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温室气体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气体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气体分析

第1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一)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规制缺乏法律依据

在我国,如何对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进行法律规制,一直在理论上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如常纪文认为‘匕旦二氧化碳在立法上被作为污染物质,西方发达国家就会要求我国的环境立法建立排放标准和超标排放处罚制度,这将不利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胡苑、郑少华也认为“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不宜将二氧化碳界定为污染物。”李艳芳主张“我国不宜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作为空气污染物由《大气污染防治法》加以规定,而应当选择制定专门的低碳发展促进法或者气候变化应对法”。与此相对的是,孟伟主张“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环境问题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内容,并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专章。姚莹则认为“规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专门立法的缺失需要已有的单行法进行功能补位《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最优选择。

在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过程中,2014年6月提交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除了第2条关于协同控制、综合管理的规定之外,还专门辟出专章,在第六章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进行规定。主要涉及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和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管理能源效率、探索推广低碳技术、能效标识管理、增强碳汇功能以及国际合作等内容。然而在后来的修订草案和最终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案)》中,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章节被全部删去了,与温室气体排放直接相关的内容仅剩下第2条关于协同控制的规定。

可以说,目前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在我国没有国内法律法规对其直接进行规制。《京都议定书》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武器,在附件中明确列明了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六种温室气体,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其中并没有直接的减排义务。虽然温室气体在此次修订中被首次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协同控制的提法是将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并列,实际上承认了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我们可以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管控,但还不能依据该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管控。因此,对温室气体进行严格的排放数量控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

(二)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分别由不同机关管控

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问题。虽然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缺乏法律规制,但是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司,其主要职责包括了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组织拟订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和牵头协调、组织、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具体工作。发改委在“十二五”期间,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发改委正在编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在大气污染法律规制方面,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手段,也曾经是目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设立环境保护部门以来,经历了环保小组、环保局、环保总局和环保部等组织形态,但负责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一直是其基本职能。总体而言,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实现目标、制度设计、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将会成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除了要求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领域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外,还明确了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根据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上实行的是分头管控的模式。这与协同控制的要求显然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三)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在治理目标上也有差别

第2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关键词:油气储运;管理办法;火灾隐患

一、油气储运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一)火灾隐患

火灾隐患是油气储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石油和天然气来说,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烃类的碳氢化合物,具有易燃易爆等特征。在油气储运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大量的油气蒸发

在油气的生产销售环节中,会有油田、炼油厂、用户等复杂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的油气的损耗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石化石油企业中,炼油厂的储运系统,油库以及加油站中会存在频繁的装卸作业。一些轻质的油品易于挥发,油气中就有大量的有机组分会汽化。油品蒸发损耗的主要的是一种轻质的组分。所以说,油品的挥发不仅仅造成了油品的减少,也使得质量下降。也会空气中充满散发的油气,正因为油气的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得在达到一定浓度下就会发生爆炸的现象。

(三)管道的腐蚀

在一些湿硫化氢的环境中,输油的管道会受到严重的腐蚀。比如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硫化物的应力腐蚀开裂等。一般状况下管道腐蚀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材质的因素。在氢致开裂中,材料中包括贝氏体对氢致开裂十分敏感。第二,埋地管道所处的环境。埋地管道的外在环境是造成腐蚀重要的外因。因素中主要是土壤的类型,电阻率,适度以及PH值等。同时也会受到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干扰。第三,应力的水平因素。经过实验的证明,材料在超过所能够承受的应力之后,会发生应力诱导的氢致开裂。

二、油气储运过程中的问题对策和管理办法

(一)对设备和机器做定期保养

在深入了解设备的特性之后,按照设备的保养规程进行维护。在工艺的操作之前应对危害进行综合分析,对操作的风险做好控制。做防火的设计。在设计阶段中常常会造成设备的泄漏。因此要做好防火的设计。在不同特征的工艺中,经常会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材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装。然后就是进行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生产装置的布局,设计防火安全设施等作业。在进行防火审核的工作时要充分的考虑到防火的分隔,通风,消防设施等因素。

(二)油气储运过程中的挥发

首先,要对固定顶油罐进行改造。现在很多石油企业用固定顶的油罐对汽油和煤油进行储存。对这些汽油和煤油的储罐改为固定顶的储罐,将会进一步的防止油气的挥发以及油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污染。对这种装置也应经常的进行检查,保证浮顶的密封以及附件的良好。其次,油气的回收装置。在治理油气的灌装的过程中会发生油气挥发的现象。治理的最根本的手段是将油气进行回收,这样烃类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管道的防腐措施

加强管道材料的要求。管道发生应力腐蚀开裂主要的原因就是由剥离或者阴极剥离造成的。很难对压力容器和管道中和氢相关的腐蚀开裂进行控制和预防工作。保障补口作业的质量。对于补口材料和管体的防腐的覆盖层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补口的结合处也应严密的粘牢,有时应做好严密性的实验。

三、油气储运过程中的环保管理办法

(一)油气储运工程中废气的排放管理

油气储运建设中会产生一些废气,做好这些废气处理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引起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性课题,油气储运设施在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和甲烷也就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二)油气储运工程中污水的排放管理

对于油气储运工程中污水的排放,因为总量较少,二级污水处理装置往往是一体化,不能形成有效的污泥循环因而不可能稳定运行。所以,站场生活污水可以只设化粪池进行储存和初级处理,处理后出水可根据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外运后深度处理或回用于站内绿化等。

第3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一、失业人员的特征

(一)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1992年363.9万,1995年519.6万,1999年575万,2000年595万,2003年800万,2004年827万,在不到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人数翻了一番。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1992年的2.3%上升到2004年的4.2%。

(二)分布集中。从地域上看,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从行业上看,多集中分布在不景气行业,如纺织、机械等。据2004年对全国城市的失业群体调查显示,工业制造和纺织行业的失业人员最多占45.8%。

(三)贫困程度深。大多数失业人员经济状况不佳,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据2003年浙江省的有关调查表明,虽然有67.6%的失业人员能从不同渠道领到生活费,但仍有32.4%的失业者没有生活来源;其中,国有、集体企业的仅有71%和69%能领到生活费。在领取下岗生活费的人中,最高领取生活费标准为670元,最低的为80元,月人均领取额为276.57元;按2003年浙江人均消费支出7020元计算,下岗生活仅为全省人均消费支出的47.3%。如仅靠下岗生活费,难以满足失业、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从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上看。他们大都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人;失业人员以女性居多,其下岗待业人员的比例一般在60%左右;学历低、文化素质差,再就业难度大。

(五)相对剥夺感较强。一项以国企职工为研究对象的调查表明,强烈的不平衡感和失落感是国企职工的普遍心态。他们对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自我评价很高,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却评价很低。国企职工的相对剥夺感实质上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情况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化为行为,就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从而给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失业人员成因分析

(一)失业是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入了转型期。具体说来,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社会变迁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充分就业体制,只要是适龄劳动者,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再加上当时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政策上注重分配结果的社会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使得那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更别说失业人员了。然而,这样的就业体制却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沉淀在各企业单位中,特别是国有企业。进入转型期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影响及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导致大批人员失业;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结构调整是就业破坏与就业创造并存的过程,甚至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工人沦为失业人群在所难免。同时,由于产业技术进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科技含量低、管理不善的行业和企业日益衰落,也造成了大批人员失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也是劳动力得以自由流动的重要条件。然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社会保障制度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程度低,覆盖面狭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仅限于各公有制经济单位,广大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尚未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迅速发展,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广的缺陷日益显现;其次,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社会保障职能多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化程度不高。这不仅造成了广大职工对所属单位的严重依赖感,使他们不愿走向市场,同时也给企事业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之无法与非公有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虽然随后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即“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它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大部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导致他们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下岗职工初中以下程度的占61.4%,30~40岁的占46.5%,41~50岁的占16.3%,这两个年龄段合计为62.8%。这与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尽管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观念有些积极变化,多数失业人员的竞争意识有所增强并开始将目光转向第三产业领域,但他们在择业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挑剔心理,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员仍偏爱国有、集体企业,近一半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观念比较薄弱,这都无形中为他们的再次就业设下了严重障碍。

三、解决失业问题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首先,要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不降低。从全局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为解决失业问题迎来了契机。按照“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充分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社区就业是扩大就业的出路之一。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3011万人,比2000年净增3188万人。2004年在社区完成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占再就业人员总数的43%。目前,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就业潜力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岗位85万个。其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27.33万家,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217409家,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达135823.5亿元。2004年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13219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3685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685.7亿元,利润64265亿元,上缴利税11784.7亿元,解决了5232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第4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市场营销调查和预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营销调查和预测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借此去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并采用恰当的营销战略与策略去适应市场或引导市场需求。因此,企业要配备一定的高素质人员专门从事市场营销调查和预测工作。通过这些人员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从而保证所开发的产品对于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营销状况及对策等情况,以便制定新的、针对性强、效果好的营销方案,为市场、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好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和企业利润的各种因素,明确企业的市场发展方式。因此,企业需要在一定时期对企业的全部市场营销业务进行总的效果评价。在这方面,重要的控制工具是市场营销审计。通常效果评价涉及以下六个主要方面,即企业市场营销目标、策略、组织、方法、程序和人员。因此,审计评价的范围包括全部活动,而不是某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市场营销理论,首先考虑发挥企业现有产品或现有市场潜力的密集型增长战略,然后再考虑以现有产品或业务为中心的一体化增长战略,最后如果仍然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考虑实施多元化业务增长战略。

二、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

要通过完善营销组织框架,使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地协作,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新时期市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新时期,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营销人才具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并掌握新的人际关系技能。因此,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鼓励与支持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勇于创新,提高营销水平。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和不间断的知识创新和技能培训,以增进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企业的信息优势,加快构筑企业网络营销平台

新时期,信息优势是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企业的网络站点和网页;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对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环节实施全面的计算机管理;建立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内联网是连通企业内部各组织、各成员之间联系的计算机网络,外联网是企业对外设立的一个营销运作的虚拟平台,企业可据此进行宣传品牌、企业形象、服务内容,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开展电子商务等活动;建立合理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对有关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及对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

四、完善营销管理预警指标体系

营销管理预警,是指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防止、纠正或回避营销失误与营销波动方面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它是保证企业营销管理系统功能与秩序处于可靠、可控状态的“安全”能力,为制止营销逆境提供一种营销管理模式和行动方式。企业营销组织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营销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有机构成的整体,由于营销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因此我们从影响营销的环境因素入手,来设计营销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可根据环境因素的内容及表现,按照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分类来构造预警指标。我们在设置风险预警管理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考虑指标的覆盖面,并有重点地选择,同时兼顾定性指标的量化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预警。完成营销风险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就要利用风险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预测,进而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降低风险。

五、加大文化营销的力度

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注入知识含量与文化因素,帮助广大消费者增加商品知识和提高消费素质,从而达到销售商品、开拓市场的目的。当前,有形产品看起来是市场中的主旋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已经开始逐渐被国外许多企业家或营销专家所看好,文化营销的方式也将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但消费者的知识增长速度,尤其是对有一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认识水平,相对于技术的发展速度而言,常常存在着“迟滞”现象,这成了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企业要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关键是让顾客了解产品,喜欢产品,将产品本身与一定的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营销观念,提高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使营销队伍更适合产品高技术含量、智能化的要求,并选择适当的文化营销方法,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活动。

六、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的成本控制

第5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管理的重点关注内容为安全生产,这也是当前煤矿企业发展探究的热门、重点话题。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还关系着群众的生命,关系着煤矿工人家属一家团圆的期待。由此可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够让企业沿着良性模式发展,并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最终来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弊端

(一)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在新时期,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与收入状况,

却忽视了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在安全生产上面的宣传和重视力度不足,未正确认识到经济收入与安全生产、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安全与生产二者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时,企业内通常是将生产放在首位,他们认为只有多出煤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收入,才能推动企业发展,员工才能有钱可赚,而安全管理意识却较淡薄。

(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欠完善

部分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未完善,在履行安全管理上面的条款落实度不够,

可操作性差,可考核性不高。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协调性不足,缺乏交流、沟通,煤矿企业在生产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企业安全管理则存在弊端。

(三)煤矿企业技术人员不足

新时期,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相当大,企业之间的管理人员、技术性人才的流动性很严重,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根本不愿到一线地区实践、工作,不了解这个煤矿开采的程序,无法委以重任,企业内高技术、高能力人才不足。就一线煤矿工人而言,绝大部分为农民,人员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流动性、松散型,他们的文化知识较低,安全知识认识掌握不足,致使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很难落实到位[1]。

(四)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煤矿企业内都未对内部煤矿工人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的安全知识宣传与培训工作,使得一线开采工人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让自己远离危险,即便是安全培训,更多的也只是口头传授,教育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的内容未付诸实践,实践性不强,很多企业就是为培训而培训,应付工作,走过场。

(五)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奖惩制度

很多煤矿企业内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奖惩制度。因为奖惩工作做的不到位,或是奖惩制度不平衡,从企业的奖惩制度来看,在奖励方面的条款较少,惩罚方面的则较多,对于管理者来讲,惩罚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方法,但是对于部分人群来讲,则会激起他们与企业管理人的叛逆、对抗心理。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内在奖惩上面时效性不强,奖惩不及时也就降低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性。

二、新时期应如何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提升煤矿企业管理各部门的安全管理意识

安全管理理念属于煤矿企业展开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提升也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之间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完善企业内的安全质量量化目标体系[2]。与此同时,企业内还可实行安全监督体系,在岗的所有人员可自行监督或相互监督,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内已有的安全管理法,还需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其更加满足新时期提出的新条件、新要求。

(二)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系统,并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将现代化的计算机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均应用到安全管理系统中,创建一整套科学、安全、可行的动态信息监测系统,来对煤矿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和管理,能够详细的、全面的了解工作人员的情况,并分析事故致因,消除和预防各类安全事故。

(三)定期组织和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煤矿企业在安全培训上面应始终坚持“投资少、收获多、回报高”的原则,对企业内所有员工定期组织和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强化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之后还需将培训内容付诸实践,工作人员应根据培训中要求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做到遵章守纪、不违规,确保企业正常运营。

(四)健全、完善煤矿企业的安全检查制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核心。所以,煤矿企业需制定出更加符合自己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地方煤矿局负责人与地方政府需强化对煤矿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小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推动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

(五)健全、完善煤矿企业的奖惩制度

煤矿企业内还需不断完善内部奖惩制度,确保奖惩制度的平衡性,并提升奖惩制度的时效性,对于应该奖励的行为还应及时给予奖励,但是对于一些违规违纪事件,就应及时作出批评和惩罚,确保煤矿企业奖惩工作落实到位。

(六)加大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在煤矿企业内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

企业还应加大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并合理运用所投入资金来进行系统安全建设、设备维修工作,定期组织人员检查煤矿企业内所有生产设备,看其设备零件有无松动、脱落现象,有无设备老化现象,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维修,对于部分老化设备应及时更换,确保工作人员能安全生产,减少因设备问题而带来严重安全事故,在煤矿企业内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3]。

总之,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不断提升,各大煤矿企业都应在安全生产上面引起高度重视,总结各起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不断完善企业内的煤矿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体系,全面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柒,阮平南.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2):99-101.

第6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关键词】SAP 企业 问题分析SAP作为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问题,用新的集成方法作为技术基础,以克服传统信息系统集成的缺点,有效链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财务的集中管理可以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理顺本部、分公司、控股公司及其所属分子公司的业务流程及信息数据流程。通过实现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集中财务分析,从而加强了财务会计监控和资金管理,规避和防范了财务风险,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但是,企业在实施SAP后,特别是上线初期,在实际应用这套软件帮助实现企业管理上尚存很多问题,需要梳理和解决。

一、思想观念守旧

已经推出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系统,已经基本搭建了框架性的内容,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也在灌输。但财务管理贯彻到基层时,部分领导层面对财务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及时转变,还是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的业务流程的设计也还是基于信息化之前的管理模式。这使得很多基层员工感觉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很高,已经到达集约化管理的时代,但工作效率没有提高,重复性工作多。如传统的签名盖章等控制手段,实施SAP系统之后,可以将这部分体现在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配套措施,保证业务发生及信息记录流程和处理指令的正确、合法和完整。即使没有签名盖章,同样有效地保证了职责的监督和牵制。因此,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企业管理核算工具的提升,更应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

二、部门间配合衔接不够融洽

SAP系统是一个模块高度集中的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资料的录入已经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业务,SAP的实施有效整合了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实现了“产品统一销售、物资统一采购、资金统一管理”的三统一,使得原有会计工作打破了部门的界限,会计工作出现了位移。一方面,其中系统业务动态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由财会部门和涉及价值活动的业务部门共同完成,如采购业务流程不仅会涉及到供应商、仓管等多个部门数据的录入,物资部门在系统中询比价的业务处理,同时也会涉及到系统对费用预算的检查,以及入库会计凭证的生成。另一方面,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观念侧重事中和事后控制不同,SAP系统可以实现事前的系统管理。但这必须解决内、外部各组织、资源的协调问题。这种协调既包括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要求和市场状况的协调,也包括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相对于传统的做法有更高要求,需要要求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需要融洽的衔接,及时沟通与配合,以达到从全局出发,实现整体目标最优的系统性管理。

三、企业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欠明晰

SAP系统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同样需要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以财务岗位为例,根据现行的96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会计岗位的设置,多数是根据业务核算内容来分工的,而在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环境下的工作思路是业务流程固化后的完整执行。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可信及安全,应允企业根据会计部门的管理需要增设其他岗位和职责。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核算的企业按照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的流程设置岗位和职责,包括会计部门负责人、系统管理员岗(负责分配财务人员对应的SAP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权限)、应用系统管理员岗(负责财务核算系统中增加科目及对应规则等财务核算基础信息的设置)、数据输入岗、数据输出岗、总账报表分析岗、系统内部审核岗等,每一岗位根据权责分离和内部控制原则设置相应人员和权限,使得系统模块与岗位职责完整一致。

四、对管理层、策划层、作业层的培训力度不够

SAP系统对员工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使用SAP系统在很大程度的改变员工现有的操作方式和流程,如果在系统投入前不对用户进行充分地培训,将直接导致大量数据错误或操作错误,造成系统混乱,影响系统如实的对实际业务的数据记载。培训工作需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上岗培训,特别是上岗培训要加大力度,系统上线前,对相关岗位人员(运行工程师、运行班长、设备工程师、点检员及公司各部门业务关键用户)进行2期上岗培训。系统投用后,根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如SAP信息系统应用,规范化操作培训等。加强企业各岗位对系统和工作的认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兆林.利用SAP系统控制企业经营风险[J].石油库与

加油站,2010,(12).

[2]王学余,汪前进.利用SAP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简析[J].财

会通讯,2004,(7).

[3]施倩.SAP应用对传统财务的影响[J].金山油化纤,2005,

(24).

[4]杨辉.发电企业管理如何有效应用ERP[J].广西电业,

2007,(4).

第7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关键词 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技术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16-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燃气管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设施之一,它对提高生活水平及改善空气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有着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那就是使用不合理就会发生爆炸的恶性事故,这就需要燃气管道再设计之初及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所在城市综合考虑,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1 埋地燃气管道安装自身特点

1.1 工程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燃气管道安装不同于其他设备的安装,燃气管道通常在野外进行安装,在野外安装就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再出现雨雪、雷电等恶劣天气的时候,燃气管道的焊接质量就会无法保障,同时在工程上也有严格规定,不允许管沟带着水填埋,特别是在南方的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市场比较长,会严重影响着燃气管道的施工。

1.2 工程受工期紧张影响大

燃气管道设计到百姓的日常工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承诺,很多时候并没有过多考虑到管道施工工期,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为道路尽快覆土,特别是交通要道,否则就会影响交通安全,这就会给燃气管道的安装带来工期紧张的影响。

1.3 工程受施工复杂影响大

对于城区的施工,由于受到城区管网复杂的影响,很多管道设置并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铺设,特别是一些未经统一规划的地下管网,出现污水管道破裂,渗漏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着管线的施工。

2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

燃气管道的施工项目相对于其他工程施工规模偏小、要求配合施工进度比较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燃气管道的易燃易爆等特点,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管理的缺失,让燃气管道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科学的分析及施工才能够保障燃气管道施工的安全。

2.1 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一些燃气管道安装公司在招标的时候所承诺的人员编制及工程师数量与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为施工的安全埋下隐患;

2)燃气管道的施工很多情况会给市政的施工及道路的施工,甚至小区的建设让路,这就给燃气管道施工的工期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2 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道的施工需要监管单位,但是其作用在庞杂的燃气施工项目管理中表现的并不明显,监理的作用并没有预期的明显,很多监管部门的监管都是表面文章,因此很多施工单位会忽视监管单位,一些监管单位的积极性并不高,不能很好地提供服务,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制止或者纠正。同时监管单位人员基本素质不高,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大部分监管人员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3 城市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

3.1 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因其自身的特点存在以下问题

1)燃气管道施工的点比较多,施工比较分散,工作效率不高;

2)燃气管道的施工设计的面比较广,这就会加大施工的协调难度,不仅仅需要和政府协商,还会和小区的用户进行协商,这就增大了协调难度;

3)由于燃气管道施工的特性,导致燃气管道施工的不确定性非常多,进度管理的可控性比较差;

4)隐蔽工序较多,燃气管道的主要工序如管道焊接、管沟回填、室内管道暗埋等均属于隐蔽工序,需要配套的监控人员及时检查确认,工程质量难以控制。

3.2 项目管理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施工方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来更好地保障燃气管道的施工顺利进行。

对施工单位的管理:

对施工单位出现的问题,要通过一些规章制度及提高标准来进行约束。具体如下:

1)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全方位的核查,严格要求其人员配备比例,通过合同来进行约束,如出现变更,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以确保技术及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燃气管道施工;

2)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通过对施工单位工程量的增减来对其进行奖惩,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业主还可以通过对施工的进度及质量进行评价后在给予其工程量的多少,通过工程量的增减能够更好地控制施工单位施工的质量。

4 燃气管道工程成本控制

4.1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燃气管道的施工阶段对成本的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特定的时期可以作为建设单位的重点工作。燃气管道的施工是一个工期长、投入大的工程,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管理方有重点地进行控制,通过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方面给予约束,主要表现在在组织结构上,明确施工分工,在技术上主要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对施工方的组织结构进行审核,在经济方面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

4.2 施工设计阶段的控制

这种控制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进行控制管理,对出现的各项以外情况给予一定的保障,同时通过工程造价审核组织机构,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及时跟踪监控,保障资金效益最大化,在技术保障上,重视管道设计合理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对工程造价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设计阶段,它占据整个投资的75%~90%,而在项目实施阶段影响投资的可能性只占10%~25%左右。

4.3 加强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素质

对工程的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主要是管理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造价知识,基本具备了技术和经济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管理人员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成本进行控制,能够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造价的控制。在城市管道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掌握施工管道的基本情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合同条款等相关文件,对合同规定的各项规定进行及时准确的判定,并根据相关程序进行签证文件的签署,确保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

5 燃气管道工程安全管理

对燃气管道的施工管理更高一个层次那就是安全管理,针对当前我国各地出现的一些安全事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吸取教训,把安全意识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各部门。各生产部门及施工单位安全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杜绝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章作业现象,消除安全隐患。例如:要求各施工单位在有较大(深)作业坑、沟槽处必须设置安全警示装置。相关管理部门也不时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若发现有安全隐患,立即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改,直至消除安全隐患。

城市燃气管道的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作,燃气管道的设计及施工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直接作用,无论是在燃气管道的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要做到合理、安全,让天然气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于洋.城市燃气管道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7(11).

[2]冯青岩,刘建民.施工旁站在燃气管道运行管理的应用[J].煤气与热力,2005(10).

第8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政府政策;融资平台

重庆直辖后,中小企业发展得到了政府应有的重视,保持着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就业机会,缓解三农问题,增加财政税收,发展开放性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支撑重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泉。但是,重庆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特别是融资问题这个业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如果融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不能拓展其融资渠道,不仅无力维持现有的增长速度,企业的发展必然会缺乏后劲,走向衰退。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重点必需首先解决融资问题。本文拟结合重庆实际就中小企业融问题从政府扶持、银行支持、社会关爱、自身强大等方面探索解决“融资”这个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实践问题。

一、地方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方面增强扶持力度

近几年来,重庆市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持续性的冲击下,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的增长25%左右,重庆市1-6月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增长52%,高于全市贷款余额47%的增幅。重庆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比全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要高出1倍以上。

整体而言,重庆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在全国银行贷款中比较高,这表明,重庆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政策比较灵活,推动了整个重庆经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的企稳回暖。

尽管重庆市在地方政府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探索和实践还不完善、还不系统,尚需在理论上研究上进一步系统化,并形成机制、形成制度和地方性法规,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形成长效解决机制。

(一)政府为银行和中小企业构建融资中介达建融资平台

近几年在重庆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为银行和中小企业构建一批中介的平台。如:贷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目前重庆有80多个担保公司,资本金有80亿以上。如按银监会的规定,80亿资本金的担保公司一般可以担保1:8的倍率,理论上可以担保600多亿资金,而这些担保公司实际担保余额已达到384亿。今年以来重庆已审批了70多个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额贷款公司今年上半年实际放贷20多亿,解决了部分处在危机中,已没有办法从担保公司或者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的难题。同时,重庆还设立了一批村镇银行,这些银行也起着提供小额贷款的作用。

在构建融资中介的同时,通过重庆本地信托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搭建增加资本金信用的融资平台。主要应推进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和租赁公司等4种类型融资平台。

1、大力发展重庆本地信托公司,增强信托实力。重庆本地的信托公司目前主要有两家包括重庆信托投资公司和新华信托,这两家本地的信托公司今年将推进200多亿的信托。但这两家信托公司的业务主要不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因此,重庆市还需发展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托服务的本土信托公司,这类信托公司要创新服务业务,有针对性的简化服务流程,政府对这类信托公司的设立、服务业务、风险控制应制定专门地方性规范并给予一定的扶持。

2、推动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在重庆的发展。随着全球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创新不断,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发展迅猛,中国也已成为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为看好的市场之一。重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重庆民营经济的崛起,让国际巨头和国内的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极为看好这块市场。重庆要抓住机遇,以更加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来重庆投资。

3、发展引进更多更有实力的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一直被视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也是大宗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不过,现阶段中国的融资租赁发展相对较缓。重庆市融资租赁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整体实力仍不强,与重庆的经济、金融地位乃至潜在需求并不相称,不能适应“五个重庆”发展的需求,也非常不利于中小企业、创业企业融资。

(二)地方财政为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多方向资金扶持

1、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的源头上、政策上、税收、准入的市场空间上应给予多方向财政政策扶持。2008年市财政为中小企业的财政贴息5000万,2009年预算安排1个亿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贴息。同时为促进三峡库区中小企业发展,重庆市政府将每年拿出10个亿的三峡产业基金补贴中小企业。此外,重庆还对中小企业中的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创业,下岗工人创业,移民创业等给予各种资本金的补助政策。

2、鼓励促进就业。促进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自创企业的失业者补贴,为其提供启动资金和对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给予补贴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之一。政府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免费为创业者提供经营场地、培训人员,并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降低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简化新成立中小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免登记费,降低最低注册资金的要求。

3、建立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府应逐步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税基标准,对中小企业折旧部分免征增值税;中小工业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比率应逐步降低;为鼓励各界对中小企业投资,凡以国家设备作为出资或采购国产设备的,其所购设备的进项增值税可在投资企业销项税中抵扣,其投资额可按一定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在一定年限内免征一切税收。凡为安置下岗、残疾人员新办的中小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三)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

准备金的垫底资金来源可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二是从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发展准备金由政府掌握,重点用于支持地方产业升级换代,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新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新办中小企业创业资助;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贴息;对中小企业社会化体系的资助;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等。

重庆要尽快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资金支持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支持体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且要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因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也要充分考虑重庆市财政支付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商业银行要有效利用其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融资体系,优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一)国家银行体系要创新信贷服务品种,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按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牵引,贯彻中央的信贷政策。工、农、中、建、交、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各类股份制专业银行,都要对各类中小企业的融资积极支持。首先国家银行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服务部。其次是这些银行要为中小企业开通短、平、快的贷款流程。第三国家专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在品种上要创新,包括保底的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应收账款质押的业务等,积极帮助了中小企业解决难题。

(二)重庆本土银行要成为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主力军

重庆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三峡银行三大银行经过重组后资本金总额超过100亿,具有较强的信贷能力,能显著增加贷款余额。重庆银行作为市民的银行,其性质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在300亿的贷款余额中60%为中小企业贷款,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的45%为中小企业的贷款。三峡银行60%左右的贷款是为三峡地区的中小企业服务。

(三)新组建社区银行和科技银行

重庆市可扩大试点范围组建立更多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面向社区里的小企业,发挥社区银行在活跃城市社区经济方面的作用。在县域经济里面建大量的村镇银行,面向三农,面向区县域经济,解决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在中小企业里面还有一批特殊的小企业,我们称为高新技术的小企业,这批高新技术的小企业是我们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应该专门为这些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承认他们的科技发明专利,给他们贷款。

三、重庆应加快建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拓其他融资渠道

商业文化越发达的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比较发达,借贷利率比较更低。在重庆民间还处在规模小、不规范、利率高的初级阶段,政府要通过地方性政策保护民间借贷形式,可以推出类似于重庆借贷中介公司或借贷交易市场这样的金融服务机构,集合买方和卖方信息,起到交易价格透明化,公开化的作用,使得整个借贷市场更活跃,增加资金量,这种中介机构一旦在发生借贷交易的时候,同时也能够在中间提供一部分资金,这样就把中介公司本身的利益跟借贷双方的利益更多地结合在一起,借贷利率也会降下来。

(一)兴办社会民间中介服务组织,补充、完善信贷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感到信贷信息不灵,相关程序不清。而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资信程度难以了解和掌握,双方在进行信贷融资中都感到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操作难度大,设立中介服务机构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二)设立社会民间融资基金,给中小企业增加一个投融资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用以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值得我借鉴。综合考虑重庆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设立相对应的投融资基金,如创业投资基金、信用保证基金、互助基金等等。

(三)兴办区域性民间商业银行,加快引进国外金融服务机构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重庆市在引进国外金融服务理念和服务机构方面应尽快研究出台一些地方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民间银行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设立。

参考文献:

1、刘会通.试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福建金融,2006(10).

2、王德森,蒋学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2).

3、李昕.浅析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J].科技信息,2007(9).

4、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9篇:温室气体分析范文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社会问题分析

一、主要存在的社会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社会问题:

1、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9亿。人口数量大、结构不合理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是我国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众多社会问题的起点,最突出的是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连带性。

2、民生问题。目前反映最为突出的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 “十二五”时期民生问题仍将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3、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城乡结构来看,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乡结构转换点,因此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遗留问题将日益突显;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特殊区域发展困难问题、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将成为下一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进入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也将日益紧迫,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

二、对“十二五”社会问题演化的趋势判断

(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人口数量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十二五”时期人口数量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其次,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未来十几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因此形成一个政策内生育高峰其次,群众生育意愿有所强化。最后,性别比失调和老龄化问题突出。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而持续增长的污染物产生量对环境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未来一段时间,人口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8~9%左右的速度增长,将使生态环境承受更大压力。

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我国的经济-人口相互协调程度较低,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不协调的情况突出。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已大范围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按全国平均资源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已超载1.54亿人。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社会矛盾冲突将在局部地区和领域进一步加剧。我国城乡差异根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十二五”阶段,我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必然要求对城乡二元结构及其附带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障碍进行战略性突破。

同时,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差异将呈现一种相对差距缩小,绝对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者增收、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民生问题。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和疏导,由利益矛盾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将在局部进一步加剧,导致各类、案件以及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近年来案件突出集中于劳资矛盾、征地、移民、失地安置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避免由于对社会冲突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更为剧烈的冲突事件,在“十二五”时期应当尤为注意。

三、对“十二五”时期应对社会问题的几点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缓解社会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减少由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社会问题。应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削减不合理体制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其中,改革户籍制度是改善我国发展不均衡现状的重要举措。户籍制度曾经发挥了人口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特别在“十二五”时期城乡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已经显示出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不良影响。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实现以居住证为基础的常住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就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