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 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 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 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关键词:旅游业 形象 竞争 现状 对策
一、舟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情况
2014年舟山的旅游人数急速增加(见表1)。从分区情况看,各地区的旅游总人数均呈上升趋势,都突破了10%,其中嵊泗县的增长率最高,达到16%,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山的旅游总人数已经达到1400多万人次[1]。
近年来,舟山市旅游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见图1),年均增长率高达29.9%。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大力推动了舟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长速度达到最大值。虽然2010年过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是舟山市的旅游收入还是持续稳定地增加,2014年已经达到了338.44亿元。
(二)景区类型
舟山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858个,其中219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25.52%,包含在内的极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到17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到48个[3]。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推动舟山的精品化景区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嵊泗列岛等几个旅游区,在经过20年的科学开发后,已成为舟山旅游的品牌资源。全市范围内,随着景点的陆续开发,数目惊人到超越1000之多。就目前而言,岱山与桃花岛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及嵊泗列岛更是当仁不让地挤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行列。定海作为唯一的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地位毋庸置疑。再看沈家门渔港,能冠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美誉,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朱家尖、沈家门、桃花岛以“海天佛国”普陀山为中心,共同组成了极具特色的“金三角”综合旅游区[4]。
(三)客源市场
舟山旅游业在国内的客源市场,主要体现在长三角地区,其中44%的游客来源于浙江本省,其次是上海和江苏两地,游客数量分别占总量的16.4%和13%[5]。可见舟山旅游的国内一级客源市场是泸、浙、苏、闽市场,其中上海和福建游客占年游客总量的近1/3,国内二级客源市场是鲁、皖、粤市场,从国外旅游的情况看,主要以亚洲地区为主,根据舟山市统计信息网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的旅游人数为58788人,菲律宾的旅游人数为8752人,新加坡的旅游人数为6957人等[2],在众多国家中,日本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一方面日本离舟山的距离较近,另一方面日本的造船业向舟山地区转移,增加了商务旅游和技术人员的输出。
(四)交通情况
舟山旅游业能够顺利融入华东旅游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的基本形成。2014年11月,舟山机场共通航11个城市、拥有12条直航运输航线。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泉州、厦门、武夷山、广州等大中城市在内的重点航线。这恰恰证明了这座美丽的沿海城市――舟山市,因普陀机场的建成使用而开始腾飞,开始步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25日,舟山―青岛航线开通,新航线助推拓展北方客源市场[6]。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海上蓝色公路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和杭州湾大桥相连接,四通八达。2015年11月27日,舟山市客运中心(盐仓站)开通了直达宁波、杭州、上海的旅游新干线,并把时间分别缩短在1小时、4小时和6小时内。宁波直达普陀山、上海芦潮港直达嵊泗、白峰至鸭蛋山滚装车客渡轮昼夜开班,舟泸线定海西码头至上海金山滚装航线运营正常。
二、舟山市旅游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客源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舟山品牌景区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内其他兄弟省份著名景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2007年为例,舟山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300万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仅19.93万人次;而湖南省张家界市共接待游客187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29万人次;安徽黄山市接待游客1535.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68.55万人次[3]。同样,相比于国外城市,以马尔代夫为例,舟山群岛有着与其同样丰富的岛屿资源和海洋资源,均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这表明,二者具备相似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再者,在区域位置上,舟山群岛位于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更优越于马尔代夫。然而,将两者相关数据做一深层比较,差距竟也一目了然。马尔代夫目前拥有旅游岛97个,床位2.5万张[7],舟山市现有床位7633张,但在入住率上,马尔代夫达70.4%,舟山星级宾馆客房入住率仅为47.9%,从旅游逗留的平均时间来看,马尔代夫游客人均逗留时间为6.7天,而抽样调查显示,舟山市游客仅为1.3天[8]。客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大量的数据表明,从旅游人数,旅客平均逗留的天数中不难看出,舟山的市场竞争力并不高。与国内、国际相比,舟山的客源市场占的份额小,舟山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抑制。
(二)旅游管理体制形同虚设
旅游管理体制建设相对落后,旅游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对旅游业进行管理,难度将大大增加。舟山市目前的旅游管理主要是市县两级管理,除了市县政府职能部门市县旅游局外,还有与市县旅游局并级的风景区管委会(管理局)。虽然由副市长任主任、各相关部门参与形成了旅游委员会,在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旅游委员会也只是一个虚设机构,具体的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仍主要由旅游局来开展。目前舟山市两级旅游局缺乏应有的调控手段,且不论旅游局与风景区管理机构在行政上是并级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单就旅游局行使行政职能而言,没有应有的充足的法律依据,没有旅游项目开发前置审批权,没有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联合对外促销的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直接造成了资源难以整合,旅游规划难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失控,旅游市场促销单一、内耗严重,各项旅游管理措施乏力等问题的产生,对于舟山的旅游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诸多制约因素。
(三)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定位单一雷同,新产品开发不足
舟山的海岛开发数量虽不在少数,然而在开发形式上过于雷同,体现在几乎每个海岛都具备沙滩和山,且是低水平开发,又难以产生浓厚的人文景观氛围。这让大多数的海岛旅游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景观,以及人文气息。例如:四五月份的桃花岛桃花盛开,吸引无数游客,但花季一过,桃花岛的游客量立刻下跌。桃花岛是金庸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美丽神奇,与世隔绝的小岛。即使除去桃花的风采,桃花岛应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陈旧的景区设施,单一的旅游项目,文化气息薄弱,这些因素使得越来越不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要求。此外,例如作为风景名胜区的普陀山、嵊泗列岛、岱山岛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其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却由于缺乏合理的挖掘与高层次的开发,造成了项目单一的局面,并进一步导致总体的产品功能类型单一化,“海洋旅游”发挥不出应有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研发水平滞后的旅游商品因种类少及缺乏地方特色和代表性,导致旅游者提不起购买欲望。
(四)部分景区商业化严重
商业化会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严重的商业化现象跟景区建设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誉有“海天佛国”的普陀山,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商业化氛围尤为浓厚。普陀山沿路餐馆与宾馆林立,临时摊位众多,核心景区范围内随处可见的海鲜酒店和住宿设施,不仅在景观协调性上存在问题,而且与普陀山佛教文化主题不相符。对于慕名前来的随意性游客来说,浓厚的商业氛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无法培养他们对普陀山旅游区的文化忠诚度,还弱化了他们的重游意愿,当一代的忠诚游客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忠诚游客却无法培养起来的时候,普陀山文化旅游区是很难可持续性发展的[9]。严重的商业化现象也会引起普陀山恶性名声等问题。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对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景区的本土文化造成破坏,对旅游者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对景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三、舟山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但是市场竞争力的本质是客源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利用媒介,进一步加大海岛旅游宣传力度。依靠电视传媒,杂志,报纸,网络推广,户外广告等媒介将打响舟山走出浙江的第一枪,特别是建设舟山旅游的手机客户端app,手机客户端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宣传方法不管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实现舟山旅游一体化服务的理想,实现衣食住行系统化的目标,通过联合舟山各大景区,推出不同的套餐信息,提供一天游到一周游各个时间段的旅游大攻略,提供游客不同季节各大景区的实时信息,在合理而又合适的价格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接轨国际,进一步提高旅游大会举办频率。2015年10月12日―14日期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在浙江舟山朱家尖景区开幕。借此机遇,大力推销舟山海岛旅游品牌,扩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丰富海岛旅游产品,从而引进大量游客,延长旅游的逗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着眼全局,进一步加强海岛文化设施建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在旅游淡季多举办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例如环岛健走比赛,马拉松比赛等。朱家尖的国际沙雕节推迟举办,避开南沙游泳的旺季。在旅游淡季安排各种会议和商务活动。筹建适合全年旅行的景点设施,大型海洋生物游乐园,海岛风情文化村,佛教文化博物馆等旅游项目。
(二)加强管理体制,开创舟山旅游管理和服务新局面
根据舟山实际,建议建立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相分离的体制。从政府管理层面讲,必须赋予职能部门明确的职能和可以操控的行政职能。除了规划的制定和宏观业务指导,必须让旅游局能够对规划的落实和实际操作提出责任性意见,对旅游开发项目提出投资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对涉及旅游发展的相关行业有协调能力。目前,旅游局与风景区管理机构并级的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要求。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议设立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为:负责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负责全市旅游总体的宣传和促销,负责旅游开发项目的策划与招商,负责有关旅游事项的协调。
(三)加强对舟山旅游形象的定位,推进多元化海岛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普陀山的旅游形象定位于“海天佛国普陀山”;桃花岛定位于“碧海金沙桃花岛”;嵊泗定位于“南方北戴河”;岱山定位于“东海蓬莱”;舟山旅游形象定位的目的是要使舟山旅游的整体形象深入到潜在的旅游者心中[10]。通过这些旅游形象的定位,着力打造每个风景区的特色文化和特色景观。
进一步研究海岛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设计更加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发吸引力更强的旅游产品。要加强舟山定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创造知名品牌,促使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以增加旅游人均消费额,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11]。建立以“海”、“佛”为特色的多元化海岛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海岛民宿、运动休闲、婚纱婚庆、健康养生、禅修体验、邮轮游艇、通用航空等旅游产品。一是培育新业态旅游产品。着力发展油轮旅游新型项目,推进舟山国际邮轮港常态化运作,全年开通15个航次以上;发展游艇旅游,举办第五届舟山群岛国际游艇展,推进游艇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发水上飞机、直升机、观光巴士等观光旅游产品;设计海上环游产品,推出海岛一日游、多日游项目。二是打造婚庆旅游产品。建设朱家尖东沙、桃花塔湾等一批婚庆摄影基地。
(四)全面整治景区商业,营造优良商业氛围
为了防止滨海文化旅游区走上过度商业化的不归路,当地社区应以“保护文化真实性、完整性,文化引导旅游”为核心理念,把握好开发“力度”通过实时了解游客的心理,把握市场需求状况,及时调整和控制商业规模和类型,使得区域商业化程度既不打破游客心理需求的底线,也能够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滨海文化旅游区域主体也应当重视新兴媒体的力量,通过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向青年群体传递特色的文化信息,积极争取未来潜在顾客和文化传承者[9]。一是优化旅游景区的商业结构。在景区区域,集中建造具有明显观光效果的商业区,营造具有休闲风格和生活气息的购物环境,有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达到“先卖感受,后卖商品”的效果。二是增加旅游休憩区的商业功能。为进一步刺激消费,给游客创造方便舒心的购物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休憩区的商业功能,与休息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游客在购物中休息,休息中购物的双赢目标[12]。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新格局下的舟山旅游业,依靠优越的地理环境,解决现存的问题,确立舟山旅游形象定位,不断提高舟山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 中国舟山门户网站,http:///web/zhzf/ zwdt/zwyw/201501/t20150108_731250.shtml
[2] 舟山市统计信息网,http:///tjnjData/ ShowArtilce.aspx?Year=2014&No=218
[3] 朱晓辉. 舟山海洋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12(10):149-151.
[4] 林兴海,毛剑涛. 加快舟山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6-20.
[5] 朱燕. 对舟山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5-66.
[6] 舟山市旅游新闻网,http:///Tmp/ newsContent.aspx?ArticleID=798ac2e6-ae65-4858-a599-9e3fd8479d1e
[7] 中国领事服务网,http:///zggmcg/ljmdd/ yz_645708/medf_646950/
[8] 定海新闻网,http://.cn/dhnews/ system/2015/05/03/019292111.shtml
[9] 张环宙,黄克己,吴茂英.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滨海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 经济地理,2015(4):202-208.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旅游”这两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旅游就是背上行李,游走在我们所不熟悉的城市,观赏我们不熟悉的景色。而实际上该词语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有了定义,其定义是为非定居人员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及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因为有了旅游现象的发展和出现,随着时间的积淀,就会促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所谓的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虽然我国旅游业呈不断发展的整体态势,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其发展水平仍让处于不发达的低水平阶段,对于旅游相关管理措施和机制体制较为落后。首先,从旅游的人数上来看,我国旅游人数增速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但其中出国旅游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但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或者每年的旅游旺季上看,国内的各大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其次,从旅游者的消费模式上看,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以观光为主要目的,那种纯粹的文化欣赏类型的游客很少。根据不完全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在1985年开始的七年时间里,我国游客的国内旅游消费仅为59元。再次,从旅游的地理位置和游客来源来看,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较高的地方,如哈尔滨、大连的北方城市、海南、厦门等南方城市,还有救西部的一些边疆风格,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等。
2.我国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2.1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缓慢趋势的原因分析
面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如此迅猛的趋势,我们更不能忽视对相关旅游业的管理。只有基于良好制度上的产业才能持久有效的发展下去,当然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的旅游行业市场自由发展的环境条件不足。这是因为我国对旅游业的保护力度比较大,甚至是实行全面掌控和保护,从而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第二,我国对旅游设施等资金支持政策较少。对于交通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有好多很有发展空间的旅游景点由于交通不便利等原因,导致游客稀少,这就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我国对规范旅游业市场管理和监管力度不够。
2.2我国旅游业管理发展出现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管理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倡导建立一种自主型旅游产业体制尚未形成。具体来说,有些地方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这还没有被国家高级管理机构所充分重视。二是旅游局对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做的不全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例如在一些城市的旅游整体规划中,还有相关的整体机制,出现盲目建设等情况。三是相关部门与单位对所在地旅游景点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有些地方的又不未能把握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未能充分利用每一宣传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机会,因而让很多名副其实的旅游看点造成文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3.针对旅游业管理提出的解决对策
根据上文对我国旅游业和管理形成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详细解析,我们为此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办法和方式。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充分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如今的旅游发展中,一个旅游景点能否被游客青睐的标准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方面的建设,因此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其次,相关旅游单位要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旅游业发展还是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指导的,因此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严格行使自己的管理权。最后是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全的旅游产业等管理体制与体系。例如适当建立一些旅游指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等,为我国的旅游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后台保障。
关键词:SWOT理论 秦皇岛 旅游产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28-02
秦皇岛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特别是改革开以来,秦皇岛被确立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和促进之下,秦皇岛旅游业逐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秦皇岛将旅游业提升到强市立市的战略高度。尤其是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秦皇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保证。然而,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于继续提高。应用SWOT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全面把握秦皇岛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优势是秦皇岛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识别能够为秦皇岛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地域优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旅游甲级城市和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是多项改革、创新和服务的国家级试点城市,也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纽带,能够在河北沿海地区的未来加速崛起中必将发挥核心和龙头作用。
2.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指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发展秦皇岛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等重要规划,都有关于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目标、愿景和方式的描述,为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3.高校资源优势。秦皇岛拥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秦皇岛分校等13所高等院校。较为庞大的高校群体为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科研支持和技术支持。
4.科技创新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稳步深入推进,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一些科技及其创新资源会逐渐向秦皇岛转移,有助于增强秦皇岛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这些资源被合理流入到旅游产业,必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如此,秦皇岛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二、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劣势主要是制约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专业人才资源缺乏。从人才供给上来看,尽管很多驻秦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但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很多不在秦皇岛就业,难以满足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别是解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短缺问题。从现有人才结构上来看,秦皇岛市的劳动力较为充裕,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继续提升,且人才专业技术结构亟待优化。
2.发展理念缺失。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旅游业发展理念的提升。目前,多数秦皇岛旅游企业的发展意识较强,但是发展理念较为保守,旅游产业链尚未真正建构起来,旅游业产业附加值亟待提升,且对于秦皇岛在日渐激烈的旅游业竞争态势中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缺少系统思考,各旅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水平也需要快速提升。从与外部关系来看,秦皇岛与京津、东北三省、华北省区以及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需要拓展。
3.管理模式滞后。发展理念缺失必然会影响到管理模式的采用。从整体上看,秦皇岛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粗放色彩较浓,高效集约模式利用不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秦皇岛没有全国知名的旅行社,因而在相关产业的整合上力不从心,很难有大的作为,尽管一些地方知名的旅行社与国内省份、城市广泛开展了合作联系,但合作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规模化效应。
4.管理创新氛围不浓。表现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理念缺失和社会各方参与管理创新热情不够;体现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不多。近年来,秦皇岛市委专门成立博士专家联谊会,发挥地方各类专业人才的聪明才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一些知名专家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为旅游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但反映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三、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识别机遇有助于明确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秦皇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主要包括:
1.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秦皇岛第三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有数据显示,2011年,秦皇岛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3.3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0.7%。秦皇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国民文化需求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了物质需求,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丰富化。作为一种直接指向人的精神需求领域的高层次需求,旅游需求“充满了对人性的眷顾、依恋、赞扬与关照”,其“所力图创建的是符合人性、凸现人性关照人性化了”的精神需求世界。据官方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2011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6.4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32.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国民文化需求的提升,有助于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产学研深度结合。2013年5月17日,河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田向利同志在燕山大学主持召开了驻秦高校协同发展协调会。田向利书记等领导与驻秦高校的院校负责人,围绕秦皇岛市人才培养、招才引智、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向驻秦各高校征询意见和建议。协调会旨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2013年6月27日,秦皇岛市召开驻秦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项目及人才对接会。10家驻秦高校、4家科研院所和50家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120余人参加了对接会。这些举措必然会加强高校与秦皇岛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威胁分析是对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破坏性因素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
1.秦皇岛旅游业整体实力不强。尽管秦皇岛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规模、发展实力、发展品牌和发展水平还需要继续提升,与同批沿海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此外,旅游资源的挖掘力度、旅游环境的优化程度和旅游发展的研究水平也亟待加强。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对秦皇岛旅游业持续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威胁。
2.旅游业竞争日渐激烈。2013年3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了《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在140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的旅游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三,中国的排名为45位。各国在旅游资源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从国内来看,各省市之间的旅游业竞争态势也日渐激烈,秦皇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必须冷静面对,主动适应竞争态势,否则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发展优势。
3.秦皇岛旅游企业实力不强。有学者认为:目前多数秦皇岛旅游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营机制,整个旅游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经营过于分散,风险意识偏低,营销手段比较单一,管理比较落后,因此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1}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游客越来越从对消费价格的关注转向对服务质量的关注,而旅游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旅游企业的实力。由于实力不强造成消费者旅游满意度下降的格局得到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到秦皇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为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编号为201201B042),此外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还有郁培丽、石俊国。]
注释:
{1}王娜.河北秦皇岛市旅游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1:20-21
【关键词】低空开放 航空旅游 问题
低空空乘计划是新的历史时期内,国家为使用发展需要,对航空产业做出的最新改革,也是支持我国航空也未来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低空开放”下的航空旅游也随着我国空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低空空余开放对我国航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对其相关的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一、我国发展低空旅游业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条件下,有时间与有精力出去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城市经济系统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强。然而,当前我国的旅游业仍以汽车、火车等低端旅游产品为主要来源,而高端的航空旅游市场却显得相对低迷,对高端游客的服务还有待提高。而低空空域的开放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国也逐渐开始对低空空域开放的管理工作加大推进力度,构建新型的低空旅游业。低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新的旅游产业项目,还对旅游业的经济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一个角度看,发展低空旅游可以使旅游者的选择空间进一步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整个航空旅游领域的游客数量,进而使地区经济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低空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也从侧面促进了航空运输、航空公务、航空娱乐等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对整个航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与国外相比,我国低空旅游业在现阶段的发展状态
我国的低空旅游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较晚,技术层面也相对生涩,因此,在发展低空旅游业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国低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外低空旅游业之所以发展的比较繁荣,首先是因为政府对其足够重视,很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并划出足够的资金,以供低空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健全的标准体系,也是国外低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培训相关的航空人员,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质量;最后,行业组织机构的力量强大,足以影响社会与政府的决定。
目前,我国在低空旅游的开发方面,还存在制度上的欠缺,相关的管辖和审批流程也比较繁杂,这也是我国低空旅游业开发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当前的运营项目规模都相对较小,不具备大型发展的能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空旅游业还是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国家需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相关经营策略,才能是我国的低空旅游业在未来繁荣发展。
三、我国发展低空旅游业将要面临的相关问题
事实上,我国物产丰富,在地域上随着经纬度的不同,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非常适合低空旅游业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低空旅游业只涉及到直升机旅游这一种低空旅游形式,发展形式单一。如果要开展其他的低空旅游项目,就要考虑到相关的救援工作的开展与物资运输方式的多元,但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方面还相对比较滞后。除此之外,航空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在全面了解现阶段航空利用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对低空旅游的市场前景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构建新型的低空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同时,在发展低空旅游业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更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在低空空域一定要进行严格管理,以避免出现因管理问题而引起的飞行事故。
四、我国在未来发展低空旅游业的相关畅想
陆路资源在当前条件下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对空中资源的利用也提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日程中来,低空飞行在很多方面与陆路行驶是相通的,同样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合理方向。然而,我国在低空飞行的发展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阻碍,低空飞行想要在未来合理发展,就需要解决飞行安全、航线规划、人才培训、法律标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在发展航空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航空与旅游两种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创造属于低空旅游也独有的发展模式。在发展项目方面,不应该只发展直升机旅游一种项目,也应该在其他项目上加大投入力度与研究资源,包括低空跳伞,热气球观光、滑翔机飞行、动力三角翼等多形式的旅游项目,以开拓我国低空旅游的发展形式。
五、结论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发展低端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对高端航空旅游业加强重视,低空旅游业是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在我国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国外低空旅游的发展经验,提高我国低空旅游的管理水平,制定适合低空旅游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从而进一步发展我国低空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高远洋.期待中发力,困惑中前行――2013中国通用航空发展述评[J].中国民用航空,2013.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 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 666.67 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 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 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 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 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关键词】旅游产业;华阴;经济社会;文化;亚核心
一、陕西省华阴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旅游牵头,全面带动”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障”的5项工作格局,团结和带领华阴人民,抓旅游、争项目、促发展、保稳定,使华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对华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经济意义
作为关中平原东部的重要城市,华阴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有雄居五岳之尊,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西岳华山,有在道教文化的发展起着深远影响的名园玉泉院,有被誉为“陕西故宫”的帝王行宫西岳庙,还有比万里长城早建百余年的魏长城遗址等,旅游景点多达500多处。华山景区是全国风景名胜40佳,全国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入选中华十大名山,并被国家建设部列入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华阴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源源不断的旅游者,旅游业累积的经济价值在城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大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并带动城市餐饮、宾馆、运输等大批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城市税收,优化了城市经济结构。
(二)环境意义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生态脆弱,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直接成本,而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尤其应当注意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保证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华山旅游体制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华阴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依托华山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树立“大华山、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按照“登山、戏水、论道”和“山、城、庙、水”一体化建设的生态发展思路,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结合华阴市城市发展与旅游业现状,全力构建“山水绿色华阴”。
(三)社会意义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级,不断创造社会效益。华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构建山水绿色华阴,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按照“东扩南接,城景一体”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十大民心工程为重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包联责任制,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政府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把关,实行责任追究,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华阴市狠抓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作,积极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
(四)文化意义
西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西距西安120km,东距洛阳230km,南依秦岭,北临黄渭,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93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为华阴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整体品质,不断更新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意识。
三、对发展壮大华阴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亚核心”视角的旅游产业化模式
所谓“核心区”,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其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边缘区是一个区域中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通常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区域的边远位置,在经济上对区域的贡献不大,在生产上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所谓“亚核心”,是指经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次级核心,是局部边缘区的核心区。
如果把整个华阴市看作一个区域,“核心区”就是以华山山岳区为核心的旅
游经济发达的华阴市区,而华阴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就可定义为“边缘区”。因此,华阴县域经济“亚核心”视角的旅游产业化模式是以华阴市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等为依托,建立多个次级核心,通过“亚核心”的极化作用聚集市区周围“边缘区”的旅游、人力、科技等资源,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华阴市特色的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华阴县域经济发展。
(二)充分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特色旅游业
分析县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农产品种植基地,依托基地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以食宿、采摘、娱乐、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建立农业旅游体系。华阴市有些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无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还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素材。
以大规模农产品种植基地为基础,发展植物观赏、水上运动、垂钓、农产品采摘、生态就餐等旅游活动,形成景观优美、旅游功能相对完善的农产品景观旅游区,使当地群众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产品景观旅游区发展食宿、采摘、娱乐、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实现统一管理、集体化经营,既能增强旅游区的服务功能,又能使当地群众实现多渠道创收,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三)重点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华阴市旅游资源应该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彰显人文,把华阴市自然与人文并重齐驱。人文旅游是文化在旅游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就会缺乏魅力。受季节性影响的旅游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旅游之路就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深度发掘旅游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旅游,促使地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特色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华阴旅游胜地的文化形象。
1.温泉文化。
华阴温泉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温泉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华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与西岳文化、关中文化、道教文化等相融合,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这样既开发了温泉资源,同时也将华山地区优良的文化传统很好的保留并传承下来。可以借鉴温泉旅游开发成功的案例,比如华清池温泉,华清池旅游开发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效的利用温泉资源,同时把唐文化融入到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像在华清池景区可以看到杨贵妃的身影,听到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华清池的发展创造了文化氛围。
2.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是我国主流文化之一,完美应取精华,将这一优良文化发扬光大。华山景区建设发展应联手道教文化研究机构,组织社会道教文化爱好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华山道教文化的发源、流传,以及文化地位与价值等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修饰改建华山道教宫观,使其作为道家文化场所吸引游客前去 拜谒。并广泛组织区域或全国性的道教文化活动,弘扬积极的道教精神,以拉动华阴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在当今“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陕西省“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旅游产业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标下,华阴应依托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积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华阴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津保铁路视阀下保定旅游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030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津保铁路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2日
一、旅游交通概述
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开发开放、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子,并成为增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依附基础和先决条件的旅游交通,其发展现状对旅游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加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相对于旅游业的其他环节,旅游交通是薄弱点,无论是在基础设施使用还是在合理规划建设方面,旅游交通都还有待完善。
(一)概念。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途径和手段,实现两个地点的空间转移的过程。与普通的、大众的交通不同,旅游交通不只是简单地提供交通运输服务,而是一种以旅游为主题,集交通服务、交通运输、交通管理于一体的活动。它不仅要帮助旅游者实现快速转移,还要尽可能地在转移过程中实现观赏、娱乐等活动。
(二)国内外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1、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在国家大规模投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建设的基础上,在旅游风景区为解决旅游人数剧增而大力改善或新建旅游交通线路的努力上,我国旅游交通运输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我国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交通服务质量。在旅游业中,服务质量一直是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因而交通服务质量也是备受广大游客的关注。虽然硬件设施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服务质量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观。硬座火车的卫生仍然存在脏、乱、差等现象,大客车、出租车宰客现象常有发生,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的认识。
(2)道路安全。旅游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不禁让游客对公路的安全性产生担忧。目前,私家车数量的增长促进了自驾游热潮的盛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道路安全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发展平衡性。从我国各地区旅游交通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情况来看,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地区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差距。发达地区对旅游交通的资金投入较大,发展较快,情况较好;相对落后地区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有限,发展缓慢,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国外旅游交通发展现状。相对于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旅游业发展程度较高,航空、公路、水路等交通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丰富的旅游交通建设经验,而且对旅游交通事故的处理等问题具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无论是从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管理、旅游交通发展对策等各个方面,国外旅游交通发展都比较靠前,因此我国相对于国外的旅游交通发展,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河北旅游交通现状
由于河北省环绕京津,因此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网络。铁路网络密度较大,通过本省的国道有16条,可数全国之冠。民航机场有4个,分别是:秦皇岛、唐山、石家庄正定、邯郸机场,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设备。近几年为了发展旅游业,河北省高速公路增长较快,民航迅猛发展,铁路增长也较为明显,运输网密度不断增大。现以津保铁路为例进行说明。
津保铁路于2010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15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线路总长157.8km,其中新建线路132.9km,利用既有京广铁路24.9km。全线分别经过天津西站、胜芳站、霸州西站、白洋淀站、保定站等。天津西―霸州西站为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50km;霸州西―徐水站为客货共线,设计时速200km。不仅实现了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津城际铁路、津秦高铁等高速铁路的无缝衔接,同时还将京九铁路、京广铁路、京沪铁路等普速铁路连通起来,进而形成了铁路路网的相互连通。由于津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使得保定与天津之间的运营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左右压缩到1小时左右,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客运需求,大大减少了旅客的乘车时间。
由于津保铁路在保定、白洋淀和白沟等地都相应设立站点,因此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旅游先机。保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游”成为其关键的旅游吸引点。老字号品牌驴肉火烧、白运章、马家老鸡铺和白家罩饼等都在吸引着游客们前来品尝;为了欣赏到古风元素,游客们不约而同地前往西大街来感受那古色古香的韵味。为了让游客尽享饕餮盛宴,保定运用现代化元素符号,统一沿街立面风格,改造水、电、暖、气等市政设施,实现街区wifi全覆盖,辅以招商政策支持,吸引老字号传统美食、小吃店铺、咖啡店、酒馆、饮品店进驻其间,打造集美食、美酒、美味于一体的小吃风情街,让游客体验保定美食风情街的热情。白洋淀具有原生态的自然风貌,“生态游”是其发展旅游的重要因素。利用其淡水优势、红色文化来不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白沟具有浓厚的箱包文化,“购物体验游”成为旅游的一大卖点。利用独具特色、设计新颖、美轮美奂的箱包来吸引游客眼球,充分利用其作为北方最大箱包集散地的优势,来获得游客们的青睐。为了更加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白沟积极开发箱包购物市场,打造富有影响力的购物品牌,全面提升白沟的箱包购物旅游品质。
为获得天津至保定沿线旅客的出行特征,本次在保定市东火车站附近对200名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主要调研内容包括津保铁路建成后在游客不同出行方式选择意愿、旅客职业构成、出行目的等方面是否产生影响,发生何种变化。(表1、表2、表3)
通过表1,我们了解到津保线旅客出游目的主要集中在商务、上班以及回家等方面,但相对于以往数据来讲,津保高铁的开通提高了交通运输速率,缩短了从保定到天津的时间,保定到天津交通变得愈加方便,从表中也可以看到旅游比重超过10%,所以旅游方面的比重相比而言也有较大提升。
通过表2,我们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津保铁路开通分流了原来津保线上普通铁路的客流量,减轻客运压力,提升运输速度及效率;二是津保高铁的客源地主要集中在100~300公里的范围内,从保定至天津大概200多公里,车程1小时左右,比起原来4个多小时的车程,可见津保铁路的时间距离设计相对合理,能吸引较大客源市场;三是保定路段游客出行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铁路,其次是公路,最后是高铁,但高铁乘坐人数比例较以往有所提升。
通过表3,了解到乘坐高铁的旅客主体是商务人士、行政人员、学生等,他们或者经济基础较好,或者思想进步开放,农民、工人乘坐高铁人数较少。
综上所述,津保铁路的修建及开通对河北省旅游交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保定及天津两地的旅游业发展。虽然河北省旅游交通的发展呈上升态势,但处于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大背景下,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旅游交通运作效率低。公路、铁路的修建为河北省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例如津保铁路的修建就为保定带来了广泛的客源。虽然公路、铁路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应尽量避免火车晚点现象,以减少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偏见;二是旅游交通运作不当对环境造成污染。景区内的交通常常由汽车和索道构成。汽车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严重污染了景区的环境,景区内的运输工具应该尽量使用环保的电瓶车来充当。同样,索道的建造会对原有的自然地貌造成破坏;三是旅游交通的数字化管理程度低。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游客也已经基本能从网上直接购票,但客运汽车并未装有交通运输卫星定位系统,仅仅靠导航系统并不能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以及方便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河北旅游交通发展建议
根据前文所述,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外旅游交通,我国旅游交通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具体到河北,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对河北旅游交通提出对策,希望能对今后河北旅游交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起抛砖引玉作用,并对河北旅游交通的建设和持续研究能有一些借鉴意义。
(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要想使旅游交通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从而解决旅游交通的现存问题。
(二)提升交通服务质量。旅游交通的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由于游客可选择的旅游交通方式较多,因而旅游交通服务质量的高低成了影响游客抉择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旅游交通服务质量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之一。
(三)借鉴先进经验。通过上文对国内外旅游交通发展现状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旅游交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在国家的大背景下发展旅游交通的河北来讲,更需要借鉴先进、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制、优化自我品牌来促进旅游交通的发展。
四、结语
根据前文所述,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交通发展现状的描述、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相对于国外旅游交通起步较晚,面临的挑战较多,发展空间较大,而河北相对于我国发展状况更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笔者在上文中对河北旅游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河北旅游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对其旅游交通的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我国旅游交通发展评述[J].综合运输,2003.4.
[2]周新年,林炎.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J].综合运输,2004.11.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原因
本文从出入境旅游人数的角度对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加以考察,认为进入中国的东盟游客数量反映中国向东盟出口旅游服务情况,而进入东盟的中国游客数量反映中国自东盟进口旅游服务情况,针对中国对东盟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分析主要原因。限于数据可获得性的局限,本文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五个东盟主要成员国的数据进行研究,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从总体上看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一、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中国向东盟出口旅游服务现状分析
在我国旅游服务出口快速增长背景下,中国向东盟出口旅游服务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接待东盟五国游客数量为181.4万人次,约占接待全球游客数量的16.2%;2002年为225.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了24.5%,为中国接待外国旅游人数的16.8%。2007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时,为390.6万人次,较2002年增长了72.9%,但在中国接待入境总人数中的比重下降至15.0%。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当年,中国接待东盟五国游客数量为428.6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了9.7%,在中国接待全球游客数量中的比重上升至16.4%, 高于自贸区初建时的比重。
2.中国自东盟进口旅游服务现状分析
东盟秘书处的统计年报显示,2001年东盟接待中国游客数量为243.3万人次,占东盟接待全球游客数量的10.1%;2002年为283.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了16.6%,为东盟接待全球游客数量的11.4%,较上年增长1.3%。2007年该数量高达392.6万人次,较2002年增长了38.4%,其在东盟接待全球游客数量中的比重约为11.2%;2010年中国进入东盟的旅游人数达到541.6万人次,相对2007年增长38.0%,比重上升了2.7%,为13.9%。
3.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在双边旅游服务贸易中总体处于逆差国状况。具体来说,除2005、2006年外,我国接待东盟游客的数量均少于东盟接待我国游客的数量,且2005年以前这一差额波动幅度较小,最大差额为2003年的62万人次,最小差额为2004年的43.9万人次,比最大差额缩小了29.2%。2007年该差额达到最小值2万人次,之后中国在双边旅游服务贸易中逆差状况重新出现,而且逆差趋势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10年中国接待东盟游客数量与东盟接待中国游客数量的差额为负向的113万人次。因此,中国为何在双边的旅游服务贸易中处于逆差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二、中国对东盟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主要原因分析
中国对东盟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归根结底是双边旅游服务竞争力的差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2011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国及东盟各国旅游业竞争力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整理编制。
通过对比可知,东盟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旅游业竞争力强于我国。尤其是新加坡,其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第10位,位居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行列,而中国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为39位,远远落后于新加坡。旅游业竞争力高于中国的另一东盟国家为马来西亚,其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为35位,较中国排名靠前4位。从该角度可以解释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旅游目的地的现象。具体到三大子系统的综合排名,中国的法规框架排名情况最差,在13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71名,远远落后新加坡第六的排名;商业环境和设施的排名也仅为64名,次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的排名;而我国的人力、自然和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世界排名超过东盟所有国家,为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