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

第1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农机 新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4-01

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之后的保障措施达不到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机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典型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比较大的技术障碍,新机具、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关于农机设备和技术研发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1.2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差。

1.3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的现象,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小,农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不足,购买积极性无法被全面调动起来,导致了农机推广工作难度增大,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率较低。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缺少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严重影响的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区域化

要紧密围绕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和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区位优势,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的发展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以现代化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高效养殖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对于中东部地区应该以发展粮食型农作物产业为主,继续巩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实现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以及加快畜牧业健康发展而服务。对于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以牧草生产为主的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棉花、甘蔗、甜菜以及蔬菜、水果的机械加工能力,为实现特色经济农作物机械化而服务。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构建一个合理布局、机械化发展规模适宜以及重点突出的机械化发展新格局,最终促进不同地区的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

近几年,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后,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机销售、维护和田间作业三个主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这就需要农机相关的服务产业继续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在纵向方面分析,应该积极建设以乡镇为中心、以村落为网点、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切实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广度方面分析,要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跨区域作业,不断拓展农机产业服务的范围,从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的的各个领域和范围内,并要按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对农业机械的作业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整,突出做好农机设备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民群众需求+农机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新服务链条。

2.3 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一体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农业技术要想迅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高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农艺技术高效结合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业技术结合程度更加密切,节约成本的效果大大提高,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科学适宜的土地深松、精细化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总结语

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力,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随着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1]张如山,谢达.浅谈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J].财金贸易.2000(12)

第2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1 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了以机械代替人力,极大的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有效节约了农作的时间,增加了粮食产量,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以河北省为例,2014年,河北省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73.2%,耕地产出率为3647元/667m2,全省农村劳动生产率为25743.2元/人,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为134.3%,与2013年相比有着显著的提高[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粮食产量得到有效增长。机械化农业生产采用深耕、深松或联合整地的方式进行作业,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保证良好的肥力,对促进粮食高产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2.1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

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信息服务体系得以建立,为农机推广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农业各部门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体系,培养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以此作为平台,向农民朋友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技术服务及新科技成果等有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信息,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使农民朋友对农机化生产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指导,明确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农机推广部门要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平台的重要性,以此来作为与农民朋友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加速农机推广的进程。

目前,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有着明显的提高,农机设备也在不断的改进和研发,在农机化推广的过程中,要在设备和技术方面寻求创新,加强农机推广部门、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研发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以进一步提升农机设备的科技化水平,在农民中间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农机设备和掌握农机技术的人才,这对于农机推广工作来说意义重大,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3]。

2.2选择性的技术推广

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选择的新型农机设备和新技术都应该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条件,需要事先进行考察,要看农机设备对当地农业生产是否适用,技术的可行性需要予以评估和判断。从全局出发,考虑农机推广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影响,选择见效显著的农机技术。技术推广前要进行试验,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耕地条件不同,相同的农机设备和农机技术不能完全得到普及,这是农机推广工作当中的难点。因此要做到农艺与农机推广技术相互结合,使农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其实用性,有利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另外经济性是农机推广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机械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农机推广的努力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覆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

第3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可以实现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在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业劳动效率方面,农业机械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现今农业机械化受到的关注程度正在日益增高。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阻碍的因素有很多,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高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因素的全面影响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需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所以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此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可以逐步解决农机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良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其推广动力还是非常小的,特别是受到农业整体规模不大和农业整体生产水平相对较为低下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因此造成农技推广过程无法顺利实施,使农机装备水平提高的目标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因此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这种现象,从而实现农机推广动力的有效提升,并着手实现农机装配质量整体提升工作的开展,一次便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作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牲畜和人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但是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活动效率非常低。在农业机械诞生和使用的背景下,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也在原有基础上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农业机械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但是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农业机械的使用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播种遗漏或收割不及时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彻底解决农业机械播种、收割过程中所产生的遗漏、不及时等现象。这就需要专业的农业机械技术工程师针对农业机械的使用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对农业机械作出相应的改进与完善,报社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全新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可以植观的体现出农业机械改革和完善水平,即使在农业劳作生产中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农业机械的运用不会影响到播种的均匀性,同时完善的农业机械运用也可以使农业收购工作实现预期的收获目标,从而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不断完善,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

第4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发展 机械化 建设 新农村

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1.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新型的农业机械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由于农业机械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准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

1.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约有2亿多人口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各种经营。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劳动替代;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农机具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使得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常规生产的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2.2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并伴有假冒伪劣现象发生。

2.3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与农业机械要求相对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4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接受比较慢,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而且目前多数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耕作较粗放。

2.5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 大多数农机科研生产部门都已转向,满足不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

3.1购置农机条件成熟 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与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近年来,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3.2购置农机时机成熟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熟化,油菜、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技术已在生产中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3农机市场主体形成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发展农机化的市场主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农机大户、股份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以及农机作业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逐渐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第5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设施农业;机械化管理

我国目前的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发展滞后。另外我国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低,存在设备简易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的突出问题。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使得农户技术水平低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

1.设施农业的组成体系

设施农业的组成包含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栽培三种不同的技术层次。目前发展和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这反映出现阶段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而智能型温室则更是代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设施农业的最高技术层次。

2.设施农业机械的现状

设施农业机械就是指适合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和收获等农艺特点,并主要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国外对温室中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我国设施农业起步晚,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应用配套水平也不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我国综合设施技术中的薄弱环节。

2.1我国目前的耕作机械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所需作业机具有些还是空白,而设施或大棚内的耕作机械更是用户急需的,现有产品的机型不多,应用不够普遍,多为借用现有的露地用小型耕耘机械,其存在适应性差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且作业质量也不稳定。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这就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使得机械的使用效率相对提高,但是还存在喝多问题使其不能很好地推广。如外型尺寸及结构质量大,操作不灵便。特别是从露地简单转移到大棚内的机械,在设施内转向和转移都十分困难,而且边角地带无法工作,漏耕现象严重。另外,还存在生产率低,适应性差的问题,当土壤含水率较高时其碎土性能就会变差,耕作阻力变大。

2.2配套栽培机械种类

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种各样,与之配套的作业机械也各有特点,各不相同,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配套栽培机械。

2.2.1移栽机

目前的配套机械主要有穴盘育苗及钵盘育苗设备、高效机械化制钵机等。移栽机能保证移栽深浅一致、间距均匀,有利于作物成活和生长。很多国家的小型移栽机广泛应用于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我国目前尚无此类小型移栽机。国家通过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的研究已研制成功自动钵苗移栽机及配套高效机械化制钵机,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目前还不能进入设施内作业。

2.2.2穴盘播种成套设备

地膜作物精播机和施肥铺膜播种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也仅限于露地作业。国产穴盘播种机主要是真空吸附式播种器,播种精度不高,而且大多数穴播机不能满足播种时行距和穴距可调的要求,急需开发小型精密或精量播种机,能达到行距、穴距及播深可调且控制准确适应设施内的作业要求。育苗播种成套设备配套的高效机械化能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有利于培育健壮的钵苗。

2.3其他机械

与耕作及栽培有关的配套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回收机和农作物嫁接机等。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而合理嫁接可培育优良品种,生产名优产品,有效提高设施栽培效益。目前我国的这些配套机械的研制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应用还不广泛。

3.设施农业机械的研究方向及发展重点

各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有差异,所以各个地方应该分别针对不同类别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了本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应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与设施农业的特殊农艺紧密结合,近期的研究方向及发展重点有以下几点。

3.1开发专用微耕机合理选择配套动力

设施农业机械要求机体和质量小、动力足,操作舒适,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这样才能有效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尽量减少发动机对设施环境的污染。

3.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

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便捷,能分别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多种作业,操作手柄能上下左右调整,以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

3.3开发穴盘育苗播种成套设备

在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该着重研究与微耕机配套的小型钵苗移栽机,先以半自动机型为主,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3.4研制播种机和地膜回收机

针对设施农业的需求,研制适合设施内作业的小型精密或精量播种机和地膜回收机。要求能达到精播机行距、穴距及播深可调,且控制准确,能适应设施内的作业。兼顾露地作业,作业机械可用于蔬菜露地、苗圃及果园的作业。

4.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

由于设施农业的环境由人工控制,条件比一般大田简单得多,智能化仪器、设备和机器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所以智能化系统有可能在智能型温室中率先实现。智能型设施农业机械大量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传统机械无法作业的项目实现了机械化。未来农业工程的发展重点是农业人工智能化。智能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上的研究运用将直接推进智能型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设施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5.结语

设总体而言,我国设施农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比较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另外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这与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所以加强机械化管理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 [科]

【参考文献】

[1]罗炳兰.加快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J].北京农业,2011,(09).

第6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地位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28-03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北麓,全县总面积4 989 km2,为全区第二大县。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农业在海原县发展迅速,自2007年以来,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近0.67万hm2,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日明显。现就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简要分析。

1 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如海原县高崖乡甜瓜科技示范基地、西安镇良繁场马铃薯脱毒示范基地、西安镇小茴香种植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0.53万hm2,小的也有66.67 hm2,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农技中心树台乡万亩马铃薯试点示范项目,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效果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机械化生产规模提升迅速,2011年全县小茴香收割率达90 %以上。

1.2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海原县2011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3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60 %的人工劳动,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2011年海原县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0亿kg。通过机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结构,推行秸秆还田机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海原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6.865万人,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1万元左右,3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5户。二是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海原县小麦生产采用联合收获机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可以使玉米增产10 %以上,降低成本大约2 400元/hm2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2011年海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2 946万kW,同比增长8.5 %;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 132.855万元,推广新型农机具3 5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29.48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2.01万hm2,机播11.70万hm2,机收1.75万hm2(其中马铃薯机械化收获1.10万hm2,玉米机械化收获0.14万hm2),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652万元以上;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海原县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凸现,并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大量先进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使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利用率更加提高,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农机”备受农民青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2 制约海原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海原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效果突显,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海原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玉米、小麦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难施展、机闲一身锈、机坏忙瞎抓”的现象,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海原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80 %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配套比较低.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海原县17个乡镇中,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3家,总量偏少,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海原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县上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3 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2010年7月5日,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根据海原县各镇区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原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将资金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开展经营,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是WTO成员国政府通过生产资料补贴给农民的间接性收入支持。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7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玉米种植 机械化 收获

1.玉米机械收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舒兰市在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机作业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植保、场上脱粒、后期加工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全市45%以上耕地,旱田区的70%种植玉米,年种植面积6~7万公顷。但是分散经营方式也严重影响了机械收获技术的发展。同时燃料问题及耕作方式,也是影响玉米机械收获推广的重大难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民已经不满足十几亩地的收益,特别是青壮年开始逐渐走出家门,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土地开始流转,规模经营初步形成。同时,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农忙季节人工出现紧张,作业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迫切需求机械作业取代人力作业。

2.影响玉米机械收获的因素

玉米机械收获发展滞缓,既有机械本身质量、价格、服务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社会环境等诸多的主观原因。

2.1舒兰地区虽然地处黄金玉米带,种植玉米7~8万公顷,但多数分散经营,条块分割。每年仅十几天的作业期,机械的使用率、生产率比较低,作业成本增加,机械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机械经营者的经济效益,造成玉米收获机械的投入和使用严重落后。

2.2大部分农户都用玉米秸秆做燃料,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既影响燃料来源,又给下年耕作造成困难,挫伤了农户使用机械收获玉米的积极性。

2.3玉米收获机械质量不过关,机具性能差,作业效果不佳,机械价格高,投入高,作业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影响了经营者购买和生产的积极性。玉米收获机械机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维修和更换零件困难较大。

3.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措施与对策

加快舒兰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突破口,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1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械收获的认识程度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组织全面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组建更多的农机服务组织,大力推行购机入股、租赁经营、合作经营、优化配置机具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构成强劲的农业机械购买能力和使用效益。改善农户的燃料使用习惯,使秸秆利用更为广泛。推广保护性耕作,作物免深耕播种等农业新技术,使玉米机械收获得到广大农民普遍欢迎和认可,使养机户增收,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2玉米收获机械制造难度大,投资多,国家要给予资金扶持由政府牵头,组织科研和生产部门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并打造出性能优良、使用灵活、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先进机型。

3.3整合资源全国众多厂家应该互相协作,加大研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使收获机械价格降低,让养机户买得起,用得好,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高,才能使机械化收获发展壮大。

3.4抓好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农机职能部门要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家投放的新机械,组织农机经营户对玉米机械收获工作进行现场推动。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推广、培训、鉴定单位对农机手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服务、用后回访,提高其机械操作水平。

第8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存在问题;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农业机械应运而生,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农民不再担心农业生产问题,逐渐向城镇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向广大农民推广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如国家出台相关的购机补助政策、为农民开办农业机械化培训班,组织专业人士为农民讲解机械化生产知识及操作方法,这些行为有效地加快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

1农业机械推广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主要包含农林牧副鱼五个部分,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我国农业生产面积、农业人口数量和农业经济,在国家整体面积、人口、经济比重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农业机械推广有利于农民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推广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生活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新时展的产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当前促进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经费不足的问题

农业机械在基层的顺利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同时也需要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庞大资金的维持运转。比如说农机化技术的引进、宣传工作的开展、示范园基地的建设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资金注入。在新型农机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上,还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对设备和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完毕后还需要试验田对新技术进行试验操作,试验田是必须要建设的,没有试验田新型机械设备的性能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验证。另外,政府机构每年也会组织农民群众进行新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培训,相关培训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各项活动就会被制约。但目前来看资金依旧是农机推广的短板所在,这也影响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薪水发放,导致岗位编制短缺。

2.2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

由于基层资金短缺的问题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在基层待下去,加之一些地区在评定职称的时候注重学历不注重工作经历,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并不吃香,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基层留住人才难的情况。很多紧缺基层专业由于人才短缺新鲜血液注入不及时,基层老龄化现象也比较突出,在基层工作的老同志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新技术,这也是新机械设备不能有效推广的一方面原因[1]。

2.3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需要许多相关的配套设施进行支撑。试验田、机械设备、车辆、房屋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很多乡村的推广部门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其他的相关设施更加不能保障。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尚未认识到农机推广的重要作用,在推广工作的致力上有所懈怠,相关资金都用来用作其他建设,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迟迟不能配套到位。

3农机推广的相关意见建议

3.1建设好完备的管理体制

要在基层乡镇建立完备的农机体制,将农机推广责任落实到相关个人,同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到新技术的引进和宣传推广上。加大新型农业机械的宣传力度,在基层营造良好的农机推广使用氛围[2]。同时联系相关生产厂家在乡镇农机采购上给与一定的惠农政策,让购买使用的广大乡镇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3.2改善当地经济环境

要针对不同的地域实施不同的农机推广手段,才能确保农机推广的顺利实施。对于一些较为偏僻交通闭塞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基本的生活保障勉强维持,这样的地区立即推广新型农机设备是不切合实际的。推广部门必须要根据现行政策合理作出规划,比如说新农村建设正在实行全覆盖,国家对农村乡镇都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政策,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推广能够带动生活生产水平的农机设备,如此方可实现实际意义的推广。

3.3要转变思想观念

试验和示范是农机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相关环节[3]。任何一项新设备或者新技术的引入对于广大从事农业的群众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它们时刻担心着新设备能否提升生产效率或者影响生产进度。只有提前把相关试验工作做好把新设备技术性能研究透彻才能在推广的时候有底数,才能确保新设备的安全与使用价值。但总体来讲,在试验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突况,比如资金短缺的问题、设备故障的问题、人才流失的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大力的扶持,在鼓励农户使用新型农机上提供客观的优惠政策,调动人们使用的积极性。

3.4加大农机推广的宣传力度

农机推广关键还是要靠农民,一定要在广大农民群体中打开知名度,推广人员要做好日常性的宣传工作,同时要推陈出新多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宣传,在新技术新设备的知识普及上下功夫。同时还应引进高技术人才,在这方面一定要给与足够的福利以待遇确保基层留得住人才,用得起人才。

3.5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农机在广大乡镇得到有效推广的保障,新技术的引进、新设备的试验和演示都需要经费的支撑,只有加大经费的投入相关部门在推广上才不会显得捉襟见肘。首先财政部门在年初的预算上要做好统筹,审核部门在审核上要降低门槛确保经费能够顺利到位。

第9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范文

1 农机监理执法现状

1.1 缺乏重视

农业作为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历来都能得到较多的产业以及政策倾斜。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生产对农机监理工作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然而,目前各相关部门对该项事务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较低,部分工作人员不能端正工作心态,导致各机关单位“人浮于事”,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受到局限[2]。

1.2 缺乏保障

农机监理执法虽然属于公共行政范畴,但其执法的权限与范围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导致执法人员无法明确自己的职责,掌控执法力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规的“灰色地带”不仅会降低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束缚使之无法展开手脚。同时也会降低农民对农机执法的认可程度,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3 缺乏专业性

农机监理执法除了要有足够的执法力度与明确的执法权限之外,对执法人员而言还需要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为执法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保障。农业机关单位自建国以来长期存在,部分执法人员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前参加工作。随着其年龄与资历的增加,逐渐成为各部门的领导。然而这部分领导普遍缺乏对现代化农业以及如今农业生产现状的正确认识,缺乏现代农机知识的掌握。从而导致执法团队的决策与管理,缺乏适用性和科学性,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一大阻碍。

2 加强农机监理执法的思考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为了应对新形势与新变化,农机监管执法部门也必须转变思维,采取新措施来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针对上述三项问题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2.1 加强执法团队素质建设

要转变执法思维,变执法为服务。以服务百姓,方便农民为工作原则[3]。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建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农民朋友解决疑难,并了解农民的诉求。其次,加强服务质量,改善执法态度,增加百姓对执法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最后,优化办事环节,使业务能及时、趁早的得到圆满办理。

2.2 采取科学手段 进行集中管理

我省地域广大,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机生产难以得到统一监管,其生产安全性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针对此点,可为每台购进农机在制作证件的同时,为其建立管理档案并实行联网管理。使监管执法部门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相关农机的生产现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管理。如此一来,有利于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提升管理效率。

2.3 加强宣传教育

在农机监管执法的所有环节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始终是第一要务。只有农民对农机生产安全提高认识,才能真正配合监管部门的执法工作。建议充分利用各市、各地区的电视台,广播等平台,加强农业生产安全宣传。并通过发放宣传册、报纸、组织活动等形式加强安全教育,使农民进一步明确。此外,还需结合典型案例,让农民在了解生产风险因素的同时,熟悉农机监理执法的流程和主要操作方式。

总结

我省的地质、水热资源充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应加强对农机监理执法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农民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对执法活动的认同。从而发挥我省农业优势,创造更高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泽强. 加强农机监理执法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