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

第1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第2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三大内容: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治愈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教育研究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幸福感;积极心理治疗理论

1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MartinE.P.Seligman挑战行为主义,在狗的电击实验基础上提出习得无助理论。之后,受5岁女儿的启发,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乐观研究推动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理论和实践发展。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学会的一大任务,认为在关注个体心理疾病和痛苦的同时,心理学更应强调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直接目的是找到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层面: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和其产生发展的机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爱、勇气、创新、理想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其中重点探究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最后,在群体层面上,既研究国家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研究家庭、学校等积极的小系统。例如,探究怎样建立民主制度,如何形成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又怎样为个体创建自由成长的良好社会资源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传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实证主义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因素分析法等。但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上,积极心理学的态度更宽容、更灵活,只要对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有用,不管是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都接受,如采用演绎推理研究人的“积极”的进化及发展,用文化解释学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2三种重要的积极品质

2.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根据自设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和身处社会状况评价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它包括人们常说的幸福、安宁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特点,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种基本成分,以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孙虎林,2012)。目前,国外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描述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究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及其理论;第三阶段探索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国内21世纪以来也掀起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尹华站等人(2012)通过对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研究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和贴近实践运用,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主观幸福感、编制测验、分析影响因素和应用实践等四个方面,研究重心逐渐由介绍转向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践应用。

2.2性格优点

性格优点(CharacterStrengths)是指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性格优点的测量一般采用量表,早先研究者有开发性格优点量表(VIA-IS)和青少年的性格优点量表(VIA-Youth)。由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无法使用这些自陈量表,后来研究者又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主试让父母先自由描述孩子的人格特点,再通过分析父母的描述内容来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Seligman和Peterson(2004,2005)在跨文化研究中,把24种性格优点归类为六种核心美德: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此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性格优点存在普遍性,并且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此外,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和表现也可能受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的影响(张宁,张雨青,2010)。但是目前关于性格优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关系的探讨,而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遗传所赋予个体的积极特质,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样本的代表性,例如把测验、观察和访谈等方法结合使用。

2.3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的文献中。2004年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框架,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及其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它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这些成分都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仲理峰,2007)。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阎巍,2009),只是相对个人而言,心理资本表现得更为内隐。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心理资本,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发现,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具有积极影响,对离职意向和旷工等具有消极影响。心理资本给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对于员工自己,应该通过参加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做自信、乐观、坚韧、勇于创新的人;对于领导者,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员工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引导员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工作绩效;对于企业,需要拥有出色的企业精神、团队文化,培养拥有优秀心理资本的领导和员工。

3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因批判传统心理学强调消极病态心理而产生,其研究方法又积极接纳传统心理学中的实证方法。它体现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首先,心理学的功能在积极心理学中较传统心理学更为完善。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性积极面和价值的研究,将研究范围从对病态人群的治疗拓展至对大多数健康的普通人心理的积极建设,从关注个人层面的良好发展拓宽至群体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宽容,整合了所有促进积极力量研究的方法。其次,积极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积极应用。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称为“积极心理学疗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PPT能够有效改善抑郁障碍,提升幸福感,尤其是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效果更佳;相比普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个体PPT对重度抑郁患者的症状消除有更多疗效,而团体PPT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有显著的效果。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被运用于户外教育和辅导心理学中,对挖掘学生潜能和提升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最好的管理理念,是组织最强有力的竞争力。然而,积极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2)表现出一定的话语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和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抽样主要集中在成人,缺少有说服力的纵向研究;

(4)和早期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

(5)目前在中国本土化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4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完善,更是一门新思潮的科学。尽管近几年对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越来越热,但完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以及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孙虎林.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137—138.

[4]尹华站,苏琴,黄希庭.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00—105.

[5]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6]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7]阎巍.心理资本的界定与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90—91.

[8]Peterson,C.,Park,N.,&Seligman,M.E.P..Assess-mentofcharacterstrengths.InG.P.Koocher,J.C.Norcross,&S.S.Hill,III(Eds),Psychologists’deskreferenc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第4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134-03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病理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心理学应以积极待人,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一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崭新的发展道路。

一、积极心理学兴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积极心理学是在当前心理学界各种日趋完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指导下,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的新兴心理学流派[1]。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早已有之,从马斯洛到贾霍达都曾提出过这种思想。但真正把这种设想或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2]。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为支撑,构成了积极心理学基本的理论框架。简言之,积极心理学是以个人主观幸福感为中心,注重人的乐趣、参与和积极意义,以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获得一种美好的积极体验的积极情感;同时,强调一个人应该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勇气、善良、感恩等人格力量。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分三个层次,大到国家制度,小到每个家庭关系,主要强调培养公民的美德。[3]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们指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4],因为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关注到了人类的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如精神疾病、人格变异、暴力及酗酒等问题[5],而对人类生来就具备的一些积极品质和特征,如善良、热情、勇气、感恩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人类而言,生活中并不总是存在困难和不幸,心理学不应紧盯住人类遇到的苦难和问题,至少解决问题、摆脱不幸不是心理学唯一或根本的任务。心理学应该有比治疗或解决人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激发人类潜能,释放人类的正能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而是对传统心理学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传统心理学的核心主张更加充实合理,以适应于人类的心理状态。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其教育观念、个体差异认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面,它有着传统心理学不具备的优势。就教育观念而言,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个体能够变被动等待为主动的调节和适应,以顺应与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环境,并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而这些内在的变化与体验就是个体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会转换为个人的能力和生活态度[6]。在对待个体差异方面,积极心理学认同和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思维、记忆、语言及情感等诸多方面,人类并非是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个体成为个体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认同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培养积极品质方面,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的积极品质、创造力及适应力的挖掘与激发,更加注重在顺境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逆境中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获得幸福与快乐,最终使人更加幸福和快乐。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相对标准的样式,包括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描述教育过程、介绍教育组织形式。在国内,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学者们认为大致可以归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模式是指在积极心理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理念的指导下,保留各种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形成重在关注积极品质的教育方式。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切入点,一是从理论层面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深度;二是从具体实践上多种手段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宽度。

1.理论层面:以积极品质关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和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的内容[4]。积极的人格是我们人格的动力,在抵制消极人格破坏作用的同时,能够提升我们的适应能力,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构成积极人格的要素,包括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2.实践层面: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第一,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不同的活动,在中小学可以开设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比如悄悄话信箱,心情黑板报等[7]。在高校中,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生活感悟交流会、心理剧比赛等活动,利用大学生个性十足、感受性强、探索心强的特点,自己开发活动,领悟活动的主旨,提升自身身心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建立积极的朋辈互助关系。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更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校园内的同龄朋友是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并且朋辈互助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减少对咨询师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在互助过程中,帮助者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关注、放松、安全的氛围,并对被帮助者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互助关系也使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新的认识,接受度扩大,效果得到优化。

第三,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前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不良事件日益增多,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这类课程就是要避免单纯的不良案例分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享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如何获得事业的成功,感受生活的快乐。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积极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光芒,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所出现的状况充满自信地、积极乐观地面对。

第四,采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测量是能够把我们所看不到的一些心理倾向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但是我们传统上使用的问卷多是测查是否存在问题的,比如精神病症状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评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这类量表的各个测查题目都是某种不健康心态的陈述方式,都是负面评价指标,受测者在测查过程中难免会对号入座,阅读完大量的负面情绪的量表题目后,不免感到自己存在问题,因此这类量表实属“心理不健康量表”。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一些量表的应用则是真的心理健康量表,比如快乐的途径问卷、一般快乐指数问卷、乐观感测试等等,这类积极的心理测量除提供了所需的研究数据外,还能够使得受试者对自己积极品质取得认可。

第五,创设积极的外界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中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制度,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简单理解即是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起到很大辅助作用,家庭中父母等长者的乐观性格必定对孩子起到模范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视。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构筑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校园文化景观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这些蕴涵“精、气、神”的物质依托,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论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客观上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影响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日益凸显。

1.积极心理学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明确和落实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去,融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支撑的“被动式”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为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基本点,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2.积极心理学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8]。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这是构成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与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支持,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到友善和温暖的力量,化为成长的动力,优化心理生活,提升心理品质。所以,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社会支持系统的构筑,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达此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依赖积极的组织系统,而创造积极的组织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9]。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途径简单,且方法单一,效果有待提升。积极心理学兴起开辟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途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实现了多元化。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教育要素无处不在,不但注重现实世界的教育路径,更加注重虚拟世界的网络心育路径。课程教学、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积极心理学就是主张要多视角、多路径来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的美德和优势,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美德,创设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从而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走向新的未来[10]。途径得以扩展的同时,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利于更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4.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他们而言,其从业素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下的学生工作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中必然存在相当多的压力,比如缺少同事、校方领导、学生家长的支持,必然导致工作中兴趣缺乏,不利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关注学生的问题到积极去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从治疗学生到积极预防,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与理念发生改变,无疑会大大减轻他们的从业压力,调节自身负面情绪,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付 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4):59-62.

[2] 任 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55.

[3] 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4]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5] 钱 兵,杨孟莲.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7(8):48-50.

[6] 张燕花.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时空,2010(2):143-144.

[7] 王小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38.

[8] 王希永.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2):26-28.

第5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动机理论;习得性无力感;阳性强化法;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05-02

一、背景介绍

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经常反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的老师说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因为学生大多数是上不了高中,才上中职学校的。也有的老师说基础差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是好多学生就不爱学习,即没有学习兴趣,而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有时并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的父辈留下来的习得因子在作祟。笔者也是一所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也面临上述的问题,但是,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才是做老师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学生不爱学英语的问题,应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应该说有很多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有从分析学生的学习背景入手的,有从分析老师的教学方法入手的。但笔者发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问题的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二、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1.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看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分别从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和教师是怎样教学的两个方面分析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独特的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于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心理,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针对这些原因,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或原理分析问题。心理学有很多的理论,笔者认为,针对本文提到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问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或原理。(1)动机与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主要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2)习得性无力感和阳性强化法。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梅尔和塞利格曼(1976)研究了习得性无力感,并指出,无力感的学生与他们失败后的不良心态有着密切联系。阳性强化法是指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想建立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那些英语学习差、或者考试没考好,甚至那些课堂问题没回答上来的学生,都会产生无力感,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成功,在些基础上很容易进一步产生不爱学习英语的学习情绪。所以老师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就要采取阳性强化法的干预技术,淡化学生的挫败情绪,及时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3)学习策略。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开始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它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就英语学习来说,传统观念中的死记硬背并不是唯一的学习策略,“单词拼音法”、螺旋记忆法、习题练习法等等都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方法。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的正确运用,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起到促进作用;对学习差的学生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成绩。

三、解决问题

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理论阳性强化法技术和学习策略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激发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可以找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学生,由于缺乏内驱力,即所谓的学习不自觉或不爱学习,求知欲望低下,所以需要更多的外部诱因,即奖励、鼓励、表扬等,才能产生学习动机,进而推动学习行为的发生。

其次,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到挫折了,比如上课回答不上问题,考试没考好等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淡化他们的缺点,从另外一方面去积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在下次学习时积极努力完成任务,从而消除无力感,产生成就感,完成从我不能到我能的转变。

第三,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为了让他们保持这种学习积极性,避免再次受到挫败,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就要适时教给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单词的发音来背诵单词;如何通过语感来提高听力等等。最后,任何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地学习与坚持。

四、结论

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普遍现象。客观来讲,如何解决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的方法有很多,由于篇幅以及作者的认知水平所限,本文只是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从认知心理学里的动机、习得性无力感、阳性强化技术和学习策略运用几方面进行探讨。笔者希望此研究会为其他中职学校的教师同行提供借鉴,为今后关于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13-02

心理咨询行业属于心理学应用实践的部分。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总是存在相互推动的作用。本文将从近期心理咨询行业一些新变化,来探讨心理学的发展。

一、国际心理学的新进展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整个心理学界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并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新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这三门学科又进一步影响到心理咨询界,成为心理咨询界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加之冷战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因此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他们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佛洛依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就笔者所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于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执业心理咨询师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原则,在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二)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的心理过程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目前在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网络和电脑全方位的改变了社会的诸多方面,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如机器人的应用。

(三)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对心理活动生理基础的研究由来已久,从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心理活动的脑物质变化的生化研究,再到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历经一百多年,但其迅速发展还是近几十年。在研究领域里,生理心理学最符合现在是实证科学的要求,能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理论依据。

二、《水知道答案》对心理学的启迪

作为心理学的爱好者和关注者,笔者留意了济南的心理咨询界,发现在应用中突破了学术界内的新理论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知道答案》。

(一)《水知道答案》的基础实验

这项震惊世界的实验由日本研究水结晶的I.H.M综合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主持,已进行了10年。所有的这些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都是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在最初的观察中,研究员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员异想天开地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后,一个奇妙的现象产生了: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

联合国项目中国水务督察专家高中认为,“《水知道答案》可以说是一本很有想像力的关于水的‘奇妙之书’。”《水知道答案》用图片和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一份爱与感谢之心,从点滴做起,创造我们生活的美好世界。

(二)《水知道答案》对心理学的启示

《水知道答案》对心理咨询界产生了很多启示。比如,当水“看”到“爱与感谢”时,会呈现出几乎接近完美的结晶,让人们联想到“爱”与“感谢”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美好的情感与心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爱与感谢”。这也回答了“世界为什么需要赞美”的疑问。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支持。这说明,作为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必备素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些善良和美好的品质源于客观规律的要求。

三、心理治疗领域的新发展

就笔者所见,在济南业内目前广泛应用的沙盘游戏、NLP教练技术、完形疗法、家族系统排列、催眠术等都因为突出的效果引起业界的关注。这些治疗手段并直接从实践领域产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们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治疗方式:

1、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治疗来自于瑞士心理分析家多拉・卡尔夫,她跟随荣格学习心理分析,同时也深受莱温菲尔德世界技术的启发,最终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简易的沙-水-容器世界中寻找到了一条心灵治愈的有效途径。

2、NLP教练技术。

NLP教练技术被誉为本世界最具革性和效能的管理技术,已成为当今欧美企业界提高生产力的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也是企业培训经常选用的课题。可以大概表示为:NLP教练技术=NLP+教练技术(Coaching)

教练技术起源于运动场,是体育网球教练添・高维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教练事件中发现:肯定一个人的行为或表现所产生的良性改变,要比批判、否定、矫正一个人的行为或表现要好的多。后来添・高维先生将此课题做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很快将此理念和技巧应用的到企业界。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很和加入,很快形成了一门学问:教练技术。教练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和专业,它除了应用于企业管理外,还广泛应用于心态、态度、人格、情绪、素质、技能、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个人成长及家庭、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NLP教练技术就是将NLP对人心理的研究应用于教练技术的一门学问。

4、催眠术

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催眠可以很好的推动人潜在的能力,现在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使用催眠来治疗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忧郁症,坏习惯,情绪问题等。在西方,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催眠治疗确实有快速缓解很多症状的作用,笔者曾亲自目睹催眠给求助者带来的快速变化。

四、新理论与新实践的相互推动

通过对当前心理咨询界的了解,发现当前心理学新理论与心理治疗领域的新发展之间,形成了相互推动的趋势,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相互解释,促进了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水知道答案》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互解释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水。《水知道答案》中提出了水会对外界的信息做出反应。人体的60%-70%是由水组成,根据生理心理学,当我们的生理基础发生变化时,自然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这方面的研究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又提供了科学的实验的数据基础。

2、认知心理学与NLP等的相互支持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加工系统,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笔者认为NLP、教练技术、催眠、以及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都可以视为这一学派的体现。它们都是通过改变信息的输入来达到人行为结果的改变。

五、心理学将在我国呈现异彩纷呈的发展格局

我国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杀、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21世纪中国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化,人们所面对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诸如: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性,抑郁,恐慌,焦躁,嫉妒,自私,退缩,悲观……人们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中国人的生理疾病。而来自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字同样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因此,心理咨询行业将会出现巨大的发展。而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心理学本身的发展。

另外,我国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西方心理学界不断号称“从东方文化中获得了启迪”的时候,随着中国社会心理咨询行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可以预见心理学界也必然会呈现出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凤池,咨询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

[2] 【美】马斯洛,科学心理学,马良诚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3] 【美】斯滕伯格(Sternberg,R.J.),认知心理学,杨炳钧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美】卡尔森(Carlson,N.R.) 著,生理心理学(第六版),苏彦捷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沈政,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6] 【香港】李中莹,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7] 黄荣华,人本教练模式,西安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第7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包文婷(1986-),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研处,研究实习员。(湖南 益阳 413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23-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这一思潮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消极建构模式,倡导关注人的积极力量与潜能,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了积极的心理学目标。它以积极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提倡心理学家将个体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作为研究对象,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发掘和培育个体的积极品质。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主张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积极潜能、发挥人的积极品质和使人们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作为研究重点和使命。

目前心理学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主题:[2,3]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强调人要积极地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Hillson和Marie(1999)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由正向的利己特征和积极的人际关系这两个独立的维度构成。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有利于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4]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呈现出种种不良状态,突出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模式和低效功能。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偏重问题的消极模式。教育者习惯于关注个别学生和个别学生的问题,习惯于问题模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致力于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忽视全体学生积极品质的发掘和培育,无法满足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二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学科教学,教学内容单板、枯燥,缺乏生活性、现实性;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三是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一方面,学校内部缺乏交流与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专职人员来进行,相对独立、封闭,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协调性;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三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研究者呼吁,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完善其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5]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意义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在理论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树立积极发展观,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掘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实现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必须坚持积极观。教育者应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积极力量,这里的积极力量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潜在的、有待发现的。改变将学生作为问题个体的消极学生观,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积极潜能的发挥,将目光聚焦于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必须坚持幸福观。倡导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费尔巴哈指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6]由此可知,人在生活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幸福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也不能避免地将对幸福的追求作为其目的。教育者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积极体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三是必须坚持发展观。关注和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摒弃传统心理学“发现心理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解决心理问题”这一过于关注个体缺陷与弱点的消极模式,将目光聚焦于个体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上。教育者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是错误的改正。

构建积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理想状态的积极需要。其一,它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的需要,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品德素养的提升和主观幸福感的增强。其二,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积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丰富和衔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过于单板、缺乏活力的问题。其三,它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有效性的需要,有助于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体交叉网络的构建。

四、积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在于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对个体积极情绪、积极体验、积极品质的研究,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促使其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两者在理念上的契合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在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象、目标、内容、环境等视角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7]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将教育者视为唯一主体,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客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育内容与方式脱离学生的内在需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既是具有潜能和优势的主体,又是有待认识与发展的客体,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树立积极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互动和交流,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鼓励学生潜能的发展,构建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建设,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充分发挥积极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2.拓展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受消极心理学影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种消极倾向,将学生当做问题的来源,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正问题”的消极工作模式。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原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情感疏导、危机干预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引入更加丰富的内容:培养个体积极的认知方式、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等。要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上。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帮助他们理性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积极悦纳自我,善于调动积极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教给学生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让学生在积极的人际氛围中积累积极情绪,开展心理放松训练,学会自我调适与自我控制。注重对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优化人格系统,提升人格品质。

3.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具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人自身的积极潜能,并把它作为开展一切教育的前提,通过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创设情境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品质,进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等单向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将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引入到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支持,学生自主完成实践(学习)项目。[8]这种项目化的教学形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启发、自我提高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品质。

4.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将积极的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过程,高校应进一步加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单位具体落实的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内外环境,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和积极心理学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学校需要着眼全局,多方入手。加强教师、管理者、服务者的有效联动,确保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建立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发挥教师积极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注重学生积极品质对教师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促进和发展,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环境,将积极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领域,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格局。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25-27.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J].理念与行动,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6):63-65.

[5]万金店.试析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92-93.

[6]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第8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摘要: 积极人格理论反思和批判了传统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人格形成过程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目前,积极人格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解释风格理论和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等。解释风格理论可以尝试让人们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或增进积极体验来转变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并帮助其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而积极人格理论倡导人格心理学研究应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美德上,不仅要注重人格特质的研究,还要关注问题人格的矫正及健康人格的培养,以提升人类的生活幸福感,促进全人类的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95-04

一、人格与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对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所关注的热点,然而何为人格?对此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人格的定义各不相同,其中Pervin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包括结构和过程两个方面,它能体现个人的天性和教养〔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格研究一直集中于人格的消极方面,如焦虑、抑郁、绝望等。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等人格的积极方面。虽然目前研究者们对积极人格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积极人格与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社会系统一起构成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 Sizentmihaly首先提出的,而Sheldon和Laura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以促进社会繁荣。同时,在对人格的研究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还要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研究积极人格理论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二、积极人格理论的发展过程

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人的积极层面,相比之前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人的积极心理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积极的人格观:首先,他们认为人性本善,只要提供了适当的成长环境,人就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其次,人是能自主选择的,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生活。第三,人是能自我实现的,个体在不断地追求着自我完善和发展〔3〕。但他们都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观被称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理论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一样,非常重视对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且它对积极人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首先,积极人格理论对传统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当代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1)治疗精神疾病;(2)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3)发掘并培养人才〔4〕。然而二战后,治愈战争创伤,治疗和缓解人们的心理问题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随之出现了大量针对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由此,心理学的后两个使命被人们忽视了。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尽管传统心理学发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它却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在人格研究中过分关注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的问题,从而导致人格心理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一方面解决各种人格问题的技能、技巧日益成熟,但另一方面人们对良好人格的形成或发展仍然一无所知〔5〕。目前,世界局势相对和平,物质文明得到高度发展,但人们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数反而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警示我们必须要把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到对良好积极人格的研究上。

其次,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而内在生理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时刻发生交互作用〔6〕。这说明在人格研究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的先天生理因素的作用,更要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第三,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人的能力和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主动性。而人格心理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的潜力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之不同的是,积极人格理论认为应当把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力都纳入个体的人格建构中,当个体具有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5〕。

积极人格理论对人本主义人格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虽然它同样强调人格的积极方面,但却没有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人性本善”论,且认为人格并非一成不变。另外,积极人格理论反思和批判了传统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格心理学不仅是要对个体的差异作出描述,还要利用其理论来对某些人的人格问题进行纠正,并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因此,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而积极人格理论站在更高的高度,对积极人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积极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释风格理论研究

积极人格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最早来自Seligman早期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Seligman认为,“习得性无助”是许多人产生抑郁、过分内向等多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遭遇多次失败后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和情景无可奈何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会使他们失去了生活、工作方面进一步努力的动机〔4〕。与此同时,另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Rotter提出了归因控制点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面临生活事件时,如果把事件的影响因素归结于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就会对所发生的事件感到无能为力(外控点)〔4〕;但如果把事件的影响因素归结于自己能控制的内部力量,就会认为自己能决定事件的成败(内控点)。Seligman研究了习得性无助和归因控制点理论的相似之处,认为习得性无助中的个体可能与归因控制点中的外控点个体具有相同的心理,即认为自己对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无能为力,自己只能被动接受其结果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由于二者在认知上的类似又导致了其行为方式的相似,即面对新的情境都表现出不再继续付出努力〔4〕。

在之后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Seligman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Seligman认为,失败和挫折最容易导致个体产生不良人格,但并不是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都会使个体产生人格问题,通常情况下,失败和挫折必须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会导致个体产生无助感而失去努力的动机。另外,由于不同的个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认知不同,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困难和挫折是由外部原因和特定的情景事件引起的,只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变化消失;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长期的、普遍性的、自身内在的原因,且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在面临成功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身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可控、可重复的,并会泛化到自己其他的活动中去。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自己成功是因为外在原因,只是暂时的,只限于此情此景。因此,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就容易形成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而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容易形成积极人格〔7〕。

Seligman的解释风格理论虽然是由习得性无助研究推导得出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你可能发现许多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也能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综合目前的许多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的确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着个体解释风格的形成,例如先天基因、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社会文化氛围、生活经历等等。这些新的研究结果无疑丰富了解释风格理论的内容。以解释风格理论为根据,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或增进积极体验等来转变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我们还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和社会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其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

2.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也采用特质维度来对人格进行研究。1994年,Peterson和Seligman出版了《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在该书中,他们以人格力量与美德为取向,分类列出了六种重要美德,即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以及与这些美德相联系的24种人格力量,其中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正直、勇敢、诚实、热情、善良、爱心、社交能力、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等〔7〕。这24种人格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24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积极心理学者对积极人格特质与美德的分类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得到一系列重要发现:首先,人格特质在人类中具有普遍性。其次,在成年人与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对比中发现,其排列顺序存在一定差异〔8〕。例如,对于青少年,其希望、团队协作、热情等特质的排列顺序较靠前;而成年人美的鉴赏力、诚实、领导才能、心胸开阔等特质的排列顺序较靠前〔9〕。另外,热情、感恩、希望、爱心等与“内心”力量相关的特质比好奇心、好学等的智力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的联系更为紧密〔8〕,而且这些人格特质与个体取得成功存在着很大关系〔9〕。可以说,积极人格特质研究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重要基础,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强调积极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认为个体的性格品质在后天环境作用下有可能发生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人格特质论。

积极人格理论强调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认为个体的良好人格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没有任何人格问题或心理疾病,关键在于他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快乐,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内心都存在相互对立的消极和积极力量两个方面,到底哪一面在人性中占优势,关键要看个体自身到底是不断在给哪一面注入新的力量。也就是说,只有个体不断培养自身固有的积极力量,其人性的消极面才能真正地被消除或抑制。相反,如果人格理论仅仅注重于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极方面,而对人格中的积极方面置之不理,那么即使个体的所有人格问题都被消除,其固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完善和增长,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个体〔7〕。当然,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人格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忽视或放弃对问题人格的研究,只不过是强调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要成为一种平衡的人格理论,在研究消除各种问题人格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研究有助于良好人格形成的积极方面。

总之,积极人格理论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积极人格研究扩展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范畴和研究范围。以前的人格心理学过多地研究人格的消极面,而积极人格理论倡导人格心理学研究在原来研究问题人格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从而发展了人格心理学研究。而且积极人格理论不仅注重人格特质的研究,还关注问题人格的矫正及健康人格的培养,拓宽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其次,积极人格理论的发展为人格心理学在教育学、管理学和临床心理治疗等领域的直接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研究者们把研究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上,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提升人的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目前积极人格理论学科体系还不完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有说服力的纵向实证研究,而且使用的被试趋向成人化,对人格特质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另外,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还需要在研究中不断尝试发现新型的研究方法,这对提高积极人格理论的科学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9-215,218-223.

〔2〕Kennon 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余 娟.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1):76-78.

〔4〕Seligman M E P,Csiksizent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7,8-10,11-13,14.

〔5〕任 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3,124-126.

〔6〕王晓鲜.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人格研究简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6):22-24.

〔7〕Peterson,Christopher,Seligman M E 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aj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Washington,D.C.:APA Pres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48-53,54-60,60.

第9篇: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其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观察技能,形象记忆技能,动作组合和记忆技能,以及动作自我监控技能,都隶属于心智技能。所谓心智你能是指对于自我意识的控制和管理。其形成的过程为:动作局部掌握阶段-动作整体掌握阶段-动作协调性掌握阶段。其二,师生情绪处理的过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两者的情绪都会对于教学产生影响。具体来讲,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情绪,由于学生面对困难的态度,学习舞蹈的动机,基础能力的强弱,舞蹈训练的积极性,接受新鲜动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或者自卑的情绪特点,这样的情况势必对于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对于舞蹈教学的情绪,如将不良情绪带入教堂,存在歧视性教学,教学个性化太强,语言过于偏激,脾气比较暴躁,人生价值观扭曲都会对于教学产生影响。

二、如何将心理学切实的使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

1.积极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与舞蹈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众多,如何切实的将其联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就需要教师不断去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将其运用到课程上去。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其一,态度改变理论,从改变学生对待舞蹈教学的态度做起,倡导先苦后甜的舞蹈态度,促进学生舞蹈学习态度的端正;其二,罗森塔尔效应,不断调整教师自我对于学生的期望,以此去感染学生的舞蹈学习,从而使得学生恢复信心,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2.不断提高舞蹈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学习的过程界定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元认知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认知活动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等的自我调节和规划。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其一,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课下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实现对于舞蹈动作的回忆;其二,强化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知过程的领会,实现其对于舞蹈动作的自我理解;其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监控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动作的协调性;其四,切实抓好教学重点,积极传授给学生学习技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五,不要过多的干预到学生的自己的观点中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引导者和聆听者的身份。

3.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生意志力培养

冰山理论认为,意志力是无形的人性锻炼,处于水面下部分,而水面上的部分始于物化的教学过程。这就揭示了舞蹈教学具备意志力培养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有效措施实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实时的在舞蹈课程中加强节奏,延长时间,增加学生的体力消耗,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舞蹈演出活动,在此过程中尝试失利的滋味,以培养学生的性格。

4.注重舞蹈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培养目标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这往往需要舞蹈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创作潜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其一,积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扩宽其涉猎领域,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其二,鼓励学生做一位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乐于体验,善于捕捉现象的人,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其三,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其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其四,避免单方面的关注于某一种舞蹈,可以积极去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为开展思路,实现创新奠定素材基础;其五,坚持逆反原则,移植原则和群体原则,实现学生创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5.将合作意识纳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

合作,无论是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是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实现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融合,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各种,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信任联系,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其二,严格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其三,注重激励学生的团队荣誉感,进一步激发起合作意识,使得形成合力,以最大化的发挥合作团队的创意。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