关税的征收标准在

每t碳10-100美元之间,且普遍采用碳30美元/t和60美元/t[6-8]。本文也采用30美元/t和60美元/t的碳关税税率,依据公式(1)-(3),计算了中国不同出口产品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不同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不同,不同产品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显著不同。如表1所示,在60美元/t的碳关税税率下,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机器设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的进口关税等值分别为11.5%、11.3%、7.4%和6.0%,显著高于其它产品。同时在上述4种产品中,除了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低以外,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机器设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品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的3大类产品中,除了机器设备碳关税的进口关税等值较高以外,通信电子和纺织服装的进口关税等值较低,分别仅为2.4%和2.7%。虽然这两种产品对美国出口量较大,但是由于进口关税等值较低,其出口受到碳关税负面影响的程度可能较小。

3研究方法与模拟方案设置

本文采用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模型(GTAPE)来分析美国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减排的影响。GTAP是美国Purdue大学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开发的多国家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1995年以来该模型在评价全球贸易政策、技术进步和国内发展政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

用[11]。为了满足对能源利用政策的分析,Burniaux、Truong对标准的GTAP模型的能源模块进行改进,并创建了GTAPE模型。相对于标准的GTAP模型,GTAPE模型的改进主要体现了各种能源之间,以及资本和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模型详细内容参阅文献[12]。由于碳关税分析不仅涉及贸易问题,而且与碳排放和能源使用

直接相关,GTAPE模型保留了GTAP模型全球性特点,同时对能源种类和利用进行了更准确的刻画,因此本文采用GTAPE进行分析。

本文模拟分析的数据基于GTAP第8版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利用GTAPagg软件将129个国家和地区加总划分为10个地区,将57个产业部门汇总成16个产业部门。10个地区的汇总结果为:美国、欧盟27国、中国、印度、日本、东盟国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其他附件1国家(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的缔约国家)、其他非附件1国家(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未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的国家)、最不发达国家。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汇总的10个地区中,美国拟征收碳关税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东盟国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其他非附件1国家(这些地区未承担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豁免征收碳关税的地区包括:欧盟27国、日本、其他附件1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其中欧盟27国、日本以及其他附件1国家属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署减排承诺与承担量化减排限额的成员国,最不发达国家LDC也在美国豁免征收碳关税的国家范围内,详见该法案第767与768条)。16个汇总后的产业部门为:农业、资源产品、食品加工产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业、造纸印刷业、石油与煤及其制品、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加工产品、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通信电子设备、机器设备、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

同时,我们设计了3个模拟方案:一个基准方案和两个政策模拟方案,通过政策模拟方案与基准方案的比较,可以分析美国实施碳关税后对中国经济及碳排放的影响。

基准方案(B1):基准方案反映的是在2020年美国未征收碳关税的情景,为了反映2007-2020年之间各国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本文采用递归动态的方法将GTAPE第8版数据的人口、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资本和GDP数据分3个阶段(2007-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进行升级,得出2020年的基准方案[13-14]。

政策模拟方案1(P1):根据《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规定,美国将从2020年起对未实施减排限额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在本方案下,我们假设美国对来自中国、印度、东盟国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以及其他非附件1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30美元/t的碳关税,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产品分别计算碳关税的关税等值。除了征收碳关税以外,其它假设与基准方案完全一样。

政策模拟方案2(P2):假设美国对来自中国、印度、东盟国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以及其他非附件1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60美元/t的碳关税,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产品分别计算碳关税的关税等值。除了征收碳关税以外,其它假设与基准方案完全一样。

4模拟结果与分析

4.1对碳排放的影响

美国实施碳关税对减少碳排放将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如表2所示,在美国对来自中国、印度、东盟国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以及其他非附件1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30美元/t和60美元/t的两种模拟方案下,我国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方案分别降低14.01×106 t(0.13%)和25.87×106 t(0.24%)。然而,其它国家碳排放量提高,存在较明显的“碳泄漏”现象。相对于基准方案,其它国家碳排放在30美元/t和60美元/t的两种碳关税方案下,碳排放分别增长4.41×106 t(0.01%)和7.62×106 t(0.02%)。由于存在“碳泄漏”,美国碳关税对全球碳减排的影响十分有限。相对于基准方案,全球碳排放在两个政策方案下分别降低9.59×106 t(0.02%)和18.25×106 t(0.04%)。

4.2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美国实施碳关税将对中国总体经济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如表3所示,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于基准方案分别降低0.69%,社会经济福利降低128.6亿美元;由于出口受限,以及经济发展速度降低,我国产品出口和进口都有所降低,分别降低0.13%和0.96%。同时,因为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提高,中国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对于基准方案,贸易条件降低0.46%。虽然进口下降幅度高于出口,但是由于在2020年出口额显著大于进口,同时贸易条件恶化,相对于基准方案中国的贸易平衡项减少10.5亿美元。当碳关税由30美元/t提高到60美元/t后,对中国经济和贸易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中国实际GDP相对于基准方案将降低1.3%,社会经济福利减少240亿美元,贸易条件降低0.86%,贸易平衡减少17.9亿美元(见表3)。

由于总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我国各种要素的回报率降低。由于标准的GTAP-E模型假设各种生产要素全部

出清,不存在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例如,资本和土地)闲置

的情况,因此,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将导致要素回报率降低。如表3所示,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我国土地租金相对于基准方案将降低0.16%,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工资分别降低0.72%和0.76%,资本回报率降低09%。在6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各种要素的回报率下降更为显著。土地租金、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熟练劳动力工资和资本回报率分别降低0.27%、1.34%、1.42%和1.68%。

4.3对不同部门产品出口的影响

美国征收碳关税将影响中国产品对美国出口,隐含碳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显著降低。如表4所示,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中国对美国总体出口将降低7.6%;遭遇征收碳关税的产品出口都受到负面影响(表4第2列)。由于隐含碳含量高的产品对应的进口关税等值也较高(见表1),其对美国出口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受到碳关税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四类产品分别是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机器设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产品对美国出口分别降低29.2%、26.2%、17.1%和11.4%(表4第2列);碳关税对这四类产品影响严重程度的顺序与表1中各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等值最高的四类产品及顺序完全一致,这表明:在同样碳关税税率下,各产品受美国碳关税的影响幅度取决于这些产品隐含碳的强度。随着碳关税税率的增加,中国对美国产品出口将进一步降低。在6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中国对美国产品总体出口将减少14.3%,降幅显著高于征收30美元/t对应的7.6%。

美国征收碳关税会导致显著的产品贸易转移现象,中国对美国以外国家出口将明显增加。在对美国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我国产品价格将有所降低(见表5),增强了我国产品在美国以外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口明显增加。如表4所示,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中国对欧盟和其它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2.5%和2.1%。在更高碳税水平下,贸易转移的效应更为显著。在6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中国对欧盟和其它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4.7%和4.1%。贸易转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碳关税对我国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采用进口碳关税,贸易转移效应就显著降低,对我国出口和经济的冲击将更为显著。

各产品出口变化取决于该产品隐含碳排放量和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那些隐含碳排放量大、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高产品的出口将显著降低。虽然其它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金属制品和通信电子设备等产品对美国出口量大,但由于其隐含碳的进口关税等值较小(见表1),这些产品的总出口不仅没有受到碳关税的负面影响,反而有所增长。如表3所示,在30美元/t碳税水平下,上述4种产品总出口分别增长1.7%、1.2%、1.2%和0.6%。即便出口隐含碳排放较高的部门,如果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其出口所受的负面影响也将较低。例如:金属冶炼加工产品是隐含碳排放最为密集的部门,隐含碳进口关税等值最高(见表1),在征收30美元/t的情境下,其出口仅降低0.1%,几乎没有影响。然而对于隐含碳排放量较高,同时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高产品的出口将明显下降,例如,在征收30美元/t的情境下,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和机器设备制造出口分别降低3.1%和2.2%;在征收60美元/t时降幅更为显著,分别降低5.0%和4.0%(见表4)。

4.4对不同部门产出的影响

产出减少的部门包括两大类:第一,出口受到显著负面影响的部门;第二,向这些部门提供原料或服务的上游产业部门。如表5所示,产出受到碳关税负面影响的部门有机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化学橡

胶及塑料制品、石油及其制品、服务业和资源产品等7类产品,但是不同产品受到负面影响的原因却有显著差别。首先,产出下降最显著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机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石油及其制品等5类产品,而且这些产品产出下降是因为碳关税对出口负面影响所致。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上述产品产出分别下降1.0%、0.32%、0.27%、0.27%和0.14%。其次,虽然资源产品和服务业出口增长,但是由

于机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石油及其制品等下游产品需求降低,从而导致产出小幅下降。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两类产品产出分别下降0.08%和0.04%。在碳关税进一步提高的情境下,上述7类产品产出下降的幅度更为显著。

然而,其它部门产品由于生产要素和中间投入产品价格下降,成本降低,出口和产出将有所增长。由于总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国内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初级要素价

格下降(表3),从而导致国内各类产品价格降低(表5第2列和6列),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所有产品进口都降低(表5第4和8列),除了贸易受到碳关税显著负面影响的产业及其上游产业以外,其它产品的出口和产出都有一定程度增长(表5第1和5列)。例如,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农业、食品加工产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业、造纸印刷业、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通信电子设备和其它制造业产出分别增加0.1%、0.02%、0.71%、0.35%、0.31%、0.22%、0.34%、0.76%和0.84%。当碳关税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幅度将更为明显。在60美元/t的碳税下,上述部门产出将分别增加0.18%、0.04%、1.32%、0.59%、0.56%、0.35%、0.6%、1.33%和1.53%。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同产品隐含碳排放量与碳关税等值的基础上,采用全球贸易分析-能源模型(GTAPE),研究美国在2020年实施碳关税对中国减排与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实施碳关税对减少碳排放将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在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30美元/t和60美元/t的两种模拟方案下,我国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方案分别降低0.13%(14.01×106 t)和0.24%(25.87×106 t)。然而,由于其它国家产出提高,碳排放量增加,全球碳排放在两个方案下仅降低0.02%(9.59×106 t)和0.04%(18.25×106 t),美国实施碳关税对全球减排的影响很小,效果非常有限。

但是,美国实施碳关税将对中国总体经济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在30美元/t的模拟方案下,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于基准方案分别降低0.69%,社会经济福利降低129亿美元,贸易条件降低0.46%,贸易平衡项减少10.5亿美元。当碳关税提高到60美元/t后,对中国经济和贸易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中国实际GDP相对于基准方案将降低1.3%,社会经济福利减少240亿美元,贸易条件降低0.86%,贸易平衡减少17.9亿美元。

美国碳关税将导致中国产品贸易流向和贸易结构出现显著调整。美国征收碳关税会导致产品贸易转移,中国对美国以外国家出口将明显增加。同时,产品出口结构也出现显著调整,隐含碳排放量大和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高产品的出口将显著降低。但是其它产品由于价格下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出口有所增长。

美国碳关税对中国不同产业产出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出口受到显著负面影响的部门及其上游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出将降低,然而,其它部门产出反而提高。产出下降最显著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机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加工产品、化学橡胶及塑料制品、石油及其制品等5类产品,这些产品产出下降主要是因为碳关税所导致的出口减少所引起的。同时,与这些产业直接相关的产业(例如:资源产品和服务业)由于国内需求下降,产出也小幅降低。但是,但是其它产业部门因为投入要素价格下降,成本降低,产出将有所增长。

需要指出以下两点:一方面,美国征收碳关税可能会引发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效仿,在考虑多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的情景下,中国产品贸易转移的空间将受到较大的制约,出口与产出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显著,这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美国征收碳关税,中国可以考虑基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原则在国内主动实施碳税,以应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关税。此外,在面临“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双重压力下,主动采取减排措施,降低碳强度,也是中国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碳关税、碳税和其它减排措施等多种因素,全面评估碳关税的经济影响及其应对政策,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学(季刊), 2010,(7): 1288-1308. [Zhang Youguo. The Embodied Carbon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ts Determinant Factors[J]. China Economics Quarterly, 2010,(7): 1288-1308. ]

[2]张为付,杜运苏. 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1,(4):182-187. [Zhang Weifu, Du Yunsu. Research on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Embodied Carb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1,(4):182-187. ]

[3]Weber C L, Peters G P. 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Considerations in the US [J]. Energy Policy, 2009,(37):432-440.

[4]杨立强,马曼.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GTAP模拟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13(5): 73-77. [Yang Liqiang, Ma Man. The Impact on China’s Export Trade of Carbon Tariffs Based on GTAP Simulation [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 13(5): 73-77.]

[5]朱永彬,王铮. 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影响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0,(12):36-44. [Zhu Yongbin, Wang Zheng. The Evaluation on the Carbon Tariff Effect on China’s Economy[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12):36-44.]

[6]沈可挺,李钢. 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1): 75-82.[Shen Keting,Li Gang.The Impacts of Carbon Motivated Border Tax Adjustment to China’s Industrial Exports: A CGE Based Analysis [J].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 2010, (1):75-82.]

[7]鲍勤,汤玲,杨列勋. 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 管理评论,2010,22(6):15-24. [Bao Qin, Tang Ling, Yang Liexun. The Impact of Carbon Motivated Border Tax o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J]. Management Review, 2010, 22(6):15-24.]

[8]黄凌云,李星. 美国拟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10,(11):93-97. [Huang Lingyun, Li Xing. Th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of the U.S. Proposal to Impose Carbon Tariffs [J].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 (11):93-97.]

[9]Dong Y, Whalley J. How Large are the Impacts of Carbon Motivated Border Tax Adjustments? [J]. NBER Working Paper, 2010, No.15613.

[10]Peters G, Hertwich E. 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2 (5):1401-1407.

[11]Hertel T.W. Global Trade Analysis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Burniaux J, Truong T.GTAPE: An EnergyEnvironmental Version of the GTAP Model [R]. GTAP Technical Papers 923, 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alysis, Purdue University, 2002.

第8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关键词]碳交易;挑战;法律体系;《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承担《京都议定书》强制减排义务,目前《京都议定书》创立的三大碳排放交易机制只有 CDM 适用于中国,但中国作为核证减排总量第一的大国,中国政府在碳减排方面采取了较强责任心和自觉性的外交态度,承诺于 2020 年承担《议定书》的强制减排义务,这对于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一、碳交易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一)国内层面的挑战。

1.市场人为分割,交易规则不统一。

国家发改委于 2012 年 2 月正式批准广东、湖北、北京、天津等 7 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工作。试点工作分地区开展为我国目前的碳交易摸索阶段提供了经验,也是我国政府面对“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新事物谨慎、保守的态度,本无可厚非。但各试点“各自为政”,各级市场交易规则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首先,难以形成统一的价格。各交易所在开展碳交易时,容易会受到自家交易规则、交易模式及计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碳交易市场的大额交易量难以形成,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造成效率的损失。

其次,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中,碳交易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和实现创新,才能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市场交易机制最大的作用。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统一,一方面难以保证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监管机构对交易所进行监督管理。

最后,难以形成国际性碳排放权交易大平台。减少碳排放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任务而是全球的目标,中国碳市场的逐步国际化是必经的过程。因此,现在构建碳交易市场所用的规则,就将是未来基于国内的国际市场规则的雏形。目前中国市场碳交易规则不兼容,跨省或地区交易缺乏可操作性,未来通过联合不同市场构建一个国际性的大平台的趋势被遏制。

2.碳排放总量不确定,导致碳交易基础不夯实。

碳排放权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在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赋予了它稀缺性和可交易性。

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在排放总量限制的反映是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正视历史和现实,发达国家碳排放主要是生产型和娱乐享受型排放,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是生存型排放和发达国家的生产转移型排放,所以《京都议定书》依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按既定目标施行具体的量化减排,发展中国家没有限制减排总量。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本身也不确定减排总量,会产生以下不利的影响。

首先,碳交易机制的价值得不到饱和。碳交易本应该是一个全球化的交易体系,若一些发达国家实行了碳排放总量控制而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碳排放的总量并没有强制性限制,那么碳交易市场作为新事物其能否控制总量限额,是否能够实现清洁发展值得质疑。

其次,发展中国家要为此承担一定的风险。

大部分从碳排放交易市场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获益的公司似乎都是污染环境的公司,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承担两种风险:其一,这些公司因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获得了在该国合法生产的机会,这同时也意味着获得了在该国合法排放的权利,那么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因扮演“排污帮凶”角色而备受指责的风险;其二,这些公司为获得巨大的盈利机会有可能将高污染排放企业转移至没有排放限额的发展中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就要承担成为发达国家的“排污基地”

的风险。

最后,根据“平等但有区分”的原则,《京都议定书》未给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任务,我国对排放权的总量不加以限制与建立市场化减排机制所必需的稀缺性存在矛盾。这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采用政府主导的“祖父式”无偿分配的直接原因,也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缺乏市场活力、发展疲沓的症结所在。

3.市场主体参与度低,金融机构持观望态度。

碳交易设计的初衷在于企业通过实施核心能源技术、减排技术的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获得富裕的排放权,在市场上交易获利,以经济刺激的手段,达到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局面。

国际碳交易有强制减排和自愿减排两种交易市场模式。我国目前仅凭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觉悟实行自愿减排市场模式,没有强制性。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中,主体资格、定价机制、初始分配机制、交易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仍不明晰,参与交易的规则和程序还不统一,市场的监督管理和超额排放的法律责任追究尚未落实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社会责任难以强求,致使企业碳交易动力不足,即使有剩余的碳排放权也储存起来跨期消费,以备自己企业的后期扩大使用而不愿卷入碳交易市场中,即使有企业实行碳交易,大部分也是靠政府的行政撮合而非市场机制调控自发的交易。

(二)国际层面的挑战。

1.法律不健全,我国碳交易进入国际市场道路曲折。

我国对碳交易市场的规制以政策为主,法律规制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部门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及地方规范性文件。这种体系会给我国碳交易市场带来以下两个弊端:其一,因CDM项目国外审批机构对我国相关政策的不了解或误解导致我国部分碳交易项目注册失败,进而丧失进入碳交易市场的机会的情况也有发生。例如,包括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二期项目在内的我国 10 个风电 CDM 项目被拒事件,EB 给出的拒绝理由居然是“中国调低风电上网电价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投资动机改变”这样莫须有的责难。其二,由于政策作为非正式法律渊源,具有不稳定性,其他国家往往因担心我国政策有变,而使之遭受不能预期的损失,而不愿和中国合作。

2.国际市场无定价权,可能遭到发达国家利用。

截止 2012 年 3 月 31 日,中国共有 1879 个CDM 项目成功注册,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 369,521,030 吨,中国已然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的供应大国。中国作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的最大供应国,但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配套的法律体系为其保驾护航,致使我国在国际交易市场中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只能向发达国家提供廉价的经核证的减排量份额,甚至可能成为发达国家为减少碳排放权购买成本,以获得更大利益的碳排放基地。总之,我国国内企业处于国际碳市场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国内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我国的碳排放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是碳交易市场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

法律决定着碳排放权的可交易程度和交易规则,对其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发展碳交易市场、实现减排目标,国际层面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法律为基础,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激励机制。

(一)国际层面的法律基础。

在国际层面上,影响各国气候变化立法的主要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UNFCCC)、《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以及“马拉喀什文件”。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设定为目标,依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不同的碳减排义务。同时,UUNFCCC 指出了基于国际合作达到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指标概念(“共同执行”的条款),为之后《京都议定书》中“三大交易机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对碳交易市场的贡献主要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明确了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高效减排中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刺激各国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的模式。其二,三种市场机制最终被确立:在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实施的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基于市场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ET)。其三,为发达国家确立了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碳减排量目标。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迫使签约国家将这份国际协定中的义务转化为国内法定的义务,促进了国内碳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3“。马拉喀什文件”由 2001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七届缔约国会议通过,是为落实《京都议定书》机制的一系列文件。

(二)欧盟碳交易的立法实践。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所以最成功离不开欧盟健全碳交易法律体系的支撑。

欧盟规范碳交易直接依据的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盟范围内设计了碳排放权交易基本原则和制度。2003 年 10 月,欧盟出台的《在欧盟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下文简称“指令”)成为欧盟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指令”规定了碳排放交易的适用范围,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条件和内容,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的相关程序(主要包括碳交易的审批、初始分配、转让、放弃和注销等),为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运行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第二阶段,搭建了欧盟与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合作的平台。欧盟 2004 年对“指令”进行了修改,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大机制“有机衔接”,规定《京都议定书》项目机制的信用额与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放配额可以同等转换,并且允许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内的企业使用《京都议定书》项目机制的信用额完成其减排义务,进而搭建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与“京都机制”以及其他国家碳排放交易的桥梁,促使与国外碳交易的合作进行。第三阶段,统一碳排放总量。欧洲委员会于 2009 年对“指令”进行了再次修改,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适用范围被进一步的扩大和改善,并规定由欧盟委员会统一设定欧盟整体排放总量,同时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也由无偿分配逐步转向拍卖形式。

不仅是《指令》,欧盟 1998 的《气候变化:后京都时代的欧盟战略》、2000 年的《欧盟气候变化计划》、《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绿皮书》、2008年的《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等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使欧盟站在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点,同时也促进了成员国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强制性减排交易体系和法律制度的榜样。

(三)中国碳交易的立法现状。

我国与碳交易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我国对碳交易制度有影响的宏观法律政策。

在我国碳交易市场中政府指导处于主要地位,所以我国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宏观法律政策已基本具备。我国第一部、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和国家方案是国务院于 2007 年 6 月 4 日批准实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该《方案》被称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宪法性”文件,全面地安排和部署了我国应对碳交易市场机制运行的措施和减排目标。继该《方案》之后,一系列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政策陆续出台,以支持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如《“十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

以上可以看出,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极大地提高了对碳交易、碳市场的理念和机制的认可度并不断增强重视度。但是丰富的宏观法律政策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中,政府调控处于主导地位的现状。然而以政策为主导的规范体系缺乏确定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碳交易市场主要依托于政府及其政策等单一的行政手段推进,势必会失去市场活力,以法律的手段规范碳交易市场从而取代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势在必行。

2.规范 CMD 的法律。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是我国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唯一途径。依据法律渊源的层次结构,我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规范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有关清洁发展机制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只有部门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地方规范性文件。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和科技部联合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是我国目前唯一规制 CMD 的法律规范。但该《办法》只针对CMD,其适用范围有限,在法律位阶上属于较低部门规章,而且该《办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CMD 实施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责任、技术转让、防止恶意竞价方法等内容,依靠其规范我国整个碳交易市场明显先天性不足。

3.地方立法或者规章。

随着近年来碳交易试点的尝试,目前我国地方的立法或规章基本上是来源于二氧化硫排放交易试点的成功经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有江苏省(2002 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2007 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湖北省(2008 年《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行办法(草案)》)、浙江省(2010《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暂行办法》)、湖南省(2010 年《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地已经以地方立法或者规章的形式对排污交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由于只是地方性法律法规,只能适用于地方,碳交易作为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的交易体系,一旦发生跨地区交易,这些地方性法律法规便无能为力,以更高层次的法律来规范跨省市碳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可或缺。

三、完善法律体系是中国碳交易由挑战转向机遇的关键。

(一)制定一部国家层面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

从欧盟成功的立法经验和我国碳排放市场和立法现状得出,完备的碳交易法律体系能够有效抑制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防止潜在市场主体因无法看到碳减排的政策走向及市场的长远前景而影响他们加入市场的意愿和决心,为中国顺利“进入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出充分准备,是中国碳交易市场由面临挑战转向迎接机遇的关键。因此,对中国来说,应制定一部国家层面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这需要做到:第一,要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碳排放交易的基本原则及碳交易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碳排放权的本质是一种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使用、收益的权利,因此碳排放权实质上是一种用益物权,将碳排放权定义为用益物权,为碳排放权的可交易性等提供了法律依据。而碳交易涉及了包括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等法律关系,明确这些法律关系将有助于相关法律的配套调整;第二,应做到明确规定碳交易的具体运行机制,包括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初始分配规则、交易主体、市场准入规则、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中介咨询及核证机构的职责以及碳交易合同订立和交易程序等;第三,应明晰碳交易主体的法律激励,奖惩结合,注重利益诱导,加强经济手段的运用。市场主体参与度低,是影响我国碳交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市场主体参与度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法律对碳交易主体(包括潜在的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不明晰。所以要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中明晰碳交易主体的法律激励。一方面明确规定对违反法律规定或影响碳交易市场运行的碳交易主体(包括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任种类、责任方式、责任条件和处罚程序等,实现“负激励”;另一方面对完成碳排放控制任务及环境成效突出的碳交易主体予以表彰,并给予地方政府支持、税收减免、项目申报优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与支持,实现“正激励”。

(二)出台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

逐步摆脱碳交易政府主导的现状,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主要地位,并不是完全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目前处于碳交易市场的探索期,仍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发挥政府碳交易市场的监管作用。此类政策法规主要是从行政法规层面对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开展进行监管,主要内容包括碳交易试点的区域范围划定、管理机构的运行规则、行业部门的权限、运营机构与监督机关的设置、市场失灵时的碳排放总量调控和初始分配方案、管理规则与排污监测等。

(三)配备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国家层面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为碳交易机制的运行指引道路、保驾护航;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监督碳交易机制良性、健康发展,这两方面的规定不可缺少。但需要注意的是,碳交易机制并不是一项原则性、抽象性的事务而是切实运转于市场的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为了我国保证碳交易市场高效、有序地运行还需要配备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碳排放交易的具体操作规则进行规定,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法律规定予以细化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张梓太,曹树青。“排放权交易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R].江淮论坛,2012,(4):11~16.

[2] 李冰。北京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N].节能与环保,2012-4-21(4)。

[3] 黄卫平,宋晓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12~18.

[4] 外交部。2011 年 12 月 12 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举行例行记者会[EB/OL].(2011-12-12)[2012-11-23].Mfa.gov.cn/chn/gxh/tyb/fyrbt/jzhsl/t886330.htm.

[5] 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8.

[6] 黄亚宇。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法律问题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7):32.

[7] 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25.

[8] 郑少华,孟飞。论排放权市场的时空维度:低碳经济的立法基础[J].政治与法律,2010(11):87~93.

[9] 黎精明,胡越。论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的交易实践[J],学术交流,2012,(5):73~76.

[10]李挚萍,程凌香。碳交易立法的基本领域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23.

[11] 我国碳交易政策框架开始构建 [EB/OL].(2012-01-09)[2012-02-05].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2-01-09/content_4909037.html.

[12] 倪晓宁。刍议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成及发展展望 [J].特区经济,2012,(8):205.

[13] 何鹰。我国碳交易法律规制研究 [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01.

[14]王春艳,刘总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J].研究与探索,2012,(3):83.

[15]巩固。政府激励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法》修改[J].法学,2013,(1):56.

第9篇:碳减排方案范文

眼下,由发展低碳经济引发的碳减排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地展开。围绕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不同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这对全球贸易格局、产业方向及治理机制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减排权变成了一种能够买卖和转移的资产,“碳交易”也应运而生,形成了新的商品门类和贸易机制。

没有硝烟的“绿色战争”

日前,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颁布了2023~2027年碳预算,这意味着英国今后要加速减排,到2027年,全国的碳排放量将控制在3.9亿吨/年,比预期降低近20%。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主席特纳勋爵说:“根据新的碳减排计划,二十年后,汽车每公里碳排放量将从现在的144克减少至50克以下,这需要发展更高效的内燃机和更多的电动车。”

近年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浪潮中,低碳理念得到了广泛响应,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进入各个国家的战略规划。

欧盟一直引领低碳发展潮流。欧盟2005年就启动了限额与交易体系,2007年,欧盟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将其视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2009年,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保持欧盟在低碳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之后又提出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用于发展低碳技术。此外,欧盟还开创了许多低碳发展机制,比如排放交易体系等。

美国最初对低碳经济一直表现消极,奥巴马执政后,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明显改变。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将用立法形式将碳排放额逐级分配并进行市场交易。

在这场全球低碳运动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球“绿色战争”。无论是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将围绕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责任和义务,也将因此产生新的冲突和博弈。

当前,在低碳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人才、资金及公民环保意识等优势,积极发展领先的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能源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产业革命再造经济增长;并试图再次争夺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利用其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分得更多的利益。为了给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博弈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较量。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位并不对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布局,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随着碳交易市场及碳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格局增加了一个新平台。而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承受着碳排放量不断上升与减排责任的双重压力,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极大挑战。

无论发达国家出于何种目的推进低碳全球化,无论发展中国家是否愿意,低碳经济都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经济并不是压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是一次在同等起跑线上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契机。低碳经济的到来,使我们在这一新领域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的差距缩小。

全球贸易与产业演绎变局

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对于整个国际市场和贸易格局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外贸的主要市场,发达国家将通过征收碳关税等贸易手段,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近年来,发达国家制定的与碳相关的环保标准在不断提高。2009年10月,欧盟通过新法规,普遍提高了纺织品、鞋类及电器的环保标准,直接限制了部分低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随后的一场航空业“低碳革命”影响更为深远。2009年欧盟单方面公布,自2012年起对所有抵离欧盟的商业航班实施碳排放权配额制度。如果按照此方案运作,据测算,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将增加150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成本支出。这场由西方国家发起的航空业“低碳革命”,对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冲击。

二氧化碳对于气候的影响在任何地方都一样,但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差距,不同国家生产同种产品的排放量也不同。“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的国际贸易模式,将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发达国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通过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效率,减少排放。第二,通过碳交易,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第三,通过碳税,迫使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发达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后两种方式。如果不想让碳排放问题影响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发达国家就应该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作为全球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出口贸易,因而对国际形势变化非常敏感。以中国为例,目前出口的品种以低端、高耗能产品为主,所以发达国家有可能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对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产业格局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调整将产生影响,进而加快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步伐。

碳减排门槛的提高,还将有效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比如,在越来越大的航空碳减排压力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航空公司都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实施“碳补偿”计划,改善机队机型提高能效,降低服务能耗等。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作用相当有限。目前航空业最大的碳排源其实是航空燃料,因此专家认为,从航空燃料入手才是航空业减排的根本,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波音已在多地开展了生物燃料试飞。

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发展低碳产业和碳减排提上了战略议程。美国提出在未来三年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量提高一倍,到2012年,新能源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10%,到2025年达到25%。2009年4月,欧盟通过了《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德国则提出,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规模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方面的变革,必将影响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变革,即由传统金融走向碳金融。一旦碳排放指标和碳减排额度被确定和分配,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碳贸易摩擦、汇率问题、碳减排配额及分配问题,都会与碳关税联系起来,碳排放权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

试水“碳交易”

2011年4月14日,“中国碳减排行业第一案”开庭审理。世界著名认证企业挪威船级社一纸否定性审定报告,让一家中国水电企业预期的30万欧元碳减排收入打了“水漂”。这家水电企业向此项业务的太比雅环保公司“兴师问罪”,被逼急了的太比雅环保公司将北京挪华威认证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认为后者“未能在约定期限内履行义务”,且“涉嫌合同审定日期倒签”。这一案件就是由碳交易引起的。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8%,美国7%,日本6%。但是,由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因此,在同一减排单位、不同国家的成本不同,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碳排放额度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承诺,可“提供”碳排放额,碳交易由此产生。

近年来,碳交易市场作为新兴的金融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约为100亿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约1260亿美元,2012年预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市场,中国也不甘落后。2008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但是,能够真正开展更具前沿性的碳交易的并不多。

中国在国际上不承担二氧化碳总量限额,但企业可通过协议方式自设限额,创造出排放权的稀缺性,再通过配额买卖方式,使拥有多余配额的企业将指标卖给配额不足的企业。大批中国企业热衷于参加“碳减排”认证,看中的就是既可以得到减排技术支持,还可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