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

第1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88-02

浙教版(2013年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二氧化碳》中,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活动部分,教材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需要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上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所用的药品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催化剂),装置如图2所示;而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用到的药品是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装置如图3所示。

同时,教材安排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而且,学生已经在制取氧气时学习了如图1装置选择的要求。所以,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反应时不需要加热(反应条件)不难选择出发生装置选择图b;同样,由于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也较容易就能选择装置c。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学习资料,虽然它也让参与学生知识的建构,但往往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大的功能在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层次的适切性等针对知识结构本身,而没有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认知特征等,当然也不可能关注认知主体(学生)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也就是说,缺乏了学生对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正是体现学习主体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过程不是仅仅只对提供内含一定科学信息的文字、图片等的认知过程,还要认知主体从认知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满足认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地建构与完善认知对象在认知主体中的知识体系。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选择的装置,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是已经被人类掌握的知识,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未知的知识。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探索过程的心理变化与科学家认知未知自然界现象、规律的过程是相同的。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正是要创设一系列情境,营造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层层递进的“心理需求”,如同科学家发现新规律般进行科学学习。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装置构建,不是如教材图1般直接呈现5种装置让学生去选择。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知道用不同的药品、反应条件,制取装置也不相同。你能简单画出用不同药品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吗?

此环节“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前知识,也为后续不断地构建搭建一个基础,找到一种资源。

生:(独立作图。)

展示:先选择一些不太规范的“作品”来展示,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特别对不太规范的部分可以造成的后果提炼出来,进一步完善“作品”,这样,最后展示“作品”都类似于图2、3的情况。

建构的过程,就是根据“作品”的功能缺陷,不断摒弃不符合“需求”的,构建比较“理想”的,而“理想”正是我们建构的目标。

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配以药品展示)和稀盐酸反应。你觉得应该选择图1中的哪种装置?为什么?

学生的“作品”就是图1选择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为此处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服务的。而教学时不是直接呈现图1,是通过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复习对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标准。

生:选择图1中的装置b,因为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块状固体,稀盐酸是液态,而且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装置b。

师:为什么选择a不可以?

生:反应不需要加热,而且稀盐酸是液体,倒入图a试管中会流出来的。

师:那如果我们选择装置a,但去掉酒精灯,而且将略向下倾斜的试管改为向上倾斜或正立,可以吗?

生:(讨论)应该可以。

师:这样的装置与装置b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试管,一个锥形瓶,一个没有长颈漏斗,一个有长颈漏斗。

师:试管与锥形瓶对化学反应来说有区别吗?改为烧杯可以吗?

生: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反应物容量多少的区别;不能用烧杯,因为无法密封收集气体。

师:这样看来,反应物的容器只要适合化学反应,可以密封收集气体,就可以了。你觉得图4中的实验室玻璃仪器可以用作制取气体的反应容器吗?(由于学生对实验室中的玻璃容器还不熟悉,所以改为提供图片进行判断。)

生:可以用来制取气体的反应容器是C、D、E、F、G、H等,其它不可以。

师:其他不可以的原因是什么?

生:A、B、I都无法密封,气体会逃逸的。

师: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看,你觉得是否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仅仅从“是否可密封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了吗?

(学生讨论分析,如果有困难,提示学生从化学反应过程的安全性考虑)

当学生为了符合某种标准进行思考时,往往会忽视其他重要的内容,比如实验的安全问题。所以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特别是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要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生:用双氧水和催化剂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反应是放热的,可能有一些玻璃容器要考虑是否能承受反应放热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师:想得非常周到!这样看来,如果在C、D、E、F、G、H中重新选择,可能哪些仪器不可以作为反应的容器?

生:C、D、E、G肯定可以,因为它们本身就可以用酒精灯来加热,而F、H不是加热的容器,可能不行。

师:我们总结一下可以用来作为化学反应制取气体的玻璃仪器的特征:一是可以密封气体,二是能承受放热反应。

通过这样的逐步建构过程,学生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印象:反应容器形状并不重要,只要符合如上两个条件就可以了。这样,我们也可以从日常废弃物中找到可以当反应容器的瓶子。

师:装置中有长颈漏斗与无长颈漏斗有什么区别?

生:有长颈漏斗,倒入稀盐酸更方便一些。

师:这样说来,蒸馏烧瓶、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试管等分别加上长颈漏斗和橡皮塞,与图1中的b的功能是一样的。

师:下面我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何选择收集气体的装置?请结合氧气制取时的收集装置进行思考。

生:制取氧气时,我们用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这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而二氧化碳微溶于水(1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1体积水中),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集气法,但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选择图1中的c装置。

师:在制取氧气中,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一般选择什么方法收集?

生:排水集气法。

师:如果我们也想收集一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那怎么办?

生:是否可以选择一种二氧化碳难溶于其中又不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液体代替水?

师:非常好的想法!但如果还是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有办法吗?

这个问题将会把学生引导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上,因为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而二氧化碳却不具备这一性质。这样巨大的矛盾会激发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生:(讨论进行)

师:(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为了避免二氧化碳与水接触,可将导管变长通到集气瓶底,且为了避免二氧化碳溶于水,在水中放入一层油,油会浮在水面上阻隔二氧化碳与水接触。

师:下面我们选择图1中的装置b、c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究。)

师:现在已经收集了一瓶二氧化碳,我们有办法使反应暂停一下吗?

生:(讨论解决办法,但最终毫无办法。)

师:确实,无办法可想,这说明我们现在的这种装置还存在缺陷,即无法即时暂停反应的停止。这样缺陷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浪费药品,浪费资源。

师:这样,我们就想改进发生装置b。在不取出药品的情况下,要想反应停止,有什么办法?

生:稀盐酸和碳酸钙分离(不接触)就可以不反应了。

师:怎么样才能分离呢?

生:(讨论分析,如果无法解决,教师设问并操作,用止水夹夹住橡皮导管(或带开关的导管),锥形瓶内稀盐酸溶液有部分向长颈漏斗上流动。但反应还在继续进行。)

师:你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吗?

生:止水夹夹住橡皮导管,发生装置内气体越来越多,气压越来越大,所以将溶液向下压,溶液就流向长颈漏斗。

师:如果用止水夹夹住橡皮导管,溶液向长颈漏斗上流动,但还是无法停止,你觉得有办法通过一定的改变,使碳酸钙与稀盐酸分离吗?

(组织学生讨论此问题,逐渐向启普发生器的原理靠近。虽然教材中没有认清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要求,但对于实验装置的设计,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实验操作简便的基础上,要节约资源)

生:想一个办法,将装置b中的碳酸钙垫高一些,这样,当稀盐酸流向长颈漏斗上后,它们就可以分离。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在距离容器底部某一高度放置一个隔板,将块状碳酸钙放在上面。但怎么将隔板放进锥形瓶?

(学生讨论,由于锥形瓶口小底大,不好放入,只能改为大试管了)

生:用试管代替锥形瓶。

师:(展示如图5装置。并且用此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后,关闭导管上的开关,反应停止。)

第2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减排技术;减排对策

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已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可达66%。大部分的温室气体与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进入工业化后,温室气体的浓度急速上升。

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

我国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类能源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能源。而且,由于我国是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大,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在21世纪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速缓慢。从2003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的增长,增长率达到了13%。在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超过了美国。

欧盟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美国的碳排放量也一直是处于稳定的高水平状态。中国与日本的碳排放量从1980年到2007年都出现增长,日本增量较小,中国增量较大,总体碳排放量超过了美国。发达国家,已度过了工业化初期高耗能的时期,碳排放量趋于稳定并缓慢减少。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碳排放量大增,减排任务极重。而且由于技术的不到位,强制性减排会造成很大的经济代价。

2.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碳排放量的现状

我国不同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异。2007年,绝对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宁夏和内蒙古,最少的黑龙江。从分布区域看,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

放量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一半,而且增长最快,达到9.8%;中部地区占到26.72%,增长率分别为8.85%;西部相对最少,增长率为7.45%;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高耗能行业碳排放量增长了一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增长最快。电力碳排放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分析

减排成本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短期内无法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减排目标,只能是通过限制、关闭高排放部门来实现,这就需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1.减排成本的基本概述

对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可以从不同视角、层次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的定义和估算。总体来说,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界定。

从微观角度,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减排目标而直接投入的技术和资金。从宏观角度,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减排目标采取措施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即通过强制性减排造成的国家GDP损失。这种损失主要是因为在短期内无法依靠技术进步而达到减排目标,只能通过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还涉及到边际减排成本,边际减排成本是指每减少一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引起的GDP的减少量。

2.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分析

经济发展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的一种矛盾的关系,如何做出一个适当的权衡非常重要。通过考察中国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及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成本估算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对其结果的分析,建立了下图。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潜在GDP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减排宏观经济成本做出粗略的计算。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应不同的GDP值,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时,GDP值也最大。当GDP值为最大值35.30万亿元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达到最大值97.01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对二氧化碳的限制将以降低GDP的增长率为代价。通过对上图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出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二氧化碳减排的力度越大,减排的宏观经济代价就越大,GDP的年增长率就会越低,二氧化碳的宏观经济成本就越高,而且在不同的减排力度下,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同。在

减排量在4.42亿吨到7.59亿吨的区间内,减排量每增加1%,宏观经济成本就上升0.20%;在7.59到9.84这个区间内,减排量每增加1%,宏观经济成本就上升0.46%。同时也可以看出,碳强度降低的弹性较小。二氧化碳减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我国2010年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约为3100―4024元/吨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温室效应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目前必需节能减排,由于技术的不到位只能强制性减排,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表2中所示为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650ppmv,550ppmv,450ppmv情景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450ppmv稳定情景下,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减排,会出现经济损失。减排率越大经济损失就越大。所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减排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二氧化碳浓度要求越低,我国的经济损失就越大。如图中所示在450ppmv情景下,2100年损失可达到4.8%,在650情景下损失就小的多;有长期准备的减排其损失要小于突然快速减排;技术是实现减排的核心。

因此,在设定限排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二氧化碳减排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根据实际的潜力和承受力确定合理目标。减排要依靠长期的技术进步,短期内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空间弹性不塌,因此不宜把目标设的太高。

参考文献:

[1]范英.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7):112-152

第3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师:老师带来两种物质——小苏打和白醋。大家桌上都有,等会我们要完成一项观察和实验任务,请看要求。第一步: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并把它们的特点月最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注意观察时不要用尝的方法,如果你要闻液体的气味,请用扇闻的方法。第二步: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起来,观察它们的变化并记录。注意混合的顺序,先把小苏打倒入集气瓶,再把白醋倒进去,然后盖上毛玻璃片。特别提醒的是,必须完成第一步的观察和记录后再进行第二步的混合观察。我们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怎么样?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观察到的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生:我发现小苏打的特点是粉末状。

生:还是白色的。

生:摸起来凉凉的。

生:还有一点粗糙。

师:有一点粗糙的、颗粒的感觉,是不是?

生:对,而且没有味道。

师:你刚才尝过了吗?没有味道?

生:闻的,没有味道。

师:哦,闻的那应该叫做——

生:气味。

师:没有气味,不能说没有味道。

生:白醋的特点是透明。

生:酸。

师:酸你指的是?

生:闻到的。

师:气味酸。

生:而且它是液体。

生:它是一个稀释的液体,就是比较稀。

师:没听清楚,什么意思?

生:液体呈稀的状态,不是稠的。

师:不黏稠,对不对?

生:还有一些凉。

生:小苏打是由很多小颗粒组成的,白醋是透明的液体,气味不光是酸的,还有些刺鼻。

师:我觉得你前面说的两点跟这位同学说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你加了一个它还有刺鼻的气味,这个酸感觉很刺鼻。

生:我们发现小苏打的特点还有可溶于水,但是溶解速度慢。

师:你刚才用水试了吗?

生:我们用白醋试验了。

师:可溶于水这是我们过去学到过的知识,在刚才观察中我们是没法观察到的,对不对?好的,看来观察挺仔细的。现在哪一组来汇报一下它们混合后我们看到的现象?

生:刚放进去的时候起泡沫,后来气泡越来越少。

生:把小苏打放到白醋里边,它是速溶,很快小苏打就没有了。

师:你说的速溶,大概是小苏打很快就不见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然后再闻时更刺鼻了,酸味更重。

师:我想他至少说气味发生了变化,对吧?

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刚混合时它会立刻产生气泡。

生:然后是白醋的味道变了。

师:变了?

生:混合后的液体白醋的味道变了,混合的液体非常凉。

生:我想补充一点,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之后,混合的液体依然是透明的。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小苏打跟白醋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爆裂以后会向上有一股气流,使玻璃移动一些。

师:哦,毛玻璃片跳动了一下,你推断这是有气泡、有气体冒出来,是吗?

生:我在观察的时候就是先把小苏打倒人这个瓶子,然后把白醋倒人另一个瓶子,发现还没盖上这个毛玻璃片时,它迅速上升。

师:什么东西迅速上升?

生:白醋迅速上升,上升非常快,而且产生——

师:等一下,你回忆一下,是整个白醋全部都上升了吗?上升的是什么?

生:就是小苏打倒进去之后,会产生许多许多气泡,然后再上升。

师:上升的是气泡,对不对?

生:这个水也是往上升的,之后我一盖上这个玻璃片,就发现这个水又迅速往下降,瓶子里蹦跳着许多白色的颗粒物。

师:这个同学强调是白醋上升了,你是不是强调这一点?

生:倒人小苏打之后它才上升的。

师:倒人小苏打以后,大家观察到的现象有不一样的吗?上升的是什么?

生:倒人小苏打后,白醋多少毫升是没有变的,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些泡沫会迅速膨胀,然后变很多。

师:膨胀的、上升的是气泡或者泡沫。好的,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在这么多的现象当中,哪一个现象是最显著的?气泡,对不对?气泡里面含有气体。同学们,你知道冒出的什么气体吗?

生:冒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二氧化碳?

生:因为二氧化碳是在汽水里,它才会产生气泡。

师:他有一个非常好的课外知识,汽水、雪碧在打开的时候也会冒气泡,对不对?而且,这个冒出来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气体 二氧化碳)但是,今天这个集气瓶里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既然怀疑它可能是二氧化碳,就得从二氧化碳的特点人手,同学们知道二氧化碳有什么特点吗?

生:把这个火柴或者其他着火的东西放进去以后会立马灭掉,人们利用这个制造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他知道二氧化碳气体能够灭火,这是二氧化碳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老师这里给大家一个小资料,一个特点是这位同学提到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还有一个特点是二氧化碳这种气体比空气重一些。我们先来验证不支持燃烧这个特点,看这种气体是否支持燃烧。如果给你们一包火柴,你觉得可以怎样来验证?

生:我们可以将点燃的火柴先放在瓶中,将氧气燃烧完,再放一个下去,看它是不是能继续燃烧。

师:请注意,我们验证的是现在集气瓶中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生:我们认为,可以先把火柴点燃,然后等一会,等它快灭了的时候扔进这个瓶子里,看它会不会继续燃烧。

师:为什么要等它快灭的时候呢?

生:我觉得应该把火柴点燃以后,放在瓶口,看它是否会灭掉。

师:不错,老师把这位同学的方法再给大家复述一遍。如果老师这里也有一瓶跟大家一样的气体,把火柴点燃以后,轻轻地移开毛玻璃片,把火苗伸进瓶口,看发生什么现象。注意:不要把火柴扔进去,扔进去的话它自己就灭了,对不对?等会儿,各小组拿到火柴以后就可以做这个实验,发现现象了就请举手,用剩的火柴梗放在盘子里,明白了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火柴只要放到瓶口里面,不管多么深它都会灭。

生:火柴伸进瓶口边,这个玻璃会产生一些雾气。

师:那么火苗呢?

生:火苗不会熄灭。

师:不会熄灭吗?

生:在瓶口,这一部分不会熄灭。

师:然后呢?

生:如果再往下的话它就会慢慢地减弱,然后碰到这个液体就会熄灭。

师:碰到液体才熄灭,好的,请坐,这个小组。

生:我们把火柴刚放到瓶口这个位置时,它的火力会减少很多,但是它还是不会灭,如果再往下,再延伸一点的话,它的火会迅速地灭掉。

师:刚才老师也巡视了大家做实验的情况,大多数小组火苗伸进瓶口很快就灭了,有个别小组刚伸进瓶口时没有灭,再往下伸就灭了。刚才一个小组说,这个火苗要碰到液体才灭,我们再来试一次怎么样?老师也要制作一份跟大家一样的气体。请注意看,怎么样?马上就灭了,对不对?可能刚才那个小组在后来观察气体的过程中,这个气体有点跑掉了,对不对?刚才我还听到一个小组的同学轻轻地说,说不定是这个瓶口太小了,火没有进去,自己灭掉了,我们也来试一下吧。这里有一个没有其他气体,只有空气的集气瓶,我们来试试看,是不是因为瓶口太小了,它才灭掉,好不好?(演示)灭了吗?

生:没有。

师:刚才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这种气体——

生:不支持燃烧。

师:实验证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板书:不支持燃烧)还有同学刚才说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你觉得我们可以确定了吗?说说理由。

生:有可能有很多气体都会使火灭掉,我们应该再验证一下二氧化碳的第二个特点。

师:很有道理!尽管我们已经验证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它还不一定就是二氧化碳,对不对?我们来试试二氧化碳的第二个特点。这个实验有点难,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大家要思考,用这种方法后,接下来的现象应该是怎么样的?老师点燃一根蜡烛,像刚才一样,制作一瓶气体,我们已经验证了这瓶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我把这瓶气体放到蜡烛火苗的上方,注意是上方,然后,轻轻地移开玻璃片,如果这个气体比空气重,会怎么样?不比空气重又会怎么样?

生:如果比空气重的话,火苗会很快灭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气体会沉下去,这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所以火就会灭掉。如果比空气轻的话,它就在上方,无法下沉,这样蜡烛就不会灭掉。

师:我们亲眼来看一看。老师这里再制作一份这样的气体,然后倒入白醋,盖上毛玻璃片,点燃蜡烛,注意看哦,我们来见证。(教师演示实验)怎么样?我们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生:我们发现移开玻璃片时,火苗迅速灭掉了。

师:它是怎么灭掉的呢?

生:当我把毛玻璃片移开时,这火苗好像被压了一样,然后直接灭掉了。

师:这说明什么?

生:它里面的气体比空气重。

师:这气体比空气重,大家同意吗?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又验证了一条,它比空气重。(板书:比空气重)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它就是二氧化碳了吗?

生:可以。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虽然这两个条件都符合,但是还有其他气体也符合这两个条件的。

师:说不定还有气体这两条都符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大家都觉得有啊,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份资料,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气体,发现了请举手。

(学生阅读资料。)

生:我发现氙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一样的。

师:哪些是一样的?

生: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

师:她发现了一个氙气,还有别的吗?

生:我发现氩气也比空气重,也不支持燃烧。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思维是非常严密的。同学们,当我们已经验证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时,还是不能确定它是二氧化碳,对不对?看来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是不能够轻易下结论的。你想不想知道这个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再通过实验来最终确定它是什么气体,还需要做很多实验,好在科学家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所以这里老师必须要写上通过科学家大量研究,才能证实它就是二氧化碳。(板书:大量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这种新的气体,老师这里再问一个问题,现在集气瓶当中的液体还是原来的白醋吗?你能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用我们刚才对白醋观察到的特点来说明吗?

生:我们通过观察证明,现在这个液体不是白醋。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醋的特点有一点是酸。

师:气味。

生:白醋的特点是气味酸,但是瓶中的液体我们闻了一下,发现并不酸。

师:它的气味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凭这一点就可以肯定这种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那大家知道它是什么液体吗?不知道吧,暂且把它叫做新的液体。(板书:新的液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的液体。新的液体、新的气体都是新的物质,像这样的变化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化学变化。

师:以后同学们还会学到别的很多的变化,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不产生新的物质,就不能叫做化学变化,明白了吗?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还要提醒大家非常重要的一点,今天我们在研究集气瓶里面气体的时候,用了一种方法,用点燃的火柴去试它是否支持燃烧。但是大家要注意,以后大家研究气体,除非是老师告诉你这种气体是非常安全的,你才能用这样的方法,不然的话千万不要用火去试,因为有一些气体一碰到火就可能会怎么样?

生:爆炸。

师: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下来,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呀?

生:我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特征,还明白了科学实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没有足够证据之前不能下结论。

生:我还知道了可以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得到二氧化碳,我还认识了二氧化碳这个新的气体,它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生:我知道了消防员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师:原因是什么呀?

生:原因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师:而且它?

生:不支持燃烧。

师: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一直用一个词语在说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他们说的是“溶解”,说小苏打溶解在白醋里、溶化在白醋里,我们四年级确实学习过小苏打能够溶解在水里面。如果是小苏打溶解在水里面,那么这个溶液当中的小苏打还在吗?还在的,对不对?现在我们把小苏打放到白醋里,小苏打还在吗?还有没有小苏打?你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生:如果瓶中还有小苏打的话,我们可以用火把这瓶液体烧干,看看它会不会留下像小苏打一样的粉末。

师:好办法,但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些,能用更简单的办法吗?就用刚才的实验,谁想到了?

生:因为我们刚才知道白醋加小苏打会起泡沫,所以在里面再加一些白醋看起不起泡沫,就可以知道有没有小苏打了。

师:这个方法简单明了,我们试试看好不好?看它会不会像刚才一样起大量的泡沫,(演示)它里面还有小苏打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小苏打溶解在白醋里,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反应,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还产生了?

生:二氧化碳和新液体。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等会请小组长把记录单交给我,记录员请把所有实验器材送到这一桌,下课!

第4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21-05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Liu Zhaowe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is one important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In this paper,there was a detailed summarization of influence on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s on those factors,such as the climate,hydrology,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human behaviors.Meanwhile,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outlook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 was also given here.

Key words:Wetland ecosystem;Carbon cycle;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由湿地生态系统所吸收的碳量及所制造和排放的碳量,其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甲烷、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方面。湿地生态拥有强大的碳库存储能力并且因此成为碳循环的重点研究对象。通常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由于较低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和较高的生产力成为了重要的碳汇。但是在对其进行大尺度评估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湿地生态系统当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吸收外界二氧化碳变为自身能量,而通过调节气孔行为,植物可实现与大气环境的气体交换,从而影响周边环境的水分及碳循环。甲烷主要来源于湿地,不同研究报道中所的湿地生态系统中CH4的释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就是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湿地对于CH4的排放有着很大的影响。湿地甲烷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水体或是土壤的溶氧量,且环境含氧量越高,甲烷的释放量越少。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大气碳循环,同时巨大的有机碳汇量也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此外,可溶性有机碳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气候变化、水文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着什么影响?要研究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湿地碳循环的特点、湿地水文过程与碳的输入输出,湿地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湿地碳收支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 湿地碳循环

1.1 湿地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湿地碳循环特征的描述很难统一[1-4]。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如图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5]。湿地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重要碳汇[6-7]。湿地面积虽然只占据全球陆地面积的4%~6%,但是其却包含着全球30%左右的碳[8],是全球最大的碳库[9]。泥炭地是湿地当中最常见的地型,也是当前研究较多的湿地类型。泥炭型湿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其面积约为全球湿地的50%~70%,总面积超过4×106km2,其碳储备占全球土壤碳储备的33%左右。北半球泥炭型湿地的碳积累约为每年20g/m2,低于其他类型湿地。但因泥炭型湿地拥有巨大的碳储备,若气候条件发生改变,其可能会成为大气环境碳的主要来源[10]。按照国际上的《湿地公约》分类,湿地一般分为海岸/海洋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三大类,其碳循环情况如表1所示。

海岸/海洋湿地一般分布在海陆相交区域,在不同气候带,因温度、降水、蒸发、风等因素不同,风化作用的表现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海岸你的发育演化,并使海岸发育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内陆湿地分布范围较广,像高山与平原,大陆与岛屿,湿润区与干旱区等,其因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淡水水体湿地是另一种重要湿地类型。通常来说,淡水水体湿地有湖泊、池塘、河流沿岸、水库等。据较早研究表明,湖泊属净碳汇,而据近些年研究发现,湖泊也属碳源。据相关研究表明,湖泊所贮存的有机碳大概为每年0.036Gt,全球湖泊所沉积的有机碳大概为0.051Gt,其中有0.035Gt源于大气二氧化碳[11];人工湿地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其气候温和,一般适宜人居和人工养殖等。

第5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18-02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所有学生应提高探究和研究能力,以科学探究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通过"做科学"的探究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1.把握好将探究实验运用于教学中的时机

学生升入九年级后,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真正地走入化学课堂,我们觉得更应该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实验探究教学的魅力。在实验分组时,可让学困生在一组,每组有明确的分工,每次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观察与记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讨论,作为小组成员,每人都要轮流尽自己责任。这样避免学困生总被好学生的光环笼罩,有了他们自己表现的机会。

案例:在实验课"仪器认识与使用"的教学中,突然听到一组同学说"试管裂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一下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先请学困生小组的同学先说出他们认为试管可能破裂的原因,然后请那位同学说一下试管损坏时的情形,最后其它小组的同学补充。虽然学困生小组分析的原因不全面,但是,从他们跃跃欲试中看到了他们的信心。课堂因为意外而精彩,通过这一发生的小事故,正好将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通过讨论,将事实探究出来了。同时,通过这件事也使学生对实验室的安全操作有了亲身的体验。

2.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实际出发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可提出教学实验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集中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交流介绍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

案例: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

活动一: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首先给出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和碳酸钾这些常用药品和若干试管(多给碳酸盐的目的是为后面学习碳酸盐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选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学习。教师再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物质状态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制二氧化碳的原因,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活动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验证。

(1)提出问题: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动手试试看:在每个实验台上放置相同的可以组装不同的装置的仪器(具体如书),分组讨论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各装置的优缺点,然后每组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三:经验总结。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药品和仪器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师生经过回顾刚才实验,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学生学得有趣、主动。

3.要避免重"探究过程 ",轻"试验操作"

案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1)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呢?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方法。

(2)制取氧气要如何选择装置呢?

(3)用什么方法检验一瓶无色无味气体是否是氧气?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试验。然而恰恰是在分组试验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指导,多数学生在试验中顾此失彼,乱了阵脚,并不时出现各种错误操作,导致试验成功率不高,一节课后在乱哄哄的场面中结束,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遭受到了打击。在试验操作阶段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重点只是放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上,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这也是目前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对策: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过分地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都是不可取的。应当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上述案例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复杂而且教材上对操作细节的介绍又较少的情况,在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前,全面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写出全面,细致的问题及引导内容,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严谨细则的操作。在氧气的实验操作前可设计问题如下:

(1)如何将高锰酸钾装入大试管?管口应放什么?

(2)如何连接制取装置?

(3)要收集几瓶气体?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6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第7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次练习固体、液体药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创设学术氛围、渗透科研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观。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有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教具学具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铁架台、试管、矿泉水瓶、喷壶、纸花、蜡烛、阶梯、毛玻璃片、火柴;盐酸、石灰石、水、石蕊试液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媒体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上网查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视频

媒体使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有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例如,干冰极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华、人工降雨实验在课上完成起来有困难。本节课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体展示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观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实现了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通过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农民伯伯说我是庄稼的粮食;消防队员说我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说我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问:你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的事情吗?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环图,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环节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师演示纸天平实验,并指导学生亲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能力。

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反应物是否减少。

设计意图:总结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的意识,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取少量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剂,石蕊变红。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分析瓶中液体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质。

结论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小花又变回紫色。

结论2: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实验探究的能力。

演示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3 :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教师在此时提醒学生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饮料中的磷酸影响钙和铁的吸收,造成缺钙和贫血。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讲述和设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如何验满呢?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小木条,小木条熄灭。

结论4: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新知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否能下去;进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演示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蜡烛实验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拓展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计意图:传递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环节四:了解温室效应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气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温室效应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的危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气体的利与弊,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五:小结

教学反思

1.纵观本节课,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2.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巧设化学情境,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生惑。因此,本节课,从猜谜语引入开始,我的每个环节都从问题开始,利用设计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以解决问题结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为创新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8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牵引变电所;预防性试验;综合分析

一、前言

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是判断设备能否继续投入运行及系统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在预防性试验中每一项试验项目对反映不同绝缘介质的各种缺陷特点及灵敏度各不相同。通过试验,掌握设备的绝缘状况,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避免设备绝缘在长期运行中老化或是系统因过电压的作用被击穿而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为了防止设备在运行中发生事故,应定期对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

二、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简介

(一)预防性试验分类。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可分为绝缘试验和特性试验。绝缘试验又可分为: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试验两类。

1.破坏性试验(耐压试验)

这类试验对设备绝缘的考验是十分严格的,它能够暴露出那些危险性较大的集中性的缺陷,并可以保证设备的绝缘有一定的水平和裕度。其缺点是有可能在测试时给设备的绝缘带来一定的损伤。

2.非破坏性试验

这类试验是指在较低的电压下或是采用其它不会损伤设备绝缘性能的办法来测试设备绝缘的各种特性,从而判别绝缘的内部的缺陷,例如测量绝缘电阻和泄漏电流、测量绝缘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gδ(%)、绝缘油的物化特性、绝缘油气相色谱分析等。非破坏性绝缘试验对于检查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绝缘缺陷的有效性比较表,如表1所示:

由于变压器内的油和固体绝缘材料在电或高温的作用下裂解产生各种气体,进行绝缘油气相色谱分析试验分析这些气体各种成分,有助于判断运行设备的状态。对判断故障有价值的气体有甲烷、乙烷、乙烯、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正常运行的老化过程产生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油质绝缘中存在局部放电时,油裂解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氢和甲烷。在故障温度高于正常运行温度不多时,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随着故障温度的升高,乙烯和乙烷逐渐成为主要特征。在温度高于1000℃时,油裂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乙炔。如果故障涉及到固体绝缘材料时,会产生较多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根据绝缘油中溶解的气体的组分和浓度含量,可以判断变压器内部可能存在的潜伏性故障。在实际中,根据烃类气体、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几种气体特征来判断故障性质。如表2所示:

绝缘特性以外的试验统称为特性试验。这类试验主要是表现设备的电气或机械的某些特性。例如变压器线圈直流电阻试验、变比试验、连接组别试验以及断路器的接触电阻、跳合闸试验等。牵引变电所直流电阻的测量是判断变压器分接开关接触不良、焊接不良、套管的导电杆和绕组连接处接触不良的重要依据。对于断路器导电回路的接触电阻主要决定于每相动、静触头间的接触电阻,其大小直接影响通过工作电流时发热,以及通过短路电流时的开断性能。

三、试验数据的分析判断

在分析判断试验结果时,现行标准中有规定值的设备,应按照规定来判断。无明确规定的设备,与同一设备相比较、与历年试验数据或出厂值相比较,与同型号设备相比较,最后依据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下面以神朔线阴塔牵引变电所2#主变压器历年来的试验数据为例,对高压绝缘试验来进行综合分析。

表3:高压绝缘试验数据统计(换算至同一温度)

由于温度、湿度、外电场、磁场、试验仪器、试验电源等多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对试验值的影响较大,造成试验数据的误差和波动。将历年春检中的试验数值换算至同一温度,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各项试验数据在规定范围内,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007年度,该变压器的高压对低压、高压对地、低压对地和高压对低压线圈间的绝缘电阻及吸收比突然下降。其直流泄漏电流增大,而变压器高、低压线圈的介质损耗tgδ值无明显变化,且符合规定。由此可初步判断线圈绝缘存在较严重的集中缺陷,但仅依据常规的绝缘试验,并不能足以说明变压器内部有异常,通过绝缘油气相色谱分析数据,见表5。

由以上分析甲烷、乙烯、乙炔、氢气、总烃含量均超过注意值数倍。判断故障类型为高温过热故障。委托牵引变压器生产厂家开箱检查故障原因是:c相器身下部的铁轭下夹件的拉紧螺杆绝缘损坏,拉紧螺杆穿过铁窗形成短路匝,在夹件和螺杆之间起弧放电造成拉紧螺杆烧损。经维修后,通过各项试验和绝缘油气相色谱分析,各项数据均合格。

第9篇:二氧化碳气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能力

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基本的科学素质是每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作为未来支柱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素质更加应该具备,而且是越早具备越好,因此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以成绩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为学生们的未来做打算,而不是仅仅看重眼前的成绩。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对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建立在科学兴趣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们的科学兴趣,继而将学生们的科学能力加以提高,最终达到学生们科学精神的全面形成。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1.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活动是极具诱惑力的,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化学知识,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也可以讲一些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以激励学生。

2.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接受化学知识。这无疑也是提高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作业类型的多样化,是巩固学习兴趣的好途径,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在作业的设置上要具有吸引学生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巩固知识,如设置“实践作业”、“实验作业”、“阅读作业”等等。

4.与生活接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初三的化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跟生活有十分密切联系的,例如在讲常见金属的时候,生活中金属的种类非常之多,应用也是异常之广,铁的使用、铜的使用以及金银等贵重金属的使用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让学生自主地去发掘生活中金属的应用与金属自身性质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地将常见金属的知识印入学生们的脑海,增强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些都会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们乐于动脑思考,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们的科学兴趣。

二、丰富实验课设计,提高学生科学能力

实验课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们的科学能力也能够随之提高。例如我们在讲二氧化碳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讲二氧化碳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列举出几种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

给出几种实验物品:蜡烛、木炭、石灰石、盐酸、小苏打、食用醋

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制取和收集并验证二氧化碳。

实验的方法可以是蜡烛或者是木炭的燃烧。收集气体的时候要用玻璃罩将燃烧的物体罩住,待其自然熄灭然后将玻璃罩内的气体整体收集,将内部气体冲入石灰水看是否出现浑浊现象。将石灰石与盐酸混合放入密闭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气体,将收集的气体冲入石灰水,看是否出现浑浊现象。

小苏打放入食用醋中,液体表面会有气泡产生,同样用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在做完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将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二氧化碳的性质都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利弊都是什么?

很多同学会想到第一和第二个反应,二氧化碳有熄灭燃烧的作用,这是二氧化碳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灭火器,同时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证明其密度大于空气,如果数量巨大会在空气底部形成一个二氧化碳层,进而引出学生对于温室效应的思考。

实验课的设计能够将所学知识一一涵盖,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们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诸如上述的实验,还能够引发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在培养学生们动手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科学能力,将学生们得思考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以内,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三、善用信息,学会交流

信息交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加油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传授好课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会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1.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这个搜集过程不要求多,而在于学生的用心,让学生敢于用自己的资料与大家交流。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这个过程必然能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搜集资料、筛选内容、学会归纳。

2.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剖析信息,培养质疑精神,敢于通过自己的实验等方式验证自己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各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化学不仅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异常紧密联系的学科,同时也是与初中其他学科联系非常紧的学科。例如化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化学上的计算离不开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与化学之间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物理的升华、汽化、液化以及凝固都与化学变化联系紧密;化学与生物之间的联系是最多的也是最复杂的,学生可以通过横向思维,将化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物的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有机物的时候,其中与生物方面的联系就异常的紧密,蛋白质是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以及生命特征的维持都是无数个化学反应的支持。通过这种简单的学科之间的渗透,来培养学生们的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精神。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当下的化学成绩,而要将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以及更深一层的可续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我们的教学努力使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更宽更广。

参考文献:

[1]王修信.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