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旅游;土特产;漾濞核桃;开发;研究
一、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在20世纪末大众旅游迅速发展背景下,为解决既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又不允许破坏和污染自然、文化及环境,使两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平衡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于198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探讨了生态旅游发展模式[1]。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环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大认同,被看作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更加珍惜和爱护生态环境,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有助于提高人们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生态旅游产品从开发到投入市场一直遵循着保护环境、突出本土特点、表现文化内涵的原则,从包装到实物直接承担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任务[2]。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基础,只有大量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近年来漾濞核桃开发状况
(一)漾濞核桃产量
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2001年至今核桃加工及深加工获得长足发展,相继成立了核桃仁、核桃休闲食品、核桃乳等一系列的核桃深加工企业,且随着核桃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县内建立了大规模的核桃基地,核桃种植实现规模化,核桃产业链初步形成。尤其是2002年,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遏制,是核桃价格的最高时期,核桃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二)漾濞核桃资源及分布状况
漾濞核桃经济价值高且产量稳定,是种植面积最广的核桃品种。漾濞县核桃树龄结构是盛果树和衰老树所占比例小,初果树和幼树所占比例大。即盛果树和衰老树少,初果树和幼树多。由于近几年的积极发展,大面积的荒山的开发与利用,使得幼苗的种植数量直线增加。是近几年来漾濞县积极发展核桃产业的结果。
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量2.7万吨,核桃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1979年的14.9倍和17.8倍。全县9个乡镇65个村委会都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村民小组有607个,占全县村民小组的95.4%,种植核桃农户18270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4.6%,农民人均有核桃近7亩。核桃收入1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户,10―15万元的有34户,5―10万的有120户,1―5万的有12000户以上。核桃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支柱,一些农户率先进入了小康行列。
(三)漾濞核桃开发状况
漾濞县的核桃生产大多是个体作坊的初加工户。漾濞县进行核桃深加工年产值5O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其中产值最大的是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植物核桃蛋白饮料、核桃乳和核桃油。该公司生产的 “漾宝” 牌核桃乳,荣获国家级2项金奖、1项银奖和1个推荐奖。随着该公司3 O00吨脱脂核桃乳、3 O00吨低脂无糖核桃乳、500吨核桃胶囊的开发投产,2009年产值达1亿元;核桃工艺品加工企业预计到2010年加工铁核桃果500吨以上。工艺品7万件以上。实现产值1千万元以上。漾濞核桃目前主要是以加工核桃仁销售为主。目前,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O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其中除加工本县自产的核桃外,还加工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的,以及来自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I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1600多万元。为解决闲散剩余劳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苍山西镇下街村328户村民经营核桃加工,占全村农户的57%。该镇上街村有条闻名大理州的农民街,街上74户居民户户从事核桃加工。全县核桃精加工企业6户,初加工企业达55户,年加工、销售核桃7000吨,全县通过核桃加工每年实现产值近亿元,每年解决1万多人近4个月的劳动力就业,全县城乡居民每年可通过核桃初加工获取劳务费4000多万元……”。
三、总结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趋严峻,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注意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实现旅游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策略,努力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另外一方面,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又具有旅游纪念意义的功能,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发展前景广阔。而云南省漾濞县核桃种植业历史悠久,境内核桃遍布四野,规模宏大,品质优良,是著名的“核桃之乡”。漾濞核桃以其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和出仁率高而誉满中外,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产品。本文在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当前漾濞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中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开发机遇与挑战,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品牌的建设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对漾濞核桃的开发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为本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这种具开发潜力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本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开发能够使本县的农民真正受益,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解决好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卖亏”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建立起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打开市场,走上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麒钰.漾濞核桃全国第一[N].云南经济日报,2005.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词汇“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拉斯卡瑞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Boo,1900,14页)。我国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明庆忠、李宏、武友德(200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杨桂华(2004)从可持续性旅游和责任性旅游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美景观为吸引物,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研究生态景观而展开的旅游享受,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取向,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度假、求知、欣赏、研究而展开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伦理素质并切实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的旅游。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
1.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现象,全省多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当地有关部门违法占用,大搞开发区、度假区,开发房地产,使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人为开发建设的严重破坏。被誉为“广东喀纳斯”的广东英德长湖景区的林木正遭受无序的砍伐破坏。长湖景区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林木资源为当地林场所有。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林场对林木资源无序开发,直接造成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旅游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出现风景区内大量违章建设和不适当的开发,如白云山的某山庄违法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顾禁令大建大型开发区,西樵山的7个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区处处可见休闲山庄疗养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广东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粤北地区,森林、温泉、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仅乳源县就有华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大野生红豆杉主题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超负荷游客量和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达到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目的。从而,有力保护粤北山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东省的旅游势态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80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增长速度均超过20%。主要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仅广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254.61亿元,同比增长26.21%,但相比之下拥有浓郁民族风情、良好生态环境和大量温泉旅游资源的粤北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粤东等各地区。面对粤北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窘况,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无疑是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旅游更是民族地区维持生态环境和摆脱贫困的首选之路。首先,粤北民族地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浓郁的民族风情、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自然生态之旅就有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乳源温泉、粤北西湖———南水湖、广东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态之旅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必背瑶寨等。其次,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能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开发生态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地方产业的途径,也是当地老百姓自主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
3.生态旅游能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真实性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过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双向交流的过程。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鲜事物。旅游过程中,外来旅游者会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和习俗带入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影响,当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发生改变。一方面,文化古迹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除自然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山地灾害、水体侵蚀、虫蚁蛀蚀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外,更多是人为因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开发建设中没有保护好少数民族物质遗产;少数游客不遵守旅游区管理规定乱刻乱画,致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甚至建筑都受到外来游客文化的影响。在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发过程中,由于包装过度,很容易破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态旅游则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模式,这些责任不仅是满足旅游者在实际旅游中亲身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完整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民俗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瑶族自治县属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设置乳源县,历史悠久。因县北有溶洞产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
(一)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乳源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强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县,2008年7月底通过省创强验收,成为广东省第十个旅游强县。2010年,由国际旅游管理协会、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旅游精品国际推广盛会”在首都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乳源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旅游县参加了此次盛会,凭着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旅游文化,经过各专家组评审团综合评审,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并颁发牌匾。随着乳源县投资生态旅游的资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红三角、港澳地区和武广沿线城市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乳源县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后,2010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为186.24万人和116215.45万元,同比增长32.22%和50.67%(见表1)。
(二)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全县有山地2153042亩,植被森林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强县。同时,该县的地质结构以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主,最老的岩石大约有7亿年的历史。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乳源县丰富多彩的峡谷岩穴、温泉景观等(见表2)。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是必背瑶族的聚居地之一。瑶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原叫“鳖背”,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游览必背瑶寨,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尤其吊脚楼别具一格。瑶区除瑶语外,客家话也通用。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瑶族音乐、舞蹈与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山、武术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乳源过山瑶的“十月朝”节,又称“十月社”,是乳源过山瑶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乳源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千年瑶寨以外,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它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国重点寺院。还有被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东华寺遗址、双峰寺遗址、瑶山情韵———黄龙景区等。
三、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访谈,认为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护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它是高层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动。对开发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虽然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实践研究才起步,开发者没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导致我国很多生态旅游景点并没有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乳源县虽然把发展生态旅游写入了政府规划纲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经验。目前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仍局限于发挥其旅游功能并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启发智慧、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对发展生态旅游与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认识不全面。
(二)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很多,如粤东南潮汕文化、海滨风光森林旅游区;粤西海滨风光、果林休闲森林旅游区;粤中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等。上述地区都将生态旅游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也使生态旅游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面临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的竞争;在生态旅游经营方面,面临游客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增加,将导致生态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对乳源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乳源瑶族县与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同处粤北且都是瑶族同胞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质性,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势必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乳源县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自然观光产品为主。除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等为垄断性观光产品外,像温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产品目标市场定位还不够准确,特色还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乳源县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古老的民族独特文化以及过山瑶神秘的宗教、婚姻、节庆等信仰习俗对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瑶寨的民族歌舞晚会以及自然观光游览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瑶绣产品的开发。虽然目前当地旅游部门已认识到过山瑶文化是乳源县今后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仍然存在关注很少、投资力度不强的问题,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观光型产品的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县的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区的问题
自然生态脆弱区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扰和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脆弱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或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地区。文化生态脆弱地区同样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系统自身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弱;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带。乳源县正是这样一个自然与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乳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水力资源、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52.86万千瓦,仅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就有两座,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动物有76科,196属,275种,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以恢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地是以瑶畲为主的少数民族交汇区,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都与广东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显差别,而与相邻的连南排瑶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处于较为脆弱的文化生态区。因此,乳源县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开发和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内旅游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较少。管全县旅游业的县旅游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事业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正副股长3名,内设人秘股、质量规范与管理股、资源与市场开发股三个职能股室。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是直属县旅游局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乳源瑶族自治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旅游管理处是归县旅游局管理的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较低,讲解技巧不够娴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类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如导游、旅游酒店管理与营销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级酒店只有2家。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将旅游人才的培养列入重要议程。
四、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开发者对生态旅游认识,实现旅游可持续性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态旅游理论,因此,许多旅游开发者对它的认识较浅,仍然受到传统旅游开发的影响,盲目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乳源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生态和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前,开发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确立景点(区)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门闽值,在技术和资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选择有利时机介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善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原有风格,尽可能减少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生态旅游开发后,要定时进行对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审计,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跟踪观测与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保持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生态旅游产品。乳源县要实现在众多生态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以感受过山瑶民族文化和观赏自然风光并重的旅游精品体系。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古村落挖掘保护。对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瑶族古村落进行规划和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瑶家乐”旅游项目,使其与必背瑶寨景区浑然一体,形成过山瑶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开发瑶族刺绣、手工艺品等民俗商品。瑶族刺绣多用于服饰上,如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还有挂包、伞袋等都绣有各式各样的鲜艳夺目的图案。它能够真实反映出瑶族的历史、经济、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绣,还有雕刻、长鼓和花鼓制作、银饰制作、竹编、线织、纸塑醒狮、棕编等手工艺品也是独具特色。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充分发挥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和污染少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香竽、巴西果、竹笋、有机稻等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不仅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也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引导社区参与,促进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生态旅游脆弱区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开发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包括这些资源所在的社区。社区的文化、生活、生产方式等人文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互补资源。然而,许多旅游开发景区在带给旅游投资商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及给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的同时,忽略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社区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问题。由于社区的利益被忽视,出现了开发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因此,乳源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需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的全方位参与。首先,一旦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以经济收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他们就会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而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服务,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其次,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能有效减少居民对有关生态旅游项目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最终把生态旅游嵌入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系统之中,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1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盘锦辽河口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保护辽河口旅游资源,占有比重较大,占42.3%,旅游业开发与辽河口经济区的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强;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较弱。当地居民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较弱,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提升。现有的旅游景点,如红海滩观光地、地质公园、苇海观鹤、特色苇田、万金滩等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其中以苇海观鹤和红海滩观光地破坏最为严重。
因此,将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6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旅游地,减弱对其的开发,恢复其生态功能。对于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采取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的战略。从而,促进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方向
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角度分为濒危型、高稀缺型、稀缺易耗型、稀缺耐耗型和普通型五种(见表1)。根据资源的分类从而得出必须保护的资源、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作为判断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依据。
2.1 完全保护战略
处于极端濒危状态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国家非常稀有、非常脆弱,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资源类型,当前经不起任何方式的合理利用,任何形式的开发都会对其产生破坏,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凸显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虽然该类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对此类资源还是应该由国家拔出专款进行完全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及其自然退化,可以在对它进行更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2.2 适度开发、完全保护战略
高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非常稀有,相对于濒危型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对较强。对于这类资源,同样不适合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2.3 合理开发、加强保护战略
稀缺易耗型与稀缺耐耗型生态旅游资源有一定脆弱性,旅游价值高的资源。因此对于该类资源应该在合理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缩短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严格限制景区内的活动内容与范围等手段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
2.4 大规模开发战略
普通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脆弱性较低,因此在具备一定客源市场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保护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的潮滩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盘锦自然湿地面积的80%,在湿地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单体之一。此外,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全球候鸟三大迁徙航道之一,世界上80%的黑嘴鸥种群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保护。辽河口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4 旅游开发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蕴藏者丰富的旅游资源,分三种类型。
(1)适度开发的资源其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强。如保护建筑与设施、遗迹遗址等。
(2)合理开发的资源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价值较高,需要的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加强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如红海滩、踏浪金滩、苇海观鹤等可以进行观光旅游。
(3)大规模开发的资源的脆弱性较低。如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它具有直接使用价值、服务功能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了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油田生态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苇海休闲产品、滨海休闲产品等。
5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5.1 生态资源的保护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
目前,结合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缺乏具体的行动实施依据,如辽河口湿地资源、滩涂植被、鸟类栖息地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等等。此外,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能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创造出结合当地特色的品牌生态旅游产品,是辽河口保护的一个重大的盲点,在资源的保护中应该设立一个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5.2 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性破坏
由于生态经济区内的生态旅游业尚不成熟,使得旅游景区及旅游基础匮乏,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日渐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辽河口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部分旅游项目直接威胁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
5.3 旅游开发的空间失衡
辽河口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有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或是已经受到了直接的破坏。辽河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有大量湿地被辟为稻田和盐田。湿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其纳水蓄洪的功能减弱,直接影响鸟类迁徙栖息和繁衍。这既影响了辽河口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了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5.4 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功能较低
河口是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地带,河口湿地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发育和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辽河口滨海湿地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以水体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辽滨水城建设的影响最大,这将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大降低,并威胁着城市的生态安全。因此,湿地的保护和受损湿地的修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5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辽河口的道路系统有待完善,总体的密度较低,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不够完备,交通的发展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制约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娱乐体验需求。旅游设施匮乏,不能满足旅游者驻足,休憩的需要。
6 小 结
本文对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现状、类型,旅游业做了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方向。指出了哪些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哪些是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指出辽河口游客的旅游偏好,确定资源单体的保护重点和开发程度,为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为规划做好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一、**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二、**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状况决定了必[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摘要:随着交通的发展,商洛市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旅游业不仅成为带动商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经济突破发展的新引擎。商洛旅游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笔者通过描述商洛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发现其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商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策
一、商洛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在加快脚步,提出各项措施来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快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商洛也不例外。其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商洛市经济落后,长期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较低。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了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等,从而造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足。多数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导致旅游业在经济比重中占很小地位。另外,因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旦游客大量涌入后,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停车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上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了旅游区内游客数量的增加,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2.旅游吸引性弱,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首先,商洛现期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比较分散,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不够重视,没有把文化与旅游合理的结合,使旅游缺少文化价值,难以吸引旅游者。其次,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文化与旅游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仍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产品档次低浅单一,游客可以参与的娱乐项目还很少;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还不够吸引人,旅游商品品种单调,产品雷同,文化含量低,艺术品位不高,在品种、特色、数量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最后,旅游业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目前在全省仍处于后进位次。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单,产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从整理上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均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园林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人才紧缺, 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导致旅游产业难以得到高效的开发利用。
3.旅游资源缺乏地域特色,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商洛市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在西安经济圈以及陕、鄂、豫交界区域范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进入该地区旅游。但是,目前商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处于盲目阶段,各地主要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开发浅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不仅资源利用率低,而且缺乏地域特色和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旅游资源难以维持长远的影响力。
由于市场的扩大,陕西各地普遍重视旅游业,导致商洛旅游市场开发难度大,影响力较小,竞争激烈。商洛依托秦岭及其余脉形成的旅游资源,提出把自己建成西安的“后花园”,打出“秦岭最美是商洛”,但是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市县也提出了同样的目标,它们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商洛有一定相似之处。
4.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旅游产业缺乏连贯性
⑴规划不合理,景区分散。商洛市缺乏统一的旅游业发展规划,部分区、县景区依托区位或资源优势,先期进行了局部的旅游开发。随着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分散, 各点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旅游开发合力;二是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只注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市域范围内的旅游产品雷同,恶性竞争加剧。
⑵旅游产业连贯性不强,产业链较短。商洛旅游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各行业、各部门的整体协作。对商洛旅游而言,观光旅游目前仍是旅游的主要形式,而在景区旅游消费形式还是以门票消费为主,多数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过短,住宿、购物类消费环节占总消费比重很低,以至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那么明显。在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商洛旅游开发与利用中的思考及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我认为商洛在旅游开发中应确立自身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品牌,制定系统的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培育和形成商洛特色旅游文化和文化产业链,切实加强现代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同时也应兼顾历史与现实, 突破中有继承, 发展中有创新, 使旅游文化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打造商洛旅游文化的品牌和特色,用旅游业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将商洛建设成为陕西强市,更快实现陕西的“中国梦”。加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建设商洛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对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⑴政府主导,加大投资。商洛旅游业刚开始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及时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调整战略, 乘势借势发展,仅仅靠企业和开发商是难以完成的。另外山区旅游开发投资多、难度大、见效慢,对外商资本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可以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能力强、有一定资金筹措能力的优势, 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⑵发挥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营造和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体制环境、工作生活环境。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依据优惠政策和承诺为投资者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努力创造商洛宽松、和谐、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应积极鼓励和引进外来企业投资力度,不断创造广阔的投资环境。
2.挖掘旅游文化特色,加大区域联动发展
⑴抢抓市场机遇,全面打造生态山地游品牌。以四大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为龙头,在周边整体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园林休闲旅游,比如山阳县就抓住全市塑造“绿色商洛,度假天堂”的大好机遇,发挥区域“山、水、林、洞、峡”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以月亮洞为龙头,以金钱河漂流为纽带,以腰坪水上乐园、夹石峡、黑龙谷、百潭沟等为支撑点的百里生态旅游观光长廊;以七里峡、天竺山为主的休闲揽胜游;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打造“山水秦岭·多彩山阳”塑造山水园林城市。
⑵加大文物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做足“历史人文游”品牌。商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充分发掘悠久历史形成的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如商鞅封邑、武关、漫川关、竹林镇、云盖镇、闯王寨、生龙寨等聚落文化资源,商山四皓、贾平凹等名人文化资源以及近代抗日留下的军事遗址文化资源,洛南旧时器群、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崖石刻、东龙山夏商周遗址等古代人类文化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些元素打造游览景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3.加强景区综合管理, 改善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景区的硬件管理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游客管理手段与景区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如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综合整治景区店铺乱搭乱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完善景区游览图、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等游客引导设施。二是大力提高景区解说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通过将一些科普知识与景区的神化传说、历史故事加以结合,以达到吸引游客、增加游客兴趣、使游客受到教育的目的, 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
4.合理整合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开发
⑴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商洛应将柞水溶洞、神奇木王、丹江漂流、金丝大峡谷、牛背梁、天竺山、大云寺、凤凰古镇、老君山、船帮会馆、月亮洞、塔云山、终南山秦楚古道、漫川古镇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商洛一线游。
⑵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开发。像商洛这样的贫困山区进行旅游开发只有以生态旅游为基础, 才能保证在贫困山区旅游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商洛是秦岭山地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主干之一,极具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商洛旅游开发以青山绿水为底色,重点突出以山峡洞水林自然生态旅游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生态旅游,从而与陕北的三黄两圣,关中的文物古迹旅游遥相呼应,为陕西旅游业的区域联合开发,实现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为轴线,逐渐向陕北、陕南扩展旅游发展大战略奠定基础,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马静.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北方经贸,2011(10).
[2]张妍.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03) .
[3]程静.浅谈商洛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1(S3).
关键词:生态环境;湿地;旅游开发;冶河;威州泉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威州泉是石家庄地区流量最大的泉群,位于井陉县威州镇。泉水主要沿冶河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溢出,为河流侵蚀形成的上升泉群,总流量约3.09亿m3/a[1]。威州泉的补给使冶河下游具有稳定的径流量及水质条件,保证了冶河威州段的良好生态环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冶河上游来水逐年减少,河谷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前期调查发现,冶河威州泉域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生态环境开发目标区,通过对威州泉出露区进行一定景观改造,就可以有效提升景观质量,建立具有较高产业价值的生态旅游景观,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地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3]。因此,本文对威州泉所在的冶河河谷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威州泉出露区开展了地形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及水质测试,查明了威州泉出露区的地层、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现状,并利用SWOT模型[4]对威州泉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
1 自然地理概况
威州泉所在的冶河上游分西、南两支,西支为绵河,南支为甘陶河,二者在井陉县北横口处汇流后称为冶河,随后穿过井陉县城、威州镇等向北经平山县注入黄壁庄水库。流域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起伏较大,上游两岸山峰海拔高程一般为700~1 200 m,中下游为丘陵,海拔高程为120~150 m。流域范围内沟谷纵横,为典型的树枝状水系[5]。
冶河在威州镇岩峰至坡头村一带的河床是盆地最低侵蚀-排泄基准面,地下水通过可溶岩地层中的溶孔、溶洞及溶蚀裂隙流向排泄区,在该段河道及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以泉的形式溢出,形成威州泉群[6]。威州泉群包括大小泉群约十余处,其中以威州附近的西庙泉组和坡头泉组的溢出量最大,是枯水季节冶河河水的主要来源。
[BT2][STHZ]2 研究方法
[BT3][STHZ]2.1 地球物理勘探
坡头是目前威州泉群的主要出露区。为探测坡头泉组泉口附近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确定泉群的涌出途径和第四系地层的性质,为后期工程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在坡头泉组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共布设两条测线,两测线布置呈十字正交,布线长度总计610 m。勘探以高密度电阻率法为主,在较复杂部位利用面波法进行验证,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解释。
[BT3][STHZ]2.2 水量及水质调查
在开展研究区水量与水质调查时,分别采集了威州泉及其上下游冶河水样5组,并进行常规指标测试,以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规定值作为评价标准,对各段水质进行分析。
[BT3][STHZ]2.3 地形测绘
通过开展地形测绘,查明了拟开发区水流动路径及地形坡度变化,以便在天然环境基础上对泉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测绘使用的是南方NTS362R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2 ppm。测绘总面积,测量点位总计75个。
2.4 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SWOT 分析法是旅游发展战略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利用SWOT模型分析旅游产品、内外环境,并与竞争对手进行充分的比较,可明确景区在内部条件上的优势和劣势,识别环境中影响景区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把握有利条件,避免不利的环境威胁[7]。在大量野外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冶河威州泉湿地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今后旅游规划思路。
3 威州泉域自然环境调查
3.1 水文地质条件
威州泉群为井陉盆地主要的岩溶地下水排泄区,泉群北侧地层产状呈近东西走向,向南倾斜,使下寒武统紫红色黏土岩出露地表,岩溶水由西南向东北运移至泉群北侧时受阻,地下水位抬高,因含水层被冶河侵蚀使地下水溢出,并沿河谷排泄,形成河岸型泉群[8]。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多道瞬态面波法勘探结果表明,坡头泉组地区下覆地层为石灰岩,埋深为10~30 m,泉水出露标高平均在180~185 m之间,上覆地层为第四纪砂卵石层,厚度沿冶河流向略有起伏。部分地势较低处,岩溶水穿过上层砂卵砾石,以泉的形式沿河漫滩和Ⅰ级阶地涌出,见图1。
2、政府的支持重视。
4.2 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1)采取多种开发模式,拓展旅游市场。市场和营销是影响旅游市场的两大因素[10]。井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名胜古迹众多,有名山游、历史文化游(如苍岩山、秦皇古道、唐宋古道等),但独缺水景旅游,因此威州泉湿地资源就显得格外宝贵。另外,除了必要的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外,还可适当的吸引外资参与,充分利用其周边已有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内容,在“泉水湿地旅游”主题下增设民俗活动体验等,甚至旅游、餐饮、房地产都可以成为开发对象。最终,将冶河威州泉域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湿地文化旅游区。
(2)注重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开发湿地势必会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开发前应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兼顾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景观方面需求,维持“水-植物-动物”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1112],注重多种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的构建,营造适宜本地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基础,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提供配套条件支持,完善服务质量。 湿地生态旅游是一项包含“食、住、行、游、娱、购”等多种消费的综合娱乐活动[13],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泉群周边配套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尚不具备良好的吃、住、行条件。当地政府及相关的交通、旅游等部门应密切合作,共同规划开发泉群湿地,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逐步强化生态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威州泉湿地生态区为立足点,带动周边景点的开发,从而实现本区旅游服务的一条龙化。
[BT3][STHZ]4.3 景观开发方案
在地表环境调查、泉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地形测绘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上,对冶河威州泉湿地核心区约0.8 km2的区域进行了开发利用规划。该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和环境条件,打造环境优美的亲水景观,按照旅游功能将研究区分为以下5个主题区,见图3。
(1)赏泉区。该区域目前为荒地,周围绿树成荫,没有住房和农田,泉水从多处涌出,汇流后随地形坡度向西北流入冶河。可以将各个小泉群互相连通,建设连廊、亭宇及亲水平台等,形成一片绿色赏泉廊桥。
(2)泉水主题公园区。该区域目前为玉米地,面积约为0.1 km2。由于地势偏低,该区成为溢出泉水汇集地。可以将东南部泉水引入该区,形成大片的较浅水域,再修建假山、怪石、绿树、喷泉等景观以及娱乐亲水设施,形成丰富的水上娱乐区。
(3)生态湿地区。该区域位于泉群的冶河河谷,内有多处河心岛。可以通过植被改造、人工构建鸟巢、挖掘湿地物种资源等措施,形成集科普教育与游览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岛屿-湿地观赏区。
(4)渔业养殖观光垂钓区。泉群中部现有约0.1 km2的渔业养殖区,由南至北连为一体,主要养殖俄罗斯鲟鱼、虹鳟、金鳟、白鲑、香鱼等名贵鱼种,不但经济价值巨大,而且具观赏价值。适当改造后,将渔业养殖和观光垂钓相结合,既保障养殖户利益,又可带动观光旅游。
(5)农家乐区。此区域目前主要为庄稼种植区,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整个泉群尽收眼底。可将其开发为生态农家院,并与其北部的采摘园区相连接,为游客提供餐饮、休闲和住宿,解决旅游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
5 结语
冶河威州泉域生态湿地开发利用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但是总体来讲,优势强于劣势。在生态旅游开发初期宜采取“增长型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内部资源优势,以泉水-河流湿地形态为主题,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建立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湿地景观,实现本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华能上安电厂三期工程供水水源评价报告[R].2006.(Hebei Electric Power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Water Supply Assessment Report of Huaneng Shangan Power Plantphase Three Project[R].2006.(in Chinese))
[2] 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学,2002(2):1114.(DING Jihua,Wu Juanjuan.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Wetland Tourism in China[J].Tourism Science,2002(2):1114.(in Chinese))
[3] 张学知.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1):110111.(ZHANG Xuezhi.Biodiv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1):110111.(in Chinese))
[4] 谢楠,王金叶.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171175.(XIE Nan,WANG Jinye.SWOT 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Baiyin’aobao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Inner Mongolia[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7,22(4):171175.(in Chinese))
[5] 陈利江,徐全洪,李庆辰.河北省山区湿地的类型与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91394.(CHEN Lijiang,XU Quanhong,LI Qingchen.Analysis on Types and Causes of Wetland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39(1):391394.(in Chinese))
[6] 田级生.太行山东麓岩溶大泉成因及其开发利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6):4144.(TIAN Jisheng.The Causes and Exploitation Study of The Karst Springs in Eastern Foot of Taihang Mountain[J].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1983,(6):4144.(in Chinese))
[7] 杨庆,卢万.东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桉树科技,2012,29(1):5558.(YANG Qing,LU Wan.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Wetland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ast Lake[J].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2012,29(1):5558.(in Chinese))
[8] 邓清海,马凤山,袁仁茂,等.石太客运专线特长隧道地区水文地质研究及隧道开挖环境影响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6,26(1):136143.(DENG Qinghai,MA Fengshan,YUAN Renmao,et al.The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Extralongtunnel of the ShiTai Passenger Dedicated Railway[J].Quaternary Sciences,2006,26(1):136143.(in Chinese))
[9] 王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8):152156.(WANG Liang.A review on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08,33(8):152156.(in Chinese))[ZK)]
[10] [ZK(#]Wang,W.,Chen,J.S.,Fan,L.,et al.Tourist Experience and Wetland Parks:A Case of Zhejiang,Chin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4):17631778.
[11] 田冰,张义文,魏立涛,等.河北省湿地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30133.(TIAN Bing,ZHANG Yiwen,WEI Litao,et al.Pres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and Sustainable Use in Hebei Province[J].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1):130133.(in Chinese))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40-02
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环境的制约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开始逐步形成。尽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的构建上,或集中在某一景点景区的实证研究上。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多样、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民族地区整体而言,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关规划应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新疆可以此为依托,促进生态旅游的保护利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等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凭借新疆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条件,生态旅游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以山地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沙漠生态旅游、绿洲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促进新疆生态旅游进入新阶段。
但纵观新疆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其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当前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分析。
二、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景观保护意识,过度追求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淡化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全面管理,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纵观新疆生态旅游的开发历程及现状,可发现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态旅游的理念认识不足
在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区,需坚持人与自然核心的理念,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虽然近年来一些景区如喀纳斯风景区、天池风景区等已取得较快发展,部分景区为了满足或迎合游客,在旅游区内修建了大量宾馆,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认识不足[1]。
(二)盲目开发,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
一些景区或生态区在开发时,未就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和深入剖析,快速进入开发阶段,导致其整体性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生态环境风险加剧,同时造成景观污损。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
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是当前制约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与其他省份相比滞后性较明显,从事生态旅游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旅游人才培养梯队。人才不足及较低的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相匹配,业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2]。
三、新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进行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2]。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理念。
(二)统筹协调,促进多方参与
科学、合理、全面深入研究是解决盲目开发的关键要素。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充分强化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民众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政府应适时对旅游企业进行免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差异化现象严重,是制约该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适应旅游学科发展规律和旅游业发展需求,扩大旅游专业招生规模,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旅游培训学院为依托,不断创新其人才培育模式,积极推动新疆旅游教育发展;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制订互通的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建立高层次旅游人力资源联合培养基地,不断提升旅游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着眼生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3]。
结语
新疆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保护、开发、利用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新疆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宁呈旭.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2] 于春玉,刘阿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1,(1):112-114.
[3] 许兴斌,焦黎,王宁霞,等.新疆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92-9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Xinjiang
WANG Ning-xia 1,2
(1.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Youth League school;
2.Youth Political Colleg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02,China)
本文通过对碧塔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展开区域调查,解决区内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使用之间矛盾的问题,在对区内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和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探讨适合该区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和保护的对策。
一、碧塔海湿地现状
(一)碧塔海旅游资源现状
1.自然旅游资源:从湿地的生物资源看,碧塔海湿地内水资源、动物资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该地区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均十分丰富,保护区湖泊周围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甸四种类型。保护区野生动物属高原耐寒种类,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区内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云豹、黑颈鹤,二级有小熊猫、金猫、猞猁、麝、鬣羚、藏马鸡、红腹角雉、血雉等。此外,来此越冬的鸟类还有赤麻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海鸥等。湖中有一种细鳞鱼――中甸重唇鱼,是该湖特有种。
2.人文旅游资源:碧塔海西南边陲,受少数名族文化的影响,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再者,香格里拉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少数名族传统文化的地区,拥有藏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名族,宝贵的资源大大吸引了广大游客来香格里拉体验多民族氛围,特别是碧塔海保护区内的藏族人,受现代商品经济的影响较小,仍然坚持在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此外,碧塔海保护区盛产松茸,这里的松茸远销国内外。
3.湿地景观的脆弱性:随着碧塔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展和火热,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区,给景区环境、资源、生态承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碧塔海开游船造成的污染使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变得敏感,依靠湿地生存的动植物将会受到影响。
(二)碧塔海湿地旅游开发
1.开发现状:香格里拉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碧塔海景区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个开发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线公路和栈道尚未修建,旅游者由西线骑马穿越岗擦坝草甸进入景区,湿地被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到2007年6月中国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等为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揭牌,宣告了中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的成立。此外,从2007年到2015年,普达措国家公园游客数量增加了2.3倍。游客数量的增长一方面给景区带来广阔市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受威胁;湿地保护意识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
二、碧塔海湿地旅游开发和保护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
2.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
3.保障资金,完善投资体系。
4.健全法律法规。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二)发挥旅游企业作用
1.遵守法律法规,起带头和监督作用。
2.开发绿色旅游产品,丰富产品内涵。
3.加大技术创新,节约使用环保新能源。
(三)发挥游客作用
1.提高文化素养,提倡文明出行。
2.多渠道加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
(四)旅游社区居民作用
1.加强宣鹘逃,鼓励全民参与。
2.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三、结语
通过对碧塔海湿地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湿地景观脆弱性三个方面的分析了解了湿地的价值,进而对湿地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碧塔海湿地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企业的带头作用,以及游客和旅游社区居民的作用,使碧塔海湿地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