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气体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ing has ob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d by the divers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tern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problems may include how to guarantee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plan,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communicatio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and so 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关键词: 校企合作;教学实施过程;问题;对策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76-03
0 引言
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育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校企合作过程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与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达到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的过程,由于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付出的资源不对等,校企双方合作层次的深浅,校企合作方式的多样化,企业的业务特点与业务变更等等,造成院校教学计划安排的不能与企业需求同步,企业现场教学资源准备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把物流管理专业在5年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总结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1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况与方式
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
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以海南农村信用社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
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线教师在执行中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问题。
2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总结
在借鉴以上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五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与12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采用校企共建课程,统一考核的管理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汇总如表1。
3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1 校企合作稳定性问题 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关系到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双方最基本的“契约”证明。通过对上述基础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统计如下:我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五年以上的有三家,占25%。三年以上的有四家,占33.33%,一年以内的有6家,占50%,其中57%分开的原因是利益博弈不均等,29%是企业领导变更,14%是企业业务变化导致。
上述数据表明,校企合作的过程要么是企校双方的短期利益所致,要么是学校与企业领导建立的个人关系所致,因此在短期利益完成或者变化后,以及企业高层的人动后,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就会给一线带队教师带来较大的困难,下学期的课程怎么去完成呢?
3.2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与教学计划安排的冲突问题
从表1基础数据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利用企业资源完成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在企业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时间安排一般根据企业的工作时间定,而不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而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具体规定着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因此在企业的教学过程安排就会与其他在校课程安排相冲突。
那么能不能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提前把到企业教学时间的空出来,其他课程停课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企业的业务特点、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度等原因,导致企业接收学生教学的时间不能提前半年确定,通过与表1 12家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经验表明,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半年前确定到企业教学的时间与地点。这就导致专业教学计划在安排的困难性。
3.3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岗位单一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中,教学过程我们主要分为“理论、实践、提升”三段式教学,而在企业教学过程中,主要也是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跟着一线师傅在岗位上进行独立的操作,由于教学计划安排在企业实践的时间有限,加上出于稳定企业生产次序的考虑,以及受个别企业的业务特点或内部保密管理需要限制,单个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岗位很难覆盖企业绝大部分的岗位,而大部分岗位又在教学内容之内,因此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就会面临实践岗位的单一性。
3.4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企业现场教学资源支持问题
由于单个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岗位单一,很难覆盖企业绝大部分的岗位,而大部分岗位又在教学内容之内,因此如何把单个学生的未涉及到的岗位内容与操作方法进行与本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串联,从而掌握整个工作流程,即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对学生技能的“提升”阶段。在此阶段,需要校方的管理人员即教师的融入,教师在掌握整个企业的相关操作流程,以及了解了对各流程中的关键点后,经过梳理总结,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及时的进行与所有学生一个互动式的沟通,让不同岗位的学生主动的把各自岗位内容进行串联、整理、总结,而达到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企业提供一个非生产营运下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包括是否能腾出当天具体岗位操作的部分时间进行讲授,及是否能提供适当的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而这些恰恰是不被很多企业重视,甚至无法提供相关资源,造成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3.5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企业一次性容纳学生数量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企方,一般都是运转较成熟的中小企业,学生作为新手,在企业的实践操作又是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独立操作,企业出于对质量控制及过程把控方面,甚至是安全方面的考虑,一次性同时能容纳学生的数量非常有限,从表1数据统计,只有二家即83.3%的比例可以一次性容纳所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一般院校一个专业年级的学生如果按两个班来算的话,就有100人左右,企业一般一次性难以容纳,这也直接给教学组织带来更多的问题。
4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针对校企合作稳定性问题对策 校企合作过程,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管理,而职业院校一般在科研与技术开发积累不够,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方面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合作过程学校的受益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导致企业一般很少主动的联系学校合作搞教育。尽管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了多渠道多元化的开展合作模式,但是稳定性依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双方付出资源不对等,合作双方利益博弈不均等。
鉴于此,职业院校如何在资源,尤其是资金方面有限的条件下与企业合作过程利益均等化,提出几点建议如下:①有目标的选择合作企业。校企合作不能盲目合作,否则除了稳定性不能保证,而且会给后续的教学实施过程带来诸多的困难。学校选择企业,应选择内部管理规范且有内容学习的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衡量。②把合适的企业引进来。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实训场所都建设得相当不错,可以利用学校的土地空间、廉价的基础设施,一定的科研积累,以及充足的劳动力,在体制允许条件下,引入一两家适合学校教学工作开展,且满足盈利的企业,达到利益均等化。③建立合适的机制把合适的师资力量调出去。借鉴部分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借调”模式,把合适的师资力量借调到合作企业中,不仅解决了学校师资知识结构的更新,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4.2 针对企业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安排的冲突问题对策 由于教学计划无法提前安排好个别到企业教学实践的时间,但是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交流,能大概确认在某个月内,因此在这个月内,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应尽量少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以便在确定该课程在企业教学时间后,可以弹性的协调其他课程课时安排。
根据以上对策,需要同专业各任课教师加强沟通与协调,做到所谓的“无界化”管理。同时受此影响,每学期的企业教学实践课程最好只安排一门课程,否则教学计划很难协调。
4.3 针对企业提供岗位单一的问题对策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次序,及尊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前提下,可以在前期和企业协商好至少提供每个学生有两到三个的岗位轮换,然后把不同岗位的学生分作一组,一个班可以分为7到10个组,每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实践完后,进行开小会,把各自的岗位内容与流程通过口述与书面的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最后再把不同的岗位内容与流程进行串联(前提是教师应在学生去企业实践前要明确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从而解决教学内容需要的,而企业又无法提供各岗位都进行轮岗的问题。
4.4 针对企业现场教学资源支持问题对策 此方面主要是校方教师参与管理与教学的需要。企业的现场教学资源支持主要包括教师讲授时间(包括企业教师与校方教师)的安排,教学场地与教学设备的提供。在时间安排方面,有的企业每天早上上班之前及下班之前有例会,可以利用此例会进行答疑与讲授,有的企业没有例会的,可以与企业沟通,让同组学生在下班前半小时,在企业提供的场地内进行沟通交流,而教师也可在此期间进行答疑与讲授。部分企业不能提供投影仪的,教师可自带电脑分组进行答疑与讲授,能提供投影仪的,教师(包括安排企业教师)可定期进行答疑与讲授。
4.5 针对企业一次性容纳学生数量的问题对策 从数据统计的结果看,83%的企业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学生到企业实践学习,而对学生的培养又不能只对少数,如何最大化的利用企业资源,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享用企业资源,根据我们的经验,有以下两点:
①实行分批轮换制。首先把所有班级学生按企业接收计划人数分为若干个批次,在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次序前提下,与企业协调企业的接收计划人数应最好便于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的实施。一般把一个班分为两批左右,一批20到30人,每批到企业的实践学习在10个工作日左右(根据教学计划需要及企业要求可延长或缩短),在一批完成后,由校方指导教师再带着第二批进行轮换。
②实行带头人分批轮换制。教师在到企业调研时,可以安排5到10个较为优秀的学生一起参与调研,学习,甚至做为企业的员工提前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中,时间在一到二周,然后再把所有剩余学生按第一点要求分批分组,再把提前参与的学生分到每个批次每个小组,作为带头人,负责对该批该组进行过程监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庆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
关键词:林木育种 作用 发展策略高新技术 建设
一、林木育种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体来讲, 我国林木育种工作绩效较为突出, 不过较之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选育树种单一。以前优选树种时,只关注干形好、生长速度快等因素, 而对材质、抗性等其他因素顾虑较少,以至于已经确立的这些良种, 无法满足立地条件、不同造林用途对林木良种的需求。由于当时未进行种源试验或试验结果不科学, 导致所选的优树, 选择区域不在适宜种源区内 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那些不适宜种源区的优树材料来建园,其后代无法与适宜种源区的树木的后代相比;育种进程缓慢。虽然我国良种基地建设起步较早, 不过由于多种因素存在,特别是近年来, 建设资金缺乏,延缓了基地建设速度,基地建设还处于初级园水平。这可能要晚于先进国家10-20年时间;种质资源下降。森林无止境的采伐与利用,使得一些种质资源濒临灭绝,尤其是珍稀阔叶种质资源,已经愈来愈少。培育良种离不开种质资源,透明需要经历长时间自然选择来形成。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遗传的特性, 对林木育种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树种结构不合理。材林树种是目前最基本的良种基地建设树种,其中针叶树种是占绝大部分, 而经济林树种和阔叶树种相对来说要少很多,特别是名、特、优树种稀少。鉴于上述不足,林木两种无法满足绿化造林的具体需求,随着林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 我省的林木育种工作也开始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林业跟农业差不多,种子是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从孟德尔遗传学说及遗传原理形成期来看, 林木育种在林业上的应用几乎是改变了整个传统林业。改良林业上使用的种子或品种,改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促进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以东北为例,早在60年代, 选、引、育、繁的树种就有100多个,收集贮存可使用的优良基因型有5000多个。通过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核的林木良种达75个。到1997 年底,共生产良种55万公斤,各种无性系繁殖条材25亿根。建立时间较早的种子园,其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种子产量逐年增加。良种遗传增益水平都超过了22%。良种造林对东北地区林业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一些用材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等, 增产能力都比较强,并列入了推广使用良种名录。
二、林木育种现状的问题及其措施的分析
林木育种工作是林业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为实现它的这一作用,使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分析林木育种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而提出一系列应措施。
1、 不断改良林木遗传, 积极推广优质材料造林
造林绿化用种的种源错乱、品质低劣、一些造林绿化树种甚至还出现短缺, 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改良林木遗传,以满足造林绿化对优质材料的需求。
(1) 贯彻以选为主, 选、引、育、繁相结合的四字方针。按照速生、优质、适应及抗逆性等选育标准,科学划分针、阔两类树种的选育方式,通过区域测验、建立示范林等方式来挑选造林绿化所需要的主要树种, 做到优中精选,从而提高使用良种的水平及良种利用率。
(2)不断加强抗性育种。东北地区由于土壤瘠薄、风沙危害严重,造林难度大加上松毛虫、榆紫金花虫、红松疱锈病等病虫害频发,森林严重受到威胁, 因此优先选育要多引进能抗旱、抗盐碱、耐瘠薄性强的优良树种。缓解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矛盾; 大力培育抗病虫害树种,从遗传基因上消除病虫害对森林的不利因素, 尽可能不使用药剂防治。
(3) 培育珍贵、稀有乡土阔叶树种。东北地区的阔叶树天然林较为稀少,针叶树种人工林面积日益增加,森林生态受到毁灭性损害,开展阔叶树种造林是关键。由于选育的珍贵阔叶树种不多, 无法及时提供良种,因此保护水曲柳、核桃楸、裂叶榆等稀有濒危树种资源已经迫在眉睫。第一, 要全面普查现有的种质资源,辨别树种并划定母树林,保护好这一优良基因; 针对这一母树林,有计划的收集优树,建立起优树收集区;建立种子园或采穗圃,有性或无性繁殖树种。针对稀有和濒危树种,可通过组织培养法来离体培养,促进良种繁育, 增加繁殖系数,不断满足阔叶树造林的各种需求。
(4) 科学测定杂交制种、子代,进一步推进育种繁衍。 测定杂交制种和子代,建立半同胞和全同胞子代测定林,不仅可满足造林绿化用种的需求,同时可为改善基地育种世代,提高良种遗传增益水平奠定基础。
(5)加大良种推广工作力度。良种必须在社会上推广,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搞好良种推广工作,就必须形成推广体系。将林业总体规划作为目标,将重点放在科研攻关、良种选育上,良种繁育是中心环节,而良种推广是最终目标。各级种苗管理部门要密切联系良种繁育单位,搞好宣传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及科技贡献率的提高。
2、 积极采用高新生物技术,实现种子的革命
生物技术以常规育种方法为基础,并对之进行了相应的延伸与补充, 这两者密不可分。传统的育种方法融合生物技术,是未来植物育种的研究方向。大力采用生物技术, 逐步克服常规育种的不足, 使传统育种方式转变为现代育种方式,必须做到:
(1)不断研究分子标记育种。通过分子标记来挑选育种材料,这种方式也叫分子标记育种。它受环境与季节的影响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选择效率,促进育种进程提高。利用分子标记组装各类抗病,高产优质树种就可以成功被选中。
(2)不断研究细胞工程育种。花培育种研究领域是我国在该领域里的强项, 小麦、玉米新品种就是最重要的体现。林木育种同样如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促进细胞工程在林木育种及种质创新中的运用。
(3)不断研究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方便了遗传操作,育种也开始变成可定向育种。我国林木育种在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耐盐抗旱培育方面有了初步发展。所以,要巩固主要树种在林木育种中的主体地位、标记及应用。
三、加强林木育种队伍建设
育种工作的长期性由林木生长周期长的特点来决定,因此要建立一支扎实的、知识结构牢固的育种队伍。定期培训林木育种的科技人员,适当派遣其国外学习,进一步改善他们的技术能力及水平。同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优惠,保证育种科技人员都能拥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与环境。
结束语
林木育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一部分,也是林业高新技术的一部分。要促进林业的飞速发展,更快提高林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突出林业对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推行林业新技术是关键。要推行林业新技术,林木育种是关键,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 体育文化 现状 分析
一、前言
企业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广大企业职工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加强管理、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生产和提升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和组织形式。因此对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求得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兼有企业精神和体育精神的企业体育文化很有必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邵阳市部分大中型企业(三一汽车、湘窖酒业、二纺机、广信造纸厂等企业)职工中随机抽取100名(男女各50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检索有关企业文化、体育文化、企业体育文化的相关论文、专著、文件等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好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从邵阳市部分大中型企业(三一汽车、湘窖酒业、二纺机、广信造纸厂等企业)职工中随机抽取100名(男女各50名)职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从数理的角度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
三、邵阳市企业体育文化现状与分析
(一)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体育观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只有10%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开展体育活动很重要,50%的管理者认为目前企业开展体育活动不是很重要,还有10%的管理认为开展体育活动不重要。职工也只是来自表面的应付,认为企业开展体育活动很重要的只占13%,重要的占21%,不是很重要和不重要的占大比例,合达66%(表1)。由此可见,邵阳市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体育观念较为滞后,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很大不足,这是影响邵阳市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企业体育设施拥有状况
本次调查表明,邵阳市企业体育设施现状严重不足,数量少且项目单一。40%企业只拥有一种体育设施,拥有2种体育设施的占30%,拥有3种及3种以上体育设施的企业只有少部分,甚至还有些企业没有体育设施。体育设施项目以球类为主,篮球占60%,乒乓球、排球和羽毛球各占40%、20%和20%,多为露天场地。体育设施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此外,据调查了解,一部分企业内部虽然体育设施缺乏,但有在外长期租赁一些私营健身房或球馆供员工免费进行体育锻炼,相对来说,起了一些弥补作用,但由于时间、距离和体育设施数量有限的关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企业对体育资金的投入
大中型企业职工体育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企业依靠企业的行政开支来维持,企业管理者认为体育健康设施属于社会公共产品,他是否投资的依据主要看生产效益。由于体育设施的投入与效益的产生是一个潜在的、缓慢的过程、有一个较长的隐性显效期,甚至因管理不善等原因看不到回报,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难以主动投资于体育设施建设,企业不会出资组织体育活动所需的经费。
(四)企业职工体育管理形式
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邵阳市大中型企业体育管理机构主要是领导兼管,工会为主管部门的占大多数,其次是工会、体育组织联合组织实施,由体育组织负责比较少,还有一些无人管理。
(五)企业职工体育活动及赛事开展情况
显示:绝大多数企业每年只举办1-2次体育活动及赛事,举办3次和3次以上体育活动及赛事的企业加起来只有14%,还有6%的企业没有举办体育活动及赛事。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企业都能组织开展职工体育活动,但组织的频度偏低。另通过了解,企业举办最多的体育项目是乒乓球,其次是篮球和羽毛球,这几种体育项目在群众体育中的普及程度较高,而且对场地设施的要求都不高。由此可见企业开展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场地的要求、项目的普及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四、影响邵阳市企业体育文化的因素
(一)制度保障、管理体制欠缺
邵阳市的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缺少保障,企业职工体育活动与其他人群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没有一个完备的适应企业体育文化发展规章制度,企业没有制定一个企业职业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目前,邵阳市企业体育的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权力、责任落实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工作流入形式;第二,企业对体育的多种功能认识不足,体育工作缺乏组织规划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第三,体育活动组织运作方法过于陈旧,重形式不看效果;第四,企业对于体育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第五,企业有关体育的体制和创新不够,体育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法没有跟上新形式发展需要,管理运作过于封闭。
(二)观念滞后
当前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观念,对员工的管理局限于军事化模式,缺少人性关怀,企业体育文化的长期效应遭到冷落。
(三)投入不够
体育文化的开展往往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它是一种软实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显现。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去开展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活动。缺少经费的保障,也就无法保证企业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无法培育企业的体育文化。
(四)体育设施缺乏且利用不合理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浪费并存。体育场馆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场馆数量少,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室外场地多于室内场地,篮球、门球场地多于其他场地,很难满足职业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要求。体育设施浪费主要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体育设施被占用或闲置。
五、建议
(一)企业体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构建现代企业体育文化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一定要把文化提炼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
(二)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三)发展企业体育文化,不仅要与企业内部环境相一致,还应与当地政府、当地高校及周边社区紧密联系。
(四)加大企业体育文化宣传,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适当引进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建平.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体育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 文峰.构建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 张岩.经济体制的转换与企业职工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
[4] 袁玫.论企业体育文化构建与企业高品质发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
[5] 黄滨,付振亚.试探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1.
关键词:会计实务;会计标准;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但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实务仍存在许多弊端。并且相关法律不完善,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会计实务中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一个会计工作者,本文就对当前企业会计实务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利息计提问题
在利息和税率这类会计实务中,存在是否需要计提的问题。在企业刚创办支出,或者年终时就会产生巨额的存款或者税点。这些存款一般金额较大,但是这些存款在期末产生的利息到底应不应该计提,这一类账目的计提与否会给公司的当期的资产带来很大的变动。针对存款项目中所产生的巨额利息分为从以下两个角度假设分析。
(一)计提利息
如果将存款中的利息计提,那么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借方需与贷方平衡的原则,就不能明确的标示出贷方所需要的会计科目。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此部分应记录在“其他应收款”中,但是如果记录在这一会计科目中就会影响到期末的坏账计提基数,与此同时就会违背《会计制度规定》。这样就存在很大的矛盾。其他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把这一部分计入到“应收利息”中,但是在应收利息这一会计科目中又不包括存款利息,这样就让会计工作人员很难决定将这一部分收入记录在案。因此就会导致最终财务出现漏洞,影响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不计提利息
如果此类账款不计提的话,就会明显的影响公司的财务,出现这样的请款是有悖《会计制度规定》的,并且此类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因此针对这一会计实务问题应该完全根据该公司的记账管理记录并且计提该款项。切记不能违背《会计制度规定》。由于其他应收款中不包括定期存款这一项目,所以,有些公司将此款项在报表中列入其他应收款是不符合规定的。
二、成本费用中产生的各项问题
成本费用中的“营销费用”会对这一会计科目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有可能在公司的流动资金中形成假象。举个例子说明:某化妆品销售公司的出差销售人员,因为人员基本都在外地出差,不能及时的将发票等消费凭证及时的送回公司进行回单冲销,这样就会导致在这一时间段中公司财务出现虚高现象。进而也违背了当下的会计准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根据现阶段最新的准则来看,该化妆品公司可以根据公司内部实际需要进行调节费用科目,但是如果增加了费用科目就要在年度预提费中适量调整为实际发生额。如果按照此方法操作就要会计人员和营销人员都要严格遵照法律和公司制度进行核算和冲销。并且公司应该制定严谨有效的制度用以规范工作人员。
三、收入含义不明确
本标题下的“收入”含义主要表现在利润表中的商品销售收入这一会计科目中。利润表是反映一个公司某个阶段内的会计报表。这类报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根据不同时期而产生的报表。比如房地产行业中的利润报表就是表示房产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但是房地长的黄金销售阶段在9、10月份,这也就表明这阶段的利润表浮动较大。而且就这一阶段给公司带来的利益也是最大的时刻。
根据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增值税开始,利润表中就不显示税前的金额,这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公司的首日,开始就有很大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因为不论是税前还是税后都是工作得来的收入,所以就应该显示到报表中。所以建议在例如表中多加入一项“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也就是“不含增值税的主营业务收入”。
四、会计制度不完善,理论超前,实务滞后
近些年来我国法律对会计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产生了30多部与会计相关的法规制度。这些会计制度中从会计职能和会计工作者的素质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仍然有很多“空子”。我国是法律大国,本着依法治国的理念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有很多会计人员没有把持住自己导致出现财务纰漏,并且被绳之于法。为什么不可以防患于未然,一定要等到问题出现后才去解决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出现了很多方便快捷的备选方案,这样虽然给会计工作者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是也提高了会计工作者的自主能力,但是长此以往就会给没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机会,让他们钻空子,并且给审计和税务检查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该及时颁布或者及时补充与时俱进的相关法律条文,严格把关会计审查。
由于我国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出现了会计工作,所以我们有着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和十分超前的会计理论知识。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更加注重教育研究会计理论,并没有狠抓会计实务,导致出现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地结合的“断层现象”。在会计实务中的审核工作和监督力度相对较小,导致会计实务滞后。因此就更加应该双管齐下,在研究会计理论的同时注重对会计实务的监督力度,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当下会计实务逐步被大家熟知和关注,会计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严格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标准,结合工作实践,实际分析,做到活学活用。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和当前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会计实务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更应该完善法律制度,严格规范会计实务中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玄宏;王永力.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2]张镅;朱大鹏.财务报告的现行局限性及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7(08).
[3]李红霞.企业会计信息失真[J].企业导报.2009(11).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 教师提问 现状 改进措施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集体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幼儿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可根据相关课程要求和幼儿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教学问答活动。本文对我开发区幼儿园的16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736个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有许多因为提问方式、技巧或回应方式不合理,存在提问频率过高、数量过多且质量偏低、回答机会不均衡等问题,造成教学开展实施困难,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问题的思维水平较低
通过对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现场观察,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提问的思维水平大多都较低,识记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及征求型提问较多,共有510个这种类型的问题,占总问题数的69.3%,比例是非常高的。而中等思维水平和高等思维水平的问题分别只有123和103个,分别占总问题数的16.7%和14%,比重比较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提问对幼儿的思维水平要求较低,存在大量低效的问题,对幼儿分析、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师虽然也关注到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但重视程度有限,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对中高水平提问的重视。同时,笔者还发现,许多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过于频繁,造成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效率。
(二)幼儿回答机会不均衡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观察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事项加以管理和控制,教师在提问后,缺乏自由回答的气氛,大多都是教师点名回答问题,较为外向和思维活跃的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要远远高于其他幼儿,造成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缺乏公平性,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在此次调查中,较为活跃的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占每节课提问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致使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严重失衡。
(三)待答时间过短,幼儿思考受阻
在此次幼儿园集体教学观察和访谈过程中,教师在提问后留给幼儿的待答时间很短,往往只有一两秒的时间,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幼儿对于问题的反应和构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才能回答出来。而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见没有幼儿回答,就立刻给出答案,没有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对提高幼儿的思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影响较大。
(四)封闭式提问过多,教师回应方式机械单一
在幼儿集体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取封闭式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极大地降低备课难度和课程开展阻碍,让幼儿的思维转向特定的方向进行思考,问题答案较为固定,容易回答。但是过多的封闭式问题会使幼儿缺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导致对幼儿的教育仍然以灌输的方式为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不能得到激发和发展,难以塑造幼儿多向化的行为反应。同时,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回应方式过于单一,在此次集体教学观察中,笔者统计了教师对于幼儿在回答完问题后的反馈方式,有611个问题只是简单地对其加以肯定或将幼儿的回答重述一遍,对幼儿说“真棒”“回答得很好”等模糊语言,占总问题数的83%左右,机械的提问反馈方式,使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正确答案,提问的意义就大大降低了。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设计提问,提高问题质量
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对幼儿思维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充分兼顾到各个层次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问题的难易程度分配合理,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冷场或混乱的局面。具体来说,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来制定,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幼儿兴趣降低,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过于深奥的问题则会使幼儿不知所措,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阻碍,教师应设置难度适中,幼儿可以通过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同时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积极引发幼儿深入地探索和学习,全面提升幼儿的各项思维能力。
(二)把握好提问时机
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过于频繁的提问,不仅造成幼儿的学习兴趣低下,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在幼儿对某个事物或知识有疑惑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这样教学气氛就会显得更为活跃,效率也会随之增高。
(三)掌握和提高提问技巧
技巧是提问的重要构成因素,掌握和提高提问技巧,就是明确对提问的目的性。注意对提问节奏的把握,把握提问的整体性,由浅至深地进行提问,问题难度要循序渐进,有层次地构建幼儿认知结构,提高幼儿思维水平。同时,注意对提问种类的设计,尽量使问题多样化、富有灵活性,避免提问方式过于单一降低幼儿回答的兴趣。不同教学内容的提问设计要有区别,提问集中或分散、回答主动或被动等都是教师应考虑的因素。
(四)正确安排待答时间,丰富回应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延长幼儿待答时间,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利于组织幼儿组织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应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回应,尽量减少模式化的回应方式,强化具体的回应模式,让幼儿明白答案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思考。
三、结束语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最为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教育互动方式,教师提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要通过对当前集体教学中提问的误区积极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科学合理、适合幼儿教育特点的提问方式和有效的提问技巧,将提问环节良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芳.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新探――以小班社会活动“安全不安全”为例 [J] .教育导刊,2010,(01).
一、新形势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落后
就目前来看,施工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过程中,仍旧处于生产型以及经验型的管理阶段,企业管理者对现代化财务管理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并且财务管理部门也没有真正的做到全程的财务管理,没有把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监督以及决策参与作用发挥出来,使得施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
2.资金管理较为分散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本身具有频繁流动以及高度分散的明显特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施工企业自身拥有项目的数量,但是也使得企业自身整体资源呈现分散的特点,使得资金管理较为分散,这就导致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容易在资金筹措以及调配等方面出现不利的影响。再加上施工企业建设中的部分工程项目不能够及时收取预收款,或者是不能够及时的办理好工程项目价款的结算工作,使得施工企业所拥有的资金往往处于严重短缺的窘境,不利用施工项目的开展,更加不利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3.缺乏对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视
工程成本管理作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财务管理时,施工企业往往较为重视工程项目所带来的实际利润,而缺乏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有的单纯地以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所承担的责任,导致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以及施工的进度,无法把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真正落实起来,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成本出现失控的现象,对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造成不利影响。
4.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特殊性的明确认识,并且也不了解新形势下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要求,这就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很难在宏观方面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把握,导致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无法有效地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各方面做好监管,致使施工企业资金运用中存在浪费的现象,不利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财务管理意识,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之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最为根本的就是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并且把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施工企业管理核心当中。同时,施工企业的相关领导需要充分发挥领导层的带头作用,使得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够认识到企业运行当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真正把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从而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施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2.把财务管理贯穿企业运营的始终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如果施工企业运营中的任一环节缺少财务管理,都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把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始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优势,加强对企业运营全过程的管理。这就要求:首先,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融入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做好资金使用的把关工作;其次,财务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到施工企业招投标活动中,参与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并仔细分析合同中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条款,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一旦出现纠纷,也需要使用合同当中的违约处理条款,对本单位的权益进行积极维护;最后,财务人员要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积极为企业的管理者献言献策,并且还要积极筹措施工企业在项目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建设资金,利用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合理控制好费用的支出比例。
3.构建资金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需要构建以法定代表人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构,落实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以使得企业的运营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还可以构建企业内部的资本市场,利用内部的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所经营的各个施工项目实施资金调配,以便于资金的集中化管理,从而防止出现项目资金的沉淀,有利于施工企业提高对财务资金的调控力度,促进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4.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施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同时需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对于成本管理的理念,使得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的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成本管理的教育工作,使得全体人员都能够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同时,随着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出现,在当前形势之下,施工企业需要把现金的管理理念应用到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此外,借助信息化管理技术,实施信息化的成本管理,这就要求施工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好资源的共享,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质量。
5.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防止出现做假账的现象,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施工企业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好新形势下对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了解施工进度,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信息,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更为真实,从而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包装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已于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实施检验监管。
一、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的内容
(一)对出口危险化学品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检验。政府间协议有特殊要求的,还应当按输入国家或者地区的特殊要求实施检验。
(二)受理报检的出口危险化学品应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品种,报检审核的单据除《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规定》要求的单据外,还包括下列材料:
1.出口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符合性声明。
2.《出境危险货物包装容器性能检验结果单》(散装货物除外);
3.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
4.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样本(如是外文样本,应当提供对应的中文翻译件);
5.对需要添加抑制剂或稳定剂的产品,应提供实际添加抑制剂或稳定剂的名称、数量等情况说明。
(三)对出口危险化学品按照以下规定实施检验:
1.检验货物的主要成分/组分信息、物理及化学特性、危险类别、包装类别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与报检时提供的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是否相一致;
2.检验货物中是否随附安全数据单、包装上是否有危险公示标签;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四)对出口危险化学品包装,按照海运、空运、汽车、铁路运输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管理规定、标准实施性能检验、使用鉴定,分别出具《出境危险货物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出境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结果单》。
二、 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工作的问题
(一)瞒报、误报、漏报危险化学品
部分危险化学品常常被当作普通货物出口,主要由于报检单位或报检企业瞒报、误报或者漏报所导致。另一方面,由于检验检疫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检验监管能力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一些物质可能具有的危险性,而将其作为普通出口货物进行监管。比如钢屑,其本身很普通,但由于在对其进行加工时添加了屑油,导致油类物质沾在了钢屑上,进而钢屑成了危险品。
(二)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样本的编制质量较低
要求出口企业在报检时提供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样本是对出口危险化学品实施检验监管的新规定中的一个大变化。当前,企业编制安全数据单和危险公示标签样本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企业自身组织人员进行编制。但由于大部分企业缺乏掌握GHS及相关文件的工作人员,因而编制不够规范。
二是企业在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完成编制。但由于检验检疫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掌握尺度不尽相同,也造成编制质量不高,同时,各地区编制的样版也不统一。
三是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编制。相对来说,这种编制方式确保了安全数据单、危险公示标签样本的编制质量,但花费较高,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意采用这种途径进行编制
因此,企业在现实中使用的安全数据单及危险公示标签样本的可信度并不高,而且还经常出现篡改、改项等现象,也就无法将危险化学品的危险公示信息真实的体现出来。
三、 加强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的对策
(一)加强沟通协作,提高责任意识
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将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的职责赋予了检验检疫机构,各经营出口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要加以重视,并依照规定严格执行。
首先,企业要不断学习,自觉遵纪守法。各有关企业要积极学习《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的配套规定,并结合企业自身出口产品的实际情况,落实各项检验监管要求。其次,检验检疫人员要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切实认识到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保证危险化学品的顺利出口。然后,企业与检验检疫机构要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和配合,确保出口危险化学品符合标准,推动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企业自身要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自身的检验和控制能力,并积极与国外合作方保持密切联系,促使他们提出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标准和要求。
(二)对标准法规体系进行完善
在出台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后,有关部门,如质检、交通等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覆盖所有的产业链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为企业创造了违法的机会,也给某些企业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困难。因而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
(三)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检测技术
首先,要重视化学品的分类鉴别和评估,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促使企业或检测机构依据TDG以及GHS的标准对危险化学品进行严格的分类定级检测,同时还可以进行危险化学品必须的理化项目检测。其次,要对检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组织骨干技术人员对检测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检测方法,实现对我国大宗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的检测鉴定。再次,要探索快速检测的手段,既要保证检测质量,又要缩短检测周期,提高出口危险化学品通关效率。然后,要加强对进出口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技术指导,促使企业的检测实验室充分发挥作用。最后,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确保出口危险化学品符合国际标准。
四、 结语
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的检验监管工作维护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出口国的安全,树立了我国对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实施严格检验监管的良好形象。因此,无论是出口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还是相关检验监管部门,都要提高认识,加强监管,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对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实施检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检函〔2012〕16 号)
[2] 潘建新,朱真新.创建危化品网上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水平 [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07).
[3] 崔路,丹阳.欧盟REACH法规的延续――欧盟《物质和混合物分类、标签和包装的法规》的影响和应对 [J]. WTO经济导刊,2008(10).
[4] “日本REACH”袭,我国出口再遇考验 [J]. 国内外香化信息,2009(03).
关键词:台州 服务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65-02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入“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凸显其优化产业结构重任的角色。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新时期台州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战略方向。
一、“十二五”前四年台州服务业发展状况
2011―2014年,台州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服务业己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前四年,台州服务业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并逐步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总量持续上升,“十二五”前四年,台州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011.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8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快于同期GDP增速3.1个百分点。二是比重不断提高,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7%,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2.服务业社会贡献不断增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门类多、渗透面广,吸纳劳动力就业功能强,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巨大。随着服务业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不断向服务业转移,2014年,台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5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37.3%,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3.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的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为7.8%,比201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同时,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4.与浙江全省相比,服务业发展部分指标存在差距。一是比重有所偏低。2014年,台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7%,比全省平均比重低1.2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2014年,台州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8%,比全省平均比重高3.7个百分点;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仅为3.1%,比全省平均比重低3.5个百分点。
二、台州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二五”前四年台州市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仍然是一个较弱环节,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台州的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1.与发达城市相比,高端服务业竞争力不强。高端服务业具有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的特点,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杭州、苏州、上海等发达城市在区位、人才、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有较强优势,集中了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的物流、商务、咨询、影视、媒体、研发、设计和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台州在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有所欠缺,城市功能不强,高端人才不多,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难以与发达城市形成竞争。因此,高端服务业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即使有,也是一些总部都集中在杭州等大城市的单位,比如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电信等大型企业。而且,台州高端服务业企业即使壮大了,出于各种考虑,也会把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迁到杭州、上海等地,进而影响了台州服务业产业层次的提升。
2.制造业层次不高制约了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众所周知,生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先进制造业必然会有较为发达的生产业与之相对应。与发达地区相比,台州制造业企业“低小散”的现象比较明显,制造业经济整体层次不高,难以形成对生产业的有效需求,制约了生产业发展层次提升。
3.服务业部分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无论是台州还是国内其他地区,服务业的行政管理色彩重,市场准入门槛高,非国有资本难以介入,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发展相对较快。目前,除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中的道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外,服务业其他的较多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比如民营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行业。
三、新时期台州服务业发展策略分析
当前,台州己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面对新的形势,台州应该紧抓机遇,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使服务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为全市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1.政策扶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要科学规划服务业发展布局,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二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安排、融资担保、水电价格、规费征收、税收减免、品牌培育、人才培养、主辅分离等方面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三要充分运用服务业引导资金来实施产业引导。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资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从而拓宽这些领域的融资渠道,促进这些服务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2.集聚发展,着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效应。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在台州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中,台州市应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二是加强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集聚区内外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企业方便和优惠。通过有计划地规划和发展一批金融、商贸、餐饮、商务、科技、物流、创意集聚区,让服务业集群成为提升台州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
3.提升消费,推动生活业向高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65页)会明显下降,居民消费将从过去的“物质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服务消费”为主或者两者并重的格局。城乡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温饱型、舒适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生活业将向高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因此,在供给上,要大力发展商贸购物、文化娱乐、旅游休闲、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现代生活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需求上,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能力。
4.联动发展,在工业化中做大做强生产业。立足于台州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完善和提升区域性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使生产业成为台州服务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一是围绕满足当前中、低技术制造业为主的需求,优先发展物流业。积极构建物流网络体系,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二是围绕满足当前制造业资金资本为主的需求,突破发展金融业。加快金融服务创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促使金融业突破。三是围绕满足当前中、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的需求,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依托台州具有基础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创新载体。四是围绕满足当前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的需求,快速推进商务服务业。高度重视发展以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为主的服务业,并对商务服务企业给予比高技术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炜,梁艳艳.对台州经济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台州学院学报,2014(02)
[2] 金台临.基于“两富”现代化导向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台州为分析对象.行政与法,2014(05)
[3] 张晶.从战略的高度看加快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理论研究,2002(03)
[4] 浙大杭州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杭州市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探索.杭州科技,2011(06)
论文关键词:乌鲁木齐;养老保障
一、乌鲁木齐市养老保障的现状
自1986年养老保险制度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试行以来,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相关文件,基本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撤村建居失地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截止2007年6月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2.52万人,净增1.9万人,基金收缴率94.72%,清欠3160万元,清欠率18.59%;享受养老保险待遇13.44万人。“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全市13.15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和1.09万名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的失业保险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100%;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开展了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准备及测算工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市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13.9万人(含部分中央、自治区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7%。
为解决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问题,乌鲁木齐市于2004年10月在水磨沟区设立了全疆第一个为城镇灵活就业者服务的养老、医疗保险试点。由于靠领取低保、救济金生活的城镇居民收人较低,造成交纳保费非常困难,在客观上限制了这些居民参加保险,所以水磨沟区社保局将最初采取医疗、养老保险捆绑交付的方法改为两保可任择其一,为具有不同缴费能力的以个人形式参保的城镇居民专门制定合理的缴费方案,在短期内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城镇居民参保率。
在农民养老保险方面,乌鲁木齐县于1995年由民政局负责在七道湾乡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因为当时没有完整的农村养老保险配套政策和足额的资金作保证,导致运行中出现种种困难,以致工作无法继续,所以此项工作没有在全县乡推行下去。2007年4月,乌鲁木齐县在县南郊和北郊分别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为内容的调研,开始尝试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
二、乌鲁木齐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在覆盖面上,根据统计局的统计,乌鲁木齐劳动力人口有90万100万人,按现在42.52万人的参保数看,即使加上行政事业单位未参保但采取退休制度的人员,参保面也只在50%左右,覆盖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在参保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口达到了l1万人,占了25%左右,但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具有劳动关系不固定、收入不够稳定持续、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定期缴费、持续参保的难度较大,再加上部分用工单位不履行义务,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不签劳动合同,短期工无法保证纳人保障范围,因此还有大量从业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此外,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滞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还未纳人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为企业已参保人员向未参保的行政事业单位流动造成了障碍,为将来解决这些人的续保问题埋下了隐患,这些人员也是未来扩大覆盖面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尽快纳入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中。
(二)养老保障资金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筹资渠道
2006年,由于退休人员增资的压力,乌鲁木齐养老资金出现了一个亿的缺口,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乌鲁木齐也存在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如果要还清历史旧账,把个人账户做实,大致需要三四十亿资金。目前由于乌鲁木齐养老保险达到了省级统筹,所以每年的资金缺口可以由自治区财政拨款解决,尚未出现大的困难。但乌鲁木齐市养老保险基金欠费严重,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欠费大户有31家,10万元以上的有71家。经调查,这些欠费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欠费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负担过重,部分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滑坡,已面临破产境地;同时,一些企业负债金额大,无法走上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由于养老保险实行确保发放政策,部分困难、特困企业在缴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只缴纳医疗保险,而对养老保险则长期拖欠。近年来,自治区采取将返还或补贴资金先拨付企业,再由企业向社保经办机构缴纳,由此出现少数企业将补贴资金暂挪他用的情况。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反映了现行基金征缴制度上的弊端:基金缴费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职工个人缴费占小部分,但享受待遇的权利主体却是职工个人,企业在享受待遇上却是无偿的,这就无形中削弱了基金征缴机构对作为缴费权利主体的企业的制约手段,而享受待遇的职工个人又很难约束企业法人代表缴费,从而产生了基金征缴“一手软”和养老金支付“一手硬”的问题,导致了社保缺乏收缴力度,在目前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用行政手段强化征缴,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在社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增值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筹集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社会捐赠作为社会救助的筹资渠道尚未形成规模,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基金会组织几乎为零,缺乏政府重视和政策引导,缺少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和社会互动。
(三)城乡养老保障呈现二元化特点,农村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空白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缺乏具体的政策和法律依据。目前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养老保险政策和规定的参保范围是:城镇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农牧企业、自治区地方国有农场、外来人员和进城从业的农民工、机关事业单位自聘人员、军队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等。还没有制定出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及参保范围。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和人员不足。乌鲁木齐地区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是由乌鲁木齐市社会保障局具体管理,按城区划分,有7个社保所,工作人员近千名。而乌鲁木齐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现有职工13人,承担着人事、工资福利、退管、劳动、再就业、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大量工作,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承担农村养老保险这项工作,目前乌鲁木齐县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业务一直由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社保所负责。
3、难以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的办法是符合农村实际的,虽然农民非常愿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乡镇村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如果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自己全额承担,则会挫伤大多数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没有政府作强大的后盾和财政的支持,这项工作难以开展。
4、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了解不多。根据调研的信息反馈,农民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概念模糊不清。由于商业保险是纯商业性的(以盈利为目的),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并且与社会保险争夺市场,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
(四)社会化管理中对异地退休人员的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异地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上还存在一些制度漏洞,尤其是新疆建设兵团大量老人退休后跟随子女居住在乌市,而他们的养老金和相应的管理仍然由原先当地社保部门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异地退休老人去世后家人冒领养老金的现象。当地社保部门为了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冒领,要求异地居住人员定期要提供一些相应的证明材料,这又造成了更多的工作上的麻烦。
三、推动乌鲁木齐养老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公平有效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乌鲁木齐养老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明确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主要责任
养老保障是一种政策性保障,政策性保障具有政府兜底的福利性质,是一种政府行为,目的是要保障参保人员拥有基本的生活水平,避免与同期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相比差距过于悬殊,政策与商业性保险不同。此外还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保证参保人员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下降,这也有利于增强未参保人员的吸引力。
(二)扩大多元化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机制
首先,坚持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建立单位与个人参保缴费的强制机制和激励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第一,建立起参保缴费的强制机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对特殊情况下可以延期交付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作出具体规定,目的是帮助亏损企业度过难关。对破产企业,则要优先清偿职工社会保险欠费,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针对目前建筑企业拖欠养老金严重的现象,应该要求自治区建委将提取的劳保统筹费用直接拨付到乌鲁木齐社保经办机构,用于建筑企业申报时,冲抵其社会保险应缴费用。第二,建立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激励机制。每年通过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的评选,或社会保险基金中心的推荐,将参保缴费的先进企业在报刊上公开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其次,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为社会捐赠者提供捐资渠道、捐资程序、捐资使用反馈信息和社会监督电话,一些较大的救助项目可定期向全社会公布。要使社会捐赠规范化、程序化,逐步形成规模,形成居民的自觉行动。
(三)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过渡
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成为能包容一切社会人的社会载体,加强社区建设是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第一,加强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当前的社区建设,不论从基础设施还是管理水平,都难以承担社会化管理的重任。作为社会保障的基层管理单位,政府必须给予权力和财力的支持。一是协调解决办公地点、办公经费和服务设施;二是明确社区在社会保障中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三是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社区服务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第二,以街道为单位,整合社区保障资源,发挥社区的管理、救助、保障和服务功能。由街道、街道所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委会、家委会等各类组织共同选出代表,组成社区委员会,行使具体管理、救助、保障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