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

第1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关键词:语文 段落 仿写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11-02

1 段落整体的阅读理解和思考仿写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综合性的写作来进行有效的展示,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通过随机点取课文段落的方式来进行有效仿写,展示重点段落的重点和关键。

1.1通过阅读,了解大意,背景环境的整体仿写

让学生进行课文整体性的阅读,然后选择其中的1-2段进行有效仿写。例如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文字,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虽然课文相对较长,但老师提出“环境描写”四个字,这样学生就有所重点的进行学习了。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那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了上述的段落进行仿写,旨在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通过感受整体环境的渲染效果去进行仿写。仿写的要点是“环境――人物――两者的衬托――抒情”,按照这个思路,从而考察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段的仿写水平。

这样的理解和写作,首先就是验证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的深入性,然后又通过阅读理解,综合性地融入了对学生习作的考察水平。

1.2关键词的提取和造句式的仿写――对于春雨姑娘的描写

春雨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让它们――

一封写给――,――――――。

一封写给――,――――――。

再写一封给――,别忘了――――。

上述段落中的关键字,意在以“一封写给”为开头的句子,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但这是以阅读为前提的,从阅读中找出关键词,这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能力,通过这种提取的方式,学生能发现要学习的言语关键点,而发现关键点就属于一种信息搜索的能力。

2 修辞的自我思考和运用仿写

文段的思考和自我运用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探索文段中可以运用到的知识点,比如关联词,再比如修辞手法等,一开始可以按照文段中的语言风格进行有效仿写,同时也可以通过文段的创新形式进行有效的仿写,这个仿写的前提也是一种自我阅读的思考和理解。

2.1文段修辞的仿写和运用

教师暂且把写法指导放到最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仿写,去体会这种修辞的魅力所在。例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中,“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一片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的手法,同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语段中的写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描写和渲染。

2.2文段多角度的仿写与学习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比较集中的习作知识点,进行仿写,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考内涵,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内在美。引导学生进行文段的有效仿写,除了能够运用一些基础习作知识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感悟去体验表达。

《秋天的雨》片段:“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这个片段通过“触觉、颜色、温度、声音、动物”等方式来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景色融入到生动的描写中。对以上段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里面的言语知识点学习品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捕捉发现,提取习作知识点,并且对应该用的关键点,进行有效地融合与提升。

例如可让学生写一写冬天的雪:冬天的雪,它――,冬天雪的颜色,冬天雪的温度,冬天雪的声音,冬天雪的景象,它像――它像――,这不仅是通过想象生动描绘一种景物的过程,也是一种抒感体验的过程。

3 不同体裁仿写段落的要点

要提升作文水平,基本就是从几种简单的体裁入手,对高段学生而言,最常接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要想写出东西,必须有相关的体裁和素材积累,这就是一个与写作体裁相关的材料积累过程,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当今学生不善于积累材料,特别是不善于阅读,这就成了作文水平提升的拦路虎。

材料积累与不同体裁对应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课外文章阅读,这种阅读首先要让兴趣来引导,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去进行自主的阅读。从阅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提升能力,提升学生情谊素养,获得不同的写作素材。生活中,阅读用于接收信息,做出行为;工作中,阅读融入日常事务,开展交流;日常应用,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联接动作行为的展开,阅读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学会发现文本体例的相似之处,进行内容的有意识拉近和模块化整合,从中具体细分出同一体例研究的切入点,将其融入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而各种不同体例的切入点角度各异,只要具有可比性,同时带有文本研究价值,我们就可以拿来进行模块化整合与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综上所述,利用整体阅读和仿写的方式,我们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能够提升对于文章的整体思考,其中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文段关键点的仿写,像环境、背景、景物渲染等等,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思考中,利用其中的关键词语,利用比较优美的句子,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贯穿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作为一种课堂常用的手段进行。

此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到自我的思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感悟分析,避免教师过多的干预,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思考的过程,最后的写作是基础知识、能力出发和情感抒发的综合体现。习作指导要避免知识点的单一讲解,避免知识点的孤立呈现,而应加强联系。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扫清自己的障碍,在自读课文中加深了理解。融入段落仿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课文中,加入个人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03.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Z].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关键词】词汇教学;领悟;积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70-02

1.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中,结合相关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准确地领悟词语的意思。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说过:“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词语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语境,联系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蕴呢?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下《放飞蜻蜓》一文中“七嘴八舌”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师:这里的“七嘴八舌”是怎样的“说”呢?我请几个同学站起来,分别说说蜻蜓吃的食物。

结果这几个学生没听懂教师的要求,同时读了这句话。

师追问:这是“七嘴八舌”吗?

生1:这不叫“七嘴八舌”,而是“异口同声”。

师再问:怎样说才是“七嘴八舌”地说呢?

生2:应该是争先恐后,各说各的。

师:再请刚才几个同学表演一下。

这次,这几名学生不再同时说了,有的说“吃草”,有的说“吃树叶”,有的说“吃泥土”,营造了人多嘴杂的情境。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领悟了“七嘴八舌”的意思。教者再趁热打铁,让学生用“七嘴八舌”说一句话,如此,学生对词语的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角色转换,体验辨识,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蕴,并储存于大脑中。学生不但领会了“七嘴八舌”的意思,还能正确地运用,此外,还获得了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依托文本,增加词汇积累。

丰富的语言积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上要多花点心思,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品读词语,背诵精彩的段落,以增加词语积累。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三上《五花山》一课时,就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上课伊始,学生听写文中描写五花山各种颜色的词语。

师(报词语):金黄、杏黄、火红、紫红……

师:写好的同学对照大屏幕自己校对。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颜色的,仔细观察这些词语的构成,你能不能仿照着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畅所欲言:瓦蓝、雪白、草绿、桃红……师再次增加难度: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么多颜色都概括出来?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师出示形容颜色多的词语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师:读了这些词语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哪一个季节?

生(齐说):秋天。

师:让我们把这段带有各种颜色的美丽文字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吧!

教师针对《五花山》一文中“五颜六色”的词语,进行了听写词语、品读词语、仿说词语的训练,既复习巩固了词语,又让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五花山秋天的美丽景色后,鼓励学生把美丽的画面留在脑海中。如此,教师既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触摸文字,了解文本,又重视了语言的积累,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来教语文的理念。

3.创设情境,活用词语。

当学生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将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花山》一文,在学生选择了最喜欢的树林,结合文中的词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教师深情地导入:在秋风的吹拂下,五花山的树林在不断地变化着颜色,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秋天的五花山?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大屏幕出现了五花山神奇美丽的图片,色彩斑斓,美轮美奂,学生被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此时,教师出示仿写练习:秋天的五花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的树林变成了 ,好像 ;有的树林变成了 ,就像 ;有的树林变得跟 一样;还有的树林变得跟 一样。”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欣赏了精美的画面后,有了词语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想象的空间后,写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第3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关键词】范读 情境诵读 朗读技巧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不同的朗读标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情感,积淀文化底蕴。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规范学生的语言技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范读引领,有章可循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当学生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就会浸润到学生的心田,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加强范读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象,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秋天好美呀!我爱美丽的秋天!我好想到秋天的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当学生的思维被开启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美景的?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哦!经过刚才的思维激发,学生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说,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吗?学生肯定是满脸期待,静心倾听。当然在范读前,教师一定要酝酿好自己的情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范读时,要做到读音准确,感情充沛,表情到位,抑扬顿挫,真正为学生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当然,教师何时该范读、范读多少次为宜,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需要或要求范读时再范读,可范读一些长句、难读的句子或一些精彩句段,范读那些与主题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重点段落。除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得到一些朗读的技巧,形成独特的语感。

二、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学会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而领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正因为朗读如此重要,所以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当其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到各年级来说,要求也并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渐次提高朗读标准,最终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重在正确朗读,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试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教师要明确朗读的具体要求:看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并努力达到有感情。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自读、互读,然后班级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读出快乐。

三、创设情境,激情绽放

情境朗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情境诵读。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智慧地进行情境诵读训练,如同语文学习的一味调味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读出韵味,收获极具个性的朗读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我们可以采用情境诵读的方法带领学生阅读。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初步感受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后,教师可以播放与海底世界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亲耳听听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亲眼观看景色的瑰丽和物产的富饶,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后,引导他们进行观后感交流。相信有了文字内容的铺垫和媒体的直观介入,学生心中的海底世界一定是色彩斑斓,此时再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第4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1.背诵的重要意义。

1.1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描写精彩的片断,只朗读几次,学生印象不深刻。必须熟读成诵,学生才能内化和吸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学训练有积累、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语文教材充满了优美的语言,学生要把书面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必须积累语言材料。学生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进行吸收和储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加强背诵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影响。

1.3加强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有效手段

记忆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重大的意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没有记忆,人们就无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无法把先后经验联系起来,如果不能把经验保留下来,那么任何教育,任何发展,不论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都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记忆力不是自然而然发展的,而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背诵,就是凭记忆读出。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背诵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如让学生背诵《海底世界》一文时,我紧扣海底“暗中有光,静中有动”的景色特点及海底“动、植物、矿藏”等物产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观看多媒体课件来背诵课文。结果学生很快就把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而且牢牢记住海底就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背诵应从一年级抓起。

我们在一年级教学时往往只注重拼音、识字教学,忽视朗读和背诵指导,认为这是以后的学习任务,岂不知,六、七岁的孩子,记忆力相当好,可塑性强,如果从孩子学汉语拼音开始,老师就相当重视地进行规范的朗读训练,学生不顿读、不唱读,学习正确、流利,按意思表达一定的语气,然后稍加引导,就能熟读成诵。如此循序渐进,一丝不苟,六年坚持训练下来,必然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3.在教学中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以有意识记为主。

人们的许多知识经验是在无意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无意识记。适当安排,利用得法,可以使学生少花力气也能巩固知识。无意识记对于教学工作是有作用的。如难度适中而新颖的题材,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激动人心的生动形象的事件,以及多种感觉参加认识的对象,等等。都不需要学生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便能记住。

但是光靠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小学儿童获得系统的知识,还必须有意识地记。而且小学儿童主要依赖有意识记来获取系统的、需巩固的知识。教师在讲课前,就应当根据本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单元教学在记忆上的任务;要使学生知道应当记什么,记的牢固程度和完善程度;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有目的地、自觉地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

教师又必须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一般地说,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基本的知识,如公式、定理、法则、规律及关键性材料、重要论据、事实、历史年代等,向学生提出必须识记的目的要求,而对一些非基本的材料,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无意识记去把握,不必加重他们的识记负担。

4.优选背诵内容。

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全部作为教学内容,尤其在背诵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优秀的学生喜欢的背诵内容。

第一要优选重要的段落。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读(朗诵和背诵)。在备课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要精心筛选优美的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背诵。如《烟台的海》课文后没有要求学生背诵,但课文描写“秋天的海”这部分语文非常优美,让学生背诵这部分内容,使资源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要优选重点的词句。事实证明,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时,教师必须认真挑选一些重要的优美的词句让学生摘抄积累下来,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如《黄山奇松》一文描写黄山松千姿百态的部分,“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这句话有动作描写,也有形象化的描述,老师可以让学生背下来,丰富语言积累。再如《九寨沟》一文,要求学生记住“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个优美的比喻句,并积累四字词语,学会怎样描述景色。

5.增强学生背诵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有的同学害怕背诵,总是担心背不熟、记不住,可能是由于多次背诵失败造成的心理压力失去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背诵之前,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背出。如果暂时背不熟也不要紧,经老师和同学的提醒,印象会更深刻,使学生鼓足勇气、满怀成功的信心投入到背诵中,可大大改善记忆的效果。学生背诵完毕,教师要以多种方式予以肯定,即使是一次满意的点头微笑或者一阵热烈的掌声,也足以树立起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增强背诵的信心。

第5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1、走进银杏林,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叶都挥动它的无数个“小手”,像是在迎接我们呢!看!有些泛黄的叶儿在秋风的吹动下轻轻摆动,好像一道道绿黄色的叶屏,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十分美丽。一阵微风吹来,几片银杏叶跑出了树妈妈的怀抱,随风吹落。很像一只只小船在水中摇摇曳曳,飘飘扬扬。又好似几只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好看极了!

2、我正准备把这片银杏树叶带回家的时候,发现身边还有一棵银杏树,但叶子是绿色的。回家一查,发现原来银杏树叶本来就是绿色的,只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变黄。到秋天的时候,就会变成深黄色,最后掉落。

3、远远望去,长长的银杏街两侧似乎站满了许多披上一层金黄色薄纱的仙女,而地上厚厚的落叶就像一床温暧的黄色地毯,半空中飘落的片片银杏叶就像一群翻飞的蝴蝶……这迷人的景色,怎能不让我沉醉?

4、它的形状好似半圆形的扇子,树叶中央上半部分,叶子分叉,形成一条细缝。树叶线条优美,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娇嫩柔美的感觉,它就像是秋风用笔画出来的。

5、我不禁从地上捡了一片银杏叶,细细端详起来。叶子金黄,叶片顶端还有一条波浪,整体看起来像一把蒲扇。摸着银杏叶表面滑滑的,软而嫩,舒服极了!再看看地上那些被粉碎的银杏叶,它们和其它叶子一样,都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他人着想,它们将最终化为肥料,哺育来年的新生命,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奉献精神吗?

6、银杏叶,有着金黄的连衣裙,柔美的曲线,香甜的气息,柔软的身子,还会跳美丽的舞蹈。它,是一位纯洁、天真的少女。

7、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一到夏天,我就经带一些银杏树叶回家。我把它们绑在一起,它们就成了以一把大扇子。到了非常炎热的时候,我就拿出“大扇子”扇了又扇,直到凉爽了为止。

8、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高贵典雅。银杏只是一种平凡的叶子,却有一种非常引人的美。

9、银杏树刚种上时,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根枝杈,没有一片叶子。树干和枝杈的颜色一样,都是像土豆皮似的浅棕色,上面还长有小刺。()第一次看见这些树时,我觉得它们难看极了。

10、这片银杏树叶叶茎是黄色的,叶子像一个三角形,中间有无数条叶脉。这片叶子从叶茎到边缘,越来越粗壮。树叶大部分是黄色的,可以显现出秋之美。我之所以选择这片叶子,就是因为它的体形很特别。

11、有的叶子已经飘落下来了,扇着它的小扇子,好像在对我们说: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该把小扇子收起来了;还有的叶子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微风的摇篮里摇来摇去。

12、有时候,银杏叶也很淘气。一阵风刮过,地上的银杏叶快乐地飞向空中,引得小朋友跟在后面追赶。他们一边拍着小手,一l边兴奋地大叫:“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噢——噢——!”

13、我观察银杏叶的时候发现,有的叶子还绿油油的,但有的叶子却已经黄了。第二天再看的时候,发现那小小的银杏叶变成了一把把五彩斑斓的小扇子。

14、走近一看,银杏树的叶子形态也不一般,有的像扇子,有的像美丽的蝴蝶。这深秋的季节,叶子变化很大,原来绿的,也变了,有的黄中带绿,但大部分都变黄了。一阵微风吹过,银杏叶在枝头颤动,“沙沙”地响着,像是在合唱歌曲;枯黄的叶子慢悠悠地从树上落下来,宛如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多美呀!

15、银杏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光滑到几乎让人觉得不像秋天的落叶。捡起一些,仔细看,像一把把橙黄的小扇子,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一个个正在降落的小降落伞,而且他们的叶脉是那样细,那样整齐,好像一排排阅兵纵队。

第6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1 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灵活多变,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儿童天生好动,刚上几分钟往往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兴趣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儿童易厌倦,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儿童好新好奇的特点,运用课件使图像化静为动、变小为大、能分能合、灵活能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如教学生母j、q、x时,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看看上面有什么?(小鸡)它们在做什么?(玩老鹰捉小鸡)再让学生数一数几只小鸡在玩老鹰捉小鸡?(7只)一只小鸡在一边,再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只小鸡想去做什么?(想去淘气)这时教师在出示一首儿歌,让学生读:毛绒绒的小黄鸡,绿草地上做游戏,1、2、3、4、5、6、7,还有一只小淘气。这时学生通过课件演示看见小鸡在做游戏,马上就会有兴趣,由此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思维。

2 运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儿童观察事物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他们观察事物比较笼统,缺乏顺序。而学生说话能力的强弱是与观察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有了一定的顺序,才能对事物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才有可能把观察对象说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了事物的具体性、生动的形象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及课文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语文教学中《落叶》一课,课文中有一幅描绘秋天落叶飘下来的景象的彩图,要求学生看图学习句子“秋天来到了,树叶黄了,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蝴蝶在飞舞”。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动画课件,接着让学生观察,然后问:“画面上出现的是秋天景色吗?”教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得知图上出现的是秋天的景色。教师再问:“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秋天的景色?”学生就会回答:“从树叶黄了,看出是秋天的景色。”在利用课件,演示落叶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黄叶一片片飘落下来,像一只蝴蝶在天空飞舞,又像……”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既丰富学生的感知性,又抓住了事务的特征,进行了口语的练习,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儿童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用投影常设情境,加上配乐、录音,使学生触景生情,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感受深刻,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画意的诗情中。如“语文课中《小小的船》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空。为尽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一边出示课件,一边播放配乐,从图入手,通过直接的画面,使儿童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础。学习课文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小女孩坐在像小船一样的两头尖尖的月亮上观看美丽的夜空,她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到蓝蓝的天空像大海,白云像大海中的夜浪,星星像无数颗珍珠在闪闪发亮,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之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学生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愉悦的情景中得到发挥。

4 利用录音,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室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者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做示范和在因受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笔者先播放歌曲《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进入学习意境。接着听录音朗读,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对“王二小”这一真实的故事有个充分的感知,在深深地被王二小勇敢机智斗敌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浓厚。

又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如何通过教学理解这一伟大奇观呢?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全文,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然后放映“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不同景象的录像,分别“按图说文”。学生分别对照画面,以画面为依托,展开想象,讲述日出过程。这样,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之中学习,又能轻松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再有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朗读,一边看小兴安岭的全貌录像资料,学生凭借多媒体的演示,直观形象地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绿绿的景象,从中就可以领会到文章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成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播放出每个季节的特色进行具体描写,学生就能更好地调动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的积极性,教师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就可以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就显得轻松而活跃,这样的课学生愿学、乐学。

5 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以熟带生、同音识字、集中识字、随课文识字、编字谜、读儿歌等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巧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坚持音、形、义相结合,字、词、句不分家,科学记忆字形,加快识字速度,克服“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如教“鹅”字,笔者先投影儿歌:“我在左边,鸟在右边,同念古诗‘鹅、鹅、鹅’。”(儿歌中的“我”“鸟”和拼音“e”分别用红笔写。)让学生诵读,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鹅。读出字后,一张张幼稚的脸露出甜甜的笑。学习“春”字,就编出“三人同日去摘花,祖国处处是春天”的字谜(同样,三、人、日和拼音用红笔写),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一猜就中,字形记忆牢固。

采用编字谜、读儿歌的电教手段,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订正错别字。如学生学习了“极小”的“极”字后,在学习“奶奶”这个生词时,作业中有不少学生把“奶”字写成“女及”。对此使用投影投示儿歌:小明,小明不懂事,老对奶奶耍棍棒。学生读了儿歌,见了“女及”都笑了起来,那几个写错了字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学生把“奶”字写成“女及”了。

第7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1、天天气晴朗,我骑车到洞山宾馆玩,还没到大门就扑来一阵阵清香,远远地看见几棵高大的桂花树耸立在洞山宾馆路边,桂花树很高大,树干精壮,呈灰褐色,看树干上的那些树皮就像老人的脸一样,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点,我走近摸了摸树干,感觉它年纪很大了。桂花树的枝条宽有3、4厘米,细的只有小姆指那么宽,有的比铅笔还细小呢?这些枝条有的直冲云霄;有的斜指前方,还有的垂直下落,真像一位仙子在翩翩起舞。

2、枣树,你虽然没有柳树、松树那样高大,但在我心目中,你却比它们还要完美;你虽然没有奇花异草那么娇贵艳丽,可你春天的那身“绿衣”却总是那么潇洒,朴素。

3、秋天来了,凉凉的,气温也在慢慢的降低。法桐的树叶渐渐的也都穿上了那深黄色的衣服。一阵微风吹来,树叶籁籁作响地从树上翩翩起舞的飞了下来,那种景象像仙女散花似的。还有那些桐铃也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散。

4、四季又轮回了一次,我们也长了一岁,也看遍了玉兰树在四季中的景色,也渐渐地与她熟悉了。每天上下学,她都在那里轻轻摇着它的叶子,与我们问好和道别,她将与我们相伴一起走过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不知她从何而来,更不知她有多少年的光阴,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现在与我们相伴的时光,她并不起眼,但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绿色,她并不漂亮,但却用她淡淡的清香点缀着我们的校园。

5、小青松的根盘根错节,一部分深入泥土,一部分露在上面,像一件人工雕砌的艺术品。它的枝条千姿百态,有的挺拔直立,像一位倔强的小男孩;有的曲折蜿蜒,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有的枝条已脱皮,那就更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

6、我房间窗户外面,有一棵不知名的小树,它很美,我很喜欢它。春天到来,小树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每个花朵都像一只美丽的蝴喋,在我的面前飞来飞去。夏天来了,小花谢了,但是,这棵小树却长出了许多叶子,那叶子非常多,而且很翠绿,让我看着非常舒服,有一次,它还帮过我遮风挡雨呢!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秋天就来了,小树已经开始落叶了,它那橙黄的叶子一片片地飘落下来,犹如许多美丽的蝴蝶在我面前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冬天到来了,各种形状的雪花纷纷飘落下来,小树披上了一层毛毯,让它在冬天也会很美。

7、小青松的叶子四季青,像一枚枚绿色的小针,又像小刺猬身上坚硬的刺。别看它的体积小,它的用处可大了!这针状的叶子,细细长长的,不仅能储存水分,而且还能减少水份的蒸发,从而才能使松树四季常青。

8、在西边的小操场的中央,有一棵百年老榕树,粗壮的主干从根部就分成两部分,形成“V”字形。主干上长满了枝干,椭圆形的绿叶在风中摇曳着,将榕树那筋脉突兀的树干完全笼罩住了,从远处看它仿佛遮天蔽日的巨伞。它的树枝长出一条条“胡须”。这些“胡须”慢慢地变长,最后伸进土里去吸收养分。怪不得老榕树四季常青,长生不老呢。

9、那是春天时,法桐的嫩芽在阳光照耀下迅速的生长着。正好,一场春雨下来把刚刚长出来的嫩叶冲洗了一遍,洗得那叶子格外的绿。不一会儿,太阳公公出来了,好似整个树都在吮吸着地下的水,茂盛的生长着。

10、秋姑娘渐渐离去,冬爷爷向我们挥手走来。冬爷爷一发冷气,树木的叶子都落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而香樟树却依然翠绿。高,它挺在那里,像钢铁战士一样,在寒风中守卫着我们的学校,不怕寒冷,不怕风雨。啊!校园的香樟树啊!

11、我们的学校有很多景物,有绿色的长廊、要教学楼、和字墙、操场、银杏树、香樟树、小叶榕……,其中,我最喜欢香樟树。春天的时候,香樟树的叶子变得碧绿了。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色巨伞。从近处看,它又像一个战士,站在那里守着,还有小鸟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着。

12、夏天,枇杷树开始发芽了。枇杷树的嫩芽在吸收太阳公公送给它的礼物-阳光时,样子开始慢慢的变成了花骨朵。我看着枇杷树的花骨朵,心里美滋滋的。秋天,百花都凋谢了,它身上的叶子却越来越密,花越来越多。它那顽强的精神使我崇拜。冬天不知不觉的到来了,枇杷树的花渐渐落光了,可是又结出了二十多个小小的枇杷果。雪妹妹见了赶紧给枇杷果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春天,果子成熟了。看着果子那黄里透红的样子,我忍不住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啊,果子真甜。

13、玉兰树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但却用伞一样的身躯,让我们享受阴凉。她的香气并不扑鼻,却令人心旷神怡。空闲时,到树下去,看到从树叶中洒下的点点光芒,有一种梦幻的感觉,但她从不引人注意,因为大家都很忙,便当她不复存在。

14、桑树长得有一人多高了,下面的枝干有拇指般粗,越往上越细,树干一律向上生长,并不向两边发散开来。它的枝干是灰色的,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点点。叶子绿油油的,叶子边缘呈锯齿形。桑树的叶子总是长在顶端,枝干中间不长叶子,它的叶子摸起来非常粗糙。桑叶是蚕宝宝美味可口的食物,蚕宝宝每天不停地吃,吃了很快就长大了。冬天到了,桑叶会全部落光,但我们处在南边,这里的桑树还是郁郁葱葱。

15、又到了寒冷刺骨的冬天,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大街上停留很久,都跑回家喝热腾腾的鸡汤了,只是出了那些为了谋生计的小贩们,还在大街上叫卖。我趴在窗前,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目光又不禁转向了那棵柳树。此时的天,下着雪,雪花悄无声息地落在那棵柳树上,柳枝上因为寒冷的冬天变得光秃秃的,不一会儿,雪花便为门前那棵柳树披上了一层银装,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他似乎显得那么孤独。

16、枣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风一吹,它的枝叶随风飘动,好似姑娘在梳理着她那美丽的秀发。别看微风中娇美的枣树是那么柔、那么美,有些弱不经风的样子,而当暴风雨来临之时,这棵枣树好似一个个英勇的战士,不管风有多大,雨有多猛烈,它们都深深地扎根在土地里,不向狂风暴雨屈服,自始自终坚强地挺立在风雨之中!

17、这棵老树粗壮挺拔虽然它已经很老了,但它仍然那样挺拔。对我来说,这棵树很可爱,因为我是用心来看的。这棵树还很漂亮,每到秋天大红枣把它点缀的非常漂亮,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枣和灰色的树枝加在一起是最美丽的。

18、在教学楼门前,有一棵玉兰树,她静静地站在那儿,就像她从未存在过似的。春天,她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清香四溢,风一吹,片片花瓣随风飘落在地,但香气却依旧不减。夏天,她长出了许多碧绿色的叶子,风吹叶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轻声地诉说。秋天,她的叶子慢慢变黄,纷纷掉落,显得有些苍凉,但她的躯干却依然挺拔。冬天,她的枝头上有一层雪,亮晶晶地,在阳光的衬托下闪着亮光,叫人忍不住想把它们拍下来。

第8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关键词: 语用 准确 多样 整体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语文课程滑向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可能。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如何聚焦语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深入研究。

一、词语训练,重在准确

为了强化词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慎思明辨”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逐步对词语的准确表达、生动表达进行细微辨析,强化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如:教学《小动物过冬》,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第二年春天,青蛙()从泥土里钻出来,早早来到约定的地方,等它的好朋友。()小蜜蜂从蜂巢里出来和青蛙见面了。不久,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三个好朋友一起快乐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括号里可填上“首先(先)”、“接着”、“又(也)”等词语。这一练习既是词语的迁移运用,又是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的延伸。

词语的准确运用是学生语言语用的第一步,要依托教材,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基本的词语表达特点与方法,为篇章的表达打好基础。

二、句子训练,重在多样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语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句子的训练,汉语句子表达很丰富,要让学生多次迁移训练中感受到句子表达的丰富多样性。

如苏教版第三册《秋游》,第二小节描写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色。因此,可以进行看图比较句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句子的比较,认识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句话。

3.出示:①天空很大很大。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

4.在这两个句子中,句①只是简明地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句②在“天空”前面加上了“蓝蓝的”,在“天空”后面加上了“一望无边”,这些具体修饰更清楚地表现了秋天秋高气爽、天蓝、云少的景色特点。

这类训练题应该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在看图的过程中仔细练习,让学生认识怎样的句子能将事物写得更具体、形象,明白为什么这样表达能够具体、形象,这样以后学生在说(写)话时逐渐把话说(写)得更具体、更充实。

又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孔繁森》,第二小节写了孔繁森抚养孤儿的这件事。为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怎样将句子说具体,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读读这一节,想想主要写了孔繁森的什么事?因为前面刚学过《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这些课文,所以请同学们用“大禹治水”这样的格式来说说孔繁森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回答出:“孔繁森抚养孤儿。”

2.继续提问,孔繁森抚养了几个孤儿?于是有了这个答案:“孔繁森抚养三个孤儿。”

3.再问,孔繁森抚养了几个哪里的孤儿?学生一下子答出:“孔繁森抚养三个藏族孤儿。”

4.顺势利导,请大家再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孤儿的。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又说出了这样的句子:“孔繁森抚养三个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藏族孤儿。”

5.紧接着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问孔繁森是怎样抚养他们的?学生们将句子表达为:“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藏族孤儿。”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逐步将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成为内容丰富的句子,从而让学生掌握怎样将句子表达具体的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一定会逐渐养成将句子层层说具体说详细的习惯,这将为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些句式重点则让学生明白句子表达的丰富性,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朗读、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语言的技巧,提高语感,以后在自己说话、写话的时候用上不同的句式,让内容更丰富,更吸引人。

三、片段训练,重在整体

有了一定量词语的积累,学生将开始进行句子的练习,可以先由一个短句子入手,然后逐步累加,形成几句话。

如在教学《秋游》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这样迁移教学。

师: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你能说一说,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可以只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

这个练习以朗读为主线,串起看图、想象、说话的珠玑,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

又如: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乡下孩子》:

师:乡下孩子的生活多有趣啊!小朋友,如果你们是乡下孩子,会做些什么呢?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想象,自由回答。

师:拾了稻穗,割了青草,采了野花干什么用呢?谁能照样子来说一说?

第9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语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认为要从培养学生真心、细心、恒心、信心开始。

一、培养学生真心。真心即要培养学生作文时要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用真心、说真话、抒真情、吐真言,要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要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鼓励他们亲眼见一见,亲耳听一听,亲口问一问,亲手做一做,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认识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从容不迫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积蓄在胸,从而达到“情动辞发”的境界。其次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叶老先生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细心。细心即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一是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喷水池,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揭示。二是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三是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秋天》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气候,以及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三、培养学生恒心。恒心即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学写作文,不能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想法,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要勤于积累。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创造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做勤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的文章都记录摘录在好词佳句本上,这样,点点滴滴,积累丰富的材料,作文时还能翻阅回忆,善于使用。二要经常练笔。多读多写是作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多练才能熟练掌握写作规律。我经常利用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内、外活动,如:大型游艺活动、乒乓球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队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多看和多练习,养成自觉练笔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爱动笔、多动笔。而且在练笔时,态度认真,讲求练习的质量。三要反复修改。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首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所以我在作文讲评时,首先用王安石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是改出来的,大文学家都这样做,何况我们小学生呢?其次,通过示范修改,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修改、同桌交换修改、小组修改、集体评议等,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学生有了作后修改的习惯,作文水平的稳步提高就有了保证。

四、培养学生信心。信心即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必胜心。要树立学生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写作需要情感做动力,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学生愿意写,热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一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二是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快乐作文》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大力地表扬了他们,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小作者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性。三是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对于学困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艺术论》