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心理问题;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地方经济相对沿海城市属于欠发达地区,所以河南省理所应当成为了农民工大省,然而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或者亲属照顾,成为留守儿童。据权威调查显示,河南省14岁以下留守儿童大约254万,占儿童总数约16.8%。这些儿童大多数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生活,然而这些监护者一般年老体弱,精力差,看重物质的给予却忽视精神的关爱,无法及时辅导孩子的学习问题,重视看管却缺少沟通交流等等问题,由此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教育方面,人身安全方面等的严重问题。

针对河南省留守儿童状况,我们设计方案对河南省西连河小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五六年级小学生,共发放调查试卷200份,回收200份。我们对有意义的的几个调查问题整理,得到以下数据,并据此分析所包含的问题。此外,又对在校的老师进行了访谈,从学校老师角度了解有关情况。

1、以下是针对留守儿童人数、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做出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以及我们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过程中,我么可以直观的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张口求助别人。在教育问题上,很多留守儿童成绩不佳的原因在于在学校不愿与人交流,在家又没有爸妈辅导功课,而负责看管的爷爷奶奶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很容易导致自身对学习的放纵,另外隔代教育也令人担忧,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老年人重视物质的给予却忽视精神的关爱,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物质性的依赖,形成其不愿意独立奋斗的性格缺陷。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所以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身心问题。

二、留守现象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经济的原因,由于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然而在发达地区高昂的生活条件,是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通过我们的调查的地区中,在河南省留守现象最为明显,希望政府能切实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减少留守现象。

三、留守儿童解决方案

在我们针对郑州市西连河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之后,根据河南省留守儿童的现状,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1、“类小留学生”寄宿模式——寄宿家庭

在某些方面小留学生的处境和留守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着差不多的年纪,他们同样觊觎爱的围绕,他们都在渴求父母的呵护,可是在需要爱的时候,他们却离父母是那么的远。然而在其他方面又存在着极大地反差,留守儿童变得沉默寡言,小留学生依旧活泼外向;留守儿童自卑无助,小留学生自信热情;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小留学生的成绩却多数优秀,究竟是什么让二者像两条交线在有了交点之后越走越远,差距越来越大呢?是成长环境。

所以可以提出寄宿家庭模式,让他们寄宿到了另外一个家庭(有着热情的父母双亲和一个年纪和他相仿、性格开朗的孩子)。在考察寄宿家庭安全、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条件后,根据(1).留守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2).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3).寄宿家庭的教育环境等条件安排留守儿童寄宿不同的家庭。留守家庭每月或每年付给寄宿家庭一定的经济报酬,寄宿家庭父母给与留守儿童呵护,关心和爱并给与成长过程中教育问题的指导。使他们在成长不会因为爱的过分缺失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2、“学校类家庭”模式——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调查中发现:51.2%的大学生觉得下乡支教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大约有 79.1%的大学生愿意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48.9%觉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不够,67.4%的大学认为这些留守儿童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确实与空白,有大约79.1%的大学生认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的后果是极大的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发展,74.4% 的大学生认为周围的人一直不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有大约74.4%的大学生表示很愿意参加下乡支农支教类似的活动。

我们设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由学校连系当地的大学,与他们合办“Bring me love”活动------组织当地有爱心的大学生定期到寄宿学校与留守儿童交流,给与他们爱和帮助。整个过程都是2对1服务,即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两名大学生在周末等业余时间到学校照看特定的留守儿童,就像那些普通的孩子的父母在周天去学校探望孩子一样,又或是在周末时带着留守孩子出去玩,这样也可以促进这样一个“小家庭”的和谐,总之,整个过程我们模仿的是一个普通家庭模式,大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大学生他们无论在思想还是文化程度方面都应该是高于原本留守家庭的父母的,所以,也许会因为留守问题的出现而引发我们想到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与孩子代沟少,思想观念更新颖,作为“父母”也许能有利于孩子的

3、三加模式——“政府+企业+媒体”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要从政府,社会入手,如果把上两个模式比作治标的话,那么这个模式则应该是则是根治,从政府,企业,媒体出发才能解决各项关于留守儿童相关的难题。

三加模式的具体运营办法是:

政府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关注的宣传,加大对农村经济崛起的号召,具体包括: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施“工业兴县”发展战略2.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企业政府的号召下,开拓农村市场,这样就可以使农村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在政府的号召下,这些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媒体积极的宣传政府的号召,并且通过公开媒体,为这些愿意在农村周围发展经济的企业大力的宣传,加大企业的知名度从而加强企业的效益。

在三加模式的运营下,不仅地区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解决外出务工问题而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 程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

[2]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

[3] 费文斌.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0(2)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现状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9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因此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是指一方或双方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外出工作或进行其他的活动,而由亲属或自己管理自己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在2013年5月10日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一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留守儿童现象。像亚洲、非洲、拉美、东欧等一些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的落后,也出现父母为了使生活更好而外出务工或移民,但由于户籍等的限制,把其子女留在其本地,不能跟随他们,这部分儿童就是留守儿童。在我国,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输出,越来越多的未成人被留在家中,由其亲属照顾。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至6102.55万,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这个总数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

二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现状的分析

在对多名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在其成长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人身安全、心理问题、同伴交往、品行、情绪等。

1.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部分父母会把孩子留给孩子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为孩子辅导课程,而其他亲属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温饱与安全问题,无心去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多方面还处在关键期,且父母不在身边,在学习心理方面容易出现不想学习的心理,甚至厌学,学习成绩一度出现下降等现象。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2.人身安全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其父母对其有效的监管,其他监护人也只是照顾其生活方面,他们年龄还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拉帮结派”,不能明辨是非,容易走上违法犯罪或轻生的道路,伤害自己的人身安全。二是他们易受到不法分子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

如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寄养在爷爷奶奶身边,由于其爷爷奶奶年老,监护能力弱,结果这名学生和同伴一起撬开邻居家的窗户,把邻居家的电视机卖掉换钱。某城镇的一村上有一名女生,由于长得漂亮,在还没有成人的情况下遭到了不法分子的欺凌和侮辱,最后自杀身亡。

3.心理问题

根据周宗奎的研究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发突出,特别是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更明显,男生的表现没有女生的表现突出。留守儿童的人格、同伴关系、自我意识、情绪都比非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度、敌意、自卑、家庭安全感方面的问题,有55.5%的儿童会表现出任性、内向、孤独感、安全感、冷漠感、脾气暴躁等情绪。

三 结论

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存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干预措施和方案,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建议和对策。留守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群体,他们拥有特殊的心理复杂性,因而在干预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差距就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爱。他们的年龄大多处在14周岁以下,是成长中的第二个关键期,父母不在他们身边,他们的成长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身心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建议父母亲平时多给孩子打电话,或QQ聊天和视频,多沟通能让他们感觉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会一样地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正常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真实地感觉到父母的爱。

2.强化学校及师生之间的联系

学校,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校领导应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对他们的生活、家庭情况、思想方面、学习情况都要进行仔细的询问和记录。对他们进行监测,时刻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班主任应承担留守儿童父母与他们的联系,承担起监护人每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向他们主动反馈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同时,班主任可带领他们多做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在群体的陪伴下游戏、玩耍,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让他们渐渐爱上这个团体,不再感受孤单。作为任课教师,应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时刻关注他们学习是进步了还是下降了,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学习上的帮助。让他们感到学校、教师的温暖,让他们感到他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

3.加强社会、社区(村委会)和留守儿童的联系

社区,也是留守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或村委会又是留守儿童直接接触的地方,作为社区或村委会的领导,应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作为当地的志愿人或专业人士,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加强监护人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多给监护人或家长普及亲子知识,告诉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们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孩子的最新学习状况,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子女的身体发育情况,普及基本常识,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社区领导还可以在所在社区内提供一些社会支持,如组织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和监护人都参与进来。

四 结束语

青少年,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第二个关键期,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承担着国家未来的重任,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的重视。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又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父母的关爱、身体发育不良、缺乏安全感、有自卑心理等,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没有区别,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留守儿童

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虽然在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城乡差距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和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现状,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关爱,很可能引发其他社会不稳定事件。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温暖教育,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使他们朝着健康、快乐方向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城乡差距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果小学教师对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引导不当,则很容易爆发新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其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1)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严重缺失。低年级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闭、不爱与人交流的心理,如此,则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侵袭。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尚在萌芽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时期,他们就仿佛一张白纸,任何人都可以在这张白纸上绘制“图案”,绘制得“精美”则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绘制得“杂乱”则很容易损毁留守儿童的一生,导致其行为徘徊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造成这一实践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祖父母给予不了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灵关爱,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不能融入其他同龄人中,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使其很难与其他儿童形成有效的交流,长此以往,易形成不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实施“南风”策略,温暖留守儿童

所谓实施“南风”策略,就是指南风效应。这一理念源于法国的一位著名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在寓言故事中南风以温暖的手法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它告诉我们在实践生活中要尊重和体恤弱势群体,在教育教学中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情味”,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温暖留守儿童。如此,利于教师管理,更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在教学实践中多给予留守儿童温暖

为了最大限度地弥补低年级留守儿童缺失的父母关爱,小学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在教育教学中给予W生帮助和关心。将留守儿童的心留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教师带来的浓浓墨香,在教师组织的游戏中快乐成长。另外,通过开展游戏教学,帮助儿童构建坚固的友谊,强化其团结合作意识,融洽师生关系等,如此可有效避免因留守儿童过早辍学步入社会带来的危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之余利用课余时间多在班级内观察儿童,如果哪位学生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也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在和他们交谈时,应当尽量避免命令性的口吻,多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则更能融化留守儿童的心灵,进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质量。

2.积极联系留守儿童家长,适时弥补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的家长是与留守儿童有着浓浓血缘亲情的直系亲属,父母给予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情感灌输,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条件,帮助留守儿童联系其家长,向儿童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重要性。继而在儿童家长的配合下,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将行为徘徊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留守儿童扶上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

3.动员社会力量,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积极动员社会的力量,也是有效帮助低年级留守儿童重拾学习信心的办法之一。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建设得以不断发展的后备力量,如果不能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那么很容易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地说,还可能危害社会的稳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小学生,学生在感受到社会的帮助后自然会报以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中,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着实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小学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联系留守儿童家长,适时弥补情感缺失以及动员社会力量,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三方面入手,温暖留守儿童心灵,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妇女 贵州 现状分析 建议与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独有的留守人口群体——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丈夫开始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些留守人口群体中,留守妇女负担最重、承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也最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也最大,但受到的关注却最少。本文通过对贵州部分地、州、县的调研和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贵州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一、生存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己婚妇女。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致有4700万。[1]贵州与其它省份一样,有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农村存在大量“留守”人群。农村的留守老人的赡养扶持、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等已成为当前贵州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据调研统计:2006年贵州金沙县农村“留守人群”涉及32630户,8259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5.2%,其中:留守老人35442人,占43%,留守子女23492人,占29%,留守妇女23663人,占28%。贵州黎平80%的男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有5000名。2008年贵州务川县留守妇女2000名。据报道,贵州江口是一个劳务大县,2007年全县共10万农村男劳力中,有近5万外出务工,这样多数农村妇女便成了“留守妇女”,侍奉老人、照看小孩似乎成了“半边天”们的天职。[2]贵州紫云县水塘镇猫场村村支书罗仕忠说:“全村有584户,丈夫外出打工,老婆留守在家的有200多户。女人在家十分辛苦,很是可怜。男人都出去了,村里老人去世,连个抬棺材的人都没有!”[3]在这些农村留守人员中,贵州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贵州各县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其中有50%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忙不过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如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的王女士,丈夫外出打工,家中种着的农作物,农业生产的担子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而且还要照顾多个未成年孩子,还要料理家务,一年到头身心疲惫。

2.精神压力大,寂寞空虚,身心深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家里冷冷清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丈夫不在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怕遭人闲言闲语,时时挂念在外务工的丈夫,担心丈夫禁受不住城里的诱惑而移情别恋。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3.瞻养老人、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瞻养老人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婆媳关系不融洽,虐待老人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教育子女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能力不足,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

4.缺乏安全感,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在贵州紫云县,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留守妇女说:“自己曾经多次被人骚扰,现在她打算在家里养条狗,天一黑,我就不敢出门,早早地把门关好、顶死。强盗以前是晚上偷,现在白天都敢偷,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鸡、鸭经常丢。晚上还经常有人敲门。我男人已经2年没有回来了,每个月只寄200多元钱。”贵州毕节县27岁的留守妇女罗幺妹孩子不足满月,丈夫就去广州给别人种菜,一年多了,还没有回来。三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空空荡荡,潮湿阴暗,摆放的几件家具也十分陈旧。罗幺妹说:“每天晚上我都很害怕,不想呆在家里,想请别人和我做伴,可别人也要照看门户。我们村有几个光棍汉时不时地来我家,死皮赖脸地坐着不走。男人不在家,我又胆小,经常被这种情况吓哭。这种事情又没法跟别人讲,怕街坊邻居说闲话。晚上还害怕强盗,就是知道晚上有人偷东西,我也不敢吭声。”

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的难题不能解决。农村绝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户男劳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最近几年确实有所改善,除草剂、小型收割机、旋耕机等现代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确实缓解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使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减轻了压力,特别是农村雇工现象的出现更是有利于这种家庭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不能忽视的是,即使具备了以上条件,农村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仍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只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不能根本改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能推广,农业生产必然还是一项繁杂和辛苦的职业。这点从下面综合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二、建议与对策

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各级妇联组织的紧密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加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发挥其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主抓以下工作:

1. 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并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解决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加快经济发展,在农民工输出地,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在农民工输入地,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发展,如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待遇等。

2. 充分发挥妇联作用,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各级妇联组织要竭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帮助,让广大留守妇女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要通过进一步大力开展各种评比表彰、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平安家庭”创建等活动,建立乡、村两级妇女儿童维权体系等等,使留守妇女提高法律意识和劳动技能,增强生活信心和致富能力;要注重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加强与留守妇女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她们积极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另外,要争取社会对留守妇女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减轻她们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

3. 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内容,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整合社会资源,切实为留守妇女解决困难和问题。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妇女要给予必要的关怀,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条件克服困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关心、爱护留守妇女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如推选一批适合留守妇女的致富项目,给予政策优惠,真正使留守妇女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增加了收入;农业部门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村(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司法部门要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要提高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服务,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使农村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5.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要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要积极创办示范家长学校,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6.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农村妇女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成立乡镇村农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生产联合互助组”以减轻劳动强度;“生活联合互助组”以互相关心实现情感上的诉求;“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同时,鼓励她们利用协会或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 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模式

古浪县第五中学是古浪县四所普通高级中学之一,其招生是面向全县的,对于研究我县高中留守学生的现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代表性。因此,解决古浪县第五中学留守学生的问题,对我县高中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关键的。

一p古浪五中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古浪县经济贫困,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是全国的贫困县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纷纷外出务工,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留守学生的问题,古浪五中留守学生具体现状表现为:1.生活习惯较差。2.社会行为不良。3.学习动力不足4.心理健康失平衡。5.早恋现象较多。6.安全无法保障等现状。另外,人际交往,性格方面也存在残缺。

通过研究分析,我县经济条件较差,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高中留守学生人数较多,情况纷繁复杂,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针对我校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探索我校的教育新模式。

二p建立绿色校园,构建绿色学校

学校是“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努力做好“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情感心理等方面教育管理工作,弥补家庭教育、帮助、关爱等的严重缺位,确保“留守学生”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切实承担“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主渠道作用。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具体工作:

(一)建立留守档案,加强调查研究。各班每年年初要进行摸底,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登记制度,逐一将“留守学生”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自己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全面掌握 “留守学生”现状和动态发展情况。要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留守学生”情况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二)协调监护工作,家校合力共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是留守学生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赋有法定义务和责任。各学校要在认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监护人的相关工作。一要利用定期家长会,开展对家长,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教育管理留守学生的能力。二要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及时沟通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商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三要鼓励和支持留守学生与外出家长建立沟通机制,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化解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三)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健康心理。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开放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室,通过联络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共同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

(四)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向留守学生传授基本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学会自觉规范日常行为,自觉控制不良行为,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提高防范风险,识别风险,自我救险能力,培养独立生活习惯,增强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教师素养,建设绿色校园。加强教师素养,在课堂内外要关注,关爱留守学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为广大师生特别是留守学生提供安全、卫生、和谐、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把寄宿学校建成留守学生之家,让他们感受到家庭似的温暖与和谐。

三p结束语

总之,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教育人才资源,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对于我校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樾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健康成长标准。

参考文献:

[1]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2]汪传艳.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可以为你做什么[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3).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管理措施;学习之家;生活之家;爱心之家;活动之家

【中图分类号】G620

一、现状分析

许多学校地处偏远贫困山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近75%的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纪违规现象屡屡发生;五是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就在学校度过,周一到周五,每天24小时和教师朝夕相处。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岂不是也成为摸索特色学校创建的一个重要契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创设使学生愉悦的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教育教学和活动安排,使学生"乐学、乐思、乐行",真正实现"和谐校园--温馨家园--成长乐园"的和谐统一。

二、管理措施

以"小家"建设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着力点。本着"留守不孤单,关爱助成长"的思想,我校以"小家"建设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着力点,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学习之家"、"爱心之家"、"生活之家"、"活动之家"。

1、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学习之家"。

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学习之家",有自己家的名称和特色的名字,例如"向日葵之家"、"启航之家"等、一班一特色,一班一品位,一班一文化。有各班有特色的班级口号和奋斗目标。对后进生有结对帮扶同学进行辅导,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培植留守学生学习进步的"学习之家","成才之家"。在班集体的熏陶下,让留守儿童学会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同学间的相处,学会尊敬师长、感恩社会等。

3、每一位老师和帮扶学生组成"爱心之家"。

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与4到6名留守儿童结对子,当他们的"爱心妈妈"、"知心"爸爸。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地方说,委屈有地方诉,心结有地方解"。白天,老师手把手辅导学生功课,领着学生排队就餐、打水,指导学生铺床叠被、摆放物品;晚上,老师来到寝室,为喧闹的学生留下叮嘱,为熟睡的学生盖好被子,为想家的学生送去亲情。爱心妈妈知心爸爸每周召集所负责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

3、每一间宿舍都是一个"生活之家"。

在"生活之家"让留守儿童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履行家的义务,感受家的温暖。学生公寓的每间宿舍的名称都富有诗意,如"浪漫小屋"、"阳光小屋"、"温馨阁"、"德馨轩"等,都是孩子们自己起的名。宿舍整洁卫生、井然有序,床上用品叠放一条线、衣物叠挂一条线、洗刷用品摆放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水盆放置一条线。

4、每一个兴趣小组就是一个"活动之家"。

"活动之家"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课外活动成了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他们的艺术天才的显露迸发出成功的火花。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充分发挥了师资的优势,组建了各个兴趣小组,因材施教,让一些特长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参加活动之家。在特长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开设了绘画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棋类兴趣小组、智趣类活动兴趣小组等。本着"人人都活动,个个都快乐"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兴趣小组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加,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课外活动成了留守儿童快乐的源泉。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谭会(1990-),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全面分析,着重从政府、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根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里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大多数祖辈只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显凸显。因此,只有充分、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现状,才能最大效度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欠缺全面的政治观念

当问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方针、政策等有关问题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示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不知所云。他们中的有些人认为了解中国当前的时事政治、基本国情等相关内容完全没有必要,更不要妄想谈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荣辱观等内容。

2.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法律意识薄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非常突出,也可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理想。同时,儿童在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陷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愈演愈烈,最终易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欠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管,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不管,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而大多数父母只单纯的用金钱来安慰他们,缺少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关心,最终使留守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当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走向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

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

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

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

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

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

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秋香.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身伤害;西南地区

留守儿童是指16以下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且务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农村儿童。前人对留守儿童社会因素、心理问题等进行较完整的研究,笔者将研究视角转向留守儿童人身伤害,此次调查的首先是了解留守儿童人身伤害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实地访问,以一手资料,反映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伤害来源、以及伤害原因等,主要目的在于对留守儿童人身伤害的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其次,通过调查所得现状分析,分析解决之道。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留守者层面,全面分析解决措施。对于意外伤害方面,道路隐患、建筑隐患以及家务劳动带来的隐患等,从政府,家庭以及留守儿童自身找到解决途径。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责任分析,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上的责任等;留守儿童监护人方面的措施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方面措施的寻找。本文将留守儿童伤害分类为非意外人身伤害和意外伤害。其中非意外人身伤害包括监护人、老师、同伴等造成的伤害;意外伤害包括动物咬伤、烧烫伤、摔伤、爆炸伤等。

一、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分析

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停留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很少有人关注过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情况,以及造成的原因剖析。此次调查中,针对了留守儿童人身伤害情况进行了访问,其中的人身伤害包括他人造成的以及意外伤害,得到以下发现。

(一)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类型及原因

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指的是由他人造成的伤害。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来源及造成伤害的原因。据调查,在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中,受到过的人身伤害所占比重前三位的是打过以及被老师打过被监护人打过、老师打过、伙伴打过,比重分别是55.3%、46.1%、44.7%,根据访问的结果,分别了解到了其中占主导的原因。据调查知,最近一次被监护人打的情况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遭受监护人频率偏高。其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一组是一个月到最近半年,这个数据反映了留守儿童其次是最近一个月内,也有显示最近一周又被打的,比重为15.49%。被监护人打的儿童原因是犯错、不听话、不做家务等。由表可知,父母一方外出时,被打的人为33.3%,双方外出时被打的人比例为66.7%。而被老师打的原因中,占主要是未完成作业,其次分别是不遵守纪律、和同学发生争执吵闹打架。分别占比47.73%、26.32%、14.47%。

(二)最严重受伤情况

对留守儿童“印象中最严重一次受伤”调查这一项,得出的数据显示:17.71%的人的印象是脚,15.79%的人是手,13.16%的人是脸,认为是其他部位占的人占18.42%,无印象者占22.37%,五官和头受伤者比例较小,仅有5.26%和7.89%。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中,最主要的是手、脚的受伤。访问过程中,得知留守儿童手脚的伤害情况大致是这样的,骨折在其中占主要类型。

二、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分析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及原因。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主要有:摔伤、烧烫伤、动物致伤、爆炸伤以及部分的交通意外。而在此次调查活动中,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情况如下:

在留守儿童所受意外伤害中,受动物抓伤、咬伤烧烫伤、摔伤、爆炸伤、溺水伤的比例依次为51.3%、36.8%、42.1%、17.1%、3.9%、5.3%,此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所受意外伤害中,主要的伤害来源是动物致伤、烧烫伤以及摔伤。访问过程中,了解到了受伤害者受到伤害时所进行的活动,其中,动物咬伤一项,以放养的狗、鸡等咬伤或啄伤为主。另外,烧烫伤的原因多由开水烫伤,火炉烫伤,其中由于家务而被烫伤的占主要部分。摔伤主要进行的活动是骑自行车、走路以及打闹。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中比较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的比较分析

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中,各项伤害的比例分别为55.3%、34.2%、46.1%、44.7%、9.2%。非留守儿童各项伤害的比例为58.7%、32.6%、39.1%、47.8%、13.0%。总的来说差异不大,留守的状态并非与造成留守儿童由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成必然的相关关系。这与人们普遍认识的不同,由于留守儿童近年来备受关注,造成了对留守儿童的一些认识偏见。调查的结果这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比较

在同一村抽取的非留守儿童中,所受的意外伤害比例与留守儿童相比有一些差异,非留守儿童在动物咬伤以及烫伤上,都低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动物咬伤的比重为51.3%,非留守儿童则是32.6%,远高于非留守儿童此项伤害的比重。烧烫伤中,留守儿童受伤的比重为36.8%,非留守儿童的比重为32.6%,稍高与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而在摔伤一项,留守儿童的受伤比例为42.1%,非留守儿童比例为69.6%,二者的比例可以看出,摔伤是此地区意外伤害的主要伤害类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西南地区地势崎岖,道路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健全。

四、伤害的救助情况分析

承上留守儿童印象中最严重的一次受伤,访问了留守儿童受伤后的救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救助有: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找当地土医生医治,自己处理以及没有任何救治措施。其中,假设父母外出情况与是否就医呈相关关系,即假设父母都外出与及时就医为小概率事件。对留守儿童就医与父母外出情况作相关分析与卡方检验。父母一方外出无救治措施为31.3%,双方外出时,无救治措施比例为68.8%,父母外出的情况影响到其受伤后的救治,只有一方父母时,由于缺少监护,往往更可能采取不了了之,不去救治的办法。

五、原因分析

(一)非意外人身伤害原因

父母对其体罚。在此次调查中,无论是留守儿童或是非留守儿童,都有被监护人打过的经历,并且不在少数。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此项伤害上差异不大。这一点可以追溯到此次调查的背景上来,调查地点为西南地区,西南边陲较东中部而言,闭塞而且相对落后,育人观念陈旧,惩罚式教育仍然占主导,惩罚式教育是造成留守儿童家暴的主要原因。而非父母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体罚,更加剧了其伤害性。

学校体罚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占有很大比重,被访问者口述的理由是作业未完成或是违反纪律,惩罚固然是教育手段,但是过于频繁的使用体罚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二)意外伤害原因

意外伤害中的前三位:动物咬伤、摔伤、烧烫伤,其中动物咬伤比例偏高的原因主要是村家畜养殖的不规范管理,农村家畜多是放养的方式,而且大多家畜是为看家而养的较大型的犬类。这对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大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的缺乏,自救能力不足,监护人监护的不到位造成的。摔伤主要基于西南地区的地势原因以及道路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建筑的安全隐患等原因。在访问过程中,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会从事一定的家务,而留守儿童烧烫伤多是在家务过程中造成的。因此,做家务是造成留守儿童烧烫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根源,也就是留儿童的留守造成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承担家务便成为必然。隐性伤害也是留守儿童人身伤害的一大伤害类型(笔者所谓的隐性伤害主要是指不易被察觉但确是对受害者有伤害的伤害类型),加上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人身伤害之后,近一半的人选择不倾诉不求助,这就使得他们收到的上无人知晓,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六、对策与建议

首先,正视留守儿童人身伤害问题。随着对留守儿童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目光将头像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多偏向于留守儿童消极方向,于是造成了一种认识的偏差,认为留守儿童必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是由于其处于留守状态带来的。

其次,对于非意外人身伤害,其监护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化而非惩罚的方式来育人。其中,政府的责任便是倡导与宣传和谐的育人观念。留守儿童受到学校体罚,很大比例的人不愿告知他人,是留守儿童隐性伤害的主要原因。为了规避体罚的滥用,究其根源,应该从教育体制中教师相关体制入手,并建立学校教学的监督机制,家长与学生共同监督学校的师范行为。

再次,意外伤害方面,在前三位的意外伤害分别是动物咬伤、摔伤、烧烫伤。对于高频率的动物咬伤,因注意改善农村家畜养殖管理。对于咬人的家畜,因价格制定一定的村民自治政策,杜绝随意放养;同时对狗等家畜注射疫苗,减轻被咬者的受害程度。另外,摔伤的主要防治措施有:第一,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针对西南地区道路的特点,拓宽修平乡间小路,降低摔伤几率。第二,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11-16岁),其监护人注重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第三,由于留守儿童受到摔伤多是在上学途中,因此建立寄宿制或减小学校的服务半斤,即加大学校的建设点。烧烫伤的防治,主要是对留守而监护人以及本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最后,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之所以呈现这些特点,在某些方面高与非留守儿童,是由于其留守而间接造成的。解决留守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减轻留守状态。发展乡镇经济,援引民工回流。同时,发展社区帮扶,政府建立或倡议建立留守儿童托幼所,引入社会公益服务组织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87-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留守儿童就产生了。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一、现状分析

在调查中,许多关系留守儿童的各类问题凸显出来:

(一) 家庭照料情况

1.监护人监护能力较低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59.9%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3.4%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4%的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2.和父母之间沟通少

从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的间隔时间来说,留守各个儿童的情况有所不同,半个月见一次面的是少数,占16.2%,一个月见一次面的占10.8%,两三个月见一次面的占12.0%,半年间一次面的有28.1%,一年以上才能见一次面的占13.2%,其他(也就是基本能天天见面)的占到19.8%。有46.8%的留守儿童可以在一个月内见到自己的父母一次,41.3%的儿童半年都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50.9%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21.6%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41.3%父母的探家情况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父母作为儿童生活成长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担负着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他们的角色师无法替代的,父母监护角色的长期缺失必然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 受教育状况

1.留守儿童学习比较勤奋,成绩中等

我们将学习水平分为五等,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来看,占上等的留守儿童有10.2%,占中上等的有41.3%,占了绝大多数。中等的有41.3%,中下等有6.6%,下等的有0.6%,总体来说,留守儿童学习比较勤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和中等以上。

2.学习动机很好,学习目的并不明确

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比较积极,想学习,肯学习,想表现自己。在学习上“感兴趣,很愿意学习”的占到91.6%,“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在学校学习”的占7.2%,“不感兴趣,不好好学习”的占1.2%,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努力,因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并不能在学习上给他们太大的帮助。那部分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的甚至不愿意好好学习的留守儿童,问题就比较严重,因为爷爷奶奶很难直观的给他们教育,而且在访谈中,父母对这些学习差的留守儿童往往听之任之,或者以打骂为主,这就使这部分孩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

发现大部分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但当问到他们的理想是什么时,许多人很不明确。从上表可看出,“为父母学习”的有5.4%,“自己对学习有兴趣”的占22.2%,“希望将来能够赚大钱”的有5.4%,65.3%的留守儿童上学是为了“读书后才能有出息”,但是这很有可能是父母因为自己的自身经历,对他们的长期教育在他们内心形成潜移默化的结果。

3.学校在儿童交流方面有重要作用

在调查对象中,经常和同学交流的占到38.3%,经常和老师交流的有7.2%,经常和父母交流的只占10.8%,和监护人交流的有7.8%,经常和朋友交流的有34.1%,其他的有1.8%。很显然,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教师,但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对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孩子们对教师存在天然的敬畏感,因此,他们更喜欢和同学,朋友在一起玩,在一起交流。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监护人,与孩子们有明显代沟,限制两者的交流。而孩子们最想交流的父母却不在孩子们身边分享孩子们的心事。同学是留守儿童交流的最主要群体。

(三)心理状况

1.自我评价一般

在自我评价方面,只有19.2%的儿童认为自己很棒,自己做的很好,71.3%的儿童认为自己很一般,9.6%的儿童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留守儿童平时没有父母的关心,因此在其他孩子面前比较低调,自我认可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同龄儿儿童,甚至低于周围同学。这也暴露出了留守儿童容易陷入孤独和自卑。

2.不良情绪增多

“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儿童占到10.2%,“经常感到不开心,觉得生活没意思”的占15.6%,“常常感到寂寞和孤单,对未来没有希望”的占到11.4%,因为“别人都不关心自己,自己也不关心别人“的占7.2%,常常因为小事和同学打架或发脾气的占到13.2%,希望得到老师更多关心的占到88.0%,希望获得自由不想被学校约束的占31.7%,产生“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想转到其它学校”的孩子占到10.2%。

二、建议和对策

(一)政府方面

(1)政府要从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道。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依靠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采取措施净化学校、社区的育人环境等。

(2)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障,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

(二)家庭教育

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及沟通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父亲(或母亲)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必须都外出,则要加强与孩子之间沟通与交流,要注意共同时间间隔上不能差太久。在沟通内容上,应从生活问题扩展到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交流。同时,父母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三)学校方面

本人认为农村学校应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在一些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方便其管理。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应尽力推广寄宿制在学校的运用。

(四)社会与社区

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宣传,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被迫分离的局面,使留守儿童父母真正承担起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同时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学业帮助、生活关怀和人格塑造,留守儿童的相关权益才有切实的保障,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