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绿色交通和生态公路设计的概念
1.1绿色交通的概念
绿色交通系统并不是独立的一个系统,它要依附于城市发展这一要素之中,既然没有独立性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再者可持续发展交通强调的是交通未来的发展,这与绿色交通倡导的从现在就开始转变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也是不科学的。而第三种学说点明了绿色交通与城市发展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了绿色交通的本质和要求,这一定义是科学的、准确的。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思想、生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由此形成的旨在减少城市交通发展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城市交通污染、实现城市交通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目标,且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和谐交通运输系统。
1.2生态公路设计概念
生态公路主要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上公路发展理念,当然这里公路的生态性,并不是要求公路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净化,还是要求公路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在遵守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实现公路建设与周围地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协调一致。之所以要强调公路的生态性,主要是为了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而所谓的生态公路设计制止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公路的建设体系当中,使公路这个人工生态系统能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新的生态系统。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公路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内容,科学设计公路路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侵扰,降低公路建设中的碳排放。
2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分析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必须将公路设计与生态设计、绿色交通理念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公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在借鉴生态产品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公路设计一个重要目标,达到公路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目前,我国在公路设计上应该遵循的主要规范是《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这一规范虽然对公路设计做了比较详细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公路项目的总体设计当中,而是提出了一个环保总体设计要求。虽然也强调了公路设计的环保性,但却把公路设计与环保设计割裂开来。
而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在实际勘测的基础上,以掌握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设计路线方案以及其总体布局,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重要考虑环境对公路建设的承载能力,以及保护和恢复的能力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公路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中的环保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的三同时原则。
2.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可行性研究是公路设计的指导和依据,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应该详细分析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进行生态调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区域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和生态环境情况,了解项目路线可能穿越的居民区、农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属性和生物种群特点。(2)根据已有的建设经验和前述调查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活动的反应。(3)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建设方案的综艺设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原则科学的选定路线,确定路线方案。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割裂生态景观空间和视觉空间的联系,如果在设计上不能完全避免则应该在确定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4)在工程造价计算和路线方案比选的过程中,应该将环境保护支出列入到建设成本当中,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选择路线方案的重要依据。
2.3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
在初步设计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地形图资料为基础,移醐不清的或矛盾的地方应该以实际勘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在初步设计中要遵循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要求,以减少设计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主要目标,通过减少设计填挖方量,尊重地形、地貌条件基础上,以纵向桥或者隧道的方式避免隔裂原有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然的连接和过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总体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在方案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设计过程中要采用一些自然资源消耗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的过程充分考虑到路线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占地面积等情况,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排水设计、植被恢复设计等工作,在设计上在满足环境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工程量。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舒适、美观的高原生态公路,由于该项目区海拔高,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了达到与
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原则并贯彻于设计和施工中,川九公路路域内植被恢复率达到90%o以上,已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4做好施工阶段的环境预防设计
关键词:绿色交通;东城新市镇;合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concept has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traffic, green traffic is a new concept, it emphasizes the "green" traffic, alleviating traffic congestion,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easonable use of resources. Taking hefei east new tow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ffic status and traffic travel demand planning,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external transport and internal transport of this planning in the two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green traffic; East new town; hefei
中图分类号: 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交通概念
1.1绿色交通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强和城市化的推进,交通问题愈加凸显。交通供需的不平衡,导致城市交通拥挤、事故多发和环境污染。这些后果又会交织影响,从而使得交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与城市的交通规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存在规划理论和方法单一、欠缺环境成本考虑、欠缺资源成本考虑和没有实施“以人为本”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绿色交通理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的绿色交通规划方法应运而生。
1.2绿色交通内涵
1994年,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 Bradshaw)提出了绿色交通的等级层次,用出行方式、出行速度、出行距离、出行目的、出行者个体特征、耗能种类、交通工具有效利用程度、交通工具大小、出行过程与建筑的关联程度九类要素来评价交通出行的优先等级,以此来指导个人出行及政府决策。由此构建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是基于特定出行类别优先的城市交通规划、设施和运行服务体系。
本研究认为要想解决历史交通问题、处理现实交通矛盾、应对近期交通危机可以通过绿色交通来达到目标。
二.规划区交通现状与需求分析
2.1规划区交通现状分析
西有店忠路、东有合浦路城市主干道连接东部新城组团及南北两个方向;沪汉蓉高铁站点、合宁高速公路入口均在片区内部;西部与合肥市主城区隔沪汉蓉、京福高铁枢纽,交通联系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基地的主要出入口在南、北两侧,且较单一,需要加强东西两个方向的联络,尤其是与合肥主城的跨铁路枢纽联络。
2.2规划区交通出行需求分析
2.2.1居民出行总量
(1)常住居民出行总量
据测算,2020年基地常住人口将达到20万人,按照居民日均出行次数3次/天计算,则基地日居民出行总量将达到60万人次。
(2)流动人口出行总量
根据测算,2020年基地流动人口将达到7万人,流动人口日均出行次数按3人次/天计算,则基地日居民出行总量将达到27万人次。
(3)基地居民出行总量
根据上述计算,2020年基地居民日出行次数将达到81万人次。高峰小时出行比例按20%计算,则基地早高峰出行总量为16.2万人次/小时。
2.2.2跨区机动车出行总量
(1)跨区客流出行总量
跨区出行总量占总出行总量的40%计算,基地早高峰跨区单向出行总量将达到6.48万人次/小时。
(2)跨区机动车出行总量
按照客流折算系数0.10—0.18考虑,规划年基地高峰小时跨区单向机动车总量约为0.6—1.2万标准车。每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取1000pcu/小时,则跨区机动车道单向总条数约需6—12条。
2.2.3小汽车发展预测
根据预测,2020年小汽车增长将进入成熟饱和期。预测规划年基地小汽车千人拥有量将达到250辆/千人,总量为5万辆。
2.2.4公共停车需求预测
通过多种预测方法并结合基地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预测法得到的公共停车泊位数为0.54万个,而根据机动车拥有量预测法得出的为0.69万个。通过对这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的分析与验证,并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国内外同类基地经验,预测2020年基地社会公共停车泊位需求为6000个。
三.区域绿色交通综合规划研究
3.1规划区对外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 基地北边有一条312国道高速公路通过。
(2)高铁 铁路是是城市交通快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内部靠北侧有一条高速铁路通过。
(3)主干路 规划在合肥市中心城区形成便捷通畅的主干路系统,与高速公路、高铁有效衔接,保障基地与合肥市城区、肥东县城区及巢湖的快速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规划区对外交通规划图
3.2规划区内部交通规划
3.2.1道路网规划
规划在基地内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系组成的干路系统。
主干路:综合机动走廊和空间资源方面的考虑,规划在基地内形成“三横五纵”主干道网络,间距一般为800米—1200米,道路红线宽度为60米。
次干路:与主干路系统功能相互补充,间距约为600米,道路红线宽度为45米。
支路:间距为250米—300米,道路红线宽度为18米、24米、35米。
3.2.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轨道交通 规划基地内部有一条南北向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串联基地各片区。
(2)快速公交系统 规划在基地内部设置两条环形快速公交系统,串联基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区及居住点。
(3)常规公交系统 以公交枢纽场站为基础形成干支路结合的常规公交网络,在区内城市支路以上级别道路均布局公交线路,并尽可能设置港湾式公交停车站,其位置主要考虑设在周围建筑出入口附近,尽可能缩短步行距离。
3.2.3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指出行速度不大于l5 km/h的交通方式。目前许多大城市慢行交通的主体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本次规划应本着能保障使用者安全顺畅的通行,且能满足人的停顿、休憩及车辆停放等需求的原则,在基地内部通过结合绿地、水系形成高密度的慢性道路系统,串联大部分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
3.2.4静态交通规划
建议在基地内逐步建立差别化的停车供应及消费政策,严格执行合肥市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边停车为补充的供应结构,同时积极发展“停车+换乘”(P+R)通车供应模式,实现停车供需的平衡。
(1)结合城市出入口道路的停车换乘
通过公共交通线路将城市出入口道路与城市中心区相连接,在换乘停车场停放的车辆采用不收费或与都市区收费差异很大的标准,并在换乘点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进入都市区。(2)结合公共交通规划的停车换乘
建议在主要的公交枢纽和公交中途换乘点上,设置泊位规模较小的公共停车场或不占道路资源的路边停车带,采用停车不收费或少收费的标准,鼓励基地市区内车辆出行与公交相结合,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停车压力。
小结
寻求有序持久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在城市发展中贯彻绿色交通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经历了都市膨胀与机动车化带来的噩梦之后,人类终于开始认识到合理的交通体系、优质的交通服务和健康的交通秩序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和工业化在中国方兴未艾,充满希望的中国正站在真正崛起的黎明时刻。 因此,把握这一契机,以绿色交通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秋功业的基本战略。
参考文献
1.徐偱初、黄建中编著。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偱初、汤宇卿编著。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宜开 倡导城市绿色交通,推进交通模式转变的建议[J]世纪行,2010
关键词: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章编码
绿色理念是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在调整人类行为的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进行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理念。从宏观上讲,绿色理念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整个自然的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理念之下,交通工程建筑的环保性与生态性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积极实践绿色理念这一队伍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人类在公路建筑与自然环境这两者之间探索出的一条新道路,在学科建设上,直接促进了建筑学与生态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在实际应用上,为生态保护的全面发展与交通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不仅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而且能够对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此外,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诸如这些特点都是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价值所在。本文主要是在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智能化与系统化是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数据库技术则是该系统当中的重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体系的质量高低,因而要在智能化理念的支撑之下对数据库技术进行充分的、恰当的使用,为整个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支撑。本文当中所提及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确立与构思仍是较为初级的设想,仍然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给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石家庄交通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06)
关于绿色出行的倡议书一:
市民朋友们: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出行的终点,但绿色、低碳的出行却提升着我们每一刻的心境。低碳出行、绿色交通,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不仅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也造福着子孙后代。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积极践行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理念,争取做到:
一、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学习者。低碳出行就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学习掌握低碳出行知识,提高低碳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二、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宣传者。大道至简,低碳生活。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理念,让低碳出行成为 人共同的追求。
三、争做低碳出行、绿色交通的践行者。自觉遵循 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公交的出行方式。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拼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碳排放,为低碳出行作出表率。
低碳减排,从我做起,从每一步的出行开始。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同用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为建设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文明宜居的生态 贡献力量吧!
关于绿色出行的倡议书二:
近几年来,随着广大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私家车持有量快速增长,81%的员工开私家车上下班,矿区的交通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全球能源需求紧张,经济危机日益蔓延的社会大背景下,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绿色生活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靓丽,为了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低碳、健康、绿色、文明出行,势在必行。团总支在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际,发起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绿色出行倡议活动,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并向中心全体员工及家属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绿色出行先行者。我们倡议中心有车族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步行、多骑车。上下班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或拼车结伴而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把步行和骑车出行作为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强身健体的有效行动。希望全体员工在绿色出行中躬身力行,并带动更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矿区家园多一些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幸福。
二、争做绿色出行倡导者。通过参与活动全体员工都应提高环保意识、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自愿加入活动中来,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积极向身边同事和亲朋好友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活动意义,主动承担起绿色宣传的责任和义务。人人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推广者、倡导者。
关键词:城市化 交通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 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
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 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 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 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 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线路构成如下表所示:
线别 起点 终点 全长(km) 车站(座)
1 吴家山 堤角 29.6 26
2 常青花园 关山 39.1 29
3 青山 青菱 32.1 26
4 沌口 新武北 38.4 28
5 永安堂 新武北 23.8 21
6 老关村 堤角 25.3 23
7 古田 野芷路 31.4 21
合计 219.7 174
4.2 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n
bsp; 4.3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0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外围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 高嵩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 http:/chinautc.com/hot/green/001.asp
沈添财 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 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http:/chinautc.com/hot/green/01.asp
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 蒋馥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 simmonds &denvil coombe:transport effects of urban land-use change,traffic engineering control,1997,12
关键词:能源 绿色设计 交通方式
引言
自1886年由德国人卡尔,奔驰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人们沉浸于汽车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时候,环境恶化与能源短缺却给汽车工业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当生存环境逐渐恶化,逐渐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时,人们开始反思,呼吁汽车工业改革,关注汽车工业给环境带去的灾难。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绿色设计”理念开始受到人们关注,绿色设计在未来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绿色设计之理念
20世纪60年代,“绿色设计”思想由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提出,他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
绿色设计其主旨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二、绿色理念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探求
设计是创新,是给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果说上世纪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上,那我们现在的发展就要在人一社会一环境之间建立起一条协调发展的机制。
绿色理念从工业生产领域来看,能耗和排放量的降低是直观的目标,而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绿色理念是要贯穿设计始终的。从设计之初到设计结束,绿色理念要始终存在,设计师对于整个设计过程要统筹把握,从最初的创意诞生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尝试再到设计的完成,以及产品的整个使用过程,直到产品的最终消亡,设计师都要做出规划。
(一)、汽车造型设计的探求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的转变,人们对汽车的诉求不仅仅只局限于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更多的倾向于精神需求和物质享受。面对消费者新的诉求,汽车厂商需要作出新的转变,通过设计改变自身形象,增强自己的品牌附加值,加强竞争力。
1、车体形态的研究。
汽车的造型发展从由最初的箱形车,经过流线形车、船形车、鱼形车的变化,最终呈现了形态各异的楔形车。现代汽车造型中,设计师在现代设计中更多的采用了流线型设计,通过线条造型的变化让汽车在造型上充满力量感和速度感,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同时降低风阻。据试验表明,空气阻力系数每降低10%,燃油节省70%。1982年秋天,奥迪汽车公司推出第三代奥迪100(C3)。车身结构全部是轻量化材料制成,风阻系数仅为0.30,新款奥迪100成了先进设计的同义词流线形的采用既兼顾了美感又降低了能耗。
2、车型设计发展的趋势
城市交通建设滞后,堵塞情况日益严重。随着人民群众对于汽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AO级车与A级车的设计与发展必将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AO级车与A级车在城市代步中有着B级、C级、D级等车型不可比拟的便利性与低耗能性,又因价格较低,所以AO级车与A级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设计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成为新能源汽车试水的重要车型。
(二)、绿色技术的探求
1、绿色动力系统的探求
“低油耗”不仅是当今人们在买车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各大汽车厂商未来生存之路的关键所在。“低油耗”对于汽车来说那就是要以低油耗换来大动力。从动力系统而言那就分两个个方面,一个就是要通过技术的改造,优化内燃机,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量;一个就是要采用新能源,寻找新的清洁能源。
(1)、优化内燃机。从技术层面来讲,各大厂商研发出了不同的新技术。在发动机方面,福特集团推出了EcoBoost GTDi发动机,它是将燃油直喷、涡轮增压、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三大技术的整合的设计理念,包括:优化的发动机效率一一有效提升燃油经济性20%,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更丰富的驾驶乐趣一一低转速下的强大扭矩和宽转速范围内的优异响应;小排量带来的优势一一享受传统高排量发动机的输出动力,却拥有小排量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和油耗低的好处;大众集团推出了TSI发动机;奔驰推出了CG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沃尔沃推出了采用先进双涡流涡轮增压技术的T6发动机;通用也推出了自己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2)、采用新能源。在新能源方面,各个公司也是不断推新。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新能源的使用,降低了汽车的油耗,减少了汽车尾气对于环境的破坏。
2、绿色传动系统的探求
在变速器方面各个厂家也竞相推出了各种双离合变速器,大众推出了DSG(Di rectShift Gearbox)双离合变速器;作为大众旗下的高端品牌奥迪也推出了与DSG异曲同工的S Tronic双离合变速器;宝马推出了M DKG(Doppel Kuppling Getriebe,M Double Clutchgearbox)双离合变速器;福特与沃尔沃推出了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器;保时捷推出了PDK(Porsche Doppelkupplungsgetribe)双离合器;三菱推出了Twin Clutch SST双离合变速器。
3、节能其他新技术的探求
为了进一步探求节能的可能性,设计师与工程师在汽车可能会节能的各个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例如,减速断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智能启停系统、助力加速系统等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车辆照明方面,近几年由于LED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车灯的设计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在车灯设计方面奥迪做到了极致,例如最早奥迪A4上出现的泪眼灯,在奥迪A7、A8的整车设计中车灯设计也成为其点睛之笔,LED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车灯设计出现了千变万化,同时减少了能耗,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
4、新材料的应用探求
交通工具设计中绿色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减轻车身重量,采用新型金属,在能够提高汽车车身性能的前提下又降低车身重量。例如大众集团出于提升车辆经济性、动力性能等多方面的考虑,在最新的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MQB平台在轻量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不但在车身、悬挂等部位广泛采用更为轻质的铝合金材料,同时也通过增强结构设计来取代以前仅加强材料本身的设计思路。据大众官方信息,MQB平台的轻量化技术可以让地板部分的重量减轻约1 8公斤,而整车的重量更是可减轻40公斤以上,这一数值对于普通民用车还是很显著的。
(三)、基于汽车信息化的探讨。
1、交互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感知到来自车辆的大量信息,通过对车辆与驾驶者之间的交互设计,车辆实时将车体信息反馈给驾驶者,让驾驶者可以感知到自身的驾驶行为方式正确与否,通过对于驾驶者驾驶方式的改变让车辆趋于更加合理、绿色的行驶方式。在车与人的交互中,驾驶者可以从车辆本身的信息反馈中得知车辆的油耗、温度、胎压等等信息,让驾驶者的行为方式更加合理,例如在大众汽车系列中,车辆的信息会集中显示于仪表盘中间的电子屏中,驾驶者会很直接的感受到汽车的瞬时油耗、综合油耗、平均时速等等信息,信息的传达会让驾驶者以更绿色、经济的驾驶方式出行。
2、在人类社会已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通信、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的“汽车”也正在渐渐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畴。汽车厂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车载信息通讯技术,例如丰田G-BOOK智能副驾系统、通用安吉星Onstar、上汽荣威inkaNet等智能行车服务系统。车载信息通讯技术通过无线网络、数据中心以及车载智能通信技术的链接可为驾驶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寻找最佳路线、紧急救援、防盗跟踪、道路救援等等服务。
(四)、汽车的回收与利用
在汽车的绿色设计中也要注意到汽车的回收问题。在绿色设计中,回收并不是事后才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在设计之初就要统筹考虑的事情。在绿色设计中,开始的定稿一成型一选材一结构设计一装配一拆卸一回收,这都是一个循环整体,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回收是与选择材料紧密联系的一项重要的绿色技术,因为它主要致力于恢复、重新使用原材料。如今的人工环境里对于材料的使用大多是一次性的,对于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对于材料重新利用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减少继续消耗,一方面舒缓了垃圾废品处理的压力,是绿色汽车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未来交通方式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发展与应用,未来人类的交通方式与交通工具会出现新的变化。在未来交通方式的探索中,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被认为是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的交通方式,PRT将逐步成为未来城市交通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Booz AllenHamilton认为“PRT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性的,有效率的城市交通,并且提供了一种较目前的交通更加有效的应用、服务方式和低廉的价格。”
【关键词】绿色交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urban transport system is facing a severe test. In such a situation, 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traffic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 is the people's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is form, gree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concept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aroused the universal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experts,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Considering land use, urban planning and other economic factors,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solv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
Key Words a green trafficUrban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72.8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对出行的舒适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构建绿色交通的体系是,促进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合,适应新时期我国城市与交通发展转型要求的必由之路。
2 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传统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如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绿色交通的角度作宏观考虑,综合分析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经济因素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设施,包括道路、车辆、停车场等,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降低费用的交通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发展城市绿色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我国现有城市交通的不可持续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机动车密度较低,但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比较严重。这就说明了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存在体制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而且,现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交通运输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
4 如何构建绿色交通
要以绿色交通理念进行合理的交通发展预测和分析。要以绿色交通理念确定客运交通结构。要统筹制定各项交通策略。把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和发展合理的交通方式放在实施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位。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的建设改善交通环境,促进绿色交通的发展。整合交通,建立交通网络,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转换和管理,既可保证更有效地利用闲置的运输工具,又可以保证整个交通的顺畅。交通工具的合理分配和改变也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5 构建城市绿色交通应树立的基本意识
树立交通规划意识,加强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汽车尾气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树立城市交通的环保意识,建设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树立科学技术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加快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是构建城市绿色交通、和谐交通的必要条件,一定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城市交通工作的首要位置。
6如何实现城市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打造和谐城市
建立绿色交通,实现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策略,为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管制和调控。同时调整城市规划和布局。在作整个城市的规划时,交通问题应该当作重点问题予以考虑。对于布局已大体形成的城市,不可能对现有布局作大的调整,但可以减少对现有中心商务区的投资,避免新增交通流的产生,发展轻轨交通的城市,可以根据城市规模及现有道路,选择采用轨道在现有道路面上设置或设计成与汽车共享式轨道设置,在城市主次干道上设置公交车专用道,确保公交车运行速度和准点率(例如合肥的BRT)。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公共交通优先权,轻轨交通应单独设置交通信号,在车辆接近交叉口处自动传感设置通行信号。特大城市、大城市公共汽车可单独设置通行信号装置,在专用道交叉口处自动传感设置通行信号,同时变更交叉口其它信号灯,减少其在交叉口处的等待时间。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还应考虑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公共交通留有发展空间,同时,应逐步建立健全城市道路设计、施工标准体系,不再以公路标准来设计施工城市道路。
8 结语
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在都市发展中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绿色交通应以为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高品质的出行环境和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为根本,规划思想和设计体系应以全面反映社会公平、社会发展和宜居环境为基础。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经历了都市膨胀和过度汽车化带来的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开始认识合理的交通体系、健康的交通秩序和优质的交通服务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以绿色交通的理念来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秋功业的基本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过秀成,孔哲,叶茂.大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01)
[4] 王炜、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
[5]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
[6]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 肖秋生,徐吉谦编. 城市交通规划[M]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第一作者:龚晨
【关键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城市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of small city, accelerate the slow road construction ha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small city slow traffic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slow traffic planning idea of weakening, science is not strong, the lag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small city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low traffic system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 small city; slow traffic system of c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91.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的交通[1]。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断加剧以及低碳出行方式的提倡,慢行交通建设逐渐提上日程。然而,当前对慢行交通建设的论述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对小型城市的关注较少。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设是否必要?当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建设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本文对我国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型城市是相对于大、中城市而言的,其交通特点是道路少且相对狭窄。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小型城市快速变“大”,向中、大型城市转变,原先道路建设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汽车的爆炸式增长,小型城市的道路容量更是捉襟见肘,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型城市,城市逐渐衍变为停车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小型城市进行慢行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2、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市化提出了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而基于低碳理念的慢行交通则是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型城市道路容量在城市规模扩大和机动化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的冲击下,交通现状日益严峻、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城市低碳交通已迫在眉睫。
3、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小型城市居民长期以来主要是以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保护和建设慢行交通系统既可以保持原有交通习惯,也为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加人际交往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保护原有的慢行交通系统,对促进城市风貌的保护,宏扬当地文化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建设慢行交通系统,是建设文明生态宜居城市、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慢行交通理念有待强化
就总体而言,小型城市的慢行交通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城市交通发展领域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理论界很少有关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研究,从实践看也只有少数地方重视慢行交通建设。随着汽车的增加,小型城市“车本位”思想逐步增强,对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缺乏必要尊重,“人让车”现象司空见惯。
2、慢行系统规划科学性有待加强
由于私家车在交通行车中的比例增大,小型城市城市交通规划逐渐被机动车交通规划取代,快速路与日俱增而自行车道日渐减少,慢行交通比例不断降低。小型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往往没有很好地与居住空间相联系,在整体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小型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往往只关注局部上的点、线,而没有将人行天桥以及步行街等重视起来。公共换乘枢纽欠缺科学合理的规划,过街设施缺乏精细化设计,慢行交通舒适度有待提高。
3、慢行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小型城市路网建设向机动化交通倾斜,面向步行者、骑车者的城市街道基础设施没有得到相应发展。道路设计缺少慢行交通过街专用信号,已建成的人行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场比较少。部分公共交通换乘点缺少科学合理的人流停滞区域以及停车设施,慢行交通缺少必要的保护设施。
三、小型城市加强慢行交通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低碳、绿色出行理念
理论界应加强对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宣传,提高居民对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小型城市出行半径短的特征,积极倡导低碳、绿色出行理念,引导居民“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提倡短距离的非机动车出行[2],努力打造慢行文化。
2、科学制定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加强政府主导,制订并出台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权利和利益,保障非机动车的道路通行权利,加强对道路断面、路边停车等设计指引,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要规划层次分明的慢行交通系统,重视慢行通廊的构建,引导非机动车出行由交通性向休闲性出行转变,构筑绿色慢行廊道;重视慢行单元的划分与设计,按照不同功能分区,科学设计步行服务半径。
3、加强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小型城市应利用城市特色,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慢行系统。比如山区城市应大力发展山体步行道,滨江城市应充分利用两岸景观优美的特点发展滨江(河)步道。加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提高自行车出行比重。建设非机动车换乘枢纽,提高“非机动车+公交”的交通出行方式比重。在道路两侧通过隔离设施等建立自行车专用道及步行道,并尽可能连接成网,实现交通流的“机非分离”、“人车分离”,保障步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3]。在步行区、人行道等提供休闲设施,在交通路口设置遮阳避雨设施,提高慢行交通环境。
4、加强慢行交通系统管理
小型城市居民有序交通出行意识相对淡薄,闯红灯、超速行驶、逆向行驶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交通执法力度,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同时,有关部门应切实负起相关职责,加强重点街道管理,严禁乱设摊,严禁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人行道,保持道路畅通。
四、结语
低碳、环保、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城市发展目标,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展慢行交通在小型城市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探索性研究,引发大家对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小型城市低碳、绿色出行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肇飞等,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第6期
关键词:绿色交通,交通规划,出行结构优化,高密度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都市受到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隐性经济损失。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迫切要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绿色交通,是目前大城市尤其是高密度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1] 。而首钢位于中国最大、最繁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其开发密度高,过境和自身交通产生吸引量较大,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转变交通结构,构建绿色高效的一体化现代交通才能满足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绿色交通将从根本上缓解因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多重矛盾,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综合交通体系,还城市一片蓝天,也为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绿色交通包含政策、投资、环境、工程、管理、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交通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对绿色交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绿色交通规划意义深远。
1概述
1.1 绿色交通概念
1994年,Chris Bradshaw 提出绿色交通体系,将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单人驾驶的自用车[2]。对于我国来说,可分为: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与客运空运、摩托车。
结合当下国内城镇化和城市交通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的绿色交通其内容和含义已与原始的概念有很大区别,最显著特征就是须要保证绿色交通的“三位一体”,才能在中国这个经济、人口、城市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它是一种理念,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2];也是一个实践目标,为人们描绘了健康、宜人、和谐的理想的交通蓝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构成。
1.2内涵
绿色交通的内涵为:交通与环境、未来、社会、资源的协和[3]。
这与“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诉求是一致的,突出交通规划中“人”的核心地位,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3 规划原则
基于绿色交通的理念,在交通规划战略或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以人为本; b、平等性原则;c、协调性; d、高效便捷; e、多元性; f、阶段性。
2 绿色交通规划的对策和规划内容
2.1规划框架
绿色交通彻底改变以机动车出行需求为主导的规划思想,注重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引导小汽车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提出绿色交通规划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绿色交通规划框架
2.2 土地利用
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交通与土地的关系,从交通的缘起根本性地解决交通问题,其有两个重点:
土地的混合利用
包括城市组团的混合利用,同一组团、同一地块,乃至同一座建筑的混合利用,注重功能搭配和职住平衡,减少功能区集聚和不同功能区分散布局造成的大量交通流动,是消除现代都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性措施;
优化土地开发的强度政策
发展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政策(TOD):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及大容量的优势,促进土地集约使用,增强公共交通的服务性和竞争力。
2.3 出行结构优化
通过政策倾斜、规划设计、引导改变出行选择的优先级,促使人们出行向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转移,形成绿色出行优先的出行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与碳排放
2.3.1 建立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是推进出行结构转变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未来交通出行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交通系统的整体水平。它的承载能力、服务范围、便利性和出行效率决定了其在各交通方式中的竞争力,对居民出行结构向绿色交通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全面推进公交优先策略,在政策倾向和支持、规划理念、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突出公交的地位;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公交系统,注重整体布局优化,尤其要重点处理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规划;
轨道交通的规划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倾斜,保障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先导性;
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尤其是与慢行交通的衔接,大幅减少整个出行链的时间;
加强公交枢纽设计,实现多方式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4];
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交设施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各阶段首先保障公交用地的预留。
2.3.2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改变人们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观念,构建一个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打造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相融合的活力聚集城市。它的主要内容为:
以人为本,改善慢行环境;
构建慢行网络,为慢行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
积极推行公交+自行车(B+R)换乘系统,将轨道交通或其他大容量公交系统的远距离快速输送和自行车的近距离良好的可达性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步行网络地上、地下全覆盖,减少人车冲突,提高人行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结合地铁、地下商业、地面过街设施、地上建筑连廊、空中花园等建立一个步行无所不在,无处不达的立体步行网络;
2.3.3 低碳、环保、高效的机动车出行
对机动车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有效调控,引导机动车的合理、有度发展,但不是排斥机动车的出行,而是追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和谐发展,平衡道路、空间等交通资源的分配。因此,机动车的绿色低碳和高效性也是绿色交通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适当的机动车道供给水平;
采取适当的停车管理与控制手段;
保障慢行交通的用地和空间供给;
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推行新型机动车出行方式等。
2.4 绿色交通工具和燃料
交通工具是交通出行绿色化最直接的因素,是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和普及,除了需要新能源科技的发展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人们长期的努力,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重视相关的配套设施。
考虑到技术成熟等因素,近期推荐发展燃气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远期推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所有车辆能够达到理想的耗能和排放标准,也不能独立支撑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优化和绿色交通结构的转变依然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
3 北京首钢商务区绿色交通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北京市西部边缘地带,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含办公、住宅、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功能布局如图3-1所示。
图3-1 项目功能布局图
3.2 绿色交通规划建议方案
(1)土地利用优化
充分考虑了空间布局调整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在地铁站点覆盖500米范围内高强度开发,覆盖范围外限制开发规模,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和提高出行效率,提升土地价值。组团、地块、建筑内部混合性土地开发大大减少出行需求。
上述土地建议在与城市设计相互反馈、优化后,成为其设计的基础。
(2)路网方案
由于位于城市边缘地区,需要维持一定的机动化水平,以方便居民;但是在绿色交通战略中,未来的道路网仅提供能够满足项目绿色交通建议的方式划分下的机动车出行需求。
项目用地呈长条形,对外联系以纵向为主,其界面相对开放,为其提供良好的天然条件;永定河附近商业、综合用地亲水需求高,现状向河边放射线不足。
因此,建议路网规划注意增强对外联系,加密纵向道路密度,加密对永定河放射线路,提高内部道路连通性,注重道路均质化和能耗最小化,增强内部道路微循环系统。路网建议方案为如图3-2所示。
图3-2 建议路网方案
改善后道路密度达9.0公里/平方公里,相比上位规划7.68公里/平方公里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支路的比例为0.28:1:2.2:3.5,除西北及东南分别的遗址保护和大型住宅区外,路网结构及级配合理[5]。
(3)公共交通
重新梳理公共交通网络,建立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架,普通公交、接驳巴士为补充的公交线网体系;并根据该区域特点设立班车,为功能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务;同时增设部分支线公交在社区、支路运行。
对轨道线在项目内部的线位微调,以适应土地利用的改变;同时分别增设站点与客运铁路、地下快速轨道线形成换乘枢纽。
为解决项目中心线两侧地区的公交服务不足的状况,设内部电车线和2条内部接驳线,接驳轨道站点与周边区域,方便内部组团间的联系,对3个高密度开发的区域及沿河开发带进行了有效串联。
(4)慢行交通
按照绿色交通的对策和原则,自行车系统共分五个层次:
绿化自行车道--区域自行车主干道,依绿化带、景观公园等设置,绿化、景观条件好,适宜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沿河休闲健身自行车道--沿永定河综合休闲慢行带设置,与多种休闲娱乐设施结合,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等复合功能;
功能性自行车道--区域自行车交通性干道,主要为日常出行、接驳地铁、轻轨、公交站点服务,以实现其交通功能为主;
景观性自行车道--设计规避石景山路机动化,为展示石景山路和首钢的文化、景观服务,从另一个角度连接永定河东西两岸。
图3-3 建议自行车网络方案
在此基础上,设立多个自行车停车场,以满足接驳地铁,服务于办公、商业等人流聚集区。
行人系统在绿色交通对策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路段设立不同功能的步行空间,比如在河边设立绿色休闲带,在商业区设立了集人行、商业、娱乐于一体的活力步行区,在绿化公园附近设绿色步行走廊等,一切皆为实现绿色和谐的交通体系和城市空间服务。
4 结论
绿色交通是以满足城市发展为前提,确保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交通规划是实现绿色交通的有效保障。本文提出实现绿色交通规划的框架和对策,并以北京首钢商务区为例,进行了绿色交通规划的实例研究,以期为实施绿色交通规划实践项目提供借鉴,也为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新生.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建设“和谐交通”社会的必由之路[J]交通标准化, 2006,(6).
[2] 杨晓光等.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专题报告之六—绿色交通[C].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2001, (2)
[3] 宋新生.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